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次的台灣政府開於美國牛內臟進口事件,引發不少爭論。我是學科學的人,很樂意科學的角度來討論,不過這次顯然是個政治事件!而不是科學事件!因為如果這是科學問題,那麼負責做決策的,應該是台灣國內學界。很不幸的,連代表專業的衛生署都指出政治力的脅迫!
好吧,不管這是不是政治事件,既然必須要科學的角度來討論,那我們是否應該更重視專家學者的意見?
以下我轉載了有報導學者專家意見的新聞或學者專家的投書。希望能夠從中抛磚引玉。
在此,我也想先做幾點說明:一)大部分報導中,專家對此次的開放美國帶骨牛肉及內臟是抱持負面態度,不見得代表國內專家大部分也抱持負面態度,有可能是記者選擇性報導;二)我先把幾位在科學問題上抱持正面態度的學者專家投書和報導放在最前面;三)如果有網友能找到抱持正面態度的學者專家意見,也歡迎分享;四)記者的報導不見得百分之百忠於學者專家原意,盼大家存疑地研讀;五)報導和投書更新至11月11日。狂牛亂奔 問題在決策
◎ 賴秀穗
一 九九○年Dawson等人,將狂牛病牛的腦,經以餵食、與腦、血管及腹腔內接種方式,分別來感染牛、羊、豬及雞。結果,牛、羊不論用那種方式接種,均會發 病;豬以腦、血管及腹腔內接種方式也會發病,但餵食的豬不會發病;雞不論用那種方式接種,均不會發病。科學家認為,豬的腸管細胞沒有狂牛病變性蛋白的接受 器,而雞與哺乳動物的物種差別大,所以不會感染發病,因此縱使豬吃到狂牛病的內臟廚餘,也絕對不會有「狂豬病」的出現,世界上也永不可能有「狂豬病」。
一 九九八年Wells等人發表,在一九九三年開始以幼牛隻做人工感染狂牛病的試驗結果;一批四個月大的小牛,每頭餵食一百公克狂牛病的腦,隨後每二到四個月 宰殺四頭感染牛,採取內臟做變性蛋白的檢測,結果發現:感染後六個月在迴腸末端可檢出變性蛋白,三十二個月在中樞神經(脊髓及腦)可檢出,但肌肉及內臟均 無法檢測到變性蛋白,三十五個月時感染牛才出現狂牛病的症狀。這個試驗結果,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用來做為屠宰三十月齡以下的牛隻,去除迴腸末端 及扁桃腺的危險物質的牛肉安全標準,另外,英國發生狂牛病的牛齡均在三十九個月以後,因此屠宰三十月齡的牛隻,牠的肉及內臟,應該不會有變性蛋白的存在, 可供人食用。可是後來在日本及義大利,發生過少數幾頭低於三十月齡以下、二十二月齡以上牛隻的狂牛病病例,所以日本堅持進口二十月齡以下的美國牛肉。美國 兩頭狂牛病牛分別為十及十二歲。
台灣放寬美國帶骨牛肉及內臟的進口,引起社會很大的爭議,筆者認為在牛肉衛生安全方面可能不是問題,但馬政 府的決策應透明公開,開放的幅度也應採漸進性的,進口絞肉做漢堡,是狂牛病易感性最高的年輕人,最常吃的速食,應可暫緩,待美國狂牛病的疫情,在一至二年 後更明確時再考慮。此外,開放的項目,連含變性蛋白最多的腦、脊髓都同意進口,當然會引起那麼大的風波及爭議。
(作者為台灣大學獸醫學系名譽教授)
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30/today-o3.htm
狂牛病免驚 放心吃牛肉(賴秀穗)
2009年10月28日蘋果日報
美國牛肉議題炒得沸沸揚揚,各界的說法越來越模糊焦點,加上無止境口水與內耗,似乎已失去理性討論空間。本人提供一些看法供讀者參考:
現在吃牛肉還會得狂牛病嗎?從全球因吃狂牛病的牛肉,而得到新型庫賈氏病(nv-CJD)的人數來看,目前共有216人,英國佔有169人,在2008及2009年英國各有1人,美國有3例,但都是境外移入的病例。筆者也相信不久將來,不會再有人的新型庫賈氏病例出現。
台美雙重把關檢驗
哪些牛肉可以放心吃?台灣要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如比照韓國模式,限制30月齡以下的牛隻,去除特殊危險部位,如迴腸末端及扁桃腺,另外腦、腦殼、脊髓、脊柱及眼也不得進口。牛在屠宰前必須要有美國農業部官方的簽證,屠宰後的牛肉衛生安全,必須要有美國農業部的認證文件方可出口,進口牛肉到台灣海關時,也要經過嚴格的把關,在雙重把關檢驗,要輸入有風險的牛肉幾近於零。
美國在兩年前申請帶骨牛肉進口台灣,衛生署依照規定進行國人吃美國帶骨牛肉的安全評估,並派員赴美實地考察牛隻的屠宰過程,這些程序都已完備,且確認美國帶骨牛肉無安全疑慮。
民進黨執政時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引起在野黨的撻伐,現在國民黨執政要擴大開放美國牛肉進口,諒必也會引起在野黨的反對,顯然美國牛肉的進口是一個政治議題,而不是牛肉的安全問題。
作者為台灣大學獸醫學系名譽教授
來源: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48423/IssueID/20091028
風險「趨近於零」
◎楊平政
為顧慮美國人前往英國旅行時的食品安全,早在二○○一年美國尚未發生狂牛病之前(美國是在二○○三年十二月發現第一例狂牛病),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便完成了 一份食用英國牛肉的風險評估報告,文中指出即使是像英國(狂牛病最嚴重的國家),因為在屠宰場增設可有效排除狂牛病感染牛的措施,所產製的牛肉帶有普里昂蛋白質(Prion,狂牛病的病原)的風險大幅降低,使得因食用牛肉而接觸到普里昂蛋白質的風險也降低。專家評估,當時到英國吃一頓牛排,日後發生變型庫賈氏症的風險為一百億分之一。
當然,百億分之一的風險不是「零風險」!可是消費大眾必須要了解的是,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所謂的「零風險」,大家都必須要有「可接受的風險」之觀念。風險 評估專家認為,只要可能發生的事件其風險低於百萬分之一,就可以被認定是所謂的「可接受的風險」,何況是百億分之一。所以,相對於英國,其他曾經發生過狂 牛病的國家,只要經過相似的風險管理措施,所生產牛肉的風險應該更遠低於英國。
以美國為例,長年飼養牛隻約九千六百萬頭,每年約屠宰三千四百萬至三千五百萬頭,自二○○三年底到現在,花了數以千萬美元計的監測費用,一共只找到三個狂牛病病例(其中第一例是由加拿大境外移入),且屠宰場的運作是按照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建議的規範把關,牛肉殘留狂牛病病原的風險可說是「趨近於零」。
當然,消費者如果還是不放心,在衛生署要求現有市售產品標示產地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以自行選擇美國以外國家的牛肉產品。
(作者為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副所長,台灣大學獸醫學系兼任教授)
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25/today-o2.htm
牛肉監控 嚴防特定風險物質
【聯合報╱潘銘正/中臺科大生命科學所所長(台中市)】
2009.10.26 03:32 am
美國牛肉叩關,台灣如何為牛肉安全進一步把關?
自英國發生第一例狂牛症起,世界各國即對狂牛症發生國家所生產之牛肉及牛肉製品進行嚴格把關工作。又由地緣、流行病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得知,狂牛症可能與 近年來同樣首先發生在英國的人類變異型庫賈氏病相關,導致狂牛症之病原—普里昂蛋白質在組織中所可能存在之位置,如腦、眼、中樞神經、迴腸末段等,稱之為 特定風險物質。然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已經確認卅個月以下牛隻的腦、眼、脊髓及頭骨等部位已經不是特定風險物質,也就是安全的。
就各國對狂牛症防制措施,禁止反芻獸來源蛋白質(如肉骨粉等)餵飼牛隻的措施已證明奏效,全球病例數已逐年驟降。至於防範人類罹患人類變異型庫賈氏病,則 主要避免特定風險物質進入人的食物,因而於牛隻屠宰過程如何有效完整地去除特定風險物質,並避免屠肉遭受汙染,即為降低風險重要措施。
美、加、歐盟屠宰廠均例行對牛絞肉,尤其是以先進機械式取肉的肉泥抽驗,檢查是否混有中樞神經組織,做為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或食品優良製造規範重要一環。 目前多以市售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法檢驗套組,以中樞神經組織都含有的神經膠細胞纖維酸性蛋白質為目標,檢測牛肉及牛肉產品內是否殘留,即可間接瞭解是否受到 特定風險物質汙染。只要做好這些把關措施,消費者吃到的牛肉都是非常安全的。
來源:http://www.udn.com/2009/10/26/NEWS/OPINION/X1/5214215.shtml
不必為美國牛肉傷腦筋(潘銘正)
2009年10月30日蘋果日報
近日的狂牛風暴持續延燒而人心惶惶,老百姓非常想知道牛內臟到底能不能吃?最在意最擔心的是不慎吃到狂牛病污染牛肉而罹患人類狂牛病風險?本人提供一些看法供讀者參考:
牛內臟在進口品項屬於牛雜碎,通常包括牛肚、牛舌、牛肝等,另有牛筋、牛骨等國人喜愛的食材。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所謂特定風險物質在美國等牛海綿狀腦病(狂牛病)風險已控制國家,指的是任何年齡牛隻的扁桃腺和迴腸末段,30個月以上則為腦、眼、脊髓、頭骨和脊柱。特定風險物質的訂定係根據小鼠感染試驗和組織中狂牛病普里昂(prion)的存在與否等科學性數據,結果舉凡中樞神經系統和淋巴網狀內皮系統(淋巴系統)的組織、器官均名列在內。
屠宰衛生檢查嚴格
對狂牛病而言,屠宰衛生檢查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徹底去除特定風險物質,例如牛舌是一種高級料理的食材,但是舌根部位的扁桃腺就必須徹底切除;又如帶脊骨牛肉產品,只要切除背根神經節所在部位即可,另外的重點就是在屠宰過程避免特定風險物質的污染,如禁止高壓氣體擊昏方法就是要避免此過程使腦組織形成小血栓,而藉循環系統污染到全身各處,擊昏後用塑膠塞子或用泥狀物塞住擊昏後留下的洞,以避免腦組織溢出而污染屠體。
又如針對30個月齡以上屠體剖半,切開頭顱和第一頸椎所使用的電鋸和刀具都特別區分且消毒的措施,都是為了避免污染屠肉。既然牛內臟和所有其他牛肉產品都經過一樣嚴格的屠宰衛生檢查,因此是安全無虞。
理性想一想,政府從2006年恢復美國牛肉進口到現在,雖然要擴大開放,但台灣都將只進口30個月齡以下的美國牛肉及產品,不管是否會進口美國牛內臟,國人大可不必為這些東西到底能不能吃而傷腦筋。
作者為中臺科技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加州戴維斯大學微生物學博士
來源: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54258/IssueID/20091030
專家:狂牛症病例少 政府應加強風險溝通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2009.11.03 03:08 pm
民眾對於狂牛症多有疑慮,甚至擔心輸入美國牛肉會引起「狂豬病」,財團法人動物科技研究所副所長楊平政表示,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2003年的研究報告,吃了狂牛症發病腦組織飼料豬隻,七年以後所有臨床上豬隻都沒有發現狂牛症病變,因此「豬」不會得到狂牛症。
也有民眾擔心狂牛症的普立昂蛋白可能會在土壤當中存在兩年以上,進而造成國內牛隻大規模感染,成為防疫漏洞。
中台科技大學教授潘銘正表示,過去在鹿的慢性消耗病以及羊的搔癢症有類似形發生,但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牛隻從土壤感染狂牛症的病例。
國內獸醫權威、台大獸醫系榮譽教授賴秀穗則表示,根據過去的科學研究和狂牛症實際病例顯示,30月齡以下的牛隻不會得到狂牛症的。
但日本要求進口美國牛在20月齡以下,是因日本於1990年9月發生首例狂牛症後,採逐頭檢驗方式篩檢屠宰牛隻腦組織,曾在21及24月齡牛隻發現狂牛症病例,義大利亦曾有相似病例,但科學上只稱為「非典型狂牛病」。因此日本要求美國輸入的牛肉應在20月齡以下。
英國從1986年發生狂牛症以後,病牛總數達1萬8000餘頭,但經實施飼料禁令後,近年病例數已明顯下降,人類病例數也明顯下降。研究人員估計,狂牛症將在10年內撲滅,但因人類潛伏期之故,未來還可能會有一些病例會出現。
台大公衛學系研究員吳焜裕則說,就科學立場,同時考量美國狂牛症的病例數、人種差異、國人食用量等等因子,國人吃美牛肉因此得到狂牛症的風險非常低,但政府仍應加強各單位風險溝通,讓民眾感到資訊透明化,進而對食用美國牛肉感到安心。
【2009/11/03 聯合晚報】
來源: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230379.shtml
從日本「髒血」談狂牛症
◎ 金克寧
學者說每天吃一百克美國牛肉,「推算」出致病率為一千億分之一,官員之結論為吃檳榔與抽菸的罹病率比吃牛肉還危險。姑且不論檳榔香菸和牛肉根本是不同之飲食選擇,不可同級比較,學者官員「推算」致病率之基礎及過程似嫌粗糙。
狂牛症之人感染蛋白在體內之潛伏期可達五十年之久,牛感染蛋白是否可能更久,尚無定論。狂牛症發現至今不過二、三十年,故在疫區許多人可能已感染但尚未發病,未列入病例,因而低估致病率。 學者如何以僅出現二、三十年之病例,「推算」潛伏期可達五十年病原之致病率?
