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 Sarajevo是由U2主唱Bono和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 1935-2007)合唱的。Miss Sarajevo的歌詞沒有直接提到戰爭,卻更深刻地刻畫戰爭的無情。
Miss Sarajevo中帕華洛帝唱的義大利文歌詞中譯是:妳說河流
找到通往大海的路
那就像河流
妳會奔向我
越過邊界
和那乾渴的大地
妳說就像河流
就像河流
愛會來臨
愛哪
可我卻無法再祈求了
可我卻無法再奢望愛了
可我卻無法再等待愛了
控訴著戰火無情地折散相戀的情侶。
歌詞的英文部分則一再詢問塞拉耶佛小姐在戰火中,可有時間好好打扮,好好為聖誕節佈置?諷刺戰爭造成民不潦生。
Miss Sarajevo原本收錄在1995年U2和製作人Brain Eno以Passengers為名發行的專輯Original Soundtrack 1。這張專輯雖名為原聲帶,但其實只有幾首是作為電影的配樂或主題曲。Miss Sarajevo是Bono應記錄片導演Bill Carter為他的名同紀錄片所作的曲子。Carter在波士尼亞六個月,從事人道救援的工作,其間遇到艱辛,促成他拍了那部記錄片。
以下影片是U2主唱Bono和帕華洛帝在1995年於義大利摩德纳(Modena)為波士尼亞戰火下孩童所舉辦的「Pavarotti and Friends」慈善演唱會中同台演唱:
U2藉Miss Sarajevo抗議各強權對發生在波土尼亞的內戰處理方式之無能。塞拉耶佛(Sarajevo)位於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塞拉耶佛山谷,是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波赫聯邦的首都及塞族共和國的法理首都,同時還是塞拉耶佛州的行政中心。塞拉耶佛以宗教多樣性而著稱,伊斯蘭教、天主教、東正教和猶太教在此已共處了許多世紀。
塞拉耶佛(Sarajevo)的地理位置:
View Larger Map
塞拉耶佛曾在15世紀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由於當地種族關係複雜,塞拉耶佛自20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關注的焦點。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及其儲妃在塞拉耶佛被一名塞爾維亞青年鎗殺身亡,事件隨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92年春季,針對當地穆斯林的種族清洗戰爭使這座城市幾近半毀。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獨立當時約430萬人口,民族的組成為33%的塞爾維亞人,另外有17%的克羅埃西亞人及44%的波士尼亞克人想要和塞爾維亞人分離。因此從同年4月開始進行了長達3年半以上的戰爭。兩者紛爭的結果造成了約20萬人死亡,難民和逃難的民眾約有200萬人。
Miss Sarajevo收錄在The Best of 1990 - 2000:
Miss Sarajevo的歌詞:Is there a time for keeping a distance
A time to turn your eyes away
Is there a time for keeping your head down
For getting on with your day
Is there a time for kohl and lipstick
A time for cutting hair
Is there a time for high street shopping
To find the right dress to wear
Here she comes
Heads turn around
Here she comes
To take her crown
Is there a time to walk for cover
A time for kiss and tell
Is there a time for different colors
Different names you find it hard to spell
Is there a time for first communion
A time for east 17
Is there a time to turn the mecca
Is there a time to be a beauty queen
Here she comes
Beauty plays the crown
Here she comes
Surreal in her crown
[Pavarotti]
Dici che il fiume
trova la via al mare
E come il fiume
giungerai a me
Oltre i confini
e le terre assetate
Dici che come fiume
come fiume
L'amore giunger
L'amore
E non so pi pregare
E nell'amore non so pi sperare
E quell'amore non so pi aspettare
[English translation:]
You say that the river
finds the way to the sea
And as the river
you'll come to me
Beyond the borders
and the thirsty lands
You say that as river
As river
Love will come
Love
And I cannot pray anymore
And I cannot hope in love anymore
And I cannot wait for love anymore
[Bono]
Is there a time for tying ribbons
A time for Christmas trees
Is there a time for laying tables
When the night is set to freeze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U2
2008年7月17日 星期四
Miss Sarajevo - U2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Beautiful Day - U2
Beautiful Day是一首非常了不起的歌曲,訴說一個哀到家的人,徬徨無助地在城市中四處碰壁踢鐵板踩釘子,可是卻還能夠珍惜身邊美好的事物。
Beautiful Day帶給了許多面臨生活挫折不如意的人們希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平常心是道。相由心生,美好的一天,是由美好的心創造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日日是好日。
Beautiful Day是U2在2000年推出的專輯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中的第一首歌,也是該張專輯中最受歡迎的歌,還一舉拿下三座2001年葛萊美大獎(Grammy Awards):Record of the Year、Song of the Year和Best Rock Performance by a Duo or Group with Vocal。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在2002年拿下葛萊美獎Best Rock Album,專輯中的其他歌曲如Walk On、Elevation和Stuck in a Moment You Can't Get out Of分別拿下同年葛萊美獎的Record of the Year、Best Rock Performance by a Duo or Group with Vocal和Best Pop Performance by a Duo or Group with Vocal !
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本身就是一個從低潮走向高峰的經典。U2在90年代初推出超級成功的Achtung Baby,可是在90年代末推出的Pop卻慘遭滑鐵盧,讓許多樂迷大失所望,許多樂評也斷定U2江郎才盡了,沒想到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讓樂評大跌眼鏡,也讓U2東山再起。
Beautiful Day也收錄在在精選輯U218 Singles和The Best of 1990 -2000中。
Beautiful Day的歌詞:The heart is a bloom
Shoots up through the stony ground
There's no room
No space to rent in this town
You're out of luck
And the reason that you had to care
The traffic is stuck
And you're not moving anywhere
You thought you'd found a friend
To take you out of this place
Someone you could lend a hand
In return for grace
It's a beautiful day
Sky falls, you feel like
It's a beautiful day
Don't let it get away
You're on the road
But you've got no destination
You're in the mud
In the maze of her imagination
You love this town
Even if that doesn't ring true
You've been all over
And it's been all over you
It's a beautiful day
Don't let it get away
It's a beautiful day
Touch me
Take me to that other place
Teach me
I know I'm not a hopeless case
See the world in green and blue
See China right in front of you
See the canyons broken by cloud
See the tuna fleets clearing the sea out
See the Bedouin fires at night
See the oil fields at first light
And see the bird with a leaf in her mouth
After the flood all the colors came out
It was a beautiful day
Don't let it get away
Beautiful day
Touch me
Take me to that other place
Reach me
I know I'm not a hopeless case
What you don't have you don't need it now
What you don't know you can feel it somehow
What you don't have you don't need it now
Don't need it now
Was a beautiful day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U2
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U2
想介紹大家我最愛的搖滾樂團U2很久了。和我熟識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實驗室和車上,最常播放聆聽的,大多是U2的歌,有時候甚至頻繁到不時招致批評。
U2到歐美非常非常的紅,紅到iPod還為U2推出特別版。可是很奇怪的是,U2雖然在日本也超紅,可是在台灣,他們似乎還沒其他搖滾樂團如Bon Jovi來得紅。我最早接觸U2是碩一的事,當時他們的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得到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最佳搖滾專輯(Best Rock Album),就找了他們的幾首歌來聽,一下聽出了耳油,就愛上了U2。
U2公認是最偉大的搖滾樂團之一,他們從八十年代一直紅到今天。U2的歌很有意思,不僅好聽,歌詞還充滿哲理隱喻深意,他們探討的題材也很廣,充滿各種政治、環保、社會、愛情的議題。像是他們最新的精選輯U218 Singles中的新歌,和Green Day合作的The Saints Are Coming,就是諷刺紐奧良在卡催娜風災災民水深火熱時,美國政府的救災不力。
