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特(Steven D. Levitt)和杜伯納(Stephen J. Dubner)的《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和《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Global Cooling, Patriotic Prostitutes, and Why Suicide Bombers Should Buy Life Insurance)是兩本充滿機智的好書,即使不完全同意其中一些爭議性觀點,如墮胎合法化讓犯罪率下降,或者地球工程改善全球暖化等等,都值得一讀!(請參見〈相撲手經濟學?〉和〈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所以,這本《蘋果橘子思考術:隱藏在熱狗大賽、生吞細菌與奈及利亞詐騙信中的驚人智慧》(Think Like a Freak: The Authors of Freakonomics Offer to Retrain Your Brain)當然不容錯過!
在《蘋果橘子經濟學》裡,用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維特的一手研究,探討了小學老師與相撲選手有何共通點?三K黨與房地產仲介有何相似處?為何毒販還和母親住一起?罪犯都跑到哪裡去了?怎樣才算理想的父母? 換個名字會更好?到了《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問題成了娼妓、恐怖份子、冷漠的人、還有全球暖化等等。問題不僅看似千奇百怪,而且關經濟學屁事?但是歸納起來,就是經濟學上的「誘因」的問題而已!當然,經濟學不僅是破解誘因,還包括知道該測量啥、如何測量來讓複雜的事物變得簡單好理解,以及瞭解「相關」不等同「因果」。
到了《蘋果橘子思考術》,成了教戰手冊,告訴我們,他們是怎麼看待和剖析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從商界、運動、政治到人道慈善領域的應用,《蘋果橘子思考術》的目標,是要讓我們跳脫傳統思維所導致的謬誤,採用「蘋果橘子思考術」,讓生活變得更有趣、更富創意、更理性思考。
首先,他們主張,面對問題時,得放下心中的道德羅盤,以免先射箭再畫靶,就很難看清楚問題的真面貌。他們主張,善意是舖往地獄的道路,例如近乎免費的健保,無可避免地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然後,欲練神功,引刀自宮…哦不…若不自宮,也能成功…哦不…若已自宮,未必成功…哦不…若要成功,不要自宮…
不是自宮,是學會說「我不知道」,除非你承認自己真的不知道,否則幾乎不可能學會該做的事。要做得這點,難度只比自宮稍微好一點,因為要切掉的不是小雞雞,而是在現代社會磨得所剩無幾的一丁點自尊。所以,我奉勸各位,不要直接承認「我不知道」,改說「我也想知道」,就會好過很多! (請參見〈我也想知道我不知道什麼…〉)
他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重新定義問題的重要,居然是大胃王小林尊。剛開始我覺得很突兀,小林尊這個大胃王和問問題有啥關係?讀了才恍然大悟,原來小林尊能成為大胃王冠軍,靠的不是天賦異稟,而是問對了問題XD
接著他們演示了幾個有趣的問題,示範他們怎麼剖析問題,例如美國犯罪率持續下降的原因?德國新、舊教徒,誰賺的錢比較多?美國黑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為何較高?還有醫學上如何靠失吞活菌發現胃潰瘍的成因。
接著,像孩子般思考,這能讓人問出更好的問題、想出更好的點子。關鍵是小思考和不要害怕顯而易見的問題,小孩子比較不易被暗示、專注力較分散、真心地好奇、不會想太多,這讓小孩子反而較不好被唬弄。
還要成為精通誘因的大師。無論如何,誘因都是主宰這個世界的根本要素。所以,他們要好好談一談誘因的分析和設計,尤其是進階版的。他們主張,與其試圖操控他人,不如施予誘因。他們演示了這招在慈善事業的效用。《蘋果橘子思考術》還提到幾個案例,都很精彩地利用誘因的設計,挑出爛蘋果…哦不…是讓爛蘋果自己現身,這包括用小錢挑出對企業無認同感的員工,以及為何詐騙集團的手法那麼白癡!其中一招還是他們自己使用的,儘管過程中被媒體修理為白目!
即使真的是「對的」,別人也不見的就會買單。要學會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不管論證再無懈可擊,只要沒有同感,就難以認同。我們以為只要裝著自己的論點完美無瑕,別人就會相信,事實反而不是如此。別人的論點也不是一無是處,如果沒有交集,就不可能溝通,而漫罵才真是一無是處的方法!其實,傳播的效力,並非是有了事實就萬事俱備,還要有好的故事,而好的故事是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包裝,要有吸引人的主角、帶動情緒的起伏、強烈的認同感和生動的細節。
最後,瞭解放棄的好處吧,如果不願意放棄今天的死局,怎麼解決明天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捨不得放棄,是因為太在意「沉沒成本」(sunk cost),只因為付出過了,就忘了關鍵其實是未來。而且,我們也很少留意「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我們很會計較擁有什麼或做了什麼的報酬,卻甚少也很難評估,少了什麼或不做什麼,反而有機會獲得更好的回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可是「有所不為」可能比「有所為」還有挑戰性。
總而言之,《蘋果橘子思考術》能讓你對這個世界,有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見解!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像孩子般思考的蘋果橘子思考術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當演算法成為事實,統治世界就是義務!
內容農場總愛用殺人標題來吸引讀者點閱來騙流量和廣告,據說逼得臉書要改演算法剔除,可是讀了《演算法統治世界》(Automate This: How Algorithms Came to Rule Our World),你會發現真的是「
10個統治世界的演算法,接下來的故事讓我震驚了!」、「
10個演算法的秘密全世界被統治了!」、「
我看了3遍都不相信,值得大力分享的秘密,把我的心震醒了…
」、「
30歲以前要懂,改變全人類的超酷演算法,真是太天才了!
」、「
讓專家跌破眼鏡,
統治世界的演算法,
第8個太瘋狂了!
」、「
膽小的人別看,值得學習的演算法,你一定要看第5個!
」、「
影響全世界的演算法,他是怎麼做到的?
」、「
演算法教我的,前所未見的驚人事實,第9個真的很神奇!
」、「
超過6萬人已經發現統治世界的演算法,第2個太重要了!
」、「
3分鐘內看完這統治世界的秘密,第4個太誇張了!
」、「
看完後你會感激我,勁爆的驚險故事,第2個太重要了!
」、「
會讓你大喊WOW,全球禁用的演算法,把所有人都嚇壞了!」……
以上殺人標題來自『內容農場常見之「殺人標題」產生器 』 XD 會想用那些殺人標題,不是因為好玩而已,而是因為《演算法統治世界》裡的故事,真的非常引人入勝,有些也叫人十分震驚!看來我們要無限期支持演算法!
《演算法統治世界》
作者克里斯多夫‧史坦能(Christopher Steiner)本身是著名創業家,
他試圖讓我們瞭解到演算法有多無所不在,不管我們高不高興,
臉書不斷重新定義我們的各種「朋友」和喂我們篩選過的動態,Google則因此丟出我們最想要的資訊
。
就像智慧型手機已讓大家成了低頭族,演算法也已深入人類世界,醫院、銀行、政府、軍隊,各種單位正以極快速度引進各種程式軟體。以後決定我們能否被聘雇的,可能不再是主管,而是電腦程序,而我們要上哪家醫院看病、到哪家銀行開戶等等,都會是由數學家發明的公式決定。
《演算法統治世界》首先指出,華爾街這個以貪為師的地方吸引了最頂尖的數學家與工程師。這些工程師以演算法改變了所有的交易方式,把每毫分的利潤全部吸走,並且幾乎沒有風險,唯一的風險是不知所措的主管機關,可是連敲鍵盤都能用演算法進行。從這片骨牌開始,演算法開始迅速改變人類生活。首個運用的天才,彼特菲(Thomas Peteffy)成了華爾街史上最有富有的傳奇之一。
《演算法統治世界》接著介紹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大師如波斯數學家花拉子米(Abū ʿAbdallāh Muḥammad ibn Mūsā al-Khwārizmī,約780-約850)、法國數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 Leibniz,1646-1716)、德國數學家高斯(Johann K. F. Gauss,1777-1855)、法國數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16236-1662)、瑞士數學家白努利(Jakob I. Bernoulli,1654-1705)、瑞士數學家尤拉(Leonhard Euler,1707-1783)、美國電腦工程師布林 (Sergey M. Brin,1973年-)
開始,
這些數學家的智慧,逐漸累積成今日演算法的核心。《演算法統治世界》透過這些大師的成就,讓我們認識演算法的簡史。
我們不難想像有告訴你哪一部電影會暢銷的演算法、有指導你如何修改歌曲的演算法,演算法也解出披頭四史上的一個和音迷團,可是演算法最難想像涉入的領域是什麼?是人類的創意?錯了,我們的繆思早已成了電腦程式了。現在甚至有自動作曲的演算法,如果你在YouTube上搜尋Emilly Howell,你會發現這位巴哈風的古典音樂家其實就是一支演算法,是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的音樂系教授柯普(David Cope)的傑作,他還創造出能寫俳句的「安妮」(Annie)。當演算法也能夠做出最人性的創作時,人類的特殊價值在哪裡?
除了數學本身,演算法的另一個關鍵是速度,僅僅零點幾秒的差異,就會影響華爾街上某一筆交易能不能被搶下來。為了爭取這一點點時間,有企業家大興土木,從芝加哥到紐約挖出一條關鍵管線,就為了搶那幾毫秒的時間差來套利。這也是一個極為有趣的事蹟,也道出有為的企業家如何不屈不撓、排除萬難地開挖一條筆直的光纖,就能躺著也能賺大錢!
《演算法統治世界》繼續讓我們震驚著:遊戲,原本就是演算法擅長的項目。從下棋開始,演算法的智慧一直在進步,現在,甭說是下棋,連撲克牌這種需要觀察表情、打嘴砲的複雜比賽,也難不倒它;醫學界也是演算法快速成長的地方。腎臟配對、影像醫學的掃描、藥師演算法,以及所有的基因掃描分析,在演算法的幫助下,所有診斷都變得更快準狠;連律師的一些工作都能用演算法取代,快速有效地分析原本需要每小時200鎂的律師費來閱讀的上萬頁法律文件;在美國軍方的發展下,經由問卷來判斷人的個性成為一門學問。而在演算法與大數據的合作下,這門學問開始在各種地方運用。當撥電話去某個客服中心,很可能就先經過演算法的檢查,讓他們確定派一個最對你胃口的客服人員來與你交談,如此將省去大筆費用,也省去顧客的暴怒。
15年前,演算法在股市交易佔不到一成,到了2008年則已經佔到六成。可想而知,金融業在這段時間努力吸收大量的數學家與工程師,讓華爾街的獲利、薪資與規模到達高峰。當我們在網路上下單買下一張股票的時候,我們的競爭對手其實都是一支支「演算法」?這些演算法每一秒鐘都在高速閱讀它們的專屬新聞、分析歷史資訊、在股市進行各種交易。我們考慮下單的猶豫片刻,全世界的演算法早已在股市殺進殺出好幾十萬次,真不愧是一秒幾十萬上下!
