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代誌大條的《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


在這裡介紹了許多好書、電影等,這次最特別的是要介紹一份很棒的雜誌,這個特別的雜誌讚的不僅是內容,還有其立意!

這份雜誌叫作《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這份雜誌,從前常在捷運市府站看到有一位坐輪椅的大叔在賣,他一直用沙啞的聲音喊著「一百!一百!」,但是事實上我還沒有跟他買過(這期是在捷運中正紀念堂站買的)XD 因為我從前一直以為這是份嘩眾取寵的一般讀物而已。直到有同事好奇下買了一份,不小心讓我翻到時,突然有一種驚艷的感覺!

《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是月刊的形式發行,一份雜誌並不厚,可是包含的內容之廣博,包括全球意識、時事社會、商業科技、藝文、娛樂、設計之綜合評論和報導,正好非常合我胃口。

這篇文章〈公益是門好生意: 街友比小七還會賣雜誌〉介紹了這份優良雜誌在台灣的出版和販售情況。台灣版《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在2010年4月1日正式創刊,發行迄今已有卅期,每月發行三萬份,一般實際賣出九成。目前當期的《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是透過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的街頭販售朋友們來販售,可以直接與他們購買,這個網站有販售場所

《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是份在英國倫敦創刊的雜誌,已有廿年的歷史,目前於英國、台灣、日本、澳洲、韓國等十個國家以不同版本的形式發行。《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主要是由透過街友來販售。該組織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以有限公司模式,負責生產和配送雜誌到街頭的小販通路,另一個則以非營利組織的形態存在,以幫助這些街友解決造成他們無家可歸的問題,重新取得生活的主控權。《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售價一百元,批價為五十元,另五十元為街頭販售員的收入。

和坊間諸多國外授權翻譯的雜誌大不同的,《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的主要內容,是由台灣人來編輯和撰寫的,所觸及的議題不僅非常國際化,也夠本土化!這是其更值得大推之處!《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除了豐富的內容和良善的立意,其版面也很有設計感。
《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每期的主題也很棒,像這期的主題是「 移動。Transport 」,介紹了「 哥本哈根 x 赫爾辛基 x 拿坡里 x 柏林 x 聖路易斯 x 倫敦 x 上海 x 東京」的「 運輸概況/標誌設計/指示牌/交通工具/運輸站點/票亭/通勤/人 」,看完恨不得馬上要飛到這些城市去遊歷一番。

除此之外,《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也補充了許多國際要聞、藝文資訊等營養小菜,是輕鬆愉快地吸引新知很棒的方式。

雖然我不敢說《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是份完美的雜誌,也不能說它的內容非常有深度,但是它的內容已經是包羅萬象而且適合忙碌的現代城市人吸收。像我這樣算是閱讀興趣廣泛的人,都覺得《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的內容很新鮮。而且與傳統雜誌通路相比,《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在通路管理上成本較高,所以在一份五十元成本的考量下,我相信《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雖然是老掉牙的說法,不過助人真的為快樂之本!〈如何買到快樂?〉這篇文章就指出,以快樂心理學的科學研究發現而言,用錢來做善事,確實會讓人得到快樂!何樂而不為?買份《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吧 ^_^


9/30補:今天和朋友在市府站向那位坐輪椅的大叔買了十月份的《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他還很熱心地向我們解說這份雜誌內容有多棒。這個月主題是「植物。方舟-保存人類的文明,必須從保存種子開始」,除了國外的成果,裡頭也詳細介紹了台灣的國家作物種原中心,以及我碩士班指導教授-前科博館館長李家維老師在屏東創辦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Dr. Cecilia Koo Botanic Conservation Center)。關於種子和文明的關係,也請參見〈隱形果園中的種子哪裡來?〉


閱讀全文...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石油和新能源的未來-能源大探索(The Quest)

