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跨越人類文明兩千年的紙的大歷史








我讀這本《紙的大歷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千年的世界之旅》(The Paper Trail: An Unexpected Hi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Invention)時,用的是電子書;事實上,我已幾乎十幾年沒讀過紙張報紙了。我們或許還使用鈔票,但是信用卡或手機作行動支付,可能會讓我們越來越少看到紙鈔。紙張不會在生活中消失,只是可能會用在紙杯、包裝和如厠這些較不易察覺之處(不能說不重要,不相信上大號時忘了帶厠紙試試看)。

千百年來,紙記載了大量的知識,不僅讓各種發明變得可能,還能夠長久地傳承下去;即使紙張逐漸被諸多電子螢幕取代,但如果沒有紙的問世,我們也不可能發展出這些便利的高科技。不僅是知識,要不是有紙,優美的唐詩宋詞之類創作,就只能讓才子在青樓把妹時炫耀才氣,無法記下來千古吟詠。

當然,紙並非唯一能夠記載知識和情感的載體,樹皮、竹片、木板、石頭、泥板,羊皮也都可以,只是方便性和效率差很多。想像一下,如果一部你現在用來讀這篇文章的電腦或智慧手機,所有相關製造知識都用竹簡記載,這樣還能訓練出大量爆肝的阿宅工程師、在血汗工廠裡製造出這些科技產品嗎?

紙很有可能是所有發明裡頭最偉大的──因為紙的發明能有效地催生其他發明。亞歷山大.孟洛(Alexander Monro)所著《紙的大歷史》,就是要告訴我們:中國發明的紙,如何影響並改變世界。

過去歷史課本說名列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紙,是蔡倫發明的,但《紙的大歷史》指出,蔡倫實際上是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降低成本,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除了中國,其他文明也有書寫媒介,例如埃及的莎草紙、歐洲的羊皮紙、印度的貝葉等等,可是成本和便利性都大不如樹漿製的紙。紙由中國人發明,似乎也很合理,因為中國自古就有強烈的文字記錄需求,這文明從古至今都極為嗜好記載歷史大小事。

當造紙術的進步讓紙的價格變得容易負擔,紙就取代其他載體,成為文人雅士喜愛的書寫媒介。因其便利性,宗教的傳播變得更容易,除了知識分子與特權階級外,佛教也藉由僧侶抄寫的佛經傳播至高麗和日本,日本的造紙工藝後來還超越中國,生產出最精緻的和紙。

中東的伊斯蘭文明擴張到東方、和唐朝打了場怛羅斯戰役後,接觸到中國的造紙術,讓他們更有效地吸收、傳承和記載來自世界各地的知識,產生了伊斯蘭黃金時代。後來這些知識傳入中世紀愚昧的歐洲,和活字印刷術雙劍合璧,開啟歐洲的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

愈來愈便宜的書籍讓跨時空的思想交流變得可能,紙張和印刷的進步和普及,釋放了文字的力量,讓知識和思想不再是菁英的專利,普羅大眾也能負擔起書籍,讓知識、思想和宗教民主化。當人民的世界都打開了,對宗教和政治必然有重大的衝擊,形塑了我們當今熟悉的現代世界。

很多談紙的書,不免要緬懷過去紙的黃金歲月,感慨未來紙張可能會被冷冰冰的電子螢幕完全取代。不過《紙的大歷史》比較沒有悲觀的氛圍──紙已完成任務,讓位只是順勢而為,況且紙還是有一些難以取代的優點,例如觸感和耐久性;此外,利用網際網路竊取資料的駭客,對記錄在紙上的資料是無計可施的──網路時代最令人在意的,就是保密及隱私權被侵犯的問題。

雖然紙本書讀起來的感覺比較好,但我也擁抱電子書的便利性;況且,未來閱讀的媒介,並不只有液晶螢幕,輕薄的電子紙、能重覆使用的石頭紙,也會讓承載人類知識和情感的媒介更多元。

閱讀《紙的大歷史》,也是閱讀「閱讀與知識傳播」的歷史;而閱讀《紙的大歷史》,也會讓人明白:讓「閱讀與知識傳播」能夠持續,才是這些載具存在的最重要意義。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閱讀全文...

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看漫畫了解人體感官世界






我們天天無時無刻都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但在神經及生理上,我們對自己有多瞭解呢?《看漫畫了解人體感官》The Senses)用詼諧有趣的方式帶你認識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還有如夢幻泡影般的幻覺,以及感官世界中的七情六慾。趁機升級一下我們大腦吧!

《看漫畫了解人體感官》作者馬泰歐.法瑞內拉博士(Matteo Farinella, PhD)曾和漢娜.羅斯博士 (Hana Roš)合作了《看漫畫了解腦神經科學》Neurocomic),深受好評。他們用漫畫的方式創作一本小書,讓你很快能夠知道人類大腦是如何運作的(請參見〈用腦看漫畫了解腦神經科學〉)。

法瑞內拉的第二部作品《看漫畫了解人體感官》用一個科幻的故事帶我們神遊感官世界,用幽默的漫畫讓我們知道各種感覺器官有多麼精妙,一個電子儀器再靈敏,也還未能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相提並論,況且除了「意」,我們人類的感覺器官,每一個都在各方面不如其他動物呢!可見生命科學的世界有多博大精深!

其實我們對這些感官如何真正運作的機制仍是一知半解,但書中的知識卻是諸多科學家孳孳不倦研究的成果,《看漫畫了解人體感官》多處向他們致敬。我們能夠瞭解到這些感官運作機制的一二,就是因為人類無比的好奇心吧!書中揭示的仍僅是神經科學研究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廣闊的天地值得去探索!

《看漫畫了解人體感官》只是一小段旅程而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產生「見、聞、嗅、味、覺、思」的了別作用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這些色蘊引發了「受、想、行、識」。感官世界只是個開始,還有無窮無盡的煩惱執著等著呢。要待能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吧?

閱讀全文...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2017年度十大好書




一年比一年忙,尤其是去年底,朋友在耶誕節前愛問我有什麼計畫嗎?

當然有啊,是科技部的。所以比去年再晚一週推選出2017年十大必讀好書。每年拖一週,再過50年就會晚整整一年了(誤)。

不過同往常一樣,每本好書也都有書評。我讀書太少,無法涵蓋整個書市,所以如此淺見只供參考,歡迎賜教。

對我來說,這些書不僅要內容豐富精彩,文筆生動流暢、深入淺出地具有高可讀性,在讀過後還有一種「WOW」的感覺,即使沒有毀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也讓你對世界的認識又提升了一層!

除了十大必讀好書,今年也同時列出一些小弟手撰寫了推薦序的好書。我去年開始和馬可孛羅文化合作策劃選書出版,也希望來年能讀更多好書來和大家分享 ^_^

以下順序僅依書評刊出的時間排序:



《做工的人》
書評:〈認真做工的人〉
簡介:
這是本可讀性頗高的書,林立青真的是位說故事的高手,許多場景令人歷歷在目。《做工的人》也真的是本很值得讀的好書,要不是讀了這本書,才不會知道許多勞工的真實處境和心態,像是不懂法律被黑道和政府欺壓,還有幹苦工在身上留下的永久傷害,還有其中一些命運多舛深陷困境等等。除了勞工,還有警察、看板人、更生人、檳榔西施、性工作者光怪陸離的人生百態。




《自閉群像:我們如何從治療異數, 走到接納多元》NeuroTribes: The Legacy of Autism and the Future of Neurodiversity
書評:〈接納異數和多元的自閉群像〉
簡介:
想要深入瞭解自閉症,《自閉群像》絕對是本必讀好書。《自閉群像》雖然不薄,可是讀起來一點也不吃力。《自閉群像》在創新的學術價值下,還具有高度的可讀性!作者的文筆還不是普通的好,每一章都有令人拍案吃絕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緊湊精彩,而且也具有啟發性!天生我才必有用,尊重差異是我們這個時代在文明社會裡的必修課!




