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貳〕

遠古的西藏

按照目前考古學上的證據,在距今14,000年和8,000年之間的中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開始在西藏居住。1978年,考古學家在昌都(藏文:ཆབ་མདོ་ས་གནས་,Changdu)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骸骨和陶器,在進行研究以後,認定這些物件距今大約有7,000年之久。

最早的西藏王國可能是《史記》中記載的「單同」。在公元6世紀以前,整個西藏高原都分佈著很多說藏語的小國家和部族。這些部落後來合併為12個小邦,其中以位於山南地區雅隆河谷的吐蕃最為強大,不但統一了諸邦,而且後來還建立了吐蕃王朝。根據西藏史料的記載,在西元前127年的時候,雅魯藏布江(藏文:ཡར་ཀླུངས་གཙང་པོ་,Yarlung Tsangpo)流域的幾位苯教領袖,曾經一起迎立聶赤贊布為王。由於吐蕃王朝的建立者宣稱自己是聶赤贊普的後代,因此西藏人就將聶赤贊普登上王位的那一年(西元前127年),稱之為西藏王統元年,距今已經超過2,100年了。

Brahmaputrarivermap
雅魯藏布江(藏文:ཡར་ཀླུངས་གཙང་པོ་,Yarlung Tsangpo)流域


吐蕃王朝的崛起和崩潰

聶赤贊普(Nyatri Tsenpo)是西藏傳說中的第一位藏王。

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在松贊干布(藏文:སྲོང་བཙན་སྒམ་པོ་,Songtsen Gampo,在中文史籍中名為棄宗弄贊、器宗弄贊、棄蘇農贊等,569-650年)贊普繼位以前,已經傳承了廿餘世。按照藏族的傳統每他是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實際上是吐蕃王朝立國之君。大約在581年左右,松贊干布以13歲的年紀登上王位,並在布達拉山上建立皇宮。到了七世紀初的時候,由於松贊干布成功的經略,位於囊謙25族(今玉樹,(藏語:ཡུལ་ཤུལ་)一帶的「松波」、謙多(今昌都)一帶的「康國」(漢史稱「東女國」)、甘孜((藏文:དཀར་མཛེས་)一帶的「附(讀「博」)國」、理塘(藏文:ལི་ཐང་)一帶的「蕃綠」、居青海(藏文:མཚོ་སྔོན་)的党氏各小國(即唐史所記「党項」)、以及吐谷渾等這些說藏語的國家,都統一在吐蕃王朝之下,該王朝也成了當時亞洲大陸不可忽視的一個強大國家。


松贊干布(藏文:སྲོང་བཙན་སྒམ་པོ་,Songtsen Gampo,569-650年)


在松贊干布統治期間,他也派遣了16名聰穎的西藏兒童前往印度學習,其中一名兒童土彌桑布扎,後來以梵文為藍本而創制了藏文。大約在585年的時候,松贊干布派噶東贊(即唐史中的祿東贊)到尼泊爾迎娶赤尊公主,赤尊公主攜來了西藏的第一尊佛像不動金剛佛,並修建了饒薩孜拉康〔即現在的拉薩「大昭寺」
(藏文:ཇོ་ཁང་,Jokhang)〕。

大致上也在這個時候,從印度傳入的密教和從漢地傳入的大乘佛教,自寂護論師傳入大乘佛教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黑教),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時期稱為前弘期。這是佛教傳入西藏的第一波活動,宗教史學者將其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

637年,松贊干布率兵攻吐谷渾,並第一次與當時統治中國的唐朝發生衝突。唐貞觀十四年(640年),松贊干布派噶東贊以厚禮黃金五千兩及寶物珍玩數百件,出使中國唐朝求婚,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以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松贊干布從邏些(今西藏拉薩)趕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唐封他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松贊干布又遣貴族子弟至長安學習詩書。

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修建了饒摩齊〔即今拉薩的「小昭寺」(藏文:ར་མོ་ཆེ་དགོན་པ་,Ramoche Temple)〕。此外,松贊干布的另外三個妃子象雄公主、門妃遲江、惹擁妃等也分別創建了寺院,據說當時在整個西藏總共有108座佛廟。