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

The Quest: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The Quest: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的作者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所著《石油世紀》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曾經榮獲普立茲獎,他是備受尊敬的能源、國際政治與經濟權威。他和美國公共電視台(PBS)合作的記錄片的 《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上個世紀的經濟學思潮,描述了經濟政策的轉變到全球化,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石油世紀》是一本厚厚的巨著,而The Quest: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試圖在一個宏觀的角度上探討全球能源問題,原文版就厚達800多頁。中文版拆成兩部:《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和《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分析了石油供需對於世界經濟、政治乃至軍事戰略的影響,更深入探討眾所關心的「石油是否面臨枯竭?」的焦點話題。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第一篇中,丹尼爾.尤金從俄羅斯的堀起、裡海大競賽到伊拉克戰爭談到中國的出場與崛起以及開放全球貿易大門,敍述了冷戰結束後的石油市場之風起雲湧。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指出,石油開採涉及油田、油管安全、油輪滲漏、軍事衝突等風險,且石油的使用不僅涉及能源耗竭,還涉及環境汙染、氣候暖化等嚴肅課題,不能單純以蘊藏量來觀察、評斷石油的大未來。 還有,油源的開發與石油的運輸,牽涉到世界各國的經濟命脈,近年來包括南海油田的爭執,造成的劍拔弩張,跟「油源」與「油權」之爭息息相關。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第二篇中,丹尼爾.尤金探討石油還剩多少?能用多久?《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指出,除了傳統石油外,還有所謂的「非傳統石油」,最大的來源是在天然氣從氣井流出時攔截下來的液態凝結油;還有在海底石油探勘過程中,發現一種「鹽下油」,目前巴西近海的的海盆是已發現的最大產地;其他非傳統石油還包括「油砂」、「頁岩油」,都有相當大的蘊藏量,但是都有開發的難度,技術還待進一步突破,一時很難彌補傳統石油的缺口。

《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丹尼爾.尤金中引領我們深入檢視再生能源的未來性。《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先在第一篇中,探討介紹了電力的歷史。接著在第二篇中探討了排碳和全球溫化的關係,接著在第三和第四篇介紹和討論新能源。

《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中提到的新能源有:一、風能─風可以推動精密機器產生電力,是快速成長的能源;二、陽光─經由太陽能電池、鏡片或其他聚集光線轉化成電流的科技;三、生質燃料─乙醇、生質柴油或先進生質燃料(來自水藻、纖維素和其他材料)都可以取代汽油、柴油或噴射燃油;四、生質─經處理後送入發電廠燃燒的木材或其他植物材料;五、地熱─用抽水機抽取地下熱水或熱蒸汽,用來推動發電機發電;六、水力─利用落下或加壓的水推動發電機發電;不過,水壩因為環保原因日漸遭受批評,在很多國家不易興建;七、被動式太陽能─現在也叫綠色建築,利用自然環境、降低能源消耗;八、潮汐發電;九、垃圾回收當作再生能源。

石油的重要性,應該不必再贅言了。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油價曾一度飆漲到一桶147美元。弔詭的是,專家們對其原因居然眾說紛紜,也沒有知道該怎麼讓油價降下來,一直到有一堆銀行家闖了禍搞垮一堆銀行和重創經濟為止。當時在油價最高的時候,替代能源的研發正要如火如荼地展開,也沒想到經濟受到重創和油價下跌後,綠色能源的投資也受到不少打擊。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和《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既然是一部有很大野心且試圖從宏觀的角度出發的巨著,由丹尼爾.尤金這位 備受尊敬的能源、國際政治與經濟權威來撰寫,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很可惜的,這部巨著卻讓我有些失望。首先別的先不提,這兩本書的編輯實在有夠糟糕,很多處居然大剌剌地寫著「○%」,而事實上那些所謂的「○%」都應該是有實際數字的,因此鐵定是在編輯的過程中忽略了。

《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和《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這兩本書最大的問題,是丹尼爾.尤金居然把這部巨著當作報導來寫,裡頭分析的成份其實不多,能源界的八卦倒是有一大堆。以他這位有英國劍橋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學位,曾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和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過書的學者來說,這本書實在太膚淺了。而且丹尼爾.尤金想要寫很多東西,可是東沾一些、西碰一點,到頭來卻多頭不著岸。

丹尼爾.尤金的第一篇寫得還好,可是在第二篇裡頭,我幾乎就摸不著頭腦了。看完了《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第二篇,我只被搞得一頭霧水,似乎還有一堆非傳統石油,可是它們又難以被提煉,加上還有氣候的問題,所有即使用也不見得能用,可是丹尼爾.尤金卻對PEAK OIL理論嗤之以鼻。或者是我沒有慧根,參不出其中玄機,所以我還是別投資和能源有關的基金股票債卷了吧。只是我想反問的是,他的書原來是寫給有慧根的人看的啊?

