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濱鷸與鱟的極境生機






有群於地球生存好幾億年、躲過一次又一次全球生物大滅絕的奇蹟動物──鱟在四億五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出現,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是近親,約在兩億年前至今,其外形特徵就未發生明顯的改變。鱟雖然古老,但已在險惡的海洋裡生存幾億年,我們能夠從鱟身上學到許多有用的知識及取得寶貴的產品。

鱟的藍色血液在醫學和人類健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因為鱟血含有一種名為「鱟變形細胞溶解物」(Limulus amebocyte lysate,LAL)的特殊成分。LAL可用於製作一種靈敏的細菌內毒素(endotoxins)檢測劑,因為牠們的血液遇到內毒素時,會引發凝血反應的防禦機制,使鱟血在遭到感染時迅速凝固,封閉傷口或感染部位,防止細菌進一步擴散。我剛好有同事也在研究LAL,我們合作採了三棘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的鱟血來萃取蛋白質。我還學會了用針從鱟的臟中藍血的方法,到金門採過幾次鱟血,還曾被媒體採訪過。

在美洲大陸上,鱟和一種候鳥之間有令人稱奇的交集,是一種獨特而緊密的生態關係,體現在牠們的繁殖和遷徙行為上。鳥主角紅腹濱鷸(Red Knot, Calidris canutus)是一種小型濱鷸。紅腹濱鷸六個亞種中的rufa亞種,每年都會進行地球上最長的遷徙之一,從南美洲的最南端飛往北極的繁殖地,然後再飛回南美洲,年度遷徙路線可以長達數千公里。紅腹濱鷸的長途遷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牠們的身體結構和飛行方式都經過天擇的優化,具有高度有效的代謝系統和極佳的空氣動力學形態,能夠以最有效的方式使用能量。




紅腹濱鷸遷徙時會選擇有利於節省能量的氣流和路線,並在適當的地點和時間停歇以覓食和休息,讓牠們最有效地利用和保存能量。在遷徙前,紅腹濱鷸的身體會發生一些變化,以更有效地儲存和利用能量。牠們的一些內臟器官(如胃和腸)在遷徙前會縮小,以減輕體重和節省能量,而在到達目的地後再恢復到正常大小,以適應更高的消化和吸收需求。然而,即使牠們再節約能量,這種漫長的遷徙過程中,保持足夠的能量來支撐飛行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遷徙期間,紅腹濱鷸最著名的食物來源是鱟的卵。這些卵含有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對於快速增加體重和儲存能量至關重要。透過食用高能量食物,紅腹濱鷸可以迅速儲存大量的脂肪,作為遷徙飛行中的能量來源。

在這本好書《極境生機:小小濱鷸&古老的鱟,貫穿億萬年的生態史詩》The Narrow Edge: A Tiny Bird, an Ancient Crab, and an Epic Journey)中,作者黛博拉.庫雷莫(Deborah Cramer)跟隨紅腹濱鷸沿著洲大西洋海岸的遷徙路線,帶領我們見識這個南美洲南端到北極圈的遷徙路程。這本書以生動和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描繪了紅腹濱鷸和鱟這兩種不同生物間深刻的關聯以及牠們與人類行為的互動,深入介紹了紅腹濱鷸和鱟的生物學和生態學。






在北美的大西洋沿岸,特別是德拉瓦灣(Delaware Bay),每年春季是鱟繁殖的高峰期,同時也是許多紅腹濱鷸從南美洲遷徙到北極地區繁殖的重要停歇地。紅腹濱鷸的遷徙時間非常精確,牠們會在大西洋鱟(Limulus polyphemus)上岸產卵時抵達德拉瓦灣。鱟的卵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來源,不僅對紅腹濱鷸至關重要,對許多其他遷徙濱鷸(如斑胸濱鷸等)也同樣重要。然而,由於多種原因,包括人類活動對棲息地的影響和鱟的過度捕捉,鱟的數量在一些地區已經顯著下降。