《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The Songs of Trees: Stories from Nature's Great Connectors
推薦序:〈浪漫卻又理智的自然書寫〉
簡介:
讀完了這本《樹之歌》,對哈思克更為敬佩。從書名上理解,我以為這是本專門談樹的書,沒想到原來這本書何止是「樹之歌」而已,其實已該算是生命的史詩般了!但願我能有他的耳、他的眼、他的筆、他的心,能夠如此細膩地感知世界,又能如此巧奪天工地譜下樹的千古絕唱。




《不整理的人生魔法:亂有道理的!》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
書評:〈科學研究告訴你:「不整理」才能讓你的人生開創新局!〉
簡介:
這本《不整理的人生魔法》讀起來趣味橫生,用許多的故事鋪陳讓人見識一個跟過去認知很不一樣的世界。《不整理的人生魔法》卻用一個又一個實際又重大的案例,告訴我們不需太過擔心混亂的狀況,因為雜亂無章自有其內在的力量,能提升我們的創造力和韌性,而且效果還超乎想像。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書評:〈天分、好運,還是一萬小時的練習?事實上,成功需要的是⋯⋯〉
簡介:
《刻意練習》告訴我們,光有練習的「量」是不夠的,還必須兼具練習的「質」,亦即必須「刻意練習」,才是決定個人成就高低的關鍵所在。《刻意練習》還提出「心智表徵」的概念,刻意練習就是要練出高效率的心智表徵,那是一種對應某物品、某概念、一系列資訊的心智結構,讓高手的心智能如直覺般地快速運算。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Homo Deus: The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書評:〈【GENE思書軒】在我們有生之年,可能會看到自己信仰的一切崩解?──《人類大命運》〉
簡介: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大命運》要挑戰的,是人類社會的根本信仰,科技發展到讓我們能夠活得便利,暫時免於饑荒、瘟疫、戰爭的危脅之後,我們還相信什麼?不再相信什麼?有什麼是我們現在還信的、但在可見的未來會分崩離析的?我們現在相信的,或未來將被迫相信的,會讓我們更幸福還是更悲慘?還是我們根本連自己是更幸福還是更悲慘都搞不清楚?




《樹,記得自己的童年:一位女科學家勇敢追尋生命真理的故事》Lab Girl
書評:〈樹,記得自己的實驗室女孩〉
簡介:
《樹,記得自己的童年》是本極為風趣幽默的好書,讀完了我真的是太佩服潔倫苦中作樂的能力了,她也不吝分享在科學之路上,她多次耍的大寶,有多處真為她捏把冷汗,真的是太有驚無險了。《樹,記得自己的童年》真的是不可多得、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只要對植物、科學、女性議題、冒險、事業發展等等任何一項有一丁點興趣,相信《樹,記得自己的童年》很難會讓人失望。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How Big Data Increases Inequality and Threatens Democracy
書評:〈數學毀滅性武器的傲慢與偏見〉
簡介: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裡,她著眼之處遍及我們想得到或想不到的地方,列舉出許多被大數據綁架而落入囚徒困境的例子,她指出這些都增加了不公平甚至還破壞了民主。雖然作者凱西.歐尼爾(Cathy O’Neil)就是位「圈內數學家」,但《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裡一條公式也沒有,只有一個又一個令人嘖嘖稱奇的真實案例,叫人觸目驚心,卻又不斷有精闢的分析,讓人忍不住要一口氣讀完,這是一本可讀性極高而且也很重要的一本書,值得所有公民一讀!




《鋪梗力:影響力教父最新研究與技術,在開口前就說服對方》Pre-Suasion: A Revolutionary Way to Influence and Persuade
書評:〈先嘴炮制人的鋪梗力〉
簡介:
《鋪梗力》的原文書名很有趣,把「Persuasion」(說服力)重新包裝成「Pre-Suasion」,果然是嘴炮未打就先鋪了梗!這個鋪梗力,力求在嘴炮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先捕獲別人注意力,讓嘴炮的成功率大增!透過鋪梗力,能幫我先贏得信任,捉住最佳的時機窗口,來事半功倍!《鋪梗力》裡的武林高手過招和勾心鬥角,精彩程度不輸武俠小說!在我們這裡廣告也好、選戰也好,企業和政客無不想透過影響力合法地操縱我們的時代,行走在人心險惡的江湖裡,最好還是能見招拆招,讀了《影響力》《鋪梗力》,真的能保平安!




《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書評:〈下一個家漂向何方?〉
簡介:
《下一個家在何方?》絕對是我2017年中讀過最震撼的一本書,沒有之一。這本探討美國窮人生活的重要著作,巔覆了許多人對窮人生活的想像,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除了重要資料和抽象概念,作者作為一位社會學家,花費數年冒險,臥底住進兩個底層社區、採訪三十多名房東、出席一千多場法庭,將美國底層的居住現狀化為八個家庭的真實報導。 《下一個家在何方?》是極為優秀的報導文學作品,也是我讀過最難忘的普利茲奬得奬作品,極為值得一讀來認識一個不堪的世界,肯定是不可多得的好書中最不可多得的!


接下來要出場的是和大學同學冬陽合作在馬可孛羅文化策劃「Life & Science」書系出版的好書:



《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動物思考的時候,人類能學到什麼?》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
推薦序:〈我們真的知道動物有多聰明嗎?〉
簡介:
學術界過去對動物智力的認識,因為人類中心主義等等錯誤而矇上了迷霧,還好就是有不信邪的科學家,一再揭示了動物的行為能力,讓我們見識到原來牠們也會使用工具,也會合作無間,還會做計畫,有自我認知能力,甚至還有意識。《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提出非常多元的案例來讓我們認識到烏鴉、松鼠、海豚、鸚鵡、綿羊、黃蜂、蝙蝠、鯨魚、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等等動物的能耐,見識到動物智力的可能範圍和深度。在某些方面,我們人類事實上還不如這些動物呢!


◎ 「Life & Science」書系.選書者序 ◎

整個網際網路,是一本超大的書本,所以何必再讀書呢?

我們這個資訊和知識爆炸的時代,怕的不是能讀的東西不夠多,怕的是堪讀的東西實在太多,但能稱得上精彩絕倫的,卻仍舊十分有限。我們不僅要耗費更多時間面對爆量的文本,更要虛擲光陰精挑細選。

人生苦短,為何要浪費在平庸的事物上呢?

為此,我們為你嚴選出這系列出類拔萃的好書!讓最富才華的科普作家,來為你說一個完整且優異的科學故事。

「Life & Science」,是與生命,也與生活相伴的科學,用感性的方式,遨遊理性的科學世界。

我們不僅引介了國外最富盛名的科普書,還要讓你認識努力不懈的本土科學家們的心血結晶。

這一本本好書都濃縮了知識和智慧的精華,還原科學最初的感動,讓你心無旁騖地遠離網路的塵囂,體驗心流的幸福感受,進入這紛亂世界中的寧靜綠洲,飲用知識的甘泉滋潤好奇的心。

你泡好了杯好茶或咖啡,來和見識不凡的科學家們天南地北地暢談了嗎?


