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死嗎?看部好萊塢電影吧!
小時候,有天我阿嬤很認真地問我,為啥那個阿宅明明昨天就死掉了,今天卻又在電視上重生?搞得好像電視機有讓人死而復生的魔法。
當然,銀幕不會讓死人復活,但編劇可以,於是到處都是喪屍。電影中殺過的人,不管是人禍還是天災或者軍閥混戰,死過的人恐怕比地表上迄今活過的人還多許多了吧?
這本《破解好萊塢的科幻想像:11種電影裡的世界末日與科學》(Hollywood Wants to Kill You:The Peculiar Science of Death in the Movies),中文書名人畜無害,但內容其實相當險惡──兩位宅男作者──艾德華斯(Rick Edwards)和布魯克斯(Michael Brooks)要告訴你,好萊塢會怎麼殺死你!怕了嗎?
艾德華斯和布魯克斯其實是要藉著好萊塢電影殺死你⋯⋯哦不⋯⋯介紹許多好萊塢電影背後的諸多科學知識,寓教於樂。如果你喜歡看好萊塢電影,應該也會喜歡這本書;死亡是令人恐懼的,這是生物本能,但就因為會死亡,我們才會把握機會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好萊塢提供的死法有千千萬萬種,其中有許多科學的道理。
首先,好萊塢要用病毒殺死你!呃,這那門子電影情節啊?這不就是這一年多來的現實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迄今在全球已感染超過兩億人,更殺死了其中超近五百萬人,這個數字足已滅掉好幾個國家了!
嗯,如果看過2011年的《全境擴散》(Contagion),大概就會知道這部電影有多麼「先知」了! 一個美國女商人去了趟香港出差,回國後沒多久就生了重病,很快就領了便當,兒子也被感染而死亡,接觸的人快速地把病毒帶向全世界,結果全球都成了重災區,社會秩序混亂,而陰謀論者大行其道,謠言四起讓更多人感染。後來科學家研發出疫苗,但供不應求,而調查真相的流行病學家在中國受到人身威脅⋯⋯在片尾,推土機清理了中國南方的叢林,驚擾了蝙蝠讓吃一半的香蕉掉在豬圈被豬吃掉,澳門賭場廚師料理的豬,把病毒傳到女商人手中⋯⋯
基本上,以上劇情換成武漢肺炎,完全無任何違和!差別只是電影中的腦炎致死率更高,傳播速度更快。Covid-19冠狀病毒疫情始於《破解好萊塢的科幻想像》原文版出版的一、兩個月後,如果作者現在寫,恐怕又要加入許多更有意思的對話吧?當然,作者要為大家科普有關病毒的知識,包括再生基數R0、跨物種感染、零號病人、超級傳播者等等這場疫情中你存活而需的知識。
好了,我們有幸躲過這場疫情,但未來能逃過小行星的威脅嗎?如果小行星來襲,我們是不是要送一群阿宅上去塞顆核彈來消滅它?因為科學預算有限,對地球有威脅的小行星可能僅有三分之一被定位。好了,希望我們有生之年都不需要看到是否要送幾個鑽井工人上太空而大費周章。
《世界末日》(Armageddon)講述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派遣鑽油工人在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上鑽井,並用核彈炸毀該小行星的故事。科學家也想出其他方法,對付會撞上地球的小行星,但AI卻告訴大家,《世界末日》中那一套,似乎是最可行的。
即使沒有內憂外患,家園就一定安全了嗎?我們人類吃了許多其他動物,但也有大型掠食動物對人類蠢蠢欲動。我們的祖先可能為了躲避海洋中的掠食動物而演化上陸地,而我們人類也可能為了捕獵和不被捕獵而演化出更大的腦袋以及學會生火;但回到海洋面對鯊魚,人類就只能任由宰割?至少在《大白鯊》(Jaws)是如此。一個名叫艾米蒂島的暑期度假小鎮近海出現一頭巨大的食人大白鯊,多名遊客命喪其口,當地警長在一名海洋生物學家和一位職業鯊魚捕手的幫助下,決心獵殺這條鯊魚。
小時候看到那支魚翅加上背景音樂就覺得非常毛骨悚然了。可是,為了做魚翅湯而喪命的大白鯊遠高過電影中喪命的人吧?《破解好萊塢的科幻想像》教你怎麼不被鯊魚攻擊,只是你可能不會想要那麼做。
某專制強國試圖用舖天蓋地的監視鏡頭加人工智慧(AI)來監控人民已非新聞。2029年,以天網為首的人工智慧機器正試圖消滅所有倖存的人類。天網將一名T-800終結者送回1984年的洛杉磯,並將其程序目標設定為殺死女主角莎拉.康納。而人類抵抗軍也將一位戰士凱爾.瑞斯送回1984年去保護莎拉。
現在的人工智慧會不會演化出如同《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系列中的「天網」(SkyNet)呢?兩位宅男作者認為絕對有可能。在現實世界中,已經有上百萬機器人在血汗工廠中工作 ,未來還可能幫我們動手術,機器人代表了更高的效率。一旦機器人有了意識,它們會不會發現把相對低效的人類消滅自己來統治地球更有效率?有些國家已研發機器人試圖用在戰爭上,甚至可以用AI來判斷殺敵與否。國際禁令很難有效制止這種做法,因為這類研發不像核武那樣招搖,而且軍備競賽本來就是魚死網破,某大國遵守禁令,但另一大國偷偷來,世界末日還是會降臨,所以兩位宅男作者很不樂觀,但如果真有那一天,我們就是活該。
然而,我們不必等到天網來收拾人類,反正人類也差不多快生不出小孩了。不僅是台灣少子化又破了世界紀錄,而人類不孕的狀況在科學上也愈來愈頻繁,會不會有一天像《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中那樣絕望?《人類之子》是一部非常讚的科幻電影,內容非常有深度,處處充滿各種隱喻,而且其中幾幕高難度的長鏡頭是影史經典,非常值得用心細看。
《人類之子》中描述不久的未來,由於莫名的原因造成人類絕育,全世界陷入愁雲慘霧。故事發生在不平靜的英國,處處有警察、軍隊盤查以捕捉非法入境的難民,整個社會充滿著戒嚴的氣息⋯⋯火上澆油的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人——一個十八歲少年被殺,頓時人人都以為人類末日真的來臨了⋯⋯就在這完全絕望之時,突然發現一名懷孕的黑人女性,男主角帝歐受前妻之託保護這名女性,兩人於是成了各方人馬追逐的對象⋯⋯
如果仔細探究,人類能懷孕到把嬰兒生下,還真是奇蹟,這還沒提到近年雪上加霜的狀況哦——在已開發國家,男性精子品質逐年下降,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不出十年,精液都會成了空包彈,塑膠的大量使用可能是罪魁禍首。育兒費用和時間實在太巨大,已開發國家的生育率也創新低,台灣已到了死亡人口超過出生人口的黃金交叉。然而,許多希望生育的朋友卻深受不孕的狀況之苦,還好現在有先進的科技能夠處理,只是還是會衍生出諸多問題,有需要或興趣的朋友可以讀這本《設計嬰兒:基因編輯將可根治基因突變所引發的任何疾病?》(Designing Babies: How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Ways We Create Children)(參見〈製造和設計嬰兒〉)。
有些朋友,決定不生小孩,其中一個理由是,他們不想在被糟踏過的地球生下後代。近年地球極端氣候可能有上升的趨勢,而《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相似場景,居然幾次在北美出現,還影響了全球油價,只是沒電影中誇張。雖然右派政客和學者一直否認,但人類改變了氣候已是科學共識。《明天過後》中,氣候學家傑克.霍爾觀察史前氣候研究指出,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霍爾博士曾警告政府官員採取預防行動,但警告顯然已經太晚。霍爾博士急告副總統宣布北緯30度以南全美民眾盡速向赤道方向撤離,該線以北民眾要盡量保暖。就在此時,霍爾博士得知兒子山姆隻身前往紐約去營救女友,於是決定冒險前進紐約在冰天雪地中展開救援行動。
而《氣象戰》(Geostorm)則探討原本該用來拯救人類的科技會不會適得其反?在一連串前所未有的大自然災難威脅地球之後,全世界的領導人聚首,一同創造出一套複雜的衛星網路,來控制全球氣候及保護全人類的安全。但後來出了狀況,這套原本用來保護地球的系統卻反過來攻擊地球,人類要與時間賽跑,在這場全球地磁風暴毀滅一切及天地萬物之前發現真正的威脅。
《破解好萊塢的科幻想像》要探討電影中提到的「地球工程」。當然,氣候問題不僅是個科學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因為氣象戰就是政治戰!我們人類能夠控制天氣嗎?極端天氣事件又會造成多少威脅?會不會有一天,能像《氣象戰》裡那樣,能夠操控天氣為人民服務,屆時就不再有天災,只剩下人禍?這可能太樂觀了,我想天災和人禍只會相輔相成吧?地球太複雜了,不是幾顆衛星就能搞定的。
氣候變遷就是人類的惡夢,但單純的夢也有可能殺人!《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說了個現實與夢境混淆不清的故事,在夢中被弗萊迪殺死的人在現實中同樣會死亡,主角們一個個因逃不出弗萊迪所製造的「惡夢」而被殺。可是,如果要幾天不睡覺,比做惡夢還可怕吧?有些酷刑就是剝奪人的睡眠,讓人生不如死,但如果再持續下去,還真是會死人,不僅是因為容易出意外,而是生理功能潰不成軍。
另外,我們睡覺也會做夢,不管是好的或壞的,究竟夢有什麼功能?科學家提出許多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看來,夢可能是多功能的,至少和記憶的形成有關。有些時候我們的夢境非常清晰,儘管大部分醒來之後很忙就忘光,但經過特訓,是有可能做清醒夢的。恐怖電影固然很今人魂飛魄散,但確實有些在現實中經歷極殘酷戰爭創傷的人在睡夢中猝死。無論如何,要一夜好眠,兩位宅男作者建議,除了昏暗的燈光和較低的溫度,最好別在睡前看《半夜鬼上床》。
一般上來說,毒蛇猛獸很可怕,植物相對無害,但是在《食人樹》(The Day of the Triffids)中,石油短缺,為了供應民生所需,科學家運用基因改造,發明一種可以榨油的肉食植物──擁有會移動的根部、觸手可以獵食的榨油植物。 植物原本大量飼養於溫室,並由科學家控管,直到某日太陽風暴來襲。 在強光的一瞬間,世界進入改變,人類變成盲人,大批榨油植物失控出走,並以人類為糧食。只有少數人躲過此劫,他們設法扭轉一切,卻不知有人企圖暗中獨掌大局⋯⋯
其實,植物一點也不是人畜無害的,有些植物已知含有劇毒。會吃食動物的植物也有,我就在植物園見過大到能捕鼠的豬籠草正在溶解一隻老鼠。《破解好萊塢的科幻想像》舉了許多實例,原來植物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單純,它們也可能有所謂的智慧,還會形成木際網路、走迷宮和賭上一把。
冷戰在上個世紀末結束後,我們這個世紀初說不定也要經歷上一個。不過冷戰並不可怕,如果和核戰相比的話。在《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中,美國空軍基地的指揮官精神出現失常,沒有知會上級就派遣一批B-52轟炸機,向蘇聯境內的軍事重地投下核彈。最後這名指揮官被當做叛徒圍攻,當附近的軍隊占領基地後他在浴室內自殺。蘇聯大使知會美國總統,如果任何一枚核彈在蘇聯境內爆炸的話,「末日機器」會隨之自動啟動且無法關閉,地球上沒有人能夠生存。
兩個強國互射核彈,毀掉的不會只是兩個國家,而可能是全世界──當全球進入核子冬天,大部分人口可能會因為饑寒交加和自相殘殺而喪命。不必等到可怕的野心家,現在管理核武的控制系統愈先進和複雜,就讓駭客愈有機會走後門。《破解好萊塢的科幻想像》提醒我們,現在距離「末日時鐘」(Doomsday Clock)的午夜只剩兩分鐘。
看到以上各種死法,能夠老死,看來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劇情圍繞著一名出生時身體年齡為八十歲、身體會隨著時間流逝日漸年輕的男性班傑明.巴頓。
不是所有動物都會衰老,雖然必將有一死,但可能是被吃掉或意外喪生。很不幸的,我們人類就是會衰老。有些動物,幾乎就能長生不死,雖然你不會想成為形態和構造簡單的渦蟲或水母,但我們有信心,學理上來說,衰老並不是完全無法避免的,兩位宅男作者似乎很看好不再有衰老,身體只要回廠維修保養的未來。
《別闖陰陽界》(Flatliners)故事敘述寇特妮等五名醫學院的學生執行「瀕死經驗」的試驗過程,這過程將觸發參與者本身過去的悲劇黑暗歷程,並逐漸危及他們的生活。
過去因為要鑑定死亡不容易,導至有多起活埋的慘劇,甚至還有安全棺材的設計,可是現代醫學的進步,讓許多瀕危的病人都可以倚靠各種急救和維生水段苟延殘喘,甚至成了植物人都能再活個幾十年。科技還讓我們知道有種讓病患意識清楚但處於植物狀態的閉鎖症候群。也有些人經歷了瀕死經驗,都看到過燦爛的光芒。《破解好萊塢的科幻想像》提到,未來甚至可能有複製大腦而永生不死的方法呢!
喜歡以上電影的話,別讓好萊塢殺死你,先下手為強,用《破解好萊塢的科幻想像》逆襲好萊塢吧!
<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破解好萊塢想要殺死你的科幻想像
2020年9月3日 星期四
TENET天能宇宙
你去二刷《TENET天能》了嗎?
我這週和老婆又去看了一次《TENET天能》,得到一種極為難得的體驗。首次有電影能讓我不到一週就去二刷的!然後短時間內續〈TENET天能・能天TENET〉再打一次嘴炮寫文章的。更難得的是,看第二次居然比看第一次好看!
為了避免朋友誤觸雷區,先賣弄一下科普。雖然首刷《TENET天能》時還沒被搞得暈頭轉向,可是回來後當然就把網路噴湧而出影評和YouTube影片找來腦補⋯⋯哦不⋯⋯來更加理解《TENET天能》,現在實在不難找到許多文章和YouTube影片在用各種資訊圖的方式呈現各角色的時間軸和科普知識等等。不過《TENET天能》中,有個比較古怪之處,我還沒看到有人在討論,如果我錯了,請立馬指正我。那就是兩派人馬在搶奪的「鈽241」(Plutonium-241)。
鈽(Plutonium)作為核武材料是人儘皆知的,有何古怪之處?最常用作核武原料的,有鈾和鈽沒錯,可是那主要是鈾233、鈾235和鈽239。是因為鈽241無法核裂變嗎?其實不是,鈽241理論上是可以像鈽239那樣核裂變而成為核武和核能燃料的,可是使用鈽241有兩大問題,一是鈽241是人工製造的而非天然存在的,二是鈽241的半衰期只有14年,也就是說,14年後,有一半的鈽241就會衰變成不能核分裂的鎇241(Americium-241),核彈要放多久才會派上用場很難說,怎麼可能用半衰期這麼短的鈽同位素呢?
去搶奪鈽241的過程不能說完全不合理,軍方不會想用鈽241去製造核彈,是因為半衰期不夠長,可是恐怖份子就有可能,因為恐怖分子恨不得立馬把鈽241投入戰場,半衰期搞不好愈短愈好。可是鈽241本身在《TENET天能》中並非重點(而事實上他們搶的根本就非鈽241)吧?那麼為何還設定了鈽241這個詭異的存在呢?關於這點,我只能說會不會在鈽241和14年/2的數字正反上呢?諾蘭連這都不放過?
