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The Great Degeneration:How Institutions Decay and Economies Die)裡,認為代議政體、自由市場、法治、公民社會,曾是西歐、北美社會的四大支柱,可是西方國家現今成長緩慢、債台高築、人口老化、反社會行為。弗格森認為答案就在西方的這些建制讓社會在其中蓬勃發展或發展受挫的複雜架構──正在退化。
弗格森是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商學院經濟史學家,據說是當前西方聲譽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歷史學者之一,曾任英國牛津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及哈佛大學教授。專長貫通歷史與財經兩大領域,研究重心為經濟史和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研究。 他的著作,《世界大戰:20世紀的衝突與西方的沒落》(The War of the World: Twentieth-Century Conflict and the Descent of the West)、《金錢與權力》(The Cash Nexus:Money and Power in the Modern World, 1700-2000)、《帝國:大英世界秩序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和《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Civilization:The West and the Rest)都有繁體中文版。
弗格森顯然是位西方文明至上的歷史學家,也對西方文明的可能末落憂心仲仲。西方文明憑什麼勝過外表看來比它優越的眾多東方帝國?弗格森在《文明》中,認為答案是西方發展出六大「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s),而這六大利器正是世界其他地區所缺乏的:競爭、科學、財產權、醫學、消費社會與工作倫理。 時至今日,關鍵的問題是,西方是否喪失了對這六大利器的壟斷。若是如此,弗格森警告,大家將目睹西方優越地位的終結。
弗格森在這本《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繼續討論西方的建制(institution)問題。 弗格森把民主、資本主義、法治和公民社會視為西方建制的主要特點。《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也深受《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的影響,認為西元1500年後使西方走上稱霸全球之路的,就是這些建制,而非地理或氣候上的優勢(請參見〈國敗論-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悲痛地指出,如今這些建制已敗壞變質,情況令人憂心。西方民主國家寅吃卯糧,把龐大債務丟給下一代、下下一代,從而破壞了不同世代間的契約關係。西方市場遭過度複雜的管制日益扭曲,那些管制措施宣稱欲矯治弊病,其實它們本身就是自己口中一直強調的弊病。
弗格森認為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元凶不是解除管制,而是不當管制。他對管制能否除弊表示懷疑。如果可以選擇,他會主張遵循白芝浩(Walter Bagehot,1826–1877 )所定下的那些簡單原則,包括中央銀行應在危機時以懲罰性利率放手放款。而且在金融業者已明確違反基本的審慎規則時,應把惡劣的銀行業者關起來以儆效尤。
《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控訴,法治(rule of law)已變質為律師治理(rule of lawyer)。過度管制卻造成法律條項的大增,而那未促成法治,反倒促成「律師治理」。弗格森認為英美普通法比複雜和臃腫的大陸成文法。可是他認為就英國來說,普通法的衰落和大陸法的入侵,則加劇「律師治理」的現象。美國也更糟糕,造成無所不在的訴訟和隨之而來律師費的暴增。
《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最後表示,公民社會已退化為非公民社會,而置身非公民社會的西方人,懶洋洋地期待國家來解決他們的所有問題。公民社會和構成公民社會的諸多志願性組織:慈善組織、社會性與文化性機構、獨立學校和大學、運動協會。可是英美幾乎所有志願性組織的會員,乃至政黨黨員,人數都減少,小型社會團體正一個個消失。
《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想要西方國家對不負責任、自滿之時代強而有力的控訴。弗格森提醒,要遏制一度稱雄於世的西方文明的退化之勢,需要大開大闔的領導人和徹底的改革。
不過西方國家基本上已經沒救...哦不...超越東方國家許多了,我們還是來看看自己東方國家吧。之前有朋友在臉書討論台灣文理人之間的差異等等,我留言指出基本上,歐美中學文理不分家。好的大學,文理也在同一個學院。而且即使大學唸文科,也非常注重邏輯的訓練,這和亞洲國家文組是背多分的訓練差了十萬八千里XD
可是為何亞洲文科教育傾向背多分呢?我想是因為文科(哲學、文學、史學、法學…),都被統治者視為統理大眾的工具,而非追求對真實世界的認識吧?雖然現今社會已經受了西方教育的影響,不再像過去那麼強調教條式教育。
可是,歐美的統治者比較笨了嗎?歐美的統治者才是用一塊錢做兩塊錢生意的高手,我們的統治者是用一塊錢做半塊錢的笨蛋。君不見歐美表面上雖亂,可是大家骨子裡都吃他們西方文明那一套。不像我們這裡的人們,考試都給一樣的標準答案,可是心裡沒當一回事,表現上和諧,可是骨子裡誰都不信誰。
科舉制度算是中國所有建設性的建制之一,因為科舉在一個朝代初期促進了社會階級的流動,可是科舉往往也因為鼓勵教條式思維,以及即得利益者愈來愈容易掌控,而生出《儒林外史》和《官場現形記》中描述的一大堆弊端。過去官場考八股文時代,考試時滿腹經論孔孟,私下沒任何官員真的把經論孔孟當一回事(真的當一回事的早就被官場黑暗給做掉了)!簡直就是活在一個人格分裂的極端不和諧世界!
在這裡批判儒家,並非都是儒家不好,只是儒家道德教條及行為教條(尤其在公共場合)可以做為個人安身立命的守規,我相信「仁義」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可是用到政治上,多半淪為統治者的愚民工具。每個國家都有其陋習,而儒家傳統造成的禮教吃人又剛好強化了其中一些陋習。
一味仁義道德就能夠促進公共利益了嗎?寫《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的亞當‧史密(Adam Smith,1723-1790)當時的身分並非經濟學家,而是格拉斯哥大學的道德哲學教授,他發現「自利」居然可以促進公共利益,他的理論讓西方經濟和科技爆炸性成長,成為世界強權,這才叫做對真實世界的認識。
歷史大師黃仁宇(Ray Huang,1918-2000)在《中國大歷史》(China: A Macrohistory)中指出,自漢以來為了方便治理這個大一統國家,不斷以儒家的意識形態用作統治國家的工具,整個政治架構由文官集團主導,而皇帝的權威亦不過是由道德上的基礎維繫,而非明確的法律和經濟制度。
儒家那套一廂情願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道德統治法,是中國從前一再積弱不振的主因。因為儒家推崇的個人美德(溫良恭儉讓),也可以讓人明哲保身地對不公不義以及貪污腐敗眼不見為淨完全噤聲,還以為是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而中國從來就沒有明確的法律制度對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作保障,就像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所說的「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那樣。
歷史的實驗一再證明了儒家那套不穩定(N > 5,漢、唐、宋、明、清)。儒家那套很快地讓一個剛興起的朝代強盛,但也很快讓強盛的朝代走向滅亡。儒家只是一再天真地以為君王和臣子經過四書五經的洗禮,就能知書達理而懂得有效治理國家,而沒有在建制(institution)上下過手。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僅是一廂情願的理想,因為現實上「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時候,儒家想要解決的方式似乎還是「那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好了啦」。這和說「有毒就不要吃」一樣沒營養和建設性。
反觀西方,老英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主張人類擁有天賦人權。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時, 社會契約才會成立,如果缺乏了這種同意,那麼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權利。
老法孟德斯鳩(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 ,認為人民應享有宗教和政治自由。認為決定法的精神和法的內容是每個國家至關重要的。保證法治的手段是「三權分立」,即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屬於三個不同的國家機關,三者相互制約、權力均衡。
另一位老法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認為,人類最初處於原始的「自然狀態」,在這個時間,不存在私有制和不平等,私有制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不平等,國家是因訂立契約而產生,人民是制訂契約的主體,由此他提出「人民主權」的思想,國家主權不能分割,也不能轉讓,一切權人的表現和運用必須表現人民的意志,法律是「公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能高於法律。
他們的理論,用法治直接圍堵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發生,而非一廂情願地寄託倫理道德,這也是西方強盛的主因!英國十七世紀發生了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以後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而且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所以英國君王的權力受到很大的制衡,君王無法胡搞瞎搞的結果,讓英國可以發生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而成了工業革命的溫床,強極一時成為日不落帝國!美國建國先賢擬定的《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和《美國憲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就深受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的學說影響,良好的建制讓美國成為世界強權!
權力的分工和制衡就是西方強盛的主因,過去中國的地方官員,就要一人身兼行政、立法和司法多職,而且還要在沒有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為之,加上外地派來的地方官員都要靠當地士紳協助,才能有效立法(制定規則),於是立法淪為大佬們出面私定家規和喬事情,這遺毒在現今台灣不難發現啊XD
而地方官員在沒有專業訓練的情況下執行司法,也讓辦案判刑淪為常理判斷而已。這遺毒留至今天台灣社會,就是民粹人士可以輕易鼓動鄉民以正義之名,行霸淩之實!很難以有效的法治精神來討論人權和司法問題。雖然在法律成為有專業訓練的現代社會,還是有司法不公的大問題(請參見〈真的是法官說了算!?〉)。
中華文化還有一個很大的弊病,是「祖宗崇拜」。孔子為了解決春秋時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提倡回復周朝初期的祖宗信仰和禮樂文化,以期能夠在祖宗信仰和禮樂文化教化人心後,再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是,後世卻不懂孔子的用心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就教條式地認為世風日下,還哀嘆人心不古,彷彿老祖宗永遠都是對的!以前在馬來西亞就有友族朋友問我們,說為什麼華人總是以為祖宗比現代人厲害XD 這種祖宗崇拜打壓了年輕人的創新,其遺毒就是現今台灣把壓榨年輕人的血汗當作理所當然。
我在此大力批評儒家,並非要把帳全算在儒家頭上,以及主張把儒家從中華文化連根拔起,而是要主張西方那些建制,民主、資本主義、法治和公民社會對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儒家張大的包容性正是其優點之一,儒家的重要思想元素- 忠、孝、節、義、誠、恕、廉、恥、勇、溫、良、恭、儉、讓、中庸、寬、嚴、剛、柔、敏、惠,其實在民主自由的法治公民社會下也完全不衝突,甚至在建制良好情況下更能發揚儒家的理想。
就算歐美出現正如《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所言的建制敗壞,可是好歹人家西方國家是成長成了大樹,才開始出現一些殘枝敗葉,可是我們亞洲國家,尤其是台灣卻還只是長成了棵小樹苗,就開始出現了營養不良。或許西方文明的這四個黑盒子,尤其是法治和公民社會,其實才正是台灣現在最需要的營養!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不公平的代價和真相!
The Sky of Gene: 台式市場民主
The Sky of Gene: 台北士林文林苑都更案之不可取
The Sky of Gene: 台灣的半套式民主
The Sky of Gene: 人民的心聲,該聽見了吧!?
