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香江新春】太平山山頂(The Peak)

太平山為香港的一個山峰,海拔552公尺,是香港島的最高峰。太平山爐峰峽是一個著名旅遊景點。

到了凌霄閣,一定要去摩天樓。在那,可以看到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香港夜景,世界三大夜景是香港部分媒體宣傳的香港、日本函館和義大利那不勒斯(Napoli)三處夜景的合稱。當中,香港媒體當然稱香港的維多利亞港夜景為三大夜景之最。

在摩天樓看夜景,防風的厚外套是一定要的,因為那裡風蠻大的。香港不僅摩天大樓多又密集,摩天大樓還有許多燈飾,在過春節期間,許多大樓讓裝上了應景的燈飾。

DSC03547


檢視較大的地圖


太平山歷史攸久,擁有多個名稱,而不同的名稱所指的範圍亦有所不同。

在地理上和歷史上,太平山覆蓋龍虎山以東、薄扶林以北、馬己仙峽以西的一大片山丘地帶。這可以從上環太平山街和山頂各建築的歷史文獻中得到印証。後來,太平山的山腳部分被劃分為中環和上環,被發展成為中心商業區;山腰部分則被稱為半山區,為一高尚住宅區;山頂則成為富有的人士和一些外國領使的居所,並於近代則被發展成旅遊景點。因此太平山和山頂已差不多成了同義詞。

於香港境內,人們多稱太平山山頂為山頂(The Peak)或太平山頂。不過一般所理解的山頂範圍,地理上並不十分正確。人們多把山頂纜車山頂站一帶當做「山頂」。而事實上,山頂站一帶為爐峰峽,真正的山頂位於山頂公園。

於地圖上,山頂依地勢可再被細分為扯旗山(Victoria Peak)、爐峰峽、歌賦山、觀龍角和奇力山。

在開埠初期,由於交通不便,要靠轎子上落山,故當時居住山頂的人士不多,1880年代時只有約40戶。隨後因為山頂景色優美,氣溫清涼,所以逐漸吸引了更多的外籍人士居住。為應付交通需求,山頂纜車於1888年通車。其後於1904年,港英政府立例禁止華人在山頂居住,至1947年才廢止。

DSC03583


1867年,當時香港總督麥當奴選址山頂設立避暑別墅,即總督山頂別墅。該別墅曾於1902年重建,但在1930年代起開始停用,更於日治時期遭到破壞,最後在1946年拆卸,只剩下守衛室,原址闢作山頂公園。

此外,1873年,山頂酒店落成啟用,酒店經營者即是其後提出興建山頂纜車建議的亞歷山大•芬梨•史密夫(Alexander Findlay Smith)。然而,酒店於1938年因火災焚毀,之後一直未有重建。該處其後成為巴士總站,1990年代才改建為山頂廣場。

山頂是香港的主要旅遊景點之一,每年吸引超過六百萬人次的香港市民和外地遊客前往。山頂除了是一個購物中心外,還可以清楚看到中環及維多利亞港及對岸九龍的風景,深受市民及旅客歡迎。除此之外,由於早年已有不少英國人在此定居,因此也留有不少歷史建築,如獅子亭。

DSC03554

DSC03582

DSC03598


前身老襯亭的凌霄閣是山頂纜車的終點站,最高處達海拔428公尺,在塔上能俯覽維多利亞港兩岸的香港的景緻。它座落於海拔396米公尺高之處而非山頂最高處,設計突出卻不破壞山景線。2003年發行的香港流通貨幣中,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及中銀香港發行之20元紙幣背面皆印有凌霄閣外貌。

凌霄閣由英國建築師特里•法拉爾(Terry Farrell)設計。樓高7層,總面積達10,400平方公尺(112,000平方英尺),設計概念融合碗與拱手示禮,呈現獨特的建築外觀。在1996年8月落成,以代替1972年落成、1993年拆卸的「老襯亭」(第一代凌霄閣)。凌霄閣集娛樂設施、商店及餐廳於一身。2006年大規模進行翻新工程後,凌霄閣重點集中於特色紀念品與工藝品店鋪與主題餐廳,大幅減少娛樂設施。

