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比較久一些的朋友都知道我曾經用蜜蜂來做過研究,完成以蜜蜂磁場感應為題的碩士論文,後來當研究助理和博士班生涯就改成以果蠅為主,而現在換成了鳥類分子演化和演化發育生物學。
從養蜜蜂做生物物理實驗到做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的過程這裡不詳述,有興趣可看這篇〈果蠅〉。到了美國加州唸博士班,我和蜜蜂還有一段小緣份。
我在戴維斯的交通局(DMV)認識了一位ABC朋友Gary,他對我們這些留學生非常熱情,有天他在MSN上問我,有沒有認識昆蟲系研究蜜蜂的人,我問他為何要找蜜蜂專家,他回說因為他想要養蜂,我就跟他說我就會啊。他告訴我,他其實已經把蜜蜂搞到家裡院子去了,才發現他們根本不懂得任何養蜂的方法Orz
於是我只好第二天冒著近40℃的高溫,開著空調冷媒已漏光的七人座跑車大綠Genesporter,在下班時間塞一個小時車,到他在Roseville的家中去教他養蜂。到了他家,才發現,原來他在路邊樹上看到一個大蜂巢,就很天才地去市區賣養蜂用品的店買了蜂箱等用具,也不知如何地就把那群蜜蜂裝進了蜂箱就帶回了家中Orz
我到了他家教他如何養蜂,他爸親自下廚炒菜請我吃晚餐。他爸媽原本是越南華人,在越南淪陷後,就逃到泰國再到美國落地生根。他爸說起了他們在越南和越共對抗以及逃難的故事,根本就是柏楊《異域》活生生的越南真實版XD
後來他們懂得養蜂後,我工作繁忙,也沒再去看過那群蜜蜂了。Gary在我回台前一年跟我說,後來他們鄰居投訴他們在院子裡養蜂,會造成他們的困擾。其實他們的鄰居也太多慮了,蜜蜂雖然帶毒刺,不過只有在被惹惱了才會攻擊人),警察介入後,勸導他們搬離蜂箱,他們只好把蜂箱搬到效區的農地放置:(
雖然告別了養蜂生涯,可是我的夢想之一,就是日後能有間有院子的房子,能種種花草養養蜜蜂。而我對蜜蜂也有種特殊的感情,如果在戶外健行能看到蜜蜂採蜜,能讓心情愉快。因此,當我得知前幾年發生了蜂群崩潰症候群,一大群蜜蜂莫名其妙的消失死亡,心中感到有股莫名的心酸。
根據維基百科,蜂群衰竭失調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簡稱CCD),或稱蜂群崩潰症候群,是一個近代發現而至今不明的現象,導致大批蜂巢內的工蜂突然消失。CCD於2006年末出現於北美的蜜蜂群。
類似的現象於曾於歐洲不同國家發現,包括:比利時、法國、荷蘭、波蘭、希臘、義大利、葡國及西班牙,現象最早於瑞士及德國出現,但影響並不算太嚴重。台灣從2007年4月開始亦有疑似CCD個案發生。
從1971年至2006年,美國野生蜜蜂的數目大幅減少(至今差不多完全消失),而養殖場的蜂群數量亦不斷減少。蜂群減少的原因包括有郊區城市化、殺蟲劑、蟲害以及蜜蜂養殖場的減少。然而,2006年末至2007年初,蜂群的減少幅度突然增快,根據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數據顯示,2009年的蜂群數量減少29%,2008年更大減36%,2007年是32%,致使學者使用「蜂群衰竭失調症」一名以表述蜂群大幅減少的不正常現象。
這本好書《蜜蜂消失後的世界:蜜蜂神祕失蹤的全球危機大調查》(A World Without Bees)是兩位英國愛蜂媒體人Alison Benjamin和Brian McCallum剖析蜂群衰竭失調症的可能成因之傑作(何采嬪譯,漫遊者文化出版)。
這本書的介紹就開宗明義地說「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不只是餐桌上少了蜂蜜,地球還將面臨空前未有的糧食短缺危機!」,而且「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的話,人類只能再活四年。」,一再指出蜜蜂對生態對人類的重要性!