更何況,狂牛症之感染率可能百倍於致病率;英國政府於多年前以免疫化學的方法,自人類盲腸樣本檢驗是否含有狂牛症之感染蛋白,結果是一萬三千個樣本中發現三個盲腸樣本含有狂牛症之感染蛋白,吃英國牛之狂牛症感染率可能高達四千分之一 (Hilton DA et. al. J Pathol. 2004 Jul;203(3):733-9)。
狂牛症至今仍是無法治療的絕症,狂牛症之盛行率及傳播途徑尚未定調,我們對狂牛症有太多之不了解及太多問號,所以全球無不談狂牛症而色變,官員不該輕率地比較檳榔、香菸和牛肉,何者較安全。
在愛滋疫情初始的一九八○年代,因為當時世人及醫學對愛滋之了解尚屬渾沌,政府無知粗糙之決策造成不幸的日本「髒血」案件,上千名日本血友病患者,因注射日本政府核准未經高溫加熱處理、含有愛滋病病毒的進口凝血藥劑而集體感染,其中超過五百人死亡。
多年來,世界各國對愛滋病相關研究投入鉅額資源,世人對此世紀巨症之來龍去脈已有清楚輪廓,預防及治療均能掌控,日本「髒血」案件不會再發生,人們對愛滋也不會過度恐慌。
期望我們政府面對滿身帶著問號之狂牛症,能以日本「髒血」案件為鑑,以謙卑之心傾聽人民恐懼之心聲,挹注資源敦促學者深入狂牛症之研究,例如中研院在遺傳醫學、傳染病學、分子生物學及公共衛生各個領域人才濟濟,若提供充足誘因,相關研究成果近可解人民對狂牛症之困惑,遠可提供預防治療之道。應為當前積極思考之道。
(作者為前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現從事新藥研發)
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11/today-o4.htm
馬總統所不知道的狂牛症(蘇偉碩)
2009年11月09日蘋果日報
馬總統公開說明美牛肉問題。從馬總統對外的說明中,看得出來他從衛生署得到之資訊主要就是吃下這些美國牛製品而得到致命的人類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而因此死亡的「機率」,只有十億到千億分之幾「而已」。姑且不論就算「致死率」如此之低,政府都不應該輕易作為經貿開放的條件。更何況,事實完全不是如此!
首先,導致狂牛症與新型庫賈氏症的病原性普立昂(PRION),會使身體內的正常普立昂變成病原性普立昂,以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的「等比級數」不斷增長,即使只吃到一塊受污染的牛肉或牛內臟,病原性普立昂就會像「冬蟲夏草」或「異形」一樣潛伏在人體不斷把正常普立昂變成病原性普立昂!「中獎(帶原)率」幾乎是「百分之一百」!衛生署委託國衛院做的風險評估的是「致死率」,試問市面上有哪種食品吃了之後會導致消費者有微乎其微的致死率,而衛生署仍然准許販售的?
輸血也會染狂牛症
其次,政府告訴民眾:「如果有疑慮,不要吃美國牛肉就是了!」但是在狂牛症災情最慘重的英國,截至2008年為止,已經有4個人不是因為吃了狂牛症的病牛肉而得病死亡,而是因為接受「輸血」!英國還在另外一位沒有新型庫賈氏症的血友病患者的死後解剖中,證實他也因為接受輸血而被狂牛症病原感染了!因此,直到現在,英國的衛生部還是要求曾在1980年後於英國接受輸血的民眾,不要捐血、捐器官、捐身體組織、捐精卵甚至捐母乳!所以,不要以為不吃美國牛肉就安全了!只要狂牛症病原因進口而進入台灣人民的體內,就有如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讓全體國民都要暴露在因接受輸血、器官移植、外科手術甚至牙科治療而成為狂牛症病原帶原者的風險,甚至因為懷孕與生產而將病原傳給下一代!就算你不吃美國牛肉,億萬分之一的風險依然可能上身。政府有這樣的權利嗎?更嚴重的是,慈濟與千千萬萬善心人士建立起來的「骨髓庫」會不會因此毀於一旦,衛生署告訴馬總統了嗎?
牛「肉」裡藏有病原
最後,衛生署可能也沒有告訴馬總統一個真相:牛的「肉」裡也有狂牛症病原!2002年,因為發現普立昂蛋白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美國」科學家,就在老鼠的肌肉發現了普立昂蛋白,打破動物肌肉不會含有狂牛症病原的迷思,並建議美國政府應效法日本逐頭檢驗牛隻以確保消費者安全,但是美國仍然維持2000頭抽檢一頭的寬鬆標準。表示有許多「漏網之牛」已經進了包括台灣與韓國在內的消費者肚子!日本更在2006年就在沒有任何病症的受感染牛隻的腦脊髓以外周邊神經組織中,發現狂牛症病原;2008年,日本又在牛的舌頭和骨骼肌(就是我們吃的牛舌和牛肉)所含的神經組織中檢驗出了狂牛症病原,而其中一頭牛還只有初生 14天大呢!
作者為全家聯合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
來源: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77615/IssueID/20091109
庫賈氏症會自己找出路 但人類呢(許英昌)
2009年11月04日蘋果日報
狂牛症是一牛腦組織海綿性病變的疾病,和綿羊的瘋癢症、鹿的慢性消瘦症及人類庫茲菲德─賈克氏症(Creutzfeldt-Jakob Diseases,簡稱CJD)等皆由「感染蛋白」(prion)引起。感染蛋白有三個特性,第一、不含核酸等遺傳物質,卻能致病,完全顛覆傳統生命科學理論。第二、經由骨牌效應,使正常蛋白質也受感染。第三、使用傳統如甲醛、高溫或高劑量紫外線等滅菌方式,並無法有效破壞此感染蛋白。
2003 年12月底美國出現第一個狂牛症病例後,嚴重影響每年產值270億美金的牛肉市場。科學家更進一步發現,「感染蛋白」已越過種的限制,從感染綿羊、牛群到人類,人們可能因接觸或食用感染動物的腦及神經組織,而罹患新「變種」庫茲菲德─賈克氏症(New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簡稱vCJD),一般CJD發病年齡層為55~70歲,病情進展緩慢,罹患率約百萬分之一;相對之下,vCJD潛伏期可長達20年,患者病發年齡為20~30歲年輕人,病情進展快,行為上有運動失常及感覺異常等現象,目前在英國已知約有160個以上病例。科學家懷疑吃疫區牛肉和感染 vCJD有關。
今年九月,研究人員進一步揭開此腦病變在北美鹿及麋中散布特別快的謎底。科學家證明:第一、鹿感染後未發病前,即可將感染蛋白隨排泄物排出污染環境,和狂牛累積感染蛋白於大腦及脊髓中不同。第二、感染蛋白易和土壤中泥土結合,鹿咀嚼草時易感染,故難根絕。第三、從類似病變中整理出各感染途徑機制,提供快速篩檢新藥的途徑。
日本及台灣先前分別佔美國牛肉出口第一及第六,金額約各10億及0.8億美元。專家認為應多增加篩檢率及食物鏈檢查,美國平均每90頭牛才檢查,歐盟每4頭牛,而日本則檢查每頭牛。
另一方面,英國政府自1998年即嚴格規定,要求屠宰場將牛的內臟器官銷毀,然而這一系統並未徹底執行。1995年9月,臨檢193個屠宰場,發現其中92個未依規定處理,動物體上仍有骨髓。類似情形,在美國又如何呢?
應以全民健康為考量
美國乃全球科技大國,狂牛症的檢驗系統完善嗎?第二起狂牛症於2004年11月已遭懷疑,在實驗室7個月,經免疫化學及黃金標的等檢查結果後仍為陰性;隔年六月勉強將檢體送往英國,經兩星期後,即證明為陽性。美國農業部延遲發布狂牛症檢驗結果,相當令人不解。未來又有誰能保證,類似情形不再發生呢?
總而言之,科學界對於狂牛症與vCJD的預防與治療,至今仍束手無策。政府開放美國帶骨牛肉、腦脊髓進口,著實令人震驚。此事件也暴露出三點重要訊息:第一、知識經濟時代已來臨,相關單位有責任即時善用科學方式教育百姓,平衡資訊不對稱,並解釋開放進口來龍去脈以服眾。第二、不論從食品安全或政治經濟上考量,擁有更多智慧勇氣及思緒清楚的談判協商人才,更是當前政府所迫切急需,否則如何面對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談判呢?第三、生命科學充滿許多不確定性與例外,感染蛋白是最顯著例子,一切應以全民健康為主軸方為最大考量。「生命會自己找出路,但人類呢?」
作者為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英國南漢普頓大學生化博士,曾任職美國紐約史隆凱特琳癌症紀念醫院
來源: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65024/IssueID/20091104
食品安全的危機處理(李武忠)
2009年11月07日蘋果日報
最近為防止美國牛絞肉、內臟等進口,衛生署儘管祭出三卡五管的嚴格管制措施,但仍然無法平息民間質疑聲浪,顯然民眾對該機關的把關能力與保證存在信心危機,這點頗值得馬政府重視。有必要透過這次機會展現異於過去行政效能,以具體成果來化解此次美國牛進口風暴,重建人民對政府的信心。
應藉媒體傳達訊息
這些年來儘管各國均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管控,但是發生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仍時有所聞,包括:2006年美國毒菠菜事件受害者遍及全美21州,造成200多人罹病,3人死亡;2008年日本毒米及毒水餃事件受害者超過90人;2008年加拿大楓業公司肉製品污染事件造成20人死亡;還有中國毒奶粉事件造成3名兒童死亡,158名兒童入院治療;2007年台灣黑心健素糖、瘦肉精豬肉事件等,均造成消費者極大的恐慌。
為因應重大食品安全危機,各國政府分別建立危機處理機制,主要作法包括:(1)立即展開調查,像美國在首次檢驗出狂牛症後,立即進行第二次複驗無誤後,農業部立即端出相關管控措施,並在短短兩周內就透過DNA檢測查清楚狂牛來源,隨即採取後續隔離措施。(2)回收問題產品,例如美國食品安全局在證實為狂牛症後,立即發布回收令,召回並開始追查與狂牛症相關的牛肉與產品的去向。(3)向民眾發布消息,多數政府會於第一時間向國內消費者傳達事件監測結果及採取哪些緊急措施,一來顯示其對民眾健康的高度關注也展現政府危機處理能力,避免消費者因不了解而產生過度恐慌。(4)追究責任,依法嚴格追究相關涉案人的責任並加重罰則,以收遏止之效,例如在美國導致食品不安全的企業要負起產品回收的費用,而且生產商和銷售商都會受到處罰,最近更將最高民事罰款從 180萬美元提高到1000萬美元。(5)進行制度性改革,歐盟在發生狂牛症與口蹄疫後對食品安全進行統一監管,不僅成立歐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推動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監控,並要求進口到歐盟的食品要實施可追溯體系。(6)實施救助與重整,為應付狂牛症危機,歐盟動用8億9千萬歐元辦理收購被宰殺牛隻、補貼農民損失和檢測費用等,以穩定當地養牛產業;加拿大則在發生狂牛症後,由政府提供4.88億美元資金來善後;美國在傳出狂牛疫情後,動用特別預算82億美元,來確保「一個安全、整體食物供給安全防護體系」。
在緊急處理完後,為了要恢復消費者信心,各國政府除了加強監控的力度,建置完整的食物管制體系、預警制度及風險分析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媒體及時將訊息清晰、準確的傳達給民眾並適時給予機會教育。這樣的處理方式遠比由政府高官帶隊於媒體前生吃或促銷要來得有說服力。
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進口食品種類與來源更加多元,雖然讓消費者有更多樣的選擇,但是食品安全風險也相對提高,如何確保國人食用安全,已經成為21世紀各國政府最大的職責與挑戰所在。更嚴格的把關制度與標準,更先進的檢驗科技與設備,將陸續問世,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會是嚴峻挑戰,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推動重新開啟與美國牛肉產品之貿易關係、增加國內屠宰肉品生產能力、拓展出口市場?