不過演算法也不是萬無一失的,史坦能在《演算法統治世界》坦承一秒幾十萬上下的小差錯,幾次造成股市大幅震盪。還好頂尖的數學家和工程師沒被貪婪的華爾街吸乾,2008年金融危機後,讓他們紛紛離開華爾街,走到矽谷加入Google等這樣的科技公司,或者其他新創公司。這股趨勢,讓演算法全力攻進各種日常生活,大幅改變生活樣貌。
經濟學大師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曾預言一種因為自動化而造成的大量失業,事實上,這個狀況正在發生。每個領域都有可能被演算法取代,司機、醫師、律師、作家都在名單上,未來我們的競爭者原來是電腦程式,不管現在專家告訴莘莘學子未來的工作是啥,都有可能全都失準。可是,明的人說不定已佔了先機,先搞出演算法來創業再說。無論如何,《演算法統治世界》裡提到的所有景象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面對,還好這是演算法還無法做到的XD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鳥人無知的意外美德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的《鳥人》(Birdman or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在今年奧斯卡金像獎問鼎九項大獎,真的是部絕對不容錯過的好片!在導演、劇本、表演、攝影、剪輯上,都有絕佳不俗的表現!而且還在爛番茄中保有新鮮度94%,在IMDb中平均得分8.6/10。在Metacritic根據46條評論,得分89(滿分100),代表「普遍好評」,並且被《時代雜誌》評為年度十大佳片。
阿利安卓是墨西哥籍導演,他的《死亡三部曲》(Death Trilogy)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三,它們是2000年的《愛情像母狗》(Amores perros)、2003年的《靈魂的重量》(21 Grams)和2006年的《火線交錯》(Babel)。這幾部作品讓他榮獲多項大獎,《愛情像母狗》入圍2001年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靈魂的重量》入圍2003年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男主角西恩·潘(Sean Penn)獲最佳男演員獎。《火線交錯》獲2006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2007年美國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影片。
這三部《死亡三部曲》,是不可多得的「超連結電影」(hyperlink cinema),這是指電影故事一開始會發展出幾條看似毫不相關的線,最後不相關的人事物都巧妙地交織在一起。這類電影,有名的還有《諜對諜》(Syriana)和《衝擊效應》(Crash)、《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以及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的《天人交戰》(Traffic)和《全境擴散》(Contagion)(請參見〈「超連結」電影〉)。
就拿《死亡三部曲》最傑出的首部曲《愛情像母狗》來說,一場車禍,把貧富差距巨大的墨西哥城靠鬥狗為生的社會低層、打過遊擊戰而坐過牢的老年殺手、富裕但欲置對手死地的同父異母兄弟、事業有成包養小三的中年男人、美麗漂亮的高級模特兒、還有流浪狗和鬥犬,這些因為墨西哥社會階層嚴重隔離的人,命運在片中糾結交錯。
可是在《鳥人》中,不僅不再「超連結」,裡頭大量的長鏡頭〔long take,或稱為一鏡到底(single-shot sequences)、不中斷鏡頭或長時間鏡頭〕,讓《鳥人》還比許多電影還直線得更直線。雖然這些超長的長鏡頭,並不是真的全都一鏡到底,而是用一些特效剪接出來的,可是這樣極高難度的拍攝手法已經能讓《鳥人》名垂青史,而且讓人目不睱給。
走出了電影院,心中沉澱發酵後,才赫然發現,原來《鳥人》其實才是部真正的「超連結電影」,因為不僅像過去的超連結電影,是在片中的時空和命運超連結,《鳥人》的超連結居然突破了另一個維度,這部過氣明星藉自編自導自演的百老匯舞台劇東山再起的黑色喜劇,成為「戲裡←→戲外」、「虛構←→真實」、「舞台劇←→電影」這樣的多維度「超連結」!
片中紹大部分時間採用的長鏡頭,是《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地心引力》(Gravity)攝影師艾曼紐爾·盧貝茲(Emmanuel Lubezki Morgenstern)的傑作,加上如影隨行的爵士配樂,把電影在劇中的舞台劇和用舞台劇的表演方法之間產生了另一層次的超連結,加上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演的過氣超級英雄演員,不就是在演他自己嗎?演過蝙蝠俠的他飾演演過鳥人的雷根·湯普森(Riggan Thomson),米高·基頓用舞台劇的方法來演雷根·湯普森去演舞台劇。
1989年的《蝙蝠俠》(Batman)的成功,開創了超級英雄電影的風潮,但也很不幸的,米高·基頓後來卻未曾再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蝙蝠俠的高峰成了他的事業低潮,就像《鳥人》電影裡的《鳥人》電影成了雷根·湯普森的高峰也是低潮,而在雷根·湯普森的現實中,鳥人成了他一生揮之不去的伴侶,賜給他想像中的超能力,但他的嚎叫也只是個笑話。
就這樣,「戲裡←→戲外」、「虛構←→真實」、「舞台劇←→電影」多個維度的超連結在交錯糾結著。就連電影裡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原著小說「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也暗示著這部電影是誰在演誰在演誰呢?
分清楚米高·基頓倒底是在演誰在演誰,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不管是誰,都在尋找尊重和肯定。萬眾矚目的高潮和的曲終人散的低潮,其實是一體的兩面,但卻讓成名之累讓劇中主角分不清「愛情」和「崇拜」的差別。即使「事物的本質,不因他人評論而改變」,可是成名才能帶來被尊重,還是被尊重才能成名?雷根·湯普森是不願意再演《鳥人4》,還是他已過氣而不能再演《鳥人4》呢?
在虛構的真實裡,米高·基頓把一個事業、家庭、愛情一團糟的過氣演員、舞台劇編導、父親、前夫和男友演得活靈活現,配角艾瑪·史東(Emma Stone)和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也有令人驚艷的表現,尤其是艾瑪·史東飾演的女兒珊(Sam Thomson)在和父親對罵的那一段,堪稱演史上的一絕!表情、肢體動作和語氣的變化細膩得那麼真實。
劇中對真實和虛構的嘲諷也非常豐富,超級英雄電影常出現的爆破特效還有舞台上耍寶的超級英雄人偶,著實狠狠酸了眾多流行的超級英雄電影;雷根·湯普森被喬治·克隆尼在電影裡搶去了風頭,在現實上演了《蝙蝠俠4:急凍人》(Batman & Robin)卻也成了喬治·克隆尼演藝生涯的敗筆之一;一個只能在舞台上硬起來,現實中軟趴趴的方法演技演員麥可·夏納(Mike Shiner),想要在舞台上上演真槍實彈,終究輸給了更真槍實彈上場的雷根·湯普森,真是一槍還比一槍絕;靠實力成名,還不如脫得剩內褲在時代廣場奔跑爆紅得更快;靠胋標籤才能夠認識和被認識的速食文化,不管那個標籤是蝙蝠俠還是鳥人,反正都有翅膀;想要殺死卡通英雄演員導演的舞台劇的評論家塔比莎·迪金森(Tabitha Dickinson),卻因為真槍實彈而被HIGH了,給了這齣戲極高的評價……
總而言之,《鳥人》超豐富的層次感,還有所有演員在長鏡頭裡競飆演技、超長超多的一鏡到底、繞梁三日的配音以及多維度的超連結等等等,實在令人不容,也不該錯過!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CSI犯罪現場:中國古代
《誰說仵作不科學:古代刑事鑑識實錄》收錄了中國古籍《洗冤集錄》、《棠陰比事》及《折獄龜鑑》等書中的司法案件,除了對古文詳加解釋外, 以中國古代刑案為例,用現代鑑識、法醫及犯罪偵查解說,最後搭配近年真實發生的相關案例。喜歡犯罪小說和《CSI犯罪現場》(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影集的朋友不可錯過此書。
老實說,如果沒讀這本書《誰說仵作不科學》,我還不曉得原來中國古代就這麼專業,原來驗屍不僅是插根銀針進去而已Orz 《誰說仵作不科學》還依中國五行,把案件分為金木水火土之各部,解說過去中國仵作和現代法醫是如何檢驗中毒、勒斃、焚屍、炸死、雷擊、槍擊、活埋、移屍、糞毒、刀痕、兇刀、溺斃等等。整體而言,《誰說仵作不科學》對古代刑案的仵作分析頗生動有趣,美中不足之處是每章末的真實案件有點沒條理,似乎只是把報章新聞作作剪貼而已。
什麼是「仵作」呢?根據史料,「仵作」是中國古代官府中專門負責檢驗屍體的人員,清代時改稱為「檢驗吏」。早在戰國後期就有「令史」一職,專門帶領隸臣從事屍體檢驗和活體檢驗。隋唐時期,「仵作」一詞已出現,後來逐漸發展成組織,五代王仁裕《玉堂閒話》提到這類殮屍殯葬民間行會的成員就叫作「仵作行人」。宋代這種類似現代法醫專業的吏役,正式被稱為「仵作」或「行人」,又稱為「團頭」,同行還有「坐婆」、「穩婆」等,遇到婦女下體的檢驗時,必須藉由「坐婆」檢驗。
仵作幾乎都靠師徒相傳,與現代法醫最大的不同是仵作是不能解剖屍體的。一般的鬥毆,檢驗方法還算簡單,驗屍便複雜得多,仵作要在不能解剖屍體的情況下,把詳細的檢驗結果報告給有司,作為斷案的依據。因此,仵作要精通解剖學及藥理病理,知道何處經絡受傷會危及哪處臟腑,中何種毒會出現啥症狀。判斷越准確,對破案當然越有幫助。仵作在南宋成了一套系統化的學問。南宋的宋慈(1186—1249)編撰了《洗冤集錄》,頒行全國,成為宋朝以降歷代刑獄官辦案必備參考書籍。
宋慈,字惠父,南宋建寧府建陽(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人,官至朝議大夫、直煥章閣、知廣州、充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宋慈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先後四次出任廣東、江西、廣西、湖南四處刑事長官,以斷獄著稱,在長期的斷案過程了積累了豐富的法醫檢驗經驗,並與當時已有的法醫學著作《內恕錄》、《折獄龜鑒》等加以綜合、核定和提煉,完成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試圖達到「洗冤澤物」的目的。宋慈在書中開篇即提出不能輕信口供,認為「告狀切不可信,須是詳細檢驗,務要從實」,對疑難案件尤「須是多方體訪,務令參會歸一,切不可憑一、二人口說,便以為信」。他還提出必須親臨現場、屍格必須由其親自填寫的屍體檢驗原則。
從今天法醫學的觀點來看,《洗冤集錄》當然也有錯誤,不過以當時有限的知識來看,那無可厚非。清同治六年,《洗冤集錄》荷蘭人首先將這本書翻譯成荷蘭文傳入西方,後又被翻譯成多國文字,英文書名叫「Collected Cases of Injustice Rectified」,對推動世界法醫學的發展起到極為深遠的影響,宋慈因此被西方人稱作「法醫學之父」。 中國CCTV電視台2005年播放了描寫宋慈斷案的電視劇《大宋提刑官》。
有趣的問題就來了,中國既然有這麼優異法醫系統,為何現代人所知甚少,甚至對中國古代還有司法不彰的、冤案如雲印象?可能是因為儘管仵作長期從事人命關天的工作,但古中國思想極為保守,仵作在古代地位低下,大抵是殮屍送葬、鬻棺屠宰之家擔任,其後代禁絕參加科舉考試,故成為不少人奚落和嘲諷的對象。在官方正史中,極少有關仵作的言行記載,在古典小說里仵作更被描寫成無賴形象,因此仵作的素質難以提升。清代仵作地位稍有提升,但官署仍多視仵作為賤役,吝於賞賜。
另外,田蒙潔律師的《法官說了算!:缺席的證據與邏輯》也可以找到部分答案(請參見〈真的是法官說了算!?〉)。過去判案的主要是縣官,而縣官受的是儒家正統的教育,是為科舉而準備的。古中國的分權和專業分工概念很差,地方官往往集行政、立法、司法、執法等工作於一身,判案常常依而是基本常識而非專業判斷,可是驗屍和法律是很專門的學問。如果縣官自認官大學問大,像仵作等專業人士的意見,能夠僅供參考就算不錯的,更何況是高度重視。只有遇上通情達理的官加上好的仵作,才可能做出專業水準的判案。
不僅是法醫學,中國古代的數學、工程和科技也一直是世界最頂尖的,一直到大約兩三百年前才漸漸被西方國家超越,當清末面對已堀起的西方強權,幾乎已經是落後得一無是處了。由於可見,問題並非出在中國古代有沒有先進的技術,而是出在整個政治和教育系統上。當包括法醫以及其他工藝這些工作辛苦,需要高度專門化的學問地位大大不如讀孔孟聖賢書的士大夫,一個龐大的國家需要的各類大小官員都適用一套科舉的標準錄取,真正的專業豈得得到足夠的重視?而且沒有制度上的支持和保護,即使在中國曾發展出先進的技術,也難以為繼!