而且事實上,在《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和《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中,丹尼爾.尤金也沒有提到利用費托合成法(Fischer–Tropsch process)來製造液化煤碳。《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從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到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真相》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Headlines)中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物理學家理查.繆勒(Richard A. Muller)就明確指出利用費托合成法(Fischer–Tropsch process)來製造液化煤碳能夠取代石油作為方便的能源來源,而且美國的煤礦蘊藏量夠美國用上幾百年,液化煤碳還未量產,只是因為石油還是比這樣做便宜,可是未來石油飆漲後,液化煤碳就有利可圖。但是未來液化煤碳未必能量產的原因,可能是煤碳的排碳量更高(請參見〈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必須面對的科學真相〉)。理查.繆勒也指出,核融合的成功也不是不可能。因此,單單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可能還是無法完整地瞭解全球能源的未來,而懂得科學和科技的學者之意見也是有必要的。

加上不知是為了誰也不得罪,丹尼爾.尤金在討論美國能源政策時,居然一直避重就輕也避談大型石油公司對政府的影響,以及美國兩黨在能源政策上的歧見,彷彿美國在能源政策上一直都是個公平的國家,而美國總統的能源政策也僅是符合當時潮流而和政黨見解無關,這樣的寫法在政治上是誰也不得罪,可是只要對美國能源政策和政黨歧見稍有認識的讀者,應該都會得罪到了吧!

如果您只想瞭解石油開採、非傳統石油、替代能源、生質燃料等的現狀,《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和《能源大探索:風 太陽 菌藻》還是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對企業主管、政治家、科學家、工程師、環保人士而言。

最後,丹尼爾.尤金提到了一個日文字「勿体無い」(もったいない,Mottainai)。這是一個日本用語,主要用於表達一種對還有利用價值物品進行的浪費行為的遺憾情緒。近來,這個詞彙已成為了處理全球資源環境問題的一個關鍵詞彙。根據維基百科,在日本「勿体無い」的使用,遠遠超過在其他的文化中只表示物體(或資源)的浪費。「勿体無い」可以指浪費的努力和行動,浪費的活動,浪費時間,浪費的靈魂,浪費人才,浪費感情,浪費了頭腦,浪費夢想,和浪費的潛力。這一概念也用於指思維模式招致浪費的行動。對於珍貴的石油,如果我們再不提升能源效率的話,那真是「勿体無い」啊!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城市的勝利與驕傲

The Sky of Gene: 落腳城市‧城市落腳

The Sky of Gene - 全球變暖說真的是聳人聽聞嗎?

The Sky of Gene -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The Sky of Gene - 真假環保

The Sky of Gene - 綠色EQ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閱讀全文...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鳥羽之謎

我在上一篇文章〈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中提到,我在研究如何作出一隻恐龍,其實在科學上精確地來說,是研究恐龍如何演化成鳥類。而理論上,如何能研究出恐龍在遺傳上如何改變成為鳥類,就有可能把用遺傳的方法把鳥類變回恐龍。

就生物學的定義來說,鳥類其實應該要算是爬蟲動物。是的,所有鳥類的祖先都是恐龍,而且還是《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最猛的獸腳類迅猛龍。現生生物中,與鳥類的最近的親戚是鱷魚。可是鳥類為何和恐龍,甚至牠們的近親鱷魚長得完全不像,就是因為在鳥類這一支動物中,產生了有許多演化上的創新,例如羽毛、喙、翅膀、中空的骨骼、以及其他生理和解剖特徵,讓牠們能夠適應到許多不同的生態桋位。而在所有特徵之中,最最最獨特的,就是羽毛!

羽毛是鳥類身上最特殊的部分,它有微妙的構造、色彩與斑紋,關乎著鳥的各種行為與生存方式,從羽毛的特色,也能窺探鳥類特殊的行為與生活模式。羽毛也是鳥類種類辨識和擇偶的重要依據。變化極為繁複美麗的羽毛,都是母鳥美學品味的產物,因為母鳥都是一流的設計師,專挑出穿有獨特羽毛的公鳥來親熱。

羽毛在不同鳥類之間變異,存在性質不同的變化-顏色、斑紋、生長位置、長度、方向等等等。我們分辨一隻鳥時,往往就是在判斷鳥類身上各種羽毛重疊組合後的外觀。然而,羽毛本身就是大自然最美麗的產物,其精巧微妙的外型與構造,細緻而夢幻的色澤與質感,使得羽毛即使脫離鳥體後,還能獨立呈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細緻美感,甚至即使不知羽毛主人,也十足具有欣賞和收藏價值。

這本一流的圖鑑《鳥羽:台灣野鳥羽毛圖鑑》就是一本集實用和藝術質賞價值於一身的好書。《鳥羽》全書蒐藏了42科108種、近3000枚取自台灣野鳥身體各部位的羽毛,以實物大小呈現。優雅地帶我們遨遊美麗的羽毛世界。

鳥羽


羽毛一旦離開鳥的身體,在辨識上就有可能變得困難。然而若能經由本《鳥羽》,對羽毛結構,以及對各個鳥類家族的羽毛特徵、特殊鳥種的羽毛樣貌有更深入的瞭解,就能享受在野外撿拾鳥羽並且可能判斷出鳥種的樂趣了。就算沒有在路邊或野外撿拾到鳥羽,單單翻這本《鳥羽》圖鑑,就能完整地欣賞到諸多種賞心悅目的美妙羽毛。 

