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2011年精華文章

又來到年度大回顧的時候了,從無名小站搬來這裡已剛好四年了,迄今也累積了總共499篇文章,總瀏覽量突破60萬次!

今年更特別的是,「The Sky of Gene」榮獲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的肯定,殺入總決選成為「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的「推薦優格」^_^




為了回顧本年度的精華文章,我就列出「本年度最受歡迎的2011年文章」、「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所有文章」、「累積最受歡迎的文章」、「本年度最熱烈討論的文章」以及「累積最熱烈討論的文章」,和大家再度分享一下。

「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文章」、「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所有文章」和「累積最受歡迎的文章」是從Google Analytics的資料來的,也就是點閱率最高的文章;那些有分上下集的文章,僅列出點閱率最高的那篇。

最後,我列出從搜尋引擎找上門來的十大關鍵字,瞧瞧究竟是那些關鍵字吸引新朋友來拜訪的:)


本年度最受歡迎的2011年文章

1) 讓子彈飛個不停吧!

2)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3)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4) 笑中帶淚的人在囧途

5)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6) 真假環保

7) 六大錯覺的操縱,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8) 傳奇的賈伯斯傳(Steve Jobs)

9) 不朽的永生樹

10) 台灣的半套式民主

11)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12) 劃時代的愛地球電子書-高爾的Our Choice

13) 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究竟是誰在操縱你的選擇?

14) 可歌可泣的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15)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所有文章

1) 三個傻瓜(3 idiots)-三個忠於自己的笨蛋

2) 讓子彈飛個不停吧!

3)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4)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5) 笑中帶淚的人在囧途

6) 【吳哥印象】後記及目錄

7) 李家同,你錯怪漫畫和《達文西密碼》了!

8) 【分享】台大機械教授施文彬 語錄集

9)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10) 寶藏巖之寶

11)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

12) 海洋天堂中的父愛

13) 學會思考,你真的贏定了!

14) 【分享】草泥馬之歌

15) 真假環保

16) 六大錯覺的操縱,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17) 傳奇的賈伯斯傳(Steve Jobs)

18) 沒讀過《英文寫作風格的要素(中英完整版)》(The Elements of Style),別說你懂得英文寫作!!!

19) 美食帝國(Food, Inc.)

19) 【吳哥印象】乳海翻騰(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

20) 不朽的永生樹

21) 香軟好吃的戚風蛋糕(Chiffon Cake)

22) 【香江新春】九龍寨城(Kowloon Walled City)

23) 民主究竟有多好?

24)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25) 好玩又超刺激的高空跳傘(Skydiving)〔上〕


累積最受歡迎的文章

1) 三個傻瓜(3 idiots)-三個忠於自己的笨蛋

2) 讓子彈飛個不停吧!

3)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4)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5) 【吳哥印象】後記及目錄

6)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7) 艋舺(Monga)

8)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9)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

10) 笑中帶淚的人在囧途

11) 【分享】歐巴馬演說(Barack Obama Speeches)

12) 超蝦的第九禁區(District 9)

13) 【分享】〔超扯童話血多〕賣火柴小女孩〔更新至第最終話(上)〕

14) 【分享】草泥馬之歌

15) 【分享】台大機械教授施文彬 語錄集

16) 李家同,你錯怪漫畫和《達文西密碼》了!

17)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18) 寶藏巖之寶

19)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20)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21) 海洋天堂中的父愛

22) 請用您的行動,拒吃美國牛肉!!!

23)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24)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25)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26)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27)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28) 香軟好吃的戚風蛋糕(Chiffon Cake)

29) 【從電影看圖博】小活佛(Little Buddha)〔上〕

30)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本年度最熱烈討論的文章

1)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2)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2)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4) 傳奇的賈伯斯傳(Steve Jobs)

4) 台灣的半套式民主

6) 該死!大債時代裡的泡沫炸了!

6) 人民的心聲,該聽見了吧!?

6) 給自己的…


累積最熱烈討論的文章

1)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2) 關於死刑,給朱學恒的話......

3) 關於死刑......

4)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5)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面對中國

6)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7) 【分享】台大博士生吃牛糞漢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
性、演化、叩應男

8) 重啟美國牛肉談判!!!

9) 群魔亂舞的2.5 ppm!-從台灣三聚氰胺事件論政策和報導的不專業

10) 危機


今年怎麼找上門的?

1) 三個傻瓜

2) 讓子彈飛

3) 人在囧途

4) 寶藏巖

5) 海洋天堂

6) 草泥馬之歌

7) 初戀紅豆冰

8) 永生樹

9) 艋舺

10) food inc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再度狂賀!第六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決選入圍

The Sky of Gene - 賀!第六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初審入圍

The Sky of Gene - 狂賀!第五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決選入圍

The Sky of Gene - 賀!入圍第五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的初審階段

The Sky of Gene - 2010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9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8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7年精華文章


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全境擴散的超寫實

Contagion




我原本對這類用病毒大傳播作主題的災難片沒啥興趣,因為它們不僅是老梗,而且大多誇張煽情狂灑狗血。可是會看這部《全境擴散》
Contagion)是在長途搭機的途中,不小心看到它的導演是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

史蒂芬·索德柏是我最愛的美國導演,他的電影我一定不會錯過!史蒂芬·索德柏是少數藝術和商業都能同時兼顧的鬼才。1989年其作品《性、謊言和錄影帶》
Sex, Lies, and Videotape)獲當年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從而一舉成名。「性、謊言、OOXX」更成了流行名詞。2001年其兩部作品《永不妥協》(Erin Brockovich)以及《天人交戰》(Traffic)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最後憑藉後者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這在奧斯卡歷史上是第一次。《天人交戰》更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一,電影中以毒犯、執法者、司法官為主軸多線並進的方式呈現一個錯綜複雜的故事,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他的《瞞天過海》
Ocean's Eleven)和《瞞天過海:13王牌》Ocean's Thirteen)也是商業片的經典。前年,我在短短一兩個月觀看了他風格迴異的電影《切·格瓦拉》Che)兩部曲《切:28歲的革命》(CHE: The Argentine)和《切:39歲的告別信》(CHE: Guerrilla)和《爆料大師》The Informant!),是一種有趣的觀影經驗,他處理不同電影題材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史蒂芬·索德柏的這部《全境擴散》,以商業災難片的角度來看,其藝術性居然是令人驚訝的高。對我一位生命科學的研究工作者而言,其科學事實在呈現,在電影錯綜複雜的多線故事下,居然還是極少見的精確。也難怪一些著名科學作家如Carl Zimmer會大力讚嘆這部好片。

而且電影中對生命科學研究的寫實,更是令人讚嘆。在極大多數好萊塢電影中,似乎跑個離心機就能把病毒的全基因體作定序,實驗室大多昏暗得會讓科學家把實驗材料亂加一通,而且科學家似乎只要在鍵盤上亂敲,就會跑出一堆令人眼花撩亂的炫麗圖像,然後科學家總是能在一堆無厘頭的資料中用毫秒的時間把所有資訊掌握。可是寫實功力高深的史蒂芬·索德柏卻能跳脫巢臼,用不性感的影像來扣人心弦。

Contagion


《全境擴散》中,科學家面對一個未知的病毒的整個探索過程,大致在電影中都相當忠實地被呈現。例如科學家必須誠實地面對無知,其中有科學家也在追尋的過程中也壯烈犧牲了。電影中,科學家必須盡力用各種方法培養病毒,然後在培養了病毒後,還得在成敗完全未知的情況下奮力研發疫苗。在各界和政治壓力下,科學家還要面對無知和民粹的抨擊。在電影中不像神一樣的科學家,反而更像有血有肉真真實實的常人,而成為英雄的也就是這些常人。

在整個科學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得分離出病毒,然後瞭解病毒的基因體,預測其蛋白質結構,還有建構演化樹來預測病毒的突變速率等,這些科學工作居然都巧妙地在電影中用簡單的方式一一呈現。對實際進行生命科學研究的人來說是如獲至寶,可是對一般觀影者來說卻不會囉嗦。要這樣做,沒有深厚的電影藝術功力是難以辦到的。

Contagion

Contagion

Contagion


在電影劇情上,《全境擴散》毫不膚淺地用多線並進的方式述說錯綜複雜的故事。又是「超連結電影」(hyperlink cinema)的一大典範!所謂「超連結電影」是指電影故事一開始會發展出幾條看似毫不相關的線,最後不相關的人事物都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史蒂芬·索德柏的《天人交戰》早是超連結電影的經典。

雖然面對大災難,可是《全境擴散》卻不像極大多數災難片,大肆煽情狂灑狗血,而是冷靜地寫實。在《全境擴散》的寫實中,我們面對許多今後一定會面對到的現實狀況。電影中要探討的主題相當多,有造成恐慌的各種因素、鑑定和對付新病源的科學過程、專業工作和私人情感的拉鋸戰、政治駕淩專業的問題、人際關係在危機中的作用、小市民面對大政策的反應等等,提出了許多頗有深度的各種五花八門的重要問題。

Contagion

Contagion


電影中事發地點除了多個美國城市,還有亞洲的香港和中國農村。電影中出場的各種人物包括有帶原的出差者、痛失家人者、科學家、CDC主管、一般平民、搞破壞的部落客、聯合國官員等等等,他們都在這場新病毒大流行上千萬人喪生的災難危機中面對人性的各種各樣大考驗。在多線並進下,故事劇情卻還比許多劇情簡單的電影還有條理,毫不紊亂。

Contagion


《全境擴散》 中,有許多大陣仗的卡士,抱括多位傑出著名的大演員,包括麥特·戴蒙(Matt Damon)、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勞倫斯·費許朋(Laurence Fishburne)、裘德·洛(Jude Law)、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和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在這樣的大陣仗下,《全境擴散》還很大膽地讓幾位明星在電影中出場沒多久就犧牲掉了,而且還得犧牲色相,這樣的演出水準已超乎演技本身所能及的!

