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記得某天高中放學,我像往常般回到寄宿的大伯家,心裡打著如意算盤:今天一定要拋開課本,全力猛讀藏在房裡的金庸小說!可沒想到,家門竟然因為長輩全部外出而緊鎖。在那個沒有手機和網路的時代,身邊打發時間的玩意兒都沒有!
站在門口的我心急如焚。打開書包,只有死氣沉沉的教科書。既然進不了家門,不然就來背元素週期表吧!既能消磨時間,又能在學校吹噓,真是一舉兩得。於是,我在院子裡來回踱步,默念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化學符號:氫(H)、氦(He)、鋰(Li)、鈹(Be)、硼(B)。不曉得過多久,當伯母回到家時,我已把前36個元素倒背如流。此後,化學成為我擅長的學科之一,那時理解到元素週期表不僅是個擺滿符號和數字的表格,而且蘊涵整個宇宙的「化學密碼」。每個元素都依照原子序,坐落在指定的行列中,彷彿嚴肅又神秘的大家族。
這張神奇的元素週期表是如何誕生?大家可能知道是由門得列夫(Dmitriy Mendeleyev)發明,但在此之前,其實已凝聚了2000年的科學智慧,像是一個歷史麻辣鍋,從古希臘加料熬到現代。
2000年來,人類如何探究世界本質
英國作家史查森(Paul Strathern)在《門得列夫的夢:從四元素、煉金術到週期表,跨越2500年的化學與人類思想演進的故事》(Mendeleyev’s Dream: The Quest for the Elements)裡帶我們穿越時空,展演了思想的演進:從古希臘哲學家如何追尋萬物本質,再到門得列夫怎麼靠一場夢,構思出元素週期表的雛形;並且讓化學這門學問,從煉金術的神秘煙霧中走向系統化的科學。
史查森的文筆輕鬆幽默,讓那些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化學理論成為充滿傳奇的冒險之旅。本書並非傳統的科學家傳記,而是化學世界的全景秀。無論是煉金術或現代科學,書裡無數的科學家如何反覆試錯,才推進化學的理論基礎。
在書裡,我們會看到古代的煉金術士,滿懷希望地不停實驗,只為了找出傳說中能把鉛(Pb)變成黃金的神奇配方;還有門得列夫如何在夢中構思週期表,這個大膽的想法最終改變化學的研究方式——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元素週期表。我們終會發現,這些科學家不僅思考理性,他們對於揭開自然世界的終極謎團,也有滿腔熱血與理想。
關於化學起源,古希臘的泰利斯(Thales of Miletus)是個關鍵人物。他最著名的理論是「水是萬物的本源」(water is the arche),這在當時是具顛覆性的觀點。他的想法是,世界上的一切:無論固態、液態還是氣態,都可以追溯到水這個基本元素。雖然現代科學早就把這個理論拋到九霄雲外,但在當時,泰利斯的這番哲思無疑是對自然的重大突破。
隨後,古希臘的恩培多克利斯(Empedocles)提出「四元素學說」,把萬物的本源從「單一元素」升級成「火、空氣、水、土」四大基本元素。他認為,這四個元素依照不同的比例混合能創造出我們看到的所有物質。這個多元素理論,比泰利斯的單元素學說靈活,也為後來的哲學家和煉金術士提供了新思路。
從煉金術裡提煉出現代化學
本書也不乏有歷史脈絡的小知識,例如埃及的屍體防腐技術「科梅亞」(khemeia),正是「煉金術」(alchemy)一詞的由來。而煉金術也催化了早期科學的萌芽,許多天才(包括大名鼎鼎的牛頓),都曾試圖尋找如何把普通的物質轉變成黃金,或長生不老的秘方。這些心力在之後雖然被證實為緣木求魚,但過程中也激發了無數科學家的好奇心,促使他們探索物質如何相互作用,為現代化學鋪平了道路。
對於煉金術的著迷,持續到17世紀,德國藥劑師布蘭德(Hennig Brand)做了一件瘋狂之事:他從大量尿液中,蒸餾出磷(P)。這也讓他成為少數幾位在煉金術時代、發現新元素的「煉金術師」。接下來陸續的發展,19世紀中葉,科學家們已經找到60多種元素,但如何替這些元素排列組合,卻還是待解之謎。
1869年2月,某個大雪紛飛的早晨,有位頭髮亂糟糟、個子矮小的化學家,門得列夫,原本準備從俄羅斯聖彼得堡前去320多公里外,對酪農發表演說。但當他在餐桌前翻閱行程時,一個靈感閃過。他一時激動,忘了乳酪,也錯過火車,只埋首於創造。熱愛撲克牌接龍遊戲的他,把當時已知的多種元素做成牌卡,像玩遊戲一樣反覆嘗試,想從中找出規律排列它們。經過無數次的「紙牌排隊」失敗後,他累得筋疲力盡,倒頭大睡。然而,就在夢裡,門得列夫的難題找到了答案,他夢見那些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整齊排列,再依照原子量大小排成行。一醒來,他馬上記下夢中的「啟示」,兩星期後就發表了他的「元素週期表」。門得列夫不僅注意到元素的原子量規律,還神準地預測了幾個當時還沒發現的元素,例如鎵(Ga)和鍺(Ge)。這是第一次,人類終於有了一張理解宇宙組成的「化學接龍」!