《鳥羽》是曾經擔任台北鳥會野鳥救傷工作的祁偉廉醫師,廿多年來長期為鳥療傷治病,從不幸死亡的鳥類身上蒐集而來,這本《鳥羽》不僅完整呈現台灣鳥羽的精彩面貌,也將此難得的收藏分享給我們欣賞。

我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李文雄院士實驗室裡的研究工作之一,就是和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鍾正明院士利用家雞研究羽毛多樣性的遺傳基礎,以及組成羽毛的角質蛋白質基因的表現、調控及演化。馴化的鳥類形態變化的重要性極高,事實上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 – 1882)在他介紹天擇觀念的曠世巨著《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中的第一章,就是利用維多利亞時代盛行的家鴿形態多樣性為例,以人擇的力量演示天擇的潛力!而我們選擇的家雞是世界上種內羽毛形態變化最高的鳥類,加上基因體序列和遺傳工具的方便,讓我們有機會發現與羽毛形態差異相關的基因。

鍾正明院士和他父親一樣,都是台大醫科的校友。雖因家學淵源習醫,他卻未投身臨床,反而著迷於生命的奧秘,故赴美專攻基礎生物醫學, 1983年取得洛克斐勒大學博士,並留任該校分子生物系助教授,1987年轉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展開獨立研究生涯;他用心鑽研鳥羽的「皮毛之道」,成為研究羽毛發育的世界權威,200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8年,他到美國唸博士班,加入美國洛克斐勒大學教授艾德曼(Gerald Edelman)的分子發育生物學實驗室,研究細胞如何形成組織及器官,即形態發育(Morphogenesis)的過程。艾德曼研究免疫蛋白工作讓他在 1972 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他鼓勵鍾正明研究腦部細胞如何相互辨識,以及神經細胞如何聯結的機制。鍾院士成功找出神經黏著分子(N‐CAM)及其在神經發育所扮演的角色,順利取得博士學位。

鍾院士在製作雞胚切片時,他在螢光顯微鏡下觀察到黏附在他本欲研究的雞脊髓旁的羽毛。各種腦中表現的神經黏結分子在羽毛芽中也都表現,而且非如腦中糾成一團,而是排列成各種漂亮的花樣和形態,加上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掉在路邊的漂亮羽毛,於是他決定以羽毛為研究模式。


鍾正明院士當初的羽毛研究,不僅充實了基礎科學知識,後來從研究羽毛幹細胞的工作,也讓他進入了再生醫學的領域。他有許多關於羽毛、毛髮、幹細胞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頂尖的學術期刊如NatureSciencePNAS。鍾院士的研究內容和成果可以在台大校友雙月刊的這篇文章〈從皮毛之道到再生之道-鍾正明院士專訪〉和中文版《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這篇〈研究雞毛鴨喙的大師-鍾正明〉讀到。

我們合作的最初的成果已發表在PLoS Genetics,是以捲毛雞為材料,發現其主控基因是一種角質蛋白質的變異。該蛋白質在保守區域缺失了23個胺基酸,我們把讓基因釣出來後,在拔毛後的毛囊內利用反轉錄病毒把該突變基因表現在幹細胞內,讓重長的羽毛表現該突變基因,結果就確實讓羽毛給弄彎了。


非常有趣的是,我們發現的基因KRT75,和人類的鬚部假性毛囊炎(pseudofolliculitis barbae)有關。該遺傳病讓修剃胡鬚後,重長的毛的尖端穿透入囊壁內或卷曲于皮內所引起胡鬚部異物炎癥反應。這個和人類相關遺傳疾病的有趣關連,是我們當時始料未及的,這也是基礎研究深具潛力!

閱讀全文...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

生物と無生物のあいだ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一個生物學家眼中的奇妙世界》(生物と無生物のあいだ)是一本對生命科學研究(具體來說是對細胞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有興趣的高中生、大學生和研究生都適合閱讀的科普書。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裡,日本青山學院大學教授福岡伸一,用半自傳的方式同時勾勒出分子生物學研究和生命的分子現象,對生命科學的門外漢來說,可以吸收一些分子生物學的知識;對有心想要就讀生命科學(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方面的高中生,可以稍微看看是否真的對分子生物學感興趣;對想要唸研究所的學生,可以稍微看看生命科學研究是怎麼一回事。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的日文原文書名『生物と無生物のあいだ』是「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意思。可能編輯跟我一樣看太多日本推理小說,就把書名改成《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不過並不失原味,因為作者在《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一書中,的確作了一些推理,他在大師如雲的美國洛克斐勒大學,對著野口英世(1876-1928)的塑像思考日本人和美國學術界對他的科學貢獻觀感的矛盾;然後從華生(James D. Watson,1928-)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1916 – 2004)的DNA的雙重螺旋、物理學大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1887-1961)的《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舍恩海默(Rudolph Schoenheimer,1898 – 1941)的「動態的平衡狀態」來推理生命現象的分子本質;然後用在洛克斐勒大學及哈佛大學醫學院當博士後研究員的經歷,述說生命科學實驗室沒日沒夜的生活,還有用實驗推理GP2分子的功能之過程。