《全境擴散》結尾中,很巧妙地引出這部電影的靈感-SARS和H1N1。這兩個疾病對大家來說可是一點也不陌生啊。還有利用伐木機具上的商標、倒下的樹木、生態桋位遭破壞的蝙蝠、農村中的豬、香港的餐廳主廚和出差旅行者來道出全球化的過程中的各種微妙的環環相扣。

Contagion


《全境擴散》真是內容極為豐富的電影豪華盛宴啊!

Contagion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超連結」電影

The Sky of Gene: 切(Che)

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台灣的半套式民主

我雖然不是出生在台灣的外僑,不過很多台灣朋友都驚訝我對台灣社會政治議題的關心。我會關注台灣的社會政治議題,除了台灣對我教育的恩情,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台灣是全球現代華人社會,文化和政治發展高度最高的國家,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

當初我15年前來台時,台灣正值民主轉型,經歷了不少陣痛和亂象。到了今天,不管今天上台的執政黨是不是自己支持的,在台灣的土地上,沒有任何腦袋清楚的人想要再回到過去威權時代了。過去,星馬華人常把台灣的民主亂象當笑話看,可是現在我們自己反而笑不出來了,還真切地想向台灣學習民主經驗。

民主政治的優異毋庸質疑,我已經在幾篇文章中討論過了,這裡就不再討論:〈民主究竟有多好?〉〈民主真正好?〉〈民主有多好?〉

如果連台灣的民主都向下沉淪了,不管是海外華人,東南亞各國,還是中國,我們要向誰學習?

台灣的民主,未來是會進步還是退步,我不曉得,可是看看台灣的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的洋相:



X-MEN


台灣難道沒救了嗎?非也。

是的,台灣的確落實了民主政治中最重要的公平選舉制度,也享有高度的言論自由。可是台灣在經濟學人信息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編製2010年民主指數(Democracy Index)中得分7.52分,在全球167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36,被歸類「部分民主」(Flawed democracy)的國家。「完全民主」(Full democracy)的得分是8至10分。同樣是在東亞漢字文化圈的韓國和日本分別得分8.11和8.08,排名分別是第20和22。

民主指數衡量了五個指標:選舉程序與多樣性、政府運作、政治參與、政治文化和公民自由。任何國家排名等,都會有其先天的問題,不過經濟學人信息社編製民主指數並沒有什麼突兀或令人覺得詭異的排名狀況,所以有一定的可信度。

既然台灣已是全球華人社會中,民主和自由程度最高的國家,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台灣無法成為一個「完全民主」的國家呢?除了我在此不想討論的選舉舞弊等選舉文化的問題,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台灣雖然學習到了歐美的民主制度,不過其實台灣頂多學到了半套。

一個運作良好的民主政治,並非人民選出總統、地方長官和國會議員,就該回家睡大頭覺。因為靠選票選出的政客會欺騙、會健忘、無能,或者更糟的是全都有。難道人民只能在四五年後,才又用選票把他們換下台,然後再換上另一批同樣欺騙、健忘和無能的政客,就無能為力了嗎?

其實人民可以利用參與式民主來直接監督政府,以下重覆之前文章的幾個段落(〈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在民主是憲政機制下,代議式民主的確需要一定的專業, 所以三權分立的政體有專職的內閣、國會和法院,除非親自下海參政,人民要透過選票間接參與民主政治。可是民主社會所保證的言論自由,卻也賦與了人民除了選 票之外的參與政治之可能,那包含看報、和朋友討論、參與公民團體表達對某種議題的關懷、參與遊行、集會、連署、募款或抵制等活動。

根據傳 統代議式民主體制的作法,我們把國家決策的責任和權力交付給政治家,因為我們對他們有一定的信任。可是人心難測,再被看好的政治家,都有可能在上任後,因為如腐敗、自私自利、不適任等原因讓人民失望。在代議式民主的邏輯下,人民只有在下次大選時才能發揮當家的權力。可是,運用參與民主的邏輯,人民除了傳統的選舉投票,還能透過公民團體的參與(非政府組織NGOs、非營利組織NPOs或第三部門)、及其他政治或社會活動的參與(遊行、集會、連署、募款、抵制、線上論壇等)等影響政治家的決策!

在參與式民主政治良好的運作情況下,人民除了選舉政治家作為代表以執行民主體制中正式的行政及立法 的功能之外,亦可以參與他們感興趣的公民團體,如關懷弱勢族群、人權、環境、宗教、特定議題等。即使國家決策還是得依靠在政府體制內以審慎的程序完成,不過人民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政治或社會活動,諸如遊行、抵制、連署、募款、集會、網路論壇的方式等來表達對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議題的意見,並增加溝通對話的可行性。

在台灣這樣的民主新興國家,經歷了社會運動動蘯的時期,終於讓走上了民主之路。可是在上了軌道,民主之車還沒開穩時,人民或許又因為厭倦泛政治化的運作而厭倦了。然而在這個人情可能愈來愈淡薄的時代,還是能集合了數十萬人民的輿論力量,終於眾志成城,讓國光石化終自彰化大城濕地退了場!這基本上就是參與式民主最大的勝利!

過去人民接受訊息的通道,主要依靠報章、雜誌、電視或廣播,所以資訊的篩選與流通,主要是靠 少數人在管理,人民過去只能選擇他們比較信得過的報章、雜誌、電視或廣播來接受資訊,除非自己是公眾人物,否則甚少機會直接在這些傳統媒體上表達意見。可是在這個BBS、部落格、微網誌、YouTube和社群網站盛行的時代,人民甚至可以向全世界公開他們任何的想法,而閱聽者也能快速地成為資訊的提供者! 在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下,真相也比往常更容易被公開,或者扭曲。

網路縱然是無面刃,不過卻提供了參與式民主最佳的舞台!當初苗栗大埔毀田事件中,業餘的網路記者拍下毀田的過程,並且把影片貼到CNN的網站上,讓主流媒體原本完全不關心的議題迅速沿燒了起來,迫使苗栗縣縣長出面道歉,行政院院長也得出面協調。這也是網路參與式民主的大勝利!

在代議式民主制度下,每一位選民只是一根小鑼絲釘。幾根小鑼絲釘不太可能撼動整台大機 器,可是一堆小鑼絲釘就能。可是,在參與式民主制度下,一位有心的公民,或者團體,就能夠成為大機器中的關鍵零件。一台汽車少了一兩根鑼絲釘可能不太打緊,方向盤缺了一半就會影響駕駛。而公民或團體,就能夠透過公共參與的方式,來成為汽車的方向盤或其他關鍵零件!

在成熟的民主社會中,對 公共事務關心的公民或團體,就是汽車的關鍵零件。參與式民主制度鼓勵的是公民參與的公共討論,藉由公共討論達成共識,既然是公共討論,公民之間的意見就能 夠互相影響以及檢視,或許有些公民的影響力較大,意見也較優異,所以能夠得到更大的支持。可是,一位公民或團體縱然是一台大機器的機鍵零件,卻也不可能成 為機器而整個部分。一台汽車不是單靠轉動方向盤就能前進,所以一位公民的意見倘若沒有其他公民的支持,也無法成氣候。

以上就是對參與式民主的再度說明。最近在臉書中,曾有朋友表示,他們無法理解在今天,為何有人偏偏要走街頭作抗爭,因為他們以為所有問題都該在體制內解決。可是要走上街頭,難道是件簡單的事?要不是官逼民反,有誰要冒著被警察痛扁,還有被告違反集遊法而上街頭廝喊?