因為接下來是談二刷的體驗,不免就要一再談到電影中的內容,如果還沒看過《TENET天能》,請迷途知返,以免深陷雷海。
原本我以為 《TENET天能》並沒有超越《全面啟動》(Inception),可是我錯了!諾蘭這次不僅創新了電影藝術,甚至還讓許多觀眾也參與了行為藝術,創造出觀影以外的多種體驗。諾蘭的電影,把抽像的時間,化為膠卷而具像化,他這次把時間玩弄得極質,也讓二刷的觀眾續繼經歷整個電影再經歷的時間。每再刷一次《TENET天能》,就是透過逆轉門,讓你逆轉回到故事開頭再順向地把故事再經歷一次,你事實上,就參與了《TENET天能》的特訓。
《TENET天能》的故事極為緊湊,首次觀看時,很多細節都不免的要遺漏,《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教你擺脫六大錯覺的操縱》(The Invisible Gorilla:How Our Intuitions Deceive Us)作者克里斯.查布利斯(Christopher Chabris)、丹尼爾.西蒙斯(Daniel Simons)在哈佛大學的一個經典實驗讓許多高材生看不到明顯的大猩猩:
在首次觀影時,尤其在電影前半段,絕大多數時候大家都難以看到眾多細節。因此二刷的樂趣,就在於在許多方面,我們其實像是在看一部新電影,因為已經用全新的角度來理解,這和《TENET天能》諸多角色進入逆轉門回到過去去幹新的勾當,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因為知道了劇情的發展,許多主角間看似莫名其妙的對話,也有了新的意義!
《TENET天能》主角們在來回穿梭逆轉門,在同一時間段發展出多個時間軸,整部電影完全沒有任何一個多餘的鏡頭和場景,兩個小時半也只是把他們這多個時間軸的故事截取最最最精華的部分而已,而電影以外有大量的故事在發展,觀眾必須自己腦補上去,所以《TENET天能》也讓我們各自成為了整個宏觀的天能宇宙的編劇,在找尋各種評論讓自己能看懂《TENET天能》的同時,也參與了鏡頭外故事的討論。
因此,無名的男主角和Neil,怎麼會是故事薄弱的人呢?就連大反派Sator,故事早寫在龐貝古城遺址的石板上,從蘇聯解體時挖鈽到成為心靈扭曲的軍火商,也都很有故事。雖然主要劇情中只有相殺的夫婦,但也非沒有任何情愫,像男主角就明顯愛慕女主角,而自甘淪為工具人啊。
因為二刷時,比較能泰然自若地看到那些發生過的已經發生了的事,重看也只是再度成就《TENET天能》,除了能好好欣賞配樂了,當然也能夠更好地欣賞《TENET天能》的諸多創新,例如把許多科學或科幻元素像是熵、時間、反物質、祖父悖論、CPT對稱等等形成多種鉗形戰術對觀眾的腦袋作多方突擊;還有,要緊湊且不留太多破綻且氣勢磅礴地架起天能宇宙,這只有導過多部入圍IMDb前250大的大片導演才有足夠的功力作到;當然《TENET天能》的動作場面之精彩就已值回兩刷票價。
另外,我高度懷疑,能在正式上映不久就快速整理出文章的,除非是觀影經驗異常豐富到能夠補捉到那些細節,要不然就是早受邀觀看了特別招待的場次,然後在正式上映的早上就衝去二刷。因此,二刷才不是簡單地把一部電影重看一次而已,而是考驗自己能否在快節奏下能夠補捉到那些細節。
在閱讀和觀看《TENET天能》那些多得不勝枚舉的評論和影片時,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幾乎所有文章也好、YouTube影片也好,都至少有一兩個小錯誤(我的也不例外吧),把電影裡頭的一些細節也好、劇情設定也好搞錯。但因為不影響他們的結論或提供的主要資訊,因此也不一一展開調查了,只是想說,人的記憶還真是有限,兩個小時半之內記不清的,腦袋就會創造出新記憶拼圖,又或者對於同一件事,不同人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吧!
看來該準備三刷了嗎?
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TENET天能・能天TENET
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TENET天能》(TENET)無疑是本年度最令人期盼的大片,沒想到還沒上映,先迎來了2019冠狀病毒病( 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該死疫情,像在電影院裡觀看《TENET天能》這件事本身,在許多國家都成了和電影中諸多場景一樣刺激甚至致命的一回事了!
還好台灣疫情控制得當,才能在歐美哀鴻遍野時,居然能比美國和許多國家都還早上映這部巨作,反而是美國那麼不只要防該死的冠狀病毒,還要防台灣阿宅爆雷過去。因為期待實在太久了,看到許多討論後,就決定第一天去看,從此不僅不怕被爆雷了,還可以爆雷給別人,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BUT),如果你真有看過《TENET天能》,請告訴我如何在阿宅們進入狀況前就把雷爆完?
所以儘管放心,你文章讀到至少三分之二,我都還沒法爆雷的,只是後頭三分之一等看過《TENET天能》再來吧。只要看過《TENET天能》錯的預告片,就很清楚,這次諾蘭要玩的,才不會是粗淺的時間旅行,而是反轉時間:
其實,這才是對的預告片:
有些影評在《TENET天能》正式上映前看過《TENET天能》後,因為無法爆雷,就只能說《TENET天能》是《記憶拼圖》(Memento)+《全面啟動》(Inception)+《星際效應》(Interstellar),請同情他們,那樣說至少能讓還沒看過的朋友知道這部電影有多變態吧?至少,大家都一致同意的是,《TENET天能》真的要至少看兩遍,和一個便當吃不飽,那你需要再多吃一個,有異曲同工之妙。一部電影預設就是得看兩遍,難怪大家會視諾蘭為電影院救星⋯⋯
諾蘭一向堅持到原景去拍攝,《TENET天能》中的場景跨越愛沙尼亞、義大利阿瑪菲、印度、丹麥、挪威、英國和美國,在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全球的時代,有再多的銀彈,短期內也不可能出國到這些國家去旅行了吧?所以除了上電影院去看,還能怎麼辦呢?疫情都還不知會重創各地多久,近年也不太可能有這種膽敢到這麼多國家取景的大片了吧?
如果只是簡單地玩時間旅行,還會是大神諾蘭想幹的嗎?時間旅行在科幻作品中被玩到爛,其歷史可參考《我們都是時間旅人:時間機器如何推動科學進展,影響21世紀的人類生活》(Time Travel: A History)(請參見〈我們都是時間旅宅〉)。儘管如此,我仍認為《TENET天能》其實並沒有超越《全面啟動》這個巔峰之作(但有超越《星際效應》),雖然對大多數觀眾而言,燒腦的程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章作夢是人皆有之的經驗,但是你來逆轉時間看看嘛。
只是,相較《全面啟動》,《TENET天能》裡的主配角,幾乎都沒有故事可言,他們僅是為《TENET天能》跑龍套,雖然這簡直是太符合電影的設定了,因為就連主角自己也是為自己跑龍套而已,他甚至連名字都不曾出現,大概是因為知道他名字的人,都被逆轉子彈⋯⋯
《TENET天能》裡頭唯一算是有故事的人物,是女主角Kat,她的存在簡直就是雪中送炭,而非畫龍點睛,否則《TENET天能》就只是一群宅男玩007遊戲加奪寶奇兵最後來個猶如宅男打電動的大戰,真是宅到爆錶!這和《全面啟動》中,主角不僅有血有肉,連內心深處都深深觸及,是無法同日而語的。
諾蘭自己就是想拍部宅男⋯⋯哦不⋯⋯諜報片,但卻是部在設定上標新立異的諜報片,當然《TENET天能》也非首部加入科幻元素的諜報片,可是這個科幻元素本身就讓《TENET天能》裡的打鬥和飛車追逐還有兩軍作戰等動作場景新穎到不行,更甭提其難度之高,一部動作諜報科幻片能巧妙等融合這麼多元素來創出絢麗的火花,除了諾蘭還有誰能辦到,這不是神片,那什麼才是神片?
《TENET天能》雖然片長不算短,在冬天放映會爆掉很多人的膀胱,可是卻緊湊到不行,加上時間軸的設定,你看的電影並不是兩個半小時,而是至少好幾個小時的哦⋯⋯如果看一次無法進入狀況,不要難過,反正連演員們從頭到尾都不知道自己在演啥。沒關係,諾蘭早預料到你的困惑,所以他會一再送你一句:「別試著理解它,感受它。(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
就因為諾蘭是個說故事的項尖對決⋯⋯哦不⋯⋯高手,所以有些科學知識居然因為電影而人儘皆知,像是《星際效應》就把相對論、多重宇宙、重力、蟲洞、黑洞、事件視界等等搞成流行詞彙,比許多科普作家窮盡一生的努力都不一定辦得到的都搞定,讓許多科工阿宅又羡又嫉(參見〈讀完這本書,你會再看一次《星際效應》〉)。
於是,為了讓大家懂得些《TENET天能》,我當然要趁機賣弄科學知識為大家介紹一下《TENET天能》會提到的一些概念。
首先,是「熵」(entropy),這個在理工科阿宅們大一上普通化學和普通物理時,就成了收集達成二一的點數用的。很多人對「熵」的理解是「亂度」。可是,那什麼是「亂」呢?誰規定什麼是「亂」?難不成你才亂,你全家都亂?
為了不讓非理工出身的朋友腦袋混亂(熵增了?),或讓理工宅重溫像是薛丁格貓(Schrödinger's Cat)那樣猶如生與死的沒當與被當的量子疊加態,簡單地說,所謂的「熵增」就是更加失序的狀態,而從有序到失序,是宇宙不可逆的過程。然而,這和我們的經驗有異啊,如果只能失序,那麼像我們這樣有序的生物體又是如何存在?
如果可以有序,有誰想要失序?這其實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因為孤立系統自發地朝著熱力學平衡方向──最大熵狀態──演化,可是我們人體這個非孤立且不封閉的系統中,其實是透過加速宇宙熵增的過程來短暫地創造有序的。這個故意創造出來的有序也只是暫時的,我們最終仍逃不過宇宙總熵增加的力量,所以才有生死病死,而宇宙也會成住壞空。
打個比方,我和老婆最近買了拼圖回來玩。對拼圖來說,拼對的組合只有一個,而且少一片拼圖、多一片拼圖也不行,這麼有序的拼圖在上千片拼圖的所有組合中,只能有一個,實在是太有序到不行了吧?因此,要拼上這千片拼圖,是很花時間和能量的,極有可能是遠超過印製、切割和打散這些拼圖所需的時間和能量,我們就是在增加宇宙總熵的情況下把拼圖弄回有序狀態的。
儘管如此,應該不會有阿宅乾脆直接買拼好的就好吧?如果要如此,你買的不叫拼圖,叫海報⋯⋯有序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這也是為何想要時間倒流,成了我們人生中多次重現的議題。無序的狀態有千千萬萬種,而有序的只有一種,機率上哪個比較有可能呢?要拼上千片拼圖的一部分都很花時間和能量,最令人害怕的是我們家的貓不小心上去玩⋯⋯牠的小動作就成為我們的大動作⋯⋯
我們家的拼圖,當然是老婆和我辛辛苦苦拼出來的,在自然界中,一個分隔的容器中分別裝著兩個同溫氣體,是不可能自發地變成一邊溫度高一邊溫度低的,除非有一個數學物理學大師詹姆斯·馬克士威(James C. Maxwell,1831-1879)提出的馬克士威妖(Maxwell's demon),故意讓運動速度快的通過閘門到特定的一邊,然後反之讓運動速度慢的通過閘門到相反一邊。而在拼圖上,老婆和我就是那隻馬克士威妖。
因為宇宙的熵總是往增加的方法演化,是單向不可逆的,這也成了時間流向的準則。可是,也因為熵增是機率更大太多的可能,不代表孤立系統的熵减就不可能發生,所以也有物理學家提出漲落定理(Fluctuation theorem),指出孤立系統的熵减的機率並不為零。也就是說,沒有錯,有序的拼圖還是有可能自發出現的!只是機率極小而已。
然而,也有物理學家,如《七堂簡單物理課》(SETTE BREVI LEZIONI DI FISICA)作者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量子重力領域的開創者之一維理(Carlo Rovelli)在The Order of Time這本書中提出時間不存在的概念,認為時間只是我們主觀的感受,而非客觀的存在,因為有序與無序也可能是我們主觀認定的,如此一來就沒有所謂的熵增熵減的問題,而客觀的時間也不復存在。
把時間玩到極致的還有另一部科幻神片《異星入境》,如果你知道一個事件一定會發生,你還會去做嗎?
對於其中的時間哲學,超級歪的影片解析得非常精彩:
回到《TENET天能》,因為諾蘭玩的不是一般正統的時間旅行,還會出現所謂的祖父悖論嗎?就是有個阿宅回到過去殺掉他祖父,請問他還會存在嗎?如果他不存在,他又怎麼回去殺掉他祖父呢?這不就成了邏輯上的無限悖論迴圈嗎?
談到迴圈,很多人都會提到,《TENET天能》劇名原意是「信條」,是出自龐貝古城遺址中所發現的稱之為薩托方塊 (SATOR SQUARE)的石板,反派的小孩顯然也有去龐貝城瞻仰過這塊石板,這個石板很好幾個方向都成為了迴文:
圖片出處
上面的出現的五個字,在電影《TENET天能》中全都有出現哦!自己去電影中找吧。
《TENET天能》電影前半段大部分場景就像是兩個宅男在闖關要去打大魔王,雖然有精彩的片段,像是開場就爆破歌劇院,然後再弄了台真的波音747去進行恐攻,不過乾嘛不弄台波音737 MAX去撞,反正也飛不了,到了電影中場才休息⋯⋯哦不⋯⋯來個大轉折,進入狀況的觀眾才恍然大悟,還未進入狀況的就只能看他們繼續莫名其妙地闖關打大魔王⋯⋯於是,看完《TENET天能》就會要二刷,要不然連前半部都白看了⋯⋯
以下就要開始爆雷了,還沒看《TENET天能》的朋友,雷海無邊,回頭是岸哦!
先來中場休息,看個無雷的幕後花絮吧:
雖然諾蘭沒明說,但是《TENET天能》其實應該是諾蘭宇宙的一部分,就像漫威宇宙或DC宇宙一樣,畢竟他也拍過DC宇宙的「黑暗騎士三部曲」。話說未來地球已經是到了《星際效應》那樣民不潦生的地步了,而主角庫珀(Cooper)去尋找的星球又不知有沒有譜,發明能逆轉整個星球的熵的女科學家卻反過來把演算機送到過去,水深火深的人們在墨菲(Murphy)解開重力之謎之前是悲痛欲絕,乾脆想儘辦法誘導現在的壞人把地球整個毀滅,然後也不管什麼祖不祖父悖論了啦⋯⋯ 我得不得的,別人也甭想得到⋯⋯
《TENET天能》最燒腦的,是他們不斷進入逆轉時間的逆轉門中,正逆反、反逆正,跳進來,又跳出去了,打我啊笨蛋:
就因為這個跳進來又跳出去,整個劇情變得極為複雜,又壓縮在短短兩個小時半中,你看到故事線不是交錯進行,而是同時進行,看一部《TENET天能》等於看多部電影,難道二三刷都值回票價⋯⋯
多個時間軸重疊,雖然男主角心裡頭苦,但男主角不說,畢竟他一直轉過來轉過去,多個自己在時間軸上重疊時在幹嘛,也都是機密了,因為知道的人都幫他擋子彈了⋯⋯
這個多時間軸的反覆進行,如果要搞得稍微清楚一些,就來看看這個影片吧:
原來從頭開始,主角就已布了局,許多事件的真相才令人恍然大悟,原來前半段我們都錯失太多太多細節了,這些要二刷才能再發現,如果不二刷,那是不是就白看了?諾蘭果然能拯救電影院!而且要看清細節,IMAX不是最好,而是唯一的選擇XD
這是超粒方的二刷建議:
即使《TENET天能》兩個半小時異常緊湊的劇情和節奏已讓人喘不過氣了,可是還有許多重要劇情其實是在電影外展開的,例如主角是怎麼認識尼爾的?他們在逆轉時間中等待回到過去的時間點中間都幹了啥?主角是怎麼撐起一個龐大的神秘組織的?
