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蘭亭序玄機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完整史籍的國家,拜祖宗愛收集和記錄史料所賜
,恭喜要讀歷史的學生們。可是再如何建立完整的史料,都還是不可能把所有帝王將相的秘密都公諸於世,更甭提戰亂烽火要散失的。

這給了懸疑小說家有機可乘而有很大的創作空間,反正過去就有一堆野史在腦補,可是要完美地利用各種歷史線索和人物串起合理的懸疑故事,仍要有深厚的功力。因為涉及真實歷史人物和背景,這類小說往往也有比起其他懸缺小說有更多熟悉感,其中的《蘭亭序殺局》是一部很精彩的作品,背景在大唐的開國不久。

唐朝,唐朝本來就非漢人建立的朝代,是中國史上最奇特的朝代,根本不像中國的朝代,因為實在太開放了,不信去看看《滿城盡帶菊花甲》的爆乳妹。近年許多中國電影如《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狄仁傑之神都龍王》、《妖貓記》、《刺客聶影娘》都試圖忠實打造出唐朝的風華,雖然都要去日本取經

唐朝最全盛時期,GDP估計佔全世界六成,領土是現在中國的兩倍,想必反分裂法也適用於這些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的領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長安滿異國風情。

雖然創造出可是唐朝卻也是刀光劍影、腥風血雨的朝代,唐太宗李世民設計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並可能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真的超帶種,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蘭亭序殺局》禁軍中郎將呂世衡在玄武門之變臨死之前留下了「蘭、亭、天、干」四字,把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的行書作品〈蘭亭序〉又抖了出來。這已不是〈蘭亭序〉在歷史懸疑小說中登場,另一本歷史懸疑小說《蘭亭序密碼》早上了場,身為天下第一行書真好用,只是《蘭亭序密碼》中的故事年代其實更晚,是在唐憲宗之時,當時已非盛唐,還有藩鎮割據。

《蘭亭序殺局 卷一:玄甲衛》中除了唐太宗,還有「四王奪嫡」的主角李承乾、李恪、李泰、李治四位皇子外,魏徵、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以及房玄齡、杜如晦之子,加上玄甲衛郎將蕭君默、桓蝶衣、楚離桑等虛構人物。

既然唐朝發生的故事一再和〈蘭亭序〉扯上不解之緣,而且還不只一次,究竟是啥狀況?

史實是,東晉永和九年(西元353年),王羲之揮灑寫下〈蘭亭序〉,之後書聖的身影在山水間悄悄匿跡。當時,王羲之與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孫統、李充、孫綽、謝安、支遁、太原王蘊、許詢、廣漢王彬之、高平郗曇、余姚令謝勝等「少長群賢」共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集會,為蘭亭集會,是時有二十六人得詩三十七首,後輯為《蘭亭詩》。〈蘭亭序〉是王羲之為《蘭亭詩》寫的序言: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稧(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領(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取/趨)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蹔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攬(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攬(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這是普遍認為是最接近正本的摹本——神龍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個蘭亭會在《蘭亭序殺局》中很關鍵!以後只要有這類聚會都寫成歷史懸疑小說,中共就永久禁止多人聚會了。

王羲之以特選的鼠鬚筆和蠶繭紙書寫,〈蘭亭序〉共計324字,凡是重複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廿個「之」字,各具風韻,畢竟自己和兒子們名字就都有「之」字,皆無雷同。據說,王羲之酒醒之後,過幾天又把原文重寫了好多本,果然好創作還是要有酒,但終究沒有在蘭亭集會時所寫的好。〈蘭亭序〉的藝術價值不僅極高,還一再暗藏天大的秘密,甚至主宰了唐朝國運不只一次!再多來兩部〈蘭亭序〉暗藏玄機主宰國運的歷史懸疑小說,匪區水深火熱的人民就要翻牆才看得到〈蘭亭序〉了。

近三百年後,唐太宗得到了〈蘭亭序〉,命書法大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馮承素等人臨摹〈蘭亭序〉,一個罰抄寫的概念,封賞給王公貴族和外國使節,摹本流傳至今。唐貞觀22年(西元672年),唐太宗遺詔〈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

