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習慣的力量為什麼讓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 – 1910)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是一本很好看的書,不管你是把它當作心理學的書、還是行銷管理的書、還是勵志的書、還是科普書,都行!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原文書名意思就是「習慣的力量」,揭示習慣如何形塑我們的人生和生活,以及我們如何能夠透過改造習慣讓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讀了這本《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我們將會在看待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團體組織,以及自己的人生時,認識到全新的面貌。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引人入勝地把許多重要的社會科學與心理學研究帶進來,全方位地檢視習慣型塑與改變這門科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從神經科學、行銷、管理研究、民權運動等包羅萬象的角度,解釋習慣帶來的轉機或危機。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中,習慣的定義乃是,刻意或深思後做了選擇,過了一段時間的重覆之後,不需思考卻仍繼續每天都在做的行為。《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指出,我們每天的活動中,有四成是習慣,而非自個主動作決定的,例如每天早上睡醒的第一件事、吃啥當早餐、上網上啥網站、走哪條路上學或上班、多久休息或者去運動、晚上幾點上床睡覺等等。

剛開始時,我們會動腦決定自己什麼時候吃飯、該吃多少,上班時該專心做啥,該多久去放風一下,或什麼時候該去運動等等。不過經過一陣子的重覆行為之後,我們就能夠不再思考,也不需再做選擇,一切就變成自動自發。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當習慣成形後,人腦便停止參與決策過程,把省下來的腦力用在面對每天的新挑戰上,不必為大小事就得思考和決策而疲於奔命。因此,除非是要刻意對抗某個習慣,或是檢視其他新習慣存在,否則習慣會自然而然地啟動。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方式,很少不是依賴習慣。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指出,習慣雖然強而有力,卻也脆弱易摧。有些習慣是不知不覺地生出的,卻也能刻意培養。習慣常未經同意便自行萌芽,卻也能被解構重新建構。杜希格引用近廿年科學界與商界的「習慣學」研究,包括數百篇學術研究。他是位優秀的記者,不僅從文獻中挖寶,還實地採訪了許多企業主管的,以及到數十家企業的實地研究結果。《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試圖教我們:只要掌握「習慣迴路」,學習觀察生活周遭的提示訊號與獎酬,就能拆解習慣,達成每一件你想做到的事。夠不夠實用?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重點在於每個人的習慣到底從何而來,深入探索習慣運作的神經科學原理,新習慣如何建立和養成,為何作者到了下午三點半就自動去吃餅乾讓自己變胖。舊習慣又該如何靠 打破習慣鏈(提示→慣性迴路→獲得獎賞)戒掉。對於習慣的研究,也不過是這廿年來的事,可是科學家顯然已經掌握了習慣的部分秘密。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成功企業與組織的好習慣,譬如一家面臨瓶頸的公司如何靠著一個核心習慣而成功轉型,還有如何讓員工養成好習慣來增進企業活力和獲利;還有說明當組織慣例亂了調,會犯下怎樣要命的失誤。《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指出,許多企業乍看之下深思熟慮的決策,很多其實是建立在其習慣上。而企業或組織中各階層角力和休戰的習慣,卻可能因危機而釀成大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舉了羅德島醫院和倫敦地鐵大火為例,可是我想許多官僚機構恐怕更不堪吧?所以這本《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也該列為公務員必讀讀物!《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也探討了企業如何預測與操縱習慣以便從消費者的生活改變大撈一筆。

第三部分檢視社會的習慣,看社會運動家和宗教家如何替人們建立新的習慣而成功改良社會觀念與風氣。最後還深入探究棘手的道德問題:英國一位殺人犯若能說服他人自己是因習慣而意外殺人,能否因此重獲自由?為何一個習慣性賭徒卻要為債務負責?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中,杜希格用了許多有趣的案例來說明習慣在行銷和管理上的力量,例如一家牙膏公司如何透過廣告和牙膏成分讓美國人養成每天刷牙的好習慣;寶僑公司(P&G)如何透過觀察家庭主婦的習慣,讓原本已打入冷宮的芳必適(Febreze)搖身一變成為暢銷商品;美式足球教練東尼.鄧吉(Tony Dungy)如何捨棄大部頭的教戰手冊,僅用習慣來讓他的球員發揮最大潛能;美鋁(Alcoa)乍看之下捨本逐末地注重工廠安全措施,結果卻增加了營收與獲利,股價大漲;星巴克(Starbucks)如何透過課程讓一位原本EQ有問題的人成為明星級店長;大賣場塔吉特(Target)如何從顧客的資料中發掘出的重大生活改變(例如懷孕)而從中用客製化折價卷攻勢獲利;電台如何利用聽眾的收聽習慣讓大家原本聽了就轉台的歌(Hey Ya!)成為暢銷金曲並且還得獎。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在書末還附有一個用來改變習慣的貼紙,網站上也有一個有趣的「自我檢測表」讓我們用來檢視生活中的各種習慣,以期保留好習慣,戒除壞習慣,非常地用心。

如何改變習慣


雖然習慣很重要,不過如何我們的人生真的都要靠習慣來決定,也是蠻可悲的。所以我們不如三不五時就來打破一下生活中的習慣,例如出去旅遊一陣吧 :)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Be Quiet!安靜,就是力量!

The Sky of Gene: 讓人乖乖聽話的影響力

閱讀全文...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Be Quiet!安靜,就是力量!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有一種好書,在讀到的時候,心中有會一個念頭:「這就是為我而寫的吧?」,對個性內向害羞的我而言,這本《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就是這麼一本好書,雖然在Anobii上的評分貼到非死不可馬上就有人...哦不...有大猩猩問道:「 你應該不需要討論內向問題吧」...XD

這本《安靜,就是力量》像是一本自助書,事實上並非如此!可是社會上認為內向者多需要自助呢?只要上博客來用「內向」當關鍵字搜尋三年內出版的繁體中文書,標題或副標有出現「內向」的,除了這本《安靜,就是力量》,還有其他八本:


而且從以上書籍的標題和副標來看,內向者似乎真的很需要幫助XD 可是如果在博客來用「外向」來搜尋,能找到的三年內出版的繁體中文書有多少呢?和外向者有關的,只有一本《外向性格能量書》哦!另外一本還是因為副標才出現的《內向心理學: 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XD 外向者顯然不需要什麼協助,或者外向者根本不讀書?

從那些和內向有關的九本書中,其中有五本是翻譯書,因為內向的問題,在歐美外向的社會,似乎是個更加嚴重的問題。我雖然是個內向害羞的人,可是卻被很多經歷磿練得成為一個乍看之下外向的人,到了美國唸書還是因為不夠外向而吃了一大堆苦頭,更何況本身就是徹頭徹尾內向者。

美國是公認非常外向的國家,甚至其外向性格就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歐美在文化一般上比亞洲國家外向,畢竟他們有許多民族一直到了幾百年前才從遊牧進入農耕社會,可是亞洲的諸古文明在幾千年前就進入了穩定的農耕社會,使得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比起外向的體育冒險等,我們更重視智識的學習。歐美在海權時代,也因其外向的性格在全球各地冒險和殖民,中國在外的僑民卻仍夢想老死前回故鄉。美國更不必說了,那是歐洲冒險者拓荒的天堂。

然而,在《安靜,就是力量》這本書中指出,其實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個性內向。他們可能比較喜歡傾聽,少說話,喜歡閱讀,擁有自處的空間、不喜歡參加派對...但這些還沒有「出櫃」的內向者,很多都假裝自己天性外向,為了贏合大環境中「外向」價值系統裡理想的自我形象:充滿活力、樂觀積極、合群、有主導力、自信而不自疑。

《安靜,就是力量》這本書其實不太算是什麼內向者自助或勵志的書,因為《安靜,就是力量》直接指出,內向者其實是很寶貴的資源,因為美國沒有內向者,就不會有相對論、個人電腦、史努比(Snoopy)、E.T.、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Google等傑作!

《安靜,就是力量》作者蘇珊.坎恩(Susan Cain)本身就是一位內向者,雖然她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在華爾街擔任律師多年,專長領域是公司法,後來商業諮詢顧問,客戶多為大型企業及律師事務所,諮詢項目主要為談判策略和個人專業形象。如果她自個不透露出她的個性,大部分人看了她的經歷,一定會以為她是外向者吧?這就和大家以為我是個不折不扣外向好動的人一樣令人誤解啊XD

蘇珊.坎恩是位非常會說故事的好作家。《安靜,就是力量》還以嚴謹的研究為基礎,用不同的角度說明內向的人如何具有更多的力量。《安靜,就是力量》列舉了許多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就這些內容而言,就是本不容錯過的優異科普書。不管是內向者也好,外向者也好,讀了這本不容錯過的好書,會改變你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讓內向者更瞭解自己,也讓外向者瞭解更多同學、同事和親友。可是沉浸在弱肉強食的華爾街十幾年,她回憶起來說她彷彿是身處異國。




《安靜,就是力量》指出,內向者本來有的天賦,確實就能讓創造力發揮到極限。但是在美國外向的社會上,尤其是強調領袖魅力的情況下,內向者的能力卻容易被誤導或忽視。蘇珊.坎恩很肯定地指出,甚至在許多情況下,內向者的沉穩與耐心,反而能能強悍又沉穩地解決各種棘手的問題。蘇珊.坎恩也指出,能言善道者易被賦予過多的權力以致讓許多口才好的人處理超出能力的工作。她表示,華爾街的金融風暴顯然是極為外向的投機者一衝再衝而闖的禍。她並非臆測而已,她也舉了不少實例指出沉穩的投資者如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1930-)等企業家就是個性內向者。她甚至還舉了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1869-1948)、愛蓮娜·羅斯福(A. Eleanor Roosevelt,1884-1962)和羅莎·帕克斯(Rosa L. M. Parks,1913-2005)為例說明為何內向者不僅也能夠成為政治家和社會運動家,而且還更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不僅是人類,連動物也有內外向之分,一位研究動物內外向有名的行為生態學家Andy Sih就在我博士班的母校UC Davis任教,是我們學校唯一教生態演化的華裔(The New York Times: The Animal Self)。當時他問了我們班上同學(只有九位)內外向的個性,依稀記得只有我和另一位老美同學舉手吧。他研究了魚類和昆蟲,都發現有內外向之分。《安靜,就是力量》一書也提到,在溪流上游無天敵之處,孔雀魚以外向居多,可是在把它們放到下游有天敵之處,隔了幾年內向就成了主流。我在美國領養的兩隻貓,雖是姐妹,但是一隻極外向,最愛被我學弟虐待,另外一隻卻非常內向,只要在家裡開趴就躲起衣櫃內。在台灣養的兩隻貓,也是一隻人來瘋,另一隻見到生人就沒命似地躲起來。家裡兄弟個性也不一,我老大是內向、老二是很外向、老三是很內向、小妹是超外向。

雖然《安靜,就是力量》是難得一見的好書,可是它還是有一些刻板印象,例如認為亞洲學生就是比較內向。可是,以我在美國的經驗來說,能出國到美國唸書的中國理工科學生大多個性外向具侵略性,在美國社會他們簡直就是如魚得水。在美國研究所上課,最辛苦的就是課堂討論,一來英語說得不夠好,二來不習慣那種方式,對個性內向害羞的我來說,每節課簡直都是惡夢。我原本以為科學界是內向者的天堂,沒想到在美國學科學還得能言善道。

蘇珊.坎恩在《安靜,就是力量》中舉了許多她個人的體驗,我也談談自己的一些體驗吧,雖然箇中有許多不為人道的苦痛和辛酸。現在只要我說自己是個性內向害羞的人,十個朋友中有十個會直斥我是在騙肖,因為我不僅和人交談沒有問題,大學時還當過社團領導人,在美留學時當過台灣學生會會長,最近還剛在學術演講競賽得獎,可是事實上我真的是內向害羞的人啊。我從小就非常內向害羞,另說遇到陌生人或環境,小時候在家中最愛幹的事是拿被子把書桌包起來,然後躲在底下漆黑的角落,而且出外坐要在車子裡頭才會有安全感。

我從小最愛的事是唸書,只不過唸的是課外書,小學三四年級就能每天把報紙幾乎從頭到尾讀完,爸爸訂閱的《亞洲周刊》家裡也只有我一個人在讀,還沒上中學就把所有倪匡的衛斯里科幻全集倒背如流。可是我完全不是天才,因為讀的東西其實大部分都看不懂,學校的功課也一塌糊塗,幾乎有至少一半科目不及格,只是閱讀能讓我正當地逃避許多和人接觸的機會。我小時候孤僻怪異的個性讓我連和家人相處都有困難,後來成績實在太爛了,考不上我們當地唯一的中文學校,只好到我爸故鄉小鎮唸書,寄宿在大伯家,可是那反而是種解脫,因為我在大伯家只要躲在自己房間就不必面對爸媽和弟弟的吵鬧。

