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8日 星期三

【費城、紐約】紐華克(Newark, NJ)

我在紐華克有四個晚上(3/11-13)是住在我大學同學HOLY在Newark的大學宿舍,他唸的是Rutgers University-Newark的博士班。可借的是,基於Newark治安實在是很糟,所以大學僅允許學生帶外人到宿舍過夜不超過連續三晚,所以我前三晚住他那睡客廳,然後再紐約市去住了三晚,再回他那過一晚,最後一天從Newark的機場離開回加州。

到紐華克的路上,經過的大部分是東岸城市的落末工業區和住宅區,房子和建築相當破敗,美國是世界第一強權,可是許多城市在重工業末落和住宅區破敗後,卻再也沒有花心思整頓,多處景象比第三世界國家還不如。

我和HOLY約在紐華克的Penn Station見面,他帶我搭地鐵去他們校園。我前去紐華克前,另一位大學同學毛毛告訴我,那裡的治安其實沒有想像中的糟,可是遇到HOLY時,他千交待萬交待我,一定得搭到校園內的地鐵站,因為校園外就是黑人區,治安非常糟,他們時常從報紙看到槍殺案的新聞。我們到宿舍時,宿舍大樓入口就有警衛駐守,所有訪客都要押證件才能進去。

我在HOLY那就睡在客廳,還算舒適,只是他有位室友每晚就煎牛排吃,而美國廚房的抽油煙機效率很低,把整個客廳薰得都是牛排味,我也每晚聞著牛排味入睡。

紐華克(Newark, New Jersey)是美國紐澤西州最大城市,位於紐澤西州艾塞克斯郡(Essex County, NJ)。紐華克人口273,546人(2000年普查),平均人口密度約為4,400人/平方公里(11,400人/平方英里),是美國境內人口密度前幾位的城市。


檢視較大的地圖


紐華克是個港灣與工業城市,境內工廠林立,靠近哈德遜河(Hudson River)的河岸有大面積的港埠設施。紐華克與紐約市的曼哈頓島僅有哈德遜河一水之隔,是很多在紐約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此常被視為是紐約市的衛星城鎮,雖然紐華克本身就擁有可以自給自足的產業機能。

紐華克境內最為人所熟知的設施,當屬紐華克自由國際機場(Newark Liberty International Airport,原名「紐華克機場」,但在2001年之後改為現名以紀念911事件中的犧牲者)。紐華克機場是紐約都會區最早的一座機場,也是紐約市三座主機場之一,每年接近三千萬人次的進出旅客替紐華克帶來相當程度的產值收入。

在紐華克過了一夜,第二天HOLY就帶我去搭地鐵到Penn Station去搭火車到紐約市。紐華克的地鐵沒有查票機,是自行購票,然後還得在一個機器上打上乘坐的日期時間,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效。如果遇上了警察,就算有票,可是票上印的日期時間過期了,還是會被罸。我在紐華克過了三晚,在第四天背著兩個大背包去紐約住時,因為地鐵裡人太多了,我握在手上的票被手撞得掉在地上,因為身上背了兩個大背包,不方便彎腰去撿,沒想到一出車廂就發現有警察在查票,想轉身衝入車廂去撿票時,車門就關上了,就被警察逮個正著,不管我怎麼解釋,他們還是開了罸單,一概被罸了USD 70幾塊。

我們去到Penn Station就搭PATH(Port Authority Trans-Hudson)的火車到紐約市,PATH是紐澤西州到紐約市的通勤列車,從紐華克到紐約市大約卅至四十分鐘。到了紐約市,PATH的車站居然就在讓恐怖份子炸掉的世貿大樓的那個大洞中,車站應該是臨時搭建的,車站內也有一些記念「911事件」的展示,在GROUND ZERO中,重建工程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PATH的路線圖:

PATH

PATH


紐約的地鐵很複雜,一不小心就會搭錯車,HOLY是標準的宅男,他到了紐華克兩年多了,去過紐約的次數屈指可數。我在紐約用的是Seven-Day Unlimited Ride MetroCard,可以無限次乘搭地鐵。紐約地鐵相當複雜,車不僅有分不同線的,還有分普通和快車,快車只停某些特定的站。一不小心,就會搭錯車。紐約的生活節奏也很快,我在小鎮待久了,有點不太習慣,剛去前幾天,看到大家都趕車,我也跟著飛奔上車,有時候上了車才知道上錯車了,又得在下一站換車。

紐約地鐵路線圖,真的有夠複雜:

New York Matro

New York Matro

New York Matro


前去紐約前,就有美國朋友說在紐約,交通燈是參考用的,很多車闖紅燈,迫使市府乾脆嘗試在一些路口取消交通燈。到了紐約一看,果然是真的,汽車行人都視紅燈為無物,一見沒車就闖。有朋友說,乖乖遵守交通規則的,一定是剛到紐約的外地人。我有幾次就看見有汽車居然在有警察駐守路口的情況下闖紅燈,可是警察似乎一點也不在意。


相關網站:

Newark (New Jersey)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費城、紐約】國家獨立歷史公園(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 Park)

費城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費城是美國革命的發祥地,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都發生在這裡:1774年和1775年兩次大陸會議在這裡召開,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在這裡簽署,1787年美國第一部憲法在這裡誕生。1790至1800年間,費城還曾是美國的首都。因此,費城被稱為美利堅合眾國的搖籃。如今費城完好地保存著記載這段光榮歷史的名勝古跡:獨立宮、自由鐘、國家獨立歷史公園、獨立大道、富蘭克林博物館等。

1790年,在美國南方多數的國會議員與當時的財政部長—Alexandra Hemilton的協議之下,美國政府在搬至現在的華盛頓特區前曾由紐約的聯邦廳(Federal Hall)搬至費城的國會廳(Congress Hall)。為了換取讓美國首都設於波多馬克河畔,國會議員通過當時Alexandra Hemilton的財政計畫,費城因此成為美國首都有十年之久,直到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莊建築完工並開始使用才結束。

自由鐘等古蹟屬於國家獨立歷史公園(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 Park) ,歸美國內政部國家公園處(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我正好有國家公園卡(National Park Pass),所以可以免費參觀。除了自由鐘和獨立宮外,也有20餘所和美國獨立建國有關的建築供遊客參觀。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9122


在眾多的建築中,最著名的當屬「獨立宮」(Independence Hall)。這是一座兩層舊式紅磚樓房,乳白色的門窗,乳白色的尖塔,正屋和塔之間鑲嵌著一座大時鐘。就是在這座樸實無華的樓房裡,誕生了《獨立宣言》和憲法。這裡還曾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指揮中心,故而成為美國歷史文物建築,被命名為「獨立宮」,室內保留著當時的會議場景和家俱裝飾。

DSC09109

DSC09161

DSC09177

DSC09180

DSC09181

DSC09186

DSC09208


「獨立宮」附近的「自由鐘」(Liberty Bell)是美國獨立的像征。1776年7月4日,伴隨著洪亮的鐘聲,《獨立宣言》首次公諸於世。1783年4月16日,「自由鐘」的鐘聲又宣告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此後,每逢美國國慶日(7月4日),都要敲響像征美國獨立的鐘聲。這口鐘鑄於英國倫敦,高約一米,重約943公斤,1752年運到費城。

DSC09117


自由鐘由多種金屬混合鑄成。1751年由賓州州議會以100英鎊的價格從英國訂購,當年工藝水平顯然有限,第二年大鐘運到費城,試敲時就破裂了。一年後兩個當地鑄造工重新鑄造,總算成功。1835年慶祝華盛頓生日時,又被幾個孩子敲出了一尺長的裂痕。十年後在同樣的活動中,它被敲了幾個小時,結果出現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條著名的鋸齒狀裂縫,而在事實上那並不是唯一的裂縫。自由鐘再也無法修復,除了每年的獨立日,全美大小教堂鐘聲齊鳴,頭一個敲響的是自由鐘,它極少被使用。

自由鐘最早放在獨立宮的旁殿裡,英國占領費城期間,被轉移藏匿,後又被移回費城。1976年搬入獨立宮後面的新殿。為便於參觀,又搬到獨立宮廣場上一個玻璃房裡,聽說不久還要從這個玻璃房裡遷入新址。兩地距離不足200米,但官方要為這次搬遷舉行隆重活動。每次搬遷的距離都並不遠,但每次人們都小心翼翼,生怕它「玉碎」。他們給鐘裝上可以測出鐘內百萬分之一米移動的微變量位移傳感器,測試其是否可以搬遷。

我們在中午研討會正式結束後,就搭地鐵到舊城去,我們原本要去參觀自由鐘和獨立鐘的,不過有些人潮,加上肚子餓了,我們就先在一家購物中心吃飯,那後學姐就體力不支了,就一直裝可愛問我她能不能不要去參觀自由鐘和獨立宮,因為她昨晚上網到很晚才睡,剛好那週末調成日光節約時間,我們又少了一個小時睡覺。原來學姐以為我會逼她陪我去逛那些古蹟,我就說我可以一個人去,就留學姐在購物中心睡午覺。

那天下午天氣非常好,我一個人到處亂晃。我對美國獨立建國的歷史僅稍有瞭解,知道的並不深入,也不特別感興趣,就走馬看花地把地園上大部分的建築很快地看完,大概花了二個多小時吧。然後就回購物中心找學姐,沒想到她居然在看小說,我休息了一下和聊了一陣,我們就去舊城的其他街道參觀。舊城也有一些博物館,可是我們時間有限,因為學姐的飛機傍晚就飛了,我也得到紐約去。我們就再花了大概一個小時在舊城其他街道逛了一下,參觀了幾家記念品店,就搭地鐵離去。

我陪學姐去搭火車去機場後,就一個人到30th Street Station去搭火車去紐華克找大學同學。到了30th Street Station,我才發現,原來我早在三年前就到過那,那時我從華盛頓特區到普林斯頓大學去面談。從費城到紐華克僅一個多小時車程,可是火車票價居然要USD 63。我上次從華盛頓特區到普林斯頓單趟兩個小時車程,來回居然要USD 190,美國火車票價真的是貴到完全不合理!後來聽說其實有華人經營的巴士可搭,以後可別再花冤枉錢了。


檢視較大的地圖


國家獨立歷史公園(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 Park)的整本相簿:




附:

這就是林語堂用北京口語譯的《美國獨立宣言》中文:

  咱們國事亂到這般田地,叫咱們不得不跟(英國)皇上分家,自起爐灶,除了老天爺以外,誰也不要管誰,所以這會子總應向大家交個賬,說個明白,叫人家懂得這是怎麼一回事,別疑心了咱們是在做什麼坑崩拐騙蒙的好勾當。
  咱們不會歪纏,就是這麼幾名話。一則,你我大家比起人家都是一只鼻子兩只眼楮,不認輸誰,說不定比人家還強的多著呢;二則,誰也別想貶卻咱們的身分資格;三則,一個人要怎麼活就可以怎麼活,要怎麼玩就可以怎麼玩,要到哪兒去就可以到哪兒去,只要不礙著旁人就得了。
  什麼鳥政府不放咱們這樣,便是王八蛋。
  還有,老百姓要什麼政府就可自己做主,不干人家的鳥事。什麼政府不給咱們這樣就得滾他的蛋,再扶一個出來頂替。固然,象那些南美洲的傻子渾人,或者象什 麼共產黨,天天革命,也不成個樣子。或者衙門里老爺一做岔了事便革一回命,也是不成的。有時候,老爺們吞款舞弊,作惡為非,咱們閉著眼兒裝不見,比起傻子 渾人共產黨天天革命還好,你只要不是什麼無來由的,還能說聲不是嗎?但是國事混亂到這個分兒,一個人什麼身分兒都沒有了,任人當奴才看,到這會子,大家就 得合攏來革那些狗官僚的命兒,另叫一班人來,給監視著,不讓他們大模大樣干他們偷雞的勾當。咱們十三州老百姓就是這麼一句話,罪受夠了,再混也混不下去。
當今皇上喬治登基以來,政事就是一團糟,誰不服氣來同他辦交涉,就是一把拳頭叫你吃,這還有什麼天理麼?咱們同算一下賬給你瞧。
咱們一體通過的條陳,他總批駁下來,咱們人人反對的條例,他倒給欽此了。
咱們有什麼呈文,非他親眼瞧過不成,呈文一上去,他卻向口袋里一放,裝著忘了,你同他提起,只給你一個不睬。
  人家到宮里去呈請他立個新法,他就是這麼一套︰要末,把議會封起來,讓他稱孤道寡,孤行己意,不然,便是一個行,兩個不行。
  他叫議會到那兒嶺外天邊三家村上去開會,樂得沒人肯去,讓他去一意橫行霸道。
  議員去找他,說什麼好歹,他就是一溜不見,送他們回家。
議院封了,要叫開又不肯開,政事沒人管,成個無法無天的天下。
他哄人家不要來咱們十三州。誰要來,也不讓有報紙看,人家一看也不肯來了,就是來了,也不給田地,不得不回去,有的索性就不來。
  他跟法官通同作弊,就不肯出錢多用幾個官吏,人家有案子,三年兩載還不見個動靜,不發下來,只好認倒霉空手回去。
  法官有什麼不順從他的意旨,就得滾蛋,官俸又不發,叫他們先來孝敬老天爺,不然也別想拿一個大子。
高興起了,就添了什麼司什麼員,安排一些不見經傳的人小,錢向咱們老百姓腰包里拿,不管你情願不情願。
  一個好好的太平天下,養了一大班丘八,驚擾百姓,咱們怎麼抗議也沒用。
  他放著這些丘八作惡為非,橫行霸道,不掛腰刀的人只好听他們排比。
  他放貪官污吏到處作孽,一朝權在手,無惡不作,干起以下的事來︰
  叫一些毫無用處人人討厭的丘八駐扎民家里。
  丘八殺人,便做個圈套,放他們逍遙法外。
  管人家的事。
  征苛捐雜稅,也不問一問咱們繳的稅項有個繳稅的道理沒有。
  把人捉將官里去,人家要叫百姓陪審,不讓陪審。
  把人無端趕出國外,事案是此地發的,叫人家到天邊海外去受審。
  放幾個壞蛋充我們鄰國的官員,慢慢的擴展,希望有一天把咱們也吞下去,同他們一般腐敗。
  把憲法當做把戲,人人說好沒人說壞的法律,他偏取消,讓他一人去瞎干。
  他把議院關了門,就象他一個人獨干比別人干得好。
  現在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跟咱們開戰,咱們還認什麼皇上,做什麼臣子?
  他把城也燒了,人也殺了,比狗還不如,在海上還要興師問罪。
  他雇些荷蘭雜種來打咱們,教他們只要打得過咱們,可以隨意搶掠,什麼萬國公法都不顧了。
  咱們自己人在海上給他捉去,不管願意不願意,就迫著拿起槍把殺咱們同胞。
  他唆使印第安生番,給他們槍火,教他們打死咱們的男女老少。
  每回他這樣干,咱們就不服同他反抗,每回咱們不服同他反抗,他還是照舊這樣干下去。一個人老是這樣蠻橫不講理,還有什麼身分,就是不配來管咱們有身分人,應當滾蛋。
   咱們向英國人講理,總是不得要領。差不多天天咱們忠告他們,他們那邊那些官僚違法越權,侵犯咱們。咱們老同他們講,咱們是誰,咱們在做什麼事,咱們為什 麼過海而來。咱們同他們講公道,告訴他們,如果長此下去,咱們有一天要自己做自己打算,他們才知道利害。但是越和他們講理,越無理可講。可以見得他們不跟 咱們一伙兒,就是同咱們為難,咱們就得同他們拚個高低,打完了再做道理。
  因此,咱們決定,咱們代表十三州府的百姓在議會上議決︰咱們合眾國就 是以前的十三州府,從此以後是自由國,照理就早該如此;咱們不認皇上,同他一刀兩斷,再也不听英國人的吩咐;咱們既然自由,自由國能干什麼咱們就能干什 麼,尤重要的是宣戰、議和、營商等等。咱們拿聖經罰咒,大家一心一力,有首有尾,不顧利害,不論成敗,不計吉凶,就是財破人亡,到斷頭台上,還是這樣做去。


