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2024年度十大好書




一年比一年忙碌,但傳統不能中斷!來吧,讓我們照舊推出 年度經文——個人十大好書精選,隆重登場!🎉📚🎉

說真的,寫書評這件事,現在簡直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光是要消化內容、理清脈絡,再加上敲鍵盤的過程,已經是勞心勞力,更別提時間早就夠我多看一本書了!😅✨📚

隨著研究、教學與行政工作的雪球越滾越大,再加上家庭責任如影隨形,這項選書傳統到底還能一脈相承幾年,真是前途未卜。去年年底,我又趕著提國科會計畫,許多事情一拖再拖,壓到一月才開始處理,結果就是忙得焦頭爛額,腳根本沾不到地!🌀💼📚

今年年初還因為肩膀手術不得不暫停陣腳,導致這篇文章晚了一步跟大家見面。手術之後,復健的日子也是一步一腳印、咬緊牙關,總算把工作和生活重新拉回正軌,才有機會整理這份書單與大家分享。💪📖😊

因此,今年十大好書的評選竟然「破天荒」出現一半以上的書沒時間寫書評的窘境。原本還天真地想著來年補齊,但現實卻是——連想都不敢多想。坦白說,這樣花大量時間看書、寫書評的生活,在不斷增加的研究與行政負擔下究竟能堅持多久,我也只能聽天由命。幸好,我只是一介書生,這份書單純粹是自娛娛人,大家隨意看看就好啦!😌🎉😊

不過,去年我還有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就是有幸擔任「2024 OPENBOOK好書獎」非文學類決選評審,真是千載難逢的經驗!📖✨🌟短短幾個月內,我讀了超過五十本書,其中超過一半是廢寢忘食地整本啃完,其餘也至少粗枝大葉地讀了幾章才敢上場開會。這種投入雖然讓人筋疲力盡,但每一頁都充滿挑戰與驚喜,讓人覺得不虛此行!📚💪😊

能參與這樣的評審工作,對我來說是受益匪淺。不僅開拓了閱讀的新天地,更讓我見識到不同書籍之間百花齊放的精彩碰撞。尤其當大家為一本書的亮點展開熱烈討論時,那種腦力激盪的快感,真是回味無窮!✨📖💬

當然,我個人的選書標準和評審時是截然不同。平時我偏好「爽讀」或能讓自己感動的書,而作為評審,則需要左顧右盼,平衡書籍的創意、影響力與普及性,還要考慮能否打動來自不同背景的讀者。兼聽則明的過程雖然艱辛,但也讓我收穫滿滿。📚💡✨

除了評審期間讀過的書,還有一些好書我雖然完整讀完,但因時間有限,心得未能如期分享。這些書雖未能躋身我的十大書單,但它們在某些領域已經立於不敗之地。未來若能抽空整理筆記,定會與大家分享這些藏寶於書架的珍貴讀物!📚✨🌟

言歸正傳,對我而言,一本真正的好書,內容不僅要豐富精湛,還得文筆深入淺出,讓人讀起來一氣呵成。最重要的是,讀完後能讓你發出「WOW!」的驚嘆聲。即使沒能「顛覆三觀」,也能讓你對世界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今年除了十大好書,還特別加碼列出幾本我親撰推薦序或導讀的作品,算是「錦上添花」。希望新的一年,我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讀更多書,再把這些讀書的快樂傳遞給大家!^_^📖✨😊


以下順序大致上僅依書籍出版的時間排序: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回憶錄》Home in the World
書評:TBA
簡介:
TBA



《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
書評:TBA

簡介:TBA



《正確犯錯:哈佛學者揭開成長心態的關鍵,分辨失敗類型與應對方式,駕馭不確定的未來Right Kind of Wrong: The Science of Failing Well
書評:〈科學地正確犯錯〉
簡介:
從情感上和實踐上來說,經歷失敗是艱難的。喜歡犯錯並不容易,甚至可以說幾乎不可能。然而,錯誤有時是不可避免的。我的博士班指導教授一再告誡我們,失敗不是成功之母,除非你知道為何會失敗。從錯誤和失敗中學習,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學習的難事。我們需要具體的方法來克服讓我們陷入消極的障礙,處理對失敗的本能厭惡、對失敗不同形式的困惑及恐懼。艾美.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在《正確犯錯一書中,提供了基於研究的見解和有效的方法來應對這些挑戰。



