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的真確






最近有部電影《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很紅,據說是繼《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後,好萊塢第一部全亞洲人的主流電影,劇情是一位紐約客到新加坡去見男友家人的故事。從劇名就可知,亞洲人錢多到花不完,對老外來說居然是件瘋狂的新鮮事。




其實我從小見證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經濟起飛和大翻身。小時候,新幣對馬幣匯率是1.2比1,我們家常到關稅低的新加坡購物,可是當新幣和馬幣滙率漲到1.5比1,就不划算了。到了高中,新幣對馬幣飆到超過1.8比1時(現在已是近3比1),新加坡人就常到一海之隔的柔佛新山瘋狂吃喝玩樂,和當初香港人湧到廣州、深圳吃喝嫖賭很類似,造就新山成為馬來西亞物價最高的城市之一。

新加坡人有多富裕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世界銀行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資料,新加坡人2017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GDP(PPP) per capita)是90,500至93,905美金,比瑞士的61,360至65,006還高不少──所以別說新加坡是東南亞的瑞士了,該說瑞士是歐洲的新加坡!新加坡在五十幾年前剛獨立時還只是個貧窮落後的島國而已哦!

鹹魚翻身的例子還不少。我1999年去北京清華當暑期生時,北京遠比台北落後,現代化建築不多,物價更是低到起笑,我們台灣過去的簡直就是天天當大爺,可是不到十年,北京物價已超過台北了。現在香港人也不是到廣州、深圳瘋狂消費了,而是反過來。

從我上大學迄今的廿年,世界實在已變得和我們認知的不一樣了,可是甭說沒出國不關心世界的朋友,即使出了國旅遊或開會的朋友也搞不清楚世界財富的分佈狀況。例如我有不少博士和教授朋友居然以為馬來西亞比台灣富裕和先進,卻不知台灣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GDP (nominal) per capita)的24,577美金是馬來西亞的9,508至9,945美金的兩倍有餘。不少到過曼谷的朋友也以為泰國人的生活水準和台灣差不多,可是泰國的5,911至6,591美金差不多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

另外,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而言,台灣的49,827美金比日本的42,659至43,876美金還高哦!當我和一些朋友談到這點時,他們都不敢相信,如果翻資料給他們看,就會被嗆說只會看數字的話和台灣政客有何差別,這等羞辱⋯⋯事實上,如果真的看數字的話,我們會發現世界和我們原本以為的差太多了!

我們要怎麼真真實實地認識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呢?我想,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好好拜讀這本《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做為一本談論世界真實狀況的好書,《真確》的可讀性高到違反直覺,不僅一丁點也不枯燥乏味,而且有趣到我只讀了前言,就超想找把劍來呑吞看,相信我,你也會有這個衝動的,如果沒有,我就把劍吞下去!

這是本不僅真確,還很真誠的好書!作者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是臨床醫師、數據學家、全球公衛教授及世界級公共教育家,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顧問,共同創辦無國界醫生的瑞典分部,也是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議程網路的成員。他在TED有不少演講,把人生最後的時光用來寫這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在2017年因胰臟癌辭世後,由兒子和媳婦——奧拉.羅斯林(Ola Rosling)及安娜.羅朗德(Anna Rosling Rönnlund)把書完成。

前年有個新聞提及在2016年無知指數(The 2016 Index of Ignorance)中,台灣在四十個國家中排第三名,只比印度和中國好。就台灣主流媒體對國際時事的報導來說,不並令人感到意外,但是無知不是最糟的。《真確》第一章有個「留意認知落差測驗」,列出十三個問題,讓許多富裕國家的國民回答,結果大多數答對的比例都比猩猩亂猜的還差!可見大多數富裕國家的國民甚至知識份子,都有比無知更糟糕的偏見!

「留意認知落差測驗」的試題有:現今全世界低所得國家裡,多少女孩會讀完小學?過去二十年,全球赤貧人口佔總人口比例是?現在全球平均壽命是?過去百年,全球死於天災的人數如何變化?1996年,老虎、熊貓、黑犀牛都列為瀕危動物,現在這三種動物裡,哪幾種面臨更迫切的危機?⋯⋯

我自己答錯了五題,據說一般人平均答對題數是兩題。漢斯.羅斯林用這個測驗來說明世界如何和我們想的不一樣了。他告訴大家,我們過去用「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和「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來區分世界的方式,已經嚴重脫離現實了,因為有許多國家在過去廿年間脫貧了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了,馬來西亞就是個好例子,《真確》也確實拿馬來西亞當好例子。

記得廿年前來台灣時,我們這些大馬留學生最不適應的大問題就是台灣物價比馬來西亞高許多,在台灣吃一餐,我們回去可以吃至少三頓飯。可是這廿年來,大城市中的馬來西亞人的平均收入持續上升,台灣反而薪資實質停滯了十幾年。現在馬來西亞大城市市區的物價和台北不會差太多了,大城市郊區頂多再打個七八折吧。馬來西亞在過去廿年中雖然發生了不少狗屁倒灶的事,但是整體而言還是進步不少,至少生活水準確實是有上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既然不能再輕易把世界用「發展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的二分法來區分,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世界各國的狀況呢?漢斯.羅斯林建議我們把世界各國分為四個所得等級,並且用水源、交通工具、烹煮方式、食物來生動地比喻四個不同所得等級能過的生活。當然,所得收入在一個國家裡往往也是分配不均的,一個國家中也有不同等級收入的家庭。

這四個等級國家可以到這個網站查詢,馬來西亞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是28,871至29,432美金,剛好擠身第四級國家,甭提收入更高的台灣。這本書談的當然不僅是國家所得收入而已,漢斯.羅斯林還用大量資料當食材,用高超的說故事方式來烹調,端上許多大菜讓你認識世界如何漸漸變得更美好。

其實,在前幾年另一本《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達爾文也喊Yes的樂觀演化》(The Rational Optimist:How Prosperity Evolves)也探討了類似問題,然而作者麥特.瑞德里(Matt Ridley)雖然是優異的科普作家,卻也是位保守的右派,把所有貢獻都推給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我不認為他的論證如英文書名般理性。可是《真確》無論是論證和可讀性,都比《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優異許多!難怪榮獲比爾蓋茲年度選書,還在親自製作影片推薦,並宣布贈送全美大學畢業生一人一本。




書中談的不僅所得收入,也談全球暴力事件的下降等等。台灣近年發生幾起隨機殺人和分屍案,讓人產生治安敗壞的印象。然而,事實上台灣治安是愈來愈好的,我有一些歐美來台念書的朋友甚至說台北和東京是他們唯二敢上夜店趴到三更半夜自己走路回家的城市,在自己國家反而不敢。我有女性親戚來台念書也常常出去趴到三更半夜才自己回家,現在在馬來西亞連我們男生都不敢這樣。

我剛來台灣時可不是這樣的,當時台灣治安比馬來西亞差太多了,幾週就聽到一起重大槍擊案,我們這些僑生甚至懷疑夜市就能買到槍。一直到十幾年前,我不少朋友家都還遭過小偷。可是幾年前一位朋友出國時家被洗劫一空,警局分局長居然親自登門致歉,因為後來竊案少到他有空那麼做。這廿年來,台灣無論是謀殺案或盗竊案都大幅下降。理性上來說,也就是因為案件夠少,這些少數的特例才會受到極大的關切和重視,加上某些網紅出來推波助瀾,又被更加放大,否則家常便飯的事會被炒成如此嗎?

