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必須面對的科學真相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從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到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真相

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Headlines


這本書《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從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到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真相》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Headlines)真的非常有趣,而且原來「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還真的是一門課呢!這本《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就是依課程內容寫成的科普書,這門課事實上還有本教科書Physics and Technology for Future Preside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tial Physics Every World Leader Needs to Know呢:

Physics and Technology for Future Presidents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作者理查‧繆勒(Richard A. Muller)是
UC Berkeley的物理學教授,也是勞倫斯伯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資深研究員。他的恩師是196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路易斯‧阿爾瓦雷茨(Luis W. Alvarez,1911-1988)。他自己雖然沒有榮獲諾貝爾獎,不過他指導過的研究生索羅‧珀爾穆特(Saul Perlmutter)在2011年因透過觀測遙遠超新星(supernova)而發現宇宙加速膨脹(accelerating universe)而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Richard A. Muller



 
理查‧繆勒是麥克阿瑟獎金(MacArthur Fellowship)得主,那是由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頒發的一個獎項,每年有代表性的獎勵20至40名美國人。該麥克阿瑟獎金是頒發給那些在各個領域、不同年齡「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的人。根據基金會主頁所述,該獎不是獎勵過去的成就,而是獎勵那些有創意、有膽識、有潛力的人。

UC Berkeley雖然是美國頂尖名校和公立大學龍頭,不過迄今仍未有美國總統的校友,所以上這門「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的學生應該不是真的想當總統吧。這應該是基於公民參與對一個國家的未來實際地關注。在美國有大師自主開設這類公民參與的課程,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可是在一個強盛的國家,學術研究不完全是象牙塔裡的閉門造車,也是為了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而且教育也會是同樣重要的工作。可惜五年五百億提供了解決之道嗎?相關的研究和討論也相當稀少,更甭奢望在重研究輕教育的大專環境下會鼓勵大師開設這類創新的課程。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是以物理學家的角度,來探討和國家安全和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物理知識,書中的五大主題是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和全球暖化,全書完全沒有數學,敏銳地道出頭條新聞背後的科學基礎。美國政治家絕大多數是文法商出身的,科學學識有限,於是這樣的課程和書籍不啻是一種惡補。不過《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也討論了許多不僅是總統,而是一般公民都應該持續關心的議題。

在第一篇中,《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先討論過去九一一恐怖攻擊的科學原理,再討論在九一一之後要執行一個大型恐怖攻擊有多難或多容易,用客觀的科學資料分析各種恐怖攻擊的可能性,最後給予總統中肯的建言。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第二篇探討能源危機。這是很實用的一章,因為恐怖攻擊的目標主要是囂張的歐美國家,可是能源危機卻是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會面臨到的大問題。其實,不必理查‧繆勒來告訴我們,也會知道石油總會有用盡的一天。事實上,不必等到石油用盡,只要石油供不應求到價格飆升,就會讓很多國家的人民非常難過,尤其是能源幾乎百分之百需要靠進口的台灣。因此,現在便宜且方便的能源遙不可及之前,先未雨綢繆地研究該如何因應,是生死攸關的議題。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提供了我過去許多不曉得的知識,例如化石燃料其實還夠用好幾個世紀,只是大多是更髒更增碳的煤炭,但是煤炭可以用化學合成法給液化。而太陽能不是不實際,只是還有許多有待解決的難題。

接著,《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花了很大的篇幅詳細地討論了作者非常熟悉的各種核子裝置,從核彈到核能到放射性還有核廢料都有精彩的論述。《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原文版出版時,還未發生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福島第一原子力発電所事故),《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沒有探討到一個如日本那麼嚴謹先進的國家都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釀出嚴重核災,所以沒有討論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區發生核災時,總統該怎麼辦。雖然可能還遙遙無期,《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對受控核融合還抱有很大的希望。

《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也討論了許多太空科技,不過那是美國那樣的大國才玩得起的,當作科普知識來學習也不錯。從中可以學到火箭發射、衛星和GPS等的有趣原理。《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明確的勸美國總統不要再送人上太空,把太空任務交給無人裝置就好,也是因為人道關懷吧,雖然兩次太空梭意外失去的人命遠不及戰爭。

以物理學角度來討論國家大事,怎麼能夠避重就輕不探討全球暖化的問題呢?理查‧繆勒早就投身全球暖化的研究,合寫過一本談過去氣候的專書,也是科學院報告的審稿人。理查‧繆勒明確指出,氣候暖化很有可能是由人類造成的(約九成的可能性),不過《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也反駁了不少高爾(Al Gore)《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中具誤導性的論述和證據,但也很中肯地澄清一些對《不願面對的真相》的誤解。理查‧繆勒大力反對誇大事實混淆視聽的作法,而且《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也誠實地指出氣候暖化模型解釋不足之處。

由於氣候暖化鐵證如山,《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支持二氣化碳封存,也鼓勵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技術發展。《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讚揚各種節能措施和科技,例如節能電器、LED照明和省油車等。而且英雄所見略同,理查‧繆勒也提倡「白屋頂」(請參見〈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只是他指出有更先進,只會反射紅外線但不反射可見光的「涼爽屋頂」,讓建築維持一定的視覺效果,只是在「紅外線頻區是白的」。我想「涼爽屋頂」對一年有一半時間熱到半死的台灣和一年四季都熱得半死的馬來西亞等亞熱帶和熱帶國家尤其實用,特別是在電價調漲之後XD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全球變暖說真的是聳人聽聞嗎?

The Sky of Gene -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The Sky of Gene - 真假環保

The Sky of Gene - 綠色EQ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相關網站:

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 Physics @ Berkeley


 

閱讀全文...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異香客

異香:嗅覺的異想世界

What the Nose Knows


這本《異香:嗅覺的異想世界》What the Nose Knows: The Science of Scent in Everyday Life)真是不可多得的科普好書,也難怪它會入選美國《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2008年書獎「科技類」決選書單和英國皇家學會的科學書獎決選書單。

《異香》作者艾佛瑞.吉伯特(Avery Gilbert)在加州戴維斯(Davis, CA)長大,正巧我博士班就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唸完。戴維斯是一個很小的小鎮,人口僅有六萬多人,是一個很純樸的大學城,居民絕大部分是UC Davis的學生和教職員。雖然戴維斯市很小,不過離西岸大城市舊金山和柏克萊只有約一個小時車程,往西南開約一個半小時車就到矽谷,往東北開兩個小時半就到風光明媚的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和塔霍湖 (Lake Tahoe)。


檢視較大的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我們學校的有一半的土地是實驗農場,戴維斯市周圍也被各種農田包圍。而且北加州氣候宜人,適合各種戶外活動的田野非常多,從前唸書的時候幾乎平均每個月都會找一個週末出去健行,夏天時出去國家公園或州立公園露營踏青個幾次。我老闆是個登山迷,所以只要說是去健行或露營,老闆都不會認為我是打混,甚至還認可接近大自然是我們生物學家的工作之一XD

去年底去洛杉磯的南加大參訪共同合作的鍾正明院士實驗室,我找了機會回北加州拜訪朋友,想要順便買些禮物回來。去柏克萊時,大學好友怪妹妹就帶我去買了加州特有、可是為人鮮知的土產-用加州著名自然景點收集的花草樹木製作成的香皂,會散發出各種不同田野的芬芳。據她說,用那些香皂洗澡,會有種淋浴在大自然中的感覺,彷彿每天都回到田野中健行XD

《異香》作者艾佛瑞.吉伯特就是在降一個能夠接觸到大自然各種氣味的環境下長大。在《異香》的第一章,他就交待了他在戴維斯成長時接觸各種氣味的經驗,接著提到UC Davis舉世聞名的葡萄栽培與釀酒系〔Department of Viticulture & Enology,我的導師(不是老闆)就是這個系的老師〕,基本上加州葡萄酒能夠聞名於世,就是拜我們學校訓練出在釀酒人才在戴維斯附近的納帕(Napa, CA)和索諾馬(Sonoma, CA)兩個風景怡人的峽谷努力耕耘所致(微軟視窗的藍天綠地就是在索諾馬拍的)。

這次又真是無巧不成書了,我在上一篇文章〈隱形果園中的種子哪裡來?〉中提到,上週二早上去中研院分生所聽了一個有趣的演講「Domestic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探討酵母菌的馴化,以及釀酒特性上的分化等。主演者是來自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的賈斯汀‧費依(Justin Fay),當晚讀這本《種子哪裡來?》就讀到探討釀酒發酵的第15章中有討論到Justin的研究。第二天晚上讀這本書就看到Justin在演講中秀了一張印象深刻的圖。

基本上,Justin等人研究了釀葡萄酒的酵母菌和從美國橡樹上採來的野生酵母菌在釀葡萄酒的表型上有何不同。他們分別用兩種酵母菌釀了葡萄酒,然後騙了些沒錢買醉的學生來品酒。可是學生畢竟醉翁之意不在酒,於是他們找了品酒公司的專家來為他們私釀的酒作評鑑。作的評鑑要參考這個在《異香》第一章就有秀的「酒香轉盤」(Wine Aroma Wheel):

Wine Aroma Wheel


他們請專家評鑑出來的酒,用野生酵母菌釀的,會有包心菜和一種稱之為「Wet Dog」的味道,當時我們就竊竊私語互相問到什麼是「Wet Dog」味,可是沒人好意思問講者。第二天剛好就在《異香》中看到有品酒師用「狗騷味」(wet dog)來形容某些酒,那是「化學味」類別中「硫磺味」的實際例子(包心菜味也是)。第二天中午吃飯時,有同事帶了他學弟研發出的新配方啤酒,有很不錯喝的酒(可惜涉及商業機密不便公告秘方XD),看來他需要這個「啤酒風味轉盤」(Beer Flavor Wheel):

Beer Flavor Wheel


要辦認出酒香轉盤上的味道,品酒師需要準確辦認出由那些氣味分子調製出的試驗品,原來紅酒瓶上標示該紅酒有什麼果味之類的,原來不是隨便唬爛的。看到這些酒香轉盤,又更懷念起在加州留學的時光。在戴維斯小鎮的日子,每週都要來一兩次紅酒趴,才能度過苦悶的留學生涯(〈其實我才是劈腿的超強者(21禁)〉)。加州小酒廠出產的特色啤酒,也是晚上唸書寫論文尋求靈感的必備良藥。

提到氣味,就一定會提到香水。德國作家徐四金(Patrick Suskind)的小說《香水》Das Parfum: Die Geschichte Eines Morders)更為人所知。描述了一個怪傑葛奴乙-一個自身沒有味道卻擁有異常靈敏的嗅覺的人,殺害年輕女子以佔有她們身上的香味的傳奇故事,後來改編成同名電影《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Das Parfüm –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 ,由《羅拉快跑》(Lola rennt)成名的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爾(Tom Tykwer)執導。不過艾佛瑞.吉伯特對《香水》頗不屑,認為如果冷血的《香水》是在講製作香水的故事,那麼《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就是在講製作香腸的故事XD