最後,推薦小弟撰寫了審訂序、推薦序、推薦文或掛名推薦的幾本好書:



《端粒酶革命:扭轉老化的關鍵》The Telomerase Revolution
審訂序:〈端粒酶革命——老化的介入醫療革命〉
簡介:
《端粒酶革命》作者麥可.佛賽爾(Michael Fossel)主張的,是一個更簡易但也常被人誤會的理論,也就是端粒理論,他用很清晰明了的方式解說為何身體的老化來自細胞的老化。作者大膽地提出,端粒隨著時間的縮短,是造成細胞老化的主因,他不厭其煩地從頭到尾一再強調這點。




《科學百科:BIG IDEAS 輕鬆讀系列》The Science Book

推薦文:〈科學是什麼?〉
簡介:
《科學百科》用非常生動易懂的方式,圖文並茂地簡介了科學幾千年裡一個又一個重大的里程碑,每一座里程碑都能寫本可歌可泣的好書,見證了科學是個多麼美好又奇葩的理性活動啊!從中,我們也能發現,雖然很多科學理論的完整內容固然深奧難懂,可是其結論往往可以是很簡單的,是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的進一步大幅提升。




《無聊的價值:學會留白,不再愈忙愈空虛,為人生注入樂趣、靈感與創意!》The Upside of Downtime: Why Boredom is Good
書評:〈無聊的超讚價值〉
簡介:
有趣的是,這無疑是個五光十色的科技時代,我們甭說比古人,甚至比兄長都更容易找到樂子吧,那為什麼還會有許多人不時感到生活乏味?英國心理學家珊迪.曼恩(Sandi Mann)在《無聊的價值》(中,要告訴我們,為何會有這麼弔詭的狀況呢? 被稱作是一個無聊的人,可能比被稱作是個十惡不赦的大惡人更令人難受吧。為了讓讀者成為不無聊的人,《無聊的價值》(不僅有測驗量表,還列舉了無聊特質的卅個習慣。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
推薦序:〈陪伴人生的一本書〉
簡介:
身為一位新進大學教師,這本書對我的幫助也很大,也讓我有很多新的啟發。《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協助我能夠更有效地指導研究生,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地培育他們成才。我會希望學生們都能好好用心閱讀,了解到他們應該學會的能力。這些方法和能力在研究室或課堂中,如果遇到好老師也能學習到一些,但是這本書還把脈絡交待得更清楚,更有助於我們深切領會,並印證從前學習到的。《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更具特色的是,彭老師並非只是提出抽象的概念和一板一眼的方法,而是用很多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書中的例子都是切中台灣社會和產業各種問題的核心,在深懷象牙塔的理想的同時,還關懷社會,接了地氣。例如,書中提到的幾個經濟學問題,是彭老師長期關心的,他完整地呈現研究和分析的過程,這些方法不僅對自己所學領域裡的重要問題有幫助,更能夠讓有心進行跨領域研究的朋友提高許多效率,也免去了一些摸索過程的焦慮和試誤。




《「科學的思考」九堂課:學校不教的科學》
推薦序:〈公民必修的科學思考課〉
簡介:
日本科學哲學家戶田山和久的《「科學的思考」九堂課》,是非常值得所有關心科學及科學教育的朋友一讀的好書。這本書讓我們真正瞭解科學究竟是什麼,以及科學的哲學意涵,而非停留在理解科學學科的知識而已。很多人看到「哲學」這詞,可能就會聯想到深奧,然而哲學的英文原意是「愛智慧」,就是不斷追問「為什麼」,然後不斷思辨而已。   




《生命的法則:在賽倫蓋蒂草原,看見大自然如何運作》The Serengeti Rules: The Quest to Discover How Life Works and Why It Matters
推薦序:〈生命共同的大道理〉
簡介:
西恩.卡羅爾(Sean B. Carroll)宣稱他在這兩個不同學門中,都找到一致的規則,這其實很令人意外。有什麼道理是在微觀的細胞和分子層次說得通,在宏觀的生態系統中又可行的?《生命的法則》是個很大的挑戰,沒想到西恩.卡羅爾居然還真的提出頭頭是道的大道理來!西恩.卡羅爾用非常淺顯但又不失精確性的文字,佐以許多奇聞軼事,讓這本書的可讀性大增。這本書同時介紹生物學微觀和宏觀的世界,可謂一魚二吃。這也能讓分子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感慨,原來生物在不同層級,也都適用一些相同的想法來理解。




《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Half-Earth: Our Planet Fight for Life
書評:〈從台灣一個破壞生態的工程,看學者用半個地球拯救世界的計劃〉
簡介:
87歲高齡的博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1929-),還著書為地球大力疾呼,在《半個地球》中,提議一個與問題程度相當的解決之道:把一半的地表面積還給大自然。威爾森在《半個地球》化身戰神,挑戰其他具影響力的生態保育人士的見解,他堅持自然大部分地區仍然完好無損,抱括亞馬遜地區、剛果盆地、新幾內亞,並且指出許多破碎化的棲地仍有機會修復以及串連成野生動物的廊道。他批評其他抱持「以人類需求為主、接受許多物種將會滅絕」想法來調整政策的科學家,也不屑利用生物科技在未來複製滅絕物種的主張。




《我的人體實用手冊》How the Body Works
書評:〈我們的人體實用手冊〉
簡介:
這本《我的人體實用手冊》令人感到相逢恨晚,真希望求學時就能供在書架或床頭,三不五時拿來翻閱。《我的人體實用手冊》用了大量有聲有色的圖示和精簡扼要的文字,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各種組織器官如何精妙絕倫地配合無間,也是部保養維修時必備的讀物!




《大腦之美:神經科學之父卡哈爾,80幅影響大腦科學&現代藝術的經典手繪稿》The Beautiful Brain: The Drawings of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書評:〈神經科學之父卡哈爾的大腦之美〉
簡介:
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1852-1934)的大量手繪圖,在科學繪畫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優異作品,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之一。這些精美的畫作,不能只有科學家或科學史家看到而已。所以這本《大腦之美》的出版非常令人振奮。卡哈爾的畫作,即能成為科學又能成為藝術,同時在於他並不是像照相機一樣去描繪看似雜亂無章的神經組織,也就是說在科學上及藝術上,他的畫作是精妙的加工,而非模仿。他明察秋毫地洞察了神經元的形態以及和之間的關係,並且表現在他上千幅畫作中,這和藝術家捕捉光線和人物神情、動作等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具體表現在畫作中的墨色濃淡、線條粗細或大小比例上。




《艾倫‧圖靈傳》Alan Turing: The Enigma
書評:〈艾倫‧圖靈之謎〉
簡介:
《模仿遊戲》的主角艾倫‧圖靈(Alan Turing,1912-1954)是超越他時代的天才,不僅是位科學家也是位思想家,更是位真誠地面對自己的人,他的一生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創見!要認識這位真正了不起的科學家,一位讓我們對人類心靈和智能深入思考的科學家,影響力甚至超越科學,他也給了哲學、藝術和文學等領域不少的啟發。要瞭解這位偉大又悲劇的偉人戲劇化的一生,《艾倫‧圖靈傳》是最權威的傳記,沒有之一。《模仿遊戲》的娛樂性多過知識性,如果你想知道一位劃世紀的天才在想什麼,問了麼了不起的問題,提出了什麼里程碑式的概念,可能還是好好讀讀《艾倫‧圖靈傳》才最實際!




《茶杯裡的風暴:丟掉公式,從一杯茶開始看見科學的巧妙與奧祕》Storm in a Teacup: The Physics of Everyday Life
書評:〈茶杯裡的風暴之巧妙與奧祕〉
簡介:
英國大詩人濟慈(John Keats,1795-1821)以為牛頓(Sir Isaac Newton,1643-1727)的科學破壞了彩虹的美麗與詩意。其實,科學並非只有冷冰冰的公式和定理而已,還能發掘出大自然深刻而理性的美感,以及充滿探索未知而激發出更多無窮的想像力。《茶杯裡的風暴》就以身作則地帶領我們,在身旁習以為常的小事物裡遨遊物理的世界,讓平凡生活增添了許多奇妙的樂趣。




《形塑人類文明的80種植物》Remarkable Plants That Shape Our World
書評:〈形塑人類世界的八十種植物〉
簡介:
《形塑人類文明的80種植物》是個人與植物交織出的故事。除了植物史家海倫與威廉‧拜能(Helen & William Bynum)為植物和人類可歌可泣的關係立的傳,除了精彩的故事,與英國皇家植物園合作,收藏有205幅館藏植物手繪圖,藉以歌頌植物的歷史、人類的歷史,以及植物存在本身的偉大意義。即知性又賞心悅目,會是所有對植物及園藝甚至廚藝有興趣的朋友一讀。讀了《形塑人類文明的80種植物》,在苗圃花園、廚房餐廳,或甚至生活任何方面,看到這些植物或其製品,都能生出不少樂趣!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APP時代的讀書術

The Sky of Gene: 2016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5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4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3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2年度十大好書

閱讀全文...

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下一個家漂向何方?






天朝北京近來樂於掃蕩所謂的低端人口。據說把低端人口趕出北京後,有些物流近乎癱瘓,然後居然有些軟體業也受害了,因為很多北漂的人就住在低端人口區。果然是「多少人敵不過殘酷的現實,從此銷聲匿跡」,黃明志也太先知了吧?




