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文:អង្គរវត្ត
建造時代:十二世紀前期
建造國王:蘇耶跋摩二世 (Suryavarman II)
建築風格:吳哥窟式(Angkor Wat)
供奉主神:毗濕奴(梵文:विष्णु,Vishnu)
出入方向:西門進、繞南迴廊,從東迴廊上塔,從南迴廊下塔,從西門出
瀏覽時間:好幾個小時
吳哥窟(英語:Angkor Wat;法語:Angkor Vat),又稱吳哥寺或小吳哥。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請見〈【吳哥印象】吳哥窟在哪?〉)
1992年,聯合國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成為柬埔寨旅遊勝地。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
柬埔寨國旗:
12世紀中葉,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1150)定都吳哥,蘇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請見〈【吳哥印象】吳哥的歷史〉)。蘇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濕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廟,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35年建造,供奉毗濕奴,名之為「毗濕奴神殿」。
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佈局:祭壇和迴廊。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須彌臺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週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吳哥窟在十四世紀中葉成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紀時真臘國王闍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十五世紀初葉暹羅入侵吳哥之後,因暹羅人信奉上座佛教,吳哥寺變為上座部佛寺。此後吳哥寺一直是上座部佛寺,延續至今。(請見〈【吳哥印象】柬埔寨的宗教〉)
1431年,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後來有些高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無意中發現宏偉的廟宇,也有一些當地的佛教徒在廟旁邊搭蓋屋寮居住,以便到廟宇中朝拜,但吳哥遺跡多不為世人所知。(請見〈【吳哥印象】吳哥的命運〉)
中國宋代趙汝適著諸蕃志記載,當時的國都名字「祿厄」。祿厄(Lokor)來自梵文nagara,即都城。16世紀,此寺被稱為「Angkor Wat」;「Angkor」,來自nagara,Wat是高棉語中的「寺廟」,「Angkor Wat」即「都城寺廟」。
元成宗鐵莫爾在元貞二年(1296年),派遣周達觀出使真臘。使團取海路從溫州開洋,經七洲洋(西沙群島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薩州),橫渡淡洋(今洞裡薩湖)至吳哥國登岸。周達觀和他的使團駐吳哥一年。回國後周達觀寫了關於真臘風土民情的報告《真臘風土記》(請見〈【吳哥印象】周達觀之真臘風土記〉)。《真臘風土記》稱吳哥窟為「魯班墓」,又說國王死後,有塔埋葬,可見吳哥寺乃皇陵。
一些學者認為,吳哥窟是蘇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據有三:
1. 與吳哥大多數其他寺廟朝東,面對朝陽不同,吳哥窟正門朝西,面嚮日暮;根據荷蘭考古學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殯葬風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廟則朝東。
2. 畫廊浮雕反時針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禮時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3. 吳哥窟畫廊中蘇耶跋摩二世與毗濕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後升天成毗濕奴長駐毗濕奴神殿之意。
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1330年-1339年間曾遊歷吳哥,著有《島夷誌略》,他稱吳哥窟為「桑香佛舍」。汪大淵還報告吳哥窟有「裹金石橋四十餘丈」,十分華麗,有「富貴真臘」之語。
