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 星期四

跳脫人類感官,從動物的角度看世界










「莊周夢蝶」是一則出自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著名的寓言,描述他有天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自由自在地飛舞。夢裡的他無憂無慮,完全沉浸在化為蝴蝶的喜悅中。但是當他醒來後,卻開始質疑自己的真實身分:究竟他是一個夢見自己成為蝴蝶的人,還是一隻夢見自己變成人的蝴蝶呢?

身為一位生物學家,看到這個寓言時,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他在採蜜時,吸到的花蜜感覺到是甜的嗎?當莊周在夢中化身為蝴蝶時,他所看到的世界,是透過蝴蝶的複眼嗎?如果他看到的世界,和原本看到的並無二致,那他怎麼會質疑自己的真實身分是否為蝴蝶,而莊周這個人不過是蝴蝶在夢中化身的呢?

我們永遠無法體會其他動物是怎麼感知這個世界的,包括夢到化身為蝴蝶的莊周也是。每種動物都被限制在其獨有的「感官泡泡」之內,只能感知到廣闊世界的極小部份,這個感官範圍稱為「環境界」(umwelt),由德國動物學家魏克斯庫爾(Jakob Johann von Uexküll, 1864~1944)提出。根據魏克斯庫爾的說法,如果蝴蝶做夢化身為莊周,那夢裡「莊周」看到的世界,相信也會是透過複眼看到的樣子。

比人類更靈敏的動物感官

繼佳評如潮的《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I Contain Multitudes: The Microbes Within Us and a Grander View of Life)後(請參見〈我包羅萬象〉),科學記者楊(Ed Yong)在《五感之外的世界:認識動物神奇的感知系統,探見人類感官無法觸及的大自然》An Immense World: How Animal Senses Reveal the Hidden Realms Around Us)中,深入探討動物如何透過其獨特的感官,體驗身處的自然世界,並展露出這些與人類截然不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感受,挑戰我們過去對於自認熟知的「現實世界」的理解。同時也藉由呈現不同物種的感知,來鼓勵讀者跳脫人類感官的局限。雖然忠實複製動物的體驗在人體上,短期內應該是不可能會實現,但我們仍能嘗試用想像力從動物的視角來觀察世界。

楊拜訪了許多動物學家的實驗室,這些學者因長期專注於研究某些不為人知的動物感官體驗而略顯孤僻,研究也鮮為人知。可是聚沙成塔後,將這些大量的動物學研究集合起來,卻是一場令人目不暇給的旅程。楊在這本書中一一詳述,其中更有許多讓我們大開眼界的例子。

首先,動物也和人類一樣有傳統五感的感官體驗,能看到、聽到、嗅聞到、品嚐到。但是牠們的能力優於我們,例如:蝙蝠和某些海洋哺乳動物(如鯨豚)使用超聲波進行回音定位,得以在黑暗中導航和捕獵;一些蛇類能夠感測紅外線輻射,這讓牠們得以在黑暗中定位獵物,伺機而動;還有一些動物,如狗和昆蟲,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能夠偵測和追蹤微量的化學物質;某些昆蟲和鳥類能夠看到偏振光,因為這對於牠們遷徙的導航和尋找食物非常重要。

還有其他超越我們的感官系統,例如某些海洋動物,像是鯊魚,能夠感知到微弱的電場變化。這種能力幫助牠們在深海中導航和狩獵;海龜和某些鳥類能夠感知到地球的磁場,這對牠們進行長距離的遷徙至關重要;有些魚類例如海牛,具有非常敏感的壓力和振動感應,能偵測到水中的微小變化。甚至,連尚未孵化的蝌蚪都能感受到外界的振動,當牠們察覺到將被蛇當成食物時,牠們會以極快的速度孵化以逃離蛇口。以上這些例子顯示出生物感官世界驚人的多樣和複雜。

以「牠」者出發,理解動物的敏感脆弱

本書也挑戰了以人類感受為中心的觀點,作者透過展示動物感官的豐富多樣——許多動物能夠感知人類無法察覺的訊號和刺激,如超聲波、紅外線、電場和磁場,凸顯人類在感知自然界的廣度和深度上的局限。這表示,如果多彩多姿的動物感官世界遠超出我們日常生活的感知,那我們人類所有的感官經驗,在整個「真實的」自然界中只是一小部份。

然而,我們卻常常以人類的感覺為基礎,卻忽略了動物是如何理解世界。例如許多飼主在遛狗時,漠視了狗用嗅覺探索世界的需求和樂趣,僅是急促的拖著牠們趕路。但透過這些動物感官研究,說明自然界存在著許多我們無法直接感知或理解的現象,不同動物以不同的方式體驗世界,這挑戰了我們常把人類的經驗視為普世標準。《五感之外的世界》提醒我們去思考和尊重生物的多樣性,並意識到每種動物都有其獨特的生態棲位和角色,鼓勵我們從更廣泛的視角來理解生態系統,不僅考慮物種之間實質上的互動,還包括牠們的感官世界,才能更理解生態平衡和生物間的依賴關係。

透過對動物感官能力的科學探索,作者也鼓勵我們進一步研究和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包括光汙染、聲音污染和化學物質污染對動物感官的影響。了解動物感官世界的脆弱和奇妙,或許能促使我們思考如何更加負責任地與自然共存,強化保護生態的意識。

追求更深刻更廣闊的感知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還涉及動物學、神經科學、生態學等多門學科,展現了跨學科研究的價值和魅力。透過探索動物的獨特感官體驗,展示自然界中我們未知或理解不足的方面。這種發現的樂趣和對未知的探索,是激發科學興趣的強大動力,令許多動物學家廢寢忘食。楊完美平衡科學的嚴謹和個人的激情,以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把科學事實和發現,融入生動的故事中,讓我們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能學習到新的動物學知識,甚至激起對生命科學研究的興趣。

《五感之外的世界》的主旨,是探索非人類的感官世界,但對於深入理解人類的感官,以及這些感官如何塑造我們每個人獨特的世界觀則較少討論,我另外推薦兩本主要探討人類感官能力的《超級感官:人類的32種感覺和運用技巧》Super Senses: The Science of Your 32 Senses and How to Use Them)和《跨感官心理學:解鎖行為背後的知覺密碼,改變他人、提升表現的生活處方箋》Sense: Unlock Your Senses and Improve Your Life)剛好可以遞補這些資訊的空白(請參見〈人類的32種超級感官〉〈解鎖跨感官心理學的生活處方箋〉)。

也許是關於感官的科學研究成果在近年大爆發,另外有不少書籍探討聽覺、嗅覺、味覺,是如何在動物的生活和演化中扮演關鍵角色,也非常值得一讀。例如《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Sounds Wild and Broken: Sonic Marvels, Evolution's Creativity, and the Crisis Of Sensory Extinction)、《你聞到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Smelling to Survive:The Amazing World of Our Sense of Smell)和《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味如何推動人類演化、演化又如何塑造飲食文明?》Delicious: The Evolution of Flavor and How it Made us Human),這幾本書都能讓我們用全新的方式來感知這個世界的繽紛多彩(請參見〈地球之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來當個「嗅」外慧中的「嗅」才!〉〈別有風味的科學〉)。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3年第262期11月號】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