The Sky of Gene: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民主究竟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The Sky of Gene: 民主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真正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萬歲
The Sky of Gene: 民主係蝦米?
The Sky of Gene: 蝦米係民主?
The Sky of Gene: 中國爛趨勢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國敗論之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
張貼者:
Gene Ng
於
晚上10:03:00
2
意見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改變世界歷史並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
美國歷史學家艾弗瑞.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中,首先提出「哥倫布大交換」這個觀念。哥倫布大交換是一場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人種(包括黑奴)、文化、傳染病等的突發性交流。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是世紀性大規模航海的開始,也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繫的開始,引發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
哥倫布大交換對地球上的每個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歐洲人也因此帶來新的疾病。美洲的原住民因為沒有抵抗力,所以造成很多人喪生並且大量的文化流失。初估這次的災害造成了美洲的人口至少50-90%的人口喪生,估計當時死亡1,500到1,650萬人左右。
哥倫布大交換也替兩個半球帶來了人口增加和多樣的新作物品種和牲畜。雖然《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大多還是來自歐亞大陸或海洋,可是美洲卻貢獻了歐亞非大陸更豐富多樣的作物!在當時的探險者將它們帶回歐亞大陸之後,原產自美洲的玉米、馬鈴薯、橡膠、辣椒、可可、菸草、花生、蕃茄、番石榴、木薯、木瓜、向日葵、番薯、四季豆、腰果、胡桃、香草便成為歐亞大陸的重要作物。
日本飲食文化史學家酒井伸雄的《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文明を変えた植物たち―コロンブスが遺した種子)就挑了其中六種植物,探討其起源、原產地、在當地如何被運用等等。酒井伸雄以這些植物們的傳播軌跡為縱軸,飲食文化、政治與產業為橫軸,透過一則則的歷史事件與故事,看到西方國家如何因此快速崛起與強大,它們如何豐富、改變人類的生活,進而推動世界文明的進程。
《法蘭西植物圖譜》 (1891)
《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先談馬鈴薯。馬鈴薯的原產地是安地斯高地,孕育出出印加文明的馬鈴薯,原本是有毒的野生芋薯類,可是當地人卻善用氣候條件製作的馬鈴薯乾。馬鈴薯橫渡大西洋到歐洲後,食用性原本不受青睞,而德國是最早把馬鈴薯當成主食的歐洲國家,後來法國科學家帕門提爾(Antoine-Augustin Parmentier,1737–1813)巧妙地讓馬鈴薯成為法國家常菜。
歐洲國力蓬勃發展要拜馬鈴薯之賜,馬鈴薯的高產量,提供穩定的熱量來源。馬鈴薯的熱量為麥類的四倍,還可預防恐怖的壞血病。馬鈴薯另一個好處是生長在地底,所以不易被戰火摧殘。馬鈴薯成為歐洲主食後,歐洲人在冬天再也不用吃又臭又難吃的鹽漬肉,因為馬鈴薯可以存放過冬,在冬天還能用來喂食豬隻,讓歐洲進入真正的肉食社會。
但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愛爾蘭卻因為太過依賴馬鈴薯而讓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卵菌(Oomycete)造成馬鈴薯腐爛而在1845年至1852年釀成大饑荒,讓當時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人口銳減了將近四分之一 。
《科勒藥用植物》(1897)
現代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輪胎,是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的車輪。當年條條大路通羅馬時,凱爾特人製造出品質卓越的車輪,可是當時的車輪就算再耐用,卻談不上舒適。
生橡膠的特性成為實用化的阻礙,因為太熱時會熔化,太冷時會硬裂。讓生橡膠得以量產實用的硫化技術發明後,橡膠不再隨著溫度變化影響彈性,於是讓自行車和汽車乘坐舒適的充氣橡膠輪胎終於登場。
當時巴西壟斷所有橡膠生產,都是來自三葉橡膠樹的樹汁。英國人後來偷渡出三葉橡膠樹種子,在東南亞發展橡膠農場。馬來西亞迄今還是重要的橡膠生產國,橡膠園幾乎到處都能看到,我大伯從前就是在橡膠工廠上班的,還得忍受橡膠處理時的惡臭。雖然戰爭催生了合成橡膠,可是天然橡膠還是有不可取代的用途。除了輪胎以外,天然橡膠還有許多用途,例如用來製造乳膠手套和保險套。
談到這個,就提一則趣事。有位美國朋友在來訪台灣時,說他大學班上有位從英國來的同學,有天做作業時要和班上同學借橡皮擦,就問同學能不能借她rubber,結果大家不僅不借就算了,還用奇怪的表情和眼神回她。她後來才知道,在英國叫做rubber的橡皮擦,在美國叫做eraser,而rubber在美國是保險套的俗稱XD
《科勒藥用植物》(1897)
可可豆來自生長於熱帶雨林。可可豆的採收過程中,要讓可可的果肉腐爛發酵,小時候親友家有種可可樹,可可果的腐爛發酵會發出很噁心的氣味,完全無法和巧克力聯想在一塊XD
約在三千年前,美洲的瑪雅人就開始培植可可樹 ,稱其為cacau。他們把可可豆烘乾碾碎,加水和辣椒,混合成一種苦味的飲料。這種飲料中的可可鹼和微量咖啡因可產生興奮作用。該飲料後來流傳到南美洲和墨西哥的阿茲特克帝國,阿茲特克人稱之為xocoatl,意思為「苦水」,他們為皇室專門製作熱的飲料,叫Chocolatl,意思是「熱飲」,是「巧克力」這個詞的來源。
16世紀時,哥倫布和西班牙人都發現並描述了這種植物和飲料,但他們對其不感興趣。1544年一個來自多米尼加的瑪雅貴族代表團拜訪了西班牙的腓力王子(Felipe II,1527-1598) ,他們隨身攜帶自己喝的可可飲料,是加了香草等香料的起泡沫的飲料,引起西班牙人的興趣,他們也開始喝這種飲料,並加入糖和其他配料。
巧克力後來成了法國上流社會的飲品。不過巧克力飲料後來競爭不過咖啡與紅茶,在末落後又浴火重生從飲品演變成固體巧克力。
在阿茲提克帝國時代,巧克力屬於藥物。剛傳入歐洲時,巧克力也被當成藥物使用。巧克力含有豐富的鎂、鉀和維他命A以及可可鹼。對人類來說,可可鹼是一種健康的反鎮靜成分,故食用巧克力有提升精神,增強興奮等功效。近年一些研究也發現了黑巧克力對健康的效用,搞不好有一天會讓黑巧克力晉升成健康食品。
《科勒藥用植物》(1897)
辣椒原產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從墨西哥到秘魯,古印第安人在不同地域紛紛馴化了這種作物,早於公元前7,500已用作烹調食品。厄瓜多出土的一系列考古證據指出美洲人在公元前6,000年已懂得種植辣椒,其耕作縱影遍及美洲中、南、北部,從秘魯到墨西哥皆留有古人培植辣椒的資料。
在野外散播辣椒種子的是鳥類,因為鳥類完全不怕辣。葡萄牙人致力推廣辣椒,為單調的飲食生活增添變化。辣椒迅速普及於亞洲和非洲,尤其是印度和東南亞,是料理辣椒的高手。我在馬來西亞也被訓練成無辣不歡,餐餐如同嚼辣的結果,害我來台灣唸書的前幾年,餐餐都如同嚼蠟XD
辣椒經年累月深化為中國料理的一部分,川菜和湘菜都無辣不歡。根據維基百科,明代前中國傳統的辛香料主要有薑、花椒、茱萸和胡椒等,尤以花椒為主,沒有辣椒。史料記載,辣椒是在明代末期,由海路從美洲的秘魯、墨西哥傳入中國的。初見於明末姚可成之《食物本草》,主要作為藥物使用,自呂宋或荷西台灣傳入福建月港後稱為番仔薑,再直接或間接傳入日本稱為唐辛子,同樣作為藥物使用,用來內服怯寒暖脾胃或外擦防凍,《農政全書》《通雅》等明代著作亦稱為番椒,最早稱為辣椒的記載,則見於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 並且辣椒最早亦作為觀賞植物,放進菜肴中的時間較晚。史料記載貴州、湖南一帶最早開始吃辣椒的時間在清乾隆年間,而普遍開始吃辣椒更遲至道光以後。
喜愛辣椒的歐洲國家不多,匈牙利除外,他們為了保護匈牙利辣椒粉,還嚴禁把甜椒種子攜帶出國。16世紀至17世紀辣椒傳入朝鮮半島,朝鮮半島的民眾就利用辣椒醃製食品,逐漸成為各款韓國泡菜必備的主要配料。辣椒在戰國時代傳入日本後,創造出全新辣味文化的七味唐辛子。咖哩飯是第二波辣味革命的幕後推手,因為咖哩是從英國傳入日本的,在日本咖哩飯是被視作西餐。
《科勒藥用植物》(1897)
吸菸的習慣起源於安地斯高地。歐洲過去鼠疫流行促使香菸普及,香菸被奉為萬靈丹。西班牙以雪茄為主流,葡萄牙是促進香菸普及的幕後推手。各國吸菸習慣不同,法國流行鼻菸,英國流行菸斗。菸草傳入日本我後,演化出日本特有的菸管。日本過去流行菸絲,獨當一面的成人才能吸菸。
使用燃燒的方法吸食菸草是最不健康的方法,因為菸草燃燒後會製造出許多比尼古丁毒很多的有毒物質;而且這種方法也很容易造成他人受到二手菸害。菸草中還含有不少致癌物質,而吸菸及二手菸更是有強烈的致癌性。菸害毒物苯並芘、一氧化碳、睾丁蛋白、尼古丁等等,可導致精液質量下降,並可誘發精索靜脈曲張。吸菸,先使神經系統興奮,後又加以抑制,最後則使神經麻痹,導致勃起功能障礙。
我爸過去是個老菸槍,嘗試戒了好幾次,不過屢戒不爽,戒了就不爽。後來有一年過年我回家,想偷老爸的菸來抽著玩,怎麼翻都找不到,後來老媽才跟我們說,有一次老爸去醫院探望患了肺癌末期的老友,回家後就臉色鐵青地把香菸全都丟了,從此就一根菸都再也沒抽過!
