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戰爭究竟憑什麼?








曾幾何時,生日時許願,總要對人說,千萬別許什麼世界和平之類的願望,因為那不可能實現,只會白白浪費掉一個願望。

然而,我應該算是個和平主義者,雖然也算是個軍武迷。這種看似弔詭的矛盾是,我相信戰爭是人類史上最愚蠢的事,因為戰爭只有破壞而毫無建樹。可是,維持和平不可能用相信各國或組織的良善而達成,反而要用軍武才維持平衡。

當然,有人會指出,說戰爭毫無建樹是謬論,因為有大量人類科技是為了打仗而發明了。可是,沒戰爭不見得就不會有更多發明啊,說不定因為戰爭而大量死亡的無辜人民中,只要有百分之一二是天才,人類現在恐怕都能移民火星了吧?我堅定地認為,宣稱戰爭有任何建樹的,才是最荒謬絕倫的!

尤其在俄國蠻橫入侵烏克蘭而生靈塗炭後,以及中國對台灣虎視眈眈地試圖武力統一,對於獨裁者的偏執而送百萬人到戰場當炮灰這種毫無意義的事,甚至連宣稱文明進步的美國,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打了曠日持久,到頭來也一無所獲的爛仗後,不用和平手段解決衡突,是帶領人類走向滅亡最快的道路。誠如愛因斯坦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武器是啥,但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應該是棍棒吧。

從二戰後,長期的和平穩定,讓大家收獲了經濟成長的富裕果實,不管我們多不滿意現在的生活,至少在物質上,我們肯定比父母輩年輕時還好不少,只有少數憤世嫉俗、愚昧無知的人,才會動不動喊打喊殺,可是要被他們送到戰爭,他們恐怕也最快哭爹喊娘。在和平才是主流倫理道德的情況下,有誰還敢說戰爭是有益的呢?

然而,當我讀到這本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的《戰爭憑什麼:從靈長類到機器人的衝突與文明進程》War! What Is It Good For?: Conflict and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from Primates to Robots),才赫然發現原來真相可能沒那麼簡單!伊安.摩里士的《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本來就是我讀過最開腦洞的好書之一,要不然他,我可能也不會相信任何說戰爭對人類文明有所助益的論點。






伊安.摩里士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尚與蕾貝卡.威拉德(Jean and Rebecca Willard)古典學教授、歷史學教授,他在《戰爭憑什麼》主張,戰爭對歷史至關重要。只有透過戰爭,人類才能在更壯大的社會中一起安居樂業。就因為過去一再發生過的戰爭,讓我們的現代生活遠比我們石器時代的祖先更加安全可靠。回到最前頭說的,我本來就算是個和平主義者,我原本不相信戰爭是完全不可取代的,可是讀完《戰爭憑什麼》,老實說,我開始相信戰爭可能真有其建樹。

戰爭不僅僅是一種必要的邪惡,它對我們來說是積極有益的。伊安.摩里士認為,人類沒有能力和平解決衝突,我們只有在有組織的暴力下才能進化出複雜的文明,而我們只有在大棒的威脅下才能和諧相處。為了說明這一論點,他從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演化生物學、技術與軍事學說等等領域的知識,描繪了戰爭在我們發展的每個階段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伊安.摩里士指出,從某種程度上說,戰爭實際上對人類是有益的。在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廣島爆炸和大屠殺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阿宅死於暴力,相較之下,石器時代的阿宅們生活在小型的、鬥爭的社會中,有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機會死於暴力。他的解釋是,僅戰爭就創造了更大、更複雜的社會,這些社會由政府統治,消除了內部暴力。於是弔詭地,戰爭反而使世界更安全,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更富裕。

伊安.摩里士的主張如下是,戰爭會產生更強大的社會,減少社會中的暴力,阻止了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永久狀態。再來,戰爭基本上是人類能夠創造這些更複雜社會的唯一途徑。還有,這些複雜的社會使其主體更加富有,而不僅僅是更加安全。結果,戰爭是如此有效,以至於它在全球範圍內變得越來越不普遍。

