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稱為「苯教」(藏語:བོན,Bön),又稱「黑教」。是圖博當地的一種原始宗教,與薩滿教類似,崇拜自然界的神靈。根據苯教的傳說,世界原初是一個巨大的卵,其蛋殼變成白色的神山,蛋白化成大海,蛋黃則變成十八個中型的卵,再從其中誕生各種動物。至於圖博民族的起源,依照圖博佛教故事裡面的傳說,該族最原始的六個氏族(或六大姓氏,即噶、哲、扎、党、訥沃、韋達),是瀰猴與羅剎女婚配而繁衍出來的後裔。在《隋書》等中國史書上,也可以找到位於圖博東部拉卜愣一帶之党氏藏人(即宕昌羌)自稱為瀰猴種的記載。
「黑教」這個名稱雖然類似於黃教(藏傳佛教格魯派)、白教(藏傳佛教噶舉派)、花教(藏傳佛教薩迦派)和紅教(藏傳佛教寧瑪派)等,但是並非是一個佛教派別。而原始的苯教把世界分為三個部分,即天、地、地下。天上的神名字叫作「贊」(btsan),地上的神稱為「年」(gnyan),地下的神稱為「魯」(klu 「龍」)。相傳和釋迦牟尼同時,興饒祖師(Tönpa Shenrab Miwoche)在克什米爾創立了苯教。
在佛教傳入後,苯教曾與佛教有過劇烈的衝突,直到赤德祖贊時期,由贊普主持進行佛教與苯教的辯論,苯教落敗而佛教成為圖博的官方宗教。此後苯佛之爭並未熄滅,郎達瑪滅佛期間,大臣郎達瑪獲得政權後滅佛興苯,被認為是圖博苯教勢力的一次重大反擊,但是在郎達瑪被刺殺後,佛教重新成為了圖博的官方宗教,並日漸獲得大部分民眾的信仰 ,並且這一地位延續至今。
在佛教兼容並蓄而一統天下的局勢下,苯教一方面逐漸向周邊的雲南、貴州等地傳播。另一方面向佛教靠攏,不僅在教義和儀式上和佛教互相學習交換,更是宣稱和佛教並不矛盾。正是在這一佛苯鬥爭及其緩和的情況下,才出現了和佛教各派別的俗稱接近的「黑教」這一名稱來稱呼苯教。
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自寂護論師傳入大乘佛教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圖博,制服了外道(苯教),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時期稱為前弘期。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此一時期稱為後弘期。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圖博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藏傳佛教前弘期
中國藏傳佛教開始於西元七世紀中葉。當時圖博的松贊干布(藏文:སྲོང་བཙན་སྒམ་པོ་,Songtsen Gampo)藏王,在他的兩個妻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毗俱底公主(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
文成公主入藏
之後大昭寺經歷代擴建,目前佔地25,100余平方米。圖博的寺院多數歸屬於某一藏傳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則是各教派共尊的神聖寺院。圖博政教合一之後,「噶廈」的政府機構也設在大昭寺內。活佛轉世的「金瓶掣籤」儀式歷來在大昭寺進行。藏人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之說,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
大昭寺的布局方位與漢族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東面西的。主殿高四層,兩側列有配殿,布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曼荼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松贊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神羊熱姆傑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內各種木雕、壁畫精美絕倫,空氣中瀰漫著酥油香氣,藏民們神情虔誠地參拜轉經。