DSC03543


DSC03545

DSC03605


杜莎夫人蠟像館香港分館是亞洲首間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分7個不同主題,展示過百尊中外知名人士和香港名人蠟像。此外,場內還包括一間全港位置最高的主題餐廳,食物主要以西式為主。而摩天台則為收費觀景台。

DSC03561


在2005年年初,因進行大型翻新工程,故場內除了山頂纜車車站外,其他娛樂設施,餐廳及展館已在2005年7月之前結業。工程包括增加店舖、密封原設於5樓的觀景台作為概念觀景餐廳、遷建觀景台、在山頂廣場增設入口及大型多媒體顯示屏。翻新工程已於2006年7月完成,在9月1日重新開幕,並於11月舉行為期兩星期的開幕慶祝活動。

除了凌霄閣,附近遇有一個山頂廣場供遊客逛街。沒吃晚餐就去了太平山山頂,肚子還真有點餓。可是凌霄閣內只有高檔餐廳有開,就去山頂廣場看看。

DSC03591

山頂廣場(The Peak Galleria)是香港一所商場,位於香港島太平山山頂道118號,佔地13萬平方呎,為山頂區內最大型的購物中心,發展商為恆隆地產。

山頂廣場建於1993年,並且在同年2月5日正式開幕。商場樓高3層,原址為1873年至1938年的山頂酒店,其後改為露天巴士總站。現時山頂廣場的地面層仍設有一個公共運輸交匯處,以及停車場設施。一樓則設有兒童遊樂場,廣場頂層設有一個佔地萬多呎的開放式庭園,並且設有收費望遠鏡,遊人可以在此觀賞維多利亞港兩岸及薄扶林一帶的景色。

山頂廣場店舖包括多間精品店、家居用品店、時裝店及百佳超級市場。在食肆方面,包括麥當勞餐廳、Haagen Dazs、Delifrance、星巴克咖啡、中式餐廳采蝶軒、多間小食店及商場最大食肆峰景餐廳。商場頂層曾設有娛樂中心及大型酒吧。其後在2002年酒吧結業後變更為幼稚園,娛樂中心部份在90年代末結業後一直空置至今。

DSC03593


去了山頂廣場,居然連麥當勞都沒開,可能是大年除夕的關係吧。只好等下山再打算了。欣賞完夜景,搭覽車下山再搭地鐵到油麻地站,然後走回旺角。在去搭地鐵的路上,又順便拍了些夜景,這是著名的中銀大廈。

DSC03622

DSC03636

中銀大廈是中銀香港的總部,位於香港中西區金鐘花園道1號。於1985年4月18日破土動工,由熊谷組總承建,在1989年竣工,8月取得入伙紙,1990年5月17日正式啟用。原址為美利樓。大廈為香港第3高的建築物,僅次於國際金融中心及中環廣場,全球排名則為居第12位。

中銀大廈設計者為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其亦曾設計法國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的金字塔入口等著名建築。中銀大廈的建築籌備由1982年開始,當時香港政府便以11億元港幣,將位於香港商業區中心地帶——中環的6700平方米舊美利樓地段售予中國銀行。可是,當時卻正值香港樓市的高峰期,因此該土地的地價事實上遠低於當時的市值,故被認為是當時的港英政府向中國表示友好的行為。最初,中銀大廈是計劃於1988年8月8日落成的,因取數目字「8」在中國數有吉祥的意思。原本大樓從1985年開始動工,但由於工程延誤,才改在1987年3月3日動工興建,至1989年終告落成並舉行過封頂儀式,於1990年5月17日才正式啟用。