言歸正轉,《異香》為何是一本極為迷人的書,因為艾佛瑞.吉伯特從小就對氣味著迷,他一生都在研究氣味,雖然這本《異香》只探討氣味和嗅覺,可是艾佛瑞.吉伯特的博學多聞到一個令人嘖嘖稱奇的地步,他運用深入淺出、幽默有趣的筆法,介紹許多近期關於嗅覺的科學發現,以及與氣味有關的文化觀察。《異香》帶我們遨遊科學知識、工商業應用、文學和電影之間,深入瞭解「氣味」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樣的博學,絕對是無法用一兩年的用功就能做到的,而是因為一生的熱愛。

《異香》書中說了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像是改變商店裡飄散的氣味,可以刺激顧客的潛在購物慾,甚至讓人樂於助人;氣味啟發詩人、小說家與音樂家的創作能量;博物館如何保存史坦貝克(John E. Steinbeck,1902-1968)小說裡的 「沙丁魚罐頭工廠」氣味;媽媽總認為自家寶寶的便便比別家寶寶香。

《異香》提出氣味分子是什麼?以及介紹了科學家如何研究氣味和嗅覺。《異香》指出,一般人總以為狗的嗅覺比人類靈敏,盲人的嗅覺也特別強,而調香師的嗅覺能力絕對超越常人,《異香》卻認為事實上這些都是錯誤認知。《異香》表示,那只是因為他們只不過比一般人更擅長「思考」氣味罷了。

我們能夠品嚐到美食的滋味,嗅覺其實才是主角。有人天生就沒有嗅覺,因此活在無臭無味的世界,因此我們要感恩自己有多幸運。不過諸行無常,我們的嗅覺靈敏度,是會隨著時間退化的。作為一位心理學家,艾佛瑞.吉伯特花了幾章探討了嗅覺的心理學。提到嗅覺,《異香》提到一個有趣的實驗,提到有老師向學生拋出一個有古怪氣味的棉花球,最後全班都聞到了,而且還有人因受不了氣味而逃之夭夭。可是那不過是塊沾了白開水的普通棉花球而已,真是標準的「相由心生」。

接著,他指出惡臭的奇異影響力,在創傷時聞到的氣味如何讓人一生活在某種氣味的陰影。可是嗅覺卻也誘發出了不少想像力成為了藝術家創作的靈感泉源,而且氣味喚醒的記憶也成為了經典文學作品。在這之中,他不僅是談心理學,也列舉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並且作了深入的分析,尤其是法國文學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的《追憶逝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除了文學,他也深入研究了香氣電影或嗅覺電影的歷史和成敗。他自己也為舞台劇設計了氣味搭配,可惜結果慘不忍聞。

《異香》中談到不同民族對氣味的偏好,台灣人愛吃臭豆腐、日本人愛吃納豆、東南亞人愛吃榴槤、法國人愛吃氣味濃烈的乳酪。我是個怪咖,正常人對小時候沒有習慣的味道會排斥,尤其味道重的食物。可是我從小除了愛吃榴槤,到了台灣愛吃臭豆腐,去了美國幾乎天天要吃納豆才扒得下飯,喝紅酒時更愛配味道濃烈的藍紋乳酪或羊奶酪。有天去老闆家轟趴,另一位俄國老師帶來一個乳酪,聞起來像是掉進糞坑的臭襪子,可是滋味美妙極了(難道我喝醉了XD)。《異香》提到的瑞典人愛吃的發酵鯡魚沒試過,還有更恐怖的挪威人為認同感才不得不吃的鹼漬鱈魚,搞不好我也都能接受,有機會找來試試看XD

閱讀全文...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隱形果園中的種子哪裡來?

種子哪裡來?

An Orchard Invisible: A Natural History of Seeds


花卉,無疑是這世界上最美麗迷人的東西。植物開出花,並不是要讓人欣賞而已,對它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藉由花卉吸引授粉者,最後讓卵受精長出傳宗接代的種子。

最近讀了一本不可多得的有趣科普書《種子哪裡來?》An Orchard Invisible: A Natural History of Seeds)。《種子哪裡來?》閱讀起來非常輕鬆愉快,人文氣息濃郁。作者強納森.席佛頓(Jonathan Silvertown)是英國空中大學的植物生態學家,他的植物學、生態學、演化生物學和文學造詣高深,書中關於種子的種種趣事軼聞都讓人大開眼界。席佛頓從神話、科學、文學及藝術層面來談種子的各種面向。


《種子哪裡來?》的譯文非常優美,譯者也很用心地為中文讀者加了許多有用的譯注,還有三篇很棒的推薦文,而且書末完整地呈現原注和索引,在台灣翻譯書普遍偷懶的情況下(尤其是科普書),《種子哪裡來?》在編譯上的用心非常值得大力鼓勵!

《種子哪裡來?》探討了什麼呢?在書中十幾章中,總共探討了以下多樣的主題:演化、性、授粉、遺傳、天敵、大小、數量、果實、散播、命運、萌芽、毒素、油脂、啤酒、咖啡、飲饌。在每一章的開頭,作者用了諺語、詩句等文學作品來當開場白。

《種子哪裡來?》指出,每一顆種子都是天擇千錘百鍊的演化產物。人類的文明,就是建立在生產種子這件事上。幾千年以來,人類的政治主要就是試圖控制種子的生產和分配這件事上努力,而種子也反過來控制了人類的文明發展。

種子對人類文明有多重要呢?俄國植物遺傳學家尼古拉·瓦維洛夫(Nikolai Vavilov,Николай Вавилов,1887-1943)組織了一系列的植物學及農藝學探險隊,收集了來自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種子,並創立了位於列寧格勒的世界上最大的植物種子庫。這個種子庫甚至在二戰的長達28個月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都被勤勉地維護著。儘管要經歷挨餓的痛苦,他的一個助手白白地餓死了,身旁卻儘是可以食用的種子。 現在位於聖彼得堡的瓦維洛夫種植業學院(N. I. Vavilov Research Institute of Plant Industry,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растениеводства им. Н. И. Вавилова)仍然維護著一個植物遺傳資料庫,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遺傳資料庫之一。

為了讓人類能夠在日後幹出天大的傻事後仍有種子能夠延續文明。挪威政府在北極地區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International Seed Vault,Svalbard globale frøhvelv),這個世界末日種子庫在距離北極點約1000公里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Arctic Svalbard archipelago)的一處山洞中,約一億顆世界各地的農作物種子被保存在零下18攝氏度的地窖中。在這樣的條件下,小麥、大麥和豌豆等重要農作物種子可持續保存長達千年;而生存能力最長的高粱種子,大約能存放萬年。此外,該種子庫堪稱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儲存庫,可承受裡氏6.2級地震,更可抵抗核武攻擊。種種安全、冷凍系統讓這座被譽於「植物諾亞方舟」的建設經費超過九百萬美元。價值不斐的地窖建造費由挪威政府負擔,維持費用來自挪威政府和全球作物多樣性信托( Global Crop Diversity Trust),但世界各國皆可到此儲存植物種子。

儘管種子對人類文明太重要了,可是人類幾千年來卻還是忽略了種子在自然界中的多樣性和重要性。因此,席佛頓從演化和生態學的角度,從種子的起源談起,告訴我們種子在自然界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他的博學多聞,娓娓道出種子的科學知識,同時探討人類使用種子的各種方式。席佛頓指出,推動種子故事發展的就是「演化」,天擇為生命的新挑戰發掘新解答。於是植物不斷繼續向更惡劣的環境中的新挑戰提出對抗,於是種子得以在一個又一個新戰場中延續它們的生命。

《種子哪裡來?》告訴我們,種子的存在是因為有「性」這件讓人難以啟齒的事。美麗的花朵以所以存在,就是要吸引動物幫它們交配;植物慷慨地結出美味營養的果實,也是為了讓動物帶著他們子孫趴趴走。當然也有獨立的種子,靠自己的力量隨風飄揚自己趴趴飛;演化賦與植物的智慧,讓種子它們能夠年復一年處於休眠狀態耐心等待好時機;種子也廣泛地被人類運用發展成新品種,並製作成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包括食物、食用油、香料和藥品。

除了種子本身的演化和趣事,席佛頓也擅於發掘種子的軼事,帶領我們探索種子與世界的交會,從萊姆病(Lyme Disease)、人類色盲、 關島的肌肉萎縮症,到美國麻州賽倫鎮(Salem, MA)女巫審判事件,讓我們見識到種子如何操縱著人類的命運。

這本書唯一的缺點是沒有彩圖,很多書中描述得非常有趣的植物和種子,不禁讓人忍不住想要當起心靈中的園丁,瞧見它們的盧山真面目,所以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都要配上一台iPad隨時Google一下。另外,雖然《種子哪裡來?》引用了不少西方的經典文學作品等來讚頌種子的神奇,不過因為文化畢竟不同,讀起來還是有種距離。雖然市面上有 《楚辭植物圖鑑》《詩經植物圖鑑》《唐詩植物圖鑑》《成語植物圖鑑》等書,不過大多是圖鑑而已。不知有天能不能也讀到一本引用中華古典文獻來探討種子演化的中文書。

文末說段趣事,我上週二早上去中研院分生所聽了一個有趣的演講「Domestic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探討酵母菌的馴化,以及釀酒特性上的分化等。主演者是來自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的賈斯汀‧費依(Justin Fay),當晚讀這本《種子哪裡來?》就讀到探討釀酒發酵的第15章中有討論到Justin的研究。正好我們實驗室有同事是Justin在芝加哥大學唸博士班就認識的好友,就請我幫忙在第二天中午安排一個飯局。我告訴Justin在這本《種子哪裡來?》中讀到他在演講中提到的研究。他原先不曉得,不過開心得馬上眼睛大亮。自己在實驗室中埋頭苦幹進行的研究,有一天能被寫入教科書或科普書,這是所有年輕科學家的夢想吧:)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歷史大口吃喝

The Sky of Gene - 不能再浪費

The Sky of Gene - 三百年來黑心食品之美味詐欺

The Sky of Gene - 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

The Sky of Gene - 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再回《回答: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嗎?

The Sky of Gene - 禪、茶水、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群萌亂舞的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科學知識傳播的原則

The Sky of Gene - 重啟美國牛肉談判!!!

The Sky of Gene - 【分享】你準備好吃美國牛內臟了嗎?

