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海主權問題極為敏感,台灣參了一腳,馬來西亞也參了一腳,更甭提中國和美國簡直就是劍拔弩張。美軍第七艦隊所屬「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一度在巡洋艦「莫比灣號」和「安提坦號」、驅逐艦「史托克代爾號」和「鐘雲號」的伴隨下,正駛入南海。雖然膚淺的主流媒體從未全面完整地探討這個問題。
南海是一個位於東南亞,被中國大陸、台灣本島、菲律賓群島、馬來群島及中南半島所環繞的陸緣海,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東南亞國家對南海有不同的稱呼,如越南稱其為東海(越南語:Biển Đông/㴜東),菲律賓則稱其為呂宋海(他加祿語:Dagat Luzon)或西菲律賓海(Dagat Kanlurang Pilipinas)。中國漢朝、南北朝時稱其為漲海、沸海,清朝以後逐漸改稱南海,並延續至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及英殖民時期的香港等從國際上通用的英語名稱「South China Sea」稱之為南中國海(馬來語:Laut China Selatan;印尼語:Laut Tiongkok Selatan)。
南海海域面積有 350 萬平方公里,有超過 200 個無人居住的島嶼和岩礁,被合稱為南海諸島。除了是主要的海上運輸航線外,南海還可能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因此圍繞南海海域及島嶼的主權爭議,一直被視為亞洲最具潛在危險性的衝突點之一。中國政府認為其對「南海」的主權是不容質疑的,其他國家也不放棄其對南海海域的主權要求。目前,中華民國、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南海週遭國家均宣稱對南海諸島或部分島嶼擁有主權,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地區。
不僅南海周圍的主權國家都來參上一腳,連英國人也不甘示弱!《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Mr. Selden’s Map of China: The Spice Trade, a Lost Char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就是要揭示一個和南海有關的歷史故事。
1659 年,倫敦的商業律師、政治活動家及前國會議員約翰‧塞爾登(John Seldon,1584–1654)把他的遺物送給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 in Oxford) 。塞爾登先生是倫敦的「東方通」,贈送給博德利圖書館的一張長 160 公分、寬 96 公分的巨大中國古地圖,卻在圖書館內默默無聞地待了長達 350 年。
2008 年,美國南喬治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羅伯特‧班切勒(Robert K. Batchelor)等人訪問牛津大學時,發現這張不可思議的中國古地圖。為何那是個不尋常的地圖呢?因為這張手工彩繪的地圖,繪製了大面積的海域,地圖中心也非中國,而是爭端四起的南海,把整個中國大陸擠到地圖左上方,一半的版面繪滿了中國南部沿海、東亞、東南亞海域和島嶼,地圖對中國以外世界描述得異常精準,一點也不像中國歷朝以天下自居的態勢。
塞爾登地圖的範圍北起西伯利亞,南至今印尼爪哇島和馬魯古群島(香料群島),東達北部的日本列島和南部的菲律賓群島,西抵緬甸和南印度,比任何明朝地圖覆蓋的範圍廣許多,呈現的並非明朝人所認知的領土。可是地圖上無疑全都用中文標示,老外在狀況外是正常的,可是任何有中文閱讀能力的人都不會懷疑那是張中國地圖。
長年研究全球史的班切勒發現,這不是一般的中國古地圖,而可能是一張珍貴的明朝遠洋航海圖!塞爾登地圖一條條依稀可辨的細線標示了六條東洋航路和十二條西洋航路,從福建泉州延伸而出把中國福建沿海與東南亞各港口連接起來,揭示了明朝福建海商在海外的活動範圍、航海路線和主要港埠等資訊。這顯示明朝雖然有「尺板不得出海」的海禁,可是山高皇帝遠,當時官方未知的貿易量據說高得驚人。