當然,並非所有事件都要讓人上街頭抗爭,不過台灣政府一再作出令人Orz的政策卻是事實。而根本的問題是,台灣並沒有完全落實民主的精神。一個運作良好的民主政治,只有「下而上」,從來就沒有「上而下」的,千萬不要讓名流給騙著了(〈中國爛趨勢〉

什麼叫作「下而上」或「上而下」?「上而下」比較好理解,那就是一切政策都由政治菁英主導,政治菁英完全決定了政策的方向和內容,由他們來決定人民需要什麼以及接受什麼。有名流創出「上而下的民主」這種狗屁不通的名詞。拜託,「上而下」就是獨裁政治,「上而下的民主」的同意詞就是「獨裁的民主」,這在邏輯上和「黑色的白馬」一樣是荒謬可笑的。

因此,民主就只能是「下而上」的!「下而上」的意思就是,由人民來告訴政府,人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能接受的是什麼,然後由政府參考人民的意見來制定政策的方向和內容。因此,政策的制定本來就是公民必須直接參與的。

可是,很可惜的是,大部分台灣政府高官,仍活在威權時代中,仍然未察覺政府在新時代中的角色,仍然抱著「上而下」官大學問大的心態在辦事。

先舉個地方上的問題討論,從前台北市敦化南北路的自行車道,公認是個浪費公帑又超難用的傑作,建成圓環更是另一個更了不起的傑作。敦化自行車道和建成圓環,在設置或建造前,自行車騎士和小吃攤業主,可曾參與了?這些都是政治菁英自以為是搞出來,然後使用者被迫接受的傑作。

我們作科學研究的人都知道,有些規定根本就是不太合理,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制定法規的不是進行研究工作的科學家,而是經過高考等進入政府單位的公務員。可是,在美國如果要制定任何科學政策或法規,政府和國會都要向由科學家組成的國家科學院和國家研究委員會咨詢。從前有教授告訴我們,過去的規定更不合理,這十幾年已經有所改善,但是申請研究經費的研究人員,還是要忍受專業不如他們的高官定出的遊戲規則。

高等教育的五年五百億也是一樣,大學校長和教授只能毫無選擇地接受政府高官制定的遊戲規則,不能過問合不合理,也不能過問對學術教育發展有利還是弊。同樣的,政府在試圖解決博士就業時理解過教授、博士生、企業的需求過了嗎?文建會在規劃國慶晚宴時和藝文界討論過了嗎?

在經濟上,政府並非不做事,而是在沒做對的事。「兩兆雙星」成了「兩兆傷心」;經濟部花了上億欲扶持APP產業,卻被資訊部落客踢爆問題一大堆(〈【客座】軟體開箱文:失敗的App123--經濟部工業局出品〉〈RS萬事屋: [資訊分享] 經濟部鼓勵App產業的迷思〉);「雲端產業發展政策」又是另一個案例(〈五里霧中談雲端〉)。這些問題的根本,又是高官「上而下」地抱持官大學問大的心態。還有彷彿納稅人的稅金是免費地從天上掉下來的一樣,隨便浪費亂花一通。台灣面對的競爭愈來愈激烈,真正花在刀口上的經費反而越來越少。

從前看了一篇文章,某位產業大佬毫不客氣地批評,政府一直自以為是地花大錢扶持或輔導產業發展,根本就是莫名其妙。相對錢多事少離家近的高官及公務員,比在商場上第一線身經百戰的企業家和業務員還更懂得工商運作模式,還有消費者行為,以及風起雲湧、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走向?這根本就是天大的笑話。這又是一種「上而下」的政治菁英心態。

大多數人民對熱門新聞的健忘的,那麼提幾個最近發生的時事吧。像是民進黨攻擊國民黨後來又出糗的「柿子一斤兩元」事件。根本問題並非柿子一斤幾元,而是農民靠天吃飯高風險收入不穩定的問題,以及中盤商不合理剥削的問題。可是在整個事件中,有哪個政客能在攻擊對手之餘,用心「下而上」地瞭解農民問面對的真正問題,然後放在心上去研究對農民真正有保障的政策?

由此可見,台灣即使推行民主政治十幾年,可是卻是做半套的民主。台灣要晉昇「完全民主」國家,其實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政麼官員在制定政策時多和人民做雙向溝通,落實「下而上」的精神!「上而下」的心態只會讓政府官員疲於奔命地什麼都要管,卻又事倍功半地什麼都管不好;「下而上」才是人民和政府的雙贏,才是民主政治的王道!

新加坡的民主指數只有5.89,算是「混合政權」(Hybrid regime)。大家都知道新加坡不夠民主,因為沒有言論自由,而且執政黨利用不公平的選區制度掌控國會極大多數議席。可是,絕大部分台灣朋友可能不知道的是,新加坡在落實「下而上」的民主方面,有時候可能比起台灣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從小在馬來西亞南部長大,每天都偷偷收看新加坡製作較精良的電視節目。新加坡政府有時候在推行和研議政策時,並非因為是國會極大多數就霸王硬上弓的。他們會事先利用電視新聞或節目,對人民進行溝通,有時候甚至鼓勵人民發表意見或辯論,並且利用這些意見作政策內容的調整。也因為如此,新加坡反而較少出現令人難以適從的朝令夕改。可是我來台灣十幾年了,除了政府製作單方面的廣告,還有名嘴吐槽扭曲,幾乎沒有看過任何有意義的政策說明和討論。就是因為如此,才官迫民反地逼迫一些人無奈地走上街頭抗爭。

連民主程度和文化遠落後台灣的新加坡都能做到了?有什麼理由說台灣不能不落人後?

台灣的公務員素質其實比歐美的還好,如果真的肯調整心態,好好地「下而上」地傾聽人民的心聲,一起研議政策。甭說成為「完全民主」的國家,至少都和韓國日本一樣衝到前廿幾名吧!

要高官和公務員改變心態可能需要不少時間,那麼身為公民又能做什麼?作為旁觀者,我建議您接受彭明輝老師的建議(〈投廢票會讓人不齒和笑話〉),把立法院不分區立委的選票投給泛藍泛綠以外的小政黨(如綠黨人民民主陣線等),讓他們把更多元的聲音帶進政壇中,成為日後促成改革的酵素!!!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人民的心聲,該聽見了吧!?

The Sky of Gene: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民主究竟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The Sky of Gene: 民主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真正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萬歲

The Sky of Gene: 民主係蝦米?

The Sky of Gene: 蝦米係民主?

The Sky of Gene: 中國爛趨勢

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來自紅花坂的懷舊

來自紅花坂




我是宮崎駿的死忠粉絲,最愛的是《神隱少女》(千と千尋の神隠し),真的令人百看不膩,那是他生涯的最高峰吧。

生為宮崎駿的兒子,我真的不曉得宮崎吾朗是幸運還是不幸。幸運的是,他能受到宮崎駿的栽培。宮崎駿作品中的創造性和編織故事性的藝術,已經達到一個難以想像要如何超越的高度。我想,宮崎駿並非沒有差強人意的作品,像後來的《霍爾移動城堡》(ハウルの動く城)和《崖上的波妞》(崖の上のポニョ)就是,可是即使那樣,
《霍爾移動城堡》《崖上的波妞》在創意和藝術的高度,仍讓許多動畫導演望背興嘆。宮崎駿的高度,就成了宮崎吾朗的包袱。

很慶幸的,宮崎吾朗的第二部作品《來自紅花坂》(コクリコ坂から),總算開創出了他的一片天空。
連結
來自紅花坂


《來自紅花坂》是宮崎駿首次與兒子宮崎吾朗合作的動畫,是編自1980年間發行佐山哲郎原作、高橋千鶴作畫的少女漫畫。在宮崎駿完成《風之谷》後,偶然機會翻閱了同名少女漫畫,他深受青少年戀情的描寫、以及男女主角的性格特色讓吸引,決定嘗試將此漫畫搬上大螢幕。不過這個念頭延宕了數十年,直到2009年底,宮崎駿先生向鈴木敏夫表示,決定要將此漫畫改編成動畫電影,於是由宮崎駿擔任企劃,兒子宮崎吾朗執導。

來自紅花坂

來自紅花坂


《來自紅花坂》故事敘述1963年的橫濱,時空背景處於積極除舊佈新的年代,為了就是打造出全新的現代市容。女主角是高中生松崎海,她和家人在港口附近經營一間民宿,因為爸爸失蹤,媽媽出國,身為長女,每天扛起照顧寄宿房客和家人的大小事。而且不論颳風下雨,小海都執著的在院子裡升上象徵「航海平安」的旗幟,希望在海上失蹤的父親,可以看到旗幟安全歸來,也代表對於失去的父親一種思念情懷。