首先,也是很多人都提出過的,戰爭與創新密切相關。在戰爭中贏得先機的方法之一是獲得技術優勢。縱觀歷史,軍事技術的進步等同於戰爭的結束,等同於勝利,也等同於持續的創新,其基礎是最初為戰時目的而創造的技術,像是清朝遇到船堅炮利的列強,一開戰就完全徹底躺平,便甭提其他被列強殖民和瓜分的亞非拉。火藥原本是由中國的煉金術士發明的,並沒有用於軍事目的,但由於戰爭需要開發更多的爆炸力,火藥被進一步發展和傳播。

青銅和鐵,就是軍事研究的成果。鐵在人類歷史上很早就被發明了,公元前一千多年,技術使鐵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它的大規模生產和廣泛傳播並不是因為民用,而是因為它是比青銅更好的武器和盔甲材料。更重要的是,許多基本的發明和想法由於戰爭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些最初為其他目的而開發的想法,由於在戰時的應用而得到了傳播和擴展。交戰國之間的競爭催生了不斷發展的技術,例如敵對國家和海盜為搶劫大型商船而開發的小型快速船隻,這推動了造船技術的發展。

人類原本就是烏合之眾,各國總是在吸取了戰爭的慘痛教訓後才相互合作,而除了戰爭,似乎別無他法。人類學家研究了原住民社會,發現他們不僅不能和平共處,而且暴力是一種社會驅動的手段,以獲得資源和土地。現代大國之間的合作或寬容往往是應對更強大敵人的潛在威脅的 「策略」。我們享受富裕生活的自由經濟,不僅要靠看不見的手,只要用看不見的拳頭,才能確保各人到各國遵守市場機制運作順暢。

戰爭的威脅迫使國家領導人改善其組織和管理。職業化的軍隊需要大量的資源和訓練,國家的組織結構需要有效運作以籌集資金,這就需要一個高效的官僚機構來進行複雜的管理。相反,如果一個國家不能有效地組織和管理其軍隊,她將在戰爭面前必將失敗,強大的俄羅斯一打了弱小的烏克蘭,國家和軍隊管理問題就自暴其短。治理不善的國家甚至對生命的保障也比部落社會更糟糕。

《戰爭憑什麼》主張,在富有成效的戰爭中,可以建立起整個民族和國家,最終導致更穩定的社會,減少暴力,增加貿易。隨著人們從狩獵傳統轉向農業定居,政權的領土邊界變得清晰,伴隨著人口的增長,對耕地和資源的競爭開始了。戰爭進一步穩定了國家,減少了暴力的出現,增加了貿易,使社會得以順利發展。大國或強國也會失敗,小的地方勢力可以結合和聯合起來,尋找機會打敗大國或強國。但無論如何,對立的一方最終會變得比前者更強大。

因此,帝國出現了,國家擴張了,吸收和同化了被征服的敵人,並擴大了原有民族文化的內容。帝國是通過戰爭形成的。羅馬帝國、漢唐帝國和古印度的孔雀王朝都有大量人口。現代大英帝國是通過殖民戰爭建立的,這導致了日不落帝國的建立。戰爭促使各國動員和組織起來,並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競爭促進了大發展。人類的歷史是一場又一場的戰爭,各國都在軍事上進行動員和創新。歐洲大陸不斷進行戰爭,也就是不斷創新,因此隨著帝國主義和工業革命擴展到全球殖民化,歐洲大陸發現自己擁有無與倫比的軍事優勢。

戰爭最終會帶來和平和福祉,以戰止戰是必然的。國家之間的戰爭暴力帶來了經濟繁榮,戰爭增強了國家的協調能力。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帝國筆直的道路系統,其遺跡在今天的歐洲仍然可以看到,道路把整個帝國連接起來,使軍隊、旅行和貿易得以快速運輸。貿易帶來了機會、財富和繁榮。帝國和強大的國家有能力使所有的經濟和貿易業務標準化,使它們對每個人都更有利可圖,並減少暴力的動機。換句話說,戰爭是一個悖論,戰爭的暴力擴大了國家為了生存而組織和動員的能力;同時,有組織和管理能力的國家可以維持秩序,促進經濟,平息暴力。

