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我們需要擔心科學霸權嗎?

這一篇要先說歷史了,因為這些文章已成了一系列,說不定再多幾篇,就會有懶人包出現了XD

我先針對王大師幾篇文章 〈TED死都不想讓你看的兩個演講!〉〈大演化(生物篇)--《Rupert Sheldrake之型態場域論》〉〈 大演化(意識篇)〉,寫了兩篇文章〈TED死都不該讓你看的兩個演講?〉〈為何倡導偽科學是犯賤?〉,在泛科學得到洪靖大大一篇很棒的文章〈TED 到底該不該讓你/妳看那兩個演講?〉的回應,我接著再寫一篇文〈為什麼那兩個TEDx演講最好寫成科幻小說?〉回應洪靖大大。感謝王大師心胸寬大地把我的幾篇文章分享在他的臉書粉絲頁,並且也寫了篇回應〈他 X 的,管他 TED 要你看什麼!〉。根據我和王大師的文章,洪靖大大又寫了篇文章〈「TED 不讓你/妳看的兩個演講」到底在爭議什麼?兼論 TED 的社會位置〉來回應。

從上述文章的點閱率來看,正如洪靖大大說的「當哲學家越來越多、讀者就越來越少。」似乎是過度使用科學哲學的術語和觀念,讀者就愈不容易吸收。因此,洪靖大大在〈「TED 不讓你/妳看的兩個演講」到底在爭議什麼?兼論 TED 的社會位置〉也減少了哲學術語和觀念的使用。原本我沒有急切地要回覆,因為前幾天很忙碌,不過沉澱了幾天也心癢癢了,想說之前有些網友和朋友的批評也還沒回應,而且也有不少朋友提起和問及,想說就趁颱風假鬆口氣時來寫這篇文章吧。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首先,洪靖大大在〈「TED 不讓你/妳看的兩個演講」到底在爭議什麼?兼論 TED 的社會位置〉主要是在探討TED的社會地位,他的觀點我大多同意,所以這篇文章雖然有點算是回應他,不過主要內容卻和那篇文章主旨比較無關,而是在回應網友和朋友的質疑,因為我那幾篇文章,尤其是那篇通俗化的〈為何倡導偽科學是犯賤?〉引起臉書上僵持不下的爭論和好幾天的私訊轟炸,質疑我憑啥用科學霸權的態度攻擊人家。加上各處的留言的質疑,在這裡我最主要要討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需要擔心科學霸權嗎?

對於這個簡單的問題,我的答案是,我們不太需要擔心所謂的科學霸權,可是我們也要擔心科學霸權。哇塞,這不是說了等於沒有說嗎?請耐心看我的討論,以下不談科學哲學了。

科學作為人類認識自然最有效的系統,在人類文明中運作了百餘年了,當然不可能把錯綜複雜的狀況用一個簡單的答案帶過,弄得好像是在中小學課堂背答案去應付考試。凡事有利就會有弊,水可行舟、亦可逆舟。

首先,為何我們不必太過擔心科學霸權呢?先從科學界裡談起,有網友質疑對「另類理論」的打壓,不正是活脫脫的主流科學霸權的心態嗎?相信我,我們每個科學家都想挑戰主流科學!而且這種意圖,在科研經費的萎縮下,因為生存不易而愈來愈明目張膽。有國外學者告訴我,頂尖的《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近年收到愈來愈大量的投稿,由於競爭激烈,有九成投稿,編輯只看了摘要,就決定退稿不送審了!而送審的論文稿子,只有接近三分之一會被接受!也就是說,膽敢投稿《自然》和《科學》的學術論文,只有約3%會刊登上去!想搞陰謀論嗎?有97%投稿的學術論文供您玩!

為何大家還要狂投《自然》和《科學》?為了就是在主流科學中有所突破,發現人家沒有發現的,或許佐證人家難以佐證的!更好的是,不僅刊登上《自然》和《科學》,還能被寫進教科書,甚至改寫教科書!絕頂聰明的科學家,一生的夢想就是揚名立萬!最最最好的,是創立新理論,把舊理論摧毀,建立自己的帝國!諾貝爾獎得主,您記得幾位?物理學家最出名的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他是諾貝爾獎得主,可是他是超越諾貝爾獎的,因為他的相對論,打破了古典力學,開創了人類對時空的全新認識!


