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生日當天不幸被確診為COVID-19陽性並通報,症狀有發燒、畏寒、肌肉痠痛、喉嚨發炎。發燒了兩天後退燒,後來就只剩喉嚨癢的症狀維持了一個多月。在家隔離的七天中,我完全沒吃任何西藥,只服用了「臺灣清冠一號」(NRICM101)。
清冠一號係以明代《攝生眾妙方》所輯之「荊防敗毒散」為處方基礎。原方由「荊芥、防風、柴胡、茯苓、桔梗、川芎、羌活、獨活、枳殼、甘草、生薑」等藥材組成。根據一些合作醫院和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研究,清冠一號有減緩COVID-19症狀的功效。
根據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公告,這個藥方考量「病邪入肺化熱」為新型冠狀病毒病患者臨床主要表現,進行方劑調整:患者病勢發展朝向瀰散性肺炎,屬肺熱痰壅之證,使用辛散解表的「荊芥、防風、薄荷、桑葉」為君藥;以清熱宣肺解毒的「黃芩、板藍根、魚腥草」為臣藥;以寬胸祛痰的「全瓜蔞」及降氣平喘的「厚朴」為佐藥;最後以「甘草」為使藥,調和全方。
我全然不懂得中醫藥的理論,可是清冠一號在臨床上的功效想當然是來自這些植物藥的有效成分,能夠增強免疫力、降低病毒活性等等吧。現代科學中藥儘管會由GMP藥廠製成濃縮細顆粒劑等等方式提供,但藥理根據都是來自古籍。我從小就一直好奇,為何古人能夠得知那些草藥究竟有何療效?他們又如何研發出萃取有效成分的方式?難道真有傳說中的神農氏嚐百草嗎?包括中醫及其他文明的草藥學知識能夠協助我們戰勝各種新舊疾病嗎?我們還能夠發現新的草藥嗎?
這本好書《我的尋藥人生:從病房到雨林島嶼,一位民族植物學家探尋自我、採集新藥的不尋常之旅》(The Plant Hunter: A Scientist’s Quest for Nature’s Next Medicines),是一位女性醫學民族植物學家卡珊卓.麗雅.奎弗(Cassandra Leah Quave)振奮人心、充滿冒險的回憶錄,向我們講述了她尋求透過植物的治療能力,研究開發對抗疾病新方法的故事。
雖然像西藥中退燒解痛的阿司匹林、治療瘧疾的救命藥奎寧或青蒿素,分別來自柳樹和金雞納樹的樹皮以及黃花蒿,可是我們大多數服用的西藥,是自然界中可能不存在的化合物。即使一些少數西藥原本來自植物,但大量生產時也都是化學合成,藥用植物大多在傳統醫學中才會使用。然而,幾億年的演化,讓各種生物尤其是植物,產出了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次級代謝物,它們的種類和化學結構之繁多,還是可能遠勝人腦和電腦能夠想像得出的,在以量取勝下,它們之中只要有一小部分有意想不到的藥效,說不定就能解決許許多多棘手的醫學難題。
舉例來說,原本來自許多真菌的抗生素,原本是對抗細菌的生化武器,讓我們馴服了致病菌感染。然而,在抗生素濫用的情況下,愈來愈多致病菌產生了抗藥性,現在每年估計全球有七十萬人死放抗生素束手無策的感染而死亡,我就有一些朋友的長輩因此撒手人寰。這個局勢不變,到了2050年,可能每年有上千萬人死於無法治療的抗藥性致病菌感染!鑑於新抗生素的研發曠日費時且耗資不斐,大藥廠投入的意願不高。如果能從傳統草藥中取經,可能攸關我們未來的健康!
剛讀《我的尋藥人生》時,我其實對奎弗一無所知,這本書序言以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作為鋪墊,講述了她把埃默里大學的學生帶到佛羅里達州鱷魚出沒的沼澤地進行實地考察,尋找一種梧極難尋覓的黑莓(Rubus sp., Rosaceae),可能可以作為一種潛在的抗菌藥物的來源。為了研究外來入侵種埃及聖䴉,我在台灣西部的各種爛泥沼澤地吃盡了各種苦頭,深感在沼澤濕地工作的艱辛。上次田野工作還是很丟臉地在台北關渡的爛泥灘上,連滾帶爬回到船上,所以我想奎弗應該是位身強體壯的植物學家吧。
沒想到,當奎弗介紹自己的成長背景時,我才赫然發現,原來她是位殘疾人士。她父親在越戰期間接觸了俗稱橙劑的叢林落葉劑,導致她和成千上萬出生就有了殘缺的小孩一樣,右腿先天發育不全。她在三歲就接受了截肢手術,失去右膝以下的小腿,還差點因此死於嚴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義肢和截肢處皮膚的磨擦讓她在田野工作中一再飽受感染的折磨。然而,她不畏艱險地克服諸多挑戰。
奎弗在《我的尋藥人生》把民族植物學、生物醫學和回憶錄交織在一起,向我們講述了她自己勇氣可嘉的人生旅程。她最早的草藥學導師之一是亞馬遜巫醫安東尼奧(Don Antonio),他會用死藤(Banisteriopsis caapi)製作特調的死藤水。關於死藤水的作用,還可以參考一下胖胖樹王瑞閔的《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農村、童玩、青草巷,我從亞馬遜森林回來,追憶台灣鄉土植物的時光》。安東尼奧和他的兒子吉爾莫(Glimer)經營一個民族植物園,把奎弗引入了一個具有治療和文化意義的植物新世界。
因為身體上的殘疾,奎弗也感恩是現代醫學的受益者,她也接受過民族草藥的治療,透過這些經歷,她看到了傳統醫學的智慧和功效。她的職業生涯致力於研究草藥如何幫助防治傳染病,恢復和維護人類健康。她特別專注於植物性抗生素的研究,這些抗生素可以對抗由抗藥性細菌引起的嚴重感染危機。
儘管行動和四肢發達的阿宅相比更不便,但她仍會不辭勞苦地乘坐獨木舟、四輪越野車、騾子、氣墊船和徒步旅行,在遙遠的亞馬遜河的洪水森林、佛羅里達州南部的陰暗沼澤、義大利中部的連綿山丘、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的孤立山頂以及地中海的火山島進行實地田野研究。她描述在義大利鄉間的研究和生活,讓我不禁想馬上買機票過去。
她在義大利的田野研究被了讓她收獲滿滿,也結識了現在的老公馬可,為她放棄在義大利葡萄園的生活跟她到美國過起吃苦耐勞的克難生活雖然看起來很浪漫,可是多災多難挫折卻如影隨形地伴隨她左右。在她念博士班期間,夫妻兩人一起經營了洗衣店,開店期間還經歷搶劫、風災和房東無故漲租的一波三折。
她曾嘗試創業,試圖把她的發現商品化,在阿肯色大學小岩城分校當過兼任教授。後來她到艾默利大學人類健康研究中心工作,儘管得到了醫學院皮膚病學系的教職,但聘用條件談不上理想,而且在《我的尋藥人生》出版時還未取得終身教職,儘管她的研究已被多家媒體廣為報導。她在書中還把那些常刁難她的同儕起了各種綽號。但是她也積極參加各種學術聚會和各界同儕切磋以增進她的研究能力。她從前因自卑而想要隱藏她的義肢,但信心與日俱增後,她大方地展示她的義肢。
《我的尋藥人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這是本充滿啟發性的好書,讓我們見識到一位植物學家如何克服身體和生活中的種種障礙實現理想,並且認識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的保存真的刻不容緩!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3年5月24日 星期三
一位女性醫學民族植物學家的尋藥人生
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聖母計畫的極限返航
我大學時電腦裡安裝了一個螢幕保護程式SETI@home,會在電腦閒置時會跑出很酷炫的畫面,那是在協助非營利組織「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分析阿雷西博無線電望遠鏡(Arecibo Radio Telescope)採集的無線電訊號時的運算,利用CPU的閒置時間進行分散式計算,搜尋能夠證實地外智慧生物存在的證據。
我會參加SETI@home,其實也是因為我深信外星智慧生物的存在,只是不知能否在有生之年見識到他們。SETI@home的計畫在2020年3月底中止,伺服器不再分派運算任務給參與的電腦,但仍開放網站與留言板,官方鼓勵參與者加入其他的分散式運算項目計畫。雖然目前可能仍未找到外星智慧生物,可是讓科學家取得不少寶貴經驗和資料。
很多科幻電影都用外星人入侵地球當作主題,可是其中往往有諸多極不合理的設定,例如外星人也有和地球生物一樣的DNA編碼方式,在地球上獵殺人類時的感官和運動系統毫無障礙,還有能夠在陌生的地球上來去自如,和人類有一樣的情緒表現,或者甚至還能找駭客來駭入他們的資訊系統之類的。
這些設定很難經得起邏輯推理考驗──即使外星人是在一顆和地球很相似的星球中誕生,當地的大氣,以及主要元素成分,還有重力等等人條件一旦和地球有不小的差異,就會演化出很不一樣的生物,這樣的外星人即使能夠順利抵達地球,也不會像許多科幻電影那樣招搖吧?
然而,當讀到這本《極限返航》(Project Hail Mary)的時候,我驚呆了。這是我讀過對外星生物的設定最具科學說服力的科幻小說之一。不僅如此,地球人和外星人在另一個遙遠星系的互動,也讓我廢寢忘食地想要把小說一口氣讀完,對故事中高潮迭起的意外也感到非常揪心,彷彿地球和外星主角就是自己真正的朋友一樣!
