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人類這個智障設計的不良品






小時候,我弟因為太常打電動,先近視戴眼鏡當了四眼田雞,原本霸氣外露的他居然看來有幾分斯文,我很是羡慕,想說當大哥的怎能輸呢?於是我也貼著電視打電動,不久也得償所願,當了四眼田雞,成了斯文敗類。

戴上眼鏡沒多久,就好生後悔,因為真的好麻煩,不僅運動不方便,有一次出國在商場砸爛眼鏡,我都不知道回家路上為什麼沒仆街或被洗劫一空。來到台灣發現大學同學幾乎沒人不戴眼鏡,沒戴眼鏡的大概也戴了隱形眼鏡。真是難以想像,如果要在叢林中一面躲避毒蛇猛獸一面覓食,我們這些眼鏡仔不是被吃掉就是餓死──為何我們的眼睛這麼不中用?

最近不少親戚朋友傳出家裡有小寶寶出生的好消息,見面就會聊到生產時媽媽的極度疼痛、還有大費周章做月子等等。有個朋友不小心說出她兩次都不是無痛生產,就讓很多人崇拜;網路上也能找到一些宅男到醫院去模擬感受生產痛楚的影片。有個笑話說科學家發明了把生產過程中的疼痛分一部分給老公的儀器,有對夫婦試用,老婆先分享一部分給老公,老公覺得不痛不癢,老婆乾脆全部傳過去,輕鬆無痛生產;夫婦出院回家後,聽說隔壁老王幾天前不知為何突然感到極度疼痛,然後就死掉了。這當然是笑話,但是生產中的疼痛據說很接近人類忍受的上限,那些去嘗試的宅男幾乎全都求饒來,幾乎沒人能接受全程模擬。

這是件古怪到不行的事──為何人類生產要這麼痛苦?更悲劇的是,過去醫學不發達的時代,難產往往是年輕婦女最大的死因,母親難產而死也是文學故事常見的橋段。人類是唯一生產的過程中需要同胞協助的動物,許多動物的生產,看來就是很輕鬆愉快呀,很多哺乳動物生產就像拉坨大一點的屎差不多。不少哺乳動物的嵬子,出生沒多久就能走能跳,人類的小孩卻要花費極長的時間照顧,我不少朋友在小孩出生後幾個月,自己就忙到沒法子維持人模人樣了。

不管怎麼看,我們人類都很像是設計不良、毛病多如牛毛的產品啊!想要知道我們人類設計不良到什麼荒唐的地步嗎?《人類這個不良品:從沒用的骨頭到脆弱的基因》(Human Errors:A Panorama of Our Glitches, from Pointless Bones to Broken Genes)可以給你更多案例,讓你發現,如果人類是被某種超自然力量設計出來的,那麼鐵定稱不上是智慧設計,而是智障設計!

就拿眼睛來說好了。人類的眼睛雖然看似精妙,可是如果仔細和「低等」的頭足類軟體動物相比,簡直就是設計錯誤到一整個不行。同樣是相機式眼睛,章魚的眼睛就像正常的數位相機感光元件,傳輸訊號的線路是讓光線經鏡頭折射進入後全都打在感光元件上,由不感光的細胞傳送神經訊號。可是人類的眼睛呢?光感受器背向晶體,而傳遞訊號的不感光細胞反而在前面擋光。




不要懷疑,人的視網膜,就像一個裝反的數位相機感光元件!事實上,不僅人類如此,所有脊椎動物的眼睛都這麼耍寶。這不僅影響效率,而且還會在視網膜產生一個稱作「盲點」的蠢東西。如果有任何一個阿宅電子工程師敢如此設計感光元件,那他最適合的工作應該是去當政客競選市長。

為何脊椎動物的眼睛會有這種問題?那可能是演化時發生了一系列突變,最後難以挽回。《人類這個不良品》作者納森.蘭特(Nathan H. Lents)以自己裝反家具護板的經驗來比喻,這種蠢事我也幹過很多次,寫這篇文章用的書桌,我就前後裝反了,發現時已沒力氣拆了,只好將就著用⋯⋯