中銀大廈樓高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公尺。其因此為1989年至1992年間香港及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紀錄維持了2年才被灣仔區的中環廣場所取代。中銀大廈外型為稜柱狀,就像「節節高陞」的竹筍一樣。根據中銀香港網站內的介紹大廈設計是仿照竹樹不斷向上生長,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則代表中國。結構上,整座建築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強混凝土柱支撐,有三角形框架將建築的壓力轉移到四個柱子上。外面用玻璃幕覆蓋。其獨特外型設計因此讓它成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不少香港發行郵票、明信片亦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發行。中銀大廈同時為幻彩詠香江的參與匯演建築物之一。

頂樓四層及底座的19層目前均為中銀香港的寫字樓,其他的樓層出租則公開。其中,三樓為營業廳,17樓作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兼宴客廳,而在43樓設有一個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樓層,頂層70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但需預約參觀。

另外,每逢周日,地下的一片空曠地方則吸引菲律賓傭工。中銀大廈整棟大樓以三樓營業廳,17樓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兼宴客廳與頂端70層的「七重廳」等處最受矚目。

中銀大廈最初由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建造,其花園道入口仍然標著「中國銀行」,而不是中銀香港(BOCHK)。所有權歸屬中銀香港後,其母公司中國銀行租回了幾層樓面用於自己在香港的業務。

另一方面,中銀大廈的建築曾經也引來了許多爭議,因為這是唯一的香港主要建築中沒有考慮風水師意見就開始建造的大廈。

大廈在剛建成之時曾引發一場風水戰,當時香港傳指中銀大廈的形狀像一把刀,而其中一面「刀鋒」直指港督府(今香港禮賓府),港督府因而請人化解,最後決定在面朝中銀大廈的方向種植柳樹以擋殺氣。

而中銀大廈建成後,在旁興建的花旗銀行大廈則採取了呈書本開頁形狀的設計,其開口正好與中銀大廈的尖角相對應,據說亦是為了阻擋殺氣。另一個跟中銀大廈風水有關的是其對面的滙豐總行大廈,因為正好也對到中銀大廈的「刀鋒」,因此據說中銀大廈落成後不久,滙豐的業績受到影響,於是滙豐便在其大樓樓頂加裝兩座對著中銀大廈的砲台裝飾,反擊中銀大廈的殺氣,於是滙豐的業績才又好轉。亦有一說指於1999年落成的長江集團中心的外表也是受中銀的殺氣影響過。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於聽過風水師的意見後,也決定將新總部建得較「正正方方」,沒有什麼非常突出的外表。而原因亦不外乎是擋殺氣。

在後面七彩繽紛的,是香港滙豐總行大廈。

DSC03630

DSC03638


香港滙豐總行大廈(HSBC Main Building)位於香港中環,屬於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的總辦事處。大廈夾在皇后大道中和德輔道中之間,鄰近皇后像廣場,亦接近港鐵中環站。其註冊地址為「皇后大道中一號」;大部分地道的香港人皆以為銅獅所在處是正門,其實面向長江集團中心的入口才是,而毗鄰的舊渣打銀行大廈則於1987年3月14日拆卸重建。

每逢星期六、日和假期,滙豐總行大廈地下的空地和附近的皇后像廣場成為不少菲律賓家庭傭工的渡假勝地。滙豐總行大廈為幻彩詠香江的參與滙演建築物之一。

第四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是由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由構思到落成需時六年時間。整座建築物高180公尺,共有46層樓面及4層地庫,使用了30,000公噸鋼及4,500公噸鋁建成。

大廈建造時所用的配件絕大部分都是預造的,結構用鋼件在英國製造,玻璃、鋁製外殼以及地板在美國製造,服務設施組件在日本製造。

整個設計的特色在於內部並無任何支撐結構,可自由拆卸。所有支撐結構均設於建築物外部,使樓面實用空間更大。而且玻璃幕牆的設計,能夠善用天然光;地下大堂門向著正南正北,冬夏都能保持大堂涼爽,節省不少冷氣費。加上其設計靈活,可按實際需要輕易進行擴建工程而不影響原有樓層。樓內還有一部文件運輸帶,可每天自由傳送數噸重的文件。