從長遠來看,戰爭會產生更強大的社會,減少社會中的暴力。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戰爭都是有效的,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造成了數千萬人死亡和流離失所。有害的戰爭通常導緻小規模的軍事勝利,導致羅馬和漢唐等帝國的毀滅,而帝國的失敗則帶來混亂。

有害的戰爭勝利者不會建立雄心勃勃的繁榮的新帝國——他們只是暫時獲勝,進行掠奪,沒有能力創造新秩序。一場有益的戰爭就像二戰時期的國家聯盟,他們聯合起來打敗了共同的敵人,創造了生產力,帶來了近一個世紀的和平,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伊安.摩里士甚至認為,即使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和其他軸心國贏得了戰爭,他們也不得不選擇開放邊界,調整貿易規範,並想辦法維持和平。雖然有害的戰爭屢屢發生,但從長遠來看,有益的戰爭才是常態。

儘管肯定了戰爭建設性的作用,伊安.摩里士並非是戰爭販子,他主張充分地瞭解戰爭的利弊以及想像未來戰爭的形態和後果,是為了避免戰爭。也許在未來,可以利用新技術或大數據計算來計算戰爭的成本和收益,以估計戰爭是否仍然可行,並根據這些結果來決定打或不打。簡單來說,紙上談兵會代替真正的大戰。人們普遍認為,核戰爭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大型戰爭不會再發生。在未來,地緣政治仍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過程也將驗證戰爭的暴力是否會消失。

從更大的歷史角度來看,停止戰爭的戰爭法則已經被改寫。戰爭帶來的破壞,甚至小規模的「叛亂 」或者權力代理戰爭,仍然可能發生。常規戰爭不再重要,因為它所產生的競爭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特種部隊可能比常規軍更常出任務。人類可以在沒有戰爭暴力的情況下更有效地維持秩序。經過半個世紀的全球核軍備競爭,對抗的潛在成本已經變得無限大,熱戰變得更加不可能,競爭變成了冷戰,和平解決爭端成為唯一的選擇。只要沒再出現像是普丁那樣頑冥不靈的專制瘋子,用戰爭來解決爭端,恐怕不會是大國輕易選擇的手段。

伊安.摩里士認為,建設性的、有益的戰爭必須把失敗的一方帶入勝利的一方的體系中,從而創造一個更複雜的政治實體,建立和平與秩序;勝利的一方的資源進一步擴大,使經濟更加繁榮。他反對無政府狀態,因為國家權力會壓制暴力。國際體系中出現的以國家為基礎的霸權可以減少暴力,促進全球繁榮,大英帝國和美國在過去兩個世紀裡在二戰後發揮的全球警察作用就說明了這一點。

在俄烏戰爭還未可知何時結束,中美為了間諜氣球吵翻天,共機不斷製造區域緊張的時局下,認識到戰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恐伯仍會是所有有識之士最重要的功課之一!

閱讀全文...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2022年度十大好書




一年比一年忙,不過同往常一樣,先來篇年經文,推出我個人的十大好書評選,只不過今年這次不僅晚出,而且還有一半的十大好書的書評待寫,只能趁2023台北國際書展期間姑且拿出來丟人現眼⋯⋯

寫書評現在根本是傻子才會幹的事,消化、思考加上動筆⋯⋯哦不⋯⋯動鍵盤的時間,都夠再多讀一本書了。再囉嗦地再次強調,看到不少網紅主張他們一年讀書幾百本,我這個只能讀個幾十本的,是該感到羞愧的。我資質愚鈍,其實不會讀書,只會一頁頁地慢慢啃,所以什麼教人讀書等等的策劃、Podcast等等千萬別找我。

因為研究、教學和服務的工作量愈來愈大,還有家庭要兼顧,這樣的選書還能做幾年猶未可知。去年新增課程和行政事務頗多,加上申請國科會計畫,已開始出現人生史上最次脫稿現象,開始出現首次答應的稿件未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的現象,我還天真地以為下週就能完成,沒想到這個「下週」成了下個月、下一年⋯⋯現在真不敢再保證了。這篇十大好書,也首度出現超過一半選書來不及動筆撰寫書評的現象。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這種花大量時間看書寫書評的生活,在日益增長的研究和行政負擔下能維持多久⋯⋯還好我人微言輕,這個選書單也是選好玩而已,大家隨便看看就好吧。

言歸正傳,對我來說,這些書不僅要內容豐富精彩,文筆生動流暢、深入淺出地具有高可讀性,在讀過後還有一種「WOW」的感覺,即使沒有毀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也讓你對世界的認識又提升了一層!

