最近歐債風波不斷,已經好幾個朋友在聚會時都說,苦日子又要來了,尤其是郭台銘也肯定了這點之後,而這一切的緣由,就是因為歐洲那邊狀況不太好。其實歐債的鬧劇已經好一陣了,現在似乎還無解,也搞不清楚希臘到底會不會脫離歐元區,雖然分析師大多認為機率超過八成。
關於歐債的問題,有一本很有趣的書-麥克.路易士(Michael Lewis)的《自食惡果:歐債風暴與新第三世界之旅》(Boomerang: Travels in the New Third World)在探討這個問題。書原名Boomerang,中文翻作《自食惡果》,很好。Boomerang的原意是「回力鏢」 ,一種擲出後可以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飛回來的打獵用具,曾作為一些地區土著的狩獵工具。其中澳洲原住民的最為著名,此外在東非、印度的原住民和美洲的印第安人中也有使用。回力鏢繞著弧形軌道飛行,在不使用其他的工具的情況下,以最短的時間飛出最長的距離。
「回力鏢」在書中自然是負面的比喻,不過萬物皆是雙面刃,也有好的「回力鏢」:
《自食惡果》的原文版Boomerang封面上,原本出現在美鈔的華盛頓被K了一個黑眼圈。
這頗弔詭,因為《自食惡果》不是在討論歐債嗎?怎麼被海K的是美鈔,而不是歐元?讀完之後,我想這一切是因為,丟出回力鏢的,顯然是美式資本主義下的金融財團啊,所以回力鏢飛回去K到的,自然是老美,雖然過程中也有五隻歐豬(PIIGS)也被海K了一番。
麥克‧路易士著有極為暢銷的《大賣空:預見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資英雄傳》(The Big Short: Inside the Doomsday Machine)、《老千騙局》(Liar’s Poker: Rising through the Wreckage on Wall Street)、《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 Evolution of a Game)、《魔球:一個勇敢面對自己,逆轉勝的真實故事》(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後兩者還改拍成好萊塢電影《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和《魔球》(Moneyball)。
麥克‧路易士在《自食惡果》的寫法非常有趣,整本書讀起來一點也不認真,像是在看八卦雜誌一樣,像狗仔記者到處扒糞爆料。而事實上,麥克‧路易士的確是在扒糞,因為他發現原來德國人愛吃屎XD
《自食惡果》分為五章,談到了五個金融新第三世界國家。第一章提到的是冰島,原本是個人口稀少生活單純的國度,過去以漁業為主要經濟活動,卻意外成為了高槓桿的避險基金國度,在一個誰都認識誰的小國,人人都嚮往成為銀行家,而且隨著獲利看起來越容易,冒的風險也越來越大。他們還把批評指教的外國經濟學家趕出國。
第二章談到希臘,希臘在加入歐元區之前,借貸成本很高,可是加入歐元區後,仗著方便的信用評比,可以到處便宜地借貸,於是極端多黨的政體下,政府借來的錢不是搞經濟建設,而是大量聘用公務員,給予他們優渥的福利,加上政府貪污腐敗成性,沒有人認真看待債務問題,甚至利用會計學技巧掩蓋。麥克‧路易士為了實際瞭解問題,還混進一個修道院去看他們如果完各種金融遊戲。其實希臘的問題,是出在一個沒有能力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加入了,在沒有償債能力下到處借錢。台灣很多人說希臘人是因為懶和高福利才把自己搞成如此狀況,根本就是搞錯了問題,該讀一讀這本書。
第三章則是介紹的是愛爾蘭,另外一個典型的房地產泡沫。愛爾蘭過去有悲慘歷史,先被英國佔領而喪失本土語言和文化,後來1845年因為馬鈴薯欠收問題造成愛爾蘭大饑荒,四分之一人口不是活活餓死就是逃離愛爾蘭。不過愛爾蘭在後來經濟發展強勁,還被譽為凱爾特之虎(Celtic Tiger),在2003年的人均GDP高居全球第二(僅次盧森堡),不過在2008年,一切又打回原形,2010年前GDP縮水達14%,失業率達14%。原來過去的強勁經濟成長,是因為愛爾蘭人都覺得蓋房子有廣大的市場需求,但是其實都是在一堆泡沫上貪婪地追逐龐大的利益。
第四章提到關於德國的民族性格,麥克‧路易士指出,德國人特別愛大便,各種成語和俚語都用到大便(我曾在晚餐時向留學德國的好友查證,他說沒那回事,而且在我拚命追問下,他應該還差點沒翻桌吧...XD)。德國在歐元區單一市場下,以其優質的經濟體質和超強的製造力,大撈了很多便宜,而且在金融風暴時,出口還能逆勢成長,不過德國銀行卻踩到不少鐵板,希臘人如果不還錢,德國銀行應該會頭痛到死吧。不管德國人是不是真的喜愛大便,麥克‧路易士指出,德國人一向潔身自愛,不過在與其他不同的歷史背景跟文化國家的金融交易下,十足是在漟渾水,就像一個口口聲聲愛乾淨的小孩在玩大便一樣。
第五章回到美國本土,分析美國的地方政府債務,還有資源配置不均的利益糾葛問題,不過那是人家的問題,我們也不知他們該如何解決。從前我在加州唸書時,有在加州政府當公務員的師友,他們告訴我們說,加州政府冗員多到爆,而且裁員只能裁資淺的,所以只要過了裁員門檻,再白爛都不會走路,於是毫無效率下只好聘更多人,騁了更多人效率卻愈差。在州政府裡當長官的師姐還說,她就有什麼事都不做的下屬,還成天被他們以各種理由告上法院。
看了這本《自食惡果:歐債風暴與新第三世界之旅》,就可以瞭解自由市場可以有多盲目。今年過年回馬來西亞,弟弟就告訴我,我們家短短幾年翻了三倍,他在同一社區的家也在一年多漲了兩倍,和台北市房價有得比。可是我一位房地產估價師朋友,私下說我們那城市卻毫無可以支撐的經濟力,只不過是因為政府政策鼓勵炒房。這根本就是不折不扣的泡沫,而且還是自以為聰明的有錢人吹出來的。我說那是泡沫,搞不好會被鄉親罵,不過相信我,這本書裡提到的冰島和愛爾蘭在泡沫爆掉前,也沒人相信那是泡沫,而且愈有錢、玩愈大的人愈不相信。
盲目的力量是很可怕的,台北市的房市泡沫也差不多快爆了吧?早點爆了也好,降我們這些努力認真工作的小民才買得起啊:D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該死!大債時代裡的泡沫炸了!