上了高中有了一些好朋友就變得比較外向一些,可是到台灣求學時,在校友會學長姐的熱情招待幫助下,還有在僑生大學先修班的集體生活卻讓我非常不適應,每天都問自己為何要符合大家的期待來參加團體活動,偶爾還會為了一些小事暴走。選大學時,也刻意選環境清幽的清大而不考慮繁雜的台大。上了大學終於可以自己一個人乖乖專心唸書了,基本上我大學前兩年只有在教室、宿舍、實驗室和圖書館出現,以致有些大學同學對我沒啥印象,後來在美國碰到時還驚訝我那麼會社交,怎麼在大學四年都好像從沒認識過我。

到了要升大三時,僑生聯誼會有學長姐主動找我要推我出來選會長,當時僑聯會是我唯一有出席還算是社團的團體,偶爾會被學長姐叫去幫忙一些活動,內向害羞的我就乖乖聽話人家叫我做啥就做啥。有學長姐認為當時想出來選會長的同學太過有野心和具侵略性,可能會把當時已經不太團結的僑聯會帶進太多政治鬥爭(畢竟我們有來自馬來西亞、港澳、緬甸、韓國等地的僑生,大家的個性和文化都差異頗大),所以認為個性溫和的我才比較可能讓僑聯會團結。

當時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我非常恐懼出來當領導人,可是在學長姐的再三邀請之下,盛情難卻只好答應,後來兩位欲出來競選會長者就只好當副會長。另外兩位副會長都是辦事能力超強的人,原本我只要出來作樣子就行了。可是當了會長就要常常主持會議,還要辦一大堆活動以及參加行政院僑委會搞的一堆活動,幾乎週週都要應酬,多少在最忙碌的大三還影響了一些課業(清大基本上是把一般大學四年的課程在三年內上完,大四讓學生選修研究所的課程或準備各類考試,所以大三是課業最繁重的一年),還好我前兩年埋頭苦讀把班上同學拖在後頭。最痛苦的是,在眾人面前顯露自信說話和分派工作,後來為了把事辦好還得暗地耍政治手段,根本就有違我的個性,可是為了社團好只能每天都催眠自己,當時每天都覺得自己是為別人而活而演戲,只能每晚用酒精來麻醉自己,喝到爛醉幹出的荒唐事真是磬竹難書。

最難過的是,一整年的犧牲奉獻卻因為堅持推舉當時原本不服人心則大有潛力的學妹出來當會長而引起長官和朋友的責難,半灰頭土臉地下台後大四和研究所又不問世事重新回到每天宿舍、圖書館、教室、實驗室的日子,還好那位學妹沒讓人失望,在一年內跌破大家眼鏡成了一位優秀的領導者。雖然大三那一年很多日子要靠借酒澆愁才能過下去,可是卻也開了一扇門,讓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沒那麼可怕,因為再糟也就灰頭土臉那樣子而已嘛。

到了美國留學時因為樂於助人,一堆台灣研究生還推舉我出來當台灣研究生同學會會長,當時台灣駐舊金山辦事處聽說有馬來西亞人出任台灣研究生同學會會長,氣憤得揚言要刪掉我們的活動經費,我嚇得在雙十節國慶和擅於社交的另一位會長(我們算是雙會長制),飆車衝到舊金山灣區去赴國宴和長官聊了天才解決危機,結果活動經費反而還加碼XD

其實我在讀《安靜,就是力量》就愈讀愈困惑,因為照理說我是個敏感的內向者,可是為何後來又變得公認的外向者,可是又有一堆地方和真正的外向者不符,但是也愈來愈不像內向者啊,讀著讀著就愈來愈迷糊。一直讀到了第九章才拔雲見日地恍然大悟!那章介紹到一位前哈佛心理學家,現任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的布萊恩.利托(Brian Little),他在哈佛大學任教時是3M卓越教學獎(3M National Teaching Fellowships)得主,他在哈佛的課不僅爆滿還常常贏得如雷掌聲,也是用心指導學生的好老師。可是他內心卻和我一樣是位內向害羞者,每次他受邀去演講完總要給自己獨處休息的時間甚至寧可躲到厠所去當避風港也不願受邀用餐,我大部分時間晚餐都一個人用,也算是一整天接觸眾人後的避風港休息吧。

利托教授用一個「自由性格理論」來解釋為何內向的人會變成外向者,因為我們為了核心志業,而演出外向的行為。我們為了工作或社會期待,努力演出外向者的樣子,這對敏感的內向者來說,說難不難、說容易卻不容易,但是我們善於觀察,觀察了外向者的種種行為後,再加以模仿。加上,當時暗戀的同學是個性極為外向的女生,所以對外向者的世界也愈來愈好奇,就慢慢學起了外向者的行為。心理學研究發現,有許多企業領導者也是這類的表演者。

從前中學時因為文筆不錯,有一年被老師推出當班上的演講比賽代表,只是上了台只差沒尿褲子。剛好我碩士班導師李家維老師和博士班導師Artyom Kopp,還有當研究助理時的老闆丁照棣老師和曹順成老師,全都是風格各異的一流演講者!他們只要到了台上,不管什麼主題都能妙語如珠,我只要偷偷向他們各學一點皮毛,都夠我非常受用了!所以儘管上台是非常令人緊張的,不過我都把上台演講當作是表演,把自己認定成演員,一個優秀的演員只能演符合自己個性的角色嗎?後來還發現自己教學的才能和熱情,如果台灣有一流的教學型大學或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博班一畢業我就直接去申請了XD

可是我們的人生從此就因為符合了自己的理想和社會期待而美滿了嗎?其實要表演,也不是所有內向者都辦得到。《安靜,就是力量》在第九章還提到所謂的「自我監控」,自我監控高的人更擅長在特定情境下調整自我行為,也就是善於逢場作戲。很多低自我監控的人會認為我們這麼做很不道德,是表裡不一的雙面人,是兩頭倒的墻頭草,是不忠於自己和別人的騙子。《安靜,就是力量》提到有學生對利托教授說他和伴侶因為自我監控等級不同而分手。事實上,我自己也遭遇到一樣的狀況,被指責的理由也都差不多。

可是,我們真的是不道德嗎?這樣累人的演戲,難道只是為了自己?在《安靜,就是力量》中,利托教授指出,自我監控其實是一種謙虛的表現,是為了符合社會規範,自我監控高的人有時候是為了避免在社交場合犯錯,而不是為了成為聚光燈的焦點。這點我深感同意,其實這樣的演戲,很多時候只是為了不想讓別人失望或受傷。而且,對我們這些科學研究工作者來說,大部分都是內向者,可是當要上台報告或教書時,努力表演來做好演講和教書,不也是利人利己的工作嗎?

在現實中,我也被強力指責成想要成為聚光燈的焦點而做出不適當的行為,其實自己的內心更清楚,自己成為聚光燈的焦點時,內心其實有多失落和寂寞,因為只有自己才知道,大家在那時候認識的並非真正的我,可是真正的我卻可能是大家意興闌珊的人(這篇文章是當初博班畢業時寫的感想,感謝讓我成為聚光燈的焦點的豬朋狗友:〈好人的逆襲!!!〉,要不是剛好最近裡頭的影片被同事挖出來在實驗室流傳,我還寧可一輩子都不再去面對咧XD))。

這本《安靜,就是力量》好書真是令人相逢恨晚,如果能早點讀到的話,也許就能更瞭解自己,也讓周遭的人瞭解自己和其他內向者,而避免了許多誤解。如果你是位內向者,一定要讀這本《安靜,就是力量》;如果你是外向者,可是有內向的好友,也讀讀這本書來多瞭解他們 :)

閱讀全文...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錢買不到,也不應該買的東西

錢買不到的東西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是一本讓我們對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有所省思的好書,值得所有公民一讀!甚至該列入大學生和公務員必讀之好書單中!

《錢買不到的東西》作者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是哈佛大學教授,曾於巴黎索邦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於牛津大學的坦納人類價值講座講學,也是英國廣播公司2009年里斯講座的講者。他是哈佛大學有史以來人氣最旺的教授,許多台灣讀者對他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可能也不陌生(請參見〈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邁可.桑德爾從1980年起擔任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正義」(Justice)的主講,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14,000多名學生修讀了這門課程。連續多年成為哈佛大學註冊人數最多的課程,學生人數打破哈佛375年校史所有紀錄。2007年秋季更是有1,115名學生選擇了該課,創下了哈佛大學的歷史紀錄。2009年,哈佛大學啟動的課程公開化項目也首推了該課程。

《錢買不到的東西》其實延續了他在《正義》中提到的許多問題。桑德爾教授直言,當今世界有愈來愈多的人事物都能標價出售,市場機制變得無所不在。當社會變得什麼都能買賣,我們其實正付出無形而巨大的代價,承受著想像不到的後遺症。雖然市場機制帶給人類史無前例的富裕,但是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卻讓我們遠離了美好生活的理想。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看清這個代價!

邁可.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中要批判的有兩件事,一件是經濟學無孔不入地擴張介入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另一件是自由市場的道德問題。

那什麼是經濟學?據定義,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過去經濟學研究的是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活動及其規律性,可是當商品的定義變廣了,經濟學研究的範圍也從傳統的商品入侵到我們生活的任何事物,造成了經濟學擴張(Economic imperialism),也就是經濟學向社會科學其它領域進行全面擴張,從而使許多經濟學的許多數學模型、經濟定律、經濟規律可以順利地拓展延伸到社會科學的其它領域,即實現社會科學的「經濟學化」。

想要瞭解經濟學擴張,可以讀一讀這幾本書:《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 A Roug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Global Cooling, Patriotic Prostitutes, and Why Suicide Bombers Should Buy Life Insurance)、《經濟自然學:為什麼經濟學可以解釋幾乎所有的事物》The Economic Naturalist: In Search of Explanations for Everyday Enigmas)、《海盜船上的經濟學家:為何四百年前的海盜能建立最好的經濟制度?》The Invisible Hook: the Hidden Economics of Pirates)(請參見〈相撲手經濟學?〉〈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經濟學家上了海盜船〉)。


覺得還可以接受的,再讀這一本經濟學擴張至極致的《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從FACEBOOK到劈腿,150個生活難題爆笑拆解》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 Priceless Advice on Money, Work, Sex, Kids, and Life's Other Challenges)。

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

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 Priceless Advice on Money, Work, Sex, Kids, and Life's Other Challenges


這本《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絕對可以讓你瞭解經濟學家試圖把經濟學擴展到什麼樣的地步,首先來看看這本《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的目錄:


第1部 約會把妹,萬事如意
同居經濟學∕分享與折衷∕怎樣養小三∕三十五歲前,該定下來嗎?∕假裝性高潮∕求婚的時機∕老牛吃嫩草∕性愛經濟學∕暗示他,我很忙∕到約會網站,該貼上照片嗎?∕要不要戴保險套∕喝醉才覺得她美∕請跟我交往吧!∕兩人約會,該誰付錢?∕除毛好痛喔∕誰先開口求婚∕遠距戀情,禁得起考驗嗎?∕愛上好朋友,我該表白嗎?∕真愛難尋?∕失戀的補償∕外遇選擇權∕學業與愛情∕網路交友須知∕要狗還是要我?∕學校裡的性教育∕性愛初體驗∕男校與女校裡的愛情∕婚前該不該住一起∕他前女友的房子∕伴遊女郎

第2部 你在哪上班?
公司要我馬上去報到∕大家一起擺爛,可行嗎?∕他們聯合起來對付我∕樂在工作的祕密∕想存錢的你,有沒有雙重人格?∕理性上癮∕太忙了怎辦∕越有錢,越快樂?∕休閒上癮症∕念大學,還是找工作?∕種子基金∕我該從事哪一行?∕我中樂透了!∕買道德基金,有比較道德嗎?∕時間不夠用∕雇用廉價勞工∕怎樣爭取加薪∕人幹嘛燙衣服∕要不要跳槽?∕工作loading加重了,怎辦∕學拉丁文還是中文?∕找我開會?請先付錢∕兒子的Facebook朋友比我多∕參選要花多少錢∕績效的迷思∕考試,一定要準備嗎?∕要不要轉學∕要不要買旅遊險∕為什麼老是有人愛擋住車門?∕什麼樣的工作最棒?∕American Idol與X Factor的共同點∕菜鳥該學什麼?∕阿西西與盧森堡∕倫敦與紐約

第3部 誰該陪寶寶睡覺?
處罰孩子,好嗎?∕只儲蓄,不消費∕開車心理學∕孩子翅膀硬了∕信教有什麼好處∕離婚夫妻如何分產∕有時候,禮物平庸點比較好∕女兒揍兒子∕家有不肖子∕生兒子,還是生女兒?∕舊愛的身影∕怎樣查外遇∕生幾個孩子好?∕我是敗家子∕相親經濟學∕送禮∕該不該讓孩子看電視?∕馬桶坐墊該立起還是放下?∕要花錢請人,還是DIY?∕怎樣留遺產給孩子∕離婚好苦∕偏心∕孩子很皮,該揍嗎?∕女強人,該不該生小孩?∕為孩子取名字∕請你戒酒,好嗎∕公平∕道歉經濟學∕離婚律師∕生日派對的盈餘∕與妹妹共同置產∕父母縱容妹妹∕生產後,該住院幾天?∕誰陪孩子睡覺?∕爺爺奶奶老愛亂餵寶寶∕怎樣跟孩子解釋金融危機