《蘭亭序殺局》作者王覺仁,是著名的作家、編劇、傳統文化研究者,代表作《血腥的盛唐》、《王陽明心學》,所以在這本歷史懸疑小說中,許多唐朝的政治、社會、文化都有所介紹。

《蘭亭序殺局》中,男主角蕭君默因緣聚會地和〈蘭亭序〉背後的大秘密扯上了,進入暗潮洶湧的各種陰謀和算計中,當然都要和〈蘭亭序〉有關,帥氣的男主角當然要能像葉問那樣一個打十個,而且還要像狄仁傑那樣能辦案。

真實的歷史本來就頗精彩,《蘭亭序殺局》埋下一個又一個謎團,又高潮迭起,讓人忍不住一直想追下去,如果拍成影集相信也會頗受歡迎!先不爆雷了,有空來看看吧!

閱讀全文...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我們更需要的科學素養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科學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

我大學唸書之前能夠讓教授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論文,現在能否用來升等都難說。這二十多年來,學術界對科學論文的質與量有更高的要求,意味著時代的進步,但也促成論文造假的誘因。

愈來愈多的大學批量製造了愈來愈多的大學生,可是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卻倒退十幾年,而且博士班卻愈來愈難招到學生;政府過去投注愈來愈多的資源在高科技的創新,可是競爭力卻似乎被韓國和對岸不斷趕超,愈來愈焦慮的政府只能要求研究成果要馬上有用,基礎研究愈來愈不受到該有的重視。

這是一個無比焦慮的時代,但也可能是個充滿機會的時代,至少讓人投身科學工作前就該清楚自己的志趣,而非盲目一窩蜂。就像大文豪狄更斯在《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裡著名的開場一樣,每個時代都有其雙面。當一個經濟體要轉型而能夠更富裕和先進,就不可能單純依賴過去代工的經驗,還有讓學生不顧興趣專長一窩瘋地往理工領域裡擠,忽略健康有活力的社會需要多元多樣的人才。

身為科學工作和教育的一員,我當然希望更多熱血能加入,但更希望後輩都是了解狀況並且能夠樂在其中的。科學研究是艱辛的,也是充滿挑戰的;是孤獨的,也是充滿樂趣的;是高度專業的,也是廣闊無邊的。投身科學工作的有志之士,在基礎科學的研究愈來愈多挑戰的情況下,能不好好認識這個最了不起的智性活動,如何成就我們今天人類史上最高效的社會嗎?

我們的社會普遍是尊崇科學的,偽科學也就是搭著大眾對科學的崇敬和信任招搖撞騙,可是不少志同道合的有識之士,也為推動全民科學素養而努力不懈。然而,即使是理工科系出身的人們,就一定具備了該有的科學素養了嗎?

日本物理學家池內了,除了是位成功的科學家,他也為日本大眾寫過不下五十本科普書!是位多產的作家。他的這本給年輕學子的《科學素養:看清問題的本質、分辨真假,學會用科學思考和學習》(科学の考え方.学び方)雖然成書於二十幾年前,但仍適合今天有志科學的學生一讀,認真地在迷惘的時代指引出清晰的方向。現在的學子何其有幸,我也希望大學時就能讀到這本書。

身為在大學裡任教,有志科學教育和科普傳播的科學工作者,我是很羡慕日本的,因為日本有不少大師級的科學家,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之餘,仍不忘孜孜不倦地寫書為大眾解釋複雜的科學知識,出版社也提供專業的編輯協助,這讓日本人的科學專業不輸歐美,甚至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近年日本也出現了不少諾貝爾獎得主,就是他們長期投資科學最具體的收穫。

《科學素養》這本書中,池內了分享他在科學之路上的經驗,談的不只是他熟悉的物理學而已,他交代了自己為何投身科學研究,闡述科學的思考法和歷史,討論現代科學的目標、特徵和難解問題,也提出科學家的責任與倫理、科學與社會的關係等。他沒有美化科學,誠實地揭示科學的限制等。科學在不同時代展現出不同的面貌,清楚地了解其脈絡才能深入探索。

《科學素養》寫得非常的淺顯易懂,雖然可能有些專有名詞讓人感到陌生,可是高中生閱讀之後也可能很有收穫,尤其是在決定大學的求學方向時,認清科學家所追求的是否和自己的志趣相投,相信能夠讓人做出更好的決擇!