The Sky of Gene -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The Sky of Gene - 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The Sky of Gene - 相撲手經濟學?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
The Sky of Gene -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The Sky of Gene - 聰明反被聰明誤
The Sky of Gene - 向錢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用白話文來解釋這次的美國金融風暴&10分鐘讓你全面了解當前世界金融危機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新第三世界的自食惡果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必須面對的科學真相
這本書《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從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到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真相》(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Headlines)真的非常有趣,而且原來「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還真的是一門課呢!這本《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就是依課程內容寫成的科普書,這門課事實上還有本教科書Physics and Technology for Future Preside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tial Physics Every World Leader Needs to Know呢: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作者理查‧繆勒(Richard A. Muller)是UC Berkeley的物理學教授,也是勞倫斯伯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資深研究員。他的恩師是196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路易斯‧阿爾瓦雷茨(Luis W. Alvarez,1911-1988)。他自己雖然沒有榮獲諾貝爾獎,不過他指導過的研究生索羅‧珀爾穆特(Saul Perlmutter)在2011年因透過觀測遙遠超新星(supernova)而發現宇宙加速膨脹(accelerating universe)而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理查‧繆勒是麥克阿瑟獎金(MacArthur Fellowship)得主,那是由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頒發的一個獎項,每年有代表性的獎勵20至40名美國人。該麥克阿瑟獎金是頒發給那些在各個領域、不同年齡「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的人。根據基金會主頁所述,該獎不是獎勵過去的成就,而是獎勵那些有創意、有膽識、有潛力的人。
UC Berkeley雖然是美國頂尖名校和公立大學龍頭,不過迄今仍未有美國總統的校友,所以上這門「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的學生應該不是真的想當總統吧。這應該是基於公民參與對一個國家的未來實際地關注。在美國有大師自主開設這類公民參與的課程,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可是在一個強盛的國家,學術研究不完全是象牙塔裡的閉門造車,也是為了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而且教育也會是同樣重要的工作。可惜五年五百億提供了解決之道嗎?相關的研究和討論也相當稀少,更甭奢望在重研究輕教育的大專環境下會鼓勵大師開設這類創新的課程。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是以物理學家的角度,來探討和國家安全和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物理知識,書中的五大主題是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和全球暖化,全書完全沒有數學,敏銳地道出頭條新聞背後的科學基礎。美國政治家絕大多數是文法商出身的,科學學識有限,於是這樣的課程和書籍不啻是一種惡補。不過《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也討論了許多不僅是總統,而是一般公民都應該持續關心的議題。
在第一篇中,《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先討論過去九一一恐怖攻擊的科學原理,再討論在九一一之後要執行一個大型恐怖攻擊有多難或多容易,用客觀的科學資料分析各種恐怖攻擊的可能性,最後給予總統中肯的建言。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第二篇探討能源危機。這是很實用的一章,因為恐怖攻擊的目標主要是囂張的歐美國家,可是能源危機卻是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會面臨到的大問題。其實,不必理查‧繆勒來告訴我們,也會知道石油總會有用盡的一天。事實上,不必等到石油用盡,只要石油供不應求到價格飆升,就會讓很多國家的人民非常難過,尤其是能源幾乎百分之百需要靠進口的台灣。因此,現在便宜且方便的能源遙不可及之前,先未雨綢繆地研究該如何因應,是生死攸關的議題。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提供了我過去許多不曉得的知識,例如化石燃料其實還夠用好幾個世紀,只是大多是更髒更增碳的煤炭,但是煤炭可以用化學合成法給液化。而太陽能不是不實際,只是還有許多有待解決的難題。
接著,《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花了很大的篇幅詳細地討論了作者非常熟悉的各種核子裝置,從核彈到核能到放射性還有核廢料都有精彩的論述。《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原文版出版時,還未發生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福島第一原子力発電所事故),《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沒有探討到一個如日本那麼嚴謹先進的國家都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釀出嚴重核災,所以沒有討論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區發生核災時,總統該怎麼辦。雖然可能還遙遙無期,《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對受控核融合還抱有很大的希望。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也討論了許多太空科技,不過那是美國那樣的大國才玩得起的,當作科普知識來學習也不錯。從中可以學到火箭發射、衛星和GPS等的有趣原理。《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明確的勸美國總統不要再送人上太空,把太空任務交給無人裝置就好,也是因為人道關懷吧,雖然兩次太空梭意外失去的人命遠不及戰爭。
以物理學角度來討論國家大事,怎麼能夠避重就輕不探討全球暖化的問題呢?理查‧繆勒早就投身全球暖化的研究,合寫過一本談過去氣候的專書,也是科學院報告的審稿人。理查‧繆勒明確指出,氣候暖化很有可能是由人類造成的(約九成的可能性),不過《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也反駁了不少高爾(Al Gore)《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中具誤導性的論述和證據,但也很中肯地澄清一些對《不願面對的真相》的誤解。理查‧繆勒大力反對誇大事實混淆視聽的作法,而且《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也誠實地指出氣候暖化模型解釋不足之處。
由於氣候暖化鐵證如山,《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支持二氣化碳封存,也鼓勵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技術發展。《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讚揚各種節能措施和科技,例如節能電器、LED照明和省油車等。而且英雄所見略同,理查‧繆勒也提倡「白屋頂」(請參見〈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只是他指出有更先進,只會反射紅外線但不反射可見光的「涼爽屋頂」,讓建築維持一定的視覺效果,只是在「紅外線頻區是白的」。我想「涼爽屋頂」對一年有一半時間熱到半死的台灣和一年四季都熱得半死的馬來西亞等亞熱帶和熱帶國家尤其實用,特別是在電價調漲之後XD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全球變暖說真的是聳人聽聞嗎?