在提到華生和克里克的DNA的雙重螺旋時,福岡伸一從發現DNA是遺傳物質開始介紹,也老實地述說了當時華生和克里克為了贏得解DNA結構的競賽而耍的手段和爭議等,這些都部分記載在華生辛辣的自傳《雙螺旋─DNA結構發現者的青春告白》The Double Helix)之中。可惜克里克的自傳What Mad Pursuit似乎沒有中譯本,更甭提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1916 – 2004)的The Third Man of the Double Helix

不過克里克和另一位故事人物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1920 – 1958 )倒是有中文版的傳記-《克里克:發現遺傳密碼那個人》Francis Crick: Discoverer of the Genetic Code)和《DNA光環背後的奇女子:羅莎琳‧法蘭克林的一生》Rosalind Franklin: The Dark Lady of DNA)。整個DNA、RNA和蛋白質糾纏的故事,也記載在巨著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 Makers of the Revolution in Biology之中,這部分子生物學史的經典巨著有三大冊的中文版《創世第八天: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革命首部曲 DNA》《創世第八天: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革命二部曲 RNA》《創世第八天: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革命三部曲 蛋白質》,是想要完整地瞭解分子生物學史不可或缺的好書。


福岡伸一舉了「動態的平衡狀態」為例,指出「我們吃進身體的分子,會在瞬間散布至全身,之後短暫停留在某處,接著又在一瞬間離開我們的身體。換言之,我們生命體的身體並非如塑膠模型般,由靜態的零件組成的分子機械,而是成立於零件本身的動態之中。」,他認為根據「動態平衡」論,能夠讓我們思考如何區分生物與非生物,以及我們生命觀的演變。從這個「動態平衡」中,也再次驗證了「諸行無常」,所有生命不過都是因緣暫時俱足聚合而生的。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後半部,福岡伸一介紹了他那幾年難辛的博士後研究員生涯,指出他在美國過的像是奴隸般的生活,還要面對競爭者的壓力。其實生命科學研究,尤其是競爭激烈的分子生物學和生物醫學,都很難避免要面對艱辛的研究環境,而像我們這樣還選擇投身而入的,無非只是為了尋求有重大發現時的感動,還有期待為人類作出實際的貢獻。

近幾十年來醫學上的許多重大突破,像是新藥的研發、新診斷或治療方法的發明和疾病成因的瞭解,都是建立在許許多多在實驗室沒日沒夜地辛勤工作的基礎科學研究人員的貢獻上的。生命科學家艱苦辛勞地在作出很大的付出和貢獻時,還要忍受社會大眾、政界和其他學界對我們的誤解,以為在做基礎研究無法對人類作出實際的貢獻。

可是實際舉例來說,今天對癌症的瞭解,絕大部分知識都是建立在研究大腸桿菌、酵母菌、果蠅、線蟲等不起眼小生物上乍看之下無聊的性狀的。如果沒人去研究果蠅遺傳和突變,還有酵母菌的細胞週期,以及線蟲的細胞自戕,可能就無法瞭解許多訊號傳遞的路徑和分子,就不能瞭解癌症的致病原因,也就不可能研發出所謂的標靶藥物。如果當初沒有人建立族群遺傳學和分子演化學的理論,我們今天面對一堆基因體序列也只能把它們完全當作有字天書,而無法解讀出人之所以為人的遺傳邏輯,更罔論從中發現和健康及疾病相關的資訊。

對機械、土木、化工、電機、資訊、材料等工程或應用科學而言,基礎研究不那麼重要,是因為物理和化學的知識已經差不多齊全了。可是對生物工程和生物科技來說,基礎研究至關緊要,因為只有從基礎研究中才能發現可能有用的機制和分子等。現在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學的教科書十年不改版,影響也不會太大。可是普通生物學的教科書若是四五年不改版,就會一整個落後!我們對生命科學的瞭解,實在還真的非常非常的不夠。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之中提到的,也只是我們對生命現象極為膚淺的理解而已。而且《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也僅提到生命科學的一部分而已,因為生命科學還有同樣非常有趣的生態學、族群生物學和演化生物學,是更寬廣的角度來探討生命和生命之間還有生命與環境之間的精彩互動。對這些互動的探討,是瞭解我們之所以擁有書中提到的分子和分子機制,所不可或缺的!