科學學者和學生,除了必須學習妥善掌握複雜的科學理論和實驗,同時也應該有批判思惟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清楚科學在歷史中的脈絡和社會中的互動,因為有很多政策議題有賴通曉科學並且有溝通能力的知識份子來提供建言。

讀了《科學素養》,仍不足以成為真正有科學素養的人,但至少會略知科學素養,並且想要成為有科學素養的人吧!?




本文為《科學素養:看清問題的本質、分辨真假,學會用科學思考和學習》(科学の考え方.学び方)推薦序。

閱讀全文...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章魚、心智、演化






章魚哥保羅(die Krake Paul,2008-2010)是德國奧伯豪森一個水族館(Sea Life Centre in Oberhausen)的一隻普通章魚(Octopus vulgaris)。據稱這隻章魚能準確預測德國國家足球隊的比賽結果,在2010年南非世界盃足球賽成功預測八場,因而有「德國神算子」、「章魚哥」、「保羅哥」、「章魚帝」、「預測帝」之稱。

在德國國家足球隊比賽前,奧伯豪森水族館的工作人員會在章魚哥進行「預測」前準備兩個透明玻璃箱,箱上分別貼著主場及對手雙方的國旗,而箱中會各被事先放入食物(如蚌)作為章魚哥的食餌,然後讓牠在選擇「預測」獲勝的隊伍旗幟所在的玻璃箱中獲取食物。

 


章魚哥保羅於2010年10月25日於奧伯豪森水族館壽終正寢,享年兩歲又八個月。2011年初,紀念章魚哥保羅的雕像落成,該雕像置於奧博豪森水族館門前,高度達兩米,外形為保羅用八隻爪環抱著一個足球。足球上印有多國國旗,還開了一個小窗,遊客可通過小窗看到保羅的骨灰罈。

我們不知道科學該如何解釋章魚哥在南非世足賽的準確預測力,但是科學可以肯定的是,章魚有高超的智力。很多水族館或研究機構被章魚的調皮搗蛋搞得七葷八素,已不是新聞,像是故意玩逃脫秀、爬到隔壁缸偷食物、對討厭的工作人員噴水、堵塞排水系統、噴水破壞電燈⋯⋯等等,層出不窮;章魚甚至能從罐子裡自行開罐逃脫,連人類為了防止小孩打開的特殊藥罐都知道該怎麼對付,還會在迷宮裡來去自如,也有記憶。

章魚和烏賊、魷魚等同屬頭足類軟體動物,科幻小說或電影很愛用章魚來當作外星人原型設計的靈感。章魚是沒有外殼或內殼的頭足類軟體動物,除了喙之外沒有硬質部分。目前已知約有三百多種章魚,包括生活在深海和珊瑚礁的。章魚從不到一英寸長到重達百磅、從觸手尖到觸尖跨越二十英尺的巨型太平洋章魚都有。

章魚有三顆心臟,會把藍綠色的血液在八足的身體中泵送。牠們的身體非常具有延展性,可以擠入一個與牠們眼睛大小相當的空間。牠們可以透過改變體色和噴射墨汁來躲避和混淆掠食者。普通章魚約有五億個神經元,牠們的腦在解剖上和我們的很不一樣,章魚的食道直接穿過大腦,如果吃下去的貝殻或小動物的爪刺穿食道,就會直接貫穿入腦中。

和脊椎動物不同,章魚處理訊息的神經不僅集中在腦,還包括觸手上分散的神經,他們同時用中央及分散式的神經系統來處理訊息,肢體運動的計劃、運算和執行不需經過大腦,能夠在觸手上完成,所以牠們的觸手即使被切下來,仍舊能夠自行運動。

我今年去了韓國釜山及首爾,旅遊書和部落格都會介紹到韓國生吞小章魚的獨特吃法,還警告那是有危險性的,因為不小心讓章魚觸手上強力的吸盤在食道上緊緊吸住還堵住了氣管入口,那麼就等著窒息而死。據說這危險的吃法是韓國男人的成年禮之一,但因為覺得很不人道,所以沒試。在釜山松島去吃烤海鮮大餐時,一盤端上來的海鮮居然是小章魚的觸手,仍在扭動的章魚觸手我們嚇壞了,雖然知道該生吃,但還是在其他韓國客人和老闆鄙視的眼神下,趕緊用扇貝殻把它們炒熟。