除了十大必讀好書,今年也同時列出一些小弟手撰寫了推薦序或導讀的好書,也希望來年能讀更多好書來和大家分享 ^_^

以下順序僅依書籍出版的時間排序:


《天生不愛動: 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Exercised: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
書評:〈【GENE思書軒】肌肉大塊才健康?其實我們《天生不愛動》!〉
簡介:
就因為有太多創傷經驗,我不僅不關心任何體育運動的賽事,還打從心底把它們當作世界上最窮極無聊、勞民傷財的活動,只有偶爾為社交目的假裝關注,心裡卻感到極為不屑,也常常在發現裝熟沒好處時馬上露出真面目。可能坦誠以上內容,就會讓我失去一些朋友吧?於是,我一直非常好奇,為何偷懶本來就是人的天性,為何會有人真心喜歡體育運動?於是,當我讀到美國哈佛大學的演化人類學家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的《天生不愛動》,就如獲至寶!他解答了不少我人生中的大疑問。而且,原來研究體育活動對人體影響的專家,曾經為了避免上體育課而躲在櫃子裡!



《大逃離:羅馬帝國滅亡如何開啟現代經濟大分流》ESCAPE FROM ROME: The Failure of Empire and the Road to Prosperity
書評:TBA
簡介:
TBA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書評:TBA
簡介:
TBA



《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Finding the Mother Tree: Discovering the Wisdom of the Forest
書評:〈【GENE思書軒】樹木間會互相傳遞訊息,就像《阿凡達》裡的「靈魂之樹」〉
簡介:
希瑪爾在《尋找母樹》中告訴我們,森林中的樹木與真菌菌絲相互依存。樹木和其他植物透過各自的根部和菌絲結構交換糖分,並分享和交換微量營養素。希瑪爾介紹了她的研究,探討了真菌如何與多種樹木的根系跨物種地連接,在森林群落中創建微量營養素的交換管道,以分享這些營養素以及其他分子。無論是對女性科學家的人生,或者如何闖出偉大的科學新天地,或是對樹聯網感到好奇,《尋找母樹》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造反的細胞:生命最古老的叛變,癌症治療的最新演化出路》Rebel Cell: Cancer, Evolution, and the Science of Life
書評:〈【GENE思書軒】了解細胞為什麼造反,才能與癌症共存──《造反的細胞》〉
簡介:
我們有機會戰勝癌症嗎?這本非常具啟發性的好書《造反的細胞》就要帶我們探究癌症究竟從何而來?對付癌症,我們還有什麼可能的新思維?書中提到的觀念對許多醫學家來說可能頗為新穎,甚至大膽顛覆,可是很可能在未來十年慢慢成為主流哦!就像當年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利用微生物來進行治療,十幾年前我詢問不少醫藥領域的朋友,他們都覺得匪夷所思,可是現在早已成了常識。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How the West Became Psychologically Peculiar and Particularly Prosperous
書評:TBA
簡介:
TBA



《腐敗:權力如何崩壞人性?》orruptible: Who Gets Power and How It Changes Us
書評:TBA
簡介:
TBA



《戰爭憑什麼:從靈長類到機器人的衝突與文明進程》War! What Is It Good For?: Conflict and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from Primates to Robots
書評:TBA
簡介:
TBA



《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Sounds Wild and Broken: Sonic Marvels, Evolution’s Creativity, and the Cris Sonic Marvels, Evolution’s Creativity, and the Crisis Of Sensory Extinctionis Of Sensory Extinction
推薦序:〈地球之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簡介: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充滿詩意的《傾聽地球之聲》能改變我們聽聞世界的方式,讓我們打開耳朵聆聽、感受世界各地的聲音。 哈思克並非是位僅僅端坐在書桌前閱讀寫作的生物學家,他親身走訪了世界各地,儘所能地把所有關於聲音的生物學世界帶到我們面前,跟著他上山下海探索聲音的種種,真是件興味盎然的樂事。這本好書中的生物學知識就已令人嘆為觀止了,哈思克也不忘探討聲音在人類文明社會和文化中的面向,從日本社會獨特的表達文化,到澳洲原住民的歌行能把人類與非人類聲音與故事融入記憶傳頌好幾個世代,是本文理共賞的好書。