在春季繁殖期間,鱟會到淺海的沙灘產卵。每一隻母鱟可以產下數萬顆卵。紅腹濱鷸依賴這些卵來迅速增加體重,以備接下來的長途遷徙。對於紅腹濱鷸來說,鱟卵提供了牠們在長途遷徙中所需的重要營養。對於鱟來說,紅腹濱鷸的到來有助於控制鱟卵的數量,避免牠們的族群過度密集而導致生存競爭加劇。

鱟血被廣泛用於檢測醫療設備和疫苗是否含有細菌內毒素,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內毒素(endotoxin)主要指的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的一部分,稱為脂多醣 (lipopolysaccharide,LPS)。這種毒素在細菌活著的時候不會釋放,但當細菌死亡並開始分解時,內毒素就會被釋放出來。當內毒素進入我們的血液系統時,會引起人體的免疫反應,可能導致發炎、發燒、休克甚至死亡。內毒素對許多生物製劑或醫療器械(如手術器械和植入物)的生產和處理有重要的考慮,因為對於一些製藥產品、醫療器械或者其他可能與血液或者其他體液接觸的產品,過多的內毒素可能會導致病患出現不良反應。

因此,許多制藥和醫療設備公司都要經常進行內毒素測試,以確保其產品中的內毒素水平低於安全標準。LAL反應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檢測細菌內毒素的方法。當LAL遇到細菌內毒素時,它會迅速凝固,形成一種凝膠狀物質。這一特性使LAL成為一種快速而靈敏的內毒素檢測方法,確保這些產品的安全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得到醫療現場的第一手觀察,庫雷莫還多次潛入醫院。

在疫苗的生產過程中,也需要確保疫苗不含內毒素。除了最終產品,疫苗的各個成分(如蛋白質、載體和穩定劑)在使用前也需要經過嚴格的內毒素檢測。使用LAL檢測來確保疫苗產品的安全是生產和批准疫苗的重要一步。只有在確定產品不含有危險的內毒素含量後,疫苗才會被批准用於人體臨床試驗和公眾接種。

由於COVID-19疫苗和其他醫療產品的大量生產對LAL的需求很大,這也加速了對可替代檢測方法的研究和開發。例如,重組因子C(recombinant Factor C,rFC)是一種利用細菌表現的LAL活性成分,可以代替LAL進行內毒素檢測的物質,只是產業和官方對採用新技術仍抱持保守態度,因此還未被廣泛採用。總之,鱟血成分LAL在COVID-19疫苗的開發和生產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幫助確保了疫苗產品的安全性。這也顯示出保護這一珍貴物種的重要性,因為牠們對人類和整個生態系統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極境生機》呈現出這種細膩而緊密的生態關係,顯示出大自然中不同物種之間深刻且精妙的互相依賴。這種獨特的交集不僅對於紅腹濱鷸和鱟本身是重要的,還是一個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當這個系統受到破壞(例如,由於過度捕撈鱟或者生態環境的破壞),那麼整個生態系統,包括其他許多生物,都會受到重大影響。這也是為什麼保護這樣的物種和牠們的生態環境對於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平衡是如此重要。

《極境生機》詳細描述了紅腹濱鷸和鱟的各種威脅,其中許多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鱟因被大量捕獲用作魚餌,以及牠們的藍色血液在生物醫學行業中的應用而受到了威脅。為了採集這種血液,人們會捕獲鱟,然後從它的心臟取血,最後再將它們釋放回大海,庫雷莫仔細說明了這個過程。嚴格來說,為了使鱟存活,一般建議從一隻鱟的體積中採取不超過三成的血液。一隻成年的鱟大約有30到40毫升的血液,所以實際上從每隻鱟採取的血液量應該在9到12毫升左右。雖然採血後大部分鱟都能存活,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死亡率。根據不同的報告,採血後的死亡率大約在一成五至三成之間。這也引發了關於鱟採血實踐的可持續性和保護問題。