讀了《人類這個不良品》,會發現人類設計不良到一個人神共憤的地步!我鼻子常患鼻竇炎,以為是自己太虛,沒想到又是另一個設計不良的案例,因為鼻竇腔中排除黏液的系統設計不良,把蒐集黏液的排水管安裝在鼻竇上方,導致效率很差,讓人很容易傷風敗俗⋯⋯哦不⋯⋯感冒。鼻竇腔會長成這樣,可能是因為人臉上的器官實在太擁擠。如果有阿宅土木工程師如此設計排汙系統,那也很適合當政客去競選總統。

令人嘖嘖稱奇的奇葩設計簡直罄竹難書,有些還很致命,例如人類喉嚨的結構設計,讓人會被食物噎死。我剛去美國時,小布希總統就因為吃胡椒餅差點噎死,於是胡椒餅在自由派的地盤立馬大賣。人類吞嚥時要停止呼吸,不像鳥類和爬行動物可以進食的同時呼吸,於是一不小心就會噎到。

人類生產困難的主因是人類直立行走後,骨盆變得狹小;可是人類很擅長行走嗎?事實上,人類連膝蓋都容易受傷。我就曾因為在山上膝蓋受傷,被消防員扛下山,後來每次健行或登山,雙腿都要穿護膝並且小心翼翼。不僅如此,人類的跟腱也很脆弱,跟腱受傷是很常聽說的運動傷害,我也是受害者。再加上尾椎受傷、長骨刺等等,簡直是遍體鱗傷。

已經覺得很崩潰?別擔心,《人類這個不良品》還會繼續落井下石!這本書繼續指出我們的飲食也不怎麼樣,需要一大堆維他命、必需胺基酸、脂肪酸、礦物質等等,缺乏維他命C、B1和D,過去就讓不少人生不如死。可笑的是,先進國家中很多人大吃大喝到體重失控,但缺鐵、缺鈣還是頗為普遍的問題。

再回到生殖(也就是性)問題,除了難產,人類也還常有不孕的問題。台灣少子化嚴重,我不少經濟狀況良好的朋友,都藉助生殖醫學的幫助才能夠生兒育女,也聽說很多男性朋友都有精蟲不足的問題,我都懷疑保險套怎麼還賣得動。即使懷了孕,婦女同胞在孕期和產後還有不少苦要吃,男性朋友如果還對老婆不好,簡直就不是男人!

判斷一個政府是不是暴政的原則很簡單:暴政政府會用軍警對付國內無辜、手無寸鐵的人民,對抗外敵卻是軟腳蝦。人類有時候也會對自己施行暴政,讓免疫系統無端攻擊自己的器官,導致自體免疫疾病,我就有幾位朋友患有紅斑狼瘡、多發性硬化症、風濕關節炎等等;還有猶如法西斯的癌症,鐵定算得上是反人類罪!

窩裡反不只免疫系統和癌細胞,還有壞掉的基因,讓一些人飽受遺傳疾病的折磨。加上我們經常出錯的想法、行為和記憶,年少輕狂時的胡作非為等等,想想,自己還能活著寫出這篇文章,簡直就是奇蹟啊。如果真有神在創造人類,祂似乎一邊創造一邊打嗑睡,要不然就是視人類為芻狗吧?更可能的是,神從未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人,而是人以自己的形象創造神!

當然,人類也非一無是處。我們無法一日千里,於是我們發明了汽車;我們飛不上天,於是我們發明了飛機;我們成天傷風感冒,於是我們發明了流感疫苗和克流感。與其期待神蹟,我們不如自立自強!

所有生物其實不分高等低等,在環境變化下,都有適應和不適應之處,從來就沒有所謂智慧的設計或是智障的設計,生物的任何性狀和特徵,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那些不良設計,多半是寅食卯糧或者挖東牆補西牆而將就出來的結果吧?

好吧,別難過了,人類至少能寫出《人類這個不良品》的這個良品,讓我們一起來大開眼界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閱讀全文...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旅行獸醫超日常








小時候想嘲弄朋友,會說「你應該去看獸醫」──這麼做當然是不對的,而且面對不會說話又形形色色的動物,獸醫的本領可不輸人醫。

不瞞大家,獸醫也曾是我童年時夢想的職業之一,尤其在電視上,看了一部講述動物園獸醫面對各種動物的疑難雜症如何對症下藥的紀錄片後,我就開始幻想自己也在動物園中cosplay獸醫,和毒蛇猛獸玩近身肉搏和打針吃藥的遊戲。

當然,這和諸多童年時的幻想一樣,都成了回憶。博士班到了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有公認全美最強的獸醫學院,不少優秀的台灣留學生在獸醫學院念博士班,於是認識了幾位獸醫師,聚會時也會聽大家聊到獸醫師的生活。簡而言之,大部分獸醫師的工作似乎不像紀錄片那樣精彩刺激,這也算是長大後夢想幻滅的一種吧。

然而,當我讀到這本令人捧腹大笑的《獸醫超日常:犰狳、鬃狼,有時還有綠鬣蜥,《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特聘獸醫顧問的跨洲診療紀實》(The Travelling Vet: From Pets to pandas, My Life in Animals),立馬重拾童年幻想──原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精不精彩,是自己的心態決定的!

