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紙之路之旅






紙是現代人最最最熟悉的東西之一,熟悉到早期在使用電郵和網路時,有人還得把電郵和網頁用印表機列印出來閱讀XD

即使我使用iPad閱讀學術論文和一些電子書已經有好幾年的習慣了,我仍覺得,紙本書和印在紙上的論文,讀起來還是比較有感覺。

紙張,迄今仍承載著大量的知識和資訊,是人類文明最最最大的功臣!在電子化昌盛的現在,法蘭西院士艾瑞克.歐森納(Erik Orsenna),續《水的未來》L’avenir de l’eau)和《棉花國度之旅:全球化簡史》Voyage aux pays du coton: Petit precis de mondialisation),再次展現他的博學與風趣。在電子媒介正盛的年代,身為研發法國第一台電子書閱讀器的主導者,《紙之路:一個老書蟲的紙文明溯源行旅》Sur la route du papier)是一部向紙張致敬之作!

很巧的,在讀這本《紙之路》之前,剛好讀了《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裡頭也有提到莎草紙和羊皮紙的製作與歷史(請參見〈世界的大轉向〉)。只有紙當然還不夠,還得有印刷術的發明,紙製品才能無所不在,在差不多同時,書市也有一本書--《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是這個電腦排版和印刷的年代,向鉛字排版和印刷致敬之作。

《紙之路》中,他以中國絲路為起點,循著「紙」走過的路,探索紙的古今中外的一切!一路幌到烏茲別克、義大利、法國、日本、印度、加拿大、俄羅斯、瑞典、葡萄牙、印尼、巴西,四處遊歷。他重溫了當年木材工人如何在急淌的河流上引渡砍下的木材順河而下送到工廠、拜見了世界僅存的「人間國寶」的手工製和紙、參觀了以高科技管理的三億公傾人造林地、見識了戒備森嚴地為各地150個央行訂製紙鈔的廠房……

儘管在四大洲中穿梭,完成這部紙的全球化簡史,《紙之路》不僅是部遊記,還充滿知性的趣味。歐森納以其博學多聞的學識,用幽默風趣的筆調,從多方面探討「紙」在人類文明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地位,並深究造紙及用紙所衍生的地緣政治及環保問題。《紙之路》沒有說教的意味,他坦白地面對他旅途中的無知,真誠地學習。讓我們發現,原來紙在人類經濟和文化活動中扮演這麼重大的角色。

西元前二世紀,中國發明了紙,敦煌迄今仍保有世界上最古早的紙;古埃及人莎草紙和中國紙的最大區別,在於莎草紙只將莎草片粘連而成,莎草纖維並未分解,纖維的排列仍然保留自然的次序;中國紙中纖維既不同於植物界纖維的有序排列,又不同於紡織品的幾何排列,而是無規交叉的排列。

造紙術在七世紀初傳入日本和印度。到了公元707年紙張已在阿拉伯半島麥加被阿拉伯人使用。公元800年世紀傳入埃及,逐漸取代莎草紙,到十世紀中,完全取代莎草紙。12世紀初傳入西班牙,最初由阿拉伯人在薩蒂瓦建立了造紙廠,1157年基督徒在比達隆建立造紙廠。義大利在12世紀就用阿拉伯人輸入的紙,到1268年才在布里亞諾建立第一座造紙廠,其後,在1293年波洛尼亞、帕多瓦、熱那亞等地相繼出現造紙廠。14世紀傳入作者的故鄉法國。

《紙之路》也記載了各項趣聞軼事,例如法國大文豪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1885) 創作世界名著《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時,非藍色稿紙不用等等。儘管電子媒體大肆擴張,他對紙張的未來仍持著樂觀態度,並沒有預測暗示著紙的衰落。他不僅談紙的過去,也開展紙的未來。紙能做成電池,甚至紙中的納米纖維素都有可能用來製造大空天梯,讓我們不必搭乘火箭就能上太空站。

讀了《紙之路》,印製這本書的紙張,彷彿都活過來,透過油墨來述說它們自己的故事了呢!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