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不按牌理出牌的維珍顛覆學

維珍顛覆學

Like a Virgin


放眼當今企業界,在賈伯斯(Steven Jobs,1955-2011)逝世後,恐怕很難找出比英國維珍集團(Virgin Group)創辦人布蘭森爵士(Richard Branson)更變態的人物。

兩年前,布蘭森與亞洲航空(Air Asia)總裁費南迪斯(Tony Fernandes)打賭輸了, 當時布蘭森與費南迪斯分別組建新車隊進軍F1賽車,兩人相約在2010年底在阿布達比一較高下,賭注是輸家要到贏家的航空公司當一日空姐。結果,布蘭森的維珍車隊, 以兩名之差敗給費南迪斯的蓮花車隊。

布蘭森在今年5月12日兌現承諾,穿上亞航空姐制服當一日空姐,在澳洲伯斯飛往馬來西亞吉隆坡的班機上服務,順便為澳洲病童「星光基金會」募款。 年已63歲,蓄著一臉鬍子的布蘭森,戴上假髮、套上絲襪、畫上濃妝、穿上紅窄裙巧扮空姐!

說實在的,這種賭不要也罷,看過布蘭森穿上空姐服服務的照片,保證贏了也不會有賺到的感覺XD

Richard Branson
http://www.digitalspy.co.uk/showbiz/news/a480738/richard-branson-dresses-as-air-stewardess-pictures.html


外界常形容布蘭森叛逆、大膽、冒失、狂妄......,他不按牌理出牌的經營模式常大有斬獲,令那些自命名門正派經營的企業跳腳。布蘭森在《維珍顛覆學:人生不能只做大家都說對的事》Like a Virgin: Secrets They Won’t Teach You at Business School)卻指出說:不能樂在其中的事情,乾脆別做;不能只做大家都說對的事,做事的正確方法不是只有一種;不一定要擁有專業,才能跳入陌生領域創業;行銷不一定要花大錢買版面廣告,CEO自己就可以是活廣告。

布蘭森不僅建立了「維珍」(Virgin)這個品牌,他本人就是個品牌,常用高知名度和曝光率為旗下公司宣傳。1994年,維珍集團推出「維珍可樂」(Virgin Cola),他親自駕著坦克車衝進美國紐約時代廣場,號稱要打倒可口可樂的壟斷。1984年,維珍集團成立「維珍大西洋航空」(Virgin Atlantic Airways)時出奇招,打造了全球第一大的熱氣球,由他親自登球試圖橫渡大西洋。任務雖然中途失敗,但卻成功打開維珍航空知名度。他還為了搏免費曝光而穿海盜服大玩變裝秀來服務顧客。

第一次海灣戰爭重創了國際航空業,但卻也讓布蘭森以異乎尋常的方式卷入了戰爭,他在1990年波斯灣戰爭情勢最緊張時,率領維珍航空衝進巴格達機場,從狂人海珊(صدام حسين‎,Saddam Hussein)手中接回被俘虜的英國僑民,成為人民英雄。此壯舉成功為維珍航空塑造了良好的形象,甚至在國際舞台上大出風頭。

瘋狂的布蘭森1950年出生在英國的一個傳統中產家庭,從小就被送到公立學校學習自立。年少的布蘭森有閱讀障礙,一直到了八歲都還不會識字,因此求學時期飽受欺侮。當時他在學校裡的表現,除了體育還行,課業幾乎都是墊底。

布蘭森15歲時就輟學,為了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他看準年輕人渴望追求自由和新經驗的渴望,於1968年時借了母親好友的地下室,發行了第一本《學生》(The Student Magazine)雜誌,談論的話題百無禁忌,結果爆紅,創刊號就大賣了五萬本,而且尚未發行之前,早已靠個人魅力和不爛之舌賣出了多版廣告。

廿歲時,布蘭森創立了維珍唱片,當時這還只是一家郵購唱片的小公司。維珍簽下了多位搖滾界的巨星,包括歐菲德(Mike Oldfield)、寶拉.阿杜(Paula Abdul)、「創世紀」(Genesis)合唱團、菲爾.柯林斯(Phil Collins)、「文化俱樂部」(Culture Club)及「滾石」(Rolling Stones)合唱團等。1992年,為了取得資金和英航打持久戰,維珍音樂集團(Virgin Music Group)被迫以當時十億美元的價格,賣給國際唱片大廠EMI。