第4部 要不要上健身房
輪流請客∕放心讓孩子去追星吧∕競爭者太多,怎麼辦?∕給我吃一片你的牛排,好嗎?∕該給網路賣家壞評價嗎?∕該不該看排行榜∕取消休假,值得嗎∕健身房經濟學∕電影票價∕食量小,怎樣享用「吃到飽」?∕盜版書可以買嗎?∕葡萄酒經濟學∕誰偷喝你冰箱裡的牛奶∕下載影片有錯嗎?∕拿賞味期限最久的∕當美女犯規,該怎麼辦?∕廣告時間∕電影裡的暴力∕把餐廳裡的牙籤帶回家∕為什麼YouTube免費∕點菜心理學∕牌桌上有沒有友情?∕放煙火安全嗎∕去朋友家吃飯,該帶什麼酒
第5部 給詐騙集團的一封信
贏家的詛咒∕要不要延長保固期?∕排隊經濟學∕開車老愛講手機∕給詐騙集團的一封信∕萬聖節糖果∕你常倒車入庫嗎?∕搬到鄉下住,好嗎?∕賄賂有效嗎?∕侏儒、妓女與血汗工廠∕資源回收∕襪子總是剩一隻,怎麼辦?∕牙線經濟學∕為什麼裝潢工人總愛遲到∕怎樣下決心減肥?∕定價的尾數∕一個吻值四十九英鎊?∕怕遲到,把手錶撥快五分鐘∕施捨的對象∕洗車經濟學∕抽菸好,還是短命好?∕記住:千萬別酒駕!∕老是忘記帳戶密碼∕減碳,很假仙?∕人為什麼偷懶?∕最佳送禮策略∕把密西根州賣給中國人

想知道他給了150則怎麼樣的忠言嗎?原則大致上如下:


*精選答客問:

Q:忙到快死了,怎樣解脫?──倫敦的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
A:為自己訂一個「價格」吧,低於這個價錢,寧可休息。──能說會道的臥底經濟學家

Q:孩子很皮,該揍嗎?──切爾西的吉兒.杭斯利
A:不要揍他,扣他零用錢即可。──非暴力的臥底經濟學家

Q:人幹嘛燙衣服?──新加坡的茱蒂絲.奧利佛
A:因為我們缺乏其他更有效的指標,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不修邊幅的臥底經濟學家

Q:要不要在乎童貞?──紐約的葛蘿麗亞
A:看你的性別。女人失去童貞,是一種投資;男人失去童貞,只是一種消費。──不浪漫的臥底經濟學家

Q:真愛,很難找嗎?──巴塞隆納的露絲
A:放心,人總是很快就降低標準的。──務實的臥底經濟學家

是的,你只要為任何事物,不管它們是愛、友情、信仰,還是它們有多可貴,貼上了價格的標籤,你就可以當一位經濟學家來分析它們。說老實話,讀這本書很有趣,我也很愛讀用經濟學來解釋商品所以然的書,可是要為生活中任何人事物貼價格的標籤?我無法那麼理性。不過作者並非是鬼扯,而是引經據典地套用了許多嚴肅的經濟學理論來作討論。

而經濟學不僅是無孔不入,上述的150則生活忠言不盡然要用到錢,可是金錢交易的市場機制,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面向,大舉侵入了原本非屬市場的領域。從健康醫療、教育、法律、政治到人際關係。

想瞭解自由市場的興起,有部很棒的記錄片-- 《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作者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他最近的書是《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和《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The Quest: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請參見〈石油和新能源的未來-能源大探索(The Quest)〉〕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上個世紀的經濟學思潮,描述了經濟政策的轉變到全球化,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請參見〈【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在冷戰的對抗結束後,自由市場無疑是大勝利!不僅東歐和蘇聯紛紛垮台,連亞洲的共產國家如中國和越南也擁抱自由市場。

於是大勝利的自由市場宣稱是運作得最有效率的模式,而開始出現了許多狂熱的支持者,狂熱的程度甚至直逼宗教,他們信的教稱為「市場教」,拜的神叫作「效率」和「利潤」,教義是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他們反對國家對於國內經濟的干預。新自由主義強調自由市場的機制,主張減少對於商業行為和財產權的管制。在國外政策上,支持利用經濟、外交壓力或是軍事介入等政治手段來打通外國市場。他們支持私有化,反對由國家主導的直接干預和生產(如凱恩斯主義)。為了增進公司的效率,新自由主義強烈反對最低工資等勞工政策、以及勞工集體談判的權利。新自由主義反對社會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環境保護主義、以及公平貿易,認為這會妨礙民主的制度。由於效率至上,只要喊出公平正義者,這些異端就被他們打壓成「仇富」、「社會主義」、「不懂經濟學」、「沒有能力」的一群。

想知道這些崇拜效率的市場教信徒在想什麼嗎?可以讀讀《商業周刊》一個稱作「童言識李」的專欄,那專欄就是典型的自由市場教義,持相反意見的都叫作不懂得經濟學,彷彿通用的經濟學教科書就是他寫的。

在自由市場教氣勢如虹下,邁可.桑德爾《錢買不到的東西》試圖探討自由市場的道德問題。邁可.桑德爾指出,當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愈來愈少,我們面對的,不只是財富的分配不公,而是必須去思考市場的極限,以及我們要選擇怎樣的人生!

邁可.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中指出,自由市場造成了兩大問題:不平等和腐化。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中,邁可.桑德爾舉了許多例子說明為何自由市場會造成不平等,而且還把各種原本就美好的事物標上價格,讓其腐化或墮落。

自由市場造成的不平等是極度明顯的,看看以下這個圖吧。從1979年到2007年,美國收入前1%的富人,財富的增加是顯而易見的,可是中間60%和低層的20%的收入卻是持平的,這說明了收入前1%的瓜分所有的實質經濟成長,而中產階級和窮人的增加的收入全都被通貨膨脹給吃掉了!

Inequality-by-Kenworthy


這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這篇文章(The Self-Destruction of the 1 Percent)指出,就算是2008的金融海嘯讓前1%的富人財富縮水,可是從2009-2010年的復甦中,前1%的富人也硬生生把93%的成長搶走,其中前0.01%的富人分到了成長
37%

這是美國的例子,那台灣呢?過去十幾年,台灣的經濟實質成長了至少27%,然而人民的平均薪資卻停滯不動,還掉到十三四年前的水準,為什麼會這樣?那些經濟成長的果實被偷吃掉了?只要看到台北市的豪宅價格節節飆升,這還用問嗎?

台灣經濟已落後南韓,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是韓國人有過得比較爽嗎?韓國最近揚名國際的,不是三星、LG或現代汽車,是這首《江南Style》(Gangnam Style)。《江南Style》來自南韓俚語,指首都首爾一個富裕和時尚的地區——江南區的豪華生活方式,《江南Style》嘲諷了韓國富人的膚淺。《江南Style》在YouTube的官方音樂錄影帶已經有破4.5億次的點擊率,而且得到400萬次網友點擊「喜歡」,成為YouTube歷史上獲得最多網友「喜歡」的MV影片。想更瞭解《江南Style》,請參見〈Gangnam Style的經濟解讀-青少年學經濟系列〉〈鍾樂偉: Gangnam Style的南韓社會流行現象〉




自由市場教的信徒可以信誓旦旦地說,那些高所得是有能力的人應得的。而自由市場鼓勵的是競爭,透過競爭可以提高效率。真的是降嗎?《紐約時報》的那篇文章就指出,富人可以提高階級流動的門檻,讓中產階級無常往上爬。他們先佔有了資源,可以用這些資源來打擊後來可能居上的競爭者,如果錢可以買到政治影響力、醫療、教育、居住的話。例如現在要創業,得面對已有龐大資源的大企業之打壓,例如要開雜貨店、小吃店要面對7-11的龐大力量,這是過去所沒有的高門檻。

過去無論窮富,都可以藉著聯考努力進好大學,可是現在當台清交的學生愈來愈多來自天龍國時,家境就成了上好大學更重要的條件之一,而非單憑能力!較富裕的家庭可以送孩子上好學校讓他們出社會贏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又可以賺更多錢讓子女上好學校,這樣一來我們還會看到過去的階級流動嗎?由此可見,自由市場教創造出的,並非公平競爭,而是運氣,因為老爸的口袋比實力還重要!

自由市場教的信徒看到的只有GDP和效率,可是卻忽略了GDP是可以操作吹大的泡沬,否則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玩假的嗎?自由市場除了不平等和腐化,其實其基本運作的道理也有很大的問題。

有機會來讀讀丹‧艾瑞利(Dan Ariely)《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和《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過去前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等極大多數主流經濟學家,都對自由市場中「一隻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堅信不疑,深信如果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去做對自己最有利的買賣,則市場會如同被「一隻看不見的手」牽引著似的,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對社會最有益的結果。他們主張解除各種管制,認定投資者不會拿投資風險來開玩笑(請參見〈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可是丹‧艾瑞利等行為經濟學家的研究卻發現,人實際上並非主流經濟學家預測的那樣理性。《誰說人是理性的!》利用實驗來證實,社會規範使人更願意且賣力工作。因為我們同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由社會規範所支配,另一個由市場規範所支配。社會規範,固能激勵人心。但如果兩種規範相互混淆、衝突,就會讓人作出很令人Orz的行為。我們來看看邁可.桑德爾舉的這個好例子:




錢買不到的東西可多著吧,錢甚至還買不到高薪主管的能力咧!丹.艾瑞利在《不理性的力量》中,也提到他們一系列在世界各地進行的實驗發現,對於需要高度心力付出的工作,超高報酬反而會讓表現大打折扣!他們後來的實驗更發現,原來人們對於工作的期待,並不僅是經濟上的報酬而已,還包括了心理上的成就感,如果成就感被剝奪,繼續好好用心地工作的動力就大打折扣。

更多的金錢會讓我們更快樂嗎?這要看是多少錢。如果你很窮,那麼金錢確實能讓你比較快樂。可是根據心理學家Elizabeth Dunn和商管專家Michael Norton在《紐約時報》撰文(Don’t Indulge. Be Happy.)表示,美國人年收入達到US$75,000之後,再多的收入也難以令人更快樂。美國人年收入達到US$75,000的生活水準相當於台灣人月入NT$75,000。也就是說,賺超過月入NT$75,000的錢,對人生的幸福快樂而言,是白賺的!除非,除非這些多賺的錢能夠用一些方式和和親朋戚友分享。

或許自由市場教信徒會指出,自由市場不僅是為了錢。倡導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的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曾經表示,經濟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政府介入經濟的任何控制將會削弱我們的自由,而導致獨裁。他認為「市場變得自由,最終也會為人民帶來自由。」可是自由市場中的大企業,有哪個沒有對民主政府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政治獻金到收買說客,請問我們看到的自由的表面,掩蓋了多少變相的奴役。對於自由市場下,企業的變相奴役,可以看看兩部科技驚悚小說:《守護程序I :網路殺神》(Daemon)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FreedomTM(請參見〈守護程序:網路殺神的自由之戰〉)。

金錢無法買到選票和公民參與,可是很不幸的,金錢卻可以買到對政策的影響。可是對政策的影響,是金錢應該做的事嗎?邁可.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就是要我們思考這類的問題。《錢買不到的東西》的中文譯名不夠好,因為邁可.桑德爾不是要討論金錢買不到什麼(例如愛情、幸福XD),而是要討論什麼東西是金錢不該買的!所以比較好的中譯名應該是《錢不應該買的東西》或《錢不能買的東西》。

邁可.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中指出,經濟學家避談道德的問題,對他們而言效率才是最重要的。可是經濟學家真的能避談道德嗎?當自由市場教的信徒在追求效率之時,例如提高工資或以低本資追求利潤之時,他們就認定效率和利潤比員工的福址和公平重要。於是這就有了價值的判斷和取捨,也有了利益權益的差別化。憑什麼效率和利潤就一定比福址和平等重要?

自由市場並非是絕對萬惡的,我自己也相信在過去我們普遍認知的商品市場中,自由市場的模式是運作良好的,也能讓我們享有更多的創新,如果自以為是的政府過度介入扼殺了效率造成景氣衰退和高失業,那也沒道德到哪去。問題是自由市場介入了公共領域的話,不僅造成墮落和腐化,許多原本立意良善的創新都會被抹殺,所以我們確實要瞭解到什麼東西不該被商品化!例如新聞就不該被商品化,否則讀了記者收錢而寫的假新聞,不僅被有心人士洗腦,而且那比讀小說還有意思嗎?

邁可.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提醒,我們應該自問:世上有什麼東西是無論如何都不該用錢去買的?我們也必須決定,應該以什麼樣的價值來管理社會及公民生活的各領域。當一切皆可待價而沽時,面對日益「商品化」的社會,道德與正義不斷受到金錢與市場的腐蝕。雖然當今的市場機制已與道德脫鉤,而我們需要將兩者重新連結起來--面對金錢的蔓延,我們必須選擇,如何劃定正義的防線,以守護我們都渴求實現的美好生活!