港口附近的港南高中裡頭的舊社團大樓「拉丁區」(カルチェラタン,Quartier Latin),因為過於老舊即將遭到校方拆除,在這種因緣際會的偶然情況下,小海結識了發起了校內抗爭運動,希望可以維護傳統,讓「拉丁區」大樓免除被拆除的命運的風間俊。而在他們兩人之間,似乎有種密不可分的命運牽連...一段青春且充滿復古風情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來自紅花坂

來自紅花坂


《來自紅花坂》的畫風細膩,令人聯想起《崖上的波妞》之中返樸歸真的畫風。《來自紅花坂》把舊時代的建築和街道,非常完美地重現銀幕,整部電影充滿復古懷舊的情感。電影中的復古懷舊情懷,並不是膚淺地再現60年代的日本而已,而是對充滿回憶的身邊舊事物的欣賞和珍惜。

就連重新翻唱1974年森山良子的老歌《道別的夏天》(さよならの夏)的主題歌《道別的夏天~來自紅花坂~》(さよならの夏~コクリコ坂から~),也更加讓整部電影的復古懷舊濃得化不開。

來自紅花坂

來自紅花坂


《來自紅花坂》的故事相當的平實,令人有種在回味平凡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確幸的味道。在那個大家就為生活和未來努力認真打拚的年代,一群經世事的高中生,為了不讓事故的大人犯錯摧毀他們充滿感情和回憶卻老舊和骯髒的「拉丁區」,也一樣地認真努力著。

《來自紅花坂》裡頭最令人感動的,是來自風間俊等人的,為了維護「拉丁區」所做的一切。因為建築老舊就要拆除,那麼過往的回憶是否也因為不成熟就要抺殺掉?風間俊在松崎海民宿中,對明治時代保留完好的建築之感嘆,也令人動容。松崎海對父親的思念之堅持,也無論事風雨和事實如何而使終如一。

來自紅花坂


《來自紅花坂》是吉卜力工作室近年來少數寫實的作品,電影裡頭的復古懷舊風,或許是對過去樸素美好的年代的緬懷。在物質主義盛行的繁華日本都市,是否因為過度的現代化,卻又令人感到窒息和空虛。沒了充滿感情和回憶的建築和街道巷弄,有再華麗的生活,就能夠讓人感到幸福了嗎?

來自紅花坂


長大後,有一天回到小時候過年常去的鄉下外婆家,感嘆驚訝那個破舊的房子曾是小時候最期待的天堂。人在變,世界也在變,愈來愈容易得到的享受,可曾比起紥紥實實地努力著更令人幸福了?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夏日大作讚(サマーウォーズ)


閱讀全文...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為了罪咎

罪咎

Schuld




讀過德國律師作家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的《罪行》Verbrechen),繼續讀這部新出版的小說《罪咎》Schuld)也是件理所當然的事,而且費迪南.馮.席拉赫說故事的功力絲毫不減。

《罪咎》有15篇短篇故事,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寥寥數頁下仍舊強烈。他洗練的文筆,似乎多一句都是多餘,但少一句卻又遺撼。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罪咎》的故事全都荒誕不經,卻又全都讓人歷歷在目,彷彿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真實地發生了一樣。

就像《罪行》裡的11個故事,《罪咎》的15篇故事又像是15道味道豐富的奇特菜餚,每道菜餚嘗起來,很難讓人馬上有幸福的感覺,但是道道神秘菜餚都讓人欲罷不能,五味雜陳的滋味令人拍案叫絕。有幾道菜,在掩卷飯後還在一直停留心頭的舌尖,餘韻蘯漾,那股滋味像是捨不得離去。

法律、道德、人性、罪行、刑罰等就像弦樂五重奏,各自時而獨白、時而哭泣、時而談心、時而爭吵、時而辯論、時而責備、時而安撫......

是非對錯,在人心中峰迴路轉,「我們一夕之間長大成人……事情再也不會是簡單的。」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罪行的告白

The Sky of Gene: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閱讀全文...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分享】污奸盜-大馬超級禁片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我們要的,不過就是乾淨的選舉!

The Sky of Gene: 大馬政府,好嘢‏!!!

The Sky of Gene: 【分享】(ori) 黃明志新年歌CNY SONG by Namewee

The Sky of Gene: SAPU MALAYSIA!

The Sky of Gene: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The Sky of Gene: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The Sky of Gene: 民主究竟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真正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萬歲

The Sky of Gene: 民主係蝦米?

The Sky of Gene: 蝦米係民主?

The Sky of Gene: 台灣不民主紀念館

The Sky of Gene: 廿二年的六四

The Sky of Gene: 讓子彈飛個不停吧!

The Sky of Gene: 千年的魔咒-毋忘六四

The Sky of Gene: 中共重判劉曉波的警訊

The Sky of Gene - 再見,愛國主義!

The Sky of Gene - 永遠不該被遺忘的六四

The Sky of Gene - 【分享】草泥馬之歌

The Sky of Gene - 中國爛趨勢

The Sky of Gene - 遺忘...

The Sky of Gene - 遺忘的慶幸



相關網站:

2011年淨選盟2.0人民集會-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淨選盟2.0官方網頁

Bersih 2.0 Taiwan Rally 旅台大馬遊子聲援Bersih2.0

Bersih2.0 Taiwan Rally 旅台大馬遊子聲援淨選盟集會

Nasi Lemak 2020


閱讀全文...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青花瓷的故事與傳奇

The Pilgrim Art

The Pilgrim Art


如果你喜歡《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那麼這本《青花瓷的故事》The Pilgrim Art: Cultures of Porcelain in World History),更是絕不能錯過!後者雖然是專注探討青花瓷的故事,不過它在廣度、深度上,比起前者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趣的是,就在這本《青花瓷的故事》出版上架那天,我剛好去了故宮博物院參觀「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回家順便路上順便到誠品書店逛逛。去了這個中法藝術文化的交會特展,買本《青花瓷的故事》自然成了順理成章的事。而且回家看了第一章,我甚至懷疑舉辦這個特展的靈感會不會根本就是來自這本書(事實上這本書也附上了該特展的宣傳單XD)?

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


還好有去故宮博物院一趟,要不然看到「青花瓷」三個字,我腦海裡會先跳出以下兩個畫面:






《青花瓷的故事》原文書The Pilgrim Art: Cultures of Porcelain in World History的出版社-加州大學出版社,以及其售價US$36.95,還有其引用的文獻(中文版的註譯和參考資料就用了整本書近四分之一的篇幅)來推斷,這應該是本嚴謹的歷史學術著作。不過,請不要望書生畏,《青花瓷的故事》讀起來一點也不艱澀。雖然《青花瓷的故事》裡的主角似乎只有青花瓷,不過《青花瓷的故事》其實也是部從貿易的觀點來看全球化的世界史好書,其可讀性甚至遠高過通俗的《貿易打造的世界》,加上譯者鄭明萱優異無比的譯文,讓這本書讀起來甚至就像是第一手就用中文寫成的。

《貿易打造的世界》一樣,《青花瓷的故事》也是部「去歐洲中心」的歷史著作,作者羅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是美國阿肯色大學歷史教授,著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政治》(Politics in Renaissance Venice)、《圍困中的威尼斯:一四九四至一五三四年間義大利戰爭期的政治與外交》(Venice Besieged)。從他之前的著作來看,他應該是位主要研究歐洲歷史的學者,可是他在撰寫亞洲歷史,尤其是中國、日本、東南亞、西南亞文化和歷史上的功力,卻十分深厚,彷彿他就是研究亞洲歷史文化出身的一樣。值得嘉許的,除了他的博學,以及文筆,還有他在書中,把西方世界習慣用的名詞「中東」,改為更貼切的「西南亞」,徹底「去歐洲中心」。

也因為這本《青花瓷的故事》是部學術著作,因此作者引用了很多資料來作佐證,在不故意簡化通俗的情況下,大量的資訊在作者的妙筆生花下,反而還能井井有條。而且作者的不厭其詳,也提供了一種閱讀上的樂趣。

瓷器,在長達一千五百年的時間裡,基本上是專屬於中國獨有的發明。《青花瓷的故事》中的主角國家,當然就是中國。作者羅伯特.芬雷從多個角度探討中國的瓷器在當時貿易中的角色。和《貿易打造的世界》揭露出的世界一樣,當時以中華帝國、穆斯林世界和蒙古帝國組成的全球化貿易網路中,歐美才是邊陲地帶。其中中國在不同朝代中,在全球化貿易中積極扮演的角色,甚至和我們認知的相差甚遠,因為我們對中華帝國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清末的閉關鎖國和積弱不振吧。