Neurorexia


有這麼多絕頂聰明的科學家想要創立新理論,那為何主流科學卻貌似保守?因為大家都想有大突破,可是科學不是你智商爆錶,就能隨便你任意玩啊!你得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苦心學習他們的理論,才能在他們的理論上找到弱點,而且你提出的新理論還得經過成千上萬個科學家驗證哦!而事實上,大多數頂尖科學家能找到的弱點都有限了,像以我熟悉的演化生物學來說,只要有人找到達爾文演化論的一點小弱點,或者找到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1809-1882)還沒提到的,就夠吹噓一輩子了,更何況是把即有的理論整個重寫或甚至推翻!說最近的上帝粒子實驗吧,物理學家就告訴我們,上帝粒子在實驗室被找到了,是一則喜,也是一則憂!喜的是希格斯的理論站得住腳,通過極高難度實驗的考驗,憂的是玩粒子物理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又可以去洗洗睡了XD 推翻希格斯理論的機會又沒了!(請參見〈該死的上帝粒子〉

所以,在科學界激烈的競爭下,根本不需要擔心挑戰者會太少。科學家的訓練過程是要對數據和理論充滿批判性的,不是高人不出手,是因為還沒有充分的證據,或者足夠嚴謹的理論。舉個實例,當初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E. Lovelock,1919-) 於1972年提出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假定生物圈是自我調節的實體,具有能力通過控制化學和物理環境保持我們的地球健康。在他的假說中,地球被視為一個「超級生物體」(superorganism) [1]。 主流科學家主要以其不夠嚴密為由堅決拒絕接受。可是在1981年,洛夫洛克創造出電腦模擬的反射或吸收太陽輻射的白色或黑色雛菊世界。由於雛菊的數量隨著普遍的表面溫度變化而相對改變,因此雛菊群維持全球氣溫均衡 [2],後來也在愈來愈多證據的出現,以及預測力愈來愈強後,才被越來越多科學家接受 [3-4],而洛夫洛克也根據新證據而修正了其假說 [5]。這才是一個正常的科學進展過程!

要挑戰,就要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不是以寫科幻小說的心力就可以交差!不少網友不是科學界人士,那我用一個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方式來解釋,為何那兩個演講裡的理論,會被當作「偽科學」。請問,您可以接受一個所謂的歷史學家,把梁羽生、金庸、古龍、黃易、上官鼎等等的武俠小說裡的情節來當作史實,然後上TED吹牛嗎?你能夠接受該歷史學家被質疑後,還出來說什麼:「你真的懂真相嗎?」、「你怎麼知道我說的不是真的?」、「你怎麼知道十年、廿年、卅年、卌年後沒有新證據說我用的武俠小說情節不是史實?」。請問你能夠接受這樣的說法嗎?


Ms.Corewyn's Homework and Assignment Blog


如果你可以接受,我再打個比方。有朋友問道,如果那兩位講者,不是要唬弄人家,而是打從心裡相信自己的理論,那就不「犯賤」了嗎?我的回答是,主流科學當然可以挑戰,可是請以科學的方法、精神和邏輯來來挑戰!舉個大家最近剛瘋過的巴西世界盃吧?假設有位足球員,有場比賽他進了一球,可是手碰觸過球,裁判判無效,他去跟裁判吵說,憑什麼判那球無效?裁判有比他會踢球嗎?他那麼熱愛足球,怎麼判他進的球無效?人家老美的足球(Football)也不僅可以用手碰球,還能用手玩球,憑什麼FIFA(國際足球聯合會)不准?那個判決是FIFA霸權!請問,你能接受這說法嗎?即使他打從心頭認為自己是對的,為那球員就不犯規,就不犯賤嗎?當然,如果有人說,什麼都可以打破!什麼都該接受!那也不必來找我吵了,因為憑啥我的說法就不能接受了?只是看不順眼嗎?

綜合以上幾點,從科學這個人類認識自然的系統之判批性,以及自我修正能力來看,我們其實不必過度擔心所謂的科學霸權,除非是自廢武功,把科學的方法、精神和邏輯自宮掉,才需要擔心科學霸權,待會我會討論。當然有人也會批評說,不是有學閥在打擊異己嗎?只要和大佬講反調,求職、升等、發論文和申請計畫不是會受阻嗎?這不算霸權嗎?是,算是霸權,不過這種情況僅侷限在科學界嗎?在人文、社會科學、藝術界就沒有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政治黑暗到處皆有,這種狀況很可惡,可是並非科學界的專利。玩科學,畢竟還是要拿得出能實證的東西,學閥有天還是會過氣,被長江後浪推前浪。

接下來,我要來談談為何其實要擔心科學霸權?我們把問題放大到社會層面,回到上一段提到的,如果任由偽科學泛濫,就真的要擔心科學霸權了。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偽科學放棄了科學的方法、精神和邏輯,是欲練神功、引刀自宮!走火入魔了!因此,偽科學就能暢所欲言,什麼問題都能碰觸,什麼正理、歪理都當有理!當什麼理論該被接受,都可以上TED這個有社會影響力的平台,還不能因為有事實的出入而下架時,我們無法去檢驗,也不被允許去質疑、批判和挑戰的時候,那到底什麼才是霸權啊?