雖然在美國留過學多少聽說過一些書中的例子,不過那些人壽險和人命賭博還有命名權等的貪財例子還是令人嘆為觀止。雖然台灣和美國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例子比起來,還是小CASE。可是我從前在16年來台灣時,台灣正好有一堆宗教詐財事件,當時一堆媒體感嘆台灣錢淹腳目。可是過了16年,台灣人現在不僅在景氣不佳時得面對油電雙漲而過得苦哈哈,收入還倒退回10年、13年、14年前...可是台灣的經濟在這十幾年明明就是正成長。

台灣人正視自己的權益了沒?可能還沒有,台灣仍然有太多人肖想富人的生活,還沒有夠多人勇敢爭取權益,以為自已有一天也能像有錢人那樣好像金錢可以買到一切,可是背地又嘲笑耍闊的小開和富家女。要不然就是狂考錄取率極低的高考,希望自己得到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鐵飯碗。甚至還有人主張我們這些被壓榨的大多數應該先讓利,以期即得利益者能捨施出一些好處。

其實,這些痛苦都是來自太多的矛盾。如果有夠多人能夠透過瞭解《錢買不到的東西》中闡述的道德辯證,我們可以不必像富人那樣要白賺多賺很多錢,也能真心地過得自在、幸福、快樂,因為我們將學會什麼東西不該用金錢來買,或甚至標價!

最後,為美國將在11月舉行的總統大選來亂一下。基本上,只要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當選,《錢買不到的東西》反對的一切,就會更變本加厲,因為羅姆尼是共和黨有史以來最沒有信念的總統候選人,他在當麻州州長時為了討好選民可以實施自由派的政策,可是當上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卻把他過去的政策當垃圾,簡直就是為權力見風轉舵的最高境界啊!以下的影片更是寫實地刻畫他的嘴臉。

Mitt Romney




相關網誌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1)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2)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3)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富人為何該多繳稅?-也論稅制

The Sky of Gene - 新第三世界的自食惡果

The Sky of Gene - 該死!大債時代裡的泡沫炸了!

The Sky of Gene -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The Sky of Gene - 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The Sky of Gene - 相撲手經濟學?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


The Sky of Gene -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The Sky of Gene - 聰明反被聰明誤

The Sky of Gene - 向錢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用白話文來解釋這次的美國金融風暴&10分鐘讓你全面了解當前世界金融危機

The Sky of Gene: 台北士林文林苑都更案之不可取

The Sky of Gene: 台灣的半套式民主

The Sky of Gene: 人民的心聲,該聽見了吧!?

The Sky of Gene: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民主究竟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The Sky of Gene: 民主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真正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萬歲

The Sky of Gene: 民主係蝦米?

The Sky of Gene: 蝦米係民主?

The Sky of Gene: 中國爛趨勢

閱讀全文...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守護程序:網路殺神的自由之戰

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

Daemon


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

Freedom


《守護程序I :網路殺神》(Daemon)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FreedomTM是很值得一讀的科技驚悚小說,因為不僅是因為想像力豐富而好看而已,還有小說中嘲諷自由市場和代議式民主的深意,雖然這兩本小說就像好萊塢電影一樣充滿暴力和驚險刺激的劇情,但其要探討的卻是在網路科技時代,在民主的假象中的自由和奴役。

我上了大學後就甚至玩電腦遊戲了,可是還是可以清楚看得出來《守護程序I :網路殺神》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這兩部小說,從頭到尾的劇情其實就是徹頭徹尾的超大型多人網上遊戲!在這套堪稱變態的大型多人線上遊戲就是駭客、資安專家、間諜、特務、政府、企業、民兵等團體在全球的超大型鬥法,峰迴路轉的劇情當然不能少得了好萊塢和電動式的爆破、攻堅、追殺、槍戰、飛車、超炫科技等。

我原本最愛的科技驚悚小說家是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請參見〈科技驚悚小說之父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病逝〉),可是這兩本小說在各方面(劇情、佈局、角色設定、對白等)都遠超過了麥可‧克萊頓的功力。

根據《守護程序I :網路殺神》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的作者介紹,它們是丹尼爾.史瓦雷茲(Daniel Suarez)的處女作。在美國加州矽谷工作了大半輩子的程式設計師史瓦雷茲發現,大部分人在工作時只是根據指示辦事,如果在公司系統裡偷偷做手腳,幾乎不會被人發現。這個體會觸動了他,史瓦雷茲開始利用下班時間提筆寫作。

《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完稿後,但沒有經紀人願意接手。史瓦雷茲想,既然寫的是網路世界的小說,不如就讓網路來決定小說的命運。他在網路上尋找按需印刷的工廠自費印書、在部落圈找專門寫線上遊戲、軍事、人工智慧、社會網路的部落客進行試讀。口碑漸漸發酵開來的同時, 它先是吸引科技社群的注意,躋身全國暢銷書,隨後獲得未來學者、文學批評家、政界人士的青睞。

到了2008年三月,這本自助出版的《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每個月可以賣超過一千二百本。亮眼的成績驚動了主流出版界,Dutton出版社一口氣跟史瓦雷茲簽了《守護程序I :網路殺神》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兩本書的版權。2009年重新包裝上市的《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也不負眾望,甫推出立刻衝上紐約時報暢銷書總榜第25名。同一個月,派拉蒙影業宣布簽下電影版權。

這個丹尼爾.史瓦雷茲的故事怎麼和狂掃情色文學界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有異曲同工之妙啊?當初《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的作者E L詹姆絲(E L James)只不過是在一個惡搞《暮光之城》Twilight)的網站上用《暮光之城》的主角來寫SM情色小說,沒想到該網路小說受歡迎到被國際大出版社藍燈書屋(Random House)買下版權,其三部曲(Fifty Shades Boxed Set)還攻上Amazon.com的暢銷榜首長達好幾個月!不好意思扯遠了...

如果要讀這本《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非得要讀上這本《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你才能看到一個人們和人工智慧創造出的完整新世界,要不然你讀到的只是一本好人被壞人惡搞的血腥暴力的科技驚悚小說而已,那是一個由腦癌而死的憤世嫉俗電動企業家索伯創造出一個程式「Daemon」來惡搞人類的社會。「Daemon」(守護程序)是指在UNIX或其他多任務作業系統中在後台執行的電腦程序,並不會接受電腦用戶的直接操控,此類程序會被以行程的形式初始化。到了《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我們才看到一個極大的陰謀,原來殘殺政商名流的血腥暴力的背後,有一個更文明的目的!邪惡和良善在這個新世界是一體的兩面!

《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有許多政治隱喻,錯過了就太可惜了!《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對自由市場只顧效率,美國政府和大企業互相勾結有深刻的嘲諷。在自由市場中,自由的是誰?是消費者?企業家?還是政府?

《守護程序I:網路殺神》和《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經常出現維持治安和國防的私人傭兵企業,現實中那不是科幻哦!一個強權大國居然把維持治安和國防的重任交給私人傭兵企業看起來像是科幻小說,可是其實卻是事實!美國從小布希政府時代開始為了圖利軍事工業,不僅發動無良戰爭還把一堆國防事業外包給私人企業。在伊拉克戰場上,私人傭兵的數量甚至已經超越正規美軍,甚至在傭兵爆發射殺無辜伊拉克平民和走私軍火的醜聞,傭兵企業也只要換個名字繼續營業(請參見〈超蝦的第九禁區(District 9)〉)。

《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之中,貪得無厭的大型企業如大金融公司,不在乎道德地試圖建立出不需要生產只需要靠金流就能賺進大筆鈔票的制度,其實就是現在華爾街的真實寫照;一個在美國中西部的農民,受制於大生技企業,再如何努力耕作都不可能養活自己和家庭,如果不靠政府的補貼的話,這也是美國中西部農民的真實寫照;我們以為在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盛行之下,我們可以藉著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有更多的選擇,可是事實上我們在消費市場上的選擇其實是假象。全球消費者在自由市場中乍看之下的眾多品牌選擇其實是:

Choices


上面兩段說的都不是虛構的世界,雖然在《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之中原本的世界就是如此。《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中的人工智慧,除了帶領一群人像是在打電動式的一關過一關,不小心要會GAME OVER,但是科技引導出的新世界,可以即時投票(不像代議民主四年投一次票然後只能眼睜睜看著政客惡搞法案)、可以即時評分、可以衡量權力的分佈、可以自給自足等等。

這個新世界在《守護程序II:自由之戰》之中並非虛擬的,而是能夠真實存在的,如果他們能夠對抗因此而無利可圖的企業和政府的話。只是我想這個科技建構出來的世界要是在其局限吧,畢業電子產品掛了或沒電,就只能乾瞪眼了吧XD

「你必須證明,人類理當擁有自由。」,在人類的經濟和政治將要翻天覆地之時,前警探塞貝克和你我,都辦得到嗎?

閱讀全文...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網路真的讓我們變笨?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基本上,我們幾乎不太可能不靠網路生活和工作了。前陣子有朋友問我,為何中研院的圖書館晚上幾乎都不開放,我才想到應該有超過一年沒上過圖書館了吧,雖然研究工作鐵定需要用到許多期刊論文,可是大部分都可以輕鬆透過網路下載電子檔。

過去網路需要靠電腦來使用,電腦最輕薄如MacBook Air也很難隨身任意使用,可是自從iPhone和iPad的發明後,隨手在擁擠的捷運車廂也都能無時無刻輕鬆上網,於是市面上就出了許多低頭族,我自個也低頭到頸椎退化和長骨刺到壓迫神經而麻痺XD

網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甚至還改變了我們的腦袋!這本《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就是要用許多神經科學的證據來告訴我們,網路讓我們變得有多膚淺。《網路讓我們變笨?》的原文書名The Shallows就是「膚淺」或「淺薄」之意。

首先,《網路讓我們變笨?》要我們做幾個簡單的檢視:

□ 每天都會使用Google之類的搜尋引擎

□ 同時開啟的網頁常超過10個

□ 文章還未細讀就先轉貼到自己的塗鴉牆

□ 一發表文章就期待有人按讚回應

□ 離開電腦或手機就無法安排生活

□ 很久沒有讀完一整本書了


這六個之中,我中了至少三個(不過我不會告訴你是哪三個的XD)。

我相信,網路是個雙面刃,網路自然有許多好處,除了方便,還有大量有用的資訊,網路甚至也改變了政治生態,讓許多暴政無所遁形。

可是《網路讓我們變笨?》作者卡爾(Nicholas Carr),卻是對網路抱持悲觀的有識之士之一。他在《網路讓我們變笨?》中探討網際網路在智能和文化層面造成的影響。他表示數百年來,字母系統、地圖、時鐘、印刷術其實已經重新塑造人類的思考方式,他從各種歷史和科學證據來談,指出大腦會因應我們的經驗而改變。我們用來尋找、儲存和分享資訊的科技,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的大腦。

《網路讓我們變笨?》這本書雖然提到了許多東西,不過整本書其實就只是要談一件事,那就是我們的大腦讓網路給改變了,我們的行為也隨之而改變,甚至讓我們的專注力下降而難以進行深入而持續的閱讀。《網路讓我們變笨?》舉了許多神經科學的研究證據指出,我們的大腦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而我們的經驗也塑造了我們的腦袋。

卡爾在《網路讓我們變笨?》彙整了從柏拉圖到麥克魯漢等各個思想家的觀點,說明印刷的書籍如何讓我們集中注意力,促成深度又有創造力的思考。書寫也更適合精細的邏輯辯證。甚至連書寫的方式也會改變文風,《網路讓我們變笨?》一書就舉了尼采使用打字球而使得原本就簡潔的文風變得像是電報般簡短。甚至他還指出,電子書甚至也讓作者因為可以輕易改版,而更不認真在出版前就愈可能把書籍寫得完美而無形中降低了品質。

卡爾在《網路讓我們變笨?》中指出,和閱讀書籍較完整取得知識相比,網際網路相反地鼓勵我們用打游擊的方式到處採集細碎的資訊,並且讓我們不斷被其他東西干擾。如今我們愈來愈習慣快速略讀,卻失去了專注與沉思的能力。他指出,許多心理學研究確實發現人們在使用網路時是習慣速讀的。電腦和網路的多工性質,也讓我們腦袋習慣多工而容易分心。他甚至認為,我們的大腦運作會和網路合而為一,導致攝取到的知識也支離破碎。

從神經科學的研究中指出,網路的使用確實會增強我們某些大腦功能,產更多的活動和神經連結,可是《網路讓我們變笨?》明確指出,大腦的活動和神經連結並不是愈多愈好。精神病人可能就是有太多的大腦活動而無法自我控制。而且愈多的活動也可能顯示我們愈分心。《網路讓我們變笨?》指出,網路對我們的影響甚至不僅限於在使用網路之時,也甚至長久地改變了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在進行其他活動時也無法專注!而且雖然網路確實增加了我們大腦的某些能力,不過那些能力和讓我們變得更有深度無關。

有人或許會說,使用網路以主動方式來搜尋和攝取資訊,可能比過去用收音機或電視機被動地吸收資訊來得好,不過卡爾卻又悲觀也指出,有研究顯示使用網路的時間增加了,也帶動了觀看電視的時間之增加。而且,他也不屑地指出,過去我們利用主流媒體如報章、雜誌、電視、收音機來接受資訊,是信任這些媒體的把關,現在我們只是讓把關的責任轉交給Google而已,因為Google研發出的演算法決定了搜尋出的網站在網頁上顯示的順序,變相成為了把關者。

《網路讓我們變笨?》的立論並非是用許多不切實際的猜測來評量網路的好壞,而是用紥實的神經科學研究證據來立論,所以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可是如果正如《網路讓我們變笨?》所闡述的,我們這些網民是否就沒救了?

