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老師談困境與抉擇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


在介紹《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商周出版)時,抱著誠惶誠恐的心情,而此次更勝當時。彭明輝老師在去年11月中曾他的部落格中介紹我的部落格,11月底時邀請我為他在今年二月初出版的的新書《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聯經出版)寫推薦文,讓我一再受寵若驚。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的推薦文中,我寫道:

『很幸運的,彭明輝老師的文章和「科技與人文」對我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彭老師非常用心地完成的這本書,讓我們有幸繼續得到他的諄諄教誨。衷心地希望大家也都能有這個機會,這會是我們每一個人此生最寶貴和美好的經驗之一!』

很可惜的是,因為推薦文有字數限制,可是我卻還有千言萬語,所以就寫在這裡。我剛上清華大學唸書時,先受了彭明輝老師的文章影響,後來又上了他好幾堂課。彭明輝老師年輕時就很努力讀書,他的學問和素養博大精深,我在這裡無法一一道盡,加上小弟質資和努力不夠,恐怕也還只能懂得彭明輝老師所教的一二。所以這篇文章只能道出一些我在彭明輝老師課堂上的經驗,以及從他身上所學到的。

當年我在清華大學唸書時,大二修過彭明輝老師的通識課「科技與人文」,大四還重回旁聽。彭明輝老師雖然是動力機械工程系的教授,研究的是硬邦邦的控制工程, 可是他的人文和藝術修養,絕不輸大部分人文學者。在他的課堂中,我受的教訓很多,也受益很深。在修彭明輝老師的課之前,我就從他的一篇廣為學子流傳的文章得到很深的啟發和安慰。

當時大一剛進清大念書時,心情是五味雜陳。我當時在僑大先修班的成績高到可以讓我選讀台大醬料,可是卻選擇了自己想成為細胞分子生物學家的夢想去念清大生命科學。當時自然有父母和一大堆親朋戚友的反對和嘲諷。身為僑生,在離鄉背境的情況下,一開始又要面對及克服和台灣本地生課業上的程度差距。剛上大一時,我非常擔心,害怕雖然選了自己真正想唸的科系,可是會不會是一時迷惑,而且沒有能力讀下去,到頭來是一場空。於是成天提心吊膽、戰戰兢兢,害怕自己只要一刻不努力,就離當科學家的夢想愈來愈遠。

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時惶恐不安、焦慮無比的我,在無奈無助時,因緣聚會地在僑聯會社窩桌上發現了一篇彭明輝老師的文章〈困境與抉擇〉時,在讀後的感動和體悟。文章中的一段文字:「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得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這段感人的話一直陪伴我渡過艱難的求學時期,讓我勇敢地面對所有困境。

大二下學期要選課時,看到彭明輝老師的通識課「科技與人文」,就想上上這位老師的課,親自看看彭老輝老師是位怎麼樣的老師。

上過彭明輝老師的課,就能認識到他是位非常用功認真的學者,他除了工程領域學有專精外,他也對哲學、文學和藝術有很深厚的研究。彭明輝老師是我最敬畏的好老師,因為他並 不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師。他的「科技與人文」雖然是一門通識課,卻不是一門簡單有趣的課。

彭明輝老師在課堂一開始,就一再重申,「科技與人文」絕對不是一門好混的課,他會毫不留情當掉擺明是在打混的學生。老實說,我在大二那堂課中,因為時機未到加上還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中,其實並沒有很聽懂彭明輝老師的課,也差點沒被當掉。後來大三時有位學長被我介紹了去聽課,回來和我討論後,我覺得一定有什麼地方有誤解。後來,大四又回去重新旁聽了那門課。現在回想起來,真的還好有去聽了彭明輝老師兩次課。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的架構,就和「科技與人文」大同小異,只是彭明輝老師兩次上課的內容也稍有所不同,書中的內容有些是課堂中沒聽過的,有些課堂中的內容也還沒包括在書中,所以相信彭明輝老師日後一定還會寫出內容同樣精彩豐富的好書。