回到科學的問題,他們在逆轉時間時,電影用類似倒轉影片的方式處理,而他們在行動時要帶上特殊的氧氣罩,否則無法從肺中逆熵地吸到正熵世界中的氧氣,那麼主角衝去玩飛車大戰的那台車又是怎麼一回事?難不成車也是經過逆轉門?否則他該如何操控?如果車是逆轉時間過的,那又如何燃燒順時空氣中的氧?難不成車中也有逆轉氧氣筒來供氣?為裡頭的設計找科學上的破綻,很可能會成為許多理工宅可以玩上一陣子的遊戲,所以二三四⋯⋯刷就只好手刀衝去⋯⋯
張貼者:
Gene Ng
於
上午10:04:00
0
意見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操縱與欺騙的釣愚經濟學
2008年金融風暴,差一點毀掉了整個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金融市場混亂到美國政府不得不用納稅人的錢去救,然後一群闖了大禍的貪得無厭銀行家仍坐領了高額分紅落跑,除了無辜的平民百姓,沒人為這場風暴付出真正的代價,也沒人真的負了責任。
歐巴馬就任的八年,美國經濟貌似恢復了元氣,但似乎還未回到金融風暴前,雖然一堆美化過的數字例如就業率很好看,可是創造出的新工作,大都是低薪就業機會,金融風暴後美國的經濟成長,幾乎完全被極少富人賺走,99%的民眾仍幾乎一無所獲。無論是民主黨也好,共和黨也好,幾乎沒有任何傳統政客能對這種不公不義的現場有所改善的作為,幾乎全都被華爾街菁英綁架,他們有些甚至不願承認這樣的現象是需要改變的不公不義,更變本加厲地認為這是有能力的人應得的。
傳統政客這八年來的不作為,直接導致川普跌破所有主流媒體和知識份子眼鏡的上台,因為很多傳統上支持民主黨的選民倒戈了,或者乾脆不出來投票,否則希拉蕊也不會在贏了超過兩百萬普選票的情況下慘敗。川普的上台,可能也意味著有夠多的民眾對自由市場資本市場感到厭倦,雖然川普本身就是個從自由市場受益的商人,所以他口口聲聲要讓美國偉大起來,究竟是騙選票圖利自己,或是真的挑戰傳統制度還人民公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有部好片《大賣空》(The Big Short),改編自美國最富盛名的財經記者麥可‧劉易斯(Michael Lewis)的同名暢銷書,片中用紀錄片手法,追蹤了幾個及早發現美國房市即將崩盤而摧毀經濟的投資客,他們不約而同地作空所謂的「債務擔保證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和數家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對賭,在金融風暴期間狂撈了一筆。電影非常寫實和諷制地拍出一大群房仲、銀行家、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等的狠狽為奸、胡搞瞎搞。
《大賣空》很生動地描繪了市場失靈,片中還邀請了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客串一幕解釋「合成CDO」是啥。理查‧塞勒是行為經濟學之父,他有本好書《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描述了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史,以及早期主流經濟學的假設有多不現實(請參見〈經濟學家說人理性而自私,但我們的判斷,常是不合理性的不當行為!?〉))。
在行為經濟學的發展中,耶魯大學的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也有許多卓越的貢獻,創立了行為金融學,他是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提出不對稱資訊理論的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艾克羅夫(George A. Akerlof)合著了這本好書《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Phishing for Phools: 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艾克羅夫的太太,就是當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珍妮特‧葉倫(Janet L. Yellen)。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釣愚》挖掘出真實世界影響所有人甚鉅的各行各業釣愚實例,他們並不反自由市場,而是要提醒釣愚是全球自由市場的現象,要參與自由市場的所有人們要小心千萬別被騙上鉤!
經濟學鼻祖蘇格蘭哲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1776年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提出,市場「猶如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操縱……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自此,現代經濟學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均衡:一旦達成經濟均衡,人人都能獲得最大利益,任何干涉只會弄巧成拙。雖然「看不見的手」這比喻在全書只出現了一次而已,但卻成了經濟學的信仰。
艾克羅夫和席勒認為這樣的結論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在完全自由的市場,人們不只有很多選擇的自由,也會出現各種釣愚之人,利用人類在資訊或心理上的弱點,操縱和欺騙他人以獲致最大利益。在上述《大賣空》的案例中,只是釣愚五花八門手法的冰山一角而已,《釣愚》當然也提到了其過程和影響。艾克羅夫與席勒提出提出「釣愚均衡」的新觀點,羅列與每個人生活最相關的各領域釣愚實例,令人嘆為觀止。
這本書可讀性很高,沒有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卻有許許多多你我看了都會會心一笑的熟悉例子,因為釣愚現象,在我們的社會中確實無處不在,在自由市場中固然有許多交易是公平的,但是仍有不可忽略的「釣愚者」(phishers)和「被釣上鉤的愚人」(phools)。他們在《釣愚》前兩章用釣愚事例和釣愚均衡來說明它們如何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在第二部探討各種釣愚的奇觀。
精準掌握人性弱點的廣告商只提供傳統上以為的廣告而已嗎?主流媒體本身就是廣告商,製造大量和事實有落差的訊息,我們真的可以把電視上的新聞當真嗎?我們自以為知道廣告是假的,但真是如此嗎?只要有腦的人都知道,美妝品廣告中的女星全都是天生麗質,才不是用了那些產品才變正妹,可是有種對在周年慶買產品的朋友說說實話看看,多半會被刪朋友加封鎖;甚至連大選本身的政見都可以是純粹的廣告,要不然你說說川普競選時提出的政策,哪些有可能真的會實行?哪些是騙選民用的?
買車、買房、刷卡時,都可能被當冤大頭,連熟知箇中道理的作者也不例外,多花了錢買了一開始沒想要的產品,剛開始還自以為划算,等到付出的一堆金錢,卻享受不到原本想像的好處,已經太晚了,結果一堆人背上了車貸、房貸和卡債,生生世世為奴。因為行銷太成功,這些債務的膨脹,加上連賣買者都已搞不清楚實際內容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近年已重創全球經濟一次!
選戰、金權政治與遊說,是民主政治的毒瘤,然而這些毒瘤沒放鬆過,即使民眾已感到厭惡,不過聰明的政客仍舊能夠遊刃有餘,反正某些政客黑掉了,就會有人取而代之。《釣愚》裡提到的,政客巧妙地大玩兩手策略,可以即贊同又反對某些政策,或者用上數千頁才撰寫某些極為複雜的法案,在裡頭埋下一大堆漏洞日後用來走後門,或者讓通過的預算或監管有一大堆限制而無法有效執行,更甭提直提涉及利益交換的遊說,《釣愚》提到的僅是冰山的一小角。
在美國只要吃下肚的東西,不管是食品或藥品,都要經過著名的食品藥物管理署(FDA)監管。《釣愚》探討的釣愚對象不只針對一般民眾,還包括企業如何鑽漏洞,讓由專家組成的FDA也上鉤。《釣愚》揭露出的藥廠釣愚現象,當然又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除了一般的食品,菸酒也是容易讓人失去判斷力的玩意兒,作者主張用增稅等方式去管控,才是對全民有利的。
自由市場資本市場,最令支持者盛讚的,是其旺盛的創新能力,無謂是網路服務或實體商品,今天有大量十年前連想都不曾想到的創新,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行為和生活。我們還能想像沒有臉書、LINE和智慧手機的生活嗎?可是《釣愚》卻要大膽地指出,創新不總是有利也可能有其危害,包含臉書。《釣愚》要我們瞭解,沉迷臉書的世界,換來的可能不是快樂。臉書盛行後,我們也許聽說過一個新詞「同溫層」,這可不是大氣科學的專有名詞,而是臉書的資訊篩選機制讓我們更容易只看到自己本來就想看到的。
我們難道該認命被這些釣愚高手操縱嗎?艾克羅夫與席勒兩位經濟學大師當然不會要我們坐以待騙,他們也提出許多實例來說明一些防患未然的制度之建立,在商界和政府都有為全民著想的英雄出來建立標準和監理方法。不過面對快速發展的商業環境,法規的落後,在各國也都是事實。他們主張,政府仍需要學習如何在不干涉市場的情況下管理市場。
《釣愚》是本讀起來令人嘖嘖稱奇的好書,每一章提到的故事,改編成電影都應該相當有看頭。當然為了整理出大量事例,許多案例都只能是點到為止,但整體而言也讓人可以綜觀市場中無奇不有的釣愚事例,讓我們認識到各種釣愚手法有多高明和嚴重,如果放任不管絕非全民之福!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再見瓦城的夢想之路
身為東南亞長大的華人,去捧場看《再見瓦城》(The Road to Mandalay),是很合理的。
電影的劇終,讓人感到很震撼,而且是種莫名其妙的震撼。散場時,從其他觀眾的表情,大致也能看出,大家大多有相似的感受。
散場後偷聽其他觀眾的評語,老實說,大多不佳。我不敢說《再見瓦城》是部大爛片,因為確實說了個有深度的故事,而且演員的表現也非常專業。
台灣演員過去有個毛病,就是無論演什麼劇,都難改明顯的台灣腔,彷彿口音的模仿不是表演的一部分。而柯震東和吳可熙,他們不僅把雲南方言學得很像,也演得就像東南亞華人。以前在僑生大學先修班唸書,認識不少緬甸僑生,他們之間就是用那樣的雲南方言溝通,聽電影裡的雲南方言,感覺又回到了廿年前,剛來台灣,一群僑生在一起鬼混,天天捉人阿魯巴的日子⋯⋯
東南亞有十個國家,每個國家多少有些華人,來自中國不同的省份,說著不同甚至之間完全無法溝通的話,有著五花八門的故事,也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認同。我認識的緬甸僑生是一群很講義氣,平時很和善的朋友。我們也知道,緬甸華人因為身在他鄉,平時得忍氣吞聲,可是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沒發威就是病貓,我們曾看到得吋進尺的人被他們架起來喊媽媽的樣子。
我沒有在泰國接觸過緬甸華人,只是從台灣的緬甸朋友那裡知道,他們在緬甸的日子很苦,緬甸是世界上最封閉落後貧窮的國家,雖然他們有亞洲最值錢的天然資源。從緬甸僑生那裡也知道,他們來台灣唸書這件事,當年甚至是不能讓軍政府知道的。
《再見瓦城》說的是一群人的悲劇,出身於緬甸的華裔導演趙德胤,當然非常清楚他們的處境。雖然電影中絕大部分場景是發生在泰國,可是片名《再見瓦城》中的瓦城,卻是緬甸第二大城曼達拉(Mandalay)的中文名,是舊王朝都城,據說緬甸移工在泰國賺到錢之後返鄉,歸途會經過瓦城,在這個舊皇朝古都買禮物,光榮回家。據說有網友看到《再見瓦城》,以為連鎖餐廳瓦城要結束營業了(真不知為何賣泰國菜的餐廳用緬甸城市命名XD)
我有位在泰北當過替代役的學弟羅聿,在那裡待一年,見識過的奇聞異事,比大部分台灣人在台灣一生可能都還多,我在瓦城餐廳聽了其中一部分,吃飯過程一直在找掉在地上的下巴,比我看過的大部分小說都精彩,要不是很多事情寫出來會被暗殺,我都想幫他出書了。他因為好奇,曾經潛入緬甸去接觸當地華人,這是他知道的部分:
有趣的是,通常臘戌的雲南人到泰國工作,會先到泰北清邁或清萊的鄉下一段時間,依靠在親戚或朋友家,熟悉環境後才到曼谷。但可能為了劇情速度,蓮青才偷渡到泰國第一天,就直接前往曼谷,這是一個很少見的情況。曼谷做為首都,大概是全泰國執法最嚴格的地方,從北方來的非法勞工一口氣從泰北邊境殺到曼谷找工作,一來是不太可能找得到工作(就像電影演的那樣),二來是可能在找到工作之前就已經先在路邊被警察逮捕了。因此我覺得蓮青應該多在泰北待一段間才是,至少先去清邁碰碰運氣,有基礎之後再往曼谷。
絕大多數的雲南華人,尤其是來自臘戌的,在泰北或多或少都有遠房親戚,泰北過去因為李文煥和段希文等人領導的孤軍,在當地有將近100個華人村,因此泰北華人村應該會是作為緬東雲南華人前進曼谷的一個重要中繼站。電影中忽略了泰北華人村,只有在蓮青要辦假身份證的時候,三番兩次跑去清萊山上(就是泰北華人村分布的範圍)。一般的緬甸華人辦身份證,會先在泰北華人村熬上一段時間,因為那邊申請難民證和假身份證比較容易,但電影的邏輯是先到曼谷迅速賺錢後,再去泰北鄉下辦身份證,很特別。
其實,我是讀到了這篇〈《再見瓦城》在金馬獎的大失敗為何實至名歸?〉,也有些感觸。這部電影號稱是趙德胤從獨立製片轉為商業作品的首部長片,不過感覺上卻是部半成品藝術片。導演以紀錄片手法拍攝,應用了很多長鏡頭。有影評認為長鏡頭的記錄片手法很寫實,但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長鏡頭的記錄片手法上!
《再見瓦城》的記錄片手法,無疑可以讓觀眾冷眼旁觀緬甸移工在泰國的血汗生活和挫折,可是電影有電影的語言,硬用記錄片的手法,本身卻又不是真的記錄片,會兩頭不著岸。記錄片,可以有旁白評論,可以有當事人現身說法,可是劇情片卻不行,結果反而讓觀眾多處摸不著頭腦。而且如果只是要刻畫緬甸移工的困境,寫篇詳實的報導,效果可能更好。拍劇情片就該用劇情片擅長表達的。
有些長鏡頭,當觀眾期待一些平淡無奇的鏡頭是否要出現什麼轉折,可是卻什麼也沒有發生,例如阿國把要拿給蓮青的東西丟在餐館老闆桌上,阿國離去後好一陣子,畫面都還沒切換,電影似乎想營造一種老闆完全不鳥阿國丟在桌上的東西的尷尬的氣氛吧,可是感到尷尬的,恐怕是觀眾,因為我原本以為阿國會回頭把阿闆扁一頓之類的。電影剪接同樣是Matthieu Laclau,賈樟柯的《天注定》卻是部大師之作。
另外,遠距離拍攝的長鏡頭記錄片手法,另一大問題是,觀眾太像是冷眼旁觀者了,以致於和故事主角無形中也疏遠了距離,所以我們也只能冷眼看著劇情的發展,感覺他們倆的故事,和搭公車捷運時看到的陌生人的事,一樣疏離疏遠。像是蓮青離開工廠,阿國在工廠裡暴走,我們「知道」他不爽,可能那樣的拍攝手法,卻又要我們冷靜地知道他不爽,而不是融入去體會他不爽。
或許導演也試圖營造出移工悲苦的困境吧,然而據我瞭解,很多敢到外面的世界闖蕩的人,一般都不是那種悶悶的個性,但電影裡很長的鏡頭,阿國和蓮菁很少對話,有也是簡單幾句。我很多緬甸僑生朋友,大都是活潑開朗樂觀型的,很難想像個性悶悶的人敢偷渡到泰國去打拼。
另外一個問題是,電影中阿國和蓮青甚至肢體和言語上的互動,當蓮青在和介紹她特種工作的人談時,表明阿國是她男友,我都懷疑是我聽錯了,還是字幕打錯。我到那時,都一直以為他們是在搞曖昧,阿國只是個工具人而已,完全看不出是男女朋友的樣子。
或許編導想刻畫的是純純的愛,可是說服力實在不強。因為他們之間的對話太少,看完電影都還搞不清楚,他們是怎麼思念家鄉,為何蓮青要到台灣,為何阿國只想回緬甸做小本生意,我們完全無法理解他們究竟對未來的想像如何同床異夢(哦不,他們沒同過床),而只是被「告知」很多關鍵的事情。
像這樣的事情在劇情片,觀眾應該要能從他們的對話或互動中自行發掘,而非被「告知」;另外,瓦城唯然是緬甸第二大城,基礎建設和第一大城仰光完全不能比,更何況其他城市如蓮青來自的臘戌。蓮青一開始堅持要待在城裡,後來也想回到城裡,從小城市到大城市的悸動和憧景,電影也沒表現出來,又是被「告知」她想到城裡。
或許也就因為如此,當阿國翻牆進去蓮青的房間,後來迅速發生的事,才會把絕大部分觀眾嚇得無法思考吧。不否認那樣子有極強的張力,可是張力後上的卻是謝幕的字幕啊,這不知算不算合理。
《再見瓦城》提名金馬獎六項大獎全都落空,或許並非沒有道理。這是部有好故事說的電影,不過也因為一些手法,表現得差強人意。曲高會和寡,但和寡未必曲高,作為試圖在院線上映的電影,在不犠牲藝術的同時,如何好好說個故事,導演還有很多要學的吧?