我從沒抽菸的習慣,不過有一個原則,就是寧可抽一手菸也不甘只抽二手菸,所以朋友聚會有人抽菸,一定要請我也抽幾根,不過近年大家都很尊重別人不抽二手菸的權益,上次抽菸已經是兩三年前的事了。
《科勒藥用植物》(1897)
新大陸的主要穀物就是玉米。不過《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試圖揭開玉米原始種的真面目,卻說玉米的祖先還不清楚。其實這有誤,生物學家早就懷疑玉米的祖先是一種稱為teosintes的雜草。不過teosintes的樣貌和今天的玉米差了十萬八千里。我現在的老闆李文雄院士在芝加哥大學曾為George W. Beadle講座教授,George W. Beadle曾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是195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George W. Beadle就曾經研究過玉米的演化,他估計出玉米雖然和雜草teosintes長得很不一樣,不過其差異主要是由五個基因決定的。
《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最後介紹興起於墨西哥的玉米農業,以及老墨巧妙的三種作物複合式栽種法,還有玉米磨粉製作玉米餅來包墨西哥捲。玉米在安地斯地區是釀酒原料。養殖肉雞帶動的大量肥育產業,實現大量肥育的技術開發,不斷演變的家畜飼育,讓玉米成了配合飼料不可缺少的重要飼料。玉米現在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
除了當作糧食作物,玉米也曾經是重要的遺傳學模式生物。《玉米田裡的先知:異類遺傳學家麥克林托克》(A Feeling for the Organism)就詳細描寫了美國女性傳學家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1902 –1992 ),如何利用玉米做遺傳實驗而發現跳躍的基因。麥克林托克的實驗結果太過艱澀難懂,以致她的研究被忽略了好幾十年,還好她還是榮獲198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在UC Davis唸博士班時,有位教植物遺傳分析的女老師是她的粉絲,她發一篇人家把麥克林托克實驗簡化的論文當作考試材料,結果讀了好幾天,全班還是沒人看得懂簡化版的實驗,考試時所有人都答錯,害不少同學差點被當XD
雖然這六種植物真的對現代文明非常重要,不過六畢竟是魔鬼的數字,如果是我來寫《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的話,我會把湊成八個,降比較吉利XD 我會再討論同樣來自美洲的花生和番茄。
《科勒藥用植物》(1897)
根據維基百科,花生原產秘魯和巴西,在秘魯沿海地帶史前廢墟中發現大量古代花生,可追溯到至少7600年前。在哥倫布遠航時期,航海家將花生莢果帶至西班牙,在1535年出版的《西印度通史》中記載花生的西班牙文為「瑪尼」(Maní),之後逐漸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同時,也有部分表明,中國也有可能是花生原產地之一。1958年的浙江吳興錢山洋原始社會遺址中,發掘出炭化花生種子,測定灶坑年代距今4700±100年。1961年,江西修水縣山背地區原始社會遺址中再次發掘出炭化花生種子。此外廣西、雲南、江西等地也曾報告過於花生形態極為相似的野生植物。2007年經西安文保中心專家確認,距今2100年前的漢陽陵從葬坑出土的農作物裡,已經出現了花生。
中國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記載「形如香芋,蔓生」、「花開亦落地結子如香芋,亦名花生」。元朝人賈銘的《飲食須知》載有「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兒多吃,滯氣難消」 ,「近出一種落花生,詭名長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莢,子如蓮肉,同生黃瓜及鴨蛋食,往往殺人,多食令精寒陽萎」 。明朝人蘭茂的《滇南本草》亦有花生的記載。然而現今廣泛種植者,則為南美引進無疑。
到明末清初,中國沿海地區花生種植較為普遍,多次從南美洲引種花生品種,最近一次為1887年,《慈黔縣誌》記載:「落花生,按縣境種最廣,近有一種自東洋至,粒較大,尤堅脆」,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筵席珍貴之物,尋常人很難吃到。
現在老美特別嗜好花生醬,我去UC Davis唸博士班時,實驗室的老美助理說,他們為了收集玻璃罐去東南亞採集果蠅,就買了一堆特大瓶的花生醬,然後沒事時就挖花生醬直接吃,居然也能嗑上癮,有一陣子實驗室大口大口狂嗑花生醬到離譜的地步,後來覺得實在太誇張了才集體戒掉花生醬XD
根據維基百科,一般認為最先種植番茄的是秘魯人。16世紀到17世紀,剛被引進歐洲(西班牙)時成被當成食物,但是當時人們所食用的部分並非果實,而是葉子,由於番茄葉子中的毒素導致食用者中毒,以致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被人們當做觀賞植物。18世紀開始作為蔬菜在南歐種植。
祕魯人在初識番茄時視其為毒果子,稱為「狼桃」,16世紀,英國俄羅達拉里公爵見番茄外皮鮮美紅豔,帶回英國送給情人,從此,歐洲人稱其為「愛情蘋果」。
產銷量最大宗的美國,早期大部分民眾以為番茄有毒,也有視其具有性功能,視為「愛情蘋果」,到18世紀中葉,開始有人種植,食者自然是一些需要催情者,而傳教士被禁止食用。百年後,美國人敢吃番茄了,卻得花上幾個鐘頭烹煮,認為經長時間煮會消除番茄中的毒性。
可是現代美國人吃炸薯條卻必配番茄醬。在英語中番茄醬叫做 ketchup,這個詞過去不是指番茄醬,而是指特別的調味汁或者魚汁。關於這個詞的來源有多種理論。一種理論是來自粵語或閩南語的「茄汁」,馬來語中的詞也來自粵語。另一種理論是只來自馬來語。
如果沒有哥倫布大交換,我們現在的世界絕對會乏味許多。在充分了解上述八大植物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其成為現代社會重要支柱的發展歷程,我們會體會到,我們確實活在一個富足而幸福的時代 :)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挑戰稻米達人
The Sky of Gene - 辛辣刺激的香料之王
The Sky of Gene - 隱形果園中的種子哪裡來?
The Sky of Gene - 青花瓷的故事與傳奇
The Sky of Gene - 多元貿易打造的世界
The Sky of Gene - 舌尖上的世界-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飲食史
The Sky of Gene - 美味的吃史
The Sky of Gene - 知性的全球野菜紀行
The Sky of Gene - 最後的野味-Four Fish 人.魚.海的兩種未來
The Sky of Gene - 不能再浪費
The Sky of Gene - 原來世界是肥的
The Sky of Gene - 三百年來黑心食品之美味詐欺
The Sky of Gene - 歷史大口吃喝
The Sky of Gene - 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
The Sky of Gene - 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神的演化和迷思
這次來談一本重要的好書《神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God)。《神的演化》作者羅伯.賴特( Robert Wright)並非一位多產的作家,不過他的書都相當值得一讀,而且前兩本好書《性‧演化‧達爾文:人是道德的動物?》(The Moral Animal Why We Are the Way We Are: The New Science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和《非零年代:人類命運的邏輯》(Nonzero: The Logic of Human Destiny)其實都和《神的演化》有某種有趣的關連。
《性‧演化‧達爾文》用一個非常有趣的方式介紹演化心理學。《性‧演化‧達爾文》利用天擇的觀念,犀利地剝開文明的矯飾,闡明基因與環境的互動如何型塑人類的一切行為,包括所謂的道德操守。書中並將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1809-1882)的重要生命歷程巧妙地穿插入每個主題中,當作檢視該理論的一個樣本,指出達爾文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難逃天擇掌控的生物,如同你我一樣。
《非零年代》透過一遊戲理論-非零和(nonzero-sum)與零和(zero-sum)遊戲,從歷史人類文化演進中探討世界未來的趨勢會是如何?由歷史、人類學、神學等某些領域切入,從過去文化演變軌跡中,發現一套規律。
《非零年代》認為,人類的文化演進與生物演進都有著相同的運轉機制,不管是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都是因循著這一動力。群居社會的發生,社會的日趨複雜性,以物易物到貨幣發明,絲路、航海的蓬勃發展,神權、君權到宗教戰爭的轉變,文字、印刷、資訊等科技的出現…,這些事件都說明了歷史文化演進都是因非零和動力的驅使所致。《非零年代》也認為未來趨勢,也因著非零和動力的運轉機制,而達到雙方互惠雙贏。
關於羅伯.賴特的基本思想,可以觀看TED的以下影片:
其實,只要把羅伯.賴特在《性‧演化‧達爾文》和《非零年代》裡的理論搞懂,大致上也差不多可以更輕易地搞懂這本大部頭著作。《神的演化》試圖探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一神教各自的內部演化及彼此間的演化關係。
《神的演化》指出,部落時期的神祇只需能夠作戰,保佑狩獵採集順利,農耕時期的神祇則需保障作物豐收,君主帝國中的神祇要有助於統馭人民,而工業和資訊時代的神已不再需要扮演物質生活的保障者,卻得填補現代世界帶給人類的心靈空虛,並闡明某種更高目的,某種可讓我們組織日常生活、分辨善惡、弄懂禍福意義的根據於是,神祇的功能、意義和面目不斷轉換,而正是這樣轉換讓祂得以在人類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中留存。
虔誠的信徒以為宗教是神祇對人類的絕對啟示或彰顯,羅伯.賴特卻認為宗教起源於一些可觀察的具體因素,包括人類天性、政治和經濟因素,以及科技的變遷等。換句話說,《神的演化》認為宗教一開始就是個錯覺,是人類的虛構物以來掌握世界、控制事物,至於神祇觀念及其後續演化,都是這個錯覺的發展。
由於宗教聖典大多經過後人的增刪篡改,例如〈創世紀〉(Book of Genesis,בְּרֵאשִׁית)就確定並非《希伯來聖經》(Hebrew Bible,תנ"ך)中最早完成的篇章。羅伯.賴特基本上以聖典上的「神學不便利性」來勉強當作史實,加上利用大量文獻和考古學證據,從唯物主義的立場來分析猶太教(Yahadut,יהדות)、基督教(Christianity,Χριστιανός)和伊斯蘭教(Islam,الإسلام)三個亞伯拉罕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的歷史和未來。《神的演化》認為,宗教的起源和演化都可以完全由可觀察的具體因素來解釋,也就是以人類天性、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和科技變遷來解釋。儘管這三個亞伯拉罕宗教最後都只尊一神,宗教儀式或神本身是會演化的,一神教就是從原始多神教演化而來。