The Sky of Gene - 機車與美國牛肉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大博士生吃牛糞漢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拒吃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2.5 ppm!-從台灣三聚氰胺事件論政策和報導的不專業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閱讀全文...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歷史大口吃喝

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

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


之前介紹過一本探討食物歷史的好書《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Food: A History)(〈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這裡要提到的這本《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和前者最大的不同是,後者並不是在介紹美食和食材的歷史,而是探討食物對於世界歷史所造成的影響,相較人文內涵豐富的前者,後者是一本簡單明瞭的科普書。

《歷史大口吃》作者湯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擁有牛津大學工程與電腦科學學位,所以基本上是以阿宅的角度,從遺傳學、考古學、人類學、人類植物學與經濟學的角度,把食物看成科技產物的成果,從食物看人類歷史和文明發展,因此整本書幾乎不曾討論過食物的滋味。

斯丹迪奇在《歷史大口吃》中指出,「人類改變了植物,而植物又回過頭來轉化了人類。」。基本上,從漁獵-採集社會進入農耕社會,無疑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里程碑。因為食物分配的差異而導致階級的誕生,這在許多探討食物的歷史的書籍中都有提到。相較於漁獵-採集者的平等制度,農業的興起以及農產的過剩會讓人類建立起結構嚴謹、社會階級分明的政治制度。生產過剩的食物,造就了藝術和文化的興起。

《歷史大口吃》指出的「隱形的叉子」,這和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所著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提出的「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歷史大口吃》最富原創見之處。

人類過去的政治、經濟和宗教結構,都是以食物生產與分配的系統為基礎。於是食物的供給是社會改革、政治改組、工業發展、軍事衝突,以及經濟擴張是許多重大改變的背後主因。人類為了飽食的最基本需求,是歷史變革和關鍵事件背後極具影響力的驅動力量。食物的供給演進,改變和塑造我們今日的社會和其遊戲規則。《歷史大口吃》雖然沒有提到,可是運輸食物的耗能,就是歐洲工業革命前大城市頂多只有幾十萬人的原因;而東亞的中國京城、日本江戶和吳哥古城,能夠突破百萬人口,就是拜稻米的水運之利。

《歷史大口吃》提到了新世界帶來歐亞的新食物,這最早是由歷史學者艾弗瑞.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JR.)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The Columbian Exchange: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中,首先提出的。哥倫布當初為了尋找傳說中的印度,為了就是讓食物增添風味的香料。爾後海權的興起和國際貿易的興盛,人們吃喝下肚的糖、茶和咖啡,也都是主角。

馬鈴薯和玉米是原產美洲的作物,這點過去我是曉得的。我在得知「哥倫布大交換」之前,在美國當助教帶普生實驗時,要介紹學生新舊世界食物的交換,就要以義大利菜中的蕃茄為例指出美洲作物移植歐洲最後成為歐洲國家國菜的例子,接著還提到印度及泰國菜中的辣椒也是來自美洲的,我心底暗自想會不會是老師搞錯了,因為沒了辣椒,古代印度人吃啥啊?後來才知道,原來中國人熟知的落花生,還有東南亞和非洲人熟知的木薯,原來全都來自美洲!說老實話,我後來知道這些事實時是感到很驚訝的。

「哥倫布大交換」也深遠地影響了台灣的食物, 就連一向被視為台灣「國食」與認同符號的「地瓜」,也是原產自美洲。又稱甘薯或番薯的地瓜,被哥倫布當成海外奇物帶回西班牙獻給女王,然後西班牙水手又把它帶到菲律賓。再於明朝傳入福建,十七世紀透過荷蘭人進入台灣,從此與台灣的庶民文化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

《歷史大口吃》指出,英國之所以能跨越農業的門檻開創工業革命,是因為蔗糖和馬鈴薯供應了人民在血汗工廠勞動所需的熱量。

《歷史大口吃》也仔細剖析了食物供給對戰爭成敗的影響,他拿拿破崙的興起和失敗為例,指出那其實和他是否能餵飽軍隊有非常大的關係。美國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也是成也食物、敗也食物。雖然《歷史大口吃》僅點到為止,不過我想探討軍糧供給對戰爭的影響,應該足夠再出一本有趣的書了吧。

食物改造了人類文明,可是在廿世紀共產黨的領袖把食物當成意識型態武器,反而讓食物的生產大幅退步,在蘇聯和中國愚蠢地造成數百萬人餓死的慘劇。而美國因為補貼而生產過剩的糧食,也被當作政治和外交武器來援助窮國,再讓窮國更依賴食物援助而成為歐美的傀儡。

也因為《歷史大口吃》很單純地把食物視為推動人類文明的東西,因為在書末,斯丹迪奇對綠色革命和基因工程是大表贊同,並且認為前者已解決了人口增長的問題,而後來將能解決未來人口增長和土地不足的問題。綠色革命造成農業技術變革,包括利用雜交方法培植農作物新品種,還有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及灌溉工程等整合配套,來種植出高產量的糧食。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和農耕人力,能夠喂養不斷暴增的人口,當然要拜綠色革命所賜,可是在化石燃料開始變得稀少還有土地逐漸鹽化和侵蝕的現在,依靠過去成熟的技術來解決未來人口增長、土地和能源稀少的問題,能有多少勝算呢?

除了減少浪費(〈不能再浪費〉),基因工程或許能夠解決部分問題,不過因為不肖企業在確保基改作物對人體和環境安全之前就買通美國政府而放行而且不必標示,並且運用商業手段操控農民的選擇,導致環保團體和民眾對基改作物的不良印象。這世界上本來也就沒有百分之百安全的食物,美味的花生對一些人來說是會致命的;就連歐美也有人會因為麩質過敏症(Celiac disease),所以吃了歐洲人的主食-小麥、黑麥、大麥而患腸胃道疾病;美味的海鮮也對不少人來說是惡夢。

雖然基因工程是一種違反自然的作法,不過以演化遺傳學家的角度來看,跨物種基因交流在自然界也不算什麼稀有的怪事,我們人體基因體內絕大部分DNA都是垃圾,有很多可能還是病毒帶來的,那些病毒留下來的DNA對我們人類的影響大多未明,有誰又能說那是「正常」的?而且事實上,從人類主要的文明決定進入農耕社會後,人類早已人為地改造了作物。為了吃食作物,我們的基因體也早作了改變(例如增加澱粉酵素、成年後表現乳糖酵素等),究竟還有什麼是「純天然」的呢?問題只是,究竟科學界是否有足夠的經費來研發出更安全的基改作物,以及有足夠的學術自由來鑑定基改作物的安全,以及和社會對話探討我們能夠接受的好處和風險,而非任由唯利是圖的企業和專業素養不足的政客給操縱。當然,基改作物的產品也應該要能夠被明確地標示。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不能再浪費

The Sky of Gene - 三百年來黑心食品之美味詐欺

The Sky of Gene - 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

The Sky of Gene - 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再回《回答: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嗎?

The Sky of Gene - 禪、茶水、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群萌亂舞的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科學知識傳播的原則

The Sky of Gene - 重啟美國牛肉談判!!!

The Sky of Gene - 【分享】你準備好吃美國牛內臟了嗎?

The Sky of Gene - 機車與美國牛肉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大博士生吃牛糞漢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拒吃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2.5 ppm!-從台灣三聚氰胺事件論政策和報導的不專業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閱讀全文...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不能再浪費

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Waste




這裡要談一本關於食物浪費的好書。不過我自己必須先要承認,我自己就是浪費食物的元兇之一。前陣子女友就在我住處整理出一大堆過期的泡麵,還有發黴的蛋糕,這還不包括冰箱中的腐爛蔬菜水果、臭雞蛋、過期糕餅等等。這些過期食物,除了一些泡麵好像還能吃,其他的只好丟棄了,真是令人汗顏Orz 這樣的浪費還是顯而易見的,還不包括宴會中吃不完的菜餚哦。雖然這不是藉口,不過我應該不是特例吧XD

這樣的食物浪費,就是這本《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Waste: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要探討的現象之一。《浪費》的副標是「全球糧食危機解密」,可是事實上其原文副標用的字更強烈,用「食物醜聞」(Food Scandal)這描述食物浪費的事件。《浪費》對我而言簡直就是又一次當頭棒喝。

《浪費》作者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生長在富裕的英國,可是他從小就關注食物浪費的問題,年輕時常到超市的垃圾桶裡尋寶撿食。他並不是真的窮到必須和街友一起撿食,他可是畢業於劍橋大學的高材生。他在超市垃圾桶裡的探險,在英國揭露了許多人所不知的食物浪費。由於對全球食物浪費問題的傾力投入,2011年獲頒環保工作者最高榮譽「蘇菲獎」(The Sophie Prize)。

Tristram Stuart

Tristram Stuart


食物浪費,是一件很弔詭的事,因為地球上所有生物裡頭,也只有人類才會把可用的營養物質轉變成不想用的垃圾。雖然生產過量的食物讓人類文明能夠持續推動,而揮霍食物也是一些原始部族的政治力量展現,但是亞洲傳統文化本身就強力譴責食物的浪費。傳統亞洲農村,根本沒有所謂垃圾,剩食或廚餘可以喂豬或雞鴨,人或雞鴨的糞便可以利用來施肥。傳統亞洲農村是永續的社會,尤其是在佛教文化影響深遠的中國、台灣、日本、韓國、西藏和東南亞。不過人類演化出的心理,對於匱乏特別敏感,可是對於富足卻容易沒有感覺,使得我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逐漸身在福中不知福。

史都華并不僅是基於道德譴責食物的浪費,他也做了非常多的功課,把整個浪費食物的大部分成因,鉅細靡遺地剖析出來,這也是為何《浪費》這本書有一定的厚度的原因。史都華在《浪費》中批評英國的超市和食品製造工廠為了各種方便和盈利,毫不客氣地製造食物的浪費。史都華從小就試圖當農夫,在自己的農場裡養有有豬、小雞和蜜蜂。由於貼近土地,對食物浪費尤其無法容忍和接受。

史都華從超級市場的垃圾桶,一直翻到食品製造工廠和一般人們的廚房還有廚餘回收場,追根究底地去揭開現在食物生產和配送每個環節出了什麼問題。他還特地訪問韓國和日本,探討種種回收廚餘的方法。令人讚嘆的,在台灣出版的《浪費》中文版中,史都華對台灣的食物浪費及廚餘回收也有深入的研究,在《浪費》的作者序中,他稱台灣為希望之島,他盛讚台灣廚餘回收規定的前瞻性,可以讀到許多在台灣主流媒體甚至都未曾關心的重要資訊。

拜綠色革命所賜,全球出產的糧食理應可以餵飽世界所有人,然而迄今仍有不少地區的人挨餓甚至餓死,可是也有不少富裕的地區大量浪費食物。歐美一直倡導自由市場,使得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共同爭取糧食。如果富裕國家因為有錢就可以佔盡糧食這種性命攸關的資源,這不是像是其他非民生物資有沒有錢可以享受的問題,而是有人因為貧窮就受苦和死亡的問題。

美國浪費掉半數以上的食物,英國則是每年製造了二千萬噸的廚餘,而熱愛壽司和美食的日本,則是每年把11兆日圓的食物直接丟進垃圾車裡。史都華認為既然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同一個全球化糧食市場,那麼當富裕國家購買成噸的食物卻丟進垃圾桶時,就是平白犧牲了原本可以讓貧窮國家溫飽的食物,這是巨大的不公義。因為食物浪費,其實也是一個很嚴重的人權問題。

歐美的食物浪費,還有一大半是因為歐盟的天龍法規。讓超市不得販售彎苗的小黃瓜、太大或太小馬鈴薯,甚至連蕃茄的顏色,還有香蕉每一串有幾根、有多重都有標準化的規範,不准有所誤差….天龍官員和商人甚至誤解了農產物是工業產品,而非土裡辛勤耕種出的。

除了人權,浪費食物還有環境上的大代價。生產農產品需要耗費廣大面積的土地,使得大片生態豐富森林或綠地消失;而耗能製造出的肥料和農藥也污染了河川等水源, 栽種農作物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水資源。所以農田對氣候、水文循環和土壤也造成了不少負面影響。雪上加霜的是,聯合國估計全世界農業用地的生產力在本世紀衰退近四分之一,未來人類能不能餵飽自己是有疑慮的!