這本書是本深入淺出的好科普書,看完後我有兩大啟示。
首先,書中剖析造成CCD的各種可能原因,例如有萎縮的基因庫、殺蟲劑的毒害及基改農作物造成的中毒、病毒與真菌的攻擊、蜂蟎等寄生蟲的泛濫、營養失調、都市化蔓延的環境劇變、氣候暖化造成適應不良、利用人造賀爾蒙欺騙蜜蜂超時工作過勞死等,但是至今都未能找出蜂群數量減少的確切原因。
這之中,每一種原因都造成現代蜂群的嚴重問題,可是又沒有任何一個原因能夠圖滿解釋這幾年發生的CCD。
為何如此呢?現代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如何能好好應用各種科學工具,理應理出個頭緒來啊。我想,科學在這個問題上,乍看之下不太管用,原因是因為造成CCD的成因可能真的大複雜了,上述所有原因有可能或多或少有些貢獻。大部分科學領域,應用的化約式實驗方法,還未有能力解決多自然界複雜系統中多變數的問題。這或許是科學現在的限制,但也是科學研究未來發展的好方向。
另外,不管造成CCD的主因為何,上面列舉的所有原因,都是由人類的活動造成的。美國人自以為高科技高生產力的工業化農牧業模式,已經不再是用正常的方式來生產食物了,而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利用各種科技,試圖把大自然榨乾來讓人類盡情揮霍!
各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方法,讓一個演化了八千萬年的絕妙複雜系統幾乎完全崩潰,這難道不是對人類工業化文明最嚴厲的警示嗎!?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果蠅
The Sky of Gene - 綠色EQ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嗎?
The Sky of Gene - 群萌亂舞的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科學知識傳播的原則
The Sky of Gene - 重啟美國牛肉談判!!!
The Sky of Gene - 【分享】你準備好吃美國牛內臟了嗎?
The Sky of Gene - 機車與美國牛肉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大博士生吃牛糞漢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拒吃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2.5 ppm!-從台灣三聚氰胺事件論政策和報導的不專業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不能沒有蜂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燃燒的靈魂‧不朽的生命
今天趁著「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最後一天,到國立歷史博物館去欣賞。
展覽中,我最喜愛的,是梵谷在聖雷米時期的那幾幅作品,例如〈星空下的絲柏路〉、〈絲柏樹和兩個女人〉、〈橄欖樹林〉、〈聖雷米療養院的花園〉,還有較早些的〈聖瑪莉德拉梅一景〉和〈好索馬利亞人〉。
對於許多人來說,對梵谷的名氣之認識,很不幸的,並不是來自他的畫作帶來的感動,而是來自他畫作賣出的天價。
至少我從小是降認識梵谷的,當時電視新聞一再報導,他的畫作〈向日葵〉買出的天價有多高,然後就有師長說那群人是神經病,非洲一堆人沒飯吃了,要去買假的向日葵。要不然就是教導小孩不要學梵谷當自以為是的天才,因為下場是割耳加自殺,然後作品讓不相干的人賺大錢XD
於是,我從小就認定梵谷是個無可救藥的大變態XD
至到有一天,大四寒假,我和家人到澳洲旅行。到了雪梨,旅行團導遊見團員上車也睡,下了車尿完尿還想睡,下午就乾脆送大家到旅館睡個夠。血氣方剛的我,怎麼接受這個安排,於是就趁家人還沒搞清楚狀況前,偷偷從旅館溜出去,一個人也沒帶地圖就漫無目的地在街上溜躂,不小心經過一個大型美術館,免費開放參觀,就趁警衛不注意時溜了進去。
第一次到大型美術館就到處亂看,美術館收藏的好畫不少,可是在一堆名畫中,只有一幅畫打動了我,那感動一直留到今天。
那是一幅只有一本書封面大小,線條簡單的人像素描。書中人物趁遊客不注意時,大聲呼喚我,說那才是唯一的曠世天才的作品,叫我過去聊一下。我問他,畫他的畫家是哪位天才,他告訴我說,就是頂頂大名的梵谷,我回他說「麥騙肖啦,令北只知道梵谷有畫向日葵還有星夜等油畫,沒聽過梵谷有畫人物素描的啦」,於是再看看畫旁的資訊卡,寫的真是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我才頓時被震懾住了!