我倒是沒那麼悲觀,因為我還是認為科技是雙面刃,水可覆舟、亦可載舟,心迷網路轉、心悟轉網路,重要的是我們要認清楚科技真正的用處,讓網路成為我們的奴隸,而非自己成為網路的奴隸。要怎麼做呢?《網路讓我們變笨?》並沒有提出具體的方法,所以請容許我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我想其實很簡單的,我們應該來逆勢操作,既然網路讓我們難以進行深入而持續的閱讀,我們就該偏要常常好好地閱讀一本完整的紙本書!這樣我們才不會讓網路控制得習慣略讀而愈來愈膚淺。

我有位經營出版社的朋友說,他的出版事業在智慧手機普及之後就愈來愈吃力,因為玩人們玩智慧手機的時間愈多,花在閱讀書籍的時間就愈少,連他自己都常因為玩iPhone而分心。如果這世道真是如此,那麼愛好閱讀的人就有福了!因為常大家都因為網路和智慧手機變得愈來愈膚淺,你還能持續閱讀好書,請問在知識爆炸的高度競爭社會裡能更有作為的,是好書讀得多的人?還是iPhone玩得多的人?

當然,這對已經不常讀書的人來說,要讀完一本書可能都會變得吃力。可是拿起一本好書讀完的投資是值得的,因為書會愈讀愈快愈有勁。當你讀了一本好書,吸收的知識會讓你更快更好效率讀完和理解另一本相關的好書,所以讀好書的努力就像買對了股票和基金,會錢滾錢一樣地知識滾知識!好書單這裡有。

可是長期重度的使用網路讓人愈不容易專注和深入思考,可能也會對讀書造成更大的障礙。其實專注力這個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之一就是禪修靜坐。《賈伯斯傳》Steve Jobs)就暗示,賈伯斯的創意在IT產業迄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可能是因為他持續地禪修。禪修是增養專注力最好的方式之一。《網路讓我們變笨?》提到,我們大腦的活動不是愈多愈好,我想禪修靜坐正好就是要讓我們主動地去捨去許多不必要的雜念妄想而讓大腦有休息喘息的機會,讓我們不再容易分心而更力專注!

有不少科學證據顯示禪修靜坐對人腦的開發有很大助益,並且有許多科學研究確實顯示禪修靜坐能夠提高專注力以及自我控制還有加強各種視覺空間功能等 [1-20],各種神經科學的研究也發現禪修靜坐能夠改變大腦的可塑性並且甚至讓大腦用來進行學習與記憶和情緒控制的灰質密度增加 [21-27]。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國家另類與補充療法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製作了一個網站解說禪修靜坐的各種益處。我自己過度低頭使用電腦和iPhone的頸椎退化及骨刺的毛病,就是靠禪修靜坐大幅改善的。

禪修靜坐並不僅限於佛教,道教、印度教、錫克教、耆那教、猶太教、天主教、新世紀也有類似的冥想靜坐修行方法,禪修靜坐也非宗教專屬,只是佛教是禪修靜坐的方法發揮至極致,也整理得最完整和系統化。不過社會上有些禪修團體標榜自己能讓信徒快速開悟、見性,而且強調創教者個人權力、個人教導、個人言論的絕對至上,甚至收取各類高額費用,這類的禪修團體只會帶來更多邪見和其他損害。所以尋找正信的禪修團體也很重要,台灣主要的大正信佛教團體都有教導正念的禪修靜坐方法。我個人主要接觸的是法鼓山教導的實用、安全的禪修靜坐,這裡就順到介紹一下。

法鼓山有開辦一系列禪修班和禪修營,教導禪坐、動禪、行禪和臥禪,完全免費。初級禪訓班不強調宗教,其他宗教信仰的朋友也可放心參加。各類禪修活動請上法鼓山青年院法鼓山傳燈院的網站查詢。或者參考《聖嚴法師教禪坐》《 專注力:禪修10階釋放心智潛能》The Attention Revolution : Unlocking The Power of The Focused Mind),進階的可以參考《聖嚴法師教話頭禪》《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透過閱讀或禪修,相信我們就能反制網路,不讓它把我們變膚淺,讓我們重新取得科技的掌控權!


參考文獻:

1) Jevning R, Wallace RK, Beidebach M. The physiology of meditation: a review. A wakeful hypometabolic integrated response. Neurosci Biobehav Rev. 1992 Fall;16(3):415-24.
2) Cahn BR, Polich J. Meditation states and traits: EEG, ERP,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 Psychol Bull. 2006 Mar;132(2):180-211.
3) Walsh R, Shapiro SL. The meeting of meditative disciplines and Western psychology: a mutually enriching dialogue. Am Psychol. 2006 Apr;61(3):227-39.
4) Jha AP, Krompinger J, Baime MJ. Mindfulness training modifies subsystems of attention. Cogn Affect Behav Neurosci. 2007 Jun;7(2):109-19.
5) Brefczynski-Lewis JA, Lutz A, Schaefer HS, Levinson DB, Davidson RJ. Neural correlates of attentional expertise in long-term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7 Jul 3;104(27):11483-8. Epub 2007 Jun 27.
6) Slagter HA, Lutz A, Greischar LL, Francis AD, Nieuwenhuis S, Davis JM, Davidson RJ. Mental training affects distribution of limited brain resources. PLoS Biol. 2007 Jun;5(6):e138.
7) Chan D, Woollacott M. Effects of level of meditation experience on attentional focus: is the efficiency of executive or orientation networks improved?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7 Jul-Aug;13(6):651-7.
8) Tang YY, Ma Y, Wang J, Fan Y, Feng S, Lu Q, Yu Q, Sui D, Rothbart MK, Fan M, Posner MI. Short-term meditation training improves attention and self-regul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7 Oct 23;104(43):17152-6. Epub 2007 Oct 11.
9) Lutz A, Slagter HA, Dunne JD, Davidson RJ. Attention regulation and monitoring in meditation. Trends Cogn Sci. 2008 Apr;12(4):163-9. Epub 2008 Mar 10.
10) Kozhevnikov M, Louchakova O, Josipovic Z, Motes MA. The enhancement of visuospatial processing efficiency through Buddhist Deity meditation. Psychol Sci. 2009 May;20(5):645-53.
11) van Leeuwen S, Müller NG, Melloni L. Age effects on attentional blink performance in meditation. Conscious Cogn. 2009 Sep;18(3):593-9. Epub 2009 Jun 9.
12) Raffone A, Srinivasan N. The exploration of meditation in the neuroscience of attention and consciousness. Cogn Process. 2010 Feb;11(1):1-7. Epub 2009 Dec 30.
13) Manna A, Raffone A, Perrucci MG, Nardo D, Ferretti A, Tartaro A, Londei A, Del Gratta C, Belardinelli MO, Romani GL. Neural correlates of focused atten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in meditation. Brain Res Bull. 2010 Apr 29;82(1-2):46-56. Epub 2010 Mar 16.
14) MacLean KA, Ferrer E, Aichele SR, Bridwell DA, Zanesco AP, Jacobs TL, King BG, Rosenberg EL, Sahdra BK, Shaver PR, Wallace BA, Mangun GR, Saron CD. Intensive meditation training improves perceptual discrimination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Psychol Sci. 2010 Jun;21(6):829-39. Epub 2010 May 11.
15) Hodgins HS, Adair KC. Attentional processes and meditation. Conscious Cogn. 2010 Dec;19(4):872-8. Epub 2010 Apr 28.
16) Prakash R, Dubey I, Abhishek P, Gupta SK, Rastogi P, Siddiqui SV. Long-term Vihangam Yoga meditation and scores on tests of attention. Percept Mot Skills. 2010 Jun;110(3 Pt 2):1139-48.
17) Zeidan F, Johnson SK, Diamond BJ, David Z, Goolkasian P.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mproves cognition: evidence of brief mental training. Conscious Cogn. 2010 Jun;19(2):597-605. Epub 2010 Apr 3.
18) MacLean KA, Ferrer E, Aichele SR, Bridwell DA, Zanesco AP, Jacobs TL, King BG, Rosenberg EL, Sahdra BK, Shaver PR, Wallace BA, Mangun GR, Saron CD. Intensive meditation training improves perceptual discrimination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Psychol Sci. 2010 Jun;21(6):829-39. Epub 2010 May 11.
19) Kozasa EH, Sato JR, Lacerda SS, Barreiros MA, Radvany J, Russell TA, Sanches LG, Mello LE, Amaro E Jr. Meditation training increases brain efficiency in an attention task. Neuroimage. 2012 Jan 2;59(1):745-9. Epub 2011 Jul 7.
20) "Meditation as Medicine", Amy Paturel M.S., M.P.H, online at http://journals.lww.com/neurologynow/Fulltext/2012/08040/Meditation_as_Medicine.9.aspx
21) Lazar SW, Kerr CE, Wasserman RH, Gray JR, Greve DN, Treadway MT, McGarvey M, Quinn BT, Dusek JA, Benson H, Rauch SL, Moore CI, Fischl B. Meditation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rtical thickness. Neuroreport. 2005 Nov 28;16(17):1893-7.
22) Hölzel BK, Ott U, Hempel H, Hackl A, Wolf K, Stark R, Vaitl D. Differential engagement of anterior cingulate and adjacent medial frontal cortex in adept meditators and non-meditators. Neurosci Lett. 2007 Jun 21;421(1):16-21. Epub 2007 May 25.
23) Hölzel BK, Ott U, Gard T, Hempel H, Weygandt M, Morgen K, Vaitl D. Investigation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with voxel-based morphometry.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08 Mar;3(1):55-61. Epub 2007 Dec 3.
24) Vestergaard-Poulsen P, van Beek M, Skewes J, Bjarkam CR, Stubberup M, Bertelsen J, Roepstorff A. Long-term medi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gray matter density in the brain stem. Neuroreport. 2009 Jan 28;20(2):170-4.
25) Grant JA, Courtemanche J, Duerden EG, Duncan GH, Rainville P. Cortical thickness and pain sensitivity in zen meditators. Emotion. 2010 Feb;10(1):43-53.
26) Jang JH, Jung WH, Kang DH, Byun MS, Kwon SJ, Choi CH, Kwon JS. Increased default mode network conn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meditation. Neurosci Lett. 2011 Jan 10;487(3):358-62. Epub 2010 Oct 27.
27) Hölzel BK, Carmody J, Vangel M, Congleton C, Yerramsetti SM, Gard T, Lazar SW. Mindfulness practice leads to increases in regional brain gray matter density. Psychiatry Res. 2011 Jan 30;191(1):36-43. Epub 2010 Nov 10.

閱讀全文...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滷肉飯,並不是吃與不吃的問題而已!

知名作家劉克襄日前文章〈我想吃便宜的滷肉飯〉,痛批鬍鬚張在經濟低迷時宣布漲價。鬍鬚張董事長張永昌今日大動作召開記者會鞠躬道歉,表示宣布調回原價後,劉克襄今日撰文肯定此舉。結果有篇文章〈白癡,不想吃昂貴的滷肉飯,就不要吃呀!〉來譙劉克襄。這篇文章從頭到尾用了許多情緒化表達方式,也多次用「白癡」來罵人,原本這種文章是毫無營養的,本來也不需理會,只是因為它太紅了,就在非死不可討論了一下。

這篇看似有道理,可是卻膚淺至極。我完全不認識劉克襄,印象中幾乎沒讀他其他文章或著作,除了這篇之外,所以並不是要幫誰說話。其實他這篇文章在幾天前讀到時,也覺得他有點天真幼稚,只是沒想到它居然成了小蝦米撼動大鯨魚之作。

價格的調整不僅是要不要去吃的問題,消費者和輿論本來就有權力去批評,就算我不去吃,我也可以寫文章譙說那個價格合不合理。至於要不要回應批評,那當然是企業的事。

在商場上,企業尋求利潤的最大化,可是消費者卻希望自己買到的東西愈接近成本卻好,所以企業和消費者其實是在鬥法。企業可以用一堆方法漲價,消費者當然也可以用方法讓企業不漲價。在商場上,企業和消費者就價格明爭暗鬥,沒什麼對不對的。由政府直接介入管制才是不對。東西的價格也部分反映了其供需,供應不足的商品因價格管制或補貼,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反而使短缺的商品更加短缺。

買與賣的關係就是商場。在商言商,劉克襄用一篇文章就讓企業老闆鞠躬道歉,是他在商場上戰勝了企業,這篇文章在罵啥啊?除非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與鬍鬚張有關係,否則身為消費者,我們看到企業認輸了,居然還唾棄和羞辱自己的權益,這種奴才心態真是莫名其妙得可以。

有朋友指出,商場的供應不是價格,而是需求。客戶覺得貴就不要去吃,客戶覺好吃才付高價值去吃。如果客戶不別吃,廠商自然降價。可是卻朋友指出,消費者對價格的影響,本來就包括了消極的個人抵制與積極的鼓吹他人共同抵制。所謂「大家都不去買了,價格自然降」,當然也可能是經過消費者運動抵制後的結果。這其實跟自由市場精神並不衝突。過去台灣似乎一直忽略消費者的力量。其實消費者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權益和力量而更照顧自己,而非消極地任由企業宰割!