布蘭森還有另一個遠大目標:讓「上太空」成為大眾娛樂。他維珍集團旗下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推出由魯坦(Burt Rutan)以及美國縮尺複合體(Scaled Composites)公司製造的「太空船一號」 (SpaceShipOne)和「太空船二號」(SpaceShipTwo),維珍銀河太空線計劃於2014年經營私人太空飛行服務,但票價並不便宜,預估每人要花廿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多萬元)。

《維珍顛覆學》中, 布蘭森談了經營理念、人生觀、生活態度、社會責任等等,總共有76個單元。布蘭森無疑是位成功的企業家,他不僅成功打造出超過200家子公司的維珍企業(營業項目涵蓋航空、鐵路、通訊、金融服務及民生消費),還見好就收, 他的商業帝國的早期的某些部分現在不再屬於他而轉賣給其他企業。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Leo Tolstoy,1828—1910)在《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中寫道:「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悲哀」(Все счастливые семьи похожи друг на друга, кажда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 по-своему.)。我相信,這句話換成「成功的人都很相似,失敗的人各有各的悲哀」,也對。

不過萬物總有例外,賈伯斯和布蘭森像這些本身就話題性十足的傳奇性傢伙,就和其他大部分企業家有明顯的不同,其成功的條件也幾乎是不可能複製的。

賈伯斯和布蘭森沒上過任何的商學院,從未被灌輸過做事的「正確」方法,一位創立了蘋果電腦,被掃地出門後東山再起、捲土重來、橫掃千軍地推出多項革命性產品建立IT帝國;另一位創立了一個數百家企業的維珍集團,雇用超過五萬人。

布蘭森特別重視人,不管是員工,還是顧客,都勝過公司與股東的資產。一般的企業是股東至上,顧客其次,員工墊底。可是布蘭森卻認為員工至上,顧客其次,再來才是股東。他指出,「投資於員工,就是投資於你的公司。」,認為快樂的員工也能為顧客帶來更好的服務,讓顧客更滿意,而股東也獲利。這點是一向把員工當成本,在血汗地剝削員工之餘難以創造更大附加價值而落入悶經濟陷阱的的台灣企業所應該好好思考的大問題啊!

和賈伯斯一樣,經營企業並非為了錢而已。樂趣讓布蘭森保持著創業的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抓住一次次好的創意,不斷地剋服困難。樂趣也讓布蘭森能夠坦然面對名譽和金錢,因為他的目的是找樂子。哪裡有不合理的利潤,哪裡有不爽的顧客,維珍就出現在哪裡,讓維珍一次次殺進陌生的領域,並取得成功。

除了《維珍顛覆學》,布蘭森的另一本《袒裎相見:瘋狂、創新、成功的維珍集團》Business Stripped Bare: Adventures of a Global Entrepreneur)也有繁體中文版。雖然布蘭森這怪咖在地球上沒人模仿得來的,而且成功的企業家也總有凡人所沒有的機運,不過他把企業員工擺第一位,以及找樂子的想法,還有其他變態的點子等等,還是值得偷學一下。

閱讀全文...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雙面刃的記帳遊戲

記帳遊戲

Double Entry


《記帳遊戲:會計制度如何建立當代金融系統,又如何毀滅這個星球》Double Entry: How the Merchants of Venice Shaped the Modern World─and How Their Invention Could Make or Break the Planet)乍看之下是要探討會計制度的起源和演化,事實上,《記帳遊戲》主要也想要批判的,卻也就是「數字管理」的僵化思維。《記帳遊戲》的前半部可以當作歷史,甚至科普書籍來看,她詳細地介紹了數字管理的歷史。

《記帳遊戲》指出,15世紀會計學之父-義大利數學家暨方濟各會修士盧卡·帕喬利(Luca Pacioli,1445–1517)改良並傳播複式記帳法時,並沒有想到這個「記帳方式」會從此改變這個世界。在文字發明以前,大多數文明還是得記錄其商業交易,因此記帳事實上就最古老的文字。文字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理解,人類不再需要把一切知識都裝在腦袋裡,複雜而不直覺的邏輯辯證在文字下也可行。同樣的,從簡單的記帳演化到較複雜的複式簿記,也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可以量化來記錄並管理這個世界。