《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作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藉由塞爾登地圖,呈現了 17 世紀中國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海外貿易,以及中國在亞洲海洋世界中的位置,這可是連福建人的後裔可能都未必知道的。對當時海洋貿易有重要地位的台灣而言,也是瞭解自己歷史的好資料,對我這閩南泉州後裔來說,也能瞭解祖先的過去。
卜正民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英國牛津大學邵逸夫漢學講座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歷史系教授等。他研究以明朝社會文化史、全球史為主,著述豐富,包括《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等書。
在《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中,塞爾登和英國 17 世紀幾位為中國著迷的學者,在早期現代歷史中持續地強化著中英兩種文化的聯繫,《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還牽起塞爾登和一位改信天主教的中國人沈福宗(Michael Shen,1658-1691),他是南京醫師之子,耶鮮會傳教士柏應理的弟子,在 1680 年代之間進行了中英文化交流。沈福宗與博德利圖書館助理館長湯瑪斯‧海德(Thomas Hyde,1636-1703)合註了塞爾登地圖。
南海最混亂的,是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倒底幾個「中國」,搞得我好亂啊)宣稱主權的海域,可是卻和許多東南亞國家的領海重疊,各家都有各家的法理依據,搞得大家都好亂啊。《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也來漟渾水,探討早期法津如何定義領海概念,塞爾登本人寫的《閉鎖海洋論》(Mare clausum),主張國家擁有領海主權。
《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中還講述了公海上的航行經驗,卜正民把中西的航海技術的異同描述得很詳盡生動,例如水手如何使用羅盤等等,彷彿讓人身歷其境地在大海中航行。塞爾登地圖有個詭異之處,就是有羅針圖及尺,因為中國地圖從不出現那樣的東西,《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書中也比較了諸如此類中國和西方地圖表現手法的不同之處。
《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結合了傳記、歷史和科學,生動地講述了一個謎團,雖然最後我們還是不知塞爾登地圖的原作者以及製作的目的,可是卻令人大開眼界。除了塞爾登地圖,《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還談了本《順風相送》,其副頁有一行拉丁文,是明朝的一部海道針經。現存鈔本也被收藏在博德利圖書館,著者姓名及成書年代不詳,封面有「順風相送」四字,因此得名。《順風相送》內容豐富,包括氣象觀察、天氣預報、危險警告、指南針導航紀錄、天文導航紀錄、水文觀測、地文觀測紀錄、拜神等等,簡直就是當時的航海百科吧。
《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這本由一位加拿大學者寫的和中英關係有關的歷史,雖然讀起來頗有趣,可是對真正在南海周遭生活的人來說,恐怕還是有點隔靴搔癢的感覺。南海曾經對各國商人來說是重要的商路,可是我們對南海的認識,卻要透過老外的書寫,那片南海究竟又是誰的南海?南海的古往今來,和南海有關的諸國,又能否心平氣和地客觀研究出我們所共有的南海歷史?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塞爾登先生的南中國海地圖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蘋果橘子創意百科教你何時搶銀行
第一銀行的ATM隔空吐鈔,震驚了兩千三百萬人。沒想到,原本以為已遠走高飛、逍遙法外的東歐歹徒,還留了一隻在宜蘭被逮,過程不比八點檔不扯,台灣電影圈不趕快把這故事改編成黑色喜劇,台灣電影界就沒救了。
何時搶銀行才是最好的時機,顯然不該問這群東歐笨賊,或許最關心錢的經濟學家能給我們答案。但是敢寫教人搶銀行的書,該不會是正派經濟學家吧?流氓經濟學家果然有本《蘋果橘子創意百科:何時搶銀行等131個驚人良心建議》(When to Rob a Bank: … And 131 More Warped Suggestions and Well-Intended Rants)。