迦南的神厄勒(El,אל)和猶太教的戰神耶和華(Jehovah,יהוה)就有不少相似之處。《神的演化》論證耶和華如何戰勝其他的神,尤其是另一大神-巴力(Baʿal,בעל),而成為猶太教獨一無二的神。其實初期猶太教仍只是一神崇拜的宗教而非一神教,而猶太教之所以後來發展成一神教的轉機之一,是南猶大王國(Mamlekhet Yehuda,מַמְלֶכֶת יְהוּדָה)國王約西亞(Josiah,יֹאשִׁיָּהוּ,前648-前609)殘暴地幹掉了耶和華以外所有的神之後,雖然尊耶和華是唯一、無所不能的神,可是巴比倫(Babylon,بابل,,בָּבֶל,βυλών)卻滅了猶大國。這殘酷的現實意味著萬能的耶和華居然連祂的子民都保護不了,猶太教的祭司等為了解決這個糟糕的困境,便在被擄後趁機建構出一套終極復仇和終極救贖的終極神學,促成猶太教一神教的終極性質。
雖然猶太教的耶和華愛報復,《神的演化》也指出,猶太教神學家斐洛(Philo Judeaus,Φίλων,前20-50)相信神在創造宇宙之前,先創造了「邏各斯」(logos,λέγω )這個上帝之子,即宇宙法則-「道」。「邏各斯」是宇宙的主導原則,是規範所有人事物的自然法則。斐洛以為上帝的「邏各斯」會把歷史帶向更具道德的方向。《神的演化》借由斐洛的寬容論點,再引用《希伯來聖經》的〈路得記〉(Book of Ruth,מגילת רות )和 〈約拿書〉(Book of Jonah,עברית)以及大量祭司典(Priestly source)來佐證非零和導引包容性的理論。
基督教也是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神的演化》認為,原先史實上的耶穌(Jesus,Ἰησοῦς,前6-29或前5-29或前4-30或2-36)可能從沒有鼓吹過博愛,耶穌只提倡要愛上帝但可能沒有說上帝愛世人,耶穌只要人愛鄰人卻可能沒有主張應愛全人類,他甚至還羞辱外邦女人為「狗」(馬太福音15:21-28)。原罪、重生乃至得救進天國也可能都不是耶穌的主張。有新的考古學證據甚至指出,耶穌甚至還可能正如《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描述的那樣,曾娶妻生子(Historian Says Piece of Papyrus Refers to Jesus' Wife)。《神的演化》試圖藉由四福音書-〈馬太福音〉(Gospel of Matthew,κατὰ Ματθαῖον εὐαγγέλιον)、〈路加福音〉(Gospel of Luke,τὸ κατὰ Λουκᾶν εὐαγγέλιον)、〈約翰福音〉(Gospel of John,τὸ κατὰ Ἰωάννην εὐαγγέλιον),尤其是最早成書的〈馬可福音〉(Gospel of Mark,κατὰ Μᾶρκον εὐαγγέλιον)的記載以還原出耶穌粗略的面貌。
在基督教的演化過程中,是使徒保羅(Paul the Apostle,Παῦλος,3—67)先迫害過基督徒,後來才把跨種族的兄弟姐妹之愛注入基督教,因而造就了上帝的成熟,讓基督教追尋更高的道德目標。保羅是不可多得的管理奇才,他推廣跨疆界的愛,還靈活地利用有資產的富人來協助宣教和傳教,甚至權宜地把用愛心對待敵人的理念帶入基督教。這些理念符合多種族的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的現實利益,後來讓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272-337)接受而皈依基督教。
至於伊斯蘭教,穆罕默德(Muḥammad,محمّد,約570-632)乃至穆斯林(Muslim,مسلم)存在既寬容又好戰的矛盾性格。《古蘭經》(Quran,أَلْقُرآن )的教訓一方面對外道寬容,不鼓勵報復,另一方面《古蘭經》卻又有強烈復仇心。《神的演化》也嘗試以零和–非零和關係來加以解釋。羅伯.賴特主張,伊斯蘭教的寬容,是發生在當穆罕默德在政治上還未得勢時。穆罕默德及其領導的政治實力足以稱霸中東時,就會盡量馴服外道,武力擴充自己的地盤。這呼應了羅伯.賴特最主要的理論主張那樣,宗教之間處於非零和狀態下就寬容,處於零和狀況下就殘暴。
儘管羅伯.賴特以科學精神檢驗人類道德和宗教的根源,不過他畢竟出生在美國保守的浸信會家庭,終究還是認為自己是某種程度上的「基督徒」。他還是以為在宗教演化的過程中,原先的錯覺不斷煉淨,變得愈來愈真實,所以對於宗教的未來保持樂觀態度,因為他以為道德在過去歷史中的進步,印證了上帝存在的軌跡,而只要人類仍需要神,神就會持續存在,演化出最適應現代人需求的樣貌。
雖然羅伯.賴特用演化心理學的理論來探討宗教的演化,但他算是對宗教非常客氣的,如果和歐美幾位嚴厲攻擊宗教的知識份子相比的話,如芝加哥大學的演化遺傳學家Jerry A. Coyne(著有Why Evolution is True)、史丹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著有The End of Faith: Religion, Terror, and the Future of Reason、Letter to a Christian Nation、《道德風景:穿越幸福峰巒與苦難幽谷,用科學找尋人類幸福的線索》(The Moral Landscape: How Science Can Determine Human Value)〕、塔夫大學的認知科學家Daniel Dennett(著有Darwin's Dangerous Idea: Evolution and the Meanings of Life、Science and Religion: Are They Compatible?)和牛津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著有The God Delusion),都對宗教攻擊得極不客氣。
尤其是道金斯的The God Delusion,截止2010年1月,該書英文版已賣出至少200萬冊,並翻譯成34種語言,中文簡體字版名為《上帝的迷思》。道金斯在The God Delusion中指出,相信上帝的存在不僅是錯誤的,也會導致社會之間的隔閡、壓迫和誤解,同時宗教也是戰爭、性歧視等一系列問題的元兇之一。
不過道金斯的The God Delusion和《神的演化》探討的也非所有世界性宗教,因為他們這些西方人可能永遠都無法理解東方的宗教哲學,尤其是另一大宗教-佛教。《神的演化》提出的零和–非零和關係就完全無法解釋佛教的起源與演化。因為對於佛教,根本沒有所謂的零和關係。《神的演化》偶爾有提到佛教,不過只有僅是用來提點一些相似之處而已。佛教不承認宇宙有一個永恆不變、獨立存在的萬能造物主,因此西方人很難理解佛教如何成為一個「宗教」,更遑論要去深入去討論。就對這個世界真實而理性的瞭解而言,佛教所掌握的真實性,甚至還高於科學,不過那是另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在此就先不展開討論了。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人類想像的力量
我們現在都知道,在現生所有動物當中,和人類親緣關係最親近的,就是生活在非洲大陸的黑猩猩。據說我們人類的基因體,與黑猩猩的差異,只有區區1.2%。人如何之所以為人,一直是生物學家最想要解答的問題之一。
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教授松澤哲郎的《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 想像するちから: チンパンジーが教えてくれた人間の心),就是要透過對黑猩猩進行的研究,來解答這個疑惑。
松澤哲郎,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也不例外XD),可是世界著名的黑猩猩專家珍.古德(Jane Goodall, 1934- ),大家就比較熟悉了。珍.古德在非洲朝夕相處地陪伴了她心愛的黑猩猩三十年,用心觀察了這群可愛的動物的心血結晶。在她的名著《大地的窗口:珍愛猩猩三十年》(Through a Window: My Thirty Years with the Chimpanzees of Gombe)是中說了一些充滿哲理的話:
「人生有許多供我們透視世界,尋找意義的窗口,科學即是其中一扇。有許多絕頂聰明、洞見犀利的科學家,前仆後繼地擦亮了窗上的玻璃──透過這些窗戶,我們對於人類過去不盡知道的領域將可以看得更遠、更清楚。這些年來我透過這扇窗,逐漸了解許多關於黑猩猩的行為模式,以及它們在大自然的地位。反過來這些也幫助我們了解人類本身的行為,和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
《大地的窗口》給我太多感動和啟發。我們有時常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物理現象:當我們在玻璃窗的這一邊比另一邊亮時,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模糊的影子映在窗子上。 珍.古德不只是提供了我們一扇窗口來看看黑猩猩的世界以了解我們的過去。她還讓我們看到了就是那映在窗口上我們的模糊但輪廓清晰可辨的影子來認識現在的我們自己!
我們確實從黑猩猩身上學到許許多多關於我們人類的事,除了《大地的窗口》和《想像的力量》,還有《雄性暴力》(Demonic Males: Apes and The Origins of Human Violence),以及《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Our Inner Ape: A Leading Primatologist Explains Why We Are Who We Are)。
松澤哲郎秉持著的,應該就是珍.古德的信念,來花費漫長的時間在非洲田野辛勞工作,長期觀察黑猩猩,並且在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用黑猩猩進行了諸多有趣的認知實驗。科學研究很多時候是艱辛的,還得忍受長期不為人知的孤寂,可是少數人仍願意為科學研究獻身,為了就是追求知識帶來的感動。
1978年起,松澤哲郎開始進行名為「小愛計畫」的黑猩猩心智研究。從1986年開始,每年都前往非洲對野生黑猩猩進行野地生態調查。2000年,以包括小愛和小步在內的三對黑猩猩母子為對象,開始進行黑猩猩的知識和技術如何傳承給下一代的研究,探索人類心智與行為演化的起源,開啟「比較認知科學」的研究領域。松澤哲郎真正想要做的,也就是利用黑猩猩來瞭解我們人類。
心智並不像動植物形體,偶爾還能留下一些化石供科學家煩惱。可是藉由瞭解人類現生的近親黑猩猩,或許可以讓我們一窺人類認知演化的奧祕。松澤哲郎在《想像的力量》裡頭追尋著「人,為何為人?」的答案,從心智的歷史學談起,探討黑猩猩的社會和文化,比較黑猩猩和人類共同養育後代、用微笑凝視培養親子關係、懂得分工合作、善用各種工具,以及會教導和學習、有語言也有記憶,最後導出人類成長與演化的動能,在於想像的力量。
人類男女會擁有共同養兒育女的責任,黑猩猩僅有女性會照顧小孩。人類也演化出了語言,便於能把資訊、經驗帶給其他人,與他人分享。黑猩猩非常善於記憶眼前瞬間出現的數字。但人類反而不及黑猩猩,人類取得了語言,犧牲了一些記憶力。
黑猩猩不會像人類一樣,考慮未來、緬懷過去,掛念著身處地球另外一頭的人們。《想像的力量》提到有一位男性黑猩猩頸部以下暫時全身癱瘓,也患上嚴重褥瘡,皮膚潰瀾、化膿,骨頭也露出來。但他不旦不沮喪,還會去作弄人,成功作弄了還會很開心XD
人類的認知能力,是可以想像未來,所以我們會未雨綢繆,為不確定的未來杞人憂天。因為有了希望,所以也會失望,甚至會絕望。然而,在絕望之餘,我們擁有想像的力量,能夠寄望於未來。而黑猩猩只是活在「當下、眼前的世界」。
有一部我很愛的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Peaceful Warrior)〔改編自半自傳的《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Way of the Peaceful Warrior: A Book that Changes Lives)〕,提到「要在稍縱即逝的每一刻,清醒享受生命的禮物。 」,那就是「活在當下」(this moment)。偉大的禪師也一再為眾生棒喝「當下」。
我們雖然和禽獸畜牲一樣有基本的慾望,可是我們能夠選擇不為七情六慾給主宰。人類之異於黑猩猩之處,正是因為我們和他們相比,我們並不活在當下,可是我們異於禽獸地能夠修行讓自己理性地「活在當下」!
