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東亞的成與敗






有些書,買來放在書架上,雖然買的時候,是因為那些書廣受的好評,然而想讀的書實在太多,往往只書架上只會愈擱愈多書。可是,如果有一本書,有超過兩個人問你讀了嗎,那就別懷疑,立馬從書架上拿來讀吧。

就有這麼一本書,不讀還好,一讀就腦洞大開了!真是相逢恨晚!

在進入書中的主題前,先說幾個近期的新聞,菲律賓南部農民抗議希望政府重視生計,可是卻換來軍隊的子彈,有三位農民被射殺,超過卅農民受傷;有媒體指出,裕隆集團拿了百億補助研發電動車,卻成效不彰,台灣車能夠像韓國車那樣在馳騁世界市場嗎?為何韓國重工業能夠超越領先頗久的台灣呢?這些看似不相干的新聞,其實背後有個共同的道理!

最近台灣經濟和社會很悶,有不少台灣朋友問我為何還想留在台灣,我每次回答說馬來西亞的不公不義比台灣還嚴重很多,有不少朋友仍不相信有國家比台灣糟。不過從此,我也不必多囉唆了,有心瞭解的人,來讀這本《成與敗: 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How Asia Work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Region)就會懂了!

讀了《成與敗》,恐怕還有個副作用,就是看到許多主流經濟學的論述,真的想發笑,有些教科書裡談的,跟我們實際上經歷的,根本就活脫脫是兩碼子事,尤其對我這個在東南亞長大,在東北亞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成與敗》當然也提出了解釋,為何富國會一再要求窮國開放市場,可是換來的,往往是廣大的民眾更潦倒,只有極少數富人得益,而主流經濟學家開出的藥方,卻總是更多的開放和鬆綁。

《成與敗》的每一章,都讀得令人嘖嘖稱奇,每一節都解答了我這個跨越東南亞和東北亞成長和生活的人,過去廿幾年來不斷質疑的問題。《成與敗》很聰明地排除了香港和新加坡這兩個金融中心,因為她們都沒有城鄉差距和低產值的鄉鎮,而且這兩個離岸金融服務中心寄生在腹地而維生。比起許多莫名其妙把香港和新加坡來拿打嘴砲,卻完全忽視兩地和其他國家極大的差異以及獨特的歷史文化地理的學者來得科學多了,那些崇尚並推銷星港模式的學者,真不知是無知還是居心叵測呢?

言歸正傳,日本、南韓、台灣、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以及中國——同屬東亞的九個亞洲國家,在經濟上為何有的成功,有的失敗?這些國家是否有獨特的發展經驗,或是特殊的政策武器?

菲律賓在二戰後曾是亞洲最富裕的國家,怎麼會搞成這樣?看了那則新聞,加上從這本書來的見解,菲律賓恐怕只會繼續落後下去,這不是歧視,是因為他們自毀前程。這本《成與敗》還能當作歷史書來讀,讀了就能大致瞭解為何泰國政變不斷?為何印尼會出現排華?為何韓國會成為電子業和重工業大國?

《成與敗》作者喬埃.斯塔威爾(Joe Studwell)又名周博,在亞洲地區擔任駐地記者長達廿年,他在《成與敗》中透過對日本、南韓、台灣、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以及中國的實地考察和經濟政策研究,首次揭示同屬一區的亞洲九國,何以在有些國家經濟蓬勃起飛的同時,另一些卻萎靡不振,提出的立論完全破除西方對亞洲經濟舊有的錯誤觀念。《成與敗》引領好奇的讀者去各國探究,用語生動易懂,可讀性很高。




斯塔威爾的深度分析聚焦於理解亞洲經濟的三個關鍵領域:土地政策、製造業,以及金融業。土地改革是日本、韓國、台灣和中國大陸經濟成功的前提關鍵;而土地改革的失敗,也是東南亞國家現今的政治與經濟困境的肇因。

《成與敗》要破除一個迷思,就是一般認為小農的平均產出,遠遜色於大型農場,可是《成與敗》卻提出大量數據來說明,東亞的小農,只要土地是自己的,主要產出不必用來上繳地主,就會把家庭的勞力操到頂,平均產出甚至可能比聘僱佃農的大農場高。把賺來的錢省吃儉用地存下來,為女兒教育和家庭產業轉型作準備,這是台灣上一代人的共同記憶,也是我這一代大馬人熟悉的。相對的,落後的東南亞國家,大量土地是在大地主手上,他們不在乎農民死活。

《成與敗》很明確地指出,在經濟發展早期,放任資本主義的市場讓資本家集中資本,資本家為了自我保護,會做出有害市場的排他性活動,進而透過政治手段鞏固自己的利益,因此陷入惡性循環。這時候政府並非小而美,而是要動員力量去推動支援經濟目標,讓經濟利益雨露均沾。國家的適度介入經濟政策,是日本、韓國及台灣成功之道。