消費者對價格的影響,正是自由市場的力量之一,雖然自由市場並非萬能。企業當然希望獲得最大的利潤,可是對一般的商品,消費者卻希望同樣的商品價格愈低愈好。企業如果是用創新,推出新產品來提高利潤,這當然是企業消費者雙贏的。


當然,也有消費者希望東西愈貴愈好,不過那不是一般商品,而是要嘛是品質頂級的,要不然就是彰顯身份的奢侈品。可是魯肉飯是一種沒啥創新的食品,鬍鬚張漲價並不會讓它變得更好吃,也不會彰顯身份,這就是問題所在。要不然為什麼這種萬元牛肉麵沒人抵制?因為人家一推出就標榜元首等級,那就是奢侈品而不是一般商品了!

鬍鬚張敗在經理人書讀太少,有本好書《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指出,人們接受物品的價格,也是不理性的,而會依據所謂的定錨效應。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新產品時,會受到一開始所看到的價格(初始價格)所影響,甚至影響我們未來對其他相關產品所決定願意支付的價格,這就是「任意連貫性」。這個稱之為定錨點(anchor)的初始價格,甚至還可以是是任意決定的。(請參見〈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漲價是一種藝術,問題是出在鬍鬚張商業頭腦不夠,他們可以更有創新精神,推出新的菜單,讓消費者無法有舊價格可參考。要不然,他們可以在漲價的同時辦個活動,例如在頭一個月加購一盤小菜就可以用舊價錢吃魯肉飯,然後在活動結束後再悄悄恢復「原價」(也就是漲過後的價錢),這樣神不知鬼不覺XD 要搞好行銷,書不多讀些是不行的!

閱讀全文...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代誌大條的《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


在這裡介紹了許多好書、電影等,這次最特別的是要介紹一份很棒的雜誌,這個特別的雜誌讚的不僅是內容,還有其立意!

這份雜誌叫作《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這份雜誌,從前常在捷運市府站看到有一位坐輪椅的大叔在賣,他一直用沙啞的聲音喊著「一百!一百!」,但是事實上我還沒有跟他買過(這期是在捷運中正紀念堂站買的)XD 因為我從前一直以為這是份嘩眾取寵的一般讀物而已。直到有同事好奇下買了一份,不小心讓我翻到時,突然有一種驚艷的感覺!

《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是月刊的形式發行,一份雜誌並不厚,可是包含的內容之廣博,包括全球意識、時事社會、商業科技、藝文、娛樂、設計之綜合評論和報導,正好非常合我胃口。

這篇文章〈公益是門好生意: 街友比小七還會賣雜誌〉介紹了這份優良雜誌在台灣的出版和販售情況。台灣版《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在2010年4月1日正式創刊,發行迄今已有卅期,每月發行三萬份,一般實際賣出九成。目前當期的《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是透過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的街頭販售朋友們來販售,可以直接與他們購買,這個網站有販售場所

《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是份在英國倫敦創刊的雜誌,已有廿年的歷史,目前於英國、台灣、日本、澳洲、韓國等十個國家以不同版本的形式發行。《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主要是由透過街友來販售。該組織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以有限公司模式,負責生產和配送雜誌到街頭的小販通路,另一個則以非營利組織的形態存在,以幫助這些街友解決造成他們無家可歸的問題,重新取得生活的主控權。《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售價一百元,批價為五十元,另五十元為街頭販售員的收入。

和坊間諸多國外授權翻譯的雜誌大不同的,《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的主要內容,是由台灣人來編輯和撰寫的,所觸及的議題不僅非常國際化,也夠本土化!這是其更值得大推之處!《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除了豐富的內容和良善的立意,其版面也很有設計感。
《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每期的主題也很棒,像這期的主題是「 移動。Transport 」,介紹了「 哥本哈根 x 赫爾辛基 x 拿坡里 x 柏林 x 聖路易斯 x 倫敦 x 上海 x 東京」的「 運輸概況/標誌設計/指示牌/交通工具/運輸站點/票亭/通勤/人 」,看完恨不得馬上要飛到這些城市去遊歷一番。

除此之外,《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也補充了許多國際要聞、藝文資訊等營養小菜,是輕鬆愉快地吸引新知很棒的方式。

雖然我不敢說《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是份完美的雜誌,也不能說它的內容非常有深度,但是它的內容已經是包羅萬象而且適合忙碌的現代城市人吸收。像我這樣算是閱讀興趣廣泛的人,都覺得《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的內容很新鮮。而且與傳統雜誌通路相比,《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在通路管理上成本較高,所以在一份五十元成本的考量下,我相信《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雖然是老掉牙的說法,不過助人真的為快樂之本!〈如何買到快樂?〉這篇文章就指出,以快樂心理學的科學研究發現而言,用錢來做善事,確實會讓人得到快樂!何樂而不為?買份《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吧 ^_^


9/30補:今天和朋友在市府站向那位坐輪椅的大叔買了十月份的《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他還很熱心地向我們解說這份雜誌內容有多棒。這個月主題是「植物。方舟-保存人類的文明,必須從保存種子開始」,除了國外的成果,裡頭也詳細介紹了台灣的國家作物種原中心,以及我碩士班指導教授-前科博館館長李家維老師在屏東創辦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Dr. Cecilia Koo Botanic Conservation Center)。關於種子和文明的關係,也請參見〈隱形果園中的種子哪裡來?〉


閱讀全文...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石油和新能源的未來-能源大探索(The Quest)

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

The Quest: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The Quest: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的作者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所著《石油世紀》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曾經榮獲普立茲獎,他是備受尊敬的能源、國際政治與經濟權威。他和美國公共電視台(PBS)合作的記錄片的 《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上個世紀的經濟學思潮,描述了經濟政策的轉變到全球化,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石油世紀》是一本厚厚的巨著,而The Quest: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試圖在一個宏觀的角度上探討全球能源問題,原文版就厚達800多頁。中文版拆成兩部:《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和《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分析了石油供需對於世界經濟、政治乃至軍事戰略的影響,更深入探討眾所關心的「石油是否面臨枯竭?」的焦點話題。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第一篇中,丹尼爾.尤金從俄羅斯的堀起、裡海大競賽到伊拉克戰爭談到中國的出場與崛起以及開放全球貿易大門,敍述了冷戰結束後的石油市場之風起雲湧。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指出,石油開採涉及油田、油管安全、油輪滲漏、軍事衝突等風險,且石油的使用不僅涉及能源耗竭,還涉及環境汙染、氣候暖化等嚴肅課題,不能單純以蘊藏量來觀察、評斷石油的大未來。 還有,油源的開發與石油的運輸,牽涉到世界各國的經濟命脈,近年來包括南海油田的爭執,造成的劍拔弩張,跟「油源」與「油權」之爭息息相關。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第二篇中,丹尼爾.尤金探討石油還剩多少?能用多久?《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指出,除了傳統石油外,還有所謂的「非傳統石油」,最大的來源是在天然氣從氣井流出時攔截下來的液態凝結油;還有在海底石油探勘過程中,發現一種「鹽下油」,目前巴西近海的的海盆是已發現的最大產地;其他非傳統石油還包括「油砂」、「頁岩油」,都有相當大的蘊藏量,但是都有開發的難度,技術還待進一步突破,一時很難彌補傳統石油的缺口。

《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丹尼爾.尤金中引領我們深入檢視再生能源的未來性。《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先在第一篇中,探討介紹了電力的歷史。接著在第二篇中探討了排碳和全球溫化的關係,接著在第三和第四篇介紹和討論新能源。

《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中提到的新能源有:一、風能─風可以推動精密機器產生電力,是快速成長的能源;二、陽光─經由太陽能電池、鏡片或其他聚集光線轉化成電流的科技;三、生質燃料─乙醇、生質柴油或先進生質燃料(來自水藻、纖維素和其他材料)都可以取代汽油、柴油或噴射燃油;四、生質─經處理後送入發電廠燃燒的木材或其他植物材料;五、地熱─用抽水機抽取地下熱水或熱蒸汽,用來推動發電機發電;六、水力─利用落下或加壓的水推動發電機發電;不過,水壩因為環保原因日漸遭受批評,在很多國家不易興建;七、被動式太陽能─現在也叫綠色建築,利用自然環境、降低能源消耗;八、潮汐發電;九、垃圾回收當作再生能源。

石油的重要性,應該不必再贅言了。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油價曾一度飆漲到一桶147美元。弔詭的是,專家們對其原因居然眾說紛紜,也沒有知道該怎麼讓油價降下來,一直到有一堆銀行家闖了禍搞垮一堆銀行和重創經濟為止。當時在油價最高的時候,替代能源的研發正要如火如荼地展開,也沒想到經濟受到重創和油價下跌後,綠色能源的投資也受到不少打擊。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和《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既然是一部有很大野心且試圖從宏觀的角度出發的巨著,由丹尼爾.尤金這位 備受尊敬的能源、國際政治與經濟權威來撰寫,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很可惜的,這部巨著卻讓我有些失望。首先別的先不提,這兩本書的編輯實在有夠糟糕,很多處居然大剌剌地寫著「○%」,而事實上那些所謂的「○%」都應該是有實際數字的,因此鐵定是在編輯的過程中忽略了。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和《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這兩本書最大的問題,是丹尼爾.尤金居然把這部巨著當作報導來寫,裡頭分析的成份其實不多,能源界的八卦倒是有一大堆。以他這位有英國劍橋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學位,曾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和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過書的學者來說,這本書實在太膚淺了。而且丹尼爾.尤金想要寫很多東西,可是東沾一些、西碰一點,到頭來卻多頭不著岸。

丹尼爾.尤金的第一篇寫得還好,可是在第二篇裡頭,我幾乎就摸不著頭腦了。看完了《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第二篇,我只被搞得一頭霧水,似乎還有一堆非傳統石油,可是它們又難以被提煉,加上還有氣候的問題,所有即使用也不見得能用,可是丹尼爾.尤金卻對PEAK OIL理論嗤之以鼻。或者是我沒有慧根,參不出其中玄機,所以我還是別投資和能源有關的基金股票債卷了吧。只是我想反問的是,他的書原來是寫給有慧根的人看的啊?

而且事實上,在《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和《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中,丹尼爾.尤金也沒有提到利用費托合成法(Fischer–Tropsch process)來製造液化煤碳。《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從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到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真相》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Headlines)中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物理學家理查.繆勒(Richard A. Muller)就明確指出利用費托合成法(Fischer–Tropsch process)來製造液化煤碳能夠取代石油作為方便的能源來源,而且美國的煤礦蘊藏量夠美國用上幾百年,液化煤碳還未量產,只是因為石油還是比這樣做便宜,可是未來石油飆漲後,液化煤碳就有利可圖。但是未來液化煤碳未必能量產的原因,可能是煤碳的排碳量更高(請參見〈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必須面對的科學真相〉)。理查.繆勒也指出,核融合的成功也不是不可能。因此,單單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可能還是無法完整地瞭解全球能源的未來,而懂得科學和科技的學者之意見也是有必要的。

加上不知是為了誰也不得罪,丹尼爾.尤金在討論美國能源政策時,居然一直避重就輕也避談大型石油公司對政府的影響,以及美國兩黨在能源政策上的歧見,彷彿美國在能源政策上一直都是個公平的國家,而美國總統的能源政策也僅是符合當時潮流而和政黨見解無關,這樣的寫法在政治上是誰也不得罪,可是只要對美國能源政策和政黨歧見稍有認識的讀者,應該都會得罪到了吧!