《記帳遊戲》指出,在商業極為發達興盛的威尼斯,過去大部分的威尼斯商人還在用不方便運算的羅馬數字在計數,也不是每個商人都樂於記帳。可是當帕喬利的記帳法藉由印刷術從義大利傳播出去後,商人開始更確實明白自己的收入與支 出,以及需要改進之處在哪。記帳法能夠計算出每筆交易的盈利虧損,它透露出哪些是有利可圖的生意,這個讓每位商人更瞭解事業的變化,不會安怎賺錢都莫宰。於是為世界帶來更完善的商業貿易因而創造了文藝復興,因為商人得以把花不完的錢投資在文化事業上。

《記帳遊戲》要透過記帳的起源,描述記帳法如何一步一步操控我們的世界。隨著工業革命時代的來臨,記帳法對於成本的檢視,提供了商人們集資的概念,讓他們能夠搞出更多錢來運用在大型產業如鐵路、工廠等運作之上。股份公司因而出現了,人類的商業活動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記帳遊戲》也指出,記帳法影響了馬克思(Karl H. Marx,1818-1883)與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奠定《資本論》(Das Kapital)的寫作基礎。會計甚至創造了資本主義!然後,記帳轉化為專業的會計,自此會計師變為一門專業,無論任何企業的正常運作都需經過會計與審計的檢視。

水可行舟亦可覆舟,而成也記帳法、敗也記帳法,記帳法讓人類的商業活動愈來愈興旺,可是卻也為人類帶來了不少災難。金融海嘯的起因正可能是來自於記帳方式的缺陷。由於會計變的愈來愈繁複難懂,連許多學會計的學生都會為了弄懂複式簿記的許多規則而起笑,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輕易搞懂那些詭異的數字,更別說要從中抓出鬼。複雜難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就搞得一堆名校MBA人仰馬翻。

《記帳遊戲》還指出,記帳檢視整體經濟的概念成為建立GDP的指標,從記帳概念演化而來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綁架了現代每個國家政府,各國政府每年都不擇手段汲汲營營於追求GDP的成長。一味追求GDP成長的後果,就是政府不僅學會在GDP上灌水,也愈來愈不在乎收得分配的公平性,讓少數即得利益者刮分了大部分的利益,讓更多辛勤努力的人民所得反而倒退。如果經濟成長的果實不是全民公平地獲得,計算這種全國生產總值又有何意義?

事實上,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門‧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又譯顧志耐,1901–1985)1934年在美國國會發表了GDP。然而,他並不贊成將GDP等作為社會福利水平的一項通用指標,並且強調「一個國家的福利狀況基本不能由其國民生產總值來判斷」。1968年美國參議員羅伯‧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1925–1968)的一場演講也說到:「國民生產毛額包含了空氣汙染、香菸廣告,以及奔馳在公路上清理車禍傷亡的救護車……然而,國民生產毛額並未納入孩童的健康、教育品質,或是嬉耍的歡樂。……總之,它衡量了一切,卻沒有衡量那些讓人生充滿價值的事物。」

GDP無法計算的,還包括自然資源或生態的破壞,這些破壞不僅讓人類愈來愈不安全和不快樂,在不久的未來也會傷害經濟發展,可是卻無法計入當年的GDP計算中。讓十幾億人賴以維生的許多龐大地下經濟,以及人們善心自發的志工行動,也因為沒有涉及台面上的金錢而不列入計算。經濟發展是為了讓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可是這些傳統經濟指標數值根本無法衡量許多諸如幸福、快樂、健康、文化、汙染、暴力等等對於生活更重要的事物,而政府卻不顧一切地把GDP成長當做唯一的施政目標,豈不本末倒置而貽笑大方了?