《極限返航》作者安迪.威爾(Andy Weir)從火星的絕地任務中救援了一個落單的太空農夫,接著到月球城市的犯罪現場中辦了案。他的處女作《火星任務》被改編成電影《絕地救援》(The Martian),由麥特.戴蒙(Matt Damon)主演,入圍七項奧斯卡獎,並創下六億多鎂票房佳績。麥特戴蒙在火星上種馬鈴薯的可能性,也被科幻愛好者廣為傳頌。
他的第二部作品《月球城市》(Artemis),對月球上的生活該怎麼過,會面對什麼問題等等,用小說故事作了詳細說明,簡直就是到了不僅可以當作月球導覽手冊,甚至還能夠讓各國政府規劃在月球上建立人類聚落時,提早知道將會面臨到什麼樣的難題等等(請參見〈月球城市絕地救援〉)。
現在他要在《極限返航》這個精彩絕倫、感人肺腑的科學探險中,拯救宇宙的各大恆星系統免於暗淡的危機!如果俄羅斯暴君普丁沒傻到用核彈毀滅地球,地球未來真的有難,需要用科學方法解決,他肯定會是我們的救星啊!以下我儘量不爆超過書籍介紹的雷,請放心閱讀。
像《極限返航》這種講求嚴謹紮實的科學知識的科幻作品,大多數為人詬病的是,劇情和人物刻畫很常顯得扁平,即使故事張力夠,也往往把人物淪為工具,對話內容機械化且乏味可陳,像是大師級的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1942–2008),畢竟很多作者是生活經驗貧乏的理工阿宅。
然而,安迪.威爾的作品卻在突發奇想的情況下,不僅科學上有更大的突破,人物和故事也更加的鮮明,跟著地球主角萊倫.格雷斯(Ryland Grace),我感覺也被打包到了太空船上航向遙遠的未來,充分感受到他的各種情緒,然後也要為捍衛地球乃至整個宇宙各大恆星的未來而一起操心。簡單說,即使不關心其中的科學道理,也能夠充分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格雷斯本該是個不折不扣的宅男,他因為在論文中大放厥詞,得罪了天文學界不少大佬,只好到一旁玩沙⋯⋯哦不⋯⋯到國中教書。那他究竟是提出了啥邪門歪道的學說呢?就只是他論證水,也就是傳說一的一氧化二氫,並非所有生命所必需的。呃,這是啥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理論啊?他肯定是態度不佳才會被科學界排擠。
突然間,宇宙間出現一道神祕紅線正竊取太陽能量,當地球出現了這個震驚七十億人的大危機,他就突然被國安部門架到秘密基地冒死為他們進行研究,過程中還得忍受各種冷嘲熱諷,但是當他突破各種限制取得重大進展,卻被高層發現和他的理論無關且他再也沒有利用的價值,就被他們架走丟包到絕密實驗室外,只差沒被滅口⋯⋯簡單說,他就是個工具人嘛⋯⋯箇中辛酸,你我看得懂的⋯⋯
當工具宅被打包上聖母計畫的太空船,這個宅男的惡夢才真正開始,在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小菜一碟。當他在太空船上甦醒的時候,沒想到就真的只剩他一個人單身單到老了,而他唯一活下去的動力,就只是一點一滴地回想起他有多宅⋯⋯哦不⋯⋯有多重大的任務在身,也就是繼續當工具人下去。皇天不負有心宅,沒想到當他抵達了目的地,要進行科學觀測找到解救全人類乃至全宇宙的方法時,他居然遭遇了一個也算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時刻——原來他不是那個十二光年外的天倉五星系(Tau Ceti)中最宅的生物!而且更令他興奮的還有,原來他博士論文的理論是有可能的!
當另一個星球出現了智慧生物,他們和地球上的生命的異同到底有多少呢?如果那個星球的大氣沒有氧氣,而主要是其他氣體如氨氣呢?如果那個星球的大氣濃密到不見天日,那麼那裡的生物究竟要如何互通訊息呢?我們能夠和他們順利用語言溝通嗎?
為了讓格雷斯善盡工具宅的任務,安迪.威爾還設計了地表上⋯⋯哦不⋯⋯全宇宙最酷的人造離心機,讓宅男在太空中也能創造了1G的重力,讓地球上生產的各種精密科學儀器和設備等等,不至於在太空船的無重力環境中四處流浪。整台太空船聖母號可以變形成為大型離心機,產生剛剛好的重力,讓格雷斯可以安心在實驗艙中操作他的小型離心機⋯⋯
不過百密一疏,儘管儘量在科學上做到最大的嚴謹,可是安迪.威爾還是犯了一個低級物理學錯誤,就是那些噬日菌,無論是從地球上觀測噬日線,還是捉回實驗室中測量,都穩定地發出25.984微米的紅外光。可是當噬日菌在太空中相對地球做高速運動,紅外光的波長就應該發生變化,這就是所謂的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當波源和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受到波的頻率與波源發出的頻率並不相同的現象。根據都卜勒效應,遠方急駛過來的火車鳴笛聲會變得尖細(即頻率變高,波長變短),而離我們而去的火車鳴笛聲會變得低沉(即頻率變低,波長變長)。
具有波動性的光也會出現這種效應,它又被稱為都卜勒─斐索效應(effet Doppler-Fizeau)。因為法國物理學家斐索(Hippolyte Fizeau,1819-1896)於1848年獨立地對來自恆星的波長偏移做了解釋,指出了利用這種效應測量恆星相對速度的辦法。光波頻率的變化使人感覺到的是顏色的變化。如果恆星遠離我們而去,則光的譜線就向紅光方向移動,稱為紅移;如果恆星朝向我們運動,光的譜線就向紫光方向移動,稱為藍移。都卜勒-斐索效應從十九世紀下半葉起就被天文學家用來測量恆星的視向速度。現已被廣泛用來佐證觀測天體和人造衛星的運動。因此,那些噬日菌發出的紅外光,在不同的觀測地點應該會發生波長的變化,不該是小說中穩定的25.984微米。
然而瑕不掩瑜,《極限返航》絕對是我這十年中讀過最喜愛的科幻小說!好萊塢的米高梅已經把版權買下了,很期待改編電影的上映,希望它能和小說一些精彩!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生命密碼的駭客任務
當初我在學習分子生物學的基因轉殖(transgenesis)技術時,才知道原來要把一段外來的基因轉殖到生物體內,不像科幻電影中那樣用鍵盤敲幾下就搞定——基因片段要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擴增並在電泳凝膠中分離,再借助許多酵素在管子裡和載體剪接,然後利用病毒、電穿孔(electroporation)、基因槍(gene gun, biolistics)等方法讓基因進入宿主細胞。更難以預料的是,外來基因會插入基因體的哪些位置幾乎全憑運氣。接著還要辨識出已被轉殖的個體,最後設計遺傳實驗,讓外來基因能代代相傳。
舉例來說,基因轉殖就像是一位編輯在大作家的小說中發現,可以再插入一個小故事讓劇情更精彩,或者原著中有個明顯的疏失,可是卻只能把想要加入的小故事或該修正段落的篇章,以隨機複製、貼上的方式插入小說中,還要期待不會破壞原本小說的重要情節。因為無法控制插入之處,只好增加許多版本並重覆同樣的動作,然後再海選出還算適當的版本出版。
以上狀況在近年有了很大的改變,科學家從細菌的免疫系統中發現了一個絕佳的方法——細菌記憶病毒感染的分子機制(CRISPR),可以讓我們用來編輯基因,就像用文書處理軟體編輯文字檔案。這個基因編輯方法成為了劃時代的新工具,讓法國微生物學家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與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道納(Jennifer Doudna)榮獲了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也是生物技術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在 CRISPR 基因編輯的新技術出現之後,不少專家學者開始主張,CRISPR 可以取代傳統的基因改造方法。因為 CRISPR 技術可以精準地編輯基因,就像那位出版社編輯,只需要在文書處理軟體中找到適合的位置,再直接插入文字,或者將那個疏漏的篇章直接修正就好。新舊技術的差異之大,就像是從鉛字排版進化到電腦文書處理一樣。
然而,這一切就開始變得完美了嗎?如果讓基因編輯和天然的突變一樣改變了某個基因的功能,它們真的完全安全無虞?我們人類的遺傳缺陷,是否也能用此方法進行改造呢?當我們已經能夠精準地改變基因,甚至訂製嬰兒已經從「辦不辦得到」變成「應不應該去做」的問題時,究竟還有什麼需要我們再三思慮?
英國分子遺傳學家卡雷(Nessa Carey)撰寫的《竄改基因:改寫人類未來的 CRISPR 和基因編輯》(Hacking the Code of Life: How Gene Editing Will Rewrite Our Futures)就是要帶我們探討基因編輯技術所帶來的形形色色的問題。相信對大多數非生命科學相關科系出身的讀者來說,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和倫理問題比技術本身更重要許多。這本入門書盡可能地使用平易近人的文字,讓我們理解到基因編輯技術解放出的強大力量,以及我們將在倫理道德上面對什麼樣的挑戰。
在《竄改基因》一書中,還是有對基因編輯做了簡單的解釋,讓我們理解這個技術的新穎和獨到之處。接著,卡雷用了各種動、植物甚至人類為例,讓我們見識到善用這個技術將會如何提高動植物的產量、抗病性等,也為新藥開發帶來希望,甚至根治遺傳疾病。她也對歐盟把基因編輯和傳統基因改造混為一談、做同樣的管制感到沮喪。事實上基因編輯可能比起傳統誘導隨機突變的方式更精準且安全,但後者反而是被允許的。
當基因編輯直接應用到人類身上,修改後代子孫的基因時,我們便面臨到完全不同的處境。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的賀建奎私自修改了一對新生雙胞胎姊妹的基因,在國內、外都引起軒然大波,連基因編輯技術的發明人和倡導者都群起反對。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個看似美好的技術,還隱含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有待改善,而且對於人類基因的功能,我們所知仍十分有限,現在貿然進行編輯反而可能幫倒忙。就像三流編輯搞不懂大作家埋藏的伏筆,就擅自更動文字而弄巧成拙,還有可能把曠世巨作化作為平凡無奇。
除了基因編輯的風險,我們也不能逃避倫理道德的問題,畢竟有不少電影編劇愛把瘋狂科學家改造人類的失敗,當作科幻片的老掉牙題材,因此任何魯莽之舉,都可能會加劇大眾對科學的不信任。另一方面,身而為人,我們也必須面對知情同意、平等性、歧視的問題,如果富人父母可以未經子女知情同意的情況下,編輯了他們的基因試圖讓後代更完美,那麼對患有嚴重遺傳疾病更需要優先治療的平民百姓公平嗎?當大家都可以任意修復遺傳缺陷,那些不願進行基因編輯的人是否會受到更嚴重的歧視呢?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天使與魔鬼可能只是一念之差,當我們清楚人性中有什麼事情不可違背,還有我們期待的美好世界中不該發生什麼憾事,我們才能夠好好掌握這把由竄改基因帶來的雙面刃。
本文為2022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導讀文競賽【2022導讀文示範專欄】,原刊登《科學月刊》
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
天生不愛運動
當初來台灣念大學時,可能馬來西亞常在羽毛球國際賽事中獲獎,很多台灣同學都以為我們大馬僑生是照三餐打羽毛球的,所以常邀我去打羽毛球,可是我的官方回答都是:球拍我只用來打過人,沒打過球⋯⋯
因為出生時短暫缺氧而導致輕微腦性麻痺,小腦受損而動作不協調,中小學時只要遇到需要和其他人進行的球類運動,不是當上豬隊友賽後被阿魯巴,就是讓原本耐心友善的對手發現我根本一顆球也不能好好接到而臉色愈來愈難看,受的各種大小傷更是不計其數,所以我不是討厭球類運動,而是深惡痛絕!
