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資訊的歷史、理論、洪流






《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是本很有趣的科學史好書。

《資訊》作者詹姆斯.葛雷易克(James Gleick)的處女作《混沌》(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及普立茲獎決選,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蝴蝶效應」也成了大家啷啷上口的流行用語,《混沌》把一個複雜的科學理論解釋得極為生動有趣,科技驚悚小說之父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為了還趕流行把混沌理論寫進《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裡,雖然劇情顯然不需要用混沌理論來解釋。《混沌》也是天下文化的第一本科普書,是「科學人文」系列的天字一號,開啟了科普書在台灣書市的黃金年代!

葛雷易克後來的作品還有 《理查.費曼:天才的軌跡》(Genius: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Richard Feynman)。 《資訊》是他花了七年時光的力作,榮獲今年 的「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PEN/E. O. Wilson Literary Science Writing Award),這是由美國筆會(PEN American Center)頒發的文學寫作獎項之一,獎金一萬元美金,是由兩次榮獲普利茲獎(Pulitzer Prize)的哈佛演化生物學家E·O·威爾遜(E. O. Wilson)、好萊塢名星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以及E·O·威爾遜生物多樣性基金會(E. O. Wilson Biodiversity Foundation)創辦的。此獎項的目的是鼓勵如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和詹姆斯·華生(James D. Watson)的《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故事》(The Double Helix: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之類,向大眾介紹科學並且深具影響力的科普作品。

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第一屆得主是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的《萬病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請參見〈癌症的人性傳記-萬病之王〉),第二屆得主就是《資訊》,第三屆得主是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的《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Subliminal: 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請參見〈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嗎?〉)。這些不可多得的科普好書都有繁體中譯本。

除此之外,《資訊》還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學書獎(Royal Society Winton Prize for Science Books)和《時代》(Time)雜誌年度最佳好書,並入圍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決選名單。《資訊》的第一章就非常引人入勝,描述非洲人居然可以用鼓聲來傳話,擊鼓就能像說話一樣精確。歐洲探險家就已經意識到了,非洲鼓聲的節奏不規則穿過叢林攜帶了神秘的訊息。

無疑的,我們是處於一個資訊時代,甚至該說是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用筆電、平板電腦和智慧手機就傳遞了無數的資訊,連LINE在今天的當機也叫不少人不知所措XD 更甭提金融市場、新聞媒體、軍事情報等是分秒必爭地追逐資訊…呃,不對…據說股票、期貨交易等已經進入到用電腦用微秒等級的速度在交易了。

很多人都曉得,資訊時代真正的突破性進展來自1948年貝爾實驗室一位名叫夏農(Claude E. Shannon,1916-2001)的年輕研究員的論文,他為「資訊」下了明確嚴格的定義,並發明「位元」一詞做為資訊的基本單位。簡單來說,夏農的資訊理論將資訊的傳遞作為一種統計現象來考慮,給出了估算通訊通道容量的方法。對夏農而言,資訊是個物理實體,就像能量和物質一樣。如同牛頓將「力」、「運動」等向來含糊不清的詞彙變成可以用數學精確表達的概念,造成物理學的空前躍進一樣。

《資訊》當然討論了夏農的資訊理論,可是如果他用這為開端,那豈不落了俗套?《資訊》的故事橫跨了非洲大草原、狩獵採集社會、古老的文明、字母、數學代碼、數據、電子和量子物理學,當然還有我們更熟悉的電腦、人工智慧、網際網路、Google、臉書和推特。葛雷易克說故事的功力極為高深,很少有作家能夠掌握如此廣泛的題材,然後還能全身而退,更甭提攻下一座座文學獎的城牆。

《資訊》身為一部科學史著作,葛雷易克並沒有把歷史化約成線性的片段,而且書中的章節還會在時間軸上前後跳躍。《資訊》關注的是,該如何思考資訊的問題,例如編篡字典的人,該如何把字母按「順序」排列?發送電報的人,該如何為了省錢而發明縮寫代碼,連今天的手機簡訊也為了求快而演化出一大堆縮寫,OGM!

事實上,連生物學都該算是資訊科學,因為我們所有生物運作的秘密,就藏在以DNA為材料的遺傳密碼之中。不過生命的密碼並不足為奇,有些頂尖的物理學家,甚至提出「宇宙即位元」的概念呢!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家霍根(Craig Hogan)就提出,空間或許並非是平滑而連續的,它或許是數位化的、由微小的位元所組成,這理論還被寫進科技驚悚小說《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裡(請參見〈科學之子的最後理論〉)。

《資訊》是本絕對會帶給很多人閱讀樂趣的好書,而且也非簡單的科學史,這本書的文學性也頗強。雖然瑕不掩瑜,可是《資訊》比較少觸及社會議題,有些談論物理學的篇章也並不輕易讓人看懂。可是無論能看懂多少,《資訊》就足夠讓你發出很多「WOW」的感嘆了!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