我來到加州後,U2前後在Oakland辦過兩次演唱會,只可惜我當時都課業太繁重,無法參加。U2前陣子還推出了一個很酷的演唱會3D電影,是和國家地理頻道合作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拍攝的,我二月底時就和Wich去看了,非常的特別,很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U2迄今出了三張主要的精選輯:U218 Singles、The Best of 1990–2000和The Best of 1980–1990,幾乎收錄了他們的大部分好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那三張精選輯入門。
他們也推出了一本自傳U2 by U2,是樂迷不可缺的收藏。
U2樂團官方網站
U2中文歌迷網站
以下是寫改自維基百科的介紹,以後有機會再來個別好好介紹我最喜愛的U2歌曲:U2是一支在1976年時成立於都柏林的愛爾蘭四人制搖滾樂樂團,自1980年代竄起走紅之後,一直到進入21世紀的今日,仍然非常活躍於全球流行音樂樂壇。音樂風格上,除了傳統的流行硬式搖滾之外,在1990年代U2也曾嘗試過一陣子較為實驗性的電子音樂作品。在內容方向上U2的創作內容非常廣泛,尤其是對於政治性的話題並不避諱,例如人權問題的探討就是他們常常著墨的一種主題。由於其知名度與良好的形象,今日的U2已經成為愛爾蘭重要的國家象徵之一。
U2的創團起源於1976年10月時,當時14歲、就讀於都柏林教堂山高中(Mount Temple High School)的小賴瑞‧慕蘭在學校的告示板上張貼了一張新樂團成立招募團員的告示。這張告示招來了其他四個團員的回應(包括伊凡斯兄弟),他們合組了一個叫「回授」的樂團(Feedback,回授這個字在音樂上有它特別的意義,意指吉他之類的拾音樂器與音箱間的共鳴現象)。
這個在賴瑞家廚房裡組成的樂團在經過18個月的練習之後,以「興奮」(The Hype)的團名參加了一個在1978年3月17日於愛爾蘭利麥立克(Limerick)舉辦的藝人選秀活動,並且順利拿到決賽的參加權。當時貝斯手亞當·克雷頓曾拜訪愛爾蘭著名的龐克搖滾樂大師史提夫‧艾佛利爾(Steve Averill)討論樂團命名的問題,史提夫認為「興奮」這個團名聽起來很糟,他們應該換一個響亮一點的團名。根據史提夫多年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的回憶,由於1970年代時的音樂界通常都流行採用有意義的名詞來作為團名,因此他們反其道而行,想要尋找一個簡潔有力,可能可以牽扯出點道理,但實際上又沒什麼緣由的字詞來當名字。當時亞當曾提議過他們想要像是「XTC」之類聽起來很有力但無明確意義的稱呼,因此在史提夫給亞當的建議名單裡,總共有十個名字,包括排在最末尾的「U2」這個團名,都是類似這類風格的名稱。後來,「U2」這團名雀屏中選,樂團也在決賽中獲勝贏得500英鎊的獎金,從此以後他們就以U2的團名闖蕩音樂界,一直使用到今日。
由於「U2」這個團名打從一開始就蓄意地不想明確意指某種特定事物,但又好像跟很多事物有所牽扯,因此關於該樂團的名稱,長久以來一直是樂迷們非常愛討論爭議的話題。有說法認為,U2這名字應該是源自美國空軍在冷戰時代所使用的U-2超高空偵察機,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潛艇代號(德文:U-Boot),兩者都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U2這團名象徵了該樂團的表演哲學,意指他們不單只是在臺上表演給臺下群眾觀賞,而是希望能與聽眾互動的「你也一起來」(You too)哲學。總之,這種種解釋可說是同時都對也同時都不對,各方解釋不同。
U2從創團起,在西方流行音樂界屹立了數十年,期間創作持續並無明顯間斷,是總作品量非常驚人的團體。
* 波諾(Bono):
原名保羅‧大衛‧休森(Paul David Hewson),是U2的主唱兼旋律吉他手,樂團大多數歌詞皆出自波諾之手。他的綽號源自於都柏林當地一家助聽器賣店「Bono Vox」(在拉丁文中意指「好嗓音」)。除了以U2樂團的團長而知名之外,Bono本身也具有非常高的個人知名度,他是一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為推動減免非洲第三世界國家的債務和愛滋病問題遊說西方各國以及梵蒂岡教廷。並曾以教宗特使的身份參加八國財長會議,並曾多次被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Bono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是家裡的第二子。當郵局職員的父親包伯‧休森(Bob Hewson)是名天主教徒,母親艾芮絲(Iris)則是新教徒,兩人間宗教互異的婚姻在當時的愛爾蘭是非常少見的。Bono本人被母親作為新教徒養大,但是因為小時候的頑皮行徑,被街坊鄰居稱作「小反基督徒」。因為家庭的特殊,以及都柏林當時的社會經濟情況,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是在一個充滿輕微暴力的中下層環境中長大,周圍的孩子會因為與眾不同而和他打架。他也必須坐公車去比較遠的都柏林教堂山高中(Mount Temple High School)上課,愛爾蘭第一所合一學校。這所學校同時招收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孩子。
在他13至14歲時,Bono的外祖父去世,而他的母親在參加完自己父親的葬禮之後很快病倒,並因為腦溢血在二週後離開了人世。母親的去世對他影響很大,他在在不少U2的歌詞中也有寫到他的母親,例如「Out of Control」、「I Will Follow」、「Tomorrow」、「Lemon」、「Mofo」等。
* The Edge:
原名大衛‧荷威‧伊凡斯(David Howell Evans),是U2的主吉他手、鋼琴手與合音。The Edge的綽號是Bono取的,當初是Bono用來形容他的頭部線條所用的辭彙。曾有人說:「走紅以後The Edge一直留著光頭,似乎也有呼應強調這個綽號的用意。」但是事實情況——就像很多歌迷猜想的一樣——Edge確實有脫髮的問題,所以為了掩飾稀少的頭髮,他一直帶著一頂帽子。可是在參加Bono父親葬禮的時候,Edge將帽子脫去以表示對Bono父親的尊重,此時他稀少的頭髮清晰可見。Bono曾在演唱會上說:「Edge,他的大腦實在太發達了,所以不得不帶一頂帽子。」1961年8月8日出生於英格蘭東倫敦。
* 亞當‧克雷頓(Adam Clayton):
U2的貝斯手兼副吉他手。1960年3月13日出生於英格蘭牛津郡(Oxfordshire)。
* 小賴瑞‧慕蘭(Larry Mullen, Jr.):
U2的鼓手,他其實也是當初發起創立這樂團的提議人。1961年10月31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
其實在U2創立初期(當時該樂團的團名還叫「The Hype」),原本還有第五個團員的存在,擔任吉他手的狄克·伊凡斯(Dik Evans,他其實與吉他手The Edge是兄弟),但他在1978年時離開另組自己的樂團——處女梅(Virgin Prunes)。
* 專輯作品
1. No Line on the Horizon (2009年3月)
2. U218 Singles(2006年11月)
3. How To Dismantle An Atomic Bomb(2004年11月)
4. The Best Of 1990-2000 (2002年11月)
5. 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 (2000年10月)
6. The Best Of 1980-1990 (1998年11月)
7. Pop (1997年3月)
8. Zooropa (1993年7月)
9. Achtung Baby (1991年11月)
10. Rattle and Hum (1988年10月)
11. The Joshua Tree (1987年3月)
12. The Unforgettable Fire (1984年10月)
13. Under a Blood Red Sky (1983年10月)
14. War (1983年3月)
15. October (1981年10月)
16. Boy (1980年10月)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消失的地平線(No Line on the Horizon)
The Sky of Gene - U2 in Obama Concert
The Sky of Gene - Beautiful Day - U2
The Sky of Gene - Miss Sarajevo - U2
The Sky of Gene - With or Without You - U2
The Sky of Gene - All I Want Is You - U2
The Sky of Gene - Desire - U2
The Sky of Gene - One - U2
The Sky of Gene - Where the Streets Have No Name - U2
The Sky of Gene - 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 - U2
The Sky of Gene - Vertigo - U2
The Sky of Gene - Kite - U2
The Sky of Gene - New Year's Day - U2
The Sky of Gene - Elevation - U2
The Sky of Gene - 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 - U2
The Sky of Gene - Walk On - U2
The Sky of Gene - Mysterious Ways - U2
The Sky of Gene - Discotheque - U2
The Sky of Gene - Stuck in a Moment You Can't Get Out Of - U2
The Sky of Gene - Sweetest Thing - U2
The Sky of Gene - Sunday Bloody Sunday - U2
The Sky of Gene - Sometimes You Can't Make It On Your Own - U2
The Sky of Gene - Stay (Faraway, So Close!) - U2
The Sky of Gene - The Saints Are Coming - U2
The Sky of Gene - Window in the Skies - U2
The Sky of Gene - Miracle Drug - U2
The Sky of Gene - Original of the Species - U2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分享】與世界共舞
來分享一個超讚的影片:
Where the Hell is Matt? (2008)
影片背景請參考這則報導:中國時報 F1/國際.運動 2008/07/09
與世界一起「跳舞」 平凡男網路爆紅
【黃文正/紐約時報八日報導】
不論國家、種族、膚色、年齡、性別,大家一起來跳舞,這種「世界大同」的歡樂感覺,還真是不賴!一名31歲的白人男子,將自己環遊世界忘我獨舞、或與當地人一同跳舞的畫面拍下,剪輯配樂成4分半長的影帶,上傳至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短短兩周內,就吸引了超過400萬人次點閱觀賞。
這支《跳舞》(Dancing)影帶的男主角叫麥特.哈汀(Matt Harding),他長相平凡,跳起舞來有些好笑,但看過的人卻都被它吸引,爭相轉寄親友觀賞。在影帶中,哈汀總共在69個不同地點跳舞,除了印度、科威特、不丹、東加等國,還在美國內華達州內利斯空軍基地,體驗無重力跳舞。
哈汀是在幾年前住在澳洲布里斯班時,開始想到這個點子,「我多在午休時跳舞,有時被喝倒采,有時也會惹人厭。」他戲謔笑說:「它看起來有點像是緊張不安的痙攣。」
如今,他在孟買大街、北愛爾蘭的巨人岬、荷蘭的鬱金香田、冰島的噴泉前,拉著當地人一同歡樂的手舞足蹈。偶而,他也一個人獨舞,不過,在聖誕島,他有螃蟹當觀眾、在馬達加斯加,則有一群狐猴瞪大眼睛看著他。
這支「跳舞」影帶火紅,許多人功勞不小,例如:南非索韋托的街頭孩童、新幾內亞的原住民、印度寶萊塢舞者、東京穿著怪異制服的女服務生,以及巴黎、馬德里、蒙特婁自由開放的人們,他們都樂於跟著他大跳可笑的雞舞步,尤其是天真可愛的孩童。
哈汀請好友史奇曼替這支影帶創作一首主題曲《Praan》,歌詞取自泰戈爾的一首詩,他在Google工作的女友梅莉莎,幫他找到現住在 美國的17歲孟加拉少女西迪克獻唱。
這首新世紀樂風的主題曲深受好評,不過,這支影帶最感動人的地方,可能在於它超越國度、種族、膚色和性別的藩籬,大家一同快樂 的跳舞。與其說,《跳舞》因網路推波助瀾爆紅,倒不如說它之所以打動人心,正因它與「網路」精神不謀而合。
