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最不為人知的脂肪祕密生命






出國唸大學時,老媽總是叮嚀:「一個人在外面,要好好照顧身體,記得多吃點」;三十而立後,老媽還是叮嚀:「一個人在外面,要好好照顧身體,記得少吃點」⋯⋯

我從前很瘦,大學到碩一都只有五十幾公斤,不曾超過六十公斤。先是SARS的錯,不是得了SARS會讓身子暴胖,是因為我太會流汗,所以運動就是幾乎天天游泳,但SARS讓學校關閉了游泳池,於是在碩士班畢業前,十週暴胖十公斤,從此再也回不去了。小我三歲的弟嘲笑我吹了氣球的身材,我狠狠地警告他:三年後就輪到我嘲笑你!沒想到他上班後減少運動量,才兩年我就扳回一城了。

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下降,我又溫水煮青蛙地增胖了十公斤。現在回母校教書,和當大學生時相比,體重已經多了二十公斤左右。過去有幾次因改變飲食習慣加上增加運動量,最多能減個七、八公斤,但總是因為生活習慣改變、故態復萌,身上的脂肪又一次次鮭魚返鄉了⋯⋯

臨近中年,保持身材的壓力和難度更高,但卻不能不為。最近有資深的同事減重成功,分享動機時他說:看醫生時,醫生問他有沒有見過七十歲的大胖子?基本上沒有,因為他們不是瘦了,就是掛了!

過去在我們阿公阿嬤的時代,他們擔心的是人太瘦弱、營養不良,我們這個富足的時代卻相反地要擔心人太胖、營養過剩。過去無法理解什麼叫喝水都會胖,現在終於懂得自己的脂肪有多黏人。過了而立之年有此困擾的朋友著實不少,脂肪幾乎是共同的心頭之痛了。

當時去美國唸博士班時,還能感覺良好,因為居然有美國人問我是如何保持身材的⋯⋯對於老美來說,脂肪更是全民公敵。我有問老美朋友,他們明明也崇尚苗條的身材為美,可是為何一大多數美國人都過胖,得到的答案是,他們因為無法維持苗條的身材而壓力很大,只好用吃舒壓,可是吃了更胖,於是壓力更大,就吃更多⋯⋯這真是惡性循環啊。

另外,很多美國人都把可樂當開水喝,超市裡超高熱量的食物不勝枚舉。有次我學弟室友把美國超市買的廉價糖霜奶油蛋糕送給我吃,我晚餐後才吃一小塊,就全身不舒服,倒地昏睡到第二天早上,後來發現只要吃到那種超高熱量的糖霜奶油蛋糕,我就會立馬血糖血脂爆表腦筋混沌,完全無法理解美國人怎麼沒控告超市謀財害命。

為了對抗有如恐怖份子的身體脂肪,美國人可歌可泣的戰鬥罊竹難書,而且還屢戰屢敗。為何一個人類成千上萬年求之難得的能量資源,今天卻這麼難以擺脫呢?雖然市面上已有汗牛充棟的書籍談論如何擺脫討人厭的體脂,但是有用嗎?或許我們迄今其實根本還未徹底瞭解這個敵人,所以才無法知己無彼而百戰全殆?生物化學博士席薇亞.塔拉(Sylvia Tara)的這本好書《脂肪的祕密生命:最不為人知的器官脂肪背後的科學與它對身體的影響》(The Secret Life of Fat),就是要帶領大家先來認識一下全民公敵,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科學研究證據,讓你會對脂肪,有全新的認識。

我們身上的脂肪,並不僅是儲存能量,其功能居然五花八門,脂肪組織還會控制身體,以壯大其勢力。也因為脂肪過去幾萬年來是珍貴資源,所以我們身體一旦好不容易(但現在好容易啊)獲取它們,就捨不得抛棄,所以就因果關係而言,不是脂肪死命糾纏,是我們的身體故意把寵壞脂肪的,這根本就是灑狗血八點檔的畸戀爛劇碼啊。