《獸醫超日常》作者強納森.克蘭斯頓(Jonathan Cranston)是專業獸醫,英國皇家獸醫學院成員(MRCVS),現居英國柯茲沃鎮(Cotswolds)。雖然他是鄉村獸醫,但也治療過一百多種不同的動物,是電影《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Jurassic World: Fallen Kingdom)的專業獸醫顧問,負責解答片中關於恐龍的各種問題。他每年會固定前往南非加入「野生動物獸醫」(Wildlife Vet)治療團,參與非洲野生動物的捕捉、移地安置、臨床治療。

強納森雖然看來是名利雙收的獸醫師,他六歲就懷抱這個夢想,但實現的過程頗艱辛──他被獸醫學院拒收過十三次,畢業後從事的獸醫工作高工時、高風險、低薪資,據說自殺率高居排行榜前幾名。為了工作,他傷㾗累累,甚至染上過牛結核病,一年才得以康復。儘管如此,他還是無怨無悔,還出了這本好書來紀念。

在《獸醫超日常》中,強納森精挑細選與二十種動物的有趣經驗和讀者分享。這二十種動物是犰狳、長頸鹿、天鵝、雪豹、山羊、大象、雞、鬃狼、荷斯登牛、犀牛、驢、貂、大貓熊、豬、綠鬣蜥、鱷魚、袋鼠、斑馬、蜜袋鼯、牛羚。呃,怎麼沒有貓也沒有狗?沒有貓狗也敢來騙讚?難道是想發大財想瘋了?

我們一般民眾最可能接觸到獸醫師時,大多是帶家裡的貓咪和狗狗去打針吃藥(以領養代替購買!)或者騙街上的浪浪去結紮(以結紮代替撲殺!)。我聽說有些獸醫學院的學生選擇專攻領域時,就會分「犬貓」或「非犬貓」,顯然犬貓是大宗,而這本書應該是《(非犬貓)獸醫超日常》。雖然貓狗很有趣,可是強納森的行醫生涯,以及他和其他動物的相處經驗,舒壓程度絕不下於網路上流行的狗狗貓咪趣味影片,而且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獸醫超日常》令人見識強納森十一年極為精彩的行醫生活,雖然他不是在大型動物醫院、大型動物園或者國際動物保育組織中任職的名醫,而是英國小地方小型動物醫院任職的「普通」獸醫師,雖然有幾次到南非去捕捉、移地安置、臨床治療大型野生動物的經驗,但是他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也都是看看貓貓狗狗,有時候出勤到鄉間牧場中為牲畜解決疑難雜症。他了不起之處,就是能把這些日常生活寫成超日常。

他在鄉間行醫的過程遇過幾次大糗事,例如一次為乳牛接生時,被十幾公升的羊水和尿液當頭淋下,為了趕去另一戶解決下一個問題,只好先不知羞恥地換上衝浪衣出診;他曾把組織器官搞錯而成為獸醫界的笑話;不小心路殺人家不幸的動物、成了餐桌上的午餐⋯⋯他外在旅行時有一度面臨山窮水盡快斷糧的狀況,只好出賣專業,在紐西蘭鄉間做很無趣的獸醫工作,一次為七百多隻乳牛打疫苗,只是沒想到人生地不熟,也能釀出笑話。

他把偶爾遇到非尋常動物的經歷,寫得十分有趣,例如硬著頭皮突破犰狳硬甲以植入晶片的經驗,就不禁令人感到莞薾;蜜袋鼯在台灣已非不常見的寵物,可是他剛接觸到時卻感到很新鮮,然後不小心就把牠們給⋯⋯除了鄉間行醫,他偶爾要去動物園或飼養場協助醫療或麻醉如雲豹、鬃狼、鱷魚等等窮兇極惡的動物,有時候還得隨機應變、土法煉鋼地用土製工具來搞定這些桀傲不馴的動物,整個過程令人捏了好幾把冷汗。