松贊干布過世以後,吐蕃王朝與唐朝的關係時而緊張,時而修好。714年,吐蕃與唐朝議和,雙方簽訂條約,規定以河源為界。未幾戰火又起,所以於730年又再度簽約定赤嶺為界。據《敦煌文選》和「達扎樂宮石碑」的記載:唐朝應允向吐蕃納絹5萬匹,以為歲絹。至唐代宗繼位以後,停止向吐蕃納絹。當時在位的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極為惱怒,遣部下達扎樂宮率20萬之眾於764年攻陷唐都長安,並於簽約後退兵。赤松德贊(藏文:ཁྲི་སྲོང་ལྡེ་བཙན,Trisong Detsen,755年-797年)在位時吐蕃的國力達到鼎盛,除了大力發展佛教以外,還廣拓疆土,疆界西至勃律、大食,東到川隴、南詔。

Trisong Detsen
赤松德贊(藏文:ཁྲི་སྲོང་ལྡེ་བཙན,Trisong Detsen,755年-797年)


經過近兩個世紀的戰爭,吐蕃和唐朝均感到疲憊。821年及次年,吐蕃和唐朝雙方分別在長安、邏娑(即拉薩)會盟,達成「唐蕃甥舅和盟」。由於這次會盟是發生在唐長慶元年和二年,中國的史書稱之為「長慶會盟」。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其中一塊立於拉薩「大昭寺」前面。在這次會盟所簽定的條約中,吐蕃和唐朝兩國的邊界被確定,雙方平等相待,互相承諾尊重對方的領土主權:

今蕃漢兩國,所守見管本界,界以東悉為大唐國境,以西盡是大蕃境土,彼此不為寇、不舉兵、 不相侵。

841年,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藏文:གླང་དར་མ་།་འུ་དུམ་བཙན་པོ,Langdarma)下令禁止佛教,而於846年遭僧人刺殺身亡。之後,吐蕃陷入長期內戰。 877年,吐蕃王朝覆滅,西藏進入分裂割據的時代。如果從宗教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也是藏傳佛教「前弘期」的結束。


分裂的西藏

朗達瑪被刺殺以後,他的兩個兒子雲丹(Yumtän)和烏松(Ösung)為了爭王位而相互攻伐,由此引起的內戰陸續擴及全國, 再加上庶民造反,西藏終於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內戰中,整個西藏形成了許多互不相屬的小國,其中雲丹的後裔佔據拉薩一帶,形成了拉薩王系。此外,在這些小國中比較強大的是「宗喀國」(即宋史中的「角斯羅」)。宗喀國曾經很強大,並與同樣是藏族祖先羌族的另一分支的西夏党項人長期交戰。

吐蕃王朝崩潰以後,藏族沒有統一政權的時代, 統一的吐蕃王朝崩潰之後不久,唐王朝也于公元907年衰亡。與中國的五代十國大分裂狀況相呼應,開始逐步進入封建農奴制社會的藏族地區,也形成群雄割據、互不相屬、沒有統一政權的大分裂狀況。

當時,一個由党項族為主建立的強大的西夏王朝,在今寧夏和陝西北部地區興起,對宋朝和甘、青、川各地少數民族構成威脅。為了對付西夏的入犯,增加防衛力量,從公元11世紀開始,宋朝在原吐蕃王朝一度佔據的今甘肅省南部、河西走廊、青海省東部、四川省西北部等藏族地區,大力推行屯田戍邊的政策,加強對這些藏區的經營與治理。宋將王韶在今甘肅臨夏、臨洮一帶大量開拓土地,招納30多萬藏人從事墾種。著名的茶馬互市也在今四川雅安、甘肅臨夏以及陝西一些地區的宋朝專設市場上進行。

北宋開國不久,原吐蕃的一個部落首領斯羅在以邈川(今樂都)、青唐(今西寧)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權。這是當時以藏族為主體的一個最大的地方封建政權,也是藏族的第一個安多政權。