後來,在大學的體育課選了可以長時間發呆不動的壘球,可是當時的老師勸我下學期去上他的游泳課,而且還保證我一定會學會游泳。其實,他並沒有多花時間教我游泳,只是每次上課都說我一定會學會,然後也沒有特別指導,就叫我看同學怎麼游,自己看著辦。萬萬沒想到,上了兩個學期的課,我居然真的學會了自由式。後來上碩士班時和實驗室同學去游泳,遇到那位老師居然跟他們說,教會我游泳,是他大學教書二十幾年最值得驕傲的事之一。他真的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貴人之一,因為學會了游泳,我對自己原本自卑的身體,也產生了自信。
然而,我的自由式,從頭到腳每一個姿式都是錯的,只是剛好都能配合上,所以能夠游得動。於是,只要我每一次去游泳池游泳,幾乎都一定會有善心人士到我身邊提醒我,甚至好意提供教學,並警告我那樣游不僅極為耗能,還可能造成運動傷害。只是我每一次試圖要學正式的姿式,都搞得精疲力盡,還不時被水嗆到,游泳的樂趣愈來愈少,後來還真的運動傷害到需要就醫,於是這個學來不易的運動,我還是放棄了。
就因為有太多創傷經驗,我不僅不關心任何體育運動的賽事,還打從心底把它們當作世界上最窮極無聊、勞民傷財的活動,只有偶爾為社交目的假裝關注,心裡卻感到極為不屑,也常常在發現裝熟沒好處時馬上露出真面目。可能坦誠以上內容,就會讓我失去一些朋友吧?於是,我一直非常好奇,為何偷懶本來就是人的天性,為何會有人真心喜歡體育運動?
於是,當我讀到美國哈佛大學的演化人類學家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的《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Exercised: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就如獲至寶!他解答了不少我人生中的大疑問。而且,原來研究體育活動對人體影響的專家,曾經為了避免上體育課而躲在櫃子裡!
醫生、健身網紅和媒體不斷地提醒我們,運動可以讓人更健康、更長壽、更健美、更有魅力,許多運動選手也受到很大的關注和收獲很多經濟利益,可是大多數人不也是需要APP或智慧手錶的提醒,才勉為其難地去運動一下嗎?
李伯曼是世界上最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科學家,他主持哈佛骨骼生物學實驗室,在實驗室和世界各地的不同田野族群中研究了跑步等運動,不僅在頂尖期刊發表過許多重要的科學論文,還寫過一本極具啟發性的科普好書《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The Story of the Human Body)(請參見〈人類身體從叢林到文明的演化和演化失調〉)。
沒錯,愈來愈靜態的生活,帶來了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各種現代疾病,在COVID-19的疫情時代,有以上健康狀況的人,確診後中重症和死亡的機率也大幅增加。相反的,規律的、劇烈的、持續的運動可以拯救生命。即便清楚知道這些,就我自己而言,也還是沒有為此增加運動的時間,因為實在有太多藉口可找了。而李伯曼在《天生不愛動》中主張,即使運動很明確地有益身心健康,可是很可惜的,我們人類並沒有演化出對運動鍛鍊的喜好,好吃懶做反而才是我們祖先傳承下來的天性。難以維持運動鍛錬計畫的肥宅其實完全不需要感到羞恥或恥辱!
李伯曼在《天生不愛動》要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一打迷思,其中有些很不幸的,並非是迷信,而是確有其事,例如久坐本質上就不健康。長期久坐,帶來各種腰痠背痛,有時候工作繁忙時,我和老婆甚至每週都要去針灸、推拿、按摩才能稍微舒緩一下,要不是貼膏藥有難聞的氣味和皮膚過敏,幾乎天天都要貼上痠痛貼布。各種研究也顯示,久坐長期不活動,會讓我們囤積大量內臟脂肪,並且提高慢性炎症疾病的風險,如關節炎和第二型糖尿病等等。其實每半小時只需動上百秒就可以打斷久坐的狀態,能夠降低血糖、脂肪和壞膽固醇。智慧手錶每一段時間的站立提醒,真的是佛心啊!
我們為何這麼嗜坐而不愛起立運動鍛鍊呢?利伯曼道破一個懶惰不符合自然的迷思。其實,卡路里在大自然是稀缺的,這在我們上幾代祖先中都是如此。早在兩百多萬年前,我們和黑猩猩分家後在莽原中求生存的老祖宗,難能可貴地溫飽後,就要儘量節約能量,為難以預料的下一餐之間作準備,當然還有危險時腳底抹油地落跑。我們的解剖和生理特徵都是為了這種古老的生活方式而活的,並非是為了工業化文明社會而準備的。
居住在坦尚尼亞一個乾旱炎熱森林地帶的哈扎人,他們每天都有幾個小時的體力活動,以尋找食物、挖掘塊莖、狩獵和採集蜂蜜,他們從事這些體力勞動是別無選擇地求生。除此之外,哈札人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坐著打嘴炮的。就像其他狩獵採集部落一樣,他們認為西方人吃飽沒事幹對運動的痴迷是很離奇古怪的。
甚至,連鍛鍊出強健的肌肉本身就是件怪事。利伯曼指出, 強健的肌肉對我們那些穴居祖先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石器時代,幾乎沒有人能夠避免每天數小時的行走、跑步、挖掘、攀爬和其他體力勞動,可是用舉重物來刺激肌肉生長是一種奇怪的、危險的壯舉,在石器時代可能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因為肌肉的基礎代謝率較高,現在能長出更多的肌肉可能愈健康,但長出額外壯碩的肌肉,對我們的祖先來說,是浪費能量的蠢事。
雖然道破了天生不愛動的道理,李伯曼其實沒有要給我們不運動鍛鍊的藉口。《天生不愛動》也仔細探討了運動帶來的損傷,而運動帶來的好處也來自這些損傷哦!因為在運動傷害後,身體就開始要自我修復。運動會釋放大量代謝廢物,從而損害細胞的功能。因此運動鍛錬後,身體會進行一系列抗發炎和清理反應慢慢開始修復損傷。這種過程效果通常好到還會把平時的損傷也順便修復,讓身體整體處於更健康的狀態。
即使李伯曼曾躲在櫃子中逃避體育課,但他後來還是跑了馬拉松,並自豪地表示,他在翻山越嶺的馬拉松賽中超過了四十匹馬。他指出,雖然我們沒有演化出想要讓自己肌肉壯碩的行為和偏好,可是相較其他動物,人類卻演化出非凡的耐力——我們的跑步速度並不快,但我們更持久!人類可以長時間一直跑下去,因為我們有能力通過汗水排出熱量,這在哺乳動物中是很奇特的。
因此,即使我們再痛恨運動鍛鍊,可是仍然能夠喚醒我們的運動耐力,只要我們知己知彼。除了探討人類為何天生不愛動和好吃懶做,他還是開出了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重量訓練和高強度間歇鍛鍊等等身心有益的科學處方,並建議我們,要去運動鍛鍊,是要好好自我哄騙的!例如在運動鍛鍊時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或節目順便娛樂一下、和親朋好友一起運動、在風景優美的地方運動、或者利用社交媒體加油打氣、獎勵自己等等。
要能直面問題,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我們首先得承認和認識問題,《天生不愛動》非常科學地暢談了運動的好處和風險,並一一破除各種迷思,讓我們自己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運動鍛鍊方案,這才是真正能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好書!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挖東牆補西牆的大滅絕來臨前
見識過人類對地球的各種破壞,對未來大概很難樂觀,尤其是讀了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2015年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非小說類獲獎作品《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請參見〈不自然的第六次大滅絕〉)。
不過,很多人顯然並未坐以待斃,許多地表上最聰明的頭腦正在思索各大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人類非常善於提出解決方案,但這樣也可能帶來新的問題,需要更多解決方案。於是寇伯特再接再厲寫了《在大滅絕來臨前:人類能否逆轉自然浩劫?從水利、生態設計、環境科學、基因研究到地球工程,普立茲獎得主對人類為解決地球問題帶來更多課題的觀察與思索》(Under a White Sky: The Nature of the Future),探究人們如何試圖亡羊補牢地解決我們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為了寫作這本書,她採訪了科學家、工程師、地質學家等等,在《在大滅絕來臨前》指出,許多針對環境進行、越來越精細的干預措拖,原來是為了解決以前為了解決問題所導致的後果,而問題的規模卻隨之擴大,寇伯特四處旅行親臨現場,為我們呈現那些滑稽、荒謬的鬧劇。這就好像為了亡羊而補牢,卻引狼入室讓羊群受害,於是又為了要解決豺狼當道的問題而縱虎歸山⋯⋯
在每種情況下,這些解決方案除了極其昂貴之外,還可能和所應對的威脅一樣具有破壞性或危險性。不幸的是,人類現在已經介入了這麼多,以至於走回頭路都是不切實際了。
