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colm Gladwell是個不可多得的天才作家,他能夠把一堆乍看之下不相干且不起眼的事件互相連結起來,帶來讀客一場精彩的知性冒險!他的好幾本書,如《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決斷2秒間》(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和《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What the Dog Saw)都極為值得一看!
在這裡,先談Malcolm Gladwell的《異數》,這是部探討「成功」的書。在《異數》中,Malcolm Gladwell列舉了和成功有關的許多有趣現象,《異數》的中心思想是,成功不是偶然的。天賦、家世、學歷、努力還不夠,之所以超群成為「異數」,還牽涉周遭的人和環境。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就保證成功,正確的決定或努力不懈,也不見得能保證;要成功,除了必須有把握「機會」的智慧、善用特有的「文化」遺澤;必要時,還得脫離部分的身分,擺脫傳統的束縛。
當然,《異數》可如其英文書名Outliers或其中文書名「異數」(或簡體中文版的「異類」),其指的「成功」,是從社會上普遍認為成功的人中,再挑出其「離群值」(outlier)!所以基本上,是萬中選一的。
《異數》強調要成為成功的「異數」,天賦、家世、學歷、努力、人脈、環境,缺一不可,是很有道理的。偉大的俄國文豪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28—1910)在其名著《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就開宗明義地說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всем таким же, не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соответственно имеет разницу фактическ!)如果把這名句中的「幸福家庭」換成「成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異數》第一章先列舉出幾個有趣的現象,例如英超聯賽(Premier League)大部分球員都在9月至11月出生。原因為何?是因為9月到11月的星座特別擅長足球嗎?其實,原因是因為英超球員注冊時間是9月。在同齡的球員中,9月份出生的人實際上比8月份出生的人幾乎大了一歲,對要求體能的足球運動而言,一歲的差距對他們的職業生涯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加拿大曲棍球聯盟也有類似現像,出生在一年中前三個月的優秀選手特別多,因為其年齡分級,自一月開始。
這個所謂的「馬太效應」(The Matthew Effect)在學校教育環境中,可能表現得更為明顯,「馬太效應」出自新約聖經的〈馬太福音〉(Gospel of Matthew):「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是來自一則寓言〔《馬太福音》第25章第14-30節(和合本)〕: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裡。』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在教育上,馬太效應讓比最年幼的同學大了快一歲因而在學校表現愈好的成熟孩子,可以獲得老師更多的關注,所以就贏在了起跑點;相反的,而實際年紀比較小者,可能會獲得更多的挫折感和壓力。
《異數》既然那麼強調後天條件的重要,當然也更要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異數》舉了莫札克(Mozart)和比爾蓋茲(Bill Gates)這兩位天才來說明一萬個小時的努力之重要。《異數》指出心理學研究發現,任何的複雜性認知工作,都要經過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才能成為頂尖高手。莫札克雖然是公認的曠世音樂奇才,可是《異數》以他作品成熟的時期來推斷,就連莫札克這曠世奇才也需要一萬小時的努力,才能讓作品達到一定的水準!而除比爾蓋茲的成功的年代來推測,他除了要累積一萬小時寫程式的努力,也因為他剛好出道在個人電腦革命的1975年!就這點而言,《異數》破除了天才的迷思!