閱讀全文...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神經經濟學教您如何避免錯誤投資的大腦煉金術

大腦煉金術

Your Money & Your Brain


我在這裡談過不少行為經濟學的書籍,這次要談的這本書《大腦煉金術:神經經濟學教您如何避免錯誤的投資》Your Money and Your Brain: How the New Science of Neuroeconomics Can Help Make You Rich),中文書名雖然看來比較像是賣膏藥,可是就如同其副標題所示,是要探討神經經濟學的。


行為經濟學是心理學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產物,利用社會、認知與情感的因素,來研究個人及團體形成經濟決策的背後原因;而神經經濟學則著重要經濟活動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活動,以及我們的大腦活動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

由於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各受到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影響,所以其差異就像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差異一樣,前者會考量社會和環境因素,而後者主要注重生物因素。而研究方法上,行為經濟學利用實驗來測試個人在不同條件下的決策反應,神經經濟學則進一步會用到神經科學常用到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術(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事件相關電位(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等。經濟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學科之一,如果沒有考量到生物因素的話,有許多假設都有可能是有問題的。

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中,讓銀行虧損好幾百億而破產的,都是畢業自一流名校的菁英,他們發明的衍生金融商品之複雜,連經驗豐富的投資客和監管單位都無法輕易搞懂。就算不提金融海嘯,股市、期貨市場和房地產泡沫化,在國內外時有所聞,為何人們會瘋狂地用身家財產去嚴重高估商品股市的價值,然後在一丁點風吹草動下就認賠瘋狂拋售?可是為何原本應該是精明、理性的菁英,在金錢方面,會做出不理性又愚蠢的決定?更何況一般大眾或散戶?

雖然《大腦煉金術》寫在全球金融海嘯之前,《大腦煉金術》作者-傑生.史威格(Jason Zweig)試圖介紹新興的神經經濟學,在結合了心理學、神經科學與經濟學之後,可能可以解答部分問題。 史威格是《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個人理財專欄作家,曾擔任《錢雜誌》(Money)資深作家、《時代雜誌》(Time)與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客座專欄作家、《富比士雜誌》(Forbes)共同基金版主編 。《大腦煉金術》也試圖說明新興的神經經濟學,如何能夠教導投資人,避免犯跟金錢有關的錯誤。

《大腦煉金術》說明,我們演化來的大腦如何讓投資人經常誤解風險,對自己的投資決定為何會過度自信。《大腦煉金術》前兩章主要是在介紹神經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之後的章節則說明貪婪、預測、信心、風險、恐懼、驚訝、後悔、幸福快樂這些情緒對人類決策的影響。把《大腦煉金術》當作理財的書,或是科普書來讀,都可以。

大腦禁不起貪婪的誘惑,讓我們更重視可能得到的東西,而非得到的東西。於是即使樂透的期望值相當的低,每當好幾期摃龜後,我們幾位同事一定合資去買。大腦易受賺大錢的期望刺激,讓我們瘋狂追逐市場上的熱門商品與投資,而忽略了風險與賺錢的機率。股市上漲令人流口水,可是好消息往往來得太遲。

大自然討厭真空,人腦討厭隨機。我們演化而來的大腦會無意識的從一堆隨機的資料中試圖辨認出型態,然而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性,尤其是短期或著小樣本的交易資料。我們以為在判斷事物的可能性時,往往是在判斷其相似性。我們的大腦還會以過去發生的事來推測未來會發生的,以為在理性分析時其實也可能在追隨直覺。我們以過去的漲跌來判斷該買那支股票或基金,雖然過去並不能預測未來。

我們在投資的時候,常常高估自己的眼光,自以為自己的見解最獨到,除了我例外。因為自信,人類才能夠勇於面對困難而存活至今。不過心理學家發現,有許多人都錯誤地高估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荷莉貝瑞神經元造成的純粹曝光效應也讓我們因為碰到熟悉的東西,就自我感覺良好。我們也有控制錯覺,以為可以用行動掌握隨機的事物。其實,承認我並不知道,並不丟臉,總好過裝懂而血本無歸。也不要只買自己聽過的公司的股票而已,分散投資才是更好的策略。

基金說明書都會說明投資人應注意投資必有因利率及匯率變動、市場走向、經濟及政治因素而產生之投資風險,經理人也要求我們至少花幾天要詳閱,不過因為我有信心都清楚其中風險,所以有些理專都幫我做手腳改申購日期……我們自以為很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不過一些心理學實驗卻發現原來人願不願意冒險都可以被很多架構(框架)給操縱。因為對風險的認知會受到情緒影響,所以很多事情是急不得的。只要研究過金融史,就該知道繁榮之後總是衰退,最有自信的交易者最先掛掉,除了我例外。

