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good money for the grad student, but not for the normal human beings......"
-Mrs. Anonymous
2006年5月20日 星期六
Lab Notebook (II)
2006年5月19日 星期五
Lab Notebook (I)
Andrew: "We should train a rat to box tips for us...... or a monkey."
Olga: "Nah. Monkey is too expensive. That's what we have undergrads for."
閱讀全文...2006年5月6日 星期六
「超連結」電影
討論兩部還不錯的「超連結」電影《諜對諜》(Syriana)和《衝擊效應》(Crash)。
所謂「超連結」電影(hyperlick cinema)是指電影故事一開始會發展出幾條看似毫不相關的線,最後不相關的人事物都巧妙地交織在一起。這類電影,有名的還有Steven Soderbergh的《天人交戰》(Traffic)和Quentin Tarantino的《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說這兩部是值得一看的好片,是因為它們都是用心認真之作,都敢挑戰嚴肅的議題,而且也是富正義感之作,同時留下不少思考空間。不過它們都並非完美的,都各自有不少缺點,只不過都在可容許範圍內。
Syriana的編劇和導演就是寫了Traffic而奪得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的Stephen Gaghan嘔心瀝血之作,他為了寫這部劇本還遠赴許多國家,甚至在中東還被蒙面駕上車帶到黎巴嫩真主黨的基地。和Traffic一樣的,Stephen Gaghan也嘗圖在Syriana中呈現出不同的觀點。在Traffic中,毒品的問題是從毒販、執法人員(美國及墨西哥)和司法人員的故事中展開,故事發生地點主要有三個,墨西哥、加州聖地雅哥和俄亥俄州。而Stephen Gaghan在Syriana要展現的是其更大的野心,石油的問題,從CIA特務、產油國王子、石油公司律師、能源分析師和恐怖份子的故事中展開。
美國嗜油如命的問題,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所以Stephen Gaghan想呈現出的就是其中的複雜度。只不過這部電影實在是太複雜了,主線和副線都太多,我在第一次看時,多處感到一頭霧水。而且Stephen Gaghan的導演功力顯然沒有Steven Soderbergh高,有好些地方交待得不夠深入。像電影中雖然有交待那位外勞為什麼會甘願成為恐怖份子,可是對其心理轉折,描述得不夠深入。
像這一部敢挑戰爭議性話題,而且敢把美國描述成一個惡霸的電影,一定會引起兩極化的評價。自由派當然會盛讚它,而保守派當然會大力鞭笞。雖然它呈現的是多方面的觀點,可是卻也是一部主觀很強烈的電影,它對美國為了取得廉價石油,而不公不義的惡行大力批判。然而,它雖然是複雜的故事,可是在有些方面卻顯得太簡單了,例如美國似乎輕易地把那位想要改革不再作美國走狗的開明王子搞下台,然後也輕易地把他幹掉。這方面看似有理,可是我反而覺得說服力不夠。因為要把一個富有的波斯灣產油國搞成美國的狗,恐怕要投入的政治運作,是極為複雜的。
其實,如果把Syriana當作記錄片來看,其實也不錯。因為它的確切中要害,就是美國為了石油,是可能做出喪盡天良的事。而且和Traffic中的要討論毒品問題一樣,石油問題也有好些相同之處,它們都是暴利的商品,而在爭奪的過程中,前者是毒販去火拚,後者是政府和石油公司去耍賤。
而爆冷勝出奪得奧斯卡最佳電影Crash,其實原本爭議性沒那麼大,只不過它居然贏了大熱門Brokeback Mountain,樹大招風,才成眾矢之的。
就算不樹大招風,它也會招來兩極化評價,因為它真的同時是一部很棒,也是一部蠻爛的電影。說它好,因為故事中不相關的線,最後都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故事雖然人物眾多,可是都有血有淚,電影中一些情節也相當感人。電影中蠻有趣的是人生的造化弄人,一個一開始歧視黑人而性騷擾黑人的白人警察,可是後來反而在車禍中救她一命。而痛恨那位白人警察的另一位白人同事,一心要想幫助黑人,可是最後反而錯殺了一位無辜的黑人。
可是說它爛呢,是因為它要探討的種族對立問題,並不新鮮也不夠深入,顯得有些矯柔造作。它從頭到尾都一直強調種族對立,其實降反而因不夠含畜而顯得有點假。在美國,已有不少電影或多或少都種族問題有所著墨,大家都知道美國的種族問題很嚴重,而這也是許多自由派主流媒體在自由討論的,所以Crash其實並不太新鮮。而Crash似乎也沒跳出好萊塢的框框,而且它也沒有跳脫出美國人對各種族的刻板印象,甚至是在強化之。一位住在LA地區附近的朋友說,那部電影能引起許多住在LA的人共鳴,不過如果不是住在LA,恐怕這部電影就會太片面了?