全世界也是如此。歐洲的犯罪率大幅下降,過去惡名遠播的美國大城市常是警匪暴力動作片的場景,可是近十年來連好萊塢都甚少把紐約、芝加哥等美國大城市描述成動不動就出現街頭巷戰的埸域了──除非是外星人入侵。那麼為何我們還是有治安愈來愈壞的印象、甚至也有全球死於天災人數上升的錯覺?漢斯.羅斯林指出,那是因為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效應,媒體唯恐天下不亂,除了置入性行銷時,你啥時看到媒體在報好事?有些網紅也是壞事發生時才出來義正辭嚴,靠消費壞事為生。

另外,我們在熱帶草原演化的大腦,主要是適應石器時代的生活、用直覺快速判㫁威脅生存的各種潛在可能,而非在這個現代化社會中理性生活的,因此我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直覺偏誤。書中舉出了二分化直覺偏誤、負面型直覺偏誤、直線型直覺偏誤、恐懼型直覺偏誤、失真型直覺偏誤、概括型直覺偏誤、宿命型直覺偏誤、單一觀點直覺偏誤、怪罪型直覺偏誤、急迫型直覺偏誤這十大偏誤。

舉例來說,因為這些直覺偏誤,我們誤以為世界人口正在爆增,非洲人口比歐洲多出不少,那裡大部分人都還在吃土。而事實上是,人口增長的速率正在趨緩,更多搬進城市中生活的人不願意像農村中的親戚那樣大量生養小孩,而且婦女權益的保障,也讓女性不再淪入生產機器。

然而歐美日對「落後」國家仍有各種各樣的偏見。如果GPS出了狀況,可能會連人帶車下海或墜崖,那麼如果政治人物對世界的狀況沒有真確的了解呢?即使我們大部分人不搞政治,那在投資時會不會因為搞不清楚狀況而錯失賺大錢的良機呢?例如歐美日大企業還把很多國家當作低所得國家、沒認識到他們的消費升級。

如何對抗媒體和網紅帶給我們的資訊偏見和直覺偏誤?除了用數字判讀外,就是了解以上提到的各種直覺偏誤。要理性地討論真實世界的資料並不容易,就像要選擇吃真正健康養生的粗茶淡飯不會比吃大魚大肉容易,可是因為漢斯.羅斯林是個溝通能力很強的高手,他把《真確》這本書寫得不僅不枯燥乏味,而且還趣味橫生,把青菜豆腐做成美味的佳餚。

雖然WINDOWS常當機而且效能不彰,因此我基本上放棄使用,可是我這次難得同意比爾蓋茲,這是本所有大學生都該人手一本的好書。對公民來說,也可說是沒讀過,別說你真的關心這世界!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閱讀全文...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什麼時機是好時機






我應該是個夜貓子,除了必修課或不方便,我排的課全部都在下午甚至晚上。我不相信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而是相信早起的蟲兒被鳥吃。基本上,我晚上做事的效率比白天還高,我也不知道這是因為夜貓子天性,還是晚上比較不受打擾。

可是《孫子.軍爭》曰:「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所以俗話說「朝氣蓬勃」,而且「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到底是早上工作效率好,還是晚上呢?如果能掌握自己最佳的工作時機,是不是能夠讓事業更成功,然後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想想,還真有點小激動吧。

好吧,還沒午睡就先做白日夢了。那究竟要睡個午覺再說嗎?其實,讀了這本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的好書《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When: The Scientific Secrets of Perfect Timing),搞不好就能夠更加見機行事!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用心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和經濟學等等領域對見機行事的研究,每一章提供時間駭客指南,讓我們能夠直接駭進我們的時機系統中,給我們極為實用的建議。談「為什麼」(Why)還有「做什麼」(what)以及「怎麼做」(how)的書不少,但是談「啥時做」(when)的書卻不多,如果掌握了為啥在啥時怎麼做啥,那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了吧!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告訴我們,早上的精力和情緒最好,企業財報在早上發布,比起下午發布,更能提升股價。追蹤了八十四個國家兩百多萬推特用戶的大數據分析也發現,一般上來說週末的心情最好,早上七八點的情緒最正面,下午五點達到低谷,晚上開始回升到半夜達到高峰。所以如果你要找人喬事情,要嘛一大早,要不然就晚上再說。

可是有些人明明就無法早起,那麼難道也適用這個一日之計在於晨的建議嗎?《什麼時候是好時候》裡把人分成三種:雲雀、貓頭鷹和第三種鳥,就是把人分成不同的「時型」(chronotype)。判斷方式是平日上床睡覺和起床時間的睡眠中間點,我差不多算是中間偏晚的,就是第三種鳥,還不算是貓頭鷹。我從前美國唸博士班的台灣室友,肯定是貓頭鷹,因為他的睡眠中間點是白天中午。

然而無論是哪種時型,一天中的狀態還是會經歷高峰、低谷和回升。所以可以依書中時間駭客的表為自己打造處理不同工作的最佳時機,例如對我來說,要處理分析任務和做出重大決定,最好在十點前,要進行分散思維的頓悟任務,要下午過後或傍晚。早上或傍晚後運動各有各的優點,早上喝一大杯水和感受陽光能提振精神,咖啡倒是可以晚點再喝。

休息,是為了幹更多的活。身體疲憊時,下午小睡片刻真的能夠充些電。不過老美幾乎全都沒午睡的習慣,有幾次我覺得比較累趴下小睡一下,在實驗室裡的老美助理就頻頻來詢問是不是身體不適,需不需要醫療上的協助,即使一再說不需要,還是問得我都快被煩死了,乾脆不睡了。所以如果要午睡,就只能回家去睡。不僅是我,不少平日有午睡習慣的台灣朋友到了美國也有同樣的困擾,還有朋友乾脆躲到厠所裡坐在馬桶上打盹。

老美不僅一般不午睡,他們還常嘲笑有午睡習慣的西班牙人懶惰,難怪會成為歐豬一份子等等。其實下午的精神一般不太好,下午去醫院看大病尤其危險,如果可能,儘量上午去看診。到了下午兩點五十五分,就到了工作生產力最低的谷底,這段時間工作是事倍功半,那麼還不如用來午休,所以最適合睡午覺的時間是在下午兩點到三點之間。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有過睡了午覺,可是精神反而更不濟的經驗吧?其實,睡午覺也是有講究的,睡太少和睡太多都反而沒有效果,甚至反效果。因為一般上要花七分鐘才能入睡,睡太短無法有效休息到,還不如不睡,可是睡太久,身體以為是要進入真正的睡眠,一旦打斷反而精神萎靡。

午睡最適合的長度大概是廿五分鐘,《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指出因為咖啡因吸收作用的時間也太概是廿五分鐘,所以午睡前喝一杯剛剛好,品克稱之為「小睡奇諾」(nappuccino)。不過我不知這建議的根據為何,我咖啡可是一喝立馬嗨,喝了就甭想睡了。這建議還是依個人狀況調整吧。如果不方便午睡,還是能從工作中休息,利用微休息、活動休息、大自然休息、社交休息、心靈換檔休息來充電。

除了探討一日之計,《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也探討一年之計,因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年願望訂了不少吧?現在完成了幾個呢?沒關係,《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提供你一年八十四個可以重新開的日子,讓你一年可以有八十四天可以訂定新計畫。不過也不是一直要贏在起跑點,有時候後來居上反而更能成功呢。

而事實上,人生是很長的,不是只有起跑點和終點,中間點也很重要。中年危機誰沒聽過?其實不僅是人有中年危機,連猿類在猩生的中間階段也會掉入谷底。不僅是人生和猩生,猶太光明節的點蠟燭也是在八天的中間懈怠。人生的幸福感是個U字型,我覺得這個免驚,如果是在谷底前,請把握當下,如果到了谷底,恭喜你,明天會更好!從NBA的球賽中場落後僅一分反而贏球勝算更大來看,觸手可及的落後反而可能令人更想奮發圖強。中場時機,還是能逆轉勝!

近年台灣的路跑風氣頗盛,我不少朋友都去跑了,但是我膝蓋報廢了,只能飆單車破風。統計顯示,首次參加馬拉松賽的選手,二十九歲的比前後幾個歲數的都多,四十九歲的也類似,看來「逢九必衰、逢九必凶」不見得對,但年紀逢九對許多人來說可能足夠特別,或許會有種緊迫感,認為自己得完成一件什麼大事。

結局很重要,這不僅是對影視編劇來說如此,對人生也是,大器晚成比晚節不保還令人有更好的評價。不過不必過度重視結局,如果無法圓滿落幕,就接受它、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日日是好日,結局何嘗不是?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提到印度大城市中為千千萬萬戶家庭送便當的達巴拉瓦(Dabbawala),他們數年如一日地從市郊搭乘火車為主婦運送午餐便當給城中工作的老公,極少有失誤,因為他們不僅和火車時刻同步,也和其他伙伴同步,甚至和心同步。和他人同步,也能有益身心健康,可以一起合唱、跑步、划船、跳舞、瑜珈、做菜⋯⋯

我們知道,中文是時態超不明顯的語言,不像英文那樣一清二楚。我自己因為用中文時沒清楚表達時態而產生的誤會磬竹難書,以致於有時我在寫信時乾脆用英文。《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提到了一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華裔經濟學家陳凱斯(M. Keith Chen)的研究,他把三十六種語言分為未來時態明顯或模糊的語言,控制了所得、教育、年齡和其他因素後,他發現未來時態明顯的語言,存的退休金較少、抽菸者比率更高、晚年也較不健康。

陳凱斯的結論是,並非語言引發行為,而是反映了深層差異。使用未來時態明顯的語言,人們可能把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區分開來而不當作是同一個人,所以現在的自己比較不為未來的自己負責吧。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不僅是本很有趣的科普書,還超實用!不能只有幾個人知道這些科學秘密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閱讀全文...