《子彈歌謠:黑幫、鑽頭饒舌與網路臭名的威力》Ballad of the Bullet: Gangs, Drill Music, and the Power of Online Infamy
書評:TBA
簡介:
TBA



《大腦不滿足:打破「匱乏循環」,在數位浪潮中奪回生活主導權》Scarcity Brain: Fix Your Craving Mindset and Rewire Your Habits to Thrive with Enough
書評:〈數位浪潮中的大腦不滿足〉
簡介:
你是否曾經在擁有了一切之後,仍然感到一絲不滿?為什麼我們總是渴望更多,即使已經得到了許多?你是否發現自己總在追求更多,卻從未感到真正滿足?這種大腦的不滿足感,是否在無形中影響了你的生活和決策?為什麼我們常常在擁有了一切後,仍然感到空虛?這種大腦的不滿足感,是否在無形中困擾著你?你是否曾經在追求更多的過程中,感到越來越疲憊卻又無法停下腳步?這種大腦的不滿足感,是否讓你的生活充滿了無數的挑戰和困擾?《大腦不滿足》這本書深入探討了為什麼我們常常感到不夠滿足,並且追求那些讓我們覺得可以變得完整的東西。這本書提出了一個「匱乏循環」的概念,解釋了我們為什麼對某些事物(如金錢或快樂)如此渴望。當我們不確定下一次會再獲得這些東西時,這種不確定性會讓我們更想要它們。然而,當機會、獎勵或再次嘗試的能力被剝奪時,這個循環就會停止。



《細胞之歌:探索醫學和新人類的未來》The Song of the Cell: An Exploration of Medicine and the New Human
推薦序:〈不再善良的細胞〉
簡介:
《細胞之歌》是一本充滿知識性和人文關懷的好書。普立茲獎得主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以深厚的學術功力與文字魅力,把科學的嚴謹與敘事的美妙巧妙結合,娓娓道來細胞的故事,帶領我們穿越了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歷程。這本書從細胞的基礎單位出發,探討了生命的本質與生理運作,展現出科學背後蘊藏的智慧與人性關懷。穆克吉以清晰生動的筆觸,使複雜的生命科學知識變得生動易懂,讓我們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能深刻理解細胞如何影響健康、疾病,乃至於人類的未來。書中不僅探討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還帶出生命延續、健康維護、疾病對抗等多層次的議題。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學習到豐富的醫學知識,更能體會到作者對於病患和醫學倫理的深刻思考。透過真實的臨床故事和細胞療法的前沿研究,穆克吉讓我們得以思考科學與社會、人類命運之間的密切關聯。不論是對生命科學深感興趣,還是希望拓展知識的讀者,《細胞之歌》都提供了既深入又易於理解的內容。這本書無疑是科普書籍中的佳作,透過細胞之歌,讓人不禁敬畏生命的神奇與奧妙。



《終止病毒浩劫的女力英雄:極權迫害的勞工之女,到拯救數億人的醫學教母,卡塔琳‧卡里科的掙扎與榮耀》Breaking Through: My Life in Science
書評:〈【GENE思書軒】她是鐵幕小鎮女孩、是被無預警解雇的科學家,也是《終止病毒浩劫的女力英雄》〉
簡介:
卡里科,這位因mRNA技術貢獻而榮獲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她的故事不僅是科學上的奇蹟,更是一段充滿堅韌與毅力的旅程。在她獲獎的同一週,她的回憶錄《終止病毒浩劫的女力英雄》出版,迅速引起了讀者的關注。這本書不僅揭示了她如何從一個小鎮女孩成為改變世界的頂尖科學家,還生動呈現了她生命中的起伏、挑戰與無數次的突破《終止病毒浩劫的女力英雄》以振奮人心的語氣,帶領我們走進卡里科從匈牙利小鄉村到成為世界頂尖科學家的非凡旅程。書中記錄了她在自然環境中度過的童年、在科學界的艱辛與成功,以及她在家庭和科學事業之間的平衡。這是一個充滿感動和啟發的故事。卡里科的科學之路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一場充滿挑戰的堅韌之旅。她曾經面臨被驅逐、在賓州大學遭遇解僱的窘境,但最終她克服了所有困難,成為世界頂尖的科學家。這正是她的回憶錄所深刻傳達的精神──在面對困境時,不放棄、不妥協,最終迎來屬於自己的榮耀。