有朋友批評我說,不該限制科學能碰觸的議題,也就是反對「如果不相信科學,或者不認同科學,就不該碰觸科學的領域,更不該利用科學來招謠撞騙!很多領域是科學不會碰觸的,如玄學、靈學、神學、神秘主義等等……」,可是同時又要我承認科學的極限,所以不該去批評人家是「偽科學」,甚至建議人家該寫科幻小說。一方面提出科學的限制,一方面反對科學的侷限,這不是矛盾,那什麼才是矛盾?所以不要讓科學成為霸權,請先挑戰偽科學!

除了偽科學,科學本身會不會有問題?當然有,科學有一大問題,就是化約主義(Reductionism)!化約,是必要之惡,只要我們瞭解這問題,科學造成的傷害就有限。我們必須化約,因為一來才能得出能夠理解的因果關係,實驗上也必須控制變數才能操作。在實務上,我們甚至還用能否化約得夠好,來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科學實驗的關鍵技巧。

化約主義確實造成了一些問題,舉兩個例子好了。一是, 麥可.波倫在(Michael Pollan)在《食物無罪:揭穿營養學神話,找回吃的樂趣!》In Defense of Food: An Eater’s Manifesto)中批評的「營養主義」,就是把食物的優劣化約成其營養成份,而忽略我們在餐桌上吃的,是食物的整體,而非科學家化約而成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他命、礦物質而已!(請參見〈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上)〉〈我們到底要吃什麼?(下)〉)另一個例子,是《華爾街的物理學》The Physics of Wall Street)提到的,華爾街投機家,把物理模型拿來當寶去大肆投機,而忽略了簡化的模型和現實世界的差異,更忽略了一堆投資銀行都運用相似的模型來做預測,在災難到來時的兵敗如山倒!(請參見〈華爾街的物理學家〉

再來,科學研究和現實世界當然會有差距,只要不過度衍伸,或者過份誇大,我們還是能藉由愈來愈多的研究,以及越來越強大的電腦和儀器,來研究愈來愈複雜的問題,來越來越接進對真實世界的理解。統計學者也一直在研發新方法來解決多變數分析的問題等等。所以,化約主義會是個問題,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解的話,可是這個問題也要靠科學的進展來慢慢解決。


Funny Junk


過度倡導科學,還有吹噓科學,還有崇拜科學,會造成的一大問題是,讓人以為無法實證的東西都不真實,以為摸不著、看不見的東西,無法被科學理論描述的東西都不存在,以為無法量化的東西也不重要,使用人失去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父母對兒女的愛能用科學實證嗎?該用科學實證嗎?科學能夠描述人在愛人時的神經反應,以及荷爾蒙變化,可是這是愛的全部嗎?科學可以告訴你要怎麼上月球,甚至火星,可是科學無法教你要如何愛人,也無法教你如何成家立業,以及無法教你如何維持美好婚姻和教養下一代,更無法指導你如何面對生、老、病、死,還有如何活出人生的意義,並且生活過得充實、愉快!

這些對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物,反而是教育裡頭最受忽視的!因為我們以為科學比較有用,而文史哲是比較沒有用的!可是這些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要如何美滿,只能靠人文和藝術的素養和修練來達成。這點可以參考彭明輝老師的《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還有透過偉大的宗教家、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的經典名著給我們答案!

最後總結,科學作為人類認識自然最有效的系統,科學確實解決了人類許多重大問題,今年讓我們在物質生活上比過去成千上萬年的人類更富足的科技,就是建築在科學的基礎上的。科學不是人類問題的唯一解方,可是卻是一個在一定範圍內有效的解方。科學當然不是完美無瑕的,這世界上也不存在完美無瑕的事物。科學的方法、精神和邏輯,是有一些問題存在,可是您找得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嗎?