作者為農業經濟學家
來源: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74408/IssueID/20091107
風險評估的理性與感性
* 2009-11-04
* 中國時報
* 【吳珮瑛】
能源稅是否課徵?美牛肉應否進口?對這兩個議題,民眾反彈聲浪大,使得部會首長、甚而行政院長、總統都要出面消毒,頗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無奈。然民眾真是全然無理嗎?
這兩個看似毫無相關的議題其實有些共同處,一來二者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另一就是專家一再以所謂科學客觀機率數據告訴民眾風險大小。專家的警言與科學數據顯示,再不課徵能源稅,以價制量的約制能源的消耗,因二氧化碳排放量累積所引發溫室效應,將使得台灣承受數倍的風險與機率來自氣候變遷所產生的災難;也就是發生氣候災難機率雖然很小,但不可不慎。而吃到患有狂牛症牛肉會罹病機率,也不過是區區的一百億分之一,機率只是微乎其微。
但對這些數據絕大部分民眾都不買帳,如此似乎反應著,不接受能源稅的課徵,人們表現出來的是不畏懼未來更無常氣候,對生命財產帶來的威脅;而不希望美國牛肉進口,所顯示則是人們又惜命如金,民眾反應果真不可理喻?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所謂客觀的科學性風險評估,是一種純然的技術性理性衡量,而民眾對於風險的認知則是對於政治文化之信任與決策過程的感性反應。再者,客觀的科學性風險評估一般是以冰冷的統計數值與機率呈現,而民眾所認知的風險則是關注於與其利害相關的社群或是家人的影響。最後,是否為民眾自願性選擇下而產生的風險,在在也都影響人們對不同科學風險評估結果的接受度。由此可知,民眾對風險的認知,基本上是主觀且直覺的,以致經常與科學評估的客觀結果難以契合。
當我們理解到民眾對風險認知的感性與社會面,就不難理解,何以人們不願接受能源稅的課徵。而願意選擇遠離《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所揭櫫無悔政策,因為站在個人立場,能源稅一課徵,損失的是立即可見的瘦身荷包,但無常氣候的發生,又不是一個國家更不是他個人可以操控;而站在國家的立場,為因應氣候的變遷,除課徵能源稅的無悔政策一途外,產業結構調整所需耗費的代價,猶如使得重病未癒的經濟再受病菌感染。因此,可以見到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如何達成二氧化碳減量的承諾,一般是喊口號擘劃願景勝於實踐。
而對於美國牛肉的進口,既然對照於騎機車、連續遭雷劈發生意外的機率,當然也可以對照於搭飛機與開車發生意外的機率;這種有著極大懸殊的意外風險發生機率,既然無法嚇阻人們繼續騎機車,也不會因此而不遨遊四海與開車,然卻對可能發生極低罹病機率的美國牛肉誓死不從。如此的差異,明顯反應著民眾抗拒政府做出對人們生命有威脅的決策,更反應出民眾對相關風險管制單位的不信任與無信心,且一旦罹病就是零與一的差別,不是幾百億分之一的問題,更不要說民眾真的可以自主決定所吃的牛肉來自何處。
其實,人們對風險認知的主觀與直覺在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科學上的數據不都顯示,吸煙者比不吸煙者罹患肺癌機率高一、二十倍;嚼檳榔比不嚼者罹患口腔癌機率也高達近三十倍;而過量飲酒者比起不飲者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甚至肝硬化,也都有高達十倍有於的嚇人機率。但卻無人會因此抗議煙、酒及檳榔進口,因民眾認為是否會有這些不幸,完全是他歡喜吃甘願受的結果。
溝通、不斷的溝通、耐心的溝通、有效誠懇的溝通,而非強制接受,是讓民眾對風險的主觀認知與科學的客觀評估趨於一致的良方。
(作者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9110400414,00.html
狂豬病 不是危言聳聽
◎ 劉培柏
前環保署長陳重信憂心衛生署全面放寬狂牛病疫區的美國帶骨牛肉、內臟、絞肉等風險產品進口,若進入廚餘回收系統,由於國內特有的廚餘養豬文化,恐怕會造就全球首例的「狂豬病」病豬,將嚴重衝擊養豬產業云云。此真的給衛生署和農委會一個大難題。
科學家早就證實狂牛病的病原「普利昂變性蛋白」經由食物鏈,先藉由牛隻食入搔癢症病羊的肉骨粉傳給牛,牛感染得狂牛病或稱牛海綿狀腦病,人類吃到感染牛隻的肉或產品發病,即為人海綿狀腦病或稱為人類狂牛病。至於豬吃了有病原的廚餘會不會感染發病,目前仍無研究資料可供參考。
有 些文獻資料指出,將含狂牛病變性蛋白的飼料餵食羊、貂、鹿、貓、鼠等動物,經過幾個月後,這些動物也會出現類似狂牛病的神經症狀,腦組織也有海綿狀空泡病 變。這種類似的動物海綿狀病症,在貂稱為傳染性貂腦病,在鹿稱為鹿慢性消耗病,在貓稱為貓海綿狀腦病。但該變性蛋白對豬、雞、魚的病原性仍不明,是否會以目前科學界仍不知的某種方式貯存於這些動物體內,雖無病症但會成為傳播源呢?
台灣若全面輸入狂牛病疫區的美國牛肉及產品,是否會加速藉由食物鏈,使病原進入國內的所有供肉經濟動物養殖環境中呢?這位學者並非杞人憂天,農委會應未雨綢繆,有所因應。
(作者為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
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28/today-o3.htm
美國牛糞 也有風險
◎ 劉培柏
報載一位台大博士生在總統府前吃了自製的「蔬菜番茄牛糞堡」,抗議政府全面開放進口美國牛肉產品,並表示吃美國牛肉比吃牛糞恐怖云云。筆者要提醒這位同學,在台灣撿牛糞吃還好,但到狂牛病疫區的美國可不能隨便用牛糞做漢堡吃,因為美國牛糞也有致病的風險喔!
狂牛病疫區的英國,撲殺病牛及同群牛隻,且禁止使用反芻獸的肉骨粉飼料已經十幾年了,為什麼至今還會有病牛出現呢?因此,令科學家驚覺狂牛病恐怕除了最初認知的餵飼牛隻污染普利昂變性蛋白的肉骨粉飼料外,還有其他的傳播途徑!
英國狂牛病研究人員曾將病牛的排泄物直接注射實驗鼠,很多實驗鼠都感染上狂牛病。研究人員證實病牛的糞便中存在大量的狂牛病普利昂變性蛋白,且可存在土壤中數年還具感染力,而認為其是重要的傳播媒介。因此,有學者認為曾發現過病牛的牧場,可能有很長一段時間仍會是個污染場。
所以,英國或其他疫區國家,包括加拿大、愛爾蘭、波蘭等雖然已經十幾年禁止使用肉骨粉飼料養牛,今年還是有病牛出現就不令人意外了。
美國是疫區,雖然已兩年多未發現病牛,筆者認為吃美牛產品(包括牛糞漢堡)還是小心為妙。
(作者為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
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2/today-o3.htm
台灣極易成為人類狂牛症疫區
◎ 金克寧
先不論美牛問題是科學問題,還是政治或外交問題;它一定是捍衛台灣淨土免淪於狂牛症污染的庶民問題。和歐美日相較,台灣尚未出現感染狂牛症之病患,台灣是未被狂牛症污染之一片淨土。客觀之醫學證據直指台灣比歐美地區更易淪陷為狂牛症疫區,縱然比其他區域付出更高之成本代價,我們堅決要為子孫保留此塊淨土。
台灣居民之基因,為感染狂牛症之高危險族群:歐美科學家對狂牛症的患者基因掃描發現,在人類狂牛感染基因(PRNP) 的第129號密碼有三種型性子基因(M/M, M/V及V/V) ,然而所有經由牛感染蛋白所傳染之狂牛症患者都是M/M之子基因型,這個統計遺傳醫學証據明確顯示:帶有M/M子基因型之人屬於感染狂牛症之高危險族群。例如狂牛症病患最多之英國,僅有38%的人帶有此型子基因,但每一個英國染狂牛症患均為M/M子基因型。根據台灣學者之調查(Wang et al., 2007),高達98%的台灣人帶有此子基因型,因此幾乎每一個台灣居民都屬於感染狂牛症之高危險族群。
英國學者研究新幾內亞巴布亞島由食人習慣而引起之人類染狂牛症時,發現經由人類感染蛋白傳染之狂牛症,其感染性在人類之潛伏期可長達五十年之久 (Collinge J. et al., 2006)。此研究結果顯示在無感染障礙情況下,感染源在同類(人類感染蛋白傳染給人)體內可潛伏達五十年,若由牛感染蛋白傳染之狂牛症在物種感染障礙情況下(牛類感染蛋白傳染給人),潛伏期可能更長。
英國狂牛症病史研究發現,輸血是狂牛症人傳人感染有效途徑之一,可怕的是捐血者的血液在潛伏期即具傳染性,醫學案例顯示在其狂牛症狀尚未出現前三年半即具傳染性。狂牛症感染蛋白能夠長期潛伏於人體且目前無法偵測,並可經由輸血長期傳染達五十年,是難以控制的感染疾病。台灣地綢人密及台灣人對牛內臟之飲食習慣,狂牛症在台灣比歐美地區更易於擴散,一但狂牛感染蛋白源進入,台灣比世界任何地區更容易成為人類狂牛症疫區。
歐美日已經是狂牛症之疫區,台灣卻屬於尚未受狂牛症污染之一片淨土。雖然美國狂牛出現之機率不高,但無可否認的是,食用進口狂牛症疫區美牛之內臟及絞肉,增加台灣淪陷為人感染狂牛症疫區之可能性。目前沒有狂牛疫苗可做為預防、感染後亦無法治療,圍堵狂牛症僅能借助於不吃可疑之狂牛產品。我們是否要盡一己之力,發揮庶民力量拒絕可疑之狂牛產品,繼續保持台灣為免於狂牛症污染之淨土?!在發揮庶民力量之前,政府及有關科研機構應盡向全國民眾告知之義務,說明台灣居民較世界其他住民更易感染狂牛症,加強台灣強庶民拒絕狂牛產品之心理建設及捍衛台灣淨土免於狂牛症污染之決心。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3/today-o1.htm
《挑戰面對面 唱旺新台灣》 美牛上架 三管五卡再加履歷
* 2009-11-09
* 中國時報
* 【張翠芬/台北報導】
政府開放美國牛肉進口,採「三管五卡」政策把關,專家學者八日呼籲應以修法防堵牛絞肉、內臟進口,並建立牛肉「食品履歷表」,如果對安全有疑慮,消費者可拒買拒吃抵制。
開放美國牛肉讓朝野吵翻天,衛生署食品處長林雪蓉、立委黃義交、北美首例狂牛症發現者陳校賢教授、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昨天在中視《挑戰面對面、唱旺新台灣》節目中,探討美國牛肉到底安不安全。
林雪蓉表示,全世界在一九九七年實施飼料管理措施後,卅月齡以下的牛都沒吃過肉骨粉,台灣此次開放卅月齡以下帶骨和不帶骨牛肉進口,須去除迴腸末端和扁桃腺等危險部位,美方出口來台牛肉都須經過獸醫認證。加上台灣「三管五卡」把關,不讓牛絞肉、內臟進口,美國牛肉是相對安全的。
陳校賢指出,牛隻屠前由獸醫剔除四D,即已死、不能動、生病、無法行走的問題牛,屠前、屠後的科學操作,文明國家都已上軌道,可以信任。但獸醫無法看出牛是否感染狂牛症,所以無法完全去除民眾疑慮。
提出修法的立委黃義交強調,議定書不是條約,透過修改《食品衛生管理法》即可,美國應會尊重我國修法,不必重啟談判。
林杰樑表示,政府明顯低估狂牛症的風險,變性蛋白引起的人類新型庫賈氏症潛伏期長達一、二十年,且發病以廿幾歲的年輕人為主,病程進展快速,從憂鬱、妄想變成失能、失智,目前無法治療,唯一能做的就是「預防」。林杰樑說,政府此次開放過程不清不楚,溝通不足,是不尊重民眾「健康權」和「生命權」。政府應建立食品履歷,在疑慮未釐清前,民眾可拒買拒吃,以實際行動抵制。
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9110900069,00.html
學者批「政治民粹」 不是「牛」的問題 是「馬」的問題
* 2009-11-03
* 中國時報
* 【張翠芬/台北報導】
衛生署開放美國牛肉,讓朝野吵翻天,多位食品科學界重量級學者二日直言,美國牛肉事件已變成「政治民粹」,因為美國牛肉不是「安全」問題,完全是「溝通」問題,消費者沒必要在風險極低的情形下,繼續吹毛求疵。
台灣食品科技學會昨天召開記者會,學會委員東海大學食品科技系主任蘇正德說:「牛肉本無罪」,社會各界吵成這樣,已經是政治口水掛帥,這不是「牛」的問題,根本是「馬」的問題。
曾參與美加牛肉風險評估的中國醫藥大學風險分析中心主任謝顯堂表示,目前許多專家提出所謂的風險評估,是以最壞的情況、最誇大的暴露條件來推算,例如一個人每天吃一百公克牛肉,天天吃且連吃七十年,得到新型庫賈氏病的機率是百億分之幾,通常風險低於百萬分之一就沒有意義,沒有安全上的問題。
包括謝顯堂、中台科技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長潘銘正、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副所長楊平政、劉昌宇博士,都是衛生署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委員會的委員,他們表示, 世界上沒有絕對「零風險」的存在,牛肉到底安不安全,應回歸科學證據與專業評估。
許多人批評國內沒有檢驗狂牛症普力昂的能力,潘銘正指出,普力昂變性蛋白,世界沒有人能做到「生前診斷」,因為無法從肉品直接檢驗狂牛症。
現在的檢驗並不是驗普力昂這個物質,而是間接檢查肉品中是否含有神經物質,這是全世界公認的方法,若一定要檢驗普力昂,費時又費錢。
為什麼以卅月齡的牛為界限?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副所長楊平政表示,狂牛症疫情最嚴重的英國,在禁止在牛羊飼料中摻骨粉後,牛隻出現狂牛症的病例都在卅月齡以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今年已重新修正,只要去除特定風險部位,卅月齡以上牛隻也可以自由貿易,只要政府嚴格管控,進口卅月齡以下牛肉有健康科學依據。
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9110300088,00.html
專家痛批:問題在「馬」不在牛
〔記者王昶閔、洪素卿/綜合報導〕中興大學名譽教授吳明敏表示,依照目前政府的態度,美國牛絞肉、內臟早晚會進口台灣,不但對易發病的孩子不公平,對弱勢也不公平,弱勢者較無能力去分辨與區隔美國牛。立委涂醒哲則砲轟,問題在「馬」不在牛,一人獨裁決定,毫不尊重衛生署專業與民意!