我是作者李維特(Steven D. Levitt)和杜伯納(Stephen J. Dubner)的粉絲,只要是他們倆出的書,當然是必買必讀。即使不能完全認同他們所有觀點,也大有收獲。因此,當看到《蘋果橘子創意百科》時,就豪不猶豫地買來讀。
把整本書讀完的感想,要簡單總結的話,那就是他們倆的前三本書,寫得真是太好了。
這本《蘋果橘子創意百科》,是怎麼來的呢?他們表示,十年前,《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即將出版之際,決定成立一個官網,最後取了一個沒啥創意的名字,就叫做「蘋果橘子經濟學網站」(freakonomics.com)來寫網誌。
他們部落格上的文章,大多和他們的書不一樣,不是由兩人合寫,而是分別執筆。他們有時會請朋友貢獻文章(甚至請來敵人),有時還召開「合議庭」,請好幾位聰明人士一起解答難題,或是舉辦問答時間,來賓包括心理學大師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以及高級應召女郎「愛莉」(Allie)等人。
他們原本從未想要集結文章成書,直到不久前的某一天,杜伯納送孩子去參加緬因州的夏令營,在荒山野嶺之中,他們看到一間巨大的波蘭泉(Poland Spring)瓶裝水工廠。杜伯納從小生長在鄉下地方,一直不懂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花大錢買瓶裝水,金額是驚人的一年一千億美元左右。
突然間,他們認為集結部落格文章出書的點子,似乎不那麼莫名其妙了。他們決定仿效波蘭泉、依雲(Evian)礦泉水,以及其他瓶裝水的傳統,也就是包裝原本免費供應的東西,然後向讀者收書錢。
他們宣稱為了讓讀者不覺得受騙,的確花費好一番功夫,把整個部落格從頭到尾再讀一遍,從八千篇挑出最好的文!他們宣稱有重新編輯那些文章,進行必要修改,然後分門別類安排在不同章節,讓整本書看起來有點樣子。
整本書是本大雜燴,探討的議題五花八門,包括是否該廢除學界的終身聘制度,也討論了民主制度的替代方案,以及如何像恐怖分子那樣思考,一些不可思議的名字,不只取得好,更是人如其名到令人驚奇的程度,還有高爾夫、賭博,還有令人頭大的一美分硬幣等等。
好吧,就把讀完這本書,當作像是買了瓶不算便宜的瓶裝山泉水好了,那麼覺得有划算嗎?好吧,我只能說,有免費乾淨的水喝就好,瓶裝山泉水不一定值那個價,況且同一品牌,也有出了幾款價格相近的啤酒,那就去喝啤酒才有划算。
2005年出版的《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在美國引爆了買氣和話題,許多主流媒體爭相報導(請參見〈相撲手經濟學?〉)。截至2009年,在全球賣出了四百多萬冊(應不包括其他語言譯本)。他們談到的一些論點,在美國也引發不少論戰,尤其是他們把犯罪率下跌的原因竹歸咎於墮胎,惹火了很多保守派人士,所以有先見之明的他們,在書的副標就自稱為流氓經濟學家。
因為當年《蘋果橘子經濟學》在美國實在炒得太火熟了,任何愛書之人都無法忽視,所以我也拜讀了,結果一讀就後悔了,後悔大學怎麼沒去上幾堂經濟學的課。《蘋果橘子經濟學》續集《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Global Cooling, Patriotic Prostitutes, and Why Suicide Bombers Should Buy Life Insurance),同樣探討許多有趣的問題(請參見〈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他們更越過界,主張該用地球工程的方法來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這主張也激怒了不少科學家,覺得他們沒有足夠的地球科學專業素養,卻膽敢對公眾大放厥詞。
蘋果橘子經濟學系列的第三本書《蘋果橘子思考術:隱藏在熱狗大賽、生吞細菌與奈及利亞詐騙信中的驚人智慧》(Think Like a Freak: The Authors of Freakonomics Offer to Retrain Your Brain)還是能給我許多出乎意料的驚喜,是本好書!(請參見〈像孩子般思考的蘋果橘子思考術〉)但是,他們不到一年再出的這本《蘋果橘子創意百科》,我只能說,經濟學家果然有一套,不是本書都能包裝成本書放到市場上賣。
《蘋果橘子創意百科》不太像本書,原因是許多文章篇幅長短不一,寫作者又不同,探討的問題有趣,但卻難以深入,而且只要一致掌握主流經濟學家的思考方法,很多篇章一看標題,就大概能猜出大致內容了,不像前三本書,會舖很多梗,甚至還騙過讀者,在下一本解密。