The Sky of Gene -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The Sky of Gene - 真假環保
The Sky of Gene - 綠色EQ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相關網站:
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 Physics @ Berkeley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異香客
這本《異香:嗅覺的異想世界》(What the Nose Knows: The Science of Scent in Everyday Life)真是不可多得的科普好書,也難怪它會入選美國《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2008年書獎「科技類」決選書單和英國皇家學會的科學書獎決選書單。
《異香》作者艾佛瑞.吉伯特(Avery Gilbert)在加州戴維斯(Davis, CA)長大,正巧我博士班就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唸完。戴維斯是一個很小的小鎮,人口僅有六萬多人,是一個很純樸的大學城,居民絕大部分是UC Davis的學生和教職員。雖然戴維斯市很小,不過離西岸大城市舊金山和柏克萊只有約一個小時車程,往西南開約一個半小時車就到矽谷,往東北開兩個小時半就到風光明媚的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和塔霍湖 (Lake Tahoe)。
檢視較大的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我們學校的有一半的土地是實驗農場,戴維斯市周圍也被各種農田包圍。而且北加州氣候宜人,適合各種戶外活動的田野非常多,從前唸書的時候幾乎平均每個月都會找一個週末出去健行,夏天時出去國家公園或州立公園露營踏青個幾次。我老闆是個登山迷,所以只要說是去健行或露營,老闆都不會認為我是打混,甚至還認可接近大自然是我們生物學家的工作之一XD
去年底去洛杉磯的南加大參訪共同合作的鍾正明院士實驗室,我找了機會回北加州拜訪朋友,想要順便買些禮物回來。去柏克萊時,大學好友怪妹妹就帶我去買了加州特有、可是為人鮮知的土產-用加州著名自然景點收集的花草樹木製作成的香皂,會散發出各種不同田野的芬芳。據她說,用那些香皂洗澡,會有種淋浴在大自然中的感覺,彷彿每天都回到田野中健行XD
《異香》作者艾佛瑞.吉伯特就是在降一個能夠接觸到大自然各種氣味的環境下長大。在《異香》的第一章,他就交待了他在戴維斯成長時接觸各種氣味的經驗,接著提到UC Davis舉世聞名的葡萄栽培與釀酒系〔Department of Viticulture & Enology,我的導師(不是老闆)就是這個系的老師〕,基本上加州葡萄酒能夠聞名於世,就是拜我們學校訓練出在釀酒人才在戴維斯附近的納帕(Napa, CA)和索諾馬(Sonoma, CA)兩個風景怡人的峽谷努力耕耘所致(微軟視窗的藍天綠地就是在索諾馬拍的)。
這次又真是無巧不成書了,我在上一篇文章〈隱形果園中的種子哪裡來?〉中提到,上週二早上去中研院分生所聽了一個有趣的演講「Domestic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探討酵母菌的馴化,以及釀酒特性上的分化等。主演者是來自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的賈斯汀‧費依(Justin Fay),當晚讀這本《種子哪裡來?》就讀到探討釀酒發酵的第15章中有討論到Justin的研究。第二天晚上讀這本書就看到Justin在演講中秀了一張印象深刻的圖。
基本上,Justin等人研究了釀葡萄酒的酵母菌和從美國橡樹上採來的野生酵母菌在釀葡萄酒的表型上有何不同。他們分別用兩種酵母菌釀了葡萄酒,然後騙了些沒錢買醉的學生來品酒。可是學生畢竟醉翁之意不在酒,於是他們找了品酒公司的專家來為他們私釀的酒作評鑑。作的評鑑要參考這個在《異香》第一章就有秀的「酒香轉盤」(Wine Aroma Wheel):
他們請專家評鑑出來的酒,用野生酵母菌釀的,會有包心菜和一種稱之為「Wet Dog」的味道,當時我們就竊竊私語互相問到什麼是「Wet Dog」味,可是沒人好意思問講者。第二天剛好就在《異香》中看到有品酒師用「狗騷味」(wet dog)來形容某些酒,那是「化學味」類別中「硫磺味」的實際例子(包心菜味也是)。第二天中午吃飯時,有同事帶了他學弟研發出的新配方啤酒,有很不錯喝的酒(可惜涉及商業機密不便公告秘方XD),看來他需要這個「啤酒風味轉盤」(Beer Flavor Wheel):