《在大滅絕來臨前》開篇是關於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的官員想要在不使用除草劑的情況下控制入侵性雜草,於是在六十年代把亞洲鯉魚引入美國的幾條河流,因為那些鯉魚會吃雜草。然而,早在上世紀初,芝加哥市建成了一條四十五公里長的運河,改變了美國三分之二的水文狀況。該計劃是扭轉芝加哥河的流動,把廢物從城市的飲用水源的密支根湖轉移出去。這項工程連接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流域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生態系統,允許入侵物種湧入並造成生態破壞。鯉魚開始侵入其他水道並引發其他問題,包括威脅五大湖中的其他魚類。簡單地關閉運河就可以保護湖泊,但這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對城市的破壞性太大。所以現在陸軍工程兵團已經建造了一個通電魚欄,試圖阻止入侵種魚類。
然後是密西西比河,為了創造一條順從、可預測的河流,美國工程師用大量水壩和堤防將其圍起來,其沉積物直接排入墨西哥灣,而不是補充沿岸的濕地。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寇伯特發現工程師正在規劃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人工河流系統,以複制強大的密西西比河以前的水流。過去過度修整河流、拉直河流並設置防洪設施,導致土地下沉並消失,因為土壤不再由沉積物補充。結果,路易斯安那州反而正在下沉,每一個半小時就會失去一個足球場。現在工程師反而要反過來用各種方法創造沼澤濕地。
在內華達州的莫哈維沙漠,寇伯特參觀了一個造價高昂、人員配備齊全的人工池塘洞穴,用於保護人類在野外極度瀕危的一種小型魚類。為了拯救瀕臨滅絕的魔鱂(Cyprinodon diabolis),科學家建造了一個造價四百五十萬美元的水池,以保育魔鱂族群。該人造水池模仿實際魔鬼洞的最小細節,而且那些魔鱂需要全天候的照料。當工作人員使用鑷子去除對幼魚虎視眈眈的新鞘脂屬甲蟲時,顯然破壞生態系統比運行生態系統容易得多。
然後寇伯特在澳洲的國家模擬水族館,觀察到科學家為保育大堡礁珊瑚的努力。海洋變暖對珊瑚礁造成緩慢破壞,將來可能需要在科幻電影中那樣用水下機器人照料,並且用鹽薄膜反射陽光來保育牠們。科學家希望他們能研究出的一切努力有助於拯救大堡礁免受全球變暖導致的災難性衰退。
另一個入侵種的案例是澳洲利用基因編輯來控制侵入性、有毒的甘蔗蟾蜍,後者在三十年代被人類引入以消滅困擾甘蔗種植園的甲蟲幼蟲。很快,甘蔗蟾蜍散播到了全國,牠們在受到威脅時會釋放出有毒的乳白色黏液。
那些以為甘蔗蟾蜍鮮美可口的本土鱷魚、蜥蜴、蛇和有袋動物都深受其害,讓科學家們爭先恐後地尋找解決方案,其中包括一項釋放經基因編輯而不育的甘蔗蟾蜍的計畫,減緩甘蔗蟾蜍的繁殖力,或者使使所有甘蔗蟾蜍在幾代人內更安全地食用。可是編輯後的基因如跨越物種傳播,是否會加劇澳洲的生態困境,沒有人知道確切的答案。
在《在大滅絕來臨前》的第三部分,她讓我們見識到所謂的地球工程,係透過臨時改變地球海洋或大氣來降低地球溫度的各種方法等等。有科學家提出,透過用反射粒子填充平流層,幾乎可以立即開始逆轉全球變暖。這個概念最初在六十年代提出的,但多年來一直不受歡迎。可是如今,二氧化硫和碳酸鈣作為首選顆粒競爭青睞。這種作會讓天空變白,讓地球生命賴以為生的陽光有意地被調暗。是的,誰都能指責在天空中播種以遮蔽太陽的粒子可能是非常危險的,但無所作為地讓冰蓋融化和生態系統崩潰一樣危險。
寇伯特也考察了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起來的地球工程技術,並參觀了美國和冰島的設施。 在大氣中抽走二氧化碳的「負排放」,理論上可以抵消排出的二氧化碳,例如種植森林以在其生長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從源頭捕獲工業排放物,然後將其掩埋。她還提到的另一個奇怪的計畫是,種樹,然後把它們全部砍掉,把樹幹埋在地下,這樣它們就變成煤了,永久地封存在地下。
《在大滅絕來臨前》真的是讓我們一再大開眼界,見識到各種荒謬但又不得不為的亡羊補牢技法,讓我們不得不仔細思考,如果亡羊補牢的成本和風險那麼的高,我們真的不悔不當初嗎?破壞永遠比建議容易太多太多了,我們在對環境進行任何開發時,真的能不三思而行嗎?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3年3月7日 星期二
全球化早已開展的西元一千年
該死的全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除了重創不少人的健康和生活,也讓跨國旅行滯礙難行,直到2022年10月中台灣才全面開放邊境,我也剛好這時候到15世紀末開啟全球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參加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的重要性不必再強調,西方阿宅普遍相信,當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時,世界才變得相互聯繫。葡萄牙人是第一批沿著非洲海岸航行的西歐阿宅,那次是由他們的航海家恩里克王子(Infante D. Henrique,1394─1460)當帶頭大哥。當時葡萄牙人意外抵達非洲南部後,他們開始熱衷奴隸貿易,並且很快找到西非的金礦,開始採礦和建立貿易站。
然而,美國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韓森(Valerie Hansen)在《西元一千年:探險家連結世界,全球化於焉展開》(The Year 1000: When Explorers Connected the World—and Globalization Began)卻要告訴我們,葡萄牙人當時根本不需要建立新的貿易系統,因為那裡早就有了──轉口港、掮客、市場情報、後勤、產品和需求,早就存在了。葡萄牙人只是收割了早已存在的黃金和奴隸貿易網路而已。
其實,葡萄牙人的事蹟現在可能早被全球大多數阿宅淡忘,現在更多阿宅會以為全球化是20世紀後期,由美國這個世界強權主導的經貿力量,把全球各各遙遠的角落聚集成一個地球村。然而,韓森主張這是一個重大的誤解。
一千年前其實才是全球化大時代的曙光,當時先前存在的貿易網絡既加強又相互聯繫,許多物品早已可以由一組人類傳遞來穿越整個地球轉手給另一個人。這種情況持續了大約五百多年,才被國家支持的、早期現代歐洲擴張開創的一套新模式取代。
她指出,歐洲阿宅僅僅使用了現有的貿易路線,當他們冒險犯難時,那些文化交流和衝突、贏家和輸家的競爭、技術的發展和傳統的喪失,早已在進行了,不是現在才發生的。目前全球化上演的一切優劣良窳,只是一再重覆的現象,一千年前就開始了。
韓森在《西元一千年》帶我們回到當時的世界用實例各地探索全球化的力量。遼宋批准《澶淵之盟》之後的十三年(1018年),統治中國北方的遼朝某位皇帝的陳國公主被埋一座充滿寶藏的墳墓中。她的墳墓在八十年代被挖掘出來,裡面有來自敘利亞、埃及、伊朗、蘇門答臘和印度的奢侈品,以及從超過六千五百公里外的斯拉夫海沿岸出產的琥珀製品。
中國可以說是當時地表上最全球化的地方,與歐亞大陸甚至非洲的許多其他政體都有貿易往來,尤其是港口城市有來自許多地方的貿易商。中國以生產大量製成品(尤其是陶瓷器)的能力而著稱,這很大程度歸功於龐大的勞動力。與中東、非洲、印度和東南亞市場的聯繫增加,陶瓷、紙張、絲綢和黃金的貿易商品裝滿了環球航行的船隻,為精英階層帶來了財富和情報,並全面地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當時的貿易路線,從中國到波斯灣和東非,從斯堪的納維亞到北美和裏海,早發生在達伽馬(Vasco da Gama,1469─1524)、麥哲倫(Fernão de Magalhães,1480─1521)和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1451─1506)之前。為了彰顯社會地位,中國上流人士會大量使用進口的薰香。那些年,一個住在福建泉州的市民,可以買到爪哇的檀香桌、非洲的犀牛角飾品、阿拉伯半島的沒藥和乳香等芳香樹脂;泉州容納了文化和宗教多樣性的人口,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佛教、印度教、穆斯林或其他外來宗教的宗教儀式。
以上印證了,早在西歐人開始穿越大西洋之前就已經建立好全球商業渠道。其實,要對西方讀者解說一千年前的事件,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因為西方受過教育的阿宅們對古希臘和古羅馬相當瞭解,但對歐洲以外的當代文明可能一無所知。
韓森精挑細選選出許多考古學近年的新發現,讓我們見識一千年前全球物品和資訊的交流有多麼踴躍。當然,不像現在平民只要沒疫情都能長途旅行,當時大多數阿宅生活在狹窄的村莊或部落範圍內。然而,我們可以見識到書中那些日行超過五百公里的亞洲騎兵、時速可達每小時27公里的維京船艦,而且對洋流有足夠瞭解的話還可以縮短航行時間。
韓森還認為,在一千年前,北歐探險家在前往北美的航行中早就打通了歐美的道路,她論證出北歐人在創造新的貿易方式和探索世界不同地區方面的作用。甚至還有跡象表明,一些維京人可能是偶然或被迫到達美洲猶加敦半島上的馬雅領土。