兒童、青少年風險高
就在行政院昨晚正式公告放寬美牛進口前,立法院於昨日上午舉行美國牛肉開放相關公聽會,多位學者苦口婆心呼籲政府重新檢視美國牛肉進口政策。
台大獸醫系教授賴秀穗表示,美國牛肉、牛腦、內臟、絞肉他都敢吃,因為他六十幾歲了,吃了也來不及發病,但十五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卻很可能感染。國家利益不能用國民健康來換取,八成民眾都反對,馬政府如果要硬幹,一定會付出代價。
東海大學食科系主任蘇正德表示,「美國牛肉不是牛、不是羊的問題,是『馬』的問題。」如果選後再開放,就不會有這麼多問題,如今民粹加上政治,讓美國牛肉問題陷入無解。
中台科技大學教授潘銘正表示,目前無論是人或牛,都無法做到生前診斷,都是死後檢驗,對國外屠宰的進口牛肉,各國都是對源頭進行把關、管理,邊境並不檢驗普利昂蛋白,技術上也有困難,日本、韓國、歐洲都是如此。
籲政府重新檢視政策
事實上,昨晚公布的進口牛肉檢疫及查驗管理辦法,根本未檢驗普利昂蛋白或可能遭污染的神經物質,僅檢驗動物用藥、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大腸桿菌等。
不過,昨日也有部分食品科技學者舉行記者會,呼籲社會不要嚴重誇大美國牛風險,輔大食科所教授陳炳輝表示,每種食物都有其風險,即使是看似安全的傳統烹調法像是長時間滷煮,也都會產生致癌物,民眾應該要充分了解,不是一味恐慌。
中國醫藥大學風險分析中心主任謝顯堂則強調,此次政府錯在不應掉以輕心,輕忽風險溝通,一下子從帶骨牛肉開放到內臟、絞肉,開放尺度太大,才導致民眾無法適應,即便要開放,也應採逐步開放。
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3/today-fo4-4.htm
門戶大開 學者:衛生署長請拿出良心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09.11.02 02:58 pm
衛生署是否應公告「修正美國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引起諸多爭議。立法院上午舉辦「美國牛肉健康風險公聽會」,部分學者希望衛生署拿出良心,重啟談判。衛生署長楊志良則是低調回應,下午是否公告,仍在考慮中。
前環保署長、台北醫學大學榮譽教授陳重信態度強硬地說,衛生署今天一定不能正式公告,應與美國重新談判;美國沒有那麼鴨霸,而是我國政府太「低路」(台語,無能之意)。
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也持反對意見,他呼籲,政府不要進口帶骨牛肉,狂牛症病毒一旦進入台灣,將廣泛影響國人健康,沒有回頭路,即使經過好幾世代,都無法將病毒從環境中去除。
吳家誠指出,許多人天天在外面用餐,風險極高。政府怎可以與美國一起將有風險的牛肉強加在國人身上?對於政府貿然同意擴大開放美國牛肉,消基會強烈反對,現階段應該重啟談判。
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代表則痛批,台灣是二等國家三等國民,衛生署如何保證絞肉的來源完全沒有添加任何的危險物質,站在消費者立場,協會堅決反對。
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賴秀穗強調,狂牛病感染的高風險族群是15歲以下,年輕人吃了比較容易感染,風險爭議高。他自己敢吃美國牛腦,因為他已經60多歲了,吃了也不會得,但年輕人吃了,危險性較高。
中興大學教授吳明敏則強調,美國仍是疫區,衛生署這樣做,好像打開客廳大門,讓美國牛肉及其他危險物質到了家裡。對年輕小朋友、弱勢消費者、農民等族群,相當不公平。希望楊志良署長要挺得住,不要急著在今天公告。
對於各界的批評,署長楊志良強調,他已經盡了很大力量去談判,不接受「喪權辱國」的字眼,美國要全牛輸出,但衛生署仍以國人健康安全為前提,比韓國標準還要嚴格,他絕對不同意美國全牛輸台,已守住了最重要的底線。
【記者唐孝民/台北報導】
開放美國帶骨牛肉與牛內臟、牛絞肉進口,引發台灣社會強烈反彈。前奇美醫院院長、現任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上午表示,他會食用經過政府嚴謹把關作業、檢驗合格的進口美國牛肉。至於引發國人強烈疑慮的牛內臟與牛絞肉問題,他表示,只要政府把關嚴謹,他不會排斥食用相關產品。
【2009/11/02 聯合晚報】
來源: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228217.shtml
學者痛批/美牛議定書「政府騙人民」
衛生署今公告進口規定
〔記者王昶閔、林嘉琪、鄒景雯、邱燕玲/台北報導〕衛生署今將公告開放美國帶骨牛肉及內臟、絞肉等爭議部位進口,馬政府多次對外表示「不可能重啟談判」,眼見美國牛就在門外,民怨跟著沸騰升溫;消基會、董氏基金會與主婦聯盟等民間團體昨發起連署公投,今早還有產、學界人士將進入立院「食品衛生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暨美國牛肉開放進口風險管理」公聽會,在會上表達抗議。
台美牛肉議定書內容漏洞百出,衛生署長楊志良無奈地表示,將以國內法與行政手段加以補救,「修正美國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不過今晚六點的公告時程無法延後或撤銷,這不是衛生署能決定的。
牙齒竟列判斷牛齡標準
台美牛肉談判過程有明顯疏失,沒主導權的衛生署只能一面為美牛安全性背書,一面改口將僅開放帶骨牛肉進口;學者與民間團體痛批,等該協議生效後,我方片面拒絕內臟、絞肉進口,根本於法無據,以後一定擋不住,政府這種不負責任的說法,完全是在欺騙人民。
對於該協議部分內容,就連楊志良也認為有討論空間,但他表示,依照台美議定書,針對模糊地帶,我方可透過食品衛生管理法來規範。要重啟談判不是不可能,但勢必影響後續許多的國際談判,「不管換誰執政,都做不下去」,但重點是,這不是他能決定。
加國病牛也可間接入台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也認為,台美牛肉議定書根本就是不平等條約,外界用喪權辱國來形容並不為過。他舉例,雙方談判結果,我方僅核准三十月齡以下美國牛肉進口,但離譜的是,根據第十一條規定,除出生證明文件外,牙齒也可作為判準,根本不合理。楊志良也回說,牙齒的確不適合作為判準,我方傾向不採信。
台北醫學大學榮譽教授、前環保署長陳重信表示,檢視該協議內容,尚屬狂牛症疫區的加拿大牛隻,只要在美國飼養滿一百天,就可視同美國牛進口台灣,但加拿大至今還有狂牛症的活體牛隻病例,過去曾輸入病牛至美國。楊志良則說,這部分的確應該進一步研究。
若有問題牛還要我舉證
此外,陳重信表示,若美國發生狂牛症病例時(即便不只一例),還得等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認定,新增病例足以影響美國狂牛症疫區等級,我方才能禁止美國牛進口。過去只要美國有一例狂牛症,我國就可禁止進口。
詹長權表示,離譜的是,根據議定書第十六、十七條,若我方查出某批美國牛有問題,只能加強抽驗,若抽到第二批出問題,才能禁止該業者進口,若抽不到,還得恢復原有抽驗程序。他批評:「牛肉出問題,應是美方要給我國一個交代,怎麼會是我們要去證明呢?」
學者促公布議定書中文版
衛生署至今只在官網上公布台美牛肉議定書英文版,但就連曾任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消保官的陳重信都說很多條款模糊不清,連他都看不懂,要求政府應立即公布中文版,供外界檢視。
陳重信表示,民進黨執政時代的美國牛肉開放,是由我方政府經各界公開、透明討論後,透過行政方式自行公告,台美間並沒有簽訂任何協議;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柯建銘也說,當時並未與美國簽署議定書,才能操之在我、彈性處理,不會被美方綁死。
我前WTO大使顏慶章指出,國際協議一般是以英文簽署,但衛生署將把這次的台美議定書送立法院查照,就必須準備完整的中文譯本,提供立委及國人詳細了解協議內容。
楊志良表示,衛生署內部有中文版議定書,會儘速要求同仁對外公布。
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2/today-t1.htm
醫界:台灣「輸到脫褲」 消基會:公布談判過程
〔記 者王昶閔、林嘉琪/台北報導〕美國牛肉大舉侵台,除帶骨牛肉外,具爭議性的內臟、牛絞肉都棄守,遭到醫界同聲痛批,前衛生署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委員陳順 勝痛批,這根本是不平等條約,政府罔顧國人的健康,讓台灣「輸到脫褲」,要求政府將談判條件與進口細節,公諸於世,接受外界檢視。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指出,衛生署長應該要下台,錯誤政策應該回頭,監察院也必須對失職官員進行調查。
台灣醫界聯盟昨日舉行記者會,也是長庚大學神經科教授的陳順勝說,內臟的淋巴結與來源複雜難以釐清的絞肉,都可能含有導致新型庫賈氏病(人類狂牛病)的致病蛋白,如果吃出問題,將難以追究責任。至於更危險的美國牛 腦、脊髓、眼睛、頭骨等部位,雖然行政院長吳敦義說原則上不開放進口,但准許業者主動提出申請,儘管衛生署長楊志良昨暗示可靠嚴加審查讓業者知難而退,但 陳順勝認為,沒有白紙黑字,口說無憑,對國人毫無保障可言。
陳順勝表示,日本經過詳細研究,提出可靠科學證據,在二十到三十月齡的牛隻身上,發現致病蛋白,只開放進口二十月齡以下的美國牛肉。
反觀台灣,根本沒有常設的新型庫賈氏病研究單位,不但沒能力檢驗,更沒能力診斷,就算真的不幸出現新型庫賈氏病病例,關鍵的病理診斷都要送到美國、英國才能確認,到時候還是只能聽美國人的。
國人過去消費澳洲進口牛內臟的比例很低,不禁令陳順勝等專家懷疑,開放美國牛內臟進口可能只是「障眼法」、「調虎離山」,讓內臟、絞肉轉移焦點,在引發政治風暴後,政府再逐步退讓、限縮至帶骨牛肉,讓各界忽略帶骨牛肉潛在風險。
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則指出,總統府與國安會出面干預開放美國牛肉,是拿人民健康與環境生態永久被侵害做交易籌碼,而且過程未公開,不是民主國家的決策模式。
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26/today-fo3-5.htm
進口美牛內臟絞肉 狂牛症權威:台恐成亞洲罪人
(2009/10/25 13:03)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台灣將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還包括內臟、絞肉等部位而引發爭議,台灣醫界聯盟今天(25日)上午召開記者會,痛批此舉根本是不平等條約、枉顧國人的健康,讓台灣全盤皆輸,而且恐怕成為美國要求其他國家開放進口的指標,使台灣成為亞洲罪人。
高雄長庚榮譽副院長陳順勝在記者會上直言,「已經否定掉我們自主權,就是不平等!」陳順勝長期致力於庫賈氏症研究,也是前「衛生署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他曾在扁政府時代因重新開放美國純牛肉進口,認為政府將委員當成橡皮圖章而辭職。
如今,陳順勝眼見台灣將開放美國帶骨牛肉及內臟、絞肉等進口,更是痛批此舉根本是枉顧民眾的健康,陳順勝指出,「整個全世界的那種牛肉輸出條件裡面,就是整個輸掉!而且會變成指標案例。」
雖然美國牛腦、脊髓、眼睛等部位不開放進口,但國人習慣吃的內臟及絞肉則開放進口,陳順勝批評仍威脅民眾健康,尤其絞肉風險最高,因為不知道絞肉是從哪個部位取出,接著是內臟、帶骨牛肉、牛肉等,而且政府說原則上不進口,除非業者進口,等於把責任推給業者,並不公平。
新型庫賈氏症俗稱狂牛症,有相當長的潛伏期,發病後不但記憶力衰退、行為異常,嚴重更可能痴呆,陳順勝呼籲少吃美國牛肉為妙。陳順勝指出,「內臟 跟腦脊髓液是絕對反對的,內臟主要困難是在於,內臟的認定以及取出內臟,扁桃腺或者把迴腸末端那一段取出,那是相當專業的,一般的屠宰場可能沒辦法做。」
陳順勝直指台美談判內容根本是我方全盤皆輸,將來台灣還可能成為美國要求其他國家開放的例子,屆時台灣恐怕成為指標,而且完全禁止美國牛肉輸入的大陸,將來會不會因此拒絕購買台灣農業生技製品等,未來風險難評估。(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徐敬芸、魯品農)
來源:http://www.nownews.com/2009/10/25/91-2524304.htm
陳順勝:美方資料若不實 應負賠償責任
分類:國內醫藥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25日電)放寬美國牛肉進口引發爭議,長庚大學教授陳順勝今天建議增列美國農業部「不實資料」協定,若發現美方提供資料不實,應負賠償責任;他也認為政府應公布談判及進口細節。
長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醫學教授陳順勝今天在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召開「反對進口美國帶骨牛肉與腦脊髓」記者會表示,衛生署公布放寬美國牛肉進口,連內臟、絞肉都一併進口,其他部位進口原則,卻沒清楚說明。
陳順勝表示,當外界質疑,進口部分是否包括牛腦、脊髓時,行政院長吳敦義表明,腦、脊髓原則上不進口,他認為政府應提出更清楚說明。
陳順勝強調,誰講什麼都沒用,應該白紙黑字,把雙方談判條件公布,看條件到底怎麼寫。他呼籲政府應把雙方談判細節、明確進口條件公布讓民眾知道。
陳順勝表示,日本提出具有說服性的科學證據,研究在20到30個月的牛隻身上,找到會引起新型庫賈氏病的變性蛋白,因此,日本只進口20個月齡以下的美牛。
陳順勝強調,台灣沒有自己的研究,只能仰賴美國的資料。他認為,如果美國農業部資料不實,除了美國應負完全賠償責任,台灣也應有權停止美牛進口。
