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沒上過班?
即使權貴子弟都要上點班洗一下經歷吧?
穿著整齊定時塞車或擠捷運公車到辦公室上班,本來就是城市裡稀鬆平常的景象。許多人一生的清醒時間裡,辦公室生活佔去的部分很可能比其他活動的總和還多很多,和同事見面相處的時間,比和家人配偶相處的時間還長。但如果有一天一早你到了辦公室打開門一看,看到和老闆主管同事個個親切和善可愛,共用的辦公室小隔間如同天堂般美妙。你要馬上關起門。假的!哎呀!你眼睛業障深重啊!如果你當真的,你會很失望。請問那是真的還假的?暫時的……
為何要把大量城市人口塞到一個又一個充滿隔板桌椅的無趣空間、度過人生中大部分的清醒時間?畢竟,在辦公室工作的過程大多不怎麼有趣。或許這是種必要之惡吧?透過花費大量時間塞在小隔間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換來銀行帳戶裡暫時的數字,再用來換成讓銀行幾乎穩賺不賠的房貸、車貸、信用卡帳單,偶爾貼些美食、旅遊照去氣氣同事,這種生活就是沒人想要再去探究的常態,要不然還能怎麼樣呢?吃土嗎?
為了還能在苦悶的職場辦公室活下去,於是要三不五時看看「我是馬克」或「呆伯特」的漫畫來會心一笑一下。除此之外,我們是否也能從這本好書《隔間:我們如何從19世紀陰暗帳房走到21世紀Google人性化辦公空間》(Cubed: A Secret History of the Workplace)來了解一下上班族和辦公室的起源?理解一下現代生活全部視作理所當然的事物,究竟當然是哪些傢伙搞出來的?
屏風隔間,是現在辦公室讓一群人同時工作的標準作法,我當博士後,也是和一群同事塞在小隔間裡。研究機構,除了實驗室主持人,大家都用這樣的方法共同辦公室空間。這種辦公室常見的小隔間是怎麼來的呢?早期的辦公室,又是如何的光景呢?
今天不被視為有趣的辦公室,當初卻是個風光的工作場所──如果和悶熱吵雜的工廠相比的話。從2004年起開始系統性地研究辦公室的起源的印度裔美國人薩瓦爾(Nikil Saval),在《隔間》為我們一一揭示了當初辦公室的生活在美國社會中是個什麼樣的狀況。《隔間》內容非常豐富,摩天大樓興起、泰勒管理概念、女性進入職場、大眾流行文化、開放性辦公室等等,他引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書籍、報導、文學作品等等,讓我們從十九世紀一路在辦公室裡走過到二十一世紀,讓我們體會這些今天理所當然的種種現象,當初有多奇特。
今天,我們凡事都注重效率,彷彿沒效率是罪不可赦的。《隔間》探討了效率至上的科學管理,也就是泰勒主義的誕生。泰勒主義不僅用在工廠,也應用在辦公室的管理上。可是在辦公室裡實行泰勒式管理,員工就要被嚴格監督,辦公室開始要分階層管理,坐在辦公室裡不再代表了優越,關鍵是坐在哪個位置上。
今天上班族有很多女性,也就是所謂的OL,但女性進入職場,其實經過一番演進,白領女性曾是美國都市裡新鮮的族群,早期能擔任的職位有限,直到今天,社會中仍有刻板印象,認為某些職務該由女性擔任,例如秘書。女性進入辦公室,對職場文化帶來重大影響,原本不需要兩性互動的場所,因為女性的進入而產生翻天地覆的改變,這些狀況常表現在美國一些小說和電影中。
今天的辦公室有空調,大多數人用電郵溝通,過去大多數辦公室只有幾個職員,溝通主要靠口頭傳喚。今天大企業的總部或主要分部,動輒上百上千上萬名上班族,在白領階級成長的過程中,美國建築界和室內設計界,面對「有效率地組織出高樓大廈的外部和內部結構」的諸多挑戰。技術的進步,讓建築可以愈蓋愈高,美國芝加哥本身就是個摩天大樓博物館。《隔間》指出,辦公大樓的設計,其實富含了許多社會和文化意涵。今天城市裡隨處可見的盒子式大樓,當初劃時代的開創性設計,在大量模仿複雜下,城市裡冒出大量無特色的黑盒子,才成了災難。
《隔間》主要描寫美國的辦公室演化,薩瓦爾在書中也提到,歐洲的辦公室演化就和美國大異其趣,因為歐洲辦公大樓樓板面積不像美國那樣大就是美,而且受限保護都市景觀的建築法規,大部分城市都沒有摩天大樓。另外,美國辦公室發展和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最大特點,在於辦公室不再往市中心發展,而是擴散到郊區,很多大城市的市中心反而成了治安不良的區域,尤其到了晚上就是個鬼城。但是大多數國家,市中心的高樓大廈是經濟繁榮的象徵,能換張印上菁華地段地址的名片,彷彿也是種身份的象徵,於是台北市在辦公室過剩之下,還拚命蓋大樓。
辦公室是一大群人上班的場所,內部空間該如何設計,是門大學問。《隔間》探討了許許多多設計思維的演變,要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但是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往往又製造出另一個新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跳出更新的問題。《隔間》也探索了未來的辦公室,是像人性化辦公空間,還是共用工作空間,或者乾脆在家工作?
佔據許多人的人生大多數時間的辦公室生活要如何變得不討人厭,我不曉得,但是讀了《隔間》,肯定會讓你對辦公室有了另一種理解,聊以排解一些苦悶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辦公隔間的秘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