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我們能否解密陌生人?








這個瘟疫蔓延的時代,一個看似無害的陌生人在公共場合如果沒有和你保持社交距離、又沒有戴上口罩,即使他體溫正常也不自覺有啥不舒服,但對你而言,他的輕聲咳嗽或口沫橫飛,都可能很致命。

我們都希望這種對陌生人草木皆兵的緊張局勢不必維持太久,讓我們能夠在公共場所習以為常地安心自在。然而,仔細想想,我們不管是在熟悉的城市還是出國旅遊,一天要面對成千上萬的陌生人,而我們卻不必隨時擔心他們對我們不利,這在人類歷史上頗不尋常。

我們在城市中,別說是街上遇見的人,連鄰居都可能不認識幾個,只要不鬧事,甚至也沒有必要交往。我們的老祖宗穴居的石器時代到工業革命以前,大多數人類都是生活在小鄉鎮裡,一生接觸過的熟人有限,甭提隨時見到大量陌生人,所以遇到不認識的人,保持警戒才是正常的。可是現在搭趟捷運或公車,與熟人不期而遇就可以當作稀罕事到臉書公告天下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因為各種業務必須要打交道的陌生人,就更不計其數。

現代生活要和大量陌生人打交道,就要對他們有起碼的信任,否則成天提心吊膽,遲早需要心理諮商,可是我們真能對陌生人不斷保持高度信任而不損害自己的利益和權利嗎?這是我們生活中必須要嚴肅面對的大問題,值得讀幾本好書來好好探究一下。首先,來談談這本《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Talking to Strangers: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the People We Don’t Know)。








《解密陌生人》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對許多愛書人來說不必多作介紹,因為他的《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決斷2秒間:擷取關鍵資訊,發揮不假思索的力量》(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What the Dog Saw: And Other Adventures)、《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在國內外都長居暢銷書排行榜,許多讀者,包括我過去,讀了他的書都有種腦洞大開的感覺(請參見〈以小勝大,以弱制強!〉〈如何成為超凡的異數?〉)。




讀的書愈來愈多,會慢慢發現他嘴炮和唬爛的功力不是一般的強,許多看似沒有關聯的事物,都能被他一股腦打包回家,其中有些他掰出來的關聯性,經歷時間的考驗,被學者發現原來唬爛成分居多。不過,他的書還是很值得一讀,看看有多少學者被他搞得要大肆研究和宣傳來澄清,就可知其影響力有多大。

葛拉威爾用了許多故事讓我們見識:要瞭解和我們利益攸關的陌生人,並不是件簡單易行的事。《解密陌生人》用了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傳播學教授萊文(Timothy R. Levine)的提出的「預設為真理論」(Truth-Default Theory)。首先出場的,是有如諜報片中的峰迴路轉。美國在冷戰期間派駐大量的間諜,在鄰近的古巴尤其如此,可是在1996年,三架美國小型民用飛機,在跨海飛去古巴投遞反卡斯楚傳單時,被古巴空軍擊落,一位海軍上將第二天在電視上表示,原先古巴海軍方就對他表示要擊落發送傳單的飛機,可是國防部卻不加理會,這引起了軒然大波。

美國國防情報局(DIA)有情報分析員認為美國是被設計的,可是過了好一陣子才發現,原來他們老早就懷疑的一個自己人,原來還果真是雙面間諜,而且當初約談時,早就破綻百出,只是他們居然自己合理化了雙面間諜在被盤問時的一連串不尋常的舉動和說辭。連專業特務都無法及時辨別謊言了,一般人能有多大的把握?心理學家有做過一個實驗,錄製了44份影片,其中有一半的人在實驗中撒了謊,可是找來辨別的實驗者中,只有54%的準確率捉出謊言,和抛硬幣決定的準確率差不多。

一般情況下,我們分辨真話的能力較強,分辨假話能力較差。「預設為真理論」認為,我們在江湖中混久了,一般是預設他人的話語是真的。雖然我們還是會有所懷疑,但只要懷疑得不夠多,就還是會預設為真。

《解密陌生人》書中另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多夫龐氏騙局。伯納.馬多夫(Bernard Madoff)是美國金融界經紀,前納斯達克主席,開設了自己的對沖基金——馬多夫對沖避險基金,作為投資騙局的上市公司。他因為設計一個龐氏騙局(層壓式投資騙局),令投資者損失500億美元以上,其中包括眾多大型金融機構。馬多夫的騙局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機構的監管之下長期運作,從未被察覺。