對於學者的說法,衛生署副署長蕭美玲表示,這次進口模式,是以韓國為指標,不會比韓國寬鬆。至於細節部分,她強調,明天將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再做說明。981025
來源: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10250065
陳順勝:吃出病 美應賠償
• 2009-10-25
• 中國時報
• 【黃天如/台北報導】
政府將開放美國帶骨牛肉、肉臟及絞肉進口,國內庫賈氏症權威陳順勝指出,政府所謂的風險研究,用的大半都是美國提供的數據,嚴重違反利益迴避原則。若政府堅持開放美國牛內臟、絞肉,就該爭取一旦國人吃出問題,應由美國全權負責賠償。
高雄長庚榮譽副院長、長庚大學神經學教授陳順勝,曾任負責進口牛肉條件審核之《衛生署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但因扁政府重新開放美國純牛肉進口,把他們當橡皮圖章,當時他憤而請辭。
陳順勝指出,馬政府若不顧國人健康能換得台灣進入聯合國也就算了,如今在他看來,我與美簽署的協定,就跟滿清時代的不平等條約沒什麼兩樣。
他說,政府宣稱開放美國帶骨牛肉前,曾作了嚴謹的風險評估,但他敢說該報告大有問題。因為台灣根本沒有一個真正的狂牛症或新型庫賈氏症專家,而所謂的風險研究,用的大半都是美國提供的數據,嚴重違反利益迴避原則。
所以,若政府堅持開放美國牛內臟、絞肉,就該爭取一旦國人吃出問題,應由美國全權負責賠償。
陳順勝認為,若無法阻止美國牛進口決策,那麼各界就應要求政府比照日本,只進口美國廿月齡以下的帶骨牛肉,內臟不宜,可能來自牛腦及脊髓附近高風險部位製成的絞肉,更萬萬不可。
他強調,台灣大幅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影響的將不只是國人健康。以完全禁止美國牛肉輸入的中國大陸為例,將來就很有可能以我開放有風險的美國牛肉進口為由,拒絕購買台灣的農業與生物製劑產品,這也是一筆難以估計的代價。
此外,以當初美國要求扁政府開放美國純牛肉成功,隨即以此為藉口壓迫越南、韓、日等國比照開放的模式,我國一旦真的開放包括內臟、絞肉在內的美國牛肉進口,勢將成為「全亞洲的罪人」!
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095+112009102500045,00.html
學者:98%國人有染狂牛症基因 吃牛絞肉風險增720倍
(2009/10/24 20:02)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衛生署23日宣布將大幅開放美國牛肉進口,根據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教授,在一年前所做的「美國帶骨牛肉 風險評估報告」顯示,牛絞肉導致狂牛症的風險最高,因為裡頭可能混雜牛神經,如果每天吃得到,狂牛症機率高出720倍,此外,98%國人帶有的人類狂牛症 易感受基因的比例,是歐美國家的2倍。
根據日本厚生省資料,導致狂牛症的致病變性蛋白prion在病牛體內分佈不均,檢出prion的部位被稱為特定危險物質,其中以腦組織(含三叉神經節 )分佈比例最高,其次是脊髓、背脊神經節、迴腸末段、扁桃腺和眼球。
將大幅開放的美國牛肉為30月齡以下的牛隻,除了具特定危險物質的扁桃腺、迴腸末端外,將開放帶骨牛肉、內臟、絞肉、牛尾等肉品進口,如此大幅度開放解禁,既有饕客叫好,也有醫界和學界砲轟政府不重視國人健康風險。
「美國帶骨牛肉風險評估報告」是吳焜裕在一年前提出,由於衛署官員擔心學者版的數據曝光,還曾為此和吳教授吵了起來。而報告內容是根據歐盟公布的各部位組織感染力濃度,去推算台灣牛肉消費者的prion攝取劑量,進而以數學模式推估出致病風險。
該報告顯示,牛絞肉的平均終身致病風險(5.77×10的負十次方)最高,其次是牛內臟(1.50×10的負十次方)、帶骨牛肉(2.72×10 的負十一次方)與不帶骨牛肉(7.18×10的負十二次方)。簡單來說,天天吃不帶骨牛肉,平均終身罹患狂牛症機率是1千億分之7.18,若吃帶骨牛肉, 風險足足高出3.7倍,若喝牛雜湯,則風險高出20倍,若吃美國牛絞肉,風險則超過700倍。
為何牛絞肉的風險會最高?吳焜裕解釋,這是經過複雜計算的結果;在美國,牛絞肉每次大概是用一萬磅的肉去絞碎,由於肉的量大、來源又不見得完全清 楚,因此,假設污染量比較大。而風險值是根據現有科學證據推估,有其限制與不確定性,其重要變數之一,就是國人帶有的人類狂牛症易感受基因的比例是歐美2 倍。
研究報告中指出,學者發現每個得到狂牛症的病患,體內都有編號129的基因,其中,美國人中約有40%~50%的人有此種基因,日本、韓國有94%的人有,台灣人則是有高達98%的人有,可以說是狂牛症最高風險族群。
來源:http://www.nownews.com/2009/10/24/91-2524185.htm
美牛開放 專家:最好別吃內臟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2009.10.24 06:47 am
衛生署決定開放美國卅個月齡以下的帶骨牛肉、內臟進口,專家學者建議民眾,由於牛隻的內臟和脊髓仍有健康疑慮,最好別吃。
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詹長權,也是衛生署「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之一,昨天他聽到衛生署開放有爭議的牛內臟,直說:「我很驚訝!」
詹長權說,過去與會委員針對內臟、腦髓和脊髓究竟開放與否,的確有歧見,但委員會只提供諮詢建議,決定權還是在府院高層,這次開放的理由令他不解。
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炳輝表示,肉品尤其是紅肉,烹調後易生成致癌物質,因肉類重複加熱,或加熱時間過長,蛋白質易產生「雜環胺」有害物質,肉裡的膽固醇也會形成氧化物,較不利健康。
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所長劉宗榮認為,根據國外報告,發生狂牛症的牛隻,大多是較老的牛,衛署開放卅個月齡以下的美國牛隻進口,從學理和經驗看來應較無問題,但應將開放牛內臟、脊髓的理由,用更多的科學根據告訴民眾。
來源: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211720.shtml
學者:絞肉易混危險物質 政府應釋疑
分類:國內醫藥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29日電)放寬美國牛肉進口引爭議。學者今天指出,年輕人愛吃漢堡的肉餡是絞肉製成,民眾會擔心絞肉易混有其它危險物質,增加危險暴露機率,因此,建議政府應針對民眾疑慮多做宣導。
美國牛肉放寬進口引發風波。臺大獸醫學系名譽教授賴秀穗接受訪問時表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雖評估內臟與絞肉都屬安全,但絞肉製作有些會放入不同部位的肉,可能避免不了混雜到神經部位,再加上年輕人愛吃漢堡的肉餡多為絞肉做成,可能增加國人罹患新型庫賈氏症風險。
長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醫學教授陳順勝指出,普力昂(Prion)變性蛋白質主要存在腦神經、 淋巴組織,通常製成絞肉的嘴邊肉較接近腦神經部位,若處理過程混雜到,仍會有罹患新型庫賈氏症風險。
歐巴尼紀念基金會執行長許國雄表示,一般較具規模的廠商,不至於將神經部位混雜到絞肉裡。只是一般民眾會有疑慮,絞肉到底是用什麼部位,或肉品來源安全性問題,建議政府應針對民眾疑慮加以說明。
賴秀穗認為,美國牛肉放寬進口範圍應採漸進式。美國從 2006年3月以來,沒有傳出狂牛症案例,應先放寬帶骨牛肉進口,再視美國後續對狂牛症疫情掌控,考慮絞肉、內臟進口,進一步將感染新型庫賈氏症風險降到最低。981029
來源: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10290156
衛署諮詢委員:不可思議!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09.10.24 02:18 pm
衛生署昨天宣布美國帶骨牛肉、內臟等將恢復進口,擔任衛生署「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委員會」的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詹長權今天說,這個結果 「恐怕連衛生署都嚇一跳」,因為多次委員會議中,與會委員幾乎都反對內臟、絞肉進口,都有紀錄可查,衛生署談判沒有依循專業建議,「不可思議」。
美國牛肉將可大舉叩關引起外界一片譁然,擔任衛生署「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委員會」13位委員之一的詹長權表示,前後開過多次會議,委員大多反對內臟、絞肉進口,因為風險過大,沒有必要開放,不僅有會議記錄可查,也曾提出報告供衛生署參考。
詹長權說,以絞肉來說,常常是屠宰切下後無法成塊、或是肉質不好的肉類,還會搭配結締組織製成,不是純肉,很難管理、污染的風險大,安全性又不容易檢測。
詹長權也批評,最後談判結果沒有遵照專業建議,可看國家沒有策略,有那麼多考察報告、開會討論,卻沒有當成談判依據,「簡直是不可思議」。他也說,連衛生署官員都表示遺憾、失望,那民眾怎麼辦?他認為衛生署應該說出為何退讓的道理。
對於未來輸台的美國牛肉,衛生署雖然有權不定期稽查美國肉品工廠,但源頭幾乎完全依賴美國簽發的證明文件,他懷疑事後把關,是否真能確保安全無虞。另一位 專家委員宜蘭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林榮信則表示,兩國間貿易只能彼此信任檢查機制,目前雖然開放進口,但是否要食用內臟,消費者可評估自己能否接受風險。
目前判斷牛隻年齡的習慣,是摸牛隻的牙齒,若有兩顆永久齒、未冒出第三顆就是30個月齡以下,是否可能誤判?林榮信說,機率很小,但還需輔以牛隻健康狀況以及屠後檢查等層層把關。
【2009/10/24 聯合晚報】
來源: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212251.shtml
醫師︰不吃美國牛 就沒有風險
〔記者鍾麗華、方志賢/綜合報導〕對於國內可能再放寬進口美國牛肉部位,專家認為,風險一定存在,尤其內臟容易混雜腦脊髓與神經,最好還是不要放行;也有部分神經內科醫師認為,自保之道就是不要吃美國牛肉產品。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憂心,導致狂牛症的毒蛋白非常難以檢驗,政府如何保證不會在檢驗有疏漏?以過去經驗,通常政府檢驗報告出來,消費者都已經吃下肚了,尤其內臟容易混雜腦脊髓與神經,風險也比一般肉類大。
振興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賴達昌說,雖然感染的風險低,但不少同科的醫師就說不吃美國牛肉。
病灶難根絕 國內也無風險評估專家
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陳順勝也表示,台灣目前仍沒有新型庫賈氏症風險評估的專家,又如何做好美國帶骨牛肉進口的風險評估?況且引發疾病的「普利昂蛋白」(或譯普恩蛋白)很難根絕,輕忽不得。
對於衛生署長葉金川一再對外表示,吃美國帶骨牛肉染病的機會,「比被雷打到兩次還低」,陳順勝表示,這樣的比喻非常不恰當,因為引發新型庫賈氏症的風險與被 雷打到或毒理風險並不同,被雷打到或病毒疫情一過,就消失了,但引發重症的普利昂蛋白,一旦進入台灣,就在地生根,並造成長久性的傷害。
陳順勝也說,衛生署宣稱台灣開放美國帶骨牛肉的條件,不會比韓國寬鬆,但就他了解,韓國的條件非常嚴格。例如,韓國嚴格要求必須是進口簽約後的帶骨牛肉,而不是簽約前的帶骨牛肉,避免美國大量囤積的劣質牛肉傾銷韓國,並隨時監控,台灣政府應詳細公告開放進口的條件,而不是一語帶過,企圖蒙混過關。
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27/today-life1.htm
學者警告:漢堡絞肉可能混雜很多牛神經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09.10.29 02:58 pm
我國即將擴大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範圍,台灣大學獸醫系名譽教授賴秀穗提出警告,許多年輕人都喜歡吃牛肉漢堡,絞肉是漢堡的主要食材。國外發現,17、18歲青少年容易罹患新型庫賈氏病;他建議,政府應拒絕美國牛絞肉輸台。
長期食用牛肉漢堡,英國一名24歲年輕人罹患新型庫賈氏病,原本前途似錦,只能臥床在床,無法控制四肢,最後含怨而死。兒子死後,母親提出控訴,要求英國政府道歉。這是英國BBC電台最近一則紀錄片的內容,讓許多家長看了心驚膽跳。
對於這類悲劇,賴秀穗分析,作為漢堡的絞肉,很有可能混雜了許多牛隻神經,很難檢驗,確實存有一定的風險,對青少年更是一大威脅。25歲以上民眾幾乎就不會感染新型庫賈氏病。
「再等一年也不遲!」賴秀穗認為,我國應以採漸進方式來開放美國牛肉。美國已經有三年沒有傳出狂牛症相關疫情,不妨多觀察一年,屆時再評估是否放寬絞肉、內臟等部位進口至台灣。
賴秀穗指出,許多17、18歲的年輕人喜歡至速食店,吃漢堡、炸雞,而這個年紀正是最容易感染新型庫賈氏病病毒的時候。如果政府真的擋不住牛絞肉進口,青少年最好少吃牛肉漢堡。
「這個政府笨笨的!」賴秀穗強調,國人健康應該最重要,怎能用軍售、免簽證、引渡經濟罪犯等條件來交換?他更語重心長地說,曾向衛生署建議,不要一下子就開放這麼多,因為內臟、絞肉風險性較高,比較難控制,但最後結果幾乎是開放到底,等於是全盤照收。
來源: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221563.shtml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再回《回答: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嗎?