要辦認出酒香轉盤上的味道,品酒師需要準確辦認出由那些氣味分子調製出的試驗品,原來紅酒瓶上標示該紅酒有什麼果味之類的,原來不是隨便唬爛的。看到這些酒香轉盤,又更懷念起在加州留學的時光。在戴維斯小鎮的日子,每週都要來一兩次紅酒趴,才能度過苦悶的留學生涯(〈其實我才是劈腿的超強者(21禁)〉)。加州小酒廠出產的特色啤酒,也是晚上唸書寫論文尋求靈感的必備良藥。
提到氣味,就一定會提到香水。德國作家徐四金(Patrick Suskind)的小說《香水》(Das Parfum: Die Geschichte Eines Morders)更為人所知。描述了一個怪傑葛奴乙-一個自身沒有味道卻擁有異常靈敏的嗅覺的人,殺害年輕女子以佔有她們身上的香味的傳奇故事,後來改編成同名電影《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Das Parfüm –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 ,由《羅拉快跑》(Lola rennt)成名的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爾(Tom Tykwer)執導。不過艾佛瑞.吉伯特對《香水》頗不屑,認為如果冷血的《香水》是在講製作香水的故事,那麼《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就是在講製作香腸的故事XD
言歸正轉,《異香》為何是一本極為迷人的書,因為艾佛瑞.吉伯特從小就對氣味著迷,他一生都在研究氣味,雖然這本《異香》只探討氣味和嗅覺,可是艾佛瑞.吉伯特的博學多聞到一個令人嘖嘖稱奇的地步,他運用深入淺出、幽默有趣的筆法,介紹許多近期關於嗅覺的科學發現,以及與氣味有關的文化觀察。《異香》帶我們遨遊科學知識、工商業應用、文學和電影之間,深入瞭解「氣味」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樣的博學,絕對是無法用一兩年的用功就能做到的,而是因為一生的熱愛。
《異香》書中說了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像是改變商店裡飄散的氣味,可以刺激顧客的潛在購物慾,甚至讓人樂於助人;氣味啟發詩人、小說家與音樂家的創作能量;博物館如何保存史坦貝克(John E. Steinbeck,1902-1968)小說裡的 「沙丁魚罐頭工廠」氣味;媽媽總認為自家寶寶的便便比別家寶寶香。
《異香》提出氣味分子是什麼?以及介紹了科學家如何研究氣味和嗅覺。《異香》指出,一般人總以為狗的嗅覺比人類靈敏,盲人的嗅覺也特別強,而調香師的嗅覺能力絕對超越常人,《異香》卻認為事實上這些都是錯誤認知。《異香》表示,那只是因為他們只不過比一般人更擅長「思考」氣味罷了。
我們能夠品嚐到美食的滋味,嗅覺其實才是主角。有人天生就沒有嗅覺,因此活在無臭無味的世界,因此我們要感恩自己有多幸運。不過諸行無常,我們的嗅覺靈敏度,是會隨著時間退化的。作為一位心理學家,艾佛瑞.吉伯特花了幾章探討了嗅覺的心理學。提到嗅覺,《異香》提到一個有趣的實驗,提到有老師向學生拋出一個有古怪氣味的棉花球,最後全班都聞到了,而且還有人因受不了氣味而逃之夭夭。可是那不過是塊沾了白開水的普通棉花球而已,真是標準的「相由心生」。
接著,他指出惡臭的奇異影響力,在創傷時聞到的氣味如何讓人一生活在某種氣味的陰影。可是嗅覺卻也誘發出了不少想像力成為了藝術家創作的靈感泉源,而且氣味喚醒的記憶也成為了經典文學作品。在這之中,他不僅是談心理學,也列舉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並且作了深入的分析,尤其是法國文學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的《追憶逝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除了文學,他也深入研究了香氣電影或嗅覺電影的歷史和成敗。他自己也為舞台劇設計了氣味搭配,可惜結果慘不忍聞。
《異香》中談到不同民族對氣味的偏好,台灣人愛吃臭豆腐、日本人愛吃納豆、東南亞人愛吃榴槤、法國人愛吃氣味濃烈的乳酪。我是個怪咖,正常人對小時候沒有習慣的味道會排斥,尤其味道重的食物。可是我從小除了愛吃榴槤,到了台灣愛吃臭豆腐,去了美國幾乎天天要吃納豆才扒得下飯,喝紅酒時更愛配味道濃烈的藍紋乳酪或羊奶酪。有天去老闆家轟趴,另一位俄國老師帶來一個乳酪,聞起來像是掉進糞坑的臭襪子,可是滋味美妙極了(難道我喝醉了XD)。《異香》提到的瑞典人愛吃的發酵鯡魚沒試過,還有更恐怖的挪威人為認同感才不得不吃的鹼漬鱈魚,搞不好我也都能接受,有機會找來試試看XD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隱形果園中的種子哪裡來?
