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老師談困境與抉擇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


在介紹《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商周出版)時,抱著誠惶誠恐的心情,而此次更勝當時。彭明輝老師在去年11月中曾他的部落格中介紹我的部落格,11月底時邀請我為他在今年二月初出版的的新書《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聯經出版)寫推薦文,讓我一再受寵若驚。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的推薦文中,我寫道:

『很幸運的,彭明輝老師的文章和「科技與人文」對我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彭老師非常用心地完成的這本書,讓我們有幸繼續得到他的諄諄教誨。衷心地希望大家也都能有這個機會,這會是我們每一個人此生最寶貴和美好的經驗之一!』

很可惜的是,因為推薦文有字數限制,可是我卻還有千言萬語,所以就寫在這裡。我剛上清華大學唸書時,先受了彭明輝老師的文章影響,後來又上了他好幾堂課。彭明輝老師年輕時就很努力讀書,他的學問和素養博大精深,我在這裡無法一一道盡,加上小弟質資和努力不夠,恐怕也還只能懂得彭明輝老師所教的一二。所以這篇文章只能道出一些我在彭明輝老師課堂上的經驗,以及從他身上所學到的。

當年我在清華大學唸書時,大二修過彭明輝老師的通識課「科技與人文」,大四還重回旁聽。彭明輝老師雖然是動力機械工程系的教授,研究的是硬邦邦的控制工程, 可是他的人文和藝術修養,絕不輸大部分人文學者。在他的課堂中,我受的教訓很多,也受益很深。在修彭明輝老師的課之前,我就從他的一篇廣為學子流傳的文章得到很深的啟發和安慰。

當時大一剛進清大念書時,心情是五味雜陳。我當時在僑大先修班的成績高到可以讓我選讀台大醬料,可是卻選擇了自己想成為細胞分子生物學家的夢想去念清大生命科學。當時自然有父母和一大堆親朋戚友的反對和嘲諷。身為僑生,在離鄉背境的情況下,一開始又要面對及克服和台灣本地生課業上的程度差距。剛上大一時,我非常擔心,害怕雖然選了自己真正想唸的科系,可是會不會是一時迷惑,而且沒有能力讀下去,到頭來是一場空。於是成天提心吊膽、戰戰兢兢,害怕自己只要一刻不努力,就離當科學家的夢想愈來愈遠。

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時惶恐不安、焦慮無比的我,在無奈無助時,因緣聚會地在僑聯會社窩桌上發現了一篇彭明輝老師的文章〈困境與抉擇〉時,在讀後的感動和體悟。文章中的一段文字:「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得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這段感人的話一直陪伴我渡過艱難的求學時期,讓我勇敢地面對所有困境。

大二下學期要選課時,看到彭明輝老師的通識課「科技與人文」,就想上上這位老師的課,親自看看彭老輝老師是位怎麼樣的老師。

上過彭明輝老師的課,就能認識到他是位非常用功認真的學者,他除了工程領域學有專精外,他也對哲學、文學和藝術有很深厚的研究。彭明輝老師是我最敬畏的好老師,因為他並 不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師。他的「科技與人文」雖然是一門通識課,卻不是一門簡單有趣的課。

彭明輝老師在課堂一開始,就一再重申,「科技與人文」絕對不是一門好混的課,他會毫不留情當掉擺明是在打混的學生。老實說,我在大二那堂課中,因為時機未到加上還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中,其實並沒有很聽懂彭明輝老師的課,也差點沒被當掉。後來大三時有位學長被我介紹了去聽課,回來和我討論後,我覺得一定有什麼地方有誤解。後來,大四又回去重新旁聽了那門課。現在回想起來,真的還好有去聽了彭明輝老師兩次課。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的架構,就和「科技與人文」大同小異,只是彭明輝老師兩次上課的內容也稍有所不同,書中的內容有些是課堂中沒聽過的,有些課堂中的內容也還沒包括在書中,所以相信彭明輝老師日後一定還會寫出內容同樣精彩豐富的好書。