The Sky of Gene - 禪、茶水、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群萌亂舞的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科學知識傳播的原則
The Sky of Gene - 重啟美國牛肉談判!!!
The Sky of Gene - 【分享】你準備好吃美國牛內臟了嗎?
The Sky of Gene - 機車與美國牛肉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大博士生吃牛糞漢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拒吃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2.5 ppm!-從台灣三聚氰胺事件論政策和報導的不專業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35 則留言:
感謝整理啊
不過看來即使是持正面態度的,對於內臟絞肉,也是有點擔心的
不過說來其實有點好笑
明明這是科學專業上的東西
危不危險,風險有多高
都應該是可以有具體證據說明的
也應該是可以有很多可以就科學證據討論的地方
照理說根本應該是個conference啊
結果現在變成一群非這個題目專業的人在戰這個題目
加上有根本外行的人在唬濫
還有是標榜自己專業背景的人在鬼扯
這...
應該說是生物醫學產業的發展契機嗎?
可是當我把科學論文裡的段落翻譯出來去討論,都說我為戰而戰,師出無名......
隨他們去吧,我還是乖乖做實驗發論文比較實際......
是的
看到現在,真的是隨他們去吧
只能說,真的是甚麼樣的人都有啊
是說有生物多樣性才有演化的(誤)
以下是我朋友在「非死不可」的意見,頗具參考價值:
Bob Lu
稍微離題一,不談美國牛,就這段前言發表一點意意見。我不贊成科學事件/政治事件的排他性二分法,更不認為純以科學可以做甚麼決策。
準不準進口甚麼東西,本來就是"政策",政策者,當然是政治事件,這是基本的定義問題。說一個政策受到政治力的脅迫,就像說引用水受到 DHMO 汙染,說蚵仔煎裡面蚵仔太多一樣詭異。
政策本來就是,也應該是政治性的。但是這不代表它必然排除其他方面,例如科學,例如文化,乃至於經濟,道德的考量。事實上,理想上的政策本來就是綜整各種價值而做的決定,好的政治不但與科學沒有互斥,事實上必須是包容科學於其中的。
回到這次美國牛的爭議,雖然攸關食品安全的部分衛生署的意見應該列為重要的考量,但跟國外的貿易政策本就不是應該單單由衛生署決定的。因為衛生署沒有決定權就說是政治力 "脅迫",啟不是除了衛生署以外的政府部門,乾脆都如相聲裡面說的一樣 "倒閣行政院、解散立法院、廢除司法院、撤銷監察院、拆掉考試院;國軍通通放長假,警察通通回家家,員工通通不打卡,總統去吃沙其馬" 就好了嘛。
我認為這次美牛事件真正令人傻眼的不是不科學,甚至不僅僅是 "不夠" 科學,而是決策機制的不透明以及政府各部門間上下與平行的連絡/協調之缺乏,還有責任政治的完全崩潰。政策出台以前的協調討論付之闕如就算了,等到協議也簽了,居然沒有人知道是誰決定要簽,以及因何決定要簽的,甚至沒有人知道要簽。是怎樣?台灣人民難不成是被像光明會一樣的神祕影子政府統治的嗎?
10 hours ago ·
Leo Jiun-Bo Chen
推樓上的....拍拍拍拍拍拍.....
10 hours ago
Jeff Peng
問題是: 台灣政治並不是好的政治,數十年前如此,至今更是變本加厲. 政策的決定,本來就應該以專業為基礎,並不是以專業"為輔". 這就是為什麼殺人犯須經過法律的裁決,而不是"多數決".美國牛肉事件已跳過專業判斷,以媒體的偏頗報導(誰能不用google立刻能舉出科學觀點出發的判斷?),以政治觀點來看待這次事件.這就是政治排斥科學, 忽略專業建議的血淋淋的例子.
好的政治猶如鑽石,是稀少而昂貴的.
9 hours ago
Bob Lu
然則何謂專業?科學以外,社會,經濟,文化,國際關係等等都各有專業,甚至政治本身也有其專業所在,科學並不是唯一價值。更不用說即使是 "各種專業為政策之主導" 的思想也時常招致菁英主義之非議。
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我自不免希望從科學專業的眼光對政策發表意見,甚至,希望科學專業能對各種政府政策政策造成更多影響。但是於此同時,我認為我等更應時時自我告誡,避免科學本位主義作祟而蒙蔽了對多元價值的體察。
Brian C. Kuo
推一樓四樓回文
54 minutes ago
Bob Lu兄的回文的確很有意思。非常同意他所提到的"避免科學本位主義作祟而蒙蔽了對多元價值的體察。"
只是牽扯到醫療或是公共衛生,尤其這又是一種傳染性的不治之症,當然在風險上的思維就要多了一些。
在醫療圈裡,由於醫師常常要被迫扮演神的角色,所以醫師會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一、我做這樣的診斷或處置,是不是排除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之後的最佳選擇?
二、是不是所有能為這個病人做的,我都做了?
這兩個問題也是醫生最常被拿來質疑的。
當然,沒有任何人是可以做到100%完美的,可是我想這樣的思維可說是醫療業裡的共有的,也可能是許多專家有所堅持的原因。當然,這可能也是這類醫療或公衛議題與其他公共政策,會有不同的爭執之處。
我能理解許多學科學的朋友希望能把這問題簡化成科學問題,也就是吃美國牛肉感染vCJD的機率到底大不大來討論。
不過,要評估風險,就得瞭解牛的飼養方式,以及牛飼料的製造方式,以及牛在屠宰後的處理和運送方式等等。
如果片面地相信美方的說辭,這也和宗教信仰沒兩樣啊!?
好吧,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可以把這個問題簡化成純科學問題,也就是研發出一種低成本而準確度高的快速生化篩檢方法,可以對每頭進入屠宰場的牛隻神經組織作快篩,確保每頭屠宰的牛都沒有PrP^Sc,那麼這就成為純科學問題了啦,而且也不必管美國英國還是不是疫區,只要快篩過關的牛通通都可以安心地賣給消費者!
賴教授寫的第一篇有一點我不同意
世上絕不會有狂豬病?
我認為因為食物污染產生的狂豬病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和觀察詳不詳細的問題
例如有胃潰瘍的豬 污染的食物當然會接觸到血管
腸胃道通常是生物對不健康食物的第一道防線 這防線不是密不可破的
英國在養殖豬還沒有發現有狂豬病 我的解釋是潛伏期問題 研究中注射prion到豬的血管內 平均要花上一年以上甚至多年才能發展出臨床可以發現的狂豬病出來 豬若從食物傳染 那麼潛伏期更長 偏偏大部分養殖豬壽命沒那樣久 不到發病 這些豬就被宰了 上餐桌了 所以英國當然沒有臨床的狂豬病被發現 有感染的豬也都應該還在潛伏期 所以能推論說那些餐桌上的豬肉都沒有被污染嗎 我不同意
回到賴教授提的那個研究 餵幾隻豬吃多年[七年?]的prion 都沒有病例出現 正確的推論應該是正常健康的豬不容易得狂豬病 如此而已
其實豬和人很像 人得狂牛病的機會也不高啊 明明很多英國人都吃過被感染的牛肉啊 臨床得病的英國人也不多嗎 病牛千萬 病人百出頭而已阿
所以不要擔心?
這句推論有一個很嚴重的盲點 和豬一樣 對人來說 潛伏期太長的病 很多病患可能因為其他的病死掉啦 終患者醫生 都沒有人知道他們得到狂牛病窩 例子 有一個英國狂牛病患者 病發前 曾經捐血 有兩個接受到這個血的患者 一個在捐血人發病幾年後也跟著發狂牛病 另一個人因為別的病死掉 檢查第二位死者的內臟和淋巴果然發現有PRION
英國被感染狂牛病的絕對遠多於官方的紀錄 很多人應該都還在潛伏期 也有很多人到死 醫師都不知道患者帶有狂牛病[醫師不是神 不是死掉的人都會被解剖 不是每個被解剖的人都會拿出腦來檢查]
風險多少? 因為潛伏期太長 未知的還很多 又沒有追蹤30年的研究 所謂的知道風險都會太武斷啦
哈哈 仔細在看賴教授的文章
其實賴教授寫的很好
但是我又有意見啦
狂牛病易感性最高的年輕人?
這就是一個證據 為何年輕人比較容易感染狂牛病? 我的理論是 年輕人突然痴呆起來 家屬一定會很著急 醫師會努力找病因 所以才會診斷出狂牛病
老人家ㄟ 老人家得了狂牛病 ㄟㄟ 那叫老番癲 有甚奇怪的 送進安養院 如此這般
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劉培柏對「狂豬病」,就和賴教授的意見相反。
那應該是因為,在豬還沒有發現臨床病例,不過也沒有確實的科學實驗和數據,所以連學者專家都要用猜的XD
年輕人比較容易發病?難道真的是因為吃太多狂牛絞肉漢堡?還是因為老年人得vCJD容易和其他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搞混?這些都有得查證。
yypeng兄提出的想法的確是有可能的
潛伏期長,不但難以追溯病源
也會讓這種疾病的發現機率降低很多
有可能感染的人在發病之前就因為其他原因過世了
也有可能發病了,但是被誤診
也說不定發生一些神經學症狀導致意外而死
這些都會造成疾病發生率的盲點
FYR,
網路上曾經有人引用過一個FOE(Friends of Earth,可能是某個基金會那一類的,我沒有去查)的文件
裡面提到根據切片檢查,美國有 3-13%被診斷為alzheimer's disease的患者,其實罹患的是CJD。若此數據為真,則至少有12萬的CJD患者是被誤診了。只是這份文件在講到這一點的reference找不到資料。我在PubMed上目前也還沒看到這樣的資料。所以還不知道正確性與否,也不知道所發現的到底會是vCJD或CJD。
我也有看到FOE的文件,不過也找不到可信的相關資料,所以就不提了。
剛才在網路上逛 看到這篇
可以作為支持 風險還未知 的證據
英國醫界檢查英國人切下來的扁桃腺 和盲腸 估算無症狀的患者扁桃腺和盲腸有感染有病的prion是如下 3/12000 推估算英國的人口 應該將近有7000多個英國人有感染 至今發病的英國人不多 但不表示其他人永遠不會發病 潛伏期長吧
http://www.bioedonline.org/news/news.cfm?art=1620
Out of more than 12,000 tonsils and appendices from British patients, 3 contained prions. Scaling up to the entire population, one would expect 7,000 people to have vCJD.