《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Nexus: 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from the Stone Age to AI
書評:〈【GENE思書軒】AI的恐怖,不是科幻片裡那種反撲人類的情節,而是⋯⋯《連結》〉
簡介:
在這個資訊排山倒海而來的時代,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巨大挑戰:如何分辨真相?當真實和虛構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時,以色列的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他的書《連結》中,帶領我們踏上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思想旅程。他用一個宏大的視角來探討資訊網絡如何影響並塑造了人類歷史,並深入分析AI帶來的機遇和威脅。哈拉瑞帶著我們進行了一次智慧的時間旅行,從原始部落的「篝火聊天」到現代的超級網絡,他生動地描繪出資訊就像DNA一樣,一步步影響人類歷史的演化,例如古代的文字記錄、印刷術的發明,直到現代的網絡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這些資訊的傳遞和擴散無不影響著人類的發展。他的敘述風趣且引人入勝,讓複雜的歷史和科技變得清晰易懂,讓人讀完後意猶未盡。



這本《超預期壽命Ⅰ+Ⅱ:如何有效預防、延緩、逆轉慢性病及衰老,長壽的科學與藝術,重塑你的每一天》Outlive: The Science and Art of Longevity
書評:〈【GENE思書軒】不是要一直活著,而是要健康地活著:《超預期壽命》〉
簡介:
少有書籍能徹底改變我的生活,彼得.阿提亞(Peter Attia)的《超預期壽命》卻是其中之一,堪稱我的「健康啟示錄」。如果你渴望活得更久、更健康,那麼這本書不僅是你的必讀清單,更是你的人生指南針。但真正的價值在於,讀完之後,你是否能身體力行,讓書中的健康理念扎根於日常生活,從此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如果你期待一本教你「如何活到百歲」的速成指南,那麼《超預期壽命》或許會讓你失望。然而,如果你渴望延長健康壽命、直面致命的「四騎士」疾病(心血管病、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代謝疾病),並探索「醫學3.0」的前瞻理念,這本書絕對是你值得細嚼慢嚥的珍寶。阿提亞不僅是醫學界的權威,更像一位洞察世事的智者。他不僅擁有醫學學位,還兼具機械工程與應用數學的雙學士背景,讓他在科學與邏輯推理上如虎添翼。面對傳統醫療體系的因循守舊與裹足不前,他感到心力交瘁,直言醫學2.0雖奠定了現代醫學的基石,但也陷入了窠臼,難以突破。為此,他毅然選擇短暫告別醫界,轉而投身麥肯錫,將目光投向金融風險的研究,用跨領域的視角探索全新的可能性。這段經歷不僅拓寬了他的視野,也讓他對醫療創新有了更深的理解與實踐力。


《供應鏈戰爭:砂、鹽、鐵、銅、鋰、石油的戰略價值》Material World: A Substantial Story of Our Past and Future
推薦序:〈【GENE思書軒】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之一:砂。《供應鏈戰爭》〉
簡介:
康威的《供應鏈戰爭》彷如一場扣人心弦的知識冒險。他用生動活潑的筆觸,帶領我們重新認識那些理所當然卻至關重要的材料──砂、鹽、鐵、銅、石油與鋰。這些資源雖不如黃金般奪目,卻是支撐現代生活的中流砥柱。從地球深處的開採到技術的淬煉,直至融入日常,康威層層揭示它們的奧秘,既有科學深度,又不乏趣味點綴。在智慧型手機與雲端科技無所不在的時代,我們或許自以為進入了「非物質化」的時代。然而,康威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看法如同沙上建塔──經不起推敲。我們的生活仍舊深深依賴地球的基礎材料。化石燃料只是冰山一角,為了支持新能源的轉型,鋰、銅等礦物的需求更是如日中天,成為綠色革命背後的無名英雄。