此外,氣候變遷、因開發造成的棲息地破壞和其他因素都使紅腹濱鷸和鱟面臨危險。填海造地、沿海開發和工業活動破壞了鱟和遷徙性濱鷸的繁殖和覓食地,台灣過去沿海常可見到鱟,到現在只能在金門見到牠們。氣候變遷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事件對於鱟和紅腹濱鷸的繁殖和覓食地造成了嚴重威脅。另外,氣候變遷可能改變紅腹濱鷸的遷徙模式和時間,使牠們與鱟產卵的時間和地點不再同步,這可能對紅腹濱鷸的生存造成嚴重影響。工業和農業汙染(如重金屬、塑膠和農藥)也對鱟和濱鷸的健康和生存狀況造成了嚴重影響。沿海地區的旅遊和休閒活動可能會干擾鱟的產卵和紅腹濱鷸的覓食和繁殖,這對牠們的生存構成額外壓力。

為了保護這些物種和牠們所依賴的生態系統,需要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如制定和執行更嚴格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律和規定、恢復和保護重要的棲息地、減少汙染和減緩氣候變遷。 這些努力需要政府、非政府組織、科學家和公眾的共同參與和合作。透過保護這些物種,我們不僅是在保護牠們自身,也是在保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這對人類自身的未來同樣至關重要。

《極境生機》不僅是關於鳥類和甲殻類的故事,同時描繪了人類和自然世界之間密切和脆弱的聯繫,是對我們與自然世界關係的反思。庫雷莫不僅描述了這些問題,還向我們介紹了那些正在不懈努力地了解和保護這些物種的人們。這包括科學家、環保團體和當地志工,他們監測這些動物的數量,並努力尋找能幫助牠們生存的解決方案,展示了個人和社群如何能夠採取行動對保護這些物種和生態系統產生正面的影響。

除了自然史和科學,《極境生機》也是對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我們對共享地球的其他生物的責任的哲學思考。庫雷莫精心的研究和優美的文字讓紅腹濱鷸的驚人旅程和鱟古老、持久的生活栩栩如生。她提出了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不積極保護這些了不起的生物及其微妙、相互聯繫的關係,我們將會失去什麼!

《極境生機》是一本兼具科學知識、生態保護倡議和報導文學的書籍,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次令人難忘的自然之旅,更是一次對人類與自然世界關係的深刻反思,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閱讀全文...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宇宙星際信使教我們的人生課






我們人類擅長創造出各種想像的共同體,編造出各種敍事來讓我們盡忠報國,然後又創造出什麼「自古屬於⋯⋯」來發動戰爭,讓生靈塗炭。沒錯,俄羅斯的普丁,我就是在說你,只是為了自己愚不可及的帝國夢,就把大批俄烏青壯年送上戰爭去送死,然後除了把寶貴的資源白白在戰場上燒光,啥都沒得到!

即使普丁向全世界展示了獨裁者如何犯蠢,卻可能仍阻止不了強國可以犯下一樣的蠢,因為另一個活在自己世界中自我感覺良好的獨裁者,大可嘲笑普丁說「閃開,讓專業的來!」。我們能寄望和平於任何國際組織嗎?聯合國?別說笑了,那不過是個顢頇、臃腫、官僚的大型組織。

我相信,大概只有一件事能團結全世界所有人類,那就是和地球有著差不多文明的外星人對地球發動攻擊的時候吧!我們可能在那天才會同仇敵愾!當然,這一天的到來或許也非全民之福。人類這麼擅長創造出想像的共同體,我們可以創造出一個外星人的視角,同時為地球人創造出一個維持全球長久和平穩定的共同敍事嗎?