正常的
《美國獨立宣言》中譯:

序文

1776年7月4日,於國會內

美洲十三合眾州全體一致宣告

此時此刻,於人事發展進程中,斯屬必要者,業為解消一群人民與他群間之政治捆縛,並視其地位─基於自然律與造物主之賜─於塵世諸政權間為互不隸屬且相互平等,適切尊重人類宣告獨立的目標理想之需求。

前言

我等之見解為,下述真理不證自明: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賜,擁諸無可轉讓之權利,包含生命權、自由權、與追尋幸福之權(原意為:擁有私人資產之權)。

茲確保如此權力,立政府於人民之間,經受統治者之同意取得應有之權力;特此,無論何種政體於何時壞此標的,則人民有權改組或棄絕之,並另立新政府,本此原則,以成此型式之政權,因其影響人民之安全幸福至鉅。

深思熟慮後,當得此論,即建立長久之政府,不應以無足輕重之理由改組,而基於已知之過往,世人寧可容忍積重難返之邪僻。然當連串之濫權者與篡奪者執迷不悟,迫人民屈伏於絕對專制下時,推翻此政府,是其權利,是其義務,並為未來之安穩提供新保障。

控訴

此限制已令各殖民地長久不堪,此事現今亦已成為必要,即由人民改變過往政府體制。大不列顛今上長久以來剝下益上,直接導致遍及各州之專制暴政。為證明斯言屬實,且將事實呈交公正之世間。

他拒絕批准,俾益最深且對公眾利益至關緊要之法條。

他禁止轄下總督們通過當前迫切而必要之法條,延宕法條直至得其恩准;而於留中不發期間,他徹底置之不理。

他拒絕通過其他法條以調解廣大行政區內之人民,除非人民放棄於立法機構內之代表權,此為人民至高無上之權,唯暴君畏之懼之。

他於異常、不當、且遠離公共紀綠保管之處所召集民意代表與會,唯一目的為使其因疲於奔命而屈從於他個人之意旨。

他反覆解散議會,因其勇於堅決反對他侵犯民權。

他長期拒絕─於議會解散之後─使其他人當選以讓立法權─無可消滅者─回歸由多數民意行使;國家長期暴露於一切可能導致動亂之危機。

他力阻各州增加人口,為達目的而阻撓外籍歸化法,拒絕通過鼓勵移民內附之法條,並提高撥用新土地之門檻。

他拒絕通過建立司法權之相關法條,藉以妨礙司法。

他置司法於個人意志之下,獨斷決定其職位與薪資之數目與款項。

他設立大量新機構,送來成群的官吏吸取民脂民膏。

他於吾民之間維持常備軍─於承平時期─不經議會同意。

他酬庸軍權,使之自外於,並超逾民權。

他勾結他人,使我等隸屬之司法體制,既逾越於憲法,亦未經律令之認可。御准虛有其表之議會所炮製之種種法案:

於吾民中駐紮大軍:

以偽審判卵翼殺人犯逍遙法外:

切斷吾民與他方之貿易往來:

不經吾民同意即開徵稅賦:

多次剝奪吾民由陪審團聽審之權益:

押送吾民至海外,審以羅織之罪名:

廢止英式自由法制於一鄰省,立專制政府於其中,並擴展其疆域,作為樣板與便宜行事之手段,用以推行相同之威權統治至各殖民地中

奪吾民之憲章,廢止我最具價值之律法並根本改變我政府體制:

中斷我之立法職能,而聲稱他們有權為我一切大小事宜立法。

他拋棄此地之政務,聲明吾民不在其保護之下,對吾民強加戰爭之重荷。

他掠奪我海域,踐踏沿岸,焚燒城鎮,殘民以逞。

他刻正運來大批外籍傭兵以恣意屠戮、蹂躪、與妄為,其手段之虐酷與卑劣幾與最野蠻之時代毫無二致,作為一個文明國家之元首,完全失格。

他強俘吾民於公海且武裝之,以對其母國不利,強令其成為親朋好友之劊子手,或被害者。

他煽動內亂於吾民之間,圖我開疆拓土之民;眾所周知,未開化之印地安野人作戰法則為不分男女老幼格殺勿論。

於承受如此壓迫之時期吾民謙詞請願興革:吾民一再之請願遭回以反覆之傷害。一國之君,其品格已然烙下可稱為殘虐之措施時,已不配作為自由民之統治者。

譴責

並非我等未曾顧念我不列顛之同胞。我等曾不時警示其企圖,即外延立法權以將非法之司法管轄權籠罩吾民。我等曾提醒其民,我移民與墾殖者之狀況。我等曾籲其天生之正義感與雅量,我等曾求其以同文同種之情一改前非,其作為,無可避免地影響雙方之關係與往來。他們對情理之聲充耳不聞。我等必須因而順勢宣告與之分離,並待之如待其餘人等,敵視我者敵視之,睦我者睦之,友我者友之。

總結

領銜簽署者們主張(現時人民須改組政府之態勢,不列顛致之),各殖民地有必要推翻與不列顛主權之政治束縛,成為獨立國家。結論之核心,包含於7月2日通過之李氏決議文。

我等,美利堅合眾國之代表,召開全員大會,為吾民之公正意向世界最崇高之正義籲求,以各殖民地正直善良民意之名義,及其授權,鄭重發表與宣告,團結之諸殖民地為,亦有權是,自由獨立之國家,有權宣戰、媾和、締盟、建立貿易關係、從事其他獨立國家有權行使之事務。為支持此宣言,以神賜之洲之屏障為堅固依靠,吾等相互託付生命、財產、與榮譽。

《美國獨立宣言》英文原文: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N CONGRESS, JULY 4,
1776 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AICA

When in the course of human events, it becomes necessary for one people to dissolve the political bands which have connected them with another, and to assume among the powers of the earth, the separate and equal station to which the laws Nature and Nature’s God entitle them, a decent respect to the opinions of mankind requires that they should declare the causes which impel them to the separation.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they are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them,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That whenever any form of government becomes destructive of these ends, it is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alter or to abolish it, and to institute new government, laying its foundation on such principles and organizing its powers in such form, as to them shall seem most likely to effect their safety and happiness. Prudence, indeed, will dictate that governments long established should not be changed for light and transient causes; and accordingly all experience hath shown that mankind are more disposed to suffer, while evils are sufferable, than t right themselves by abolishing the forms to which they are accustomed. But when a long train of abuses and usurpations, pursuing invariably the same object evinces a design to reduce them under absolute despotism, it is their right, it is their duty, to throw off such government, and to provide new guards for their future security. Such has been the patient sufferance of these Colonies; and such is now the necessity, which constrains them to alter their former systems of government. The history of the present King of Great Britain is usurpations, all having in direct object tyranny over these States. To prove this, let facts be submitted to a candid world.

He has refused his assent to laws, the most wholesome and necessary for the public good.
He has forbidden his Governors to pass laws of immediate and pressing importance, unless suspended in their operation till his assent should be obtained; and when so suspended, he has utterly neglected to attend them.
He has refused to pass other laws for the accommodation of large districts of people, unless those people would relinquish the right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Legislature, a right inestimable to them and formidable to tyrants only.
He has called together legislative bodies at places unusual, uncomfortable, and distant from the depository of their public records, for the sole purpose of fatiguing them into compliance with his measures.]
He has dissolved representative houses repeatedly, for opposing with manly firmness his invas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people.
He has refused for a long time, after such dissolution, to cause others to be elected ; whereby the legislative powers, incapable of annihilation, have returned to the people at large for their exercise; the State remaining in the meantime exposed to all the dangers of invasion from without and convulsion within.
He has endeavored to prevent the population of these states; for that purpose obstructing the laws of naturalizing of foreigners; refusing to pass others to encourage their migration hither, and raising the condition of new appropriations of lands.
He has obstructed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by refusing his assent of laws for establishing judiciary powers.
He has made judges dependent on his will alone, for the tenure of their office, and the amount and payment of their salary.
He has erected a multitude of new officers, and sent hither swarms of officers to harass our people, and eat out our substances.
He has kept among us, in times of peace, standing armies without the consent of our legislatures.
He has affected to render the military independent of and superior to the civil power.
He has combined with others to subject us to a jurisdiction foreign to our constitution, and unacknowledged by our laws; giving his assent to their acts of pretended legislation.
For quartering large bodies of armed troops among us;
For protecting them, by a mock trial, from punishment for any murder which they should commit on the inhabitants of these States.
For cutting off our trade with all parts of the world;
For imposing taxes on us without our consent;
For depriving us in many cases, of the benefits of trial by jury;
For transporting us beyond seas to be tried for pretended offenses;
For abolishing the free systems of English laws in a neighboring Province, establishing therein an arbitrary government, and enlarging its boundaries so as to render it at once an example and fit instrument for introducing the same absolute rule these Colonies;
For taking away our Charters, abolishing our most valuable laws, and altering fundamentally the forms of our governments;
For suspending our own Legislatures, and declaring themselves invested with power to legislate for us in all cases whatsoever.
He has abdicated government here, by declaring us out of his protection and waging war against us.
He has plundered our seas, ravaged our coasts, burnt our towns, and destroyed the lives of our people.
He is at this time transporting large armies of foreign mercenaries to complete the works of death, desolation and tyranny, already begun with circumstances of cruelty and perfidy scarcely parallel in the most barbarous ages, and totally unworthy the head of a civilized nation.
He has constrained our fellow citizens taken captive on the high seas to bear arms against their country, to become the executioners of their friends and brethren, or to fall themselves by their hands.
He has excited domestic insurrection amongst us, and has endeavored to bring on the inhabitants of our frontiers, the merciless Indian savages, whose known rule of warfare, is an undistinguished destruction of all ages, sexes, and conditions.
In every stage of these oppressions we have petitioned for redress in the most humble terms: our repeated petition have been answered only by repeated injury. A prince whose character is thus marked by every act which may define a tyrant is unfit to be the ruler of a free people.
Nor have we been wanting in attention to our British brethren. We have warned them from time to time of attempts by their legislature to extend an unwarrantable jurisdiction over us. We have reminded them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our e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here. We have appealed to their native justice and magnanimity, and we have conjured them by the ties of our common kindred to disavow these usurpation, which would inevitably interrupt our connections and correspondence. They too have been deaf to the voice of justice and of consanguinity. We must, therefore, acquiesce in the necessity, which denounces our separation, and hold them., as we hold the rest of mankind, enemies in war, in peace friends.
We, therefo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General Congress assembled , appealing to the supreme Judge of the world for the rectitude of our intentions, do, in the name, and by authority of the good people of these Colonies, solemnly publish and declare, That these United States Colonies and Independent States; that they are absolved by from all allegiance to the British Crown, and that all poli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State, they have full power to levy war, conclude peace, contract alliances, establish commerce, and to do all other acts and things which Independent States may of right do. And for the support of this declaration, with a firm reliance on the protection of Divine Providence, we mutually pledge to each other our lives, our fortunes, and our sacred honor.



