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參加研討會或旅遊,招計程車有時候不是件輕鬆的事,因為很多國家的計程車司機不說英語,要不然就是我不清楚計價方式,或者擔心司機亂繞路。有次我出國查路線,Google Map出現了搭乘Uber的預計車資,幾位朋友一同搭乘,居然和搭公車的價錢相去不遠,我的Uber處女航於是開啟。
在國外搭Uber,完全不需要和司機語言溝通,路線和車資一目瞭然,還能用預設的信用卡付帳,而且可以選車型,幾乎零壓力。如果遇上會說英語又健談的司機,還能問出許多私房景點和美食,甚至探聽民情。
現在不僅可以搭私家車,連別人的房子也可以住,跳過旅館。我一些朋友間頗流行Airbnb,我偏好住旅館,但也在維也納住過私人公寓,不僅離著名景點咫尺之遙,而且還有很棒的體驗。有時候朋友用Airbnb訂到不錯的公寓,順便去轟趴一下也超讚。
輕鬆用APP或網站預訂就能搭乘私家車代步和住在民居內,這在不到十年前都是難以想像的。人工智慧(AI)打敗人類圍棋高手已不是新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而且愈來愈了解人性,我們很可能會見到一個AI比我們更了解自己需求的時代,AI正以空前的快速改變每個產業及每個人的生活。
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MIT Initiative on the Digital Economy)共同主任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和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寫了《機器,平台,群眾:如何駕馭我們的數位未來》(Machine, Platform, Crowd: Harnessing Our Digital Future)重新思考人腦與機器之間、產品與平台之間、核心與群眾之間的再平衡,全書依機器、平台、群眾的討論分成三部分。
現在我們常常看到大量「AI將取代人類工作」的言論,但樂觀的學者認為AI會像ATM那樣讓銀行業務更方便而擴張,因而製造更多新工作。過去電腦再強大,也還是人在操作,未來說不定會反過來,電腦操作人類。過去我們嘲笑很爛的譯文,就說那是洪⋯⋯哦不⋯⋯是Google翻譯的傑作,可是現在卻要改說,說那是比Google翻譯還不如。
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3D列印機、人工神經網路等「機器」將無所不在。《機器,平台,群眾》裡舉了許多實例指出人類做決策時會受到的各種限制和干擾,例如隱性或顯性的偏見,以及不完美的本能。那麼確定機器可以做得更好、甚至勝過所謂的專家時,為何還要依賴人類的判斷力?作者們主張,最好的辦法是建立、善用人機新夥伴關係,在合適情境中讓機器做決策,但也主張人類不能盲目相信機器,要明智地讓人類智慧參與,否則就會出現GPS帶人墜崖的悲劇。
AI是個很複雜的領域,老實說沒有一個專家能夠清楚整個AI研究的所有方向和方法,可是媒體或甚至資助研究的政府部門,都外行地把一大堆不相干的研發混為一談。《機器,平台,群眾》提到規則式或符號式的AI很早就興起但已退流行了,現在主流的是機器學習系統,這是更像人腦的AI。
他們提出機器人寒武紀大爆發的概念,指出機器人、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將會更便宜、更廣泛、更強大、更多元,因此乏味、髒亂、危險、昂貴的工作將由機器人取代,但是數位科技不擅長滿足我們的社會性需求,未來高超的社交能力可能比強大的量化能力更吃香,可是如果台灣教育仍擅長訓練零社交能力但很會考試的阿宅,未來似乎真的岌岌可危。
現在的科技進展速度快得令人髮指,過去電腦──尤其筆記型電腦──是高價品,製造商有可觀的利潤,可是現在已是一片紅海,利潤沒比製作麵包好到哪去;接著是手機的天下,但沒多久智慧手機也變成紅海,只有幾家大廠能賺到錢。這個時代製造硬體不賺錢,提供平台的服務商能夠大賺特賺;我有些朋友一直嘲笑蘋果手機的SPEC不如其他品牌,是因他們搞不清楚蘋果主軸是服務,難怪硬體製造較強的台灣,薪資水平會不斷倒退。
在行動通訊的時代,我們手上的智慧手機比登月計劃用的電腦更強大,功能更多。這在十年前難以想像,變化快到過去經驗經常失靈,沒有時時重新理解商業活動,就出現各種奇怪言論,例如高官以為台灣因為ATM太多所以不必搞行動支付。
Uber可以讓人方便叫車,可是他們幾乎沒有自己的車隊,Airbnb讓旅人在外地住到民居,可是幾乎沒有房產,臉書擁有大量資料可以賣給劍橋分析騙選票,可是卻完全不生產內容。更賺錢的公司,已經不是靠賣產品而是提供平台,例如亞馬遜、蘋果、Uber和Airbnb等等帶來的革命。
這些線上平台改變了成本結構,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並且利用收集使用者的各種資訊來作大數據分析,大幅改善供需媒合,在音樂、城市運輸、電腦軟硬體、團體運動等無數產業,創造出可畏的新競爭者。
然而,平台有所謂的網路效應,使用的人愈多就愈容易贏家通吃,大部分使用者都到人最多的平台去,除非有特別的需求,否則到老二平台去有什麼用?《機器,平台,群眾》用經濟學的方法提出互補品會帶動平台的需求,而成功的平台也極為重視使用者介面和使用者體驗,這方面是台灣業者較不擅長的。
《機器,平台,群眾》提出,這一波平台革命最應關注的是第二代O2O(Online to Offline)平台,能以多重效應結合原子經濟與位元經濟,創造極大價值,中國是O2O創新的溫床。平台削減了資訊不對稱而有助於成功的交易,對業者和消費者會有複雜的互動影響及動態發展,值得企業好好用心研究。
《機器,平台,群眾》第三部分探討群眾的力量。企業需要的業務,過去為何主要由內部員工來做,而不是凡事外包?諾貝爾獎經濟學家羅納德.寇斯(Ronald H. Coase,1910-2013)給了經典的答案,因為問題出在交易成本,外包業務有更多不確定性因素,還不如雇人來幹活更能提高確定性和品質以降低交易成本。
將業務交給烏合之眾的確會提高不確定性、大增交易成本,可是現在網路上自動集結的全球群眾,合力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作業系統LINUX與線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這個時代經常可見業外人士一再擊敗領域專家,因此《機器,平台,群眾》主張,企業該秉持著開放等原則,謀劃善用群眾的力量。
去中心化的力量也日益明顯,現在區塊鏈技術很流行,除了比特幣,還可能有許許多多創新的可能,只是有沒有人能夠早一些想到別人還未想到的可能,所以如果有一個新產業或新服務是用區塊鏈或加密技術橫空出世地創造的,別感到太意外。
讀完《機器,平台,群眾》,真令人感嘆科技進步太快,已經不是量變而是質變,很多商業活動已有結構性的改變,即使不是企業或創業家,這本書還是令人很有啟發,尤其是主導政策的政府官員,真該好好拜讀,別讓舊思維拖累了未來青年的可能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如何駕馭數位未來的機器,平台,群眾?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