英美及歐洲等國所浪費食物的四分之一,可讓全球近十億的飢民遠離營養不良。而且如果先進國家的人民能夠少揮霍食物,全球脆弱的生態和氣候問題,都可以暫時舒緩。

史都華在《浪費》中強調,富裕的先進國家習慣把食物視為可拋棄式的商品,毫不在乎食品工業所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影響。世界上關於食物的不公不義,遠比我們想像中嚴重。他認為,購買大量超越個人飽足所需的食物,只是間接吞食掉足以讓世界貧窮人口果腹的資源與土地。他指出,世界上有超過十億營養不良的人口,但是只要拿出先進國家每日丟進垃圾桶的零頭,就有可能讓他們都吃飽。

史都華是英國人,他尤其看不過去英國一些知名大超市或餐廳,寧可找藉口把過期但還可食用的食物丟棄,也不愿分享給亟需食物的街友等窮人,也大力譴責超市的管理不善而平白地造成浪費。他大力主張英國超市和餐廳該用促銷或贈送的方式來處理過期但仍可食用的食物。

史都華指出,最佳賞味期限(Best By)其實並不等於保存期限(Used by),但人們經常在最佳賞味期限到期後就丟掉食物。而且,基於廠商自我保護的考量,保存期限其實是用很保守的方式估算出來的,許多食物在保存良好的狀況下,即使稍微過了保固期限,仍然可以安心食用,只要用心地善用口鼻接受到的訊息來判斷。

史都華表示,比起英國偏好的把剩食或廚餘用來做厭氧分解以將沼氣轉化為電力,透過餵食人類剩食或廚餘給豬隻,可以減少兩倍到五百倍之間的二氧化碳。然而在歐洲法律規定之下,這樣做卻是違法的。但是喂豬吃消毒過的剩食或廚餘,在日本、南韓及台灣則是強制的,這是史都華所大力讚美的。

與其讓我們感到無能為力和憂鬱,史都華其實很積極地提出建議,他在《浪費》最後一章為消費者、政府、超市、餐廳、漁民、農夫設計教戰手冊,希望先進國家可學到發展中的國家精打細算以減少食物浪費,而發展中國家可以學到先進國家的農業技術以餵飽人民。

《浪費》雖然沒有提到,但是食物其實並不是吃下肚就不算浪費。當歐美和其他富裕的亞洲國家的人民,把大量高熱量精緻的食物大量吃下肚,而導致肥胖或其他文明病,這是否也算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浪費行為呢?這值得我們深思啊!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原來世界是肥的

The Sky of Gene - 三百年來黑心食品之美味詐欺

The Sky of Gene - 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

The Sky of Gene - 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再回《回答: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嗎?

The Sky of Gene - 禪、茶水、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群萌亂舞的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科學知識傳播的原則

The Sky of Gene - 重啟美國牛肉談判!!!

The Sky of Gene - 【分享】你準備好吃美國牛內臟了嗎?

The Sky of Gene - 機車與美國牛肉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大博士生吃牛糞漢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拒吃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2.5 ppm!-從台灣三聚氰胺事件論政策和報導的不專業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相關網誌:

糧食浪費無度 每年損失13億噸

閱讀全文...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城市的勝利與驕傲

城市的勝利

Triumph of the City


《城市的勝利》
Triumph of the City: How Our Greatest Invention Makes Us Richer, Smarter, Greener, Healthier, and Happier)作者愛德華.格雷瑟(Edward Glaeser)結合經濟學與歷史,解釋城市如何運作,以及城市為什麼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城市的勝利》最引人入勝的主題是,格雷瑟深入地研究了城市生活的重要性,指出城市最大的資產不是在有多少華麗的建築,還是在於人和教育。

格雷瑟是哈佛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他研究的經濟學領域相當廣泛,包括城市、住房、種族隔離、肥胖、犯罪、創新制度與其他主題,他也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部落格Economix撰寫許多這類主題的文章。

格雷瑟在《城市的勝利》第一章,用希臘雅典、伊拉克巴格達、日本長崎、印度班加羅爾、美國加州矽谷等古今中外城市為例,指出城市的生活對人類精神文明有多種要,因為在城市中,各界菁英才能共聚一堂,激發出各種創意。

《城市的勝利》第二章,格雷瑟問道:城市為何衰退?他以工業城市底特律(Detroit, MI)為例,指出產業單一化(汽車工業),以及對教育的不夠重視,如何在地方政府一再建設下,仍然成為衰退成為「鐵鏽地帶」。

和好書《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Arrival City: The Final Migration and Our Next World)英雄所見略同,格雷瑟在《城市的勝利》明確指出貧民窟對城市而言不僅不是毒瘤,還是脫貧的合理管道(請參見〈落腳城市‧城市落腳〉)。許多外來移民即使生活在條件差的貧民窟,也不願意回到鄉下,說明了貧民窟對他們仍有魅力。而且貧民窟事實上證明了城市的魅力,讓貧民希望能夠分城市成長的一杯羹。政府對貧民窟歧視的政策,事實上反而助長了貧窮。

《城市的勝利》盛讚摩天大樓的發明,讓人們有效地共處同一屋檐。格雷瑟反對一味為了保存街區原貌而限制高樓的增長。他更指出法國巴黎市區就因為限制摩天大樓的建設(巴黎只有一棟醜到爆的摩天樓,蓋好他們就後悔了XD) ,使得巴黎市區成為有錢人才住得起的豪宅區,而不再是滋養年輕文學家、哲學家、藝術家的天堂。而雜亂無章的孟買,也是因為限制高樓的興建,讓孟買成為單層貧民窟無效率地蔓延的城市。

格雷瑟在《城市的勝利》以麻州波士頓(Boston, MA)和德州休士頓(Houston, TX)兩個士頓來說明城市不斷蔓延的問題。格雷瑟自個歡迎居住在高密度的住宅,利用公共交通來通勤,可是他自個卻做了最壞的示範:住在郊區豪宅開車通勤和購物。他怪罪政府政策對住郊區開車的生活利。格雷瑟用波士頓和休斯頓的房價及薪資差異指出,住在休士頓那種需要開車的無趣城市,比起美國的雅典-波士頓,事實上對受薪階級有多大的吸引力。不過格雷瑟反對城市蔓延,因為那樣有諸多缺點。因為郊區的生活方式會消耗更多運輸交通能源和時間成本,所以大城市若過度郊區化會造成更大的能源浪費與排碳污染。

格雷瑟接著在《城市的勝利》接著指出,最環保的莫過於柏油路。他認為,田園生活其實是一種不環保的夢想。他表示,在田野生活或旅遊,事實上對環境會造成負擔。他希望印度與中國等新興大國能夠遏止城市的蔓延,利用摩天大樓和公共交通來節能減碳。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格雷瑟雖然列舉了城市的各種優點,可是卻忽略了許多問題,那些問題不是在骯髒、貧窮、不衛生、犯罪盛行、物價高昂、對環境有害 。首先,格雷瑟顯然是個城市長大的阿宅,他熱愛城市的花天酒地,忽略了大自然對人們身心成長的重要性。

格雷瑟表示要對大自然有善,就不要到田野去遊山玩水趴叭走。旅客的過多對一些國家公園的確是會造成負擔。不過格雷瑟顯然不知或忽略一種稱為「自然缺乏症候群」(Nature-Deficit Disorder)的心理問題,上個月底《紐約時報》BBC都不約而同地刊登了文章報導自然缺乏症候群。有研究顯示,孩童在戶外上課的學習效果更好,患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孩童接觸大自然後會改善症狀,而且比起高科技產品,孩童在戶外活動更能夠讓他們快樂。

更甭起城市裡淡薄的人情味、交通和擁擠活造成的身心壓力,以及缺乏運動的生會對人身心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格雷瑟提到大城市裡有成群的單身男女所以更容易找到另一半,不過他顯然沒去搞清楚為何他們仍舊單身XD

還有,格雷瑟雖然比較了居住在城市市區和郊區對環境之利弊,可是卻也忽略了農村人口在遷往城市後,能源使用的提高。格雷瑟重視交通等效益,但是膚淺地忽略城市生活比較田園生活,為了滿足各種物慾的誘惑而消費所消耗的能源和資源。

不過瑕不掩瑜,《城市的勝利》很可取的是,他指出城市的蔓延對環境之弊,而且破除環保人仕對城市生活和摩天高樓排斥的迷思。台灣政府不試圖解決台北市高昂的房價問題,只求把台北市上班的人們遷往新北市郊甚至桃園市的政策,事實上就是在開《城市的勝利》裡提到的倒車。

讀過了《城市的勝利》,我想台北市應該認真考慮把松山機場廢掉,因為機場捷運蓋好後,松山機場顯然會失去其便利,更何況台北捷運文湖線的哈比人車廂根本不可能讓行李上車。廢掉了松山機場,台北大同區和松山區不少地方就少了煩人的噪音。而且就不必為了飛安而限高,於是《城市的勝利》盛讚的高樓就可能出現,讓台北房市有更多的供給。


檢視較大的地圖


而廢掉的松山機場,保留原有主要建物改建成博物館、藝文空間或商場,不破壞歷史記憶。拿水泥地釋出去蓋適合小家庭的住宅,另一半的綠地還可以弄出比大安森林公園大好幾倍的中央森林公園,搞不好還會讓紐約中央公園相形失色!這樣做不僅能夠成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德政,搞不好還能提高台灣的生育率等而一舉多得。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何竟然沒有政客能夠發現啊?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為什麼城市的精神在全球化時代這麼重要?

The Sky of Gene: 落腳城市‧城市落腳

The Sky of Gene: 台北士林文林苑都更案之不可取

The Sky of Gene - 全球變暖說真的是聳人聽聞嗎?

The Sky of Gene -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The Sky of Gene - 真假環保

The Sky of Gene - 綠色EQ

The Sky of Gene -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The Sky of Gene -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正負2度C--不願面對的真相

The Sky of Gene -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

The Sky of Gene - 世界資源真相,您可曾想過?

The Sky of Gene - 加州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地球很美有賴你-HOME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The Sky of Gene - 2009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The Sky of Gene - 危急中的地球(Planet in Peril: Environmental Coverage

The Sky of Gene -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上)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

The Sky of Gene -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下)

閱讀全文...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為什麼城市的精神在全球化時代這麼重要?

城市的精神

The Spirit of Cities


在全球化快速的濫觴下,全世界的大城市,尤其是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大城市,在市容面貌上長得愈來愈相像。在全球化浪潮讓全球大城市的迅速同質化下,《城市的精神:為什麼城市特質在全球化時代這麼重要?》The Spirit of Cities: Why the Identity of a City Matters in a Global Age)就在其副標題出一個對城市而言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城市的精神在全球化時代這麼重要?

