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香江新春】嗇色園黃大仙祠(Wong Tai Sin Temple)

在南蓮園池拍照到五點多,天快黑了,才忽忽離去,趕到黃大仙祠,中間還在荷李活廣場逛了一下,到了黃大仙祠已經快六點了。在去香港前,曾去過香港的老弟說,在出地鐵站時,會有一堆歐巴桑搶著要賣香燭元寶給遊客,不過千萬不要鳥她們,因為香在黃大仙祠裡是免費供應的,而元寶則不能燒,買了等於是白買,他上次就忍不住歐巴桑的苦苦哀求而上當,花了HKD20吧。

DSC03970

DSC04038



檢視較大的地圖


在到港鐵黃大仙站時,有人流管制,香客和遊客僅能從某一出口出站,那天人真的非常多,就跟著路人爭先恐後就擠入廟內,到了廟宇內,我也搞不清楚怎麼才能弄到香,而我也搞不清楚要怎麼上香,警察和保安也一直催促人們往前走動,不要站立阻擋人流,只好一路跟著人們走,一支香也沒上成,只能一直猛照相。

DSC03972

DSC03977

DSC03991

DSC03996

DSC04005

DSC04011

DSC04020

DSC04030

DSC04033

DSC04051


聽說黃大仙祠的籤很靈驗,也想入鄉隨俗求一支玩玩看。可是一到求籤區看到外頭的人龍就打消了念頭,想說第二天早再去吧。黃大仙祠的香火真的超鼎盛,空氣不太好,就忽忽落跑了。出了黃大仙祠,入廟的人潮就不見了,原來黃大仙祠開放到六點,又搭上了最後一班人龍。

初二早上又去了去黃大仙祠一趟,人就少得多了,原來大年初一去黃大仙祠上香,是許多香港人的傳統,那天初一去的,大概有十幾萬人吧。在黃大仙廟上香,警察或保安會嚴格檢查,進主殿的香客只能有三柱清香,而甭提火燭、大香或元寶,都一律禁止。

DSC04141

DSC04142

DSC04145

DSC04148

DSC04153

DSC04169

DSC04170

DSC04179

DSC04184

DSC04189

DSC04194


去黃大仙祠求了籤,可以去旁邊的命理中心花HKD 20解籤,因為籤詩是有典故的,自己讀可能是霧裡看花。在黃大仙祠求籤,不像在台灣的寺廟求籤,要丟杯。大家好像都是唸唸有詞,就開始搖籤筒了。我也不知該如何求籤,因為從來沒認真地玩過,就亂搖一通。求好了籤,在去命理中心的路上,旁邊就有賣記念品的小攤販,過去好奇看了一下,就看到一本解籤不求人的書,才HKD 10,就買來看。

玩過了求籤,就去黃大仙站等朋友小文子和他的未婚妻,然後他請我一起去某家茶館吃飲茶。吃完飯,小文子就帶我去一個九龍寨城公園,然後再去他家坐一下,沒想到那九龍寨城公園,居然是我在香港最震撼之旅。

黃大仙祠主要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另亦有供奉儒、釋兩教的神祇如孔子、觀音等,故三教融合為香港黃大仙祠一大特色。該建築被列作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同時是香港第一家獲香港政府批准舉辦道教儀式婚禮及簽發結婚證書的道教廟宇。

黃大仙祠被列作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共佔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外、還有三聖堂、從心苑、九龍壁等,各具建築特色,祠內的牌坊亦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除個別建築物顯現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特色外,祠內建築又按左龍右鳳、五行屬性而興建,令整座建築群組更見特色。

主殿紅柱金頂、藍楣黃格的外觀,可視為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的典型。主祭壇中央供奉黃大仙師之畫像,殿內亦供奉了護法齊天大聖及地主。主祭壇背後刻有一幅木雕,載述了黃大仙師得道成仙之事蹟。殿內牆壁更裝上儒、釋、道三教的木刻經文和圖畫,饒富意義。

位於大殿旁的三聖堂,供奉呂祖先師、觀音菩薩及關帝聖君。呂祖(即呂洞賓)是道教的神仙,觀音是佛教的菩薩,加上麟閣供奉儒家先師孔子,集三教神祇,故說三教融合為香港黃大仙祠一大特色。另外盂香亭供奉之燃燈聖佛,同樣為佛教的神祇。

祠內九龍壁於1981年按照中國北京北海公園的九龍壁實物仿製,石刻九龍,戲珠於波濤雲霧之中,蟠踞於花苑之上,栩栩如生。石壁背後刻有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獻寫的「九龍壁」三字及題詩一首。左龍右鳳,與九龍壁相遙呼應的鳳鳴樓位於整個建築群組最右方,樓高兩層,為園方的行政會議室及活動禮堂,以中國宮殿式設計,屋頂蓋綠琉璃瓦,別具特色。