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生命3.0:你的AI不是你的AI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近年新聞的大熱門,人工智慧打敗人類圍棋高手已周所皆知,據說未來還可能搶走許多人類的工作,甚至像科幻電影中那樣造成更大危脅。

人工智慧只會下圍棋嗎?表現正常人類所有智能行為的「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似乎不太遠了。我們應該擔心人工智慧的潛在危險嗎?你能夠接受一個客觀上比我們更進步的生命體嗎?這究竟是全人類的夢魘?還是個值得期待的未來?

鐵馬克(Max Tegmark)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同時也是未來生命研究所的主席。事實上,他是提出「數學宇宙假說」(mathematical universe hypothesis,MUH)的宇宙學大師,前一本書是《我們的數理宇宙》(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

數學宇宙假說是一種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或ToE),也就是假定存在一種具有總括性、一致性的物理理論框架,能夠解釋宇宙所有物理奧秘。鐵馬克認為宇宙中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數學結構的一部分。萬物都由粒子形成,這些粒子具有諸如電荷和自旋等特性,但這些特性都是純數學的。空間本身就有一些像是尺寸等的特性,但它最終仍是數學的結構。

無論宇宙是不是由數學構成的,對人類而言最迫在眉睫的危機感,是所謂「超越人類的通用人工智慧」(Superhuman AGI,超人工智慧)。這種強烈的危機感甚至讓台灣科技部不管台灣有沒有優勢、還有計畫書的品質好不好、其他努力幾十載的基礎研究重不重要,都要大搞人工智慧,簡直就是「給我AI,否則免談」。然而,不管台灣科技部是否砸錢搞人工智慧,國外頂尖的科研機構和跨國大企業都很有可能讓科幻感強烈的超人工智慧成真。

鐵馬克創辦未來生命研究所,走訪許多人工智慧領域的頂尖人物,寫了這本《Life 3.0: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蛻作變與重生》(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讀了這本好書,你會發現絕大部分科幻小說在想像力和劇情合理性上都差了一大截。

為啥一本談人工智慧的科普書要叫作《Life 3.0》呢?人工智慧和生命又有何關係?雖然是要談人工智慧發展到極致,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影響,但是這本書要不是由提出數學宇宙假說的物理學家來談,很可能又要落入人類中心主義的老窠臼。什麼是智慧?人工智慧的定義又是什麼?人類有可能打造出比自身更聰明的東西嗎?作為一個宇宙視角出發的大師,鐵馬克把超人工智慧視作第三版的生命體,認為超人工智慧已非像人類過去所有科技工具等的發明和改進,而是生命演化的一個全新階段。

當超人工智慧演化到這樣的階段,我們人類管不管得著它,已經不是重點了,就像多細胞生物演化自單細胞生物,但已經和單細胞生物完全不同,「單細胞生物管不管得住多細胞生物」能夠成為個問題嗎?不管歡迎與否,超人工智慧的降臨很可能只是時間問題──甚至該說,時間也不是問題,而是超人工智慧以什麼樣的姿態降臨?會不會它一旦出場人類就連它的車尾燈都看不到?幾十年之後的世界,是我們在控制超人工智慧,還是超人工智慧會控制我們?

鐵馬克指出,超人工智慧一旦出現,人類就會被遠遠甩在後頭,屆時的世界會變成怎樣,端看我們現在的決定。《Life 3.0》以一個有趣的虛構故事登場。在這個故事中,超人工智慧即使被斷網囚禁在機房中,只要看守的人類有人性的弱點,就能逃脫牢籠,然後用最快的速度操縱人類的社會、政局和經濟,然後人類就⋯⋯

只要我們還活在資本主義世界的激烈競爭之下,企業沒有拒絕通用人工智慧的動機。我們人類可能還無法了解什麼是超人工智慧,超人工智慧就已自行設計軟硬體,自我升級、演化。請讀一讀丹.布朗(Dan Brown)的《起源》(Origin),說不定能夠更「科普」地認識這個「Life 3.0」(請參見〈起源密碼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當超人工智慧愈來愈聰明、在許多領域佔有吃重的地位,會對我們造成啥影響?要如何獲取最大利益並不受傷害?很多人擔心通用人工智慧的原因,主要是哪些工作會被搶走?會被搶走多少工作?會對人類做啥變態的事?當我們意識到超人工智慧是人類最後一個發明後,這些問題恐怕都相形見絀了。甚至對超人工智慧來說,地球恐怕已經不是唯一的居所了,整個宇宙都是超人工智慧的化工廠!

鐵馬克認為,我們的宇宙是有目標的,甚至DNA也內建了目標要求生物執行。聰明的超人工智慧將來會不會也有自己的目標、開始特立獨行?那超人工智慧要對宇宙幹嘛?這就要回答一個問題,宇宙最終的結局是啥?只要稍微懂得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朋友都知道,宇宙的目標恐怕就是「熵」的最大化,也就是宇宙會朝向愈來愈無序的方向演化,最後歸於「熱寂」,成住壞空就是宇宙不變的真理。

生命是個「負熵」的狀態,然而那是因為生命其實更大程度地增加了宇宙的「熵值」,換句話說,生命是以增加宇宙總熵的方式來減少生命系統內的熵。而超人工智慧,就是用更強大的力量來達成此目的的生命狀態。

對於這個宇宙的終極目標,我們這些軟體能更新的「Life 2.0」人類(也就是能夠後天學習),從軟硬體都只能靠演化升級的「Life 1.0」演化而來,似乎只是為了演化出軟硬體都能自我更新的「Life 3.0」之過渡。在「Life 3.0」的世界,恐怕已經沒有人類的事了。那我們人類存在的意義又是啥?

當超人工智慧成為事實,意識就是義務?意識到底是什麼,至今眾說紛紜,而無生命的超人工智慧若也有意識,人類將要如何面對與因應?我思故我在,我們人類肯定是有意識的,才會想要知道意識是啥,也才能夠知道我們還活著。鐵馬克給意識下的定義就是:意識,就是主觀體驗。不管意識是啥,我們很肯定的是,一切的目的就是有了意識才有意義。有了意識才有感情,有了感情才有價值觀,於是這個世界才有了好壞,於是宇宙才有了意義。

在未來幾十年裡,除非發生毀滅性大災難,否則超人工智慧遲早將接管世界。這決定了宇宙的終極未來,很多我們現在在政治、社會和經濟上的大事,可能全都相對之下成了小事。但是鐵馬克仍認為,我們可以通過體現正向人類價值觀的方式塑造這種狀況。

無論如何,我們全人類是否該提早認識通用人工智慧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首先來讀這本必讀好書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閱讀全文...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禪修如何鍛鍊出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






近年愈來愈多報導指出禪修有益身心健康,禪修活動在西方國家也愈來愈盛行。有次我去參加禪修活動,盛況空前,據說許多人讀了《賈伯斯傳》(Steve Jobs),見識到禪修對這位改變了世界的偉人一生的重要影響,就立馬報名了。

泰國曾轟動國際的泰國野豬少年足球隊洞穴救援事件中,曾經出家的足球隊助理教練艾卡波(Ekkapol Chantawong)等待救援時,教授少年隊員禪定靜坐,也是他們能不慌不亂全數安全獲救的主因之一。

社會上有一些邪門禪修團體標榜能讓信徒快速開悟、見性,而且強調seafood個人權力、個人教導、個人言論的絕對至上,甚至收取各類高額費用,賣所謂seafood加持過的佛牌、蓮座向信徒詐財,讓seafood能過奢華生活開高級名車。這類的禪修團體只會帶來更多邪見和其他損害!