相關網站:

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National Park Service: 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費城、紐約】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在研討會的第二三天,我們趁空檔去了一趟著名的賓州大學。我們搭費城破舊的地鐵到第34街,然後就去走賓州大學最有名的Locust Walk。我們去參觀前,就有朋友告訴我們一定要去走賓州大學著名的Locust Walk。

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賓州大學的名字很容易令人誤會是公立大學,其實它可是一流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學校創建於1740年,是美國第四老的高等教育機構,以及美國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獨立宣言的九位簽字者和美國憲法的11位簽字者和該校有關。博學多聞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學校的創建人。


View Larger Map


班傑明•富蘭克林(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享年84歲,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傑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他是美國革命時重要的領導人之一,參與了多項重要文件的草擬,並曾出任美國駐法國大使,成功取得法國支持美國獨立。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經進行多項關於電的實驗,並且發明了避雷針。他還發明了雙焦點眼鏡,蛙鞋等等,日光節約時間的觀念也是由他提出的。班傑明•富蘭克林是共濟會(Freemasons)的成員,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他亦是美國首任郵政總長。

由於1928年以後每張百元美鈔上都印有班傑明•富蘭克林的肖像,再加上美元身為世界主要流通貨幣的重要性,導致班傑明•富蘭克林的長相廣為世界各地不少人所熟悉。班傑明•富蘭克林對美國獨立作出的貢獻只在華盛頓之下。班傑明•富蘭克林亦是反對蓄奴的先驅。他從法國回國不久後即成為一個反對奴隸制,尋求釋放被非法禁錮的黑人的組織主席。1787年,已經退休的班傑明•富蘭克林出席了修改美國憲法的會議,成為唯一同時簽署美國三項最重要法案文件的建國先賢。這三份文件分別是:《獨立宣言》,《1783年巴黎條約》,以及1787年的《美國憲法》。

USD 100


賓州大學在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建築與工程教育上處於領先地位,其中最為知名的學科是商業學、法學與醫學。學校擁有約4,500名教授,近10,000名全日制大學生與10,000多名研究生。2006年學校獲得的科研經費達到6千6百多萬美元,從事研究的人員包括約4,200名教職工,870名博士後研究員,3,800名研究生與5,400多名技術人員。同時,學校每年的建設投入達到4億美元以上,在常春藤盟校中名列前茅。

創辦之初,學校是一所慈善學院。班傑明•富蘭克林作為學校創建人,認為新的知識來自對現有資源最廣泛的認識和最有創新的運用。這一思想指導著他的研究工作,同時也是他創辦學校的指導方針。他認為要使當時的北美洲達到歐洲那樣的工業、商業和軍事實力,必須提倡和實施注重實際應用的新型教育,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對他人的創造反應敏捷,不脫離現實生活的人才。

不過,我們到了賓州大學,是有點失望,因為賓州大學雖然有不少有幾百年歷史,非常有特色的建築,那個Locust Walk也非常漂亮有詩意,兩邊的建築古色古香。


View Larger Map

DSC08951

DSC08952

DSC08954

DSC08955

DSC08957

DSC08959

DSC08960

DSC08961


可是賓州大學的有些舊建築保存得並非非常良好,感覺有點破舊,而新建築卻又毫無特色。如果是家莫莫無名的小學校也就算了,賓州大學可是有錢的私立學校啊。從前在到美國前,就有幾位朋友告訴我柏克萊加州大學是所破破爛爛的學校,校園附近是治安不好的黑人區。不過參觀過了賓州大學,就覺得柏克萊加大真是漂亮乾淨又整齊:p

我們走過了Locust Walk,就往醫學院的方向走,然後再往西走。走一走發現為何建築愈來愈破舊,地上也滿是垃圾才發現原來走出了校園,就趕盡往其他方向走。我們回去後才知道,原來賓州大學鄰近是治安非常差的黑人區,也難怪有些地方,一出了校園就非常髒亂。

我們在校園逛到傍晚,附近就一直傳出警車的鳴叫聲,天上也有警用直昇機在盤旋。我們一直逛到天黑,就在附近的麥當勞用晚餐,然後再搭地鐵回會場。回去後第二天看報紙才知道,原來賓州大學附近的小學,在我們去參觀賓州大學時發生槍擊案,真是有夠刺激啊(>.<)


相關網站: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部分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閱讀全文...

【分享】歐巴馬總統就職典禮演說(Barack Obama Inauguration Speech)



美國新總統歐巴馬的就職演說講稿,是一個年僅27歲的小夥子法夫洛(Jon Favreau)在泡星巴克咖啡店時寫出來的。法夫洛被歐巴馬延攬投入總統大選,歐巴馬的經典口號「Yes, we can.」就出自他的巧思。


歐巴馬總統就職典禮演說中譯:

各位同胞:

今天我站在這裡,為眼前的重責大任感到謙卑,對各位的信任心懷感激,對先賢的犧牲銘記在心。我要謝謝布希總統為這個國家的服務,也感謝他在政權轉移期間的寬厚和配合。

四十四位美國人發表過總統就職誓言,這些誓詞或是在繁榮富強及和平寧靜之際發表,或是在烏雲密布,時局動盪之時。在艱困的時候,美國能箕裘相繼,不僅因為居高位者有能力或願景,也因為人民持續對先人的抱負有信心,也忠於創建我國的法統。

因此,美國才能承繼下來。因此,這一代美國人必須承繼下去。

我們正置身危機核心

現在大家都知道我們正置身危機核心,我國正處於對抗深遠暴力和憎恨的戰爭。我們的經濟元氣大傷,是某些人貪婪且不負責任的後果,也是大眾未能做出艱難的選擇,為國家進入新時代做準備所致。許多人失去房子,丟了工作,生意垮了。我們的醫療照護太昂貴,學校教育辜負了許多人。每天都有更多證據顯示,我們利用能源的方式壯大我們的對敵,威脅我們的星球。

這些都是得自資料和統計數據的危機指標。比較無法測量但同樣深沉的,是舉國信心盡失─持續擔心美國將無可避免地衰退,也害怕下一代一定會眼界變低。

今天我要告訴各位,我們面臨的挑戰是真的,挑戰非常嚴重,且不在少數。它們不是可以輕易,或在短時間內解決。但是,美國要了解,這些挑戰會被解決。

在這一天,我們聚在一起,因為我們選擇希望而非恐懼,有意義的團結而非紛爭和不合。

在這一天,我們來此宣示,那些無用的抱怨和虛偽的承諾已終結,那些扭曲我們政治已久的相互指控和陳舊教條已終結。

我們仍是個年輕的國家,但借用聖經的話,擺脫幼稚事物的時刻到來了,重申我們堅忍精神的時刻到來了,選擇我們更好的歷史,實踐那種代代傳承的珍貴權利,那種高貴的理念:就是上帝的應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追求全然的幸福。

再次肯定我們國家的偉大,我們了解偉大絕非賜予而來,必須努力達成。我們的旅程從來就不是抄捷徑或很容易就滿足。這條路一直都不是給不勇敢的人走的,那些偏好逸樂勝過工作,或者只想追求名利就滿足的人。恰恰相反,走這條路的始終是勇於冒險的人,做事的人,成事的人,其中有些人很出名,但更常見的是在各自崗位上的男男女女無名英雄,在這條漫長崎嶇的道路上支撐我們,邁向繁榮與自由。

為了我們,他們攜帶很少的家當,遠渡重洋,追尋新生活。

為了我們,他們胼手胝足,在西部安頓下來;忍受風吹雨打,篳路藍縷。

為了我們,他們奮鬥不懈,在康科特和蓋茨堡,諾曼地和溪山等地葬身。

前人不斷的奮鬥與犧牲,直到雙手皮開肉綻,我們才能享有比較好的生活。他們將美國視為大於所有個人企圖心總和的整體,超越出身、財富或小圈圈的差異。

這是我們今天繼續前進的旅程。我們仍舊是全球最繁榮強盛的國家。這場危機爆發時,我們的勞工生產力並未減弱。我們的心智一樣創新,我們的產品和勞務和上周或上個月或去年相比,一樣是必需品。我們的能力並未減損。但是我們墨守成規、維護狹小利益、推遲引人不悅的決定,這段時期肯定已經過去。從今天起,我們必須重新出發、再次展開再造美國的工程。

經濟情勢需迅速行動

我們無論朝何處望去,都有工作必須完成。經濟情勢需要大膽、迅速的行動,我們將有所行動,不光是創造新工作,更要奠定成長的新基礎。我們將造橋鋪路,為企業興建電力網格與數位線路,將我們聯繫在一起。我們將讓科學回歸合適的用途,運用科技的奇蹟來提高醫療品質並降低費用。我們將利用太陽能、風力和土壤作為汽車的燃料和工廠的能源。我們將讓中小學及大專院校轉型,因應新時代的需要。這些我們可以作到。我們也將會作到。

現在,有人質疑我們的企圖心規模,暗示說我們的體系無法承受太多的大計畫。這些人的記性不好。因為他們忘記了這個國家已經完成的成就,當創造力朝同一個目標發展,不受約束的男男女女可以完成何等成就,必要的是勇氣。

懷疑者無法理解的是他們的主張已經站不住腳,長期以來折磨我們的陳腐政治爭議已經行不通。我們今天的問題不是政府太大或太小,而是有無功效,是否能幫助家庭找到薪水不錯的工作,支付得起照顧費用,有尊嚴的退休。哪個方向能夠提供肯定的答案,我們就往那裡走。答案是否定的地方,計畫就會停止。所有我們這些管理大眾金錢的人都將負起責任,花錢要精明,改掉惡習,正大光明作事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重建政府與人民間最重要的信任。

我們眼前的問題也不是說市場的力量是善或惡。市場創造財富和增加自由的力量無與倫比,但是這場危機提醒我們沒有監督時,市場發展將失控,當市場只偏愛有錢人時,國家無法永續繁榮。我們經濟成功的依據,不只是國內生產毛額的規模,還有繁榮可及的範圍,以及我們將機會拓展給每個願意打拚的人,不是因為施捨,而是因為這就是達到我們共同利益最穩健的途徑。

至於我們的共同防衛,我們認為必須在我們的自由和理想之間作一抉擇是不確實的,我們拒絕接受。我們建國諸父在我們難以想像的危難之中。擬具了確保法治和人權的憲章,被一代代以鮮血擴大充實的憲章。這些理想依然照亮這個世界,我們不會為了便宜行事而揚棄它。同樣地,今日在觀看此情此景的其他民族和政府,從最宏偉的都城到家父出生的小村莊,我要說:任何一個國家、男、女、和孩童,只要你在追求一個和平且有尊嚴的未來,美國就是你的朋友,我們準備再次帶領大家。

我們可面對新的威脅

回想先前的世代力抗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靠的除了飛彈和戰車之外,還有強固的聯盟和持久的信念。他們知道單單力量本身不足以讓我們自保,也不能讓我們為所欲為。相反地,他們知道我們的力量因為謹慎使用而增強,我們的安全源自我們理想的正當性,我們所樹立楷模的力量,以及謙遜和克制所具有的調和特質。

我們是這些遺產的保存者。在這些原則的再次指引下,我們可以面對那些新的威脅,這些威脅有賴國與國間更大的合作與諒解方能因應。我們將開始以負責任的方式把伊拉克還給它的人民,並在阿富汗建立贏來不易的和平。我們會努力不懈地與老朋友和昔日的對手合作,以減輕核子威脅,和地球的暖化。我們不會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而道歉,也會毫不動搖地保護它,對那些想要藉由帶來恐怖與殺害無辜以遂其目的者,我們現在告訴你,我們的精神強過你們,無法摧折,你們不可能比我們長久,我們必定打敗你們。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拼湊組合而成的遺產是我們的強處,而非弱點。我們是由基督徒和穆斯林,猶太教徒和印度教徒,以及非信徒組成的國家。我們由取自世界四面八方的各種語文和文化所形塑。而且由於我們曾嘗過內戰和種族隔離的苦果,並且在走出那黑暗時期之後變得更堅強和團結,這讓我們不得不相信舊日的仇恨終究會過去,部族之間的界線很快就會泯滅。隨著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共通的人性也會彰顯,而美國必須扮演引進新和平時代的角色。

對穆斯林世界,我們尋求一種新的前進方式,以共同的利益和尊重為基礎。那些想播植衝突並把自己社會的問題怪罪於西方的領袖,須知你的國民藉以判斷你的,是你能建立什麼,而非你能毀壞什麼。那些靠著貪腐欺騙和箝制異己保住權勢的人,須知你門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而只要你願意鬆手,我們就會幫忙。

那些窮國的人民,我們保證會和你們合作,讓們的農場豐收,讓清流湧入,滋補餓壞的身體,餵養飢餓的心靈。而對那些和我們一樣比較富裕的國家,我要說,我們不能再對國界以外的苦痛視而不見,也不能再消耗世上的資源而不計後果。因為世界已經變了,我們也要跟著改變。