再來,推薦小弟撰寫了推薦序或導讀的幾本好書: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推薦序:〈蟲蟲新視界〉
簡介:
《小蟲大哉問》融合了生物學、生態學、文化歷史及人類學等多個學科,全面剖析了昆蟲及其與人類的互動關係。這本書展現了昆蟲在各種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及其對生態系統的重大影響。作者深入研究了多種昆蟲,如糞金龜、蝗蟲、蜜蜂、蠶等,探討了牠們在自然界及人類文明中的角色。書中還探討了昆蟲在農業、醫學、工業等領域的應用,展示了昆蟲學的實際價值。



《21世紀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讓演化生物學為你的人生效力》A Hunter-Gatherer’s Guide to the 21st Century:Evolu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 Life
推薦序:〈新世紀狩獵採集者教戰守則〉 簡介:
這本書演化生物學家夫婦希瑟.赫因(HEATHER HEYING)和布萊特.韋恩斯坦(BRET WEINSTEIN)共同撰寫,深入分析了現代人類面臨的難題,並提供了一個演化生物學的視角來理解這些挑戰。他們提出了一系列基於演化原則的自助建議,目的是幫助解決我們石器時代的大腦與現代高科技社會之間存在的不匹配問題。在《21世紀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中,所指的現代文明社會特指在所謂「詭異」(WEIRD)國家內,即那些教育水準較高、擁有工業化經濟基礎、通常較為富裕且實行民主制度的西方國家(亞洲富裕的國家如新加坡、日本、韓國、台灣,某個程度上也越來越像「詭異」國家)(請參見〈西方怪人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在這些「詭異」國家裡,人們經常面臨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過度用藥、以及在育兒和教育方法上的諸多誤區。


最後,也推薦小弟掛名推薦或審訂的幾本好書 :)



《地球生命簡史:面向「人類世」,走進46億年地球生態演化的劇場,預見未來10億年生命圖景》A (Very) Short History of Life on Earth: 4.6 Billion Years in 12 Pithy Chapters
書評:〈〉
簡介:
地球不僅是生命的舞台,也是創新的實驗室!如果你以為四十六億年的地球歷史不可能在一本書裡精彩展現,那麼《地球生命簡史》將顛覆你的想法。這本好書帶你探索地球如何從一個熾熱的岩漿球演變成一顆生機勃勃的藍色星球,見證生命精彩的爆炸力如何超越整個宇宙!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Your Brain on Art: How the Arts Transform Us
書評:TBA




《毒藥的滋味:11種致命分子與使用它們的凶手》Taste for Poison: Eleven Deadly Molecules and the Killers Who Used Them
書評:TBA




傑克.倫敦荒野經典套書:《野性的呼喚》+《白牙》The Call of the Wild、White Fang
簡介:
在快節奏、數位科技主導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忽視自然的力量與生命的本質。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和《白牙》透過動物的視角,帶領我們重新審視自然與文明的關係。這些精彩的動物冒險故事,更是精神上的啟示,提醒我們回歸本真,尋求內心的自由與平和。



《爸爸,再見:我與父親的真情對話》
簡介:
《爸爸,再見》生動記錄了賴以威與父親之間的深厚親情和珍貴回憶。這本書不僅是個人回憶錄,更是關於愛與成長、失去與珍惜的動人之作,讓我們體會到親情的珍貴,感受到時間的飛逝,提醒我們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每一刻。