Plain Language Science


參考文獻:

1. Lovelock, J.E. (1 August 1972). "Gaia as seen through the atmospher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67) (Elsevier) 6 (8): 579–580. doi:10.1016/0004-6981(72)90076-5
2. Watson, A.J.; Lovelock, J.E (1983). "Biological homeostasis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the parable of Daisyworld". Tellus 35B (4): 286–9. Bibcode:1983TellB..35..284W. doi:10.1111/j.1600-0889.1983.tb00031.x
3. J. E. Lovelock (1990). "Hands up for the Gaia hypothesis". Nature 344 (6262): 100–2. Bibcode:1990Natur.344..100L. doi:10.1038/344100a0.
4. Volk, Tyler (2003). Gaia's Body: Toward a Physiology of Earth.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ISBN 0-262-72042-6.
5. Lovelock, James. The Vanishing Face of Gaia. Basic Books, 2009, p. 255. ISBN 978-0-465-01549-8

26 則留言:

phantoms 提到...

不科學的問題的確是應該受到該有的檢視與評價,但評價有很多種方式:o

比如,「這說法OO處不符合目前主流共識,因為XXX」、「這說法頂多只能視為假說,因為作者提出的證據在科學上仍不到可被承認的地步」、「這OO說法定義不清,科學上無法接受」……

但很多批評則是諸如「錯誤百出,不值一哂」、「胡言亂語、毫無邏輯」、「造假欺騙、誤導大眾」......這恐怕就有待商榷了......

畢竟,如不先預設符合主流科學=正確、不符合主流科學=錯誤,不先預設符合科學思路=有邏輯、不符合科學思路=胡言亂語,不先預設符合科學觀點=實話、不符合科學觀點=造假,要如何產生這種評論呢?

而這些預設,不正是為人反感的「科學至上觀」或「科學霸權」嗎?

為什麼很多人跳出來反對科學霸權?我想,或許不僅僅是因為兩則影片「被批評」,也是因為不少批評者的言行赤裸裸地暴露出某種預設和心態吧?

爭議的兩則演講,有些人看到兩則演講含有不錯的 ideas worth spreading,有些人則看到它們不科學與論述不周。也許我們看事情能夠再全面一點?我看到 ideas 很好、我深入去研究它,但我也同時注意到說者不恰當的呈現方式與問題態度;我看到作者的言行不符合科學精神、論述不符合科學方法、證據不滿足科學要求,但我也注意到那些有創見、值得稱道的 ideas。

如果大家都這樣對待問題、對待人事物,也許雙方的歧見就不會那麼大了吧~ :b

Gene Ng 提到...

他們可以找對他們的ideas有興趣的團體合作啊,我沒有說要禁止他們的言論哦!

TED作為有社會公信力的組織,有篩選本來就正常的,我可以寫一篇論文直接公佈在網頁上讓大家公審,可是如果我要投稿學術期刊,難道我不應該要先符合該期刊之標準嗎?同理,他們可以自己錄影再放到YouTube上啊,YouTube的政策和標準沒有會要他們的演講下架啊。

phantoms 提到...

嗯...我主要想說的是,TED篩選不一定就是科學霸權,如果有人主張篩選掉不符主流科學的言論就是科學霸權,我不支持;但反過來說,也不一定就和科學霸權沒關係,如果有人主張篩選掉不符主流科學的言論天經地義、和科學霸權毫無關係,我也不支持。

因為,科學霸權的疑慮主要在於人們對非科學、非主流言論的價值評論、態度與容忍度,應該要看整個篩選過程、依據、以及人們對此的看法,來討論我們要不要擔憂科學霸權會比較有意義。

就此事件而言,我個人看到支持TED篩掉的觀點並沒有明顯逾越就事論事的範疇,反倒很多主張小心科學霸權的人展露了某種「篩掉不符主流科學的言論就是科學霸權」的態度,我個人是不怎麼支持後者的。

突然想到,如果彭教授上TED講經濟、哲學、核能...Gene大應該同意彭教授很多ideas的確是worth spreading,然而他的論述從科學、哲學學術上來看往往站不太住腳,如果彭教授被專業人士踢,Gene覺得TED應不應該下架他的言論呢?

Simon LIao 提到...

我的疑問是,TED是具有社會公信力的組織?Says who?然後,TED是科學期刊?有人在Publication時會cite TED的演講當作reference?TED發表的東西有經過什麼樣的peer review?我們需要用等同Science、Nature、Cell的標準來看TED?

TED算是某種媒體平台,它要篩選發表的內容這當然沒有問題。同樣的,任何人對事物或是觀點具有立場,或者要捍衛某種價值觀或是觀點也沒有問題,這一串討論下來我個人覺得有問題的地方,在於過度貶抑與自己不同的觀點,直接認定那些是沒有價值的。也就因為是這樣,才會 讓人有霸權的感覺吧。

Gene Ng 提到...