建築重點是「衣架計劃」的設計方案。整個地上建築用四個構架支撐,每個構架包含兩根桅杆,分別在五個樓層支撐懸吊式桁架。桁架所形成的雙高度空間,成為每一群樓層的焦點,同時還包含了流通和社交的空間。每根桅杆是由四根鋼管組合而成,在每層樓使用矩形托樑相互連接。這種布局使桅杆違到最大承載力,同時把桅杆的平面面積降到最小。

既然從大樓的外側可以看見構架,設計團隊自然想乾脆把基本結構暴露出來。不過基於耐久性和抵抗力的需要,還是必須加上一層保護,因此自然得做某種形式的覆面。

這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DSC03628


國際金融中心(簡稱國金,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IFC)是香港作為世界級金融中心的著名地標,位於香港島中環金融街八號,面向維多利亞港。由地鐵公司(今港鐵公司)及新鴻基地產、恆基兆業、香港中華煤氣及中銀香港屬下新中地產所組成的IFC Development Limited發展、著名美籍建築師César Pelli及香港建築師嚴迅奇合作設計而成,總樓面面積達43萬6千平方公尺。現為恆基兆業集團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總部所在地。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國金二期),樓高415.8公尺,是香港第一高樓,世界第六高樓,完工於2003年,一般說有地上88層,但事實上建築結構(藍圖)有90層樓,地下六層,樓面面積18萬5,805平方公尺,設有22層交易樓層,有多達62部電梯。其外型設計與國金一期相似,外牆均為玻璃幕牆,在頂層設計皇冠式和象牙形裝飾,晚間由投射燈照射。香港金融管理局總部設於國金二期,是金管局於2001年4月以接近37億港元向發展商購入,包括頂樓在內共14層辦公室面積,曾被部份人士批評浪費公帑。金管局目前持有34萬平方呎樓面,分別位於55至56樓、77至88樓,部份樓層出租予香港按揭證券公司及國際結算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的辦公室位於88樓,並可使用私人專用電梯出入,以加強保安及私隱。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的主要租戶包括野村集團、華平(Warburg Pincus)、瑞士UBS AG、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美國道富銀行(State Street)、英國金融時報、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盈豐財資市場(CMC Markets)、松日控股及雷曼兄弟等,發展商之一的恆基兆業總部亦設於國金二期的72至76樓。

回到旺角後,很令人驚訝的是,大年除夕香港街上居然到處都是人,商家幾乎全都開店,難道香港人已經不重視傳統,都不過農曆新年了?打包吉野家的「年年有魚」套餐回到旅館已經近半夜了,先施大廈有一個有名的先達廣場,是類以NOVA和光華商場一樣賣3C和電子用品的,沒想到店家全都沒打烊,難道香港人愛錢到除夕夜都不過了?

吃完飯洗完澡看了一下電視,差不多凌晨一點半了,外頭遇是人聲鼎沸。一直到了凌晨三四點,外頭還是很吵,汽車喇叭聲嗶嗶叭叭此起彼落,叫人難以入眠。想說香港人都是太超過了,我上次去雲南昆明時,前幾天半夜睡覺聽到零星的喇叭聲都快瘋掉了,心想如果接下來幾天再那樣,那這些遊記就會勸大家千萬不要去香港!還好有接下來幾天就再也沒有那樣機車的情況發生了。

後來遇到朋友小文子時,他才提到說,香港人傳統上過年夜是去逛大街的,這和台灣人及星馬華人在家裡和家人吃飯看電視守歲過除夕的方式很不一樣。我想,香港人的房子可能太小了,過年也不想和家人一起擠在鴿子籠中大眼瞪小眼,所以才搞出這種過年夜逛大街的方式吧。


太平山山頂(The Peak)的整本相簿:




相關網站:


太平山 (香港)-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銀大廈 (香港)-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香港滙豐總行大廈-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