接著就談談我在彭明輝老師的課堂中聽過而且還記得的內容吧。《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是寫給準備要唸碩士班的大學生,一直到新婚的年輕夫妻。《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不是一本普通的勵志書,因為彭明輝老師嘗圖要做的,不是要教年輕人如何設定目標賺取一億元,而是要告訴大家如何沒有賺取一億元,卻反而活得更自在、豐富、精彩、感動、充實、幸福、快樂。

彭明輝老師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和「科技與人文」主要探討的是人生哲學。雖然是嚴肅的人生哲學,可是彭明輝老師和其他教哲學通識課的老師最大的不同,是他並非要賣弄學問探討艱深的純哲學問題,而是從歐陸的學術傳統中融合科學與人文的精神,探討人生如何能追尋意義和獲得感動,以及活得豐彩這些其實比財富更實際的人生問題。

彭明輝老師並不想要把哲學流於空洞的概念分析,只想解答關於生命的困惑。彭明輝老師曾花了數十年時間研究科學、哲學和西方的藝術與文學,在「科技與人文」花了不少時間解析什麼是只能心嚮往之的崇高理想和道德,什麼是可以在現實中實現的理想和道德。人生遲早會面臨許多實際的困惑,彭明輝老師在課堂上和書中探討婚姻生活和中年危機這類形而下的問題。婚姻是許多人必經的重大人生階段,而如何跳出現實外加在身上的虛榮心、野心與慾望的控制而像釀酒一樣愈活愈久愈豐盈,這些問題相信這對過了十幾廿年婚姻生活或者邁入中年的朋友也同樣實際。「科技與人文」課堂中的這些主旨,都寫入了《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中。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其中的第三部〈學業、志業與職業〉的內容是當時「科技與人文」兩次上課中大都未涵蓋的,尤其是彭明輝老師出社會工作的經驗。這部分對高中生和大學生甚至碩博士生,都有非常中肯有用的建議。對準備或已就業的青年,彭明輝老師對工作一些獨到的看法也值得參考。「科技與人文」中的其他內容,就涵蓋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第一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第三部〈婚禮的祝福〉、第四部〈人生的智慧與陷阱〉中。

彭明輝老師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和「科技與人文」中講授的內容,其實大都是老生常談,可是卻又非一般的老生常談,因為彭明輝老師提到的老生,全都是人類文明史中最傑出和偉大的宗教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這些老生的常談其實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豐碩美麗的結晶!透過這些老生的常談,我們可以尋找生命的感動。在老生常談這一點上,彭明輝老師其實是像至聖先師孔子一樣「述而不作」。

雖然說是老生常談,不過彭明輝老師卻是花了幾十年有系統地研習了世界著名宗教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的偉大作品。他苦讀古今中外先賢先哲的書所領悟出來的解決生命困惑的道理,加上數十年誨人不倦的教學功力,然後再濃縮提煉出其中菁華。而且,彭明輝老師在課堂上和書中也加入了他自己探索理想的經驗,以及針對這個時代的需要。彭明輝老師的個人經驗,很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將上下而求其索」的感覺。

在文學方面,彭明輝老師推薦了不少文學家的作品,尤其是俄法的存在主義小說。存在主義的中心思想是,活著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義。每個人都得自行尋求人生的目的,也都得接受其答案所規定的責任。如果找到了,即使受盡屈辱,仍會繼續成長。彭明輝老師介紹的小說,印象最深刻的有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1885)、卡謬(Albert Camus,1913-1960)等等的。音樂方面,彭明輝老師特別推崇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還有小提琴家David Oistrakh,以及解說如何欣賞弦樂四重奏等。