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綬出使真臘。尹綬從廣州出發從海道經占城,過淡水湖(今洞裡薩湖)、菩提薩州、經吳哥窟抵達真臘。尹綬回國後將真臘國的山川、地理和吳哥都城所見,繪畫成圖上呈,明成祖大喜。
修復
1907年,暹羅將暹粒、馬德望等省份歸還柬埔寨。1908年起,法國遠東學院((法語: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簡稱EFEO)開始對包括吳哥窟在內的大批吳哥古跡進行為期數十年的精心細緻的修復工程。吳哥窟的190米寬的護城河,如一道屏障,阻擋森林的圍困,因此吳哥窟比其他吳哥古跡,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雜樹叢生,有些樹根深植入部分建築物的紅壤磚縫隙,逐漸將縫隙擴大,最後將紅壤磚推落,使建築物坍塌。修復工程包括幾個方面的工作:清除雜草、樹林、積土、白蟻,穩定地基,支撐搖搖欲墜的建築物,然後運用考古學家在希臘雅典和印尼爪哇等地古跡重建工作中發展起來的分析重建術,運用在吳哥古跡的重建上。清理吳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
30年代,開始用分析重建術復原吳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須用遺址的原來材料,按原來的古代的建造方法復原遺址,只有在原物無存的情況下才允許適當使用代替物。這項工作到了六十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動盪而停頓,於1990年代重新展開。
地理與交通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暹粒市(Siem Reap)北約5.5公里,即北緯13°24′45″,東經103°52′0″。暹粒-吳哥國際機場(代號:REP)有航班直達曼谷、新加坡、吉隆玻、胡志明市、台北等地。也可搭航班到柬埔寨首都金邊,然後由陸路搭長途汽車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離暹粒市中心最近的古跡。在吳哥窟北2公里是吳哥王朝的最後國都大吳哥;巴揚寺、空中宮殿、巴肯寺和巴芳寺都在此城中。吳哥窟西北3公里有巴肯寺,東北4公里有豆蔻寺、塔高寺等古跡。
View Larger Map
佈局
吳哥窟的整體佈局,從空中可以一目瞭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鬱鬱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
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佈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遊遊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
吳哥窟平面圖:
(Map from アンコール遺跡群フォトギャラリーPhoto Gallery of Angkor Ruins)
(Map from Angkor Guide)
(Map from Angkor Guide)
外郭
十字王台盡頭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築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迴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寶塔為頂點,象徵須彌山。美國學者艾麗娜•曼妮卡解釋這三層迴廊各代表國王、婆羅門和月亮、毗濕奴。各迴廊的每個基點上建立廊門,上中兩層的迴廊,四隅設置塔門,每層塔門的四座寶塔,中央寶塔形成五點梅花圖案。由於寺廟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層須彌座的位置,並非在下一層須彌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後偏東,為西邊畫廊留出更多空間;因為同樣原故,西邊的臺階不如東邊臺階陡峭。
吳哥窟3D模型:
(Picture from 3D-PAPER-MODEL.com)
(Picture from 3D-PAPER-MODEL.com)
(Picture from 3D-PAPER-MODEL.com)
第一層的須彌座由砂岩石壘成,高出地面約3米;須彌座之上,有高3米許的迴廊,圍繞吳哥寺如口字。迴廊長方形,南北方向長190米,東西方向長220米。迴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門和八座廊門,四隅各一座塔門,正西、正東各三座廊門,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門。塔門和廊門有內、外二石階,可通第一層內院、寺廟外院。迴廊的內側牆壁既是寺的外牆兼巨型畫廊。迴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拱頂,另一排支撐半拱頂邊廊。迴廊的二重簷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曬雨淋。