《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食如何推動人類演化、開啟人類文明》(Delicious: The Evolution of Flavor and How it Made us Human
推薦序:〈別有風味的科學〉
簡介:
這本好書是演化生物學家羅伯.唐恩(Rob Dunn)與愛妻人類學家莫妮卡.桑切斯(Monica Sanchez)合著的,結合了動物生態學、演化生物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等領域的知識,讓我們瞭解人類如何被鼻子牽著去覓食,乃至癡迷於美食的各色風味。 當然,我們早就清楚烹飪的威力,大幅提高熱量的攝取效率,讓我們得以演化出更精簡的腸道和更複雜的大腦。儘管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唐恩和桑切斯卻更進一步指出,生而為人的演化改變,早在人類已知用火前就發生了,雖然醱酵的化石證據比起火來說,更難以留存,可是他們卻合理推論,我們的祖先可能利用了醱酵這過程,來讓食物更容易消化,同時也更好保存下來。他們甚至提到一個駭人聽聞的沼澤馬肉實驗,非常令人腦洞大開。


再來,推薦小弟撰寫了推薦序或導讀的幾本好書:


《狗麻吉的科學:汪星人狂汪大小事》(Dogology: The Weird and Wonderful Science of Dogs
推薦序:〈狗僕完全手冊〉
簡介:
《狗麻吉的科學》作者史蒂芬.蓋茲(Stefan Gates)收集了各種關於狗最新的科學知識:大部分我們該知道的,和不想知道的(有點噁的),都收錄在這本詼諧幽默的好書中。從牠們的身世到解剖、生理、行為、交流、飲食到各種奇聞軼事都有,不養狗讀起來都樂趣無窮,讀完我都想把家裡的貓換成狗了(誤)。



《貓主子的科學:喵皇賣萌大小事》(Catology : The Weird and Wonderful Science of Cats
推薦序:〈貓奴完全手冊〉
簡介:
《貓主子的科學》作者史蒂芬.蓋茲(Stefan Gates)收集了各種關於貓最新的科學知識:大部分我們該知道的,和不想知道的(有點噁的),都收錄在這本詼諧幽默的好書中。從牠們的身世到解剖、生理、行為、交流、飲食到各種奇聞軼事都有,不養貓的朋友讀起來也能樂趣無窮,讀完我都想當貓被領養了(誤)。



《無字史記:沒有文字佐證的年代,怎麼證明歷史存在?基因可以!史學與生物學合作,解開華夏文明之謎。》
推薦序:
〈留取基因照汗青〉
簡介:
科普作家波音在這本《無字史記》中,就深入淺出的帶領我們一探利用DNA的研究,對於華夏文明許多重大的歷史進程,提供了多少更豐富多彩的洞見。即使清楚知道史料的侷限和偏見,這本《無字史記》帶領我們進入的古人世界仍比我原先想像的宏大!補足了我們過去幾乎完全依賴文字史書的知識。認識到各種事物更複雜和豐富的面向。



《昨日世界―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態系之旅》(Otherlands: A World in the Making
推薦序:
〈回到昨日世界的時光機〉
簡介:
要呈現古生物的世界,可能沒人比湯瑪斯‧哈利迪(Thomas Halliday)更適合了吧?在這本《昨日世界》中,這位任教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的著名古生物學家,用極為生動活潑的筆觸,從較近的中新世(Miocene)開始到埃迪卡拉紀(Ediacaran)的五億多年前,一路帶我們穿越時空,回到16個地質時期。 在各篇宛如史詩散文的篇章中,所有博物館中的化石都活過來了,就像是看英國廣播公司(BBC)或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一樣,讓我們腦海中浮現出各種當時的生態環境,細看各種令人嘖嘖稱奇的有趣動植物和微生物。一篇又一篇散文,裡頭的場景時而令人熟悉,因為主角就是博物館中的常客,卻又時而陌生疏離,因為後者常常被忽略。