《城市的精神》作者貝淡寧(Daniel A. Bell)和艾維納.德夏里特(Avner de-Shalit)利用一種特殊的寫作方式,把歷史敘述和理論性的論述以及親身經歷的故事交替地呈現,透過在世界各地的城市考查、散步和生活,用一種見樹又見林的方式,來表達九個城市獨特又明確的氣質、習性與價值觀,以及她們市民的認同與定位。

《城市的精神》兩位作者,一位是牛津大學哲學博士(貝淡寧)。他長年旅居香港、新加坡和北京。現任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志遠人文藝術講座教授、北京清華大學政治理論教授和比較政治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另一位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馬克斯.坎佩爾曼民主和人權講座教授暨社會科學院院長(德夏里特)。《城市的精神》是他們倆在舊金山的學術研討會上見面後聊出的嶄新構想。

《城市的精神》中,他們利用輕鬆對話、小說、詩歌、傳記、旅遊指南、建築標誌,和親身經歷等資料,描繪九個他們久居或深入考查過的城市- 「宗教之城」耶路撒冷、「語言之城」蒙特婁、「建國之城」新加坡、「享樂之城」香港、「政治之城」北京、「學術之城」牛津、「寬容之城」柏林、「浪漫之城」巴黎的豐富歷史,充分論述城市精神如何體現在各自的政治、文化與經濟生活中,更進一步闡明市民的自豪感如何抗衡全球化所帶來的同質化傾向,以及遏制民族主義氾濫等主題。

雖然乍看之下,城市是透過建築和街景市容區有所別來的,但貝淡寧和德夏里特提出世界上眾多的大城市及其居民也表達出獨特的習性與價值觀,因此城市的精神是由其居民以及文化所塑造的,這樣內涵是必須要在城市中居住才能實際感受到的,於是《城市的精神》中自傳性風格的故事,彌補了社會科學實證研究方法的不足。

《城市的精神》,他們特別著重在城市精神中的對立以及自豪之處,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聖地,可是卻充滿了宗教、民族的對立;蒙特婁據說是北美最宜人的城市之一,可是卻有英法語民族的對立和驕傲;新加城是亞洲的瑞士,可是卻暗藏多元種族主義、經濟能力和 賢能政治、愛國主義和政治壓制的多重矛盾中,但新加城人卻也為他們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回歸後的香港,處在放任資本主義和沒有享樂主義的物質主義的矛盾;北京處在抹去過去的痕跡、去政治化的現在政治及復興過去未來的矛盾中;牛津是英國學術重鎮,可是大學和牛津市民卻有著經濟和教育的不對等。

他們探討的九個城市:耶路撒冷、蒙特婁、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紐約,無論其歷史有多古老或年輕,都有個自極為獨特的故事。除了耶路撒冷、蒙特婁和柏林,其他六個城市我都到過,其中最熟悉的城市是新加城,因為她就在我家鄉-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Johor Bahru, Johore)的隔壁,從小看新加坡電視台長大。貝淡寧當過新加城國立大學的教授,可是因為政治立場不容極權的上位者,所以被掃地出門而到香港然後中國任教,他對新加城社會、歷史和政治的描寫,非常精確深入!新加城建國後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的確讓他們犧牲了許多公平、權益和自由。

從他們論述,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魅力所在,絕對並非光鮮亮麗的外表,而是城市豐富的歷史,以及其蘊含的文化,還有城民的自我認同和自豪。這些城市的精神,是由個人與群體、群體與城市以及歷史與展望的多元互動所打造出來的。

雖然他們沒有提到台北,不過我想像台北這麼多元充滿活力的城市,應該也會讓他們著迷。台北是我待過變化最快速的城市。台北的市容雖然和許多國際大都市相比不算美觀,可是台北巷弄之中隱藏的多樣市井文化和人情味,卻讓台北成為一個世界上最讓人感到舒適的華人城市。台北有清朝古蹟,日據文物以及國民黨從中國帶來的北方建築,擁有極為獨特的文化歷史記憶。台北也是全世界對多元宗教最寬容的城市,任何宗教都能在台北安心立足。台北也是全球少數沒有貧民區的大城市,是住商混合、生活機能極為便利的城市。

可惜當權者一味追求美觀以及經濟開發,使得台北在這十幾廿年漸漸成了人口外流、市面盡是一般市民買不起的豪宅連雲的天龍國。加上當權者沒有足夠的人文修養還有歷史記憶,加上文化眼光不足,於是圖利建商打著都市更新的口號把人民的房屋拆掉,對於人民的財產權與居住權不尊重,更甭提對歷史記憶與人文精神的謙卑敬仰。或許城市當權者都該好好讀讀這本《城市的精神》,學學以人文為本的城市精神才是多麼有魅力!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落腳城市‧城市落腳

The Sky of Gene: 台北士林文林苑都更案之不可取


閱讀全文...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原來世界是肥的

世界是肥的:生活型態、廣告以及政策背後的黑暗陰謀

The World Is Fat: The Fads, Trends, Policies, and Products That Are Fattening The Human Race


這本《世界是肥的:生活型態、廣告以及政策背後的黑暗陰謀》
The World Is Fat: The Fads, Trends, Policies, and Products That Are Fattening The Human Race)的封面寫著:「其實,肥胖並不絕對和貪吃、不愛運動掛上等號,他可能來自一場陰謀,一個由政府、財閥檯面下利益糾葛的肇因……」

其實,那句話太抬舉政府和財閥了,因為西方的肥胖問題,根本就是個官商勾結的陽謀!當然美國人的肥胖問題,早就不是啥新聞了,可是也要到留學美國那幾年,才真正見識我不管如何狂飲狂吃到發福,對美國人來說還是個苗條的瘦子之世面,而我留學的加州還算是美國身材最苗條的一州哦XD

我想,美國人應該是沒救了,太多美國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健康和正常的飲食而狂啃高油、高糖、高鹽的速食和垃圾食物,關於這個問題,請參考這篇文章〈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如果這本書僅探討美國人的肥胖問題,就沒有出版中譯本的必要了。還好《世界是肥的》探討的全球化的肥胖問題。

肥胖不僅是身材的問題,根據維基百科,肥胖症事實上是一種慢性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是人類目前面臨最容易被忽視,但發病率卻在急劇上升的一種疾病。肥胖症能導致多種生理和心理疾病。一來,脂肪體積的增加導致的疾病,包括骨關節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社交障礙等;二來,脂肪細胞增加導致的疾病,比如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脂肪含量增加導致機體對胰島素反應能力下降,從而導致胰島素抵抗。脂肪含量增加同樣也導致機體,主要是血液,處於一種炎症狀態,增加了栓塞的風險。

《世界是肥的》作者巴瑞.鮑勃金(Barry Popkin)是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營養學講座教授,他是研究全球肥胖問題的專家,也是一位經濟學家與流行病學家。鮑勃金生長在威斯康辛州的小鎮,他孩童時期吃的是當時美國家家戶戶自個準備的食物,他在大學時就到印度考查一年,因此會說印地語。他在印度的觀察,讓他對營養的經濟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大學畢業後參考了民權的政治活動,後來在康乃爾大學獲得農業經濟學的博士學位,繼續研究營養的經濟學。他在東南亞工作了三年後,獲得北卡羅萊納大學的教職,任教了卅多年。

《世界是肥的》中指出,在半個世紀以前,全球最嚴重的營養問題是飢餓,體重超重的人口還不到一百萬。而今,體重超標的人口已達16億之多。罹患糖尿病跟高血壓的人數比以前倍增了廿倍,肥胖儼然成為本世紀最嚴重的文明病之一。

鮑勃金在《世界是肥的》中強調,很多人怪罪自己貪吃、不愛運動而變胖,其實事實並非這麼單純。很多時候,是因為時代的改變,導致我們的生活型態大幅改變,再加上科技的進步,讓五光十色的廣告無所不在,甚至國家政策的轉向,諸多不良影響衝擊了人類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於是,我們生活在一個超重的肥胖世界。

鮑勃金根據數十年的研究和經驗寫出此書。他針對肥胖這個主題作出全球性研究,調查了半個世紀以來人類生活和食品系統的變化。鮑勃金想要瞭解的是,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肥?《世界是肥的》通過對四個家庭以及作者本人家庭的研究,並且揭示了人類不斷變胖的原因在於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政治工商運作等因素,探討了肥胖危機的根源和解決之道。

鮑勃金積極地研究美國人的飲食行為,並且深入研討人們的飲食模式、趨勢、社經人口因素與肥胖間的關係。鮑勃金注意到,近年來歐美飲食習慣經歷了快速變化,因此他深入研究了人們運動與否所造成的生理差異、身體結構的變化以及其原因以受及變化將造成的後果,還有什麼樣的政策和團體得以改善現況。除了活躍於美國營養學領域,他也定時前往世界各地,進行嚴謹的田野調查,所到之處包括中國、俄羅斯、墨西哥、菲律賓和巴西等許多國家。

鮑勃金對世界人口為什麼會變肥進行嚴格調查,發現到許多變態之處。例如在印度,買瓶可樂可能比水還便宜,於是人們寧願喝可樂。又如中國,電視機普及率比十年前增加三成,於是電視節目和廣告開始影響人們的飲食方式,同時也降低了運動的頻率。而美國政府長期對農民補助大豆和玉米,導致牲畜養殖成本大量降低,直接影響人們對食物的選擇。《世界是肥的》也提及加工食品造成的危機,以及窮人吃了便宜的垃圾食物體重也直線上升的原因。

鮑勃金在《世界是肥的》中爆料出專業營養學會或醫學會等機構的決策和方案,其實受到了食品產業的操控。我在美國就常看到許多加工食物僅含有一兩樣正常的成份就能獲得什麼美國心臟學會的背書等等。加上美國食品產業遊說政府和影響學界,讓他們無差別地把食品的營養價值化約來研究和推廣,這使得垃圾食物變得只是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混合物,所以都是人們應該要攝取的好東西。

在美國,政府對玉米、大豆、肉類提供高額補助,這大大降低了垃圾食物的價格。因為美國政府各種直接和間接的補貼,使得美國出現一種極為弔詭和荒謬的狀況,那就是極為繁瑣地生產製造出來漢堡,居然比超市架上健康的新鮮蔬果還便宜。在垃圾食物隨手廉價地可得的情況下,健康的食物相形不僅是口味遜色的問題了。

鮑勃金在《世界是肥的》中指出,有些企業開始意識到他們的社會責任,可是麥當勞無法推出健康的餐點,因為對手常會藉機推出高熱量套餐,大撈一筆。食品產業知道,如果以大批量銷售食品或飲料的話,顧客會買更多。事實上,麥當勞就是美國人食量變大的始作俑者。

鮑勃金在《世界是肥的》中表示,食量和熱量的控制,才是決解問題之道。不過很可惜的,鮑勃金畢竟是在美國飲食文化貧乏的環境下長大的,除了熱量和食量的控制,食物的多樣化也同樣是重點。在飲食文化豐富的國家,例如法國、日本、義大利、中港台,肥胖的問題相對輕很多。因為同樣的熱量和食量,在食物組合的差異,人體對熱量的攝取就有差異。例如食物中含有的纖維素含量有多寡,就明顯地影響了熱量的實際吸收程度和速率。也有許多研究顯示食物種類也會影響腸道裡的共生菌菌相,從而改變對食物養份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世界是肥的》指出飲料中的糖份因為熱量高容易產生肥胖,可是有研究顯示,同樣是碳水化合物的熱量,其來源就會造成生理上的差異。這和食品產業想要一直大力宣傳熱量就是單純的熱量顯然是兩碼子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有篇好文章:Is Sugar Toxic?,就在探討這點,文章中提到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有位教授Robert H. Lustig就一直努力不懈地向大眾解說食用糖的嚴重問題。