花卉,無疑是這世界上最美麗迷人的東西。植物開出花,並不是要讓人欣賞而已,對它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藉由花卉吸引授粉者,最後讓卵受精長出傳宗接代的種子。
最近讀了一本不可多得的有趣科普書《種子哪裡來?》(An Orchard Invisible: A Natural History of Seeds)。《種子哪裡來?》閱讀起來非常輕鬆愉快,人文氣息濃郁。作者強納森.席佛頓(Jonathan Silvertown)是英國空中大學的植物生態學家,他的植物學、生態學、演化生物學和文學造詣高深,書中關於種子的種種趣事軼聞都讓人大開眼界。席佛頓從神話、科學、文學及藝術層面來談種子的各種面向。
《種子哪裡來?》的譯文非常優美,譯者也很用心地為中文讀者加了許多有用的譯注,還有三篇很棒的推薦文,而且書末完整地呈現原注和索引,在台灣翻譯書普遍偷懶的情況下(尤其是科普書),《種子哪裡來?》在編譯上的用心非常值得大力鼓勵!
《種子哪裡來?》探討了什麼呢?在書中十幾章中,總共探討了以下多樣的主題:演化、性、授粉、遺傳、天敵、大小、數量、果實、散播、命運、萌芽、毒素、油脂、啤酒、咖啡、飲饌。在每一章的開頭,作者用了諺語、詩句等文學作品來當開場白。
《種子哪裡來?》指出,每一顆種子都是天擇千錘百鍊的演化產物。人類的文明,就是建立在生產種子這件事上。幾千年以來,人類的政治主要就是試圖控制種子的生產和分配這件事上努力,而種子也反過來控制了人類的文明發展。
種子對人類文明有多重要呢?俄國植物遺傳學家尼古拉·瓦維洛夫(Nikolai Vavilov,Николай Вавилов,1887-1943)組織了一系列的植物學及農藝學探險隊,收集了來自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種子,並創立了位於列寧格勒的世界上最大的植物種子庫。這個種子庫甚至在二戰的長達28個月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都被勤勉地維護著。儘管要經歷挨餓的痛苦,他的一個助手白白地餓死了,身旁卻儘是可以食用的種子。 現在位於聖彼得堡的瓦維洛夫種植業學院(N. I. Vavilov Research Institute of Plant Industry,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растениеводства им. Н. И. Вавилова)仍然維護著一個植物遺傳資料庫,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遺傳資料庫之一。
為了讓人類能夠在日後幹出天大的傻事後仍有種子能夠延續文明。挪威政府在北極地區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International Seed Vault,Svalbard globale frøhvelv),這個世界末日種子庫在距離北極點約1000公里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Arctic Svalbard archipelago)的一處山洞中,約一億顆世界各地的農作物種子被保存在零下18攝氏度的地窖中。在這樣的條件下,小麥、大麥和豌豆等重要農作物種子可持續保存長達千年;而生存能力最長的高粱種子,大約能存放萬年。此外,該種子庫堪稱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儲存庫,可承受裡氏6.2級地震,更可抵抗核武攻擊。種種安全、冷凍系統讓這座被譽於「植物諾亞方舟」的建設經費超過九百萬美元。價值不斐的地窖建造費由挪威政府負擔,維持費用來自挪威政府和全球作物多樣性信托( Global Crop Diversity Trust),但世界各國皆可到此儲存植物種子。
儘管種子對人類文明太重要了,可是人類幾千年來卻還是忽略了種子在自然界中的多樣性和重要性。因此,席佛頓從演化和生態學的角度,從種子的起源談起,告訴我們種子在自然界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他的博學多聞,娓娓道出種子的科學知識,同時探討人類使用種子的各種方式。席佛頓指出,推動種子故事發展的就是「演化」,天擇為生命的新挑戰發掘新解答。於是植物不斷繼續向更惡劣的環境中的新挑戰提出對抗,於是種子得以在一個又一個新戰場中延續它們的生命。
《種子哪裡來?》告訴我們,種子的存在是因為有「性」這件讓人難以啟齒的事。美麗的花朵以所以存在,就是要吸引動物幫它們交配;植物慷慨地結出美味營養的果實,也是為了讓動物帶著他們子孫趴趴走。當然也有獨立的種子,靠自己的力量隨風飄揚自己趴趴飛;演化賦與植物的智慧,讓種子它們能夠年復一年處於休眠狀態耐心等待好時機;種子也廣泛地被人類運用發展成新品種,並製作成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包括食物、食用油、香料和藥品。
除了種子本身的演化和趣事,席佛頓也擅於發掘種子的軼事,帶領我們探索種子與世界的交會,從萊姆病(Lyme Disease)、人類色盲、 關島的肌肉萎縮症,到美國麻州賽倫鎮(Salem, MA)女巫審判事件,讓我們見識到種子如何操縱著人類的命運。
這本書唯一的缺點是沒有彩圖,很多書中描述得非常有趣的植物和種子,不禁讓人忍不住想要當起心靈中的園丁,瞧見它們的盧山真面目,所以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都要配上一台iPad隨時Google一下。另外,雖然《種子哪裡來?》引用了不少西方的經典文學作品等來讚頌種子的神奇,不過因為文化畢竟不同,讀起來還是有種距離。雖然市面上有 《楚辭植物圖鑑》、《詩經植物圖鑑》、《唐詩植物圖鑑》、《成語植物圖鑑》等書,不過大多是圖鑑而已。不知有天能不能也讀到一本引用中華古典文獻來探討種子演化的中文書。
文末說段趣事,我上週二早上去中研院分生所聽了一個有趣的演講「Domestic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探討酵母菌的馴化,以及釀酒特性上的分化等。主演者是來自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的賈斯汀‧費依(Justin Fay),當晚讀這本《種子哪裡來?》就讀到探討釀酒發酵的第15章中有討論到Justin的研究。正好我們實驗室有同事是Justin在芝加哥大學唸博士班就認識的好友,就請我幫忙在第二天中午安排一個飯局。我告訴Justin在這本《種子哪裡來?》中讀到他在演講中提到的研究。他原先不曉得,不過開心得馬上眼睛大亮。自己在實驗室中埋頭苦幹進行的研究,有一天能被寫入教科書或科普書,這是所有年輕科學家的夢想吧:)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歷史大口吃喝
The Sky of Gene - 不能再浪費
The Sky of Gene - 三百年來黑心食品之美味詐欺
The Sky of Gene - 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
The Sky of Gene - 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再回《回答: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嗎?