《記憶決定你是誰:探索心智基礎,學習如何記憶》Why We Remember
書評:〈【GENE思書軒】我們不是完美的記憶機器;我們生來,就是為了忘記──《記憶決定你是誰》〉
簡介:
讀到這本《記憶決定你是誰》,讓我回想起十五年前在戴維斯的種種。然而,因為作者蘭迦納特(Charan Ranganath)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動態記憶實驗室主任、「記憶與可塑性計畫」主持人,他在書中常提及他在戴維斯的生活,來解說記憶是怎麼回事。在這本書中,也進一步探討了記憶的多樣性及其在塑造我們身份中的重要性。



《熱浪會先殺死你》The Heat Will Kill You First: Life and Death on a Scorched Planet
書評:〈【GENE思書軒】「熱死人」不是形容詞,這是真的:《熱浪會先殺死你》〉
簡介:
美國記者傑夫.古戴爾(Jeff Goodell)在《熱浪會先殺死你》中提到,極端高溫能輕易奪去生命,只要你在錯的時間出現在錯的地方。他帶領讀者進行了一場全球追蹤高溫的旅程,從北極圈到熱帶,再回到那些因氣候變遷而遭受極端高溫的地區,如何融化冰川、摧毀珊瑚礁,甚至讓病媒蚊擴散得更遠更廣。



《好久.不見》
簡介:
《好久・不見》是一部讓人讚歎的台灣古生物科普書,作者蔡政修教授以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無窮的熱忱,把古生物的神祕世界帶進了我們的視野,從露脊鯨到劍齒虎、古菱齒象等,生動描繪了台灣這片土地上曾經的生命奇觀。蔡教授長期致力於古生物的科普推廣,化身為「古生物偵探」,穿越海洋、跋涉山林,親手尋找並復原這些化石證據,讓人宛如跟隨他一起進入時光隧道,探索那不為人知的遠古奧祕。書中充滿趣味與探險,故事流暢且引人入勝。透過細膩的敘述和科學的解讀,作者把這些「沉睡」於台灣大地下的古老生物一一喚醒,讓它們不僅是冷冰冰的化石標本,更是歷經千萬年生命遺留的故事,蘊藏著我們人類對生存與延續的深刻意涵。書中還揭示了台灣特殊的地質背景,與全球演化事件的連結,拓展了我們對生命演化的理解和想像。《好久・不見》不僅是科普書,更是蔡教授多年研究的心血結晶。他既是古生物學家,也是一位熱愛這片土地的說書人,透過風趣而有深度的文字,把古生物學的嚴謹知識轉化成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這本書充滿知識性與人文關懷,讓我們在探索古生物世界的同時,也不禁感到敬畏與驚喜,是任何對科學、對台灣自然史和生物多樣性感興趣的人不容錯過的必讀之作。



《跟達爾文學投資:取經大自然,從物競天擇脫穎成為市場贏家!》What I Learned about Investing from Darwin
書評:TBA

簡介:這本書把演化生物學的智慧巧妙融入投資策略,風趣幽默又充滿洞見,教你如何用全新視角看待投資,幫助你在金融叢林中精準決策。你將學會如何在詭譎多變的複雜市場中從容應對,找到屬於自己的投資法則,輕鬆脫穎而出!



《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13:生活化學驚奇箱》(ドラえもん探究ワールド—身近にいっぱい! おどろきの化学)
簡介:
快來探索《生活化學驚奇箱》這本書吧!這會是一次充滿驚喜的冒險之旅。你知道嗎?每天從刷牙到吃早餐的點點滴滴,我們其實都在和化學玩耍呢!比如,早晨你發現鏡子前的頭髮亂糟糟的,那就是化學在悄悄作祟!這本書將帶領你遊歷四季中的化學奇蹟,從春天綻放的花朵到冬季飄落的雪花,每翻一頁都是新知識和樂趣的發現。你想知道夜空中的煙火為什麼能爆發出繽紛的色彩嗎?或是如何利用化學製作出甜美的冰淇淋?如果你對日常的小祕密感到好奇,或夢想成為一名小小科學家,《生活化學驚奇箱》絕對是你的最佳選擇。讓我們一起揭開那些看似平凡卻令人驚豔的化學祕密,讓化學變成一門充滿魔法的神奇學問,一起把學習變成樂趣無窮的探險吧!br />