然而,比八點檔更複雜的實情是,脂肪不單單是死纏爛打的肥宅,也是默默付出的工具人。我們不擅長珍惜自己擁有的,而想確認某個人事物對我們有多重要,毀了就知道!《脂肪的祕密生命》用幾個不幸的案例說明,如果沒了脂肪,會有多悲劇,令人驚心動魄。體脂,尤其是皮下脂肪,還有許多重要功能,太少容易受內傷,也無法維持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正常運作,因為許多正常生理功能都需要靠脂肪組織分泌的激素維持。

那為何過胖的人還會有一堆疾病?其實,脂肪與健康的關係不僅出在多寡,還在種類和貯存的部位。脂肪組織也有分好壞,一般來說,白色脂肪討人厭,但褐色脂肪卻是良友,累積在腰間的皮下脂肪很不妙,貯存在內藏的更糟糕。

我們曉得,減肥很少可以單靠多運動或少吃喝,這樣頂多只能不再增胖,因為影響脂肪堆積的因素實在太多了,遺傳、基礎代謝率、腸道菌相、飲食、運動、年紀、睡眠、性別參與了決定,爸媽的因素也或多或少有影響,甚至連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也有。更詭異的是,肥胖還可能是傳染病,病毒和細菌都來參一腳。

很多嚴格減重的朋友都有個經驗,就是對食物更加渴望。這不僅是心理因素,還包括生理因素,因為脂肪會影響食慾和意志力,所以減重失敗是身不由己的。席薇亞.塔拉會寫這本書,源自她的切身之痛,她也算是喝水就會胖的人,尤其是看到朋友隨便吃都不會胖,更是五味雜陳。因此,她先花三分之二的篇幅很專業地談脂肪的科學,後三分之一則不斷討論消滅脂肪的方法,包括她的親身參與減重實驗的自身經驗。

當然,知道科學知識和價值觀選擇,可以完全是兩碼子事──清楚知曉脂肪不完全是敵人,和要保持什麼樣的身材,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迄今為止,根本完全沒有在「不改變飲食和運動習慣,不減肌肉量只減體脂」的減重成功案例。如果什麼都沒做,體脂率就下降了,我想那很可能是重症的前兆,千萬別開心得太早。也就是說,無論我們視肥胖為疾病與否,都沒有一種神奇藥丸,吃下去了就能保持身材苗條,因為脂肪實在太複雜了,《脂肪的祕密生命》在這方面是個很好的知識參考。

隨著生命科學的進展,未來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只要服用一種保健產品,然後就不需要再改變生活習慣,就能保持身材苗條健美?這不是不可能,至少我很期待!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閱讀全文...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浪漫卻又理智的自然書寫






有多久沒站在一棵大樹旁看著它迎風搖曳、歡聲歌唱了呢?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The Forest Unseen: A Year’s Watch in Nature)是一本我非常喜愛的好書,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是位美國南方大學的同行,他以一年的時間,在田納西州塞瓦尼鎮(Sewanee, Tennessee)一塊面積僅一平方公尺的老生林進行觀察,追蹤大自然的四季變化,《森林祕境》就像是這片小森林的週記。他透過生動的筆觸,把森林的面貌以及林中生物的情態,描寫得活靈活現(請參見〈森林的禪意祕境〉)。

哈思克以曼荼羅為符號,來比喻那片森林裡,幻化無常而又繽紛美妙的生命!《森林祕境》已非一般的科普寫作,而是一本優異的紀實文學作品,是一位博物學家用極為優美的文筆,為一片森林寫出充滿詩意的感人篇章。他除了以一位科學家的身分來分析這片森林的一景一物,也以哲學家和藝術家的情懷感受那片森林帶來的哲理和詩情畫意。

當我得知他的第二部作品《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The Songs of Trees: Stories from Nature's Great Connectors)要在台灣出版,心情也興奮得像一棵婆娑起舞的樹。讀完了這本《樹之歌》,對哈思克更為敬佩。從書名上理解,我以為這是本專門談樹的書,沒想到原來這本書何止是「樹之歌」而已,其實已該算是生命的史詩般了!但願我能有他的耳、他的眼、他的筆、他的心,能夠如此細膩地感知世界,又能如此巧奪天工地譜下樹的千古絕唱。