畫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餘,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余米,繞寺一周。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請見〈【吳哥印象】印度兩大神話史詩(上)〉、〈【吳哥印象】印度兩大神話史詩(下)〉、〈【吳哥印象】乳海翻騰(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和〈【吳哥印象】吳哥的歷史〉)。從西北壁角按反時鐘方向,西畫廊展示羅摩衍那中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擊敗羅剎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場面,和摩訶婆羅多中俱盧族和般度族戰爭的故事。南畫廊有幾幅浮雕,和吳哥王朝歷史有關,其中一幅描繪蘇耶跋摩二世頭戴王冠,在寶座上赤足盤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後手靠著寶座扶手,左右侍從各二,手執長扇,為王扇風,身後還有宮女,手持巨型蠟燭,白日點燃。接下去是印度神話中32層地獄和37重天堂。東畫廊描繪古印度神話普拉納斯中一個著名的故事:毗濕奴攪乳海:毗濕奴令92尊阿修羅和88尊天神把蛇神充繩索攪動乳海。接著的毗濕奴擊敗阿修羅的場面是16世紀後人所加。北畫廊顯示毗濕奴第八化身黑天戰勝阿修羅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畫面較小,多是描述羅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入第一層迴廊西門,踏入一個名為「千佛閣」的田字閣,四周環繞迴廊。田字閣被中央的十字遊廊間隔為四個院落,其地面比十字遊廊和迴廊低約一米,原為水池,現不蓄水。田字閣的南北廊,寬約3米,外側封閉,內側立雙排方柱。十字遊廊由兩道遊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遊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組成,由四行方柱支撐。兩行內方柱支撐中廊,兩行外方柱支撐各自的偏廊。中廊寬約3米,高約4.5米,上半是牆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飛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牆還殘留深紅色的塗漆,由此可窺見八百多年前吳哥窟全盛時期之輝煌景象[24]。主廊頂呈蛋尖拱形,以陶瓦蓋頂。左右偏廊,寬約2.5米,高約3米。遊廊總寬度約8米。幾世紀來,朝拜者曾在閣內留下許多佛像,不過大部分佛像現在已被挪走。閣內還有不少頌揚朝拜者善行的銘文,多數是高棉語,一些是緬甸語。田字畫閣之外的院子,乃寺廟第一層圍囿的內院,如反匚字形。在第一層圍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經閣。田字閣的北廊、中廊和西廊各有石階廊西通寺廟的第二層圍囿。
第二層台基又高出第一層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長方形迴廊,東西方向長約115米,南北方向寬約100米。迴廊沒有石柱,也沒有偏廊,兩壁分佈豎葫蘆欞窗,間以天神浮雕。迴廊共有十座廊門,四隅各一,東南北各一,西邊三座。每座廊門有內外二石階,下通第一圍囿內院,內通第二圍囿內院。西邊的三座廊門,通第一圍囿的田字閣。第二層迴廊四角的塔門,頂部各矗立一座寶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寶塔的頂部大半缺損,九層寶塔只剩二三層。第二圍囿內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經閣。兩座藏經閣之間由一個十字形陽臺的南北道相連,陽臺的東西道連接第二層迴廊的西門和第三層迴廊的西門。這個十字陽臺也是後人添加的。