中國曾以四大發明-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火藥改變世界。而且還以絲綢、茶葉、瓷器,這三樣來自中國的產品,讓整個西方世界為之瘋狂。精美、光滑、細膩的瓷器,尤其讓歐洲人如痴如醉,引發歐洲人的豔羨、無限想像和嚮往。從葡萄牙人來華以降,三個世紀內,估計總共有三億件中國瓷器在歐洲登岸。歐洲人除了瘋狂蒐集中國的精美瓷器,就連破損的瓷器碎片都不放過,還做成首飾出售,歐洲各國國王更紛紛成立實驗室或派出商業間諜,極力破解中國獨霸千年的製瓷祕方。

瓷器自七世紀發明問世以來,就居於文化交流的核心,中國瓷器不僅是器皿或工藝品,還反映了世界史中一項規模龐大的文化轉型活動。《青花瓷的故事》藉由瓷器,將中國、印度、伊斯蘭世界、歐洲、日本、韓國、東南亞、東非的歷史合為一體,揭示全球各地間的交流、互動、影響,清晰深入地認識世界史。《青花瓷的故事》全書結合了生產、分配、消費、科技、貿易、藝術、歷史、社會、商品、文化、政治、文學的歷史於一爐,見樹又見林地聚焦地方,放眼全球。

中國瓷器以成品形式外銷,而且成為關鍵樞鈕的媒介,跨越遙遠的距離,承載著的文化意涵,藉由貿易形式在世界各地流通和變相,促成不同文化的交互影響,具有無比的寰宇影響力。瓷器的興起,也和其他商品有著密切的互動。沒有瓷器,可能也就沒有茶文化。和今天相反,當時中國是創新之國,還促成各地的山寨文化。挾著瓷器縱橫四方的中華帝國天威之盛,不僅風靡歐洲大陸,鄰近的東北亞、東南亞地區也都雨露均沾,為之心悅誠服,也趁著進貢時順便大撈油水。而瓷器的流通歐洲,除了激發商業冒險活動的興起,亦啟發了地理大發現、海上霸權的興起。

「天下第一瓷都」的中國江西景德鎮,在十八世紀初已成了全球最大的工業複合生產區,當地三千座窯密密麻麻遍布全鎮,真是窯窯相連到天邊。當地每日得消耗掉一萬擔白米和一千頭豬,不但為中國朝廷燒製奇珍異寶,為老百姓生產家常器皿,更為來自世界各地-江戶、馬尼拉、巴達維亞(雅加達)、德里、伊斯法罕、開羅、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和巴黎等地的客戶,客製符合當地品味和需求的瓷器。當時景德鎮的分工之細、工業化之精,不但比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工業分工理論還早出現,更領先了享利‧福特(Henry Ford,1863-1947)的汽車生產線足足一個世紀!

從十八世紀中國瓷器行銷各地數量之盛,遍布之廣來看,真正的「全球性文化」,早已於世界史中隆重登場。而青花瓷的縱橫四海,不但集工藝、美學、商貿之大成,也是東西美學相互影響下的「全球化」商品。在交通沒今天方便的世界,全球的文化交流早就比我們想像中的繁榮。就像現在的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一樣,歐洲也透過各種方式,向中國下單訂購客製化的瓷器產品。而且各文化之間激盪出的火花,甚至比起交通資訊發達的今天,可能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國青花瓷的統治了世界好幾百年,直到歐洲人發現製瓷祕方,英國瑋緻伍德(Wedgwood)在工業上的創新,更讓景德鎮成為過去式。中華帝國的命運也從康雍乾三朝的豐華盛世,悄悄步向近代的動盪不安與衰頹。

水可行舟、亦可覆舟,世間萬物的價值往往是雙面刃。當時全球化貿易的濫觴,讓一個百姓未曾知悉的地方,在技術精進、成本控制與貨幣流通的進步下,也環環相扣、息息相關地悄悄影響了遠方另一處產業的興衰。中國因絲綢、茶葉、瓷器賺進了無數白花花的銀子,可是歐洲也不甘貴金屬的流失,而無所不用其極地販賣鴉片,讓中華帝國走向滅亡。

查資料時得知,《青花瓷的故事》的譯者鄭明萱小姐,於11月21日(20:00~21:00)假誠品台大店 - 3F藝文閣樓有新書分享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過去參加:)

當青花瓷統治世界


我今年九月去參觀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的照片在:倫敦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裡頭有不少亞洲瓷器的照片。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多元貿易打造的世界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學家上了海盜船


閱讀全文...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落腳城市‧城市落腳

好書可以傳道、授業、解惑,那麼好書中的好書呢?我定義所謂好書中的好書,不僅能夠很好地傳道、授業、解惑,還能改變你的觀念,讓你發現原本認知的世界,原來不再一樣了。這樣的好書中的好書,其實不多。在這裡要介紹的這本書《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Arrival City:The Final Migration and Our Next World)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中的好書。如果要開個今年度十大好書單,我會把它放在榜首。

落腳城市

Arrival City

Political_Saunders_Arrival-City

《落腳城市》說的當然是落腳城市的故事,那麼什麼是「落腳城市」(arrival city),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大城市的外來移民(從本國農村或其他國家)在城市中形成的聚落。這樣的聚落在不同國家、不同城市,可能有不同的名字,有些名字是我們熟悉的,例如「貧民窟」。

2008年的英國電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贏得奧斯卡金像獎,可是這部電影能夠改變大家對貧民窟的印象嗎?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吧。我從前看過的一部電影《無法無天》(City of God),描述的是巴西貧民窟長大的少年,以及當地黑幫的無法無天,是部非常令人震撼的好電影。




「貧民窟」被大多數的城市居民視為城市之癌,也是城市規劃者和政客的眼中釘。可是讀完《落腳城市》,我對「貧民窟」的印象從此大改觀!

《落腳城市》的作者道格.桑德斯(Doug Saunders)是英國-加拿大記者,他的足跡橫跨五大洲的卅座城市與鄉村,見識當地的住民和社區,追訪了他們從農村或其他國家遷徙入城市的慘痛經歷或是成功經驗,發現這股力量對城鄉發展有巨大的影響,而且已經也將會正在改變這個世界。

不管我們或全球政治菁英想不想接受,當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進行一場勢不可擋的城鄉遷移,而遷徙過程是讓新移民向上提升的社會流動,或是落入更邊緣、更難掙脫的境遇,前瞻的移民政策和落腳城市的縝密規劃,成為重要且不容忽視的課題。

道格.桑德斯指出,城市化是全球趨勢,他援引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學界最新的研究,加上進行鉅細靡遺實地調查,他在書中指出,對許多國家或城市而言,落腳城市絕不是要或不要問題,也不是個好或壞的選擇。他舉出各大洲的實例,指出一個國家和城市能不能把落腳城市轉化成發展的力量,或讓它們淪為暴力不安的場所,完全取決於現今國家或城市的規劃者是否有能力注意到這樣的發展,以及應有的具體行動。

道格.桑德斯在書中指出,在大規模人口遷徙的過程中,落腳城市其實是一個動態的社會現象。落腳城市可以有的正面功能是:維繫人脈及社會網絡、進入城市就業市場、在城市中可安身立命,以及最重要地提供了一個社會階級流動晉升的管道。在全球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落腳城市讓大量陌生的外來鄉城移民可以逐漸脫貧,能夠創造資產累積,進而產生新興中產階級。

道格.桑德斯鉅細靡遺訪問了多個不同國家落腳城市生活的人民,揭露出一個功能良好的落腳城市,如何在遷入城市討生活的人們提供各種需求,以及維繫他們和故鄉的聯繫;而一個讓無知的城市規劃給毀掉的落腳城市,如何小則讓城市停滯發展,大則釀成城市三不五時的暴動不安。

舉一些我們較熟悉的例子來說,像中國廣東的深圳,因為中國城鄉戶籍二元化的政策,讓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力的民工,在無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後,對中國農村和城市造成的負面影響。對農村而言,民工為了保障而繼續擁有的農田無法有效利用,而城市在排斥了農村人口後,無法安心融入城市而導致勞工大批離去,使得城市發展停滯。

對落腳城市居民的誤解和排斥,造成德國的土耳其社區嚴重的社會、治安和人道問題,讓勞工短缺的德國反正無法有效利用人力。在法國,也因為對落腳城市的強硬規劃,造成落腳城市喪失了它所有的正面功能,使得法國各大城市的效區成了不定時炸彈,平日犯罪率高漲,三不五時還來些大暴動。歐洲的失敗落腳城市,還讓失業率高居不下的年輕人投入極端恐怖活動的懷抱。