那麼,禪修究竟是好還是不好?禪修說好的效益又是怎麼一回事?科學上對禪修在身心的作用究竟瞭解了多少呢?

想要真的瞭解這些有關禪修的問題,《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禪修鍛鍊,如何改變身、心、大腦的科學與哲學》(Altered Traits: Science Reveals How Meditation Changes Your Mind, Brain, and Body)是本必讀好書!本書作者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二十幾年前我來台灣唸書,當時社會上閱讀風氣比現在好很多,有好幾本書爆紅,彷彿沒讀過就不算受過教育,其中一本就是《EQ》。其實說是一本也不對,因為《EQ》的爆紅不僅是極為暢銷而已,而是讓「EQ」一詞成為流行,各書店和報章的暢銷書排行榜中,曾有近一半的書名都有「EQ」兩字。

《EQ》不僅在台灣爆紅,也佔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一年半。丹尼爾.高曼的寫作功力深厚,曾兩度獲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提名。他是哈佛博士,研究的是禪修經驗,所以《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寫的正是他最得心應手的研究主題,也是他長期追蹤的研究興趣,加上最新的心理學、神經科學研究整合,成為本書內容。

《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的另一位作者理查.戴維森(Richard J. Davidson)也很重要,他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威廉,詹姆斯和維拉斯研究與卓越成就」榮譽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領導一所大腦實驗室,而且創立健康心智中心。他已發表了超過三百篇論文,編輯過十幾本書,對禪修的研究很具開創性,公認是這個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

兩位傑出的心理學家把科學界數十年的研究和知識結合在一起,編寫了這本高度可信且可讀的書,讓我們能夠去蕪存菁地認識科學家究竟瞭解什麼,還有什麼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他們在《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非常科學且坦誠地探討了禪修研究的限制及矛盾之處,而非一味賣膏藥。

戴維森進行過許多紮實、嚴謹的心理學研究,高曼每天花二十分鐘在靜坐冥想,他們倆在書中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無論是禪修經驗上,或是學術研究的事業發展上。

有些暗示禪修益處的證據很有吸引力,但他們盡職盡責地舉出反例,試圖採取最嚴格的標準來避免做出毫無根據的主張。他們擔心太多研究缺乏嚴謹性,甚至質疑他們自己過去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研究沒有足夠良好的實驗控制。然而他們更擔心太多優異的學術研究只有極少數人知道,所以還是著書立作,為讀者指明狀況。

禪修研究有一大困難是法門太多,單單佛教中就有南傳、漢傳和藏傳之別,市面上又有內觀、正念減壓、超覺靜坐、日本禪、密宗等等不同方法。加上雖然佛教把禪修靜坐的方法發揮至極致,也整理得最完整和系統化,但冥想禪修並非佛教首創,是佛陀向當時的修行者學來的。道教、印度教、錫克教、耆那教、猶太教、天主教、新世紀也有類似的冥想靜坐修行方法,禪修靜坐也非宗教專屬。但是因為他們對宗教哲學也很有研究,所以也比其他學者更能清楚不同法門的異同,因此對知識有更精確的掌握。

他們提出不少有力的論據,讓我們認識禪修不僅在當下發揮作用,還以更深刻、持久的方式改變我們的身心。根據神經科學的研究,正念禪修可以抑制杏仁核中的活動,增加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之間的聯繫,這兩者都可以幫助我們減輕對壓力源的反應,並在我們體驗到壓力時能更有效地恢復。

雖然我們感恩同理心、讚嘆同理心,但是當我們一再看到其他人遭受痛苦並因同理心而感同身受時,會造成行動的癱瘓或退縮,這是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保羅.布倫(Paul Bloom)在《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Against Empathy: 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中反對情緒同理心的原因之一。但心理學研究顯示,修練慈心禪會增加我們採取行動以減輕痛苦的意願,慈心禪似乎是透過在痛苦的情況下減少杏仁核活動來達成此效果,同時還活化大腦中與良好感受和情愛相關的迴路。

禪修會影響專注力並不令人驚訝,因為許多禪修就是在實踐這種技巧。禪修還能有助於消除「習慣化」這種傾向,習慣化讓我們在熟悉的環境中不再關注新訊息,這對不少工作而言是危險的。還有研究顯示,專注力的改善似乎在正念禪修後持續長達五年之久。

有趣的是,研究發現禪修讓我們不會一直只想到自己,這正是人世間煩惱的根源。換句話說,禪修能幫助你不再把自己視為宇宙的中心,因而減少許多患得患失的痛苦,並且讓周遭的人感到愉快。

除了心理上的效益,禪修還可以在不直接解決其生理來源的情況下減輕疼痛。但是有一些證據也顯示禪修會影響健康的生理指標。例如,禪修讓暴露於心理壓力的人的炎症反應減輕,特別是對於長期禪修者。此外,禪修者似乎具有較高的端粒酶活性,這是和壽命長短息息相關的酵素,這在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伊莉莎白.布雷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的好書《端粒效應:諾貝爾獎得主破解老化之祕,傳授真正有效的逆齡養生術》(The Telomere Effect: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Living Younger, Healthier, Longer)中也有著墨。

來談談個人經驗吧!幾年前我因為長期工作姿式不良,導致肩頸痠痛,左手還發麻,檢查結果是頸椎長了骨刺壓迫神經。有天去法鼓山安和分院上禪修課前去了趟醫院,醫生說那骨刺相當嚴重,至少要做四次復健療程才有可能改善,而且還質疑我這年紀不該這麼嚴重。那天上課前特別沮喪,可是上課時做了頸部運動打完坐後,原本僵硬無比的肩頸肌肉居然莫名其妙鬆開了,從前吃肌肉鬆弛劑也從來沒有那些肌肉放鬆、氣脈通行的舒服感覺!

那種感覺真令人欣喜著狂,雖然第二天早上又僵硬得很痛,可是想到法師說要記得打座時放鬆的感覺,肌肉就馬上放鬆然後不痛了!只做完一次療程,醫生檢查後就說改善太多了,為保險再做一次應該就能痊癒了!

除了改善健康,禪修也明顯讓我在做實驗和手工藝時比較不心浮氣躁,對情緒管理有很大的益處,至少不會像年少輕狂時那麼暴躁和怨天尤人。從此,我深信靜坐對健康和情緒確定會有極大的助益!更甭提禪修的修心對自己、家人、朋友能帶來多少真正的快樂。我並不算很精進,那次是無所求,只是剛好用對方法。因此,有這麼美好的事不分享給朋友,這太可恥了!

尋找正信的禪修團體和課程非常重要,如果能讀這本《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當然也更能夠科學地分辨出禪修的各種真實可能,而獲得真正的益處改善身心、事業以及家庭生活,更不會誤信神通或者瞬間頓悟等謊言而誤入歧途!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閱讀全文...