原來,梵谷真的是曠世奇才......哦不對.......他是曠世奇才中的曠世奇才!
還有,原來我也是天才XD
慢慢的,終於愈來愈能夠瞭解,梵谷真的是偉大的曠世奇才中的曠世奇才,並瞭解過去梵谷被世俗誤解的痛苦,以及一位天才如何超脫世俗道德倫理。
超凡入聖的天才,心中黑暗和光明的拉鋸戰,不是世俗能夠理解的。那樣的巨大張力,表現在藝術,就留下了永垂不朽的曠世傑作。
而梵谷的一生,就在向心中巨大的黑暗戰鬥著,而且把戰績繪成最精彩的傑作,一再表現出美的強烈力量!他留下的〈鳶尾花〉、〈星夜〉和〈星空下的咖啡館〉等,就是光明戰勝黑暗後,永垂不朽的見證!
相關網站:
梵谷‧燃燒的靈魂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9
第一次在戲院看到《9:末世決戰》的預告片,沒幾秒鐘就和聯想到鬼才大導Tim Burton。原來《9:末世決戰》果真是Tim Burton製片的動畫電影,雖然《9:末世決戰》其實是新銳導演Shane Acker的原創處女作,Shane Acker在當導演前是《魔戒》三部曲的動畫師。
《9:末世決戰》其實是來自Shane Acker在2005年製作的一部同名短片:
現在上映的《9:末世決戰》和原版短片在風格劇情上的差異還不少,電影片添加了更多Tim Burton的風格。
Tim Burton是不可多得的鬼才,他的電影總有種濃濃的陰鬱風格,主角總是有種難以言喻的神經質,又能把一堆詭異不搭的元素配合成獨特的幽默趣味。他的兩部蝙蝠俠電影是超級英雄電影的經典,兩部經典動畫《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和《地獄新娘》(Corpse Bride)把叫人毛骨悚然的元素發揮成淋漓盡至的灰色幽默。
我最愛的Tim Burton作品,除了上述幾部,還有《大智若魚》(Big Fish),這是部少數能感動到深入我肺腑叫我暗中掉淚的好電影,那種深深的感動,不僅是來自電影中自然散發出的父子之愛,還來自對炫麗奇幻的劇情故事及人物等的創意之崇敬。
不過Tim Burton卻也是個極其多變的鬼才,現在正在上映的《魔境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卻有點令我感到小失望,和《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一樣,《魔境夢遊》是部成功好看的商業電影,不過問題是,如果Tim Burton只能拍出好看的電影,那他怎能稱得上是偉大的鬼才呢?
好,回到《9:末世決戰》吧。《9:末世決戰》描述一群布偶娃娃在末世合力反抗大舉反撲人類的機器人,共同拯救文明。雖然世界末日後已經是被拍到爛的題材了,可是《9:末世決戰》還是獨樹一格。《9:末世決戰》還令我聯想到宮崎駿的《風之谷》。
除了那九個設計造型和個性獨特的布偶娃娃,幾個狼犬、蜘蛛、恐龍和蛇妖造型的怪物機器人也是一絕!