閱讀全文...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再見六四
每年六四都要來寫篇勿忘六四的文章,心裡其實想著,什麼時候可以不必為中國的民主自由操心了?
我想這個日子其實也不會太久了,因為自己祖國和居住地都不約而同開了民主倒車,說不定沒幾年,蔡旺旺的話就成真了,屆時中國搞不好都更加民主自由了,在更不民主自由的地方,就沒資格為對岸的民主自由操心了吧。
想到這裡,真是不禁令人更感惆悵啊,不再多說了。雖然我還沒有收到「您的帳戶可能面臨由國家資助的攻擊」的警告,不過還是響應一下Portnoy的呼籲〔〈反網路封鎖 紀念六四(鄭國威)〉〕:
為了紀念今天,不妨大家一起做一件事:分別到Google跟百度,分別搜尋「六四」、「天安門事件」,比較看看差異在哪,然後把搜尋結果截圖分享在自己的部落格或臉書帳號上吧,也許這就是網路使用者紀念六四最好的方式了。
相關網誌和影片:
反對智財局研議「封鎖重大境外侵權網站」網路聯署
維基百科:抗議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研擬封鎖境外侵權網站行動
【最新上線】黃哲斌-親愛的智財局:我的智慧,不是你的財產
智財局想遮的,是創作人的眼
#freeandopen 斷然反對鎖國!堅決主張百分之百的網路自由!!
智財局擬修法封鎖境外侵權網站:違憲、危險、愚蠢
[爆卦] 行政院即將封鎖台灣網路
臉書頭像突然變黑的一晚-遙研2013年馬來西亞國會大選
[問卦] 有沒有馬來西亞比鬼島還黑的八卦
[問卦] 有沒有馬來西亞選舉,干台灣屁事的八卦?
馬來西亞民主已死?大選爭議2大導火線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廿三年的六四
The Sky of Gene: 廿二年的六四
The Sky of Gene: 千年的魔咒-毋忘六四
The Sky of Gene: 永遠不該被遺忘的六四
The Sky of Gene: 六四
The Sky of Gene: 【分享】決戰骯髒選舉,大馬人民加油!
The Sky of Gene: 【分享】污奸盜-大馬超級禁片
The Sky of Gene: 不公平的代價和真相!
The Sky of Gene: 台式市場民主
The Sky of Gene: 台北士林文林苑都更案之不可取
The Sky of Gene: 台灣的半套式民主
The Sky of Gene: 人民的心聲,該聽見了吧!?
The Sky of Gene: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民主究竟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The Sky of Gene: 民主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真正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萬歲
The Sky of Gene: 民主係蝦米?
The Sky of Gene: 蝦米係民主?
The Sky of Gene: 中國爛趨勢
閱讀全文...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都是經濟學家惹的禍?
上一篇文章〈問題出在經濟學,笨蛋!〉和這篇要談的問題其實真的頗無聊,經濟學是什麼,是由我們幾個部落客的嘴砲來定義的嗎?就好像幾個部落客在爭論,病毒不是非生物體嗎?生物學家幹嘛研究病毒?研究病毒在生物學上不合理,應該把病毒學逐出生物學界…這類問題一樣無聊到爆。
經濟學是什麼,就是要看看整個經濟學界在研究什麼,不是自己高興就來個定義,或者非議他人的定義!我不過引了MBA智庫百科的定義「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結果有人看到「合理」兩個字就起笑,說那是強姦經濟學。
有人問說,說物理學難道是研究物體如何「合理」運動的學科嗎?這種問法,不僅不瞭解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之間的差異,那也就算了。經濟學難道是不談應用的學科嗎?元毓自個也指出,價格理論用在投資上非常好用。如果要提到應用,那麼就不能不提到「合理」。
物理學界或許不太在乎應用(這應說也有問題,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就集結了許多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並不研究合不合理的問題,可是應用物理學的工程學,就要考量到合不合理的問題,否則難道在設計一般驕車時就該不計成本到防撞防彈嗎?設計橋樑時就不必考量合理的寬度和強度嗎?
更何況,根據維基百科,經濟學還包括了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研究「是什麼」)以及規範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研究「應該是什麼」)、經濟理論與實用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與理性選擇經濟學、主流經濟學(研究理性-個體-均衡等)與非主流經濟學(研究體制-歷史-社會結構等)
像規範經濟學就是指那些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提出某些分析和處理經濟問題的標準,並以此樹立起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經濟政策制定的依據。在經濟學看來,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因而在對其多種用途上就必然面臨選擇問題,選擇就存在一個選擇標準,選擇標準就是經濟活動的規範。可以看出,規範經濟學要解決的是「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元毓對經濟學的定義是是研究「人的行為」的學問,不是研究「資源應該如何分配」,就是壓根兒不瞭解經濟學的整個領域。個體經濟學確實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學問,特別是透過成本、價格與租值的角度來看。他也指出,比起心理學等不見稱得上科學的學問,經濟學的預測與解釋能力都是一流的。
姑且不論學科偏見,這樣對其他學科的輕視、誤解和偏見,本來是個人問題,沒什麼值得討論的,不過還是不禁令人懷疑其論點的可信度。我是學生物學的,後來對經濟學有點興趣,就是因為經濟學對我好奇的事物有還不錯的解釋力,可是經濟學也不過是透過成本、價格和租值來分析事物的道理罷了,並非研究人類行為的萬靈丹。
或許涉及價值觀判斷的規範經濟學對一些人來說不算是經濟學,不過把自己不懂或不認同的,就當作不算是經濟學,那就像醫生現在不能用現代醫學治療的疾病,都踢出醫學的領域一樣,到時癌末也不知該找誰看病還是自個服偏方算了?如果規範經濟學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別寫那麼多文章從經濟學的角度針砭時事嘛!經濟學家也別要求政府不要提高基本工資啊!
最後偷偷奉上朋友的在臉書很讚的經典留言:
「…尤其當批評者向Ng強調經濟學僅解釋交易行為,不管資源如何分配,更令在下感覺有人倡言醫學只研究病症病理,不理病人死活尊嚴一般。如果『真正』懂經濟學的人腦子都這般思想,那彭教授的批評就完全正確不是嗎?」
PS:這種文章,我真的很不愛寫,這兩篇不過是騙騙流量,資源回收讓這裡乍看之下多產一些而已。上一篇標題〈問題出在經濟學,笨蛋!〉(原本是〈問題出在經濟嗎?笨蛋!〉)是模仿自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1946-)1992年在阿肯色州的競選總部辦公室牆上貼著標語:「問題出在經濟,笨蛋!」(It's the economy, stupid),沒有羞辱任何人的意思。這篇文章的標題是來自一本書《都是經濟學家惹的禍》(The End of Progress: How Modern Economics Has Failed Us),也沒有要罵人的意思。若要庸人自擾地對號入座,請自便~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問題出在經濟學,笨蛋!
The Sky of Gene: 國敗論-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The Sky of Gene: 快思慢想的世界
The Sky of Gene: 決定健康、財富與快樂的推力(Nudge)
The Sky of Gene: 故意視而不見的大難時代
The Sky of Gene: 不公平的代價和真相!
The Sky of Gene: 台式市場民主
The Sky of Gene - 錢買不到的東西--一場思辯的正義講座
The Sky of Gene - 錢買不到,也不應該買的東西
The Sky of Gene - 富人為何該多繳稅?-也論稅制
The Sky of Gene - 新第三世界的自食惡果
The Sky of Gene - 該死!大債時代裡的泡沫炸了!
The Sky of Gene -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The Sky of Gene - 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The Sky of Gene - 相撲手經濟學?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
The Sky of Gene -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The Sky of Gene - 聰明反被聰明誤
The Sky of Gene - 向錢看
閱讀全文...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問題出在經濟學,笨蛋!
要長篇大論前,先讀這篇文章〈打開經濟學的多元視野〉,還有這一篇〈是多元視野的經濟學?還是程度太差的經濟學?-論清大教授彭明輝〉。
原本今天就有一堆公事要忙,根本不想漟這渾水,不過在朋友臉書輕輕鞭笞了元毓說的那篇文章一下,居然有老同學認真了(他輸了),在臉書分享了連結寫了一段文字還TAG我名字,害我不得不認真回了一下(我也輸了),不經意就寫成了長篇大論XD 這裡的內容大部分原本來自臉書 :p
經濟學家群體由於對政策制定者給出的建議相互衝突而屢受批評,說明經濟學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許多寫部落格的人,或者政客等,都搞得好像經濟學對所有問題都有唯一解一樣(就是自由市場?)。「如果把所有經濟學家們聚集在一起,他們連一個結論也無法得出。」,大文豪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的這句妙語充分說明經濟學家的觀點通常不一致。
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1911-2004)曾經開玩笑地說道,如果紙牌游戲Trivial Pursuit是為經濟學家設計的,那麼游戲開發者在准備一個個問題的同時,得要為這些問題准備三千個答案。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提出典範說的科學哲學大師孔恩 (Thomas Kuhn,1922-1996),原本是物理學家,他有次跑錯會場進到經濟學的研討會,發現經濟學家居然還為基本問題吵架,就改行去研究為何自然科學家不會為基本問題吵架(孔恩的理論可以參見〈全球變暖說真的是聳人聽聞嗎?〉)。元毓拿屬於自然科家的牛頓力學來說嘴,表示他沒搞清楚經濟學和自然科學在本質上的差異!
為什麼經濟學家們為政策制定者提出的意見通常是衝突的?基本原因有兩個,一來在世界是如何運行問題上存在多種實證性理論,經濟學家們互相難以說服對方;二來,經濟學家們的價值觀可能不同,因此對於應該實施什麼樣的政策這類規範性問題看法不一。
在歐美有超過百人就因分析經濟學大師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的經典之作《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而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持左右派論點的都有,論點互相矛盾的都有,每個人都說自己最懂凱因斯,結果應該根本沒人真的懂凱因斯才是吧。連一位大師都沒人搞懂了,天下有完全懂經濟學的人?
