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挺身擁抱B選項






「人生無常」四個字誰都會講,可是真正能接受的人又有多少?佛說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憂悲惱苦,有誰能不集滿全套?

古印度有一個老婦人的獨子因病不幸過世。老婦人因愛子心切,便在兒子墳墓旁不斷哭泣,佛陀經過告訴她,只要到一戶從未死過人的家庭裡,求得「不死火」,兒子就能死而復生,可是婦人走遍全城都沒能遇到有未死過人的家,終於悟到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的,為往生者哀傷又有何益?

這個道理還算淺顯,看他人的故事總是比較輕鬆的,但如果最心愛的人突然離世,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呢?那種突如其來的空虛和悲傷,就像一團驟然湧現驀地吞噬心靈的迷霧,讓人已分不清楚自己還有快樂,甚至過著平靜生活的能力。

讀著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擁抱B選項》(Option B: Facing Adversity,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Finding Joy),心裡想說還好自己沒遇到這個情況,不過一轉念想,不對啊,世界上任何人幾乎都一定會遇到親人的離世,只是很可能不知何年何月,所以才會是意外。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談論親朋戚友可能的死亡,會被視作極為不吉利。人終將有一死,但沒人想要去面對,但是我們正需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如何去面對。當已經陷入悲痛萬分的憂傷時,其實就已經很難短時間內脫身,尤其對諸行無常沒有真正的體悟的話。

雪柔.桑德伯格有眾人嚮往的人生,完美的履歷、令人羨慕的工作、親愛的老公與孩子。她的暢銷書《挺身而進》鼓舞了許多人,並且創辦LeanIn.Org支持女性完成心願。但兩年前,桑德伯格的丈夫大維.高柏(Dave Goldberg)在墨西哥度假中,倒在健身房地板上意外驟逝,她的人生瞬時陷入不見底的痛苦,她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走出如影隨形的傷痛,更不知道如何讓兩個稚齡的孩子有快樂的人生。




丈夫過世兩週後,桑德伯格正與朋友菲爾討論該由誰去參加學校所舉辦那場需要父親參加的親子活動。「但我想要大維。」桑德伯格哭著說。菲爾擁著他說,「A選項已經不存在了,就從B選項開始吧!」

這就是這本書書名的來歷,人生無法盡如人意,我們每個人都活在某種形式的B選項中,她主張即使完美選項不復存在,我們仍可以擁抱B選項,勇敢重新開始。

不只是失去親愛的人,人生中各種逆境總是突然來到,工作受挫、失去情感⋯⋯不管是自己,還是身邊所愛的親友。我們真的無法選擇是否要出現逆境,而是面對逆境和失去時,該怎麼辦?無論能力有多強,遇到這種重大打擊,不僅是痛不欲生而已,即使走出了悲傷能夠回到家庭生活和職場工作中,還需要面對一大堆尷尬的狀況,無論是小孩的教養還是同事的對待都有很多有待適應的。然而,悲傷和尷尬,都是正常的,否則就不是常人了。

桑德伯格最了不起之處,除了她積極用科學的方法尋求幫助,也體現在她勇於向大眾分享她的心路歷程,儘管必需一再曝露她內心的掙扎和脆弱之處,以及諸多私密的情感,其中也還需要面對酸民可能的無知攻擊。

《擁抱B選項》結合了桑德伯格歷經這一切的經驗,以及他的好友、華頓商學院心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對於如何從逆境復原的研究新發現。格蘭特是《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和《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2》(Originals: 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的作者,和桑德伯格一家本來就是好友,悲劇發生後他搭機飛往加州參加葬禮,並應用科學的方法給予桑德伯格心理上的支持。




《擁抱B選項》書寫她如何走出喪夫的傷痛,重新發現幸福的歷程,也收錄了來自各領域許多人克服逆境的故事,包括面臨病痛、失業、性侵、暴力、天災與戰爭暴行等重大失落,看他們如何重寫人生,展現人性的堅強。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指出,克服悲傷情緒,要解心理上的三P問題:一、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是自己的錯;二、普遍性(pervasiveness),認為生活各個層面都會受到影響;三、(permanence),認為事情造成的衝擊將永久持續。所以要能不自責,認識到受到的打擊不是全面性的,而且悲傷不會永遠存在。