《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15:睡眠天才夢遊盒》(ドラえもん探究ワールド—ねむりと夢のふしぎ) 簡介:你知道嗎?獅子、熊貓、兔子,甚至蜜蜂和海豚等等,牠們的睡覺姿勢和方式各不相同,充滿著驚喜和驚奇!在這本書裡,你會發現動物們是如何在睡夢中保持警覺,或者如何在安全的地方放鬆。這本書還會告訴你,人類為什麼需要睡覺,以及睡覺時大腦和身體正在做什麼神奇的事情,還有睡眠如何幫助我們變得更聰明、更健康。跟著哆啦A夢,你不但會了解更多知識,還能學到如何擁有一個甜美的好夢。快來一起探索這個有趣的夢境世界吧!br />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淺談科普書評

MooInk+開箱文

The Sky of Gene: APP時代的讀書術

The Sky of Gene: 2023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22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21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20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9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8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7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6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5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4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3年度十大好書

The Sky of Gene: 2012年度十大好書

閱讀全文...

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青春在「基」、長壽有「因」








從古老神話中的「青春之泉」到現代科學前沿,人類對青春永駐的渴望宛如滾滾長江,亙古不息。無論是探索傳說中的長生祕藥,還是挖掘基因深處的長壽密碼,這種對未知的探求,不僅是對生命熱愛的證明,更是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最佳寫照。

丹麥分子生物學家尼可拉斯•潘柏格(Nicklas Brendborg)的《為何龍蝦不會變老,水母會逆齡,人類卻無法?:24個自然界中青春、衰老與生命期限的科學奧祕》Jellyfish Age Backward: Nature Secret’s to Longevity)恰似一場橫跨時空、超越物種的探險,帶領我們在生命科學的海洋中乘風破浪。全書以知識為骨、故事為肉,將科學研究、自然奇蹟與人文思考融會貫通。

他以幽默詼諧的文筆娓娓道來,讓這場對長壽奧祕的探索如入迷津、引人入勝。用生動的筆觸帶我們踏入自然界的奇蹟領域,見識那些壽命超越人類壽命極限的生物。從年齡超過兩百年的弓頭鯨,到可活三百多年的小頭睡鯊,每一個物種的長壽祕訣,都像是一部精心編織的生命劇本,令人目瞪口呆。

《為何龍蝦不會變老,水母會逆齡,人類卻無法?》中的核心亮點,無疑是燈塔水母。這種小如指甲的微型動物,竟擁有「返老還童」的能力:在遭遇環境壓力時,燈塔水母可以從成熟階段「回溯」到未成熟的水螅體階段,重新啟動生命週期。這種超凡能力彷彿童話中的魔法,卻真實存在於科學的世界。潘柏格用生動的形容它就像蝴蝶變回毛毛蟲一般,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此外,裸鼴鼠的故事更是耐人尋味。這些生活在地下、其貌不揚的小型哺乳動物,不僅壽命長達三十年以上,還幾乎對癌症免疫。牠們的特殊抗老化機制,使裸鼴鼠成為研究長壽與健康的理想模式。而其他如歷經千年的潘多白楊樹、與金字塔同壽的刺果松,更展現了大自然在壽命這一課題上的無限潛能。我們在這些奇妙故事中,彷彿徜徉於一片生命的瑰麗花園,驚嘆連連。

接著,潘柏格帶領我們從自然界轉向人類,深入挖掘壽命的祕密。他以詳實的資料與科學研究,挑戰了「壽命取決於基因」的傳統觀念,指出生活方式和環境才可能是大多數人主導壽命長短的關鍵因素。其中,「藍區」(Blue Zones)的研究成為重點。這些被譽為「長壽之鄉」的地區,涵蓋了日本的沖繩、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半島以及義大利的薩丁尼亞等地。作者分析這些地區的共同特徵:簡單自然的飲食、積極的生活方式、緊密的家庭聯繫,以及對人生的強烈使命感。這些元素共同構築了一幅理想的生活藍圖,為我們的健康選擇提供了重要啟示。但現實並非童話,現代化的洪流正在威脅這些長壽文化的根基。沖繩這個曾經的「長壽之島」,如今卻因肥胖與速食文化的侵蝕,成為日本健康排名最落後的地區。這種現象不僅是對長壽研究的警醒,更是對整個現代社會的一記當頭棒喝。