以一位新銳導演的大銀幕處女作而言《9:末世決戰》的表現雖然可圈可點,不過有點可惜的是,在電影中雖然有九個布偶娃娃,不過除了少數幾個,電影中對他們個性的著墨甚少,個性及特長刻畫得不夠深刻,他們之間的情誼和關係也沒有我預想的錯綜複雜,甚至是非常的薄弱。
最後,《9:末世決戰》的故事似乎還未結束,可能還會拍續集吧,希望如果有續集,人物的個性、特長和關係等得要補強許多,否則就要叫人失望了。
對了,在「非死不可」討論這部電影時,一位好友說了句超經典的名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出門前一定要先看說明書」XD
相關網站:
《9:末世決戰》官網
張貼者: Gene Ng 於 上午11:47:00 0 意見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綠色EQ
從陳文茜的《±2℃ / 正負2度C》受觀迎及激起熱烈討論的程度,其實可以瞭解到台灣社會對環境議題的興趣及關注,其實已經開始成熟了。而今欠缺的,是要如何著手大刀闊斧地革新!(〈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和〈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可是要如何去做呢?我想大家多少都看過網路上流傳的文章,教導大家如何改變生活中的小習慣,例如選用省電的家電、關閉沒有在使用的電器、縮短洗澡時間、用冷水洗衣、選用有機農產品、少開車等等......來節能減碳等等。那些都是不錯的生活態度,值得大家去效法。
可是我在此想要再強調的是,那些方法都正確的,可是卻不是最重要的!雖然那些方法值得大家實踐。可是如果大家都認為我們改變生活習慣就能夠救地球,可是卻忽略更重要的議題,那其實是更危險的!
我們消耗的能源及製造的污染,極大部分,並不是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而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例如在我們吃的食物、我們消費的商品上!製造和運送食物及商品的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遠高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因用電、用油、用瓦斯所排放的。有研究顯示,就算我們所有人都能改變日常生活習慣,最多也只能節約大約兩成的能源,而要避免人們文明毀滅,我們可能要減少至少七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這個月初正好有一本新書出版,那是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的好書《綠色EQ》(Ecological Intelligence: How Knowing the Hidden Impacts of What We Buy Can Change Everything)!如果現在只能推薦一本能救地球的書,我想這本好書會是我的首選!
《綠色EQ》的作者丹尼爾.高曼,在台灣應該要算是舉世皆知的人物,因為他的經典好書《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在台灣書市爆紅的程度,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吧?《EQ》不僅長期佔據暢銷書排行榜,那時連一堆勵志作家的書想要擠進暢銷書排行榜,書名都一定要姓EQ!EQ也成了最夯的流行用語!有趣的是,原文書名Ecological Intelligence的縮寫正好也是EQ :p
丹尼爾.高曼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專業作家,他是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簡稱AAAS)會士,曾四度獲頒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最高榮譽獎項,80年代即獲心理學終生成就獎,並曾兩度獲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提名。1995年出版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在美國暢銷逾500萬冊,高居《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排行榜長達18個月!
在研究人類情緒問題後,丹尼爾.高曼成了禪修研究者,對佛學也有相當的研究。他發現東方智慧其實是決定西方許多社會問題的良藥。而東方智慧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也是影響他,讓他決定研究環境問題的重要因素吧。
在《綠色EQ》中,丹尼爾.高曼也英雄所見略同地提出「漂綠」的危險,也就是商品標榜一兩樣比較環保的成份,讓消費者以為他們做得夠好了,可是卻忽略其他更重要的因素。例如用有機綿製成的衣服,讓消費者以為在為環保盡力,卻可能忽略製作及運輸過程的不環保!
丹尼爾.高曼的《綠色EQ》,呼應另一本好書《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中提出的創新觀念,而「從搖籃到搖籃」的觀念,堪稱工業革命以來最偉大的創見!是人類能永續享受生活便利的唯一解決辦法!
「從搖籃到搖籃」是要利用充滿巧思創意的方式,來改變傳統的工業設計,讓消費者在享受新產品之餘,廠商能夠有效地回收舊商品,把絕大部分原料充分回收使用來製造更新的產品,並且大幅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創造一個三贏的局面。(〈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從搖籃到搖籃》是從工業設計的角度來解問題,而《綠色EQ》則是從商業的角度來解決問題。這兩本好書提出的重要觀念是,真正有效的環保,是不該從反工業反商業的角度出發,而是讓工商業界也能從創造新的價值中受益!換句話說,環保也可以是好生意!