如果您只想瞭解石油開採、非傳統石油、替代能源、生質燃料等的現狀,《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和《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還是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對企業主管、政治家、科學家、工程師、環保人士而言。

最後,丹尼爾.尤金提到了一個日文字「勿体無い」(もったいない,Mottainai)。這是一個日本用語,主要用於表達一種對還有利用價值物品進行的浪費行為的遺憾情緒。近來,這個詞彙已成為了處理全球資源環境問題的一個關鍵詞彙。根據維基百科,在日本「勿体無い」的使用,遠遠超過在其他的文化中只表示物體(或資源)的浪費。「勿体無い」可以指浪費的努力和行動,浪費的活動,浪費時間,浪費的靈魂,浪費人才,浪費感情,浪費了頭腦,浪費夢想,和浪費的潛力。這一概念也用於指思維模式招致浪費的行動。對於珍貴的石油,如果我們再不提升能源效率的話,那真是「勿体無い」啊!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城市的勝利與驕傲

The Sky of Gene: 落腳城市‧城市落腳

The Sky of Gene - 全球變暖說真的是聳人聽聞嗎?

The Sky of Gene -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The Sky of Gene - 真假環保

The Sky of Gene - 綠色EQ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閱讀全文...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鳥羽之謎

我在上一篇文章〈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中提到,我在研究如何作出一隻恐龍,其實在科學上精確地來說,是研究恐龍如何演化成鳥類。而理論上,如何能研究出恐龍在遺傳上如何改變成為鳥類,就有可能把用遺傳的方法把鳥類變回恐龍。

就生物學的定義來說,鳥類其實應該要算是爬蟲動物。是的,所有鳥類的祖先都是恐龍,而且還是《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最猛的獸腳類迅猛龍。現生生物中,與鳥類的最近的親戚是鱷魚。可是鳥類為何和恐龍,甚至牠們的近親鱷魚長得完全不像,就是因為在鳥類這一支動物中,產生了有許多演化上的創新,例如羽毛、喙、翅膀、中空的骨骼、以及其他生理和解剖特徵,讓牠們能夠適應到許多不同的生態桋位。而在所有特徵之中,最最最獨特的,就是羽毛!

羽毛是鳥類身上最特殊的部分,它有微妙的構造、色彩與斑紋,關乎著鳥的各種行為與生存方式,從羽毛的特色,也能窺探鳥類特殊的行為與生活模式。羽毛也是鳥類種類辨識和擇偶的重要依據。變化極為繁複美麗的羽毛,都是母鳥美學品味的產物,因為母鳥都是一流的設計師,專挑出穿有獨特羽毛的公鳥來親熱。

羽毛在不同鳥類之間變異,存在性質不同的變化-顏色、斑紋、生長位置、長度、方向等等等。我們分辨一隻鳥時,往往就是在判斷鳥類身上各種羽毛重疊組合後的外觀。然而,羽毛本身就是大自然最美麗的產物,其精巧微妙的外型與構造,細緻而夢幻的色澤與質感,使得羽毛即使脫離鳥體後,還能獨立呈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細緻美感,甚至即使不知羽毛主人,也十足具有欣賞和收藏價值。

這本一流的圖鑑《鳥羽:台灣野鳥羽毛圖鑑》就是一本集實用和藝術質賞價值於一身的好書。《鳥羽》全書蒐藏了42科108種、近3000枚取自台灣野鳥身體各部位的羽毛,以實物大小呈現。優雅地帶我們遨遊美麗的羽毛世界。

鳥羽


羽毛一旦離開鳥的身體,在辨識上就有可能變得困難。然而若能經由本《鳥羽》,對羽毛結構,以及對各個鳥類家族的羽毛特徵、特殊鳥種的羽毛樣貌有更深入的瞭解,就能享受在野外撿拾鳥羽並且可能判斷出鳥種的樂趣了。就算沒有在路邊或野外撿拾到鳥羽,單單翻這本《鳥羽》圖鑑,就能完整地欣賞到諸多種賞心悅目的美妙羽毛。 

《鳥羽》是曾經擔任台北鳥會野鳥救傷工作的祁偉廉醫師,廿多年來長期為鳥療傷治病,從不幸死亡的鳥類身上蒐集而來,這本《鳥羽》不僅完整呈現台灣鳥羽的精彩面貌,也將此難得的收藏分享給我們欣賞。

我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李文雄院士實驗室裡的研究工作之一,就是和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鍾正明院士利用家雞研究羽毛多樣性的遺傳基礎,以及組成羽毛的角質蛋白質基因的表現、調控及演化。馴化的鳥類形態變化的重要性極高,事實上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 – 1882)在他介紹天擇觀念的曠世巨著《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中的第一章,就是利用維多利亞時代盛行的家鴿形態多樣性為例,以人擇的力量演示天擇的潛力!而我們選擇的家雞是世界上種內羽毛形態變化最高的鳥類,加上基因體序列和遺傳工具的方便,讓我們有機會發現與羽毛形態差異相關的基因。

鍾正明院士和他父親一樣,都是台大醫科的校友。雖因家學淵源習醫,他卻未投身臨床,反而著迷於生命的奧秘,故赴美專攻基礎生物醫學, 1983年取得洛克斐勒大學博士,並留任該校分子生物系助教授,1987年轉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展開獨立研究生涯;他用心鑽研鳥羽的「皮毛之道」,成為研究羽毛發育的世界權威,200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8年,他到美國唸博士班,加入美國洛克斐勒大學教授艾德曼(Gerald Edelman)的分子發育生物學實驗室,研究細胞如何形成組織及器官,即形態發育(Morphogenesis)的過程。艾德曼研究免疫蛋白工作讓他在 1972 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他鼓勵鍾正明研究腦部細胞如何相互辨識,以及神經細胞如何聯結的機制。鍾院士成功找出神經黏著分子(N‐CAM)及其在神經發育所扮演的角色,順利取得博士學位。

鍾院士在製作雞胚切片時,他在螢光顯微鏡下觀察到黏附在他本欲研究的雞脊髓旁的羽毛。各種腦中表現的神經黏結分子在羽毛芽中也都表現,而且非如腦中糾成一團,而是排列成各種漂亮的花樣和形態,加上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掉在路邊的漂亮羽毛,於是他決定以羽毛為研究模式。


鍾正明院士當初的羽毛研究,不僅充實了基礎科學知識,後來從研究羽毛幹細胞的工作,也讓他進入了再生醫學的領域。他有許多關於羽毛、毛髮、幹細胞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頂尖的學術期刊如NatureSciencePNAS。鍾院士的研究內容和成果可以在台大校友雙月刊的這篇文章〈從皮毛之道到再生之道-鍾正明院士專訪〉和中文版《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這篇〈研究雞毛鴨喙的大師-鍾正明〉讀到。

我們合作的最初的成果已發表在PLoS Genetics,是以捲毛雞為材料,發現其主控基因是一種角質蛋白質的變異。該蛋白質在保守區域缺失了23個胺基酸,我們把讓基因釣出來後,在拔毛後的毛囊內利用反轉錄病毒把該突變基因表現在幹細胞內,讓重長的羽毛表現該突變基因,結果就確實讓羽毛給弄彎了。


非常有趣的是,我們發現的基因KRT75,和人類的鬚部假性毛囊炎(pseudofolliculitis barbae)有關。該遺傳病讓修剃胡鬚後,重長的毛的尖端穿透入囊壁內或卷曲于皮內所引起胡鬚部異物炎癥反應。這個和人類相關遺傳疾病的有趣關連,是我們當時始料未及的,這也是基礎研究深具潛力!

閱讀全文...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

生物と無生物のあいだ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一個生物學家眼中的奇妙世界》(生物と無生物のあいだ)是一本對生命科學研究(具體來說是對細胞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有興趣的高中生、大學生和研究生都適合閱讀的科普書。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裡,日本青山學院大學教授福岡伸一,用半自傳的方式同時勾勒出分子生物學研究和生命的分子現象,對生命科學的門外漢來說,可以吸收一些分子生物學的知識;對有心想要就讀生命科學(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方面的高中生,可以稍微看看是否真的對分子生物學感興趣;對想要唸研究所的學生,可以稍微看看生命科學研究是怎麼一回事。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的日文原文書名『生物と無生物のあいだ』是「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意思。可能編輯跟我一樣看太多日本推理小說,就把書名改成《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不過並不失原味,因為作者在《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一書中,的確作了一些推理,他在大師如雲的美國洛克斐勒大學,對著野口英世(1876-1928)的塑像思考日本人和美國學術界對他的科學貢獻觀感的矛盾;然後從華生(James D. Watson,1928-)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1916 – 2004)的DNA的雙重螺旋、物理學大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1887-1961)的《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舍恩海默(Rudolph Schoenheimer,1898 – 1941)的「動態的平衡狀態」來推理生命現象的分子本質;然後用在洛克斐勒大學及哈佛大學醫學院當博士後研究員的經歷,述說生命科學實驗室沒日沒夜的生活,還有用實驗推理GP2分子的功能之過程。

在提到華生和克里克的DNA的雙重螺旋時,福岡伸一從發現DNA是遺傳物質開始介紹,也老實地述說了當時華生和克里克為了贏得解DNA結構的競賽而耍的手段和爭議等,這些都部分記載在華生辛辣的自傳《雙螺旋─DNA結構發現者的青春告白》The Double Helix)之中。可惜克里克的自傳What Mad Pursuit似乎沒有中譯本,更甭提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1916 – 2004)的The Third Man of the Double Helix

不過克里克和另一位故事人物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1920 – 1958 )倒是有中文版的傳記-《克里克:發現遺傳密碼那個人》Francis Crick: Discoverer of the Genetic Code)和《DNA光環背後的奇女子:羅莎琳‧法蘭克林的一生》Rosalind Franklin: The Dark Lady of DNA)。整個DNA、RNA和蛋白質糾纏的故事,也記載在巨著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 Makers of the Revolution in Biology之中,這部分子生物學史的經典巨著有三大冊的中文版《創世第八天: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革命首部曲 DNA》《創世第八天: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革命二部曲 RNA》《創世第八天: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革命三部曲 蛋白質》,是想要完整地瞭解分子生物學史不可或缺的好書。


福岡伸一舉了「動態的平衡狀態」為例,指出「我們吃進身體的分子,會在瞬間散布至全身,之後短暫停留在某處,接著又在一瞬間離開我們的身體。換言之,我們生命體的身體並非如塑膠模型般,由靜態的零件組成的分子機械,而是成立於零件本身的動態之中。」,他認為根據「動態平衡」論,能夠讓我們思考如何區分生物與非生物,以及我們生命觀的演變。從這個「動態平衡」中,也再次驗證了「諸行無常」,所有生命不過都是因緣暫時俱足聚合而生的。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後半部,福岡伸一介紹了他那幾年難辛的博士後研究員生涯,指出他在美國過的像是奴隸般的生活,還要面對競爭者的壓力。其實生命科學研究,尤其是競爭激烈的分子生物學和生物醫學,都很難避免要面對艱辛的研究環境,而像我們這樣還選擇投身而入的,無非只是為了尋求有重大發現時的感動,還有期待為人類作出實際的貢獻。

近幾十年來醫學上的許多重大突破,像是新藥的研發、新診斷或治療方法的發明和疾病成因的瞭解,都是建立在許許多多在實驗室沒日沒夜地辛勤工作的基礎科學研究人員的貢獻上的。生命科學家艱苦辛勞地在作出很大的付出和貢獻時,還要忍受社會大眾、政界和其他學界對我們的誤解,以為在做基礎研究無法對人類作出實際的貢獻。

可是實際舉例來說,今天對癌症的瞭解,絕大部分知識都是建立在研究大腸桿菌、酵母菌、果蠅、線蟲等不起眼小生物上乍看之下無聊的性狀的。如果沒人去研究果蠅遺傳和突變,還有酵母菌的細胞週期,以及線蟲的細胞自戕,可能就無法瞭解許多訊號傳遞的路徑和分子,就不能瞭解癌症的致病原因,也就不可能研發出所謂的標靶藥物。如果當初沒有人建立族群遺傳學和分子演化學的理論,我們今天面對一堆基因體序列也只能把它們完全當作有字天書,而無法解讀出人之所以為人的遺傳邏輯,更罔論從中發現和健康及疾病相關的資訊。

對機械、土木、化工、電機、資訊、材料等工程或應用科學而言,基礎研究不那麼重要,是因為物理和化學的知識已經差不多齊全了。可是對生物工程和生物科技來說,基礎研究至關緊要,因為只有從基礎研究中才能發現可能有用的機制和分子等。現在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學的教科書十年不改版,影響也不會太大。可是普通生物學的教科書若是四五年不改版,就會一整個落後!我們對生命科學的瞭解,實在還真的非常非常的不夠。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之中提到的,也只是我們對生命現象極為膚淺的理解而已。而且《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也僅提到生命科學的一部分而已,因為生命科學還有同樣非常有趣的生態學、族群生物學和演化生物學,是更寬廣的角度來探討生命和生命之間還有生命與環境之間的精彩互動。對這些互動的探討,是瞭解我們之所以擁有書中提到的分子和分子機制,所不可或缺的!

讀了這本《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也順便簡單說一下,當初我乍看之下很愚不可及地放棄唸台大醬料而去清華大學唸生命科學的經歷。到台灣唸醫科其實是家長師長朋友的期待,我也只是因為順便能接觸熱愛的生物學而姑且同意了。當時我只是在生物實驗課看到細胞分裂時,就感動到五體投地,細胞那麼精準地把染色體排成一列均分到兩個子細胞,是多麼地巧妙和精彩啊!