目前在網路上流傳的影帶其實已是哈汀自創的跳舞系列的第3支, 2003年,他前往越南河內旅行時,同行好友以Canon相機替他拍下第一支跳舞影帶。
哈汀在康乃狄克州的西港市長大,學歷僅高中畢業,他說他並無特別的動機念大學,所以他老爸也樂得省下一筆學費。過去這幾年,他做過電玩店員,也當過電玩設計師,但他最喜歡旅行,「這是我唯一在行的事。」
哈汀從2003年第一次旅行時,開始拍下跳舞的畫面,之後他將之剪輯,配上「Deep Forest」演唱、改編自索羅門群島的原住民音樂,在姊姊建議下,他將之上傳至自己的網站(www.wherethehellismatt.com)。在2004秋天,YouTube等影音網站尚未崛起時,他的第一支跳舞影帶便造成轟動。
之後,一家新成立的口香糖公司「Stride」主動表示願意支付他後續的旅行費,而且不需幫忙宣傳。2005年,哈汀發表了第二支跳舞影帶,跟第一支相仿,背景同樣是世界各地異國風情,以及新世紀音樂 。
2006年,他在盧安達時想到與當地人一起跳舞的主意,並得到「Stride」的支持。「如果我在舊金山大型商場找孩童跳舞,我可能會被逮捕,但在非洲卻無任何束縛。」他說:「第一批拍攝的影帶是為我自己拍,但若繼續看我跳,似乎有點老套,而這支新影帶將開啟新的按鈕,將有許多不同的人一起做同一件事。」
這支影片是他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土著Huli族共舞,非常有趣:
Dancing with the Huli Wigmen
以下分別是他的第一支和第二支影片:
Where the Hell WAS Matt?
Where the Hell is Matt?
這些是出糗沒放入正式影片的片段:
Where the Hell are Matt's Outtakes
你可以到Google Earth看看他Matt到哪去了:
Where in Google Earth is Matt?
Matt Harding的官方網站:
Where the Hell is Matt?
Wikipedia上的介紹:
Matt Harding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Matt Harding的訪談:
Where The Hell is Matt -- Interview with Matt Harding
這支影片是否再次喚醒了你對生命的熱情?我被喚醒了兩次,因為除了影象之外,影片中的主題曲Praan又再次激發了一次!以下是Praan的歌詞 ,取自印度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在頌歌集《吉檀迦利》(Gitanjali)中用孟加拉語寫的詩:Bhulbona ar shohojete
Shei praan e mon uthbe mete
Mrittu majhe dhaka ache
je ontohin praan
Bojre tomar baje bashi
She ki shohoj gaan
Shei shurete jagbo ami
(Repeat 3X)
Shei jhor jeno shoi anonde
Chittobinar taare
Shotto-shundu dosh digonto
Nachao je jhonkare!
Bojre tomar baje bashi
She ki shohoj gaan
Shei shurete jagbo ami
(Repeat 3X)
Ingles:
"Stream of Life"
The same stream of life that runs through my veins night and day
runs through the world and dances in rhythmic measures.
It is the same life that shoots in joy through the dust of the earth
in numberless blades of grass
and breaks into tumultuous waves of leaves and flowers.
It is the same life that is rocked in the ocean-cradle of birth
and of death, in ebb and in flow.
I feel my limbs are made glorious by the touch of this world of life.
And my pride is from the life-throb of ages dancing in my blood this moment.中文(冰心譯):
就是這股生命的泉水,日夜流穿我的血管,也流穿過世界,又應節地跳舞。
就是這同一的生命,從大地的塵土裏快樂地伸放出無數片的芳草,迸發出繁花密葉的波紋。
就是這同一的生命,在潮汐裏搖動著生和死的大海的搖籃。
我覺得我的四肢因受著生命世界的愛撫而光榮。我的驕傲,是因為時代的脈搏,此刻在我血液中跳動。
作曲者Gary Schyman的官方網站:
Garry Schyman.com
喜歡的話,Praan的MP3可以到Amazon.com去購買下載哦!
第一和第二支影片裡頭的背景音樂則是我喜愛的Deep Forest的Sweet Lullaby,歌詞(摘自Deep in the Jungle)和MV:
The lyrics are from the Solomon Islands (small islands north of Australia).
(Baegu)
Sasi sasi ae ko taro taro amu
Ko agi agi boroi tika oli oe lau
Tika gwao oe lau koro inomaena
I dai tabesau I tebetai nau mouri
Tabe ta wane initoa te ai rofia
Sasi sasi ae kwa dao mata ole
Rowelae e lea kwa dao mata biru
I dai tabesau I tebetai nau mouri
Sasi sasi ae ko taro taro amu
Ko agi agi boroi tika oli oe lau
Tika gwao oe lau koro inomaena
I dai tabesau I tebetai nau mouri
(repeat x 3)
Little brother, little brother, stop crying, stop crying
Though you are crying and crying, who else will carry you
Who else will groom you, both of us are now orphans
From the island of the dead, their spirit will continue to look after us
Just like royalty, taken care of with all the wisdom of such a place
Little brother, little brother even in the gardens
This lullaby continues to the different divisions of the garden,
From the island of the dead, their spirit will continue to look after us
Little brother, little brother, stop crying, stop crying
Though you are crying and crying, who else will carry you
Who else will groom you, both of us are now orphans
From the island of the dead, their spirit will continue to look after us
Interpreting the Song:
The Baegu lullaby heard in Sweet Lullaby is from Northern Malaita (Solomon Islands) recorded by ethnomusicologist Hugo Zemp. The song is called Rorogwela and is sung by Afunakwa.
The lullaby is about a young child crying because his parents are not around. In response his older brother sings this song to comfort, as well as tell him the reality, with an appeal for his deceased parents to protect this child in the land of the living (local ancient belief is that the dead care for loved ones they left behind).
A great thanks goes to Celsus Eloga Talifilu, and his relatives, who helped to transcribe and translate the lyrics of this lullaby. Celsus is son of Saverio Talifilu who was the Baegu headsman that organized the recording session with Hugo Zemp which took place in 1969 in their village called Fulinui.
Below are the lyrics to the entire Rorogwela lullaby, with the portions used in Sweet Lullaby highlighted in blue:
Sasi sasi ae taro taro amu
Ko agi agi boroi tika oli oe lau
Tika gwao oe lau koro inomaena
Sasi sasi ae na ga koro ma koro
mada maena mada ni ada I dai
I dai tabesau I tebetai nau mouri
Tabe ta wane initoa te ai rofia
Sasi sasi ae kwa dao mata ole
Rowelae e lea kwa dao mata biru
Na rowelae e lea kwa dao mata luma
Rowelae e lea sasi sasi ae
Angi angi boro ti ka oli oe lau
Iaia rofia ro aro aro
Nau ne na wela wane ku adedite amu
Sasi sasi ae ko taro taro amu
Ga koro ma koro da maena fasi koro
Koro inomae na ka sasi sasi ae
ahre aro a teai roro roroa
tea roa roa roai roa
Little brother, little brother, stop crying, stop crying
Though you are crying and crying, who else will carry you
Who else will groom you, both of us are now orphans
Little brother, little brother our mother and father
They have died and now live in on the island of the dead
From the island of the dead, their spirit will continue to look after us
Just like royalty, taken care of with all the wisdom of such a place
Little brother, little brother even in the gardens
This lullaby continues to the different divisions of the garden,
And even to each house visited, this lullaby seems endless
Little brother, little brother
though you are crying and crying, who else will carry you
oh oh…my heavens.. be quiet, be quiet
I am just a boy what have I done to you
Little brother, little brother you stop crying
Our mother and our father have died
Both of us are now orphans, little brother, little brother.