以前看一些好萊塢電影或影集,尤其是犯罪片,有些情節是窮人付不出房租,被房東要趕出去,所以後續發生了很多OOXX的事件。

老實說,我一直都以為是公式化劇情,只是為了製造機會讓一些事情發生,在現實中是少數特例。結果讀了這本得了很多大獎的好書《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我真的驚呆了。

《下一個家在何方?》絕對是我2017年中讀過最震撼的一本書,沒有之一。這本探討美國窮人生活的重要著作,巔覆了許多人對窮人生活的想像,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除了重要資料和抽象概念,作者作為一位社會學家,花費數年冒險,臥底住進兩個底層社區、採訪三十多名房東、出席一千多場法庭,將美國底層的居住現狀化為八個家庭的真實報導。

然後他居然把那些場景全都還原了。裡頭對他們生活細節的詳實描述程度,簡直高到和看影集差不多,而且還是部高潮迭起的影集。以致於讀到一半,我都寧可相信作者是杜撰出那些故事的,所以我還得去翻查作者所有註腳,從他更詳實的註腳中,只能判斷裡頭的故事絕對大部分是真的,他詳細列出所有場景的來源,包括影片、錄音、當事人或目擊者轉述等等等,還註明可信程度。如果這些是他想像出來的,那他會是人類史上最強編劇之一,當普林斯頓教授的薪水相比就絕對低太多了。

讀了這本《下一個家在何方?》,相比一些經濟學家說窮人可以怎麼樣、怎麼不怎麼樣,有些看來真的就只是純嘴炮而已。書中雖然只有八個家庭,可是卻讓我們一再看到各種制度也好,不幸的人生境遇也好,如何讓人陷入極度貧窮然後翻身的機會微乎其微。有人批評窮人樂於買彩票就是心態不正所以活該窮一輩子,可是讀到這些窮人的境遇,他們中彩券的機率說不定比靠自己努力還大。如果有人陷入這些惡性困境,我真的會勸他們,小額買彩券是最理性的行為,至少生活中還有一絲絲未來可期盼。




讀完《下一個家在何方?》,真的很欽佩作者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他曾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系,現在剛到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任教,這本好書的主要內容是他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唸博士班時在威斯康辛州的密爾瓦基(Milwaukee)臥底進行的研究。我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唸博士班時,實驗室的老美學弟就來自密爾瓦基,他只告訴過我那裡的啤酒很不錯。




讀了這本書才知道那是個頗貧窮的城市,也是全球化產業外移的受害者,那裡有些社區已破舊不堪。我沒去過那,可是十幾年前第一次去美國時,從華府搭火車到普林斯頓大學去,經過的沿線房屋皆破敗不堪,到了巴爾的摩更是大開眼界,一大片亂七八糟的房屋連過去,要不是早知道在美國,隨便拍張照,我也會相信是在非洲的一些失敗國家。可是在極為破敗的社區中,聳立了約翰霍浦金斯大學醫學院漂亮豪華的建築群,貧富差距之大令人震撼。

《下一個家在何方?》說了一個極為殘酷的貧貧相殘的故事,一群房東如何在提供破爛房屋的同時剝削無助的貧窮房客,當這些房屋漏水、堵塞,精打細算的房東為了成本通常裝死置之不理。這群房客收入的超過一半甚至高達七八成必須拿來繳交房租住這些爛屋,這讓許多家庭因而入不敷出,無法有正常的生活品質,只能被迫遷徙至更骯髒、暴力、拮据的街區;和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很不同的,美國窮人在這樣的社區,他們的生活付擔反而更大,因為廉價商品都在遙遠的郊區。

更慘的是,那只是惡夢的開始,他們一旦因為各種五花八門的原因暫時付不出房租,房東就可以上法院申請驅逐令,而房客通常因為請不起律師、資訊不足、消極逃避或疲於奔波的工作無法上庭,注定被房東吃得死死而喪失安穩的棲身之所,這會更糟致使貧困者失去原有的財產、遠離熟悉的街區,而且還要為保管財產而付倉庫不少錢,讓他們陷入鬼打牆的惡性循環永不超生。他們的小孩更因為居無定所的壓力,讓學業與工作表現失常。物質匱乏加上消極與憂鬱的心理,讓貧窮生生不息,一代傳給一代……

《下一個家在何方?》中有些剝削窮人的房東也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在那樣貧窮到無法有正常生活品質的社區中,人性都被一一扭曲,以致於有大火燒死了小女孩,房東居然還冷血得樂見有保險金可領,就連他們也是受害者。

雖然各國狀況不一樣,可是不管是什麼原因而陷入貧窮,要脫貧並不是單純努力就行了。有些人一輩子都在窮忙,拚命加班甚至兼差,現在台灣勞基法修法通過,政客們自以為可以幫助到勞工,可是卻沒考慮到在全球化和財富極為不均的社會,有大量勞工是愈加班反而愈窮,因為他們可能耗儘了精力反而沒時間提升技能了。

另一本好書《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指出貧窮原來也有許多後遺症,讓陷入貧窮的人惡性循環,甚至影響到他們的認知能力。他們例用許多實驗一再驗證,甚至只要是暗示,就讓人陷入匱乏的陷阱,影響層面非常廣,從智力到無法按時服藥,還有以債養債,到教養子女的疏忽等等。他們指出,窮人缺的不僅是錢,還有認知頻寬(請參見〈多多才益善的匱乏經濟學〉)。貧窮和脫貧的問題,確實該有更多實證的研究,而非學者在象牙塔內自以為是地嘴炮而已。

《下一個家在何方?》裡有個頗為驚悚的一幕,沒人受害,除了龍蝦。呃,一本談貧窮的書出現了龍蝦?雖然瑞士剛禁止生煮龍蝦,但這是啥狀況?有窮人拿到救濟,居然不是存起來,而是去買龍蝦來吃。在鬼打牆的貧窮中太久,窮人對未來和金錢及時間已無法有正常的認知了。在那樣的惡性循環中,把錢用最快的速度花掉,反而可能是理性的抉擇。窮人也還是需要犒賞自己的,那樣才能至少有短暫的時間活得像人。

我前陣子去了趟韓國,和韓國友人談到從北韓九生一生逃脫的脫北者,儘管受到韓國政府幫助和保護,但他們在北韓貧困太久,人生中從來沒有存錢的觀念,他們之中不少在韓國仍無法適應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而落入鬼打牆。可見我們在熱帶稀樹草原中演化來的大腦給了我們什麼樣的預設模式來面對困頓的生活,那就是用最快速的方式來先滿足自己,先別管未來。

我們或許可以說,有些人陷入貧窮是因為年少時不努力,不好好接受義務教育時學習,或者濫賭嗑藥等等等。好吧,姑且不論讓他們貧困的原因有多複雜,即使有部分窮人真的是活該好了,那麼生長在這些家庭中的小孩就是活該了嗎?他們就不無辜了嗎?我並不認為現代社會有任何一個意識形態,不管是左派還是右派,能夠接受社會中有些人一出生就不會有靠努力或本事翻身的機會,否則這和奴隸制有何差別?

視貧窮為敵人或是視貧人為敵人,要消滅貧窮還是消滅窮人,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子事,可惜有時候社會政策都混淆。美國花費了幾十兆鎂在伊拉克戰爭上,直接和間接殺害了好幾十萬人,結果反而造成中東的不穩定,而且還滋長了恐怖主,標準的賠了夫人又折兵。一顆精準炸彈要好幾百萬鎂,夠付這些社區好幾千戶一個月的租金。

當然,讀了《下一個家在何方?》,不會有人說撒錢就好,因為租屋卷也正是滋長房東收取不合理房租的原因之一,因為破壞了正常的市場機制。右派經濟學家也會提出,把餅做大才是唯一正義的,怎麼分是市場的事。但用不存在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去丟炸彈在別人國家搞得天翻地覆什麼都沒得到(因為美國投入的軍費已高到除非美國真的強佔油田然後奴役伊拉克人強抽石油來賣才可能打平),這會是種比建設自己國家的社區和公共設施更能把餅做大的作法嗎?