當然,過去的只能當教訓了。可是,如果在今天,政治仍然能夠駕凌專業,仍然官大學問大,又如何能夠建立一個現代文明社會呢?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人類身體從叢林到文明的演化和演化失調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The Story of the Human Body: Evolution, Health and Disease)的在介紹作者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時寫到:
曾在《科學》、《自然》等熱門科學雜誌發表發表多篇關於跑步的學術文章,李伯曼並在哈佛開設赤足跑步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受各大媒體關注。李伯曼在YOUTUBE的赤足跑步原理影片,更突破92萬點閱人次。
李伯曼曾於2009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物理獎( Ig Nobel Prize)。該獎項由《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magazine)主辦,每年總是搶先在正式諾貝爾獎公布之前發表,並請到了正式諾貝爾獎得主頒獎。搞笑諾貝爾獎鼓勵那些「乍看令人發噱且不正式,但其實引人深思」的科學研究。
2010年李伯曼在於《自然》雜誌上撰寫了一篇文章,直言「早在鞋子發明以前,人類跑得又快又好。」李伯曼指出,赤腳跑步時前腳掌著地,比穿著鞋跑步多以腳跟著地所承受的衝擊力還小,也較能有效運用足部和小腿後肌。此文章一出掀起一股赤腳跑步風潮。
還把他稱作哈佛大學的赤腳教授。事實上李柏曼涉及的人類演化領域很廣,只要關注古人類學的發現和人類演化的研究,你一定會一而再、再而三看到他的大名。他是哈佛人類演化生物學系系主任,主持哈佛骨骼生物學實驗室,據說是最瞭解人體演化的學者之一。
我在這裡介紹過了兩本書,分別是演化遺傳學家史賓賽.韋爾斯(Spencer Wells)的《潘朵拉的種子:人類文明進步的代價》(Pandora's Seed: The Unforeseen Cost of Civilization)和演化生物學家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昨日世界:找回文明新命脈》(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探討了人體在文明社會中的適應和不適應等等(〈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和〈昨日世界的是是非非〉),可是這本《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在深度和廣度上,又更勝一籌!李柏曼果然不愧是最瞭解人體演化的生物人類學家。
其實,在讀這本《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前,就聽說一個理論,是指說人類是適合長跑的動物,我們老祖宗在非洲草原上生活時,就用長跑把獵物追逐到累死。我原本不太相信這個理論,因為我本身膝蓋有傷,幾乎不能跑步,而且也聽說一堆跑步受傷的報導等等,所以覺得這個理論太唬爛,加上非洲草原上更善跑的動物比比皆是,人類怎麼可能是牠們的對手?還跑到讓牠們累死?
可是,李柏曼在《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中,用他長達數十年的研究,逐步解說從解剖學上,人類怎麼演化成雙足動物,又如何長腿善跑。其實還有一個關鍵是,我們身體上大部分區域沒了毛髮,還長出一堆汗腺,所以特別在大熱天下耐跑,其他哺乳動物毛髮較多、汗腺較少,在大熱天下可能真的跑不過人類的XD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分三大部,第一部討論人類如果從猿演化出來,我們如何變成雙足動物,我們的老祖宗演化出隻足行走,實在也是情非得已,誰不想舒舒服服在花果山上吃果子過活,無非是氣候變化讓他們需要行走更長的距離尋找食物。我們的祖先不再只吃果子過活了,他們面對的環境愈惡劣,試圖活下來就要產生更多變化,人屬開始為了解決一系列的難題而演化出接近現代人的身體,然後我們又演化出超級大腦,以及又大又胖且成長緩慢的身體,一直到現代人類靠手腦並用征服了世界!
在演化上,我們的老祖宗當然並非想要長出啥或變出啥就能達標,只不過是因為在他們的族群中存在可遺傳的變異,而對適應新環境有利的變化能夠擁有者留下更多子孫而已,天擇就這樣一點一滴地打造我們的身體。從考古證據中,我們也能發現許多死路,有許多人族並沒有留下子孫到現代。天擇造就了今天的我們,也無情地淘汰了不再適應的物種。是的,因為過去的艱苦,造就了我們就是種又胖又無毛的兩足哺乳動物,動不動就想吃油膩又香甜的食物。
接著,很快地,我們祖先進入了耕種文明,我們在史前時代演化出來的身體生活在現代文明有什麼利弊?農耕究竟帶來的,是天堂還是地獄,為何我們非得要進入農耕文明?當我們進入了工業文明,我們面對的又是什麼?現在已經有許多理論檢視農耕對人類帶來的利弊,所以我們已知道農耕對人類而言,其實是個雙面刃。可是我們的身體也並非沒有在適應農耕生活,我們的基因體裡至少有上百個基因被發現有可能和這一萬多年來適應農耕生活方式有關。
身為演化人類學家,李柏曼坦承過去他只想到過去,不想想到人類的未來,可是他後來想法改變了,因為人類事實上還在演化,我們的身體還在努力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環境。李伯曼提出「演化失調」(dysevolution)的概念,他認為人類身體無法適應新文明環境,所以罹患各種現代疾病,這是為什麼我們那麼容易發胖?為什麼我們晚上會睡不好?又為什麼我們會有扁平足?坐久了背會痛?還有青春痘、蛀牙、近視、氣喘、糖尿病等等的原因。這些症狀可以獲得舒緩,疾病也可獲得控制,卻仍舊威脅我們的健康。他解釋了為什麼過多的能量攝取使我們生病?由飲食造成的文明病,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參考《雜食者的詛咒:當一卡路里不是一卡路里,食品工業的黑心糖果屋》(Fat Chance: Beating the Odds Against Sugar, Processed Food, Obesity, and Disease)(請參見〈雜食者的該胖詛咒〉)。
我們老祖宗過慣了長途拔涉的生活,我們不是生來躺或坐在舒舒服服的床上和椅子上的。我們日新月異的新技發明了許多可以讓我們舒適地生活的各種產品,這可是我們演化來的大腦最強的優勢,可是過度依賴舒適的產品,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愈來愈多令人不舒服到極點的病痛。更有趣的是,他提出人體的成長必須伴隨壓力,這位主持哈佛骨骼生物學實驗室的人類學家,探討了為何骨骼需要足量(但非過量)的壓力;還有我們為何會愚蠢地長出一點都不智慧的智齒,天擇不是該讓我們的牙齒整整齊齊嗎?原來也是因為壓力不足XD
他還以他的學術專長,討論了鞋子的理性與感性,建議我們不要太常穿底太厚的鞋子,李柏曼本身就是位著名的赤腳跑步倡導者,他非常專業地分析了赤腳跑步的技巧。這就是傳說中的YouTube影片吧:
我們也不是生來盯著電視、電腦和手機看的,還有眼鏡是否為必要之惡。當然,在現代文明社會,我們很難要拋棄舒適的生活,跑到野外去過活,只是他提出許多建議,讓我們警惕自己,不要不小心就過得太爽,反而造成我們身上一堆病。如果從小過得太爽了,長大了可能根本就改不了,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所以對待下一代,我們更不該過度保護,讓他們赤腳玩玩泥巴,到處東奔西跑,他們長大了可能會更感激我們。
總而言之,《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並非單純是本科普書而已,它也是本很實用的好書,裡頭的科學根據以及建議,比起市面上絕大部分醫藥相關的書籍還紮實,這也是為何現代醫學不能沒有演化生物學的觀點,以及我們為何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到基礎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的研究,這可不是為了解惑而已,還攸關了我們人類的子子孫孫能否能繼續在地球上繁衍,還是就像一些滅絕的人族,從此只留下塵封的化石!
閱讀全文...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我們的決定真的常出錯嗎?
人生無常,很多事也很難判斷對錯,不過有些事幾乎總是會發生,例如計畫總是趕不出變化XD
例如進超市本來只想買罐豆漿,卻被黑心廠商的買一送一而動了心,加買了牛奶和布丁?我博士班師母認為禿頭的男人最醜,結果卻嫁給了禿頭的老闆……
哈佛商業院的教授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在《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哈佛教授的9堂心理課》(Sidetracked: Why Our Decisions Get Derailed, and How We Can Stick to the Plan)為剖析出九種影響決定的心理盲點,讓我們的決策更容易偏離常軌…哦不…讓我們更容易認識到自己有多麼受到自己、旁人還有環境的影響,不理智地作出錯誤的決定。在《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中,吉諾非常風趣幽默地透露出他們設計的許多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實驗。
三股導致你的決策偏離常軌的力量包括,第一是來自內在的決策魔鬼,首先吉諾指出,我們的自我評價常常很不準,例如有調查顯示美國有九成駕駛者自認自己的駕駛水平在平均之上,可是用腳趾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
「know thyself」(Γνώθι σεαυτόν),相傳是刻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Temple of Apollo at Delphi)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另外兩句是「你是」(Ἑγγύα πάρα δ'ἄτη )和「毋過」(μηδεν αγαν)。這句話可能是勸人要有自知,明白人只是人,並非諸神。可是人還是自以為是神。
忠言逆耳利於行,這點誰都知道,可是也誰都難做得,尤其是對權勢愈大的人而言,難怪有人會一直不斷地切割。我們以為,身邊親友給你的「免費」意見,往往比不上我們付出高價問到的算命師或顧問,即使意見內容根本差不多!