在我們思索眼前道路的此際,我們以謙虛感激的心想到,有些勇敢的美國同胞正在遙遠的沙漠和山嶺上巡邏。今天他們有話要對我們說,就和躺在阿靈頓(公墓)的英雄們世世代代輕聲訴說的一樣。我們尊榮他們,不只因為他們捍衛我們的自由,更因為他們代表著服務的精神;願意在比自己更大的事物上找尋意義。而在此刻,能夠界定一個世代的此刻,必須常駐你我心中的,正是這種精神。

即使政府能做和必須做,這個國家最終仍得靠美國人民的信念與決心。在堤防決堤時,是人們的善心,讓他們招待陌生人。是工作人員的無私,讓他們寧可減工時,也不願看到朋友失業,陪伴我們度過最黑暗時期。是消防員的勇氣,讓他們衝進滿是濃煙的樓梯間。是父母心甘情願培育孩子,最終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們的挑戰也許是新的,我們迎接挑戰的工具也許是新的,但我們賴以成功的價值觀─辛勤工作和誠實、勇氣和公平競爭、容忍和好奇心、忠實和愛國心─這些都是固有的。這些價值是真實的,是我們歷史上進步的沈默力量。我們有必要找回這些真實價值。我們現在需要一個勇於負責的新時代,每一個美國人都體認到我們對自己、對國家、對世界負有責任,我們不是不情願地接受這些責任,而是欣然接受,堅信沒有什麼比全力以赴完成艱難的工作,更能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更能找到自我。

這是公民的代價和承諾。

這是我們信心的來源,體認上帝召喚我們創造不確定的命運。

這是我們的自由和信條的真諦,為什麼不同種族和信仰的男女老幼能在這個大草坪上共同慶祝,為什麼一個人的父親在不到六十年前也許還不能進當地的餐廳用餐,現在卻能站在你們面前做最神聖的宣誓。

讓我們記住這一天,記住我們是誰、我們走了多遠。在美國誕生這一年,在最寒冷的幾個月,在結冰的河岸,一群愛國人士抱著垂死的同志。首都棄守,敵人進逼,雪沾了血。在那時,我們革命的成果受到質疑,我們的國父下令向人民宣讀這段話:

「讓這段話流傳後世,在深冬,只剩下希望和美德,這個城市和這個國家,面臨共同危險,站起來迎向它。」

美國,面對我們共同的危險,在這個艱困的冬天,讓我們記得這些永恆的話語。懷著希望和美德,讓我們再度衝破結冰的逆流,度過接下來可能來臨的暴風雪。讓我們孩子的孩子繼續流傳下去,說我們受到考驗時,我們拒絕讓旅程結束,我們不回頭,也不躊躇;眼睛注視著遠方,上帝的恩典降臨我們,我們帶著自由這個偉大的禮物,安全送達未來的世世代代。


歐巴馬總統就職典禮演說英文全文:

My fellow citizens: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 as well as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Forty-four Americans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At these moments, America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 but because we,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So it has been. So it must be with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Serious challenges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 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 Our health care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These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s.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 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 is inevitable, and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must lower its sights.

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 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 - they will be met.

On this day, 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On this day, we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 out dogmas, that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Nation of 'risk-takers'

We remain a young nation, but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e time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The time has come to reaffirm our enduring spirit; to choose our better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at precious gift, that noble idea,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God-given promise that all are equal, all are free, and all deserve a chance to pursue their full measure of happiness.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must be earned. 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 It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 - for those who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 Rather, it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 some celebrated 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 obscure in their labour, who have carried us up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s prosperity and freedom.

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 endured the lash of the whip and ploughed the hard earth.

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 in places like Concord and Gettysburg; Normandy and Khe Sahn.

'Remaking America'

Time and again these men and women struggled and sacrificed and worked till their hands were raw so that we might live a better life. They saw America as bigger than the sum of our individual ambitions; greater than all the differences of birth or wealth or faction.

This is the journey we continue today. We remain the most prosperous, powerful nation on earth. Our workers are no less productive than when this crisis began. Our minds are no less inventive, our goods and services no less needed than they were last week or last month or last year. Our capacity remains undiminished. But our time of standing pat, of protecting narrow interests and putting off unpleasant decisions - that time has surely passed.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For everywhere we look, there is work to be done.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calls for action, bold and swift, and we will act - not only to create new jobs, 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growth. We will build the roads and bridges, the electric grids and digital lines that feed our commerce and bind us together. We will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and wield technology's wonders to raise health care's quality and lower its cost. We will harness the sun and the winds and the soil to fuel our cars and run our factories. And we will transform our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 new age. All this we can do. All this we will do.

Restoring trust

Now, there are some who question the scale of our ambitions - who suggest that our system cannot tolerate too many big plans. Their memories are short. For they have forgotten what this country has already done; what free men and women can achieve when imagination is joined to common purpose, and necessity to courage.

What the cynics fail to understand is that the ground has shifted beneath them - that the stale political arguments that have consumed us for so long no longer apply.

The question we ask today is not whether our government is too big or too small, but whether it works - whether it helps families find jobs at a decent wage, care they can afford, a retirement that is dignified. Where the answer is yes, we intend to move forward. Where the answer is no, programs will end. And those of us who manage the public's dollars will be held to account - to spend wisely, reform bad habits, and do our business in the light of day - because only then can we restore the vital trust between a people and their government.

Nor is the question before us whether the market is a force for good or ill. Its power to generate wealth and expand freedom is unmatched, but this crisis has reminded us that without a watchful eye, the market can spin out of control - that a nation cannot prosper long when it favours only the prosperous. The success of our economy has always depended not just on the size of ou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ut on the reach of our prosperity; on the ability to extend opportunity to every willing heart - not out of charity, but because it is the surest route to our common good.

'Ready to lead'

As for our common defence, we reject as false the choice between our safety and our ideals. Our founding fathers, faced with perils we can scarcely imagine, drafted a charter to assur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ights of man, a charter expanded by the blood of generations. Those ideals still light the world, and we will not give them up for expedience's sake. And so to all other peoples and governments who are watching today, from the grandest capitals to the small village where my father was born: know that America is a friend of each nation and every man, woman, and child who seeks a future of peace and dignity, and we are ready to lead once more.

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and communism not just with missiles and tanks, but with the sturdy alliances and enduring convictions. They understood that our power alone cannot protect us, nor does it entitle us to do as we please. Instead, they knew that our power grows through its prudent use; our security emanates from the justness of our cause, the force of our example, the tempering qualities of humility and restraint.

We are the keepers of this legacy. Guided by these principles once more, we can meet those new threats that demand even greater effort - even greater coop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nations. We will begin to responsibly leave Iraq to its people, and forge a hard-earned peace in Afghanistan. With old friends and former foes, we will work tirelessly to lessen the nuclear threat, and roll back the spectre of a warming planet. We will not apologise for our way of life, nor will we waver in its defence, and for those who seek to advance their aims by inducing terror and slaughtering innocents, we say to you now that our spirit is stronger and cannot be broken; you cannot outlast us, and we will defeat you.

'Era of peace'

For we know that our patchwork heritage is a strength, not a weakness. We are a nation of Christians and Muslims, Jews and Hindus - and non-believers. We are shaped by every language and culture, drawn from every end of this earth; and because we have tasted the bitter swill of civil war and segregation, and emerged from that dark chapter stronger and more united, we cannot help but believe that the old hatreds shall someday pass; that the lines of tribe shall soon dissolve; that as the world grows smaller, our common humanity shall reveal itself; and that America must play its role in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peace.

To the Muslim world, we seek a new way forward, based on mutual interest and mutual respect. To those leaders around the globe who seek to sow conflict, or blame their society's ills on the West - know that your people will judge you on what you can build, not what you destroy. To those who cling to power through corruption and deceit and the silencing of dissent, know that you are on the wrong side of history; but that we will extend a hand if you are willing to unclench your fist.

To the people of poor nations, we pledge to work alongside you to make your farms flourish and let clean waters flow; to nourish starved bodies and feed hungry minds. And to those nations like ours that enjoy relative plenty, we say we can no longer afford indifference to suffering outside our borders; nor can we consume the world's resources without regard to effect. For the world has changed, and we must change with it.

'Duties'

As we consider the road that unfolds before us, we remember with humble gratitude those brave Americans who, at this very hour, patrol far-off deserts and distant mountains. They have something to tell us, just as the fallen heroes who lie in Arlington whisper through the ages. We honou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 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 a willingness to find meaning in something greater than themselves. And yet, at this moment - a moment that will define a generation - it is precisely this spirit that must inhabit us all.

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and communism not just with missiles and tanks, but with the sturdy alliances and enduring convictions. They understood that our power alone cannot protect us, nor does it entitle us to do as we please. Instead, they knew that our power grows through its prudent use; our security emanates from the justness of our cause, the force of our example, the tempering qualities of humility and restraint.

We are the keepers of this legacy. Guided by these principles once more, we can meet those new threats that demand even greater effort - even greater coop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nations. We will begin to responsibly leave Iraq to its people, and forge a hard-earned peace in Afghanistan. With old friends and former foes, we will work tirelessly to lessen the nuclear threat, and roll back the spectre of a warming planet. We will not apologise for our way of life, nor will we waver in its defence, and for those who seek to advance their aims by inducing terror and slaughtering innocents, we say to you now that our spirit is stronger and cannot be broken; you cannot outlast us, and we will defeat you.

'Era of peace'

For we know that our patchwork heritage is a strength, not a weakness. We are a nation of Christians and Muslims, Jews and Hindus - and non-believers. We are shaped by every language and culture, drawn from every end of this earth; and because we have tasted the bitter swill of civil war and segregation, and emerged from that dark chapter stronger and more united, we cannot help but believe that the old hatreds shall someday pass; that the lines of tribe shall soon dissolve; that as the world grows smaller, our common humanity shall reveal itself; and that America must play its role in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peace.

To the Muslim world, we seek a new way forward, based on mutual interest and mutual respect. To those leaders around the globe who seek to sow conflict, or blame their society's ills on the West - know that your people will judge you on what you can build, not what you destroy. To those who cling to power through corruption and deceit and the silencing of dissent, know that you are on the wrong side of history; but that we will extend a hand if you are willing to unclench your fist.

To the people of poor nations, we pledge to work alongside you to make your farms flourish and let clean waters flow; to nourish starved bodies and feed hungry minds. And to those nations like ours that enjoy relative plenty, we say we can no longer afford indifference to suffering outside our borders; nor can we consume the world's resources without regard to effect. For the world has changed, and we must change with it.

'Duties'

As we consider the road that unfolds before us, we remember with humble gratitude those brave Americans who, at this very hour, patrol far-off deserts and distant mountains. They have something to tell us, just as the fallen heroes who lie in Arlington whisper through the ages. We honou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 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 a willingness to find meaning in something greater than themselves. And yet, at this moment - a moment that will define a generation - it is precisely this spirit that must inhabit us all.

For as much as government can do and must do, it is ultimately the faith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 upon which this nation relies. It is the kindness to take in a stranger when the levees break, the selflessness of workers who would rather cut their hours than see a friend lose their job which sees us through our darkest hours. It is the firefighter's courage to storm a stairway filled with smoke, but also a parent's willingness to nurture a child, that finally decides our fate.

Our challenges may be new. The instruments with which we meet them may be new. But those values upon which our success depends - honesty and hard work, courage and fair play, tolerance and curiosity, loyalty and patriotism - these things are old. These things are true. They have been the quiet force of progress throughout our history. What is demanded then is a return to these truths.

What is required of us now is a new era of responsibility - a recognition, on the part of every American, that we have duties to ourselves, our nation, and the world, duties that we do not grudgingly accept but rather seize gladly, firm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re is nothing so satisfying to the spirit, so defining of our character, than giving our all to a difficult task.

'Gift of freedom'

This is the price and the promise of citizenship.

This is the source of our confidence - the knowledge that God calls on us to shape an uncertain destiny.

This is the meaning of our liberty and our creed - why men and women and children of every race and every faith can join in celebration across this magnificent mall, and why a man whose father less than 60 years ago might not have been served at a local restaurant can now stand before you to take a most sacred oath.

So let us mark this day with remembrance, of who we are and how far we have travelled. In the year of America's birth, in the coldest of months, a small band of patriots huddled by dying campfires on the shores of an icy river. The capital was abandoned. The enemy was advancing. The snow was stained with blood. At a moment when the outcome of our revolution was most in doubt, the father of our nation ordered these words be read to the people:

"Let it be told to the future world... that in the depth of winter, when nothing but hope and virtue could survive... that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alarmed at one common danger, came forth to meet [it]."

America. In the face of our common dangers, in this winter of our hardship, let us remember these timeless words. With hope and virtue, let us brave once more the icy currents, and endure what storms may come. Let it be said by our children's children that when we were tested we refused to let this journey end, that we did not turn back nor did we falter; and with eyes fixed on the horizon and God's grace upon us, we carried forth that great gift of freedom and delivered it safely to future generations.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分享】歐巴馬美國國家科學院演說


The Sky of Gene - U2 in Obama Concert 

The Sky of Gene - 【分享】歐巴馬勝選感言文言版 

The Sky of Gene - 【分享】歐巴馬演說(Barack Obama Speeches)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的「朝倉啟太」,台灣的呢?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U2 in Obama Concert

這是我的偶象搖滾團體U2,在美國準總統歐巴馬的就職活動之一,林肯紀念堂外廣場舉行了露天音樂會「四海一家」(We Are One)中的表演,真是熱血奔騰啊!