最近,讀到一則新聞,是說有美國官員到了那樣的社區,才驚呆發現在美國國土上居然有社區裡的生活品質連落後國家都不如。在各國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下,美國不會是特例,這真的值得所有公民關注。《下一個家在何方?》是極為優秀的報導文學作品,也是我讀過最難忘的普利茲奬得奬作品,極為值得一讀來認識一個不堪的世界,肯定是不可多得的好書中最不可多得的!



閱讀全文...

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形塑人類世界的八十種植物








如果有片地,希望能蒔花弄草,晴耕雨讀。不必歸隱故里,也能採菊東籬下,只是要悠然見水泥山⋯⋯

種種花花草草增加綠意,各種心理學和醫學的研究都指出,能夠增加幸福感、延年益壽,即使是在辦公室種些小盆栽也多少有些效果。這應該是因為,即使我們的文明發展到現代化國家大部分人口都住在都市裡,可是我們過去上萬年習於蒔花弄草的基因還在我們身上吧。

如果能種上些果樹或蔬菜,還可以天天有新鮮有機蔬果可吃。小時候,我們馬來西亞老家院子就有棵番石榴樹(也就是芭樂樹)。和台灣市場上甜到多吃會糖尿病的芭樂相比,馬來西亞的芭樂不太甜,可是老家那棵芭樂樹結出來的芭樂,經過我們兄弟的童子尿澆灌,特別的鮮甜好吃。

老家社區那整塊地,在建為住宅區前,是片農地。我們搬過去沒多久就發現,我們家以前剛好是種番薯的,因為院子會源源不絕地長出番薯葉,所以天天有吃不完的番薯葉。那時候最討厭的事之一,就是被阿嬷強押去撕番薯葉梗外層的粗纖維,因為一來很麻煩不符合我能偷懶就偷懶的個性,二來是晚餐又要有吃不完的番薯葉了。以致於有十幾年,我在外用餐一定避過番薯葉,誰堅持點番薯葉就和誰翻臉。一直到搬了家,沒源源不絕的番薯葉可吃了,我才開始想念番薯葉。

搬了家,院子沒了番石榴和番薯,但我媽種了幾棵木瓜。我妹來台灣唸了幾個月書,有次我們去超市買了棵木瓜,我切開木瓜時,她說裡頭的種籽看來很可口想吃,我驚呆了。我們家種了木瓜那麼久,她居然不知道種籽是要丟棄不吃的。原來她從小到大從來都是媽媽切好木瓜送到她面前喂她吃的⋯⋯

我也是一直到幾年前,才知道原來番石榴、番薯和木瓜,根本不是原生於亞洲的植物,還一直以為它們的原產地應該就是馬來西亞或台灣吧XD 原來它們是哥倫布大交換,從美洲大陸遍佈全世界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不僅是番石榴、番薯和木瓜,玉蜀黍、番茄、辣椒、可可、馬玲薯、花生、草莓、香草、向日葵、南瓜、橡膠、鳳梨、腰果、四季豆等等重要的作物,也都來自美洲大陸。

其實,在哥倫布大交換前,很多植物的產品,就是驅動長途貿易的最大動力了,沒有之一。即使是絲綢,也是蠶寶寶把桑葉透過生物體轉換出來的,沒有桑樹就沒有絲綢。其他的還有茶葉、胡椒、肉豆蔻、丁香等等。更甭提我們人類的主食就是各種穀類。

許許多多植物,都和我們的文明及文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塑造了我們物質和精神世界的豐富性,也治癒了我們的身病和心病。我們為了栽了方便、產量、美觀和口慾,改造了許多植物,植物反過來也改造了人類。我們人類就是為了栽種植物來養家糊口才定居下來的,也為了能激刺我們精神和口味的植物展開跨洋貿易的大冒險。

《形塑人類文明的80種植物》Remarkable Plants That Shape Our World)就是個人與植物交織出的故事。除了植物史家海倫與威廉‧拜能(Helen & William Bynum)為植物和人類可歌可泣的關係立的傳,除了精彩的故事,與英國皇家植物園合作,收藏有205幅館藏植物手繪圖,藉以歌頌植物的歷史、人類的歷史,以及植物存在本身的偉大意義。即知性又賞心悅目,會是所有對植物及園藝甚至廚藝有興趣的朋友一讀。

《形塑人類文明的80種植物》分為八個部分,精簡扼要但又不失深度地探討了80種植物的文化、地理和經濟聯繫。這80種植物即使有些好像在我們生活中不熟悉,但讀了其中的故事,才驚覺原來我們社會早已深受其影響深遠。

〈改變世界〉的植物,介紹的是讓人類在全球許多不同地方展開定居生活的植物,包括小麥、玉蜀黍和稻米等主食。我們今天幾乎都能吃到這些各地的主食,遍佈到我們都忘了它們是原產何地。除了我們熟知的糧食,搾油的橄欖和釀酒的葡萄也列於其中。

當文明發展出來說,我們對食物的要求不僅只是量而已,〈味道〉探討的是令我們的飲食變得活潑豐富的植物,從基本、好用的蔥屬植物到香料和番紅花的奢華口味。番紅花是單位重要最貴的香料之一吧,要大量人力在清晨採摘,一顆花也只有至多三個寶貴的花柱。要不是歐洲人極渴望肉豆蔻、丁香、胡椒而展開大航海時代,我們就不會有現在的現代社會。馬來西亞和台灣過去在香料貿易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馬來西亞料理就又辣又香,嗜吃辣椒和辛香料,讓我很久才適應他國食物;也別忘了啤酒也要加料,要用俗稱啤酒花的蛇麻提味。

植物對人類一個救命功能是能當藥,〈解藥與毒藥〉提醒我們,植物中的活性物質往往會達成一個微妙的平衡,在不同的劑量下,可以是救命仙丹,也可能是危險毒藥。這單元甚至可以單獨成好幾部的科普書,畢竟全世界最著名的藥典《本草綱目》就是用中文寫的。即使是西藥,現在仍有不少藥物是來自或本來自植物,例如阿斯匹靈和奎寧。現在我們也不斷發掘植物在藥用和美容上的藥果!

〈科技與力量〉描述是哪些植物幫忙創造了我們的物質世界,包括船隻、房屋、服裝和家具,甚至還有武器。在冷兵器時代,最常上戰場的不是只有刀劍,還有木製的弓箭。在這個金屬和塑膠製品又廉價又耐用的時代,本製品仍給人更多溫暖窩心的感覺。在人造纖維又廉價又耐穿的時代,還是有更多人選擇了棉、麻織品。

〈經濟作物〉檢視的某些植物的產品,例如茶葉、咖啡、可可豆、棕櫚油或橡膠,在全球的需求量龐大。很多人一天沒喝上至少一杯茶或咖啡就無法正常運作,我也不例外,早上必喝杯厚奶茶,工作熬了夜,更需要一杯接一杯才能在白天保持清醒。為了大量供應這些經濟作物,很多發展中國家剷平土地來耕作這些植物,這在馬來西亞尤其明顯,滿山遍野都是棕櫚或橡膠,沒幾處可再容下紅毛猩猩和犀鳥。如同這些植物的產品改變了我們的栽種、購買、交易、販賣和消費型態,對世界市場和財富仍然有強大的影響力,這些植物帶來了一連串的環境變遷,貪婪的人類還不知如何承受。

有些覆蓋了部分地表,乍看之下沒特別用處,但〈地景〉要訴說,有途植物以獨特的方式成為一種標記——加州高聳的紅杉、澳洲的桉樹、熱帶海岸耐鹽的紅樹林。它們每一種其實在歷史上和當代都扮演了一角,形塑或改變了人們對當地氛圍的認知。

〈崇敬與仰慕〉和〈大自然的奇觀〉,海倫與威廉‧拜能要歌頌出類拔萃、令人刮目相看、不再以實用性為主的植物。這樣的植物也塑造了我們的歷史和我們對歷史的視覺紀錄。例如在我們的文化下,蓮花就是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是佛教的代表標誌之一。椰棗樹在聖經和古蘭經中多次出現;許多花卉,例如蘭花、鬱金香和玫瑰具有鮮明的視覺美感,啟發了不同文化的藝術家,把大自然短暫的時刻化為永恆。

讀了《形塑人類文明的80種植物》,在苗圃花園、廚房餐廳,或甚至生活任何方面,看到這些植物或其製品,都能生出不少樂趣!