彭明輝老師用托爾斯泰的《伊凡‧伊列區之死》(The Death of Ivan Ilyich,Смерть Ивана Ильича)來說明,什麼是一種虛偽的成功,什麼才是人生真正要追求的;用雨果的《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來解釋什麼是社會正義;用卡謬的《薛西弗斯的神話》(The Myth of Sisyphus ,Le Mythe de Sisyphe)來說明追求意義感的意義和為什麼不必自殺;還有用弦樂四重奏比喻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l'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de l'être)之中四位男女主角。除了這些,彭明輝老師也詳細地談到了孔子追尋道德使命感的心路歷程,還有禪宗不立文字而不讓語言給束縛和誤導的本意。

後來第二次去旁聽時,彭明輝老師又更詳細地介紹了我們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電影,還有用《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解析扭曲的美國夢如何對物質生活貪戀卻不敢面對真正的人生和自己,還有從宮崎駿的電影和《兒時的點點滴滴》(おもひでぽろぽろ)尋找生命最純真的感動。印象更深刻的還有還有卡謬的《墮落》(The Fall,La Chute),如何從中瞭解人如何虛偽、漠不關心和道德淪喪地面對世界,從而引發出人的良知。

大四再到彭明輝老師的課堂聽課,是一個契機。我小時候體弱多病,還疑似患有輕微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加上出生時短暫缺氧而患有輕微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社交困難加上動作不協調還有長期被霸淩,從小就痛恨命運為何要如此折磨我。原本就放棄了自己,從小學到高中都唸放牛班,還好高一時接觸了佛法,才面向人生的光明面,然後奮發圖強考上自己理想的志願。後來上了大學後,就拚命用功不顧其他事地努力唸書。可是到了大四,儘管課業非常優異,大三時課業和社團的壓力大到開始要天天藉酒澆愁,接著感情、友情、親情上的一連串挫敗,讓從極度自卑到愈來愈自視過高的我措手不及,覺得人生再努力奮鬥到頭似乎還是一場空,傷心難過挫折沮喪時還一度想輕生。

當時突然間覺得人生好像很沒有意義,而且覺得人生好像整個上下顫倒了。我記得彭明輝老師過去在課堂上討論的人生意義,他建議我們去讀奧地利精神醫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1905-1997)的《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並說明人是為了追求意義感而活的。維克多‧弗蘭克在納粹集中營中度過了三年時間,直到1945年4月27日被美國軍隊解救。在恐怖集中營的慘痛經驗,讓他發明了意義治療法,其重點放在「人存在的意義」,以及「人對此存在意義的追尋」上,因為他在集中營中觀察發現一個人活著最根本的動機是「求意義的意志」。

為了找回活著的意義,加上真的想多少聽懂彭明輝老師的課,所以就重回課堂旁聽。大二上課時,彭明輝老師很嚴肅,比較少和台下學生的互動。可是大四那一次,彭明輝老師親切了許多,也比較會和學生互動。當時他在課堂上問了我們好多問題,好多我當場答不出來的問題,雖然它們可能只是簡單的人生小問題。我才知道,原來認真讀書和認真地活是兩回事。

現在回想起來,還好我回去有重聽彭明輝老師的課,因為我才發現,原來我過去追求的,都是虛幻的。我以為自己在追求理想,可是原來我不過是一直要別人的肯定,還有未來的功成名就。原來很聰明很會唸書,和有智慧懂得生活是兩回事。彭明輝老師就一再提醒我們,「享有」和「擁有」,是完全不同的。還有我們對生命中能帶來真正感動的事物是多麼地視而不察。

那時候的上課經驗很有趣,彭明輝老師每一堂課都是當頭棒喝,雖然很痛不過卻能醒過來。如果大四那次沒有再旁聽彭明輝老師的課,我想我只會變得更糟糕,而且人生不知會少了什麼。聽過了彭明輝老師一整堂課,我不敢說我很認真,不過至少在心情上,我慢慢走出了沮喪。

同樣有趣的是,因為彭明輝老師對宗教、哲學、文學的廣泛而深入的涉獵,以及他用心地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講授解析,在上過彭明輝老師的兩次課後,我在重讀佛典時,也比從前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我相信,這對其他宗教也是如此。