總而言之,如果他們的下一本書,是本從頭到尾認真寫的書,我一定會再買來拜讀,可是如果又是本部落格文章大全,我再上當第二次,我跟他們姓!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那些背離親緣而與眾不同的孩子
如果我有一個小孩,學會說話後卻有大半年一句話也不說,在家愛拿被子把桌子包起來,自己一個人躲在黑漆漆的角落,到了學校唸裡成天搗亂,常常被老師叫去學校處理各種問題,作業不寫一堆考試會零分。老實說,我還真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自己的小孩有閱讀障礙症呢?如果自己的小孩是聽障呢?如果他們是侏儒、唐氏症、思覺失調、罪犯……呢?這是真實的故事,就有個人患上閱讀障礙症,他母親沒有放棄他,天天陪他努力學習閱讀,他長大後成了位大作家,可是因為那樣的努力,他父母卻因他是位同性戀而痛心,無法諒解為何性向就無法改變。
我們這個時代,物資生活豐裕了,加上少子化,親子關係和我小時候大大不同了,我大部分身為父母的朋友,放在小孩身上的心思,遠超上一輩吧。很多朋友的焦慮,很大一部分是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環境,讓他們更完美地長大。可是,沒有人身下來就是完美的,可是有些缺陷就是特別顯著,那些父母和孩子之間,要怎麼辦呢?
這位患上閱讀障礙症的大作家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自己陷入了一個認同的大問題中,他在他的巨著《背離親緣: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中,窮盡十年時間,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且多次的拜訪,他們有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芭蕾舞者生出侏儒女兒、華爾街寵兒生出唐氏症寶寶、異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慈愛的基督徒父母生出連續殺人犯,以及自閉症、殘障、跨性別、思覺失調(舊譯:精神分製),甚至因姦成孕生下的孩子……
書名原文「Far From the Tree」,因為西方有個諺語「蘋果落地,離樹不遠」( 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意即「有其父必有其子」。可是,就是有些蘋果掉到離樹頗遠處。《背離親緣》就是探討這些掉到另一個世界的果實,背離了父母的預期和想像。因為有這些離樹檳遠的果子,這些父母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他們有異於常人的生活。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又如何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
這些離樹甚遠的果子與親代之間有重大差異,沒有從垂直的血緣關係遺傳到相同的外型、能力、智商或性向,因此也無法從傳承自親緣關係的「垂直身分」獲致身分認同。他們很多必須從同儕之間獲致「水平身分」,才能尋找到身分認同。水平身分反映了隔代遺傳的基因、隨機突變、孕期影響,或是孩子和家中長輩相異的價值觀或喜好。垂直身分是社會對他們的認知,水平身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水平身份」的認同是很強大的,有些人甚至還以「水平身份」為榮呢。可是當這兩種身分認知出現巨大鴻溝,父母和子女之間要怎麼才能才能橫渡這條如深淵般的惡水?
2001年,安德魯.所羅門從長期憂鬱症的泥淖中走出,寫成了《正午惡魔》(The Noonday Demon)這本回憶錄,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背離親緣》榮登今年各大年度好書榜,也絕對是我今年的十大好書榜,這本書在歐美獲得的榮耀和獎項之多,我都已經無法在此全部列出了,因為算一算至少有近卅個!他的TED有非常受歡迎的演講:
讀了《背離親緣》,真的難相信安德魯.所羅門患有閱讀障礙症,因為《背離親緣》 原文版就厚達976頁!而中文版上冊,也有448頁(原本預計要在11月中出版的下冊,推遲至明年1月中)。安德魯.所羅門不僅採訪了三百多個家庭,為寫這本書他也閱讀了大量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人類學、遺傳學和醫學的文獻。《背離親緣》 書中,有大量的佳句,例如「養兒育女,絕不是完美主義者的遊戲」、「愛自己的孩子,其實是種想像力的練習」、 「不願接受變異子女的不幸家庭,家家相似;努力接納的幸福家庭,各有各的幸福」、「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等等。
