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不支持死刑,雖然也未積極主張廢死,十幾年前寫了幾篇文章,駁斥支持死刑才是唯一正義才是口人土的論點,我提出有憑有據的論點,得到極大的反響,有超多網友來留言,理性討論的是極少數,絕大多都是詛咒我親友最好是被虐殺而死,然後我再來主張殺人犯不該被判死刑!
那陣子,各種詛咒多到我身心俱疲,甚至一度真的擔心我親友是不是會因為我的言論被虐殺。後來,我終於受不了了,就向那些來詛咒的鍵盤正義俠們請教:虐殺我親友的人,該不該被判死刑?迄今為止沒人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如果他們說該判死刑,那果然知道虐殺我親友是罪不可赦的嗎?如果不該,那誰才真的是反對死刑啊?
除了排山倒海而來的詛咒,不少朋友也公開反對我的這個立場。後來,除了少數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甚少在公開場合談論這議題了。至到2019年,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觸碰了這個敏感議題,才發現飾演人權律師的吳慷仁居然沒有被詛咒,後來不僅熱門影集《人選之人─造浪者》裡的總統候選人也支持廢死而且還當選了,更深入討論死刑的影集《八尺門的辯護人》甚至扭轉了我一些好友對死刑定讞就必定該儘速執行才是唯一正義的想法。我也發現,現在在臉書上討論廢死,也沒像以前那樣飽受一面倒的詛咒。
今年爆發了多次 #metoo 事件,社會上幾乎是一面倒地撻伐那些性騷擾的加害者,可是對照2018年的公投第15案《性平教育》:「您是否同意,以『性別平等教育法』明定在國民教育各階段內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且內容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課程?」獲同意票350萬7665票(34.01%),不同意票680萬5171票(65.99%),票數相當懸殊,結果為「不通過」。如果這個公投提案換作是今年中以後舉行,結果還會一樣嗎?
有意參與公共議題論述的朋友,或許也跟我一樣,過去以為應該使用事實和證據來改變人們想法。然而,許多心理學研究卻得出相反的結論:當人們遇上與自身信念抵觸的觀點或證據時,除非它們足以完全摧毀原信念,否則會忽略或反駁它們,產生原信念反而更加強化的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如此一來,我們是否就無法改變人們的想法了呢?所有社會議題的推動就只能是狗吠火車?
這本《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關於信念、觀點與說服技巧》(How Minds Change: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Belief, Opinion, and Persuasion),如同其書名,作者科學記者大衛.麥瑞尼(David McRaney)對大腦、思想和文化的交集著迷。他重新評估了重大想法變化:在同性婚姻方面。1996年,超過七成的美國人反對同性婚姻,現在卻有大約七成的人贊成;英國在2020年底仍有近九成民眾拒絕接種新冠疫苗,但不到一年即情勢互換。
為了了解為啥會發生這種情況,麥瑞尼與美國加州洛杉磯同志中心的政治行動部門領導力實驗室(Learn Act Build,LAB)進行了交流。我原以為加州是美國最開明的州,可是2008年,卻出人意料地通過了禁止同性婚姻的第八號提案公投, 是加州LGBTQ運動的重大挫敗。此後他們開始開發說服技巧,試圖找出人們投票支持該禁令的原因,開展了所謂的「深度遊說」。他們沒有試圖說服人們後者錯了,而是傾聽他們為什麼認為自己是對的,並溫和地敦促他們解釋自己的想法,尋找機會讓他們反思並同情同性伴侶。
麥瑞尼其實在教會影響力頗大的美國保守南方州,也就是聖經帶(Bible belt)出生和長大,在這本《如何讓人改變想法》中要探討的議題,其實也是他自己極為關切的。他涉獵了政治和時尚、社交媒體、心理學和人類演化,以了解新的信仰、觀點和說服的科學,探討了改變想法的原因和方法。麥瑞尼想知道的是為什麼這些人改變了想法,以及是否有任何共同因素影響了他們做出徹底改變生活的決定。
法國巴黎吉恩.尼科德研究所(Jean Nicod Institute)的認知科學家雨果.梅西耶(Hugo Mercier)就在《為什麼這麼荒謬還有人信?揭開你我選擇相信與拒絕相信的心理學》(Not Born Yesterday: The Science of Who We Trust and What We Believe)精闢地告訴大家,在那一些群眾相信謬論的案例中,他們可能並不是打從心中真的無條件地相信,而是另有心機的,例如相信地球是平的人,可能是想要鶴立雞群地顯示自己的獨特性;相信領導任何一個蠢話的人也可能只是要用自己顯而易見的愚蠢宣誓效忠等等(請參見〈為啥這麼鬼扯蛋還有阿宅信?〉)。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開場的故事中,負責製作BBC劇集《陰謀公路之旅》(Conspiracy Road Trip)的工作人員,帶了五名英國陰謀論者於2011年6月在倫敦登上飛往紐約的航班。在該劇的每一集中,陰謀團體的成員都會被帶往世界各地,會見專家和目擊者,用無可否認的事實和證據挑戰他們的信念,目標是讓他們在劇集結束時回心轉意。