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宋仁宗封斯羅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並給以優厚的俸祿。公元1041年(康定二年),宋皇又封斯羅為檢校太保充保順、河西等軍節度使」。此後,斯羅的子孫繼承人董氈、阿里骨、瞎征、隴等,世代均由宋朝封官任職。斯羅部一直向宋朝稱臣。該部統治地區,隸屬宋朝將全國划為26路(約相當於省)中的秦鳳路(見圖)。到公元1116年(政和六年),斯羅部地區全部改為宋朝的郡縣。斯羅部曾經多次與西夏作戰。

此外,宋真宗皇帝還於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加封涼州(武威)藏族六谷部首領潘羅支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的官職。

在分裂初期的戰亂過去後,佛教又再度慢慢復興並真正藏化,宗教學者將這次佛教的再復興稱之為「後弘期」。1041年,阿里王益西翰(Yeshe Yod)迎請印度超戒寺(Vikramasila)的尊者阿底峽到藏, 阿底峽被其盛情所感動,於隔年以61歲的高齡到藏宏法,其弟子仲敦巴建「熱振寺」,由此而傳出了藏傳佛教的「噶當派」。此外,藏傳佛教的其他教派也在這段時期陸陸續續地形成,比如說白教(噶舉派)、花教(薩迦派)、紅教(寧瑪派)等。

整體而言,西藏分裂時期在政治上是各自為政,在文化上卻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學說、各種教派紛紛形成。對西藏未來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佛教也是在這一時期成為主導整個西藏的宗教。

根據一本西藏歷史書《智者喜宴》的說法,成吉思汗即位後三、四年,蔡巴噶舉派創始人向仁波切的門徒藏巴敦庫巴(Tsangpa Dunkhurwa)帶七人前往蒙古,後受景教徒與道士的排斥,前往西夏,成吉思汗出兵西破後,請他們到蒙古,不得派差役。這是蒙藏第一次接觸。

從12世紀由政教結合的薩迦政權統一西藏之後,一直到五世達賴喇嘛在1642年建立噶登頗章政權為止,在這500多年之間,西藏歷經了薩迦、帕竹(乃東)、仁蚌巴、藏巴等政權的更替,進入了西藏歷史上的「各教派統治時期」。


薩迦政權

13世紀初,強悍的蒙古族在北方興起,成立大蒙古國。從1206年開始,成吉思汗(蒙古文:Чингис Хаан,Genghis Khan,1162-1227年)及其後繼者先後滅掉了畏兀兒(Uihur)、西夏(Tangut Empire)、金。1271年忽必烈(蒙古文:Хубилай хаан,Kublai Khan,1215-1294年)建立元朝後,又於1279年消滅了南宋。

Genghis-Khan
成吉思汗(蒙古文:Чингис Хаан,Genghis Khan,1162-1227年)

Kublai_Khan
忽必烈(蒙古文:Хубилай хаан,Kublai Khan,1215-1294年)


1235年,蒙古首次出兵進攻南宋,窩闊台(蒙古文:Өгэдэй,Ögedei / Ögädäi / Ögedäi,1186年-1241年)命其子闊端(Godan)由陝甘南下四川。闊端在進軍中,經過秦、隴一帶藏族地區,招降了一些藏族首領。為了鞏固對西夏故地和甘青藏族地區的統治,保障蒙古軍南下四川時的側翼安全,闊端決定對西藏採取軍事行動,把藏族地區納入蒙古帝國的統治。約在1239年闊端派部將多達那波帶領軍隊進發西藏。由於西藏分散的教派和家族勢力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蒙古軍很快就打到拉薩北面,控制了西藏主要地區,並設立驛站供應物資。接著,多達那波接而尋求與藏傳佛教的主要領袖人物建立關係。