大昭寺:
小昭寺通常與大昭寺連稱「拉薩二昭」而馳名於世。小昭寺建於公元641年(藏曆鐵牛年),相傳是由文成公主親自奠基建造的,位於拉薩古城以北,與大昭寺相距約一千米,總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寺廟取名「甲達熱木齊祖拉康」,意為「漢虎神變寺」。小昭寺是漢語稱謂;小,是與大昭寺相對應而言;昭,是藏語「覺臥」的音譯,意思是佛。寺內供有釋迦牟尼八歲等身赤金像及眾多的佛像和唐卡等。
小昭寺:
松贊干布亦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傳說他出生三十二種相好,頭上更有一尊阿彌陀佛像。他迎娶的尼泊爾妃子則被認為是白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則為綠度母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又譯為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漢語音譯「啊那婆婁吉低輸」、「阿縛盧極低濕伐羅」,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故又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贊譽。
根據《度母本源記》所載,觀世音菩薩見眾生難以救度,不禁左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化為綠度母,右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則化為白度母。綠度母與白度母均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根據阿底峽尊者發現的書《柱間史》,當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將雪域的眾生都交給觀世音菩薩教化;觀世音菩薩有一名獼猴弟子受了戒,在雪域圖博修行時,遇上一名作雌猴打扮的羅剎女子以自殺逼婚,結果在觀世音菩薩的祝福下成婚,是為藏族人的祖先。
白度母乃是由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化現,一面二臂顏容端正,法相寂靜、殊妙莊嚴,乃佛教中治病延壽事業的本尊菩薩之一,如月光般清淨的無垢光明照耀世間,縱然百千萬星宿俱時為聚集,殊勝威光仍然遠超於彼,受到各方眾生的禮敬,身相白色為息災之意,全身有七隻眼睛,雙手雙腳各有一眼,第三隻眼睛則在眉心中央,故又稱為「七眼佛母」,七眼能夠照見一切瘟疫疾病的緣起從而消滅之。白度母的功德誓願和心咒主要為息滅眾生的病苦、消除因冤業、痴業、魔障引起的傳染病、瘟疫、各種病症,亦可對治蠱毒惡咒引起的疾病,幫修行者去除逆緣、增長壽量、解脫生死輪迴。
白度母
綠度母,中國古代稱「多羅菩薩」、「多羅觀音」,共有21尊,皆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綠度母即綠度母為21尊度母之主,此尊現少女相,全身綠色,一面二臂,現慈悲相。又稱為「多哩速疾勇」,是21度母的主尊。本尊心咒具足一切息增懷誅之功用,消除一切眾生的煩惱痛苦、滿足一切眾生願求,現世富貴長壽平安吉祥、除諸病苦業魔障礙等,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苦海,命終往生極樂世界,獲得究竟的安樂,因為其救度之迅速、摧滅魔業之勇猛,故又稱作「救度速勇母」。《據大方廣曼殊室利經》的〈觀自在菩薩授記品〉載,觀自在菩薩入普光明多羅三昧,以三昧力,由眼中放大光明,多羅菩薩即由光明中而生。此多羅菩薩以慈悲光普照眾生,憐愍眾生猶如慈母、救度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其密號為悲生金剛(由大悲觀世音菩薩而生之義)、行願金剛。綠度母法相一面二臂身綠色,嚴飾瓔珞著天衣,現慈悲相,左手拈烏波拉花,右手結施與願印,象徵施於一切眾生無畏、慈悲滿願,雙腳屈左展右,右足踏在蓮花上表示隨時準備起身救度苦難眾生,如慈愛的母親一般,拯救鐘愛的孩子。