這一集聚焦於堅信官方對911事件的敘述是謊言的「真相者」(9/11 truthers)。 他們前往紐約、維吉尼亞和賓州,在那裡會見了爆破、炸藥、航空和建築方面的專家,以及受害者家屬、政府官員和建築師。他們還在商業航空模擬器中進行了模擬,讓他們在紐約市上空降落一架單引擎飛機。他們中有多少人最終改變了主意? 在《陰謀公路之旅》的其他每一集中,這個數字都為零。 但這一次,是一個阿宅。
麥瑞尼向我們講述了他與那位名為查理.維奇(Charlie Veitch)的阿宅的會面,後者曾經是一位著名且有影響力的911陰謀論者,因其在YouTube上發布的陰謀論影片而聞名,其中一些觀看次數超過百萬,並因其經常拿著喇叭走上街頭,試圖招募人們加入這場運動而聞名。他曾與著名的陰謀論者瓊斯(Alex Jones)和艾克(David Icke)成為朋友並合作。然而,在這一集的拍攝過程中,查理發生了一些變化,他最後的頓悟是在遇到受害者家屬後。其他陰謀論者仍相信那些家屬要嘛被FBI洗腦,要嘛是付費演員。
麥瑞尼還遇到了兩名前韋斯特布羅浸信會(Westboro Baptist Church)成員,那是一個以極端反同性戀立場和遊行示威糾察美國軍人葬禮和褻瀆美國國旗而為人所知的獨立教會。儘管他們知道家人和朋友會與他們斷絕關係,但他們還是離開了教會。為了理解其中的原因,我們首先需要討論為什麼人們開始牢牢堅持一套信念。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為我們開示:說服不是強迫,也不是試圖用事實或道德優勢來擊敗對手,也不是與勝利者或失敗者的辯論。真正的說服是分階段引導一個阿宅,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與手頭的資訊保持一致。如果這些阿宅不想改變主意,你就無法說服他們改變主意,而最有效的技術更多地關註這些阿宅的動機,而不是他們的結論。在很多方面,說服主要是鼓勵人們意識到改變是可能的。歸根結底,所有的說服都是自我說服。人們會根據自己的願望、動機而改變或拒絕改變。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用大量著名的心理學案例如錯視、腦補等等告訴我們,確定性是一種情感需求,在真相不確定時,大腦會偷偷幫我們處理掉不確定性,想像出一個它認為最有可能的事實。如果我們看到的事實無法達成共識,大腦也會用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來消除歧義,而這種消除歧義會導致天真的現實主義,而我們卻常常沒有自覺。
由於消歧義的主觀性常常感覺像客觀的,天真的現實主義讓我們以為自己的信念、態度和價值觀,都是經過了仔細的理性分析,從未被外在因素干預過。因此,我們以為只要他人和你一樣深思熟慮地思考這個問題,就該改變想法,並認為任何不同意你的結論的阿宅可能只是沒有掌握所有事實,而對手也同樣這麼認為。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還告訴我們,Z > P⋯⋯哦不⋯⋯SD > PD,也就是對社會性死亡(Social Death)的恐懼大於肉體的死亡(Physical Death),正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大腦在某種程度上抵制改變,其中最強烈的動機是對羞恥和排斥的恐懼。作為一種社會靈長類動物,人類更看重成為群體中的好成員,而不是在事實、道德或其他方面正確無誤。這就是為何當一個新想法挑戰了和身份認同有關的想法時,我們會感到深深的威脅。
當我們使用錯誤的工具和方法說服他人時,反而弄巧成拙。一旦了解了以上狀況,改變想法也非遙不可及的。改變想法、更新假設和接受其他觀點的能力,也是演化而來的。我們必須避免爭吵辯論並從對話開始,因為爭吵辯論有贏家和輸家,沒有人願意成為輸家。
然而,如果雙方都能有安全感,能夠有心力好好思索自己的推論、思考自己的想法、探索自己的動機,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避免走進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死胡同。相反,我們可以追求尋找真相的共同目標。《如何讓人改變想法》提到了幾代活動家,他們每個人都在努力打破現狀,並將他們的方法傳授給後人,書中就列出了深度遊說的十個完整步驟。
是沒錯,我相信很多時候,我們可能真的只想爭個輸贏,其實並不關心他人想法改變與否,除非是自己真心關切的議題。如果真心想說服他人,我們是不是要敞開心胸,更謙遜、更有同理心,並且用對話替代辯論呢?祝大家,莫忘初衷!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4年1月11日 星期四
如何讓阿宅改變想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