就職音樂會有至少50萬民眾熱情參與,歐巴馬與拜登伉儷也親臨現場。這場90分鐘的音樂會星光燦爛,演唱的歌手與團體跨越數個世代,最讚當然是U2!他們演唱的
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原是向民權運動偉人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致敬的!在美國首位非裔總統的就職音樂會演唱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意義更是非凡!U2還演唱了另一首名曲City of Blinding Lights




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收錄在1984年的專輯The Unforgettable Fire。滾石雜誌列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為「史上五百大最佳歌曲」第378名。

The Unforgettable Fire


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也收錄在U218 SinglesThe Best of 1980-1990

U218

The best of 1980-1990


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的歌詞:

One man come in the name of love
One man come and go
One man come, he to justify
One man to overthrow

In the name of love
What more in the name of love
In the name of love
What more in the name of love

One man caught on a barbed wire fence
One man he resist
One man washed on an empty beach.
One man betrayed with a kiss

In the name of love
What more in the name of love
In the name of love
What more in the name of love

Early morning, April 4
Shot rings out in the Memphis sky
Free at last, they took your life
They could not take your 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
What more in the name of love
In the name of love
What more in the name of love
In the name of love
What more in the name of love...


City of Blinding Lights收錄在2004年推出的專輯How to Dismantle an Atomic BombCity of Blinding Lights拿下2006年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一座大獎:Best Rock Song。

U2-How-To-Dismantle-An-Atomic-Bomb


City of Blinding Lights的歌詞:

The more you see the less you know
The less you find out as you go
I knew much more then than I do now

Neon heart day-glow eyes
A city lit by fireflies
They're advertising in the skies
For people like us

And I miss you when you're not around
I'm getting ready to leave the ground

Oh you look so beautiful tonight
In the city of blinding lights

Don't look before you laugh
Look ugly in a photograph
Flash bulbs purple irises
The camera can't see

I've seen you walk unafraid
I've seen you in the clothes you made
Can you see the beauty inside of me?
What happened to the beauty I had inside of me?

And I miss you when you're not around
I'm getting ready to leave the ground

Oh you look so beautiful tonight
In the city of blinding lights

Time...time...time...time...time
Won't leave me as I am
But time won't take the boy out of this man

Oh you look so beautiful tonight
Oh you look so beautiful tonight
Oh you look so beautiful tonight
In the city of blinding lights

The more you know the less you feel
Some pray for others steal
Blessings are not just for the ones who kneel... luckily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分享】歐巴馬美國國家科學院演說


The Sky of Gene - U2 

The Sky of Gene - 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 - U2
 

The Sky of Gene - 【分享】歐巴馬總統就職典禮演說(Barack Obama Inauguration Speech)

The Sky of Gene - 【分享】歐巴馬勝選感言文言版 

The Sky of Gene - 【分享】歐巴馬演說(Barack Obama Speeches)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的「朝倉啟太」,台灣的呢?

閱讀全文...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玖)

觀點360°


這裡分享的是「觀點360°」第82至91集,分享完畢。「觀點360°」是台灣公共電視台由蔡康永主持的一個知性節目,節目中放映國內外優良的記錄片,來探討一些台灣近期發生的社會問題,節目中並且邀請一些專家學者與會討論,可看性非常高。

關於「觀點360°」:

過去『觀點360°』滿足許多喜愛紀錄片觀眾對知識的渴求,停播期間,來自網路仍有人不停回應及討論,如今,蔡康永再次重拾獲得好評的紀錄片賞析節目『觀點360°』主持人身份,藉由世界各國(包括台灣)的優秀紀錄片,藉由從來自不同的觀點與聲音,跳脫制式傳媒聲音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事物值得我們關注,而不是將自己的眼界停留在狹隘的傳媒訊息裡。

精彩的紀錄片,除了純粹的觀賞過程外,還需要多元觀點的延伸討論,擴展紀錄影片本身更深刻的意義。「觀點360°」就是一個帶領大家用各種角度看世界的節目,除了紀錄片呈現事件本身,節目後半的延伸訪談,則是以台灣本土的觀點去觀察、解讀與探討,讓每集紀錄片的議題,可以與台灣、本圖現象連結,讓紀錄片不只是看過就忘的視覺,也可以產生深化和本土化的心靈享受。

過去『觀點360°』曾經製播過兩次,第一次是在2002年製播過17集,第二次則是於2005年開始,共製播過五季共65集,那時『觀點360°』主旨在於讓身處在資訊越來越發達的N倍數時代,藉由來自世界各國的紀錄片,學習建立自己的「觀點」,也學習尊重別人的「觀點」,在不同的觀點之間,相互激盪著狹義或廣義的對世界認知的可能性,擴展台灣島國人民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

如今,『觀點360°』將在八月25日(週六)下午三點起,開始新一季的復播。『觀點360°』這次不只是將選片範圍放眼到世界各地,還將選播台灣許多優秀創作者的作品,包括許多具有潛力的學生作品,這群台灣未來影視紀錄片的生力軍,如何以他們年輕的觀點看台灣。

這次的『觀點360°』不只是在公共電視頻道播出,精彩且完整的內容,也會在中華電信MOD裡播出,讓向隅的觀眾不再錯過拓展看世界的觀點的機會。每週六下午三點到四點半(重播時間週日凌晨一點至兩點半),第13頻道公共電視,90分鐘邀您一起創造屬於您自己的「觀點360°」。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立場,自然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方式,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就是經由立場來決定「觀點」。身處在資訊越來越發達的N倍數時代,在有限的人生裡,如何建立自己的「觀點」,也學習尊重別人的「觀點」,在不同的觀點之間,相互激盪著狹義或廣義的對世界認知的可能性,擴展台灣島國人民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這樣的理想就是公視再次製播「觀點360°」的用意。

越來越多人感歎台灣的頻道變多,民眾的視野與觀點卻沒有隨之變廣及成熟,許多媒體報導焦點依舊停留在一片情色腥羶暴力商業的氛圍之中。於是在「今天不讀書」的主持告一段落後,蔡康永重拾獲得好評的紀錄片賞析節目「觀點360°」主持人身份,藉由世界各國(包括台灣)的優秀紀錄片,透過來自不同的觀點與聲音,看看在制式的傳媒聲音之外,其實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事物值得我們凝視,而不是將自己的眼界停留在狹隘的傳媒訊息裡。

「觀點360°」曾在2002年製播過17集,如今重新續播,擴大選片範圍,囊括世界各地的優秀紀錄片,西方電視史上第一個對紀錄片下定義的英國導演約翰格里爾生,這位紀錄片之父說:「紀錄片應該是對真實事物做一種有創意的處理。」這個定義含有三個層次,就是『藝術性』、『戲劇化』和『科學的證據』。在紀錄片拍攝已經蓬勃發展的今日,「觀點360°」以紀錄片為主幹,企圖以柔性知識為範疇,用攝影機為筆,為台灣觀眾訴說發生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故事。

「觀點360°」--給您的當然不只360個觀點,而是在不同的觀點裡,打造個人360度全方位視野,每多一種觀點,就可以對自己多一分的瞭解,對別人多一分的尊重,對世界多一分的親近。每週五晚上十點鐘,在第13頻道公共電視,90分鐘的投資,創造屬於您自己的「觀點360°」。



「觀點360°」在Google Video上有從第一集到九十一集,不過中間有一些缺。清單這個網站有列出::Debussy.org。這些影片的來源是電視播放側錄,來自這個網站:城市的遠見(Debussy.org),這是說明:「清單中的影片是電視播放側錄,僅提供各界渴望求知的朋友們免費試看,如果需要購買典藏的話,請使用正版影片,多多以行動鼓勵我們的辛勞的影片工作者,購買請洽公共電視(http://www.pts.org.tw,+886-2-2633-8000)及各版權所有單位,影片內容說明請至公共電視網站查閱 。」

觀點360° 第八十二至九十一集:


觀點360° 第八十二集。我的24小時 My 24 Hours(1:20:14)

影音世代來臨,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簡單的設備,發揮獨有的創意與想法,向世界發聲,【我的24小時My 24 Hours】邀集了世界五大洲的青少年,分別來自歐洲的比利時、非洲的布吉納法索、澳洲、亞洲的台灣、南美洲的阿根廷。用簡單的影音設備,學習自己拍攝、剪接,拍出不同於大人眼光的世界,也讓本片變成一部地球少年的共同日記。

本紀錄片由關注台灣兒童影展的策展人王耿瑜執行,希望藉由貼近青少年真實的世界與想法,可以勇敢表達自己想法,並且透過鏡頭瞭解國際上其他的青少年在做什麼。

本週來賓:王耿瑜(本片策劃人、台灣兒童影展雙年展的策展人)



觀點360° 第八十三集。打造綠建築The Nature of Things: Build Green(1:24:47)

在進入21世紀後,人們對於環保重要性的意識逐漸覺醒,開始思索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和循環利用的可能,其中包括關於環保新意識「綠建築」的觀念。

很多人聽過「綠建築」,可能以為種滿花草樹木的環境綠化就是綠建築;綠化其實是綠建築的其中一小部分,綠建築比較高遠的理想,在於「以人類健康舒適為基礎,追求與環境共生共利,永續發展的建築」。「綠建築」-或是所謂的「永續建築」觀念,除了具有建築美學、功能,同時也注意到建築物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關係--建築設計師除了不斷利用新科技,也回頭從舊時代發掘傳統技術,將兩者相結合,創造出環保式建築,降低對環境的傷害,也提升居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世界許多已開發國家都在發展所謂的「綠建築/永續建築」,但是因應各國地理位置的不同,建築所面對的環境議題也不同,『觀點360°』本週選播的【打造綠建築】,是加拿大國家廣播電視公司CBC所拍攝關於加拿大境內的綠建築,影片中提到的觀念,如果搬來台灣,又會做哪些不一樣的修正呢??藉著本部紀錄片及討論,讓觀眾初步瞭解什麼是「綠建築」。

本週來賓:郭英釗、張清華(「九典聯合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北投圖書館設計者)



觀點360° 第八十四集。打小孩OK嗎?I Smack and I'm Proud(1:19:18)

傳統的中國社會有所謂的「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因為「愛之深,責之切」,所以許多父母親會選擇利用「體罰」來當成教養孩子的態度。「體罰」或「該不該打孩子」已經成為現在受爭議的教育議題,在面對小孩脫軌或不乖的表現,打或不打—會不會「省了棍子,壞了孩子」??

過往父母打小孩似乎十分常見,但現在卻愈來愈受爭議,專家認為體罰無助於孩童行為發展,雖然或許有短期效果,可是會使孩子的抗拒心態更強。英國先前修改了家暴法,毆打孩子的父母最高可能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除了英國,目前包括奧地利、瑞典、德國等12個歐盟國家都有相關立法,希望徹底遏止這種行為。

時代在改變,社會輿論似乎多數譴責父母親體罰小孩的行為,『觀點360°』本週就選播【打小孩OK嗎?】紀錄片,看看影片裡的五個不同的家庭,家長們都會對孩子動手,究竟這麼做的影響是好還是壞?報導中訪問了家長與孩童,問問他們究竟看法如何。『觀點360°』邀請到鄧惠文醫師來分析父母在實施體罰前的一些心理建設,另外還有資深社工師林麗玲,以她多年輔導父母的經驗,談談體罰的尺度該到什麼程度。

本週來賓:鄧惠文(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林麗玲(友緣基金會資深社工師)



觀點360° 第八十五集。外國人看日本漫畫 Un Mode Manga—Manga World(1:17:42)

日本是個動漫大國,早在12世紀就開始發展漫畫,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發展漫畫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漫畫界再次恢復了生氣。隨著電視突飛猛進的發展,頗受歡迎的漫畫開始被搬上銀幕,開始了動畫時代。高度發展的日本漫畫已經成為世界漫畫當中具有獨特風格以及龐大影響力的流派。

台灣一直以來,閱讀日本漫畫的比例就高過港漫、美漫及本土漫畫;日本漫畫長期塑造了幾種成見:「所有角色都有一雙小鹿斑比的大眼睛」、「漫畫雜誌厚得像電話簿」、「上班族在地鐵上公然翻閱」、「充斥性愛與暴力」。但是多年來,日本漫畫不僅銷售全球,甚至還滲透到電影、電玩、廣告、設計等領域中,發揮超乎想像的影響力,成為日本文化的代表產物之一。

『觀點360°』本週選播的【外國人看日本漫畫? Un Mode Manga—Manga World】,就是以一個法國人,來到日本,試圖探究動漫為何能創造一股這麼大的風潮,也記錄因為動漫而產生的文化與社會現象。

本週來賓:JOJO (動漫評論團體—傻呼嚕同盟召集人)



觀點360° 第八十六集。美容科學追追追 Professor Regan's Beauty Parlour(1:18:54)

青春永駐是種跨越時空的追求,不論古今中外,人們都希望除皺、抗老化、淡斑、保濕、緊緻,讓外表看不到歲月留下的痕跡,甚至是企圖逆轉時光,讓自己越活越年輕。長久以來,基於人們對於醫學的信任,美容產業時常使用科學做為行銷策略,例如加註醫學證實、醫學會背後、廣告人物身著白袍出現等,產品說明也常寫滿猶如天書的專業用語,讓消費者提高對產品的信心,可是,這些保養品真有科學根據嗎?