閱讀全文...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絕地救援的火星任務
叫好又叫座的好萊塢科幻片《火星任務》……哦不……《絕地救援》(The Martian)被棒為大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十年來最佳的電影,我不僅同意,還想補充上「絕對是」,而男主角麥特‧戴蒙(Matt Damon)真的又創演藝事業高峰,在火星上的獨角戲,演活了一個理性又冷靜又幽默的科學家!
《絕地救援》的原著小說《火星任務》,是安迪‧威爾(Andy Weir)在 2011 年自費出版的科技驚悚小說,是他的處女作。他父母分別是微粒子物理學家及工程師,而他是熱愛物理相對論、軌道力學和火箭的電腦程式工程師。《火星任務》 裡頭有大量真實的科學,連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都讚嘆不已,主動邀請他參觀 NASA!
有人說《絕地救援》是火星版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因為麥特‧戴蒙在那飾演一位等待同胞到來的科學家曼恩博士(Dr. Mann),和《絕地救援》裡等待救援的植物學家,一邪一正,相映成趣!加上《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麥特‧戴蒙是第三回守候援兵了吧! 無獨有偶,飾演戰神三號探險隊長瑪麗莎‧露易斯(Melissa Lewis)的潔西卡‧雀絲坦(Jessica Chastain) 也在《星際效應》擔任要角,飾演長大後的女主角墨菲(Murphy)。
我對《絕地救援》的評價要比《星際效應》高,因為後者還是有些灑狗血賺熱淚的煽情戲碼,然而《絕地救援》,編導卻很平實地呈現了一個在火星上等待救援的植物學家馬克·瓦特尼(Mark Watney) 該如何靠科學知識存活;地球上像熱上鍋螞蟻的科學團隊,又該如何在政治壓力和緊迫的時間下,用盡全力、善盡所長地設計各種營救方法。
相對於《星際效應》,《絕地救援》顯得冷靜許多,可是卻仍然扣人心弦,讓人又哭又笑,是部不可多得的優異科幻電影。上映前不久就有新聞說火星是濕的,科學社群也在討論:如果把如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地質學家、大氣科學家或者心理學家等等,丟包到火星上,那個領域專家的生存機率最高?種種討論,讓《絕地救援》顯得話題性十足。
《絕地救援》也像是《浩劫重生》(Cast Away)和《地心引力》(Gravity)的火星版,瓦特尼靠自己的毅力、知識和巧思,養活了自己一陣子!《浩劫重生》至少是在地球上,《地心引力》的女主角和瓦特尼都被困在地球外極為尷尬的處境!只不過在《地心引力》中,女主角真的要靠她自己的勇氣來解救自己,而瓦特尼想盡辦法,終於聯繫上了 NASA,所以有一整個大團隊來營救他。
能到火星的太空人都是萬中挑一,有高超的心理素質,以及受過嚴格的科學訓練來應該惡劣的狀況。人類是群居動物,在獨自長時間孤單地勇敢活下去,很不容易,所以瓦特尼對著攝影機的自言自語,彷彿和人對話的時候,會緩解不少壓力,他也不斷用幽默樂觀的態度面對危機。
令許多科學家激賞的是:《絕地救援》在科學層面稱得上嚴謹,雖然沒有人實際到火星做過那樣的實驗,可是在火星上種植物,理論上是可行的。電影也展示了真正的科學研究過程,就是 NASA 的科學家到噴射實驗室,翻出原型機進行實驗,取得真實數據和瓦特尼比對討論,這比許多好萊塢科幻片不實際地把科學家當神,不需要進行實驗來獲取數據的過程有天壤之別。除此之外,《絕地救援》還在許多地方都展示了真正的科學方法,值得討論。
先來點科普知識吧!其實《絕地救援》也非完美,火星上的氣壓極低,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而已,相當於地球上空 35 公里,所以太空人才要穿上太空裝,從太空裝提供氧氣,這也是太空裝的頭盔玻璃破了、裡頭氣體就拚命往外衝的原因。要不是瓦特尼被天線刺傷時,血液和天線封住了大空裝的破洞,他絕對活不了多久,那就沒戲唱了!但就因為氣壓很低,所以影片中出現的風暴很不實際──那麼稀薄的空氣所產生的風,不太可能有那樣強的破壞力。我們姑且就把這個當作是為了劇情所需的犧牲吧!
另外,火星的土壤可能含鐵太高,不見得加了糞便就適合種植植物,光線也是個問題,加上糞便沒發酵過,植物恐怕無法有效利用……那些馬鈴薯不會長得太好吧?另外,火星的引力只接近地球的四成,所以除了在戶外要穿厚重的太空裝,在室內的活動應該更輕鬆才對。
九月底《絕地救援》上映前,NASA 就很故意地發出新聞稿,說火星有水。這就有趣啦,原來瓦特尼只要去打水就好了,不需要太費周張去合成,實驗過程還被炸飛──其實 NASA 對《絕地救援》的拍攝提供了大力的幫助,甚至專門製作了網站「The Real Martians」,順便宣傳 NASA 的火星計畫:在 2030 年把人送上火星!
2015 年 9 月 28 日,NASA 宣布在火星上發現液態水。根據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配備的光譜儀獲得的數據,科學家在火星的神秘斜坡上發現了水合礦物。有暗色條紋表明火星地表隨時間變化有流水存在。在較溫暖的季節,線條的顏色變得更深,顯示水流在斜坡上出現,在較冷的季節,地表特徵變淺。
不過,縱然火星有水,可能也是含鹽的水,加上火星的水大多鎖在永久凍土和極冠等冰凍圈(Cryosphere),不太可能直接灌溉植物,單憑瓦特尼一己之力,也不容易取得夠多的量,但農作物的生長需要不少水分,所以瓦特尼用合成的方法,其實是很實際又可靠的──只要他找到不把自己炸飛的方法。瓦特尼合成水的方法,其實是 NASA 研究出來的,所以知識真的是力量,同學們要專心上課啊~
科學知識是會變的,因為科學一直在進步。所以,一部科技驚悚小說或電影,只要盡力呈現當時已知的知識,就是很盡責了;更重要的是,科學的進步,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呢?《絕地救援》正好提供了很好的討論材料。很高興,雖然不是紀綠片,但《絕地救援》還是最大程度地呈現了科學知識以及科學研究的過程,而且充滿娛樂效果和戲劇張力,與《侏羅紀世界》(Jurrasic World)編導的白爛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絕地救援》非常正確健康地揭示:科學家常常必須以團隊的方式合作!除了少數領域,科學家極少單打獨鬥地進行研究,更甭提解決重大困難。他們要有阿宅在背後提供科學理論的支援,還有收集和分析數據,也要有長袖善舞者應付媒體作公關,有體能、毅力過人者親自到前線去探險,雖然有人嫌配角人數太多,可是實際的狀況是,電影中出現的所有配角,在這個大型協作的複雜營救任務中,一個也不能少!
《星際效應》就沒有呈現團隊合作的精神,因為電影中的科學家,似乎就只有一個老教授和長大後的女主角而已,不過《星際效應》中最大的科學問題屬於理論物理,所以這情況倒也無可厚非。然而,在《絕地救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各領域專家貢獻其所長,在地球上用團隊的力量為瓦特尼解決許多關鍵問題,讓他能順利到達 「戰神四號」(Ares IV)基地,並且升空和他的隊友們會合。
除了 NASA 位於林頓·詹森太空中心的科學家,加州帕薩迪那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的科學家也一起加入,合作試探營救的各種可能方案。JPL 由加州理工學院管理,負責為 NASA 開發和管理無人太空探測任務。JPL 是火箭迷的聖地,許多科技上的創新在那裡產生,讓人類能夠到外太空去探索。
JPL 有個英文名字和我同姓的華裔科學家 Bruce Ng,在他的領導下,科學家們日夜辛勤工作設計製造各種器具,這個突發狀況讓他們必須面對許多工程難題。我最愛看「國家地理」或「DISCOVERY」頻道關於工程的節目,這些節目不會一味空洞地宣揚科學家或工程師有多了不起,而是告訴我們,科學家或工程師常常面對計畫趕不上變化的狀況,他們如何一步步用團隊的力量,應用知識和智慧,突破解決一個又一個的難題。《絕地救援》很忠實地呈現科學家或工程師絞盡腦汁拚命解決難題的過程,而且他們還會慘遭失敗,不管是在地球,還是火星上。
其中一位非裔年輕科學家,凌晨在辦公室被喚醒時突然有了靈感,經過電腦模擬的驗證,這個初生之犢跑到休斯頓去跟長官提議,雖然過程頗為耍寶,可是長官們研究之後發現,他的提案雖然有風險,但最為可行!他們沒有因為他的年輕或魯莽而否決提案,雖然因為政治因素,必須讓一位主管扛起責任。
很有趣的,中國的國家航天局也參與了火星營救任務,他們如果見死不救,老美也未必知道,但他們還是選擇公開機密火箭,提供 NASA 必要的協助。加入中國因素,雖是好萊塢電影近來的趨勢,但原著小說《火星任務》其實就有這個橋段,不是電影刻意加入的。
事實上,我認為這是《火星任務》和《絕地救援》的一個亮點──面對人類開拓未知的領域,我們應該放棄政治成見,攜手合作!科學知識和理論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不分種族國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要為後代子孫創造更有利的環境,文明社會間除了良性競爭,也該有積極的合作,因為我們為未來創造知識或物質的財富的過程,可以是非零和遊戲,跨國合作,是人類未來的希望。
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需要大型團隊的合作,實際探險的科學家也會以團隊的方式進行,《火星任務》用不煽情且穩重的方式歌頌同袍同澤的情誼,友情和義氣,也成了改編電影《絕地救援》的大賣點!能夠在開疆拓土時互助,是我們人類這個靈長類物種,能夠從非洲草原擴散到全球各大洲的支柱力之一。
《絕地救援》電影毫不沉悶,以充滿戲劇張力的方式呈現,觀看《絕地救援》 時除了優異的科效和劇情,還能同時能享受到知識及科學上知性的感動!這是繼 2013 年的《地心引力》和 2014 年的《星際效應》後,好萊塢電影的影迷、科幻迷、科青、科宅絕對不容錯過的好片!
看了電影,更想要了解火星的話,有幾本科普好書可以參考:國家地理的《前進火星:尋找人類文明的下一個棲息地》(Mission to Mars: My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和《火星零距離 好奇號任務全紀錄: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探險故事》(Mars Up Close: Inside the Curiosity Mission),以及以文筆幽默詼諧聞名的瑪莉‧羅曲(Mary Roach)的《打包去火星:NASA 太空人瘋狂實境秀》(Packing for Mars: the Curious Science of Life in the Void)!還有以下幾篇科普好文:
- biblionatic!: [Movies] The Martian 絕地救援:電影心得與科技分析 — 現實與電影的距離
- 泛科學:被「絕地救援」前,必看的火星求生教學手冊
- 火星軍情局:讓你精通《絕地救援》的火星求生技能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閱讀全文...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心的刺客--聶隱娘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是一部必須要好好用心地去面對的好電影,如果沒用心就去電影院看,就錯過了一部絕世好片,還誤會了大導演侯孝賢的用心。
用心,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要作功課,《刺客聶隱娘》不是一部在不知前情提要下,就能輕易看懂的電影。可參見這篇〈給「侯孝賢電影麻瓜」的《刺客聶隱娘》觀戰指南〉,至少要把唐朝裴鉶在《傳奇》的〈聶隱娘〉原文讀一遍,原文很短,也不是難懂的文言文,要不然讀白話譯文也行。然後,還要再讀一次電影劇情大綱,因為《刺客聶隱娘》的故事和原著頗有出入,故事人物的關係也要先搞懂,這是一部不怕爆雷的好片。
更有心,可讀這幾本周邊文創商品:《行雲紀:《刺客聶隱娘》拍攝側錄》、《唐 風尚》、《拜訪刺客 唐傳奇》、《刺客聶隱娘美術原畫唐風著色集》、《印刻文學生活誌 7月號/2015 第143期(侯孝賢專號)》、《聯合文學 8月號/2015 第370期》。這是向外求的用心。
最重要的用心,是向心內求的。如果一個人一生,都不曾對自己負過責,都不曾做出違背父母師長旨意的事,不曾傾聽過了內心深處的聲音,不曾有掙扎著、矛盾著、勇敢地面對的人生抉擇,那麼也千萬不要進電影院去蹧踏了聶隱娘吧,隔壁廳放的,肯定是更合口味的爽片。
要懂《刺客聶隱娘》,要先懂全戲一再重覆出現的一首詩詞《青鸞舞鏡》:「瀱賓國王得一鸞,三年不鳴,夫人謂,鸞見類則鳴,何不懸鏡照之。鸞見影,終宵奮舞而絕。」
《青鸞舞鏡》典故來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卷十五〈范泰‧鸞鳥詩序〉:「昔罽賓王結罝峻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能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言。鸞睹形感契,慨然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
《青鸞舞鏡》是聶隱娘的心境,也是嘉誠公主的心境,恐怕也還是田季安、田元氏、聶鋒等等的心境,更可能的也是侯導的心境吧。
《刺客聶隱娘》回到了大唐,可是不同徐克《狄仁傑》系列展現大唐的繁華盛世風,《刺客聶隱娘》少有對白,更多的是風聲、蟲鳴鳥叫聲。《刺客聶隱娘》取的景也大都是荒涼的郊山、田野,感覺蒼涼啊!那些景,有如水墨畫裡的山水。自古以來,山水畫是中國文人的精神寄託。山水畫,畫的何止是山是水,畫的是文人的情與懷!
這樣的情與懷,就是為何侯導要回到大唐去的原因吧?而今神州可有大唐遺風?恐怕也剩東瀛京都還有大唐遺風仍可追憶。
回去,是為了尋找千古不變的。還不僅是千古不變,而中外也不變。人生千古中外不變的孤寂,人生中要做的決斷、抉擇和訣別,無論是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還是法國人,可有異乎?