丹尼爾.高曼的《綠色EQ》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要探討如何在消費市場具體實現「從搖籃到搖籃」的夢想。「徹底透明化資訊」(radical transparency information),是高曼提出唯一有效的良方,唯有政府與廠商共同找出有效辦法,利用新興的工業生態學(industrial ecology)的方法,計算量測製程中每一項環節、每一項原物料對地球可能造成的危害,提供消費者整個生產製造過程「徹底透明化資訊」。然後消費者藉著「徹底透明化資訊」來選擇對環境衝擊較小的產品。
《綠色EQ》探討此種生態智商如何與市場透明化結合,創造出有利正向改變的機制。更重要的,《綠色EQ》探討如何透過改變供應鍊的管理來減少衝擊,讓企業在徹底透明化的市場裡找到不敗的立足點。否則我們所有小心環保的努力,充其量不過是在「漂綠地球」,無法發揮真正影響力,達到「從搖籃到搖籃」的真正環保理想。
就現在的資訊而言,消費者就算有心要找尋對環境衝擊而小的產品,常常無從真正下手,因為得依靠廠商的自吹自擂。而「徹底透明化資訊」將能夠建立讓消費進行公平公正的客觀評比。而「徹底透明化資訊」,對真正有效節能減碳的廠商,有正面鼓舞的作用。因為綠色特質讓商品具有更高價值,而且綠色製程可以有效降低產品成本。綠色品牌可以快速提升產品市占率,因為綠色資訊透明的商品顧客忠誠度更高。因此綠色信譽的廠商才具有生存的空間!
丹尼爾.高曼網路將改變市場資訊的生態,網友可在瞬間迅速串連,操持廠商的生殺大權。他舉出Zillow.com這個房地產估價網為例子,說明複雜的資訊也能在網路上被量化;還有CafeMom這個媽媽互相通報嬰兒產品優劣的網站來說明網路串連的力量;促進資源再生的Earthster;其中網路力量最成功的,算是Skin Deep這個評估化妝品毒性的網路;網路的力量,連企業都不能忽視,乳製品公司Stonyfield Farm就成立網站Climate Counts來建立品牌價值。
工業革命後,我們不僅大量消費有限的能源和資源,還把大量寶貴的資源轉換成毒物和垃圾來破壞環境,並且大幅改變氣候。我們必須聯合大家的力量,讓所有人深切體認人類生活造成的生態衝擊。
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當中,生產食物和商品的過程一整個被忽略掉,而地球天然資源的取用,也從來不是重點,更甭提我們生活中大量製造的污水和垃圾的去處。上述過程,全成了一項項冷門的專業,似乎和社會上95%的人們都無關,雖然事實上與我們息息相關!
前幾週,我才從國家地理頻道的記錄片《垃圾山》,瞭解處理大量的垃圾對於城市來說是多大的挑戰!而瞭解那樣的資訊對人們減少製造垃圾有沒有幫助呢?我想是有的,因為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從來沒有瞭解過他們隨手丟棄的垃圾,會實際上造成怎麼樣的問題。當人們實際瞭解他們的行為將會造成的嚴重問題,就更容易三思而後行。因此「徹底透明化資訊」,絕對比單純的勸導更有效!
因此,許多環保團體長期倡導的生態教育等,是否該跳出傳統的模式了?用「徹底透明化資訊」讓社會大眾實際瞭解他們日常的消費行為和生活習慣,背後隱藏的環境代價,來改變大眾對企業的要求,或許也是個好方式呢?
另外,這本好書《綠色EQ》,是最該讓全台各級政府官員及工商業界人士人手一本的好書!
台灣的經濟奇蹟在這個世紀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現在有韓國貨的競爭,短期內就要有ECFA的考驗,長遠來看還有全球企業綠化的競爭。如果台灣工業發展,還是靠現在變相補貼能源和默許環境污染的模式進行,那台灣未來的競爭力,很快就會被現在安逸的心態給搞死!