哈思克離開他待了一年的曼荼羅地,到世界各處邂逅了不同樹木,傾聽它們歌唱。所到之處有厄瓜多、加拿大、喬治亞州、田納西州、日本、蘇格蘭、科羅拉多州、伊利諾州、曼哈頓、耶路撒冷、華府,他遊歷四方去傾聽吉貝樹、膠冷杉、菜棕、三椏、榛木、紅杉與西黃松、槭樹、棉白楊、豆梨、橄欖、日本五針松的吟唱。他的足跡不僅更廣,他的心更廣了,還穿越了時間,在波瀾壯闊的生命史中遨遊。

在一章又一章中,他化身為樹,為樹木設身處地地觀看了世界。樹豎立在土地上,安安靜靜地從容應對周遭環境,何嘗不比忙碌竄動的動物更能細心觀察呢?他的文筆總是優美極了,解放了束縛在樹木裡的美聲,同時也被樹木不同詞曲和旋律感染了,各篇章隨樹起舞而性格和作風各異,但充滿了各種哲理和省思。

我們會以為一本談自然寫作的書,會感性地讓人更嚮往鄉間的生活,可是哈思克雖然文筆優美浪漫,但他卻仍保有理智的心。他告訴我們,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其實可能更節能減碳,對生態環境更好。我們無法想像幾百、幾千萬人住到郊區開車上班,無論是排碳還是土地開發,對環境的衝擊有多大。但城市畢竟讓人遠離了大自然,忘了我們不過大自然的一小部分。

樹木發出的不僅僅有悅耳之歌,也有悽美的悲歌。我們對待有養育之恩的大自然堪稱恩將仇報,這已是罄竹難書,何必再犧牲樹木倒下製作的紙墨呢?人類有時候連對待同胞也沒多客氣,習慣在林中活動的白人哈思克,沒忘掉南方的樹林中,原本是美洲原住民永遠回不去的家園,也曾掛著白人洩恨掛上的黑人同胞屍骨。他也沒有忘記,美國國家公園當初的設立,是白人探險家要展現男子氣概,今天看來並不多高尚。

回到哈思克流連忘返的樹林裡,蟲鳴鳥叫也是交響曲中錦上添花的獨唱、重唱及合唱吧?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樹林裡也充滿了暗藏的殺機和嚴酷的競爭,這是自然的規律和循環,就只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存在,無需用人世間的禮教約束。

人最可貴的是懂得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體驗生命。人世間萬物依靠微妙複雜甚至互相矛盾的關係存在,整個森林是個龐大不可分割的網絡,我們身邊的世界更是,只是我們都瞎子摸象地自以為是。萬事萬物就像一個曼荼羅裡的曼荼羅,無常又無我地幻化出各自的美麗!

來一同耹聽樹之歌吧!


本文為《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The Songs of Trees: Stories from Nature's Great Connectors)推薦序



閱讀全文...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陪伴人生的一本書




大學時有幸修習彭明輝老師的通識課,那是一輩子受益最深的課。更幸運的是,過去幾年,幾位想要用寫作改變社會的朋友,和彭老師在台北或新竹定期有一個聚會,彭老師不僅分享他寫作的心得,還深入分析各種國家社會問題的根源,最重要的是分享了他做學問的方法,尤其是跨領域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我們有幸聽到許多從未聽過的觀點,彭老師總能從縝密的思辨和分析中說服人。不僅讓我們受益非常,這個做學問的過程本身就是種享受!

我們深感這些好方法和見解不能只有我們知道,所以一得知彭老師在百忙中完成了這本書,感到非常的振奮!彭老師用系統化的方法把他畢生功力展現給有心向學的研究生和社會人士。這是他從求學時到任教幾十年退休後,仍不斷學習前進的紀錄,彌足珍貴!

研究所階段,一般是人生中最後在校園裡學習的時光了,比起大學時期只要乖乖在課堂和圖書館中用功,就能當上好學生,研究所時期在實驗室或田野裡的歷練,造就的不僅是量變,也該是質變!也就是說,並非是把大學部學到的能力加強而已,而是該學習到新的能力!