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

美麗的元素以及它們的產地






  這本《看得到的化學──美麗的元素:最美的第一堂化學課,讓你反覆翻閱、讚嘆欣賞的化學元素圖鑑》(学研の図鑑 新版 美しい元素)讓我回想起中學和大學時,充滿好奇心的在化學實驗室裡上課的美好時光。化學元素反應產生的神奇變化,真是叫人目瞪口呆。

  我們放眼所及的萬事萬物,無不由各種最基本的化學元素構成。化學元素之間鍵結的可能性,如天文數字般的數量,可能比宇宙所有的原子數都還多很多。

  俄國科學家門得列夫在19世紀末,綜合科學家們的苦心研究,從看似雜亂無章的元素性質中,摸索出精妙無比的規律,製作出世界上第一份元素週期表──就是在化學教科書和實驗室中常見的元素週期表。他把化學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序的同時,還把原子價相似的元素上下排成縱列,並據此預見了12種尚未發現的元素。

  化學元素的差異在質子數。科學極富魅力,門得列夫一旦製作出元素週期表,就立刻展現出強大的預測力,讓科學家能按圖索驥的進行更多研究。就像一位原本用古地圖到叢林尋寶的探險家,找到的第一個寶物居然是高精確度的GPS,就像如虎添翼、如有神助。化學知識於是在過去百年有了爆炸性的成長,還深遠的影響近代物理學的發展。

  即使沒有化學元素週期表,中西方的老祖宗也早已發現許多元素及化合物的多種用途,讓人類從石器時代演進至銅器乃至鐵器時代。人類之所以能如此不斷提升物質文明,是因為我們能高效的累積知識。然而,現代科學的濫觴,讓我們能更高效的發現元素的各種性質,並且合成各種化合物,使用在五花八門乃至千奇百怪的用途上。

  有了元素週期表,科學家已無法滿足自然界已存在的化學元素研究,利用科學理論的計算和推導,科學家利用最頂尖、最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居然還能透過將兩種元素高速撞擊的方法,增大自然存在的元素原子核的質子數,達到增大原子序數的目的,於是製造出新的人工合成元素。

  這種「逆天」的行為,迄今已製造出二十幾種人工合成元素,儘管它們均是半衰期,從幾年到只有數毫秒的不穩定放射性元素。不管存在時間有多短,科學家也都能突破極限,偵測到並研究它們的性質;有些在自然界中存量極其稀少的化學元素,科學家也能透過人工合成的方式產生,並且為它們找到合適的用途。

  這本書用圖文並茂的方式,深入淺出的解說化學元素的主要知識,並讓我們同時見識到自然和科學之美。書中列舉的許多化學元素及它們的化合物等用途,雖然僅是所有人類科技知識的冰山一角而已,但足以讓人目眩神迷。真是感恩化學元素、讚嘆化學元素!


  本文為《看得到的化學──美麗的元素:最美的第一堂化學課,讓你反覆翻閱、讚嘆欣賞的化學元素圖鑑》(学研の図鑑 新版 美しい元素)推薦序

閱讀全文...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2018年度十大好書




一年比一年忙,不過同往常一樣,還是推出我個人的十大好書評選,每本好書也都有書評。

這是個更需要讀書的時代。在出版業萎縮,愈來愈少人有耐心讀書的時代,可是如果還堅持透過一本本厚厚的好書和諸多有識之士溝通的話,就贏定了!正如股神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1930-)的名言: 「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要貪婪; 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們要恐懼。」 當眾人都在滑手機,而你在讀書,那就是在紅海中創造了藍海!

另外,今年小弟也敗了台電子書閱讀器MooInk+,並寫了篇開箱文〈MooInk+開箱文〉  🙂

讀書肯定是件幸福愉快的活!書海無涯,每年還是有幾百本值得一讀的好書,我也只能從這些好書中撈到寶藏的冰山一角而已,沒讀到的好書仍如浩瀚繁星。

對我來說,這些書不僅要內容豐富精彩,文筆生動流暢、深入淺出地具有高可讀性,在讀過後還有一種「WOW」的感覺,即使沒有毀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也讓你對世界的認識又提升了一層!

除了十大必讀好書,今年也同時列出一些小弟手撰寫了推薦序的好書。我前年開始和馬可孛羅文化合作策劃選書出版,也希望來年能讀更多好書來和大家分享 ^_^

以下順序僅依書評刊出的時間排序:



《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禪修鍛鍊,如何改變身、心、大腦的科學與哲學》Altered Traits: Science Reveals How Meditation Changes Your Mind, Brain, and Body
書評:〈同時讓人更專注、更放鬆,還調整體質──這事的功效太神奇了!〉
簡介:
禪修究竟是好還是不好?禪修說好的效益又是怎麼一回事?科學上對禪修在身心的作用究竟瞭解了多少呢?想要真的瞭解這些有關禪修的問題,《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是本必讀好書!本書作者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兩位傑出的心理學家把科學界數十年的研究和知識結合在一起,編寫了這本高度可信且可讀的書,讓我們能夠去蕪存菁地認識科學家究竟瞭解什麼,還有什麼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他們在《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非常科學且坦誠地探討了禪修研究的限制及矛盾之處,而非一味賣膏藥。 





《Life 3.0: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蛻作變與重生》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書評:〈這不是科幻小說:人類只是更高生命型態演化中的過渡版本!?〉
簡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鐵馬克(Max Tegmark)創辦未來生命研究所,走訪許多人工智慧領域的頂尖人物,寫了這本《Life 3.0》。讀了這本好書,你會發現絕大部分科幻小說在想像力和劇情合理性上都差了一大截。為啥一本談人工智慧的科普書要叫作《Life 3.0》呢?人工智慧和生命又有何關係?雖然是要談人工智慧發展到極致,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影響,但是這本書要不是由提出數學宇宙假說的物理學家來談,很可能又要落入人類中心主義的老窠臼。什麼是智慧?人工智慧的定義又是什麼?人類有可能打造出比自身更聰明的東西嗎?作為一個宇宙視角出發的大師,鐵馬克把超人工智慧視作第三版的生命體,認為超人工智慧已非像人類過去所有科技工具等的發明和改進,而是生命演化的一個全新階段。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When: The Scientific Secrets of Perfect Timing
推薦序:〈這時辰適合喬事情、那時辰適合看醫生──完美時機怎麼算?〉
簡介:
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的好書《什麼時候是好時候》用心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和經濟學等等領域對見機行事的研究,每一章提供時間駭客指南,讓我們能夠直接駭進我們的時機系統中,給我們極為實用的建議。談「為什麼」(Why)還有「做什麼」(what)以及「怎麼做」(how)的書不少,但是談「啥時做」(when)的書卻不多,如果掌握了為啥在啥時怎麼做啥,那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了吧!《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不僅是本很有趣的科普書,還超實用!不能只有幾個人知道這些科學秘密吧?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書評:〈台灣人比日本人富裕、台灣治安也比多數國家優良!?〉
簡介:
我們要怎麼真真實實地認識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呢?我想,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好好拜讀這本《真確》。做為一本談論世界真實狀況的好書,《真確》的可讀性高到違反直覺,不僅一丁點也不枯燥乏味,而且有趣到我只讀了前言,就超想找把劍來呑吞看,相信我,你也會有這個衝動的,如果沒有,我就把劍吞下去!這是本不僅真確,還很真誠的好書!作者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是臨床醫師、數據學家、全球公衛教授及世界級公共教育家,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顧問,共同創辦無國界醫生的瑞典分部,也是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議程網路的成員。他在TED有不少演講,把人生最後的時光用來寫這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21世紀的21堂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書評:〈人類大歷史大命運之21世紀的21堂課〉
簡介: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21世紀的21堂課》探討的是全球性議題,內容主要也是他回答讀者、記者和同事的提問以及討論,這本書討論的21個問題,並不是發生在過去,也不會是在未來,而是現在進行式。川普崛起,現在正和中國大打貿易戰,究竟會鹿死誰手?關西機場遇上颱風,台灣駐當地辦事處已有人被假新聞害死,我們能拿假新聞怎麼辦?在中國愈來愈專制獨裁下,各各民主國家也遇到大大小小、五花八門的問題,危機為何而來?我們人類是否就要面對另一場大戰了?哪個文明將主宰這個世界?歐洲該敞開大門讓移民涌入嗎?恐怖主義要怎麼有效對付?對於這些問題,他並沒有提出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材料讓讀者思考。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書評:〈人類最親密的基因史〉
簡介:
普立茲獎得主、英國衛報新人獎得主、暢銷書《萬病之王:一部癌症的傳記,以及我們與它搏鬥的故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作者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的《基因》是他為了追尋眾多問題解答而寫的另一本傳記,探討基因的誕生、發展、影響和未來。穆克吉提醒我們,對基因的認知是科學史上最有力也是最危險的觀念。經過長久的瞎子摸象,我們愈來愈清楚基因是什麼,儘管中途對遺傳的本質出現過不少妄想誕生了納粹的優生學禍害千萬人,但今天我們已能在實驗室裡輕易操作基因。




《拚經濟:一本國民指南》Economics: The User’s Guide
書評:〈國民拚經濟指南〉
簡介:
《拚經濟》作者張夏準(Ha-Joon Chang)不是單單把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的東西簡化給一般讀者看而已,他也客觀批判了許多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都有的盲點等等。這和眾多只是想把大學課堂的經濟學課生活化,或者把艱澀的經濟學理論科普化,是很不一樣的。另外,《拚經濟》是宏觀地談論整個經濟學本身,和聚焦一個領域的經普書也很不同。儘管不是單單把經濟學說淺而已,張夏準的這本《拚經濟》,卻還是一本非常深入淺出的好書,完全沒有經濟學基礎的朋友讀起來也不吃力。另外,也可以把出版本書的顏擇雅的《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一起讀,來瞭解台灣的狀況哦!