我們也常常不自覺地把情緒牽著走,甚至更愚蠢地讓不相干的事件產生的情緒互相左右。由先前、不相關體驗所引起的,更會讓我們無法接受他人的意見,會讓我們錯失精準判斷。例如看過這段影片後產生的情緒,會讓更多人不重視得到的建議:
因為「気持」(kimochi)的問題,可以讓專業的賽車手回報不精準的訊息。可是水可逆舟、亦可行舟,如果我們能善用情緒,甚至可以把別人引導到我們想要的方向。而且如果應用得當,情緒也能提供重要的資計,增進工作績效。
《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中提到一個有趣的實驗:
這個實驗顯示我們能夠有多麼視而不見,尤其是我們平時對許多小奸小惡其實是姑息的。這個有名的大猩猩實驗,讓始作俑者克里斯.查布利斯(Christopher Chabris)和丹尼爾.西蒙斯(Daniel Simons)榮獲2004年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Ig Nobel Prize),他們後來還出了好書《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教你擺脫六大錯覺的操縱》(The Invisible Gorilla: And Other Ways Our Intuitions Deceive Us)試圖打破「眼見為真」這個信念(請參見〈六大錯覺的操縱,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除了視而不見,我們也拙於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很多我們覺得好笑的笑話讓別人發冷,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吉諾告訴我們,很直覺相反的,把自己急著賣車的壓力告訴買家,其實不會讓你落入下風,反而會讓談判陷入僵局的比率大幅下滑!她用畫家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1859–1891)的畫來勸大家,我們要顧及全局,別一味鑽牛角尖。
第二股導致你的決策偏離常軌的力量,是來自旁人的決策盲點。吉諾在《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中提到幾個有名的案例來說明無法採取對方的觀點,在商場上的損失能有多大。我們總是以為向別人求助會顯得無能或軟弱,但實驗證明,你反而會因此得到對方更高的評價!
而且,我們還常常受到他人言行的影響。旅館告訴房客「重複使用毛巾可以保護環境」,其實幾乎不會有賓客在乎;但如果告訴房客「75%使用本套房的貴賓都重複使用毛巾」的話,居然會有50%以上的人願意跟進!雖然這個例子是良性示範,但如果是不良的言行卻可能讓我們誤入歧途,所以我們要試著對自己的社會連結提出合理的質疑。
現在超商似乎愛用小貼紙讓消費者集點,如果周遭有朋友也一起玩的話,就令人想要比賽,讓超商多賺了不少鈔票。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比較,人生似乎就是無窮盡的比較。我們喜歡為人評分,也想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分。可是比較出來產生的同情心和嫉妒心,會影響一個人的誠實度。凡事都是雙面刃,社會比較有時候會讓我們做出有利的決策,只是我們得慎選比較的對象。
第三股導致你的決策偏離常軌的力量,是來自外界的決策障礙。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所謂的成功偏誤,誤以為在某狀況下成功的人士,就一定有兩把刷子。媒體尤愛犯這種大頭症,例如詢問企業家什麼政治啊、經濟啊、人生啊的問題,或者就以為大學者就一定懂教育和教養。還有對應偏差和輸入偏差,忽略人在某些狀況下的表現並不代表他的整體,也誤用表象來判斷結果。還有結果偏差,以成敗論英雄。所以資訊的來源,也要是我們需要謹慎考量。
《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提到我母校土木工程系的一位教授利用思考框架的細微改變,用一些小錢就賺到全家飛去歐洲旅行的機票。不同的框架呈現一模一樣的事,就會讓人做出不同的決定。明明沒有差別的一堆獎品,如果毫無意義地分成好幾堆,反而會讓消費者因為「錯失恐懼」,每一堆都想嘗試看看!難怪餐廳的菜色都要分類,讓人每一類都想來一道XD
《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羅斯福競選團隊發現文宣上有張照片未經攝影師授權,不是低聲下氣去向對方購買,而是告訴對方:「這是個提高知名度的大好機會,如果我們選擇你拍攝的照片,你願意付給我們多少錢?請儘快回覆!」結果攝影師反而興高采烈地接受了250美元!如果是某個別讓他不開心的人,恐怕就只會先切割了再說。
《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最後討論氣氛和機會的影響。戴上仿冒墨鏡,竟會提高欺騙別人的可能;增加教室亮度,竟會把作弊行為降低近四成。豐富的資源,也會動搖我們的道德標準,難怪權貴都……作為道德雙面人,我們也常用高尚的動機,美化自己的行為,以為會種下希望的種子。
讀了《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是不是能讓我們更「know thyself」了呢?除了這本好書,吉諾的好友,也是學術生涯上的合作伙伴--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和《誰說人是誠實的!》(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How We Lie to Everyone-Especially Ourselves)也非常值得一讀(請參見〈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蝦米!誰說人是誠實的!?〉)。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峰迴路轉的帝國崛起
上一回,我說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最令人憤恨的是,怎麼這麼薄?令人愛不釋手的書一下就讀完了?讀不到這麼好的書怎麼辦?呂世浩老師是在販毒吧?趕快再寫多幾本書來解癮吧XD(請參見〈一場歷史思辨的秦始皇〉)
沒想到呂世浩老師真的很快的就出了這本精彩的新書《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來談《史記‧秦本紀》中所記載秦始皇祖先們的故事,也就是秦國的歷史,基本上可以把它當作《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的前傳來讀。
和《秦始皇》一樣,《帝國崛起》要帶領我們深入歷史成敗興衰的多個關鍵時刻,而且還要學會用心領會!比起《秦始皇》,《帝國崛起》更加曲折離奇、撲朔迷離、峰迴路轉,簡單就是比時下許多電影劇還灑狗血!更扯蛋的是,這樣的煽情劇情居然還是史實!甚至都不需要加油加醋加醬!我一拿起這本書,就再也無法放下,一直讀到最後一頁,除了幾處應呂世浩老師的建議停下來想想,就沒有罷過手。
《帝國崛起》述說秦人歷經了長約千年的奮鬥,面對無數的坎坷和起伏。從被當權者當成炮灰開始,一路苦鬥奮戰,最後終於快成為了天下的主宰。但是就在他們最輝煌的那一刻,卻轉眼迎來了灰飛煙滅的結局……秦人的歷史,就這樣多次鬼打牆一直打到秦始皇駕崩後,才來到故事的尾聲!
如果讀歷史只是看戲聽故事,那就浪費了!身為一個台灣人…哦不…旅居台灣的人,讀不管讀《秦始皇》也好,讀《帝國崛起》也好,都心有戚戚焉,因為再來看看這個土地,不是還一直上演過去幾千年的故事嗎?只是故事場景、服裝和名字變換了而已嗎?當初《秦始皇》裡秦國收買六國高官讓他們腐敗、六國君王剛愎自用的故事,大家還不熟悉嗎?
《帝國崛起》又更上一層樓,讓我們認識到一個弱國在夾縫中如何生存,甚至自強!秦國當年靠的,不是依賴強國市場,也不是金錢外交,也不是開放六國資金炒房炒股、也不是血汗地剝削平民百姓……儘管不管再怎麼努力,不管再怎麼討好,都改變不了當炮灰的命運,秦人的選擇是,奮戰!
《帝國崛起》從他們最早傳說中的祖先述說起,秦人的祖先原本是商朝的諸侯,因為商滅夏的時候選對了邊,可是塞翁得馬,在商周交替時卻押錯了寶,整個氏族被流放到西方當「炮灰」抵禦戎狄。但在那樣的絕境之中,秦人卻始終沒有放棄希望,反而激發出最強的血性!
等到周朝因胡搞瞎搞而天翻地覆的時候,秦人抓住千載難逢的良機,用血汗拚出了自己的國家。到了秦繆公時,經過重用人才、勵精圖治,經過幾次峰迴路轉的興衰,出人頭地而成為西方霸主。可是秦繆公死時,幹了件極蠢的事,秦國國勢從此中衰,又淪為最窮最弱的國家。
秦國從秦繆公後,苟延殘喘了二百多年,直到了秦孝公才又力圖自強,他的第一步是「不自欺」,他發布求賢令而迎來商鞅,選擇了「強道」作為秦國未來的道路。在商鞅、張儀和白起的幫助下,秦國成為天下最強的國家,所有的國家都只能匍伏在她的腳下,最終在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取得了最輝煌的成功,但沒多久卻又迎來了灰飛煙滅的結局……以「強道」治天下,不僅倡導者死於非命,即使秦國成為戰國時代最後的勝利者,「詐」與「力」也讓他們付出了代價!
儘管有夠曲折離奇、撲朔迷離、峰迴路轉,可是《帝國崛起》裡述說的,是真實的史實,每個事物的發生都有其因果,而且不管再交錯複雜,都離不開人性!而人性具有的貪、瞋、癡等無明,往往牽動了一個帝國的興亡,雖然我們旁觀者事後諸葛看來,這些歷史人物有些舉動實在是愚不可及,可是旁人來看我們自己,我們就會好到哪去了嗎?
秦國靠「詐」與「力」而帝國堀起,可是「詐」與「力」卻也是雙面刃,正所謂水可行舟、亦可覆舟。秦國可說是亡在用「強道」,衛鞅在推銷秦孝公時,只提出了「強道」嗎?非也,他也依序提了「王道」、「帝道」、和「霸道」。秦國雖然是「強道」而興也因「強道」而亡,可是行「王道」、「帝道」以德服人就一定能夠千秋萬載直到永遠嗎?不見得!
至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後,「王道」不就是中國政治的理想嗎?可是中國從此長治久安了嗎?興亡的輪迴仍持續著,朝代更迭更是家常便飯,只是維持得比較久,而且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中華文明仍沿續了下來,沒有像歷史上許多其他文明帝國,一旦崩壞就完全瓦解。所以「王道」也好,「帝道」也好、「霸道」也好,也沒有絕對的優劣,端看從哪個角度切入。
可是學海本無涯、歷史亦非書,讀歷史會得到許多訊息,也會增長智慧,可是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呂世浩老師鼓勵我們要用功思辯,而非單靠K書而已。雖然《帝國崛起》只談《史記‧秦本紀》,可是其中的一些人生智慧,還不是一回工夫就能體悟到的,如果呂世浩老師願意繼續用《史記》談下去,我們大家肯定會再受用無數啊!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只要讓宇宙定律為你效勞,物理就是最好的人生指南!
《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讓宇宙定律為你效勞》(Physics for Rock Stars: Making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 Work for You)是本很搞怪的書,它的英文原名直譯過來其實該是「給搖滾巨星的物理課」,由此可見作者克莉絲汀.麥金利(Christine McKinley)鎖定的讀者群原來是夜店裡的男女XD
讀了這本書,還真是輕鬆愉快,因為《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裡頭的物理學,其實只有初中程度而已(美國的高中程度),比起大一理工科程度的《我在MIT燃燒物理魂》(For the Love of Physics : From the End of the Rainbow to the Edge of Time—A Journey Through the Wonders of Physics),還有大學通識課程度的《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從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到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真相》(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Headlines)來說,顯得很不「物理」(請參見〈我在MIT燃燒物理魂-教學的典範!〉和〈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必須面對的科學真相〉)。
就因為《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實在非常淺顯易懂,它太適合文科生來讀了!夠簡單到完完全全不需要任何理科基礎!可是卻能夠從數理裡學到一些人生智慧。而理科生呢?當然可適合來讀這本書,因為裡頭談到的物理原理,連我這個對物理有點恐懼的理科生,也沒有負擔,還讓我回想去過去在普物實驗室裡的糗事。即使是主修物理的朋友,更應該來讀這本書,認識一下物理定律如何展示了讓人生更美好所應遵循的法則!
《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在每一章末都有些非常有趣、富娛樂性的小習題。雖然有不少打諢插科,可是裡頭的物理卻一點也不馬虎。《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也算是麥金利的半自傳,她想原本當一個壞女孩,後來被迫念教會學校當乖乖女,充滿夢想的女生時期,在高中物理課堂天馬行空地用物理定律來進行各種幻想,這是否也讓人回憶起過去青澀並敢於作夢的青少年時期呢?