道格.桑德斯以幾個成功的落腳城市為例,舉出城市規劃者對落腳城市功能的接受,不僅能夠能夠為城市安定,還能創造出發展的力量。在歐洲,他舉了西班牙帕爾拉(Parla)為例,指出當地的摩洛哥人融入了西班牙的社會後,不僅貢獻了可觀的經濟成長動力,在經濟蕭條後也不致發生動盪。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也在規劃整齊劃一的歐洲社區成了移民的地獄,而衍生出極端恐怖活動後,讓移民聚集的社區「去規劃」,讓混雜的街道社區成為移民的天堂。對外來移民的包容,反正是讓外來移民能夠真正融入當地社會,接受當地文化的契機。

《落腳城市》中,成功的落腳城市有像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蓋奇康度」(gecekondu),他花了一整章專門探討蓋奇康度的發展,以及其對土耳其社會、經濟和政治的長遠影響。還有巴西聖保羅的佳丁安潔拉(Jardim Angela),如何在當地居民的努力之下,從兇殺案高到屍體隨處可見到貧民成為中產階級的跳板。巴西上一任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公認是位好總統,他本身就是在貧民窟長大的,他也是巴西第一位正視貧民窟發展的總統。

落腳城市並不是廿或廿一世紀的產物,道格.桑德斯以倫敦和巴黎為例,指出歐洲的兩大超級都市過去大部分地區就是典型的落腳城市,在十七、十八世紀經歷了各種陣痛,才成為現代城市的典範。我們現在在美洲、亞洲和非洲各大城市看到落腳城市混亂的局面,也不過是重演歐洲兩大都市的過去。就這一點而言,美洲、亞洲、非洲大城市的亂象,在面對西方世界時,也沒什麼好自卑的。

不過也因為各地的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條件差異甚大,因此都有很不同的發展條件,以及面對不同的問題。道格.桑德斯在《落腳城市》中舉的例子真的不少,除了舉出大量的實例,讓落腳城市居民的生活栩栩如生,讓我們看到世界各地落腳城市的各種不同面貌,而且他各地其中社會、經濟和政治錯綜複雜的成因後果分析得也非常好。

可借他沒有走訪台灣和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也有不少落腳城市,就是各處可見,我們稱之為「非法木屋區」的違建。台灣也有不少落腳城市,而且是以一個大家熟知的名字存在,那就是「眷村」。根據維基百科,「眷村」通常是指台灣自1949年起至1960年代,中國大陸各省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至台灣後,政府機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不過,有部份人廣義認定眷村也包含榮民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基本上,台灣的眷村就非常符合書中提出的「落腳城市」之條件。而台灣最有名的落腳城市就有「彩虹眷村」和「寶藏巖」(請參見〈寶藏巖之寶〉)。有趣的是,如果以所有的台灣城市都或多或少符合落腳城市的資格。馬來西亞是英國殖民地,所以在城市規劃上,城市住商的區域是分得相當清楚的,住宅區內有限制商業活動,而商業區內也甚少有住人。可是台灣城市大多住商不分,而且市容還非常雜亂。《落腳城市》雖然沒有舉任何台灣城市為例,但台灣城市大部分地方住宅高密度,住商不分以及沒有整體規劃的情況,正好符合落腳城市中,居民能夠做小生意,以及其方便性建立的人際關係。而且也因為缺少整體規劃,台灣城市的功能性反而能夠讓居民自行型塑,最近剛好看到這兩篇值得深思的好文章:〈看見城市 ─ 關於空間的美麗與哀「醜」〉〈顛覆頂樓加蓋「垂直村落」築一個夢 〉,就對台灣的城市空間有很不樣的解讀。

雖然瑕不掩瑜,不過《落腳城市》還是有一些我覺得值得商榷的論點。除了討論落腳城市本身,道格.桑德斯也以印度的農村為例,指出讓農民決定貧困問題最好的方法,是讓大量的農村遷徙到城市裡去。他以印度農村為例,指出因為繼承田地的問題,每戶的耕地一直被子孫分割而縮小,造成生產效率不彰。而交通不便的農村,也讓農民無法到城市去討生活而獲得改善,使得不少農民只好自殺。他也舉例指出,他訪問過的貧民窟居民,大多寧可待在環境糟糕的貧民窟,也不願回去農村。他還批評一些學者長期對農村生活有不實際的嚮往。他以英國的過去發生的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為例,表示農民減少了,每戶的耕地面積的擴大,才能更有效率地生產,他以法國因為農地小而造成的政治動盪為反例,相對英國政治的穩定,來支持其論點。

雖然道格.桑德斯的論點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姑且不論農作物生產和糧食自給的問題,以農村人口往城市大量遷徙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似乎失之偏頗。因為世界許多國家農村的貧困,大部分是政府政策偏頗所造成的。農民自殺,很多時候不是因為貧困,而是因為收成失利而舉債。政府如果沒有良好的政策來保障農民收入的穩定,單單用人口遷徙,並不見得能夠解決農村的問題。

還有,道格.桑德斯的另一個論點是,城市人口的生育率遠較農村人口的小,因此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似乎能夠解決環境問題。不過,另一個問題就來了,今天剛好有報導列出世界十大人口暴衝的城市。雖然長遠來說,城市人生育率較低,因此快速的都市化,未來可能讓世界人口降低,可是城市人消耗的資源卻遠高農民。如果要讓人口大量遷往城市,又要讓他們有機會脫貧,對地球資源的消耗來說,可能會變得更沉重。這是當政者和學者應該要研究探討的大問題。

總而言之,《落腳城市》真的是本讓好好讀讀思考思考的好書,讀了它將扭轉了我們對遷徙、城市、人口成長、外援與政治的看法。

《落腳城市》中豐富動人的理論與故事可知,不管那個落腳城市是在哪大洲、哪個國家、哪大城市,如果城市舊居民和當權者,能夠以人性關懷,能夠包容低下階層和外來移民,為落腳城市與新住民創造機會,那麼就能夠更繁榮更安定!低下階層和外來移民,不就是在重覆我們父母輩讓我們能夠安居樂業的努力嗎?人類的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發展自標,不就是要讓這個世界,有更多人能夠一起享用人們努力結出的果實嗎?


相關網站:

Arrival City

閱讀全文...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多元貿易打造的世界

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其實,有一個問題,我一直就想問。那就是,不管你去東南亞也好,歐洲各國也好,中國日本韓國也好,美國加拿大也好,全世界幾乎長得實在是太像了!我並不是說,各國或者各大城市沒有自己的特色,問題是不管你到哪,不管路上的行人穿的有多土多時尚,也不管是休閒的T恤還是襯衫,或者是正經八百的西裝大衣,基本上全都是西式的服裝。也不管你到哪兒,現代的建築,也全都是西方的產物,還有所有的工商業、政治、法律、教育等制度,有哪個不是直接或間接受西方的影響?

我能想得到的,我們亞洲人沒有讓西方人給同化的,也只剩下在街上比較不輕易看到的地方(除了文字),那就是說的語言和吃的食物了。不過事實上我們說的話和吃的東西,也深受西方的影響,現在有哪個亞洲地方吃不到道地的漢堡薯條啊?可是去歐洲看看,有哪些地方吃得到道地的餛飩麵啊?

如此來看,西方文明,簡直就是人類文明的巔峰了。當然,絕大部分西方人應該也認定了西方文明是人類文明最高峰了吧?可是,歐美近年來一場場金融風暴或倒債危機,對比金磚五國巴西、印度、印尼、俄國、中國等的堀起繁榮。美國就有不少專欄作家提到,如果到中國最先進的城市,回到美國後會覺得美國才是發展中國家。加上亞洲四小龍台灣、香港、南韓、新加城以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從落後國家成為先進國家,這的確令西方人大跌眼鏡。如果西方文明真的是人類文明的最極緻,那麼非西方國家怎麼可能快速堀起發展?


就在亞洲國家快速堀起之時,一些獨裁國家,也試圖挑戰西方的民主制度,像新加坡的李光耀就一再強調他自己其實根本不懂也不相信的亞洲價值觀來唬弄人民,試圖學習中國古代的帝王利用儒家學說來搞權術。而中國也大搞什麼完全矛盾的市場社會主義經濟,加深中國的貧富差距以及不公不義。可是,難道亞洲國家除了像新加坡或中國那樣唬弄人民,就無法利用自己即有的文化來走自己政治經濟發展的路了嗎?