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吳哥印象】後記及目錄
吳哥之行,轉眼間就過了一年多了,那是一個很美好的回憶。我也好不容易完成了【吳哥印象】,基本上【吳哥印象】大約是三分之一的古蹟歷史文化介紹,三分之一的個人遊記,以及三分之一的攝影集吧。我不敢說這是個完美的作品,不過我有信心做得甚至比市面上好些不便宜的旅遊書還好,不管是內容的豐富和照片的品質上。完成【吳哥印象】,也希望對愛好自助行、熱愛古蹟、想要參觀吳哥的網友有所幫助。
為了方便大家閱讀,我製作了一個【吳哥印象】的目錄。如果對內容有疑問或發現錯誤之處,也請不吝指教,謝謝。
一)前言
二)印度教介紹
三)吳哥介紹
四)行程及準備
五)吳哥各古蹟名勝(按遊覽日期排列)
4/27/07:
早上:
下午:
4/28/07:
早上:
下午:
4/28/07:
早上:
下午
4/29/07:
早上:
下午:
六)吳哥各古蹟名勝(按景點英文名稱字母順序排列)
閱讀全文...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吳哥印象】吳哥窟(Angkor Wat)〔下〕
參觀吳哥窟,是我們第四天的壓軸,也是我們最期待的。若沒有特殊理由,吳哥窟一定要最後參觀,因為它實在是太壯觀了!參觀過了吳哥窟,甭說吳哥其他古蹟,連歐洲的大教堂都得稱小教堂了!
參觀吳哥窟至少要花三個小時,我們花了差不多三個小時半。參觀吳哥窟的人真的超多,我們去的時候已不算是旺季了。為了避掉一些人潮,我們遵照這個網站「吳哥窟旅遊及攝影行程規劃指南介紹」的建議:
「如果您要避開旅行團導覽人潮的話,必須反向參觀,在主殿部份從最上層觀賞下來。」
「兩點到三點把主殿外部都拍完,儘量不要走中央引道,除非有僧侶出現,可搶拍。三點前直接上到最頂層,慢慢往下拍到第二層。四點時從第一層西北端迴廊順時針觀賞浮雕,到東南端時走迴廊外側取景,此時不要跟人擠看南側浮雕。五點前拍完蓮花池前吳哥五塔與倒影,五點開始從第一層西北端逆時針觀賞浮雕,到西南端時記得拍下號稱世上最長的迴廊浮雕,此時空無一人,拍完後再把南側之浮雕看完。」
到了吳哥窟,我們在蓮池拍了些照,然後再到主殿外拍了些照,一進主殿,就直接一頭往裡頭衝,衝上最頂層。吳哥窟供奉的主神原本是毗濕奴,可是改成佛寺後,毗濕奴像就被放在了外殿成為護法。
吳哥窟實在是太大了,我們一進去就昏頭轉向了,從來沒有一個教堂或寺廟比吳哥窟的震撼力更大的。吳哥窟裡頭分三層,最一層都有一圈迴廊,中間有田字閣。我們剛開始有點搞不清楚方向,就不管了,一直衝到最上層。到了最上層,我們就手腳並用地爬上主峰參觀。
迴廊上有些佛像,可能因為浴佛節,所以都披上了袈裟。有些佛像被西方人砍下偷走。
在主峰下可以見到一些僧侶,他們橘色的袈裟和吳哥窟是絕配。
吳哥窟內有許多阿普莎拉仙女的唇和胸部被遊客摸得發黑油亮。
上了主峰,我們參觀得差不多了,就準備下山。就和一群遊客去排隊,因為只有一處有扶手,那是一位法國老先生捐獻建造的,因為他的老伴從那摔下不治逝世。那隊伍的前進速度相當緩慢,突然間還有一位日本妹哭著衝回殿裡,顯然是被山峰的高度嚇著了。排我們前面的是一對法國情侶,那個光頭法國佬快到了扶手處時往下看,臉色也變得很難看。
我請老弟繼續排隊,我到前面去看一看那到底有多變態。結果我一看,把小A收好,冷笑了一聲,就往下跳,用我們祖傳輕功三步併兩步地飄下去,許多遊客見識到我的輕功,嘴都成了O字型。我老弟見我不要命地往下跳,大叫了一聲,就衝過來要把我捉著,結果我已飄到山下,他就也用祖傳輕功飄下來,我們兩兄弟飄到了山下,那位光頭法國佬連扶手都沒碰著,其他遊客抓著扶手下山還很想哭。
我一到山下,抄出小A,轉身拍了幾張照,趁其他遊客搞清楚狀況前,就閃人了。我們參觀完了第二層,就到第一層去欣賞迴廊浮雕。就在那時,我也發現為何小A會體力嚴重耗損了,不管我關掉了防震和LCD,都於事無補。我把小A貼在耳邊,就聽到她一直嗡嗡叫,才知道因為她被我弟摔傷了,防震功能就一直處於啟動狀態,CCD一直在晃動,所以無形中浪費了體力(雖然還在保固期,也不知這種人為損傷能不能免費送修,還好後來SONY很阿莎力地把它修好了,連刮傷的機殼及LCD都免費換掉)。
為了避開人潮,我們就先到北面去,然後一邊走一邊拍。說真的,那兒的迴廊,是大到一種恐怖的地步,我們走著走著,有時候也搞不清楚東西南北了。那些迴廊,我們就花了差不多一個多小時在欣賞。因為那實在太大了,我和老弟很快就走失了。我就一直繞著迴廊找他,可是一直找不著,從頭到尾,我應該繞了三圈了吧。
西面、南面左翼以及東面左翼的浮雕最精彩,所以遊客也非常非常多(請見〈【吳哥印象】吳哥窟迴廊浮雕(Angkor Wat Bas-reliefs)〉)。如果遇到幾團旅行團,根本就是擠得水泄不通。北面因為浮雕還未完全完工,較為粗糙,幾乎沒遊客去。我走累了,就坐在北面迴廊發呆,發古思幽情。有時候一坐十幾分鐘,周圍一個人也沒有,相比其他迴廊的擁擠喧鬧,顯得十分安靜。
我坐了好一陣,才有三位中國學生經過,是一位正妹和兩個阿宅。那位中國妹,可能想引起我的注意吧,就坐在我附近,大聲朗讀她走上的中文旅遊書給她同伴,還有我聽。我那時候只想靜靜地休息,沒心情和正妹搭訕,她見我不想理會她,就很失望地和她同伴離開了。
前兩天,都是下午四點就開始下大雨,我一直以身為晴天娃娃為傲,只是那兩天到了下午就累倒了,管不住雨神,不讓祂晚點下雨。那天去參觀吳哥窟,不管怎麼樣都不能讓雨神在我離去前發威。結果雨神那次還頗聽話,不敢給我下起雨來。
我坐了好一陣,還是沒遇見我弟,就鼓起勇氣(那迴廊真是有夠長),再繞迴廊一次。還是沒見到他,我想他一定是被妹捌走了,我走出吳哥窟主殿,就在蓮花池見到他,然後衝向他,兩人對罵了十分鐘,見時間差不多了,該離去了。
可是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沒有完成。吳哥窟,總共有三千多個阿普莎拉仙女浮雕,可是有一個一定要去拍,因為只有她是笑得咧嘴露出牙齒的,那可能是某個工匠開的玩笑。我們研究了一下Ancient Angkor那本書的說明,到了那一帶繞了半圈還是沒見著,眼見天要黑了,就只好硬著頭皮問工作人員,那位工作人員很友善地告訴了我們正確地點,就在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才不會被國王發現),我們拍了照,和他道了謝,就準備離去。
一要離開吳哥窟,我就累得管不住雨神了,祂開始要作威了,天開始飄下小雨來。
我們回到旅館,稍作休息,就準備出門吃飯,然後再去花天酒地一番。出門前,我想找家好餐廳去大吃一頓,我老弟居然迷戀第一晚那家Ms. Ouddorn Guest House的老闆娘的風采,還想去吃一次,我原本堅持不去,結果一出門,就滿街小貓小狗亂跑,就算撐著傘,也還是會被淋濕,只好再去Ms. Ouddorn Guest House。
吃完飯,還是滿街小貓小狗,寸步難行。原本想要把剩下的美金,籍著血拚和上按摩院,貢獻當地經濟的,不過只好作罷。我們只能回旅館,等待雨神休兵,可是一回去,我們都累倒了,我半夜醒來時,外頭還是一堆小貓小狗。
第二天一早,我們走上旅館安排的車子到機場,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搭機回家。
吳哥窟(Angkor Wat)的整本相簿:
我老弟Steamfish的相簿:
閱讀全文...