英雄所見略同,阿波羅十四號太空人艾德加.米切爾(Edgar Mitchell),就說道:「你會瞬間發展出全球意識,一種以人為本的態度,對世界現狀感到極度不滿,並有一種強烈的衝動要做些什麼。從月球上看,國際政治顯得微不足道。 你會想抓住一個政治家的衣領,把他拖到二十五萬英里遠,然後說:『好好睜開你的眼睛看看,你這個傢伙!』」

基於同樣的態度,最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在《宇宙必修課:給大忙人的天文物理學入門攻略》Astrophysics for People in a Hurry)後(請參見〈宇宙最強必修課〉),又寫了這本《宇宙教我們的人生課:從無垠到剎那,萬物蘊含的真理》Starry Messenger: Cosmic Perspectives on Civilisation),試圖為我們當前人類的狀態提供一個更新鮮的視角,讓我們脫離同溫層的舒適圈。




泰森長相英俊、善於交際並且對研究主題充滿熱情,二十多年來他一直是繼卡爾.薩根(Carl Sagan,1934─1996)之後美國最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 泰森在紐約海頓天文館(Hayden Planetarium)的日常工作中,成為了一位知名的電視主持人、來賓和科普演講者。書中的十章提到了十大主題:真與美、探索與發現、地球與月球、衝突與化解、風險與回報、肉食與素食、性別與身分、膚色與種族、法律與秩序以及身體與心智。在每一章中,他試圖從宇宙的視角中審視我們人類自以為不可融合的二元對立,思考了研究恆星和行星的嚴肅生活,能夠啟發我們如何處理地球上的社會混亂和政治衝突。

《宇宙教我們的人生課》原文書名「Starry Messenger」,致敬偉大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於1610年3月13日出版關於自己早期天文發現的著作Sidereus Nuncius,內容主要是基於他在1609年透過使用望遠鏡觀測月球、木星的衛星及銀河等等的觀測結果。拉丁文Sidereus Nuncius的意譯就是「星際信使」。




如果那些政治家被米切爾拎到二十五萬英里外的月球,他們根本看不到地球上任何國界,也看不太到什麼文明的痕跡,更甭提還想到地球上那些吵翻天的白飯該不該吃不吃得飽的問題。泰森提到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曾對他說,他任職期間在白宮橢圓辦公室咖啡桌上放了一塊月球岩石。每當政治對手或頑固的國會議員之間爆發爭論時,他都會指著這塊岩石並提醒阿宅們它來自月球,這樣經常會讓他們重新調整對話方向,提醒人們宇宙視角可以迫使我們停下來反思生命的意義以及維持和平的價值。

在地球上,我們輕易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然後還有政客主張「一流的人才念醫學、二流的人才念理工、三流的人才念商學、四流的人才念法律、五流的人才念政治、六流的人才念文學,藝術,應該是不入流的。」身為非洲裔美國人,泰森自小飽受歧視,常常見老師拿黑人開玩笑後才驚覺他是班上唯一的黑人而氣氛尷尬。然而,非洲人其實也不是全都是黑皮膚的,近年的族群基因體學研究就一再顯示非洲人的膚色遺傳其實有很多的基因變異,更甭提他們的基因庫還保存更多的多樣性。泰森也「政治不正確」地列出白人更接近猩猩的「證據」,來突顯出以膚色來為人種分門別類有多荒謬絕倫。

泰森主張我們高估了人體生理學,尤其是我們的大腦,並指出人們的思維都是線性的,思維狹隘,很難掌握冪函數(指數)。泰森指出了幾個世紀以來技術的爆炸性增長。 想想二戰期間的電腦,它是一堆笨重的真空管,幾乎沒有計算能力。後來出現了積成電路的晶片,最終是智慧手機中強大的計算能力。 即使像是《奧本海默》(Oppenheimer)中那樣耗資巨大的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全美的運算能力都不及我們現在手中的智慧手機,有許多任務,人工智慧(AI)可能比人類更能勝任。

《宇宙教我們的人生課》中,他演示了幾個理性的計算,來告訴我們,當我們的情感壓過理性時,我們浪費了多少資源和生命。例如,美國東北部遊蕩的鹿群造成許多車禍傷亡,有野生動物科學家計算出,引進美洲獅能減少鹿的數量,能避免兩萬一千四百人受傷,減少一百五十五人死亡,避免了廿一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只是每年可能會有卅人因美洲獅的攻擊而死亡。然而,這就跟不改道撞死五人,改道撞死一人的電車問題一樣,有誰想負那卅人性命的責任。