潘柏格也把目光投向未來,描繪了一幅科技如何助力長壽的宏大畫卷。從基因編輯到抗老化藥物,他深入淺出介紹了尖端科技的進展,令人倍感振奮。特別是對裸鼴鼠抗癌基因與美國印第安納州伯恩鎮艾米希人基因突變的研究,揭示了基因科學對延緩衰老的巨大潛力,後者有些人因攜帶PAI-1基因的特殊變異,老化速度顯著減慢。這些發現讓人類抗老研究有了全新的突破方向,並展望未來可能透過科技方法模擬這些效果,使更多人受益。這些科學創新就像生命延續的希望之燈,為人類描繪出未來無限的可能。

然而,潘柏格並未一昧歌頌科技的力量。他坦誠道出老化研究面臨的挑戰與限制,例如基因與壽命的複雜聯繫尚待解碼,以及倫理與實驗需要長期審視的現實。他的平衡視角讓本書既充滿啟發,又不失現實感。

潘柏格以流暢的語言、風趣的敘述,讓科學不再晦澀難懂,而變成一場充滿驚喜的知識探險。無論你是對生命科學充滿熱情的愛好者,還是純粹的好奇者,《為何龍蝦不會變老,水母會逆齡,人類卻無法?》都將為你打開一扇通向長壽奧祕的大門,啟發我們重新思考健康與壽命,提醒我們不僅是尋求延長生命的方式,還要珍視當下的每一天。

本文為《為何龍蝦不會變老,水母會逆齡,人類卻無法?:24個自然界中青春、衰老與生命期限的科學奧祕》Jellyfish Age Backward: Nature Secret’s to Longevity)推薦序

閱讀全文...

2025年1月2日 星期四

為什麼我們是五分之四的灰熊?






後疫情時代,環境和政治局勢不斷惡化。我越來越不樂觀,甚至懷疑有生之年是否會見證到人類的末日?

全球氣候變遷,頻繁地引發極端氣象事件:熱浪、乾旱和洪水不僅威脅農業生產,還破壞自然生態系統。這一切根源,在於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造成地球氣溫不斷上升。同時,非法砍伐熱帶雨林的問題依然泛濫。雨林是地球重要的碳吸收體,卻因遭大量砍伐失去儲碳量,更加劇氣候變遷,也導致許多動植物失去棲地,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而全球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許多地區面臨用水危機,引發更廣泛的社會和政治衝突。

我們與其他物種的相似處多於相異處

查德維克(Douglas Chadwick)在《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拯救我們的自然新觀點》Four Fifths a Grizzly: A New Perspective on Nature that Just Might Save Us All)傳達一項重要訊息:想要在這顆美麗的星球上扭轉當前的危機,我們必須了解不同生物的相似之處,而非糾結相對微小的差異。這本書以他對野生動物和自然界的觀察與理解為基礎,強調人類和其他生物之間的緊密連結。








查德維克是《國家地理》長期合作的撰稿作家,曾在美國蒙大拿冰河國家公園觀察石山羊,也常在北美西部和灰熊對峙,近5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投身於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史的研究,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他與多個保育團體合作,致力於保護瀕危物種及其棲地,深知生態系的相互聯繫。

查德維克擁有動物學和野生生物學位,他的冒險故事始於兒時用舊式顯微鏡,觀察微觀世界的那份感動,最終轉變成他對自然的熱愛。他強調,所有生命都屬於相互連結的自然系統,自然從未與我們分離。這種聯繫引導我們認識到更偉大的自我。