投資人最可怕的惡夢是手上的股票暴跌,可是我們對壞事的真正可怕程度卻有著錯誤的認知,於是無關緊要的風吹草動都讓股市不理性地大波動。在做出與另人相反的決定時,杏仁核會強烈發射警告訊號,產生恐懼的情緒。這或許也就是股市崩盤的成因。這時候,投資人最需要的,其實就是淡定紅茶…

因為投資人討厭驚訝,美國有些公司為了不讓利空影響公司市值,而不理性地不惜犧牲長期利益來滿足盈餘預測的驚喜。人還有很討厭後悔的感覺,甚至厭惡到不惜做出許多不理性的決定。稟賦效應也讓我們成為惰性投資人,食為無味仍啃為雞肋。千金難買早知道,可是為了避免錯過早知道,有些投資人同一支股票一再賣了又買、買了又賣,也有人害怕錯過中大獎的機會,彩卷狂買又狂買(好幾次我爸的車牌只要有中四合彩,他絕對忘了去買,我們都習慣那種懊悔的感覺了XD)。

經濟學研究的就是金錢,可是金錢能夠買到幸福快樂嗎?不見得,但有可能,如果我們把錢花在刀口上的話。

最後,《大腦煉金術》勸告我們,要訂出務實又可以達成的目標,還有如售賺到比較高的報酬率,同時提高安全度。要成為比較鎮定、有耐心的投資人,別讓情緒左右決策。衡量自己有限的能力,清楚地知道不曉得啥。犯錯時也別自怨自艾。並且在投資理財時要注意:

  • 建立整體視野
  • 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
  • 先研究,再投資
  • 千萬別說總是這樣
  • 學習你不知道的東西
  • 過去不能代表未來
  • 評估別人的話
  • 東西如果好到不像真的,很可能就是如此
  • 成本是殺手
  • 雞蛋容易破 

雖然這本《大腦煉金術》又有趣又有一定的實用性,不過朋友在臉書上還介紹了他認為更實用的《蜥蜴腦賺錢術:哈佛學者的最新研究,結合神經經濟學與非理性科學的聰明理財術》Mean Markets and Lizard Brains: How to Profit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Irrationality)和這本《行為財務學—當財務學遇上心理學》Behavioral Finance),對行為經濟學有興趣的朋友,還可參考以下好書:

閱讀全文...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物種大交換丈量世界的1493年



1493


現代世界是怎麼形成的?《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香料之王:胡椒的世界史與美味料理;關於人類的權力、貪婪和樂趣》Pfeffer: Rezepte und Geschichten um Macht, Gier und Lust)、《青花瓷的故事》The Pilgrim Art: Cultures of Porcelain in World History)和《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達爾文也喊Yes的樂觀演化》The Rational Optimist: How Prosperity Evolves)會告訴你,現代世界是貿易給打造出來的。

《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1493: 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作者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卻認為,一般經常從純經濟角度描述我們如今身處的全球化世界,可是事實上,從長期視角來看,全球化根本就是一種生物現象,如果不從生物地理和生態學的角度來探討,我們就無法充分完整地理解現代世界的形成和全球化的過程和結果。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學術界和書市造成大震撼的《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利用生物地理解釋了人類文明的差異。

查爾斯.曼恩是《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科學》(Science)與《連線》(Wired)雜誌的特派記者,他也為《財富》(Fortune)、《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史密森》(Smithsonian)、《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浮華世界》(Vanity Fair)以及《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撰稿。

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意外「發現」美洲,對西方人來說,是無比重要的。《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Food: A History)作者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在《一四九二:那一年,我們的世界展開了》1492: The Year Our World Began)把現代世界的主要元素追溯到關鍵的1492年。《一四九二》檢視當時全世界的財富和權力如何分配,不同的宗教和文明如何劃分世界版圖,全球經濟又如何越來越緊密相連。費南德茲─阿梅斯托表示,1492年發生的事甚至改變了全球生態系統。此外,費南德茲─阿梅斯托也指出,我們熟悉的個人主義及「世界是人類共同的家」的觀念,也都在1492年逐漸成形、浮現。