綠度母
到了八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寂護大師(Shantarakshita)及弟子蓮花戒入藏,逐漸奠定藏傳佛教的基礎。寂護大師到藏後,為贊普講法。寂護當年在印度很有名氣。他本是孟加拉國的王子,在那爛陀寺受具足戒,是一名中觀論師,著有《中觀莊嚴論》。寂護大師在圖博首度七人為僧,教導律藏及中觀,僧伽制度隨即創立。恰逢此時,吐蕃發生了雷擊、瘟疫等多種災害。有人便說,這些災禍都是因佛教的教義觸怒了藏地的邪惡鬼神所引起的,要贊普下令讓印僧返回尼泊爾。赤松德贊不得不讓寂護返回尼泊爾。後寂護大師返印,敦請蓮華生大士由印度入藏,傳入密宗,折服了原來盛行的苯教,佛教於是得到了弘揚。
蓮華生(Padmasambhava),或蓮花生,印度烏杖那國(即今之斯瓦特)人,圖博佛教寧瑪派開山祖師,常被尊稱為大師、大士等。以神通聞名的蓮花生大士,應藏王邀請,前往圖博弘法。蓮花生一到吐蕃即用佛教密宗中的那套類似於苯教巫術的咒法,將苯教的許多自然神靈接納到佛教密宗中,宣佈為佛教護法神,使藏民得以改宗正統藏傳佛教。大士所傳之寧瑪派,僧侶皆戴紅色僧帽,所以俗稱「紅教」。蓮花生大士被認為是阿彌陀佛之意的化生,親身示現不生不滅之真諦。他是把佛、法、僧完整的聞、思、修體系在圖博建立起來的最重要導師。當時又有唐朝禪師摩訶衍(Mahayana),藏文稱其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āyāna Hva-san)入藏宏揚禪宗,後與蓮花戒辯論失敗,赤松德贊下令不得再修頓門法。
蓮花生大士
寂護與蓮華生大士入藏之後,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度僧出家,成立僧伽,並請譯師從梵文翻譯大批佛典,同時也從漢文翻譯一些佛經,據現存的登嘎爾目錄(布頓大師認為是赤松德贊王府所編),當時譯出的大小顯密經律論有738種(內從漢文轉譯的32種),故當時佛教流傳是很興盛的。此時建立的,稱寧瑪派,又稱舊譯派。
因為寧瑪派是藏傳佛教第一個教派,所以又稱為舊譯派。因其教法依蓮花生大師所傳密咒和所遺伏藏為主而傳出,遂成一派。當時並無派名,後弘期其他教派形成之後,因其遵循舊弘期舊密咒。寧瑪派的傳承與教法,主要來自於蓮花生大師、藏王赤松德贊等二十五位師徒。之後寧瑪巴傳承也形成六個分支。並有六大寺院即多傑札、敏卓林、雪謙、卓慶、噶陀、白玉。
桑耶寺(藏文,བསམ་ཡས་,Samye)又名「存想寺」、「無邊寺」,桑耶寺的全名是「貝扎瑪桑耶敏久倫吉白祖拉康」,藏文含義為「吉祥紅岩思量無際不變頓成神殿」。桑耶寺位於圖博山南地區的扎囊縣桑耶鎮境內,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它始建於公元八世紀吐蕃王朝時期,是圖博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內建築按佛教的宇宙觀進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漢族、印度三種風格,因此也被稱作「三樣寺」。
桑耶寺:
公元七世紀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分別與尼泊爾、唐王朝聯姻,迎娶了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同時也將佛教引入了圖博。雖然當時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但這些寺院主要用作王室供養佛像,或者給外來的游方僧提供落腳地點,寺內實際上並沒有修行的僧侶。
經過蓮花生等人的實地勘測,最終選址在靠近吐蕃冬宮的雅魯藏布江北岸興建,並由寂護設計出了建設方案。據《桑耶寺志》記載,762年,赤松德贊親自為寺院舉行奠基,此後在蓮花生的主持下,經過長達十二年時間的建造,到775年終告落成。由於有傳說在初建時,赤松德贊急於想知道建成後的景象,於是蓮花生就從掌中變出了寺院的幻象,赤松德贊看後不禁驚呼「桑耶」(意為「出乎意料」、「不可想象」),後來就把這一聲驚語作為了寺名。