什麼是「俠」?賈島〈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識。今日把示君,誰為不平事。」李白〈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盃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喧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過去的「武俠」,是道姑告隱娘知「殺一獨夫以救千百人,則殺之。」
然而,以暴制暴,何以制暴?殺了田季安,就不會有更兇殘的藩主取而代之?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殺田季安,不殺精精兒,該殺的是心中的懦弱。要殺田季安,對聶隱娘來說易如反掌,絕情比絕義還容易。做人很難,做好人更難,田季安與朝廷的對抗、田元氏的陰謀、胡姬用雞血偽裝,無非是守著自己難能的份。
對於暴君,聶隱娘可去而快之。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聶隱娘見小孩蹴鞠可愛,不忍殺其父,道姑以為其道心不堅,先殺其所愛,要其殺表兄,如此就能絕情?聶隱娘不但不殺田季安,連武藝高強的精精兒要殺她,她仍不殺精精兒。
俠,可殺,更可不殺!《刺客聶隱娘》開創了武俠新格局,俠不僅是除暴安良,還以柔克剛。俠之大者,在於俠為自己負責,俠敢面對內心深處,俠願作痛苦的抉擇,俠觀全局而能決斷,俠能和身外物訣別。
「瀱賓國王得一鸞,三年不鳴,夫人謂,鸞見類則鳴,何不懸鏡照之。鸞見影,終宵奮舞而絕。」。「絕」,其實是《刺客聶隱娘》要談的深意。聶隱娘要殺田季安,留下的「羊脂玉玦」,其「玦」也通「絕」。絕,是絕情,是絕義,是絕響,是絕妙……絕,也是抉擇、也是決斷、也是訣別。這一「絕」,真是太「絕」了!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三):只為了娛樂,其實把劇情搞得更糟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一):這是不折不扣的黑心商品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二):不關心科學,其實只想賺錢
《侏羅紀世界》惹毛了不少科學家 [1-9],原因在於,雖然《侏羅紀公園》和《失落的世界》原著小說在科學上仍有不少缺失,但麥可‧克萊頓已很嚴謹地使用當時科學界最新的想法,如果麼大型的製作不沿續這種精神,是對麥可‧克萊頓的無情羞辱!其實在《失落的世界》的電影版,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把原著小說裡頭大量的科學元素刪除,著重在恐龍大鬧聖地牙哥市,已經讓很多科學家大失所望了。
為何要有科學?
商業電影的本質是娛樂,為何麥可‧克萊頓的小說要使用大量的最新科學研究理論?因為麥可‧克萊頓關心科學發展,他雖然脫離了學術界,不過曾在頂尖的沙克生物研究院當過博士後研究,也曾是貨真價實的科學工作者。如果不想沿續麥可‧克萊頓的精神,那就起爐灶吧,拍一部不相干的恐龍怪獸片,誰理裡頭科不科學啊,我們這些科學愛好者才沒空無聊到去挑每部怪獸片毛病。
我們對電影要有一定的科學真實性要求,因為麥可‧克萊頓的作品就是標榜有最新的科學知識和理論啊!《侏羅紀世界》的設定和片名,明顯就是要騙當年受《侏羅紀公園》感動的影迷入場,有些小影迷長大了還能帶小孩去重溫童年舊夢。可是交出這種水準的科學,真不愧是詐騙集團無誤!
科幻電影為了劇情,不免要犧牲一些科學,可是有些偉大的電影,除了《侏羅紀公園》,去年爆紅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科學顧問基普‧索恩(Kip Thorne)在他的好書《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中,詳細闡述他在這部電影中,費盡心思地顧及最大限度的嚴謹科學,絞盡腦汁為巨人黑洞做出特效所需的數學方程式。相對論迷絕對比恐龍迷少非常非常多,但他們的這麼努力不懈,真叫人肅然起敬(請參見〈讀完這本書,你會再看一次《星際效應》〉)。
好吧,《侏羅紀世界》是部娛樂片,先不談科學,來談劇情合理與否,我們也可以這麼推論:如果他們不用最新的恐龍知識(例如恐龍原來有羽毛)就會出現不合理劇情。我們想想,這個公園一定收費頗高才能營運甚至賺錢,因為成本非常高,對吧?那麼去參觀的人,大部分會是有錢的恐龍迷吧?如果《侏羅紀世界》中的迅猛龍沒有羽毛,會更暴走的是這些恐龍迷還是我?他們還會付出高昂的參觀費用嗎?事實上,我有些朋友唸小學的孩子早就知道恐龍有羽毛了,他們帶小孩去看這部電影,結果被失望難過的小孩吐槽。
因為設定要沿續第一集《侏羅紀公園》,所以《侏羅紀世界》的恐龍沒有羽毛,可是編劇們大可說他們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修正了園區裡恐龍的樣貌,劇情上也會更合理,因為如此一來,他們連那隻變態的帝王暴龍都不必做,只要先做出有羽毛的迅猛龍,不就行了嗎?他們會出包,是因為這十幾年來入園的遊客已經對一般的恐龍麻痺,所以必須創造出全新的、更兇猛、更殘暴的新恐龍來重拾遊客的關注,可是中間跳過有羽毛的恐龍先搞一隻超危險的,合理嗎?雖然那隻帝王暴龍是要做成武器的,但是這種太跳躍的劇情,注定讓它只能是部爽片而已。
迅猛龍等等沒有羽毛,恐怕更大的考量是成本。雖然加上羽毛,對特效的要求更高,可是當初《侏羅紀公園》在影史上的最大突破,不就是創新地使用大量電腦特效?《侏羅紀世界》只拾前人牙慧,創新性大不如其票房亮麗,影史上的地位肯定遠低《侏羅紀公園》,更何況演員演技也不如後者。
《侏羅紀世界》劇情上不合理處還包括:正常人不會以為帝王暴龍逃出去時,就馬上打開柵門進去玩耍,所以帝王暴龍暴走逃出牢籠,就像八仙粉塵爆的活動負責人一樣,男主角其實要負最大的責任!可是最後他反而成為英雄,這根本就不道德啊!
《侏羅紀世界》劇情不怎麼樣,不僅是我如此認為而已,爛蕃茄(Rotten Tomatoes)總結影評的評語是:「Jurassic World can’t match the original for sheer inventiveness and impact, but it works in its own right as an entertaining –and visually dazzling –popcorn thriller」,就是說它太不如前,只是部爽片。我也曉得,很多網友認為我認真到無聊無趣了,這我不想辯駁;但做為一部超級賣座的爽片,除了票房上的成功,還引爆這麼多話題,從恐龍到高跟鞋,在商業上算是厲害的。可是純粹做為一件商品,消費者提出自己的經驗,是天經地義的,我不認為我有必要改變這是部爛片的想法,而且要不是它超級賣座,我還沒空理它咧。
倒帶回廿幾年前,舉幾個例子說明《侏羅紀公園》對科學界的貢獻,科學家盛讚《侏羅紀公園》而幹譙《侏羅紀世界》,是有道理的。雖然過了廿幾年來看,《侏羅紀公園》錯誤百出,可是當時麥可‧克萊頓已經用上他能找到的最新資料了。科學會自我修正,在《侏羅紀公園》,麥可‧克萊頓認為暴龍看不見靜止的物體,到了《失落的世界》才修正成暴龍其實看得見,只是他們用了蛙的基因體才導致該現象。
其實在《侏羅紀公園》推出之前,恐龍研究是已經算是冷門的古生物學中的冷門,很多恐龍化石其實是業餘愛好者自費當志工挖掘出的。《侏羅紀公園》的熱潮後,引起了社會大眾的注意,古生物學家才比較容易申請到經費研究恐龍,所以這廿年來的許多進展,真是拜《侏羅紀公園》所賜。
《侏羅紀公園》當年就指出,恐龍是恆溫動物,這個理論當時在學界還不流行,直到近年的許多新證據,使科學家得以研究恐龍的生理特徵,包含代謝、體溫調節方式、呼吸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恐龍溫血動物說逐漸成主流理論,牠們被視為活躍的動物,至少具有相當穩定的體溫。目前的爭論多在於牠們的體溫調節機制,以及牠們與鳥類、哺乳類的代謝率相近程度。《侏羅紀公園》當時激發了許多古生物學家往這個方向研究。
《侏羅紀公園》裡頭有位數學家伊恩‧馬爾科姆(Ian Malcolm),是混沌理論的專家。1990 年的《侏羅紀公園》把混沌理論用在了解釋侏羅紀公園的崩潰,當時科學界知道混沌理論這個數學分支的人還有限,雖然科普作家葛雷易克(James Gleick)的《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在 1987 年出版了。《侏羅紀公園》讓混沌理論聲名大噪,大家都記得片中的蝴蝶效應,後來還有部科幻電影就叫作《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可是事實上,把混沌理論用在這個故事上,是非常牽強的,這是《侏羅紀公園》最弱的一部分。不過,好歹麥可‧克萊頓在嘗試推廣科學,所以大家還是津津樂道。葛雷易克的《混沌》,天下文化在 1990 年出版中文版,是科學人文系列頭香,還掀起科普書熱潮。
在《侏羅紀公園》中,暴龍暴走狂追越野車,可是沒幾年就有研究顯示暴龍不太可能跑那麼快。另一些研究指出,暴龍有可能是食腐者,牠們並不獵殺,牠們吃已經掛掉的動物屍體,因為就化石記錄推估出的數量上而言,如果牠們是食物鏈的最頂端,數量以乎太多了。這些也都是《侏羅紀公園》當時帶給科學界努力思維的方向。有網友提出,《侏羅紀世界》一開始就用烏鴉腳當恐龍腳搞笑,暗示了恐龍與鳥類的關係,所以不需要再苛求劇組,不過這個這個恐龍只有內行人才看得懂吧?雖然麥可‧克萊頓就暗示鳥是恐龍後代的概念,可是《侏羅紀世界》捨這廿年來許許多多《侏羅紀公園》激發的研究不理,就不只是可惜而已了啊!
《侏羅紀世界》反基改?
我有朋友去看了《侏羅紀世界》回來就說,《侏羅紀世界》是反基改的電影吧?因為出包的是基改恐龍。我其實並不這麼認為,因為不小心把牠放出去的是男女主角啊!麥可‧克萊頓在他的科技驚悚小說中,多次把濫用科技而闖的禍當故事,可是他並非一味反對科技,他在《最高危機》(Airframe)其實是高度讚揚航空科技的。他在過世前有本小說《NEXT:危基當前》(Next)是在嘲諷生技公司,裡頭有提到基改。
《NEXT:危基當前》基本上是鬧哄哄的鬧劇,《NEXT:危基當前》提到貪婪的生技公司、誤用基因療法的生技公司職員,私下把人類基因轉入動物的科學家、身體組織細胞被大學出賣的小民、搶取豪奪的學術界大頭、偷盜人類器官的醫院職員等等。麥可‧克萊頓在小說中也搞出一些假報導,用誇張的方式來表達一些科學報導或科學家對基因控制人類行為或疾病的誇大渲染。和麥可‧克萊頓絕大部分小說中悠關生死的危機不同的,《NEXT:危基當前》只不過是有白爛結局的鬧劇,我想麥可‧克萊頓應該是想寫部黑色喜劇吧?
然而因為故事實在是太鬧哄哄了,不太容易搞清楚麥可‧克萊頓想要表達的觀點,他應該也知道讀者的疑慮,於是他在白爛的故事結束後,還加了一章清楚地表達他對遺傳工程、幹細胞研究等的觀點。不過相較他其他死很多人的科技驚悚小說,《NEXT:危基當前》是部黑色喜劇,出現了被基因改造而會說話而且很耍寶的的猩猩和鸚鵡,麥可‧克萊頓看來並沒有反對基因工程本身。
基本上,麥可‧克萊頓反對的,是把基因拿去申請專利,他主張要改革法案以面對大學和教授產學不分的問題,還有為人類細胞組織的使用建立準則,以及立法以確保基因檢驗資料的公開化。並且他反對完全禁止某些高度爭議性的研究,如基因療法和幹細胞等,雖然他反對科學家誇大那些研究的成效,然而就算歐美嚴禁那樣的研究,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卻反而還是可以從中獲利。與其限制遺傳工程、基因療法和胚胎幹細胞的研究,還不如把精力花力認真地研究出合時合理的法案。
《侏羅紀世界》的例子也不能用來反基改。爆個雷吧(爆雷內容隱藏,請反白閱讀),《侏羅紀世界》的劇情發展下去,原來那隻變態帝王暴龍,根本就不是為了給遊客看爽的,是秘密軍事武器!所以他們本來就是為了大屠殺而做出那隻變態帝王暴龍,所以變態的不是科技也不是恐龍,是貪婪冷酷的人心!
不過,即使他們的目的很下流,可是他們也不是為了鬧出人命才放出那隻恐龍的,不小心把恐龍放出來大肆殘殺的,是男女主角哦,這只是觀眾不願面對的白爛問題。好吧,即使我們不要過度做出道德上的責難,難道就該讓這件事船過水無痕嗎?難道就要坐視下一場電影,男女主角繼續不受控制白目放出恐龍來造成死傷無數嗎?我們不是只要究責,也是檢討整個體制,拒絕劇組用無腦爛劇情來唬弄觀眾!
總而言之,我們這些科學愛好者和科學工作者並非單純為了電影有沒有嚴謹的科學而非難《侏羅紀世界》,而是《侏羅紀世界》利用科學招遙撞騙卻在科學上非常不嚴謹,劇情也荒腔走板,讓它注定只是部爽片的一般商品!
延伸閱讀: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一):這是不折不扣的黑心商品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二):不關心科學,其實只想賺錢
參考資料:
1. MICHAEL CASEY. Paleontologists give "Jurassic World" science thumbs down. CBS NEWS. June 11, 2015.
2. Nick Allen. Jurassic World dinosaurs criticised by paleontologists. The Telegraph. 12 Jun 2015.
3. Eve Hartley. Jurassic World Dinosaur Inaccuracies Are Making Paleontologists Mad. The Huffington Post UK. 15/06/2015.
4. ELLIE ZOLFAGHARIFARD. Jurassic Park is simply 'a dumb monster movie': Paleontologists slam Hollywood blockbuster for its glaring errors. DAILYMAIL.COM. 11 June 2015.
5. NICHOLAS ST. FLEUR. A Paleontologist Deconstructs 'Jurassic World' -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2, 2015.
6. NICK ALLEN. Jurassic World's CGI dinosaurs slammed by paleontologists. stuff.co.nz. June 15 2015.
7. John Conway. Scientists disappointed Jurassic World dinosaurs don’t look like dinosaurs. The Guardian. 4 December 2014.