@Phantoms:

關於經濟、哲學、核能,我是這樣看的,談哲學,當然沒有所謂的標準正確的哲學理念等等,可是如果受邀去談哲學,然後脫稿說自己新創了一個新興宗教,神力比所有傳統宗教都還強呢?

談經濟,經濟學本來就一堆意識形態沒關係,可是主講者明顯偽造經濟數據,就只是為了符合自己的理論呢?談核能也一樣。

還有,妳說彭老師論述從科學、哲學學術上來看往往站不太住腳,有誤導性的。彭老師被哲學系學生批評的,不是他的哲學論述,而是他對分析哲學的批評,並非他自己依據的存在主義哲學本身,這個要搞清楚。而核能,則是有些小錯誤,說科學上站不住腳,也太超過了。

Gene Ng 提到...

@Simon LIao:

關於TED該不該篩選,洪靖大大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不再贅述:http://philotech1982.blogspot.tw/2014/07/ted-and-kuhn-and-science.html

我只想說,不是學術期刊就不能有篩選了嗎?媒體平台就不能有篩選標準了嗎?例如泛科學難道就不能有自己的標準了嗎?

我有兩篇文章被泛科學編輯決定下架,可是還留在我部落格,只要他們給的理由合理,我也不認為他們有迫害我的言論自由。除非他們認為它們也要從我部落格刪除,那就另當別論了。

泛科學也對偽科學批評不餘餘力,請問他們那算是霸權嗎?

還有,如果有所謂的歷史學家,把武俠小說的內容都當作史實來上TED,你不認為他胡來嗎?有價值觀判斷,就一定是霸權了嗎?我除了寫文章,我還能有什麼實際權力打壓他們的理論了嗎?霸權這個字,並不是因為立場明確就成立的哦!

phantoms 提到...

哲學部分,我以為使用(誤解的)存在主義來批評人,本身就算是哲學論述,因為哲學觀便是一種哲學,彭教授被批評的也不只存在主義,還包括比如原典、倫理學經濟學。至於「受邀去談哲學,然後脫稿說自己新創了一個新興宗教,神力比所有傳統宗教都還強」,抱歉,我實在看不明白這影射什麼具體情況。

經濟學部分,彭教授被專業人士批評的,主要不是意識形態(而且意識形態本來就不是經濟學的一部分),而是他對諸多經濟學理論的誤解、術語的錯用,最著名的例子大概是與分析師的論戰了,這樣亂用經濟學論述,如果拿生化學科來類比,和負離子、能量水、酸性體質、大地母靈還有什麼不同呢?

核能部分,我個人也不喜歡某些人對他部分言論的曲解、放大檢視和挑小瑕疵,不過去掉這些部分,他的論述被挑出的幾個瑕疵我看來算是很大的,已經足以顛覆幾個主要結論(至少在拿出有效新證據翻盤以前),這樣要繼續堅稱「結論不變」似乎已經有點 fixed ideas 的味道了?

Gene Ng 提到...

謝妳澄清的這麼多。我要說的是,請問他是在TED還是TEDx說過這些嗎?哲學的部分,他說是公視找他,他沒上公視,後來心癢才在部落格上寫這些文章(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2/1_25.html)。我不是說了嗎,人家寫在部落格,妳愛怎麼批評,是你們家的事。他沒上TED、TEDx和公視發表這些言論,人家有言論自由。我也說過了,如果那兩個演講是在部落格和YouTube上,我才懶得理。

其他的不說了,分析師的那篇文章(http://readandanalyse.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5.html),也和學經濟的朋友討論過,彭老師和分析師從頭到尾都沒有交集,因為對「補貼」的定義認定的根本不同,妳怎麼能就一家之言就說彭老師在學理上就是錯的?

Gene Ng 提到...

