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壞習慣,心中一直感到很慚愧,就是我很不愛收拾整理。
從前在國外唸書時,很多朋友因為我這習慣「慕名」到我宿舍參觀,現在則是爭先恐後到我辦公室打卡,然後上傳到臉書──因為它們真不是普通的亂。除了要忍受各種冷嘲熱諷,我也懷疑這算不算心理疾病:究竟是我沒有組織整理的能力?還是懶成了一種「亂癖」?
但當我讀了《不整理的人生魔法:亂有道理的!》(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幾十年的心病,突然間就被療癒了!比seafood還有效,真是感恩混亂、讚嘆混亂。這本書我一定會讓我家人拜讀,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應該開宗立派,讓信徒捐贈勞斯萊斯名車⋯⋯
《不整理的人生魔法》作者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是《金融時報》資深專欄作家、BBC廣播節目主持人,他的《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The Undercover Economist)我也曾拜讀,從生活小經驗中發掘許多經濟學大道理,許多介紹經濟學觀念的書籍文章都受其啟發,是我早期學習經濟學知識的入門讀物。另一本《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也用生活化的例子引介許多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要觀念。
這本《不整理的人生魔法》讀起來趣味橫生,用許多的故事鋪陳讓人見識一個跟過去認知很不一樣的世界。家長老師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們,要好好用心地打理居所和辦公環境,才能提高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即使像我這個把住家和辦公室搞得亂七八糟的大忙人,心中仍會希望有個整齊的環境,至少不要丟人現眼。
然而《不整理的人生魔法》卻用一個又一個實際又重大的案例,告訴我們不需太過擔心混亂的狀況,因為雜亂無章自有其內在的力量,能提升我們的創造力和韌性,而且效果還超乎想像。
過去有篇內容農場的文章,指出工作環境或房間混亂的人智商更高,我在臉書分享了那篇文章,可是有朋友憤怒地認為那是偽科學。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還好有《不整理的人生魔法》這本不可多得的好書,用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及腦科學的研究來一一還原真相,讓我們學習如何藉混亂來大撈一筆,哦不,提高創意和韌性。如果打不敗混亂,就乾脆同流合汙吧!
書中提到的有趣案例實在太多,堪稱奇葩大集合。我最喜愛的例子是MIT的20號館 ,那是奇葩中的奇葩。美國大學的館舍一般都蓋得不錯,尤其是私立院校,不像台灣受限採購法,許多公共工程只能以最低標,低品質完成。可是,MIT的20號館,簡單說就像個超大型木造違建,是為了應付二戰時研發雷達的特殊狀況,軍方臨時搭出來的,裡頭亂七八糟。
戰後,MIT基本上是把需要空間的實驗室全往裡頭塞,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單位都有。因為MIT的20號館不是精心設計的建築,裡頭的科學家可以完全不鳥校方對館舍的嚴格規範,幾乎可以盡情胡搞瞎搞;例如為了要放置大型原子鐘,他們直接開挖地板和天花板,為了進行特殊實驗,管線任意拉、任意牽。如果是在一般館舍,申請變更的作業、公文往返就不知得等到何年何月,再富創意的構想,等應付完官僚,菜都涼了。
另外,MIT的20號館房室編號系統雜亂無章,有如大型迷宮,所以在裡頭研究的科學家時常迷路或者跑錯房間,讓許多原本宅在自己研究室不太出門的科學家互相認識,然後一起嘴炮激發出合作火花,挑戰前所未有的領域。所以它不僅是駭客發源地,還孕育出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新科技先驅。
MIT的20號館揭示:一個好的館舍,重要的不是漂亮或新穎,而是能提供裡頭進行創新創意研究的人多大的自由。很多美國現在不可一世的大企業,如亞馬遜和蘋果,都是在亂糟糟的車庫裡創業的。另外,MIT的20號館促成許多原本不會產生的團隊,人都是喜愛舒適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工作最愉快,自我感覺太良好,實際績效卻很差;但一個令人尷尬的陌生人或異議份子可能讓團隊更易突破困境,表現更優異。許多研究也發現,在多元多樣的環境,人們的學習和工作成效愈好。
