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大自然的祕密社交網路






和好友絕交、和情人分手,除了內心的哀傷和五味雜陳,最難受的打擊之一是,對社交網路過去很重要的一部分,要做出慘痛的戒斷,導致生活一時之間彷彿都要分崩離析。在這個網路時代,影響所及甚至能跨國跨文化。

在大自然中,生物物種的整個社交網路(不僅是共生,還可以是寄生和食用或被食用的關係)中,一個關鍵物種的離去,兩個共生物種其中一方有難,並不只是它們彼此之間的私密生活不再了,牽一髮動全身的還有各種微妙的平衡,所有的歌舞昇平或是勾心鬥角,也都可能要被翻天覆地地攪亂。在這個全球生態互聯幾十億年的影響所及甚至能跨洋跨洲。

構成整個大自然的生態之網的,有好些真菌、植物和動物,其中多半既不可愛又不起眼。情人眼裡出西施,再低調悶騷的物種,也都還是有其社交網路。

最可恨的小人,是那種挑撥離間的,害一群好友反目,甚至讓情人或好友變成陌生人。在大自然中,我們人類常常就是這種小人,搬弄各種物種間的是非,還自以為是人定勝天的萬物之靈。先不提直接的巧取豪奪吧,我們常莫名其妙地去「整治」大自然,十足是厚顏無恥的雞婆,不信到臺灣各處的野溪瞧瞧吧。

德國森林看守人彼得•渥雷本在這本《自然的奇妙網路》Das geheime Netzwerk der Natur)中,用他長達幾十年的學養和觀察,帶我們見識到狼幫了黃石公園的樹一把、森林甚至幫助了海中的鮭魚、蚯蚓能操作野豬、樹木之間以化學物質溝通、灰鶴傷及西班牙的火腿產業,甚至連落葉樹木都影響了地球的自轉,還有針葉林能夠製造雨水等等。

渥雷本是位堅守理念的森林看守人、明察秋毫的觀察家、情感豐沛的文學家、知識淵博的科學家、文筆優美的自然作家,他為我們翻譯出大自然深藏不露的各種有趣互動關係。同時他也介紹了好友《狼的智慧:黃石公園的野狼觀察手記》Die Weisheit der Wölfe)作者艾莉.拉丁格(Elli H. Radinger)的工作(請參見〈野狼的教科書〉)。

渥雷本寫了幾本好書,包括《樹的祕密生命》Das geheime Leben der Bäume)、《動物的內心生活》Das Seelenleben der Tiere)、《歡迎光臨森林祕境》Gebrauchsanweisung für den Wald)等等,在德國和臺灣都非常暢銷(請參見〈樹的祕密叢林生命〉〈動物的內心生活〉〈森林祕境的守護者〉)。不過渥雷本不是位單純想要介紹科學知識的科普作家而已,他是位極有主張和立場鮮明的自然作家,他在這些書中都提出了森林保育的困境,不僅為了理念而辭去公務身分,他自己也多次面對內心的倫理掙扎,為他在林中穿梭的舉止和動物的餵食辯護;另外他把動植物擬人化的寫法,也受到德國學院派作家的批評,指責他的書中充滿了主觀的臆測。

渥雷本在這本《自然的奇妙網路》中,也還是展現出他是位博學多聞的科學家,他更客觀並且用不失活潑生動的文筆為我們解說一個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生態奇觀;另外,文情並茂的寫作方式,雖然讓他把一些動植物給擬人化了,不過難道不就是因為了情感,這些身外之物才對人類有了意義嗎?如果這些動植物對一般大眾而言並不具任何意義,那為何有些人就不能為自己有生之年的短暫享受,而犠牲掉無意義的野生動植物呢?

在城市住久了,我們人類常常忘記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管是作為惡的部分也好、善的部分也好。渥雷本在森林裡穿梭久了,但他也沒把人類忘掉,不僅是人類對森林的所作所為而已,他也關心森林對人類的各種意義,是位充滿人文關懷的科普作家。來透過這本生態好書認識一下自然的奇妙網路吧。


本文為《自然的奇妙網路》Das geheime Netzwerk der Natur)推薦序。

閱讀全文...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植物彌賽亞拯救世界珍稀植物的保育之旅








過去,我對植物不太感興趣,因為植物似乎不像動物有那麼多有趣的特徵和行為。

然而,在閱讀了一些植物改變人類文明和歷史的書籍、在專業導覽下參觀了植物園以及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後,見識到植物的重要性以及它們許多有趣的特徵和行為,我漸漸改變這個想法。