他的行醫經驗不侷限在英國,他到過中國四川為可愛的大貓熊做過診療,最常去的是非洲,和當地的動物保育團隊想方設法在田野中冒死追逐長頸鹿、犀牛、斑馬、大象、牛羚等等大型野生哺乳動物,以便能夠治療、捕捉或移送牠們。這都需要團隊成員分秒必爭地合作無間,因為在過程中稍有閃失,輕則讓動物和人員受傷,重則要發訃文。事實上,他就差點讓一隻長頸鹿領便當,幸好遇到當地有經驗的獸醫懂得用奇葩的方式為長頸鹿做心肺復甦急救。

他的行醫經驗也不總是那麼歡樂,他不迴避動物保育問題,例如在犀牛那章,就指出中國富人為了毫無根據的醫學迷信,或者單純炫富,就讓非洲犀牛的命運慘絕人寰,令人不禁唏噓。想要幫助這些動物嗎?《獸醫超日常》書中每一章末都附有該動物的相關知識和資訊,也有保育團體的網站或活動網址,讓有心讀者可以更加認識這些動物,甚至親身參與一些活動。

有本好書《共病時代: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ZOOBIQUITY:The Astonishing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也很值得一讀。這本書讓我們認識到:原來人醫不過是專精於醫治一種動物的獸醫。有許多文明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自殘、毒癮、厭食症、精神異常等健康問題,其實並非是人類社會所獨有,《共病時代》提出的很多實例及各種證據,原來這些文明病也會發生在其他動物身上。許多獸醫學知識,其實能對人類健康福祉做出巨大的貢獻(請參見〈人獸同源的共病時代〉)。

《獸醫超日常》沒有多少艱澀的獸醫學術語,而是有很多精彩生動的故事,讓人不禁想要一口氣把書看完,見識一下當名獸醫師的生活怎麼也能那麼多姿多彩。你熱愛自己的工作嗎?能夠苦中作樂嗎?讀了這本書,令人不禁想想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能有多少樂趣,其實該是自己去好好發掘的!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閱讀全文...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我們與創意的距離






你看到的世界,和我的會有什麼不同嗎?

應該會是大同小異的吧?否則我們根本無法建構出共同的想像,並且依著類似的原則在社會中生活,遑論要彼此有效溝通。

然而,我們很多時候都想要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中活得特別,甚至這算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吧?或許,我們的獨特性也好,創意也好,就是來自這個「小異」。

我們總以為在現實世界中,和夢境相比,我們所見所聞的,都應該是真實的。姑且不論假新聞,即使你親身經歷和親眼目睹了,就一定是真實不虛的?神經科學家羅托在這本書中,使了不少詭計,讓我們一次又一次上自己眼睛和大腦的當。

當我們以為所有人都應該上同樣的當時,2015年網路瘋傳的藍、白洋裝照片又來落井下石,我聽過很多理論在解釋此現象,可是迄今仍困惑為何有人看到的是藍、黑色,而非我看到的白、金色,果然你的錯覺不是你的錯覺。

這個震驚了好幾十億人的洋相⋯哦不⋯洋裝,顯示出我們的大腦,與其是讓我們體驗世界本身,還不如是先過濾掉許多「雜訊」,然後建構出一虛幻的世界。我們與真實的距離,從不是天擇真正關心的。只要方便我們能夠快速找到食物、躲避天敵、邂逅良偶,我們的感官就算足夠精良了。當然,這樣的過濾加上建構,會讓我們產生許多「有趣」的錯覺。

生活在舒適圈中,是能令人安心的,可是經年累月後,換來的可能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規、抱殘守缺。我們自以為很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的道理,可是現實中往往更多時候是在鬼打牆的原地踏步中蹉跎歲月。旁觀者清,當我們隨著羅托設下的「兔子洞」進入了一個奇幻的世界,我們自己就不斷地在當事人和旁觀者之間作身份的有趣抽換。