蕾根醫師是聖瑪麗醫院的婦產科醫師,手邊所使用的所有藥品都經過嚴格的科學實驗與檢查,才得以上市,但美容保養品卻不是這麼回事,時常遊走於醫藥產品與保養品之間的灰色地帶,似乎具備醫藥的療效,卻以保養品為名銷售,藉以逃避時間與金錢成本龐大的實驗過程,而且,這些保養品真的這麼有效嗎?基於這樣的疑問,蕾根醫師開始了自己的追索與試驗過程。

『觀點360°』本週選播的這部【美容科學追追追Professor Regan's Beauty Parlour】,由具有專業醫學背景的女性醫師,親身實驗許多市面上標榜有醫療效果的美容產品,親身實驗所謂的美容保養品,是否真的如宣傳般的有效。

本週來賓:詹育彰(皮膚科主治醫師)
     吳珮瑄(靜宜大學化妝品科學系講師)



觀點360° 第八十七集。銀髮女性工作日記Ageing Not Graeying(1:18:51)

現在許多電視廣告裡,都強調要好好規劃退休生活,才能過得快樂,許多人也希望能早早退休,不想到年老還忙碌度日,彷彿唯有離開工作狀態,才可以掌握自己的時間及生活步調,人生才能獲得樂趣。但是年老、工作、生活、快樂,這幾件事物真的相互衝突嗎?

美國在經濟帶來的創業潮近年來漸漸消退,但另外一股新興創業潮流悄然興起—那就是老人選擇開公司當成黃昏之年的重心所在,這種經濟潮流被美國人命名為「老奶奶商業」。本週『觀點360°』就選播這支【銀髮女性工作日記】,看看三個年近八十的老女人,並不因為年老而賦閒在家,反而持續工作,從工作之中獲得成就,保持積極態度,繼續開拓人生的新局面,而不願消極等著人生句點的來臨。

本週來賓:臧國仁(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黃惠如(「康健雜誌」副總編)



觀點360° 第八十八集。牛仔褲流行史Blue Jean Confidential(1:10:45)

現今當人們穿起牛仔褲,似乎便已做出各種宣示:自由、力量、反抗、個人,不過一百多年前第一件牛仔褲的出現,只是為了礦工需要耐磨的褲裝,是藍領勞工階級的平日裝扮,而且在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女性穿著褲裝根本難以想像,不過隨著時間遞嬗,社會與娛樂圈賦予牛仔褲愈來愈多的文化意涵,一件牛仔褲,也有了愈來愈多的變化。

『觀點360°』本週選播【牛仔褲流行史Blue Jean Confidential】,看看這一百年來,牛仔褲如何成為流行標準配備,跨越性別、年齡層、種族與地域,從實用用途,逐漸衍生出反流行意義及各種象徵,甚至進軍高級時裝界,藉由影片,試圖瞭解只是丹寧布、藍色與鉚釘的基本元素組合,為何可以橫跨百年不變,依舊引導流行。

本週來賓:林國基(服裝設計師、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老師)



觀點360° 第八十九集。你敢退休嗎?Can You Afford to Retire?(1:19:29)

無論在賣場或百貨公司裡,今日都有愈來愈多逾退休年齡的人士繼續工作著,他們究竟是樂在工作,不想放棄工作?抑或是無力退休,不得不工作?現行的退休金計畫,能否保障退休生活花費無虞?今日的上班族未來,究竟會得到終身保障,還是終身工作?美國 401(k)計畫至今落實逾三十年,嬰兒潮世代也陸續屆齡退休,他們所面臨的可能是樂活人生,也可能是繼續賣力糊口,未來人們壽命愈來愈長,但晚年收入卻可能愈來愈少,這項退休金計畫,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有人預言全世界在進入21世紀後,將會面對一波有史以來最恐怖的經濟衰敗,那就是「戰後嬰兒潮」的退休人口到來。出生於1946年後二十年間上億人口的「戰後嬰兒潮」,逐漸面對離開職場退休的人生狀態,只是經濟專家估計,2017年時,已開發國家每年稅收將不夠支付嬰兒潮人口的退休金,解決嬰兒潮退休金問題可以說是十萬火急。

在面對年輕勞工工資低廉的競爭下,不想放棄工作背後可能是無力退休,畢竟沒人敢擔保退休金計畫能否保障退休生活花費無虞,造成隨著人們壽命愈來愈長,晚年收入卻可能愈來愈少的現象發生。『觀點360°』本週選播的這支【你敢退休嗎?Can You Afford to Retire?】就要藉著美國的退休金政策與面對的困境,來討論台灣能否妥善面對戰後嬰兒潮龐大的退休人口。

本週來賓:詹惠珠(資深媒體人、理財專家)



觀點360° 第九十集。穿白袍趴趴走(1:20:02)

關於唇顎裂這個病症名詞,原本不存在許多人的日常生活裡,直到前兩年,因為王菲的女兒唇顎裂的問題,引起媒體的爭相報導,讓許多關心影劇消息的歌迷們,知道原來這是許多新生兒都會面對到的問題。在台灣有一群長期關注、治療唇顎裂病患的組織-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他們不僅在台灣進行治療工作,也推廣「國際園丁」的義診計劃,從1998年開始,將唇顎裂治療推廣到像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緬甸、多明尼加及大陸等地,『觀點360°』節目播出『穿白袍趴趴走』紀錄片,就是這十年來義診的影像紀錄,紀錄這項有意義的海外窮困唇顎裂患者的醫療照顧。

本週來賓:王金英(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羅綸洲(長庚醫院整型外科主任)



觀點360° 第九十一集。JK 羅琳精彩的一年(1:29:58)

『哈利波特』從1997年問世,十年來已經成為全球最暢銷的小說作品之一,到了2007年第七本,也是最後一集完結篇『死神的聖物』出版,已經成為全球出版界、影劇圈的盛事,地球上上千萬人一同倒數這個完結篇的到來,各種周邊活動也吸引無數人的目光,二十四小時內,英美兩地便已售出逾一千萬本。從零開始,從無到有,這個系列小說的成功,固然內容吸引眾多讀者,也同時代表著市場行銷操作的大勝利,『觀點360°』選播【J.K.羅琳-輝煌的一年】紀錄片,將帶著觀眾瞭解出版業如何打造與維繫明星作家的光環,試圖搜尋這位作家的成功打造魔法世界的秘訣,也回顧JK羅琳生命因哈利波特系列而帶動的種種變化,以及在這輝煌的成就下,如何保有平常心思。

藉著【J.K.羅琳-輝煌的一年】紀錄片,『觀點360°』全季播映完畢,暫時告一個段落,感謝這段時間大家的支持指教,但就像JK羅琳承諾永不放棄寫作般,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觀點360°』期待能夠以全新面貌,和各位喜愛紀錄片及深度討論的觀眾,再次相見。

本週來賓:莊靜君(皇冠出版集團版權主任)、郝廣才(格林文化發行人)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壹)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貳)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叁)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肆)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伍)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陸)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柒)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捌)

The Sky of Gene - 搶救公視‧全民連署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峰迴路轉(Turning Point)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城市的遠見(The Vision of a City)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國家的遠見(Vision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費城、紐約】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位於費城市區西北26街和富蘭克林公園大道交叉處,號稱美國第三大美術館。這是一幢古希腊神廟式建築,建於1919年。館內收藏藝術品達30多萬件之多,其中以法國印像派作品最著名,是美國收藏最多的地方,相當值得一遊。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9102

DSC08992


館內有200個展室,展出各種藝術品,其中包括著名油畫家竼谷(Van Gogh)的《向日葵》(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雷諾(Pierre-Auguste Renoir)的《沐浴者》(The Large Bathers)、羅特列克(Henri Toulouse-Lautrec)的《紅磨坊之舞》(The Dance at Moulin Rouge)、杜象的(Marcel Duchamp)的《走下樓梯的裸女二號》(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No.2)、莫內(Claude Monet)的《日本橋與睡蓮》(Japanese Bridge and Water Lilies)等。博物館內收藏的美國家具、雕刻、手工藝品也較多。

費城藝術館周二至周日開放,周一和國家法定假日閉館。票價為USD 7,老人兒童為USD 4。周日上午10點至下午1點免費。

我們從費城市政廳附近的會場步行至費城藝術博物館時,途中經過自然科學院和羅丹博物館(Rodin Museum)。我們原本早一天也想到纙丹博物館參觀,不過我們那時到那已下午四點鐘了,那時它四點半就關門了,半個小時的參觀時間實在太短,就作擺。不過還是看到了著名的《沉思者》(The Thinker)和《地嶽之門》(The Gates of Hell)。

費城藝術博物館館前有一個「洛基」的雕像,是取材自史泰龍主演的電影系列《洛基》(Rocky),那雕像還引發了它算不算是藝術品的爭議。不管最後是哪方勝出,那雕像還一直迄立迄今,也順便增加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名氣吧。



DSC08980

DSC08981

DSC08982

我們在費城藝術博物館的時間不長,大約只有兩個小時,沒仔細參觀。傍晚時分我們坐在大門前的階級上聊天,對望著費城市中心,很有悠閒浪漫的氣份。

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的整本相簿:




相關網站: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Web Site


部分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14日 星期三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捌)

觀點360°


這裡分享的是「觀點360°」第71至81集。「觀點360°」是台灣公共電視台由蔡康永主持的一個知性節目,節目中放映國內外優良的記錄片,來探討一些台灣近期發生的社會問題,節目中並且邀請一些專家學者與會討論,可看性非常高。

關於「觀點360°」:

過去『觀點360°』滿足許多喜愛紀錄片觀眾對知識的渴求,停播期間,來自網路仍有人不停回應及討論,如今,蔡康永再次重拾獲得好評的紀錄片賞析節目『觀點360°』主持人身份,藉由世界各國(包括台灣)的優秀紀錄片,藉由從來自不同的觀點與聲音,跳脫制式傳媒聲音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事物值得我們關注,而不是將自己的眼界停留在狹隘的傳媒訊息裡。

精彩的紀錄片,除了純粹的觀賞過程外,還需要多元觀點的延伸討論,擴展紀錄影片本身更深刻的意義。「觀點360°」就是一個帶領大家用各種角度看世界的節目,除了紀錄片呈現事件本身,節目後半的延伸訪談,則是以台灣本土的觀點去觀察、解讀與探討,讓每集紀錄片的議題,可以與台灣、本圖現象連結,讓紀錄片不只是看過就忘的視覺,也可以產生深化和本土化的心靈享受。

過去『觀點360°』曾經製播過兩次,第一次是在2002年製播過17集,第二次則是於2005年開始,共製播過五季共65集,那時『觀點360°』主旨在於讓身處在資訊越來越發達的N倍數時代,藉由來自世界各國的紀錄片,學習建立自己的「觀點」,也學習尊重別人的「觀點」,在不同的觀點之間,相互激盪著狹義或廣義的對世界認知的可能性,擴展台灣島國人民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

如今,『觀點360°』將在八月25日(週六)下午三點起,開始新一季的復播。『觀點360°』這次不只是將選片範圍放眼到世界各地,還將選播台灣許多優秀創作者的作品,包括許多具有潛力的學生作品,這群台灣未來影視紀錄片的生力軍,如何以他們年輕的觀點看台灣。

這次的『觀點360°』不只是在公共電視頻道播出,精彩且完整的內容,也會在中華電信MOD裡播出,讓向隅的觀眾不再錯過拓展看世界的觀點的機會。每週六下午三點到四點半(重播時間週日凌晨一點至兩點半),第13頻道公共電視,90分鐘邀您一起創造屬於您自己的「觀點360°」。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立場,自然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方式,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就是經由立場來決定「觀點」。身處在資訊越來越發達的N倍數時代,在有限的人生裡,如何建立自己的「觀點」,也學習尊重別人的「觀點」,在不同的觀點之間,相互激盪著狹義或廣義的對世界認知的可能性,擴展台灣島國人民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這樣的理想就是公視再次製播「觀點360°」的用意。

越來越多人感歎台灣的頻道變多,民眾的視野與觀點卻沒有隨之變廣及成熟,許多媒體報導焦點依舊停留在一片情色腥羶暴力商業的氛圍之中。於是在「今天不讀書」的主持告一段落後,蔡康永重拾獲得好評的紀錄片賞析節目「觀點360°」主持人身份,藉由世界各國(包括台灣)的優秀紀錄片,透過來自不同的觀點與聲音,看看在制式的傳媒聲音之外,其實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事物值得我們凝視,而不是將自己的眼界停留在狹隘的傳媒訊息裡。

「觀點360°」曾在2002年製播過17集,如今重新續播,擴大選片範圍,囊括世界各地的優秀紀錄片,西方電視史上第一個對紀錄片下定義的英國導演約翰格里爾生,這位紀錄片之父說:「紀錄片應該是對真實事物做一種有創意的處理。」這個定義含有三個層次,就是『藝術性』、『戲劇化』和『科學的證據』。在紀錄片拍攝已經蓬勃發展的今日,「觀點360°」以紀錄片為主幹,企圖以柔性知識為範疇,用攝影機為筆,為台灣觀眾訴說發生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故事。