安德魯.所羅門用開放、好奇、平和,不帶偏見,不刻意注重政治正確,還帶着幽默感和真誠的方式訴說這些家庭所經歷的艱難。在訪查過程中, 他見識了父母最深沉的身心煎熬。很多人一開始為生下那些孩子而晴天霹靂,質疑自己是否能勝任父母的角色。他們痛苦地掙扎徬徨,在生與不生、親自養育還是送至安置機構之間猶豫。
可是對孩子的愛戰勝了一切,他們其中許多人憑藉著對孩子的情感,激發出內在無與倫比的各種潛能,用想像力、創造力以及愛的能力,為孩子爭取了生存空間,尋找到生命的尊嚴和價值,從而重新發現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最後他們甚至對此滿心感激,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會讓父母經歷痛苦的蛻變,但也讓父母更瞭解自己。
《背離親緣》總共探討了十種類型,每種都問了一套獨特但又彼此相關的題目,全部加起來就呈現了孩子有水平身分時,父母所遭遇的一連串五花八門的問題。每個主題他都發現已經有極佳的學術研究,有些集結了幾個較小的主題(一般談身心障礙、發展遲緩或天才的書籍),但從沒有人像《背離親緣》這樣,討論包羅萬有的疾病與身分議題。
雖然只讀了上冊,但《背離親緣》每讀一章,就像在讀一本相關的書,都有新的體驗,《背離親緣》並不是要把問題簡化成簡單明瞭的道理,《背離親緣》 的篇章內容非常豐富,讓我們能夠看到那些離樹頗遠的蘋果的各種面向,每一顆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又有著相同的情感需求。整本《背離親緣》就像是十本內容豐富的好書,但又因為《背離親緣》 是以一本書來探討,所以其中融會貫通的哲理,又比十本書還深廣,難怪會轟動整個書市!
安德魯.所羅門身為同志,他在尋找身份認同的過程中讓父母驚心憂慮,雙方皆飽受折磨。他進行這項研究的初衷之一,是要藉由探查其他與眾不同的家庭,試圖瞭解這樣的傷害究竟是源於個人、家庭,還是社會?而令他意外的是,他寫作《背離親緣》 過程中,竟然也治癒了他心中大部分的傷痛。他學會寬容,一開始他想瞭解的是自己,到最後他瞭解的是父母。父母總是在愛中原諒他,而他最後也在愛中原諒了父母。
我們華人過去的傳統觀念,孩子是父母的財產,百善孝為先,因為生命是父母賜與的,所以兒女對父母有更大的責任,孝順父母是天經地養的;可是對西方人來說,孩子並不是父母的私產,父母生下孩子前,並沒有經過孩子同意,他們才對孩子有更大的責任,既然決定要生下孩子,養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而兒女是對自己負責。
台灣,以及亞洲先進現代化國家,愈來愈往個人主義的方向發展,衝撞過去的傳統倫理觀念,今天父母和兒女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親子認同關係呢?其實,在我們這樣的亞洲後發性現代社會,不同輩之間恐怕也存在著不同的水平身分認同,因為畢業教育和社會觀念已經天差地遠了。然而,在《背離親緣》提到的各種案例,卻是生下來就無法改善的。
本文一開始談到的那個孩子就是我自己。其實我從早就有亞斯伯格的症狀,在我成長過程中,充滿社交焦慮的各種痛苦。我小時候的自閉傾向,讓父母到處求醫和拜神問卜,小學根本無法適應校園生活到高中都是唸放牛班。這還不止,因為出生時缺氧缺了十幾廿分鐘,我有輕微腦性麻痺,動作不僅不協調,很多體育活動無法完成,手指還有輕微略形。中小學時被同學照三餐霸凌就算了,也受到不少老師歧視。
記憶中最痛的一次,是初中三上打字課時,因為輕度畸性的手指,無法以正確的方法用傳統打字機打字,就用兩根手指打,老師看到時我時,我解釋給她聽,她說沒關係。沒想到,她轉了一圈,十分鐘後又看到我用兩根手指打字,就發飆了在班上暴走,痛罵了我一頓。震驚覺得莫名奇妙下,我只好打電話問媽媽能不能寫信去學校免除我上打字課,老媽只丟下一句「不寫,你不是殘障」就掛電話了。我無法明白,為何她們會這樣不公平地對待我,當晚哭了一整晚,後來乾脆罷交打字課作業。沒想到,打字機在我上高中時就被電腦徹底淘汰了Y(^^)Y
我一直不解為何老媽無法寫一封信給學校免除我上一堂不重要的課的惡夢。《背離親緣》讓我回憶起很多成長時期尋求認同的痛苦。儘管吃盡苦頭,我早瞭解人生是苦的,還好我佛慈悲,所以沒自暴自棄、自怨自艾一輩子。過去我對自己為何生成這部德性感到非常憤怒,但是苦盡甘來,那些痛苦的人生經驗,就像是歷劫歸來的豐富收獲。回首過卅幾年,我真要感謝我父母給我這樣獨特的身體,讓我有很多獨特的好故事可以打嘴炮,感謝他們努力養育我成人,給了我最好的教育!