去讀讀幾本經濟學的基礎教科書就會瞭解,為經濟學家之所以會吵架,還有因為在分析分配的合理性時,有人著重效率,有人著重公平;有人不考慮政治,有人考慮政治;有人考慮制度,有人不考慮制度。總而言之,連前提都有考不考慮的問題,誰能有標準答案?
很多右派都把經濟學化約為以自由市場為前提來OOXX,搞得好像經濟學僅為自由市場服務而已。自由市場要運作良好的其中一個前提是,人在做市場決策時,總是理性的。可是現在有許多心理學、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神經經濟學的研究嚴重挑戰了這個前提,結果大部份主流濟學家都還當那些研究不曾存在似的。
還有,經濟學是研究稀有資源如何合理分配的學科,不少主流經濟學家後來把合理分配簡化成市場效率。而且近年經濟學擴張主義(Economic imperialism)興起,侵入許多社會科學領域,甚至讓其他傳統社會科學學科邊緣化。經濟學擴張主義的結果,往往把許多政治或社會問題化約成「市場效率」的問題而已。彭老師只是點出「公平性」和「多元性」也該是重點而且,確實不算是什麼百年大發現。
元毓的批評,也還有搞混了經濟學思想和經濟學研究的差別。經濟學思想(Economic Thoughts)問的是「經濟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這裡頭就包含了價值觀判斷,只要包含價值觀判斷,任何有識之士,不管是不是該領域的專家,都有資格來討論。就像複製科技不是非專家就能隨便嘴砲的,只是複製人的倫理問題,任何人都有資格提出意見和想法。
是的,效率和公平,就像魚與熊掌一樣,可能很難兼得。要如何把餅做大,還是如何把餅分得更公平,還是該由經濟學來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可是究竟該優先把餅做大,還是優先把餅分得公平,這個涉及價值觀判斷的問題,不僅是經濟學家,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有資格說話!
還有最後一點也太好笑了,如果期貨預測不準(彭老師預測的是2020年的吧?),就沒資格說話,那麼2008年的金融海嘯就該讓99%的經濟學家就此噤聲了吧?
續集:〈都是經濟學家惹的禍?〉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國敗論-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The Sky of Gene: 快思慢想的世界
The Sky of Gene: 決定健康、財富與快樂的推力(Nudge)
The Sky of Gene: 故意視而不見的大難時代
The Sky of Gene: 不公平的代價和真相!
The Sky of Gene: 台式市場民主
The Sky of Gene - 錢買不到的東西--一場思辯的正義講座
The Sky of Gene - 錢買不到,也不應該買的東西
The Sky of Gene - 富人為何該多繳稅?-也論稅制
The Sky of Gene - 新第三世界的自食惡果
The Sky of Gene - 該死!大債時代裡的泡沫炸了!
The Sky of Gene -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
The Sky of Gene - 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
The Sky of Gene - 別當正常的傻瓜了吧!?
The Sky of Gene - 超變態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The Sky of Gene - 相撲手經濟學?
The Sky of Gene - 經濟博物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
The Sky of Gene -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The Sky of Gene - 聰明反被聰明誤
The Sky of Gene - 向錢看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自造者時代
這本《長尾理論:打破80/20法則,獲利無限延伸》(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免費!: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祕密》(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作者前《連線》(Wired)雜誌總編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新書《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著實有趣,很值得一讀。
在他的上一本書《免費!》, 探討「數位經濟學」如何使「免費」這件事產生革命性的變化,揭示企業如何利用免費的服務來賺大錢。結果《免費!》出版後,引起了一個很有趣的爭議,另一位暢銷書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What the Dog Saw)、《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決斷2秒間》(Blink)、《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作者〕跳出來亂,吐槽安德森為何在一本談免費經濟學( freeconomics)的書上,還標了US$17.99。於是,千夫所指的安德森凍未條了,只好忍痛把整本書於上Scribd,讓大家免費試讀一個月(我當時就趁亂把《免費!》免費地讀完)。
我猜,有了《免費!》的前車之鑑,為了不重蹈覆轍,再被批為不以身作則,2012年底安德森震撼性地宣布離開服務11年的Wired美國版總編輯一職,去擔任3D Robotics執行長,並經營由DIY社群成立的網站DIY Drones。他們沒有融資,但是第一天就產生收入,目前已經成為一家營業額數百萬美元的公司。
拜3D印刷技術的快速革新所賜,安德森宣稱「自造者時代」的來臨,並表示3D列印等技術將承繼19世紀蒸汽機動力、20世紀流水線生產,帶動21世紀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不久之前,有則新聞說美國德州大學25歲法律系學生威爾森(Cody Wilson)認為人人都有擁槍權利,設計出可用工業用3D印表機列印出來的單發塑膠手槍「解放者」(The Liberator), 除了金屬製的子彈和撞針,其餘零件都是由3D印表機用塑膠列印而成,居然還試射成功,並把藍圖放上網開放下載。連槍都可以列印出來了,看來3D印表機已經帶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安德森在《自造者時代》中指出,網路開放式社群讓無數同好上網分享點子、衍生設計出更多更好的產品,並集資讓夢幻逸品得以生產,將成果送達全球愛好者手上。3D印刷技術進一步推動物品的長尾效應。開模成本大幅降低,使得生產工具大眾化,拜實體產品數位資訊化之賜,「全民製造、量身客製」已成現實。將來3D列印的成本降到夠低,自己就可以在家裡「生產」一些商品,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真的就會產生,住家就可能變得名符其實的「家庭工廠」!
我們都知道中國基本上就是世界的工廠,在美國幾乎沒人可以不買「Made in China」的東西而過正常生活。中國的血汗工廠讓美國人在克林頓時享受最長的經濟擴張和溫和的通貨膨漲,購買力爆增。可是中國的工資上漲以及人口紅利耗盡,加上運輸能源成本飛飆升,還有為促進新業率,創新力超強的美國的製造業很有可能東山再起,而推動力就是《自造者時代》提出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自造者時代》探討這些科技發明將會如何徹底衝擊美國的製造業 。
安德森在《自造者時代》中指出,在製造數位化、供應鏈開放且扁平化、創業家取代發明家、人人都是設計家、開於資源成為必然趨勢的情況下,配合開放的硬體、開放的組織、開於的財源和雲端工廠,不僅是個人,自造者企業也能在業界呼風喚雨,甚至大型企業也開始利用3D技術製作小量多樣的高級技術零件。
就算是最頂尖的大企業都不見得總是聘到最理想的人才,可是三個臭皮匠都能勝諸葛亮,更何況是三打諸葛亮,自造者企業比大企業更能夠充分利用人才長尾。舉例來說,汽車不是個隨便就可以製造的商品吧,《自造者時代》卻以Local Motors這個社群為例,指出一群同好如何利用現成的零件,拚裝出一部很酷的跑車「拉力戰士」(Rally Fighter):
還有汽車公司Tesla,生產的每一個零件都可重新設定,從車門內飾板顏色到電池模組放幾顆電池,都依要求生產,甚至在室內試車,發生問題能立即解決。
《自造者時代》表示,只要有想法,就能夠以製造為業,而且有了網路,便能將成品銷售到全世界。甚至小蝦米也能打敗大鯨魚,例如能和iPhone和Android搭配的鵝卵石表(Peddle Watch),就打敗了SONY的Smartwatch,讓後者的銷售灰頭土臉:
而且,小蝦米也不見得需要傳統銀行的融資以及傳統通路的行銷,有了Kickstarter這類募資網站的集資, 在Kickstarter平台上流通的資金,還代表著更高的理想,那是大家因某件美好的事產生共鳴以及發明家令人驚艷的創造力展現。
在另一個自造者籌資平台,Quirky社群中,還協助發明家對社群行銷創意、調查現有技術、修改構想、改善品名、建議可能售價,一旦產品構想大受社群歡迎,Quirky就會協助這些發明家運用3D列表機打造產品原型來試賣,產品製造成本與失敗風險均由Quirky負擔。如果業績夠優異,再找代工廠量化製造生產。
還有Etsy這個一個網路商店平台,以手工藝成品買賣為主要特色。Etsy的營收來自陳列商品手續費,每一件商品收取US$0.20,如賣出商品,則收取商品售價3.5%的手續費,多數Etsy的商品價格在US$15到US$20元間,而多數的賣家都為女性。
《自造者時代》還舉了許許多多有趣的實例,來深入探討這股正在醞釀的改變力量,我們的未來生活很有可能會被這些發明給形塑出樣貌給改變!趕快先睹為快吧!
不僅是美國,安德森也舉了中國「阿里巴巴」的馬雲為例說明網路電子商務對於山寨文化之助力。馬雲是個急流勇退的企業家,剛卸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CEO)一職, 他在訪問過台灣後,落下了一句經典台詞:「我說台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
我想,《自造者時代》應該非常適合台灣各界參考吧。台灣的努力打拚,也快速工業化,成為亞洲四小龍,有羨煞歐美的經濟奇蹟,後來還夾半導體產業優勢,廿世紀下半葉在全球製造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台灣現在卻因為製造業沒有及時產業升級,結果陷入中等收入困境的悶經濟,現在還要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動盪時代,台灣究竟準備好了嗎?
既然3D列表技術這麼重要,來好好認識3D列表技術,看看其他專家們怎麼說吧: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全球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
全球暖化在台灣並不太算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幾乎所有政客都承認這個事實,並且提倡節能減碳,問題只是他們都說一套做一套。
不過多少還是有少數被歐美右派洗腦的人,自以為是地宣稱全球暖化是大騙局,在16位科學家在聯名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發表措詞嚴厲的文章後,我在臉書上就和一些朋友辯論,結果集結在這篇文章中〈全球變暖說真的是聳人聽聞嗎?〉。
不過全球暖化畢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要快速地瞭解其中各種科學問題,是不容易的。這本淺顯易懂的《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人類會繼續存活,只是你得學會適應過程。》(Global Weirdness: Severe Storms, Deadly Heat Waves, Relentless Drought, Rising Seas, and the Weather of the Future)對一般大眾而言,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雖然地球科學家還不完全曉得有關氣候變遷的所有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完全不清楚部分的問題。《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試圖提供清楚完整的資訊。《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是由美國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編撰。美國氣候中心是備受尊敬的非營利組織,由科學家和科學記者組成,向公眾傳播氣候變化的問題。
《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是深入淺出地介紹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科學背景。他們儘量用最簡單、易懂的例子解釋科學觀察與推測,試圖推出這本打基礎的入門書。為了確保正確性,全書每一篇都經過美國氣候中心內部科學家的仔細審核,並根據他們的意見加以修改。然後再請相關領域中的外部知名科學家加以審訂。
如果要對氣候變遷抱持懷疑態度的朋友說明問題,這本《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相當適合。可是想要進一步瞭解氣候變化對文明的影響,那可以再加上這本《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気候文明史:世界を変えた8万年の攻防)(請參見〈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之氣候文明史〉) 。
二氧化碳量的增加會帶來廣泛的效應,現在幾乎沒有爭議。上週,美國大氣總署(NOAA)夏威夷測站在發現測得二氧化碳濃度首次超過400 ppm,不過經校正後尚未破400 ppm,而是399.89 ppm,不過其升高之速度仍叫人擔憂。溫室氣體效應能夠解釋地球暖化現象,忽略這個問題就會非常危險。政治家需要依靠既有的證據,瞭解有哪些事情將會成真,以及有哪些事仍無法確定,來有效地制定政策。《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想要呈現出目前已知的、有關氣候變遷的知識,並以簡單清楚的文字說明科學上的解釋。
雖然他們儘量用字遣詞簡單易懂,試圖讓小學生也能理解,不過由於《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的圖其實不多,圖說也不夠詳盡,加上為了力求敍述的四平八穩,讀起來是有些乏味。雖然一味嘩眾取寵是不可取的,可是更生動有趣地介紹這些知識給大眾,或許也還是必要的!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之氣候文明史
The Sky of Gene: 世界,真的沒你想的那麼糟嗎?