物理不是冷冰冰的科學嗎?怎麼會和人生扯上了關係呢?難道物理公式能夠幫忙我們回答各種人生的問題呢?物理能教我們如何把妹嗎?(這不是生物學和心理學嗎?)物理能讓我們擺脫失戀之痛嗎?(這不是要靠化學嗎?用乙醇啊XD)物理能為我們茫茫的前途作出指引嗎?物理能教我如果應付壓力嗎?物理能告訴我們選哪個科系和工作嗎?……《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就是要用幽默有趣又易於理解的方式告訴你,當然有可能!不過首先先要乖乖上課XD
回想當年,我最害怕的科目就是物理。初中在馬來西亞的放牛班,決定一定要念理科班,否則我就當一個壞學生,可是物理老師連精神都有問題,只好硬著頭皮自己K書,也勉強K到剛好及格,雖然全班似乎也只有兩三個人及格。到了高中,我們窮學校師資嚴重不足,老師只能把三大冊物理課本的力學和幾何光學教完,到了大學卻遇到普物老師實驗新課本,用了研究所程度的醫學物理,完全沒有學過任何電磁學和近代物理,只能被同學白眼、低聲下氣跟老師求情才勉強過關Orz 大二上物理化學時我最開心的一件事不是還拿了不錯的成績,而是以後再也不需要再碰物理了XD
不過人生還真奇妙,最恐懼和討厭的科目,往後可能要靠它吃飯。我碩班論文就是用物理的方法研究生物現象(蜜蜂磁鐵),部分實驗場所就在物理館;導師說他大學時最討厭的課是遺傳學,後來卻念了遺傳學博士班,我聽到時心裡OS想說這絕對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在生科系最討厭的課是遺傳學,沒想到我也拿了遺傳學博士XD
言歸正傳,《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的內容頗豐富,用能量守恆定律來讓人生切莫空轉、用原子的吸引與鍵結來知道自己是哪一型、理想氣體定律叫你別穿內衣應門、無所不在重力讓大家都有一樣的加速度、力與力圖分析來用工程方法規畫人生、利用機械利益來幫自己找根槓桿、利用浮力想辦法別讓自己沉下去、利用流體讓逃命時也要很有型、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你人生的混亂在所免、利用物質的相變產生一飛沖天需要累積能量、飄忽不定的電子教你培養神祕感、相對性教你尊重其他觀點、四種基本作用力讓你享受漫漫旅程……
在讀《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的時候,真的會一直驚嘆「什麼!降都可以!」。所以,人生啊,何必劃地自限?我們擁有的可能性,說不定比亞佛加厥常數還多!只是機運像電子雲,我們有適合自己的軌域。宇宙萬物都有其運行的道理,只要用對了方法和摸對了條件,就只要順手推舟了吧?
書摘:
個人的相變-《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
當車子掉進水裡,腦袋和鞋子千萬要保住-《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
能量守恆定律-《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言論自由,因為難能,所以可貴!
法國極左派刊物《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巴黎辦公室本月7日上午11時許驚傳遭血洗,至少12人命喪三蒙面槍手之下,其中包括總編輯夏伯尼耶(Stephane Charbonnier)、共同創辦人卡布(Jean “Cabu" Cabut)、記者及兩名警察,另有11人受傷(其中四人重傷),成為法國近40年來最嚴重的攻擊事件,總統歐蘭德為之震怒,痛批這是極度殘暴的恐怖攻擊,除全力緝凶,並把國家安全層級提升至最高等級。法國警方周五經過槍戰在巴黎東北部小鎮擊斃了懷疑為元兇的兄弟兩人,並營救出兩人劫持的一名人質。這個事件共有20人死亡,至少21人受傷,部分傷勢嚴重。
恐怖主義,就是意圖向平民或非戰鬥人員死亡或嚴重身體傷害以達到恫赫人民或脅迫政府實行或取消某些行動。可是法國人民顯然並沒有被嚇到,許多老法臉書上紛紛關燈換成「Je suis Charlie」(我是查理),各地遊行舉著「Je suis Charlie」的標語」。單車租借螢幕寫著「Je suis Charlie」,車站、路牌都有「Je Suis Charlie」。
photo credit:Mona Eberhardt (CC BY-SA 2.0)
對於這個事件,已經有多篇網誌或專欄文章在探討其發生過程,以及對「言論自由」的理性討論。可是,這些理性的討論有什麼意義呢?法國總理曼紐爾·瓦爾斯(Manuel Valls)昨天宣稱,法國正處於與極端伊斯蘭主義的戰爭之中。當人類進入了戰爭狀況,基本上就是靠比拳頭大小的野蠻狀態了,也就是敵對雙方已經無法透過和平理性的溝通來處理問題。恐怖主義基本上是種超限戰,而法國也對其宣戰了。站在一個現代文明中,對另一個野蠻的文明(恐怖主義),有討論的空間嗎?不是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嗎?
我們先來瞭解「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是啥?根據維基百科,「言論自由」是指在他人接受的條件下按照個人意願表達意見和想法的政治權利,有時也被稱為意涵更廣泛的表達自由。它通常被理解為充分表達意見的自由,當中包括以任何方式尋找、接收及發放傳遞資訊或者思想的行為。
在台灣,「言論自由」是受到憲法保障的,今天台灣幾乎擁有很大程度的言論自由,媒體、名嘴、網友幾乎可以暢受欲言,這還惹到法務部長的不快,試圖提出要立法管制,可是在網路上卻一面倒的罵聲,認為政府沒有權力糾正而且居心不良。可見,我們不希望回到過去言論被管制的年代,我們珍惜現在在這塊土地上擁有的言論自由。可是,「言論自由」這東西,是理所當然的嗎?
或許,我們在這個社會因為擁有了「言論自由」的保障,並且享用了幾十年,甚至可能都以為「言論自由」是理所當然的,忘了在台灣有多少勇敢的民主鬥士、人權鬥士,拋頭盧灑熱血。而法國人民過去也為了爭取「自由、平等、博愛」而讓成千上萬的人上了斷頭台。
「言論自由」其實並不理所當然。我並不是要說「言論自由」是不好的東西,事實上,就因為「言論自由」並不理所當然,所以才難能可貴!我們來看看我們人類這個物種,就生物學上來說,我們只有吃、喝、拉、撒、睡才是理所當然,其中適應性高的,頂多加上交配。可是我們人類並非禽獸,我們並不像老鼠或者近親黑猩猩一樣只有基本生理和情感的需求,我們發展出了文明,甚至現代社會。
文明也很難說是必然,因為發展出高度文明的群體只是人類歷史上的少數,只是文明有助經驗和技術的傳承和發展,所以才擴散到全球。後來的幾百年內,我們發展出現代社會,過程一直是跌跌撞撞的,在之中還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生靈塗炭。歐洲,尤其是這次事件中的法國,現在所享有的民主、法治、言論自由,是許許多多人,費盡智慧甚至揮灑鮮血換來的。
「言論自由」在這樣角度來看,其實一點也不理所當然!是一個現代社會實驗出來的寶貴資產,而法國能維持這個「言論自由」的傳統,社會就要維持高度的理性,能夠共同相信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Je ne suis pas d'accord avec ce que vous dites, mais je me battrai jusqu'à la mort pour que vous ayez le droit de le dire.)。
仔細想想,要做到這句話有多難?當我們聽到、看到不合意的言論,我們腦袋有多充血?恨不得踹發言者兩腳?我們要抑制我們憤怒的衝動,要靠我們人類新演化出的大腦前額葉,來抑制來自邊緣系統的獸性衝動,才能保持理性寬容的心?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是因為我們能夠理性地克制衝動!這是我們最珍貴的資產之一!
「言論自由」的保障要能夠良好的運作,要整個社會都夠成熟,不會三不五時就有上位者不會因為被嘲諷而想找人碴、也不會為了政治理念不一而大動干戈拳腳相向,這來自成熟和成功的教育,還要有良好的民主法治精神,來保障公民的發言權力。這個需要各方配合的「言論自由」,不僅是現代社會才能夠誕生的,也能夠促進社會發展,因為有了「言論自由」的保障,我們能夠在文化上盡情創新,也能夠適當地揭弊,不須要有後顧之憂,從而促進社會福祉,讓社會更文明、進步。可是,我們同時也得忍受部分幼稚、下流的言論。
因此,要達成「言論自由」的理想,就需要各方的平衡。打個比方,「言論自由」就像競技體操的平衡木,高手在高125厘米,長5米,寬10厘米的平衡木進行跳躍、舞蹈造型、倒立、滾翻和走動的動作,需要各方面的平衡能力,才能不致受傷,還能做出令人讚嘆的高難度動作。沒有人會認為平衡木體操是「理所當然」吧?要成為優異的平衡木體操選手,需要一點天份,還有長時間的努力,相信過程中受傷也難免不了。要能尊重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包括歧視、仇恨言論,可能也需要天份(文化),還有後天的努力(社會、教育、政治、法治等等的成熟)。
就像體操選手,有時候天份確定還有很大的影響,有些人儘管付出最大的努力成為國家冠軍,卻還是無法獲得奧運金牌。因此,言論自由的權利在任何國家通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例如發表誹謗中傷、猥褻、威脅傷人、煽動仇恨或者侵犯版權等言論或者資訊的行為都被禁止。例如有些高度文明的歐洲國家,還會立法禁止侮辱總理(德國、義大利、瑞士)或侮辱君王(丹麥、挪威、荷蘭、西班牙)以及禁止種族歧視與反猶太主義的各種法規。就像欣賞平衡木體操一樣,我們或許也要尊重各別選手的個人特質及其天份,並不是一個能夠完全接受任何仇恨言論的社會,就一定是「言論自由」的最佳表帥!
就因為「言論自由」需要各方面的最大平衡,才能夠良好地為社會促進福祉,因此只要出現了不平衡,試圖做出高難度動作可能還會導致受傷!「言論自由」本身不僅是雙面刃,其對外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矛盾,例如這一次的恐怖攻擊事件,在法國內部的白人基督教文化,可能能夠包容對基督宗教的各種侮辱,可是對外遇到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或其他宗教卻是另一回事!而其太超過產生的矛盾,甚至還可能導致自我的縮限,因為當「言論自由」已經導致不尊重「言論自由」的群體之猛烈攻擊,造成這個文明試圖反擊而進入戰爭狀態(這非假定,因為兩方已宣戰),那麼「言論自由」會不會反而也傷及了自己?