《慣性思考大改造:教大腦走不一樣的路,再也不跟別人撞點子》Deviate: The Science of Seeing Differently)不僅僅是本自助書,雖然羅托(Beau Lotto)也很想要把方法及技巧傳授給我們,同時也是本科普書,因為唯有透過瞭解了箇中原理,我們才能心悅誠服地受教。羅托也把他二十五年學術生涯的菁華濃縮在這本書中。雖然成立「怪奇實驗室」(Lab of Misfits)並且在各大博物館中進行裝置展覽的不太像是科學家的作為,但這些經驗也讓羅托跳脫了純象牙塔式的視角。書中許多「感知神經科學」(perceptual neuroscience)的案例令人大開眼界,也讓人跟著一直追為「為什麼」。

我們早已不是生活在莽原中逐水草而居,再也不必擔心會被豺狼虎豹吃掉了,所以應該要儘情以不同的方式觀看世界,為工作、愛情、家庭、遊戲帶來新意!羅托在這本書中,不僅僅是透過文字和圖片的方式抽象地來告訴我們,所謂的新體驗是啥,他甚至把玩法玩到了排版上!

書中每一章都有對我們固有的感知慣性帶來挑戰,不得不偏離大腦的制式反應,讓我們體驗到要當個驚世駭俗的怪才,又有何不能為之?


本文為《慣性思考大改造:教大腦走不一樣的路,再也不跟別人撞點子》Deviate: The Science of Seeing Differently)推薦文

閱讀全文...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我們與動物的距離






我家的愛貓小皮,會在不同情況下,發出五花八門的叫聲,彷彿就像個牙牙學語的小孩一樣。

小皮那樣算是在說話嗎?不管是不是,貓喵喵叫,主要是和人溝通,養貓的人,也幾乎一定會和貓說話。有朋友甚至要介紹我所謂的寵物溝通師,來理解小皮究竟在說什麼,只是那太超過科學的想像了,所以我從未答應。

語言真的是人類獨享的能力嗎?動物究竟是否也有語言呢?如果我們發現,原來動物真的在某個程度上掌握了語言的能力,那是否意味著人類不再是萬物之靈呢?


古希臘的《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是動物寓言的經典之作,動物常是寓言故事的主角,故事多是動物之間的互動,如鷹和夜鶯或龜和兔或螞蟻和蚱蜢等等。當然,寓言故事並不是科學地瞭解動物的認知能力,只是借動物之口,說出人類心中的慾望和期望等等。

當我們懷著人類中心主義的想法,來想要研究動物的認知能力時,甭提高高在上的偏見有礙我們看到真相,我們是不是也被自身的感官和認知能力給限制了?畢竟,人類在某些方面,是退化得很嚴重的大猿,即使那些我們認為比其他動物優越的能力,也是為了補足身體已不再適應環境而已。

人類優越感也會讓人貶低動物的認知能力,認定禽獸就該要有禽獸的樣子,當動物作出「不得體」的舉動顯示牠們可能具有「人類」的某些認知能力時,就要驚慌失措。這或許是因為當動物一旦比我們想像中更聰明,人類就再也無法心安理得得、為所欲為地宰制牠們了?還是這會讓人發現人類原來更像動物,而非動物更像人類?

這本《動物的存在與虛無,以及牠們如何溝通的科學藝術》就要來告訴我們,動物也可能有牠們自己的語言,牠們的溝通方式可能比我們原本以為的還複雜,我們人類也不過開始一探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也因為牠們可能有效溝通,因此也能形成不同大小的群體,其中還會能玩弄政治。

這本書使用了許多哲學概念,包括動物哲學、語言哲學、政治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懷疑主義、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人類主義等等,以及社會科學的方法,並不單純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出發,是本跨學科的書,文理共賞。

當然,人類的語言是極為複雜的,複雜到可以長篇大論動物究竟有沒有語言,但是我這個坐在電腦面前用手指敲鍵盤的動作,在小皮眼中可能實在是太愚蠢了,所以剛好寫到這段時,牠就來擋著螢幕討摸了。

抛開了偏見,科學家有了愈來愈多動物可以透過各種方式長距離溝通,其精妙之處還讓人類學了去。在土耳其山中小村落「酷斯寇伊」(Kuşköy),村民便能藉由吹出一種類似鳥叫聲的哨音,在遠距離的山區互相傳訊與對話,這種美妙又簡單的通訊方法已經在當地流傳了四百多年。在不知所云的人聽來,他們吹口哨傳達的鳥語,像極了簡單的鳥鳴唱,然而在精通此道的村民耳中,卻是有系統的語言。動物的語言甚至可能有語法,指涉過去與未來,而非簡單情感表達而已。

小皮有時候會呆呆望著某處,實在不知牠在想什麼。但是,動物有意識嗎?牠們會思考嗎?《動物的存在與虛無,以及牠們如何溝通的科學藝術》作者伊娃.邁爾指出,有些哲學家甚至認為我們永遠無法證明人真的會思考,我們能夠用人類的認知能力來了解其他動物嗎?