以生產對環境衝擊愈來愈小的產品來提昇競爭力,絕對是未來無可避免的趨勢,對於現在的工業界來說,問題很快將不再是要不要去做,而是要多快去達成!如果無法改變,絕對就只能坐以待斃,問題只是時間早晚!
從《±2℃ / 正負2度C》中,多少可以瞭解,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有多嚴峻,對環保所做的,從來不會是太快也不會是太多的!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戰鬥的狂飊是一種強效而致命的癮!因為戰爭就是種毒品!
我想看完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的觀眾,十之八九會覺得被騙了,因為這是部毫無意義的電影(意義是三小?)!
沒錯,因為《危機倒數》要刻劃的伊拉克戰爭,就是美國立國以來參與的最毫無意義的戰爭!
這場戰爭,不僅完全沒有找到任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而掏空國庫讓成千上萬美國子弟兵去送死,並且對數十萬計伊拉克無辜平民百姓極盡燒殺擄掠的小布希、錢尼、倫斯斐及幕僚們等禽獸不如的傢伙,每天晚上都睡得很好!
比起美國人永遠的痛--越戰,伊拉克戰爭不僅是不痛不癢,還是極度的無聊、毫無意義的空虛,就像一群癮君子偷在暗暗的角落裡吸毒哈草而已......
而貫徹這個無聊電影的,也就是一句話:「The rush of battle is a potent and often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戰鬥的狂飊是一種強效而致命的癮,因為戰爭就是種毒品。)
是的,那場戰爭對美國人剩下來的意義,就只是一種毒品,和哈草吸大麻沒啥兩樣的毒癮!
那句話出自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記者Chris Hedges的書War Is a Force That Gives Us Meaning,書中描述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是如何誘惑美國人,讓美國人以為他們做的是多麼有意義的事!而參戰的士兵在戰場中如何的中毒而不能自拔。說穿了,War Is Just a Goddamn Force That Gives Them Fucking Meaning!
很有趣的,不少媒體把《危機倒數》當作是反戰電影,可是在美國,《危機倒數》卻左右兩派兩邊都討好,而成為奧斯卡金像獎史上首位最佳女導演的Kathryn Bigelow,指出她並不想偏袒政治上的哪一派,她不過想忠實地呈現出伊拉克戰場上不為人知的一面,雖然有不少伊戰軍士指出電影其實一點也不寫實,因為男主角William James的魯莽在真實戰場上根本不可能發生。然而電影不過是誇張現實,他的勇猛、放縱不拘和西部牛仔作風,難道不是在戰爭上被壓抑得快發瘋的士兵們的夢想?
關於這部無聊的電影為何會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媒體不外分析道,《危機倒數》是伊拉克戰爭以來,第一部認真面對伊拉克戰場的電影。而《危機倒數》既然忠實地刻畫戰場,那就同時也刻畫了在戰爭上扭曲的人性。
在伊拉克戰場上,從來就不是敵我分明的,《危機倒數》很成功的運用手搖攝影機和不同角度的攝影機來捕捉事發時的混亂。就算在冷靜的拆彈時,周遭的每一個圍觀者都有可能是恐怖份子。不僅在戰場上敵我難分,連主角以為被作掉的小孩,是誰也難分。
隨時會發生的爆破和瞬間呼嘯而來的子彈,能為銀幕前的置身事外的觀眾帶來莫名的快感,那戰鬥時驚天動地的混亂不也像是吸了毒後的爽快幻覺嗎?