讀了這本《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也順便簡單說一下,當初我乍看之下很愚不可及地放棄唸台大醬料而去清華大學唸生命科學的經歷。到台灣唸醫科其實是家長師長朋友的期待,我也只是因為順便能接觸熱愛的生物學而姑且同意了。當時我只是在生物實驗課看到細胞分裂時,就感動到五體投地,細胞那麼精準地把染色體排成一列均分到兩個子細胞,是多麼地巧妙和精彩啊!

其實,我真的不是沾醬料的料,因為我是不必沾醬的蒙古火鍋...哦不...因為我其實無法死背硬記,可是沾醬料要硬背一堆人體解剖名詞。想當年修的神經科學總分一百廿分,有廿分是背腦神經名詞的送分題,我一分都沒拿到,不過剩下那一百分變態的申論題(例如如何用保鮮膜作出神經元等XD),我可以幾乎滿分。我只能用理解的方式記憶,背書只會要我的命。加上我對血液和動物解剖有莫名恐懼感。還有我個性極為內向害羞,與其面對病人,寧可在實驗室裡面對果蠅。這些沒人能夠勉強的,就算能勉強也不會有幸福的。

走這條路有沒有好結果,我自己現在也不知道。其實當初有幾位學長問我,是不是被桃麗羊騙去唸生命科學。事實上,我是被《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給騙來的,或許沒多少人能理解在馬來西亞小鎮的窮獨立中學唸著當時廿年前出版一整個過時的高中生物學課本,在看到《侏羅紀公園》裡描繪的分子生物科技時的震撼!我對所有朋友說,我的夢想就是做出恐龍來咬當時嘲笑我的損友。很有趣的,大學、碩士班、博士班時在生命科學各領域(細胞生物學、神經科學、生物物理、發育生物學、遺傳學、演化生物學)繞了一圈後,我現在在中研院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研究出,做出一隻恐龍需要什麼樣的遺傳變化。我真的沒有騙人和唬爛,不相信請看以下影片:



閱讀全文...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吃的樂趣-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

日式料理在台灣已成了非常常見的異國料理,甚至都已經不太算是異國料理了,因為實在是太廣為接受而太過普遍了。

我在到台灣唸書前,在馬來西亞很少能見到日本餐館,雖然我住在第二大城,可是幾乎完全不曉得我們城裡有任何日本餐廳。第一次吃日式料理是來到台灣後,從前還聽不小心吃到日式料理的高中老師宣稱日式料理又貴又難吃。沒想到我居然愛上了生魚片,甚至大部分哈日族都難以接受的納豆,更是讓我當作人間美味,在美國唸書時還嗑上癮,兩三天沒吃上一碗納豆拌飯就渾身不舒服。

去年夏天到日本古都京都開研討會和旅遊,也是這一生中最難忘快樂的時光之一。京都不僅有美景、古蹟和文化,當然也有美食。在那裡隨便找家餐廳都能吃到非常美味的食物,朋友和自己精心挑選的餐館當然有這輩子吃過最棒的精緻人間美味,雖然不少食材根本叫不出名堂,但是都能有幸福的滋味。

是的,不需要知道任何名堂,只要用心,就能品嘗出各國美食的醍醐味,可是如果能夠進一步瞭解食物的歷史和文化意涵,那麼品嘗美食的樂趣,就不僅是口腹之慾,還加上了知性之旅(請參見〈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歷史大口吃喝〉)。

這本《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 知っておきたい「食」の日本史)就是一本能讓喜愛日本美食和準備到日本旅遊的朋友必備的一本好書。《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中充滿各種小知識,淺顯易懂。是一本可以輕鬆了解日本歷史與文化的書。

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

知っておきたい「食」の日本史


《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作者宮崎正勝原任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系畢業。專攻前現代的國際交流史、世界教育史。著有《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圖解世界近現代史》(易博士出版社)、《從地名與地圖看世界史》(世潮)、《圖解東亞史》(易博士出版社)等。

《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再一次以世界的歷史變動為主軸,說明日本的飲食文化是如何經過重組與演變。日式料理中最高見的壽司,從古代到近代的演化就十分有趣,在中文原本是醃漬魚內臟的「鮨」成了日文壽司的意思,後來壽司的作法也和當初用發酵米飯醃漬魚肉大不同了。