身為科學家,我們常對公眾的誤解,有心人士的操作感到憤怒。例如一直在吵的零檢出,就是個偽科學。舉個《宇宙教我們的人生課》的案例,有家冰淇淋公司的產品使用的玉米糖漿而被驗出含微量除草劑草甘膦,於是他們很負責任地下架了產品。可是泰森卻指出,草甘膦的半數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是每公斤五公克,可是尼古丁的LD50是每公斤0.0065公克,後者顯然更毒很多,可是為何沒菸草公司下架香菸呢?他指出,蔗糖的LD50是每公斤30克,人類要吃下四億品脫(pint)含微量草甘膦的冰淇淋才會掛掉,但吃到廿品脫時就先被糖毒死。人們對所謂毒物的恐懼,除了不負責任的毒理學家的宣導,可能還包括對更不熟悉的事物的莫名恐懼吧?

身為人類,泰森恐怕也不會只想要一味追求理性吧,我懷疑一個外星人,如果能演化成有審視人類文明的能力,他們肯定也具有天擇讓他們身懷的快速用情感判斷和選擇的能力。簡單說,他們可能更像我們,而非更像是AI。一些腦傷而只能有純理性思考能力的病患,在現實生活中反而因為無法基於情感做出選擇,而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

泰森主張要先理性地看待證據,只是他很有趣的,在幾處弄巧成拙。泰森自己喜愛吃烤肉,只是身為科學家,他很清楚不少研究顯示常吃烤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於是他搜尋了科學文獻,在《宇宙教我們的人生課》中,指出罹患大腸癌的基礎風險是4.3%,然後引用了一篇統合研究分析論文指出,常吃烤肉讓他的基礎風險增加15%,然後教我們正確看待說那樣不代表他的基礎風險變成15%,而是變成4.9%。

嗯,我找來了他引用的論文(Nutrients 2017, 9(5), 514; https://doi.org/10.3390/nu9050514),翻完整篇沒看到該論文指出基礎風險增加15%,反而論文的結論是「高溫烹調肉類時形成的致突變化合物可能是其致癌的原因」,並且引用了一篇研究論文指出,男性食用肉類和紅肉分別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36%和44%。增加36%的基礎風險是多了整整1.6%而成5.9%哦,我不知道泰森會作怎樣的選擇,你呢?

嗜吃烤肉的泰森,為了捍衛食肉者的權益,用了一整章指出,從外星人來看,吃植物和吃動物幾乎無差別,還主張素食者在殘害植物。然後主張吃當地生產的肉類,比吃遠方生產的植物還能減少碳足跡。我不知道為何擅長數學計算的泰森沒提供任何數字,身為非素食者的生物學家,我想他應該是太愛吃烤肉到搞不清楚動物、植物的差別了。

首先,所有動物,都是異營者,也就是為了活著,動物不是進食,就是在進食的路上,說什麼為何素食者還吃植物,是完全沒搞懂最基本的生物學;再來,吃肉的話,那些雞鴨牛羊豬吃的是啥?說素食者殘害植物的阿宅,你們吃的動物沒殘害更多更多的植物嗎?還有,生產地和消費地的碳足跡也要列出計算的主張很有道理,可是葷素和產地是相斥的嗎?不能吃就近生產的蔬食和遠地生產的肉類嗎?最後,姑且不論動植物的生理差異,我想勸泰森當個外星人看一看真核生物的演化樹,再來告訴我們,所謂的宇宙視角下動植物相差不多?