小皮每天都會和牠的玩伴小白打架,那是貓咪之間的遊戲,雖然牠都已邁入老年了,可是玩性卻沒減多少。遊戲是動物互相溝通的方式之一。動物行為學家甚至發現,動物對遊戲也能表達意見,這是種溝通的溝通——「後設溝通」(metacommunication)。

家有養寵物的飼主,常常關注的是一兩種動物,這可能並非一種健康的人與動物關係。現代城市人更熟悉的是貓狗,狗是高度被馴化的動物,而貓則是被低度馴化,牠們和人類一起生活了超過一萬年,我們或多或少改變了牠們的許多遺傳基因,但是許許多多不曾被人類圈養的動物,行為的複雜程度可能比起貓狗毫不遜色。

雖然用了近乎一章在談貓狗,《動物的存在與虛無,以及牠們如何溝通的科學藝術》中提到的動物五花八門,顯然動物的認知能力可以是跨越門類的。因為行為往往是一種最複雜的表現型,研究動物行為也需要對該種動物的特異性有更高的認識,才不會出現把貓和魚丟到水裡比賽游泳這種荒謬的事發生。

因為研究工作的需要,我也需要養鳥和觀察牠們的行為,也親身體驗鸚鵡和白頭翁能夠與人類複雜的互動。鳥類的認知行為能力常常讓科學家跌破眼鏡,鳥類可以使用工具已非新聞了,一些鳥類如斑胸草雀早已被用作研究語言發展的神經科學模式。

即使是生活在城市中且不養寵物,人和動物仍有可能有許多密切的關係,都市空間規劃和飲食的選擇也會對動物的福祉有很多影響。如果我們學會了動物的語言,根據薩皮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人類的思考模式會受到其使用語言的影響,懂得動物的語言能夠讓我們懂得牠們的思考模式嗎?我們還不知道答案,可是我很肯定的是,這些基礎科學研究會擴展我們的知識邊疆,豐富我們的生活和文化。

同樣是荷蘭人的著名動物行為學家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的大量研究,也讓我們對動物行為有許多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好書《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動物思考的時候,人類能學到什麼?》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更著重要談論這個動物行為學學門的發展歷史,也很值得一讀(請參見〈我們真的知道動物有多聰明嗎?〉)。


本文為《動物的存在與虛無,以及牠們如何溝通的科學藝術:鳥會說方言、魚會打摩斯密碼、大象會說韓文、鯨魚愛K歌……破解「動物語言」裡的生物哲學》Dierentalen)推薦序

閱讀全文...

2019年10月3日 星期四

WTF的未來地圖






現在只要拿出手機,很多事情都能搞定,包括通訊、上網、聽歌、看影片、玩遊戲、行動支付等等,在全球各大都市叫車、訂房、訂機票,全都不是問題,宅在家裡也能輕鬆叫外賣,還能追蹤送餐進度。我們校園內用餐時間,Uber Eats和foodpanda的十幾台機車在宿舍區呼嘯而過已不足為奇,據說還有不少學生宅到訂了宿舍隔壁餐廳的餐點⋯⋯

這一切都拜高科技所賜。過去GPS還很貴的年代,我養成出遠門前仔細研究地圖的習慣。有時候,和朋友一同出門遊玩,有時候會遇到GPS把他們導到山間小路,或更慘地進入此路不通的死路,低科技地看地圖,反而會走向康莊大道;現在手機導航實在太便利,我漸漸也都用手機導航,但有時候仍會被導到很恐怖的鄉間小路,左右各差一兩公分就下田了,要不然就是進了極狹窄的小巷刮傷車身。這時候就會知道,盡信科技不如無科技。然而,導航的地圖能夠隨時更新資訊,還能提供即時路況,近期內還會有超速雷達警示,紙本地圖不僅辦不到,能夠一年更新一次就很了不起了,而且年年都添購新版地圖在成本上也不實際啊。

在這個AI(人工智慧)盛行的時代,高科技帶給我們的矛盾會不會愈來愈多?面對快速發展的現在和很快就到來的未來,我們該如何是好?如果我們在這個時代,還用了陳舊的地圖來指引方向,是會有多悲劇?