雖然植物不能像絕大部分動物那樣趴趴走,可是想想植物其實是很厲害的,因為它們在原地深耕,就能比教育部,哦不,比動物更善於利用有限資源,面對攝取水份和營養、躲避獵捕、生殖等等的高難度挑戰,甚至不必像鳥一樣能飛,就能借助各方力量拔山涉水地四處傳播後代。

除了當做食物,我們也很難想像沒有植物點綴的世界,因為每年全世界各類花卉市場總銷售價值,估計超過千億美元,看來植物的生殖器官對人類而言已經成了剛性需求了。在植物稀少的高密度城市,無法時時看到花花草草,造成大量城市人的各種身心健康問題。

植物也是低調的生化武器專家,能合成各種化合物對付想要大快朵頤的動物或真菌,即使啃食草木的動物、真菌再多、吃得再快,世界都還是綠色的,顯示植物有多老神在在。對人類來說,那些對付天敵的化合物其中有不少能作為藥物來治病和救命,也有不少能讓人興奮──除了一些讓人嗨翻天的可能不太合法之外,好些其實是我們平時不攝取就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例如咖啡因和茶鹼。

植物為人類貢獻良多,可是現在有大量植物物種面臨生態浩劫,在棲地破壞及強勢外來入侵種的危脅下,至少有五分之一的植物物種在人類能夠好好認識之前,就即將在地球上永遠消失。即使它們能及時被植物園或保種中心拯救,但植物園或保種中心如果無法讓瀕臨滅絕的植物生根、發芽、成長、結出果實和種子,可能還是無濟於事。

然而,有一些瀕臨滅絕植物有幸遇到救星,這本《植物彌賽亞:從實習生到皇家園藝師,拯救世界珍稀植物的保育之旅》(The Plant Messiah: Adventures in Search of the World’s Rarest Species),就是其中一位英雄的故事。彌賽亞(天主教漢譯作默西亞;希伯來語:מָשִׁיחַ‎,轉寫:Mašíaḥ‎;亞拉姆語:משיחא;阿拉伯語:المسيح‎,轉寫:almsih‎‎‎,伊斯蘭教漢譯作麥西哈,景教譯彌施訶),是基督宗教術語,意指受上帝指派,來拯救世人的救主。

《植物彌賽亞》作者卡洛斯.馬格達勒納(Carlos Magdalena)在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Gardens)的熱帶苗圃擔任園藝師,也是國際睡蓮水景園藝協會(The International Waterlily & Water Gardens Society)的主席和國際講師。邱園是世界極富盛名的植物園,座落在英國倫敦西南郊的泰晤士河畔列治文區邱(Kew),原是英國王家園林,佔地一百二十一公頃,收藏了約五萬種植物,目前是聯合國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卡洛斯出生於西班牙北部阿斯圖里亞斯的希洪(Gijón)小鎮,從小喜歡照顧植物,逗弄動物,夢想當個博物學家。西班牙經歷過獨裁者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892-1975)時期的生態大破壞,因為專制政府連森林都想要變得整齊劃一。他長大後存了一點錢,獨自飛往倫敦,嘗試用以前在學校學過的英文找工作。他初次參觀邱園就決心要到這裡工作,雖然只有高中學歷,年紀已不小,仍甘願從邱園的實習生做起,參加最嚴格的園藝師培訓課程。




培訓課程結束後,他走出考場,很自豪自己撐過來了,但不確定能否過關。幾天後,收到錄取通知,他覺得好像中了園藝世界的樂透。最後他正式成為邱園的園藝師,加入保育植物的行列。他把自己比喻作一條鮭魚,生於北西班牙的河川,然後洄游到英格蘭。

他參與羅德里格斯島的植物復活行動,搶救模里西斯的植物。當地已有超過五十種植物滅絕、超過三十種植物不在野外繁殖。那些小島百萬年來人類罕至,演化出獨特物種,然而,在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到來後,引進外來的動植物,本土特有種卻奄奄一息。媒體封他為植物彌賽亞,他的成名作是讓野外曾經僅剩一棵的羅德里格斯咖啡(café marron)在邱園再度繁殖!