日本在文化上算是較封閉的島國,可是從《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之中,我們可以清楚見識到日本和各國文化的豐富交流。日本除了本土食材和料理方式,也廣為接受了中華飲食文化,一些廣為日本人接受的食物如納豆和抹茶,在中國反而失傳或罕見了。也由於日本保留了不少原本屬於中國但現今失傳的食物和飲食方式,從日本人學習和保留的過程中,我們也能藉此回頭學習自己過去的文化。

舉例來說,《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例舉了屬於古代時尚食品的丸子、大佛與蠶豆之間出人意外的關係、原是伊斯蘭點心的五目油豆腐包的關東煮、被視為下等魚而遭人嫌棄的鮪魚、白菜與日清戰爭等,《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述說了許多日本食材與料理不為人知的一面。

更有趣的是,許多廣為人知的日本食材,例如芝麻、西季豆、番薯、胡椒、辣椒、黃瓜、南瓜等,都是遠從非洲或美洲,藉由絲路或哥倫布大交換(請參見《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一書)而在日本落地生根的,豐富了日本的飲食文化。當然《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也舉了好些日本獨特的食材和料理,讓我們感受濃濃的日本風情。

《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一書中的許多美食,在古代原本是貴族或大富人家都吃得到的,也有貴族和大富人家當時不屑吃的美食,可是今天不僅日本平民都能品嘗到這些美食和異國料理,連身在日本海外都能同樣嘗到《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書中提到的幸福滋味,我們是不是真的生活在一個極為幸福的時代呢?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歷史大口吃喝

The Sky of Gene - 不能再浪費

The Sky of Gene - 三百年來黑心食品之美味詐欺

The Sky of Gene - 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

The Sky of Gene - 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再回《回答: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嗎?

The Sky of Gene - 禪、茶水、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群萌亂舞的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科學知識傳播的原則

The Sky of Gene - 重啟美國牛肉談判!!!

The Sky of Gene - 【分享】你準備好吃美國牛內臟了嗎?

The Sky of Gene - 機車與美國牛肉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大博士生吃牛糞漢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拒吃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2.5 ppm!-從台灣三聚氰胺事件論政策和報導的不專業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閱讀全文...

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野生樂園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

The Wild Life of Our Bodies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The Wild Life of Our Bodies: Predators, Parasites, and Partners that Shape What We Are Today)真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科普故事書,即使我早已熟悉書中大部分內部,讀起來還是興味盎然。作者羅伯.唐恩(Rob Dunn)真是位擅長舖梗的作家,他用各種巧妙的故事,把各種有趣的資訊串連在一起,讓我們能隨著那些故事遨遊我們人類和地球上各種大小蟲子糾纏不清的世界。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用詼諧幽默的筆調,帶我們進入醫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交疊出的有趣世界,讓我們輕鬆愉快地面對我們過去和現在厭惡的各種寄生蟲和微生物,感嘆生命的神奇奧妙和博大精深。

我們無疑是生活在人類歷史上最爽的時代!這我們這個世代,只要生活在發展得還不錯的國家中的城市,比起我們的祖先,溫飽和疾病變得更加不太是問題了。我在美國唸書時,美國人還以為馬來西亞還盛行瘧疾,可是我從小到大都沒聽說過有任何認識的人得過瘧疾,自己也頂多得了痛得半死卻不死的登革熱而已。

加上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愈來愈多,大自然已離我們愈來愈遠,我們也許不再認為自己是自然界裡的一份子了,甚至還有有識之士鼓勵人民乖乖居住在城市當阿宅就好,別到大自然裡去搞破壞了(請參見〈城市的勝利與驕傲〉)。而且我們早已習慣方便明亮的光線、乾淨舒適的角落、美味豐盛的食物,還有空調冷氣。我們從未像現在這樣,如此自然而然地和大自然脫鉤。我們並不是這一輩才開始讓下一輩這麼做,我小時候要去附近僅存的菜園和田野捉魚玩蟲追鳥,回家就要被阿嬤罵整晚了,晚我十幾年出生的小弟和小妹,連這個問題都沒了,因為社區附近的所有菜園和田野全都成了工廠XD

擺脫了大自然,確實讓我們得到了一些好處,我們沒那麼容易被林中的毒蛇猛獸當作晚餐,也沒那麼容易被奇怪的病菌寄生蟲當早午晚餐而安怎死都莫宰羊。可是遠離了大自然,我們也沒那麼爽到死,因為多半在掛掉之前,還得飽受腰痠背痛、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的折磨,這還包括都市中更高見的精神問題哦,這些都是我們當見...呃...至少是中年後高見的身心健康問題,可是讀了《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你會發現,我們的身體不僅是想念,而是迷戀野蠻的自然。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指出,我們的身體思念著過去的同伴,那些千萬年來與身體交纏、互助、共生的物種-那些噁心變態的線蟲、條蟲、鞭蟲這些寄生蟲。牠們當然能夠傷害牠們的宿主--人類,人類為了擺脫一些寄生蟲,乾脆演化出光溜溜的身子,令人好害羞哦 (≧▽≦)