歐萊禮媒體(O’Reilly Media)創辦人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的《未來地圖:對工作、商業、經濟全新樣貌, 正確的理解與該有的行動》(WTF?: What’s the Future and Why It’s Up to Us)就是要告訴我們,別再用舊地圖在未來尋找方向了。

在美國,只要有接觸電腦資訊的人,很難沒聽過歐萊禮媒體,那是以出版電腦資訊書籍聞名的美國公司,出版過不少聖經等級的工具書,也是出版開放原始碼書籍的先驅之一,常承辦許多開放源始碼社群的研討會議。歐萊禮出生於愛爾蘭,在加州舊金山長大,是網際網路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先驅和思想家之一,也是推動Web 2.0、開放原始碼軟體、政府資訊公開、自造者運動等科技革命的先鋒。

在大家對AI會不會搶走大家的工作或者毀滅人類文明都莫愁一展時,歐萊禮主張,我們該抛棄過去的舊地圖,用未來地圖對工作、商業、經濟全新樣貌提供正確的理解與該有的行動。他指出,現在的新科技如AI、雲端平台、區塊鏈等等,正在重新形塑我們的世界。

「WTF」在《未來地圖》當然是指「What the Future」,可是略通英文的阿宅都知道,這在更多人的認知中,是句髒話「What the F..k」。據說有個阿宅的老爸在臉書中強行加了他為朋友,他衝動地在動態中說了「WTF!」,老爸問他是啥意思,他機靈地回老爸說是「Welcome to Facebook」。難怪年輕人和金孫,都抛棄臉書改用IG了。

歐萊禮以Uber和Lyft作為未來的商業模式為例,指出數位平台和演算法已經革新科技產業。Uber和Lyft是有爭議的公司,Uber因其規避法規及其對待員工的方式而受到批評,台灣政府也制定法律限制這類創新服務,可是在《未來地圖》中以Uber和Lyft為例,提出這樣的商業模式會是未來的常態。他認為Uber和Lyft為員工提供了新機會,把司機視為獨立承包商,從他們的收入中抽成,而不是向他們支付薪水。

現代數位平台奠基於二十世紀九零年代開發的開源軟體。這類軟體是免費的,任何用戶都可以使用和編輯以造福所有人,與封閉式軟體平台截然相反。這類開放共享的模式始於Linux興起,全球的Linux用戶,從駭客到開發者,匯集、自由交換了他們的資源和知識。Uber和亞馬遜等公司圍繞這一模式打造平台,連接市場中的用戶。

這些平台的任務複雜,需要演算法加以管理:每個平台都有多個演算法運行,每個演算法都用於完成特定任務。演算法幾乎可以在任何時間處理大量資料,並管理人類無法處理的複雜功能,例如協調大量Uber乘客和司機網路。寫好程式後,演算法獨立運行,通常被視為一種AI,其運作會變得越來越先進。

歐萊禮認為,未來成功的公司將是創建平台而非服務。Uber和Lyft再次被用作完成此類商業模式的範例。他稱讚他們使用科技為客戶和員工提供成功所需的資訊,並讚揚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創建API,允許其他人在他們提供的軟體基礎上進行構建。《未來地圖》不只是談論科技公司,也介紹政府應該如何以平台模式運行。他比較政府與科技公司,認為與依賴App商店的Apps一樣,政府應該是公民服務所憑藉的平台。

演算法有其黑暗面,在媒體和金融世界中,演算法已失去控制──歐萊禮指出,所謂的流氓演算法實際上已經出現。例如,最近常上版面的假新聞,就是演算法的副作用,它們控制了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但是不用來傳播誠實的新聞,唯一目標僅是流量的最大化。因此,社交媒體可能充滿了與你已經做出正面反應的資訊相似的內容,並且過濾掉與所有異議,讓人活在同溫層中。

又例如Uber司機,他們跨越了就業安全和獨立承包商之間的界限,不再領取常規薪水或為幾家公司提供服務。由此產生的工作自由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適合的,但這是非常不保險的工作,因為Uber沒有義務為司機提供穩定的工作或福利。