從心苑則是於1991年園方為慶祝70週年紀慶而建,取名自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苑內的長廊參照北京頤和園長廊興建;另有小橋、水榭、瀑布流水、人工湖兩個及各式各樣的小亭如方亭、圓亭、八角亭、扇亭等,別有特色。

代表五行屬性的建築群組則分別為飛鸞台「金」形,經堂「木」形,玉液池「水」形,盂香亭「火」形,照壁「土」形,據說是道侶得仙師乩示建築須配合五形,廟宇方可永垂久遠。

1915年,廣東西樵普慶壇梁仁菴道長及梁鈞轉道長把黃大仙師畫像帶來香港,先後在乍畏街及大笪地開壇闡教,後來再於灣仔大道東設壇安奉黃大仙師及開設藥店,兩年後該處被火燒毀,又把壇遷移往灣仔海傍東。其後於1921年黃大仙師降乩啟示,命當時的道侶往九龍城一帶相地建殿,道侶到竹園村附近一山,見靈秀獨鍾,便再扶乩請示仙師,得乩示「此乃鳳翼吉地」,適合開壇闡教,遂決定於現址建祠,並於同年7月落成啟用。

1922年8月,嗇色園正式成立,負責管理祠廟。黃大仙祠建成之初,原為私人道場,只供道侶及家屬入內參拜。後來參拜善信漸多,及至1934年,園方礙於當時的廟宇條例及租地批約所限,不能再讓民眾入內,後經當時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周峻年向華民政務司請准,才特許於每年正月初一開放讓善信入內參拜。至1956年8月21日,黃大仙祠才正式獲政府批准全面開放予善信參拜。

2008年4月3日,園方宣佈斥資1億4000萬元,進行35年來最大規劃的擴建工程,包括擴建現時供奉黃大仙師的大殿部分,並會破天荒,在大殿底部,打造一座供奉太歲的地下宮殿「元辰殿」。工程期間黃大仙師畫像將移鑾至鳳鳴樓,擴建工程預計歷時約一年半。

2008年12月17日黃大仙祠下周起破天荒推出「網上祈福」,朝七晚六地實時直插香火盛況場面,善信即使外遊或出差,或是遊客,均可透過網際網路,為家宅、為自身、為香港祈福,再由道長擇日稟告,但粗鄙、詛咒及政治議題免問。

黃大仙祠的管理機構嗇色園是香港一個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除了供奉黃大仙外,也奉儒、釋、道三教,更是首間獲香港政府授權舉行道教儀式婚禮以及簽發結婚證書的道教祠廟。

嗇色園的「嗇色」二字源自道教的教義。「嗇」解作少貴、慳吝的意思,而「色」則是指所好之物或有慾之類。這兩個字有省思慮、寡情的意義,即是含有尊人、悟道、修真的意思。另一方面,嗇色園的壇號為普宜壇。

自60年代中期以後,嗇色園把勸善的工作不僅停留在言文上,還融入社會,藉興學育才來播揚道德文化。自1968年,嗇色園不斷增建學校,時至今日已達12間:中學5間、小學4間和幼稚園3間。這些學校均以「普濟勸善」為校訓,當中還在中學課程設「經訓」科,讓學生認識三教要義。黃大仙的徒眾致力將「普濟勸善」的宗旨見諸行動,與信仰融為一體,成為黃大仙信仰的核心。

香港黃大仙的祠廟及道壇都沒有供奉黃大仙泥塑或木雕的神像,反而是簡單、平面的畫像。開創供奉黃大仙畫像傳統的人,是香港黃大仙信仰的奠基者,也是嗇色園的創建人之一的梁仁菴道長。黃大仙信仰在近代發軔於中國廣東,主祀的祠廟都供奉黃大仙泥塑金身的神像。由於當時政局不穩,梁氏避亂南來,為求方便,因此捨塑像而帶畫像。這種折衷的做法卻成了香港黃大仙信仰的最大特色。

香港家傳戶曉的「黃大仙」,是晉代浙江金華縣以「叱石成羊」的傳說而著名的黃初平。黃初平少年時在金華山放羊。十五歲得道士指引,到赤松山金華洞內 石室修仙。哥哥黃初起四處尋找,都沒有結果。四十多年後卻在一位善卜的道士指示下,在金華洞內找到黃初平。初起追問當年羊群下落,初平就叫他往東面的山頭 處找。初起四處找不到羊,初平就走到山頭大聲呼喚。眼前的白石竟然應聲昂首而起變成羊群。初起因此也起了修道之心,於是辭別親人,與初平一起修煉去了。他們食松脂茯苓等,結果煉得「坐在立亡」,「日中無影」,雖五百歲,而有「童子之色」。他們後來回鄉,見親戚鄰都死盡了,於是回山修煉。