《異數》還舉了兩個很有趣的對比例子來說明後天環境的重要,一個是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一個是在益智節目中所向披靡的失意天才藍根。前者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攻讀博士班的時候,差點下毒殺了導師;後者因為媽媽不知道可以申請助學貸款,而面臨繳不起學費的困境。但前者最後經過協商,校方決定包容歐本海默,暫時讓他休學;而藍根根本就是現實版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他後來則是走投無路,最後只能休學跑去當建築工人。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家世良好,所以歐本海默差點幹了傻事,還能夠經過據理力爭以及協調來處理;可是後者則從小是住在貧民窟長大,成天必須和酗酒的繼父打交道,他面對問題的方式是逃避。
除了成功,《異數》還用了一章來探討空難,雖然我搞不清楚這章和整本書的關係,不過那是很有趣的一章。《異數》分析了幾起著名空難,來說明空難其實有多難發生。就像成功的「異數」一樣,空難這樣的「異數」也得同時累積許多的因素才會發生,而瞭解這樣後天的因素,可是一些惡名昭彰的航空公司得以起死回生的原因。例如從前意外頻傳的大韓航空,就是因為韓國人對權威的習慣性屈服,而導致機件故障等事件無法有效即時向上呈報,而大韓航空在改用英語溝通後,才擺脫傳統的束縛,結束「航空界安全記錄最差的航空公司之一」的稱號。
最後要特別討論的是,《異數》還舉了一個極為有趣的理論,那就是稻米文化和數學能力的關係。稻米,基本上是一種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和勞力的糧食作物,不過種植稻米的好處是,付出和收獲常常是成正比的,不像種植小麥,常常需要看天吃飯。所以種植稻米的中國農村古諺,就比高緯度種植小麥的地區還正面,例如中國古諺既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Malcolm Gladwell指出,數學能力的培養,正需要學生不斷地努力做練習,所以稻米文化鼓勵人們努力用功的文化,能夠促進數學能力的培養。
2009年的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排名中,和稻米文化有關的國家和城市,在學生數學能力排名前十名的國家中,就佔了六個(上海、新加城、香港、韓國、台灣和日本)!這似乎印證了Malcolm Gladwell的理論。只不過,他並沒有解釋,為何同樣是稻米文化的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印尼、印度和孟加拉,卻榜上無名?Malcolm Gladwell在書中也說到這純粹是個理論,如果要驗證這理論,可以比較以小麥為主食的北方和以稻米為主食的南方,學生數學程度有沒有這樣的差異。
如果仔細看看學生數學能力特強的六個國家或城市,我們還可以看到,它們不僅是稻米文化,還是儒家文化圈的!而排名沒上榜的稻米文化國家,除了越南,都是非儒家文化圈的!我想,這絕對和儒家文化圈人們重視教育的程度絕對有關!
這差異在馬來西亞尤其顯而易見。在馬來西亞,華人的數理程度明顯比馬來人好很多,原因並非華人特別聰明,而是因為華人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華人就算在被打壓的情況下,都要拚命自力辦教育!而華人家長對小孩課業成績的重視也遠比其他族裔高,就算到了教育普及的美國,都還是非常明顯。從前我們在加州大學,就常常可以看到大學部班上有一半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亞裔,讓美國人都自嘲UCLA其實是「University of Caucasians Lost Among Asians」,而UCI其實是「University of Chinese Immigrants」。而華裔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的宣揚中國式管教方式的新書《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就把老美搞得翻天覆地!
我想Malcolm Gladwell的理論並非沒有道理,看看稻米文化的國家對努力的態度,相較以小麥為主食的歐洲國家,我們對辛勤工作更是正面的肯定。雖然我認為稻米文化不能夠完全解釋學生數學能力的突出,不過卻能解釋為何台灣和日本成著長工作時間的文化!或者就是對辛勤工作的過度正面肯定,才是造成台日長工時,以致頻頻傳出過勞死的原因吧XD
相關網站:
gladwell dot com
虎媽戰歌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如何成為超凡的異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則留言:
書我還沒看過,但我個人認為亞洲人(至少台灣人)的「數學能力」其實不是真正的數學能力,頂多稱之為「技算能力」。
如果把問題具體寫下來,那麼台灣學生可以很快解出來。但如果要把真實世界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甚至是透過數學進行抽象思考,那大概就不行了。
不過整體而言,還是閉著眼睛都比老美好。像是考GRE,要考「量化」能力,我大部分台灣同學都隨隨便便沒啥準備就考滿分800分,我花了時間去準備都還頂多考到780分而已,可見台灣的「數學」能力之訓練還是頗強的,這不必妄自菲薄。
把真實世界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甚至是透過數學進行抽象思考,那要有專業的能力,可能要數理專業訓練的背景吧?不過「數學」能力和「邏輯」能力倒是不相關就是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