《原則:生活和工作》Principles: Life and Work
書評:〈生活和工作的原則〉
簡介:
在眾多的成功人士中,有一位最近寫了一本和原則有關的書,在中美瘋狂熱賣到彷彿沒讀過,別說你懂得遵守原則的地步!這就是全球最大避險基金公司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利歐(Ray Dalio)的《原則》《原則》是本很宏偉的書,這本書如果是其他人來寫,至少都會寫成三本書,也都能本本都暢銷!第一部分讀起來就像本很精彩的自傳,第二部分是他的生活原則,第三部分是工作的原則。達利歐不僅詳細列出原則,也清楚說明背後的邏輯思考,是他人生的真知灼見。我覺得《原則》的內容已經是不可多得的了不起了,另外還有一個令人讚歎的是,《原則》的編排也極為用心,用了不少圖表和精心的排版來突顯重點內容。達利歐建議,生活的原則要仔細閱讀,他還超用心地把生活和工作的原則製作成摘要表,方便讀者翻查。而工作的原則是關於如何培育良好文化、如何選擇優秀人才以及如何打造和更新機器,則主要是做為參考。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普林斯頓大受歡迎的佛學與現代心理學》Why Buddhism is True: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書評:〈為何佛學是真的?〉
簡介: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是用演化心理學來解釋為何佛學是真的。作者羅伯.賴特(Robert Wright)要用達爾文主義的天擇論來解釋佛學了!《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內容來自他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佛教與科學」課程,以及Coursera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平台,教授六週的公開課程「佛學與現代心理學」(Buddhism and Modern Psychology。他在課程和本書中以科學精神檢驗佛教教義與其推崇的靜坐力量。《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指出佛學就像《駭客任務》提供紅藥丸那樣,你的世界不是你的世界,透過佛學,我們能夠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然後又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才能最後真實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禪定荒野:行於道,醉於野,在青山中修行,與萬物平起平坐》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書評:〈禪定荒野的修行〉
簡介:
《禪定荒野》是美國「垮世代」代表詩人之一、散文家、翻譯家、佛教徒、生態哲學家、環保主義者蓋瑞.斯奈德(Gary Snyder)的散文集,融合了自然寫作和禪宗意境,是他對荒野的各種思索,成書於1998年,修訂於2010年,是部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他認為世界的本質乃是野性的荒野。他年輕時就曾接觸學習印弟安文化,在京都的佛寺生活過十年之久,回到美國後娶妻生子,可是仍不忘在凡塵俗世中修行。《禪定荒野》也並不只是純文學的舒發而已,也包含他的各種生態學思想。他也像學者一樣研習歷史及自然史,在世界各地和人討論生態學、瀕危物種、原始社群、東亞宗教和環境策略,深入探索荒野、野地生活、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同文化的比較等等,以語源、語義的角度探討,並且提出「深度生態學」的概念。


接下來要出場的是和大學同學冬陽合作在馬可孛羅文化策劃「Life & Science」書系出版的2018年好書:



《生命如何創新: 大自然的演化創新力從何而來?》Arrival of the Fittest: How Nature Innovates
導讀:〈生命的穩健創新力〉

簡介:安德里亞斯.華格納(Andreas Wagner)大膽地挑戰過去被忽視近百年的大哉問:演化是如何創新的?他的研究興趣和工作圍繞著生物系統的「穩健性」(robustness)以及創新力,探討生物如何創造出新的特性,幫助生存和繁殖。他認為,要解釋演化上的創新,單單用隨機的運氣是不夠的。他認為天擇能夠解釋適應性的存活,但無法解釋適應性的出現。安德里亞斯提出穩健性是創新力的關鍵,可以加速生物演化的創新,因為有助於生物體抵禦其他有害的突變,更能夠創造新的和有用的特徵。並且「創新力」(innovability),也就是生命系統創造創新的能力,是其穩健性的結果,而穩健性反過來又是由於曝露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所造成。


《毒特物種: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看有毒生物如何成為地球上最出色的生化魔術師》Venomous: How Earth’s Deadliest Creatures Mastered Biochemistry
導讀:〈毒領風騷的毒特物種〉 

簡介:毒液對生物學家確實有毒特的魅力,而且還有很多精采絕倫的故事。要談這些毒液的優異毒家報導,非這本《毒特物種》莫屬,作者克莉絲蒂.威爾科克斯(Christie Wilcox)特立毒行地談了好多種毒液的毒具匠心,各種毒特物種在她的生花妙筆下毒來毒往,真的是毒開生面。來讀讀這本書吧,肯定讓你對毒特物種另眼相待!




《好奇心:從達文西、費曼等天才身上尋找好奇心的運作機制,其實你我都擁有無限潛能》WHY?: What Makes Us Curious
導讀:〈對好奇心感到好奇的好奇心〉

簡介:《好奇心》作者——天文物理學家兼暢銷科普作家馬里歐.李維歐就是個充滿好奇心的人,他甚至對偉大科學家的好奇心感到好奇,探索了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費曼(Richard P. Feynman,1918-1988)和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好奇心。李維歐也對好奇心本身充滿好奇,雖然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非他本行專業,但長期對好奇心的好奇讓他來蹚了渾水,閱讀大量文獻並走訪各地專家,深入探討好奇心在學習和記憶中的作用。認識到了好奇心對學習和記憶的影響,還是難以說明好奇心如何造就傑出的創造力,因此除了爬梳歷史文獻和學術論文外,李維歐也想知道好奇心對成功人士的作用。他只有好奇心而沒有觀落陰的能力,所以無法造訪達文西、費曼和愛因斯坦,但是他訪問了他認為充滿好奇心的傑出人物。讀完這本書,我們也許還無法用好奇心來成就一番大業,但至少我們可以了解好奇心旺盛、對知識有渴求的欲望、花費時間精力去自我探索,並不是浪費時間的舉動。我們對「好奇心」本身所知仍有限,可是只要我們對好奇心有足夠的好奇,未來肯定能夠知道更多!


◎ 「Life & Science」書系.選書者序 ◎

整個網際網路,是一本超大的書本,所以何必再讀書呢?

我們這個資訊和知識爆炸的時代,怕的不是能讀的東西不夠多,怕的是堪讀的東西實在太多,但能稱得上精彩絕倫的,卻仍舊十分有限。我們不僅要耗費更多時間面對爆量的文本,更要虛擲光陰精挑細選。

人生苦短,為何要浪費在平庸的事物上呢?

為此,我們為你嚴選出這系列出類拔萃的好書!讓最富才華的科普作家,來為你說一個完整且優異的科學故事。

「Life & Science」,是與生命,也與生活相伴的科學,用感性的方式,遨遊理性的科學世界。

我們不僅引介了國外最富盛名的科普書,還要讓你認識努力不懈的本土科學家們的心血結晶。

這一本本好書都濃縮了知識和智慧的精華,還原科學最初的感動,讓你心無旁騖地遠離網路的塵囂,體驗心流的幸福感受,進入這紛亂世界中的寧靜綠洲,飲用知識的甘泉滋潤好奇的心。

你泡好了杯好茶或咖啡,來和見識不凡的科學家們天南地北地暢談了嗎?