最後,也推薦小弟掛名推薦的幾本好書 :)



《竄改基因:改寫人類未來的CRISPR和基因編輯》Hacking the Code of Life: How Gene Editing Will Rewrite Our Futures) br /> 導讀文:〈生命密碼的駭客任務〉
簡介:
英國分子遺傳學家卡雷(Nessa Carey)撰寫的《竄改基因》要帶我們探討基因編輯技術所帶來的形形色色的問題。相信對大多數非生命科學相關科系出身的讀者來說,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和倫理問題比技術本身更重要許多。這本入門書盡可能地使用平易近人的文字,讓我們理解到基因編輯技術解放出的強大力量,以及我們將在倫理道德上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在《竄改基因》一書中,還是有對基因編輯做了簡單的解釋,讓我們理解這個技術的新穎和獨到之處。接著,卡雷用了各種動、植物甚至人類為例,讓我們見識到善用這個技術將會如何提高動植物的產量、抗病性等,也為新藥開發帶來希望,甚至根治遺傳疾病。她也對歐盟把基因編輯和傳統基因改造混為一談、做同樣的管制感到沮喪。事實上基因編輯可能比起傳統誘導隨機突變的方式更精準且安全,但後者反而是被允許的。



《極限返航》Project Hail Mary
書評:〈【GENE思書軒】超級工具宅的大危機:原來我不是全銀河最宅的!?〉
簡介:
安迪.威爾(Andy Weir)從火星的絕地任務中救援了一個落單的太空農夫,接著到月球城市的犯罪現場中辦了案;現在他要在這個精彩絕倫、感人肺腑的科學探險中拯救宇宙的各大恆星系統免於暗淡的危機!如果地球未來真的有難,他肯定會是我們的救星啊!



《九品脫:血液捐輸、水蛭療法、傳說迷信、血漿買賣、月經禁忌、人造血液……乘載生命的謎樣物質,探索血液的奧祕神奇》Nine Pints: A Journey Through the Money, Medicine, and Mysteries of Blood
書評:〈一針見血的九品脫〉
簡介:
英國記者、作家蘿絲.喬治(Rose George)風趣幽默卻也不時義憤填膺地帶領我們到不同國家深入探險,進入實驗室、尼泊爾小屋、南非貧民區等等,研究血液在健康、文化和科學上扮演的複雜角色。血液可以救命,但也能殺人於無形——許多致命疾病是靠血液傳播的。她調查了受污染的血液、不安全的性行為以及兩者如何導致愛滋病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其中也包括台灣的案例,可謂腥風血雨。在西方先進國家,他們理所當然可以得到安全可靠的血漿,可是實情卻可能背道而馳。作為世界最大的血漿供應國,美國的賣血者可能導致血漿供應受到污染,數以千計的受害者是血友病患者,他們不幸地罹患了C型肝炎甚至更致命的愛滋病。



《病毒圈:從COVID-19、流感到愛滋與伊波拉,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Virusphere: From common colds to Ebola epidemics – why we need the viruses that plague us
書評:〈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圈〉
簡介:
我們常被病毒搞得翻天覆地,可見病毒對人類的危害不輕,可是病毒只會讓我們哀鴻遍野嗎?《病毒圈》這本科普好書就是要讓我們認識各種致病病毒如麻疹、流感、脊髓灰質炎、諾羅病毒、天花、漢他病毒、愛滋病毒、伊波拉病毒、狂犬病、肝炎等等之外,也了解其實絕大多數病毒都是生物體和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病毒不僅無害,還是演化創新的推動者──胎盤哺乳動物能夠懷孕,也要拜病毒造成的意外所賜。