1240年,蒙古大汗窩闊台的皇子闊端派遣大將多達,率軍深入西藏,企圖了解西藏的政治形勢和眾多教派的詳細情況。多達那波首先找的是前藏地區影響最大的止貢寺的京俄仁波且紮巴迥乃(1175-1255),請他到蒙古去會見闊端。但紮巴迥乃向蒙古人推薦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薩迦班智達(Sakya Pandita)貢噶堅贊(Kunga Gyeltsen, 1182-1151年)是「薩迦五祖」中的第四祖,他主持的薩迦派是當時後藏地區實力最強的一派。1244年,60餘歲的薩迦派高僧薩班在接到闊端的邀請信後,他應允前往涼州。為了將薩迦派教主的職務按習慣順利地傳給其侄子八思巴(藏文:འགྲོ་མགོན་ཆོས་རྒྱལ་འཕགས་པ་,Drogön Chögyal Phagpa,1235年-1280年),所以他決定把八思巴兄弟帶在身邊,同去涼州。1247年,班智達與闊端會晤,並以西域學者為譯師,向闊端宣講佛法,闊端逐漸敬信並決定免除天下僧尼的賦稅和兵役。闊端並為班智達建造 「幻化寺」,供奉了大量的財寶,由此開始了西藏喇嘛與蒙古之間的直接交流。

sakya_pandita
薩迦班智達(Sakya Pandita)貢噶堅贊(Kunga Gyeltsen, 1182-1151年)

Chogyal
八思巴(藏文:འགྲོ་མགོན་ཆོས་རྒྱལ་འཕགས་པ་,Drogön Chögyal Phagpa,1235年-1280年)

1251年年底,薩迦班智達在涼州去世,不久後闊端亦逝。臨終前他將自己的法螺和衣缽傳給八思巴,並將眾弟子託付給八思巴,使八思巴成為薩迦派的第五任教主。1251年蒙哥汗(蒙古文:Мөнх хаан,Möngke,1208-1259年)繼位為蒙古的大汗。1252年6月忽必烈奉蒙哥之命,從甘肅進攻四川,因軍事險難,忽必烈採取對南宋採取大迂迴大包抄的戰略,以蒙古騎兵繞道西藏,攻取雲南大理。忽必烈於是派人去請在涼州的薩迦班智達和在康區活動的噶瑪拔希到六盤山與他會見。當時因薩迦班智達已經去世,八思巴應召到六盤山會見忽必烈。

1253年,班智達的姪子八思巴與忽必烈會晤。八思巴不僅向其講述佛法,而且還解答了忽必烈所提出的許多疑難問題,使忽必烈對佛法產生虔誠的信仰。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自立為汗,隨後並封八思巴為國師。1264年,在擊敗位於蒙古本土也自稱大汗的胞弟阿里不哥後,忽必烈又設「總制院」,命八思巴以國師身份兼領該院院事。在總制院(1288年後改為「宣政院」)下,設有「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負責處理和管轄西藏大部分地區的軍政事務。宣慰使司下面則轄有管理民政的萬戶府、千戶所。

1260年年底,忽必烈就封八思巴為國師,賜給玉印,命他總管全國的佛教事務。這個時期,忽必烈設立總制院,作為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的中央機構,並命國師八思巴領總制院事。

1264年(至元元年),忽必烈自蒙古上都遷都至中都(Khanbaliq,今北京)後,即在朝廷內設立總制院,掌管全國的佛教事務和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並授命八思巴以國師身份兼管總制院院務。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稱帝。不久,忽必烈即封八思巴為帝師、大寶法王。

次年(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而忽必烈即為元世祖。此時原蒙古帝國已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各自為政,大蒙古國不復存在。而這時西藏則為元朝所設立的總制院(宣政院)所管轄。一方面,由於元世祖及其後的元朝皇帝的大力支持,總制院(宣政院)的職權一直由薩迦派所掌握,負責統治整個西藏地區。另一方面,元政府不僅成功在政治上控制了西藏,在文化和其他層面也受到西藏很大的影響,比如八思巴就曾經根據忽必烈的要求,按照藏文字母的拼音方式創造了蒙古文字,史稱 「八思巴文 」。兩者的關係是互惠的。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旋即封八思巴為「帝師」,以後元朝始終設置有帝師一職,多數情況下由薩迦款氏家族的成員擔任,在款氏家族無人擔任時,則由薩迦派的高僧擔任。八思巴以後是歷任帝師。當帝師住在大都時,薩迦政權即由薩迦寺的住持,即通常所說的薩迦法王負責。由於帝師和薩迦法王都是出家僧人,又設薩迦本欽(意為薩迦大官),在帝師和薩迦法王之下負責具體的行政事務,薩迦政權直接管轄有約一個萬戶的屬民,故專設「朗欽」管理。八思巴還仿照蒙古宗王的「怯薛」組織(掌管宿衛的侍從機構)為自己設立「拉章」組織,由一批侍從官員組成,後來拉章制度為許多宗教首領效仿,成為西藏掌管一方政教權力的宗教領袖必須的侍從組織。各個萬戶和千戶中,有的萬戶長和千戶長還直接到大都朝見,得到元朝皇帝的封授。藏文史籍習慣上說元代西藏劃分為十三個萬戶,實際上各個萬戶的設置以及他們和薩迦的關係前後有過一些變化。