8. Ralph Jones.We Got a Paleontologist to Call Bullshit On the 'Jurassic World' Trailer. Vice. November 28, 2014.
9. Linda Qiu and Dan Vergano. 'Jurassic World' Dinosaurs Stuck in the 1980s, Experts Grumble. National Geographic. NOVEMBER 27, 2014.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二):不關心科學,其實只想賺錢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一):這是不折不扣的黑心商品
其他出包的恐龍狀況
恐龍這支稱霸中生代(Mesozoic)兩億五千一百萬年前至六千六百萬年前的陸生脊椎動物,首次出現於二疊紀(Permian,299─251 百萬年前)晚期,並在三疊紀(Triassic,251─199.6 百萬年前)中期成為優勢陸棲動物群,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一億六千萬年之久。如果把地球歷史的五十億年壓縮成一天廿四小時,恐龍大概在舞台上唱了四十六分鐘的戲,而我們智人則才出場不到一分鐘(約五十八秒)而已。
雖然名為《侏羅紀公園》或《侏羅紀世界》,但後者出場的霸王龍、迅猛龍、滄龍、重爪龍、似鱷龍、甲龍、三角龍、似雞龍、微角龍、厚頭龍、副櫛龍、愛德蒙托龍,主要出現在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的 145.5─65.5 百萬年前,長達八千萬年間,而非更早的侏羅紀。
只有翼龍、中棘龍、雙型齒龍、雷龍、劍龍才是出現在界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的侏羅紀(Jurassic),約一億九千九百六十萬年前到一億四千五百五十萬年前。因此,《侏羅紀世界》應該改稱《白堊紀世界》(Cretaceous World)才比較確實,只是感覺就整個遜掉了。
《侏羅紀世界》的一大賣點是超大、超猛的滄龍。不過滄龍實際上是海洋爬行動物,並非恐龍,屬於鱗龍類,是身上覆蓋者重疊鱗片的爬行動物。《侏羅紀世界》裡的滄龍看來比一隻成年鯊魚大許多,一口吞下整條鯊魚只是塞牙縫。可是實際上滄龍只比一條鯊魚稍大,大概可達十四至十五公尺長,很少超過十八公尺長,滄龍科的成員也並非全都身軀龐大,有些小型滄龍大約才兩公尺長,和一隻鱷魚差不多。可是《侏羅紀公園》的滄龍估計長達兩百公尺!比所有已知的滄龍都還大。滄龍的泳速也不太可能像電影中那樣迅速到能躍出水面像鯨豚那樣表演,電影裡頭那隻也是人造怪物無誤。
迅猛龍一向是恐龍電影的大賣點,可是《侏羅紀世界》中的迅猛龍不僅沒羽毛,有幾處和實際的古生物學發現有出入,就像鳥一樣,迅猛龍缺少能做出電影中的那些表情的面部肌肉,尾巴也不會像電影中那麼靈活。同時,電影中的迅猛龍體型都太大了,真實的迅猛龍的大小和一隻火雞差不多而已。迅猛龍是否像《侏羅紀世界》裡那樣集體獵食呢?有可能的,不過證據僅來自美國蒙大拿州的一處化石,幾隻迅猛龍圍在食物周圍。
《侏羅紀世界》中的翼龍看來很耍寶,可是實際上翼龍無法像電影中那樣把遊客捉起來在空中拋來拋去,牠們的體力無法辦到。翼龍是飛行爬行動物,並非恐龍。雙翼的翼膜由皮膚、肌肉、其他軟組織構成,從身體兩側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翼龍沒有牙齒,可能吃魚為生,過去許多電影都把翼龍搞成有牙齒的怪物,雖然翼龍沒有強到把人叼上天,可是《侏羅紀世界》裡的翼龍沒有牙齒,算是比較精確些的。
在電影中,肉食恐龍如暴龍和迅猛龍都被描繪得異常兇殘,而草食恐龍如三角龍和雷龍等則溫馴可親近。如果真的到了「侏羅紀世界」,這種刻版印象恐怕會要命。大型草食動物,如河馬和大象,在非洲每年都造成許多人死亡,像看來頗無害的河馬,大嘴的咬合力之強,連鱷魚都不見得是對手。河馬性格暴躁且攻擊性極強,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之一,更是非洲每年殺死最多人的動物,勝過看似凶猛的獅子、鱷魚、毒蛇等猛獸,每年約有三千多人喪命其大嘴下。另外,每年也有好幾百人喪命大象、野牛腳下。所以還是敬那些大型草食恐龍而遠之,以策安全吧。
恐龍的基因工程
科學家真的能夠從琥珀的蚊子體內得到恐龍血、萃取到 DNA 嗎?
根據古 DNA 研究專家長年的經驗分析發現,DNA 很難存在超過一百五十萬年仍保持足夠的完整度,更何況要萃取六千五百萬年到上億年的 DNA,就算有超低溫保存又防宇宙射線,也不見得能夠辦到。古 DNA 研究的開山祖師,瑞典裔德國科學家帕波(Svante Pääbo)在他的好書《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Neanderthal Man: In Search of Lost Genomes)中有詳細闡明(請參閱〈尋覓尼安德塔人的失落基因體〉))。
搞笑的是,《侏羅紀世界》裡頭的的蚊子 Toxorhynchites 體內是抽不到任何一丁點恐龍 DNA的,因為牠們其實不吸血,而是吸食果汁、蜜汁和樹汁等等,吃素的。即使是吸血的蚊子,也會有個問題──抽到的 DNA 絕大部分是蚊子的 DNA,要怎麼海底撈針找到恐龍專屬的 DNA 呢?這恐怕是天大的挑戰。因此,利用取得真正的恐龍 DNA 來複製出恐龍,恐怕會是個胎死腹中的夢想。
為了製造《侏羅紀世界》的最大賣點之一帝王暴龍,遺傳學家使用霸王龍、南方巨獸龍、迅猛龍、瑪君龍、食肉牛龍、皺褶龍屬、阿貝力龍、樹蛙、烏賊的基因,其聲可達一百四十分貝,前進的時速可達五十英哩。樹蛙讓牠躲過熱感應追蹤器的偵測、烏賊基因讓牠能在環境中變色、隱藏及快速成長,迅猛龍基因能讓牠和迅猛龍溝通。
在電影中,要混合多少種動物的基因當然是隨他們自己說,可是現實中基因不是一個獨立的運作單位,從鳥類的基因體來推估,恐龍很可能有約兩萬個基因,和人類差不多。基因之間有互相複雜的交互作用來製造出一個完整健康的個體,並不是塞進樹蛙的基因,恐龍就會有樹蛙的能力,也要其他基因能夠完美配合才行。我們現在對基因運作所知還有限,未來廿、卅年都不見得能夠隨心所欲地調配基因定製動物。
除了那隻異常聰穎兇殘的帝王暴龍,《侏羅紀世界》的吳博士也很明確地告訴他那位還在狀況外的老闆:園區裡頭所有恐龍全都是基因工程的產物。因為他們的理論假設,即使拿到恐龍的 DNA,也不太會是完好無缺的,他們勢必要用其他動物的基因體來填補空缺。這在學理上反倒是可行的,因為儘管許多動物看起來差異甚大,可是大部分基因的功能都是相當保守的,尤其是親緣關係愈近的物種,擁有相似基因的比例就愈高,例如人和黑猩猩可能只有不到 2% 的基因是有顯著差異的。
如果我們勉強接受《侏羅紀公園》能取得部分恐龍 DNA 而用其他動物 DNA 來填補空缺的想法,那就如吳博士說的,他們其實並沒有純種恐龍,園區裡所有恐龍都是基因工程的產物,所以沒有任何一隻恐龍的遺傳組成和侏羅紀或白堊紀時期的恐龍一模一樣。
如此一來,帝王暴龍就不是首隻基因混合的恐龍。在回應生物學家和恐龍迷的抨擊時,導演其實大可用此設定回應,說《侏羅紀世界》的遺傳學家只是製造出「看似」恐龍的基因混合動物,不需要負責任地吐槽說那不是紀錄片,可見他們根本不關心科學,而只是想賺錢而已。
《侏羅紀公園》提到用蛙的基因體來填補恐龍基因體的空缺,在當時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當時基因體研究還才剛剛興起,鳥的基因體研究還完全未開始,在脊椎動物中,蛙的遺傳研究及基因體大小都比較可用。這個設定現在看來頗不實際,因為蛙是兩棲動物,而恐龍是羊膜動物,現生羊膜動物包括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羊膜動物比兩棲動物更適應陸地生活,不需要像兩棲動物那樣需要生活在潮濕的環境,因為羊膜動物會生下包括堅固的透氣皮質或堅硬的蛋,裡頭還有促進呼吸與提供廢物處理的尿膜,腎臟與大腸適合保持水分,大部分哺乳類更演化出胎盤等結構。用蛙來填補恐龍 DNA 的空缺,那些恐龍恐怕要天天泡在水裡頭才能生存吧?
因此還是用鳥吧!如上所述,鳥類是由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基因體和恐龍最相像。最近哈佛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利用藥物改造 FGF 和 WNT 的訊號傳遞,成功地讓雞的嘴巴長得更像迅猛龍一些[1];科學家也知道鳥類共同祖先中至少有六個和牙齒相關的基因當時被「關閉」了[2];透過基因表現的分析,科學家也瞭解鳥類的指骨和恐龍的指骨之間的關係[3]。藉著演化基因體學的研究,我們愈來愈清楚鳥類和恐龍的差異可能源自何處。
而且何必想要從琥珀的蚊子中抽取到恐龍的 DNA 呢?不如用演化基因體學的方法來推估恐龍和鳥類基因體究竟可能差異在哪,這個方法比電影中的方法實際。有朝一日,科學家不是不可能利用鳥類來打造恐龍模樣的生物,複製「侏羅紀公園」就不會是空想了,我們要做的,就是研究非鳥類恐龍到鳥類恐龍之間,在基因體的層次上發生了啥有意義的變化,然後用逆向工程為之,不信的話請看以下影片:
延伸閱讀: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一):這是不折不扣的黑心商品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三):只為了娛樂,其實把劇情搞得更糟
引用文獻:
1. Bhullar BA, et al. A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the origin of a key evolutionary innovation, the bird beak and palate, revealed b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major transitions in vertebrate history. Evolution. 2015 May 12. doi: 10.1111/evo.12684. [Epub ahead of print]↩
2. Meredith RW, et al. Evidence for a single loss of mineralized teeth in the common avian ancestor. Science. 2014 Dec 12;346(6215):1254390. doi: 10.1126/science.1254390. Epub 2014 Dec 11.↩
3. Wang Z, et a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avian digits reveals conserved and derived digit identities in birds. Nature. 2011 Sep 4;477(7366):583-6. doi: 10.1038/nature10391.↩
參考資料:
Danielle Andrew. 5 Science Facts Jurrassic World Totally Ignored. IFL Science. June 25, 2015.
Laura Geggel and LiveScience. Awesome Dinos, Iffy Science Inhabit Jurassic World. Scientific American. June 18, 2015.
Linda Qiu and Dan Vergan. ‘Jurassic World’ Dinosaurs Stuck in the 1980s, Experts Grumble. National Geographic. NOVEMBER 27, 2014
NICHOLAS ST. FLEUR. A Paleontologist Deconstructs ‘Jurassic World’.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2, 2015.
MANOHLA DARGIS. Review: In ‘Jurassic World,’ the Franchise Feeds the Beast.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1, 2015.
Mark Mancini. 6 Amazing Mosasaur Facts to Prepare You For ‘Jurassic World’. Mental Floss. June 9, 2015.
Joshua A. Krisch. Here’s The Real Science Behind Jurassic World. VOCATIV. 06/12/15.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一):這是不折不扣的黑心商品
六月中《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上映時,我臉書動態上充滿《侏羅紀世界》文,不過我還是堅持不花自己的錢去電影院看,因為這部違背廿年來所有恐龍研究進展的電影,是不折不扣的黑心商品,跟賣地溝油沒有兩樣。
有人說,不就是娛樂而已嗎?此言差矣,當初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1942-2008)創作《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和《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時,這位有哈佛人類學學士、哈佛醫學院醫學博士、沙克生物研究院博士後等嚴謹科學訓練的作家,用了當時最尖端的科學理論,其中一些在當時科學界所知的人甚至有限,例如有許多科學家都是從《侏羅紀公園》片中聽說「混沌理論」(Chaos theory)的呢!於是很多科學家被小說的紮實科學給震撼了,在學術界激發了許許多多熱烈討論和後續研究。
當初我選擇念生命科學,有朋友問我是否因為迷上當時最紅的桃莉羊(Dolly,1996-2003)?我回答案「不是」,是因為看了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原著小說,對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非常著迷。過了廿幾年,我都拿到遺傳學博士了,看到《侏羅紀世界》這麼胡搞,怎麼叫人不大失所望呢?這篇文章,我就是要試圖從多方面探討《侏羅紀世界》的諸多缺失!
《侏羅紀公園》作者麥可‧克萊頓是科技驚悚小說之父
上個世紀末的《侏羅紀公園》讓麥可‧克萊頓紅到如日中天,引起學術界許多認真的討論,是科技驚悚小說的高峰。
到了廿一世紀,《侏羅紀世界》居然還多處不符這廿年來演化生物學家受到《侏羅紀公園》的啟發而孜孜不倦的辛勤研究成果!這叫很多科學家大失所望,搞了廿年的新資料不用,還停留在八、九零年代,搞啥啊?編劇和導演的程度差麥可‧克萊頓好幾光年了吧,他們只想用想像出來的巨大怪物冠以恐龍之名才撈錢而已吧?還是把觀眾當化石啊?
面對生物學家和恐龍迷排山倒海的指責,導演只是很不負責任的回說他們不是在拍紀錄片,那麼為何不改拍真正的怪獸電影呢?這部《侏羅紀世界》不就是趁麥可‧克萊頓罹癌逝世後的低級抄襲作品了嗎?
已故的麥可‧克萊頓是知名的暢銷書作家,他是位奇才!他同時也是名影視編劇、製片人及導演,在美國已經連續播出十餘年的影集《急診室的春天》(ER)就出自他的手筆。他從哈佛大學畢業後,想去歐洲遊學,盤纏不夠了,他便想寫些小說賺點錢,甚至不好意思用真名。
他在唸哈佛醫學院時以筆名 John Lange 或 Jeffery Hudson 開始撰寫小說,他的兩個筆名,都在暗示他的身高。據他自己所述,1997 年時他大約有 206 公分。Lange 這個字在德文、丹麥語跟荷蘭語裡,都有「身材高大」的意思,而傑弗瑞‧哈德遜爵士(Jeffrey Hudson,1619-1682)則是十七世紀有名的侏儒,是英格蘭亨莉雅妲‧瑪利亞(Henrietta Maria ,1609-1669)王后的廷臣。
沒想到隨便寫著玩玩,竟意外地讓他在 1969 年以《死亡手術室》(A Case of Need)獲得的愛倫坡最佳小說獎(Edgar Allan Poe Awards)!他作品中大量的引用醫學和科技新知,充份反應出他的醫學訓練與科學背景。從此他一寫不可收拾,一舉成為高科技驚悚小說(Techno-Thriller)之父。
麥可‧克萊頓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展現他豐富的科學學識,他在《危基當前》(Next)裡討論基因工程、在《恐懼之邦》(State of Fear)探討全球氣候變遷、在《奈米獵殺》(Prey)裡揭露奈米科技的隱憂、在《時間線》(Timeline)用平行宇宙來編穿越到歐洲中世紀的冒險故事、在《最高危機》(Airframe)中讚揚航空科技、在《神秘之球》(Sphere)中出現了人工智慧、《剛果驚魂》(Congo)中研究動物行為、在《天外病菌》(The Andromeda Strain)中闡述病源的演化等等。在這些科技驚悚小說裡,他加入不少科學文件,跟小說混合以圖表、電腦信息、DNA 序列、註解與參考文獻的形式呈現,是一種創新。
讀麥可‧克萊頓的科技驚悚小說,可以學到很多先進的科學知識,他的幾本小說中提出的科學知識和問題,還能引起美國嚴肅的學術界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篇非常有趣的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科技史組鮑家慶的《科學想像與科學傳播:Michael Crichton 的科幻小說》。很可惜的,大製作的《侏羅紀世界》絲毫沒沿續麥可‧克萊頓的精神。
恐龍也有羽毛
雖然《侏羅紀公園》在當時很前衛,可是一九九三年的《侏羅紀公園》到二○一五年上映的《侏羅紀世界》,轉眼間又過了廿幾年。我有些朋友聽說兩部電影相隔廿幾年,還堅持拒絕相信呢!真是光陰似箭啊!