《西元一千年:探險家連結世界,全球化於焉展開》The Year 1000: When Explorers Connected the World—and Globalization Began
書評:〈【GENE思書軒】哥倫布、麥哲倫是開拓者?他們是懂收割啦!〉
簡介:
一千年前其實才是全球化大時代的曙光,當時先前存在的貿易網絡既加強又相互聯繫,許多物品早已可以由一組人類傳遞來穿越整個地球轉手給另一個人。這種情況持續了大約五百多年,才被國家支持的、早期現代歐洲擴張開創的一套新模式取代。美國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韓森(Valerie Hansen)指出,歐洲阿宅僅僅使用了現有的貿易路線,當他們冒險犯難時,那些文化交流和衝突、贏家和輸家的競爭、技術的發展和傳統的喪失,早已在進行了,不是現在才發生的。目前全球化上演的一切優劣良窳,只是一再重覆的現象,一千年前就開始了。韓森在《西元一千年》帶我們回到當時的世界用實例各地探索全球化的力量。



《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從動物攝食偏好破解人類飲食的密碼,一場橫跨三十年的營養實驗》Eat Like the Animals: What Nature Teaches Us About the Science of Healthy Eating
書評:〈【GENE思書軒】為什麼吃了很多加工食品還是覺得餓?〉
簡介:
飲食的問題不僅在於量,也在於均不均衡。過去,我們以為所謂的吃飽就是個量的問題,但是科學家後來發現,質也很重要,尤其是蛋白質。這本《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要為我們解說一個所謂的「蛋白質槓桿理論」,讓我們理解動物的各別食慾是怎麼回事,然後還能學以致用,照顧自己身體,少吃一點。《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作者大衛.盧本海默(David Raubenheimer)和史蒂芬.辛普森(Stephen J. Simpson)都是澳洲雪梨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教授,是長期好友和合作夥伴。他們在英國牛津大學留學時就對動物食慾的研究深感興趣,他們除了在英國和澳洲的實驗室利用蝗蟲、果蠅、小強、小白鼠等等動物進行了科學研究,也冒死到南非開普敦山麓、亞利桑那州的沙漠、婆羅洲的沼澤森林探險,帶回田野觀察資料,開創了一門「營養幾何學」(nutritional geometry)的領域。這本書基本上算是他們的學術生涯介紹,他們生動地講述了他們如何一步步搞懂動物食慾的秘密,但也不忘提供讀者重要的飲食建議。。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分心世代的12個課題,如何停止瞎忙,重拾心流、效率與創意》(STOLEN FOCUS: Why You Can’t Pay Attention – And How To Think Deeply Again
書評:〈【GENE思書軒】找回專注力的自救手冊!《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簡介:
在矽谷阿宅的操弄下,我們的注意力和專注力,居然成了企業和資本家發大財的原物料,我們的心智、工作效率和幸福感反而又老又窮,你真的甘心嗎?沒錯!我們似乎脫離不了沒有手機和社交軟體的生活,可是成天被智慧手機打擾的日子,不就頂多只是這十來年的光景嗎?注意力和專注力究竟該如何回到我們身上呢?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本好書會讓你好好用心認識讓我們沉淪的各種因素。如果你有幸把它讀完,恭喜你先扳回一城了!



《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從顏色、行為到奔跑速度,科學如何改寫恐龍的歷史與形象》The Dinosaurs Rediscovered: How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is Rewriting History
書評:〈【GENE思書軒】跟你賭「現在還有恐龍活著」,輸了我請吃恐龍肉!〉
簡介:
《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作者是知名古生物學家、任教於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麥可.班頓(Michael J. Benton),他系統性探討了關於恐龍的各種知識,在導言和後記中還很認真嚴肅地講解了什麼是科學以及真正的科學方法。這些觀念非常重要,畢竟非鳥類恐龍滅絕太久了,所有關於恐龍的知識都要從化石等補殘守缺的間接證據而來,分辨究竟科學能夠帶我們走多遠是很重要的。



《全球人才搶著學!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くものイト)
簡介:
在這個疫情、戰爭、經濟危機打亂我們生活、黑天鵝肆行的年代,複雜的科技、商貿、文化合作也愈來愈需要跨領域、跨國的合作,傳統教育方式愈來愈捉襟見肘,很高興我們能夠在這本好書見識到未來教育的嶄新可能性!