因為耕者有其田,大量的積蓄能夠轉型成為工業,而工業化讓國家經濟得以發展。但一國的工業發展單靠製造業並不夠,成功的東北亞都有「出口規訓」,由政府敦促企業以國際格局跨出國門,在國際間競爭。「出口規訓」,依廠商實際的出口表現來判斷是否有資格獲得保護或補貼。不僅能賺取外匯,也讓企業精進技藝,適度淘汰失敗者,而非在國內享受變相補貼而白爛,還能讓外貿官員收集國外市場情資調整產業政策。 日本、韓國和台灣都是玩「出口規訓」的佼佼者。

很強烈的對比,就是韓國和馬來西亞汽車產業的成敗。大馬極力發展汽車,我們家也買過國產車,可是都因為品質問題全換成日德的進口車,許多現象是有目共睹,《成與敗》不過是把背後的道理托出;另外,《成與敗》也探討了為何台灣和韓國在經濟上會分道揚鏢,斯塔威爾認為是因為台灣對最有資源的大型國營企業沒有足夠的出口規訓,這值得台灣政府深思。

而有效的金融規範則是一國自立成長的最終關鍵,過早的自由化反而是有害的。過早自由化,讓金融業湧向獲利高的消費市場,而非給農業或成長中的企業融資。馬來西亞的金融業比台灣、日本、韓國的管制更鬆,可是人均GDP僅有到台灣一半,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難道要大馬再鬆綁嗎?

《成與敗》的給我們的教訓是,現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是由成熟先進國家的經濟學家寫的,他們早已進入效率型經濟,而東亞各國過去和現在,是發展型經濟。那些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早忘了美國這個世界強權在搞經濟的早期也搞過保護主義,英國、法國和德國也搞過。當現在自由放任對美國有好處時,他們就奉為圭臬,在全世界行銷,無視歷史發展,把反對者貶為不懂經濟學,強銷思想標準。這像是唸完研究所出了社會的溫拿,告訴正在唸小學的魯蛇幹嘛在學校唸書,應該直接出社會混XD

《成與敗》對馬來西亞的描寫,對我這大馬人來說,簡直是絲絲入扣。前陣子有到過馬來西亞的印度同事,認為馬來西亞比台灣先進進步,因為他到過的吉隆坡充斥華麗的大樓和購物中心,卻不知大馬人均GDP只達台灣一半,而且許多GDP恐怕還是炒作房地產而來的。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已經把這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狀況暴露出了,現在大馬恐怕還是在玩官商勾結的遊戲。我只能說,《成與敗》把這狀況寫得入木三分。

雖然《成與敗》認為文化不是關鍵,重點是政策和制度。可是我反而不同意。東北亞和東南亞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已,在這裡地理決定論也沒戲唱,因為日本、韓國、台灣的地理狀況差異不小,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的地理條件也不相同;雖然殖民歷史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別忘了,泰國沒被殖民過,她們也是同日本一樣最早現代化的國家之一,而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是分別被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殖民,制度差異甚遠。

可是在文化上,東北亞的日本、韓國、台灣都在受儒家影響的漢字文化圈中,極為重視教育,自古就有以農立國的傳統,文官體系健全,政府也由有一定威望。所以無法排除是文化導致政策和制度的選擇。日本、韓國、台灣的文化源流,比東南亞各國悠久許多,所以對許多事物的認知和理解能力,確實強上許多。

這個文化上的差異,在馬來西亞有華、巫、印三大民族的國家,就表現得非常清楚。華人對教育的重視和投資,是遠超巫族。日本、韓國、台灣對數理工程教育的投資,也是遠大過東南亞各國的,即使是在比東南亞落後貧窮時也如此。

別誤會,我不是種族主義者,我在東南亞長大,在台灣生活,去過日本幾次,能夠充分理解,這個差異來自文化,而非人種。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歧視東南亞文化,這我不敢說什麼,不過如果不是對自己文化特別有信心,我們馬來西亞華人幹嘛要學中文和維護傳統,為何不幹脆同化?對自己文化的認同和維護,所以特別特苦耐勞、勤儉持家和重視教育,是我們海外華人的生存之道。活下來不容易時,爭辯民不民族主義有何益?

總而言之,《成與敗》真的是本極有啟發性的好書,即使不能對書中論點全盤接受,也值得關注國家發展的所有有識之士人手一本,來思考《成與敗》提出的各種精闢論點!

3 則留言:

溟天凱 提到...

《成與敗》與《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比較,有何分別?

Gene Ng 提到...

這兩本書的面向不同,《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是放眼全球,而《成與敗》是只有東亞九國,這兩本書其實很互補,例如《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指出榨取型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會讓國家貧窮失敗,而廣納型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則讓國家富強成功。對照《成與敗》提到的農業政策,就剛好是活脫脫的印證啊!

匿名 提到...

我這裡對你的意見提一個反論:東南亞國家不如東亞國家重視理工的一個原因或許是因為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從沒發展到需要重視理工、重視教育的程度,而不是文化;而東南亞國家之所以沒有發展出需要重視理工、重視教育的環境,也許也正和當初土地改革失敗,以致工業化的時候走向了歪路有關。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