其實,要瞭解《危機倒數》為何會得到各大影展和獎項評審的青睞,要瞭解Stanley Kubrick的《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那是是一部描述美國美國海軍陸戰隊與越戰的戰爭片,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出色的戰爭電影之一。
《金甲部隊》的故事也很無聊,主角James T. "Joker" Davis因為兵役進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中心,在此時遇見一位智商不高的同梯,眼見同梯因為新訓壓力與同袍惡整但新訓班長並未制止反而默許,導致在結訓日晚上新訓班長被這位低智商班兵開槍擊斃,而後開槍者自盡。Joker分發到軍聞社當記者,在越共對美軍發動春節攻擊後,外派到戰區,遇見新兵時期的同梯,後來親眼目睹同梯被一位女越共狙擊手擊斃,電影結尾唱著美國大兵的行軍曲告終。
《金甲部隊》這部看似無聊的電影,以戰爭中人的處境來反射意識形態的荒誕,並且控訴美軍的洗腦,一味把活生生的人訓練成殺人機器。後來《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的導演Sam Mendes後來的《鍋蓋頭》(Jarhead)延續類似的精神。《鍋蓋頭》改編自一位參與波斯灣戰爭的美軍陸戰隊軍人Anthony Swofford的回憶錄,更變本加厲地把戰場拍成乏味到無聊透頂卻又荒謬場所,揭露海軍陸戰隊各種虛構的神話。
《危機倒數》的表現,我認為是遠不及上述兩部好片,不過在這場師出無名的戰爭,恐怕也很難有更好的電影了吧,評審或許是降想的。雖然 Kathryn Bigelow終於成為了奧斯卡金像獎史上首位最佳女導演,可是這部片子卻是百分之百的陽剛,甚至陽剛到連身為男人的我都要作嘔。
戰場上所有的荒誕的、變態的、畸形的,對主角William James來說卻成了現實中不可抗拒的價值和理由。這就像鴉片一樣,讓人欲罷不能。輪值結束後,James回到陌生的家中,然後對著幼子自言自語,「......然後你會忘記你真正所愛的少數東西,當你長到我這麼大時,它們或許只是一兩件東西,對於我來說,則只剩下一件了。」於是,他又重回了戰爭享受荒誕的、變態的、畸形的快感......
延伸閱讀:
危機倒數官方部落格:: 痞客邦PIXNET ::
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
型男飛行轟趴
《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電影,令人感觸感深。
喬治克龍尼飾演一名企業資遣專家Ryan Bingham,他在常年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因為職業關係,一直都在搭飛機、租車並住在旅館,他也對此樂於其中,他的全副家當都可以裝在一只手拉行李箱,他也是各大航空公司的貴賓,享受著被人服侍的快樂人生。
當她姐斥責他是孤僻的怪伽時,他笑著回答說他其實是被人群包圍。他到處演講,傳授他精闢的人生哲學。在他眼中,人總是一再提起諸多不必要的負擔。就像在背包裡一再塞進許多自己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直到寸步難行還執迷不悟。
可是有天他和一位女子發展一段感情,接著一起參加了陌生的妹妹的婚禮,陰差陽錯之下被迫要昧著良心輔導試圖逃婚的妹婿;公司為節約成本的新策略,威脅要萊恩結束到處飛行的逍遙生活,回到公司當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在同事對他生活態度的質疑下,他於是開始思考擁有一個家的意義......
原本以為這又是一個老套的好萊塢圓滿大結局的喜劇(有雷),可是事實上,當Ryan開始質疑自己多年奉行不違的人生哲學,當他開始以為是該為他的背包放進些什麼可能會有意義的東西時,並且以為他正向另一個人生目標邁進時,他得到的卻是在佳節前盯著機場航班告示板時前所未有的孤寂。他原本的人生目標就是累積到一千萬英哩的飛行哩程數,當他瞭解到那段感情的真相後,他剛好達到了目標,可是他卻突然發現自己心中有的不是喜悅,而是一片空虛。
而那樣的空虛和孤寂,都源自自以為關心他的人們,授與他們自以為是的價值觀!強求他接受一段他或許從來不曾需要的感情關係!