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吳哥印象】吳哥窟迴廊浮雕(Angkor Wat Bas-reliefs)
吳哥窟主體建築共分三層,在第一層外四面的長廊,左右兩翼的牆上各刻有一幅大型浮雕壁畫,合共八幅大型浮雕連同周圍的精緻雕像,為吳哥窟雕刻藝術的代表。 欣賞浮雕應從左至右。八幅大型浮雕之中,以西面的兩幅、南面左翼以及東面左翼的浮雕最精彩:
東面左翼的迴廊壁雕,名為「乳海翻騰」(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請見〈【吳哥印象】乳海翻騰(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是吳哥窟最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之一。畫中描述一個非常有名的印度教神話故事:話說大乳海之下藏有長生不老藥,起初天神與阿修羅各自爭奪,但大家都無法成功,後來保護神毗濕奴 (Vishnu) 促成神魔訂下合作盟約,進行攪海取藥的工作。祂們的辦法是把神蛇的身體盤繞著曼荼羅大山 (Mount of Mandara) ,大山作為攪海的杵,作為攪杵的攪繩,阿修羅持神蛇之頭,天神持神蛇之尾,旋攪乳海以取乳海翻騰不死甘露 ,92隻阿修羅和88位天神合力轉動蛇身,令乳海滾動翻騰而拋出長生不老藥。可是中途出了岔子,曼荼羅大山快要下沉,神蛇也抵受不住而嘔出毒液。危急之際,梵天 (Brahma) 求得破壞神濕婆(Shiva) 喝光毒液,而毗濕奴 (Vishnu)立即化為一隻大海龜,以承杵底托起神山。得到三大神祗合力,天神最終不但成功取得長生不老藥,還把乳海裡的奇珍異寶都拋了出來,攪動飛騰而上的海水氣泡,幻化成漫天飛舞的飛天仙女阿普莎拉(Apsara)。
西面左翼的一幅,名為「楞伽之戰」(Battle of Lanka),描述著印度教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 中(請見〈【吳哥印象】印度兩大神話史詩(上)〉):在天上住著眾多神仙,有太陽神、月亮神、風神、火神,還有三個大神 ─ 創造神大梵天(Brahma)、破壞神濕婆(Shiva) 和保護神毗濕奴(Vishnu)(請見〈【吳哥印象】印度教的三大神祇〉)。他們掌管宇宙的一切,會祝福和賞賜那些虔誠善良的人,對於做錯事的人則會加以懲罰。雖然他們各自都擁有無上的能力,但他們卻害怕一個共同敵人,一個能夠打敗眾神的惡魔十頭廿臂羅剎。為了消滅這個三界的敵人,保護神毗濕奴決定要降生人間,投胎為印度阿逾陀城(Ayodha)的王子羅摩(Rama)。羅摩具有完美的人格:善良、正直、勇敢、忠誠。而且因為得到天神的庇護,賜予他各種各樣神兵利器,所以他能夠殺死兇惡的妖魔鬼怪。但命運注定他要遭受慘痛的挫折,就在他要成為王儲的前一天,嫉妒他的人暗施奸計,迫使他跟妻子悉多(Sita)和弟弟羅什曼那(Lakshmana)離開王宮,流放到渺無人煙的森林中生活十四年。十年艱苦的隱士生活好不容易才過去,可是不幸還未到盡頭。惡魔羅波那(Ravana)貪圖希妲的美色,要把她搶回來做自己的皇后。他趁羅摩兩兄弟出外打獵時,把悉多擄劫到到自己的王國楞伽城(Lanka)去。羅摩日以繼夜追尋悉多的下落,後來得到猴王須羯哩婆(Sugriva)、神猴哈奴曼(Hanuman),再加上千千萬萬隻猴子和熊的幫助,用樹木和岩石在大海之上築起了一條超過七百哩長的大橋,渡海去攻打楞伽城,把這座不倒的羅剎之城重重包圍,一場接一場腥風血雨的戰鬥隨即展開......
西面右翼的一幅,名為「俱盧之野戰爭」(Battle of Kurukshetra)。描述印度另一部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 中俱盧家族的兄弟,持國和般度的後代,為爭奪王位進行的戰鬥,最終導致發生俱盧之野的大戰(請見〈【吳哥印象】印度兩大神話史詩(下)〉)。壁畫中,只見交戰雙方各據左右一方,將領或乘雙輪戰車,或騎上大象,指揮士兵向前推進;士兵或揮矛發箭,或徒手肉搏,死傷無數。戰場上雙方奮勇廝殺,人馬踐踏,箭如雨下,場面十分慘烈。
南面左翼名為「蘇耶跋摩二世的軍隊」(Army of King Suryavarman II) ,描述的是高棉人和泰族的戰爭(請見〈【吳哥印象】吳哥的歷史〉)。蘇耶跋摩二世之軍隊從西端開始,畫面中央的國王,束上佩劍威武地站立在大象上,隨從舉傘撥扇,四旁有千百衛士保護著,下面是他的公主或妃嬪,坐著轎子。國王的另一面是大臣及將領。 士兵列隊操前,20位將官騎著戰象(其官階可從其幡子或刻上的名字看出來 )在中央,第12隻戰象載著國王,豎有15度幡旗, 配合其尊貴身份。再前面是毗濕奴騎在大鵬金翅鳥之上。距王帝約18米之處,有一婆羅門坐著轎子跟著一葉載著聖火的方舟。方舟的兩端是設計為蛇頭造型。一班軍樂團排在部隊的正前面,拿著牛角、海螺殼、笛子、鑼鼓振奮軍威,離壁畫末端8米。這畫面足以讓我們了解,當時的軍威是如此的雄壯盛大......
南面右翼名為「閻魔之審判/ 天堂與地獄」(Judgement of Yama, and Heavens and Hells),壁畫的開端是描述高棉的好人以及偉人都能被送往天堂受人景仰,壞人則被打入地獄受盡折磨,首先是被地獄之狗脅迫屈服,再被不同之怪物野獸咬噬身軀,一些人被獄史們用繩索穿過鼻孔,像牛一般被拖行著受罰, 中央場景是地獄判官閻魔(Yama)手握寶劍,騎乘在水牛背上,正在主持審判,他的兩位部將眼睜睜盯著罪人的跪地求情,卻不為所動, 犯了惡的壞人會被罰投往32種不同的地獄刑法及罪惡所必須承受的苦痛,之後是37種天堂歡樂情況,天堂部份刻有大鵬金翅鳥及一層一層金碧輝煌、雕欄玉砌的王宮、上了天堂的幸福人們及無數飛天仙女點綴著天堂的歡樂氣氛。
北面迴廊左翼刻劃黑天與牧女相愛的故事及與阿修羅的戰爭,右翼的部份則是天神與阿修羅的戰爭。南面右翼和北面的浮雕還未完全竣工,顯得較粗糙。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吳哥印象】吳哥窟(Angkor Wat)〔上〕
柬埔寨文:អង្គរវត្ត
建造時代:十二世紀前期
建造國王:蘇耶跋摩二世 (Suryavarman II)
建築風格:吳哥窟式(Angkor Wat)
供奉主神:毗濕奴(梵文:विष्णु,Vishnu)
出入方向:西門進、繞南迴廊,從東迴廊上塔,從南迴廊下塔,從西門出
瀏覽時間:好幾個小時
吳哥窟(英語:Angkor Wat;法語:Angkor Vat),又稱吳哥寺或小吳哥。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請見〈【吳哥印象】吳哥窟在哪?〉)
1992年,聯合國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成為柬埔寨旅遊勝地。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
柬埔寨國旗:
12世紀中葉,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1150)定都吳哥,蘇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請見〈【吳哥印象】吳哥的歷史〉)。蘇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濕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廟,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35年建造,供奉毗濕奴,名之為「毗濕奴神殿」。
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佈局:祭壇和迴廊。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須彌臺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週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吳哥窟在十四世紀中葉成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紀時真臘國王闍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十五世紀初葉暹羅入侵吳哥之後,因暹羅人信奉上座佛教,吳哥寺變為上座部佛寺。此後吳哥寺一直是上座部佛寺,延續至今。(請見〈【吳哥印象】柬埔寨的宗教〉)
1431年,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後來有些高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無意中發現宏偉的廟宇,也有一些當地的佛教徒在廟旁邊搭蓋屋寮居住,以便到廟宇中朝拜,但吳哥遺跡多不為世人所知。(請見〈【吳哥印象】吳哥的命運〉)
中國宋代趙汝適著諸蕃志記載,當時的國都名字「祿厄」。祿厄(Lokor)來自梵文nagara,即都城。16世紀,此寺被稱為「Angkor Wat」;「Angkor」,來自nagara,Wat是高棉語中的「寺廟」,「Angkor Wat」即「都城寺廟」。
元成宗鐵莫爾在元貞二年(1296年),派遣周達觀出使真臘。使團取海路從溫州開洋,經七洲洋(西沙群島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薩州),橫渡淡洋(今洞裡薩湖)至吳哥國登岸。周達觀和他的使團駐吳哥一年。回國後周達觀寫了關於真臘風土民情的報告《真臘風土記》(請見〈【吳哥印象】周達觀之真臘風土記〉)。《真臘風土記》稱吳哥窟為「魯班墓」,又說國王死後,有塔埋葬,可見吳哥寺乃皇陵。
一些學者認為,吳哥窟是蘇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據有三:
1. 與吳哥大多數其他寺廟朝東,面對朝陽不同,吳哥窟正門朝西,面嚮日暮;根據荷蘭考古學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殯葬風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廟則朝東。
2. 畫廊浮雕反時針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禮時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3. 吳哥窟畫廊中蘇耶跋摩二世與毗濕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後升天成毗濕奴長駐毗濕奴神殿之意。
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1330年-1339年間曾遊歷吳哥,著有《島夷誌略》,他稱吳哥窟為「桑香佛舍」。汪大淵還報告吳哥窟有「裹金石橋四十餘丈」,十分華麗,有「富貴真臘」之語。
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綬出使真臘。尹綬從廣州出發從海道經占城,過淡水湖(今洞裡薩湖)、菩提薩州、經吳哥窟抵達真臘。尹綬回國後將真臘國的山川、地理和吳哥都城所見,繪畫成圖上呈,明成祖大喜。
修復
1907年,暹羅將暹粒、馬德望等省份歸還柬埔寨。1908年起,法國遠東學院((法語: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簡稱EFEO)開始對包括吳哥窟在內的大批吳哥古跡進行為期數十年的精心細緻的修復工程。吳哥窟的190米寬的護城河,如一道屏障,阻擋森林的圍困,因此吳哥窟比其他吳哥古跡,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雜樹叢生,有些樹根深植入部分建築物的紅壤磚縫隙,逐漸將縫隙擴大,最後將紅壤磚推落,使建築物坍塌。修復工程包括幾個方面的工作:清除雜草、樹林、積土、白蟻,穩定地基,支撐搖搖欲墜的建築物,然後運用考古學家在希臘雅典和印尼爪哇等地古跡重建工作中發展起來的分析重建術,運用在吳哥古跡的重建上。清理吳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
30年代,開始用分析重建術復原吳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須用遺址的原來材料,按原來的古代的建造方法復原遺址,只有在原物無存的情況下才允許適當使用代替物。這項工作到了六十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動盪而停頓,於1990年代重新展開。
地理與交通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暹粒市(Siem Reap)北約5.5公里,即北緯13°24′45″,東經103°52′0″。暹粒-吳哥國際機場(代號:REP)有航班直達曼谷、新加坡、吉隆玻、胡志明市、台北等地。也可搭航班到柬埔寨首都金邊,然後由陸路搭長途汽車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離暹粒市中心最近的古跡。在吳哥窟北2公里是吳哥王朝的最後國都大吳哥;巴揚寺、空中宮殿、巴肯寺和巴芳寺都在此城中。吳哥窟西北3公里有巴肯寺,東北4公里有豆蔻寺、塔高寺等古跡。
View Larger Map
佈局
吳哥窟的整體佈局,從空中可以一目瞭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鬱鬱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
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佈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遊遊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
吳哥窟平面圖:
(Map from アンコール遺跡群フォトギャラリーPhoto Gallery of Angkor Ruins)
(Map from Angkor Guide)
(Map from Angkor Guide)
外郭
十字王台盡頭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築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迴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寶塔為頂點,象徵須彌山。美國學者艾麗娜•曼妮卡解釋這三層迴廊各代表國王、婆羅門和月亮、毗濕奴。各迴廊的每個基點上建立廊門,上中兩層的迴廊,四隅設置塔門,每層塔門的四座寶塔,中央寶塔形成五點梅花圖案。由於寺廟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層須彌座的位置,並非在下一層須彌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後偏東,為西邊畫廊留出更多空間;因為同樣原故,西邊的臺階不如東邊臺階陡峭。
吳哥窟3D模型:
(Picture from 3D-PAPER-MODEL.com)
(Picture from 3D-PAPER-MODEL.com)
(Picture from 3D-PAPER-MODEL.com)
第一層的須彌座由砂岩石壘成,高出地面約3米;須彌座之上,有高3米許的迴廊,圍繞吳哥寺如口字。迴廊長方形,南北方向長190米,東西方向長220米。迴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門和八座廊門,四隅各一座塔門,正西、正東各三座廊門,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門。塔門和廊門有內、外二石階,可通第一層內院、寺廟外院。迴廊的內側牆壁既是寺的外牆兼巨型畫廊。迴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拱頂,另一排支撐半拱頂邊廊。迴廊的二重簷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曬雨淋。
畫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餘,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余米,繞寺一周。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請見〈【吳哥印象】印度兩大神話史詩(上)〉、〈【吳哥印象】印度兩大神話史詩(下)〉、〈【吳哥印象】乳海翻騰(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和〈【吳哥印象】吳哥的歷史〉)。從西北壁角按反時鐘方向,西畫廊展示羅摩衍那中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擊敗羅剎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場面,和摩訶婆羅多中俱盧族和般度族戰爭的故事。南畫廊有幾幅浮雕,和吳哥王朝歷史有關,其中一幅描繪蘇耶跋摩二世頭戴王冠,在寶座上赤足盤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後手靠著寶座扶手,左右侍從各二,手執長扇,為王扇風,身後還有宮女,手持巨型蠟燭,白日點燃。接下去是印度神話中32層地獄和37重天堂。東畫廊描繪古印度神話普拉納斯中一個著名的故事:毗濕奴攪乳海:毗濕奴令92尊阿修羅和88尊天神把蛇神充繩索攪動乳海。接著的毗濕奴擊敗阿修羅的場面是16世紀後人所加。北畫廊顯示毗濕奴第八化身黑天戰勝阿修羅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畫面較小,多是描述羅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入第一層迴廊西門,踏入一個名為「千佛閣」的田字閣,四周環繞迴廊。田字閣被中央的十字遊廊間隔為四個院落,其地面比十字遊廊和迴廊低約一米,原為水池,現不蓄水。田字閣的南北廊,寬約3米,外側封閉,內側立雙排方柱。十字遊廊由兩道遊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遊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組成,由四行方柱支撐。兩行內方柱支撐中廊,兩行外方柱支撐各自的偏廊。中廊寬約3米,高約4.5米,上半是牆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飛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牆還殘留深紅色的塗漆,由此可窺見八百多年前吳哥窟全盛時期之輝煌景象[24]。主廊頂呈蛋尖拱形,以陶瓦蓋頂。左右偏廊,寬約2.5米,高約3米。遊廊總寬度約8米。幾世紀來,朝拜者曾在閣內留下許多佛像,不過大部分佛像現在已被挪走。閣內還有不少頌揚朝拜者善行的銘文,多數是高棉語,一些是緬甸語。田字畫閣之外的院子,乃寺廟第一層圍囿的內院,如反匚字形。在第一層圍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經閣。田字閣的北廊、中廊和西廊各有石階廊西通寺廟的第二層圍囿。