查爾斯.曼恩的另一本書1491: New Revelations of the Americas Before Columbus,描寫了歐洲人「發現」之前的美洲世界。《1493》則追溯到1493年哥倫布在美洲建立根據地。從這一年開始,原本彼此相隔的大陸產生混亂的交流與碰撞,稱之為「哥倫布大交換」(The Columbian Exchange),對生態學家而言,這是恐龍滅絕後最重要的事件。雖然美洲仍和歐亞非大陸分離,不過就生態而言,現在更像是過去的盤古大陸(Pangaea)。

美國歷史學家艾弗瑞.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中,首先提出「哥倫布大交換」這個觀念。哥倫布大交換是一場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人種(包括黑奴)、文化、傳染病等的突發性交流。1492年 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是世紀性大規模航海的開始,也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繫的開始,引發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

哥倫布大交換對地球上的每個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歐洲人也因此帶來新的疾病。美洲的原住民因為沒有抵抗力,所以造成很多人喪生並且大量的文化流失。初估這次的災害造成了美洲的人口至少50-90%的人口喪生,估計當時死亡1,500到1,650萬人左右。

哥倫布大交換也替兩個半球帶來了人口增加和多樣的新作物品種和牲畜。在當時的探險者將它們帶回歐亞大陸之後,原產自美洲的玉米、馬鈴薯、橡膠、辣椒、可可、菸草、花生、蕃茄、番石榴、木薯、木瓜、向日葵、番薯、四季豆、腰果、胡桃、香草便成為歐亞大陸的重要作物。《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文明を変えた植物たち―コロンブスが遺した種子)探討了來自美洲的植物對打造現代世界的正面意義。可是《1493》卻要指出,「哥倫布大交換」帶來的其實也是一場生態災變,在物種、病菌、文化、人種的大混合中,逐漸形塑出我們此時此刻的現代世界。

克羅斯比並且在《生態帝國主義》(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 900-1900)一書,進一步寫到歐洲人征服了紐、澳後,也改變了它們的自然景觀但。當歐洲人開墾了紐澳,紐澳的許多生物很快隨之滅絕,連帶生態景觀也「歐洲化」了。

查爾斯.曼恩深受艾弗瑞.克羅斯比的《哥倫布大交換》和《生態帝國主義》影響,甚至不厭其煩地多次請求後者更新卅幾年前出版的《哥倫布大交換》,一直到克羅斯比煩不勝煩火大斥責查爾斯.曼恩為何不自己去寫一本時,查爾斯.曼恩就趁機當作是克羅斯比的許可。查爾斯.曼恩試圖以 廣闊的視野拼湊出一段精巧而另類的歷史,描述哥倫布首航以來世界出現的深刻變化。他顯示了全球化的成本和效益是一體的兩面。

他旁徵博引了生態學家、人類學家、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的最新研究,重新詮釋了幾百年的世界史,還發現今日最激烈的政治爭端(移民、貿易政策與文化戰爭)的根源,說明了歐亞與美洲的生態衝突如何實際上轉變人類歷史的每個面向。他還把1943年後的世界稱作「同種新世」(homogenocene),從1493年起,不同大陸的花園菜埔也將種植著愈來愈類似的植物,而細菌、昆蟲和糞便也隨著全球化而四處趴趴走,被偷運出巴西的橡膠籽也改變了許多國家的生態。

同種新世中,世界的生態愈來愈照著歐洲人的方式行進,南美原本有幾百種的野生馬鈴薯與數十種的馴化馬鈴薯,因為歐洲人只大量種植其中幾種,使歐洲的農場愈來愈類似,一旦染病就形成跨國糧食危機,19世紀由卵菌造成的馬鈴薯晚疫病菌就使發生饑荒的愛爾蘭人口減少一半,迄今仍未恢復饑荒夢的人口。

查爾斯.曼恩也生動描述,生態因素如何在五百多年中不斷影響歷史,於是幫助美國獨立成功的可能是瘧蚊,讓英國出現工業革命的關鍵之一是因為原產於亞馬遜的橡膠,更不要說白銀如何影響當時的國際政經,讓明朝走向滅亡,而引進的玉米、番薯,因為耐旱容易種植,則讓處於小冰期的明清兩朝解決了饑荒問題,中國在此一時期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可是也因為在山坡地種植玉米、番薯而造成水土流失而讓魚米之鄉鬧饑荒讓清朝走向衰亡。