當然,意見愈多樣,凝聚力就愈弱。然而,有些創新創意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凝聚力,弱連結的力量更強。《不整理的人生魔法》有另一個很奇葩的例子,是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紀錄保持者」、匈牙利數學家艾狄胥(Erdős Pál,1913-1996)。他居無定所,全球趴趴走,住在合作者的家中,和他們討論以及指點迷津。他生活不規律,一旦半夜肚子餓,就會敲鑼打鼓,叫醒屋主弄東西給他吃;待膩了,就換到另一處繼續胡來。他同時間與多方合作,不斷展開新計劃;在六十年間,他獨自或與人合作寫出一千五百二十五篇論文。
因為艾狄胥合作過的數學家實在太多,有人還發明了艾狄胥數(Erdős number),用來描述數學論文中一個作者與艾狄胥的「合作距離」。菲爾茨獎獲得者的艾狄胥數中位數最低時為3。艾狄胥的艾狄胥數是0,與其合寫論文的艾狄胥數是1,一個人至少要k個中間人(合寫論文的關係)才能與艾狄胥有關聯,則他的艾狄胥數是k+1。例如艾狄胥與A合寫論文,A與B合寫論文,但艾狄胥沒有與B合寫論文,則A的艾狄胥數是1,B的艾狄胥數是2。
我相信艾狄胥在這種工作過程裡,一定有許多意料之外的發現。我們一般都希望事情按計畫進行,但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如果遇到突發事件,是該驚慌失措,還是老神在在、處變不驚?爵士樂大師傑若(Keith Jarrett)的顛峰之作,竟來自一架琴鍵有問題、踏板卡住、音不準的鋼琴。
正常來說,演奏家不會想用那部鋼琴,但年輕的策劃人承受極大的壓力,請求傑若無論如何都要演奏,否則她不知如何面對即將暴動的觀眾。結果那場演出異常成功,觀眾如癡如醉,原聲帶大賣三百五十萬張──那部爛琴讓他被迫放棄乾澀的高音,盡量在中音域發展,而且音量太小,讓他不得不全力彈奏。這兩個該死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一場神奇的演出。
對需要進行創意工作的人來說,專注力當然很重要,可是容易分心,有時候不見得是壞事。有研究發現,患有注意力失調過動症(ADHD)的人,在實驗室中表現出的創造力比一般人強,在現實生活中也如此。有次在禪修時,我們要數數字以集中注意力,法師說了件趣事,說有位數學家打坐時無法數數字,因為他一數數字,腦中就分心要作數學運算。恰當的神遊,恰好可以是創意的源泉,不過專注力當然還是很重要,那是把創意付諸行動的力量,否則就只是空談和嘴炮。
《不整理的人生魔法》真的是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除了我可以有藉口不必收拾整理(誤),更重要的是,這是本指出在知識經濟中殺出紅海前進藍海的啟發讀物。不管是學校和家庭教育,都強調整理和整齊的重要,制服儀容要整齊、課綱也要整齊、班表也要整齊。沒錯,科學管理方式提高了工業社會的效率,在血汗工廠工作不需要創意,創意甚至可能造成不易預測的危險。
然而,有許多工作極需創意,例如科研、行銷、藝術等等;教育常常扼殺創意,而需要創意的工作卻愈來愈多,因此產生所謂的學用落差,這不僅是學校無法配合產業需求(爆肝員工)而已。
台灣經濟發展在這十多年陷入停滯不前的危機,除了產業因為許多補貼和保護而沒有足夠的誘因升級,政府在法規上力求整齊恐怕也是另一項重要原因。台灣公務員因為怕事而擴大法規解釋,常常只防弊而不興利,近年台灣最富創意的高階人才,因環境不良而流失到國外去的,恐怕也有百萬之譜。
我二十年前來台灣唸書時,台灣剛民主轉型,社會亂糟糟的,但是充滿活力和希望,不像現在這麼苦悶。曾有笑話說:「香港,一切允許,除非法律禁止;新加坡,一切禁止,除非法律允許;台灣,一切允許,包括法律禁止;中國,一切禁止,包括法律允許」,但二十年過去了,法治觀念大幅改善,可是卻落入「一切禁止,除非法律允許」的綁手綁腳的地步,新加坡反而變成「一切允許,除非法律禁止」。只要和公家機關打過交道,尤其是有關金融業和青年創業,要浪費多少時間精力在符合規定,嗯,你懂的。
《不整理的人生魔法》給了我們和混亂為伍的好理由,但無厘頭的混亂並不見得是良方,況且不是所有工作都需要混亂來提高創意,有些工作只要有分毫差錯就會鬧出人命。你不會希望你的高鐵司機飆車時、有醫生開藥或動手術時即興發揮創意吧?
《不整理的人生魔法》從眾多案例的混亂中,整理出從亂中求勝、必須練習的心法:
「把握意外」,即使一手爛牌,也能玩轉人生
「包容不一樣的人」,距離遠的弱連結,比同溫層給你更多
「接受隨機衝撞」,比按計畫行事,更能把事做成、做大
「對內有黏著力、對外有橋接力」,冠軍團隊最器重這種人才
「力用工餘」,人生無限寬廣,一生只做對一件事太可惜
「擴展視野」,確保邊際效益遞增,小心太專注反而效益遞減
準備好讓《不整理的人生魔法》來亂一下你的人生了嗎?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亂有道理的的人生魔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