關於經濟學,我不自己多說,我翻幾本歐美最受歡迎的經濟學課本給妳看,妳就會知道妳引用的文章以偏概全了:

Jack Hirshleifer, Amihai Glazer , David Hirshleifer. Pri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Decisions, Markets, and Inform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edition (September 12, 2005): pg. 20-21:

「In its scientific aspect economics is strictly positive. It answers questions such as “Is
this theory (explanation) really true of the actual world?” But economics also has a
normative aspect, dealing with questions such as “Should this policy be adopted?”
Given an objective, economists can use their knowledge of “what is true” to analyze the
problem and suggest ways of achieving “what ought to be done.”
Adam Smith had in part a normative purpose in writing The Wealth of Nations. He
opposed the then politically dominant mercantilists,10 favoring instead the policy he
called “natural liberty” – free trade among nations, and laissez faire within. This book
is less concerned with normative issu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an with positive
matters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Looking at the positive aspect, Adam Smith’s even
more fundamental thesis was that the economy follows objectively determinable laws.
In early times, some people thought the planets were pushed in their courses by angels.
Newton showed how the principle of gravity explains planetary motions. Similarly, to
explain the universe of economic behavior, Smith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the market
system as a mechanism, driven by the self-interest of participants, yet integrated so that
each is led to serve the desires of other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ositive and normative analysis sheds new light upon the
question raised earlier about disagreementamongeconomists. Economistsmay disagree
on policy issues because they seek different normative goals. One might be more concerned
with social equality, another with individual freedom. Even complet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will not resolve such philosophical conflicts. But often disagreement
among economists is over means rather than goals: not over what to do, but how to do
it. Scientific progress in positive economics will, over time, tend to eliminate this source
of disagreement.」


Gene Ng 提到...

還有

ROBERT H. FRANK, BEN S. BERNANKE.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McGraw-Hill/Irwin; 5 edition (February 13, 2012). pg. 15:

「The examples discussed in the preceding section make the point that people sometimes
choose irrationally. We must stress that our purpose in discussing these examples
was not to suggest that people generally make irrational choices. On the
contrary, most people appear to choose sensibly most of the time, especially when
their decisions are important or familiar ones. The economist’s focus on rational
choice thus offers not only useful advice about making better decisions, but also a
basis for predicting and explaining human behavior. We used the cost-benefit approach
in this way when discussing how rising faculty salaries have led to larger
class sizes. And as we will see, similar reasoning helps to explain human behavior
in virtually every other domain.
The Cost-Benefit Principle is an example of a normative economic principle,
one that provides guidance about how we should behave.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Cost-Benefit Principle, we should ignore sunk costs when making decisions
about the future. As our discussion of the various decision pitfalls makes clear,
however, the Cost-Benefit Principle is not always a positive, or descriptive, economic
principle, one that describes how we actually will behave. As we saw, the
Cost-Benefit Principle can be tricky to implement, and people sometimes fail to
heed its prescriptions.」


Gene Ng 提到...

還有

N. Gregory Mankiw. Essentials of Economics. Cengage Learning; 6 edition (February 9, 2011). pg. 30-31:

「To help clarify the two roles that economists play, let’s examine the use of language.
Because scientists and policy advisers have different goals, they use language
in different ways.
For example, suppose that two people are discussing minimum-wage laws.
Here are two statements you might hear:
Polly: Minimum-wage laws cause unemployment.
Norm: The government should raise the minimum wage.
Ignoring for now whether you agree with these statements, notice that Polly
and Norm differ in what they are trying to do. Polly is speaking like a scientist:
She is making a claim about how the world works. Norm is speaking like a policy
adviser: He is making a claim about how he would like to change the world.
In general, statements about the world come in two types. One type, such as
Polly’s, is positive.
how the world is Normative
statements are prescriptive. They make a claim about how the world ought to be.
A key difference between positive and normative statements is how we judge
their validity. We can, in principle, confirm or refute positive statements by examining
evidence. An economist might evaluate Polly’s statement by analyzing data
on changes in minimum wages and changes in unemployment over time. By
contrast, evaluating normative statements involves values as well as facts. Norm’s
statement cannot be judged using data alone. Deciding what is good or bad policy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science. It also involves our views on ethics, religion,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Positive and normative statements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but they are
often intertwined in a person’s set of beliefs. In particular, positive views about
how the world works affect normative views about what policies are desirable.
Polly’s claim that the minimum wage causes unemployment, if true, might lead
her to reject Norm’s conclusion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raise the minimum
wage. Yet normative conclusions cannot come from positive analysis alone; they
involve value judgments as well.
As you study economics, keep in mi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ositive and
normative statements because it will help you stay focused on the task at hand.
Much of economics is positive: It just tries to explain how the economy works. Yet
those who use economics often have normative goals: They want to learn how to
improve the economy. When you hear economists making normative statements,
you know they are speaking not as scientists but as policy advisers.」


phantoms 提到...

沒有,這就是個假設性問題:如果彭教授那些內容搬上TED,被一群經濟學、哲學、核工的專家批評「不符合主流科學/哲學論述」、理論誤解、術語錯用、定義不明、自創理論、etc,然後TED把它下架,Gene覺得這樣OK嗎?在那種情況下,Gene完全不會有「科學霸權」的擔憂嗎?