「查理週刊」的漫畫嘲諷,其實就像一個變態的平衡木體操選手,在做出高難度動作的同時對對手多次比出中指,可能還有觀眾會讚嘆「降都可以!」。儘管動作難度高,可是仍不改其下流、低俗的本質!這次就像有EQ很低而氣炸的對手,拿刀把人捅死,還順道殺了其他隊友和按讚的觀眾。
因為恐怖攻擊而縮限自由,這在美國已經發生過了,當時小布希政府以反擊恐怖主義捍衛美國的自由為由,美國人的自由事實上是被自己人縮限了,小布希政府開民主倒車,大行監聽監控的行動,並且把許多未定罪的嫌犯囚禁凌虐,還打了兩場曠時費日,死傷無數的戰爭。有趣的是,雖然「查理週刊」是左派刊物,可是據說如果現在法國大選,極右派很可能會大勝!如果真的如此,法國人民的自由恐怕只會縮限而非「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而且回到上頭說過的,當雙方進入戰爭狀態,理性恐怕就要擱一邊了。不過這次事件似乎也激起法國人捍衛自由的決心!事態的發展可能並不會簡單地往一個方向走,因為一個社會的「言論自由」量尺,本來就不會是直的!法國可能會在縮限一些公民自由的同時提高對歧視、仇恨言論的容忍度。
雖然「查理週刊」可說是玩火自焚,可是我並不同情恐怖份子,血洗「查理週刊」鐵定是不道德的,絕對是錯的,不管是在法國,還是台灣,甚至在廣大的伊斯蘭教族群應該都無法得到認同是件正確的事,頂多只能說穆斯林在法國社會受到的不合理歧視也該受到更多的重視和討論。可是,即使這件事絕對是錯的,我們也不該混混淆「應然」和「實然」。我們不會因為整個社會都認定盜竊是錯的,就毫無任何防範,天真地認為盜竊不該發生,所以就不會發生吧?
同理,如果要完全開放,連任何歧視、仇恨言論都不禁止,那麼也不要天真地以為恐怖活動不會發生,就只因為它不該發生!究竟一個社會要對「言論自由」開放到何程度,那是一個社會必須要達通過理性的溝通取得共識的。天下並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不禁止歧視、仇恨言論,那麼就可能付出血的代價。我們不要天真地以為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天真地認為所有被嘲諷的弱勢都會理性克制。他們當然該理性克制,用其他和平的方法反擊,可是不代表他們就一定會理性克制。這並非要脅,因為它已經發生了!
如果真的要珍惜言論自由,究竟是要完全開放,連歧視、仇恨言論都不禁止,以讓其自暴其短,還是為了避免激怒無法接受的一方而開戰的狀況發生,所以我們先退一步呢?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現代社會,為了財產、人身安全的保障透過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讓渡出部分的自由,本來就是常態啊!真正的自由並非為所欲為,而是可以安心地不為所不欲為!只是在一個民主國家的現代文明社會,部分自由的讓渡該透過民主的程序完成,而非政府單方決定管制。
高度的「言論自由」,那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理想是一種值得已經擁有的社會去珍惜的資產,其難能所以才可貴!是所有現代社會該努力追求的目標,我們不應該讓政府只是因為看不順眼而縮限「言論自由」,可是在讓自由無限上綱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認真面對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不要以為它們不存在。我們千萬不要天真地以為包容所有仇恨、歧視的言論,就一定無時無刻對社會最好,而完全不需要遇到任何危機!我們人類社會需要探索的,還多的是呢!
其他文章:
人渣文本 Ninjia Text: 查理大屠殺與知識份子繚亂
言論自由與排外歧視的界線
我該尊重你的「自由」,那你該不該尊重我的「文化」?
查理之死:誰才是真正的恐怖份子?
莊雅涵 :自由的極限,文明的疆界?──關於《查理週報》攻擊事件
何桂育:恐怖攻擊後的法國48小時
誰的偏見,誰的傲慢?從法國《狹利週報》回教漫畫事件(l’affaire Charlie)談起 / by Lilou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2014年度十大好書
新的一年,推選出今年讀過的2014年十大必讀好書,每本好書也都有書評。去年底太忙,今年來得比較晚 :p
和往常一樣,這些好書,不僅要內容豐富精彩,文筆生動流暢、深入淺出地具有高可讀性,在讀過後還有一種「WOW」的感覺,讓你對世界的認識又提升了一層!
也希望來年能讀更多好書來和大家分享 ^_^
以下順序僅依書評刊出的時間排序:
《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Inside the Global Battle for Democracy)
書評:〈獨裁者的進化與學習〉
簡介:這本好書要告訴我們,現在新形態的獨裁者,已經不像過去的那麼被動和愚蠢,他們已經進化了!並且為我們宏觀地分析了現代極權主義的樣貌,讓我們理解新興的專制。今日的獨裁者與上個世紀的不同,今日的專制威權,已經比從前精明老練靈活太多了,他們學習而且進化適應新情勢。我們總是以為獨裁政權是笨拙、愚蠢、動作遲緩的大怪物。他們給人民許多表面與程序上的自由,並偷偷滲透這些自由。在經濟上,新的獨裁者更聰明,不再封閉守貧,切斷與世界的聯繫。他們懂得如何從全球化的體系偷偷撈取資源,卻不會失利而喪失政權。雖然獨裁者越來越靈活,可是反抗者的花招也越來越多。獨裁者現在要對付的人可多了:慈善家、學者、獨裁者和異議人士之間的抗爭。
《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書評:〈 世界的大轉向〉
簡介:這本好書用極為優美的敘事文筆述說一個傳奇的故事,透過書籍獵人波吉歐(Poggio Bracciolini,1380– 1459)的傳奇故事來慢慢揭示出接近哲學家盧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約前99年–約前55年)在《物性論》(De Rerum Natura)的思想。這部詩作賦與世界的真實力量,就是催生了現代的世界!《物性論》開啟了文明走向現代的序幕,改變了全人類的歷史。這本書本身,也充滿文字的神奇魔力, 鮮活的筆觸展現出兩千年前詩作的不可思議之處!不管是否對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歷史思潮感不感興趣,它都能喚起你的好奇心與愉悅!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The Forest Unseen: A Year’s Watch in Nature)
書評:〈森林的禪意祕境〉
簡介:美國南方大學生物學教授生物學家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以一年的時間,在田納西州塞瓦尼鎮(Sewanee, Tennessee)一塊面積僅一平方公尺的老生林進行觀察,追蹤大自然的四季變化,這本書就像是這片小森林的週記。他透過生動的筆觸,把森林的面貌以及林中生物的情態,描寫得活靈活現。哈思克以曼荼羅為符號,來比喻那片森林裡,幻化無常而又繽紛美妙的生命!這本好書已非一般的科普寫作而已了,而是一本優異的紀實文學作品,是一位博物學家用極為優美的文筆,為一片森林能寫出充滿詩意的感人篇章。他除了以一位科學家的身份來分析這片森林的一景一物,也以哲學家和藝術家的情懷感受那片森林帶來的哲理和詩情畫意。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書評:〈一場歷史思辨的秦始皇〉
簡介:呂世浩老師在這本好書不僅是要討論一個影響中國最深遠的皇帝的史實,更要我們用心去思辨!還有思索學歷史的意義!並且也同樣重要的,學會懂得如何去讀中國的史書!瞭解中國史書的寫法!秦始皇是個複雜的人物,呂世浩老師解析了《史記》連〈秦始皇本紀〉這個篇名就暗示了對他的評價。呂世浩老師同時也解析了 「姓、氏、名、字」的變動和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巨變作接軌。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
《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從食物、性、消費、藝術看人類的選擇偏好,破解快樂背後的行為心理》(How Pleasure Works: the New Science of Why We Like What We Like)
書評:〈到底是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
簡介:這本好書試圖揭開人類愉悅感受的運作原理。為此,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布倫(Paul Bloom)援引了兒童發展、哲學、神經科學,以及行為經濟學的知識。布倫的目的是要理解愉悅的本質,考察愉悅在個體的發展起源,以及愉悅在人類的演化起源。「愉悅」本身其實也是有其深度的,是來自於心理深層的直覺。
《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
書評:〈英國植物獵人的中國茶盜之旅〉
簡介:這本好書是圍繞在一個英國植物獵人羅伯.福鈞(Robert Fortune,1812–1880)的身邊打轉,用小說式的筆法,把福鈞在中國的歷險記寫得出神入化,結合知性和娛樂的旅程於一身。故事從1845年開始一直到1852年,故事場景就電影一樣從中國閩江、倫敦市東印度大樓、切爾西藥用植物園、上海、杭州、揚子江的綠茶廠、安徽省王家、加爾各答植物園、印度西北省薩哈蘭普爾、寧波、武夷山、浦城、喜馬拉雅山、恩菲爾德皇家輕武器廠作切換,帶領讀者從英國鄉間一路逛到中國和印度。 讀了它,想必下次喝茶時,會對扭轉世界歷史的茶葉刮目相看了吧。
《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那些帝王將相才子的苦痛》
書評:〈【GENE思書軒】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疾〉&〈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疾〉
簡介:譚健鍬醫師的史學、文學和醫學功力,在他的好書中更加讓人折服!他從大量的中國史料中,耙梳出極為有趣的觀察,利用他的專業中西醫知識,佐以文學造詣高超的文筆,為我們窺視了古代帝王將相才子的的各種難言之隱。原來人類歷史文明的好一部分,是用病給堆出來的XD 除了豐富的歷史、文學和醫學元素,這本好書讀起來也像推理小說,因為譚健鍬醫師用了許多線索,先提出好些可能性,然後試圖排除一些,再逼近到少數可能性,從中挑出最有可能的解釋。這抽絲剝繭的過程,就像檢警調在辦案一樣,很有CSI的風格,差別只是在今天的CSI有各種各樣高科技儀器可以把玩,可是譚健鍬醫師只有充沛的歷史、文學和醫學知識。由此也可見,譚健鍬醫師比起CSI更勝一籌!