後來,在碩二那年,我又上了彭明輝老師的另一堂課。彭明輝老師雖然不平易近人,上課時相當嚴肅,堅持要我們閱讀原典,也不會把哲學、文學和藝術弄成通俗的玩意兒,可是他也絕不是位深居象牙塔不食人間煙火、孤芳自賞的學者。彭明輝老師長期關注社會事件,參與各項社會改革運動,並且也常參與社區活動。他擔任過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和台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也曾經在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和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開過課,擔任過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和生命教育學會的常任理事。在2003年,台灣爆發SARS事件而人心惶惶時,彭明輝老師用科學的精神,努力收集資料掃除謠言,快速地編撰了《SARS防護完整手冊》,並且免費在社區和網路上流傳,對當時的安定社會人心起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我很驚訝彭明輝老師的熱誠和盡心盡力,雖然說彭明輝老師在課堂上提過他參加的社會運動和社區活動。彭明輝老師在期末介紹了我們「苦勞網」這個好站 ,我才認識到社會上諸多的不公不義。彭明輝老師的《SARS防護完整手冊》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開始想要關心這個社會,希望有一天能夠像他一樣用專業知道提供社會的需要,而不是關在象牙塔裡頭自我感覺良好。彭明輝老師去年出版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更令人感動,真心想推薦給大家。

彭明輝老師雖然在工作上研究的是高科技的控制工程,業餘時研究過形而上的哲學,可是對於農業這種低科技又形而下的問題,彭明輝老師可不是一時興起才鑽入研究的。彭明輝老師出生農家,早已長期關心台灣的農糧、農業及農村發展,並有一系列相關論述發表在農委會的《台灣農業電子報》。他不是農學院科班出生的學者, 因此能夠跳脫巢臼,更全面地探討農糧問題。《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應該是台灣坊間少數完整地正視台灣糧食問題的好書。

而這本《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更令人感動。如果我將來會有子女,我一定會把《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這本好書傳承給他們,這比實質的財產更重要,因為《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真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勵志書,彭明輝老師讓我們從先賢先哲身上學到人生真正的目的。這本好書《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真的非常適合高中生到中年人好好一讀。

彭明輝老師現在已經退休了,雖然清大的莘莘學子沒機會再到彭明輝老師的課堂上聽課,不過彭明輝老師還到處演講宣揚他的理念,而且相信他也會有更多時間可以寫好書來造福更多朋友。彭明輝老師現在應該在寫一本和台灣未來有關的書。同樣令人期待的,從彭明輝老師的「科技與人文」廣博的課程內容,以及在課堂中彭明輝老師淺入深出地解析哲學、文學、電影、音樂和藝術來看,還有課堂中開出的書單,彭明輝老師一定還有很多材料可以寫,而且他最喜歡寫的文章就是影評、畫論、小說導讀,以及人生哲學,相信彭明輝老師一定可以再出版更多精彩的影評、畫論、小說導讀。

彭明輝老師的一些影評、藝評和小說導讀,以及政治或高教評論,發表在他的部落格上,還有彭明輝老師為社區讀書會導讀的課「小說 電影讀書會」,都非常值得一讀。在這裡也順便嚴肅地說明一下,彭明輝老師的每一篇文章,我幾乎都會把連結貼在FACEBOOK上,有時候會引來一些有建設性的討論,不過偶爾也會引起一些叫罵。建設性的討論,我非常歡迎,不過那些叫罵,基本上都是偏見,然後就亂扣帽子,質疑作者動機等等,最後只會淪為毫無意義的口水戰。其實只要不扣帽子,不亂質疑他人動機,討論就不會毫無意義,就算觀點不同,他山之石仍可攻玉。和大家共勉之。


相關網站: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一本給年輕人的書

彭明輝《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The Sky of Gene: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