接著就談談我在彭明輝老師的課堂中聽過而且還記得的內容吧。《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是寫給準備要唸碩士班的大學生,一直到新婚的年輕夫妻。《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不是一本普通的勵志書,因為彭明輝老師嘗圖要做的,不是要教年輕人如何設定目標賺取一億元,而是要告訴大家如何沒有賺取一億元,卻反而活得更自在、豐富、精彩、感動、充實、幸福、快樂。

彭明輝老師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和「科技與人文」主要探討的是人生哲學。雖然是嚴肅的人生哲學,可是彭明輝老師和其他教哲學通識課的老師最大的不同,是他並非要賣弄學問探討艱深的純哲學問題,而是從歐陸的學術傳統中融合科學與人文的精神,探討人生如何能追尋意義和獲得感動,以及活得豐彩這些其實比財富更實際的人生問題。

彭明輝老師並不想要把哲學流於空洞的概念分析,只想解答關於生命的困惑。彭明輝老師曾花了數十年時間研究科學、哲學和西方的藝術與文學,在「科技與人文」花了不少時間解析什麼是只能心嚮往之的崇高理想和道德,什麼是可以在現實中實現的理想和道德。人生遲早會面臨許多實際的困惑,彭明輝老師在課堂上和書中探討婚姻生活和中年危機這類形而下的問題。婚姻是許多人必經的重大人生階段,而如何跳出現實外加在身上的虛榮心、野心與慾望的控制而像釀酒一樣愈活愈久愈豐盈,這些問題相信這對過了十幾廿年婚姻生活或者邁入中年的朋友也同樣實際。「科技與人文」課堂中的這些主旨,都寫入了《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中。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其中的第三部〈學業、志業與職業〉的內容是當時「科技與人文」兩次上課中大都未涵蓋的,尤其是彭明輝老師出社會工作的經驗。這部分對高中生和大學生甚至碩博士生,都有非常中肯有用的建議。對準備或已就業的青年,彭明輝老師對工作一些獨到的看法也值得參考。「科技與人文」中的其他內容,就涵蓋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第一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第三部〈婚禮的祝福〉、第四部〈人生的智慧與陷阱〉中。

彭明輝老師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和「科技與人文」中講授的內容,其實大都是老生常談,可是卻又非一般的老生常談,因為彭明輝老師提到的老生,全都是人類文明史中最傑出和偉大的宗教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這些老生的常談其實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豐碩美麗的結晶!透過這些老生的常談,我們可以尋找生命的感動。在老生常談這一點上,彭明輝老師其實是像至聖先師孔子一樣「述而不作」。

雖然說是老生常談,不過彭明輝老師卻是花了幾十年有系統地研習了世界著名宗教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的偉大作品。他苦讀古今中外先賢先哲的書所領悟出來的解決生命困惑的道理,加上數十年誨人不倦的教學功力,然後再濃縮提煉出其中菁華。而且,彭明輝老師在課堂上和書中也加入了他自己探索理想的經驗,以及針對這個時代的需要。彭明輝老師的個人經驗,很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將上下而求其索」的感覺。

在文學方面,彭明輝老師推薦了不少文學家的作品,尤其是俄法的存在主義小說。存在主義的中心思想是,活著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義。每個人都得自行尋求人生的目的,也都得接受其答案所規定的責任。如果找到了,即使受盡屈辱,仍會繼續成長。彭明輝老師介紹的小說,印象最深刻的有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1885)、卡謬(Albert Camus,1913-1960)等等的。音樂方面,彭明輝老師特別推崇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還有小提琴家David Oistrakh,以及解說如何欣賞弦樂四重奏等。