寺廟的第三層台基,即最內和最高層台基,稱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兩段疊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層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臺階,東南西北每邊各三道,十二道臺階都十分陡峭,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象徵登天之艱辛。臺階之上的田字形重簷畫廊,60米見方,上立五座寶塔,四隅各一塔門,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頂離地65米,主塔比四個角塔高大;五座寶塔,排成五點梅花式。每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最初四通,中供毗濕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圍攏。各塔門之間,塔門與主塔之間,由田字畫廊相連。田字畫廊由迴廊和十字遊廊組成,迴廊分主廊和偏廊兩部分,主廊靠外的牆壁分佈著豎葫蘆欞窗,在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基點則分佈長方形無欄窗。主廊的內側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頂,偏廊內側排列立柱,半拱頂高三米。十字遊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頂,二半拱頂,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頂和半拱頂上鋪陶瓦。畫廊頂部的天花板刻獅頭蛇像,畫廊和神龕入口有佈滿雕飾的門楣和三角牆。迴廊東南西北四邊的正中各有廊門,每廊門有臺階下通第二層;迴廊四隅的塔門,各有二道臺階下通第二層。
藝術
吳哥窟佈局十分均稱,富有節奏。吳哥窟建築群,有兩種形式的對稱,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從護城河、外郭圍牆到中心建築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呈現準確的鏡像對稱:甚至廣場大道中軸線上南北兩個藏經閣、兩個水池,也對稱的分佈在兩邊。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左右對稱地陪襯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之外,有更嚴謹的兩種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呈現相同的山字形構圖,成90度旋轉對稱。還有第二組90度旋轉對稱: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對角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五座寶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對稱效果,四面八方地重複展示同一造型主題。
台基結構,源自希臘,傳入印度,從印度傳入真臘後,演變成為吳哥窟建築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為柬埔寨常遭受湄公河氾濫之災,時至今日許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吳哥許多古跡都台基。十世紀初的巴肯寺有五層台基,十世紀中葉的空中宮殿有四層台基。吳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後來台基發展成為吳哥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層建築,如吳哥窟第二三層的內院小藏經閣,也都有了台基。
十三世紀中葉吳哥窟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寶塔更成為印度神話中須彌山的象徵。須彌山有五座山峰。巴肯山寺、空中宮殿雖有多重台基,但畢竟只有一座中心寶塔,還未能完全代表須彌山。吳哥窟頂層有五座寶塔,則完全地象徵須彌山的五峰。吳哥窟的台基,也從早期平整的簡單台基,演化為富有藝術性的須彌座形式,上下寬,中間略窄,構成束腰;束腰有水準棱裝飾,雄健而簡潔。台基在中國古典建築中,也占重要地位,多層台基也是常見的建築形式。吳哥窟台基和中國古典台基最大的差異,在於台基周邊的建築物;中式台基周邊常圍以高一米左右的望柱和石欄,吳哥窟的台基的周邊則圍繞著4-5米高的石柱回環畫廊。吳哥窟的多層台基比同層數的中式台基高出幾倍。
迴廊是吳哥窟另一個突出的建築藝術特色。吳哥窟的迴廊由三個元素組成,內側的牆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雙重屋簷的廊頂。這三個元素除去明顯的實用功能之外,對於美感的貢獻,三者缺一不可。長長的畫廊,數十根立柱,一字排開,為吳哥窟的總體外觀,添加橫向空間的節奏感。畫廊的重簷,為吳哥窟的外觀添加縱向節奏感。迴廊首先出現於空中宮殿的頂層台基,而在吳哥窟發展到顛峰,三層台基各有迴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複,步步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寶塔。
