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一個問題,我一直就想問。那就是,不管你去東南亞也好,歐洲各國也好,中國日本韓國也好,美國加拿大也好,全世界幾乎長得實在是太像了!我並不是說,各國或者各大城市沒有自己的特色,問題是不管你到哪,不管路上的行人穿的有多土多時尚,也不管是休閒的T恤還是襯衫,或者是正經八百的西裝大衣,基本上全都是西式的服裝。也不管你到哪兒,現代的建築,也全都是西方的產物,還有所有的工商業、政治、法律、教育等制度,有哪個不是直接或間接受西方的影響?
我能想得到的,我們亞洲人沒有讓西方人給同化的,也只剩下在街上比較不輕易看到的地方(除了文字),那就是說的語言和吃的食物了。不過事實上我們說的話和吃的東西,也深受西方的影響,現在有哪個亞洲地方吃不到道地的漢堡薯條啊?可是去歐洲看看,有哪些地方吃得到道地的餛飩麵啊?
如此來看,西方文明,簡直就是人類文明的巔峰了。當然,絕大部分西方人應該也認定了西方文明是人類文明最高峰了吧?可是,歐美近年來一場場金融風暴或倒債危機,對比金磚五國巴西、印度、印尼、俄國、中國等的堀起繁榮。美國就有不少專欄作家提到,如果到中國最先進的城市,回到美國後會覺得美國才是發展中國家。加上亞洲四小龍台灣、香港、南韓、新加城以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從落後國家成為先進國家,這的確令西方人大跌眼鏡。如果西方文明真的是人類文明的最極緻,那麼非西方國家怎麼可能快速堀起發展?
就在亞洲國家快速堀起之時,一些獨裁國家,也試圖挑戰西方的民主制度,像新加坡的李光耀就一再強調他自己其實根本不懂也不相信的亞洲價值觀來唬弄人民,試圖學習中國古代的帝王利用儒家學說來搞權術。而中國也大搞什麼完全矛盾的市場社會主義經濟,加深中國的貧富差距以及不公不義。可是,難道亞洲國家除了像新加坡或中國那樣唬弄人民,就無法利用自己即有的文化來走自己政治經濟發展的路了嗎?
還有一個我非常反感,可是在台灣卻很常見的名字叫「遠東XX」(Far Eastern)。什麼叫「遠東」?根據維基百科,「遠東」(英文:Far East;日文:極東;韓文:극동)是歐美人使用的一個地理概念,他們以歐洲為中心,把東南歐、非洲東北稱為「近東」,西亞附近稱為「中東」,把更遠的東方稱為「遠東」。後來中東和近東常合稱「中近東」。現在有時「中東」指的是「中近東」。遠東一般包括今天的東亞(包括俄羅斯的東部)、東南亞和南亞,即阿富汗、哈薩克以東、澳洲以北、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
「遠東」這個稱法,是以歐洲為中心的,是歐洲人自覺他們就是天下,我們東亞不過是個邊陲地帶。好吧,歐洲人過去夠強大,讓他們把我們東亞邊緣化,算我們倒霉。可是一堆台灣公司行號,使用這個名字,根本就是自我矮化!憑什麼我們還要以歐洲為世界中心?憑什麼我們要自當邊陲地帶?這對西方人而言,我們自個使用這個名稱,就好像有天看到日本公司稱作「倭奴...株式會社」一樣好笑吧。
由此可見,歐美不僅自認是世界的中心,連我們都被洗腦成,或者被迫得要承認歐美「的確」是世界的中心。然而歐洲人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注定就要縱橫世界發揮其無遠弗屆的經濟力、政治力和影響力嗎?在歐洲人大勢興起在世界各地殖民和西化世界各地之前,除了歐洲之外的世界各地都是過著蠻荒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嗎?
這本書《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與過去所有討論世界史與世界經濟發展的著作最大的不同,在不以歐美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和抽象的市場及經濟理論為出發。這本試圖「去歐洲中心」的歷史著作,以不同文化下不同的市場準則、運輸、致癮性食品、移植、暴力、工業化、去工業化過程等七個中心主題規劃講述世界經濟創造過程中的盛衰消長帶來的影響。
《貿易打造的世界》讓我們能看到,在歐洲人成為世界發展的中心之前,在亞非都有非常有特色、長久經營良好的貿易和文化,而歐洲人為了做生意,對各地文化也保持了一定的尊重。而歐洲人霸道地漠視各地文化,在世界各地殖民,強加他們的制度和法律於各國,而歐洲人開始在各殖民地過著歐式的生活,不再努力融入各地社會文化,是相當晚近的事。地方差異和地方體制在相當長的時間中形塑了全球的環境。全球化程度在今日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這一「世界新秩序」其實不是今日才有,多元化也不是晚近的新發現,全球化一連串時間縱軸甚至長達五百年。
《貿易打造的世界》的作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和史蒂夫.托皮克(Steven Topik)一位是美國漢學專家,另一位專攻拉丁美洲史。對於世界經濟史的研究,他們檢視了橫跨數洲而多彩多姿的歷史場景,國際貿易的參與者和市場栩栩如生呈現眼前,裡面有阿茲特克貿易商和歐洲商行,有海外華商和秘魯銀礦工人,有種植園奴隸和花生農,還有其他許許多多角色,讓我們見識到在遙遠不相干地方的人們,是如何透過當時的全球市場無形中大力影響了天涯另一角的人們生計。在《貿易打造的世界》中,闡明了社會因素在貿易上的重要性,以及商品變動的文化意涵。
《貿易打造世界》也揭露出,天然資源的發現,對一些地方來說,可能不是幸福的開始,更是災難的來臨。像是歐洲人嗜好的咖啡和砂糖,也讓世界許多熱帶天堂,成了奴隸和農民的地獄。例如其中有一章,探討了台灣的糖產。台灣曾是世界最重要的甘蔗產地之一,但是終能免遭像海地、爪哇、菲律賓那樣因作物單一而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經濟長期貧窮落後的局面,卻要拜鄭成功的割據一方,然後清朝為了穩定台灣的農業政策所賜。
《貿易打造的世界》的推薦序中,表示《貿易打造的世界》是繼1997年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出版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之後,又一超脫嚴肅的學術論述,深入淺出探討近世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高水準論述。我倒是完全不贊同。《貿易打造的世界》這本書雖然很有趣也很有參考價值,但是它的原創性遠遠不及《槍炮、病菌與鋼鐵》,後者不僅是本寫得非常出色的科普書,賈德.戴蒙的觀點在學術界也引起了不少討論和研究。而且也因為是集結十餘年來作者們為《世界貿易》雜誌的「回顧」專欄所寫的文章,所以結構顯得有些鬆散。
總而言之,如果學校裡教的歷史不必死背硬記,而且能夠像《貿易打造的世界》一樣有趣、具有啟發性,或許會有更多學生能夠好好用心地瞭解現在的世界究竟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吧。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學家上了海盜船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多元貿易打造的世界
張貼者: Gene Ng 於 晚上11:05:00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則留言:
Just a minor thing: isn't BRICS stands for 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 and South Africa?
Yes, it is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