這本書不僅為田野冒險故事,更是一部生物學和遺傳學的指南。查德維克在13個章節裡展現他豐富的生物學知識:無論是微觀水熊,或與灰熊的近距離接觸,都附有精美的照片。他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呈現科學知識,讓人倍感親切。身為一名生物學家,他特別喜愛灰熊,並強調灰熊教會了他如何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謙卑和尊重。

《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這本書,指出我們與其他生物的共同點多過差異性:無論是在基因、表現,還是生態系中的角色,人類與這個星球上的其他生物都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人類對地球的影響已經無法忽視,現在必須「發出聲音」:我們改變對待自然的方式,否則會付出沉重代價。

為何我們體內擁有比細胞數還多的微生物

人類與灰熊在基因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並不意外。我們有相同的分子工具來調節細胞代謝、抵抗病原體等基本生理功能。我們每個人約有2萬2000~2萬5000個基因,但我們和黑猩猩有97%基因相同,和狒狒有90%以上的基因是重疊,甚至我們與產卵的鴨嘴獸也有82%、鳥類如雞和人類的有60%、果蠅及蜜蜂有40%、烘焙酵母菌則有18%,以及細菌約有7%的基因相同。與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中有84%能在斑馬魚中找到。從以上這些共同點,反應了我們與其他生物的關係有多深厚。他把好奇心也延伸到微生物領域。他談到,我們身體內的微生物群系包括數萬億的細菌、古細菌、原生動物和單細胞真菌,它們的數量超過人類細胞數。這些微小的生物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例如我們體內的粒線體(為細胞的小型動力工廠)本質上是經過改造的古代細菌。

查德維克強調,我們與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構成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我們除了是人類,更是由無數其他生物組成的複合體。我們的健康和未來與這些生物的命運密不可分,他指出,我們不僅是共生體,而且是共生體的共生體。他認為,理解這些生物的相互依賴性,對我們的健康和心理平衡非常重要。他強調,即使是頻率較少的與自然定期接觸,也能明顯促進身體健康和延年益壽。因此,查德維克也鼓勵我們透過走進大自然,增強對這些聯繫的理解。

這是如此簡單的道理,但現實中我們的行為卻表現出相反的態度。我們自認有特殊的優越感,甚至認為自然法則對我們無效。地球似乎是為我們而存在,所以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砍伐森林、摧毀珊瑚礁,甚至讓其他物種走向滅絕。然而,查德維克提醒我們,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我們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是地球的一份子,我們需要清醒地認知這點,因為這也符合我們自身的利益。

持續保持與自然的聯繫,有助於改善人類生活

書中提到的美國黃石公園到加拿大育空地區的保護計畫(Y2Y)是保育工作的成功案例。這項計畫在美國懷俄明州到加拿大育空地區創建一個連續且生機勃勃的生態區。查德維克的家位於蒙大拿州的懷特菲什(Whitefish),就位在這項計畫的生態區內。他強調,要讓這樣的計畫成功,我們必須採取真正的保護並保持與自然的聯繫,這不僅豐富人類生活品質,也支持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此外,書中也提到人口增長對自然的影響。他指出,地球上野生動物數量已經減少了七成,許多大型草食動物和肉食動物面臨滅絕危機。他認為,人類對資源的需求雖然是自然現象,但如果不加以控制,會對我們自身和其他生物造成嚴重的後果。

與許多厭惡人類而投身荒野研究野生動物的田野生物學家不同的是,查德維克無意貶低或批評人類。他認為,我們與其他物種的相似性並非削弱我們的地位,反而會使我們更加超越人類。他對於人類抱有希望,認為我們特殊的天賦,可以夢想未知的世界,嘗試新事物並成功適應不同的環境。他強調,激發希望和改革的最佳方式,是鼓勵人們保持對自然的迷戀和相互依存。他呼籲我們加深這種關聯,因為這能讓我們在不穩定的時代,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這本科學著作,啟發我們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查德維克以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他對自然的深厚感情,鼓勵每個人去保護共同的家園。雖然,我讀完後,並不見得就變得樂觀,但至少覺得這世界還是可愛的。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4年第271期9月號】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