桑耶寺落成後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儀式。赤松德贊又從唐朝、印度和于闐等地邀請來僧人住寺傳經譯經,並宣布吐蕃上下一律遵奉佛教。此外,他還親自挑選了七名貴族子弟剃度為僧,成為桑耶寺的第一代喇嘛,也是圖博的第一批出家僧人,史稱「預試七人」。因此桑耶寺是圖博第一座具備佛、法、僧三寶的正規寺院,在藏傳佛教界擁有崇高的地位。
八世紀中葉,吐蕃禁止佛教傳播,桑耶寺也遭到封禁。十世紀後期重新開放後,這裡遂成為寧瑪派(紅教)的中心寺院。薩迦派統治時期,對該寺進行過修葺,並派遣僧人住寺,此後就形成了寧瑪、薩迦兩派共處一寺的局面。
藏傳佛教的發展及波折
佛教在藏區發展到另一高峰是在第四十一代藏王赤熱巴堅(又名:赤祖德贊)的時候。赤熱巴堅篤信佛法,大量聚集印、藏譯師建立譯場,統一譯名。他為了統一翻譯佛經名稱,進行了三次西藏文字的規範化運動,同時又規定譯例,校訂舊譯的佛典和新譯的顯密經論,為了避免散失並將所校譯的經典編出目錄。赤祖德贊在拉薩河下游東岸創建烏香多寺,又命每七戶居民供養一名僧人。史家將他和松贊干布、赤松德贊並稱為「祖孫三大法王」。
在九世紀中葉,圖博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壞,即朗達瑪(藏文:གླང་དར་མ་།་འུ་དུམ་བཙན་པོ,Langdarma)滅佛,曾有一段時間(公元842-978年)佛教沉寂了。後來由西康地區再度傳入,藏傳佛教又得復甦。在朗達瑪滅佛後,因經典散失,開始有人發掘編輯舊有保留的佛經,稱為伏藏,根據前弘期舊譯經典及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稱為寧瑪派。而在朗達瑪滅佛之後,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譯的經典,稱新譯。圖博史上稱朗達瑪滅法之前為前弘期,之後由大譯師仁欽桑波重興的佛教為後弘期。此後印度的佛教學者,特別是遭遇變亂時期的那爛陀寺、超岩寺等的學者,(印度比哈爾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廟在1203年被入侵軍全部毀壞),很多人前往圖博取經,傳譯事業因而興盛,著名的譯師有馬爾巴等人。
11世紀時有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入藏(1042年),又大弘佛法,重建僧伽,傳播中觀應成派大義,同時藏族比丘仁欽桑波(寶賢)等翻譯了很多的經論。
阿底峽尊者
印度傳入圖博的佛學,主要的稱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觀」、「現觀莊嚴論」。藏文大藏經,包括《甘珠爾》(Kangyur)和《丹珠爾》(Tengyur),近六千部中絕大多數是直接由梵文翻譯的,少數是從漢文轉譯的,因此,印度後期佛教的論著豐富保存在藏文大藏經裏,尤其是因明、聲明、醫方明等論著數量龐大,這些譯著都非常重要。
《甘珠爾》即佛說部。是指從梵文翻譯成藏文的釋迦牟尼親自講說之三藏四續經典匯編而成。《丹珠爾》是為了解釋釋迦牟尼教誡,由他的弟子們解釋佛說及以後信徒們自撰的論著部分,意思是論的譯文。最早的《丹珠爾》是公元1334年左右由納唐寺與《甘珠爾》同時編纂,並請布頓仁青珠等著名學者進行校勘。《丹珠爾》中收編的文章大部是藏族學者們所寫,也有一部分是翻譯過來的。《丹珠爾》這個佛經巨著只有藏族獨有。
公元九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組織人力先後將西藏旁塘寺的佛經、澤塘鄧噶宮的佛經、桑耶欽普寺的佛經,經過整理、校堪編成《旁塘目錄》、《鄧噶目錄》《欽普目錄》三大著名目錄,為後來的甘、丹珠巨著編纂奠定了基礎。這可以說是編定《甘珠爾》和《丹珠爾》的開端。
1312年,覺丹日貝熱智和衛洛色強秋益西、譯師索朗書色、江如強秋貝等人,把原有三大目錄和阿里等地的甘、丹珠的底本收集、校對補缺,編寫成(又有說他們在旁塘目錄基礎上進行的) 一部完整的《甘珠爾》和《丹珠爾》佛經。
藏傳佛教傳播的另一高潮是在明神宗時代,俺答汗與索南嘉措在青海仰華寺見面殿下在蒙古傳播的種子,蒙古源流說,俺答汗的從孫切盡皇台吉是第一位信仰藏傳佛教的皇族,到17世紀中幾乎所有蒙古人已信仰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黑教?喇嘛教?密宗?