先別管炒章魚觸手了,如果想知道章魚的智力究竟是怎麼回事,來讀讀《章魚,心智,演化:探尋大海及意識的起源》(Other Minds: The Octopus, the Sea, and the Deep Origins of Consciousness)吧!《章魚,心智,演化》的作者彼得.戈弗雷史密斯(Peter Godfrey-Smith)是位哲學家,但這本書並非宅在辦公室裡讀資料寫成的,他還跟動物學家在澳洲雪梨外海的一個叫做「章魚市」的地方水肺潛水,實地觀察章魚的行為。

科學家對於章魚演化出高超智力這事感到困惑,因為智力演化的理論、尤其是「心智理論」,認為智力是社會性動物演化出來預測和應對別的個體行為的工具,簡單來說就是用來推斷別人在想什麼、會做什麼的工具,可是章魚在動物學家的認知中,並非社會性動物,牠們大部分時間是孤獨生活的,雖然在章魚市裡觀察到了章魚個體間的互動關係,可能說明章魚並沒有過去想像中那麼孤僻,但是仍有另一個謎。

章魚的壽命並不長,即使在人工的飼養環境下,野生動物避免了天敵、寄生蟲和疾病的侵害,在照料得當的情況下可能會比在野外中長壽,但是即使貴為「章魚哥」,保羅在水族館的壽命和其他野外或水族館的章魚並沒有太大差異,加上戈弗雷史密斯在書中對章魚老態畢現的說明,可見章魚是會很明顯老化的動物,壽命和其他沒有高超智力的動物相比顯得短到異常。令人困惑的是,一般來說高智力的動物都是壽命較長的動物,因為在生命史中有更多更多機會使用上智力,很難理解為何一個短命的動物需要高超的智力。

回到澳洲雪梨外海的章魚市,戈弗雷史密斯在那裡觀察到的章魚也有不同個性,有些較拘謹、有些較莽撞,他甚至能分辨伸向他的觸手是好奇的友善試探,還是充滿敵意的試圖獵食。章魚也有好奇心,也會玩耍。牠們會用神經及肌肉系統快速在幾秒就改變身體的顏色和斑紋來模擬海底岩石和砂子的顏色、陰影和圖案,牠們的觸手不僅能自主運動,皮膚上甚至有感光細胞能夠「看到」東西。這種快速變皮的技術也不僅僅是為了偽裝而已,牠們也會根據自己的情緒改變體色。

除了為這群迷人的動物智力立傳,戈弗雷史密斯也解說了動物的起源,以及神經系統的演化。當單細胞生物聚合成多細胞生物,其中一支演化成我們今天熟知的動物。細菌等單細胞生物也能對外界訊息產生反應,但它們是單身漢,不須要協調。像是動物這樣的多細胞生活,必須要有能夠感應外界訊息,並且協調各組織和器官活動以對外界產生反應的系統,那就是神經系統。寒武紀後,層出不窮的掠食者讓背腹受敵的動物更需要神經系統來快速反應。我們和頭足類軟體動物的最後共同祖先大約出現在六億年前,所以我們和章魚已經分家了這麼久,卻各自獨立演化出了能夠產生意識和複雜行為的神經系統。

現生動物有三十幾門,只有三個門的動物演化出所謂「複雜主動身體」──節肢動物、軟體動物和脊索動物,能夠快速移動、抓取和操縱其他物體。其中又只有脊椎動物和頭足類動物形成了大而複雜的神經系統。身為一個哲學家,他並沒有用空想來理解意識是怎麼一回事,他到動物的世界去探索,甚至問了很生物學的問題,想要知道讓意識起源的材料為何。

章魚存在的時間比人類長了千倍。海洋孕育所有類型的生物,心智在海洋中誕生是合情合理的,但我們對海洋生物的了解甚至遠不及外星球,相信還有很多有待我們去探索的。

因為作者是哲學家,所以《章魚,心智,演化》相較其他生物學家出身的科普作家,在書中使用了更多抽像的概念,老實說讀起來並不輕鬆,但仍很值得對章魚、心智、演化有興趣的朋友一讀!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閱讀全文...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挺身擁抱B選項






「人生無常」四個字誰都會講,可是真正能接受的人又有多少?佛說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憂悲惱苦,有誰能不集滿全套?