黃初平本是浙江金華的神祇,1897年,據說是奉玉帝旨意,下凡佈教,在廣東番禺的一個扶乩活動中顯靈,自道身世,勸人向善,引來不少信眾,赤松黃大仙之名因而得以顯揚。由於黃大仙十分靈驗,加上當時廣東的疫病蔓延,求醫問方的善信就愈來愈多。黃大仙降乩用的靈簽和藥簽一直沿用至今,在香港十分普 及。

黃大仙信仰於清末在廣東急速冒起,在短短的兩年間就得享祀祠,相傳是因為他能夠箕傳妙藥,醫療瘤疾。《驚迷夢》書中也多次提及有關黃大仙的奇妙「聖跡」。信眾以求簽的方法,間接得到黃大仙示方。信眾相信這套藥方有神力,只要誠心祈求,可以治療百病,深得善信的信賴,沿用至今。

所謂藥簽,即記載了藥物的名稱、用量及適應症狀的簽。至於求取藥簽的方法,一般是由病人或病人家屬.攜同祀神的香燭果品,到寺廟官觀求取。在燃點香燭,向神明膜拜祈禱後,再搖動簽筒內盛有以竹片削成的簽枝,待其中一枝簽完全凸出來或落地,再須「擲筊」後,才可按簽枝上刻寫的號碼,對取同號的藥方,到藥店配藥。

雖然黃大仙的藥簽不可能醫療百病,更無可能起死回生,但是它可以安定人心,「免至徬徨號泣」,已不失為一服良方妙藥。況且這些藥簽能廣播行善積德的道德思想,也可視作善書的一種,在醫藥與教育俱不普及的時代,頗具時代意義和社會價值。但藥籤未經過正式中醫診治而開,未必適合每個人的體質,有可能因為誤服不適合體質的藥而影響健康。

除了藥簽,還有百枝的運簽,由神明指示,斷定運數,預卜吉凶。內容主要是七言四句,再分上、中、下級來定吉凶。簽文大部份是古人的典故,也有特定某人某事,目標不明。靈簽的註解版本眾多,除《通行本》、《普慶本》、《手抄本》、《新解本》還有《新詮本》。

據說黃大仙能「有求必應」,因而深受善信的崇祀,但事實並非如此。據《驚迷夢》的序文記載,原來黃大仙的「有求必應」,必須要符合「普濟勸善」的原則,這也是黃大仙信仰的宗旨;欲求富貴顯達的話,他是「有求不應」的。

廣州的普濟壇,就是為「普濟」而設。在救人急難的前提下,普濟壇開展了施藥的善舉,及後擴展為贈醫送藥,成為黃大仙壇堂的傳統事業。廣東普濟、普慶和普化三壇的祠廟均設醫孳局,提供贈醫送藥的服務。香港淪陷期間,藥局被迫解散,之後在1943年復開,至1956年嗇色園全面開放後,贈醫施藥的事業更為擴展,在1980年落成的中西醫藥局,提供中醫贈診、西醫診療、注射及配藥的服務;同年更成立「嗇色園醫孳基金會」,接受各界人士的捐輸。

除了贈醫施藥外,奉祀黃大仙的道堂祠廟,也有參與及發展其他慈善工作,包括施粥送飯、匿名送錢、施棺助殮、贈送棉衣等。今日的嗇色園,已是一間有規模的慈善團體,充分發揮黃大仙「普濟」的精神。

黃大仙及其信眾也重視「勸善」的推廣。「勸善」是黃大仙「顯靈」的最終目的,而印行善書就成為了當時道侶的首要任務。

第一種勸善之書是《驚迷夢》,於1899年刊印,彙收了1897至1899年間,黃大仙及列聖列仙降扶箕開示的詩文,大部分是他們勸世的苦口箴規。

第二種是《醒世要言》,於1906年刊印,彙編了1903年黃大仙及列位仙聖箕示的詩文,但比《驚迷夢》更集中於綱紀倫常的說教。

最後一種是於1963年刊行的《三教明宗》。全書分三部分,將儒釋道三教神聖箕示的文章,彙集成編,分述三教義理。


嗇色園黃大仙祠的整本相簿(1/26傍晚):




嗇色園黃大仙祠的整本相簿(1/27早上):




相關網站:

黃大仙祠-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嗇色園:: 遊覽黃大仙祠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