「觀點360°」--給您的當然不只360個觀點,而是在不同的觀點裡,打造個人360度全方位視野,每多一種觀點,就可以對自己多一分的瞭解,對別人多一分的尊重,對世界多一分的親近。每週五晚上十點鐘,在第13頻道公共電視,90分鐘的投資,創造屬於您自己的「觀點360°」。



「觀點360°」在Google Video上有從第一集到九十一集,不過中間有一些缺。清單這個網站有列出::Debussy.org。這些影片的來源是電視播放側錄,來自這個網站:城市的遠見(Debussy.org),這是說明:「清單中的影片是電視播放側錄,僅提供各界渴望求知的朋友們免費試看,如果需要購買典藏的話,請使用正版影片,多多以行動鼓勵我們的辛勞的影片工作者,購買請洽公共電視(http://www.pts.org.tw,+886-2-2633-8000)及各版權所有單位,影片內容說明請至公共電視網站查閱 。」

觀點360° 第七十一至八十一集(第七十四和八十集缺):


觀點360° 第七十一集。維他命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Vitamins(49:08)

英國正歷經一場醫療革命,全國每年花費3000億英鎊購買維他命,人們相信能藉此療癒或預防疾病,也認為食用維他命補充品有助健康,但有時結果並非如此,服用過高劑量的維他命不僅浪費金錢,更有害健康。

吃維他命來補充每天需要的營養,這已經是許多忙碌的現代人會做的事情,但是許多人吃維他命並非來自醫師的指示,只是「聽說」或「看到」廣告,或擔心自己營養不足,才開始吃維他命。維他命真的有這麼神奇,可以預防疾病嗎?它究竟是藥品還是營養補給品?維他命是否已經在現在社會被過度消費呢?或許,BBC這支【維他命的真相】紀錄片,可以帶給觀眾對於每天習以為常的行為,多一點想法。

本週來賓:潘懷宗(陽明大學藥理所兼任教授)



觀點360° 第七十二集。虛擬世界的第二人生 You Only Live Twice(1:05:45)

在現實生活,人往往對於自己的人生不滿意,想要貌美如林志玲,富有如郭台銘,俊帥像金城武,才氣和李安一樣高,如今因為「網路」虛擬世界裡,每個人都可以設定自己的性別、身份、職業、人際關係,『第二人生Second Life』這個在風靡美國的網路游戲,就是因為其很多生活細節都與現實相似,讓在第一人生不滿足的全球八百萬人改變自己,建立一個不同於現實的虛擬人生。

『第二人生』已經不只是一款虛擬實境遊戲,它在網路上發展,已經擁有自己的經濟規模,連企業界、廣告商、政治人物都紛紛進駐。自2003年創立以來,『第二人生』的虛擬居民每個月以20%的成長率迅速增加,玩家除了在線上聊天交友、消費娛樂、買賣虛擬商品獲利外,也有許多是以嚴肅而認真的態度,把這裡建構成一個擬真社會。

當然發展中的『第二人生』遊戲,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但它明白的說明誕生的這個虛擬世界,在許多人投入其中後,也意味著這個科技產物的網路,是可以觸碰,滿足人對於現實無法給予的部份。不過這種讓用戶主導走向的虛擬世界也創造出極大力量,網路的日新月異,許多新型態的通訊與社交模式,已正在改變世界運作的方向,最後的核心仍是,人們願意花費多少時間在虛擬的自己身上?

本週來賓:林克寰(網路科技文化工作者)



觀點360° 第七十三集。尤努斯的鄉村銀行 Small Change,Big Business(1:10:13)

在人類歷史中,「貧窮問題」一直是政治動盪的根源之一,根據世界銀行2006年的報告,全世界目前至少有十二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線以下。該如何解決貧窮問題,遂成為許多人財經政治學者致力研究的議題,只是不管是助貧或賑災,往往只能解一時所需;直到尤努斯推出了「鄉村銀行」的觀念,不像許多知名銀行需要抵押,他利用極微額貸款,讓數百萬貧窮人家,尤其是婦女,利用她們的勞動力,慢慢償還借款,他也相信誠信的力量,讓窮人有時間改變自己生活,也由於這股穩定社會的力量,讓20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落在尤努斯身上,而不是一位經濟學者該得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觀點360°』本週就選播關於尤努斯的紀錄片,讓觀眾瞭解這位被譽為「窮人銀行家」的學者,如何藉由微型信貸(micro-credit)觀念,在30年間,幫助500萬的孟加拉人脫離貧困。

本週來賓:曾育慧(台大公衛學院衛政所研究生)



觀點360° 第七十五集。「十年百部」紀錄片的夢想+【傘Umberella】(1:20:03)

在這個影音發達的年代,「紀錄片」是否也有發展的空間?

如果有人訂定了「十年拍一百部紀錄片」的目標,這是空泛之談?還是大有可為呢?

曾經以華人最大入口網站新浪網創辦人的蔣顯斌,在退下管理階層後,創立了CNEX非營利的紀錄片組織,就設定以十年為期拍攝一百部跟華人有關的紀錄片,每一年選擇不同主題,紀錄這一年華人世界最重要的事,第一年主題是「金錢」,其中大陸新銳紀錄片導演杜海濱所拍攝的「傘」,就入圍今年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

本集『360°』就邀請到CNEX基金會執行長蔣顯斌來談談他的「十年百部」紀錄片的計劃,節目中並將播放這部入圍威尼斯影展的作品—「傘」。

本週來賓:蔣顯斌(CNEX基金會執行長)



觀點360° 第七十六集。蒙娜麗莎傳奇THE TRAVELS OF MONA LISA(1:19:39)

由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達文西所繪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從1503年問世後,至今在世上流傳五百年之久,知名度一天高過一天,從羅浮宮所展示的原畫,到市面上的仿製品,教科書、畫冊內的精美印刷,乃至於大小不同商品(如馬克杯、明信片…),電視、電影、廣告、藝術不斷的諧仿或再創作,不管是討論、研究、嘲笑、諷刺,不可否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可能不是藝術史上成就最高的藝術作品,卻絕對是最具知名度、最受人知曉的一幅畫。

為什麼一幅在完成之初未受到重視的作品,在五百年後卻成為眾人著迷的對象?本週『觀點360°』選播的【蒙娜麗莎傳奇】紀錄片,就以蒙娜麗莎自己的角度,來告訴大家五百年來,怎麼從義大利流浪到法國去,如何餐風露宿,被偷被搶被輕視,到今日成為羅浮宮的鎮宮之寶;如何從一幅小畫(77 x 53公分),變成舉世皆知的文化符號,讓每年有六百萬人擠到羅浮宮,只為看這個有著神秘微笑的女人畫像。

本週來賓:郝廣才(藝術文化觀察者)



觀點360° 第七十七集。暢銷書的背後 BEST-SELLER A TOUT PRIX(上)(01:30)


觀點360° 第七十七集。暢銷書的背後 BEST-SELLER A TOUT PRIX(下)(1:17:26)

台灣本土曾經出現過一些「暢銷作家」,每本著作的銷售量都是以十幾二十萬計,只是在閱讀生態的變遷下,現在越來越少聽到「暢銷書」或「暢銷作家」的出現,反而在現今全球化的時代,透過網路、電影、電視、電玩等管道,有些書的暢銷程度是跨國性的,像『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那樣,銷量動輒以百萬計,這是否意謂著所謂的「暢銷」,市場是要放在全球??

針對『達文西密碼』一書在法國的賣座,ARTE電視台決定研究,為什麼一本美國小說能夠暢銷?在排行榜的背後,究竟有什麼因素?有沒有所謂的書籍暢銷成功方程式?

這對許多有志於寫作的人是很大的誘因,如果有天,自己的書能夠登上暢銷書排行榜,被稱為「暢銷作家」,這種勵志的想法背後,究竟還隱藏著多少的陷阱??【暢銷書的背後】紀錄片就是以法國出版為對象,討論在『達文西密碼』這樣的書暢銷後,從事寫作的人、出版界、編輯、媒體、書評等,如何面對「暢銷書」的想法及心情。

本週來賓:盧郁佳(作家、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



觀點360° 第七十八集。我的身份被冒用 ID Fraud—They Stole My Life(1:18:40)

現在很多人每天都會接到許多詐騙電話,在官方宣導下,民眾對於詐騙技倆早已屢見不鮮,大都有了防備。但是許多人還是會懷疑:我的個人資料是怎麼被洩露出去的呢?

身份被冒用的受害人,可能在歹徒經年累月利用個人資料來申請信用貸款、偽造支票或信用卡、電話服務、電話網路購物,情況很惡化而本人卻毫不知情!本週『觀點360°』選播【我的身份被冒用】,就是想藉由英國許多身份遭到冒用的個案,來提醒觀眾,最基本的如何保護自己,避免自己再度受害,或是在遇到相似情境時,可以立即採取行動,將對自己信用造成的傷害減至最低。

從【我的身份被冒用】這支紀錄片來看,許多身份遭到冒用的案例已經超出一般人的想像之外,又確實的存在著,這不免讓觀眾形成一種恐懼:我的身份會不會也被冒用了??影片雖然提供許多可能的個案情形,但是結論也只停在宣導民眾自己注意安全,不讓資料外洩。於是『觀點360°』本週就邀請警察大學的葉毓蘭教授,為台灣如果遇到身份資料外洩而被冒用的情形,做個簡要的分析與討論。



觀點360° 第七十九集。【河口人】(1:19:08)

洪淳修的【河口人】紀錄片選擇了一個看似遙遠,卻又近在咫尺的題材:關渡八仙,電影的宣傳寫著:「有個村子叫八仙,在岸上就看得見台北101,順著潮水就能直通台灣海峽。河海交會的先天條件,滋養了這個百年漁村,但城市與海洋間的矛盾位置,讓河口人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現代建築大師萊特說:「沒有河流的城市,是人類永遠的沙漠。」許多城市的發展,伴隨著河流而生,在台北,則因為長期對基隆河和淡水河的忽略,讓年輕的紀錄片工作者洪淳修拍攝了【河口人】紀錄片,藉由生活在關渡八仙的一家補魚人口,從過去到現在生活的改變,提供許多生活在台北城市的人,一個思索著人與河關係可能性的機會。

本集『觀點360°』就邀請【河口人】的導演洪淳修,及「淡水河守護聯盟」秘書長陳建志,一起來談談本片拍攝的主題及現實狀況。

本週來賓:洪淳修(導演、獨立影像工作者)、陳建志(「淡水河守護聯盟」秘書長)



觀點360° 第八十一集。誰出賣了切格瓦拉?Che Guevala(1:19:59)

以前台灣人讀到關於切格瓦拉的生平,大多敘述他是一位幫助古巴卡斯楚革命的阿根廷人,在解放古巴後,又到非洲打游擊戰,最後在玻利維亞被美軍處死---這樣很像一位獨裁的好戰份子的描述,隨著時間過去,從南半球到北半球,從東方到西方,從T-Shirt到旗幟,貝雷帽、大鬍子、深邃眼神--格瓦拉的頭像已然成為世界性圖騰,出現在各種象徵理想不死的抗議場合,號召不同世代的青年,前仆後繼投身改革事業。

多年來,早逝的切格瓦拉成了許多意圖革命年輕人的精神導師,前兩年在【摩托車革命之旅】電影上映後,就掀起台灣對於切格瓦拉的興趣;今年—2007年是切過世的四十週年,在全球各地都有關於切的相關紀念活動;本週『觀點360°』選播這支【誰出賣了切格瓦拉?】紀錄片,藉著多年來謠傳的切究竟是被誰出賣而死,來看看這個神話的英雄人物一生。

『觀點360°』之所以選播這支【誰出賣了切格瓦拉?】紀錄片,並不是真的要研究是誰出賣了切格瓦拉,而是藉著這段逸事,回到當年的時代背景,及多年來切格瓦拉帶來的影響力,有人視為浪漫英雄,有人視為失敗烈士,『觀點360°』將邀請兩位來賓,一位是長期研究拉美文化的陳小雀教授,一位是關注拉美現在的革命情勢的吳音寧作家,就不同角度來解讀【誰出賣了切格瓦拉?】

本週來賓:陳小雀(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吳音寧(作家)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壹)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貳)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叁)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肆)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伍)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陸)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柒)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觀點360°(玖)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峰迴路轉(Turning Point)

The Sky of Gene - 搶救公視‧全民連署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城市的遠見(The Vision of a City)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國家的遠見(Vision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費城、紐約】前言

2007年到費城開會轉眼間已經是兩年多的事了。當時是三月中,差不多算是春天了,想說既然橫跨北美大地從西岸到了東岸,就順道到紐約去遊玩一陣再回加州。那一年四月底,我到台灣做實驗時,中間也回了家,還順道去了吳哥旅遊,那年的三月和四月,算是我到美國以來,旅遊密度最高的時期,也是我近年來,最輕鬆愉快難忘的日子。那陣子的部分遊歷,也完成了完整的遊記【吳哥印象】

在費城,一共待了五天,主要是要去參加果蠅年會,那次是我第四次去參加該年會了。果蠅年會每年三四月舉辦,在美國東岸、中西部和西岸輪流舉辦,我第一次去時是在華盛頓特區,之後在聖地雅哥和休斯頓。我在費城待了五天,在紐約待了總共八天。在費城主要是去開會,會期中間只去了賓州大學和費城藝術博物館,開完會最後一天到舊城去。