悲傷的人是會感覺到傷痛似乎將永無止境。儘管悲劇肯定改變了生活,並且在某些方面,失去的將永遠不復得,但是悲傷的強度一定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和減輕。人生無常,傷痛也無常,如果我們能夠幫助悲傷的人體認到悲傷本身也會改變,那麼對悲傷的恐懼就不會永遠持續下去,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看到生命不僅會繼續找到出路,而且會在某個時候再度好轉。

悲傷不僅是傷痛的人必須面對的,也是周遭的親朋戚友要面對的。我承認大部分時候,遇到有親人過世或罹患重大疾病的朋友,自己不知道是否會在傷口上灑鹽,所以反而特意迴避一些問題,但這往往讓氣氛變得更僵,然後乾脆就逃避。桑德伯格告訴我們,我們不該再對房間裡的大象視而不見,應該要把牠踢出房外。




桑德伯格通常是非常開放的,與她在臉書的同事有很多交流,但她回到工作崗位後,卻沒有提到她丈夫的死。 因為她沒有提到他,所以她和同事之間的情感距離反而拉大了,她的失落感和孤獨感加劇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忽視房間裡的大象,桑德伯格變得非常孤立。

她在三十天的傳統猶太人的哀悼期之後在臉書發了動態,並且開始與不知道如何提出關於她丈夫死亡問題的朋友和同事發起了對話。《擁抱B選項》告訴我們,但大量的心理學證據表明,談論創傷事件可以改善身心健康,幫助人們瞭解自己的情緒,並且被別人理解。把悲傷留給自己固然浪漫,但當你對你在乎的人開放心胸時,他們很可能會和你一同處理你的問題,並在過程中支持你。

在悲痛時,人們常常希望自己能夠趕快好轉和恢復,可是發現自己還在悲傷中,卻又會更沮喪。桑德伯格用她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我們不必追求完美,我們不必一直相信自己。我們只要相信自己可以一點一點地變好。

為了幫助桑德伯格重建自信,格蘭特建議她每天寫下她做得很好的三件事。在睡覺前的幾乎每個晚上,桑德伯格做了六個月的清單。心理學家發現,計算我們做出的貢獻能激勵我們的自信,這是因為這樣提醒我們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桑德伯格現在鼓勵她的朋友和同事們寫下他們做得很好的事情,她表示嘗試過的人都希望他們早就能夠這樣做。

許多悲傷的人會遭受倖存者的懊悔,悔恨自己憑啥還活著呢?即使嚴重的悲傷消退了,內疚仍然存在。這不僅是自己的問題,有些三姑六婆或酸民,看到悲痛的人能從事愉悅的事,也會白目地酸言酸語,彷彿自己永遠不會遇到打擊一樣。當桑德伯格出席朋友女兒的活動而感到喜悅時,也湧現出了內疚感。她每天都在努力一直專注於自己的孩子和工作,但她沒有專注於給自己的孩子帶來快樂和歡樂。後來她學會了放鬆,回到和家人從事愉快的活動。她表示,與其被動地等待快樂的降臨,還不如主動地尋求小確幸,因為愈來愈多的小確幸會給人們力量。

《擁抱B選項》的兩位作者,一位提供了寶貴的人生經驗,另一位提供了紮實的學理依據,提供實際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發現自己內在未曾發掘的韌性,每個人都可以像鍛鍊肌肉般,強健自己的韌性。說真的,我們真的不知道意外的打擊何時何處而來,就像在叢林裡不知猛獸何時撲來,如果平日不勤練肌肉,臨時抱佛腳是危險的。而且即使我們自己未遭遇不幸,但周遭親友可能會,我們也需要學會如何面對和幫助他們。

《擁抱B選項》真的是本難得的好書。就因為有生離死別,人生的點點滴滴才值得珍重,作者們當然不可能為我們回答我們人生中什麼是重要的,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重要的是要怎麼正向地面對今後的人生,是我們自己能夠選擇的!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