吳哥窟的長廊多種多樣,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長廊或是一邊兩排石柱,或兩邊各兩排石柱,沒有一邊一排或兩邊各一排的格式。因為吳哥窟的長廊的拱頂較高,頂拱結構,不是由徑向楔形磚鑲砌而成的真拱,而是由兩段牆壁上方的石磚逐級水準內錯,最終在中線合攏,再放上蓋頂石而成的疊澀拱。這類疊澀拱頂跨度較小,如果只有單排石柱,單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頂,難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築偏廊,增加半個拱頂,加寬拱頂的總寬度,以起防雨的效果。因此在同一邊的兩排石柱,一排支撐主拱頂,一排支撐偏廊拱頂。吳哥窟凡有雙柱的長廊必有單邊偏廊,只有一邊看去是重簷;凡有四排石柱的長廊,即每邊各兩排石柱,則兩邊各有偏廊;從任何一邊看去都是重簷。長廊有兩排石柱的一邊是敞開的,另一邊是石牆壁。吳哥窟長廊的牆壁,有的是整片雕牆,中間不留窗子,有的開著明窗,可以外望,有的開著裝飾性的直葫蘆欞假窗;明窗之間或假窗之間的牆壁,裝飾著頭戴金冠,足帶金鐲的女神的浮雕。迴廊的出入通道,相當考究,有兩種形式:有塔的塔門和沒有塔的廊門。廊門像個亭子間,在與遊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兩三進,每進的亭子有拱頂,有二三對方柱,每進的頂上有雕刻精細的門楣和三角牆。長廊的佈局有一字廊、迴廊和十字遊廊三種形式;十字遊廊通常和迴廊組成田字廊。從外郭到頂層的長廊形式如下:
* 外郭圍牆:直葫蘆欞虛窗雙柱重簷長廊。
* 基層圍囿:雕屏雙柱重簷迴廊,
* 中層圍囿:直葫蘆欞虛窗單簷迴廊,
* 頂層圍囿:明窗雙柱重簷迴廊,
* 頂層、中層田字閣:四柱十字重簷遊廊。
吳哥窟的建築師巧妙地運用空間,用長長的大道顯示空間深度感,用迴廊的橫展,構造出建築物的寬闊感,用不同層面迴廊的透視重疊,構造出建築物的高峻感;吳哥窟雖無大型的中心建築,但其外觀可以比美於一座龐大的中心建築。
吳哥窟的上圓下方的密簷石塔,上層實心,疊澀拱頂,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塔內設立神盦。圓形寶塔的輪廓,呈拋物線形,圍著八九層美觀的蓮花簷[26]。吳哥的石塔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9世紀初,吳哥的塔是一座座獨立的密簷式塔,10世紀出現了排列在平臺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東美蓬(951年)的雙子塔,而空中宮殿的中心塔則矗立在有迴廊的祭壇之上,11世紀初的塔高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剛寶座塔,有五座寶塔在三階寶座之上。塔布蘢寺(1191年)的寶塔和長廊結合成為塔門長廊,這裡可見吳哥窟外郭長廊原型。吳哥窟之所以被稱為高棉建築藝術登峰造極之作,正因為它有機地融合了前期建築藝術中的寶塔、長廊、迴廊、祭壇等要素:寶塔和迴廊融合成為塔門迴廊,塔門迴廊又和祭壇融合為一體,堆疊成為有多層塔門迴廊的祭壇。
建材
吳哥窟基本上是壘石建築。古時真臘只有祭祀建築用石建造,王宮則是木結構,鑲嵌金窗,宮殿頂部覆以鉛瓦和土瓦。民居則是覆蓋茅草的竹編的房屋;宮殿和民居現已無存。吳哥窟的是壘方式主要是長方石塊層層堆壘,偶有工字形咬合,絕大多數場合不用粘合劑。吳哥窟使用木材的地方很少,在遊廊頂鋪有時設木天花板。高棉的建築師在12世紀已比以前更加熟練而自信地運用砂岩代替磚或紅土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吳哥窟的大部分建材是砂岩方磚,紅土則用於外牆和隱閉的結構。
柬埔寨的沙岩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粉紅色的砂岩,質地堅硬,另一種是灰色砂岩,質地柔軟,容易風化剝落,也容易被植物根分裂。這種灰砂岩的表面難保持光滑平整,雕刻的輪廓容易因歲月而模糊不清。吳哥窟的砂岩磚以灰砂岩磚為主。在離吳哥窟40公里的荔枝山找到古代採石場地遺跡,古時依靠水運,人力和大象運送到吳哥窟工地。吳哥窟建築物的石塊上,常見有直徑為幾釐米的園孔,可能是古時建築工人搭棚架運送砂岩石塊用的,完工後這些園孔被石拴或石灰封閉。
吳哥窟中常用的另一種建材是紅土石。紅土石是岩石經過熱帶炎熱氣候長時間風化,以致岩石中的可溶性礦物質流失,殘留不溶於水的氧化鐵和石英等礦物質而形成的多孔紅棕色岩石。中南半島的地表含豐富的紅土石,容易從地層中開採。開採出來的紅土石可切割成磚狀,置空氣中逐漸硬化。在吳哥窟中,紅土石常用作台基的護牆,或用於鋪地、造堤和圍牆。
黏土燒制的粉紅色長方磚大小不等,多用來鋪路,造牆。古真臘用瓦按嚴格的等級制度:王宮用錫瓦和琉璃瓦,廟宇用土瓦,官吏之家只有寢室用瓦「百姓之家,只用草蓋,瓦片不敢上屋」。吳哥窟是寺廟,長廊頂部鋪土瓦。
吳哥窟的保護工作