其實,有位名叫馬科波洛斯(Harry Markopolos)的獨立詐騙調查員表示,他老早就向美國證交會舉報馬多夫,只是沒人理會他。葛拉威爾用俄羅斯民間傳說中的「聖愚者」(yurodivy)來說明這種不適應社會、自我中心、不受歡迎的人物,因為他們就像〈國王的新衣〉中敢說實話的小孩一樣,令當事人和組織尷尬。這種吹哨者,在我們社會中只會被視為叛徒吧。他們處處對人提防,很不受社會歡迎。像是馬科波洛斯,因為難以相信他人,隨時都在防備會不會有天被自殺,日子並不好過。

萊文主張,在演化的過程中,我們從未發展出精密和準確的技巧來察覺欺騙,因為偶爾被騙換來的是更有效率的溝通和社會和諧。我們對利用微表情判斷情緒的透明性,就像關了聲音仍然能從微表情看出《六人行》主角們的情緒一樣,其實是個迷思。真實的人生其實不像《六人行》那樣公開透明,這其實推翻了葛拉威爾自己在《決斷2秒間》中提倡「可以用臉面肌肉變化來精準判斷情緒」的理論,反而稱之為「民間心理學」(folk-psychology),這個轉變在《解密陌生人》註解中有詳細說明。

《解密陌生人》指出,有些法官堅持要看到當事人的臉才判案,或者當作保釋或假釋與否的根據,可是準確度卻比電腦軟體還差。許多人可能內心萬馬奔騰,卻依然面無表情。真正說謊的人,也有可能表情不急不徐,而且還堅定地注視對方雙眼。就像老練的政客,見了面也會被騙,例如英國首相張伯倫見了希特勒兩次,還是被後者耍得團團轉,一再縱容納椊德國,後來導致二戰爆發。

近來和剛從歐美回國的朋友聊到冠狀病毒疫情,有人認為歐美諸國會大意,其中一個可能是因為對他們來說,比較可怕的是蒙臉恐怖份子用炸彈進行恐怖攻擊,所以對戴口罩這事極為抗拒。既然人的微表情不太可靠,戴了口罩也沒差,可是萬一陌生人真是恐怖份子呢?葛拉威爾訪問了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設計「強化審訊」的專家,還詳細地列出他們逼供的三大手段,實在太兒童不宜了,自己去書裡看吧。

然而,逼供出來的資訊有用嗎?《解密陌生人》舉了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Khalid Sheikh Mohammed,KSM)被嚴刑逼供的情報為例,他的確提供了大量資訊,可是仔細去看會發現他幾乎列出了你想得到的所有恐怖主義活動──這種資訊沒有意義。這個教訓是,愈想要從陌生人身上硬挖出真相,可能就離真相愈遠。

讀到這裡,難道我們要放棄對陌生人的瞭解嗎?《解密陌生人》談到,我們雖然無法瞭解陌生人,但是可以減少誤解。葛拉威爾指出,當英國把城市煤氣改成天然氣,自殺率居然下降了,因為後者不含一氧化碳,而許多原本要用城市煤氣自殺者,也沒有用其他方法尋短。這是人和環境耦合的展現,是行為與具體環境和條件的關聯。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也曾是自殺熱點,根據研究,絕大多數要到金門大橋自殺的人,被出乎意料地阻撓後,也沒有再到他處或用其他方式自殺。犯罪率也有和城市特定區域耦合的現象,因此要預防犯罪,可以針對性地加強警力部署。

最後,《解密陌生人》還是提醒我們,要瞭解陌生人有多難。書中的一個悲劇是一位名為布蘭達(Sandra Bland)的黑人女性,她因為變換車道沒打方向燈,被警察安辛尼亞(Brian Encinia)攔下,後者原本只是想給予警告,可是在一連串的誤會下,布蘭達被逮捕關進警局,她三天後在牢房中自殺。安辛尼亞是個惡棍警察嗎?事後的調查說明他並不是,只是他不懂得如何有效和陌生人溝通而已。美國因為太多黑人被白人警察誤殺,各大城市因為「Black Lives Matter」運動而造成的動盪已夠多,這都一再說明,要瞭解陌生人而不造成誤會,我們的社會還有很多要學的。

在這個瘟疫肆虐的時代,加上中美貿易摩擦等等因素,對陌生人的瞭解會不會產生更多誤會,可能也是「國際化」能否持續的關鍵;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在現代社會中要如何適可而止,也考驗我們個人的智慧吧!《解密陌生人》書中還有大量案例,值得好好討論!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