閱讀全文...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先嘴炮制人的鋪梗力






這裡有本書,我讀完之後,馬上心生小小的邪念。

這不是本腥羶色的書,也不是叫人殺人放火的。我那個小小的邪念,不過只是想說,如果這本書,全天下就只有我一個人讀過,那該有多好棒棒!

如果全天下只有我有這本書,我一定天天勤練裡頭的武功,想必會天下無敵了吧!?也不需要擺出國際拒馬大展了吧?!


這不是葵花寶典,不需引刀自宮。可是這本書卻是本暢銷書,前傳還在卅個國家暢銷三百多萬冊,所以我不可能天下無敵了。然而,至少還能討個不敗之地吧?

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一丁點也不多產,卅幾年來他也只出過幾本書。但有一本書的影響力非常大,那本書就叫作《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讀過的人無不嘖嘖稱奇,真是感恩seafood、讚嘆seafood。

《影響力》影響力大到,可以說沒讀過《影響力》,別說你懂得影響力的地步!超有影響力的《影響力》讓我們知道,原來我們這麼容易被擺佈,說好的自由意志呢?

席爾迪尼在北卡羅萊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於哥倫比亞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他曾受邀至俄亥俄州立大學、加州大學、安娜堡新聞與傳播學院、史丹佛商學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目前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心理與行銷終生董事教授。

有線報指出,歐巴馬兩屆的競選,他是幕後黑手⋯哦不⋯操盤手之一,用他擅長的社會心理學發揮影響力,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怎麼騙到最多選票,把只會打嘴炮的年輕參議員送上總統寶座。據說希拉蕊後期也有他助陣,只是太晚了,否則川普搞不好只能嚇到吃手手⋯⋯

在《影響力》發揮影響力卅多年後,他又把這幾十年的功力濃縮成《鋪梗力:影響力教父最新研究與技術,在開口前就說服對方》Pre-Suasion: A Revolutionary Way to Influence and Persuade),這本傳說中的武學秘笈,據說能讓人在打嘴炮前,就發揮鋪梗力先發制人!

《鋪梗力》的原文書名很有趣,把「Persuasion」(說服力)重新包裝成「Pre-Suasion」,果然是嘴炮未打就先鋪了梗!這個鋪梗力,力求在嘴炮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先捕獲別人注意力,讓嘴炮的成功率大增!透過鋪梗力,能幫我先贏得信任,捉住最佳的時機窗口,來事半功倍!

《鋪梗力》肯定是《影響力》的續集。在《影響力》中,有六種武器,是互惠、權威、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稀有性。而《鋪梗力》多了一個武器,是「同夥」,湊滿了七種武器。這七種武器奧妙之處,在於它們可以藏在民居之中,隨手可得,還可以隱藏殺機,就算被員警抓了也告不了你。

《鋪梗力》先上場的是「特許時刻」,是個轉瞬即逝的短暫時刻,就像熱戀中的情侶在一起的時刻(誤)。如果能捉住這個時刻進行說服,會產生很大的效果。例如跟陌生人要到電話號碼不容易,但如果先問他們「你認為自己是個愛冒險、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人嗎?」,要到電話號碼的機會就大增。席爾迪尼自己就試過在宴會中假裝看手相來把妹⋯哦不⋯鋪梗,他可以任意說出主人個性,讓注意力放在所指稱的個性上。

取得注意力,就等於取得重要性。例如勞基法修法過了關,可能很多人覺得要爆肝了好可怕啊,可是過了幾個月,我們已經習慣爆肝時,反而沒人會注意到爆肝了。當注意力被捉住了,我們就傾向覺得這事過分地重要。

《鋪梗力》提到一個有趣案例,當我們看文藝片看到浪漫的關係,就會想要耍自閉耍孤闢,幻想兩個人躲在暗暗的角落做不可告人的事情,可是當遇到可能的危險時,卻想要混入群體,避免落單,在毒蛇猛獸常出沒的年代裡,只要自己不是最後一個或者邊緣人,才不會最早被吃掉。我們基因中預設的反應模式,就能被有鋪梗力的人操弄。

老實說,讀了《影響力》《鋪梗力》,還真怕如果這些招式被壞人學去了怎麼辦?其實也不需要擔心,川普都上台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影響力》《鋪梗力》裡的招式,其實天天都在上演,席爾迪尼只是把它們寫成了秘笈,但裡頭的功夫早在江湖中流傳已久。席爾迪尼在《鋪梗力》也強調,濫用這些武器,短期內可能好像會有好處,但長期會讓企業蒙受更大的損失。

《影響力》《鋪梗力》的目的,也是讓我們能夠有所防守吧。身為影響力大師,席爾迪尼在《鋪梗力》裡坦承,他自己也曾被擺過一道,讓他不得不答應客座的商學院院長的請求開了一門課,讓他的寫書計畫泡湯,只因為院長答應他的要求而且還加碼,就馬上提出開課要求。

《鋪梗力》裡的武林高手過招和勾心鬥角,精彩程度不輸武俠小說!在我們這裡廣告也好、選戰也好,企業和政客無不想透過影響力合法地操縱我們的時代,行走在人心險惡的江湖裡,最好還是能見招拆招,讀了《影響力》《鋪梗力》,真的能保平安!



閱讀全文...

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數學毀滅性武器的傲慢與偏見






今天搭公車時,看到一個年輕男人以乎有些疲憊,勞基法愈修愈爆肝,他時而望著窗外,時而低頭沉思。

根據我多年的社會觀察和讀了心理學的書籍,我知道他一定是忘了帶手機或手機沒電了⋯⋯

好啦,這是網路上看來的一則笑話,我並沒有搭公車。可是如果有一天,手機不在身邊的話,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了,甚至會不會連我們喜歡什麼樣的人、喜歡吃什麼、喜歡聽什麼音樂、喜歡愛什麼電影,我們都要問問手機或社群網站,這會很令人意外嗎?

因為有了大數據和演算法,加上政府迫不及待要燒錢的AI(人工智慧),有一天我們的手機或社群網站比我們自己還瞭解自己,並不是不可能。然而AI加大數據和演算法的三劍合璧,不只是讓我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是在找工作、買保險、看醫生時被挑選,會讓我們更幸福嗎?

就像人類歷史上的最有工具一樣,大數據肯定是雙面刃,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談大數據有多威的書籍可以汗牛充棟,可是人們畢竟是喜歡報喜不報憂的,如果要兼聽則明,我們能夠知道大數據有多可怕呢?《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How Big Data Increases Inequality and Threatens Democracy)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不要以為大數據如何落入壞人手裡,才會有其破壞力,如果不懂得大數據卻自以為要用大數據,即使落入良善的人手裡,也可能適得其反。不透明、不受管制的演算法,已經讓社會和個人付出慘痛的代價。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作者凱西.歐尼爾(Cathy O’Neil)就是位「圈內數學家」,這本書算是爆料吧,雖然沒啥腥羶色,可是讀起來還是令人膽戰心驚。她是哈佛大學數學博士,曾任教於巴納德學院,隨後投身金融業,任職於對沖基金公司德劭(D.E. Shaw)。離開金融業後曾於多家新創企業擔任數據科學家,負責建立預測人們購買和點擊行為的模型。







熱愛數學的歐尼爾卻稱那些被濫用的演算法為「數學毀滅性武器」。她過去在金融業中待過,很清楚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如何籍由演算法就不勞而獲。姑且不論這公不公平,演算法的濫用好幾次釀成大禍,這已不是啥新鮮事了。裡頭的黑箱甚至連評級的公司都搞不清楚真正的風險,讓一堆AAA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成了一個個不訂定炸彈。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裡,她著眼之處遍及我們想得到或想不到的地方,列舉出許多被大數據綁架而落入囚徒困境的例子,她指出這些都增加了不公平甚至還破壞了民主。身處在高教工作中,就非常能感受全世界大學莫名其妙受到營利機構不透明、自以為是的排名給綁架,迫使政府和大學高層被趕鴨子上架地隨波逐流,甚至踐踏學術尊嚴和專業來逢迎討好用黑箱作業搞排名的公司。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中提到一位教學認真優異深受學生、同事和家長喜愛的教師,在完全不知道數學模型哪裡錯得離譜的情況下,被解了僱,申訴無門;保險公司為了獲得更高的盈利使用了大數據,成為了一種勢劫貧濟富,讓窮人付出更昂貴的價格;因為性格測驗不公開的評分而無法找到工作;信用卡用在某些商店就被降低額度;專門欺騙窮人的不實廣告等等等。

這其中的錯誤可能永遠都無法被找到,使用大數據的人就可能像信仰宗教典籍一樣盲從。我們來做個想像,假設有個人被大數據誤判成犯罪機會高的人,這個大數據分析的標籤會跟著他一輩子,那麼他不時會被警察騷擾,或者也找不到正常的工作,所以他走頭無路乾脆作奸犯科,大數據好棒棒地準確預測了,所以大數據就永遠是對的?