哥倫布向西冒險數百年前,北歐人已經在紐芬蘭、新斯科舍和緬因州建立了定居點。與商貿路線不同的是,北歐人的冒險主要是為了掠奪而不是貿易。北歐人曾在加拿大北部的紐芬蘭島短暫定居,只是當他們發現當地氣候不宜居就返回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然而,這段時期路線的距離和難度,仍然令人驚嘆不已。
美洲原住民當然也有自己的貿易網絡,例如馬雅人、密西西比人、新墨西哥的古普韋布洛人或秘魯的瓦里人,他們不僅交換貨物,也共享知識。
即使北歐人在北美的影響力可以忽略不計,但他們肯定在東方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因為他們經常成為統治力量的一部分,並允許將貨物更順利地轉移回他們的祖國。瑞典的毛皮和奴隸貿易商羅斯人(Rus)幫助建立至今仍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國家。俄羅斯人的祖先是向東航行而不是向西航行的斯堪的納維亞流浪者,後來他們把建立的國家命名為俄羅斯。882年至1240年,以基輔為首都,維京人奧列格建立了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東歐君主制共主聯邦,是後來羅斯諸國的共同起源,這就是為何殘暴的俄羅斯軍隊在俄烏戰爭中,無論如何都不能把烏克蘭首都基輔夷為平地的原因之一。
奴隸制不是在發現美洲大陸後才盛行的,當時已在許多文化中盛行,東歐人和非洲人一樣經常被販賣。商人從非洲、東歐和俄羅斯運送奴隸。除了勞動力過剩的中國,奴隸幾乎在所有地方都是有價值的貿易商品。果然是人出去、貨進來,大家發大財。
「奴隸」(slave)英文的詞源,來源於斯拉夫人(Slav),斯拉夫人是一個居住在東歐大部分地區的人,在非洲奴隸貿易之前作為原始人類貨物被販運。以基輔為中心的羅斯的建立,參與了毛皮和奴隸貿易,偶爾與更遠的伏爾加保加利亞人(Volga Bulgars)和哈扎爾人(Khazar)進行貿易,更常見的是與阿拔斯哈里發國和拜占庭帝國貿易。
基輔羅斯王子弗拉基米爾(Володи́мир I Святосла́вич,,958─1015)在考慮哪個宗教會給他帶來最強大的盟友和商業潛力後,將他的部落信仰拜占庭東正教。他收到了該地區所有宗教的演講,包括猶太教、伊斯蘭教、拜占庭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拜占庭成功地將羅斯人轉變為東正教徒,使兩個政體之間的貿易更加容易;數位北歐統治者也改信基督教,丹麥的藍牙哈拉爾國王(Harald Blåtand Gormsen,綽號「藍牙」,約958-985或986),雖然不是從小就是基督徒,但為了統一王國而信仰基督教; 以把電腦和手機等周邊設備連接在一起的藍牙技術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事實上,伊斯蘭教和羅馬天主教也在一千年前發生了重大轉變。韓森向我們展示了宗教信仰如何塑造了亞洲的貿易和權力集團。當時,全球許多地區逐漸合併成為主要宗教之一的成員。更長、更牢固的貿易和旅行路線使以前自給自足的社會與那個時代的世界宗教接觸:包括伊斯蘭教、羅馬和拜占庭的基督宗教、佛教和印度教,這些信仰緩慢而堅定地鞏固了他們對歐洲、亞洲和北非大多數人口的控制。統治者選擇了他們的陣營,採用宗教來鞏固他們的權力,而這個一千年前的皈依選擇仍然分裂著世界。直到現在,宗教也還是深刻地影響了地緣政治。
總而言之,《西元一千年》,展示了來自遠方的商品、人們和想法如何幫助奠定了我們世界的基礎。這本書也突出了歐洲以外的地區,讓我們瞭解到,美洲在貿易中的聯繫比過去想像的要緊密得多。並且,還展示了非洲如何擁有一個複雜的貿易路線網絡,為後來的歐洲開發鋪平了道路,正是在這一時期建立的貿易網絡和渠道為五個世紀後歐洲的黃金勘探時代奠定了重要基礎。
我們以為現在交通便利,才能讓病毒無遠弗屆地釀成疫情時代,沒想到遠在一千年前的中世紀,各大陸的人們早就跨洲交流來互通有無,在經濟和文化上形成多條傳播鏈,甚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和遠在天邊的人們相互競爭。讀了這本好書,我們會對人與人的連結有全新的看法和理解!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升級之戰
{編按:本文涉及少量劇情,請斟酌閱讀。}
很多漫威或DC宇宙的超級英雄,原本只是個凡人,不小心一夜之間獲得超能力。
老實說,我雖然不是任何超級英雄的粉絲,但我其實也有幻想過,有一天天上掉下禮物,讓我能秀出自己的超能力,然後追問所有見識到的人:「你知道這是什麼嗎?你相信這個很酷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嗎?」雖然我還不是超級英雄,但這聽起來還不錯,對吧?
其實,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確實獲得了許多超能力,讓我們更加耳聰目明,從家裡越來越聰明的家電到手中滑個不停的手機,都讓我們超越了許多時空上的限制。一個掛滿各種3C產品出門的阿宅,對工業革命以前的人們來說,肯定是千里眼、順風耳,只差還沒飛天遁地而已。有天人工智慧(AI)甚至能有他心通、宿命通的神通,也不需要太過感到意外。
然而,3C產品和AI畢竟還是要插電,如果有一天,我們能直接改造我們的身體,是不是就能出類拔萃、超凡入聖了呢?於是,我們就能從需要依賴各種高科技裝備的一般人超級英雄,躍升成異能人超級英雄。在基因編輯問世前,科幻小說家也不需要交代我們是如何辦到的,總之就是有人有能耐。可是,當我們掌握了越來越多基因功能的祕密,以及精準編輯基因的科學技術,未來有一天,改造升級的人類,是否就像古人見識我們各種家常便飯的3C產品一樣,會讓現在的我們嘖嘖稱奇?
然身為超級英雄,而非單純只是異能人而已的話,他們必定要歷經所謂的英雄之旅—踏上一條艱難無比之路,遭遇常人所不能及的挫敗和挑戰,在各種難以控制和抉擇的境遇中,堅守頑強的自由意志所選擇的公理和正義!如果是你,你還想要當個超級英雄嗎?
有些人可能無法選擇,就像我們無法挑選降生時的父母和時代一樣。我就知道其中一位莫名其妙被改造成超級英雄的人,被迫踏上他自己的英雄之旅,他的名字叫羅根.蘭姆西,故事記載在《升級UPGRADE》這本書中,作者是布萊克.克勞奇。蘭姆西原本是基因保護局的阿宅探員,雖然他身世不凡──在那個飽受氣候變遷之苦的未來世界中,他和老媽闖的禍可大了,提油救火又火上澆油,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未來世界,為此餓死了很多人,遠多過因COVID-19而病死的無辜百姓,搞得他的姓氏在當時彷彿就是個詛咒一樣。
在那個未來世界裡,基因編輯闖的禍,可能還不止那樣,於是被各國政府強力禁止,可是仍有許多冥頑不靈的流氓科學家,爭先恐後地為顧客在世界各地隱藏的實驗室裡操弄、把玩潘朵拉盒子跑出來的各種邪惡。羅根,就是為了贖罪,冒死四處奔波搗毀一個又一個非法實驗室並逮捕流氓科學家,只是有一天,他自己中了圈套被炸成重傷,而設局的人居然是……
出院後,羅根只是覺得他思維越來越敏銳,專注力越來越強,記憶力越來越好,多工任務越來越得心應手。不僅如此,他的骨骼和肌肉也發生了變化,這不科學啊!直到他被基因保護局蓋布袋丟進牢裡,他才從同事那裡聽到一連串的基因名字,而認識到自己的基因體已被駭了一遍。之後,就是羅根尋根之旅,對他那陰魂不散的家族展開愛恨情愁的明爭暗鬥。
《升級UPGRADE》中的故事真的很精采,就像看了場充滿槍戰、打鬥的懸疑動作電影一樣,只是背景有強悍的基因科學,讓我們看到一個基因編輯如家常便飯的世界中,如何還能保有人性的光輝和尊嚴!如果我們還不能用基因編輯升級我們的身心,何不讓《升級UPGRADE》升級我們的娛樂趣味和見聞呢?
本文為《升級UPGRADE》推薦序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戰爭究竟憑什麼?
曾幾何時,生日時許願,總要對人說,千萬別許什麼世界和平之類的願望,因為那不可能實現,只會白白浪費掉一個願望。
然而,我應該算是個和平主義者,雖然也算是個軍武迷。這種看似弔詭的矛盾是,我相信戰爭是人類史上最愚蠢的事,因為戰爭只有破壞而毫無建樹。可是,維持和平不可能用相信各國或組織的良善而達成,反而要用軍武才維持平衡。
當然,有人會指出,說戰爭毫無建樹是謬論,因為有大量人類科技是為了打仗而發明了。可是,沒戰爭不見得就不會有更多發明啊,說不定因為戰爭而大量死亡的無辜人民中,只要有百分之一二是天才,人類現在恐怕都能移民火星了吧?我堅定地認為,宣稱戰爭有任何建樹的,才是最荒謬絕倫的!
尤其在俄國蠻橫入侵烏克蘭而生靈塗炭後,以及中國對台灣虎視眈眈地試圖武力統一,對於獨裁者的偏執而送百萬人到戰場當炮灰這種毫無意義的事,甚至連宣稱文明進步的美國,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打了曠日持久,到頭來也一無所獲的爛仗後,不用和平手段解決衡突,是帶領人類走向滅亡最快的道路。誠如愛因斯坦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武器是啥,但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應該是棍棒吧。
從二戰後,長期的和平穩定,讓大家收獲了經濟成長的富裕果實,不管我們多不滿意現在的生活,至少在物質上,我們肯定比父母輩年輕時還好不少,只有少數憤世嫉俗、愚昧無知的人,才會動不動喊打喊殺,可是要被他們送到戰爭,他們恐怕也最快哭爹喊娘。在和平才是主流倫理道德的情況下,有誰還敢說戰爭是有益的呢?