《背離親緣》可以給讀者許多極為震撼的閱讀經驗,原來包容與愛,是人生最有挑戰性的功課!相由心生、煩惱即菩提,諸多的不完美,也能各自譜多美妙的生命樂章!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反轉四進制的神秘密碼
據說北歐因為長時間天寒地凍、冰天雪地,在漫漫長夜需要打發時間,所以犯罪小說特別流行,雖然北歐有全世界最好的治安。
尤其是已故瑞典犯罪小說家史迪格拉森(Steig Larssen,1954─2004)的「千禧年三部曲」(Millennium trilogy)──《龍紋身的女孩》(Män som hatar kvinnor)、《玩火的女孩》(Flickan som lekte med elden)和《直搗蜂窩的女孩》(Luftslottet som sprängdes),在全球瘋狂暢銷,也是我最喜愛的犯罪小說。
這三部犯罪小說不僅劇情緊湊精彩,史迪格拉森還置入性行銷地大書他反極右派的政治觀點。就連史迪格拉森本身的意外身亡,也充滿了陰謀論;他的高額版稅被關係疏遠的父兄奪走,而最親密的同居伴侶一文未獲,也像足了八點檔的灑狗血。史迪格拉森雖然寫的是犯罪小說,但他年輕時最沉迷的是科幻小說。說不定他仍在世的話,也會寫出優異的長篇科幻作品。
史迪格拉森雖然沒有創作長篇科幻小說,但其他瑞典作家肯定是有的,例如瑞典作家費德瑞‧烏勒森(Fredrik T. Olsson)的《反轉四進制》(Slutet På Kedjan)。《反轉四進制》是本高潮迭起的科幻驚悚作品,拿人類未來的命運來大作文章,只是該文章是用四進制的方式儲存在我們身體中。
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是十進制,因為我們人類有十根手指,道理就是如此而已。如果我們人類有八根或十二根手指,我們日常使用的就會是八進制或十二進制了吧。電腦使用的是二進制,就是傳說中的 0 與 1。四進制的,就鮮為人知,不過如果告訴大家說,所謂的四進制,用的符號代碼是「AGCT」,相信多數讀者都會在心中發出「啊~」的一聲吧。
據說華納兄弟已買下《反轉四進制》的電影版權,由《模仿遊戲》導演執導拍攝。這應該會是部精彩的科幻驚悚電影,因為《反轉四進制》讀起來就很像部好萊塢的大製作了,有特務間的大混戰、神秘的傳染病、古文明的遺產、生物科技、關係全人類命運的密碼等等。
《反轉四進制》中,一位密碼學家和一位蘇美學家,原本不該相遇但卻在一起破解一個密碼編成的蘇美語預言。故事開頭,密碼專家威廉想不開要自尋短見,偏偏訣別的電話讓前妻報警破門救出送去醫院。某個神秘組織從醫院偷偷把絕望的威廉帶到阿爾卑斯山的古堡裡,要他破解一串由蘇美人的楔形文字組成的密碼。
神秘組織的首腦只說事關無以計數的人命,而且時間所剩無幾,但完全不肯透露其他來龍去脈。許多人已患上不明疾病而死亡,他們真的是為了拯救全世界,還有背後另有險惡的大陰謀?威廉在古堡中巧遇到一位也是被神秘組織綁的蘇美學家珍妮。後來威廉與珍妮設法一面與神秘組織對抗,一面又渴望破解密碼找出答案,但時間已極為急迫,世界正瀕臨滅亡,預言彷彿早已寫在密碼之中……
《反轉四進制》中提到的蘇美語(Sumerian),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蘇美人的語言,是一種孤立語言,它不與任何其它已知語言相近。蘇美(Sumer)為目前發現於兩河流域文明中最早的文明體系,同時也是全世界最早產生的文明之一,蘇美人來自何處,蘇美文明發源於何處,目前仍是一個謎。