還有一個我非常反感,可是在台灣卻很常見的名字叫「遠東XX」(Far Eastern)。什麼叫「遠東」?根據維基百科,「遠東」(英文:Far East;日文:極東;韓文:극동)是歐美人使用的一個地理概念,他們以歐洲為中心,把東南歐、非洲東北稱為「近東」,西亞附近稱為「中東」,把更遠的東方稱為「遠東」。後來中東和近東常合稱「中近東」。現在有時「中東」指的是「中近東」。遠東一般包括今天的東亞(包括俄羅斯的東部)、東南亞和南亞,即阿富汗、哈薩克以東、澳洲以北、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

「遠東」這個稱法,是以歐洲為中心的,是歐洲人自覺他們就是天下,我們東亞不過是個邊陲地帶。好吧,歐洲人過去夠強大,讓他們把我們東亞邊緣化,算我們倒霉。可是一堆台灣公司行號,使用這個名字,根本就是自我矮化!憑什麼我們還要以歐洲為世界中心?憑什麼我們要自當邊陲地帶?這對西方人而言,我們自個使用這個名稱,就好像有天看到日本公司稱作「倭奴...株式會社」一樣好笑吧。

由此可見,歐美不僅自認是世界的中心,連我們都被洗腦成,或者被迫得要承認歐美「的確」是世界的中心。然而歐洲人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注定就要縱橫世界發揮其無遠弗屆的經濟力、政治力和影響力嗎?在歐洲人大勢興起在世界各地殖民和西化世界各地之前,除了歐洲之外的世界各地都是過著蠻荒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嗎?

這本書《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與過去所有討論世界史與世界經濟發展的著作最大的不同,在不以歐美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和抽象的市場及經濟理論為出發。這本試圖「去歐洲中心」的歷史著作,以不同文化下不同的市場準則、運輸、致癮性食品、移植、暴力、工業化、去工業化過程等七個中心主題規劃講述世界經濟創造過程中的盛衰消長帶來的影響。

《貿易打造的世界》讓我們能看到,在歐洲人成為世界發展的中心之前,在亞非都有非常有特色、長久經營良好的貿易和文化,而歐洲人為了做生意,對各地文化也保持了一定的尊重。而歐洲人霸道地漠視各地文化,在世界各地殖民,強加他們的制度和法律於各國,而歐洲人開始在各殖民地過著歐式的生活,不再努力融入各地社會文化,是相當晚近的事。地方差異和地方體制在相當長的時間中形塑了全球的環境。全球化程度在今日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這一「世界新秩序」其實不是今日才有,多元化也不是晚近的新發現,全球化一連串時間縱軸甚至長達五百年。

《貿易打造的世界》的作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和史蒂夫.托皮克(Steven Topik)一位是美國漢學專家,另一位專攻拉丁美洲史。對於世界經濟史的研究,他們檢視了橫跨數洲而多彩多姿的歷史場景,國際貿易的參與者和市場栩栩如生呈現眼前,裡面有阿茲特克貿易商和歐洲商行,有海外華商和秘魯銀礦工人,有種植園奴隸和花生農,還有其他許許多多角色,讓我們見識到在遙遠不相干地方的人們,是如何透過當時的全球市場無形中大力影響了天涯另一角的人們生計。在《貿易打造的世界》中,闡明了社會因素在貿易上的重要性,以及商品變動的文化意涵。

《貿易打造世界》也揭露出,天然資源的發現,對一些地方來說,可能不是幸福的開始,更是災難的來臨。像是歐洲人嗜好的咖啡和砂糖,也讓世界許多熱帶天堂,成了奴隸和農民的地獄。例如其中有一章,探討了台灣的糖產。台灣曾是世界最重要的甘蔗產地之一,但是終能免遭像海地、爪哇、菲律賓那樣因作物單一而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經濟長期貧窮落後的局面,卻要拜鄭成功的割據一方,然後清朝為了穩定台灣的農業政策所賜。

《貿易打造的世界》的推薦序中,表示《貿易打造的世界》是繼1997年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出版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之後,又一超脫嚴肅的學術論述,深入淺出探討近世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高水準論述。我倒是完全不贊同。《貿易打造的世界》這本書雖然很有趣也很有參考價值,但是它的原創性遠遠不及《槍炮、病菌與鋼鐵》,後者不僅是本寫得非常出色的科普書,賈德.戴蒙的觀點在學術界也引起了不少討論和研究。而且也因為是集結十餘年來作者們為《世界貿易》雜誌的「回顧」專欄所寫的文章,所以結構顯得有些鬆散。

總而言之,如果學校裡教的歷史不必死背硬記,而且能夠像《貿易打造的世界》一樣有趣、具有啟發性,或許會有更多學生能夠好好用心地瞭解現在的世界究竟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吧。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學家上了海盜船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傳奇的賈伯斯傳(Steve Jobs)

Steve Jobs




如果說要推薦《賈伯斯傳》(Steve Jobs),那會是一件天大的怪事,因為天下文化一個禮拜前出版的《賈伯斯傳》,據說首刷22萬冊及再刷三萬冊書第一天就已全數訂購一空,腦殘媒體還宣稱什麼全台缺書(可是信義誠品明明書就多到可以擺成靈堂......)

Steve Jobs


中國的書店更超過: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由此可見賈伯斯已成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了。賈伯斯在iPhone 4S發表會的第二天過世,原本對iPhone 5的失望的罵聲連連(我也氣得想把冰箱裡的蘋果拿來摔...),很戲劇化地成了各種對他的讚揚和思念。

steve-jobs-apple-silhouette


霉體常常把賈伯斯當神,我自己也不清楚有多少人真的像台灣霉體一樣腦殘,可是前陣子就有人當著我的面說「你們這些信徒...」,我糾正了一下,我雖然有用iPod、iMac、iPhone和iPad,可是我卻不是信徒,我只是因為它們好用而用。結果對方還一直指稱我是標準的信徒。我當然火大訓斥了他一頓,我是不是信徒,我自己最清楚,不要學台灣腦殘政客和媒體隨便亂扣帽子。

樹大招風,加上如果那棵大樹還會掉下蘋果的話。賈伯斯本來就是個狂人、怪人,也難怪他也遭惹了不少非議。然而,如果真的不認識這個人,甚至也不想瞭解這個人,那麼就無法理解他的作為,也只能以片面的資訊來批評他,可是這樣只會無的放矢而減損自己的威信。賈伯斯已經離開人世了,所以的確可以對他蓋棺定論了。在他過世前,市面上早已充斥一堆關於蘋果和賈伯斯的各類商管書籍,可是我一點興趣也沒有,因為它們絕大部分,不過是事後諸葛。

然而這本《賈伯斯傳》Steve Jobs: A Biography)可能就不太一樣,因為那是賈伯斯親自授權著名傳記作家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的,而且他還允許後者可以不要求控管內容,也不要求出版前先看過,對受訪者也不設限。如果讀過這本傳記,就會瞭解到關於這一點有多難得,因為賈伯斯根本就是個控制慾超強的變態!是的,賈伯斯就是這麼一個怪人,他對他的公司和產品,控制慾強大到恐怖,可是對他不遺餘力地捍衛的隱私之曝光,卻表現得極為大方。

就賈伯斯的私生活而言,這我想沒什麼好討論的,好奇的朋友就自己去看書吧,我自己也是因為好奇心而買《賈伯斯傳》來看的。當然,誰都可以不喜歡賈伯斯,可是在公開批評賈伯斯之前,對他的產品和創作沒有一丁點的瞭解,就用速食的方式在網路上找資料來充塞,當然也不是不行,因為我其實也沒那麼在乎賈伯斯,他也不過是個有血有肉的天才,WHY SO SERIOUS?只要自己不怕鬧笑話,要隨便亂罵也無所謂。

這本《賈伯斯傳》和其他拍馬屁或事後諸葛的書,最大的不同是,作者艾薩克森呈現出賈伯斯比較真實和不為人知的一面(其實也沒那麼不為人知,除了不重要的隱私,這傢伙早就是媒體和部落客爆料的主角),為賈伯斯立傳的艾薩克森,也非等閒之輩,他曾任《時代》(Time)雜誌執行總編輯、CNN董事長兼執行長,他的《愛因斯坦》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富蘭克林傳》(Benjamin Franklin: An American Life)、《季辛吉傳》(Kissinger: A Biography),部部叫好又叫座,雖然愛因斯坦、富蘭克林、季辛吉等大名人的傳記已經是多到爆,由此可見他寫傳記的功力有多高。

其實,看過這本傳記,會發現這個傢伙根本不可理喻到了極點,因為他的人格
連結特質一再出現極端的矛盾。他追求禪修的靈性,可是他的脾氣極度火爆。他生活極為簡樸,看不出對金錢的慾望,卻三不五時因為股票選擇權的問題,讓蘋果電腦雞飛狗跳。他無法和大部分同儕和朋友溝通,可是他用來說服別人的扭曲力場強大到恐怖。

賈伯斯當然不是神,雖然他創立的蘋果電腦,在他回鍋重掌大權後,屢次發表讓世人驚艷之作,賈伯斯在其中的角色,與其說是開創者,還不如說他是先知。美國就有媒體把他和愛迪生(Thomas Edison,1847-1931)及福特(Henry Ford,1863-1947)相提並論,不同意的人沒用過他的產品,或不屑使用蘋果的任何產品,指稱他其實沒有改變世界,我想這是個大誤會。非洲有人一輩子沒見過電燈泡和汽車,但他們就能宣稱愛迪生或福特沒改變世界?