到了研究所,大多數研究生,尤其是碩士生都愈來愈聚焦在一兩個小的學術問題上,希望畢業時能夠做出讓指導教授和口試委員讚賞的新東西。這當然很重要,但是別忘了獲得學習的能力,比具體做出了什麼還更重要,因為世界局勢和科技瞬息萬變,保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更穩紮穩打地面對未來。《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是一本一步步協助你學習的優異指南,讓你除了順利得到一紙文憑當作事業的敲門磚,還真正掌握探索新知的信心和力量。

在研究所裡,不管未來是要進入學術界或投身產業界,要學習的能力是多元的。如果能跟到一位好教授,就能從他身上學習到各種各樣的能力,除了沿續大學時就該學的溝通力、領導力和時間管理力等等,還有尋找問題、整理和閱讀文獻、批判性思考、論文寫作和報告等等的能力。本書非常清晰地整理好了如何從準備進研究所,一直到研究所畢業進入社會工作的過程中,能夠如何好好深入學習。

身為一位新進大學教師,這本書對我的幫助也很大,也讓我有很多新的啟發。《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協助我能夠更有效地指導研究生,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地培育他們成才。我會希望學生們都能好好用心閱讀,了解到他們應該學會的能力。這些方法和能力在研究室或課堂中,如果遇到好老師也能學習到一些,但是這本書還把脈絡交待得更清楚,更有助於我們深切領會,並印證從前學習到的。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更具特色的是,彭老師並非只是提出抽象的概念和一板一眼的方法,而是用很多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書中的例子都是切中台灣社會和產業各種問題的核心,在深懷象牙塔的理想的同時,還關懷社會,接了地氣。例如,書中提到的幾個經濟學問題,是彭老師長期關心的,他完整地呈現研究和分析的過程,這些方法不僅對自己所學領域裡的重要問題有幫助,更能夠讓有心進行跨領域研究的朋友提高許多效率,也免去了一些摸索過程的焦慮和試誤。

我就是從彭老師提出的文獻閱讀整理的心得,以及批判與創新的思維,得到很大的啟發。雖然我自己的研究僅能談得上是在自然科學領域裡跨領域合作,還未做到像彭老師那樣跨越工程、人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可是隔行如隔山,生命科學裡不同的領域要對話也有難度,況且我的一些研究要和物理學家合作,未來跨出自己舒適圈的機會只會愈益增加。而且在做科普寫作的過程,仍會不時面對自己待熟悉的領域要學習,需要在快速掌握該領域的知識要點的同時,不失精準地寫給大眾認識。書中提到的方法,無論是在學術上或寫作上,都讓我受益良多。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中談批判和創新就用了三章,並且在所有章節中都提及。「批判性思考」或者「創新」,是政府、企業或網紅朗朗上口的語言,因為它們真的很重要。然而什麼是「批判性思考」或者「創新」?對於這些抽象的概念,彭老師用實際方法來說明,讀到的時候有種腦洞大開的感覺,原來這些乍看之下高大上的概念,能夠用過去意想不到的具體方法來掌握!


遙想當年剛上研究所時的迷茫,如果當時就能有這本書該有多好。這本書也可以在大四時閱讀。如果能夠和同學組讀書會一起討論,不失是個互相激勵學習的好方式。不管你是大四要升研究所,或者已經在研究所就讀,甚至出了社會,剛讀這本書,可能有一些地方不見得第一次讀就能領會,但沒關係,這本書該放在你研究室的書桌最明顯的位子上,遇到問題時,就拿出來重新翻一翻,即使無法立馬解決問題,但至少能夠提供掌握解決問題的大方向和策略。我很確定會送實驗室所有研究生一人一本,並且自己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肯定會常常拿來翻閱。

在還沒有臉書和噗浪的年代,彭老師的一些文章就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我大學求學最艱難的時光有幸讀到彭老師的文章,改變了對人生成敗的看法,人生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一篇好文章就能改變一個人,更何況是一本好書。能夠受用一輩子的好書不多,本書就是一本從求學到退休都能一路陪伴有心向學的你的好書。


本文為《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推薦序


延伸閱讀: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演講、摘要及投影片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自序與目錄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