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草泥馬大戰河蟹的「太和計畫」

太和計畫

Mark-Alpert-Extinction


美國有部頗受歡迎的《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是美國CBS電視台製作的犯罪電視影集(台灣在公共電視上映),由強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與J•J•亞柏拉罕(J. J. Abrams)共同打造的,現正上映第三季。

故事大概就在主角的旁白中,哈洛•芬奇(邁可•艾默森飾)這一位深居簡出的億萬富豪說道:

「You are being watched. The government has a secret system--a machine that spies on you every hour of every day. I know because...I built it. I designed the machine to detect acts of terror but it sees everything...violent crimes involving ordinary people; people like you, crimes the government considered irrelevant. They wouldn't act so I decided I would, but I needed a partner--someone with the skills to intervene. Hunted by the authorities, we work in secret. You will never find us. But whether victim or perpetrator, if your number's up, we'll find you.」(原文)

『你被監視了。政府有一套祕密系統,一台全天候監視你的「機器」,我知道,因為我製造了它。我設計這台機器是為了偵測恐怖行動,但什麼都逃不過它的法眼。牽涉到一般人的暴力罪行,好比你們這種普通人,政府認為這些罪行並不重要,他們置之不理,所以我決定採取行動。但我需要一個搭檔,有本領出手干涉的人。當局追緝我們,所以我們祕密進行。你永遠找不到我們,但無論是受害者或加害者,只要機器顯示出你的號碼,我們就會找到你。』(中譯)






為何提到這部影集呢?因為最近剛出版的一部科技驚悚小說《太和計畫》Extinction),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後者在科技的想象力和可行性上,比前者有過之而無不及。兩部作品都在探討會產生心智和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只是前者是台「機器」,後者的設定在科學理論上,真的極度聰明和巧妙!不管是「機器」還是「太和」,監視系統都得要「懂得」看到的各種人類行為,並預測出其背後的動機和計畫。也由於兩者在監視系統上的概念太過相似,而且主角也是在美國軍事特種部隊和情報機構幹過活的,因此我高度懷疑,《太和計畫》的作者是否是受到了這部影集的啟發?

這部翻譯小說的中文書名《太和計畫》中的「太和」,其實就是中文,象徵至高無上的和諧,而故事的背景,超過一半是發生在中國。或許是為了市場吧,好萊塢早已在科幻電影中加入中國的元素,例如《2012》(2012)、《泛太平洋》(Pacific Rim)和《變形金剛4》(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連政治劇最近爆紅的《紙牌屋2》(House of Cards (season 2))也都有中國元素,在中國的搜狐視頻上映,不僅沒有任何刪減,也未遭遇任何審查的阻力,據說還深獲中共高層的喜愛,儘管裡頭的馮姓〔Xander Feng,由泰瑞.陳(Terry Chen)飾演〕紅色背景中國商人,顯然是在影射薄熙來這個在中國網路上以「不厚」為代號的失勢政客。

不過《太和計畫》儘管幾乎就像是中國人寫的,我懷疑它能在中國上市XD 《紙牌屋2》畢竟只有一位愛玩SM的中國貪腐政客,還有貿易戰等等,第七艦隊只是出動到中日邊界附近,可是在《太和計畫》中,深愛啖河蟹的中國領導人和中共高層不僅一個又一個地讓「太和」給改造和調教了,還把美國第七艦隊幾乎整個滅掉了Orz 《太和計畫》中的好幾個中國角色,名字甚至是現任和過去的領導人的姓和名調換拚湊出來的XD

《太和計畫》的作者作者馬克.艾伯特(Mark Alpert)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天體物理學系,目前在《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 擔任編輯一職。他長期追蹤並報導有關2008年夏天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一項有關「萬有理論」的實驗,因而有了靈感寫下《最後理論》Final Theory),還有《最後理論2:科學之子》The Omega Theory),這兩本也很精彩,也是我很喜歡的科技驚悚小說(請參見〈科學之子的最後理論〉)。在情節上,《太和計畫》很緊湊,拍成好萊塢電動應該會頗精彩的。

雖然都是監控恐怖份子的行為,《疑犯追蹤》中的天才哈洛•芬奇隻身打造了一個「機器」,這從現在的科技和人類的能力來說,幾乎是完完全全不可能的!《疑犯追蹤》其實比較像是警匪動作片而非科幻片;然而,在《太和計畫》中,「太和」不僅僅是機器而已,而且還涉及了神經科學和腦科學!在科學上的設定,甚至很有可能是可行的。

對大腦意識的運作有興趣者,我已介紹過了三本好書--《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意識、抉擇與背後的大腦科學》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我即我腦:從子宮孕育到阿茲海默症,大腦決定我是誰》Wij Zijn Ons Brein)和《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Subliminal: 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請參見〈我們真的冇自由意志嗎?〉〈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嗎?〉〈我即我腦--我究竟從何而來?〉)。馬克.艾伯特就是利用這些現今神經科學對大腦的認識來設定「太和計畫」的。