The Sky of Gene - 禪、茶水、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群萌亂舞的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科學知識傳播的原則
The Sky of Gene - 重啟美國牛肉談判!!!
The Sky of Gene - 【分享】你準備好吃美國牛內臟了嗎?
The Sky of Gene - 機車與美國牛肉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大博士生吃牛糞漢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拒吃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2.5 ppm!-從台灣三聚氰胺事件論政策和報導的不專業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歷史大口吃喝
之前介紹過一本探討食物歷史的好書《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Food: A History)(〈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這裡要提到的這本《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和前者最大的不同是,後者並不是在介紹美食和食材的歷史,而是探討食物對於世界歷史所造成的影響,相較人文內涵豐富的前者,後者是一本簡單明瞭的科普書。
《歷史大口吃》作者湯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擁有牛津大學工程與電腦科學學位,所以基本上是以阿宅的角度,從遺傳學、考古學、人類學、人類植物學與經濟學的角度,把食物看成科技產物的成果,從食物看人類歷史和文明發展,因此整本書幾乎不曾討論過食物的滋味。
斯丹迪奇在《歷史大口吃》中指出,「人類改變了植物,而植物又回過頭來轉化了人類。」。基本上,從漁獵-採集社會進入農耕社會,無疑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里程碑。因為食物分配的差異而導致階級的誕生,這在許多探討食物的歷史的書籍中都有提到。相較於漁獵-採集者的平等制度,農業的興起以及農產的過剩會讓人類建立起結構嚴謹、社會階級分明的政治制度。生產過剩的食物,造就了藝術和文化的興起。
《歷史大口吃》指出的「隱形的叉子」,這和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所著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提出的「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歷史大口吃》最富原創見之處。
人類過去的政治、經濟和宗教結構,都是以食物生產與分配的系統為基礎。於是食物的供給是社會改革、政治改組、工業發展、軍事衝突,以及經濟擴張是許多重大改變的背後主因。人類為了飽食的最基本需求,是歷史變革和關鍵事件背後極具影響力的驅動力量。食物的供給演進,改變和塑造我們今日的社會和其遊戲規則。《歷史大口吃》雖然沒有提到,可是運輸食物的耗能,就是歐洲工業革命前大城市頂多只有幾十萬人的原因;而東亞的中國京城、日本江戶和吳哥古城,能夠突破百萬人口,就是拜稻米的水運之利。
《歷史大口吃》提到了新世界帶來歐亞的新食物,這最早是由歷史學者艾弗瑞.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JR.)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The Columbian Exchange: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中,首先提出的。哥倫布當初為了尋找傳說中的印度,為了就是讓食物增添風味的香料。爾後海權的興起和國際貿易的興盛,人們吃喝下肚的糖、茶和咖啡,也都是主角。
馬鈴薯和玉米是原產美洲的作物,這點過去我是曉得的。我在得知「哥倫布大交換」之前,在美國當助教帶普生實驗時,要介紹學生新舊世界食物的交換,就要以義大利菜中的蕃茄為例指出美洲作物移植歐洲最後成為歐洲國家國菜的例子,接著還提到印度及泰國菜中的辣椒也是來自美洲的,我心底暗自想會不會是老師搞錯了,因為沒了辣椒,古代印度人吃啥啊?後來才知道,原來中國人熟知的落花生,還有東南亞和非洲人熟知的木薯,原來全都來自美洲!說老實話,我後來知道這些事實時是感到很驚訝的。
「哥倫布大交換」也深遠地影響了台灣的食物, 就連一向被視為台灣「國食」與認同符號的「地瓜」,也是原產自美洲。又稱甘薯或番薯的地瓜,被哥倫布當成海外奇物帶回西班牙獻給女王,然後西班牙水手又把它帶到菲律賓。再於明朝傳入福建,十七世紀透過荷蘭人進入台灣,從此與台灣的庶民文化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
《歷史大口吃》指出,英國之所以能跨越農業的門檻開創工業革命,是因為蔗糖和馬鈴薯供應了人民在血汗工廠勞動所需的熱量。
《歷史大口吃》也仔細剖析了食物供給對戰爭成敗的影響,他拿拿破崙的興起和失敗為例,指出那其實和他是否能餵飽軍隊有非常大的關係。美國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也是成也食物、敗也食物。雖然《歷史大口吃》僅點到為止,不過我想探討軍糧供給對戰爭的影響,應該足夠再出一本有趣的書了吧。
食物改造了人類文明,可是在廿世紀共產黨的領袖把食物當成意識型態武器,反而讓食物的生產大幅退步,在蘇聯和中國愚蠢地造成數百萬人餓死的慘劇。而美國因為補貼而生產過剩的糧食,也被當作政治和外交武器來援助窮國,再讓窮國更依賴食物援助而成為歐美的傀儡。
也因為《歷史大口吃》很單純地把食物視為推動人類文明的東西,因為在書末,斯丹迪奇對綠色革命和基因工程是大表贊同,並且認為前者已解決了人口增長的問題,而後來將能解決未來人口增長和土地不足的問題。綠色革命造成農業技術變革,包括利用雜交方法培植農作物新品種,還有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及灌溉工程等整合配套,來種植出高產量的糧食。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和農耕人力,能夠喂養不斷暴增的人口,當然要拜綠色革命所賜,可是在化石燃料開始變得稀少還有土地逐漸鹽化和侵蝕的現在,依靠過去成熟的技術來解決未來人口增長、土地和能源稀少的問題,能有多少勝算呢?