彭明輝老師用托爾斯泰的《伊凡‧伊列區之死》(The Death of Ivan Ilyich,Смерть Ивана Ильича)來說明,什麼是一種虛偽的成功,什麼才是人生真正要追求的;用雨果的《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來解釋什麼是社會正義;用卡謬的《薛西弗斯的神話》(The Myth of Sisyphus ,Le Mythe de Sisyphe)來說明追求意義感的意義和為什麼不必自殺;還有用弦樂四重奏比喻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l'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de l'être)之中四位男女主角。除了這些,彭明輝老師也詳細地談到了孔子追尋道德使命感的心路歷程,還有禪宗不立文字而不讓語言給束縛和誤導的本意。

後來第二次去旁聽時,彭明輝老師又更詳細地介紹了我們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電影,還有用《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解析扭曲的美國夢如何對物質生活貪戀卻不敢面對真正的人生和自己,還有從宮崎駿的電影和《兒時的點點滴滴》(おもひでぽろぽろ)尋找生命最純真的感動。印象更深刻的還有還有卡謬的《墮落》(The Fall,La Chute),如何從中瞭解人如何虛偽、漠不關心和道德淪喪地面對世界,從而引發出人的良知。

大四再到彭明輝老師的課堂聽課,是一個契機。我小時候體弱多病,還疑似患有輕微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加上出生時短暫缺氧而患有輕微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社交困難加上動作不協調還有長期被霸淩,從小就痛恨命運為何要如此折磨我。原本就放棄了自己,從小學到高中都唸放牛班,還好高一時接觸了佛法,才面向人生的光明面,然後奮發圖強考上自己理想的志願。後來上了大學後,就拚命用功不顧其他事地努力唸書。可是到了大四,儘管課業非常優異,大三時課業和社團的壓力大到開始要天天藉酒澆愁,接著感情、友情、親情上的一連串挫敗,讓從極度自卑到愈來愈自視過高的我措手不及,覺得人生再努力奮鬥到頭似乎還是一場空,傷心難過挫折沮喪時還一度想輕生。

當時突然間覺得人生好像很沒有意義,而且覺得人生好像整個上下顫倒了。我記得彭明輝老師過去在課堂上討論的人生意義,他建議我們去讀奧地利精神醫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1905-1997)的《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並說明人是為了追求意義感而活的。維克多‧弗蘭克在納粹集中營中度過了三年時間,直到1945年4月27日被美國軍隊解救。在恐怖集中營的慘痛經驗,讓他發明了意義治療法,其重點放在「人存在的意義」,以及「人對此存在意義的追尋」上,因為他在集中營中觀察發現一個人活著最根本的動機是「求意義的意志」。

為了找回活著的意義,加上真的想多少聽懂彭明輝老師的課,所以就重回課堂旁聽。大二上課時,彭明輝老師很嚴肅,比較少和台下學生的互動。可是大四那一次,彭明輝老師親切了許多,也比較會和學生互動。當時他在課堂上問了我們好多問題,好多我當場答不出來的問題,雖然它們可能只是簡單的人生小問題。我才知道,原來認真讀書和認真地活是兩回事。

現在回想起來,還好我回去有重聽彭明輝老師的課,因為我才發現,原來我過去追求的,都是虛幻的。我以為自己在追求理想,可是原來我不過是一直要別人的肯定,還有未來的功成名就。原來很聰明很會唸書,和有智慧懂得生活是兩回事。彭明輝老師就一再提醒我們,「享有」和「擁有」,是完全不同的。還有我們對生命中能帶來真正感動的事物是多麼地視而不察。

那時候的上課經驗很有趣,彭明輝老師每一堂課都是當頭棒喝,雖然很痛不過卻能醒過來。如果大四那次沒有再旁聽彭明輝老師的課,我想我只會變得更糟糕,而且人生不知會少了什麼。聽過了彭明輝老師一整堂課,我不敢說我很認真,不過至少在心情上,我慢慢走出了沮喪。

同樣有趣的是,因為彭明輝老師對宗教、哲學、文學的廣泛而深入的涉獵,以及他用心地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講授解析,在上過彭明輝老師的兩次課後,我在重讀佛典時,也比從前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我相信,這對其他宗教也是如此。