Gene Ng 提到...

就經濟學,我引用的幾本歐美最愛歡迎的教科書就說了,經濟學有包含價值觀判斷,妳攻擊的部分成立,那也請這幾本教科書先下架!我也說過了,如果偽造經濟數據,就該下架,可是不能用價值觀來要求演講下架,因為經濟學本身包含了「規範」(normative)的部分(教科書說的)。

哲學的話,去問哲學家們(可以去各大學哲學系調查),如果他們認為同樣的內容不符哲學學術標準需要下架,我沒意見。

核能方面,楊斯培醫師在TEDxTaipei的演講,我看到一堆批評,可是還沒有看到有要求下架的,有的話請找給我(用理性分析的,起哄的不算)。如果擁核方覺得還可以理性討論,妳的假設就太超過了。有更清楚雙方爭議的可以補充。

phantoms 提到...

彭教授談經濟被專業人士批評的,主要並不是意識形態,而是理論誤解、術語錯用、定義不明、自創理論等等,用這下理由要求下架OK不OK呢?

Gene Ng 提到...

妳所謂的專業人士多半是部落客吧?對有些部落客而言,大學和中研院也有很多教授和研究員理論誤解、術語錯用、定義不明、自創理論,需要我找給妳看嗎?

phantoms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Gene Ng 提到...

我真的不明白妳拿這個跟我辯什麼,我前頭說過了,我連自己的文章泛科學被下架,我都欣然接受,也沒有攻擊人家科學霸權了,如果其他人的文章和演講被放到媒體平台,後來經過理性討論後,媒體平台尊重專業意見決定下架,我會去靠北控訴人家霸權嗎?

phantoms 提到...

言下之意是那些批評只是少數個例,果真把彭的說法拿給經濟學家評論,Gene相信不致於被大多數主流學界專家認為有(理論誤解、術語錯用、定義不明、自創理論等非屬價值觀的)問題,是嗎?

Gene Ng 提到...

妳說的,我早就談過了(http://skygene.blogspot.tw/2013/05/is-it-economy-stupid.html):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提出典範說的科學哲學大師孔恩 (Thomas Kuhn,1922-1996),原本是物理學家,他有次跑錯會場進到經濟學的研討會,發現經濟學家居然還為基本問題吵架,就改行去研究為何自然科學家不會為基本問題吵架(孔恩的理論可以參見〈全球變暖說真的是聳人聽聞嗎?〉)。元毓拿屬於自然科家的牛頓力學來說嘴,表示他沒搞清楚經濟學和自然科學在本質上的差異!

為什麼經濟學家們為政策制定者提出的意見通常是衝突的?基本原因有兩個,一來在世界是如何運行問題上存在多種實證性理論,經濟學家們互相難以說服對方;二來,經濟學家們的價值觀可能不同,因此對於應該實施什麼樣的政策這類規範性問題看法不一。

在歐美有超過百人就因分析經濟學大師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的經典之作《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而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持左右派論點的都有,論點互相矛盾的都有,每個人都說自己最懂凱因斯,結果應該根本沒人真的懂凱因斯才是吧。連一位大師都沒人搞懂了,天下有完全懂經濟學的人?」

再來看洪靖大大寫的(http://philotech1982.blogspot.tw/2014/07/ted-and-kuhn-and-science.html):

「孔恩的科學哲學始於科學歷史。整個典範理論其實是在「描述」過去科學的發展狀況。問題在於、這個描述能不能變成準則,用來規定科學應該如何發展?有的人認為可以,有的人認為不行。認為可以的人,通常看到的是典範作為助力的面向;認為不可以的人,看到的則是典範作為阻力的作用。這就是早期孔恩著作在社會科學領域掀起的波瀾:一派認為正是因為社會科學沒有典範(或多典範併行),所以沒有辦法累積案例、發現異例、然後科學革命,反而都把時間和經歷花在爭論哪個理論比較好,導致社會科學不如自然科學那麼進步,所以這派人大力倡導訂立社會科學的典範,讓大家都在這個典範下工作;另一派則認為,沒有單一典範正是社會科學的長處所在,因為典範其實正在壓抑和框限研究創意與理論創生,對於這派人而言,自然科學是一種權力的展現,它規定人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所以社會科學最好各自為政,不要「典範化」比較好。對於支持常態科學的人來說,典範理論是科學如何成功以及變得更成功的教戰守則;對於反對常態科學的人而言,典範理論則是戳破科學作為理性事業的歷史明證。