那個報導是從這個論文的發現來的:
J Pathol. 2004 Jul;203(3):733-9.
Prevalence of lymphoreticular prion protein accumulation in UK tissue samples.
Hilton DA, Ghani AC, Conyers L, Edwards P, McCardle L, Ritchie D, Penney M, Hegazy D, Ironside JW.
Department of Histopathology, Derriford Hospital, Plymouth, UK. david.hilton@phnt.swest.nhs.uk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n estimate of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the UK who may be incubating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and at risk of causing iatrogenic spread of the disease. Lymphoreticular accumulation of prion protein is a consistent feature of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at autopsy and has also been demonstrated in the pre-clinical phase. Immunohistochemical accumulation of prion protein in the lymphoreticular system remains the only technique that has been shown to predict neurological disease reliably in animal prion disorders. In this study,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presence of prion protein, with monoclonal antibodies KG9 and 3F4, in surgically removed tonsillectomy and appendicectomy specimens. 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histopathology departments across the UK and anonymised prior to testing. Samples were tested from 16 703 patients (14 964 appendectomies, 1739 tonsillectomies), approximately 60% of whom were from the age group 20-29 years at operation. Twenty-five per cent of the samples were excluded from the final analyses because they contained inadequate amounts of lymphoid tissue. Three appendicectomy samples showed lymphoreticular accumulation of prion protein, giving an estimated prevalence of 3/12 674 or 237 per million (95% CI 49-692 per million). The pattern of lymphoreticular accumulation in two of these samples was dissimilar from that seen in known cases of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Although it is uncertain whether immunohistochemical accumulation of prion protein in the lymphoreticular system is specific for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it has not been described in any other disease, including other forms of human prion disease or a range of inflammatory and infective conditions. These findings reinforce the importance of measures taken by the UK Department of Health to reduce the risk of spread of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via blood products and surgical instruments, and of the urgency to proceed with large-scale screening of fresh tonsil specimens for the presence of prion protein. Copyright 2004 Pathological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PMID: 15221931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要罹患vCJD在人類狂牛感染基因(PRNP)的第129號密碼要為基因M/M型,英國人口中約有38%的人為M/M型,所以粗估計帶有牛朊毒體的而未發病的人是會發病的人的1.6倍。
只會以理推論的專家教授跟網路上打嘴泡的鄉民完全沒兩樣。
不可能有狂豬病?!
抓隻豬餵牠prion不就知道了?
就不相信堂堂教授
沒有資源沒本事做這種實驗。
沒膽、嘴泡習慣了、不會做事罷了!
樓上的,您罵得太過火了。
賴教授的結論的確是下得太早且太重了,不過假設如果「狂豬症」的潛伏期是十幾年,那麼就算是五六年前做了實驗,也要再等上幾年才會有實驗結果吧?
抓豬餵牠prion不就知道了?
這種實驗賴教授提的哪個研究就做了 如果我查的文獻和賴教授指的一樣 他們還養了七年 豬吃了好像很開心 沒有問題的樣子 但是如果注射prion到豬的血管 那豬就會得病啦 這樣研究的推論應該是 豬不容易得病 不是豬絕對不會得病[The oral transmission of BSE in pigs has not been demonstrated to date.]
但是這豬是不是可能得到這個病 一直深深讓科學研究者擔心 下面這篇2009的文章就是討論這個問題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 豬是很有潛力得狂豬病 原來Prion可能會根據宿主做出一些演化轉換
http://www.cdc.gov/eid/content/15/8/pdfs/08-1218.pdf
the ability of an atypical scrapie to infect other species and its potential capacity to undergo a strain phenotype shift in the new host prompts new concerns about the possible spread of this uncommon TSE in other species as a masked prion undistinguishable from other strains.
不過火。
根本不用等豬發病,
會不會發病也不重要,也不用等五六年。
只要再餵其他動物吃prion豬肉,
證實會累積在該動物體內。
就代表prion豬有危險性。
宅宅都想得到,教授想不到?
是過太爽嗎?
唉,Prion的跨物種感染問題非常非常複雜。
有時候是降(A到G依親緣關係遠近順序排列):A的不能感染F的,不過A的可以感染B,B的可以感染C,C的可以感染D、E、F,可是D和E不能感染F,而C的可以感染A,可是不能感染B,B的不能感染A,A的可以感染G......
夠複雜了吧?搞得像是從前考GRE的邏輯(Analysis)一樣......
我以上舉的是假想的例子,不過實際狀況好像也有可能差不多。
先不作學術討論,民眾想知道的只是,如果開放美國牛雜進口了,十廿年後,吃台灣的豬羊和雞鴨,會不會有風險。
我想,風險可能不能說是沒有,不過應該有可能是「趨近於零」。
如果能不在牲畜飼料中添加來歷不明或者有風險的東西進去,問題應該會比較簡單。
好吧,假設拿狂牛Prion去喂豬,再把吃了一堆狂牛Prion的豬的肉去喂狗,狗到了「狗腦海綿狀病變」(假想中的疾病),那麼還是會有一堆人跳出來說,這還無法證實人吃了豬肉會得vCJD啊!
現在有關台灣進口美國牛內臟,會不會導致台灣土壤受污染和牲畜受污感染的謠言滿天飛。
學生物對科學證據有興趣的朋友,有篇不錯的評論論文,探討朊毒體從腸道入侵到神經組織的過程和機制。從中可看到,大部分動物因感染朊毒體而致病的,除了遺傳因素,大部分就是病從口入的。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4, 201-211 (March 2006) | doi:10.1038/nrmicro1346
Mabbott NA, MacPherson GG.
Institute for Animal Health, Ogston Building, West Mains Road, Edinburgh EH9 3JF, UK. neil.mabbott@bbsrc.ac.uk
Prion diseases are neurodegenerative conditions that cause extensive damage to nerve cells within the brain and can be fatal. Some prion disease agents accumulate first in lymphoid tissues, as they make their journey from the site of infection, such as the gut, to the brain. Studies in mouse models have shown that this accumulation is obligatory for the efficient delivery of prions to the brain. Indeed, if the accumulation of prions in lymphoid tissues is blocked, disease susceptibility is reduced. Therefor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ells and molecules that are involved in the delivery of prions to the brain might identify targets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delivery of prions to the brain.
PMID: 16462753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這篇很有意思,謝謝分享。
這兩天開始用功在自己的功課上,Seminar迫在眉睫阿,倒是沒有時間和心力來關注這事了
simon7617兄,加油吧:)
再說句老掉牙的話,愈研究就愈發現,大自然實在是太複雜,也太奇妙了。
潘銘正/中臺科大生命科學所所長
這位教授也是UC Davis出來的博士, 但他念的是微生物學.
好巧啊!
這個該死的Prion真是變態得超乎想像。
有論文的確發現600 °C的高溫把感染了prion的腦組織烤15分鐘化成灰了,灰燼居然還有感染力,不過在1000 °C在高溫下焚燒,就會完全失去感染力: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0 Mar 28;97(7):3418-21.
New studies on the heat resistance of hamster-adapted scrapie agent: threshold survival after ashing at 600 degrees C suggests an inorganic template of replication.
Brown P, Rau EH, Johnson BK, Bacote AE, Gibbs CJ Jr, Gajdusek DC.
Laboratory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tudies,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20892, USA. brownp@ninds.nih.gov
One-gram samples from a pool of crude brain tissue from hamsters infected with the 263K strain of hamster-adapted scrapie agent were placed in covered quartz-glass crucibles and exposed for either 5 or 15 min to dry heat at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150 degrees C to 1,000 degrees C. Residual infectivity in the treated samples was assayed by the intracerebral inoculation of dilution series into healthy weanling hamsters, which were observed for 10 months; disease transmissions were verified by Western blot testing for proteinase-resistant protein in brains from clinically positive hamsters. Unheated control tissue contained 9.9 log(10)LD(50)/g tissue; after exposure to 150 degrees C, titers equaled or exceeded 6 log(10)LD(50)/g, and after exposure to 300 degrees C, titers equaled or exceeded 4 log(10)LD(50)/g. Exposure to 600 degrees C completely ashed the brain samples, which, when reconstituted with saline to their original weights, transmitted disease to 5 of 35 inoculated hamsters. No transmissions occurred after exposure to 1, 000 degrees C.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n inorganic molecular template with a decomposition point near 600 degrees C is capable of nucleating the biological replication of the scrapie agent.
PMID: 10716712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同實驗室後來在模擬焚化爐的條件下重覆了實驗,也該到類似的結論:
Environ Sci Technol. 2004 Nov 15;38(22):6155-60.
Infectivity studies of both ash and air emissions from simulated incineration of scrapie-contaminated tissues.
Brown P, Rau EH, Lemieux P, Johnson BK, Bacote AE, Gajdusek DC.
Laboratory of CNS Studies,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and Div.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fice of Research Facilities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s, NIH, US Dept. of HHS, Bethesda, MD 20892, USA. paulwbrown@comcast.net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15 min exposures to 600 and 1000 degrees C in continuous flow normal and starved-air incineration-like conditions to inactivate samples of pooled brain macerates from hamsters infected with the 263K strain of hamster-adapted scrapie with an infectivity titer in excess of 10(9) mean lethal doses (LD50) per g. Bioassays of the ash, outflow tubing residues, and vented emissions from heating 1 g of tissue samples yielded a total of two transmissions among 21 inoculated animals from the ash of a single specimen burned in normal air at 600 degrees C. No other ash, residue, or emission from samples heated at either 600 or 1000 degrees C, under either normal or starved-air conditions, transmitted disease. We conclude that at temperatures approaching 1000 degrees C under the air conditions and combustion times used in these experiments, contaminated tissues can be completely inactivated, with no release of infectivity into the environment from emissions.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result can be realized in actual incinerators and other combustion devices will depend on equipment design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during the heating process.
PMID: 15575075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這是第二篇論文中的原文白話:
We here report that once again, despite the nearly total destruction of over 109 LD50, and individual bioassay animal caging to avoid any possibility of cross-contamination, an ashed sample of scrapie-infected tissue transmitted disease after having been exposed to 600 °C for 15 min, and once again, we found no survival after exposure to 1000 °C. We also show that no infectivity escaped into air emissions from 15 min test burns at either 600 or 1000 °C.
Whatever the mechanism of this minimal level of survival in extreme heatwhether a result of incomplete combustion, the existence of a mineralized template for replication, or some other unimagined phenomenon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the exposure under carefully controlled laboratory conditions of a small sample of contaminated tissue to 1000 °C, under either an oxidizing or reducing atmosphere, will ensure complete sterilization of the ash and emissions. Exposure at 600 °C allows a minimal level of infectivity to persist in the ash but generates air emission products that are noninfective.
只要用1000 °C去燒,就能完全讓Prion失去活性。
以下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手術消毒prion的方法(http://en.wikipedia.org/wiki/Prion):
# Immerse in a pan containing 1N NaOH and heat in a gravity-displacement autoclave at 121°C for 30 minutes; clean; rinse in water; and then perform routine sterilization processes.
# Immerse in 1N NaOH or sodium hypochlorite (20,000 parts per million available chlorine) for 1 hour; transfer instruments to water; heat in a gravity-displacement autoclave at 121°C for 1 hour; clean; and then perform routine sterilization processes.
# Immerse in 1N NaOH or sodium hypochlorite (20,000 parts per million available chlorine) for 1 hour; remove and rinse in water, then transfer to an open pan and heat in a gravity-displacement (121°C) or in a porous-load (134°C) autoclave for 1 hour; clean; and then perform routine sterilization processes.
輸血的確有傳染vCJD的可能:
Haemophilia. 2006 Mar;12 Suppl 1:8-15; discussion 26-8.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risk of transmission by blood transfusion and blood therapies.