在這廿幾年間,科學家對恐龍的認識又更上層樓。其中,最顛覆性的新認識,就是發現原來好些在《侏羅紀公園》中出現的恐龍,原來表皮不是像鱷魚或蜥蜴那樣光禿禿、滑溜溜的,而是像鳥類那樣長著光鮮亮麗的羽毛。例如《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公園 2:失落的世界》中,動作迅速、伶俐而且異常殘暴的迅猛龍,身體應該要覆蓋者羽毛才對。不知如果當時電影中跳來跳去攻擊獵物的迅猛龍是全身毛茸茸的,會不會讓主角和觀眾們都很囧?
我們很多人都以為恐龍已經滅絕了,大概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以後,就再也找不到恐龍化石了。六千五百萬年是多長的時間呢?我們如果把一年壓縮成一秒鐘,六千五百萬年就大概是兩年。
其實如迅猛龍一類的恐龍還是留下了後代,只是樣貌差太多了。不要懷疑,鳥類,在生物學上,可以算是恐龍。我們認識到的「恐龍」,嚴格來說,應該叫做「非鳥類恐龍」,而鳥類則是「鳥類恐龍」。我和朋友打賭,說賭輸了請他們吃恐龍肉,如果真賭輸了,用雞排就能應付了。
只有少數恐龍化石有發現羽毛的痕跡,因為羽毛主要是由蛋白質組成的,當恐龍或鳥類死亡後,羽毛會被細菌或真菌分解,只有少數遠古的幸運兒,有機會成為化石後,還完整地保留羽毛,供後人欣賞。過去的廿年中,古生物學家們在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以及德國和俄國西伯利亞侏羅系地層中,在中國東北地區、蒙古戈壁地區、北美、南美以及非洲的白堊系地層中發現了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這意味著具有毛狀衍生物和羽毛可能是獸腳類恐龍,甚至是大部分恐龍的普遍特徵。
到了《侏羅紀公園 3》中,特效小組才不情不願地在迅猛龍的頭後方與頸部新增了類似羽毛管的物體,到了《侏羅紀世界》反而開倒車,又變成光禿禿的模樣。原本牠們身上可能都應該覆蓋著絨羽,而前肢則有類似飛羽的正羽,是一幅鳥樣才對啊。沒畫上羽毛或許是成本考量,可是這要我們如何教育小孩啊?
除此之外,《侏羅紀公園》的系列電影和小說中出場的恐爪龍、嗜鳥龍、美頜龍、雙脊龍,其實身上也都帶有光鮮亮麗的羽毛。在《侏羅紀公園》裡,最接近鳥類的恐龍可能就是迅猛龍,而最接近鳥類的現生爬蟲動物是鱷魚。恐龍不僅有羽毛。也有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顯示,恐龍的羽毛,原來還帶有不同的顏色!科學家從現在鳥類的羽毛中觀察到,黑色素體和褐色素體有不同的形狀,前者長得像香腸,而後者則是球形。科學家可以藉由這兩種色素體的有無、形狀和多寡大致推測出羽毛的顏色。
利用電子顯微鏡把羽毛化石的結構放大千萬倍,科學家能夠看到了羽毛裡頭的黑色素體!例如,我們可以猜測中華龍鳥的背部可能是褐色的,而腹部則可能是白色的,而且牠們的尾巴是褐、白相間的;赫氏近鳥龍的身體羽毛顏色則可大致分為灰、黑兩種顏色。牠的頭頂羽毛主要呈紅褐色,頭頂羽毛的基部則呈黑色。臉部羽毛則主要為黑色,散佈者紅褐色羽毛。前肢、後肢的長羽毛則是黑、白相間,以條紋方式排列。後肢則是灰色羽毛,而腳掌、腳趾則是帶有黑色羽毛。
總而言之,恐龍帶有羽毛,是不爭的事實!而鳥類很可能是從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算是科學界的共識,只有少數科學家堅持「BAND」(Birds Are Not Dinosaurs)的理念,想而詳細瞭解鳥類從恐龍演化而來的正反想法和辯論,可以參考這本好書《羽的奇蹟》(Feathers: The Evolution of a Natural Miracle)(請參見〈鳥羽之美:台灣版《羽的奇蹟》〉和 〈鳥羽之美:鳥為何有多彩多姿的羽毛?〉)。
延伸閱讀: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二):不關心科學,其實只想賺錢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三):只為了娛樂,其實把劇情搞得更糟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鳥人無知的意外美德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的《鳥人》(Birdman or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在今年奧斯卡金像獎問鼎九項大獎,真的是部絕對不容錯過的好片!在導演、劇本、表演、攝影、剪輯上,都有絕佳不俗的表現!而且還在爛番茄中保有新鮮度94%,在IMDb中平均得分8.6/10。在Metacritic根據46條評論,得分89(滿分100),代表「普遍好評」,並且被《時代雜誌》評為年度十大佳片。
阿利安卓是墨西哥籍導演,他的《死亡三部曲》(Death Trilogy)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三,它們是2000年的《愛情像母狗》(Amores perros)、2003年的《靈魂的重量》(21 Grams)和2006年的《火線交錯》(Babel)。這幾部作品讓他榮獲多項大獎,《愛情像母狗》入圍2001年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靈魂的重量》入圍2003年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男主角西恩·潘(Sean Penn)獲最佳男演員獎。《火線交錯》獲2006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2007年美國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影片。
這三部《死亡三部曲》,是不可多得的「超連結電影」(hyperlink cinema),這是指電影故事一開始會發展出幾條看似毫不相關的線,最後不相關的人事物都巧妙地交織在一起。這類電影,有名的還有《諜對諜》(Syriana)和《衝擊效應》(Crash)、《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以及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的《天人交戰》(Traffic)和《全境擴散》(Contagion)(請參見〈「超連結」電影〉)。
就拿《死亡三部曲》最傑出的首部曲《愛情像母狗》來說,一場車禍,把貧富差距巨大的墨西哥城靠鬥狗為生的社會低層、打過遊擊戰而坐過牢的老年殺手、富裕但欲置對手死地的同父異母兄弟、事業有成包養小三的中年男人、美麗漂亮的高級模特兒、還有流浪狗和鬥犬,這些因為墨西哥社會階層嚴重隔離的人,命運在片中糾結交錯。
可是在《鳥人》中,不僅不再「超連結」,裡頭大量的長鏡頭〔long take,或稱為一鏡到底(single-shot sequences)、不中斷鏡頭或長時間鏡頭〕,讓《鳥人》還比許多電影還直線得更直線。雖然這些超長的長鏡頭,並不是真的全都一鏡到底,而是用一些特效剪接出來的,可是這樣極高難度的拍攝手法已經能讓《鳥人》名垂青史,而且讓人目不睱給。
走出了電影院,心中沉澱發酵後,才赫然發現,原來《鳥人》其實才是部真正的「超連結電影」,因為不僅像過去的超連結電影,是在片中的時空和命運超連結,《鳥人》的超連結居然突破了另一個維度,這部過氣明星藉自編自導自演的百老匯舞台劇東山再起的黑色喜劇,成為「戲裡←→戲外」、「虛構←→真實」、「舞台劇←→電影」這樣的多維度「超連結」!
片中紹大部分時間採用的長鏡頭,是《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地心引力》(Gravity)攝影師艾曼紐爾·盧貝茲(Emmanuel Lubezki Morgenstern)的傑作,加上如影隨行的爵士配樂,把電影在劇中的舞台劇和用舞台劇的表演方法之間產生了另一層次的超連結,加上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演的過氣超級英雄演員,不就是在演他自己嗎?演過蝙蝠俠的他飾演演過鳥人的雷根·湯普森(Riggan Thomson),米高·基頓用舞台劇的方法來演雷根·湯普森去演舞台劇。
1989年的《蝙蝠俠》(Batman)的成功,開創了超級英雄電影的風潮,但也很不幸的,米高·基頓後來卻未曾再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蝙蝠俠的高峰成了他的事業低潮,就像《鳥人》電影裡的《鳥人》電影成了雷根·湯普森的高峰也是低潮,而在雷根·湯普森的現實中,鳥人成了他一生揮之不去的伴侶,賜給他想像中的超能力,但他的嚎叫也只是個笑話。
就這樣,「戲裡←→戲外」、「虛構←→真實」、「舞台劇←→電影」多個維度的超連結在交錯糾結著。就連電影裡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原著小說「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也暗示著這部電影是誰在演誰在演誰呢?
分清楚米高·基頓倒底是在演誰在演誰,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不管是誰,都在尋找尊重和肯定。萬眾矚目的高潮和的曲終人散的低潮,其實是一體的兩面,但卻讓成名之累讓劇中主角分不清「愛情」和「崇拜」的差別。即使「事物的本質,不因他人評論而改變」,可是成名才能帶來被尊重,還是被尊重才能成名?雷根·湯普森是不願意再演《鳥人4》,還是他已過氣而不能再演《鳥人4》呢?
在虛構的真實裡,米高·基頓把一個事業、家庭、愛情一團糟的過氣演員、舞台劇編導、父親、前夫和男友演得活靈活現,配角艾瑪·史東(Emma Stone)和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也有令人驚艷的表現,尤其是艾瑪·史東飾演的女兒珊(Sam Thomson)在和父親對罵的那一段,堪稱演史上的一絕!表情、肢體動作和語氣的變化細膩得那麼真實。
劇中對真實和虛構的嘲諷也非常豐富,超級英雄電影常出現的爆破特效還有舞台上耍寶的超級英雄人偶,著實狠狠酸了眾多流行的超級英雄電影;雷根·湯普森被喬治·克隆尼在電影裡搶去了風頭,在現實上演了《蝙蝠俠4:急凍人》(Batman & Robin)卻也成了喬治·克隆尼演藝生涯的敗筆之一;一個只能在舞台上硬起來,現實中軟趴趴的方法演技演員麥可·夏納(Mike Shiner),想要在舞台上上演真槍實彈,終究輸給了更真槍實彈上場的雷根·湯普森,真是一槍還比一槍絕;靠實力成名,還不如脫得剩內褲在時代廣場奔跑爆紅得更快;靠胋標籤才能夠認識和被認識的速食文化,不管那個標籤是蝙蝠俠還是鳥人,反正都有翅膀;想要殺死卡通英雄演員導演的舞台劇的評論家塔比莎·迪金森(Tabitha Dickinson),卻因為真槍實彈而被HIGH了,給了這齣戲極高的評價……
總而言之,《鳥人》超豐富的層次感,還有所有演員在長鏡頭裡競飆演技、超長超多的一鏡到底、繞梁三日的配音以及多維度的超連結等等等,實在令人不容,也不該錯過!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丈量世界的雄心壯志
《丈量世界》(Die Vermessung der Welt)是部很不好分類的書,因為它即不是傳記,也非科學小說。是少數竟敢以科學家為主題,結合真實的歷史事件,然後還膽敢大賣的小說!單單在德國就售出兩百卅萬冊!去年還拍成了同名電影《丈量世界》(Die Vermessung der Welt):
《丈量世界》是說,18世紀末,兩位德國青年分別以自己的方式「丈量世界」。一位是亞歷山大·封·洪堡(Friedrich Wilhelm Heinrich 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8-1859),雖然他貴為貴族,可是卻不辭勞苦地著迷於科學冒險,不僅強迫僕人電爆他,還上山下海地親赴原始森林、大草原,深入南美洲的奧利諾科河(Río Orinoco),探勘洞穴、攀登火山,經歷千驚萬險;另一位是數學家暨天文學家卡爾·費德烈·高斯(Johann Karl Friedrich Gauß,1777-1855),他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並有「數學王子」的美譽。和幾乎對女人完全沒有慾望而且終生未娶的洪堡不同的,《丈量世界》裡的高斯少了女人就活不下去。1828年,兩人都已上了年紀,可是也已名滿天下,兩人首次在柏林碰面,展開《丈量世界》裡一章高斯、一章洪堡的的故事。
洪堡出生於普魯士(Preußen)首都柏林(Berlin),出身於一個地方貴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曾任礦區的檢查員和主任。1799年至1804年間曾和老法邦普蘭(Aimé Bonpland,1773–1858)前往拉丁美洲旅行探險,就當地自然環境包括洞穴、火山、海洋、植物、礦產、氣候、水文等各方面都進行科學研究與分析,並在當地發現許多新物種。隨後曾於美國、西伯利亞和中亞進行科學考察。他於1804年回到歐洲,從1808年起留居巴黎整理資料,先後長達21年。他在巴黎出版不少著作,例如探險的成果收錄在卅卷巨著《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Le voyage aux régions equinoxiales du Nouveau Continent, fait en 1799–1804, par Alexandre de Humboldt et Aimé Bonpland)。晚年著有五卷本的《宇宙》(Kosmos)五卷,是他描述地球自然地理的著作。
哥倫布為歐洲人發現了美洲,洪堡為他們瞭解了美洲!世界上以洪堡的名字命名的地名有澳洲、紐西蘭的山脈,美國的湖泊與河流,甚至月亮上的山等;他所涉獵的科目非常廣泛,包過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地質學等,並在每個領域都有重大貢獻;他最先確定了等溫線(isotherm)與等壓線(isobar)的概念,並繪制了全球等溫線圖,使同緯度各地的氣候得以互相比較,大陸氣候和海洋氣候的差別才因此得以顯示;他也是研究動植物群落與地球環境關系的先驅,而且把植被依景觀的不同而把全世界分為16個區;在對火山的考察中,他認識到了岩石水成論(Neptunism)的侷限。他也是近代氣候學、地貌學、火山學、植物地理學、地球物理學的創始人之一!
他和哥哥威廉·封·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inand von Humboldt,1767-1835)創立了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擁有十分輝煌的歷史,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都有相當深遠影響。柏林洪堡大學於2012年6月入選為11所德國「精英大學」之一。威廉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文化科學,如教育學、國家理論、語言、文學和文化的分析。他是普魯士的教育改革的推動者,同時也是普魯士的外交官。
和出身貴族世家的洪堡不同的,高斯是布倫瑞克(Braunschweig)一對普通夫婦的兒子,幼時家境貧困,但聰敏異常,受卡爾·威廉·斐迪南大公(Karl Wilhelm Ferdinand, Fürst und Herzog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1735–1806)資助才進學校受教育。據說高斯三歲時便能夠糾正他父親的借債帳目。他曾表示,他能夠在腦袋中進行複雜的計算。
高斯九歲時利用很短的時間就計算出了小學老師提出的問題:自然數從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對50對構造成和101的數列求和(1+100,2+99,3+98……),同時得到結果:5050。這個天才的結果在《丈量世界》裡讓他的老師興奮得痛扁他一頓XD
當他16歲時,預測在歐氏幾何(Euclidean geometry)之外必然會產生一門完全不同的幾何學,即非歐幾里德幾何學(Non-Euclidean geometry);他導出了二項式定理(binomial theorem)的一般形式,將其成功的運用在無窮級數,並發展了高級微積分(advanced calculus)的理論;18歲時,高斯轉入哥廷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學習。在他19歲時,首次成功的用尺規構造出了規則的正17邊形,解決了兩千年來懸而未決的難題;在他21歲出版的經典著作《算術研究》 (Disquisitiones Arithmeticae)中,作出了二次互反律 (law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的證明,成為數論(Number theory)繼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算術研究》中,他也導出了三角形全等定理的概念;他也發現了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並猜測了質數定理(prime number theorem)。
一般上,數學家的主要成就在廿幾歲就差不多完成了,高斯也不例外,所以他轉向往對數學家來說,和乾淨的純數學相比,髒兮兮的天文學、大地測量和物理學發展,持續作出重要的貢獻!