雖然只有高中學歷,卡洛斯對讓種子發芽的辦法可能比有名校學歷的學者還在行。他擅長破解植物種子發芽的各種密碼,從植物原生地的各種環境條件抽絲剝繭,有些植物的種子萌發的條件如果不搞清楚的話,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用上蒸煮、烘焙、火烤、煙燻的方法,感覺好像要把種子當食物。

他另一傑作是讓溫泉睡蓮(Nymphaea thermarum)種子發芽,用二氧化碳加料,靈感還是在煮義大利水餃時想到的。盧安達的野生種因運河開發破壞而滅絕、德國的溫泉睡蓮被老鼠吃掉、邱園的被收藏家偷走,在各種悲慘情況下,他仍延續了世界上最小睡蓮的命脈,順便向大眾揭示瀕危物種的買賣市場及生物多樣性的議題。




《植物彌賽亞》有卡洛斯在邱園及世界各地採集和拯救野外植物的經歷,讀來精彩,雖然有很多故事其實算是悲劇。他在邱園的工作除了到過印度洋的小島,也到過玻利維亞的邊陲地帶、秘魯的荒漠海岸、澳洲的偏僻內陸等地探險,遇到窮追不捨的陸龜和熱情拗他上課的村民。

邱園當初設立,目的並非為了保育,而是為英國佬及世人展示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國力及殖民地珍奇,不脫殖民主義的歐洲中心思維。現在他們成了脫歐的日沒落帝國,世界上很多地方的生態環境已面目全非。

過去百年間,歐洲不僅政經影響全球,歐洲生物在世界其他大陸也藉著帝國主義的擴張而散佈,進而改變各處生物相,提出「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概念的美國歷史學者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稱此作「生態帝國主義」(Ecological Imperialism)。《植物彌賽亞》對歐洲人過去的所作所為亦有反思。

然而,我們也不必過度醜化歐洲人和美化當地人。卡洛斯發現,玻利維亞一些農夫雖然來自森林,而且就住在森林裡,卻對如何栽種植物一竅不通,也遇到把瀕臨絕種的棕櫚種子當美食嗑掉的當地工人。

當我們看著外國精彩的故事時,別忽略自己周遭其實也發生了很了不起、傲視全球的故事。台灣佇立在屏東高樹鄉二十多公頃土地上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Dr. Cecilia Koo Botanic Conservation Center ,KBCC),由恩師李家維老師與已故台泥董事長辜成允成立,十年內已蒐藏保存三萬四百三十七種植物物種,早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規模、最豐富的熱帶植物保種中心,李家維老師並計劃在2027年前將物種增至四萬種,超越邱園。

卡洛斯拯救了印度洋上小島的植物,KBCC也試圖拯救太平洋上小島的植物。大洋洲的索羅門群島自然生態豐富,據估計至少有七千餘種原生物種,然而近年受到森林砍伐及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原生森林逐漸減少,許多物種瀕臨滅絕。




台灣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自2012年起,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及KBCC共同合作,推動索國植物調查暨植物誌編纂計畫,協助採集原生植物並在境內外保種,同時也訓練提升植物標本保存技術,維護該國生物多樣性。截至2017年4月,共派遣調查隊七十三人次,採集近一萬三千號臘葉標本,DNA乾燥材料將近一萬份,活體材料(存放於索羅門首都網室及KBCC)約四千五百多株,群島植物誌現亦已出版。








邱園的卡洛斯只有高中學歷卻在植物學界大放異彩,台灣KBCC的洪信介(阿介)連高中學歷都沒有。他自2015年即隨研究團隊深入索羅門群島叢林調查,讓他們能趕上預期的進度。阿介的野採本領、爬樹身手,讓李家維老師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在一次遇見二十五公尺高樹上懸掛的巨大石松。

阿介十七歲便隻身到野外尋找植物,國中畢業後到工地做電機工程學徒,能徒手攀上路邊電線桿拉電纜線,當兵退伍後從事古蹟修復工作,在細窄的高空桁架上如履平地。他在索羅門群島已經採集了超過三千多號植物標本,還不包含未製成標本的其他植物份數。




如果人類沒有破壞森林,或者造成氣候變遷,其實也不需要大費周章地拯救這些瀕臨絕種的植物。這些生態保育工作極為吃力不討好,甚至在政界和學界也受到針對成效等等的質疑,以及涉及生物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等複雜問題。《植物彌賽亞》也提到有些國家居然要為自己土地上原生的植物及其產品付費,真的非常諷刺!然而,沒有這些英雄,我們未來子孫可能連差點失去了什麼,都可能永遠不會知道!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