更可怕的是演算法只為少數人的利益服務,尤其是在現代金融市場。歐萊禮在《未來地圖》中指控,現在金融市場的運作方式就像我們最擔心的失控AI,只鼓勵企業老闆和股東炒短線並摧毀社會。企業僅為股東獲取最大短期利益的作法,強迫企業透過削減成本、榨取股票期權和外包勞動力來追求短期利潤的最大化,忽視了商品本身和人類利益,只關注冰冷的數字。

最近,華爾街等金融機構通過電腦和演算法來提高速度和效率。電腦可以比人類更快發現市場變化,因此高頻交易算法使交易者比其他人更具優勢。然而,這些高速度也使市場超出人類的理解範圍,不再受人類控制。這會對實體經濟造成重大影響,更容易發生經濟衰退和金融崩潰,屆時你的黑天鵝都不是你的黑天鵝了。

因為利益實在太大,很多經濟學家和部落客拚命主張應該放任經濟發展,任何政府干預和管控,都是為了阻礙努力上進的人創造財富⋯⋯等等,大眾被這些鬼扯邏輯洗腦,會因期待自己一夕致富而甘願損害自己利益。事實上,不受控的金融市場,會讓掌握某些數學專業知識的極少數人有機可乘,在沒有為人類創造出任何更有用的知識和工具的情況下,用演算法套利和尋租──這並不是財富的創造,只能稱作財富的轉移。

很許多科技人不同,歐萊禮更大膽地要我們勇於重新想像更好的經濟、更好的社會。人類有權力和想像力來打破這種少數人壟斷財富的狀況,只要我們相信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是讓最多人受惠,公平勝於一切。當然,對掌握雄厚資源的即得利益者而言,這樣對公平的嚮往是恐怖分子等級的,一定要全力撲殺。

從銀行出納員到售票處,自動化已經取代了愈來愈多工作,會有很多人面臨技術失業的問題,這也是為何川普政府要大打貿易戰的原因之一,不過不少科技人都指出川普沒搞清楚:敵人其實就在國內的矽谷。

十九世紀初,諾丁漢的英國紡織業者故意摧毀最新引進的紡織機,因為這些機器威脅他們的傳統工藝。他們追隨的是心目中英雄——Ned Ludd,這實際上是Luddite這個詞的根源,意思是反對科技變革的人。

然而我們應該嘗試接受科技及其潛在的好處,而不是拒絕科技革新。雇主應該增加工人,而不是僅僅以AI取代。就像Apple Store的工作人員,他們熟悉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更有人情味的員工可以創造出卓越的客戶或用戶體驗。

由於新科技的發展,世界將繼續發生變化,要和新科技協作,就不能再把舊法規限制新科技,監管機構和科技公司之間的許多衝突,來自於某些規則不再適用。科技幾乎改變一切生活方式,試圖頑抗沒有什麼意義,但是社會會因此受到什麼影響,取決於我們的處理方式。我們得意識到:潛在的濫用必定存在,並選擇把科技作為教育和創新的工具,才能建立一個最適合我們的未來世界。

歐萊禮相信,利眾的商業模式比利己更具優勢,未來企業要從專注製造產品到營造活絡的商業生態,並且要從講求競爭到追求共榮。儘管一再以Uber為例,但他也對Uber不友善的員工環境感冒,並提出Lyft打造對司機與乘客更友善的服務,可能迎頭趕上Uber;亞馬遜正是營造出用戶、員工、業主共榮的商業生態,才會在市場中稱霸,連過去的過街老鼠——微軟,也開始從專有軟體走向開放互利而浴火重生,市值近來不斷攀高。

未來的商業核心力會從依賴特定科技到各種軟體應用的創新服務,現在要在紅海中殺出藍海,比拚的不只是誰的科技更先進,更要比拚出誰最快找出全新的科技應用。不少有識之士指出,雖然公平很重要,但我們不應該仇富,因為富人也常常在歷史中引領出新的隨需需求,例如過去專屬於富人的私人司機、專人送餐、訂製行程等等,都曾是全民努力爭取的目標,與其乾羡慕,不如想想富人想要擁有什麼,然後用現代科技讓一般人也能輕鬆擁有,如此一來,大家也可以搶隨需商機,真是「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全球發大財」!

正如出版社宣稱:「這一本書給你的東西,比讀完10本書還多」──《未來地圖》,很值得所有對科技發展感到好奇、恐懼、擔憂、興奮、懷疑、期待等等的人一讀。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