其論點是,同樣是熱量,可是砂糖中含有的蔗糖的問題卻比澱粉嚴重,因為一個蔗糖分子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所聚合而成的雙糖(澱粉是葡萄糖的聚合物)。人體可以直接使用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可是代謝果糖的路徑卻不同。很多研究顯示,人體是把果糖在肝中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因此對肝臟來說代謝果糖是個負擔,而且飲料中的糖又會讓人體更快速和大量地吸收。而果糖轉化成的脂肪會堆積在肝臟中形成脂肪肝以及肥胖等代謝問題。美國食品產業喜愛使用的高果糖玉米糖漿含55%的果糖,是個比蔗糖更糟糕的替代品。文章和演講中,都直接指稱糖是毒藥:




像果糖對人體代謝的影響,顯然就不是單單從熱量上的多寡就能理解的。同樣是脂肪,反式脂肪就可能比飽和脂肪更容易堆積在心血管而造成重大毛病。這類發現,需要靠大量生物醫學和公共衛生的研究才能認識到。我們對食物和營養的許多認識,相信都還在起步,因此很多問題,確實不能簡化成「OO不就是XX」或者「OOXX吃幾十年都沒有問題」啊就能輕易帶過的。

至於我們要怎麼吃得美味及健康,其實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就有許多提示了。華人是有名的重視吃,台灣又受健康的日式飲食影響,食物種類繁多又美味。美國人因為祖父母和父母輩長期讓食品產業和政府給誤導,並且失去了該有的飲食文化,以致他們居然會拿在我們飲食文化常識中就可輕易辨識出的垃圾食物來成天喂養他們的小孩,然後在小孩明顯過胖後還覺得很OK,難怪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榮獲TED大獎的演講中大肆批評現狀以及提倡飲食教育:




華人傳統的飲食方針,雖然有些可能是沒道理的,可是有許多卻是上千年年來的寶貴經驗。所以,如果有長輩要我們不要吃得太油、太燥熱、太冰涼、太鹽、太甜、太撐等等,要多喝白開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請不要嫌他們囉嗦。因為我們祖宗傳承下來的飲食文化、智慧和禁忌不僅讓我們更健康,還能便宜地享受美味可口的食物。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三百年來黑心食品之美味詐欺

The Sky of Gene - 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

The Sky of Gene - 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再回《回答: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嗎?

The Sky of Gene - 禪、茶水、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群萌亂舞的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科學知識傳播的原則

The Sky of Gene - 重啟美國牛肉談判!!!

The Sky of Gene - 【分享】你準備好吃美國牛內臟了嗎?

The Sky of Gene - 機車與美國牛肉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大博士生吃牛糞漢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拒吃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2.5 ppm!-從台灣三聚氰胺事件論政策和報導的不專業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閱讀全文...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三百年來黑心食品之美味詐欺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

Swindled: The Dark History of Food Fraud, from Poisoned Candy to Counterfeit Coffee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Swindled: The Dark History of Food Fraud, from Poisoned Candy to Counterfeit Coffee)出版得正是時候,尤其是正當過去三聚氰胺和去年的塑化劑風波還記憶猶新,今年的瘦肉精風波還歷歷在目,甚至還愈演愈烈之際。

台灣《商業周刊》在上個月中,就報導了台灣市面上一連串的黑心食品,抱括加了興奮劑和人造蝦紅素會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的活蹦亂跳鮮蝦、殘留有機磷農藥會產生致癌物損害肝腎功能的糙米、加了磷酸鹽會讓體內鈣離子流失的飽滿大顆蚵仔、浸泡過甲酫有致癌風險的進口蘋果、添加硼砂會妨礙消化酵素的彈牙魚丸等等...

讀過了這本黑心食品歷史的好書《美味詐欺》,就能瞭解到政府介入保護人民的健康,有多麼的重要!同時,也要瞭解英美政府的放任無為,在英美兩地造成了多少重大的黑心食品醜聞。月亮可能真是國外的比較圓比較大,可是那樣的月亮上的嫦娥,是會喂玉兔吃瘦肉精的...

作者碧.威爾森(Bee Wilson)是英國知名的飲食作家,她書中舉的主要例子,大多數皆是在英美發生的醜聞。她指出,她主要揭露英美的黑心食品史,並非是因為她是英國人,而是英國的貿易和工業發展對黑心食品的影響有其指標意義。

我想,更重要的是,書中提到的,英國因為圈地運動趕走了眾多的小農,導致傳統飲食文化的淪喪,加上英國政府主張貿易自由而放任,把關的責任下放予廠商甚至消費者。而美國也有類似的問題。相較之下,法國政府對食物產地和製法的嚴格規定,以及強制執法,還有優異的飲食文化,讓黑心食品無地自容。

《美味詐欺》書中,碧.威爾森舉出一些重大的黑心食品醜聞,包括1756年倫敦的麵包門事件。劣質麵包裡加入明礬,黑麵包就變成白麵包。吃不起白麵包的窮人在沒有任何政府監管的保障下,只好用賤價買下再吃下他們原本付擔不起的黑心明礬白麵包。英國政府基於自由貿易的稅收,一直不肯為消費者把關。倫敦在19世紀還出現的假茶葉訴訟案。不肖廠商把黑刺李葉子煮過、烘烤、揉製、乾燥,再用醋酸痛染色,冒充上等中國綠茶。

獨立後的美國也沒好到哪去,美國政府也和英國政府一樣把食品衛生管控的權力下放予企業和消費者,一直到1906年才通過
「純天然食品與藥物法案」(Pure Food and Drug Act)。於是多起黑心食品醜聞相繼爆發:1850-1853年紐約爆發餿水奶醜聞。《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披露說,這種骯髒的液體一年內導致了八千兒童死亡。餿水奶醜聞甚至持續了十多年;1898年美國的防腐劑醜聞。美西戰爭中,大批軍人因食用添加了防腐劑的牛肉而死亡;1904年芝加哥的黑心香腸事件。辛克萊(Upton Sinclair)暢銷書《叢林》(The Jungle)披露了大型肉品工場毛骨悚然的場面;1970-1985年,《化學大餐》(The Chemical Feast)出版,討伐美國日常飲食中的各種化學添加劑。英國的一項研究調查發現,耶誕節大餐中可能含有高達170種不同的添加劑。

對我們毫不陌生的,2004-2008年在中國出現的人造雞蛋、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代表了中國在自由經濟市場的畸形產物,不過就是重蹈過去的英美的覆轍。

既然英美政府無能,《美味詐欺》只好敘述了德裔英國化學家兼商人阿庫姆(Frederick Accum,1769 – 1838 )、英國顯微鏡專家哈塞爾(Arthur Hill Hassall,1817 – 1894)、創立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提供哈塞爾宣傳平台的沃克利(Thomas Wakley,1795 – 1862)、成功推動「美國純天然食品與藥物法案」的威利(Harvey Washington Wiley,1844 – 1930)、《化學大餐》作者納德(Ralph Nader)、英國營養學家凱洛琳(Caroline Walker)等人揭發黑心食品內幕的故事,藉著講述這些鬥士的趣聞和傳奇,再現出黑心食品背後的技術較量、以及政治與商業利潤的糾葛。

《美味詐欺》也探入探討了技術進步和觀念變化在黑心食品的歷史裡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當人工合成食品的技術日益成熟,廉價的替代食品滿足了底層和中產階級的自由選擇時,形形色色的防腐劑、爽脆劑、軟化劑、乳化劑、染色劑、起雲劑、調味劑、除臭劑就以合法的、科學改良的名義添加到食物中。這時候,黑心食品又該如何定義呢?

當然,會有人指出,那些添加劑或人造食品,不見得會對人體有害。事實上,有些人造食品甚至在推出市場時,還標榜有益健康呢!例如用氫化植物油製成的人造奶油-乳馬琳(margarine)來取代真正的奶油,然後標榜零飽和脂肪酸和零膽固醇。可是結果人造奶油含有的反式脂肪,後來證實比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還可怕,已知長期食用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

中國市面上出現的人造雞蛋和三聚氰胺毒奶,還有台灣的塑化劑事件,都是不折不扣的黑心食品,可是速食、垃圾食物和加工食品呢?前陣子揭發美國速食業大量使用泡過阿摩尼亞的下等牛雜肉來做漢堡的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榮獲TED大奬的演講中,就指出英美這一代有可能會因為吃的不健康食物而比父母輩還短命:




對英美政府非常放心而歡迎美牛進口的朋友,真該好好讀讀這本《美味詐欺》好書來認識英美飲食、社會、工商和政治文化下不光彩的黑心食品史,看看英美國民吃的食物有多麼有溢身心賤康吧!。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

The Sky of Gene - 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

The Sky of Gene - 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上)

The Sky of Gene - 靠夭,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下)

The Sky of Gene - 靠夭,那是給人吃的嗎?!

The Sky of Gene -愛台必讀!-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The Sky of Gene -美食地獄

The Sky of Gene - 美食帝國(Food, Inc.)

The Sky of Gene - 不能沒有蜂

The Sky of Gene - 再回《回答: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回〈美國牛肉的迷思 – 謠言與事實 Q&A〉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嗎?

The Sky of Gene - 禪、茶水、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群萌亂舞的嘴炮文

The Sky of Gene - 科學知識傳播的原則

The Sky of Gene - 重啟美國牛肉談判!!!

The Sky of Gene - 【分享】你準備好吃美國牛內臟了嗎?

The Sky of Gene - 機車與美國牛肉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的科學依據

The Sky of Gene - 美國牛肉事件中,台灣學者專家之意見

The Sky of Gene - 【分享】台大博士生吃牛糞漢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拒吃美國牛肉!!!

The Sky of Gene - 請用您的行動,來告訴雀巢公司:我們真的受夠無良黑心廠商了!

The Sky of Gene - 群魔亂舞的2.5 ppm!-從台灣三聚氰胺事件論政策和報導的不專業

The Sky of Gene -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閱讀全文...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台北士林文林苑都更案之不可取






王家的這一切事件,其實根源是建商的錯,因為建商在還王家一開始就提出退出都更後,還暗中把王家劃入建案中,然後在預售屋都賣光光之後,強硬地要求的天龍國政府強制拆除,結果天龍國政府果然在眾目睽睽下大肆破壞人權。


對於文林案,網路上已有許多文章分析評論,諸多細節就不一一在此詳述。我只想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誰的錯」?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要探討四個迷思。

在探討這四個迷思前,我想先問,王家有錯嗎?當然有,不過是小錯,那就是他們一開始沒有積極尋求法律途徑來把他們家排除在外,而是消極抵制,當事情惡化後才四處奔走。不過這不是他們家被強拆的理由。因為如果只是踩到法制的地雷,家就要被拆,那麼全台灣幾乎都要夷成平地!有誰沒有犯任何法條的小過錯的啊?如果這是王家被拆的理由,那麼不是容許懂法律的人欺負不懂法律的人嗎?