泰森在《宇宙教我們的人生課》舉了他在當陪審員時吐槽法官,指稱後者為何在陳述中說嫌犯持有1,700毫克的古柯鹼,而非1.7公克,是不是故意要讓陪審團覺得案子很大條?結果他就被轟出法庭。我想,他大概也有必要照一照鏡子,看看單單嗜吃烤肉,就讓他提出的論據,和他不屑的法官,是否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呢?嗯,以外星人的宇宙視角來說,這五十步和百步應該差不多吧?

瑕不掩瑜,只要我們能獨立批判思考,《宇宙教我們的人生課》肯定能讓我們想一想,政壇上許多政客,是不是只是為個私利,讓我們鬥得死去活來以便收割漁翁之利!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閱讀全文...

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深夜山谷遇見蘇格拉底




2017年11月某個寒冷的早晨,我起床後滑手機,看到學生時代的老師、現在的同事曾晴賢老師前晚半夜在臉書上留下的訊息,熒幕上彷彿能看見他用著急的語氣告訴大家:有位住在山上的科學大師已失蹤超過一天了,請大家趕快幫忙尋找⋯⋯我喝到一半的水噴了出來,馬上撥電話給當時生命科學院副院長楊嘉鈴老師,她接到電話時急促地說,人已經找到了,正要送往醫院救治,然後因為訊號不佳無法順利繼續通話⋯⋯

後來,我再見到李家維老師,已是好幾天後了,他剛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我和幾位同事以及遠流的王榮文董事長一起探望他。當時,他輕描淡寫地交待了傷痛之處,就說了他在車禍後等待救援時,對每一件事的科學態度和理解——他述說那段墜崖的意外,說了一個又一個科學的故事,闡述他每一個在山谷溪流旁到進了醫院的決策,是用什麼樣的科學方式和態度來面對和處理。我們簡直就不是聽了一個離奇的車禍意外,而是上了充滿科學精神的一課。

他在2017年底發生的意外,各大媒體都有不同程度的報導,在這本《我的神鬼人生:在深夜的山谷裡,遇見一位博物學家》中,有更加精彩絕倫的內容,有一部分就是他在病房時對我們說的,而這本書,應該就是最完整無缺的內容!絕處逢生即使再罕見,在人類的探險史中也多如牛毛,可是這本書的內容,就算不是絕無僅有,也是鳳毛麟角。

在此,我想補充一件小軼事——不少媒體報導了活寶食品公司贈送了他一箱紅鷹牌海底雞罐頭的新聞。那箱罐頭放在他辦公室門外,照片是我拍的,原本只有上傳臉書後鎖朋友,但碰巧有朋友分享到他臉書,剛好被媒體記者發現。我上傳照片後就去上課了,口沫橫飛了三小時後,才發現手機有應接不暇的訊息,是各大媒體要求授權刊登該照片,但上課時開了「勿擾」所以沒及時收到,正不知如何回覆時,新聞已刊登了,只是把我的名字打了馬賽克處理。

隔天,我就接到李家維老師的電話追問我,大家對那則新聞的看法等等。我原以為他對隱私被冒犯而介意,就拚命跟他道歉,畢竟我未經他同意就拍了他的東西並上傳社交媒體。他卻解釋道,原來他只是好奇,像這樣的新聞,大眾是如何理解的,並且可能對大家能產生什麼樣正面的感受嗎。甚至他覺得如果有人心情不好,看了這樣的新聞就好一些,他也覺得好棒。

從認識李家維老師開始,他就是一位對世界感到無比好奇的學者。在學生時代,他對我們這些小屁孩的世界,也充滿好奇,常常走進實驗室的休息室聊天,除了我們的研究和生活,他也常詢問我們對各大社會事件和政治議題的看法,在我們回答時專注地傾聽,並且常常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不時會問出我們壓根兒連想都不曾想過的問題,讓我不禁懷疑他是不是蘇格拉底轉世,這應該是他能夠源源不絕地有好故事跟大家分享的原因之一吧。