除了減少浪費(〈不能再浪費〉),基因工程或許能夠解決部分問題,不過因為不肖企業在確保基改作物對人體和環境安全之前就買通美國政府而放行而且不必標示,並且運用商業手段操控農民的選擇,導致環保團體和民眾對基改作物的不良印象。這世界上本來也就沒有百分之百安全的食物,美味的花生對一些人來說是會致命的;就連歐美也有人會因為麩質過敏症(Celiac disease),所以吃了歐洲人的主食-小麥、黑麥、大麥而患腸胃道疾病;美味的海鮮也對不少人來說是惡夢。
雖然基因工程是一種違反自然的作法,不過以演化遺傳學家的角度來看,跨物種基因交流在自然界也不算什麼稀有的怪事,我們人體基因體內絕大部分DNA都是垃圾,有很多可能還是病毒帶來的,那些病毒留下來的DNA對我們人類的影響大多未明,有誰又能說那是「正常」的?而且事實上,從人類主要的文明決定進入農耕社會後,人類早已人為地改造了作物。為了吃食作物,我們的基因體也早作了改變(例如增加澱粉酵素、成年後表現乳糖酵素等),究竟還有什麼是「純天然」的呢?問題只是,究竟科學界是否有足夠的經費來研發出更安全的基改作物,以及有足夠的學術自由來鑑定基改作物的安全,以及和社會對話探討我們能夠接受的好處和風險,而非任由唯利是圖的企業和專業素養不足的政客給操縱。當然,基改作物的產品也應該要能夠被明確地標示。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不能再浪費
The Sky of Gene - 三百年來黑心食品之美味詐欺
The Sky of Gene - 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
The Sky of Gene - 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再回《回答: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嗎?
The Sky of Gene - 禪、茶水、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群萌亂舞的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科學知識傳播的原則
The Sky of Gene - 重啟美國牛肉談判!!!
The Sky of Gene - 【分享】你準備好吃美國牛內臟了嗎?
The Sky of Gene - 機車與美國牛肉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大博士生吃牛糞漢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拒吃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2.5 ppm!-從台灣三聚氰胺事件論政策和報導的不專業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不能再浪費
這裡要談一本關於食物浪費的好書。不過我自己必須先要承認,我自己就是浪費食物的元兇之一。前陣子女友就在我住處整理出一大堆過期的泡麵,還有發黴的蛋糕,這還不包括冰箱中的腐爛蔬菜水果、臭雞蛋、過期糕餅等等。這些過期食物,除了一些泡麵好像還能吃,其他的只好丟棄了,真是令人汗顏Orz 這樣的浪費還是顯而易見的,還不包括宴會中吃不完的菜餚哦。雖然這不是藉口,不過我應該不是特例吧XD
這樣的食物浪費,就是這本《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Waste: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要探討的現象之一。《浪費》的副標是「全球糧食危機解密」,可是事實上其原文副標用的字更強烈,用「食物醜聞」(Food Scandal)這描述食物浪費的事件。《浪費》對我而言簡直就是又一次當頭棒喝。
《浪費》作者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生長在富裕的英國,可是他從小就關注食物浪費的問題,年輕時常到超市的垃圾桶裡尋寶撿食。他並不是真的窮到必須和街友一起撿食,他可是畢業於劍橋大學的高材生。他在超市垃圾桶裡的探險,在英國揭露了許多人所不知的食物浪費。由於對全球食物浪費問題的傾力投入,2011年獲頒環保工作者最高榮譽「蘇菲獎」(The Sophie Prize)。
食物浪費,是一件很弔詭的事,因為地球上所有生物裡頭,也只有人類才會把可用的營養物質轉變成不想用的垃圾。雖然生產過量的食物讓人類文明能夠持續推動,而揮霍食物也是一些原始部族的政治力量展現,但是亞洲傳統文化本身就強力譴責食物的浪費。傳統亞洲農村,根本沒有所謂垃圾,剩食或廚餘可以喂豬或雞鴨,人或雞鴨的糞便可以利用來施肥。傳統亞洲農村是永續的社會,尤其是在佛教文化影響深遠的中國、台灣、日本、韓國、西藏和東南亞。不過人類演化出的心理,對於匱乏特別敏感,可是對於富足卻容易沒有感覺,使得我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逐漸身在福中不知福。
史都華并不僅是基於道德譴責食物的浪費,他也做了非常多的功課,把整個浪費食物的大部分成因,鉅細靡遺地剖析出來,這也是為何《浪費》這本書有一定的厚度的原因。史都華在《浪費》中批評英國的超市和食品製造工廠為了各種方便和盈利,毫不客氣地製造食物的浪費。史都華從小就試圖當農夫,在自己的農場裡養有有豬、小雞和蜜蜂。由於貼近土地,對食物浪費尤其無法容忍和接受。
史都華從超級市場的垃圾桶,一直翻到食品製造工廠和一般人們的廚房還有廚餘回收場,追根究底地去揭開現在食物生產和配送每個環節出了什麼問題。他還特地訪問韓國和日本,探討種種回收廚餘的方法。令人讚嘆的,在台灣出版的《浪費》中文版中,史都華對台灣的食物浪費及廚餘回收也有深入的研究,在《浪費》的作者序中,他稱台灣為希望之島,他盛讚台灣廚餘回收規定的前瞻性,可以讀到許多在台灣主流媒體甚至都未曾關心的重要資訊。