後來,在碩二那年,我又上了彭明輝老師的另一堂課。彭明輝老師雖然不平易近人,上課時相當嚴肅,堅持要我們閱讀原典,也不會把哲學、文學和藝術弄成通俗的玩意兒,可是他也絕不是位深居象牙塔不食人間煙火、孤芳自賞的學者。彭明輝老師長期關注社會事件,參與各項社會改革運動,並且也常參與社區活動。他擔任過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和台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也曾經在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和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開過課,擔任過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和生命教育學會的常任理事。在2003年,台灣爆發SARS事件而人心惶惶時,彭明輝老師用科學的精神,努力收集資料掃除謠言,快速地編撰了《SARS防護完整手冊》,並且免費在社區和網路上流傳,對當時的安定社會人心起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我很驚訝彭明輝老師的熱誠和盡心盡力,雖然說彭明輝老師在課堂上提過他參加的社會運動和社區活動。彭明輝老師在期末介紹了我們「苦勞網」這個好站 ,我才認識到社會上諸多的不公不義。彭明輝老師的《SARS防護完整手冊》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開始想要關心這個社會,希望有一天能夠像他一樣用專業知道提供社會的需要,而不是關在象牙塔裡頭自我感覺良好。彭明輝老師去年出版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更令人感動,真心想推薦給大家。

彭明輝老師雖然在工作上研究的是高科技的控制工程,業餘時研究過形而上的哲學,可是對於農業這種低科技又形而下的問題,彭明輝老師可不是一時興起才鑽入研究的。彭明輝老師出生農家,早已長期關心台灣的農糧、農業及農村發展,並有一系列相關論述發表在農委會的《台灣農業電子報》。他不是農學院科班出生的學者, 因此能夠跳脫巢臼,更全面地探討農糧問題。《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應該是台灣坊間少數完整地正視台灣糧食問題的好書。

而這本《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更令人感動。如果我將來會有子女,我一定會把《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這本好書傳承給他們,這比實質的財產更重要,因為《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真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勵志書,彭明輝老師讓我們從先賢先哲身上學到人生真正的目的。這本好書《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真的非常適合高中生到中年人好好一讀。

彭明輝老師現在已經退休了,雖然清大的莘莘學子沒機會再到彭明輝老師的課堂上聽課,不過彭明輝老師還到處演講宣揚他的理念,而且相信他也會有更多時間可以寫好書來造福更多朋友。彭明輝老師現在應該在寫一本和台灣未來有關的書。同樣令人期待的,從彭明輝老師的「科技與人文」廣博的課程內容,以及在課堂中彭明輝老師淺入深出地解析哲學、文學、電影、音樂和藝術來看,還有課堂中開出的書單,彭明輝老師一定還有很多材料可以寫,而且他最喜歡寫的文章就是影評、畫論、小說導讀,以及人生哲學,相信彭明輝老師一定可以再出版更多精彩的影評、畫論、小說導讀。

彭明輝老師的一些影評、藝評和小說導讀,以及政治或高教評論,發表在他的部落格上,還有彭明輝老師為社區讀書會導讀的課「小說 電影讀書會」,都非常值得一讀。在這裡也順便嚴肅地說明一下,彭明輝老師的每一篇文章,我幾乎都會把連結貼在FACEBOOK上,有時候會引來一些有建設性的討論,不過偶爾也會引起一些叫罵。建設性的討論,我非常歡迎,不過那些叫罵,基本上都是偏見,然後就亂扣帽子,質疑作者動機等等,最後只會淪為毫無意義的口水戰。其實只要不扣帽子,不亂質疑他人動機,討論就不會毫無意義,就算觀點不同,他山之石仍可攻玉。和大家共勉之。


相關網站: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一本給年輕人的書

彭明輝《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The Sky of Gene: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閱讀全文...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分享】決戰骯髒選舉,大馬人民加油!




倘若以上影片無法正常播放,請看以下相同影片: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分享】污奸盜-大馬超級禁片

The Sky of Gene: 我們要的,不過就是乾淨的選舉!