The Sky of Gene: 石油和新能源的未來-能源大探索(The Quest)
The Sky of Gene: 城市的勝利與驕傲
The Sky of Gene: 落腳城市‧城市落腳
The Sky of Gene - 全球變暖說真的是聳人聽聞嗎?
The Sky of Gene -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The Sky of Gene - 真假環保
The Sky of Gene - 綠色EQ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究竟科技想要什麼?
小學的時候家裡買了VHS錄影機,對我們而言是很新穎的玩具。除了可以播放影片,還能把喜歡的電視節目錄下來。我當時最愛錄的東西,就是電視新聞上有關新科技的報導,然後幻想能在多年以後用到那些新科技產品。
我也搞不清楚,究竟是馬來西亞真的太落後,還是那些產品要進入量產真的很慢,當年新聞裡看到的東西,往往四五年後都還未在市面上見到。長大了當然不再錄這些影片了,VHS錄影機也消失在廣大的家庭中了。現在市面上見到這些科技產品推出的速度,往往還讓媒體成了事後諸葛。馬來西亞雖然現在還是發展中國家,可是很多產品發表的時間和歐美日也僅差個幾個月。高科技的發展之神速,甚至讓中印等地的中低階勞工,能夠跳過市話而直接用手機,甚至還是智慧手機!這在十幾廿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科技進展這麼神速,我們不禁都會問到這些問題:充斥科技的現代生活符合人性嗎?科技令人更快樂了嗎?我們究竟該多快適應新產品?科技到底要把我們帶往哪裡去?
關於這些大哉口問,凱文.凱利在《科技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中,就大膽地提出他的理論。凱文.凱利被譽為科技趨勢的先知,數位時代的教父,他在1993年協助創辦了《連線》(Wired)雜誌並擔任執行編輯至1999年。在其主導期間,《連線》雜誌兩度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
凱文.凱利早年也曾與比蘋果的賈伯斯(Steven Jobs,1955-2011)一樣離開大學校園,他以自由攝影師的身分浪跡亞洲偏僻荒涼的地方,記錄當地文化。他沒有筆電,身上不帶智慧型手機,不玩推特,不看電視,卻仍走在數位時代的尖端,預測科技趨勢的演變。在加州的工作室裡,他浸淫在科技、新媒介、新工具以及文化行為的長期趨勢當中,並且撰寫有關科技文化所產生的漣漪與後續效應的相關文章。他過去廿年來資訊科技革命的主要參與者及報導先驅。
在《科技想要什麼》中,凱文.凱利認為科技是一個整體,不光只是一堆電線、晶片和金融而已,而是活生生的自然系統。正如生物演化具備的趨勢,科技也一樣會自我成長,持續演化。而透過這些長遠的趨勢,我們可以試圖瞭解解「科技想要什麼」。
《科技想要什麼》要談科技的演化,凱文.凱利把科技的演化用生物的演化來類比。科技是人類心智活動的集合體,可是凱文.凱利認為科技體已有超越人腦的力量。這並非不可能,因為在自然界中,有一種現象稱為「突現」(emergence),複雜系統中由次級組成單元間簡單的互動所造成的複雜現,例如中子、質子的行為和性質並不能完全用其組成單位-夸克來解釋,原子的性質和行為也不能完全用中子加質子加電子來解釋,分子的性質和行為也不能完全用其組成的原子來解釋…
因此,凱文.凱利在《科技想要什麼》中指的科技體(technium),也必然無法完全用人類的心智活動來解釋,也就是說科技體有其獨特的演化方式。凱文.凱利表示,科技必然的形式會聯合起所有十幾種反熵系統共有的動力。而其反熵趨勢和生命體的演化趨勢有異曲同工之妙:
- 更有效率
- 更多機會
- 更高的曝光率
- 更高的複雜度
- 更多樣化
- 更特化
- 更加無所不在
- 更高的自由度
- 更強的共生主義
- 更美好
- 更有知覺能力
- 更有結構
- 更強的演化能力
科技體,在科技的交互連結網路中迅速成長。凱文.凱利指出,在殖民地時代,美國家庭平均擁有一百樣東西,可是他和女兒調查了之後,他們家裡有至少一萬種東西。科技對人類的利弊,凱文.凱利是抱持著樂觀的態度的,雖然科技是雙面刃,不過與其消極地防堵不良的科技,凱文.凱利提出五個積極做法:一、預測未來;二、持續評估;三、排定風險的優先順序;四、快速修正損害;五、不要禁止、但要轉向。
凱文.凱利利用大學炸彈客(The Unabomber)和阿米希人(Amish)來討論科技的選擇。前者是激進的反科技份子,而後者還選擇性地接受科技。凱文.凱利在分析了大學炸彈客和阿米希人的主張之道理後,共同地指出他們之所以能夠有那樣的作法和選擇,不管是好或壞,都是拜科技所賜。大學炸彈客在田野過的生活和他寄出的炸彈,都是現代科技的產物;而阿米希人之所以能選擇那樣的生活,也要拜美國是科技先進國所賜,否則那樣的生活在落後的國家只是無法選擇的常態而已。
在《科技想要什麼》中,可以看出凱文.凱利的博學多聞,以及他對問題思考的深度。可是《科技想要什麼》也有爭議性很大的地方。因為凱文.凱利主張科技體可視為生命體,並且將科技成長當作自然演化的一部分,因為它和演化一樣有既定方向,並且有跡可循。凱文.凱利認為有許多發明其實是注定的,就算沒有愛迪生,電燈泡的發明也只是遲早的事。他也指出,證據來自許多發明的專利申請常鬧雙胞或甚至多胞,例如電話等的發明家,事後發現原來不只是貝爾(Alexander G. Bell,1847-1922)一個人而已,只是他在商業上做得最成功。他把這樣的現象,用生物演化的「趨同」來類比。
這引起了芝加哥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Jerry A. Coyne在《紐約時報週日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Sunday Book Review)的強烈批評(Better All the Time),他試圖指出演化並沒有既定的方向,並且懷疑凱文.凱利在自己建構的理論裡偷渡上帝的觀念。Jerry Coyne以愛找碴出名,他的名著是Why Evolution Is True,並開了個同名部落格。關於這點,我認為Jerry Coyne是看到黑影就開槍。雖然凱文.凱利是虔誠的基督徒,可是並不表示他想要把上帝偷渡到《科技想要什麼》裡頭。事實上,關於凱文.凱利提到的,科技的必然性,和歷史的偶爾性,以及功能的適應性,在演化生物學界也是一個還吵不完的話題。
就以「偶然性」來說,著名的哈佛演化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1941 – 2002)就曾在他的許多著作,如Wonderful Life: The Burgess Shale and the Nature of History中指出,如果把演化史當作一部影片,我們能夠把時間倒帶到寒武紀大爆發之時,讓生命的演化重來一次,重演的劇碼會有不同的結局,重演出的各種生物會和我們已知的有很大的不同。簡單來說,古爾德指出生物的演化,是由偶然性主導的。
可是,研究寒武紀大爆發的著名劍橋古生物學家康威莫里士(Simon Conway Morris,1951 –),卻在The Crucible of Creation和Life’s Solution: Inevitable Humans in a Lonely Universe中,嚴正駁斥這個說法,他指出生物演化出許許多多相似的性狀和形態,也就是「趨同演化」隨處可見,因此如果寒武紀倒帶重播,還是很有可能演化出一模一樣的生物。換句話說,偶然性並沒有像古爾德說的那麼重要。
Jerry Coyne針對這點,也贊同古爾德的觀點,指出雖然北半球的狼和南半球袋狼各自獨立演化出相似的形態,可是生物界有許多特徵卻僅出現過一次而且,例如骨骼、羽毛和人的大腦。不過,我卻認為,Jerry Coyne的論點也不見得夠強力,因為很多乍看之下僅演化出現一次的特徵,說不定是因為早先也獨立演化出該特徵的物種滅絕了,我們現在能觀察到的物種,僅是地球所有出現的物種的極少部分而已。Jerry Coyne本身非常厭惡宗教,並曾表示宗教和科學是完全不能共容的,所以他認為凱文.凱利其實把科技發展的必然性推給神,然後忽略了推動科技發展的經濟學和心理學因素。
我自個認為凱文.凱利提出的「必然性」是個有趣的觀點,不過卻非《科技想要什麼》最具爭議之處。我從小就一直疑惑為何不同地方的遠古文明,都使用和製造非常類似的工具和產物,如果那些工具或產物不是在人類共同祖先分家四散全球各地前就已發明,那麼「必然性」必定有重要的角色,《科技想要什麼》解答了我多年的部分疑惑。
可是說起來,凱文.凱利畢竟還是個西方人,儘管他在亞洲遊歷了八年。《科技想要什麼》的觀點是純西方的,而西方人也一直認為大自然是可供人予取予求,凱文.凱利僅提出科技想要什麼,可是他並沒有提出科技不想被要什麼?如果我們不是活在歷史的終點,那麼誰能保證過去科技想要的,不會有一天成了大自然不想要的?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世界,真的沒你想的那麼糟嗎?
閱讀全文...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誰無罪?誰有罪?