《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
書評:〈不自然的第六次大滅絕〉
簡介:這本書並沒有像許多倡導生物保育的書籍一樣,聲嘶力竭地為將永遠消失於地球上的生物請命,而是用生動的筆觸,讓人感到大滅絕事件是歷歷在目的。它透過歷史,讓我們先瞭解科學界是如何發現「物種滅絕」這一回事。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試圖在世界各地奔走,到雨林、群島、海洋、動物園等處,去追查的一場場正在進行中的大滅絕事件,並將這事件放進更寬闊的生命史背景脈絡中,藉由五種已消失的物種(乳齒象、大海雀、菊石、筆石、尼安德塔人)以及七種瀕危生物(珊瑚蟲、顆石藻、巴拿馬金蛙、鬼針游蟻、雙翼果、避光鼠耳蝠、蘇門答臘犀牛)的故事,來探討地球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的處境。
《血之祕史:科學革命時代的醫學與謀殺故事》(Blood Work: A Tale of Medicine and Murder 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書評:〈科學革命時代的血之祕史〉
簡介:這本好書述說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是歷史上第一則輸血的故事。它的歷史故事所涉及的科學與道德倫理的角力,生動地述說了當時英、法兩大國的科學和社會狀況。不過如果以為它只是想要述說一個三百多年前的故事,那就錯了!霍利.塔克(Holly Tucker)真正要提出的,其實是至今我們仍然面對同樣的思辯,如在動物身上注入人體細胞等各種具爭議性的轉基因技術。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書評:〈二十一世紀的新資本論?〉
簡介:這是2014年最具話題性的重量級著作,暢銷得極為詭異!這本書討論了自18世紀以來歐美的財富和收入不均的問題。其主要觀點認為如果資本的收益率(r)大於經濟增長率(g),財富就會集中。皮凱提提出,長期來看,這將導致財富集中和經濟不穩定。皮凱提建議,設立一個全球資本稅系統可以促進平等,避免大多數財富集中到極少數人手裡。
候補:
《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Focus: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
書評:〈 專注的超凡力量〉
簡介: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探討專注力的各種變化形式事實上,專注力的運作有如肌肉,狂操專注力會累,可是不用會退化。專注力也像肌肉,愈鍛鍊則愈茁壯。勤於鍛鍊專注力,將是在所有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不二法門。 書中列舉多種能提升專注力、強化心智的解決方案,例如正念禪修、組塊記憶、正面情緒等,都有助於改善分心並帶來完美的表現。這本好書附了本小冊子讓我們學習鍛鍊專注力。
《TOO BIG TO KNOW: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重新定義知識的意義與力量》(Too Big to Know: Rethinking Knowledge Now That the Facts Aren’t the Facts, Experts Are Everywhere, and the Smartest Person in the Room Is the Room)
書評:〈【GENE思書軒】大到不能宰?〉&〈大到不能宰?〉
簡介:試圖重新定義知識,並推測當知識離開了紙張,知識究竟如何演變?以及提出我們又該如何運用知識。在新的知識制度下,廣度本身就足以成為一種深度、專家和非專家的界限正在消失、平民主義興起、擁有「異類」資格的人取代高學歷者、沒有共識也能產生新知。呼籲建立知識的新架構,儘管身處知識的危機中,但網際網路降低了阻礙,改變了知識的根本架構,也改變了我們面對世界的方式。網際網路提供了我們豐饒的內容,可以利用超連結跳來跳去,不用特別的特許,即公開又沒有定論。
《烹︰人類如何透過烹飪轉化自然,自然又如何藉由烹飪轉化人類》(Cooked: A Natural History of Transformation)
書評:〈烹的意義〉
簡介:這本好書記載了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的學藝之旅,他四處探尋烹飪的意義。 與其坐在書房和一堆書籍文獻打交道,身為柏克萊加州大學新聞學教授的麥可.波倫,寧可四處奔走,走訪美國各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廚房,實際體會烹飪在現代社會帶給人們的意義。
最後,請容許我打廣告,推薦小弟寫過推薦序的兩本好書:
《這一生的幸福計劃:快樂也可以被管理,正向心理學權威讓你生活更快樂的十二個提案》(The How of Happiness)
書評:〈幸福快樂的科學--《這一生的幸福計劃》(The How of Happiness)推薦序〉
簡介:妮亞‧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要用實證的科學方法,告訴讀者如何運用心理學的各種發現,促進自己的幸福。她投入快樂科學的研究將近三十年,多年來進行「快樂介入」(happiness interventions)的研究。這本好書榮獲許多好評,不僅實用,也列舉了許多嚴謹、可靠的研究成果,並且也誠實地說明了證據缺乏或不明顯之處,所以可以當心理學科普書閱讀。
《別讓畢業變失業》(A PhD Is Not Enough)
書評:〈拿了博士學位,接下來呢?-《別讓畢業變失業》(A PhD Is Not Enough)推薦序〉
簡介:這本好書可以視作《研究所這條路:升學、研究、社交、謀職一把罩的研究所生存術》(Getting What You Came For: The Smart Student’s Guide to Earning a Master’s or Ph.D.)的續集,因為後者指導你如何在研究所時期生存和成功,前者就討論拿了研究所學位還要怎麼辦(請參見〈研究所這條路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2013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2年度十大好書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二十一世紀的新資本論?
2014年最具話題性的書,我想很多朋友馬上就能想到這本《二十一世紀資本論》(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其作者法國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去年11月還來台給了幾場演講,其中在中研院的那場我也有去 :p
硬著頭皮把厚厚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讀完了,可是說要在這裡寫書評,我那敢當啊?這本奇書,上Amazon.com這本書的頁去看,單單在上頭英美主流媒體的書評,每篇僅擷取一段,都已經可以拚出一篇長文了!其中還有不少是著名經濟學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如果把上頭所有書評都裝訂成書,恐怕也不是本小書了!真是蔚為奇觀!
該書最先於2013年出版法文版,隨後在2014年4月出版了英譯版。《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法文版銷量超過五萬冊,迄今在Amazon.fr仍排第五名,而英譯版已經售出大約八萬冊印刷版和超過一萬三千冊的電子版,在Amazon.com曾排到第一名;哈佛大學出版社預計將會再售出兩萬冊。這本書於2014年5月18日榮登《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精裝非文學類暢銷書榜第一名。讀了這本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還真是堪稱奇書,不僅厚度不凡(中文版有688頁,英文版有696頁,法文版有970頁!),而且寫作方式在超級暢銷書裡頭還真是特例,堪稱詭異!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算是寫給非專業領域人仕閱讀的書,裡頭技術成份並不厚重,可是它卻像很多大部頭學術專書一樣,不斷地提出資料和證據,不斷地不厭其煩地反覆辯證、反覆辯證,而且還像學術專書和論文一樣,嚴謹地下結論,還未驗證的也交待清楚,彷彿其對象就是學界人仕一般。如果去向大部分銷暢書作家提出這種寫法,十之八九會說這簡直就是兩頭不著岸的自殺!專家和一般大眾都不會買單!可是這本書事實上又創出了暢銷的佳績。
有人會說,那是因為有克魯曼的大打廣告。拜託,如果他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美國還會搞成這樣?有人會說,是因為大眾仇富的心態,想找富人的碴。拜託,市面上比這本書精簡易讀,而且更煽風點火的還會少嗎?像這裡介紹過的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在《不公平的代價: 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The Price of Inequality: 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 Endangers Our Future)、克里斯蒂雅.弗里蘭(Chrystia Freeland)的《財閥:有錢人如何利用國家賺錢並阻止其他人翻身》(Plutocrats: The Rise of the New Global Super-Rich and the Fall of Everyone Else)、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也來參一腳,在《文明的代價:追求繁榮、效率、正義、永續,沒有白吃午餐》(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Reawakening American Virtue and Prosperity)都從不同角度觸及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不公平的代價和真相!〉、〈財閥如何利用國家賺錢並阻止其他人翻身〉、〈文明的代價,我們必須得付!〉)。
當然,有可能是因為皮凱提收集了上百年的資料,是史上對貧富擴大最深入的研究,這也有可能。可是還是不足以完全解釋這本書的銷售熱潮,因為那也不需要親自買書來讀,而且也解釋不了那海量般的書評。不過,這本書呈現的資料,還真是經濟學界少有的長期實證研究!
《列子》的〈說符〉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明表相的不可靠: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比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无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忘其麤,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我們只能知道,這本書將會有極大的力量,可是它為何寫成那樣還能那麼暢銷,就像那隻天下之馬一樣,表面上的都沒那麼重要了。
基本上,《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討論了自18世紀以來歐美的財富和收入不均的問題。其主要觀點認為如果資本的收益率(r)大於經濟增長率(g),財富就會集中。皮凱提提出,長期來看,這將導致財富集中和經濟不穩定。他建議,設立一個全球資本稅系統可以促進平等,避免大多數財富集中到極少數人手裡。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主張貧富不均不是意外,而是資本主義的一個特點,並且只能通過國家干預來扭轉。因此《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認為除非資本主義進行改革,否則真正的民主秩序將受到威脅。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論點基於「r」與「g」的關係公式,「r」包括利潤、股息、利息、租金和其他來自於資本的收入,而「g」以收入或產出來測量。他提出,當增長率低時,那麼財富傾向於通過「r」而不是勞動來積累,並且會更多向最富的10%或1%的人群集中,加劇貧富不均。因此,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的原理可以用不等式r > g來概括。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提出目前貧富兩極分化加劇的趨勢在1930年到1975年有所扭轉,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大蕭條及債務所帶來的經濟衰退摧毀了大部分財富,特別是精英的財富。這些事件促使政府採取措施進行收入再分配,並且快速的經濟增長意味著繼承財產的重要性下降了。近幾十年世界趨勢逐漸回歸到「世襲資本主義」,此時經濟很大程度上由繼承財產所主導,並且繼承財產的力量在增加,形成寡頭。《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用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珍·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和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等經典小說名著中的例子來展現過去通過資本累積而逐漸固化階級的社會,特別是歐洲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
皮凱提認為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不會因為技術快速進步而回到20世紀的水平,而會是會維持較低的增速。他認為我們不應該把未來寄托在「技術的瞬息萬變」一。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第四部建議徵收每年不超過2%的全球性財產稅。有多項報導指出,他也建議最高到80%的累進所得稅,以縮小貧富差距。可是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並沒有找到這個高累進稅率的提議,應該是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的。
當然,很多富人對他的這個提議表示無法接受,所以這個超高累進稅率的提議可能窒礙難行。很多人對這本《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提出各種角度的批評。因為在這本書中,皮凱提不斷地提出各種各樣好幾百篇學術論文的資料,要推翻其結論,就算不是不可能,也要再花上幾十年的研究一一證實那些幾百篇學術論文都不靠譜才行。2014年5月23日,《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經濟編輯克里斯·賈爾斯聲稱在皮凱提的數據中找到了「不能解釋的錯誤」,特別是關於自1970年代以來財富不均擴大的數據。但皮凱提又接著提出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來反駁,《金融時報》的指控很可能是誇大的,否則他們大可再進行一項嚴謹的研究,然後投稿到學術期刊。
另外,也有人主張,富人的錢也是他們努力掙來的,因為要成為成功的企業家或高薪人仕也要有膽識、遠見和過人的毅力,而且他們也要承擔更高的風險。也有人批評《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指出,很多富人是靠高努力的收入而致富,並非是「靠爸」。可是人家皮凱提明明也有分析了勞務所得不平均,並指出那是貧富差距擴大的一種。根據調查,歐美企業高階主管的所得與低階主管的所得擴大,乍看之下是讓更有能力的人才獲得「應得的」,估且不論這是否是種「結果偏誤」(the outcome bias),忽略了運氣、家世得因素,所以有多少「努力」才是理所當然的,這認定極為困難。
更重要的是,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在《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提出,他們一系列在各地進行的實驗發現,對於需要高度心力付出的工作,超高報高反而會讓表現大打折扣!因為領有超高薪資或紅利的主管,不再是「NOTHING TO LOSE」了,加上心猿意馬,反而會分心和添加壓力(請參見〈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或者像羅胖在《羅輯思維》的節目中就拿了舖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為例來試圖說明現代財富的起源。不過這樣的批評也犯了幾個謬誤,一來以偏概全,人家是拿好幾個國家長達好幾十年甚至百年的資料來作統計分析,怎麼能用一個案例來推翻?二來,《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也提到美國那個時代資本的力量較小,是相對歐洲來說貧富差距比較小,否則人家怎麼跑去英國融資?美國的貧富差距擴大是那之後的事嘛,所以怎能拿一個資本並未主宰的時代來說嘴,這不是送子彈給敵方嗎?三來,他把「創業家」和「富人」劃上等號,並非所以富人都對社會有貢獻,而靠繼承遺產而來的財富,是不勞而獲啊;貧富差距擴大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富人可以影響政治進而導致裙帶資本主義;四來,極權專制的中國利用強力的國家機器壓制任何反抗的力量,當然表面上超和諧,可是對大部分「正常」的文明國家,社會上的不滿會造成政局動盪並非新聞了吧?五來,即得利益者打壓創新,這些案例在吳修銘(Tim Wu)的《誰控制了總開關?》(The Master Switch: The Rise and Fall of Information Empires)就舉了不少,它們還是冰山一角哦!(請參見〈到底是誰控制了總開關?〉)
如果說,皮凱提就一定提得出可行的方案來解決這問題嗎?我不知道,不過如果要解決一個問題,首先得承認問題的存在,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用了非常紥實的資料和分析來告訴我們,問題確確實實存在!不過現在不管是左派還是右派,都可能還過度樂觀天真,以為解決問題可以用簡單的方法。而未來我們是否能夠解決,就要看我們的智慧了!