當iPhone推出之前,有誰曾想像過iPhone所能具有的功能和潛力?是的,很多人可能因為賭爛封閉系統而改投Google Android的懷抱,可是一堆使用Android系統的觸控型智慧手機,有哪個不是抄襲iPhone的創意?當iPhone吃了威而剛成了iPad之前,有哪家電腦公司有能力先推出類似的產品?雖然iPad的點子已經是顯而易見到可笑的地步,結果iPad推出後一年,都還沒有任何一家電腦公司能夠推出像樣的產品,害我只好在嘲諷過iPad後,尷尬地又重投蘋果的懷抱。一直到iPad出了第二代,才勉強有幾家電腦公司推出像樣一些的產品。

就算是MacBook Air在2008年推出後,要等到整整三年,ASUS才能推出類似的ZenBook的所謂ultrabook,而且在外觀和配製上,簡直就是很大方地大抄特抄。別說蘋果的點子是創新的,連他們製造產品的能力都是其他大電腦公司望塵莫及的。當蘋果推出iTune時,連一向愛唱反調的比爾‧蓋茲都要稱讚蘋果又做對事了,雖然當時市面上早已充斥一堆MP3播放軟體和服務,大公司如SONY也握有極難得的先機。而其他大電腦公司,如SONY、Dell、HP、ASUS、Acer、HTC、Samsung、Nokia養的盡是笨蛋嗎?當然不是,能在一群天才中出殺出重圍,你能稱他什麼?

精彩的傳記中,總會有正反派,在《賈伯斯傳》中,賈伯斯一個人就能夠唱雙簧,一個人分飾正反派,因為他一個人就能把人格的光明和黑暗面的輪廓磨得非常銳利,對世人而言,他是帶來創意、品味和夢想的布道家;可是對他們親友而言,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渾球!要下定論說他是好人或壞人,是膚淺的。

《賈伯斯傳》中,另一個也分飾兩角的,是他亦敵亦友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他是個鮮明的對比。對世人而言,他是個保守、膚淺和耍賤的企業家;可是對他的親友及慈善團體而言,他是友善親切的好人。比爾‧蓋茲在《賈伯斯傳》是個丑角,但他笨得可惡卻又可愛。可惡的一面是視窗的耍賤,可愛的是他相對賈伯斯的先知,一再鬧笑話。

《賈伯斯傳》還有個有趣之處,比爾‧蓋茲不僅品味不如賈伯斯,而且每當賈伯斯創造出一個新產品或重大決策時,比爾‧蓋茲就要看衰,可是他對媒體的預言,多半在幾個月後,就再度證明他是個笨蛋。他們另幾個鮮明的對比是,比爾‧蓋茲熱衷慈善事業,而賈伯斯卻對慈善工作完全不感興趣。然而,賈伯斯的生活卻相當簡樸,他住的房子在矽谷不算豪宅,也沒有聘請警衛保全(我們實驗室有位前助理在史丹佛大學念書時,去偷採過他家院子的蘋果,而且就是麥金塔品種的蘋果XD),而比爾‧蓋茲的高科技豪宅就有兩千多坪。

看過了《賈伯斯傳》,我想賈伯斯其實根本就不算個發明家,也不算個企業家,更不是工程師。賈伯斯其實只有一個身份,他是個瘋狂的藝術家,他把電腦和電子產品當作藝術來玩。他痛恨電腦公司為了獲利,對產品的創新漠不關心,一心就在行銷上抄捷徑,而非真正的創新。賈伯斯不僅把電腦產品當藝術品,他也把因為熱愛音樂,而創造出iTune及iPod這麼好用的產品,還大力推動了數位音樂的行銷,只因為他痛恨盜版。

我想,如果把賈伯斯當作藝術家來看待,他的許多瘋狂變態的作為,就變得可以理解了。我們痛恨一個企業家目中無人,可是對藝術家的目中無人,卻比較能夠接受吧。如果看到《賈伯斯傳》中,賈伯斯不僅對產品的設計有強烈的執著,他對新產品發表會的上台表演,也要求盡善盡美到會讓周圍的人起笑。

可是,相對比爾‧蓋茲三不五時要在台上面對微軟視窗當機的藍螢幕,賈伯斯的表演,簡直就是完美!尤其是他發表MacBook Air的表演,很快地就成了商學院的教材:




他發表iPod Nano時,從牛仔褲小口袋掏出iPod Nano的表演,也是經典:




我不算是蘋果迷,過去甚少注意蘋果大會的發表,但是iPhone的首次發表,馬上讓我折服了:




除了產品發表,賈伯斯處理iPhone 4的天線門事件的不按牌理出牌,其公關手段也成了商學院教材。《賈伯斯傳》提到這點,就表示連危機處理這種高難度公關手法,成天得罪週遭親友的賈伯斯,不僅不遵從遊戲規則,甚至還自定遊戲規則。

嗯,沒錯,這麼多這麼酷的產品背後,有許多天才的心血結晶。蘋果的圖形介面的點子其實是來算全錄(Xerox)的PARC,可是《賈伯斯傳》說的也沒錯,除了好的點子,執行力也是很重要的。全錄沒有好好用心地發展自己的創意,這點怪不了誰,畢竟當時全錄是大公司,賈伯斯不是大吃小,而是相反。《賈伯斯傳》也提到蘋果設計總監艾夫(Jony Ive)對賈伯斯常把他的點子當作自己的創作來談很不是滋味,但他也承認如果沒有賈伯斯,他的才能和創意一定會被其他沒品味的主管埋沒。

賈伯斯人生最精彩之處,是他讓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給掃地出門,結果在離開後,不僅沒有一蹶不振,還讓他創立的公司NeXT被蘋果買回,使他又再度重掌大權,然後再用一個又一個佳作創造出蘋果最輝煌的成績。那也就算了,他還用皮克斯(Pixar)創下美國動畫史上一個又一個經典和突破,甚至讓迪斯尼相形之下,十年毫無任何建樹。創造優異的產品,許多企業家都有辦法,但是能傳奇如賈伯斯的,又有幾人?我覺得那十年才是賈伯斯人生的關鍵,《賈伯斯傳》很完整地描寫了他的創業和重回蘋果後的經歷,那十年反而顯得太單薄了。《賈伯斯傳》應該用更多的篇幅來描寫他在那十年的心境,可惜這點卻令人失望。

也因為他的人生特別精彩,他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演講,成了經典,也激勵了不少人:




有人批評賈伯斯只是創造出讓世人慾求不滿的科技產品,可是試想如果沒有iPod,就沒人去買MP3隨身聽?沒有iPhone,就沒有人去用手機了?我是個粗心大意的人,過去弄丟了好幾個MP3隨身聽,手機很少有能用上一年的,不是摔壞就是泡水。可是我五年多前買的iPod現在還在也還能用,iPhone也用了兩年多從沒出過大問題。蘋果的產品是工藝品,就算過時了,我也捨不得把它們扔掉。可是那些沒質感的MP3隨身聽、手機或筆電,當它們壞掉時,我心中還慶幸又能用更新的3C產品了咧。況且大部分同品牌的3C產品一年還不斷推陳出新,相對蘋果產品種類屈指可數,更新頻率是用年來算的。如此一來,蘋果產品的設計和製作精良,還有更新相對緩慢,其實才不會讓人養成把3C產品當作隨用隨扔的習慣。

是的,賈伯斯不是神,雖然對蘋果電腦而言,賈伯斯像足了神。不過賈伯斯對蘋果電腦來說,是個雙面刃,姑且不提蘋果電腦如何面對沒有賈伯斯的世界,蘋果電腦也因為賈伯斯一味打造完美的產品,加上現任執行長庫克(Tim Cook)的鋼鐵意志,讓蘋果的代工廠成了血汗工廠。而且,蘋果電腦也沒有捉住成為一個更偉大的電腦公司領頭改變世界的機會,來注重生產過程的環保。蘋果電腦在賈伯斯在世時,可以藉由他的光環成為偉大的公司,雖然他們可以更偉大地讓其他電腦公司在人權及環境問題上跟進。可是如果蘋果繼續漠視代工廠的人權,以及生產過程的環境問題,在後賈伯斯時代,蘋果電腦恐怕不僅無法再真正地改變世界,而且沒多久就會不再偉大!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