古印度有一個老婦人的獨子因病不幸過世。老婦人因愛子心切,便在兒子墳墓旁不斷哭泣,佛陀經過告訴她,只要到一戶從未死過人的家庭裡,求得「不死火」,兒子就能死而復生,可是婦人走遍全城都沒能遇到有未死過人的家,終於悟到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的,為往生者哀傷又有何益?

這個道理還算淺顯,看他人的故事總是比較輕鬆的,但如果最心愛的人突然離世,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呢?那種突如其來的空虛和悲傷,就像一團驟然湧現驀地吞噬心靈的迷霧,讓人已分不清楚自己還有快樂,甚至過著平靜生活的能力。

讀著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擁抱B選項》(Option B: Facing Adversity,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Finding Joy),心裡想說還好自己沒遇到這個情況,不過一轉念想,不對啊,世界上任何人幾乎都一定會遇到親人的離世,只是很可能不知何年何月,所以才會是意外。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談論親朋戚友可能的死亡,會被視作極為不吉利。人終將有一死,但沒人想要去面對,但是我們正需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如何去面對。當已經陷入悲痛萬分的憂傷時,其實就已經很難短時間內脫身,尤其對諸行無常沒有真正的體悟的話。

雪柔.桑德伯格有眾人嚮往的人生,完美的履歷、令人羨慕的工作、親愛的老公與孩子。她的暢銷書《挺身而進》鼓舞了許多人,並且創辦LeanIn.Org支持女性完成心願。但兩年前,桑德伯格的丈夫大維.高柏(Dave Goldberg)在墨西哥度假中,倒在健身房地板上意外驟逝,她的人生瞬時陷入不見底的痛苦,她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走出如影隨形的傷痛,更不知道如何讓兩個稚齡的孩子有快樂的人生。




丈夫過世兩週後,桑德伯格正與朋友菲爾討論該由誰去參加學校所舉辦那場需要父親參加的親子活動。「但我想要大維。」桑德伯格哭著說。菲爾擁著他說,「A選項已經不存在了,就從B選項開始吧!」

這就是這本書書名的來歷,人生無法盡如人意,我們每個人都活在某種形式的B選項中,她主張即使完美選項不復存在,我們仍可以擁抱B選項,勇敢重新開始。

不只是失去親愛的人,人生中各種逆境總是突然來到,工作受挫、失去情感⋯⋯不管是自己,還是身邊所愛的親友。我們真的無法選擇是否要出現逆境,而是面對逆境和失去時,該怎麼辦?無論能力有多強,遇到這種重大打擊,不僅是痛不欲生而已,即使走出了悲傷能夠回到家庭生活和職場工作中,還需要面對一大堆尷尬的狀況,無論是小孩的教養還是同事的對待都有很多有待適應的。然而,悲傷和尷尬,都是正常的,否則就不是常人了。

桑德伯格最了不起之處,除了她積極用科學的方法尋求幫助,也體現在她勇於向大眾分享她的心路歷程,儘管必需一再曝露她內心的掙扎和脆弱之處,以及諸多私密的情感,其中也還需要面對酸民可能的無知攻擊。

《擁抱B選項》結合了桑德伯格歷經這一切的經驗,以及他的好友、華頓商學院心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對於如何從逆境復原的研究新發現。格蘭特是《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和《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2》(Originals: 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的作者,和桑德伯格一家本來就是好友,悲劇發生後他搭機飛往加州參加葬禮,並應用科學的方法給予桑德伯格心理上的支持。




《擁抱B選項》書寫她如何走出喪夫的傷痛,重新發現幸福的歷程,也收錄了來自各領域許多人克服逆境的故事,包括面臨病痛、失業、性侵、暴力、天災與戰爭暴行等重大失落,看他們如何重寫人生,展現人性的堅強。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指出,克服悲傷情緒,要解心理上的三P問題:一、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是自己的錯;二、普遍性(pervasiveness),認為生活各個層面都會受到影響;三、(permanence),認為事情造成的衝擊將永久持續。所以要能不自責,認識到受到的打擊不是全面性的,而且悲傷不會永遠存在。