閱讀全文...
張貼者: Gene Ng 於 晚上10:05:00 0 意見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科學革命時代的血之祕史
我們大部分受過教育的人,都知道血液的功能。今天,「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觀念和行動,也是很令人熟悉的。可是過去有好幾千年,我們其實並不真正瞭解血液的功能,甚至以為「血」是可以直接遺傳給下一代的東西,所以才會有「血統」、「血緣」和「血親」等類似的名詞。
因此,在未曾真正瞭解血液的功能時,要把一個人的血輸到另一個人身上,甚至是把獸血輸到人體內,是匪夷所思,也是大逆不道的。過去歐洲盛行放血療法,血只有出沒有進的。
古歐洲人認為人生病主要是因為體內各元素不平衡所造成,只要設法排出體內多餘的元素,人體就會恢復健康,而血液則被認為是最容易排出的一種元素,因而他們認為放血是康復之要法。理髮師事實上就是外科醫師的鼻祖,因為醫師們認為這種放血工作是下等人做的事,不肯自己動手放血,因而委託理髮師代勞,於是理髮師就成了業餘的外科醫師了。理髮店門口紅藍白條紋相間的柱狀標誌,紅色代表流動的動脈血液,藍色代表流動的靜脈血液,而白色代表止血用的繃帶。
這本好書《血之祕史:科學革命時代的醫學與謀殺故事》(Blood Work: A Tale of Medicine and Murder 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就是要探討對過去的人來說,到底血液的本質是什麼?靈魂正確的位置在人體的哪裡?人和動物最大的差異是什麼?所謂「作為人類」的意思是什麼?這些大哉問。
《血之祕史》述說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是歷史上第一則輸血的故事。同時也讓我們見識到三百多年前,英、法這個死對頭為了爭奪科學主導權而進行的明爭暗鬥,並提及了當時英、法兩國的科學與社會變遷。《血之祕史》作者霍利.塔克(Holly Tucker)是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副教授,她同時受聘於醫學、健康與社會中心,還有法文與義大利文系,專研醫學史。
17世紀初的幾十年間,因為英國醫生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1578-1657)宣布了對於血液循環的發現,顛覆了過去對於人體的種種理解。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也發表了他的激進宣言:「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宣稱心智與靈魂是獨立於身體的,並且主張,身體基本上是一具巧妙的機器。時值歐洲歷經許多宗教戰爭後仍在休養生息之際,上述兩種主張與其他理論都動搖了科學以及人體的傳統觀念,許多自然哲學家紛紛試著去探討其背後更深的涵義。
不過讓-巴堤.德尼(Jean-Baptiste Denis,1643-1704)當時仍被視為一個最危險的悖德者,他出身卑微,但野心勃勃地想在巴黎醫界成名。1667年6月15日,德尼進行了人類手術史上首次有詳細記載的輸血(異種輸血)。他將一隻綿羊的12盎司(約340.19克,1盎司約為28.35克)血液輸給了一位因水蛭而流血過多的15歲男孩。男孩最終因輸血得以倖存。
在此之前,英國皇家學會(British Royal Society)的成員們已試過把各種液體輸進動物的靜脈裡的實驗,打進動物血管裡的液體包括紅酒、啤酒、鴉片、牛奶與水銀。然後他們把狗的血輸進另一隻狗的身上,例如把大狗的血輸給小狗,老狗輸給年輕的狗,某個品種的狗輸給另一個品種。法國科學院(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跟進,也進行了狗的輸血實驗,但令其感到氣餒的是,他們沒辦法複製英國的成功經驗。
德尼為一個勞工進行了另一次輸血。勞工也得以倖存。這兩個次輸血實例的成功很可能是因為實際上僅有少量的血液真正輸入到了受血者體內。這樣使得受血者得以抵抗過敏反應。德尼的第三個經受輸血的病人,瑞典男爵古斯塔夫.邦德(Gustaf Bonde,1620–1667),接受了兩次輸血。但在第二次輸血後,邦德不幸死亡。
在1667年冬季,德尼為安端.莫華(Antoine Mauroy)進行了數次小牛血液的輸入,第三次輸血時莫華不幸死去。圍繞著莫華的死,有許多爭論。莫華的妻子聲稱德尼應當為其丈夫的死亡負責。德尼被指控為謀殺。在德尼被宣判無罪後,莫華的妻子又因莫華的死亡而被控告。那次審判之後,德尼退出了醫界。莫華的真實死因隨後被證實為砒霜中毒。
德尼使用動物血液輸血的實驗在法國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未來如果要幫人類輸血的話,必須先經過巴黎大學醫學院(Paris Faculty of Medicine)的授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過去該院未曾掩飾過對於輸血實驗的敵意。兩年後,也就是在1670年,法國議會全面禁止輸血,英國、義大利與全歐各地也都停止了輸血實驗,一直到150年後才會繼續。直到1902年奧地利醫師卡爾.蘭德斯坦納(Karl Landsteiner,1868–1943)發現四種血型後,輸血才被認為是安全、可靠的。
《血之祕史》的歷史故事所涉及的科學與道德倫理的角力,生動地述說了當時英、法兩大國的科學和社會狀況。不過如果以為《血之祕史》只是想要述說一個三百多年前的故事,那就錯了!霍利.塔克真正要提出的,其實是至今我們仍然面對同樣的思辯,如在動物身上注入人體細胞等各種具爭議性的轉基因技術。
她指出,小布希的2004年國情咨文建議禁止透過幹細胞研究來創造人獸混種的怪獸,藉此避免某些「過於冒險或者悖德的研究人員」做出一些傷害人類物種卻又不為人知的事情。我們今天都知道,輸血已拯救過成千上萬人的寶貴性命,如果說我們今天能夠擇選,我們會去禁止三百多年前,那些「瘋狂」的科學家所進行的各種變態實驗嗎?
我們今天如果要禁止那些幹細胞研究、基因治療實驗等等,或者說阻撓轉基因作物等等,只是基於信仰或者不理性的恐懼,那麼三百多年後的子子孫孫,會用怎麼樣的眼光和心態來看待今天的人們呢?!
書摘:
血液實驗前的哲學問題-《血之祕史》
怪獸與奇觀-《血之祕史》
寫在卷尾語-《血之祕史》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2014年精華文章
很快的,又是新一年的開始,又來到年度大回顧的時候了,從無名小站搬來這裡轉眼間就七年了,迄今也累積了總共705篇文章,總瀏覽量突破276萬次!今年更特別的是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開張了!迄今已有1,120位朋友按讚 ^_^
為了回顧本年度的精華文章,我就列出「本年度最受歡迎的2014年文章」、「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所有文章」、「累積最受歡迎的文章」、「本年度最熱烈討論的文章」以及「累積最熱烈討論的文章」,和大家再度分享一下。
「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文章」、「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所有文章」和「累積最受歡迎的文章」是從Google Analytics的資料來的,也就是點閱率最高的文章;那些有分上下集的文章,僅列出點閱率最高的那篇。
最後,我列出從搜尋引擎找上門來的十大關鍵字,瞧瞧究竟是那些關鍵字吸引新朋友來拜訪的 :)
本年度最受歡迎的2014年文章
1) 看賤台灣‧看不見台灣
2) 科學真的說服不了反核四的人?
3) 核必有核不可?
4) 為何倡導偽科學是犯賤?
5) TED死都不該讓你看的兩個演講?
6) 為什麼那兩個TEDx演講最好寫成科幻小說?
7) 發明疾病的財團
8) 專注的超凡力量
9) 獨裁者的進化與學習
10) 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和其他等等的一些問題
11) 財閥如何利用國家賺錢並阻止其他人翻身
12) 基改食品安全之我見
13) 台灣能夠成為觀光大國嗎?
14) 一場歷史思辨的秦始皇
15) 我們需要擔心科學霸權嗎?
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所有文章
1) 看賤台灣‧看不見台灣
2) 科學真的說服不了反核四的人?
3) 核必有核不可?
4) 為何倡導偽科學是犯賤?
5) TED死都不該讓你看的兩個演講?
6) 三個傻瓜(3 idiots)-三個忠於自己的笨蛋
7) 改變世界歷史並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
8) 2013年度十大好書
9) 國敗論-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10) 為什麼那兩個TEDx演講最好寫成科幻小說?
11) 發明疾病的財團
12) 專注的超凡力量
13)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14) 讓子彈飛個不停吧!
15) 獨裁者的進化與學習
16) 科學之子的最後理論
17) 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和其他等等的一些問題
18) 財閥如何利用國家賺錢並阻止其他人翻身
19) 基改食品安全之我見
20) 台灣能夠成為觀光大國嗎?
21) 民主有多好?
22) 一場歷史思辨的秦始皇
23) 我們需要擔心科學霸權嗎?
24) 精準預測的訊號與雜訊
25) 【吳哥印象】後記及目錄
累積最受歡迎的文章
1) 三個傻瓜(3 idiots)-三個忠於自己的笨蛋
2) 讓子彈飛個不停吧!
3)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4)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5) 笑中帶淚的人在囧途
6)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7) 【吳哥印象】後記及目錄
8)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9)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
10)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11)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12)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共生哲學
13) 艋舺(Monga)
14) 科學真的說服不了反核四的人?
15) 好玩又超刺激的高空跳傘(Skydiving)〔上〕
16) 李家同,你錯怪漫畫和《達文西密碼》了!
17)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18) 超蝦的第九禁區(District 9)
19)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20) 【分享】歐巴馬演說(Barack Obama Speeches)
21)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22)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23) 沒讀過《英文寫作風格的要素(中英完整版)》(The Elements of Style),別說你懂得英文寫作!!!
24)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25)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26) 【分享】台大機械教授施文彬 語錄集
27) 【分享】草泥馬之歌
28) 【分享】〔超扯童話血多〕賣火柴小女孩(更新至最終話)
29) 海洋天堂中的父愛
30) 為何倡導偽科學是犯賤?
2014年度最熱烈討論的文章
1) 我們需要擔心科學霸權嗎?
2) 科學真的說服不了反核四的人?
3) 核必有核不可?
累積最熱烈討論的文章
1)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2) 關於死刑,給朱學恒的話......
3) 關於死刑......
4)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5)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6) 面對中國
7) 滷肉飯,並不是吃與不吃的問題而已!
8)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9) 相由心生的超自然心理學
10) 我們需要擔心科學霸權嗎?
2014年怎麼找上門的?
1) sky of gene
2) 三個傻瓜
3) the sky of gene
4)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5) 讓子彈飛
6) 人類之子
7) 正負2度c
8) 落腳城市
9) 不公平的代價
10) time love memory jonathan weiner 中文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2013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12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10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9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8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7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再度狂賀!第六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決選入圍
The Sky of Gene - 賀!第六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初審入圍
The Sky of Gene - 狂賀!第五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決選入圍
The Sky of Gene - 賀!入圍第五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的初審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