然而,當我讀到這本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的《戰爭憑什麼:從靈長類到機器人的衝突與文明進程》(War! What Is It Good For?: Conflict and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from Primates to Robots),才赫然發現原來真相可能沒那麼簡單!伊安.摩里士的《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本來就是我讀過最開腦洞的好書之一,要不然他,我可能也不會相信任何說戰爭對人類文明有所助益的論點。
伊安.摩里士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尚與蕾貝卡.威拉德(Jean and Rebecca Willard)古典學教授、歷史學教授,他在《戰爭憑什麼》主張,戰爭對歷史至關重要。只有透過戰爭,人類才能在更壯大的社會中一起安居樂業。就因為過去一再發生過的戰爭,讓我們的現代生活遠比我們石器時代的祖先更加安全可靠。回到最前頭說的,我本來就算是個和平主義者,我原本不相信戰爭是完全不可取代的,可是讀完《戰爭憑什麼》,老實說,我開始相信戰爭可能真有其建樹。
戰爭不僅僅是一種必要的邪惡,它對我們來說是積極有益的。伊安.摩里士認為,人類沒有能力和平解決衝突,我們只有在有組織的暴力下才能進化出複雜的文明,而我們只有在大棒的威脅下才能和諧相處。為了說明這一論點,他從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演化生物學、技術與軍事學說等等領域的知識,描繪了戰爭在我們發展的每個階段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伊安.摩里士指出,從某種程度上說,戰爭實際上對人類是有益的。在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廣島爆炸和大屠殺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阿宅死於暴力,相較之下,石器時代的阿宅們生活在小型的、鬥爭的社會中,有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機會死於暴力。他的解釋是,僅戰爭就創造了更大、更複雜的社會,這些社會由政府統治,消除了內部暴力。於是弔詭地,戰爭反而使世界更安全,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更富裕。
伊安.摩里士的主張如下是,戰爭會產生更強大的社會,減少社會中的暴力,阻止了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永久狀態。再來,戰爭基本上是人類能夠創造這些更複雜社會的唯一途徑。還有,這些複雜的社會使其主體更加富有,而不僅僅是更加安全。結果,戰爭是如此有效,以至於它在全球範圍內變得越來越不普遍。
首先,也是很多人都提出過的,戰爭與創新密切相關。在戰爭中贏得先機的方法之一是獲得技術優勢。縱觀歷史,軍事技術的進步等同於戰爭的結束,等同於勝利,也等同於持續的創新,其基礎是最初為戰時目的而創造的技術,像是清朝遇到船堅炮利的列強,一開戰就完全徹底躺平,便甭提其他被列強殖民和瓜分的亞非拉。火藥原本是由中國的煉金術士發明的,並沒有用於軍事目的,但由於戰爭需要開發更多的爆炸力,火藥被進一步發展和傳播。
青銅和鐵,就是軍事研究的成果。鐵在人類歷史上很早就被發明了,公元前一千多年,技術使鐵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它的大規模生產和廣泛傳播並不是因為民用,而是因為它是比青銅更好的武器和盔甲材料。更重要的是,許多基本的發明和想法由於戰爭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些最初為其他目的而開發的想法,由於在戰時的應用而得到了傳播和擴展。交戰國之間的競爭催生了不斷發展的技術,例如敵對國家和海盜為搶劫大型商船而開發的小型快速船隻,這推動了造船技術的發展。
人類原本就是烏合之眾,各國總是在吸取了戰爭的慘痛教訓後才相互合作,而除了戰爭,似乎別無他法。人類學家研究了原住民社會,發現他們不僅不能和平共處,而且暴力是一種社會驅動的手段,以獲得資源和土地。現代大國之間的合作或寬容往往是應對更強大敵人的潛在威脅的 「策略」。我們享受富裕生活的自由經濟,不僅要靠看不見的手,只要用看不見的拳頭,才能確保各人到各國遵守市場機制運作順暢。
戰爭的威脅迫使國家領導人改善其組織和管理。職業化的軍隊需要大量的資源和訓練,國家的組織結構需要有效運作以籌集資金,這就需要一個高效的官僚機構來進行複雜的管理。相反,如果一個國家不能有效地組織和管理其軍隊,她將在戰爭面前必將失敗,強大的俄羅斯一打了弱小的烏克蘭,國家和軍隊管理問題就自暴其短。治理不善的國家甚至對生命的保障也比部落社會更糟糕。
《戰爭憑什麼》主張,在富有成效的戰爭中,可以建立起整個民族和國家,最終導致更穩定的社會,減少暴力,增加貿易。隨著人們從狩獵傳統轉向農業定居,政權的領土邊界變得清晰,伴隨著人口的增長,對耕地和資源的競爭開始了。戰爭進一步穩定了國家,減少了暴力的出現,增加了貿易,使社會得以順利發展。大國或強國也會失敗,小的地方勢力可以結合和聯合起來,尋找機會打敗大國或強國。但無論如何,對立的一方最終會變得比前者更強大。
因此,帝國出現了,國家擴張了,吸收和同化了被征服的敵人,並擴大了原有民族文化的內容。帝國是通過戰爭形成的。羅馬帝國、漢唐帝國和古印度的孔雀王朝都有大量人口。現代大英帝國是通過殖民戰爭建立的,這導致了日不落帝國的建立。戰爭促使各國動員和組織起來,並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競爭促進了大發展。人類的歷史是一場又一場的戰爭,各國都在軍事上進行動員和創新。歐洲大陸不斷進行戰爭,也就是不斷創新,因此隨著帝國主義和工業革命擴展到全球殖民化,歐洲大陸發現自己擁有無與倫比的軍事優勢。
戰爭最終會帶來和平和福祉,以戰止戰是必然的。國家之間的戰爭暴力帶來了經濟繁榮,戰爭增強了國家的協調能力。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帝國筆直的道路系統,其遺跡在今天的歐洲仍然可以看到,道路把整個帝國連接起來,使軍隊、旅行和貿易得以快速運輸。貿易帶來了機會、財富和繁榮。帝國和強大的國家有能力使所有的經濟和貿易業務標準化,使它們對每個人都更有利可圖,並減少暴力的動機。換句話說,戰爭是一個悖論,戰爭的暴力擴大了國家為了生存而組織和動員的能力;同時,有組織和管理能力的國家可以維持秩序,促進經濟,平息暴力。
從長遠來看,戰爭會產生更強大的社會,減少社會中的暴力。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戰爭都是有效的,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造成了數千萬人死亡和流離失所。有害的戰爭通常導緻小規模的軍事勝利,導致羅馬和漢唐等帝國的毀滅,而帝國的失敗則帶來混亂。
有害的戰爭勝利者不會建立雄心勃勃的繁榮的新帝國——他們只是暫時獲勝,進行掠奪,沒有能力創造新秩序。一場有益的戰爭就像二戰時期的國家聯盟,他們聯合起來打敗了共同的敵人,創造了生產力,帶來了近一個世紀的和平,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伊安.摩里士甚至認為,即使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和其他軸心國贏得了戰爭,他們也不得不選擇開放邊界,調整貿易規範,並想辦法維持和平。雖然有害的戰爭屢屢發生,但從長遠來看,有益的戰爭才是常態。
儘管肯定了戰爭建設性的作用,伊安.摩里士並非是戰爭販子,他主張充分地瞭解戰爭的利弊以及想像未來戰爭的形態和後果,是為了避免戰爭。也許在未來,可以利用新技術或大數據計算來計算戰爭的成本和收益,以估計戰爭是否仍然可行,並根據這些結果來決定打或不打。簡單來說,紙上談兵會代替真正的大戰。人們普遍認為,核戰爭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大型戰爭不會再發生。在未來,地緣政治仍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過程也將驗證戰爭的暴力是否會消失。
從更大的歷史角度來看,停止戰爭的戰爭法則已經被改寫。戰爭帶來的破壞,甚至小規模的「叛亂 」或者權力代理戰爭,仍然可能發生。常規戰爭不再重要,因為它所產生的競爭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特種部隊可能比常規軍更常出任務。人類可以在沒有戰爭暴力的情況下更有效地維持秩序。經過半個世紀的全球核軍備競爭,對抗的潛在成本已經變得無限大,熱戰變得更加不可能,競爭變成了冷戰,和平解決爭端成為唯一的選擇。只要沒再出現像是普丁那樣頑冥不靈的專制瘋子,用戰爭來解決爭端,恐怕不會是大國輕易選擇的手段。
伊安.摩里士認為,建設性的、有益的戰爭必須把失敗的一方帶入勝利的一方的體系中,從而創造一個更複雜的政治實體,建立和平與秩序;勝利的一方的資源進一步擴大,使經濟更加繁榮。他反對無政府狀態,因為國家權力會壓制暴力。國際體系中出現的以國家為基礎的霸權可以減少暴力,促進全球繁榮,大英帝國和美國在過去兩個世紀裡在二戰後發揮的全球警察作用就說明了這一點。
在俄烏戰爭還未可知何時結束,中美為了間諜氣球吵翻天,共機不斷製造區域緊張的時局下,認識到戰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恐伯仍會是所有有識之士最重要的功課之一!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2022年度十大好書
一年比一年忙,不過同往常一樣,先來篇年經文,推出我個人的十大好書評選,只不過今年這次不僅晚出,而且還有一半的十大好書的書評待寫,只能趁2023台北國際書展期間姑且拿出來丟人現眼⋯⋯
寫書評現在根本是傻子才會幹的事,消化、思考加上動筆⋯⋯哦不⋯⋯動鍵盤的時間,都夠再多讀一本書了。再囉嗦地再次強調,看到不少網紅主張他們一年讀書幾百本,我這個只能讀個幾十本的,是該感到羞愧的。我資質愚鈍,其實不會讀書,只會一頁頁地慢慢啃,所以什麼教人讀書等等的策劃、Podcast等等千萬別找我。
因為研究、教學和服務的工作量愈來愈大,還有家庭要兼顧,這樣的選書還能做幾年猶未可知。去年新增課程和行政事務頗多,加上申請國科會計畫,已開始出現人生史上最次脫稿現象,開始出現首次答應的稿件未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的現象,我還天真地以為下週就能完成,沒想到這個「下週」成了下個月、下一年⋯⋯現在真不敢再保證了。這篇十大好書,也首度出現超過一半選書來不及動筆撰寫書評的現象。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這種花大量時間看書寫書評的生活,在日益增長的研究和行政負擔下能維持多久⋯⋯還好我人微言輕,這個選書單也是選好玩而已,大家隨便看看就好吧。
言歸正傳,對我來說,這些書不僅要內容豐富精彩,文筆生動流暢、深入淺出地具有高可讀性,在讀過後還有一種「WOW」的感覺,即使沒有毀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也讓你對世界的認識又提升了一層!