有人說王家獅子大開口,可是這有錯嗎?心理學上,人對已經擁有的東西,開出更高的價格,是再正常不過的,因為失去對人心理的衝擊,比獲得還大很多。心理學上,這叫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又稱損失厭惡性,是指人們在對同樣大小機率的選擇的時候,相對於獲得,往往更加看重損失。

換句話說,即相同的一樣東西,人們失去它所帶來的痛苦要大於得到它所帶來的快樂。因為我們更在乎「失去」,我們也就有意無意地盡量避免「失去」,這就是損失規避。比如說,人們丟掉一仟塊錢給你帶來的痛苦往往要大於拾到一仟塊錢錢給你帶來的快樂。(關於這點,請參考這幾篇文章中介紹的心理學或行為經濟學好書:〈蝦米!誰說人是理性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獲得「不理性的力量」!〉〈讓人乖乖聽話的影響力〉

因此,先不說王家的本意是讓對方知難而退(我相信應該是如此),王家的獅子大開口,本來就是合情合理的,畢竟人家祖宗從清朝就開始住在那裡了,他們對「失去」感受到的痛苦,很可能比其他街坊鄰居還大很多。而且,私德並不是拆人家房子的理由(正巧有朋友的外婆家就是其中受影響的一戶XD),要不然你能夠只因為你鄰居比較自私,就把人家門窗砸爛來來教訓人家嗎?

接下來再討論四個迷思,而反駁這四個迷思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天龍國政府指稱他們是「依法行事」。很抱歉,這更本就是個屁!由於文林苑緊鄰士林橋,建物與橋面距離僅有3.2公尺。而根據「劃設消防車輛救災活動空間指導原則」,5樓以下建物需保留3.5米通道;6樓以上建物則需保有4米道路以供救災車輛出入,另外也必須留下8乘以20米的消防車作業空間。

先不提文林苑建案沒有先取得王家同意就自行圈地和販售預售屋有多不合理,單單違反消防法規這一項,天龍國政府就有權力要求文林苑建案更改設計!更何況都市更新條例內諸多條文已嚴重侵害人民的居住權及財產權利,存在重大的違憲嫌疑。為何天龍國政府在協商過程一味偏袒有錢有勢但故意犯錯的建商,而不是拿出GUTS來保護無辜的市民?

另一大迷思是,建商和九十幾戶住戶的權益受損的問題。保守的台灣政府常常一再以尊重自由市場為由而拒絕很多社會正義的改革。可是文林案本身就是違反自由市場精神的最佳例子。我並非自由市場的信徒,只是想指出政府如何自打嘴巴。自由市場的精神是競爭,因此有效率有眼光的企業勝出,沒有效率沒有眼光的企業被淘汰掉。是的,犯錯的輸家退出市場讓贏家繼續遊戲。

可是,文林案中的犯錯的建商,一個沒有妥善處理事情能力的建商,他們蓋的房子,有人敢住嗎?是的,我沒有證據說他們蓋的房子會有問題,可是在商言商,我講的是品牌和信用!無法建立品牌信用的企業,就該無情地讓他們倒!很殘酷,是的,要不然躺著就能賺錢或靠政府撐腰永遠倒不了,還有誰認真服務顧客,這就是共產主義計劃經濟衰敗的主因之一!

這樣的商家企業,應該被市場重重處罰!可是天龍國政府居然自以為「依法行事」地協助不良企業處理他們自個闖的禍,請問從此以後,台灣房地產市場還有能力處罰和淘汰不良建商嗎?從此優良企業要和不公平的不良企業共存,還有誰會用心去辦優良企業?

第三大迷思是有人白目地說在民主社會,要少數服從多數。先不提文林案中的多數並不是那九十幾戶,把民主描述成多數暴力,本身就是對民主最大的羞辱。民主的精神,是對異議的互相尊重,也是對少數族群權意的保障。如果真來個少數服從多數,那麼政府能夠花納稅人的稅金來建設殘障設施嗎?還有,民主反壓迫,反霸權,反對強者的意志凌駕一群人!在這事件中,民主的精神,就要讓決意不參加都更的王家排除在外!

況且,王家是兩戶獨棟透天庴,他們不是集合住宅中的一小戶哦,他們的房子和其他街坊鄰居不是連成一體的集合住宅哦!所以這哪來的少數服從多數啊!?如果這也能叫少數服從多數,那麼天龍國是不是可以來個多數決來把垃圾全都倒到基隆去?

第四大迷思中,還有另外一個理由可以說明這不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公共利益,因為這是社區街廓的舊屋更新成新屋,這不是拆掉來蓋許多市民都會用到的道路或公園等公共設施,也不是都市計劃的一部分,只是政府為了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化市容而作的獎勵,所以這和公共利益無關,要關也只是關天龍國政府和建商的私事!

總而言之,王家的拆屋事件,顯然是一齣違憲反人權、反市場、不民主、沒有公共利益的大鬧劇!如果天龍國政府真要為那無辜的九十戶人家尋求公道,那麼要要罰的,也只有建商,還有監督不嚴的天龍國政府自己!!!


相關網站和網誌:

士林文林苑都市更新爭議案|維基百科


「都更釘子戶」背後的關鍵奧秘5分鐘包您看懂士林王家-文林苑都更案

血淚都更系列報導清單

文林苑都更案惡搞圖懶人包,第一次拆厝就上手(圖多)

當政府變成強盜,人民更要自強

請連署支持廢除都市更新第25-1條和36條,以及36條補充規定!

士林王家強拆案給都市計畫學生上了什麼課?

全民監督公權 莫讓溪州重演王家悲劇


寫給萬華區以外的居民-總有一天拆到你家的都市更新

201200328 日記 士林文林苑抗爭之戰略思考

家 不只是財產權而已(翁國彥)

是都市更新,還是現代版的新圈地運動?

【文林苑現場直擊】中產階級不得不知的「變形都更」

讀者投書》少數服從多數合理?惡法逼王家人搬家

好宅好人好生活: 說「NO」應有的待遇

財團統治都市 財團統治國家 必須讓獨裁者付出代價| 苦勞網

society│關於士林王家以及房子的記憶

我見我思-士林王家都更啟示錄

過於孤獨的喧囂: 我也只能靠么了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台灣的半套式民主

The Sky of Gene: 人民的心聲,該聽見了吧!?

The Sky of Gene: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再談為何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The Sky of Gene: 活在象牙塔裡的化工學者

The Sky of Gene: 台灣政府財團之惡,在於不食人間煙火。

The Sky of Gene - 南港202兵工廠搬遷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糟蹋稻穗......

The Sky of Gene: 當怪手都可以隨便欺壓秧苗......

The Sky of Gene: 中科三期爭議之我見

The Sky of Gene: 是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The Sky of Gene: 民主究竟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The Sky of Gene: 民主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真正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萬歲

The Sky of Gene: 民主係蝦米?

The Sky of Gene: 蝦米係民主?

The Sky of Gene: 中國爛趨勢




閱讀全文...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以愛之名-民主鬥士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是我最景仰的政治家〔另外兩位是曼德拉(Nelson R. Mandela)和達賴喇嘛〕。翁山蘇姬是全球爭取民主與和平、反對軍權統治的象徵,為了爭取緬甸民主,過去廿年,她大部分時間都被軟禁。2010年美國《時代雜誌》(Time)將她名列在「史上十大政治犯」首位。

我最喜愛的愛爾蘭搖滾樂團U2有一首鼓動人心的經典好歌Walk On,就是獻給翁山蘇姬的,U2最受歡迎的專輯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標題就是出自這部歌:



這部由法國大導盧貝松(Luc Besson)導演的《以愛之名:翁山蘇姬》The Lady)不容錯過。

翁山蘇姬是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她出生緬甸仰光,是緬甸非暴力提倡民主的政治家,全國民主聯盟的創辦人兼總書記。1990年帶領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的勝利,但選舉結果被軍政府作廢。其後21年間她被軍政府斷斷續續軟禁於其寓所中長達15年,在2010年11月13日緬甸大選後終於獲釋。

1947年,她的父親翁山將軍為了緬甸獨立而與英國談判,同年卻為政敵所暗殺。1960年,隨出任印度大使的母親前往印度。在印度中學畢業後入英國牛津大學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主修經濟、哲學與政治。並在此認識了她的丈夫阿里斯(Michael Aris),婚後育有兩個孩子。之後在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修畢博士課程。

翁山蘇姬


翁山蘇姬的一生,是愛與勇氣的極致表現,非常曲折傳奇,也算是很難在短短兩個多小時內表現的。可是《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鋪陳得相當不錯。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中翁山蘇姬三歲時,她的父親翁山將軍帶領緬甸走向獨立,其後遭行刺身亡。翁山蘇姬長大後移居英國,與一名大學教授阿里斯結婚,生活美滿。1988年,翁山蘇姬從英國牛津回到緬甸探望病危的母親,適逢緬甸爆發反政府運動,爭取民主改革之聲不絕於耳,她遇見很多在8888示威中遭緬甸軍隊鎮壓而受傷的人,這事激發起她的政治抱負。她明白自己身為翁山將軍的女兒,理應帶領緬甸人民爭取自主,並開展政治活動。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翁山蘇姬協助創立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迅速成為全國最大反對黨,對軍政府造成極大威脅。並獲國會大多數議席,但軍方拒絕交出權力,反而決定要完全控制翁山蘇姬,不得她就職總理。軍方拆散翁山蘇姬的家庭,並且以煽動騷亂罪名將翁山蘇姬軟禁,她拒絕以驅逐出境來換取自由的條件,從此與心愛的丈夫麥可及兩名兒子別離。軍政府還禁止她的丈夫和兩名兒子入境,以試圖打擊翁山蘇姬的信心和志氣。

為了緬甸的民主發展,勇敢的翁山蘇姬繼續以和平理性的方式,為人民爭取自由,即使遭受軟禁,跟丈夫和兒子分隔兩地,甚至生命受到威脅仍無所畏懼。翁山蘇姬的家人在境外努力爭取國際對翁山蘇姬認可,因為這樣才能保證她不會被忘記,也不會無聲無色地失蹤。1991年,她因「爭取民主人權的非暴力鬥爭」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但本人卻被緬甸政府拘押。

因她家人的努力,翁山蘇姬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亞洲女性。但她和家人依然分隔兩地,未能親身出席諾貝爾和平獎在挪威的頒獎典禮。1997年,麥可罹患癌症,但軍政府禁止他進入緬甸,只允許翁山蘇姬前往英國陪伴丈夫。翁山蘇姬面臨人生中最困難的抉擇:一旦離開這片土地,她可能永遠無法回到緬甸;若選擇留下,就無法見丈夫最後一面。家庭與國家之間只能擇其一,最後,翁山蘇姬為了人民的自由,放棄自己的自由。從此她與病危的丈夫天人永隔,但二人的愛卻未曾止息,直到最後一刻…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導演盧貝松在《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聘用了不少緬甸演員,電影中使用大量的緬甸語,也試圖原樣重現翁山蘇姬的家。編劇Rebecca Frayn作了大量的功課,以期忠實地呈現翁山蘇姬的一生。