雖然很多人都覺得Crash是奧斯卡最爛的最佳電影,或許降為免也太貶損它了,只因為它實在比不上Brokeback Mountain。不過,如果它沒得獎,我也不會去看這部電影吧?
閱讀全文...
2006年5月4日 星期四
追風箏的少年
會看這部小說The Kite Runner,一開始純粹是因為好奇。
這部文學小說,在美國非常暢銷,而且佳評多不勝數。而且初出道的阿富汗裔作者Khaled Hosseini--一位在舊金山灣區執業的醫師,更是囊括了好幾個新人獎。可是,這部小說要講述的,卻是一個主要發生在異鄉的故事。要知道,大多數美國人對發生在自個家園以外的事,是極度漠不關心的,更何況是發生在一個支離破碎的國家。到底是什麼讓他們感動了呢?
把小說看完後,終於瞭解了箇中原因。原來感動的力量不管到世界的那個角落,都是天涯咫尺的!人性不管是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還是在美國加州,都是一樣的。當然其中有善良純真,也有邪惡奸險。雖然這是一部很棒的小說,但是我卻未能一口氣把它看完,是因為它實在是太扣人心弦了,每看到一段落內心都激動不已。
在這個充滿矛盾的故事,有新舊阿富汗的矛盾、種族的矛盾、宗教的矛盾、人性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個贖罪的故事!說著一個人能從欺騙中學會真誠的面對自己和別人、從自私自利中學會無私的付出、從妒忌偏執中學會愛護別人、從懦弱中學會勇敢、從遺忘中學會反省、從絕望中看到希望!
雖然小說有提到阿富汗多災多難的國運,作者卻未此對政治事件大肆渲染,因為基本上,它要說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故事中有富家少爺Amir和他的兒時玩伴Hassan,有Amir的父親Baba和僕人Ali,簡單的關係中交織出複雜的情感。故事中一開始美好的友誼,卻在一場原本應該是要快樂慶祝的風箏賽勝利中,發生了一埸憾事,讓兩人原本應該要快樂地一起生活的朋友,從此分道揚鏢各自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故事前半段是述說兩個小孩的友情,還有父子的矛盾情感。雖然他們當時都只是小孩子,但是主角的那段童年回憶裡,就幾乎道盡了人性中的各種弱點,說著一個人能夠如何無法真誠地面對自己和故意傷害別人,卻也道著人對人的信任和善良的愛。後半段是述說想要贖罪的Amir遠赴家鄉,在重新面對不堪回首的過去時,得到救贖的力量。雖然作者未花費多少篇幅在講述阿富汗的戰亂,但從故事主人翁不同的遭遇,還有往日在喀布爾生活的自由快樂中,更深刻地刻畫了戰爭的無情。
我想啊,不管是作者也好,還是小說中虛構的主角Amir也好,要在移民美國後的舒服日子中,再度回去面對支離破碎的故鄉,是會令人多麼地感到痛苦挫折。不過,生命中最不能夠承受的,或許不是重擔的折難,而是逃避的輕盈。
就像Amir的忘年之交Rahim Khan說的:「There is a way to be good again!」,人生中最重要要學的,或許就是學會如何真誠的面對自己吧!
註:The Kite Runner有中譯本《追風箏的孩子》,木馬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