我們很多人相信數學是「中性的」,一加一等於二不是件好事也不是件壞事。可是數學模型畢竟是人建出來的,是人決定要放什麼參數進去,要放在分子還是分母,以及如何估計出參數。只要是人,就有犯錯及無知的可能。何甭提就算不是犯錯,大數據也非完全不能操作的,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選戰中。

對於操縱我們人生各階段的各種黑箱數學模型,歐尼爾認為那些建立模型的人應該為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演算法負起更多責任,而政策制定者更應該負起監督管理的責任。然而要如何監管以免大數據破壞我們珍視的價值,這又是另一個大哉問了。

雖然身為數學家,但《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裡一條公式也沒有,只有一個又一個令人嘖嘖稱奇的真實案例,叫人觸目驚心,卻又不斷有精闢的分析,讓人忍不住要一口氣讀完,這是一本可讀性極高而且也很重要的一本書,值得所有公民一讀!



閱讀全文...

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茶杯裡的風暴之巧妙與奧祕










前陣子本校有學生在臉書上質疑為何實驗課中沒見到老師,很多學長姐吐槽他找死,結果老師出現了還兩度留言保證會每次實驗課都在,學長姐樂翻了嘲笑他等著中午進去實驗室,半夜才被放出來吧⋯⋯

只有一學分的物理實驗室,聽說有些系還真的是常常中午進去,半夜才被放出來。在第一堂實驗課的基本測量,通常就是最恐怖的震撼教育,我們以為不過是拿尺去量一量,結果卻被誤差的估算等搞得七葷八素。

我就是個物理不太行的理科生,當年的物理課都不知是怎麼混過的。 可能是那些記憶太可怕了,自動在腦海中被抹除。可是,只要是個科學研究工作者,對世界的各種現象或多或少還是有許多好奇,只要這些好奇心沒被複雜的數學公式馬上擊垮。

物理學家重用數學來理解物理世界,固然有其必要性,因為那是種高度抽象、高度簡潔的方式,也是物理學研究必備的。可是,身為普羅大眾,理解一些物理世界,數學能力不該是充分且必要的條件。

這本《茶杯裡的風暴:丟掉公式,從一杯茶開始看見科學的巧妙與奧祕》Storm in a Teacup: The Physics of Everyday Life)就是一位長期投身科普教育的大學教師海倫‧齊爾斯基(Helen Czerski)用人話來講解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顯而易見的各種現象背後的物理學原理和意義。齊爾斯基在倫敦大學學院任教,專門研究在開闊大洋中、位於碎波下的氣泡,時常參與、主持BBC的電視節目。

《茶杯裡的風暴》,不會看到黑洞、蟲洞、量子重力、重力波、相對論等等超酷炫的名詞,應該說,這本書幾乎沒有難澀的專有名詞,也沒有文言文,都是用白話文來介紹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我每天早餐必喝一杯厚奶茶,在茶杯中天天上演書中提到的風暴。

《茶杯裡的風暴》其實也談了原本難懂或離我們生活較遙遠的事物,例如太空望遠鏡、太空火箭、宇宙過熱現象、電磁學等等,可是齊爾斯基極為擅長善用比喻,她用咖啡漬、爆米花、茶杯、烤麵包機、生熟雞蛋、藍莓果醬、蕃茄醬、鴨子不怕冰冷的雙腳、披薩的餅皮等等來顯露出這些現象和原理之間的關聯。她在每一章都用一個生活的小故事開始開講,激發我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英國大詩人濟慈(John Keats,1795-1821)以為牛頓(Sir Isaac Newton,1643-1727)的科學破壞了彩虹的美麗與詩意。其實,科學並非只有冷冰冰的公式和定理而已,還能發掘出大自然深刻而理性的美感,以及充滿探索未知而激發出更多無窮的想像力。《茶杯裡的風暴》就以身作則地帶領我們,在身旁習以為常的小事物裡遨遊物理的世界,讓平凡生活增添了許多奇妙的樂趣。

閱讀全文...

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艾倫‧圖靈之謎






電影裡要描寫科學家,就讓他們穿白色實驗衣在實驗室和辦公室走來走去。可是現實中,如果我平時沒事就這麼做,同事和學生只會想說我是不是很後悔當初沒去唸醫科,然後忘了吃藥了Orz

近年有不少描述科學家「真實」生活的電影或影集,如《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天才無限家》(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世紀天才》(Genius)等等。

這些科學家的傳記能夠搬上大銀幕,當然是因為他們的故事非常戲劇化。即使是大部分諾貝爾獎得主的生平要搬上銀幕,大概只有他們在實驗室裡長時間玩弄不知名的儀器、長時間在辦公室裡讀文獻和打字、或者在課堂中上觀眾完全聽不懂的課⋯⋯

然而,人生的真實狀況有時間是比電影中還鬼扯,以致於編導都不敢照本宣科地搬上大銀幕,以免被影評奚落是亂灑狗血;至少,扣掉電影中那些為劇情發展而弄出的橋段,這些了不起的科學家,他們在人生中和科學上的豐富程度,是電影或影集都難以刻畫的,況且電影常為了製造張力討好觀眾而虛構重要劇情。

如果沒有《模仿遊戲》的主角艾倫‧圖靈(Alan Turing,1912-1954),電腦也應該還是會誕生,只是不知會晚多久。如果沒有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布萊切利莊園(Bletchley Park)的團隊,破解了德國的密碼,二戰應該仍會結束,但也不知會晚多久,還會有多少寶貴的生命犠牲。如果他沒有因同性戀問題事發,受迫在當時英國法令規定下,被化學閹割後不久在身旁留下一顆毒蘋果自殺身亡,今天的人工智慧可能又會提前多早誕生?




他也提出著名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又譯圖靈試驗),是於1950年提出的一個關於判斷機器是否能夠思考的著名試驗,測試某機器是否能表現出與人等價或無法區分的智能。圖靈測試內容是,如果一個人(代號C)使用測試對象皆理解的語言去詢問兩個他不能看見的對象任意一串問題。對象為:一個是正常思維的人(代號B)、一個是機器(代號A)。如果經過若干詢問以後,C不能得出實質的區別來分辨A與B的不同,則此機器A通過圖靈測試。

如此可見,圖靈是超越他時代的天才,不僅是位科學家也是位思想家,更是位真誠地面對自己的人,他的一生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創見!