《門得列夫之夢》讓化學變得既有趣又有魅力,閱讀完之後,會發現化學不再只是枯燥的元素符號和公式。我們可以看到科學知識的演進、偉大發現的背後也充滿曲折的插曲。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們感受到科學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畢竟,科學不僅僅是冷冰冰的知識和公式,它是無數夢想、努力和智慧的結晶。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4年第272期10月號】
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
走進門得列夫的夢:從煉金術到科學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用神經可塑性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你是否曾經掉進過一個無限循環的「我不夠好」陷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總是被負面情緒壓得喘不過氣來,想改變卻覺得「天啊,這也太難了吧!」,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太晚了?如果你對這些有共鳴,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這個年代的確不缺解決「人生難題」的書,可惜,市面上充斥著大量的心靈雞湯,包裝精美,內容卻像泡沫般輕飄飄,一口氣喝下去,瞬間就忘得乾乾淨淨。這些書總是愛灌輸一些「活在當下」、「相信自己」之類的標語,但根本沒有深度,壓根不打算探討問題的根本原因。對我來說,這種快餐式的勵志文完全無法入口。難道生活中的問題真的能靠幾句空泛的勸告來解決?當然不是啊!
當我決定認真尋找解決問題的實際路徑時,發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的神經科學書籍比想像中困難得多。神經科學能解釋我們的大腦運作原理,甚至能教我們如何改變行為模式和思維,但大部分書要嘛過於學術化,讀起來像啃教科書;要不然就是欠缺實用性,讀了也難有實際收穫。
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那種既有科學基礎、又能用生動比喻和實際案例來說明複雜概念的書。它們不只幫助我們理解大腦的奧秘,還能讓我們學會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改善生活,活出更好的自己。可惜的是,這樣的書像鳳毛麟角一樣難找,找一本稱得上是神經科學界的「人生指南」,簡直像大海撈針一樣,既要有耐心,還得靠點運氣。
幸運的是,現在有了英國神經科學家妮可.維諾拉(Nicole Vignola)的《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Rewire: Break the Cycle, Alter Your Thoughts and Create Lasting Change)。如果你正試圖走出困境,想要重新掌控生活的方向,這本書就是你最佳的導航指南。它不僅談理論,還教你如何實踐,透過神經科學的力量,幫助你改變生活、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你可能聽過一句話:「你的大腦是可塑的。」這可不是隨口說說而已,這裡的大腦可能不是什麼不變的「石塊」,它更像是一團柔軟的「黏土」,某程度上可以隨心所欲地塑造。而這個讓你變得更棒的神奇過程,正是所謂的「神經可塑性」。《Rewire-神經可塑性》將帶你踏上一段大腦變革的奇妙旅程。維諾拉告訴我們,無論是壓力壓得你透不過氣,還是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淖,都不是宿命。掌握神經科學方法,你就能擺脫壞習慣,重新設定人生,打造一個更出色的自己。
維諾拉結合了在英國布里斯託大學取得的神經科學學士學位和西英格蘭大學的組織心理學碩士學位,外加多年指導企業如何提升大腦表現的實戰經驗,寫出了這本好書。她的目標很簡單——讓神經科學變得人人都能懂,幫助數百萬人提升心理健康和大腦功能。無論你想要成為健身達人、終結拖延症,還是單純想對自己好一點,《Rewire-神經可塑性》都能為你找到解方。
《Rewire-神經可塑性》不只是一本普通的自助書,它更像是一個充滿工具的「神經工具箱」,讓你重新掌控大腦,達到心理健康的巔峰狀態。作為一名神經科學家,維諾拉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向我們展示大腦如何運用神經可塑性這項神奇能力來重組並建立新的連接。這本書深入解析了大腦如何創造記憶、形成行為和習慣的過程。