1992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同時也將它列入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又號召世界各國為保護吳哥古跡出力,鼓勵柬埔寨政府保護現場。自1993年開始,世界各國對吳哥窟的保護工作從新展開。德國飛天女保護工程(GACP)正致力於保護吳哥窟的飛天女和其他浮雕裝飾免遭損壞。該組織的調查發現,約有20%的神像條件極差,主要是因為岩石的自然侵蝕和風化,但一部分也因先前保護不當。修理工作還包括修理結構倒塌、防止進一步倒塌等其他項目;例如自2002年以來,上層圍廊的西外牆,一直用棚架支撐。與此同時,2005年日本的維修隊完成了週邊廊內北藏經閣的恢復工作。
今日吳哥窟已成為旅遊勝地,參觀人數數字雖未曾公佈,但根據柬埔寨旅遊局資料,2004年柬埔寨全國迎來超過100萬人次的國外遊客,其中57%計畫到吳哥寺裡參觀。到目前為止,除了一些塗鴉之外,遊客的湧入造成的損害較小。寺內的大型浮雕業已用繩欄保護,而地面則加蓋木板保護。雖然大部分維修保養工作是由外國政府贊助的隊伍進行,而不是由柬埔寨當局進行,但旅遊業還是為維修工作提供一些額外資金,全吳哥境的門票收入中,約有28%用於吳哥窟。
經過世界各國古跡維修專家們的努力,過十年努力,將原是一片廢墟的周薩神廟修復完畢,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在2004年7月4日決定,將吳哥古跡從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除名。吳哥古跡包括吳哥窟的維修工程仍然繼續。
本文取材自維基百科〈吴哥窟- Wikipedia〉
YouTube上有關吳哥窟的影片: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吳哥印象】吳哥窟(Angkor Wat)〔上〕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奇蹟的小鳥
最近有好些朋友關心那隻小鳥(〈母親節的奇蹟〉)的下落,所以我想還是向大家報告一下。
我發現小鳥時,牠身上除了翅膀外有些黑色的飛羽外,其他的都是灰色的絨羽。不過讓牠父母喂食了兩天,黑色的飛羽就變成了藍色的。
收養小鳥後過了幾天,這裡突然來了道熱浪,讓春天熱得像盛夏一樣,有好幾天居然還有40℃的高溫。還好我家後院有些樹可以遮蔭,我操心小鳥會太熱,就放了一碗水給牠解渴,不過每次去換水時,水裡什麼都有,牠可能還乾脆去洗澡吧。
我把小鳥的文章放上部落格後,很快就有朋友知道了,還約來我家看小鳥。沒想到,她們把籠子打開了玩鳥,小鳥就趁大家不注意時,衝出籠子,然後從我家後院圍牆底下的縫鑽出去逃走。這下可好了,我就是因為小喵喵Oreo晚上太吵,放她去後院玩時,她趁機跳牆溜走的。
我們一看不妙了,如果沒把小鳥找回來,晚上牠一定會成為Wich家貓貓先生的晚餐,終是我和三個妹就在附近大玩捉小鳥遊戲。小鳥還鑽進我家隔壁,我也沒多想就翻牆進去捉小鳥,還好鄰居都不在,雖然他們也是熟人,不過出現在人家家後院也不好解釋。那小鳥還是到處亂鑽,後來把我們圍困到一棵小灌木,我才硬把牠用手捉進籠裡。在圍捕小鳥的過程中,不僅有路人圍觀(大陸同胞),還有牠的父母共襄盛舉,真是尷尬。後來我還對三位妹大叫:「下次不准玩小鳥XD」
圍捕完小鳥,我馬上就要和朋友出門吃飯。回家時,我室友的一群朋友正在家裡為他慶生。我想要幫小鳥換水,沒想到牠居然學會在開籠子時一動不動,籠子開了差不多就突然間衝出去,結果我又得在一群人面前圍捕小鳥......
經過那一搞,不知牠父母還會不會嫌棄牠,還好第二天一早,我把籠子放出去,牠父母就馬上來喂食了。
再過了一個禮拜,小鳥的藍羽愈來愈多了,牠也開始常在貓籠裡亂跳,像是在學飛。我們也不知該何時把牠放生,我原本的想法是等牠長得像成鳥,或者牠父母不再來喂食時再把牠給放生。可是上上週六(5/17)晚,Wich和她姐通了電話,她姐也有收養小鳥的經驗,她姐建議不能等牠成為成鳥才放走她,因為那樣牠就無法向父母學習飛翔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於是我們就決定愈快把牠放生愈好,我想到的方法是把我家後院圍牆底一下的縫都補好,讓牠鑽不出去,然後把我家後院當成一個大鳥籠,讓牠父母繼續來喂食。我家後院圍牆差不多有一公尺多高,如果牠有能力翻出去,那牠就自由了。
第二天週日(5/18)一早,我去五金店買了些網子和釘子,把後院底下的縫補好。那天正午也非常熱,讓我在工作時有些小中暑。把縫補好了,我就把小鳥從籠子裡放出。小鳥在籠子打開後,還待了一下來跳出。然後就在圍牆邊連跳帶飛。牠差不多能飛個一尺半高,所以還無法翻過圍牆。Wich和Angela知道小鳥會小飛一下,還跑過來共襄盛舉。小鳥的父母也過來了,可是牠們顯後有些困惑,都只停在樹枝上旁觀。小鳥在看到牠父母後就更努力想往外跳。
小鳥跳來飛去都無法翻過圍牆,可是牠一下就學乖了。就先連飛帶跳地跳上樹,然後慢慢地「爬」上枝枒,中間雖然有掉下來一次,不過牠再度嘗試,就「爬」上了樹梢,然後我們就再也沒見到牠了。
小鳥如果有能力到達樹梢,那牠應該也有能力回到牠的巢了,也有能力躲開貓貓先生了,也有能力回到父母身邊學習成長了。
不管牠現在在哪,牠終於自由了!