元朝於1287年、1334年(前兩次為西元1260年、1268年)派遣官員到西藏大規模清查戶口,確定西藏為十三萬戶。其清查標準以及由此確定的各級地方行政組織,在《薩迦世系史》中有一段重要的記載:「有六根柱子的房屋,住夫妻二人、子女二人、男女僕傭二人,共六口人,有牲畜馬驢兩種,公牛、奶牛、山羊、綿羊,十二蒙古種子之田地,是為一個小戶。每二十五個小戶為一個大戶。每兩個大戶為一個馬頭。每兩個馬頭為一個百戶。每十個百戶為一個千戶。每十個千戶為一個萬戶。每十個萬戶為一個路。每十個路為一個省。蒙古忽必烈皇帝之轄地共計十一個省。藏區三地面雖不足一省,但因系大法師(八思巴)住地及佛法弘揚之所而算成一個省委付於之。」

約在1280年,在平定薩迦統治集團內部鬥爭即貢噶桑布之亂和八思巴去世之後,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置了烏思藏宣慰司。1288年,元朝將總制院改名宣政院,同樞密院、中書省、禦史台並列,是皇帝直接控制下的元朝中央四大機構之一。宣政院的院使初設時為兩員,後增減不一,最少時為一員,多時至六員、十員。《元史‧釋老傳》說:「其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為之,出帝師所辟舉」,百官志說:「其用人則自為選,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並用。」

宣政院使作為朝廷重要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的,這就確定了八思巴建立的西藏的行政體制是元朝行政體制的一部分。而且八思巴的領天下釋教特別是統領藏傳佛教各派寺院和僧人又同時領總制院事的這種身份,標誌著忽必烈和八思巴對西藏行政體制的設想是政教結合、僧俗並用的一種行政體制。元朝在藏族地區設置的各級機構的高級官員,由帝師或宣政院舉薦,上報皇帝批准,授與金牌、銀牌、印章、宣敕。從藏漢文史料看,藏族世襲貴族和佛教僧人任職的,多由帝師舉薦,宣慰使、都元帥、達魯花赤等官職,多由宣政院舉薦。宣政院還要管理西藏地方的法律執行情況,派員進藏清查戶籍,審理萬戶之間的糾紛,覆核案件。另外,宣政院還要配合樞密院負責元朝在藏族地區的軍事行動。

根據西藏各地首領大多政教兼於一身的情況,元朝確定西藏「帥臣以下」的各級官員都必須「僧俗並用、軍民通攝」,即不但管軍務,同時也管民政;這種僧官和俗官並行的制度,以後延續成為歷屆西藏地方政府的定製。又如,根據唐朝末年以來原吐蕃王朝轄地分裂成為幾大部分、互不統屬的狀況,元朝在宣政院下,將全國藏區劃分為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吐蕃等處、吐蕃等路、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等三路);從宣政院到各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萬戶以上的重要官員,都由宣政院或帝師提名,由皇帝下達聖旨委任。按照軍事和國防需要,元朝常派軍隊駐紮西藏。再如,根據衛、藏、阿里各地人口疏密和物產豐嗇不等的情況,元朝規定了各地的貢賦數額,並先後在各地設立15個驛站,以完備西藏交通、轉運事宜;還規定沿途居民逐站負責出動馬匹,傳送公文,供應來往官員食宿,由此形成了西藏地方的烏拉制度。