雖然這本書相當的厚,不過因為查爾斯.曼恩以有趣而簡明的方式講述了一則又一則複雜的故事而且還不斷地呈現了引人入勝的細節,所以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和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一樣,富有學術價值,也適合一般大眾閱讀。

雖然是身為老外、鬼佬的查爾斯.曼恩來寫,《1493》對閩南人在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性,有了詳細的描述。在書末也用國姓爺鄭成功為例批判中國和台灣的歷史濫用。我本身也是閩南人,祖父祖母就是從中國福建泉州南安南下到馬來西亞謀生。馬來西亞華人佔了人口的兩成多,大多是從閩南、潮洲、廣東、福州、海南和廣西而來的。雖然我們都是來自南方沿海省分,可是就算接受中文教育,接受的史觀都是來自中國北方的「正統」,很少星馬華人知道原來我們的祖先對世界貿易那麼舉足輕重!

客家人、閩南人和東南亞華人的血淚史,在《1493》有詳細的描述,尤其是亞洲人和歐洲人交會的菲律賓馬尼拉市,成千上萬為生活討口飯吃的華人為各方視為草芥來屠殺。我上個月初到美國芝加哥參加學術會議,和友人途經《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大廈,大樓外牆貼有各地收集而來的石頭,其中一塊是一個馬尼拉華人的墓碑,上面刻著「謝連生之墓」。友人驚訝道,他們究竟知道那是啥嗎?或許他僅是順著潮流而客死異鄉的千千萬萬海外華人之一吧?

謝連生之墓


《1493》,也可看到一個又一個水可行舟、亦可覆舟的故事,當初明朝為全世界最強盛的國家,可以源源不斷地出產歐洲人渴望的陶瓷和絲製品來換取白銀,明朝因白銀為貨幣而經濟興盛,但也因過度依賴白銀而哀亡;清朝因蕃薯和玉米而人丁興旺,但也因為人丁過度興旺和水土流失而哀敗;歐洲也因為馬鈴薯而興盛,但愛爾蘭卻也因為過度依賴馬鈴薯而喪先一半人口!

《1493》對非洲奴隸來源的分析,也注意到不掉進「現時主義」(presentism)的謬誤,也就是用今人眼光看待過去的事物。《1493》精闢地分析了美洲實行的奴隸之原因和後果。查爾斯.曼恩也引用了《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作者的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的研究,解釋蚊子滋擾和瘧疾對歐洲人建立政治制度的影響。

《1493》宏觀地分析了歐亞美非四大洲在哥倫布大交換下的浮載浮沉,不過全書也非沒有缺點。首先,作者顯然為了寫這本《1493》造訪了世界各地,《1493》也附了一些作者拍的照片,但可惜《1493》中附的照片卻是少得可憐,作者應該把《1493》弄得更圖文並茂才是XD 再來,在寫第四部〈世界的非洲〉時,就像其中一章〈大雜燴〉的標題一樣,實在是太大雜燴了,脈絡並不夠清楚。

這部大部頭的好書《1493》真的將會改變你對現代世界形成的許多看法,更進一步瞭解哥倫布大交換如何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祖宗的世界,形塑出我們今天看到的世界!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國敗論-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The Sky of Gene - 改變世界歷史並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

The Sky of Gene -世界,真的沒你想的那麼糟嗎?

The Sky of Gene - 挑戰稻米達人

The Sky of Gene - 辛辣刺激的香料之王

The Sky of Gene - 隱形果園中的種子哪裡來?

The Sky of Gene - 青花瓷的故事與傳奇

The Sky of Gene - 多元貿易打造的世界

The Sky of Gene - 舌尖上的世界-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飲食史

The Sky of Gene - 美味的吃史

The Sky of Gene - 知性的全球野菜紀行

The Sky of Gene - 最後的野味-Four Fish 人.魚.海的兩種未來

The Sky of Gene - 不能再浪費

The Sky of Gene - 原來世界是肥的

The Sky of Gene - 三百年來黑心食品之美味詐欺

The Sky of Gene - 歷史大口吃喝

The Sky of Gene - 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

The Sky of Gene - 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