在李家維老師實驗室當學生時,以及我們近年在研究和教學上的合作,還有募款創立了「未來地球生態學程」,他常常嚴肅地耳提面命我們,所有研究和教學的經費,都是納稅人和善心企業家提供的寶貴資源,我們所使用的每一筆花費,都要想到這點,並且用在刀口上,一旦有更價廉物美的替代方案,就要捨棄更高價的。一旦他知道我們不小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那怕只是幾百塊,他都毫不客氣和留情地訓斥。

我回母校任教後,他也不忘三不五時地提醒,實驗室裡所有儀器設備,也都是國家的財產,我們只是保管者,對於其他實驗室學生的使用,他的原則都是審慎地考慮,並且對合理要求提供無私的協助。其實,他不是位摳門的老師,只要我們的要求是合理的,他也儘力為我們爭取更多資源。回到清華母校任教後,李家維老師給了我很多幫忙和支持,和我分享了很多實驗室的寶貴資源,並且也視我為同儕給予很大的尊重。

回想起大學一年級上學期,必修課「生命科學導論」(即「普通生物學一」)的第一堂課,課程教授從地球上第一個生命的誕生,一路侃侃而談到智人的誕生,在那個沒有彩色投影片簡報的年代,用一台幻燈機,帶我們在三個小時內,像是看了一場不下高科技動畫紀錄片般的精彩演出,度過卅幾億年的生命演化歷史,那是許許多多清華生科人記憶猶新的共同回憶吧?這本書,讓當時第一堂的課的一切,都又活靈活現地歷歷在目。

過了大一的寒假,全世界有了個重大的科學新聞,登上各大主流媒體的頭版,就是台灣、中國、美國的科學家,不約而同地發現了最古老的動物化石,把動物的起源,推到了前寒武紀!下學期必修課「基礎生命科學」(即「普通生物學二」)的第一堂課,仍是由李家維老師授課,讓我們能聽到第一手的科學內容,以及整個發現背後當時仍鮮為人知的故事!更感人的是,這個發現背後充滿感染力的熱情洋溢!

這些知識上的震撼,讓我對動物演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在大一下學期期末時,我詢問了李家維老師能否到他實驗室做專題研究,一待就是五年,直到碩士班畢業。其實,我碩士論文已和動物演化不太相關了,因為發現真的只有博物學家才能一覽無遺地在那些顯微鏡底下的化石中,看出一絲端倪,而我只能望著堆滿架上的化石興嘆,就換了題目研究蜜蜂的磁場感應和礦化。當時實驗室同仁研究的主題,還包括矽藻、笠貝齒舌和化石礦化等等,都是出自他的好奇心驅使的。雖然當時沒有進行演化的研究,但是幾乎每天都很常聽到他和來當訪問學者的陳均遠教授一同討論科學,那真是個天天都親近科學大師的美好年代。

碩士畢業後,我當了研究助理,念了博士班,進行的是果蠅演化遺傳學的研究,但是博士後在李文雄院士在中央研究院的實驗室,卻又換了個方向,研究鳥羽的發育及演化。巧合的是,這個鳥羽研究,其實早在我碩一的時候,就種下了種子。當時2002年的某天,李家維老師在實驗室一見到我,就問我有沒有看到《自然》(Nature)刊登了一篇極為創新的論文,由一位旅美的台灣醫師科學家發表,是關於羽毛發育及演化的,肯定是演化發育生物學的里程碑!他請我用彩色印表機幫他印出一份,然後自己也印一份好好拜讀,他一拿到論文就興奮地、津津有味地細讀。萬萬沒想到,那篇論文的通訊作者鍾正明院士,就是我博士後和現在最重要的合作者!

在實驗室那短短五年,經歷了海口蟲的發表,李家維老師回任科博館館長,玻璃屋從有到無的興建,還有神像收藏的起頭等等,在這本書中也都有更詳盡的描述,穿插了他在那場車禍墜谷時,在安危未定中,對人生和科學的遨遊,世界何其廣闊啊!




本文為《我的神鬼人生:在深夜的山谷裡,遇見一位博物學家》推薦文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