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魏德聖的《海角七號》之後,台灣觀眾也開始發現台灣導演原來可以拍得出台灣人不僅看得懂,也覺得很好看的商業電影。而且台灣演員在銀幕裡,也不需要背文藝腔的台詞,卻更能創造出更出生活化的經典台詞!可是,如果台灣電影界,沒能再出現一部在台灣叫好又叫座的商業電影,那《海角七號》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去年的《聽說》,雖然意外地叫好又叫座,不過卻也是因為網友的口碑宣傳。因此有一部大製作,片商大力宣傳的商業電影,讓觀眾進電影院不會覺得上當,對台灣商業電影的起死回生,是至關重要的。
還好鈕承澤的《艋舺》並沒有叫人失望,雖然它並非是完美的。是的,《艋舺》,是部噱頭十足,沒有深刻內涵,消費台灣土本文化的電影!事實上,台灣電影業需要製作的,不正是這種大搞噱頭,不需要太多苦悶的深刻內涵,而且還消費台灣人熟悉印象的商業電影嗎!嗯,這才是正港的台灣電影,俗擱有力!
《艋舺》在開拍時,就有好些負面新聞,有一些地方文史工作者,以及萬華區的居民,就對《艋舺》中描述的黑道幫派,以及台北文化局的介入,感到非常不滿。理由有,《艋舺》污名化萬華,以及消費萬華,還有美化黑道等等。
可是,如果台灣觀眾能夠接受進電影院看好萊塢電影或港片,是純娛樂消遣。好萊塢電影或港片,不也常常大搞噱頭,沒有深刻內涵,還有消費美國和香港的治安嗎?香港電影有一陣子不也把香港拍成古惑仔三不五時就在街頭砍人嗎?
有好些在萬華區長大的朋友,對《艋舺》中描述萬華地區遍地黑道,很不以為然,甚至認為《艋舺》污名化萬華,對萬華區未來的發展不利。像是這篇文章〈我為什麼反對電影艋舺。〉就道出了許多萬華人的心聲。
雖然我不是在台灣長大的,13年前來到台灣時,三不五時就會有人提醒我,台北萬華區是龍蛇混雜的地區。從前我們是窮學生時,西門町還不是小正太小蘿莉的聚集地,我們要血拚大多是去西門町,我無法忘記,當同學有錢的哥哥知道我們去西門町逛街時,用毫不掩飾的嫌惡卑視表情說,西區是中下階級才會去的,他們都是去東區逛街的。
有朋友提到說,萬華區基本上是台北最貧窮的地區,有不少風化場所。這點我想某個程度上是事實,因為有幾次我在萬華區找朋友迷了路,就有人問我要不要妹妹XD 而在那之前,早就有很多人叫我在萬華走路要小心,因為萬華區又窮又亂。 我知道,看到此,家住萬華的朋友可能會想把我給痛宰了,因為萬華區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居民,都是純樸的台北人,他們一輩子和色情業及黑道都沒有任何掛勾。可是,我想要說的是,無論事實如何,許多人對萬華的印象,可能和我的差不遠,也不需要等《艋舺》來污名化了!
但或許,那些風化場所和黑道已經是萬華的過去了,已經成了歷史了,所以《艋舺》沒有必要在傷口上灑鹽。西京朋友在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上致詞說,他反對的其實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台北文化局補助電影的角色。有識之仕指出,電影紅了,對萬華地區短期的觀光可能是有幫助的,可是對萬華的長期印象,卻是負面的。
不過,我反倒認為,像這樣的一部電影其實對社區的發展,是危機也可以是轉機。關鍵是,在消費過了萬華後,萬華能不能真正走向正軌。一部商業電影能有多偉大呢?商業電影沒有戲以載道的責任,雖然台北文化局的角色有爭議,不過如果它能贊助一部醜化台北部分地區的電影,它就不能贊助美化那地區的電影嗎?可是台灣觀眾要的不是歌功頌德的電影,就算台北文化局出再多資金,就算能討好當地人,也不見得不是鴉片,而且拍出有藝術深度的電影,如果沒有噱頭,或許能在國外領獎,但是台灣觀眾還是不會進戲院裡看的。
對於黑道幫派,有朋友也告訴我說,他們在萬華長大,可是一輩子也沒見識到什麼黑道等等的。可是,畢竟我身邊的朋友絕大多數是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從小唸的是好學校,或許無法想像電影中的黑道幫派是怎麼回事吧?
我不是在台灣長大,更不可能是萬華長大的。可是,從小學到中學,我唸的都是放牛班,被那些混黑道的小混混欺負,已經是家常便飯了。從小學到初中,被班上的大哥們下課當人肉沙包痛扁,被打到頭破血流,肋骨還被打到一根折到,回家還得忍痛裝著什麼都沒發生過。後來被打到後來內傷痛到受不了了,才求父母帶我去看醫生,把中藥當三餐吃,吃了半年才有起色。小學時,剛被打到受不了時,和父母投訴,父母和校長投訴,那個他媽的白目校長,居然在上課時帶著一堆公文進教室,也不看我一眼把我叫出去要我當面把扁我的同學招出來,我為了活命當然說是誤會一場,然後下課因為打小報告被扁得更兇,回家還為欺騙父母的罪名再挨一頓扁......