The Sky of Gene: 大馬政府,好嘢‏!!!

The Sky of Gene: 【分享】(ori) 黃明志新年歌CNY SONG by Namewee

The Sky of Gene: SAPU MALAYSIA!

The Sky of Gene: 人民的心聲,該聽見了吧!?

The Sky of Gene: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The Sky of Gene: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The Sky of Gene: 民主究竟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真正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萬歲

The Sky of Gene: 民主係蝦米?

The Sky of Gene: 蝦米係民主?

The Sky of Gene: 台灣的半套式民主

The Sky of Gene: 台灣不民主紀念館

The Sky of Gene: 廿二年的六四

The Sky of Gene: 讓子彈飛個不停吧!

The Sky of Gene: 千年的魔咒-毋忘六四

The Sky of Gene: 中共重判劉曉波的警訊

The Sky of Gene - 再見,愛國主義!

The Sky of Gene - 永遠不該被遺忘的六四

The Sky of Gene - 【分享】草泥馬之歌

The Sky of Gene - 中國爛趨勢

The Sky of Gene - 遺忘...

The Sky of Gene - 遺忘的慶幸



相關網站:

2011年淨選盟2.0人民集會-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淨選盟2.0官方網頁

Bersih 2.0 Taiwan Rally 旅台大馬遊子聲援Bersih2.0

Bersih2.0 Taiwan Rally 旅台大馬遊子聲援淨選盟集會

Nasi Lemak 2020


閱讀全文...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Pandora’s Seed

Pandora’s Seed


這裡要介紹的這本書《潘朵拉的種子:人類文明進步的代價》Pandora's Seed: The Unforeseen Cost of Civilization)非常適合一般大眾閱讀,不管你有沒有科學背景,都能從這本深入淺出的書獲益不少!

作者史賓賽.韋爾斯(Spencer Wells)不僅是位優秀的人類演化遺傳學家,他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科普作家,擅長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介紹他自己的研究,以及人類遺傳和文明的緊密互動。人類的遺傳基因,在人類發展文明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且關鍵的角色。雖然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可是其實對自己的遺傳所知極有限,這方面的優秀科普書也不多,更讓這本《潘朵拉的種子》相形可貴。

史賓賽.韋爾斯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常駐探險家,康乃爾大學的羅茲講座教授。他是「基因地理計畫」(Genographic Project)的負責人,該計畫正在蒐集並分析世界各地數十萬人的DNA標本,想要解開人類祖先當初如何遍布全球之謎。

史賓賽.韋爾斯於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師事族群遺傳學大師路翁亭(Richard Lewontin,1929-)。路翁亭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他同在哈佛的好友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1941-2002),有些人就聽說過。他們倆是演化生物學家,極力反對用適應性(adaptation)解釋任何演化結果,也反對生物決定論(biological determinism)。路翁亭的最主要學術貢獻,是利用蛋白質電泳判斷各種生物的遺傳多樣性,那他之前所有理論基礎僅是猜測。全世界第一個DNA序列多樣性也是在他實驗室發表的。

史賓賽.韋爾斯後來到史丹福大學及牛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他在史丹福大學師事的遺傳人類學之父卡伐利‧斯佛札—斯福札(Luigi Luca Cavalli-Sforza,1922-),也是大師級人物。瓦利—斯福札寫過一本有關全世界人群的基因結構語言的書,他重建了古人類遷徒的源頭之外,也找出了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散播模型,同時也找出人類傳承的完整脈絡。卡瓦利—斯福札也發現基因和語言是共同發展演化的,也就是說,基因和文化的整合提供了人類演化最具說服力的解釋。