此外,《Rewire-神經可塑性》還教你如何面對創傷,並通過建立新的神經連結來緩解壓力、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克服限制你發展的自我信念,重新找回對自己的信任。如果你覺得被卡住了,不妨從第一階段開始,看看如何打破桎梏。事實上,她自己就是壓力的受害者,她運用了書中提供的各種方法走出泥淖。
說到這裡,我們每個人的腦子裡都住著一位「小劇作家」。他日以繼夜地在腦海中編排各種故事,來自父母的期望、兄弟姐妹的競爭、朋友的評價,甚至是老師的批評。更糟的是,很多故事還是我們自己寫的——那些充滿懷疑、自我否定的劇情,不斷在腦海裡重播。你是不是也常聽到那個熟悉的聲音在心裡低語:「我就是不夠好」?別擔心,你不是唯一的聽眾。事實上,我們的大腦其實不會分辨對錯,它只會重複播放你反覆思考的內容,然後認真地把它們「存檔」。
我們的大腦,其實就像一個負面新聞的「狗仔隊」,總是特別熱衷於捕捉那些讓人心情低落的瞬間。令人安慰的是,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線希望——我們的大腦其實是可塑的!也就是說,這塊「豆腐腦」可以被我們訓練,建立新的神經連結,甚至重新組裝那些老掉牙的神經迴路。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當自己人生的「程式設計師」,來個大腦重寫計畫,改變行為、習慣,讓自己變得更好。
想像一下,你的大腦就是一台硬體設備,而你的心理健康就是那套運行其上的軟體。就像手機需要系統升級一樣,想要進行人生改造,首先得讓這台硬體——也就是大腦,保持最佳運作狀態。一旦你學會了如何「重塑大腦」,就可以開始寫屬於自己的新劇本,改寫那些曾經束縛你的情節。
《Rewire-神經可塑性》不僅僅是告訴你改變的可能性,它還讓你親眼見證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透過維諾拉的引導,你可以一點一滴地清除那些限制你的舊有信念,學會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最終達到心理健康的巔峰狀態。不管你幾歲、目前生活怎樣,這本書會讓你明白,改變從來不嫌晚。
過去,大家總覺得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大腦就像老舊的機器一樣越來越不靈光了。但現在的神經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即便是銀髮族,也有能力讓大腦繼續「變形」。這種可塑性不僅是大腦的「內建功能」,更是學習新技能、打破壞習慣、適應新經歷的基石。甚至在大腦分子結構的微觀世界裡,隨時都在準備建立新的神經突觸,讓我們可以隨時重塑自己的心理結構。
更有趣的是,這種可塑性意味著我們並不需要永遠被當下的精神狀態或行為模式困住。就像一條小路可以被拓寬,它也可以被荒廢。這種雙向「開關」的能力讓你有機會甩開那些無益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你的個人成長和自我掌控將會發生徹底的轉變,並激發你去積極管理自己的心理和情緒健康。
在《Rewire-神經可塑性》裡,維諾拉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技巧,從簡單的呼吸練習到幫助你在大場合中增強自信的視覺化策略,甚至還有如何培養抗壓能力的小祕訣。這些技巧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經過科學驗證、易於操作的步驟,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將它們融入日常生活中。
《Rewire-神經可塑性》裡還提到一個有趣的鋼琴實驗:一組人用手實際彈奏鋼琴,另一組則只是想像自己在彈。結果呢?兩組人大腦活動幾乎一模一樣!這說明,光是「想像」就能在大腦中引發神經變化。所以,千萬別小看想像的力量,它可以讓你提前在大腦裡為未來鋪路!
當你感覺情緒翻騰、心煩意亂時,試試一個神奇的小技巧——「生理性嘆息」。做法非常簡單:快速吸兩口氣(用鼻子最佳,但用嘴巴也可以),閉氣一秒,然後慢慢從嘴巴呼氣。這不僅能幫助你重啟肺泡,還能快速增加氧氣攝入,排出多餘的二氧化碳。這動作基本是在對你的大腦說:「冷靜下來,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再來,別忘了大腦的另一款「天然草藥」——散步,特別是在大自然或寬廣的空間中慢步漫遊時效果最好。這不僅能縮小你大腦中掌控恐懼的杏仁核,還能提升神經可塑性和抗壓能力。甚至還有一種叫「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EMDR)的方法,通過眼睛的運動來幫助人們平靜處理過去的情感和事件,實在太酷了!
《Rewire-神經可塑性》這本書裡充滿了實用策略和技巧,還有科學證據支持,並激勵著我們:只要你願意,你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理想自我。不管你想成為誰,這都是可能的!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