不過《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提出,鐮狀細胞貧血症、糖尿病、亞斯伯格症、過敏、焦慮症狀、自體免疫疾病,還有牙齒、下頦、視力等問題,甚至包括心臟病,這些現代社會日益普遍的疾病症狀,非常可能與我們的身體和各種噁心變態的蟲蟲分手有關,那些病症甚至可以算是一種「失戀」XD 所以愈先進的國家就反而有愈多原因不明的怪病。

羅伯.唐恩在《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舖了個大梗,他用叉角羚羊的急速奔跑為例,把我們失去寄生蟲的乾淨生活,用掠食者的消失來比喻,導致原本用來對抗牠們而發展的免疫 系統閒置,反而在我們身體裡搞起政變。《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指出,我們的身體有兩大免疫勢力,一個對抗細菌與病毒,另一個對抗寄生蟲。但是,當身體開始打擊不再存在的寄生蟲,它們也就短路了秀逗了。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進一步指出,所有物種均有與其他物種互動的特徵與基因,倘若互動物種消失了,那些特徵與基因就會變得混亂,甚至出問題。早期我們以為闌尾是無用之物,甚至還可能發炎而奪命,於是我的闌尾就在我小學一年級開學的前幾天出了亂子,然後就被送進醫院,在我還沒搞清楚狀況前就被推進手術室裡咔嚓掉了Orz 直到廿年幾年後,我才知道原來闌尾是腸道金屋藏嬌之處,在壞菌像是瘋婆娘發完飆後,裡頭的好菌才能躲過一劫而又能在腸道中尋愉作樂,難怪我每次生病咯塞後都比別人還久才能完全康復 T-T

就細胞數量而言,我們人體有九成是細菌,人體細胞數僅佔我們全身細胞數的一成而已。益生菌對人類的益處雖然早在好幾十年前就廣為人知,可是和人類共生的細菌相之變化和多樣,一直要到基因體定序技術的突破,有了方便的研究工具才為人所知。一些研究甚至發現胖子和瘦子的腸道菌相有極大的差異,一些臨床醫學研究甚至發現糞便移植還能夠有效對抗超級腸道細菌和治療一些腸道疾病,雖然這個方法仍有爭議且還未讓主流醫學給廣為接受,不過隨著元基因體學(Metagenomics)的發展,我們對那些共生菌的影響會知道得愈來愈多。

除了寄生蟲和細菌,《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還帶領我們探索從原始生活到現代社會,我們的身體歷經了哪些改變,那讓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我們的身體在演化的過程中,除了想念野蠻的自然,其實人類文明也改造了我們的身體,讓我們成能夠適應農耕和畜牧的生活,著名的人類演化遺傳學家史賓賽.韋爾斯(Spencer Wells)在《潘朵拉的種子:人類文明進步的代價》Pandora's Seed: The Unforeseen Cost of Civilization)也闡明了這點(請參見〈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可是對農耕和畜牧生活,並不見得是對工業化生活方式的適應,於是我們就生了一堆文明病。過去喝奶是為了生存,現在卻有不少研究發現過度飲用牛奶可能和一堆過敏性疾病和發炎性疾病等息息相關。

不僅是解剖和生理,《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也探討了大自然對我們的心理殘留下的痕跡。例如掠食者如何嚇得我們驚慌失措、戒慎恐懼,渾身起雞皮疙瘩?恐懼感如何在身體運作?我們天生就怕蛇?猴子的好視力全是為了蛇?舌頭如何感覺酸甜苦辣?感官的好惡和生存相關?為何部落崇尚集體主義?排外是恐懼疾病的心理?「厭惡感」來自行為免疫力?

不管人類自以為有多文明,我們的身體還是大自然的產物,缺乏和大自然的接觸,甚至會造成一種稱為「自然缺乏症候群」(Nature-Deficit Disorder)的心理問題。有研究顯示,孩童在戶外上課的學習效果更好,患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孩童接觸大自然後會改善症狀,而且比起高科技產品,孩童在戶外活動更能夠讓他們快樂。當我們愈來愈像無菌室裡培養的實驗鼠時,我們該如何回返自然(rewilded),其實是我們的文明該好好探討研究的大問題。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 該好好用心地面對的全球7大短缺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The Sky of Gene - 真假環保

The Sky of Gene - 綠色EQ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