藏傳佛教常被人以為是一種具神秘及原始民族色彩的宗教,一般人把它稱為「密宗」或「喇嘛教」,這些稱呼和藏傳佛教的內涵有些許的不同。藏傳佛教是佛教各宗派中的一部份。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由本師釋迦牟尼佛弘揚,傳至今天,主要分為南傳(即緬甸、泰國及斯里蘭卡一帶之佛教)、北傳(中國、韓國、越南及日本等地盛行)及藏傳(圖博、尼泊爾、不丹等地盛行)。佛法在傳入各地以後,或多或少都因為風俗文化而演變成為具地方色彩之宗派,但其教義與本師所弘傳的並無分別,只是在表達上及儀式上有所不同。
藏傳佛教主要分為四大主流派別,分別為: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及噶舉派。在中文中,這四主流派別因其服飾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稱為「黃教」、「花教」、「紅教」及「白教」。
一般稱呼的「黑教」是藏族的苯教之俗稱,是一種佛法未傳入圖博以前的本土信仰,與「密宗」及佛法毫無關係。苯教是一種祭祀大地山河的泛靈信仰,其中部分教士吸收了一些佛法名詞及教義,在佛法傳入圖博之後,苯術已不如佛教盛行。苯教在川北一帶有不少的信徒及法師。
「喇嘛」一字解作「無上」,被用作任何一位法師之尊稱,等同遇到德高望重的僧人時會尊稱為「師父」一般。時至今天,我們把任何圖博僧人都稱作「喇嘛」;乃至在印度,有些人把任何圖博人不論老少僧俗男女都稱作「喇嘛」,甚至有人以「喇嘛」為姓氏的,這些都是後期之文義衍變,與原來意義定有所差異。「喇嘛」並非圖博法師的獨有稱號,圖博的人把漢地法師稱作「漢喇嘛」(Gyalama)。而藏地習俗,對於普通僧人,稱作「扎巴」即是入寺廟學佛的人,普通僧人不得妄稱喇嘛,要去到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才可稱喇嘛。
藏傳佛教包含了完整之小乘及大乘戒律及教義,故此也包含了密宗的教義在內,但並不是說藏傳佛教就等於「密宗」。密法只是藏傳佛教的一部份而已。一位圖博的僧人未必就一定學過密宗,所以把藏傳佛教各派統稱作「密宗」並不確切。藏傳佛教分顯教、密宗二者。其中顯教有五大論必讀:《現觀莊嚴論》、《戒律本論》、《俱舍論》、《入中論》、《釋量論》。
《達賴的一生》(Kundun):
Kundun Part 9 of 14
Kundun Part 10 of 14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壹〕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貳〕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叁〕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肆〕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陸〕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柒〕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序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小活佛(Little Buddha)〔上〕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小活佛(Little Buddha)〔下〕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活佛(Living Buddha)〔上〕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活佛(Living Buddha)〔下〕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火線大逃亡((Seven Years in Tibet)〔上〕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火線大逃亡((Seven Years in Tibet)〔下〕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喇嘛-圖博之魂((Dalai Lama: The Soul of Tibet)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流亡中的慈悲(Compassion in Exile: The Life of the 14th Dalai Lama)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喇嘛解說「四聖諦」(The Four Noble Truths)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西藏日記(Tibet Diary)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圖博臥底((Undercover in Tibet)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圖博精神的存活(Tibet : The Survival of the Spirit)〔上〕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圖博精神的存活(Tibet : The Survival of the Spirit)〔下〕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西藏的天空(Vajra Sky over Tibet)〔上〕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西藏的天空(Vajra Sky over Tibet)〔下〕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不再恐懼(Leaving Fear Behind)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雪獅之泣(Tibet: Cry of the Snow Lion)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西藏諜影(The Shadow Circus : The CIA in Tibet)
相關網站:
喇嘛網
穢跡金剛的家
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Tibetan Text Society)
西藏之頁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內容主要來自維基百科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伍〕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