如果那些事情從未發生,他一定還會快樂地遙遊空中,一直用最輕鬆的心情無拘無束地享受旅途中的移動,從不為誰停留,就像他的愛人說的,他不過是彼此的逃生梯,逃離日復一日的庸碌。
很悲哀嗎?一點也不會,就像Ryan的名句,請把此刻當作人生的轉機。那些造就帝國的人,都曾經坐在現在的位置,因而有機會另起爐灶,打出另一片新世界。
這個世界很大,有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價值觀,為何要自以為是地認為您自以為該關心的人,就該用您的價值觀來活呢?
在人心世界的萬花筒中,我們每一個人不過就是個井底之蛙而已,不是嗎?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一個人的轟趴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再見,愛國主義!
在這裡洩露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就是我對出現千軍萬馬的中國古裝片非常著迷,所以常常趁大家不注意時偷偷摸摸跑去電影院看......
《狼災記》、《花木蘭》、《孔子》、《大兵小將》等中資拍攝的古裝片後,發現這幾部電影雖然製作班底完全不同,風格也迥然不同,可是它們卻不約而同地預示著中共極權的大麻煩遲早要來了!
怎麼說呢?
這幾部電影,也算是中國主流電影業製作的吧?
如果去看看好萊塢的主流戰爭電影,不管戰場在哪,是歷史的也好,科幻的也好,打的是外國人也好,外星人也好,恐怖份子也好,都充滿濃濃的愛國情操,就連主角背叛人類的《阿凡達》,也都是把團體利益的重要性置於個人情感之上!
可是那幾部中資古裝電影呢?
它們不約而同地,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框架下中探索的,並不是傳統的忠君愛國的思想了,反而是對人內在情感的需求也了進一步的探索。
田壯壯的《狼災記》是一部很抽象的電影,主角質疑國家對異族的戰爭,也膽敢三不五時違抗主將的命令,更在回國途中對異族宣洩獸慾,而最後被完全獸化......
在《花木蘭》中,主角花木蘭也不在只是個忠君愛國的孝女,她為父披甲上陣後,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她自己的感情需求,而不僅是保家衛國。在情感需求方面的描寫,馬楚成的《花木蘭》甚至比迪士尼的《花木蘭》還來得深入。
在胡玫的《孔子》中,孔子也不在是一個急切地想要恢復周禮,在大環境中保持理想的知識份子而已,他也有了其情感需求,甚至成為電影的主軸。而國家的角色在《孔子》中,成了打壓他才能和理想的反派。在電影中,他為魯國盡心盡力,卻換得流跡天涯的下場......
《大兵小將》中,成龍飾演的可愛角色,是一個把自己利益放上國家利益上,貪生怕死的小兵。而且還以小人物的心聲,質疑國與國之間的戰亂也好,政治鬥爭也好,都不過是犧牲人民的幸福來滿足大人物的一己之私而已!
這幾部電影中,個人情感需求比國家利益來得重要;國家的角色,顯得相當的淡薄。有時候國家的地位,甚至還被無意中質疑;而且為國為民的英雄主義,也不再是賣點了;相反的,英雄和聖人脆弱的一面被揭露;戰爭的正當性被一再質疑,兵將不再只是大國利益的棋子,他們的心聲不在淹埋在無情戰場之中;異族也不再是可以隨便砍殺的俗辣,國家領導才是真正該死的俗辣;主角對國家的叛變或不從,在戲中不再是譴責,而是冷眼旁觀,甚至還是暗示性的讚許。
我認為,這幾部電影不約而同的透露了一個訊息,也就是中國個人主義的堀起!而個人主義,也就是對自己個人的情感和利益需求比國家利益還來得重要,自古以來都會是極權政體的危機!
我並不是說,這幾部電影的編導故意要宣揚個人主義來對抗極權的中共政府,而是認為那都是因為市場的因素。當中國觀眾已厭倦在日常生活中,國家一再許下的虛偽謊言,那愛國主義是否就是反成了票房毒藥了?
當中共賴以為生的愛國情操和民族主義日漸的淡化,他們要怎麼在人民個人主義日漸覺醒中存活,這留給中共高層去傷腦筋吧......
最後大力推薦《大兵小將》,那是成龍最出色、最好看、最有意思的的電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