到1292年平定止貢派反對薩迦派的之戰亂後,忽必烈依宣政院的建議,又把烏思藏宣慰司與納裏速都元帥轄區合起來,設置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元帥府。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的官員,除從地方僧俗領主中委任的萬戶、千戶之外,見於《元史》百官志記載的有:宣慰使五員,同知二員,副使一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捕盜司官一員。此外,附屬于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的有:納裏速古兒孫元帥二員,烏思藏管蒙古軍都元帥二員,烏思藏處轉運一員,擔裏管軍招討使一員,擔裏脫脫禾孫一員。它主要的職責是傳宣政令、管理驛站和元朝在西藏的駐軍。元朝規定,從中央的宣政院到吐蕃各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萬戶以上的重要官員都由帝師或宣政院提名,由皇帝委任。各級官員都是「僧俗並用」、「軍民通攝」,即不但管理軍務,而且同時管理民政。

從藏文史料看,有一些薩迦本欽曾經在元朝中央的宣政院擔任官職,然後回西藏擔任薩迦本欽,有的薩迦本欽還同時兼任烏思藏宣慰使的職務。例如薩迦本欽甲哇桑布曾經為帝師貢噶堅贊掌文書,作為貢噶堅贊的侍從到朝廷。先被任命為宣政院的官員,後來又被任命為烏思藏本欽,返回西藏,娶妻生子。後來他又再次到朝廷,多次次擔任宣政院的長官,得到過封詔,前後在朝廷住了18年。後來他又回到薩迦,再次擔任薩迦本欽。大司徒絳曲堅贊說「他是官至一品的官員,他是榮祿大夫,三任院使,要撤職或處死,只有皇帝才有權。」元朝還幾次派遣官員入藏,在薩迦本欽的配合下,清查西藏各地的戶口,確定各個萬戶的貢賦,並且建立驛站以及保證驛站交通的烏拉差役制度,在此基礎上,元朝在西藏屯駐軍隊,設立各級官府,保證它對西藏的統治和政令的推行。

元朝根據各地人口疏密和物產豐嗇的不同情況,先後在西藏地區設立了15個「甲姆」(驛站),其中衛地區4個、藏地區7個、阿里地區4個。各甲姆之間又設若干小甲姆。並特設轉運一名,專管驛站交通事宜。規定驛道沿途居民負責傳送公文,供給馬匹,供應往來官員食宿。西藏地方的「烏拉」制度,即由此形成。為了軍事需要,元朝政府還在西藏各地專門設立了一種「馬甲姆」,即軍站。

在八思巴去世後不久,薩迦款氏家族出現內部的權力鬥爭。先是八思巴的侄子達瑪巴拉繼任帝師後,宣稱他的叔伯兄弟達尼欽波桑波貝不是真正的薩迦款氏家族血統,由忽必烈將其流放到杭州。達瑪巴拉去世後沒有繼承人,元成宗又把達尼欽波桑波貝接回,承認他是款氏家族成員。1322年達尼欽波桑波貝去世後,家族內部矛盾又有發展,1325年在達尼欽波桑波貝的兒子帝師貢噶洛追堅贊的主持下,把薩迦款氏家族從元朝得到的權勢和封爵分配給了他四個庶母的兒子們。薩迦派儘管與往昔一樣得到元朝的大力支持,各個拉章也都有顯赫的官職,仍凌駕于烏思藏十三萬戶之上。但在後來遭到帕竹萬戶強有力的挑戰時,內部分裂鬆散的弱點均暴露無遺,造成薩迦派的權勢迅速瓦解。

正當薩迦政權內部紛爭不休之時,山南雅隆河谷的帕竹萬戶正在朗氏家族的絳曲堅贊(Jangchub Gyaltsän, 1302-1364)的領導下悄然興起。1322年絳曲堅贊出任萬戶長後,整頓吏治,訓練出一支戰鬥力較強的軍隊。絳曲堅贊認為,以前旭烈兀的封地範圍都是帕竹萬戶的領地,至少是忽必烈及宣政院歷次頒發文告聖旨中規定的領地,凡是在前幾任萬戶長時丟失給其他萬戶的,都應該收回。他的這一想法不僅符合元朝的法度,也符合復興的帕竹大小領主及屬民的願望。