除了十大必讀好書,今年也同時列出一些小弟手撰寫了推薦序或導讀的好書,也希望來年能讀更多好書來和大家分享 ^_^
以下順序僅依書籍出版的時間排序:
《天生不愛動: 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Exercised: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
書評:〈【GENE思書軒】肌肉大塊才健康?其實我們《天生不愛動》!〉
簡介:就因為有太多創傷經驗,我不僅不關心任何體育運動的賽事,還打從心底把它們當作世界上最窮極無聊、勞民傷財的活動,只有偶爾為社交目的假裝關注,心裡卻感到極為不屑,也常常在發現裝熟沒好處時馬上露出真面目。可能坦誠以上內容,就會讓我失去一些朋友吧?於是,我一直非常好奇,為何偷懶本來就是人的天性,為何會有人真心喜歡體育運動?於是,當我讀到美國哈佛大學的演化人類學家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的《天生不愛動》,就如獲至寶!他解答了不少我人生中的大疑問。而且,原來研究體育活動對人體影響的專家,曾經為了避免上體育課而躲在櫃子裡!
《大逃離:羅馬帝國滅亡如何開啟現代經濟大分流》(ESCAPE FROM ROME: The Failure of Empire and the Road to Prosperity)
書評:TBA
簡介:TBA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書評:TBA
簡介:TBA
《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Finding the Mother Tree: Discovering the Wisdom of the Forest)
書評:〈【GENE思書軒】樹木間會互相傳遞訊息,就像《阿凡達》裡的「靈魂之樹」〉
簡介:希瑪爾在《尋找母樹》中告訴我們,森林中的樹木與真菌菌絲相互依存。樹木和其他植物透過各自的根部和菌絲結構交換糖分,並分享和交換微量營養素。希瑪爾介紹了她的研究,探討了真菌如何與多種樹木的根系跨物種地連接,在森林群落中創建微量營養素的交換管道,以分享這些營養素以及其他分子。無論是對女性科學家的人生,或者如何闖出偉大的科學新天地,或是對樹聯網感到好奇,《尋找母樹》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造反的細胞:生命最古老的叛變,癌症治療的最新演化出路》(Rebel Cell: Cancer, Evolution, and the Science of Life)
書評:〈【GENE思書軒】了解細胞為什麼造反,才能與癌症共存──《造反的細胞》〉
簡介:我們有機會戰勝癌症嗎?這本非常具啟發性的好書《造反的細胞》就要帶我們探究癌症究竟從何而來?對付癌症,我們還有什麼可能的新思維?書中提到的觀念對許多醫學家來說可能頗為新穎,甚至大膽顛覆,可是很可能在未來十年慢慢成為主流哦!就像當年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利用微生物來進行治療,十幾年前我詢問不少醫藥領域的朋友,他們都覺得匪夷所思,可是現在早已成了常識。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How the West Became Psychologically Peculiar and Particularly Prosperous)
書評:TBA
簡介:TBA
《腐敗:權力如何崩壞人性?》(orruptible: Who Gets Power and How It Changes Us)
書評:TBA
簡介:TBA
《戰爭憑什麼:從靈長類到機器人的衝突與文明進程》(War! What Is It Good For?: Conflict and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from Primates to Robots)
書評:TBA
簡介:TBA
《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Sounds Wild and Broken: Sonic Marvels, Evolution’s Creativity, and the Cris Sonic Marvels, Evolution’s Creativity, and the Crisis Of Sensory Extinctionis Of Sensory Extinction)
推薦序:〈地球之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簡介: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充滿詩意的《傾聽地球之聲》能改變我們聽聞世界的方式,讓我們打開耳朵聆聽、感受世界各地的聲音。 哈思克並非是位僅僅端坐在書桌前閱讀寫作的生物學家,他親身走訪了世界各地,儘所能地把所有關於聲音的生物學世界帶到我們面前,跟著他上山下海探索聲音的種種,真是件興味盎然的樂事。這本好書中的生物學知識就已令人嘆為觀止了,哈思克也不忘探討聲音在人類文明社會和文化中的面向,從日本社會獨特的表達文化,到澳洲原住民的歌行能把人類與非人類聲音與故事融入記憶傳頌好幾個世代,是本文理共賞的好書。
《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食如何推動人類演化、開啟人類文明》(Delicious: The Evolution of Flavor and How it Made us Human)
推薦序:〈別有風味的科學〉
簡介:這本好書是演化生物學家羅伯.唐恩(Rob Dunn)與愛妻人類學家莫妮卡.桑切斯(Monica Sanchez)合著的,結合了動物生態學、演化生物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等領域的知識,讓我們瞭解人類如何被鼻子牽著去覓食,乃至癡迷於美食的各色風味。 當然,我們早就清楚烹飪的威力,大幅提高熱量的攝取效率,讓我們得以演化出更精簡的腸道和更複雜的大腦。儘管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唐恩和桑切斯卻更進一步指出,生而為人的演化改變,早在人類已知用火前就發生了,雖然醱酵的化石證據比起火來說,更難以留存,可是他們卻合理推論,我們的祖先可能利用了醱酵這過程,來讓食物更容易消化,同時也更好保存下來。他們甚至提到一個駭人聽聞的沼澤馬肉實驗,非常令人腦洞大開。
再來,推薦小弟撰寫了推薦序或導讀的幾本好書:
《狗麻吉的科學:汪星人狂汪大小事》(Dogology: The Weird and Wonderful Science of Dogs)
推薦序:〈狗僕完全手冊〉
簡介:《狗麻吉的科學》作者史蒂芬.蓋茲(Stefan Gates)收集了各種關於狗最新的科學知識:大部分我們該知道的,和不想知道的(有點噁的),都收錄在這本詼諧幽默的好書中。從牠們的身世到解剖、生理、行為、交流、飲食到各種奇聞軼事都有,不養狗讀起來都樂趣無窮,讀完我都想把家裡的貓換成狗了(誤)。
《貓主子的科學:喵皇賣萌大小事》(Catology : The Weird and Wonderful Science of Cats)
推薦序:〈貓奴完全手冊〉
簡介:《貓主子的科學》作者史蒂芬.蓋茲(Stefan Gates)收集了各種關於貓最新的科學知識:大部分我們該知道的,和不想知道的(有點噁的),都收錄在這本詼諧幽默的好書中。從牠們的身世到解剖、生理、行為、交流、飲食到各種奇聞軼事都有,不養貓的朋友讀起來也能樂趣無窮,讀完我都想當貓被領養了(誤)。
《無字史記:沒有文字佐證的年代,怎麼證明歷史存在?基因可以!史學與生物學合作,解開華夏文明之謎。》
推薦序:〈留取基因照汗青〉
簡介:科普作家波音在這本《無字史記》中,就深入淺出的帶領我們一探利用DNA的研究,對於華夏文明許多重大的歷史進程,提供了多少更豐富多彩的洞見。即使清楚知道史料的侷限和偏見,這本《無字史記》帶領我們進入的古人世界仍比我原先想像的宏大!補足了我們過去幾乎完全依賴文字史書的知識。認識到各種事物更複雜和豐富的面向。
《昨日世界―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態系之旅》(Otherlands: A World in the Making)
推薦序:〈回到昨日世界的時光機〉
簡介:要呈現古生物的世界,可能沒人比湯瑪斯‧哈利迪(Thomas Halliday)更適合了吧?在這本《昨日世界》中,這位任教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的著名古生物學家,用極為生動活潑的筆觸,從較近的中新世(Miocene)開始到埃迪卡拉紀(Ediacaran)的五億多年前,一路帶我們穿越時空,回到16個地質時期。 在各篇宛如史詩散文的篇章中,所有博物館中的化石都活過來了,就像是看英國廣播公司(BBC)或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一樣,讓我們腦海中浮現出各種當時的生態環境,細看各種令人嘖嘖稱奇的有趣動植物和微生物。一篇又一篇散文,裡頭的場景時而令人熟悉,因為主角就是博物館中的常客,卻又時而陌生疏離,因為後者常常被忽略。
最後,也推薦小弟掛名推薦的幾本好書 :)
《竄改基因:改寫人類未來的CRISPR和基因編輯》(Hacking the Code of Life: How Gene Editing Will Rewrite Our Futures)
br />
導讀文:〈生命密碼的駭客任務〉
簡介:英國分子遺傳學家卡雷(Nessa Carey)撰寫的《竄改基因》要帶我們探討基因編輯技術所帶來的形形色色的問題。相信對大多數非生命科學相關科系出身的讀者來說,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和倫理問題比技術本身更重要許多。這本入門書盡可能地使用平易近人的文字,讓我們理解到基因編輯技術解放出的強大力量,以及我們將在倫理道德上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在《竄改基因》一書中,還是有對基因編輯做了簡單的解釋,讓我們理解這個技術的新穎和獨到之處。接著,卡雷用了各種動、植物甚至人類為例,讓我們見識到善用這個技術將會如何提高動植物的產量、抗病性等,也為新藥開發帶來希望,甚至根治遺傳疾病。她也對歐盟把基因編輯和傳統基因改造混為一談、做同樣的管制感到沮喪。事實上基因編輯可能比起傳統誘導隨機突變的方式更精準且安全,但後者反而是被允許的。
《極限返航》(Project Hail Mary)
書評:〈【GENE思書軒】超級工具宅的大危機:原來我不是全銀河最宅的!?〉
簡介:安迪.威爾(Andy Weir)從火星的絕地任務中救援了一個落單的太空農夫,接著到月球城市的犯罪現場中辦了案;現在他要在這個精彩絕倫、感人肺腑的科學探險中拯救宇宙的各大恆星系統免於暗淡的危機!如果地球未來真的有難,他肯定會是我們的救星啊!