第二層台基又高出第一層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長方形迴廊,東西方向長約115米,南北方向寬約100米。迴廊沒有石柱,也沒有偏廊,兩壁分佈豎葫蘆欞窗,間以天神浮雕。迴廊共有十座廊門,四隅各一,東南北各一,西邊三座。每座廊門有內外二石階,下通第一圍囿內院,內通第二圍囿內院。西邊的三座廊門,通第一圍囿的田字閣。第二層迴廊四角的塔門,頂部各矗立一座寶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寶塔的頂部大半缺損,九層寶塔只剩二三層。第二圍囿內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經閣。兩座藏經閣之間由一個十字形陽臺的南北道相連,陽臺的東西道連接第二層迴廊的西門和第三層迴廊的西門。這個十字陽臺也是後人添加的。
寺廟的第三層台基,即最內和最高層台基,稱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兩段疊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層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臺階,東南西北每邊各三道,十二道臺階都十分陡峭,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象徵登天之艱辛。臺階之上的田字形重簷畫廊,60米見方,上立五座寶塔,四隅各一塔門,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頂離地65米,主塔比四個角塔高大;五座寶塔,排成五點梅花式。每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最初四通,中供毗濕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圍攏。各塔門之間,塔門與主塔之間,由田字畫廊相連。田字畫廊由迴廊和十字遊廊組成,迴廊分主廊和偏廊兩部分,主廊靠外的牆壁分佈著豎葫蘆欞窗,在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基點則分佈長方形無欄窗。主廊的內側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頂,偏廊內側排列立柱,半拱頂高三米。十字遊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頂,二半拱頂,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頂和半拱頂上鋪陶瓦。畫廊頂部的天花板刻獅頭蛇像,畫廊和神龕入口有佈滿雕飾的門楣和三角牆。迴廊東南西北四邊的正中各有廊門,每廊門有臺階下通第二層;迴廊四隅的塔門,各有二道臺階下通第二層。
藝術
吳哥窟佈局十分均稱,富有節奏。吳哥窟建築群,有兩種形式的對稱,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從護城河、外郭圍牆到中心建築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呈現準確的鏡像對稱:甚至廣場大道中軸線上南北兩個藏經閣、兩個水池,也對稱的分佈在兩邊。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左右對稱地陪襯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之外,有更嚴謹的兩種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呈現相同的山字形構圖,成90度旋轉對稱。還有第二組90度旋轉對稱: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對角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五座寶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對稱效果,四面八方地重複展示同一造型主題。
台基結構,源自希臘,傳入印度,從印度傳入真臘後,演變成為吳哥窟建築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為柬埔寨常遭受湄公河氾濫之災,時至今日許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吳哥許多古跡都台基。十世紀初的巴肯寺有五層台基,十世紀中葉的空中宮殿有四層台基。吳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後來台基發展成為吳哥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層建築,如吳哥窟第二三層的內院小藏經閣,也都有了台基。
十三世紀中葉吳哥窟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寶塔更成為印度神話中須彌山的象徵。須彌山有五座山峰。巴肯山寺、空中宮殿雖有多重台基,但畢竟只有一座中心寶塔,還未能完全代表須彌山。吳哥窟頂層有五座寶塔,則完全地象徵須彌山的五峰。吳哥窟的台基,也從早期平整的簡單台基,演化為富有藝術性的須彌座形式,上下寬,中間略窄,構成束腰;束腰有水準棱裝飾,雄健而簡潔。台基在中國古典建築中,也占重要地位,多層台基也是常見的建築形式。吳哥窟台基和中國古典台基最大的差異,在於台基周邊的建築物;中式台基周邊常圍以高一米左右的望柱和石欄,吳哥窟的台基的周邊則圍繞著4-5米高的石柱回環畫廊。吳哥窟的多層台基比同層數的中式台基高出幾倍。
迴廊是吳哥窟另一個突出的建築藝術特色。吳哥窟的迴廊由三個元素組成,內側的牆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雙重屋簷的廊頂。這三個元素除去明顯的實用功能之外,對於美感的貢獻,三者缺一不可。長長的畫廊,數十根立柱,一字排開,為吳哥窟的總體外觀,添加橫向空間的節奏感。畫廊的重簷,為吳哥窟的外觀添加縱向節奏感。迴廊首先出現於空中宮殿的頂層台基,而在吳哥窟發展到顛峰,三層台基各有迴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複,步步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寶塔。
吳哥窟的長廊多種多樣,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長廊或是一邊兩排石柱,或兩邊各兩排石柱,沒有一邊一排或兩邊各一排的格式。因為吳哥窟的長廊的拱頂較高,頂拱結構,不是由徑向楔形磚鑲砌而成的真拱,而是由兩段牆壁上方的石磚逐級水準內錯,最終在中線合攏,再放上蓋頂石而成的疊澀拱。這類疊澀拱頂跨度較小,如果只有單排石柱,單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頂,難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築偏廊,增加半個拱頂,加寬拱頂的總寬度,以起防雨的效果。因此在同一邊的兩排石柱,一排支撐主拱頂,一排支撐偏廊拱頂。吳哥窟凡有雙柱的長廊必有單邊偏廊,只有一邊看去是重簷;凡有四排石柱的長廊,即每邊各兩排石柱,則兩邊各有偏廊;從任何一邊看去都是重簷。長廊有兩排石柱的一邊是敞開的,另一邊是石牆壁。吳哥窟長廊的牆壁,有的是整片雕牆,中間不留窗子,有的開著明窗,可以外望,有的開著裝飾性的直葫蘆欞假窗;明窗之間或假窗之間的牆壁,裝飾著頭戴金冠,足帶金鐲的女神的浮雕。迴廊的出入通道,相當考究,有兩種形式:有塔的塔門和沒有塔的廊門。廊門像個亭子間,在與遊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兩三進,每進的亭子有拱頂,有二三對方柱,每進的頂上有雕刻精細的門楣和三角牆。長廊的佈局有一字廊、迴廊和十字遊廊三種形式;十字遊廊通常和迴廊組成田字廊。從外郭到頂層的長廊形式如下:
* 外郭圍牆:直葫蘆欞虛窗雙柱重簷長廊。
* 基層圍囿:雕屏雙柱重簷迴廊,
* 中層圍囿:直葫蘆欞虛窗單簷迴廊,
* 頂層圍囿:明窗雙柱重簷迴廊,
* 頂層、中層田字閣:四柱十字重簷遊廊。
吳哥窟的建築師巧妙地運用空間,用長長的大道顯示空間深度感,用迴廊的橫展,構造出建築物的寬闊感,用不同層面迴廊的透視重疊,構造出建築物的高峻感;吳哥窟雖無大型的中心建築,但其外觀可以比美於一座龐大的中心建築。
吳哥窟的上圓下方的密簷石塔,上層實心,疊澀拱頂,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塔內設立神盦。圓形寶塔的輪廓,呈拋物線形,圍著八九層美觀的蓮花簷[26]。吳哥的石塔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9世紀初,吳哥的塔是一座座獨立的密簷式塔,10世紀出現了排列在平臺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東美蓬(951年)的雙子塔,而空中宮殿的中心塔則矗立在有迴廊的祭壇之上,11世紀初的塔高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剛寶座塔,有五座寶塔在三階寶座之上。塔布蘢寺(1191年)的寶塔和長廊結合成為塔門長廊,這裡可見吳哥窟外郭長廊原型。吳哥窟之所以被稱為高棉建築藝術登峰造極之作,正因為它有機地融合了前期建築藝術中的寶塔、長廊、迴廊、祭壇等要素:寶塔和迴廊融合成為塔門迴廊,塔門迴廊又和祭壇融合為一體,堆疊成為有多層塔門迴廊的祭壇。