每當我在校園裡騎車運動,看到牠的同伴,牠們都提醒著我:生命真的很美妙!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母親節的奇蹟
人生真的很奇妙,5/11禮拜天是母親節,我居然在這一天親眼目睹一個超戲劇化的奇蹟。
上禮拜一,我家來了一隻小黑貓小喵喵Oreo,可是我們的緣份太短,她待了幾天就跑走了。我在門外的樓梯下放了一些貓食,希望她還會回來。禮拜六(5/10),我從學校陪妹參觀完Whole Earth Festival回來,就要再出門和大伙去吃晚餐。出門前我去檢查貓食時,貓食原封不動,可是卻發現了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在樓梯下的地上跳來跳去,而樹上有隻藍雀一直在鳴叫。
我搞不清那隻小鳥是哪來的,也不確定牠是哪種鳥,不過牠確定還不會飛。那小鳥如果留在地上,恐怕遲早會成為貓狗的晚餐。我再過五分鐘我就要出門了,一時也不知該怎麼辦,就暫且用從Wich那借來的貓籠先把小鳥騙進去。小鳥還不會飛,三兩下就讓我給趕進貓籠了,我把貓籠放在客廳,撒了些糙米和放了一些水就出門吃晚餐。
回來後,小鳥靜靜地在籠裡休息,我也不知還喂小鳥吃什麼,不過牠似乎有吃了些糙米,我們恐怕糙米不合牠口味或營養不夠,Wich小時候有用小米養過小白文鳥,就給了我一些小米去試試看。我們又擔心牠不吃小米,就把小米加了水磨碎,希望牠多少吃一些。我們不知鳥巢在哪,就算知道,也不一定能夠把牠放回去,如果鳥巢在樹頂的話。費了好些功夫,其實我們那時也不知能不能讓小鳥活命,只好看牠的造化了。
第二天一早去看,糙米和小米都有變少,牠似乎的確有吃了一些。我不知是否有鳥專用的飼料,就去寵物用品專賣店PETCO看了一下,那買的大多也都是榖類。Wich中午再來看小鳥時,發覺屋外有很響亮的鳥叫聲,我們猜想會不會是鳥媽媽在找小鳥,Wich就建議可以把籠子放在後院,至少可以讓鳥媽媽知道小鳥還健在。
沒想到把籠子放在後院,過了差不多十分鐘後,奇蹟就出現了:有兩隻藍雀(Western Scrub-Jay,學名:Aphelocoma californica)出現了,一直對著籠子狂叫,小鳥也緊張地狂叫狂跳,其中一隻藍雀跳在籠子上,小鳥就跳到籠邊,那隻藍雀就喂了小鳥一下,不久後還再喂了一次。於是,今天的一整個下午,我家後院就不時傳來大鳥和小鳥在二重唱,母鳥叫了一陣,就輪到小鳥叫,然後母鳥就跳到籠邊喂食。
那小鳥從昨天傍晚掉在地上,經過了一個晚上,鳥媽媽到了第二天都沒忘了牠,還一直費盡苦心尋找牠直到今天中午。鳥媽媽為了小鳥,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冒著危險跳到地上來,奮不顧身小心翼翼地喂食她心愛的小寶貝?
真沒想到這感人的一刻正好就發生在母親節,母愛真偉大^^
我打算從今天起,每天白天就把籠子放在後院讓母鳥喂食,晚上再放回客廳以免小鳥著涼。希望小鳥能體會鳥媽媽的苦心,勇敢堅強地活下去,並且快高長大。到牠能夠學飛時,就會重獲自由,回到藍天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