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對於一個問題感到困惑:那些人生道理往往只有簡單幾句話(心靈雞湯不就是這樣嗎?),但為什麼想要過美好人生卻這麼困難?我們還缺少什麼?該怎麼做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老實說,我最渴望的就是簽中獎金上億的大樂透。身為科學研究者,理當不食人間煙火,因此這個念頭讓我有點不好意思說出口,直到最近,發現原來許多卓越的科學家朋友也抱有相同的夢想。
為什麼呢?雖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萬萬不能。一個多世紀前,只有貴族才玩得起科學研究。現在我們到底需要哪種程度的財富自由,才不會被體制綁架,無後顧之憂地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撇開個人志業不談,我們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後,仍要努力賺更多錢,不就是為了想讓自己更幸福嗎?但為什麼,我們在影視作品甚至是現實生活中看到許多富豪,也覺得他們並不滿足,甚至活得更痛苦呢?
面對這些大哉問,該從哪裡尋找解答?尋求先知或者心靈導師?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建議,不妨試試從科學的角度尋找。美國哈佛成人發展研究主持人兼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教授沃丁格(Robert Waldinger)與該研究的副主持人、布林茅爾文理學院心理系教授修茲(Marc Schulz)共同撰寫的《美好人生:史上最長期的哈佛跨世代幸福研究,解答影響一生最重要的關鍵》(THE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World's Longest Scientific Study of Happiness),便提供一種回答。
從兩位高材生的人生際遇思索幸福的樣貌
首先得提一下《美好人生》中兩位引人注目的高材生——約翰和李歐,兩位都畢業於哈佛大學。1975年,當他們都步入55歲時,約翰成為生活在大城市的律師,年薪為5萬2000美元;而李歐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為高中老師,年薪僅1萬8000美元。看起來約翰比李歐更為富裕,應該意味著更加成功,對吧?但事實上,約翰卻認為他的生活裡充斥著更多痛苦,情感需求經常無法被滿足;反觀李歐雖然不富裕,卻是研究中數一數二的幸福之人。兩人的差異在於:約翰為了處理客戶委託的案件而逐漸忽略家庭;李歐則是喜歡在人際關係中尋找動力,並從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找到意義。
這本書讓我震撼的是,回想起學生時代和任教前,常跟朋友們開心喝酒、大口吃肉的那種痛快、甚至在酒酣耳熱之際和朋友一起幹出不勝枚舉的荒唐事蹟。但近年來,我與朋友的聯繫越來越少,常為了追求工作效率,一個人在辦公室裡匆忙地吃飯,許多聚會也在個人過度疲累或為了爭取更多工作時間的考量下而婉拒。甚至認為這才符合專業人士的形象!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後,這三年來我更是逐漸習慣了與朋友相聚頻率的下滑。
《美好人生》給我的最大啟示是,積極的人際關係在整個人生中極為重要。科學上來說,幸福不是終點,也不是目標,而是過程——一種經由演化所發展出的方式,用來鼓勵我們進行有益於健康和生存的活動。沃丁格和修茲把人際關係視為一輩子的投資,缺少良好的人際關係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傷害。尤其是和那些有與朋友聯繫的人相比,孤獨的人會發現自身的健康狀況惡化得更快。研究顯示,社交連結最少者的死亡率是社交連結最多者的2.3倍(男性)至2.8倍(女性),而長期寂寞會讓人在任一年的死亡率增加26%。
從1300種人生找到幸福藍圖的要素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是歷時最久的人類生活深度縱向研究。一開始原本是分別的兩項長期計畫——由被評估為具有潛力成為健康且適應力良好的268名哈佛大學二年級的學生組成,以及在波士頓貧民區成長的456名14歲少年組成。這兩項研究後來整合在一起,目的是要找出並預測成年後的健康、幸福和成功的因素。這項研究始於1938年,擴展到這些受測者的1300名後代,並且持續到現在。
起初,他們訪問了受測者及其父母,並對每位受測者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雖然大部份的初代成員已經過世,但他們的配偶和後代也納為新的受測者。目前的研究要求是,受測者每兩年要填寫一次詳細的問卷,每五年允許公開一次健康記錄,每15年進行一次面對面的晤談。這些問題觸及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家庭情況、職業生涯、身心健康,以及他們對生活、政治和宗教的看法。每次評估能顯現受測者生活的全貌,把這些資料結合起來,就描繪出一幅隨時間推移而展開的生活圖景。
沃丁格和修茲撰寫本書的目的,並非針對長達數十年的研究進行全盤學術解讀,而是分享他們從研究計畫中汲取到的實用智慧:一個充滿幸福的生活,不代表沒有失望、挫折、掙扎、痛苦、不安、背叛、悲傷和失落等。然而,如果困境時,有人關懷我們,那麼美好和幸福的生活便得以實現。
許多人在「建立」並「維持」關係的各個面向上,都會遇到困難,這在所難免,因為人際關係就是充滿混亂、挑戰和不確定性。在每種人際互動中,幾乎會被個人的意見、喜好差異而有所影響,因此而感到失望或脆弱也是常有的事,尤其一時的衝動就可能讓關係更加惡化。為了讓我們能應對人際關係的不確定性,他們提出WISER模型,分別代表觀察(watch)、詮釋(interpret)、選擇(select)、投入(engage)、省思(reflect),關於這些方法在書中皆有詳述。
為建立並維持關係付出心力,就是人生最好投資
另外,浪漫關係雖然非常重要,但研究也指出,各種具有支持功能的人際關係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不論是家人或和我們共事的同事。人際關係提供許多功能,並以各種方式支持我們,我們很難只從一個人或一段關係裡獲得需要的一切。
我們該如何建立溫暖的人際關係呢?作者告訴我們,個人的選擇至關重要:我們可以決定把時間投資在哪裡,以及如何對待他人。當這項研究的受測者步入70多歲和80多歲時,研究人員詢問他們是否有任何遺憾,沒有人表示希望自己花更多時間在工作,反而許多人表示他們希望能更加關注自己的人際關係:他們對於和朋友失去聯繫感到遺憾,以及表示希望能花更多時間和家人相處。我們很容易認為,一旦建立了友情和親密關係,就能永久維繫。但正如缺乏運動後,肌肉會萎縮一樣,人際關係也會隨著忽視而逐漸消逝。
幸好,與人建立更深的連結,永遠都不嫌晚。安德魯的經歷就是好例子,他的人生可能是受測者中最艱困和最寂寞的——小時候經常搬家,讓他難以結交長期的朋友;即便是30多歲結婚之後,他依然為如何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所苦;當他60多歲,被問到他一生中最親密的朋友及其意義時,他僅回答:「沒有。」到了67歲,安德魯因視力問題不得不辭去少數帶給他快樂和社交機會的工作,他和太太分居,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感到孤獨;之後,他開始去公寓附近的健身房運動;三個月後,他認識了許多人,並開始期待見到他們。他們發現彼此都喜歡老電影,便開始聚在一起看電影;當他們在安德魯80多歲時採訪他,問及他探望他人或接待訪客的頻率時,他說:「每天。」
本書鼓勵我們與喜愛的人建立更穩固的聯繫,並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有意義的互動。我在掩卷之際,真恨不得能在年輕時就讀到這本書。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4年第266期4月號】
2024年9月10日 星期二
從歷時最久的研究,探索人生寶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