讀過德國律師作家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的《罪行》(Verbrechen)和《罪咎》(Schuld),就成了他的忠實粉絲,於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誰無罪》(Der Fall Collini)一推出,就一口氣把它看完了。
突然間一口氣讀完《誰無罪》後,還在狀況外以為買到了瑕疵品,雖然兇手的動機不難預測出,可是突其而來的結局還是令人措手不及。心裡冷靜沉澱了一下,把小說後半部再讀一遍,才發現原來整個小說的主角,原來不僅是柯里尼,雖然《誰無罪》的德文書名Der Fall Collini,是「柯里尼案」之意。
《誰無罪》的書名,原來也該稱作「誰有罪」。《誰無罪》中的謀殺案,死者原來並不僅是年邁的企業家漢斯‧麥亞。在意會過來後,《誰無罪》之中原來還隱含了另一個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歷史事件,一個連兇手都無法追緝、正義都無法伸張的懸案。
費迪南.馮.席拉赫一貫冷靜的筆觸,白描出的不寒而悚感覺慢慢地在心中擴散。再次翻過《誰無罪》,未明的真相才在心裡迴盪,原來《誰無罪》貌似推理小說,實際上是部法理學之作。
《誰無罪》影響所及,還使德國聯邦司法部長在2012年下令,全面檢視司法沉痾!
究竟誰有罪?誰無罪?無法三言兩語而論。那是貌似沉著冷靜的德國人曾經不願面對的真相!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為了罪咎
The Sky of Gene: 罪行的告白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挑戰稻米達人
先說兩則趣事。
大學的某一年,我們高中校友會在嘉義的國立中正大學辦運動會,我奉命帶清大的高中學妹過去。我也沒到過中正大學,在嘉義搭車的時候,學妹就問了路人要在哪下車。公車走了一陣轉了彎後,學妹在我還在狀況外時,就按了鈴然後很高興地下了車,我反應過來後也只好跟著跳下車,然後我們才發現原來還有好幾公里才到中正大學。
於是就只好走過去,在四周都是綠油油的稻田邊走著走著,學妹突然間問我說,為什麼台灣的草都種得那麼整齊?我當場笑翻了XD 原來學妹所謂整齊的草,是稻田裡的秧苗Orz 後來這個「整齊的草」,被我笑了她好幾年。
上個月,有幾位高中同學,還有其中一位同學的妹妹來台灣旅遊。我趁週末帶她們去宜蘭玩,住在一家四周都是稻田的民宿(注1)。我望著四周翠綠的稻田,告訴了她們這個笑話。結果同學的妹妹突然露出尷尬表情,接著說她其實也想問我,為什麼台灣的草皮都泡了水Orz
看來她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城市小孩啊XD 不過想一想,在馬來西亞,從來沒見過稻田的人可能還不少吧。尤其是我們那個州,大規模種植的農作物,不是橡膠樹就是油棕樹。要不是我媽娘家是種稻的,我搞不好來台灣前也不見得會見過稻田。來到台灣後,其中一項讓我大開眼界的是,台灣農田到處都可見到,連台北市的關渡平原都有稻田。在馬來西亞,甭說首都內會有稻田,方圓好幾十公里都只有工商業區和住宅區吧。
在台灣,幾乎每個縣市都有稻田,稻田覆蓋率之高,真是世界罕見,尤其是台灣已經是高度工業化了!我們外國人來台灣,對台灣最讚嘆的就是台灣濃濃的人情味,這是農村社會留下來的優良傳統!
台灣受稻米文化的影響非常的深。就連台灣的高工時,搞不好也是稻米文化的深刻影響之一,雖然高工時主要出在的是在工商業。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其暢銷的《異數》(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舉了一個極為有趣的理論,那就是稻米文化和數學能力的關係。
稻米,基本上是一種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和勞力的糧食作物。稻米在種植過程中,從育苗基肥、整地、灌溉、施基肥、插秧、病蟲害防治、除草、追肥、斷水、曬田、施穗肥、犂田、輪灌、排水、趕鳥到收割,一天都不得閒,要付出極大的體力心力照顧稻田。
不過種植稻米的好處是, 付出和收獲常常是成正比的,不像種植小麥,常常需要看天吃飯。所以種植稻米的中國農村古諺,就比高緯度種植小麥的地區還正面,例如中國古諺既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葛拉威爾指出,數學能力的培養,正需要學生不斷地努力做練習,所以稻米文化鼓勵人們努力用功的文化,能夠促進數學能力的培養。
雖然我在〈如何成為超凡的異數?〉中指出,稻米文化和數學能力不見得真的相關。不過,稻米文化所倡導的辛勤,有可能是華人、韓國人和日本人能夠忍受高工時的主因之一。在工業化之後,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和中國沿海省分能夠眾心一致地拚經濟,也很可能是受過去稻米種植時需要全村村民同心協力收割的文化影響。
稻米也造就了中華文化的興盛。在工業革命以前,人口能夠突破百萬的城市,就只有吳哥、北京和江戶。這幾個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以稻米為主食,而且都能夠有效利用水路來運送糧食。歐洲在工業革命以前,城市人口難以突破百萬的最主要原因是,利用獸力運送小麥等糧食非常耗能,在鐵路發明以前,偏遠的小麥運送到大城市的能源成本完全不划算。可是吳哥城有完整的運河和灌溉系統,中國有大運河作漕運,江戶有東京灣可做水運。加上稻米保存容易、營養均衡,能夠喂養百萬人口(注2)。稻米不啻是舊大陸最優良的糧食作物!
既然稻米不僅是我們最重要的主食之一,對我們的歷史和文化還有這麼深遠的影響,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更加深入地瞭解稻米呢?去年底出版的這本《稻米達人大挑戰:稻田生態及稻米知識問答集》是不錯的選擇。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精彩、生動的實景照片、插畫與圖表,深入淺出地瞭解稻田生態、米食營養、稻米與米食文化、優良國產米食等的相關知識。《稻米達人大挑戰》也提供了台灣各地稻米相關的文物館及體驗活動的精彩資訊,鼓勵大家、親子一同親近稻田,體驗稻米文化。
有別於一般的知識書的文章式敘述,《稻米達人大挑戰》採用「知識問答」搭配「百科圖鑑」的編輯方法,深入淺出地介紹稻田生態、米食營養、在地消費、優良國產米食等的相關知識。《稻米達人大挑戰》有180多個常見問題,600張插圖照片,用簡明易懂的圖片、圖表輕鬆解答,完整呈現台灣稻米文化。
《稻米達人大挑戰》全書六大部分,涵蓋稻米六大主題知識,透視台灣稻米文化多元面貌:
- 稻米基礎形態:談稻米的歷史、種類和型態,讓稻米的古往今來、來龍去脈及植物特性等一目了然。
- 稻田生態:談稻米的生長及生態、 栽培的管理技術和 稻田的多樣性,探討稻田有什麼生態環境?稻米怎麼生長栽培?農民怎麼管理稻作?
- 米食推廣:談米食的加工、營養和行銷,探討米的加工生產、銷售怎麼進行?米食有哪些營養?讓我們吃米還知道米價。
- 稻米文化:談農村與農民、 傳統農具與現代農具、 節慶習俗與米食 、 稻草工藝,探討米食與息息相關的民間節慶習俗,台灣人應該知道的台灣米事,以及無數農村稻米文化蘊含的早年回憶 。
- 便捷米食:,談米食料理的方法、 米食DIY、 米製點心等,提供多種食譜及圖鑑,輕鬆掌握米食DIY的秘訣。
- 大家一起玩米樂:談稻米博覽和稻米體驗活動 ,提供資訊讓大家知道到哪裡看古老農具?去那裡體驗稻米收割?哪裡有米食製作觀摩?讓大家一起樂在米中。
台灣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米飯的食用量大幅下降,使得有不少良田得休耕,還要進口大量玉米、麵粉等糧食。要改變飲食習慣並不容易,不過已有人發明了各式各樣以米為原料的甜點等,也有研發出在麵粉裡加入少量的米來製作麵包麵條等,卻不影響口味和口感的作法,是充滿創意的嘗試。
《稻米達人大挑戰》主要介紹的是台灣的稻米,其實世界上還有許多好吃的米食。我們馬來西亞吃的長米屬於秈米(Oryza sativa indica),和台灣人愛吃的粳米(Oryza sativa japonica)就不大一樣,比較鬆軟。我來台灣前不太會用筷子,筷子主要是用來吃麵,剛開始要用筷子吃便當,也手忙腳亂了一陣子XD 也因為馬來西亞吃的米比較鬆軟,所有用的碗也比較大,剛來台灣時不小心呈了一樣份量的飯,差點沒撐死。
雖然稉米的口感比秈米好,不過泰國的香米在東南亞是很有名的,不僅口感好,也帶有特殊的香氣。我弟有位朋友家裡是賣礱穀機的,他爸的興趣之一是造訪世界各地吃當地特有的米飯。他說吃過最好吃的,是南印度和斯里蘭卡的一種長米,長約有一吋多。後來,我在美國某家印度餐館終於吃到了,粒粒分明的香噴噴白米飯,配上咖哩真是霹靂無敵地搭啊!
除了秈米和粳米,另一種知名的米就是糯米(Oryza sativa var glutinosa)。因為糯米支鏈澱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很少地方會把糯米當主食,主要是用於製作釀酒、八寶粥、年糕、米糕、粽子、麻糬,可是泰國東北和寮國某些地方,卻是完全以糯米為主食,當地人已經演化出能夠適應糯米主食的胃腸,常有老外到泰國東北森林佛寺去修行,就胃腸不適而苦不堪言(注3)。
所以世界各地的稻米文化是非常多樣和豐富的,遠足文化的另一本《稻米全書》(The Rice Book:The Definitive Book on Rice, with Hundreds of Exotic Recipes from Around the World)對稻米的宗教習俗、文化和神話,以及世界各地的稻米歷史文化有不錯的介紹。不過這本《稻米全書》的原文版其實出版已經近廿年了(1994年),而且全書超過三分之二篇幅是稻米的食譜,想體驗各地稻米料理的朋友可能會更感興趣吧。
注解:
注1:那家民宿是宜蘭陋室影像民宿(The Art Gallery B&B),去年底才開張,老闆是攝影愛好者。在客廳展示了他爸的黑白攝影作品,留下了當地農村文化的珍貴記憶,老闆也很熱心地解說,值得推薦。
注2:可參考《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請參見〈多元貿易打造的世界〉)
注3:在《師父:與阿姜查共處的歲月》(Venerable Father: A Life with Ajahn Chah)中,作者美國人保羅.布里特(Paul Breiter)描述了他在泰國禪修大師阿姜查(Ajahn Chah,ชา สุภัทโท,1918-1992)在泰國東北的森林道場中修行的歲月。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