蘇美人發明了一種象形文字,後來這種文字發展為楔形文字,是最古老的已知人類文字。今天已經發掘出來的有上十萬蘇美文章,大多數刻在黏土板上。其中包括個人信件、匯款、食譜、法律、讚美詩、祈禱、魔法咒語,還有包括數學、天文學和醫學內容的文章。許多大建築如大型雕塑上也刻有文字。許多文章的多個版本被保留下來了,因為它們經常被抄寫複製。抄寫是當時的人唯一的傳播文章的方法。即使專家也很甚少完全弄懂蘇美文字,據說近代破解蘇美語言以來,迄今能夠讀懂蘇美語文字的人不超過兩百五十人。
讀《反轉四進制》的過程就像在解碼,不僅密碼編得巧妙,最終的破解也充滿哲理的智慧。不知作者烏勒森在創作過程中有沒有受到《聖經密碼》(The Bible Code)的啟發?
1980 年代,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數學家 Eliyahu Rips 和物理學家 Doron Witstum 利用一套數學運算模式進行電腦計算對比,挑選聖經時代以來的三十二位知名人物,結果發現他們的名字和出生與死亡日期在《創世記》中都是編在一起的。後來他們把整本希伯來文聖經原文採用電腦跳躍碼(Equidistant Letter Sequence)方式,在字符串中尋找名字、單詞和詞組,找到了一系列相關資訊。他們把發現撰寫成論文《Equidistant Letter Sequences in the Book of Genesis》,於 1994 年 8 月正式發表在了專業學術期刊《Statistical Science》上。
1997 年面世的《聖經密碼》更引起了世人對聖經密碼的關注,作者卓斯寧(Michael Drosnin)是一名無宗教信仰的記者,曾於《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工作,他經過五年的採訪和調查研究後寫成《聖經密碼》一書,聲稱聖經密碼可以預測未來 。他甚至通過密碼找出了「Year of Bible Code Revealed 1997」的詞組。1997年我剛上大學,當時《聖經密碼》紅得發紫,在國內外書市媒體中引起了很大量的討論。
相信聖經裡藏有密碼的人,相信聖經當然是出自上帝之手。可是反對者認為,希伯來文聖經自古以來均出現許多不同版本,幾千年來的抄寫必定會產生不同的字句,解碼所研究的聖經原文已經跟古抄本有一定的差別,包括字數、句點和字距等都不一樣。而且所解碼的希伯來文聖經,只有輔音字母(consonant),沒有元音字母(vowel),因此可信度不高。加上整本聖經的希伯來文有三十多萬個字母,起碼可以發生 100 億種字母組合,所謂的聖經密碼不過是種斷章取義的望文生義。
儘管還有少數科學家在繼續這個工作,但是現在絕大部分科學家對此持否定的態度。我本身也認為,所謂的聖經密碼,絕對是一種鬼扯。人類從非洲草原演化出的大腦,最擅長的功能之一就是尋找模式(pattern),有時候使用這能力過頭了,甚至能從隨機雜訊中編出故事。不僅是聖經,只要是長篇大論的任何書籍字數夠多,任何密碼專家就能從中找到任何他們想要揭示的訊息。
就我一貫的立場,偽科學的材料,最適合用來撰寫科幻作品。正如《反轉四進制》所揭示的,有些東西人類自以為聰明地挖出來,還把其中的資訊當真時,是會闖大禍鬧出很多人命的!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