經過十幾年中的多次挫折,絳曲堅贊終於打敗了和帕竹有領地爭端的鄰居雅桑萬戶,收回了失地。薩迦不願意帕竹萬戶過分強大,以調解糾紛的名義來壓制帕竹,幾次想以合法的名義撤換絳曲堅贊,都因絳曲堅贊的抵制而失敗。1346年薩迦本欽甲哇桑布糾集同樣不願帕竹強大的蔡巴萬戶和羊卓萬戶的軍隊,在絳曲堅贊和雅桑萬戶長在本欽面前訴訟時逮捕絳曲堅贊,逼迫帕竹交出乃東。由於絳曲堅贊事先作了安排,本欽未能佔領乃東,只好將絳曲堅贊押解到後藏,正在這個關鍵時刻,薩迦發生內爭,甲哇桑布被撤職,絳曲堅贊被放回乃東。1348年8月,薩迦本欽旺尊調集蔡巴、羊卓等萬戶聯軍再次進攻帕竹。但帕竹反將佔領了雅桑大部,迫使蔡巴萬戶割地求和。

1350年絳曲堅贊派遣使者進京奏報,元順帝承認了絳曲堅贊的既得權力和地位,賜給萬戶長銀印兩枚。1253年帕竹再次打敗薩迦糾集的蔡巴、止貢等萬戶的軍隊,並利用薩迦的內部矛盾,與甲哇桑布結盟,反攻到薩迦,佔領了薩迦寺和烏思藏的大部分地區,取代了薩迦派在西藏的統治地位。1358年,絳曲堅贊正式從薩迦派手中收繳了薩迦本欽的大印,並按元朝皇帝的聖旨經辦帝師索南洛追赴京就職事宜。1260年,絳曲堅贊再次派遣喜饒紮西等人進京,請求元朝皇帝的加封。元順帝賜給絳曲堅贊虎鈕印章和封詔,規定貢噶、仁蚌等前後藏地區為絳曲堅贊的轄地,冊封絳曲堅贊的部下釋迦仁欽為曲彌萬戶長。在乃東當著蒙古都元帥和烏思藏宣慰司官員,舉行了宣讀封詔儀式。接著按帕竹派的舊規,在丹薩替寺隆重舉行了絳曲堅贊啟用新虎鈕印章(相當於原薩迦本欽的印章)的儀式,這標誌著帕竹政權取代薩迦政權管理烏思藏地區過程的正式完成。





《達賴的一生》(Kundun):


Kundun Part 3 of 14


Kundun Part 4 of 14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壹〕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叁〕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肆〕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伍〕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陸〕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的一生(Kundun)〔柒〕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序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小活佛(Little Buddha)〔上〕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小活佛(Little Buddha)〔下〕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活佛(Living Buddha)〔上〕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活佛(Living Buddha)〔下〕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火線大逃亡((Seven Years in Tibet)〔上〕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火線大逃亡((Seven Years in Tibet)〔下〕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喇嘛-圖博之魂((Dalai Lama: The Soul of Tibet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流亡中的慈悲(Compassion in Exile: The Life of the 14th Dalai Lama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達賴喇嘛解說「四聖諦」(The Four Noble Truths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西藏日記(Tibet Diary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圖博臥底((Undercover in Tibet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圖博精神的存活(Tibet : The Survival of the Spirit)〔上〕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圖博精神的存活(Tibet : The Survival of the Spirit)〔下〕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西藏的天空(Vajra Sky over Tibet)〔上〕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西藏的天空(Vajra Sky over Tibet)〔下〕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不再恐懼(Leaving Fear Behind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雪獅之泣(Tibet: Cry of the Snow Lion

The Sky of Gene - 【從電影看圖博】西藏諜影(The Shadow Circus : The CIA in Tibet


相關網站:

西藏小知識

西藏之頁


內容主要取材自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