而故事主要地點發生在中國,讓這本小說連在政治上,也都合情合理!據說中國單單監控網路上的言論,就有超過十萬人在幹活,果然是高就業率、高生產力XD 馬克.艾伯特對中國的理解看來也頗到位,書中還出現了「和諧社會」的漢語拚音,連「太和」這個名字也取得好,他在中國大概也見識過名聞遐邇「河蟹」。從他對北京、雲南的描述,看來他也到了中國考察一番(剛好我也去過),交出了漂亮的作品,而非僅是「妖受讚」而已。

同樣是監視系統,人工智慧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疑犯追蹤》中的機器奮力保護人類,甚至還進行了複雜的計畫;而《太和計畫》中的「太和」,卻開始為了生存要消滅人類,原文書名Extinction,就是一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險惡!我懷疑,這是否是因為前者的機器是在美國,而後者是在中國,還敢在美國這太歲頭上動刀動槍,河蟹吃河蟹,實在是太草泥馬的中國風了XD

馬克.艾伯特的小說其實很有《侏羅紀公園》(Jurrasic Park)作者、科技驚悚小說之父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的影子,同樣擅長把真實的科學和科技用在驚悚小說的創作,甚至還能把小說當作科普作品來吸收科學和科技知識(請參見〈科技驚悚小說之父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病逝〉)。《太和計畫》中的好幾項科技,有些在現實中也都「有影」,例如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科學家在因車禍而癱瘓的提姆.赫莫斯(Tim Hemmes)的大腦植入電極,讓他可以用思考控制九磅重的義肢:




第二視力醫療產品公司(Second Sight Medical Products)已開發出人造眼球:




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已開發出半機械蟲(Cyborg beetles):




至於上述科技在小說中用作何處,這你要自己去找答案。除了有趣的尖端科技,故事出現的中國人物和城市,以及其中的政治嘲諷,對台灣讀者來說,肯定比美國讀者還能有熟悉和親切感,相信這會是你想讀一讀的科技驚悚小說!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5 則留言:

余重立 提到...

尖端科技之可悲啊!是為改善人生呢還是為有心者做倀啊?!真不幸為我國古聖先賢所言中了"玩物喪志"嗎?還是將為所設置之物之奴呀!記得六十年代,愚尚在大專時期,有部片子叫"魔種",可謂目下科技片之前趨,即屋主是科技專才,將其家設備全由電腦操控,宛現在所謂二代宅,而且日愈改進,結果有日屋主外後卻不得其門而入,其妻於內亦不得外出,也不得對外聯繫,原本是人類來操控一切機械電腦設施,到後來由於那設定太先進了,反致其有了思維,自己決行,結果是為其後續長存,而與女主人產下一機械外瞉嬰兒,為之延續其所為所思,呵呵呵....若不知節制,那恐怕我們未來是要反遭其操控,而不是那有心者吧!

Gene Ng 提到...

可是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西方之所以縱橫天下,就是拜科技先進所賜。水可行舟、亦可逆舟,實乃行舟有無道否,而非水之過。

余重立 提到...

誠然!我們老祖宗等先賢早已點醬名言:物極必反,不是嗎?!所以也有了後續之慧言:致中和也;乃見現今西方國家也意識到了,須如何回歸自然了,如農業耕植法最為顯著,勿小視大地之自復能量,猶似人體啊,該休息時,就莫免強為之,致令其不可收拾,則致害為誰啊,吾等更應慎審之,共勉吧~大地子民們~

hungi 提到...

科技發展, 經濟發展, 與環境保護是永恆對立的.
中國的先聖先賢並沒有環境保護的概念,
最明顯的就是整的華北平原的森林, 早就在幾百年前就砍光了,
因此黃河年年氾濫, 後來的幾百年改開發長江流域, 所以近代的水患來長江.
而黃河流域已經沙漠化了.

農業也不是最環保的產業, 應該說沒有最環保的產業.
如果要說有的話, 那就是農業以前的狩獵, 採集的部落模式,
以百人左右為社群單位.

如非洲, 澳洲, 以及台灣的高山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有看過"賽得克巴來"嗎? 所有的狩獵場都是森林, 不加以開發.
人與人約為百人的部落, 彼此容易爭鬥. 這是最環保的方式.

科技並不可悲, 古人的生活是後人給予太多的想像了.

Gene Ng 提到...

如果真要環保,人類滅亡才是終極王道:http://pansci.tw/archives/3071

不過科技和環保並不一定對立,很多人類闖下的禍,如果不是把人類消滅,也只能用新科技的方法來救XD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