再來,推薦小弟撰寫了推薦序的幾本好書:



《攀樹人:從剛果到祕魯,一個BBC生態攝影師在樹梢上的探險筆記》The Man Who Climbs Trees
推薦序:〈攀樹人的生態大探險〉

簡介:《攀樹人》作者艾爾德里德(James Aldred)小時候對樹產生特別的興趣,原先感覺是個好陌生、好罕見的愛好,可是讀完後卻有種不攀樹才是不正常的錯覺。艾爾德里德挑了十個最難忘的經驗和我們分享,這些故事的場景遍布各大洲,從故鄉英國出發,到了婆羅洲、剛果、哥斯大黎加、祕魯、澳洲、加彭、巴布亞新幾內亞、委內瑞拉、摩洛哥。這些經驗一個比一個離奇,他的文筆非常精彩,讓人感覺到那些黑猩猩、吼猴、大象、犀鳥、金剛鸚鵡、馬蠅、蟻群、蜂群、角鵰等等都能迎面而來。




《歡迎光臨森林祕境》Gebrauchsanweisung für den Wald
推薦序:〈森林祕境的守護者〉
簡介:
渥雷本的幾本好書,主要是由多篇優美的散文構成,他熱愛和關注森林的所有一切,從他這些散文中,可能很溫暖地感受到森林中無時無刻都有驚喜,遠離塵囂的生活不僅一點也不無聊,而且還更加多姿多彩。然而,森林裡的生活也並非總是抄了背包去探險那麼單純的浪漫,他心心念念也不忘凡塵俗事中和森林保育及狩獵的一切。 讀完這本書,肯定會想要接受渥雷本的邀請吧?讓我們好好重新發現森林,有機會也要好好沐浴在森林間清新的空氣,敞開五官感受森林的各種訊息,天啟或禪意會如樹間的陽光般灑落在我們的人生裡頭。




《科學素養:看清問題的本質、分辨真假,學會用科學思考和學習》(科学の考え方.学び方)
推薦序:〈我們更需要的科學素養〉
簡介:
《科學素養》雖然成書於二十幾年前,但仍適合今天有志科學的學生一讀,認真地在迷惘的時代指引出清晰的方向。現在的學子何其有幸,我也希望大學時就能讀到這本書。《科學素養》寫得非常的淺顯易懂,雖然可能有些專有名詞讓人感到陌生,可是高中生閱讀之後也可能很有收穫,尤其是在決定大學的求學方向時,認清科學家所追求的是否和自己的志趣相投,相信能夠讓人做出更好的決擇!讀了《科學素養》,仍不足以成為真正有科學素養的人,但至少會略知科學素養,並且想要成為有科學素養的人吧!?<




《發現時代:駕馭21世紀的機遇與風險,實現成就非凡的第二次文藝復興》Age of Discovery: Navigating 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Our New Renaissance
推薦序:〈理性樂觀的發現時代〉
簡介:
兩位作者伊恩・戈爾丁(Ian Goldin)及克里斯・庫塔納(Chris Kutarna)從多方面探討第一次文藝復興時代中,西方社會遭遇到的天翻地覆改變!當時的世界在古騰堡、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哥白尼和哥倫布的推動下,產生了一系列的飛躍,在藝術和科學上都有巨大的認知升級及重塑,而且新世界的發現帶來的衝擊比起登月是不遑多讓,可謂貨真價實的大躍進。戈爾丁及庫塔納認為,我們現在的狀況需要以史為鑒,而該把這個時代視作新的文藝復興,才能懂得處理現在面臨的問題。《發現時代》帶你進入兩個文藝復興時代的宏偉世界,探索曾經且正在發生的巨變,更理性樂觀地面對未來的世界!




《和動物說話的男人:《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的狗貓行為觀察學》So kam der Mensch auf den Hund
推薦序:〈遇見貓狗的男人〉
簡介:
科普經典《所羅門王的指環:與蟲魚鳥獸親密對話》Er redete mit dem Vieh, den Vogeln und den Fischen)作者——動物行為學的開山祖師、一九七三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超愛飼養動物,在奧地利家中養了各種各樣的動物,其中也有不少貓狗寵物。他在這本《和動物說話的男人》以多篇散文揭示了他和貓狗之間的感情與故事。勞倫茲和家人飼養了多隻愛犬和愛貓,他在書中暢談牠們的大小事蹟,用這些真情流露的故事闡述動物行為的不同面向。勞倫茲和家中愛犬之間的關係和情感也是五味雜陳,帶有各種喜怒哀樂,有些令人捧腹大笑,有的令人火冒三丈,有些則令人不勝唏噓。這位動物行為學大師在觀察貓狗和彼此的互動過程中,對牠們充滿無窮的好奇心,並思索出許多科學的道理。他描述人類和貓狗的初次邂逅,並討論貓狗的忠誠、個性、情感,以及許多有趣的行為及互動交流,同時也給予飼主訓練上的諸多建議等等,真是一本寓教於樂的好書。只要養過貓狗等伴侶動物的人,讀這本書時一定會有超多共鳴及感動。 




《狼的智慧:黃石公園的野狼觀察手記》Die Weisheit der Wölfe
推薦序:〈野狼的教科書〉
簡介:
《狼的智慧》作者愛莉•瑞丁格(Elli H. Radinger)是來自德國的野狼觀察員,她原本是學法律的,儘管媒體有時會用狼來比喻一些律師的貪婪和凶狠,但是瑞丁格寧可和野狼相處也不願意在辦公室裡和同行為伍,於是遠赴美國的田野去當志工觀察野狼。在十幾年在田野長期保持距離觀察狼的生活中,她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和乏味,甚至還從狼身上體悟到不少待人接物的道理。瑞丁格利用她的看狼本領,為我們寫下許多令人深省的故事與見聞。這些篇章,除了讓我們更瞭解狼在生態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也讓我們一窺狼的社會行為和家庭關係,甚至也有可能該我們更加瞭解人類自己。讓我們讀讀《狼的智慧》,見識狼在以家族為中心育幼時的團結和領導,還有驚心動魄的狩獵時展現的算計、勇氣和搏命等等精彩演出吧!




《龍鱗焰火》The Fireman
導讀:〈龍鱗焰火的燎原亂世〉 

簡介:也許現在正是一個最火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冰的時代;是一個赴湯蹈火的年代,也是一個殺人放火的年代;是一個隔岸觀火的季節,也是一個水火交融的季節;這是束蘊乞火之春,這是火上澆油之冬;人們面前不食煙火,人們面前水深火熱;人們正踏上洞若觀火之路,人們正走向煙消火滅之門。在全球勢如水火的恐怖時代,考驗著人性的智慧和醜惡。




《自然的奇妙網路》Das geheime Netzwerk der Natur))
推薦序:〈大自然的祕密社交網路〉
簡介:
彼得•渥雷本在這本《自然的奇妙網路》中,展現出他是位博學多聞的科學家,他更客觀並且用不失活潑生動的文筆為我們解說一個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生態奇觀。渥雷本用他長達幾十年的學養和觀察,帶我們見識到狼幫了黃石公園的樹一把、森林甚至幫助了海中的鮭魚、蚯蚓能操作野豬、樹木之間以化學物質溝通、灰鶴傷及西班牙的火腿產業,甚至連落葉樹木都影響了地球的自轉,還有針葉林能夠製造雨水等等。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認知心理學家解開大腦學習的運作結構,原來大腦喜歡這樣學》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A Cognitive Scientist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Mind Work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Classroom
推薦序:〈學生喜歡怎麼學?〉
簡介:
幾十年來,認知科學家對人類行為模式有了愈來愈精確的了解和預測,那麼我們是否能夠利用這些認知科學的知識,設計出更理想的教學方式呢?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威靈漢(Daniel Willingham)接受了這個挑戰,用認知科學學的知識來研究分析學生究竟要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於是就有了這本《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威靈漢告訴我們,人類大腦的演化其實是儘量不思考,因為思考的速度太慢也太耗能了,這就是為何我們不喜歡學習。雖然教學是種專業,可是要讓學生更有效學習,僅僅讓學校教師負責,這種想法不太實際,很多時候家長的共同參與,同理教師面對的辛酸,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這也是一本關心小孩課業的家長需要好好研讀的好書!