其實,我真的不是沾醬料的料,因為我是不必沾醬的蒙古火鍋...哦不...因為我其實無法死背硬記,可是沾醬料要硬背一堆人體解剖名詞。想當年修的神經科學總分一百廿分,有廿分是背腦神經名詞的送分題,我一分都沒拿到,不過剩下那一百分變態的申論題(例如如何用保鮮膜作出神經元等XD),我可以幾乎滿分。我只能用理解的方式記憶,背書只會要我的命。加上我對血液和動物解剖有莫名恐懼感。還有我個性極為內向害羞,與其面對病人,寧可在實驗室裡面對果蠅。這些沒人能夠勉強的,就算能勉強也不會有幸福的。

走這條路有沒有好結果,我自己現在也不知道。其實當初有幾位學長問我,是不是被桃麗羊騙去唸生命科學。事實上,我是被《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給騙來的,或許沒多少人能理解在馬來西亞小鎮的窮獨立中學唸著當時廿年前出版一整個過時的高中生物學課本,在看到《侏羅紀公園》裡描繪的分子生物科技時的震撼!我對所有朋友說,我的夢想就是做出恐龍來咬當時嘲笑我的損友。很有趣的,大學、碩士班、博士班時在生命科學各領域(細胞生物學、神經科學、生物物理、發育生物學、遺傳學、演化生物學)繞了一圈後,我現在在中研院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研究出,做出一隻恐龍需要什麼樣的遺傳變化。我真的沒有騙人和唬爛,不相信請看以下影片:



閱讀全文...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吃的樂趣-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

日式料理在台灣已成了非常常見的異國料理,甚至都已經不太算是異國料理了,因為實在是太廣為接受而太過普遍了。

我在到台灣唸書前,在馬來西亞很少能見到日本餐館,雖然我住在第二大城,可是幾乎完全不曉得我們城裡有任何日本餐廳。第一次吃日式料理是來到台灣後,從前還聽不小心吃到日式料理的高中老師宣稱日式料理又貴又難吃。沒想到我居然愛上了生魚片,甚至大部分哈日族都難以接受的納豆,更是讓我當作人間美味,在美國唸書時還嗑上癮,兩三天沒吃上一碗納豆拌飯就渾身不舒服。

去年夏天到日本古都京都開研討會和旅遊,也是這一生中最難忘快樂的時光之一。京都不僅有美景、古蹟和文化,當然也有美食。在那裡隨便找家餐廳都能吃到非常美味的食物,朋友和自己精心挑選的餐館當然有這輩子吃過最棒的精緻人間美味,雖然不少食材根本叫不出名堂,但是都能有幸福的滋味。

是的,不需要知道任何名堂,只要用心,就能品嘗出各國美食的醍醐味,可是如果能夠進一步瞭解食物的歷史和文化意涵,那麼品嘗美食的樂趣,就不僅是口腹之慾,還加上了知性之旅(請參見〈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歷史大口吃喝〉)。

這本《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 知っておきたい「食」の日本史)就是一本能讓喜愛日本美食和準備到日本旅遊的朋友必備的一本好書。《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中充滿各種小知識,淺顯易懂。是一本可以輕鬆了解日本歷史與文化的書。

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

知っておきたい「食」の日本史


《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作者宮崎正勝原任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系畢業。專攻前現代的國際交流史、世界教育史。著有《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圖解世界近現代史》(易博士出版社)、《從地名與地圖看世界史》(世潮)、《圖解東亞史》(易博士出版社)等。

《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再一次以世界的歷史變動為主軸,說明日本的飲食文化是如何經過重組與演變。日式料理中最高見的壽司,從古代到近代的演化就十分有趣,在中文原本是醃漬魚內臟的「鮨」成了日文壽司的意思,後來壽司的作法也和當初用發酵米飯醃漬魚肉大不同了。

日本在文化上算是較封閉的島國,可是從《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之中,我們可以清楚見識到日本和各國文化的豐富交流。日本除了本土食材和料理方式,也廣為接受了中華飲食文化,一些廣為日本人接受的食物如納豆和抹茶,在中國反而失傳或罕見了。也由於日本保留了不少原本屬於中國但現今失傳的食物和飲食方式,從日本人學習和保留的過程中,我們也能藉此回頭學習自己過去的文化。

舉例來說,《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例舉了屬於古代時尚食品的丸子、大佛與蠶豆之間出人意外的關係、原是伊斯蘭點心的五目油豆腐包的關東煮、被視為下等魚而遭人嫌棄的鮪魚、白菜與日清戰爭等,《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述說了許多日本食材與料理不為人知的一面。

更有趣的是,許多廣為人知的日本食材,例如芝麻、西季豆、番薯、胡椒、辣椒、黃瓜、南瓜等,都是遠從非洲或美洲,藉由絲路或哥倫布大交換(請參見《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一書)而在日本落地生根的,豐富了日本的飲食文化。當然《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也舉了好些日本獨特的食材和料理,讓我們感受濃濃的日本風情。

《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一書中的許多美食,在古代原本是貴族或大富人家都吃得到的,也有貴族和大富人家當時不屑吃的美食,可是今天不僅日本平民都能品嘗到這些美食和異國料理,連身在日本海外都能同樣嘗到《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書中提到的幸福滋味,我們是不是真的生活在一個極為幸福的時代呢?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歷史大口吃喝

The Sky of Gene - 不能再浪費

The Sky of Gene - 三百年來黑心食品之美味詐欺

The Sky of Gene - 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

The Sky of Gene - 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再回《回答: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嗎?

The Sky of Gene - 禪、茶水、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群萌亂舞的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科學知識傳播的原則

The Sky of Gene - 重啟美國牛肉談判!!!

The Sky of Gene - 【分享】你準備好吃美國牛內臟了嗎?

The Sky of Gene - 機車與美國牛肉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大博士生吃牛糞漢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拒吃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2.5 ppm!-從台灣三聚氰胺事件論政策和報導的不專業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閱讀全文...

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野生樂園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

The Wild Life of Our Bodies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The Wild Life of Our Bodies: Predators, Parasites, and Partners that Shape What We Are Today)真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科普故事書,即使我早已熟悉書中大部分內部,讀起來還是興味盎然。作者羅伯.唐恩(Rob Dunn)真是位擅長舖梗的作家,他用各種巧妙的故事,把各種有趣的資訊串連在一起,讓我們能隨著那些故事遨遊我們人類和地球上各種大小蟲子糾纏不清的世界。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用詼諧幽默的筆調,帶我們進入醫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交疊出的有趣世界,讓我們輕鬆愉快地面對我們過去和現在厭惡的各種寄生蟲和微生物,感嘆生命的神奇奧妙和博大精深。

我們無疑是生活在人類歷史上最爽的時代!這我們這個世代,只要生活在發展得還不錯的國家中的城市,比起我們的祖先,溫飽和疾病變得更加不太是問題了。我在美國唸書時,美國人還以為馬來西亞還盛行瘧疾,可是我從小到大都沒聽說過有任何認識的人得過瘧疾,自己也頂多得了痛得半死卻不死的登革熱而已。

加上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愈來愈多,大自然已離我們愈來愈遠,我們也許不再認為自己是自然界裡的一份子了,甚至還有有識之士鼓勵人民乖乖居住在城市當阿宅就好,別到大自然裡去搞破壞了(請參見〈城市的勝利與驕傲〉)。而且我們早已習慣方便明亮的光線、乾淨舒適的角落、美味豐盛的食物,還有空調冷氣。我們從未像現在這樣,如此自然而然地和大自然脫鉤。我們並不是這一輩才開始讓下一輩這麼做,我小時候要去附近僅存的菜園和田野捉魚玩蟲追鳥,回家就要被阿嬤罵整晚了,晚我十幾年出生的小弟和小妹,連這個問題都沒了,因為社區附近的所有菜園和田野全都成了工廠XD

擺脫了大自然,確實讓我們得到了一些好處,我們沒那麼容易被林中的毒蛇猛獸當作晚餐,也沒那麼容易被奇怪的病菌寄生蟲當早午晚餐而安怎死都莫宰羊。可是遠離了大自然,我們也沒那麼爽到死,因為多半在掛掉之前,還得飽受腰痠背痛、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的折磨,這還包括都市中更高見的精神問題哦,這些都是我們當見...呃...至少是中年後高見的身心健康問題,可是讀了《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你會發現,我們的身體不僅是想念,而是迷戀野蠻的自然。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指出,我們的身體思念著過去的同伴,那些千萬年來與身體交纏、互助、共生的物種-那些噁心變態的線蟲、條蟲、鞭蟲這些寄生蟲。牠們當然能夠傷害牠們的宿主--人類,人類為了擺脫一些寄生蟲,乾脆演化出光溜溜的身子,令人好害羞哦 (≧▽≦)

不過《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提出,鐮狀細胞貧血症、糖尿病、亞斯伯格症、過敏、焦慮症狀、自體免疫疾病,還有牙齒、下頦、視力等問題,甚至包括心臟病,這些現代社會日益普遍的疾病症狀,非常可能與我們的身體和各種噁心變態的蟲蟲分手有關,那些病症甚至可以算是一種「失戀」XD 所以愈先進的國家就反而有愈多原因不明的怪病。

羅伯.唐恩在《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舖了個大梗,他用叉角羚羊的急速奔跑為例,把我們失去寄生蟲的乾淨生活,用掠食者的消失來比喻,導致原本用來對抗牠們而發展的免疫 系統閒置,反而在我們身體裡搞起政變。《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指出,我們的身體有兩大免疫勢力,一個對抗細菌與病毒,另一個對抗寄生蟲。但是,當身體開始打擊不再存在的寄生蟲,它們也就短路了秀逗了。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進一步指出,所有物種均有與其他物種互動的特徵與基因,倘若互動物種消失了,那些特徵與基因就會變得混亂,甚至出問題。早期我們以為闌尾是無用之物,甚至還可能發炎而奪命,於是我的闌尾就在我小學一年級開學的前幾天出了亂子,然後就被送進醫院,在我還沒搞清楚狀況前就被推進手術室裡咔嚓掉了Orz 直到廿年幾年後,我才知道原來闌尾是腸道金屋藏嬌之處,在壞菌像是瘋婆娘發完飆後,裡頭的好菌才能躲過一劫而又能在腸道中尋愉作樂,難怪我每次生病咯塞後都比別人還久才能完全康復 T-T

就細胞數量而言,我們人體有九成是細菌,人體細胞數僅佔我們全身細胞數的一成而已。益生菌對人類的益處雖然早在好幾十年前就廣為人知,可是和人類共生的細菌相之變化和多樣,一直要到基因體定序技術的突破,有了方便的研究工具才為人所知。一些研究甚至發現胖子和瘦子的腸道菌相有極大的差異,一些臨床醫學研究甚至發現糞便移植還能夠有效對抗超級腸道細菌和治療一些腸道疾病,雖然這個方法仍有爭議且還未讓主流醫學給廣為接受,不過隨著元基因體學(Metagenomics)的發展,我們對那些共生菌的影響會知道得愈來愈多。

除了寄生蟲和細菌,《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還帶領我們探索從原始生活到現代社會,我們的身體歷經了哪些改變,那讓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我們的身體在演化的過程中,除了想念野蠻的自然,其實人類文明也改造了我們的身體,讓我們成能夠適應農耕和畜牧的生活,著名的人類演化遺傳學家史賓賽.韋爾斯(Spencer Wells)在《潘朵拉的種子:人類文明進步的代價》Pandora's Seed: The Unforeseen Cost of Civilization)也闡明了這點(請參見〈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可是對農耕和畜牧生活,並不見得是對工業化生活方式的適應,於是我們就生了一堆文明病。過去喝奶是為了生存,現在卻有不少研究發現過度飲用牛奶可能和一堆過敏性疾病和發炎性疾病等息息相關。

不僅是解剖和生理,《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也探討了大自然對我們的心理殘留下的痕跡。例如掠食者如何嚇得我們驚慌失措、戒慎恐懼,渾身起雞皮疙瘩?恐懼感如何在身體運作?我們天生就怕蛇?猴子的好視力全是為了蛇?舌頭如何感覺酸甜苦辣?感官的好惡和生存相關?為何部落崇尚集體主義?排外是恐懼疾病的心理?「厭惡感」來自行為免疫力?

不管人類自以為有多文明,我們的身體還是大自然的產物,缺乏和大自然的接觸,甚至會造成一種稱為「自然缺乏症候群」(Nature-Deficit Disorder)的心理問題。有研究顯示,孩童在戶外上課的學習效果更好,患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孩童接觸大自然後會改善症狀,而且比起高科技產品,孩童在戶外活動更能夠讓他們快樂。當我們愈來愈像無菌室裡培養的實驗鼠時,我們該如何回返自然(rewilded),其實是我們的文明該好好探討研究的大問題。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 該好好用心地面對的全球7大短缺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The Sky of Gene - 真假環保

The Sky of Gene - 綠色EQ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