拜綠色革命所賜,全球出產的糧食理應可以餵飽世界所有人,然而迄今仍有不少地區的人挨餓甚至餓死,可是也有不少富裕的地區大量浪費食物。歐美一直倡導自由市場,使得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共同爭取糧食。如果富裕國家因為有錢就可以佔盡糧食這種性命攸關的資源,這不是像是其他非民生物資有沒有錢可以享受的問題,而是有人因為貧窮就受苦和死亡的問題。
美國浪費掉半數以上的食物,英國則是每年製造了二千萬噸的廚餘,而熱愛壽司和美食的日本,則是每年把11兆日圓的食物直接丟進垃圾車裡。史都華認為既然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同一個全球化糧食市場,那麼當富裕國家購買成噸的食物卻丟進垃圾桶時,就是平白犧牲了原本可以讓貧窮國家溫飽的食物,這是巨大的不公義。因為食物浪費,其實也是一個很嚴重的人權問題。
歐美的食物浪費,還有一大半是因為歐盟的天龍法規。讓超市不得販售彎苗的小黃瓜、太大或太小馬鈴薯,甚至連蕃茄的顏色,還有香蕉每一串有幾根、有多重都有標準化的規範,不准有所誤差….天龍官員和商人甚至誤解了農產物是工業產品,而非土裡辛勤耕種出的。
除了人權,浪費食物還有環境上的大代價。生產農產品需要耗費廣大面積的土地,使得大片生態豐富森林或綠地消失;而耗能製造出的肥料和農藥也污染了河川等水源, 栽種農作物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水資源。所以農田對氣候、水文循環和土壤也造成了不少負面影響。雪上加霜的是,聯合國估計全世界農業用地的生產力在本世紀衰退近四分之一,未來人類能不能餵飽自己是有疑慮的!
英美及歐洲等國所浪費食物的四分之一,可讓全球近十億的飢民遠離營養不良。而且如果先進國家的人民能夠少揮霍食物,全球脆弱的生態和氣候問題,都可以暫時舒緩。
史都華在《浪費》中強調,富裕的先進國家習慣把食物視為可拋棄式的商品,毫不在乎食品工業所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影響。世界上關於食物的不公不義,遠比我們想像中嚴重。他認為,購買大量超越個人飽足所需的食物,只是間接吞食掉足以讓世界貧窮人口果腹的資源與土地。他指出,世界上有超過十億營養不良的人口,但是只要拿出先進國家每日丟進垃圾桶的零頭,就有可能讓他們都吃飽。
史都華是英國人,他尤其看不過去英國一些知名大超市或餐廳,寧可找藉口把過期但還可食用的食物丟棄,也不愿分享給亟需食物的街友等窮人,也大力譴責超市的管理不善而平白地造成浪費。他大力主張英國超市和餐廳該用促銷或贈送的方式來處理過期但仍可食用的食物。
史都華指出,最佳賞味期限(Best By)其實並不等於保存期限(Used by),但人們經常在最佳賞味期限到期後就丟掉食物。而且,基於廠商自我保護的考量,保存期限其實是用很保守的方式估算出來的,許多食物在保存良好的狀況下,即使稍微過了保固期限,仍然可以安心食用,只要用心地善用口鼻接受到的訊息來判斷。
史都華表示,比起英國偏好的把剩食或廚餘用來做厭氧分解以將沼氣轉化為電力,透過餵食人類剩食或廚餘給豬隻,可以減少兩倍到五百倍之間的二氧化碳。然而在歐洲法律規定之下,這樣做卻是違法的。但是喂豬吃消毒過的剩食或廚餘,在日本、南韓及台灣則是強制的,這是史都華所大力讚美的。
與其讓我們感到無能為力和憂鬱,史都華其實很積極地提出建議,他在《浪費》最後一章為消費者、政府、超市、餐廳、漁民、農夫設計教戰手冊,希望先進國家可學到發展中的國家精打細算以減少食物浪費,而發展中國家可以學到先進國家的農業技術以餵飽人民。
《浪費》雖然沒有提到,但是食物其實並不是吃下肚就不算浪費。當歐美和其他富裕的亞洲國家的人民,把大量高熱量精緻的食物大量吃下肚,而導致肥胖或其他文明病,這是否也算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浪費行為呢?這值得我們深思啊!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原來世界是肥的
The Sky of Gene - 三百年來黑心食品之美味詐欺
The Sky of Gene - 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
The Sky of Gene - 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再回《回答: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嗎?
The Sky of Gene - 禪、茶水、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群萌亂舞的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科學知識傳播的原則
The Sky of Gene - 重啟美國牛肉談判!!!
The Sky of Gene - 【分享】你準備好吃美國牛內臟了嗎?
The Sky of Gene - 機車與美國牛肉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大博士生吃牛糞漢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拒吃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2.5 ppm!-從台灣三聚氰胺事件論政策和報導的不專業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相關網誌:
糧食浪費無度 每年損失13億噸
張貼者: Gene Ng 於 晚上10:44:00 6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