建材
吳哥窟基本上是壘石建築。古時真臘只有祭祀建築用石建造,王宮則是木結構,鑲嵌金窗,宮殿頂部覆以鉛瓦和土瓦。民居則是覆蓋茅草的竹編的房屋;宮殿和民居現已無存。吳哥窟的是壘方式主要是長方石塊層層堆壘,偶有工字形咬合,絕大多數場合不用粘合劑。吳哥窟使用木材的地方很少,在遊廊頂鋪有時設木天花板。高棉的建築師在12世紀已比以前更加熟練而自信地運用砂岩代替磚或紅土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吳哥窟的大部分建材是砂岩方磚,紅土則用於外牆和隱閉的結構。
柬埔寨的沙岩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粉紅色的砂岩,質地堅硬,另一種是灰色砂岩,質地柔軟,容易風化剝落,也容易被植物根分裂。這種灰砂岩的表面難保持光滑平整,雕刻的輪廓容易因歲月而模糊不清。吳哥窟的砂岩磚以灰砂岩磚為主。在離吳哥窟40公里的荔枝山找到古代採石場地遺跡,古時依靠水運,人力和大象運送到吳哥窟工地。吳哥窟建築物的石塊上,常見有直徑為幾釐米的園孔,可能是古時建築工人搭棚架運送砂岩石塊用的,完工後這些園孔被石拴或石灰封閉。
吳哥窟中常用的另一種建材是紅土石。紅土石是岩石經過熱帶炎熱氣候長時間風化,以致岩石中的可溶性礦物質流失,殘留不溶於水的氧化鐵和石英等礦物質而形成的多孔紅棕色岩石。中南半島的地表含豐富的紅土石,容易從地層中開採。開採出來的紅土石可切割成磚狀,置空氣中逐漸硬化。在吳哥窟中,紅土石常用作台基的護牆,或用於鋪地、造堤和圍牆。
黏土燒制的粉紅色長方磚大小不等,多用來鋪路,造牆。古真臘用瓦按嚴格的等級制度:王宮用錫瓦和琉璃瓦,廟宇用土瓦,官吏之家只有寢室用瓦「百姓之家,只用草蓋,瓦片不敢上屋」。吳哥窟是寺廟,長廊頂部鋪土瓦。
吳哥窟的保護工作
1992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同時也將它列入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又號召世界各國為保護吳哥古跡出力,鼓勵柬埔寨政府保護現場。自1993年開始,世界各國對吳哥窟的保護工作從新展開。德國飛天女保護工程(GACP)正致力於保護吳哥窟的飛天女和其他浮雕裝飾免遭損壞。該組織的調查發現,約有20%的神像條件極差,主要是因為岩石的自然侵蝕和風化,但一部分也因先前保護不當。修理工作還包括修理結構倒塌、防止進一步倒塌等其他項目;例如自2002年以來,上層圍廊的西外牆,一直用棚架支撐。與此同時,2005年日本的維修隊完成了週邊廊內北藏經閣的恢復工作。
今日吳哥窟已成為旅遊勝地,參觀人數數字雖未曾公佈,但根據柬埔寨旅遊局資料,2004年柬埔寨全國迎來超過100萬人次的國外遊客,其中57%計畫到吳哥寺裡參觀。到目前為止,除了一些塗鴉之外,遊客的湧入造成的損害較小。寺內的大型浮雕業已用繩欄保護,而地面則加蓋木板保護。雖然大部分維修保養工作是由外國政府贊助的隊伍進行,而不是由柬埔寨當局進行,但旅遊業還是為維修工作提供一些額外資金,全吳哥境的門票收入中,約有28%用於吳哥窟。
經過世界各國古跡維修專家們的努力,過十年努力,將原是一片廢墟的周薩神廟修復完畢,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在2004年7月4日決定,將吳哥古跡從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除名。吳哥古跡包括吳哥窟的維修工程仍然繼續。
本文取材自維基百科〈吴哥窟- Wikipedia〉
YouTube上有關吳哥窟的影片: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奇蹟的小鳥
最近有好些朋友關心那隻小鳥(〈母親節的奇蹟〉)的下落,所以我想還是向大家報告一下。
我發現小鳥時,牠身上除了翅膀外有些黑色的飛羽外,其他的都是灰色的絨羽。不過讓牠父母喂食了兩天,黑色的飛羽就變成了藍色的。
收養小鳥後過了幾天,這裡突然來了道熱浪,讓春天熱得像盛夏一樣,有好幾天居然還有40℃的高溫。還好我家後院有些樹可以遮蔭,我操心小鳥會太熱,就放了一碗水給牠解渴,不過每次去換水時,水裡什麼都有,牠可能還乾脆去洗澡吧。
我把小鳥的文章放上部落格後,很快就有朋友知道了,還約來我家看小鳥。沒想到,她們把籠子打開了玩鳥,小鳥就趁大家不注意時,衝出籠子,然後從我家後院圍牆底下的縫鑽出去逃走。這下可好了,我就是因為小喵喵Oreo晚上太吵,放她去後院玩時,她趁機跳牆溜走的。
我們一看不妙了,如果沒把小鳥找回來,晚上牠一定會成為Wich家貓貓先生的晚餐,終是我和三個妹就在附近大玩捉小鳥遊戲。小鳥還鑽進我家隔壁,我也沒多想就翻牆進去捉小鳥,還好鄰居都不在,雖然他們也是熟人,不過出現在人家家後院也不好解釋。那小鳥還是到處亂鑽,後來把我們圍困到一棵小灌木,我才硬把牠用手捉進籠裡。在圍捕小鳥的過程中,不僅有路人圍觀(大陸同胞),還有牠的父母共襄盛舉,真是尷尬。後來我還對三位妹大叫:「下次不准玩小鳥XD」
圍捕完小鳥,我馬上就要和朋友出門吃飯。回家時,我室友的一群朋友正在家裡為他慶生。我想要幫小鳥換水,沒想到牠居然學會在開籠子時一動不動,籠子開了差不多就突然間衝出去,結果我又得在一群人面前圍捕小鳥......
經過那一搞,不知牠父母還會不會嫌棄牠,還好第二天一早,我把籠子放出去,牠父母就馬上來喂食了。
再過了一個禮拜,小鳥的藍羽愈來愈多了,牠也開始常在貓籠裡亂跳,像是在學飛。我們也不知該何時把牠放生,我原本的想法是等牠長得像成鳥,或者牠父母不再來喂食時再把牠給放生。可是上上週六(5/17)晚,Wich和她姐通了電話,她姐也有收養小鳥的經驗,她姐建議不能等牠成為成鳥才放走她,因為那樣牠就無法向父母學習飛翔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於是我們就決定愈快把牠放生愈好,我想到的方法是把我家後院圍牆底一下的縫都補好,讓牠鑽不出去,然後把我家後院當成一個大鳥籠,讓牠父母繼續來喂食。我家後院圍牆差不多有一公尺多高,如果牠有能力翻出去,那牠就自由了。
第二天週日(5/18)一早,我去五金店買了些網子和釘子,把後院底下的縫補好。那天正午也非常熱,讓我在工作時有些小中暑。把縫補好了,我就把小鳥從籠子裡放出。小鳥在籠子打開後,還待了一下來跳出。然後就在圍牆邊連跳帶飛。牠差不多能飛個一尺半高,所以還無法翻過圍牆。Wich和Angela知道小鳥會小飛一下,還跑過來共襄盛舉。小鳥的父母也過來了,可是牠們顯後有些困惑,都只停在樹枝上旁觀。小鳥在看到牠父母後就更努力想往外跳。
小鳥跳來飛去都無法翻過圍牆,可是牠一下就學乖了。就先連飛帶跳地跳上樹,然後慢慢地「爬」上枝枒,中間雖然有掉下來一次,不過牠再度嘗試,就「爬」上了樹梢,然後我們就再也沒見到牠了。
小鳥如果有能力到達樹梢,那牠應該也有能力回到牠的巢了,也有能力躲開貓貓先生了,也有能力回到父母身邊學習成長了。
不管牠現在在哪,牠終於自由了!
每當我在校園裡騎車運動,看到牠的同伴,牠們都提醒著我:生命真的很美妙!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母親節的奇蹟
人生真的很奇妙,5/11禮拜天是母親節,我居然在這一天親眼目睹一個超戲劇化的奇蹟。
上禮拜一,我家來了一隻小黑貓小喵喵Oreo,可是我們的緣份太短,她待了幾天就跑走了。我在門外的樓梯下放了一些貓食,希望她還會回來。禮拜六(5/10),我從學校陪妹參觀完Whole Earth Festival回來,就要再出門和大伙去吃晚餐。出門前我去檢查貓食時,貓食原封不動,可是卻發現了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在樓梯下的地上跳來跳去,而樹上有隻藍雀一直在鳴叫。
我搞不清那隻小鳥是哪來的,也不確定牠是哪種鳥,不過牠確定還不會飛。那小鳥如果留在地上,恐怕遲早會成為貓狗的晚餐。我再過五分鐘我就要出門了,一時也不知該怎麼辦,就暫且用從Wich那借來的貓籠先把小鳥騙進去。小鳥還不會飛,三兩下就讓我給趕進貓籠了,我把貓籠放在客廳,撒了些糙米和放了一些水就出門吃晚餐。
回來後,小鳥靜靜地在籠裡休息,我也不知還喂小鳥吃什麼,不過牠似乎有吃了些糙米,我們恐怕糙米不合牠口味或營養不夠,Wich小時候有用小米養過小白文鳥,就給了我一些小米去試試看。我們又擔心牠不吃小米,就把小米加了水磨碎,希望牠多少吃一些。我們不知鳥巢在哪,就算知道,也不一定能夠把牠放回去,如果鳥巢在樹頂的話。費了好些功夫,其實我們那時也不知能不能讓小鳥活命,只好看牠的造化了。
第二天一早去看,糙米和小米都有變少,牠似乎的確有吃了一些。我不知是否有鳥專用的飼料,就去寵物用品專賣店PETCO看了一下,那買的大多也都是榖類。Wich中午再來看小鳥時,發覺屋外有很響亮的鳥叫聲,我們猜想會不會是鳥媽媽在找小鳥,Wich就建議可以把籠子放在後院,至少可以讓鳥媽媽知道小鳥還健在。
沒想到把籠子放在後院,過了差不多十分鐘後,奇蹟就出現了:有兩隻藍雀(Western Scrub-Jay,學名:Aphelocoma californica)出現了,一直對著籠子狂叫,小鳥也緊張地狂叫狂跳,其中一隻藍雀跳在籠子上,小鳥就跳到籠邊,那隻藍雀就喂了小鳥一下,不久後還再喂了一次。於是,今天的一整個下午,我家後院就不時傳來大鳥和小鳥在二重唱,母鳥叫了一陣,就輪到小鳥叫,然後母鳥就跳到籠邊喂食。
那小鳥從昨天傍晚掉在地上,經過了一個晚上,鳥媽媽到了第二天都沒忘了牠,還一直費盡苦心尋找牠直到今天中午。鳥媽媽為了小鳥,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冒著危險跳到地上來,奮不顧身小心翼翼地喂食她心愛的小寶貝?
真沒想到這感人的一刻正好就發生在母親節,母愛真偉大^^
我打算從今天起,每天白天就把籠子放在後院讓母鳥喂食,晚上再放回客廳以免小鳥著涼。希望小鳥能體會鳥媽媽的苦心,勇敢堅強地活下去,並且快高長大。到牠能夠學飛時,就會重獲自由,回到藍天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