史賓賽.韋爾斯師事了兩位演化遺傳學大師後,沒有依傳統進入學術界中,雖然他的學術論文發表在重要學術期刊如ScienceAm. J. Hum. Gen.PNAS,而是以寫作及製作影片向大眾介紹科學新知。在這本《潘朵拉的種子》之前,他寫過兩本書:《人類的旅程》(The Journey of Man: A Genetic Odyssey)及《遠祖》(Deep Ancestry: Inside the Genographic Project)。我會注意到他,就是因為他為國家地理頻道和美國公共電視台(PBS)拍攝的記錄片《人類的旅程》(The Journey of Man)。在那部影片中,史賓賽.韋爾斯用深入淺出的語言介紹和解釋他們為何和如何利用Y染色體重建人類遷徒的路線。在那之後,他持續每年為國家地理頻道和PBS拍攝記錄片,在2007和2009年還獲提名艾美獎(Emmy Award)。

順便一提,《潘朵拉的種子》譯者潘震澤老師的譯文是不可多的優異。他曾任陽明大學生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任教於美國韋恩州立大學及奧克蘭大學。他近十幾年來關心科普讀物譯介,譯有《人體生理學》、《天才的學徒》、《誰先來?》、《幹嘛要抽菸?》、《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睡眠的迷人世界》、《基因組圖譜解密》、《器官神話》、《DNA圖解小百科》、《生命的線索》、《夢的新解析》、《虛擬的解剖刀》、《死亡也可以治療》《蛋白質殺手》、《小生命》、《愛上中國的人:李約瑟傳》等書,著有《科學讀書人》《生活無處不科學》,並擔任《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編譯委員。潘震澤老師有一個很受歡迎的部落格「生理人生」,裡面有很多精采的文章。

《潘朵拉的種子》Pandora's Seed)書名來自希臘神話「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潘朵拉的盒子是宙斯(Zeus, Ζεύς)給潘朵拉(Pandora, Πανδώρα)的神秘盒子,但原本在神話中是壺(
pithos, πίθος),壺在古希臘中是盛載食品的器具。潘朵拉是傳統希臘神話的第一位女性。

宙斯要求潘朵拉不可以打開,但是潘朵拉不敵好奇心的誘惑,還是偷偷的把盒子打開了,然而在盒子裡面裝的是許多不幸的事物,疾病、禍害等。潘朵拉把盒子打開後,原本寧靜沒有任何災害動亂的世界開始動盪不安起來;慌亂中,潘朵拉趕緊蓋住盒子,結果盒內只剩希望沒飛出去。因此,即使人類不斷地受苦受難,生活中遭遇種種挫折和折磨,希望都不會消失。

但有另外一種說法是潘朵拉關住的應該是「預兆」。因為預兆這個災禍被困在盒底,所以人類才擁有希望,不致於活在絕望當中。因為,如果潘朵拉關住了希望,那麼人類世界應該是沒有希望、人是活在沒有前途、充滿了毀滅的世界中,所有的希望僅僅是海市蜃樓的幻想,希望依舊被囚禁在盒底,人類無法擁有它。

在書名《潘朵拉的種子》Pandora's Seed)中,盒子換成了「種子」,那個種子基本上就是比喻農耕。傳統上,很多歷史教科書都把人類放棄狩獵採集進入農耕時期當作文明的里程碑,而人類要農耕就是為了要過更富足安定的生活。可是,很多人類學的研究,卻發現農耕才是人類的惡夢!

農耕生活是人類歷史上的雙面刃,人類因為農耕而有了機會創造出文明,可是農耕其實不見得讓人類過得更爽。史賓賽.韋爾斯指出,播下潘朵拉的種子,讓人類擁有了食物供應的控制權,將我們推向現代文明,但是這種劇烈轉變也帶來了後遺症:

一)人口擴張,競奪有限資源,造成了階級劃分與社會不公。二)想要控制大自然的慾望,改變了宗教的觀念,神祇的數目變少,影響力變大,點燃了宗教狂熱。三)畜養牲畜,使得人類與動物有親密接觸的機會,長期下來,演化出可以在人類與動物之間交流的疾病。四)逍遙自在的生活被沉重的工作壓力給取代,是百萬現代人焦慮與憂鬱的根源。