這或許就是孔恩典範理論大受歡迎的原因:每個人都可以在孔恩的觀點裡找到他/她想看到和使用的論點。孔恩學說的曖昧和尷尬,在這個事件中最為清楚:孔恩在 1980 年代拿下(當年)非常強調「社會建構論」──科學裡面沒有真理,而是充滿社會原因──的美國 STS 的年度大獎,但孔恩卻在致詞的時候指稱社會建構論「解構到發狂」、根本走得太遠了。社會學家/哲學家 Steve Fuller 寫了關於孔恩數本著作,認為孔恩的成功正是因為他「一直很模糊」,從來不講清楚到他到底認為科學應該如何發展。Fuller 批評,相較於 Karl Popper,孔恩對自己的理論簡直就是不負責任(見〈孔恩vs.波普︰爭奪科學之魂〉)。當人問起孔恩「您是認為科學應該依照典範學說來發展嗎?」,他會回答「典範理論只是在說明科學在歷史上的發展模式」;但當你問「所以科學發展可以不需要典範嗎?」,孔恩大概又會說「正是因為有典範所以科學這麼成功。」確實很模糊,但很成功。留下來的問題仍是:科學需不需要典範?能不能說過去有典範(實際如何),所以未來也要有典範(應該如何)?」


所以理論誤解(只要是觀點對立的,都認為對方誤解)、術語錯用(應該說不精確)、定義不明(人文和社會學科本來就有這個問題)、自創理論(這算啥問題?在人文和社科,自創理論的多的是),是人文和社科的特色吧,我只能這麼說。妳拿人文(哲學)和社科(經濟學)來跟我說嘴,似乎搞不清楚這些學科本質上的差異,科學哲學我已不想再多談了,因為我該說的早就說完了,自己讀去吧,多謝。

phantoms 提到...

嗯嗯,我大致瞭解了,謝謝Gene的認真回答~~e

Gene Ng 提到...

多謝妳來提問,在明早還要報告實驗進度的壓力下來回應,口氣可能有些不好,請多包涵XD

Simon Liao 提到...

我的留言意見是:
"...我們需要用等同Science、Nature、Cell的標準來看TED?

TED算是某種媒體平台,它要篩選發表的內容這當然沒有問題...."

而您的回應是:
"關於TED該不該篩選,洪靖大大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不再贅述...

我只想說,不是學術期刊就不能有篩選了嗎?媒體平台就不能有篩選標準了嗎?例如泛科學難道就不能有自己的標準了嗎?..."

很顯然的,您並沒有想要回答我的疑問,然而,事實上您也已經回答了。

就這樣吧。Let's agree to disagree.

Gene Ng 提到...

抱歉,可能要冒犯了,「...我們需要用等同Science、Nature、Cell的標準來看TED?」

這個問題,不必回答啊,就算是要求那兩個TEDx演講下架的鄉民,也不會有人降要求啊,所以這種極度過份的要求能算什麼問題?Science、Nature、Cell公認是頂尖期刊的頂級期刊,如果要降要求,那其他期刊怎麼辦啊?

我搞科普十幾年了,沒有啥貢獻也累積了一丁點經濟,要Science、Nature、Cell標準搞科普,也並非不行,作法很簡單,就是只報導Science、Nature、Cell上的發現就行了,不過這並非我們現在想討論的。

TED會被cited嗎?並非沒有,科普作品和人文社科會。對於TED這種網路新興媒體,有先發表再篩選的機制,不能再拿傳統媒體來相提並論。這種新興網路媒體的peer review機制就是透過鄉民,詳情請看這篇文章中的書:http://skygene.blogspot.tw/2014/05/here-comes-everybody.html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請問格主以為李教授的手指識字研究是偽科學嗎?判斷依據是?

Gene Ng 提到...

手指識字研究,很不科學。一來,因為當別人無法再現其實驗時,就說人有情緒,會受影響等等;二來,就算高橋真的能手指識字又如何,那也非常態科學,因為他們沒有具體理論指出,要如何找出有這種特異功能的人,也沒有理論認識如何辦到。

我們再思考一個有趣的問題。目前,世界上有超過20個研究機構或組織提供總計超過一百萬美元的獎金,懸賞任何能夠在控制條件下證明超能力真正存在的案例,但是那些獎金至今沒有被任何人取走。(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rizes_for_evidence_of_the_paranormal)。如果手指識字研究那麼牛,為何不申請那些獎金?為何不讓台灣的科研光榮一下?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