楊紫瓊不愧是大馬之光,她飾演的翁山蘇姬入木三分。據說她為了拍《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而瘦身了十公斤!楊紫瓊原本就是氣質非凡、很有魅力的演員,她為拍攝《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苦練英國腔和緬甸語,也再再展現了她的努力和天份。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翁山蘇姬原本是一位生活安定富足幸福的家庭主婦,她回緬甸原本只是為了照顧病危的母親,可是她卻同時選擇了站在人民這一邊,和有理想鬥志的青年共同為緬甸更美好的將來奮鬥。人民選擇她,是因為大家都敬仰她的父親-緬甸國父翁山將軍,她只不過剛好身為緬甸國父的女兒,即使擁有這樣的身份,她還是大可回英國繼續她安定富足的幸福生活,不需要留在動盪不安的祖國,飽受威脅地四處勞累奔波,為國家不確定但是美好的將來犧牲她人生中寶貴的青春和家庭。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中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翁山蘇姬對她老公的愛,還有翁山蘇姬的老公麥可在她被軍政府軟禁期間的不離不棄,還有為她四處奔走遊說,甚至在人生的最後關頭,還毫無保留地疼愛和諒解她。如果翁山蘇姬在她老公病逝前,選擇離開緬甸,我想絕大部分緬甸人都能諒解她,可是她選擇了為了國家承受痛苦而繼續留在緬甸被軟禁。

picx_flen0180219723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和許多西方電影老愛自以為是地把亞非的軍事獨裁者單純地描述成嗜血的殘暴變態不同,《以愛之名:翁山蘇姬》中的大反派將軍,與其說是個兇殘的暴君,還不如說他是個愚昧和懦弱,還有貪戀權位的昏君,而他的愚蠢卻讓緬甸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當翁山蘇姬的老公剛到緬甸找尋他老婆等,翁山蘇姬的舅舅就告訴他,因為獨裁者的迷信,所以讓學生沒午餐吃,所以才群起抗議,然後將軍先是無情地鎮壓,可是在恐懼翁山蘇姬的回國後,他就去算命,然後毫無主見地宣誓下台,可是後來後又白爛地後悔食言。當翁山蘇姬領導的民盟愈來愈強大後,他卻又再恐懼,於是下令清算民盟和軟禁翁山蘇姬,可是後來又幾次因為國內外的壓力改弦易張,可是不久又出爾反爾。

緬甸是個非常窮苦的國家。緬甸的2011年人類發展指數僅0.483,在全世界187個國家中排名第149名,在亞洲是倒數第五名。根據維基百科,1940年代自英帝國獨立後,緬甸曾是亞洲富國之一,然而,由於軍人任意干涉行政,甚至建立軍政府,扼殺民選制度,導致緬甸人心惶惶、經濟停滯不前,加上又受到國際制裁,至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僅96億美元,國民平均GDP僅180美元。緬甸工業相當薄弱,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近幾年一直在1%上下徘徊。緬甸創匯來源少,外債已高達60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只有數億美元。外匯逆差居高不下,緬甸政府根本無力還貸和實施進口替代戰略。2004年緬甸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緬幣與美元的自由市場比值到達970:1。

緬甸經濟總體水平,並沒有在二次大戰之後有大幅的提高,反而比二次大戰前還低,1936年緬甸GDP已達121.97億美元(當時人口1570.8 萬),人均年收入776美元。據2004年11月的統計數字,緬甸國民人均年生產總值僅356美元,人均年收入比這個數字更低,顯然遠遠不及二戰前的人均年收入776美元。由此可發現,緬甸的經濟發展幾乎陷入倒退。可是事實上,緬甸天然資源非常豐富,礦產有錫、鎢、鋅、鋁、石油、鋼玉及玉石,其中紅寶石及翡翠之質量全球最高。

緬甸在軍政府的無能下,還一直多災多難。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示威,亦稱第二次緬甸民主運動,自8月15日開始持續至今;起因為緬甸聯邦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取消燃油補貼,導致燃料突然加價約一至五倍,公共汽車收費也漲價一倍,引發民眾連日來示威,要求民生物資價格合理化,而後開始加入「與軍事執政團進行對話」以及「釋放翁山蘇姬等政治犯」等訴求。示威以學生和反對派政治人物為首,事後緬甸軍政府宣佈宵禁,並在前首都仰光和曼德勒捉拿異見人士,聲稱示威是由外國挑撥引發。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自9月18日起,約數千名有崇高地位佛教僧侶開始參加和平示威遊行。 一些新聞媒體將此次示威活動媲美顏色革命,稱為「番紅花革命」(Saffron Revolution)。在緬甸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傳統中,僧侶原本不問世事,可是緬甸人民的痛苦,使得充滿慈悲心的佛教僧侶自發決心為人民請命而走上街頭。可是愚蠢的緬甸軍政府對示威群眾武力鎮壓,至少有四人死亡(當中有兩人是為僧侶)、100人受傷。大約300人被捕,而半數是僧侶。軍方還大舉搜捕仰光及其他地方帶頭示威的僧侶,近千人被捕。在仰光兩間寺院,寺院玻璃窗被打破、滿地子彈殼。另在其他地方寺院,並有僧侶被毆打。有一些證據顯示有被軍方逮捕的僧侶慘遭虐待甚至殺害。

身為佛教徒聽聞令人尊敬的僧侶讓人慘無人道地對待,是很痛心疾首的!後來特強氣旋風暴納吉斯(Very Severe Tropical Storm Nargis,JTWC編號:01B)在2008年橫掃了緬甸南部的海岸線,引起嚴重風暴潮,造成極大破壞,它至少導致90,000人死亡,56,000人失蹤。它是緬甸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CNN引用美國官方估計最後的死亡人數將超過十萬人。我媽參加的慈濟參與了關懷救援行動,她說即使遭遇到慘重的天災人禍,緬甸人民的樂觀、好學、純樸是最令他們印象深刻和難忘的!

在台灣這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中,有許多年輕人以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羨煞我們這群來自東南亞的遊子。其實民主自由是很可貴的,是很艱辛地努力很久才奮鬥來的,過程中可能要犧牲許多鬥士,得到後也有可能一不小心就失去!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用你的自由來促進我們的自由。」(Please use your liberty to promote ours.)翁山蘇姬說道。翁山蘇姬從來就沒有讓冷酷暴力和恐懼威脅給屈服過,翁山蘇姬在2010年11月13日緬甸大選後終於獲釋,繼續以其和平抗爭的精神感召緬甸人民,繼續為緬甸的民主奮鬥。只要有一天緬甸人民還樂觀著,一定會有希望的!

除了感人的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聯經出版公司最近也出版了彼德.波凡姆著的(Peter Popham)翁山蘇姬傳記《翁山蘇姬》The Lady and the Peacock: The Life of Aung San Suu Kyi),讓我們有機會讀到翁山蘇姬生動的報導,瞭解她不可思議的決心。

翁山蘇姬

The Lady and the Peacock: The Life of Aung San Suu Kyi


要瞭解緬甸的民主改革歷史和翁山蘇姬的奮鬥,還有一個很有意義的活動可以參加,是由Amnesty International Taiwan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發起的「國際特赦組織 緬甸人權影展 3/19-24 2012 || 聚焦緬甸 鐵幕後的尊嚴與勇氣」:

國際特赦組織 緬甸人權影展 3/19-24 2012 || 聚焦緬甸 鐵幕後的尊嚴與勇氣


看完《以愛之名:翁山蘇姬》,你是否對緬甸這個封閉的國家更感好奇?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即將再次推出人權影展,在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的四個小組精心選片之下,特別安排一系列的緬甸紀錄片播映,帶您更深入認識緬甸的人權狀況:

那些年,你不知道的緬甸~

1962年起的軍人獨裁政權帶領國家走向封閉;

1988年風起雲湧的學運帶來超過三千條年輕生命的消逝;

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超過16年的軟禁歲月;

2007年番紅花革命下的僧侶以鮮血換來世人的關注與聲援

這一年,讓我們再次聚焦緬甸~

對異議人士的逮捕、刑求、暗殺,宛如台灣威權時期的白色恐怖陰影,這是許多緬甸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

政府與外資財團恣意妄為的聯手開發與環境破壞、強迫拆遷、勞動,一步步侵害緬甸的生態、土地,以及人民的生命。

台灣不會忘記緬甸,用影像見證緬甸人民的勇氣,以行動為緬甸人民的尊嚴奮鬥!

關於影展:

臉書活動訊息

The event information in English version on Facebook

每日黃昏場映後:現場志工將帶領您以直接的行動,寫信聲援緬甸人權!

每日晚場映後:與談人透過提問與討論,帶您更深入認識「人權」這一堂課!

(黃昏場:17:00~19:00 晚場:19:30~21:30 )

影展場次與時刻:(提醒您,觀影前請務必確認場次影片與放映地點,別跑錯地方囉! )

2012 / 3 / 19 (一) Insomnia Café 睡不著咖啡館
17:00 血淚石油 Total Denial
19:30 緬甸秘密戰爭 Burma’s secret war
與談人: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台灣自由緬甸網絡召集人)

2012 / 3 / 20(二) Insomnia Café 睡不著咖啡館
17:00 我所住的監獄 This prison where I live
19:30 血淚石油 Total Denial
與談人:詹順貴(律師)

2012 / 3 / 21(三) Insomnia Café 睡不著咖啡館
17:00 緬甸秘密戰爭 Burma’s secret war
19:30 緬甸起義:看不到的真相 Burma VJ
與談人:賴秀如(前中央社總編輯)

2012 / 3 / 22(四) 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17:00 血淚石油 Total Denial
19:30 緬甸秘密戰爭 Burma’s secret war
與談人:楊永助(新觀念緬甸資訊網創辦人)、賴樹盛(自由工作者,社大講師)

2012 / 3 / 23(五) 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17:00緬甸起義:看不到的真相 Burma VJ
19:30【哲學星期五】我所住的監獄 This prison where I live
主持:哲學星期五 與談人:馮光遠(作家)

2012 / 3 / 24(六) 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14:00 人氣加映場&綜合座談

以下為AI 官方網站及官方臉書連結影展資訊

1. 國際特赦組織官網影展活動連結

2. 國際特赦組織影展臉書連結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打不倒的偉人(INVICTUS)

The Sky of Gene - 【分享】Namewee F**k Lynas - Good Day to Die 美好的一天-黃明志

The Sky of Gene -【分享】我愛我的國家(negarakuku)

The Sky of Gene -【分享】negara kukuku

The Sky of Gene: 【分享】決戰骯髒選舉,大馬人民加油!

The Sky of Gene: 【分享】污奸盜-大馬超級禁片

The Sky of Gene: 我們要的,不過就是乾淨的選舉!

The Sky of Gene: 大馬政府,好嘢‏!!!

The Sky of Gene: SAPU MALAYSIA!

The Sky of Gene: 人民的心聲,該聽見了吧!?

The Sky of Gene: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批評者角色

The Sky of Gene: 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

The Sky of Gene: 民主究竟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有多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真正好?


The Sky of Gene: 民主萬歲

The Sky of Gene: 民主係蝦米?

The Sky of Gene: 蝦米係民主?

The Sky of Gene: 台灣的半套式民主

The Sky of Gene: 台灣不民主紀念館

The Sky of Gene: 廿二年的六四

The Sky of Gene: 讓子彈飛個不停吧!

The Sky of Gene: 千年的魔咒-毋忘六四

The Sky of Gene: 中共重判劉曉波的警訊

The Sky of Gene - 再見,愛國主義!

The Sky of Gene - 永遠不該被遺忘的六四

The Sky of Gene - 【分享】草泥馬之歌

The Sky of Gene - 中國爛趨勢

The Sky of Gene - 遺忘...

The Sky of Gene - 遺忘的慶幸


The Sky of Gene: 美國的「朝倉啟太」,台灣的呢?

The Sky of Gene: 中共重判劉曉波的警訊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