悲傷的人是會感覺到傷痛似乎將永無止境。儘管悲劇肯定改變了生活,並且在某些方面,失去的將永遠不復得,但是悲傷的強度一定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和減輕。人生無常,傷痛也無常,如果我們能夠幫助悲傷的人體認到悲傷本身也會改變,那麼對悲傷的恐懼就不會永遠持續下去,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看到生命不僅會繼續找到出路,而且會在某個時候再度好轉。

悲傷不僅是傷痛的人必須面對的,也是周遭的親朋戚友要面對的。我承認大部分時候,遇到有親人過世或罹患重大疾病的朋友,自己不知道是否會在傷口上灑鹽,所以反而特意迴避一些問題,但這往往讓氣氛變得更僵,然後乾脆就逃避。桑德伯格告訴我們,我們不該再對房間裡的大象視而不見,應該要把牠踢出房外。




桑德伯格通常是非常開放的,與她在臉書的同事有很多交流,但她回到工作崗位後,卻沒有提到她丈夫的死。 因為她沒有提到他,所以她和同事之間的情感距離反而拉大了,她的失落感和孤獨感加劇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忽視房間裡的大象,桑德伯格變得非常孤立。

她在三十天的傳統猶太人的哀悼期之後在臉書發了動態,並且開始與不知道如何提出關於她丈夫死亡問題的朋友和同事發起了對話。《擁抱B選項》告訴我們,但大量的心理學證據表明,談論創傷事件可以改善身心健康,幫助人們瞭解自己的情緒,並且被別人理解。把悲傷留給自己固然浪漫,但當你對你在乎的人開放心胸時,他們很可能會和你一同處理你的問題,並在過程中支持你。

在悲痛時,人們常常希望自己能夠趕快好轉和恢復,可是發現自己還在悲傷中,卻又會更沮喪。桑德伯格用她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我們不必追求完美,我們不必一直相信自己。我們只要相信自己可以一點一點地變好。

為了幫助桑德伯格重建自信,格蘭特建議她每天寫下她做得很好的三件事。在睡覺前的幾乎每個晚上,桑德伯格做了六個月的清單。心理學家發現,計算我們做出的貢獻能激勵我們的自信,這是因為這樣提醒我們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桑德伯格現在鼓勵她的朋友和同事們寫下他們做得很好的事情,她表示嘗試過的人都希望他們早就能夠這樣做。

許多悲傷的人會遭受倖存者的懊悔,悔恨自己憑啥還活著呢?即使嚴重的悲傷消退了,內疚仍然存在。這不僅是自己的問題,有些三姑六婆或酸民,看到悲痛的人能從事愉悅的事,也會白目地酸言酸語,彷彿自己永遠不會遇到打擊一樣。當桑德伯格出席朋友女兒的活動而感到喜悅時,也湧現出了內疚感。她每天都在努力一直專注於自己的孩子和工作,但她沒有專注於給自己的孩子帶來快樂和歡樂。後來她學會了放鬆,回到和家人從事愉快的活動。她表示,與其被動地等待快樂的降臨,還不如主動地尋求小確幸,因為愈來愈多的小確幸會給人們力量。

《擁抱B選項》的兩位作者,一位提供了寶貴的人生經驗,另一位提供了紮實的學理依據,提供實際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發現自己內在未曾發掘的韌性,每個人都可以像鍛鍊肌肉般,強健自己的韌性。說真的,我們真的不知道意外的打擊何時何處而來,就像在叢林裡不知猛獸何時撲來,如果平日不勤練肌肉,臨時抱佛腳是危險的。而且即使我們自己未遭遇不幸,但周遭親友可能會,我們也需要學會如何面對和幫助他們。

《擁抱B選項》真的是本難得的好書。就因為有生離死別,人生的點點滴滴才值得珍重,作者們當然不可能為我們回答我們人生中什麼是重要的,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重要的是要怎麼正向地面對今後的人生,是我們自己能夠選擇的!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