Ironside JW.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National CJD Surveillance Unit, Western General Hospital, Edinburgh, UK. james.ironside@ed.ac.uk
In the last decade, a new variant of the human prion disease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now known as variant CJD or vCJD) was identified and causally linked to dietary exposure to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 during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Preliminary studies in animal models suggest that prions can be transmitted by blood. Based on two recent reports of iatrogenic vCJD transmission by blood transfusion in humans, a Department of Health-sponsored risk assessment warned that recipients of plasma therapies are now at risk of contracting vCJD from potentially infected donors. It is believed that all the population may be susceptible to vCJD infection, although clinical cases have so far occurred only in methionine homozygotes at codon 129 in the human prion protein gene. A non-invasive blood-based diagnostic assay is urgently needed. Because the incubation period may be upwards of 40 years and there is no reliable screening test, it is currently unknown how many people may be in an asymptomatic phase of vCJD infection in the UK. However, there remains a distinct possibility that some infected patients may never develop clinical symptoms but will remain asymptomatic carriers who can potentially transmit the disease to other individuals. Therefore, screening of infectious individuals will be a critical component for individuals who rely on blood transfusions and/or blood therapies. In the absence of screening tests or effective therapies to treat this disease, a formidable worldwide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lies ahead to prevent new infections, accurately assess infection rates and treat infected patients.
PMID: 16445812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原來潘教授也是母校的學長,謝謝您提供的資訊,讓我順便把他的《蘋果日報》的投書補上:)
轉貼:不願意面對的真相之美國牛內臟絞肉
(一)揭發真相,認清事實
吃美國牛內臟的得病機率只有"百億分之幾"嗎?衛生署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算出吃美國牛內臟得到新庫賈氏症的機率為百億分之1.5。然而,其計算機率所根據的統計數據---美國只有三頭病牛---卻是錯的,因為美國農業部使用的統計方法根本違反了基本統計學原理。
以日本為例,從他們發現狂牛症病牛後就對境內牛隻進行全面普查。然而,事實上,美國農業部從未對美國牛進行全面普查,連隨機抽樣調查都沒有,而是只檢查由業者自行認定與採樣的疑似有問題牛隻。其假設是,假如他們在這些牛隻身上找不到狂牛症,那就更不可能在其它牛隻身上找到狂牛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狂牛症諮詢委員會會議紀錄, http://www.fda.gov/ohrms/dockets/ac/06/transcripts/1006-4240t1.htm)
但這樣的假設極不恰當。例如,假設疑似問題牛隻共有八十萬頭,其罹病機率是百萬分之一,而看似健康牛隻共有二千萬頭,其罹病機率是二百萬分之一,則疑似問題牛隻罹病的期望值是0.8頭,而看似健康牛隻的罹病期望值卻是10頭。換句話說,如此一來,即使對全體疑似問題牛隻進行普查,也不見得能找到病牛,但在此同時卻極可能還有10頭病牛沒有被發現。至於,疑似問題牛隻數量與看似健康牛隻數量相比,真有那麼懸殊嗎?的確很懸殊,因為感染狂牛症的病牛必須等到兩三歲大時,才可能會開始出現症狀,然而牛隻們卻沒什麼機會長到那麼大。「比較年輕的牛隻是會被傳染而且具有傳染力的,然而牠們在開始出現症狀前就會被宰殺供人類食用了。...換句話說,美國沒有發現其它狂牛病牛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美國人已經吃掉所有的證據了。」(Greger, 2003, http://www.organicconsumers.org/madcow/greger123103a.cfm)
事實上,美國發現的第一頭狂牛症病牛,就是一隻看似健康的牛。根據美國的新聞報導,牧場工作人員David Louthan表示,那是頭"perfectly good walking cow",之所以會被送去檢測,「完全是巧合」(just a fluke):當他發現那頭牛被誤送到拖車上時,因為趕著下班,懶得再把牠帶出來,就直接用槍把牠殺了,所以這頭牛才會陰錯陽差地被送去檢測。後來這位員工由於害怕自己染上狂牛症,因此到處寫信告知此件事情的真相,結果沒多久就被牧場解雇了,USDA(美國農業部)人員還到他家門口守候,甚至有配槍的 USDA人員把他帶到車上質問「你到底想怎樣?」(What do you want?)(2004年2月6日,http://www.msnbc.msn.com/id/4198248)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至今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案例,因為食用美國牛肉而得狂牛症」(參閱http://www.udn.com/2009/10/28/NEWS/NATIONAL/NATS6/5218491.shtml)然而,這是事實嗎?
請參閱"First North American death of Mad Cow disease reported"(http://www.mapcruzin.com/news/rtk080802c.htm)一文。該文作者是加拿大人,講的是剛好發生在他家附近的北美洲第一位被提報的狂牛症致死病例(人)的故事。這個病例在過世好幾個月後相關的新聞才爆發開來。由於這個病例是在過世之後才被檢驗出死於vCJD(新庫賈氏症或人類海綿狀腦症),但是當初用來醫治此病例的內試鏡後來也被用在其他七十幾位病患身上。由於vCJD會經由輸血傳染,醫院害怕將來被這些無辜的病患控告醫療疏失,因此主動通知這些病患相關的風險,整件事情才爆發開來。
或許您會說這是發生在加拿大的故事,與美國有什麼關係嗎?有的,因為美國也是一樣,並沒有強制規定醫師與醫院一定要提報疑似的病例。「美國疾病管制局並沒有實施全國性的規範來要求醫師與醫院提報此病的病例。」(Steve Mitchell, 2003, http://www.rense.com/general47/spor.htm)
另外,請看看美國第一位因狂牛症致死的病患的相關新聞報導,如下列網址:http://edition.cnn.com/2004/HEALTH/06/21/madcow.patient/
這位小姐於2004年過世時,正值25歲的花樣年華。她於1979年出生於英國,於1992年移居到美國,於2002年四月被診斷出疑似罹患vCJD。在那之前,她已吃了大約10年的美國牛肉了。
當然您也可以說她不是因為吃美國牛致死的,而是因為吃英國牛或者其他任何原因。因果關係要如何推論,那是您個人的自由。但我只相信客觀的事實:她死於vCJD,而她吃了大約十年的美國牛肉。
附註:vCJD潛伏期為7年以上,可參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網頁,網址為http://www.tlri.gov.tw/Info/News_Detail.asp?RID=12449
(二)破除迷思,拒絕美牛
對於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來說,制定各項法規的基本精神必須以保障個人人身自由為原則,然而,若個人自由會影響到他人的自由,就必須予以限制。簡單地說,亦即,個人自由必須以不侵犯他人自由為前提。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不好的東西會對人產生負面影響,公權力不可能全面介入干涉個人的私生活,除非此個人行為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權益。例如,喜歡熬夜作息不正常或不喜歡吃蔬菜等等生活習慣也會致癌,但民主政府不會立法禁止熬夜,也不會規定每人每日一定要吃五蔬果否則要罰款等等,因為這些行為不會影響到其他人,除非熬夜不睡時製造噪音影響到別人安寧。
在此共識之下,我們便可就下列事物逐一探討:
1. 檳榔:個人嗜吃檳榔會導致口腔癌,但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因此公權力不介入。
2. 酒:個人酗酒除了傷身外,酒後開車會造成公共危險,因此明令禁止並取締,有些國家甚至禁止在室外公共場合喝酒,例如澳洲。
3. 香菸:個人抽煙除了傷身外,二手煙對旁人的毒害更嚴重,因此我國已明令禁止在公共場合抽煙。
4. 牛肉:個人嗜吃牛肉(紅肉)可能會增加罹癌的風險,但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因此公權力不應介入也沒有介入。
5. 美國牛絞肉:個人嗜吃美國牛絞肉具有罹患狂牛症的風險,然而狂牛症變性蛋白已被證實會經由輸血傳染,而且美國牛肉與其他牛肉無法輕易分辨,牛絞肉更可能混入其他食品加工品(例如火腿、貢丸、素料等),使所有國人皆暴露在狂牛症的風險之中,那麼,公權力應不應該介入呢?
美國牛的情況,若真要以菸酒來作比喻的話,那就好比是某一特定品牌所出產的酒,有一定的比率有問題,喝了可能會死人(例如在某種機率下會混到工業酒精),而且也確實有人因此喪命。那麼,在該品牌無法保證也無法做到百分百安全的情況下,我們會允許其在市面上販售嗎?當然,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做到絕對百分之百安全。但是,一個有理智的人會想辦法提高自己吃的東西的安全機率。如果我們已知紐、澳等國的牛肉甚至台灣牛的牛肉的安全機率比較高時,何以要讓自己屈就於比較不安心的食物?
即使台灣人吃美國牛得此病的機率低到微乎其微,那麼台灣牛得此病的機率呢?我們真能信任台灣的畜牧業者不會有人拿美國牛雜肉骨粉來餵食牛隻?我們真能信任台灣的飼料業者不會有人拿美國牛雜肉骨粉來混入飼料之中?吃了之後,反正潛伏期很久,又不像急性腸胃炎可以馬上被人發現?因此有太多的環節可能出問題。台灣的執法效率、敬業精神、職業道德、飲食文化、甚至人種基因,都與歐美不同。等台灣牛也淪陷了之後,我們就不用為了美國牛在這邊爭辯了。
至於台美利益交換的問題,如果我們現在對美貿易的順差就已經很多,那麼有必要退讓以獲得什麼更進一步的利益呢?就貿易上的利益來說,頂多是某些對美出口商藉此可減少關稅等相關出口成本,那麼,除了這些出口商,以及有買相關公司股票的人以外,其他人能得到什麼利益?即使相關公司的員工,也不見會因為大老闆賺更多錢而跟著加薪,其他普羅大眾就更不用說了。另外,若將此歸因於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範,那就更說不通了。中國、紐西蘭、澳洲等其他國家也有加入 WTO,但卻可以堅守自己的主權,拒絕開放美國牛絞肉進口。
話再說回來,除了全面的食品安全疑慮(除非有人此後絕不再吃任何"加工食品")與輸血安全疑慮(除非有人一輩子都不會用到別人輸的血)之外,我們為了讓這些大老闆們賺更多錢,還要付出什麼代價?麥當勞等大型連鎖速食店的酸油事件,造成了多少清白的小店家(例如炸雞排、鹽酥雞、臭豆腐等)生意跟著一落千丈?更前一陣子的中國毒奶事件,造成多少清白的麵包店跟著倒閉關門?這就是為什麼這次國內有那麼多牛肉相關商家或產業公會急著建立自己的認證方式以撇清關係,但開放有疑慮的美國牛絞肉與內臟進口後,這些商家生意難保不會受到波及。
政府本就不該為了發展經濟而犧牲民眾安全,更何況如果並不見得有利於全民的經濟發展呢?
(本文作者放棄一切著作權與智慧財產權,歡迎任意使用或轉錄,不用註明出處。)
我想,美國牛得狂牛病的風險,被低估並非不可能的。得病的牛沒被驗到,得病的人也還沒發作,所以風險很難被精確地估計。
我很不想提陰謀論,不過我想在美國的政商利益糾葛不清的關係下,美國政府和牧場就算不至於想要積極地掩蓋事實證據,也會較消極地處理衛生管控(http://www.usatoday.com/news/opinion/editorials/2006-08-03-our-view_x.htm)。而事實上也有美國農業部(USDA)試圖阻攔狂牛病檢驗的證據(http://web.archive.org/web/20070928064710/http://www.3buddies.com/creekstone/news-appeal-response.html)。
美國之所以大搖大擺地強銷到日本南韓和台灣,而非其他人口更多的國家,原因不外是因為這幾個國家大致上較為親美,而且經濟長期依賴外銷到美國的製造業,因為美國大可有持無恐。
還有,我也很好奇的是,美國拚命要賣牛肉牛雜到亞洲國家,那麼牛的肉骨粉呢?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禁止用反芻動物的肉骨粉喂食牛,可是他們大可混雜在動物飼料賣到其他沒有立法管制的國家啊!
關於美國是否有可能趁虛而入地把牛肉骨粉混在牲畜飼料買到台灣,我想應該也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該嚴肅地討論的問題。
回應:"不過這次顯然是個政治事件!而不是科學事件!"
是的。上列持正面態度的所謂學者專家中,有許多位正是獲聘為衛生署相關諮詢委員會的委員。我實在不想因為一個人的身分不同而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其言論,然而,一旦學者專家成為政府聘雇人員後,其觀點還能以純粹學者專家的觀點視之嗎?還是應該以官方觀點視之呢?例如,衛生署長等相關政府首長也有許多是學者專家背景出身的,但這些人一旦當官後,其觀點還能被歸類為看似客觀公正又中立的所謂"學者專家觀點"嗎?話說回來,所謂"學者專家"到底是怎樣認定的?俗話說術業有專攻,那麼到底要"專"到多細才叫做專家?還是說,"專家只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其實,只要有兩人以上存在的地方,就有政治存在,學術圈當然也不例外。"知識就是力量"的意思是,誰掌握了知識(的詮釋),誰就擁有了主宰他人的權力。若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可以參考法國思想家Michel Foucault的相關著作。
傳柯重出江湖了XD 孔恩也不會甘寂寞的吧:p
這篇文章的用意非常簡單,只是整理出各大報中,醫學或生命科學學者的意見,不管持正反觀點,讓大家比較方便討論。讀者當然要以批判式的精神判斷學者們的用意。
至於科學哲學的問題,我個人非常感興趣,不過這次能不能先不討論:p
http://www.plurk.com/p/4d557u
很有趣的漫畫,謝謝分享。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