潘朵拉的種子,結出的果實是:地球變得更擁擠,我們變得愈來愈不健康。

史賓賽.韋爾斯利用他一流的說故事能力,親自造訪了美國芝加哥大學、挪威峽灣的海產養殖場、美國田納西州的桃莉塢、南太平洋的島國吐瓦魯、維也納郊外的藝術家精神病院等等來舖陳故事(害我也想乾脆學他來一邊旅遊一邊寫書好了XD)。

對於人類的未來,有許多社會科學家和環保人士給予許多研究和建議,可是從人類遺傳學的角度出發的,基本上應該是少之又少。在為頭一本書《人類的旅程》進行研究之際,他發現一萬年前出現於中東的農業生活方式對人類存活產生的影響,而讓他感到十分訝異,因為早期農人的健康狀況要比環繞其外圍的狩獵採集族群來得更差。激發起史賓賽.韋爾斯結合了考古學、人類學、地球科學、育種養殖學、人類生殖科技、宗教研究等學問來深入探討人類文明的問題,讓這本書可讀性非常高。

人類進入農耕社會,是大自然迫使的結果,並非為了文明發展,因為狩獵採集的生活方式,其實更能夠利用更短的時間獲取多樣營養豐富的食物。很多人可能會痛恨生物決定論,而事實上史賓賽.韋爾斯的博士導師路翁亭就是批評生物決定論最有力的人士之一。可是近年不少人類遺傳學的研究早已發現,人類在轉入農耕社會後,人類基因體一些區域已作出了回應,在天擇的作用下讓人類的一些基因能夠適應農耕生活,例如分解澱粉的酵素基因增加了,還有演化出能夠在斷奶後繼續攝取乳糖的基因。

可是人類的遺傳也限制了人類在過文明生活後的種種,因為人類遺傳的演化速度相較文明的進展,簡直就是原地踏步!例如人類在歷史上,只有這這幾十年,才能輕易購買到高熱量食物和肉類食物,如果依照人類對高熱量食物遺傳來的天性去攝取,還有吃大量畜養的動物肉品,幾乎無可避免的一點會胖到死!

人類對物質的渴求,原本也有生存上的意義,但在進入工業化社會後,人類對物質的貪慾,卻讓地球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人類不僅搞砸了自己和地球的健康,也因為各種不自然的環境和工作及社會壓力而讓心理不健康,導致現代社會愈來愈常見的焦慮、憂鬱和自殺。作者雖然身為科學家,可是卻反省了現代理性科學的興起,乍看之下讓宗教式微,但其實物極必反,讓更激進的一神教基本教義派反撲。

史賓賽.韋爾斯身為西方人,卻一再指出西化社會的生活方式,讓人身心靈生病。更富裕的物質生活,並沒有讓人更快樂,如果資源分配繼續不公不義下去的話。雖然人類因為遺傳來的天性,讓潘朵拉的種子開出惡果。不過史賓賽.韋爾斯對未來還是謹慎樂觀的,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中還存有希望一樣。

演化遺傳學的研究發現,人類在歷史上的族群,曾經一度差點遭到滅絕,我們祖先的人口當時在全球僅存頂多上千人而已,可是我們的祖先熬過了滅絕的危機。人類除了遺傳來的天性,還有改造和創新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如果能結合幾千年累積來的知識和經驗,未來會有多力的力量讓人類繼續繁衍下去,還是個未知數。

作者雖然沒有提起,可是我們身為亞洲人,是否應該在西化的生活方式還未把我們搞得愈來愈不健康和痛苦之前,好好地面對我們東亞文化中理性而內涵豐富的精神面貌,而非唯西方文化是從。西方的物質生活和宗教可能可以讓人類追求一時的享樂而在恆久的歷史上高潮那麼幾秒,然後是無法想像的空虛。或許人類的未來要如何更好地面對,答案就在東方的哲學和宗教當中。


相關網站:


Pandora's Seed | Facebook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 該好好用心地面對的全球7大短缺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The Sky of Gene - 真假環保

The Sky of Gene - 綠色EQ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