1807年高斯成為哥廷根大學的教授和當地天文台的台長直到逝世為止。高斯應用了最小二乘法基礎上創立的測量平差理論,測算天體的運行軌跡。用這種方法,成功測算出了小行星穀神星 (Ceres)的運行軌跡。穀神星於1801年被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 (Giuseppe Piazzi,1746-1826)發現,但他因病耽誤了觀測,就再也找不到穀神星的軌跡。皮亞齊把以前觀測的數據發表出來,希望全球的天文學家共襄盛舉一起尋找。奧地利天文學家海因里希·歐伯斯(Heinrich Olbers,1758-1840)根據高斯計算出的軌道成功地再發現了穀神星。
高斯發現通過對足夠多的測量數據的處理後,可以得到一個機率性質的測量結果,他隨後專注於曲面與曲線的計算,他提出的函數被命名為標準常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或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並在機率計算中大量使用。
1818年至1826年間,高斯主導了漢諾威公國(Königreich Hannover)的大地測量(geodesic survey)工作。為此,他發明了日光反射儀(heliotrope)。就像《丈量世界》中描寫的那樣,高斯親自參加測量工作。他白天觀測,夜晚計算,五六年來,親自計算過的大地測量數據超過百萬個。當觀測走上正軌後,他集中精力到處理數據上,發表了近廿篇對現代大地測量學具有重大意義的論文。為了利用橢圓在球面上的正形投影理論以解決大地測量中出現的問題,高斯從事的曲面和投影的理論,成為了微分幾何(differential geometry)的重要基礎。
1831年,高斯開始與小他27歲的韋伯 (Wilhelm E. Weber,1804-1891) 以亦師亦友的身份,在電磁學領域共同工作。1833年,高斯發明了磁強計( magnetometer)。通過受電磁影響的羅盤指針,他向韋伯發送出電報,是世界首個電話電報系統,儘管線路才八公里長。1840年,他們畫出了世界第一張地球磁場圖,並且定出了地球磁南極和磁北極的位置。他的姓--高斯(Gauss),後來甚至正式成為磁感應強度的單位。
雖然高斯在數個領域進行的研究只發表了155篇論文,只把他把認為已經成熟的理論發表出來,他拒絕發布他不認為完整和無懈可擊的作品。他經常吐槽同事說,他們的發現自己早就證明過了,只是因為基礎理論的不完備而沒有發表,讓人批評他愛搶出風頭。他過世後,廿部紀錄著他的研究結果和想法的筆記被發現,證明高斯並非打嘴砲。
雖然高斯身為一位教授,但他並不熱愛教書。儘管如此,他還是有學生成為有影響的數學家,例如後來聞名於世的戴德金(Richard Dedekind,1831-1916年)和黎曼(Bernhard Riemann,1826-1866) 。可惜《丈量世界》對高斯和他學生的關係沒有著墨。
描述兩位偉大科學家的《丈量世界》雖然大受歡迎,可是身為科學工作者,《丈量世界》的筆調實在是輕鬆到過份了XD 不可否認,《丈量世界》的故事頗幽默,而且多處令人莞爾,可是對科學家奮不顧身,不畏世俗眼光而全心全意投身科學研究和知識的探索的心思和心境,描寫得卻不夠深入,他們倆對後世的巨大貢獻也著墨不夠。雖然科學家也是凡人,可是這兩位偉大科學家的許多行為,在動機、心境和心思不明之下,對外人而言就不過是耍寶而已Orz 當然,也可能如此,讓許多非科學本科的讀者也能樂在其中,可是對科青而言,就太不夠味了!
儘管如此,讀者在《丈量世界》應該就能看出,洪堡和高斯和兩種類型極端的科學家,前者熱衷在田野裡四處奔波,拚命收集他所能想到的材料,而後者主要在書房裡苦思理論,以及在室內做觀察,即使要外出測量也從未想要出國去探險。在許多科學領域,也有這兩種迴然不同的科學家,例如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田野生物學如分類學、生態學,以及在實驗室為主的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等。雖然我不是田野生物學家,不過讀完《丈量世界》,我也想到野外去探險了呢XD
可是無論是何種科學家,科學研究最大的動力就是旺盛的好奇心!同樣是認識世界,有人用行腳天下的方式,有人用科學理論,兩者的結合,就像《丈量世界》兩位不貌似竿子打不著的相遇,卻能激起知性的火花!科學家不僅丈量世界,也改變了世界!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從秋香的慈悲,認識人性的堅強
在觀看《秋香》之前,先知道這是部和馬來西亞有關的記錄片,是《生命》導演吳乙峰的最新作品。
恕我孤陋寡聞,在這之前,其實沒有看過吳乙峰導演的作品,雖然除了《生命》,他的《月亮的小孩》也很有名。不過,以白化症患者為紀錄對象,深入追蹤和紀錄他們的生活的《月亮的小孩》上映時,還沒來台灣;記錄了台灣1999年「921大地震」後四個家庭的生命旅程的《生命》上映時,去了美國唸書。
《秋香》說的是,一群台灣和馬來西亞身障人士和志工之間互信互助的故事。今年過年回大馬時,去阿姨家拜完年後,我媽帶我和爸去一個殘障之家,她是慈濟的志工,想要在過年時樂捐行善。到了殘障之家時,我媽居然自在地參觀了起來,可是老實說,我和老爸卻感到非常的不自在……
看了《秋香》的試片,心中五味雜陳。不管是殘障之家裡的身障人士,或者是《秋香》裡的主角們,都是離我們又近又遙遠的世界。他們可能就在我們附近,可是我們可能從不知道或者不想知道他們的存在。我們的社會,不管是台灣還是大馬,允許多少秋香和丹尼能夠自在地在活動?
上個月中,我去戲院看宮崎駿的《風起》(風立ちぬ),坐到劃好的位子上後,發現坐旁邊的觀眾有些不太平常,電影的預告片播出時,我才發現原來是位唐氏症的女生和她媽媽一起來看電影,因為出現有趣的鏡頭時,她會大聲地笑甚至說感想,媽媽就小小聲地要求她要小聲些。老實說,剛開始時我並不是很高興,可是轉念一想,她完全有權力在戲院和觀眾一起大聲歡笑。《風起》,本來就是一部感人的好電影(請參見〈風起,唯有努力生存!〉),看到最後,那位女生依偎在媽媽懷中自在的歡笑,媽媽在她聽話後一再地讚許,這幾幕和電影一樣,是一輩子難忘的感動。
對我而言,生命本身就是個待解的謎團。雖然和《秋香》裡頭的身障人士們相比,我根本沒資格叫苦,雖然我曾因手指扭曲的缺陷和出生時短暫缺氧而小腦輕度受損,動作笨拙被同學歧視在中小學時飽受霸凌。如果連我身上那一點點小缺陷,都曾讓我不斷地質疑自己為何生在世上,那麼那些重度不便的人們呢?
對照自己的卑微和渺小,《秋香》裡表現出來的,才真正是人類靈魂可以昇華出的大愛。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缺陷。對照《秋香》裡無私地奉獻和互助的身殘人士和志工,或許一個人在世界上最大的殘障,並非身上少了什麼或多了什麼,而是心中的麻木和冷漠!
除了主角秋香,另一位重度身殘士是馬來西亞人丹尼,可是他說能夠以最舒適的方式抱著他活動時,我感到很驚訝。他的太太,是曾經在台灣留過學的大馬女生。一位正常人嫁給重度身障人士,如果說那是一種犧牲奉獻,就太輕視了「大愛」。那樣的愛,不管是夫妻之愛,還是兄弟姐妹之愛,已經超越了所有形體物資了,而是人世間能夠追尋到最美麗的境界。
人之所以為人,不是因為我們有多聰慧,而是我們能夠選擇無私地去愛。這樣的精神,在基督教叫做「愛」,在佛教叫做「慈悲」,無論叫做什麼,那是人性最具超越性、最美麗的光輝。如果沒有遇上那些教會的弟兄姐妹,許多身殘人士可能從來就不曉得原來他們生命中還有那麼多可能性,還能被愛與愛人,還能有幸福和快樂。
如果我當初沒遇到佛法,我也會恨透我自己和家人還有生命中的一切。凡有相者,皆為虛妄。從他們這群基督徒身上,真的讓我學到,原來超越所有外相的慈悲原來真的是有可能的。
有時候,紛紛擾擾的世界真的會把我們騙倒,讓人以為麻木和冷漠,是一種保護。然而,那其實並非是堅強,更殘酷的是,那不過就像餓著肚子只是為了吃不到塑化劑或毒澱粉的懦弱逃避而已。人生中最殘忍的殘障,或許就是這樣的麻木和冷漠,親手葬送了人生中更能夠幸福的各種可能性。
有時候,我自己也愈來愈麻木和冷漠,甚至有時候自己不免也要問自己,是否快成為年輕時自己最痛恨的那種人。和《秋香》中的身障人士相比,我甚至可能比他們更殘障,而且親手掐死一個又一個生命的感動和可能性。
不管身體原本有多強健,人生終究逃不過生、老、病、死的折磨和摧殘,在這一點上,每個人的待遇都是公平。我們可以選擇一直讓心靈餓著直到走到人生的盡頭,也可是選擇坦然地面對所有一切,豐富充實地活在幸福中直到永遠。
《秋香》裡頭每一位人物,儘管仍面對著各種各樣的身心挑戰,工作上仍需面對各種無助和阻撓,可是無論他們是否坦承過自己的不足和懦弱,那樣的精神不叫做「勇敢」和「堅強」,什麼才叫做「勇敢」和「堅強」。
《秋香》每位主角卻都有精彩無比的故事,那都是他們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現在,我們同樣也很幸運的,在吳乙峰導演,以及一群幕後默默付出的記錄片和媒體工作者的努力耕耘下,讓我們這群人,不管是身心完全正常或者有小不便者,到身障人士也好,都能夠接觸到這個感人的故事,認識到生命中更多的意義和可能性。
不管你覺得自己的人生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多悲傷或快樂,《秋香》在今年必定會讓你對人生、對意義、對幸福這些事,有更多更多體悟,並且獲知獲得幸福的可能性,是無時無刻都存在你生命中的。
相關網站:
秋香的部落格
秋香臉書粉絲頁
本文原刊登於「秋香的部落格」。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風起,唯有努力生存!
第一次看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ュタ)大受感動,是15、16歲的高中時吧,沒想到一轉眼20年過去了,宮崎駿執導的《風之谷》(風の谷のナウシカ)、《龍貓》(となりのトトロ)、《魔女宅急便》(魔女の宅急便)、《紅豬》(紅の豚)、《魔法公主》(もののけ姫)、《神隱少女》(千と千尋の神隠し)、《霍爾的移動城堡》(ハウルの動く城)、《崖上的波妞》(崖の上のポニョ),一次又一次帶我們進入那美麗充滿希望,還有苦痛掙扎的魔法世界。
我以為宮崎駿的顫峰是《神隱少女》,沒想到20年後宮崎駿退引之作《風起》(風立ちぬ),沒有驚心動魄的大場面,可是卻叫人回味無窮。
《風起》有一種特別的矛盾。 劇情取材二戰時聲名大噪的零式艦上戰鬥機設計者堀越二郎的故事,以及日本小說家堀辰雄的作品《風起》的內容。然而,宮崎駿卻是個著名的和平主義者,多次因為發表反軍國主義言論而得罪日本右派,可是宮崎駿本人卻是軍武迷。不過,在藝術上,矛盾卻產生了一個美的張力。
堀越二郎從小夢想設計出自己的飛機,翱翔天際。經歷關東大地震及經濟大蕭條,乃至東京就讀大學畢業後,成了航空工業的菁英,並與以前在火車上邂逅的女孩里見菜穗子重逢。雖身患肺結核,但菜穗子仍一直支持、鼓勵二郎;在愛情的力量及努力不懈的精神驅使下,二郎終於實現夢想,研發出優異的九試單座戰鬥機……
老實說,《風起》和宮崎駿的其他作品相比,顯得過於平淡,平鋪直述出不算高潮迭起的故事。《風起》中沒有強大的敵人、沒有偉大的英雄、 沒有壯觀的場面、沒有激烈的戰鬥、沒有神奇的魔法、沒有奇蹟的救贖……
坦白說,我看到一半時還打了個哈欠。可是看到菜穗子珍惜和堀越二郎一起度過的婚後時光,在留下最美麗的身影後隻身離去,不禁一陣鼻酸。這種相知相惜的愛情不是許多人輩子在追尋的嗎?
完整部電影後,內心的感動才慢慢地發散發酵。《風起》其實可以算是宮崎駿留給自己的自傳吧,充滿宮崎駿的靈魂。宮崎駿在他每部作品上留有他的人生哲學。 宮崎駿特別對於飛機感到興趣,並成為終身的愛好,他的《紅豬》可視為宮崎駿魄自我嘲諷,在《魔女宅急便》中,他表現出藝術家失去靈感的心酸、無奈與掙扎,卻不放棄夢想。
《風起》發生在一個日本經歷關東大地震和經濟蕭條的年代,主角卻始終淡定地面對困難。宮崎駿借由堀越二郎述說著自己的人生。他們同樣偏執地認真工作,一心只想打造出完美的作品,工作狂到對家人的疏離...堀越二郎為了設計飛機,最後連菜穗子的最後一面都沒見到;宮崎駿過於投入工作,對他與長子宮崎吾朗的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其實說《風起》沒有神奇的魔法也不太對,在《風起》中堀越二郎在夢境中和義大利著名航空工程師喬瓦尼·巴蒂斯塔·卡普羅尼(Giovanni Battista Caproni,1886-1957) 結成亦師亦友的關係,也出現了卡普羅尼 Ca.3、卡普羅尼 Ca.4、卡普羅尼 Ca.48、卡普羅尼 Ca.60、卡普羅尼 Ca.90等傑作。原來,《風起》中的魔法,其實就是人類的夢想和想像力!
《風起》片名日文「風立ちぬ」一詞則是堀辰雄在《風起》裡譯自法國詩人保羅·瓦勒里(Paul Valéry,1871-1945)的《海濱墓園》(Le cimetière marin)裡一句話「Le vent se lève! ... il faut tenter de vivre!」、堀辰雄將其字句譯為「風起,唯有努力生存」(風立ちぬ いざ 生きめやも)。
《風起》的配樂一樣是久石讓的作品,不過特別的是,《風起》的預告片和片尾中非常動聽的歌曲《飛機雲》(ひこうき雲)其實是日本歌手荒井由實1973年的作品。《飛機雲》內容來自荒井由實在16歲時得知先前小學認識的友人死去、當時心中衝擊所得到的靈感。歌曲唱出了對天空的憧憬、期盼化為飛機雲消失在天際的心境。歌詞裡有著對於英年早逝的人本應悲痛、但反而令人產生對幸福的嚮往。
飛機雲
白色坡道朝天空延伸而去
輕飄搖曳的熱氣 將那孩子渾身包覆
誰也沒注意到 只有他一個人 獨自向天空爬升
毫無畏懼 於是飛舞而去
憧憬著天空
朝著天空飛去
那孩子的生命就像飛機雲
從那高懸的窗戶 那孩子在死之前
還看著天空 現在不能明白
別人還是無法理解
只惋惜年紀太輕了
然而卻是幸福的
憧憬著天空
朝著天空飛去
那孩子的生命就像飛機雲
憧憬著天空
朝著天空飛去
那孩子的生命就像飛機雲
ひこうき雲
白い坂道が空まで続いていた
ゆらゆらかげろうが あの子を包む
誰も気づかず ただひとり
あの子は昇っていく
何もおそれない、そして舞い上がる
空に憧れて
空をかけてゆく
あの子の命はひこうき雲
高いあの窓で あの子は死ぬ前も
空を見ていたの 今はわからない
ほかの人には わからない
あまりにも若すぎたと ただ思うだけ
けれど しあわせ
空に憧れて
空をかけてゆく
あの子の命はひこうき雲
空に憧れて
空をかけてゆく
あの子の命はひこうき雲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來自紅花坂的懷舊
The Sky of Gene: 夏日大作讚(サマーウォーズ)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