《九品脫:血液捐輸、水蛭療法、傳說迷信、血漿買賣、月經禁忌、人造血液……乘載生命的謎樣物質,探索血液的奧祕神奇》(Nine Pints: A Journey Through the Money, Medicine, and Mysteries of Blood)
書評:〈一針見血的九品脫〉
簡介:英國記者、作家蘿絲.喬治(Rose George)風趣幽默卻也不時義憤填膺地帶領我們到不同國家深入探險,進入實驗室、尼泊爾小屋、南非貧民區等等,研究血液在健康、文化和科學上扮演的複雜角色。血液可以救命,但也能殺人於無形——許多致命疾病是靠血液傳播的。她調查了受污染的血液、不安全的性行為以及兩者如何導致愛滋病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其中也包括台灣的案例,可謂腥風血雨。在西方先進國家,他們理所當然可以得到安全可靠的血漿,可是實情卻可能背道而馳。作為世界最大的血漿供應國,美國的賣血者可能導致血漿供應受到污染,數以千計的受害者是血友病患者,他們不幸地罹患了C型肝炎甚至更致命的愛滋病。
《病毒圈:從COVID-19、流感到愛滋與伊波拉,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Virusphere: From common colds to Ebola epidemics – why we need the viruses that plague us)
書評:〈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圈〉
簡介:我們常被病毒搞得翻天覆地,可見病毒對人類的危害不輕,可是病毒只會讓我們哀鴻遍野嗎?《病毒圈》這本科普好書就是要讓我們認識各種致病病毒如麻疹、流感、脊髓灰質炎、諾羅病毒、天花、漢他病毒、愛滋病毒、伊波拉病毒、狂犬病、肝炎等等之外,也了解其實絕大多數病毒都是生物體和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病毒不僅無害,還是演化創新的推動者──胎盤哺乳動物能夠懷孕,也要拜病毒造成的意外所賜。
《西元一千年:探險家連結世界,全球化於焉展開》(The Year 1000: When Explorers Connected the World—and Globalization Began)
書評:〈【GENE思書軒】哥倫布、麥哲倫是開拓者?他們是懂收割啦!〉
簡介:一千年前其實才是全球化大時代的曙光,當時先前存在的貿易網絡既加強又相互聯繫,許多物品早已可以由一組人類傳遞來穿越整個地球轉手給另一個人。這種情況持續了大約五百多年,才被國家支持的、早期現代歐洲擴張開創的一套新模式取代。美國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韓森(Valerie Hansen)指出,歐洲阿宅僅僅使用了現有的貿易路線,當他們冒險犯難時,那些文化交流和衝突、贏家和輸家的競爭、技術的發展和傳統的喪失,早已在進行了,不是現在才發生的。目前全球化上演的一切優劣良窳,只是一再重覆的現象,一千年前就開始了。韓森在《西元一千年》帶我們回到當時的世界用實例各地探索全球化的力量。
《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從動物攝食偏好破解人類飲食的密碼,一場橫跨三十年的營養實驗》(Eat Like the Animals: What Nature Teaches Us About the Science of Healthy Eating)
書評:〈【GENE思書軒】為什麼吃了很多加工食品還是覺得餓?〉
簡介:飲食的問題不僅在於量,也在於均不均衡。過去,我們以為所謂的吃飽就是個量的問題,但是科學家後來發現,質也很重要,尤其是蛋白質。這本《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要為我們解說一個所謂的「蛋白質槓桿理論」,讓我們理解動物的各別食慾是怎麼回事,然後還能學以致用,照顧自己身體,少吃一點。《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作者大衛.盧本海默(David Raubenheimer)和史蒂芬.辛普森(Stephen J. Simpson)都是澳洲雪梨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教授,是長期好友和合作夥伴。他們在英國牛津大學留學時就對動物食慾的研究深感興趣,他們除了在英國和澳洲的實驗室利用蝗蟲、果蠅、小強、小白鼠等等動物進行了科學研究,也冒死到南非開普敦山麓、亞利桑那州的沙漠、婆羅洲的沼澤森林探險,帶回田野觀察資料,開創了一門「營養幾何學」(nutritional geometry)的領域。這本書基本上算是他們的學術生涯介紹,他們生動地講述了他們如何一步步搞懂動物食慾的秘密,但也不忘提供讀者重要的飲食建議。。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分心世代的12個課題,如何停止瞎忙,重拾心流、效率與創意》(STOLEN FOCUS: Why You Can’t Pay Attention – And How To Think Deeply Again)
書評:〈【GENE思書軒】找回專注力的自救手冊!《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簡介:在矽谷阿宅的操弄下,我們的注意力和專注力,居然成了企業和資本家發大財的原物料,我們的心智、工作效率和幸福感反而又老又窮,你真的甘心嗎?沒錯!我們似乎脫離不了沒有手機和社交軟體的生活,可是成天被智慧手機打擾的日子,不就頂多只是這十來年的光景嗎?注意力和專注力究竟該如何回到我們身上呢?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本好書會讓你好好用心認識讓我們沉淪的各種因素。如果你有幸把它讀完,恭喜你先扳回一城了!
《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從顏色、行為到奔跑速度,科學如何改寫恐龍的歷史與形象》(The Dinosaurs Rediscovered: How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is Rewriting History)
書評:〈【GENE思書軒】跟你賭「現在還有恐龍活著」,輸了我請吃恐龍肉!〉
簡介:《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作者是知名古生物學家、任教於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麥可.班頓(Michael J. Benton),他系統性探討了關於恐龍的各種知識,在導言和後記中還很認真嚴肅地講解了什麼是科學以及真正的科學方法。這些觀念非常重要,畢竟非鳥類恐龍滅絕太久了,所有關於恐龍的知識都要從化石等補殘守缺的間接證據而來,分辨究竟科學能夠帶我們走多遠是很重要的。
《全球人才搶著學!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くものイト)
簡介:在這個疫情、戰爭、經濟危機打亂我們生活、黑天鵝肆行的年代,複雜的科技、商貿、文化合作也愈來愈需要跨領域、跨國的合作,傳統教育方式愈來愈捉襟見肘,很高興我們能夠在這本好書見識到未來教育的嶄新可能性!
《博物日本:本草學與江戶日本的自然觀》(The Knowledge of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 Early Modern Japan)
簡介:日本是個盛產博物學家的國度,數位天皇與皇族皆在自然史研究上有頗高的學術造詣。然而,和西方自然史源自於自然神學、欲彰顯神的榮耀之基督教傳統有別,日本自然史傳統係源自於研究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本草學。這本好書以非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耙梳大量中、日兩國的關鍵史料,讓我們能夠清楚掌握日本自然史的早期發展脈絡,並且省思如何在保有自身文化傳統的情況下,擁抱現代科學來豐富我們對自然和環境的理解與認識。
《備份人生:歡迎回來!您的意識已下載》(Constance)
簡介:如果世界上因為死亡而少了「我」,意識究竟能魂歸何處?如果科技能無限期支持長生不死,你會想要嘗試一下嗎?獲得不死的禮物後,女主角康兒的人生彷彿經歷了長達一年半的「國防布」。為了探尋真相,身為複製人的她轉守為攻、出關探險。當謀殺成為事實,破案就是義務!於是她只能「Over her dead body」,自己的命案自己辦。然而,愈來愈多的黑箱卻陰險地等著她飛蛾撲火……這真是本令人廢寢忘食的精采科幻小說!
《丈量人類世:從宇宙大霹靂到人類文明的科學世界觀》
簡介:科學,其實源自人文主義,產生了對世界最無與倫比的理解。只是很可惜地,在我們的社會中,科學似乎只是淪為工具,而非世界觀。這本深具科學世界觀的好書,帶領我們探索在這個人類世中,我們該如何上下而求其索。
《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Heartwarming: How Our Inner Thermostat Made Us Human)
《在冰川消失之前:關於遠古時間與未來之水的27則故事》(Um Tímann og Vatnið (On Time and Water))
《愛因斯坦終極語錄(普林斯頓大學授權繁體中文版首次問世)》(The Ultimate Quotable Einstein)
《數據、真相與人生:前Google資料科學家用大數據,找出致富、職涯與婚姻的人生解答》(Don’t Trust Your Gut: Using Data to Get What You Really Want in Life)
《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Regenwälder:Ihre bedrohte Schönheit und wie wir sie noch retten können)
《情緒的三把鑰匙:情緒的面貌、情緒的力量、情緒的管理-情緒如何影響思考決策?》(Emotional : How Feelings Shape Our Thinking)
《樹蔭的溫柔:第一本關於樹的情感年表,看樹如何撩撥想像、觸動心靈、成為生命永恆的連結》(La Douceur de l’ombre : L’arbre, source d’émotions, de l’Antiquité à nos jours)
《別鬧了,動物大人!牛羊雞豬不只是盤中物,農場大腦比你想的更機智,鮮活呈現動物情感認知與社會行為的科普漫畫》(Les cerveaux de la ferme: Au coeur des émotions et des perceptions)
《當頑童遇見動物:英國博物學家的14堂自然觀察筆記【全球暢銷60年自然經典】》(Encounters with Animals)
《壽命天註定?──揭開生命週期、老化與死亡的關鍵機制》(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the science of life span and aging)
《哆啦A夢科學任意門23:生物超能模擬器》(ドラえもん科学ワールド──未来をつくる生き物と技術)
簡介:研究世界上各種繽紛多彩的生物,除了滿足好奇心外,還能獲得什麼啟發嗎?其實,我們從古至今,常常有意無意的向大自然學習,產生過不少巧思和創意。尤其在科學的加持下,更加能夠破解動植物和微生物縱橫天下及趨吉避凶的各種祕密,讓未來的世界發明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神器。可是,沒能搭上時光機的話,該如何一探究竟呢?這完全不是問題哦──哆啦A夢的四次元百寶袋,就能源源不絕掏出未來世界從各種生物身上偷師而發明的神奇寶貝,讓我們能夠和大雄一起瘋狂冒險!
《好奇心圖解大百科1 恐龍王國》(Mes années pourquoi : les dinosaures)
《歡迎光臨恐龍統治的世界:穿越一億六千萬年,令你知識淵博的恐龍圖鑑》(超リアル 恐竜サバイバル図鑑)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淺談科普書評
MooInk+開箱文
The Sky of Gene: APP時代的讀書術
The Sky of Gene: 2020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9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8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7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6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5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4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3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2年度十大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