《博物日本:本草學與江戶日本的自然觀》(The Knowledge of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 Early Modern Japan
簡介:
日本是個盛產博物學家的國度,數位天皇與皇族皆在自然史研究上有頗高的學術造詣。然而,和西方自然史源自於自然神學、欲彰顯神的榮耀之基督教傳統有別,日本自然史傳統係源自於研究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本草學。這本好書以非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耙梳大量中、日兩國的關鍵史料,讓我們能夠清楚掌握日本自然史的早期發展脈絡,並且省思如何在保有自身文化傳統的情況下,擁抱現代科學來豐富我們對自然和環境的理解與認識。



《備份人生:歡迎回來!您的意識已下載》Constance
簡介:
如果世界上因為死亡而少了「我」,意識究竟能魂歸何處?如果科技能無限期支持長生不死,你會想要嘗試一下嗎?獲得不死的禮物後,女主角康兒的人生彷彿經歷了長達一年半的「國防布」。為了探尋真相,身為複製人的她轉守為攻、出關探險。當謀殺成為事實,破案就是義務!於是她只能「Over her dead body」,自己的命案自己辦。然而,愈來愈多的黑箱卻陰險地等著她飛蛾撲火……這真是本令人廢寢忘食的精采科幻小說!



《丈量人類世:從宇宙大霹靂到人類文明的科學世界觀》
簡介:
科學,其實源自人文主義,產生了對世界最無與倫比的理解。只是很可惜地,在我們的社會中,科學似乎只是淪為工具,而非世界觀。這本深具科學世界觀的好書,帶領我們探索在這個人類世中,我們該如何上下而求其索。



《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Heartwarming: How Our Inner Thermostat Made Us Human



《在冰川消失之前:關於遠古時間與未來之水的27則故事》Um Tímann og Vatnið (On Time and Water)



《愛因斯坦終極語錄(普林斯頓大學授權繁體中文版首次問世)》The Ultimate Quotable Einstein



《數據、真相與人生:前Google資料科學家用大數據,找出致富、職涯與婚姻的人生解答》Don’t Trust Your Gut: Using Data to Get What You Really Want in Life



《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Regenwälder:Ihre bedrohte Schönheit und wie wir sie noch retten können



《情緒的三把鑰匙:情緒的面貌、情緒的力量、情緒的管理-情緒如何影響思考決策?》Emotional : How Feelings Shape Our Thinking



《樹蔭的溫柔:第一本關於樹的情感年表,看樹如何撩撥想像、觸動心靈、成為生命永恆的連結》La Douceur de l’ombre : L’arbre, source d’émotions, de l’Antiquité à nos jours



《別鬧了,動物大人!牛羊雞豬不只是盤中物,農場大腦比你想的更機智,鮮活呈現動物情感認知與社會行為的科普漫畫》Les cerveaux de la ferme: Au coeur des émotions et des perceptions



《當頑童遇見動物:英國博物學家的14堂自然觀察筆記【全球暢銷60年自然經典】》Encounters with Animals



《壽命天註定?──揭開生命週期、老化與死亡的關鍵機制》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the science of life span and aging



《哆啦A夢科學任意門23:生物超能模擬器》(ドラえもん科学ワールド──未来をつくる生き物と技術)
簡介:
研究世界上各種繽紛多彩的生物,除了滿足好奇心外,還能獲得什麼啟發嗎?其實,我們從古至今,常常有意無意的向大自然學習,產生過不少巧思和創意。尤其在科學的加持下,更加能夠破解動植物和微生物縱橫天下及趨吉避凶的各種祕密,讓未來的世界發明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神器。可是,沒能搭上時光機的話,該如何一探究竟呢?這完全不是問題哦──哆啦A夢的四次元百寶袋,就能源源不絕掏出未來世界從各種生物身上偷師而發明的神奇寶貝,讓我們能夠和大雄一起瘋狂冒險!



《好奇心圖解大百科1 恐龍王國》Mes années pourquoi : les dinosaures



《歡迎光臨恐龍統治的世界:穿越一億六千萬年,令你知識淵博的恐龍圖鑑》超リアル 恐竜サバイバル図鑑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淺談科普書評

MooInk+開箱文

The Sky of Gene: APP時代的讀書術

The Sky of Gene: 2020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9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8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7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6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5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4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3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2年度十大好書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