要認識這位真正了不起的科學家,一位讓我們對人類心靈和智能深入思考的科學家,影響力甚至超越科學,他也給了哲學、藝術和文學等領域不少的啟發。要瞭解這位偉大又悲劇的偉人戲劇化的一生,《艾倫‧圖靈傳》Alan Turing: The Enigma)是最權威的傳記,沒有之一。

圖靈的父親朱利斯·麥席森·圖靈(Julius Mathison Turing)是一名英屬印度的公務員。1911年,圖靈的母親在印度的懷了孕。因為他們希望艾倫在英國出生,所以回到倫敦,住在帕丁頓(Paddington),並在那裡生下了艾倫。

父親的公務員委任使他在艾倫小時候經常來往於英倫和印度。由於擔心印度的氣候不利於兒童成長,他便把家庭留在英倫與朋友同住。圖靈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他的天才,後來就更加顯著。1931年,圖靈考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934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1935年因為一篇有關中心極限定理的論文當選為國王學院院士,畢業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花了僅僅兩年就大獲得學位。

1939年圖靈被英國皇家海軍招聘,並在英國軍情六處監督下從事對德國機密軍事密碼的破譯工作。兩年後他的小組成功破譯了德國的密碼系統Enigma,從而使得軍情六處對德國的軍事指揮和計劃了如指掌。但是軍情六處以機密為由隱瞞了圖靈小組的存在和成就,將其所得情報據為己有。據說,圖靈小組的傑出工作,使得盟軍提前至少兩年戰勝了納粹德軍。

圖靈提出的理論是劃時代和極具開創性的,發明了電腦科學和電腦的許多概念,啟發了後世的許多研究。我算是外行,有不少概念似懂非懂,可是電腦科學的真正高手,往往被圖靈提出的許多概念折服!

《艾倫‧圖靈傳》描繪出生動的圖靈,他還是一位世界級的長跑運動員。他的馬拉松最好成績是2小時46分3秒,比194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金牌成績慢11分鐘,要不是因為受傷,他可能真的參加了194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

《艾倫‧圖靈傳》由的圖靈不造作,他沒有刻意隱瞞自己的性向,但圖靈因同性戀傾向而遭到的迫害使得他的職業生涯盡毀。1952年,他和一名年輕的曼徹斯特男子交好,在那位同性伴侶協同一名同謀一起闖進圖靈的房子行竊時,英國警方的調查結果使得他被控以「明顯的猥褻和性顛倒行為」罪。《艾倫‧圖靈傳》指出,他沒有申辯,他並不認為自己有錯,並被定罪。

儘管他在科學上有極為卓越的貢獻,但還是在著名的公審訂罪後,被給予了兩個選擇:坐牢或雌激素注射「療法」(即化學閹割)。他最後選擇了雌激素注射,並持續一年。在這段時間裡,藥物產生了包括乳房不斷發育的副作用,也使原本熱愛體育運動的圖靈在身心上受到極大傷害。

1954年,圖靈因食用浸過氰化物溶液的蘋果而死亡。很多人相信他的死是有意的,法官並判決他的死是自殺。但是他的母親極力爭辯他的死是意外,因為他不小心在實驗室里堆放了很多化學物品。

直到2013年12月24日,英國司法大臣才宣布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赦免1952年因同性戀行為被定罪的艾倫·圖靈。2015年2月23日,圖靈的家人向英國首相府邸發出了一份超過50萬人簽名的請願書,要求英國政府赦免和圖靈一樣因同性戀而獲罪的人。2017年1月31日,艾倫·圖靈法案生效,約近五萬位因同性戀定罪者被赦免。

為了紀念圖靈的偉大貢獻,電腦協會(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ACM)於1966年設立圖靈獎(ACM A.M. Turing Award),專門獎勵對電腦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設立目的之一是紀念這位現代電腦科學的奠基者。獲獎者必須是在電腦領域具有持久而重大的先進性的技術貢獻。大多數獲獎者是電腦科學家。是電腦界最負盛名的獎項,有「電腦界諾貝爾獎」之稱。

《模仿遊戲》的娛樂性多過知識性,如果你想知道一位劃世紀的天才在想什麼,問了麼了不起的問題,提出了什麼里程碑式的概念,可能還是好好讀讀《艾倫‧圖靈傳》才最實際!



閱讀全文...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2017年精華文章




很快的,又是新一年的開始,又來到年度大回顧的時候了。

這次是十週年慶,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時光荏苒,從無名小站搬來這裡轉眼間就十年了,迄今也累積了總共917篇文章,總瀏覽量突破423.5萬次!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迄今已有5,170位朋友按讚 ^_^

今年小弟仍會繼續犬力以赴、犬心犬力、犬神貫注、竭盡犬力地寫文章,所有犬知犬能的好知識都照單犬收,希望五味㑯犬的文章能十犬十美地在質和量上兩犬其美、一應俱犬、大獲犬勝!

為了回顧本年度的精華文章,我以下列出「本年度最受歡迎的2017年文章」、「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所有文章」、「累積最受歡迎的文章」以及「累積最熱烈討論的文章」,和大家再度分享一下。

「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文章」、「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所有文章」和「累積最受歡迎的文章」是從Google Analytics的資料來的,也就是點閱率最高的文章;那些有分上下集的文章,僅列出點閱率最高的那篇。


本年度最受歡迎的2017年文章

1) 2016年度十大好書

2) 來談談《囧說書》,兼談「得到」使用心得

3) 陪伴人生的一本書

4) 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什麼是不平等的審判

5) 也來談談「得到」

6) 認真做工的人

7) 2016年精華文章

8) 終結被平均值綁架的平庸

9) 無限期支持性格的優勢

10) 讓暴力從我們的世界中逐漸消失的良善天使

11) 第一口餵養的食物如何改變人

12) 安靜,從小就是力量

13) 歡迎光臨七座培育天才的城市

14) 史上最無所不在的咖啡因

15) 絕命毒癌探秘


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所有文章

1) 2016年度十大好書

2) 超蝦的第九禁區(District 9)

3) 來談談《囧說書》,兼談「得到」使用心得

4) 也來談談《鴻觀》

5) 陪伴人生的一本書

6) 2015年度十大好書

7) 沒讀過《英文寫作風格的要素(中英完整版)》(The Elements of Style),別說你懂得英文寫作!!!

8) 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什麼是不平等的審判

9) 也來談談「得到」

10) 也來談談「羅輯思維」

11) 六大錯覺的操縱,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12) APP時代的讀書術

13) 認真做工的人

14) 2016年精華文章

15) 2013年度十大好書

16) 終結被平均值綁架的平庸

17) 無限期支持性格的優勢

18) 運用量子生物學解開生命之謎

19) 可歌可泣的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20) 讓暴力從我們的世界中逐漸消失的良善天使

21) 【吳哥印象】印度教的三大神祇

22) 2015年度十大好書

23) 拿了博士學位,接下來呢?-《別讓畢業變失業》(A PhD Is Not Enough)推薦序

24) 2012年度十大好書

25) 一千零一夜個經典


累積最受歡迎的文章

1) 三個傻瓜(3 idiots)-三個忠於自己的笨蛋

2) 讓子彈飛個不停吧!

3) 【吳哥印象】後記及目錄

4)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5) 也來談談「羅輯思維」

6)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7)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8) 笑中帶淚的人在囧途

9) 2016年度十大好書

10) 也來談談《鴻觀》

11)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12)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12) 台灣難道已淪為失敗主義的沃土?

13) 沒讀過《英文寫作風格的要素(中英完整版)》(The Elements of Style),別說你懂得英文寫作!!!

14)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

15) 超蝦的第九禁區(District 9)

16) 2014年度十大好書

17) 台灣難道已淪為失敗主義的沃土?

18) 六大錯覺的操縱,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19)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20)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共生哲學

21) 【分享】台大機械教授施文彬 語錄集

22)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23)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24) 【分享】歐巴馬演說(Barack Obama Speeches)

25) 艋舺(Monga)

26) 科學真的說服不了反核四的人?

27)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28) 好玩又超刺激的高空跳傘(Skydiving)〔上〕

29)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30) 為何倡導偽科學是犯賤?


累積最熱烈討論的文章

1)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2) 關於死刑,給朱學恒的話......

3) 關於死刑......

4)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5)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6) 面對中國

7) 滷肉飯,並不是吃與不吃的問題而已!

8)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9) 相由心生的超自然心理學

10) 我們需要擔心科學霸權嗎?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2016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15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14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13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12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10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9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8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7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再度狂賀!第六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決選入圍

The Sky of Gene - 賀!第六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初審入圍

The Sky of Gene - 狂賀!第五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決選入圍

The Sky of Gene - 賀!入圍第五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的初審階段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