在前去紐約前,許多去過的朋友說,紐約真的是世界大都會,一個禮拜的時間根本不夠逛,我到了紐約整整八天,可是那些順便唸得出名字的景點,居然也只去了大概一半而已,如果有機會和時間及體力,紐約可以遊玩個兩週都沒問題。

我們在費城住的是會場附近的旅館The Windsor Suites(1700 Ben Franklin Pkwy, Philadelphia, PA),博物館區,相當靠近市中心,和開會的旅館只有大約五至十分鐘步行路程,一晚大概USD 100吧,我和學姐分攤。我們到費城的路上,在鹽湖城轉機時,飛機就因費城下了場大雪而延誤了,到了費城已經七點多了,而會正好七點開始。我們在費城的前兩天地上還是白茫茫的,不過雪在兩天後就熔光了。


檢視較大的地圖


我們搭計程車到旅館時,旅館職員居然說沒有我的訂房記錄,我理直氣壯地把網路訂單收據丟到他們面對時,才發現原來計程車司機把我們送錯到隔壁的另一家旅館了,於是我們只好在那幾位職員朝諷的表情下很尷尬地落跑,還好那家旅館顧門口的黑人叔叔很有義氣地告訴我們正確的旅館在哪。

費城據說治安不太好,而美國的市中心一般上到了夜晚治安就特別糟,可是費城市中心治安卻相當好,夜晚仍可見正常的行人在路上漫步。我們住的旅館房間類似公寓,還附有小廚房,可惜研討會議程相當充實,從早忙到晚,根本沒空沒心情自煮。

我們很快地步行到會議,一進會場,是特別演講,由當年度最佳博士論文得主主講,我們遲到的只能坐在很後面聽,聽一聽覺得演講者聲音和主題有點熟悉,有可能是認識的人,演講快結束時,終於確定是優秀的台灣學長王佑群,我在清大生科的學妹也得了特別獎,他們真是台灣人之光啊。

話扯回來,費城(Philadelphia;直譯費拉德爾菲亞),也常被簡稱為「菲利」(Philly),有時也有人稱「兄弟之愛城」(City of Brotherly Love),為美國第五大城,並且是賓夕法尼亞州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城市。


View Larger Map


費城是美國最老、最具歷史意義的城市,它在美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十八世紀時,費城是美國第二大城與人口最多的城市,在當時,它的政治與社會重要性超過紐約與波士頓,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對費城的興起貢獻良多。

在歐洲人來臨之前,費城一帶本來是雷納佩(Lenape)印地安族的聚落,他們把這個地區稱為夏卡馬松(Shacamaxon)。瑞典移民是第一個到這個區域的,1646年,瑞典傳教士在丁尼肯島(Tinicum Island)創立教會,1700年這個團體建立了光榮教堂(Gloria Dei Church)。

費城是由桂格教徒(Quaker)—William Penn建立與規劃的,費城(Philadelphia)這個名字是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指「友愛之市」(Φιλαδέλφια)。潘恩希望費城這個由他建立的移民城市,能夠基於自由與宗教融合的原則下發展,成為一個典範。早期桂格教徒或是其他人在購買市區的土地時,同時必須也要購買城郊的農地,這個做法,能夠讓城區的人口能夠很容易的往外發展。潘恩另外考量到火災與傳染病,這兩種在當時為倫敦或是其他大城市常見的問題,因此他在市區規劃了許多小巷子與開放的公共空間。

費城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是獨立運動的重要中心,獨立宣言與美國憲法都是在費城市的獨立廳(Independence Hall)起草與簽署的。美國海軍於1775年11月10日在費城成立,當時山繆•尼可拉斯於大桶酒吧(Tun Tavern)募士兵。

我們在費城的研討會會場在市政廳附近的旅館,在旁邊有一個著名的The Reading Terminal Market,在火車站旁,是一個很有名的農夫市場,在費城千萬一定要去參觀,裡頭有販賣很多很有特色的生鮮、熟食、甜點、麵包和手工藝品。我們中午就常到那吃午飯,有吃到費城正宗的起司牛排三文治(Cheesesteak)。


View Larger Map

費城的公共交通相當發達,不過我們只有乘坐過地鐵。費城地鐵由SEPTA經營,車廂和車站都相當老舊,不過看起來還蠻可靠的。地鐵只有兩條線,我們也只坐過其中一線。乘坐費城地鐵要購買代幣,沒記錯的話,乘坐一次是USD 2。

我在紐約的那八天,有四個晚上是住在我大學同學HOLY在Newark的大學宿舍,他唸的是Rutgers University-Newark的博士班。可借的是,基於Newark治安實在是很糟,所以大學僅允許學生帶外人到宿舍過夜不超過連續三晚,所以我前三晚住他那睡客廳,然後再紐約市去住了三晚,再回他那過一晚,最後一天從Newark的相場離開回加州。

我在紐約住的是Hotel Alexander‎(306 W 94th Street, New York, NY),它算是青年旅館,不過因為我有筆記型電腦加上DSLR,所以決定一個人住一間房,一晚差不多要USD 70左右。


檢視較大的地圖


紐約市(英語:New York City,官方名稱為The City of New York),簡稱紐約,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包括其都會區,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區。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紐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並評選為世界級城市。紐約在全球範圍內直接影響著媒體、政治、教育、娛樂以及時尚界,其中聯合國總部也位於該市。


檢視較大的地圖


我在紐約逛博物館和許多景點,用的是七天的NEW YORK CITY PASS,共USD 145,如果把大部分能去的景點都逛一逛,是蠻化算的,而且可以省去買票的時間。

紐約是美國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位於美國大西洋海岸的東北部,紐約州東南部。該市有曼哈頓區、皇后區、布魯克林區、布朗克斯區、史泰登島區等五個區。在人口方面,紐約也是全美國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估計約有8,274,527人在7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紐約在眾多美國城市中,有著獨特的太眾運輸系統,並在人口族群上有著其多樣性及高密度。在2005年,該市有將近170種不同的語言及百分之卅六的人口是非美國當地出生的。因為該市廣大、24小時營業的地下鐵路系統,和繁華的建築物、交通及人們,所以紐約也常被稱為不夜城(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其它暱稱還有大蘋果。

荷蘭人於1624年成立,作為商業的交易站,並稱該地為新阿姆斯特丹。紐約自1785年到1790年,擔任美國首都,也在1790年之後,成為美國最大的都市之一。

如今,該市有非常多的地標、社區是世界知名的。自由女神像歡迎數百萬移民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到來;位於曼哈頓下城的華爾街,則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導全球的國際金融,紐約證券交易所也位於此地。

在歐洲最初殖民北美洲之時,勒納佩族族人一直居住於此區域,1613年荷蘭人於此地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和新尼德蘭(New Netherland)。1640年,彼得•斯特伊弗桑特被任命了州長,1652年,此殖民地被授予自治權。1664年,英國征服了此殖民地和把它改名為新約克(New York),因為英國早前就已經有城市被名為約克(York),而當時英國的海軍大臣正是國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約克公爵詹姆士。荷蘭人後於1673年8月收復此殖民地,給城市改名「新奧蘭治」(New Orange),然後在1674年11月此殖民地就永久地被割讓給英國。

英國重奪此殖民地後,把它再次更名為紐約市(City of New York),並且把它包圍著,不許它發展,終於New York Campaign爆發,這是美國革命戰爭早期的一系列的主要爭鬥,以後,紐約市一直續繼被英國管理,直到戰爭結束,是最後一個英國搬離的港口。

根據美國憲法大會,1788年9月13日,紐約市曾是新形成的美國的臨時首都,直到1790年。1825年伊利運河開始運作,紐約市的經濟亦有所增長,成為一個經濟中心。

美國內戰期間,紐約市有不少動亂和混亂的情況出現,如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和1863年的紐約徵兵暴動等等。其中一些成了美國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暴動。

1904年,紐約市的一系列新運輸系統一一開始運作,最著名的有紐約地鐵,它們幫助鞏固紐約市。歐洲的大量移民為社會帶來大變動,而反資本主義的工會IWW(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則被抑制了。後來, 在1920年代,大量非裔美國人從美國南部遷移至紐約市,而一些人則協助建造摩天大樓,創造了曼哈頓那聞名全球的天際線。

大蕭條期間,紐約市亦遭受波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紐約市亦起了重大的作用。紐約在2003年的區內生產總值估計達到4888億美元,為全美國各城市之首,如果與美國各州比較則排名第六。如果紐約獨立成一個國家,那麼它的GDP則在全球排名第十六。紐約也稱為國際金融中心。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攻擊世界貿易中心,幾乎有3,000人遇害。當中有世貿的工作人員,二架商業噴射飛機上的乘客,和上百名消防員、警察和急救隊員。

紐約市為美國最大、最擁擠的城市,亦為世界上最大的大型都會區所在,因此該市的交通流量十分龐大。每逢尖峰時段或假日,經常會有大量人潮、車潮流動於市中心曼哈頓內或五大區之間,經常導致市區內各重要幹道及重要的連外橋樑,出現交通阻塞的情形。

紐約市與其周邊地區的交通流量龐大,因此以紐約市為中心的紐約都會區也有著由各州政府獨自或互相合作成立的單位負責提供大紐約地區的交通需求。紐約州、紐澤西州、與康乃狄克州有著大量的通勤上班族,每天對大紐約地區有著非常大的運輸需要,這更使得大紐約地區擁有全美國最發達的大眾運輸系統。而相較於美國其他大部分都市(尤其是洛杉磯)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紐約人主要是搭乘公車、地鐵及渡輪上下班,而其中,紐約地鐵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運輸系統之一。此外,目前亦有可以共通使用於紐約地鐵與公車之間的磁卡票證系統—MetroCard,係紐約市政府為了推廣大眾捷運交通而實施的乘客優惠制度。由於這項改革使紐約地鐵與公車間的轉乘更為方便,因此廣受市民及遊客歡迎。在1997年該卡當發行不久時,紐約大眾運輸系統的乘客人數就已經達到了2,700萬人次。

此外,由於紐約市境內河流港灣錯綜複雜,因此橋樑及隧道數量眾多,是其一大特色。這些橋樑及隧道對紐約的發展貢獻甚鉅,尤對四面環水的曼哈頓島來說更是如此,因為橋樑是民眾往來市中心(即曼哈頓)及郊區間的必經通道,隧道亦然。但每逢上下班尖峰時刻,橋樑和隧道反而變成了交通瓶頸。

除了都會區內交通發達之外,紐約市與全美各地的往來亦十分頻繁,透過發達、複雜的鐵公路網,紐約居民得以更快速、方便的往返全國各座都市。此外紐約也由於地處美國東北部,距離歐洲也較近,又接近全球最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線,故不論是與歐洲各地間的空運及海運交通,均十分繁忙。

自兩次世界大戰以後,紐約市成了主導世界的城市,但1950年起,紐約市經濟開始衰落,只剩下工業和商業,70年代期間,紐約市的犯罪率上漲到了危險程度,因而成為了惡名昭彰的犯罪之都,但自在九十年代中期朱良尼上任後,大幅改善了紐約的治安。到了本世紀初,紐約已成了美國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據說是當時紐約市長朱良尼(Rudolph W. Giuliani)和紐約警局(NYPD)成功地應用了「理窗理論」。

美國威爾森(James Q. Wilson)和凱林(George L. Kelling)兩個研究犯罪學家在1982年提出了「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該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當窗戶破了沒人修理,路人經過後一定認為這個地區是沒人關心,沒人會管事,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而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因此引發更多人打破其他的窗戶,於是從這棟大樓開始蔓延到整條街,擴散到其他鄰近街道。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

紐約市大力改善治安用的就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大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再慢慢緝兇捕盜,回歸秩序。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許多人批評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沈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車站乾淨著手,並將不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市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乾淨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穫,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後來警察願意很用心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結,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很多媒體都把成功整頓治安的功勞歸功於朱良尼。朱良尼在八年任期推動不少市政改革,也成功地改造了不少末落的社區,不過有效地調配警力,從小處大力成功改善治安的大功臣恐怕是當時的紐約市警長William J. Bratton。他在紐約警局的任期僅兩年,就被心胸狹隘的朱良尼換下去。不過William J. Bratton在紐約警局用的系統還一直沿用迄今。共和黨人果然都是不折不扣的政客。

William J. Bratton發現要打擊犯罪除了要增用警力,也還要有效調配警力,把警力優先調配到犯罪率高的地區和時刻。他運用高超的溝通技巧成功說服整個紐約警局重整警力調度。我在紐約時就時常看到警車在尖峰時間呼嘯而過,在各地鐵站外警車一字排開,警察迅速部署,在時間差不多後,又迅速調配到另一處。很樣的配度,甚至可以有效地把一個警察當兩個用,讓紐約市彷彿到處充滿警察。William J. Bratton真的是個很有創意的警政天材,近年來美國各大城市犯罪率開始上升,可是在他當警長的洛杉磯,犯罪率反而是連續五年下降。他在紐約警局的案例,甚至成為美國各大商學院的個案研究教材。


相關網站:

NEW YORK CITY PASS

Philadelphia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Philadelphia travel guide from Wikitravel


New York City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New York City travel guide from Wikitravel

部分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