我也記不得為何那麼欠扁了,可能我長得太奇怪?動作也太奇怪了?還是死不肯交保護費?還是三不五時打小報告?後來初中時,被打到沒感覺了,還干脆和大哥們商量,在把我當人肉沙包時,順便賞些小費買零食吃吧,於是有一陣子過著人肉沙包賺小費的沒尊嚴的生活。有一次,看到洪蘭寫說她小孩在一次體罰後心靈受創,我就想說他媽的被扁一扁就心理受創,我早就他奶奶的成了心理變態了吧XD(說不定很多正妹都已經把我當心理變態了吧......Orz)
對許多受良好高等教育的朋友來說,黑道幫派不過是電影裡被消費的,可是對我這種爛學生來說,卻是過去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說電影會鼓勵學生混黑道。哈,黑道有那麼簡單嗎?我從小學到高中,身旁多少小混混啊,當小混混,沒身手沒勇氣,會那麼好當嗎?像我這種欠扁又不懂得扁人的,去加入他們,他們先扁了再說吧......況且,《艋舺》就像一句經典台詞說的「我混的不是黑道......是友情......是義氣......」
是的,《艋舺》消費的還有萬華,可是要被消費,不也是要有足夠的內涵嗎?回到電影的標題,電影中有提過,「艋舺」在清朝日據時代,就是台北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艋舺,又稱文甲,平埔族語「Moungar / Mankah」,台北三市街之一,今名萬華,為台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朝雍正元年(1723 年),福建泉州三邑之晉江、南安、惠安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去年艋舺地區的清朝老街剝皮寮也完成了修復並開放參觀,這是我上次去參觀的相簿:My Photos>剝皮寮。
而今台北的發展移到了東區,西區卻已破舊了。很可惜的,《艋舺》對「艋舺」的介紹,只有短短幾分鐘不到,它原本可能加入更多的歷史故事等元素的。電影《艋舺》也沒有真正展現出當地的靈魂,所以電影標題只是借了個古地名,講述一個到處都可能發生的故事,是非常可惜的。
《艋舺》的故事其實並不新鮮,兩部電影的風格相當不一樣,不過《艋舺》的故事劇情,和《投名狀》其實非常非常像,雖然後者在藝術性和深度上是更高的。兩部電影講的是同樣是道上兄弟結義,還有義氣與背叛,甚至就連結局都非常的像,只是發生的時空不同而已。講述的雖然是非常類似的故事,《艋舺》在風格上卻沒有《投名狀》的影子。
《艋舺》劇情夠緊湊,沒有冷場。《艋舺》的演員表現不俗,尤其是阮經天、馬如龍和鳳小岳。趙又廷就首次上大銀幕的表現來說,算是可圈可點的,只是還是有點嫩。柯佳嬿長得超像我最愛的桂綸鎂,只可惜她在戲裡是個花瓶,她演技其實很不錯,只是能發揮的有限,那要怪導演鈕承澤沒多給她些戲份。我想,表現公認最好的,應該是阮經天吧!?他的話雖然不多,可是一舉眼一投足,就道盡了許多言語所道不盡的內心情感!
最後我想,《艋舺》縱然不太完美,也會是台灣商業電影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吧!?
《艋舺》8分鐘電影片段 & 幕後紀實:
YouTube上的超爆笑KUSO惡搞版:
延伸閱讀:
The Sky of Gene - 不用聽,不用說,也能感受得到的《聽說》(Hear Me)
The Sky of Gene - 海角七號(Cape No.7)
The Sky of Gene - 在戰場上,有誰不是無辜的?
相關網站:
電影《艋舺》官方部落格
UPUP。西京朋友: [ 我為什麼反對電影艋舺。]
《艋舺》真的會污名化萬華? - ROCgood 的部落格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艋舺(Monga)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9 則留言:
內文中寫道:「萬華區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居民,都是善良的台北人,他們一輩子和色情業及黑道都沒有任何掛勾。」
在此有疑問的是…難道色情業裡的或黑道的,都不是善良的台北人?
沒事,只是來Kuso一下 XD
對,你說的沒錯,色情業裡的或黑道裡,也可能有善良的人,可是和兩者沒掛勾的,也可能有真正的惡人......
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這句鐵定要改的XD
我還沒去看這部片,不過從trail看到的片段,我要補充的是:台灣黑道完全不是這樣的。那句「這才是正港的台灣黑道,俗擱有力」實在有瞎到... :-p
(這部片應該定義為青春熱血片會比較適當是吧?)
嗯,沒錯,這部電影其實不太寫實,也的確是部熱血青春片,不過並不影響其娛樂性:p
要不要查一下[不以為意]這個成語的意思?
筆誤,應該是不以為然才對,謝謝。
我看完最後一幕,我一整個覺得…蚊子很像姜午陽…
看這麼多影評,這是第一個讓我看到有和我同樣聯想到投名狀的影評`哈!!!
是啊,真是英雄所見略見:)
有個"網路兼職"機會替自己加薪,增加存款!
給自己一個機會深入瞭解吧!
免費索取在家網路兼職資料 。
http://joe80411.weebly.com/
祝~天天都是有美好的一天˙快樂與您同在
PS:謝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不感興趣,很抱歉打擾您!!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