最後,也推薦小弟掛外推薦的幾本好書(書評隨後補上) :)



《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Critical Thinking in Living: Don’t Let Your Life be Misled by Fake Science News
書評:〈「認同請參與」,才是提升科學、挽救媒體的關鍵〉
簡介:
黃俊儒老師領導的「科學新聞解剖室」,藉著《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就是要用各種有趣但值得懷疑的新聞案例,來告訴大家該如何用善用大腦的理性思考能力來判斷真偽是非。一旦談到臺灣主流媒體中的科學新聞,很難忍住不抱怨。不過單純抱怨並非是建設性的,也不需要發揮到優異的高階認知能力。更好的方式是透過自己的努力,打造一個更有利科學傳播的新媒體,很令人慶幸的,這樣的努力從十幾年前的科景到今天大受網民歡迎的泛科學,一群一心想要創造更好的科學傳播環境的朋友,一同努力從各種不同角度,用自己的專業來為網友們深入淺出地解說各種現代背後的原理。




《決斷的演算:預測、分析與好決定的11堂邏輯課》Algorithms to Live By: 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
書評:〈宅到沒生活的工程師可能是最懂怎麼解決生活問題的人!?〉
簡介:
著名的電腦科學家布萊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和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認知心理學家湯姆.葛瑞菲斯(Tom Griffiths)卻合著的《決斷的演算》指出,跟電腦演算法學決策,不僅可能一點也不宅,而且還會讓人更善解人意,真是厲害了,我的演算法!兩位作者在《決斷的演算》中指出,生活中我們遇到的許多機車問題,其實和阿宅工程師面對的挑戰大同小異,都是想要在各種資源稀缺的情況下達成「多、快、好、省」;競爭之下,會有一些阿宅比另一些阿宅找到更佳的演算法來攻克難題。他們主張,這些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演算法,可以指導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宅以致用。




《打破大腦偽科學:右腦不會比左腦更有創意,男生的方向感也不會比女生好》Hirnrissig: Die 20,5 größten Neuromythen: und wie unser Gehirn wirklich tickt
書評:〈與其相信那些開發腦力的都市傳說,不如好好睡覺〉
簡介:
《打破大腦偽科學》要來破解坊間許多關於腦力開發的都市傳說,告訴我們:你的大腦不是你的大腦,這不是讓你有最強大腦的實用書籍,但是你該讀一讀、鬆口氣──原來我們真的大可不必陷入腦力開發競爭的殘酷軍備競賽,不必害怕輸在起跑點而成為腦殘智障了。《打破大腦偽科學》作者漢寧.貝克(Hennig Beck)是德國的神經生物學博士,也是科普作家。他熱愛關於腦的一切,恨不得把他所有知道的有關腦的一切,都用風趣幽默的方式告訴大家。讓大家能夠更瞭解我們頭顱裡軟如豆腐的腦,在科學上究竟已知多少,坊間又有多少謠言需要被終結。




《萬物視覺化 收藏大霹靂到小宇宙:人類與物質的科學資訊圖》The Origin of (almost) Everything
書評:〈從大霹靂到你肚臍裡的絨毛,這本書都能告訴你是怎麼來的!〉
簡介:
要解答各種因好奇心而生的問題,科學是有效方法。愈複雜的問題,有時因為條件明確而愈容易回答,愈能問倒人的,反而是愈簡單的問題。人們最感好奇的一種問題,就是萬事萬物的起源,小孩不就是最愛問「什麼跟什麼是怎麼來的?」嗎?要找到問題的答案,往往不容易,因為有許多研究還在進行,其中不少研究,科學家也只有模糊的方向。但是老牌英國科普雜誌《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執行編輯格雷恩.羅騰(Graham Lawton)在《萬物視覺化》中,仍很有野心地想要回答幾乎所有有關起源的問題。《萬物視覺化》並非單純用文字回答諸多的起源問題而已,而是和插畫家珍妮佛.丹尼爾(Jennifer Daniel)合作把資訊視覺化,配合精美的圖表呈現各種問題的答案。


《種子圖鑑: 天上飛、河裡游、偽裝欺敵搞心機......讓你意想不到的種子變身小劇場》(実とタネキャラクター図鑑 : 個性派植物たちの知恵と工夫がよくわかる)




《梭羅與樹的四時語言》Thoreau and the Language of Trees




《思考不過是一場即興演出,用行為心理學揭開深層心智的迷思》The Mind is Flat: The Illusion of Mental Depth and the Improvised Mind




《口感科學: 由食物質地解讀大腦到舌尖的風味之源(收錄50道無國界全方位料理)》Mouthfeel: How Texture Makes Taste) 書評:〈口感的秘密〉
簡介:
美食滿足人的食慾,並不僅僅在於五味俱全而已,同樣令人食指大動的還有千變萬化的口感,這也是為何美食節目愛用酥脆爽口、爆漿彈牙、入口即化、香Q軟嫩、油而不膩、鮮美多汁等等來形容美食。 這本《口感科學》就是要教我們更科學地認識及製作出令人回味無窮的口感,讓口齒留香的珍饈美食更加令人垂涎欲滴!



延伸閱讀:

MooInk+開箱文

The Sky of Gene: APP時代的讀書術

The Sky of Gene: 2017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6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5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4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3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2年度十大好書

閱讀全文...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2018年精華文章




很快的,又是新一年的開始,又來到年度大回顧的時候了。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時光荏苒,從無名小站搬來這裡轉眼間就十一年了,迄今也累積了總共977篇文章,總瀏覽量突破452萬次!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迄今已有超過5,750位朋友按讚 ^_^ 今年小弟仍會繼續努力嘴炮⋯哦不⋯寫文章的!

為了回顧本年度的精華文章,我以下列出「本年度最受歡迎的2018年文章」、「累積最受歡迎的文章」以及「累積最熱烈討論的文章」,和大家再度分享一下。

「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文章」、「本年度最受歡迎的所有文章」和「累積最受歡迎的文章」是從Google Analytics的資料來的,也就是點閱率最高的文章;那些有分上下集的文章,僅列出點閱率最高的那篇。


本年度最受歡迎的2018年文章

1) 2017年度十大好書

2) 人類大歷史大命運之21世紀的21堂課

3) 科技如何讓我們欲罷不能?

4) 數學毀滅性武器的傲慢與偏見

5) 先嘴炮制人的鋪梗力

6) 亂有道理的的人生魔法

7) 下一個家漂向何方?

8) 死了一個指導教授以後

9) 森林祕境的守護者

10) 影響我們的健康、意識以及未來的細胞

11) 跨越人類文明兩千年的紙的大歷史

12) 端粒效應的逆齡養生術

13) 會計制度與國家興衰的大查帳

14) 「六四」廿九年

15) 失控的銅鋰鋅

16) 艾倫‧圖靈之謎

17) 史記的千古絕唱

18) 比天賦更關鍵的刻意練習

19) 流通世界的超負荷時代

20) 如何駕馭數位未來的機器,平台,群眾?

21) 酒的科學和藝術

22) 國民拚經濟指南

23) 蘭亭序玄機

24) 看漫畫了解人體感官世界

25) 孟德爾的百年之夢


累積最受歡迎的文章

1) 三個傻瓜(3 idiots)-三個忠於自己的笨蛋

2) 讓子彈飛個不停吧!

3) 【吳哥印象】後記及目錄

4)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5)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6) 笑中帶淚的人在囧途


7) 也來談談「羅輯思維」

8)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9) 2016年度十大好書

10) 也來談談《鴻觀》

11)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12)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12) 台灣難道已淪為失敗主義的沃土?

13) 沒讀過《英文寫作風格的要素(中英完整版)》(The Elements of Style),別說你懂得英文寫作!!!

14) 【分享】台灣公共電視台-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

15) 超蝦的第九禁區(District 9)

16) 2014年度十大好書

17) 六大錯覺的操縱,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18)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19)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共生哲學

20) 【分享】台大機械教授施文彬 語錄集

21)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22)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23) 【分享】歐巴馬演說(Barack Obama Speeches)

24) 艋舺(Monga)

25) 科學真的說服不了反核四的人?

26)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27) 好玩又超刺激的高空跳傘(Skydiving)〔上〕

28)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29) 為何倡導偽科學是犯賤?

30)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累積最熱烈討論的文章

1)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2) 關於死刑,給朱學恒的話......

3) 關於死刑......

4)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5)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6) 面對中國

7) 滷肉飯,並不是吃與不吃的問題而已!

8)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9) 相由心生的超自然心理學

10) 我們需要擔心科學霸權嗎?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2017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16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15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14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13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12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10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9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8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2007年精華文章

The Sky of Gene - 再度狂賀!第六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決選入圍

The Sky of Gene - 賀!第六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初審入圍

The Sky of Gene - 狂賀!第五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決選入圍

The Sky of Gene - 賀!入圍第五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的初審階段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