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我,為什麼會喜歡這些,討厭那些?






你,瞭解你自己嗎?

我們對飲食、服裝、習慣、宗教、政黨,都有自以為擇善固執的喜好,在這些議題上,只有自己才是對的!然而,會不會有不少時候,你捫心自問,其實你自己不知道為什麼會莫名奇妙產生一堆情緒?不知道為什麼會瘋狂地愛上一些人事物?不知道為什麼會做出一些內心深處也搞不清楚的選擇?

沒關係,只要沒造成太大的困擾,你還不需要向心理師尋求幫助,因為我們畢竟都能夠在事後用一堆乍看之下合情合理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如果你無法充分說服自己,那麼就來讀讀這本《我,為什麼會這樣?:喜歡這些,討厭那些,從生物學、腦科學與心理學解釋我們的喜好、情緒、行為與想法,重啟一趟人類的認識之旅》(Pleased to Meet Me: Genes, Germs, and the Curious Forces that Make Us Who We Are)吧,瞭解一下基因、微生物、激素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怎麼讓你有時候都不認識自己了。

今年,我們不幸遭遇了全球性的大瘟疫,許多先進國家都難逃劫難,迄今仍無法恢復正常的經濟生活和交通旅行。一場百年一遇的冠狀病毒瘟疫,讓我們見識到在醫學昌明的今天,人類仍輕易受制於微生物;讀了這本有趣的《我,為什麼會這樣?》,會更瞭解即使沒有哀鴻遍野的疫情,我們的行為和心理也早就深受微生物的影響。除此之外,作者比爾.蘇利文(Bill Sullivan)也幽默風趣地以自身經驗和故事,訴說現代生命科學的諸多新發現,讓我們多方認識自己,並且看見微生物、基因、環境等複雜交互作用帶給人類的全新可能性。

蘇利文是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的藥理學及毒理學和微生物及免疫學教授,他的實驗室研究一種稱為弓蟲的寄生蟲的細胞訊號傳導和基因表現調控。他的研究經驗讓他對人類行為的表觀遺傳學、生物學、腦科學與心理學等面向深感興趣和頗有心得。

弓蟲一般來自貓咪,會導致人類的先天性缺陷,並在愛滋病患者、癌症化學療法患者和心臟移植患者中造成機會性感染。不少證據也顯示這種寄生蟲感染,可能與思覺失調症和行為改變等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儘管弓蟲病的急性症狀是可治療的,但弓蟲轉化為潛伏性組織囊腫的能力讓它們難以被根除,如果患者免疫力下降,可能會復發並遭受其他急性感染的威脅。弓蟲和許多寄生蟲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我們的行為,有興趣瞭解也可讀一讀《寄生大腦:病毒、細菌、寄生蟲如何影響人類行為與社會》(This Is Your Brain on Parasites: How Tiny Creatures Manipulate Our Behavior and Shape Society)(請參見〈你的大腦不是你的大腦〉)。

回到個人喜好的議題。我對異國美食的接受程度很高,在法國旅行時,老媽看我大啖發黴且發臭的藍紋乳酪,立馬崩潰,我一直等到老婆開心大啖臭不可聞的法國臭起司時才懂得老媽的感受,但是我超愛的納豆卻讓她敬而遠之。我有不少朋友恨不得刻一個「不加香菜」的印章隨身攜帶,以便吃飯時可以用上。我超愛吃香菜,整碗加好加滿都沒關係,但是我妹吃到香菜卻會生不如死,據她所說,那和啃肥皂一樣噁心,這和遺傳也有關哦。

我來台灣唸大學之前,無辣不歡,結果來了台灣後餐餐味如嚼蠟。我們的口腔中是沒有辣覺受器的,辣椒味刺激的其實是高溫受器TRPV1,因此也會覺得火熱,辣的感覺其實是種痛覺。對辣的喜好除了受TRPV1的影響,也和文化和性格有關,我有朋友其實不太耐辣,吃了一定拉肚子,後口和原口都受罪,可是樂此不疲,我懷疑他們的睡房應該也備有蠟燭和皮鞭;對牛奶、咖啡、酒的接受程度,也基本上和基因有關。

雖然我個性內向害羞,但是卻是個不宅於室的陽光青年,今年的疫情讓我感到超困擾,實在無法理解宅在家就能輕易滿足的宅生活,可是許多阿宅顯然也無法理解旅行的意義,宅可宅,非常宅,這其實也有生物學的基礎;其實就連政治上的偏好,也有生物學基礎,有些人就是無法理解所謂的革新派、自由派的進步主張,但後者也無法接受保守派人士的故步自封,這也像是信教的人無法理解無神論者要下地獄了還為何老神在在。

過去千年會探討如何瞭解自己的,多半是哲學家,可是這百年來,高效的實證科學為我們揭示愈來愈多真相,人類的心靈和行為,似乎也愈來愈不至於深不可測。儘管過去研究人類行為的遺傳基礎,可能在政治上頗不正確,會被批為生物決定論,但是科學家也愈來愈膽敢利用越來越高效的各種先進工具來探討人類的喜好和行為,並且從中也發現,探討所謂行為和遺傳的關係,直的是過度化約了!因為微生物、激素和環境等等後天的因素都會來攪局,有時間和勇氣的話,也可以讀一讀這本大部頭的《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Behave: 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請參見〈人類大行為〉)。

我們人類有兩萬一千多個基因,其中許多控制了我們的習性和行為,只是除了極少數影響重大的突變例外,我們人類大部分的行為都受到許許多多基因的影響,而它們也受到環境的影響,就像一支智慧手機的軟韌體當然是阿宅工程師寫好的,但是你怎麼使用那些軟體決定了你手機的能耐;環境對我們基因體的影響,甚至還會留下表觀遺傳印記,就像同一本教科書,由學霸或學渣來劃重點,就能夠讓讀過的學生名列前茅或名落孫山。

除了我們自身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我們身上的眾多微生物也居功厥偉。我們的基因數量畢竟有限,有些累活髒活乾脆外包給微生物來幹。這也有點像智慧手機一樣,雖然一般都有預裝的APP(也就是我們的基因體),可是你自己仍可下載一堆APP來玩,這些微生物就像是APP一樣,決定了你的手機有多精彩到你必須天天低頭滑個不停。就像近年不斷爆資安問題的APP類似,有些APP會反客為主,暗中操控手機,把你的個資傳到某國情治單位的伺服器中,有些微生物也悄悄地改變了人類的行為。

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對我們的胃口和身材,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似乎已不算是新聞了,近年更發現,我們的情緒,甚至也會受到腸道微生物的影響。當然,情緒受到的影響還來自童年經驗和環境甚至是氣候。尤其是童年經驗,許多殺人魔都有悲慘的童年創傷,雖然他們都該受到嚴厲的懲戒,可是預防不是該勝於治療嗎?

讀了《我,為什麼會這樣?》,我想我們不僅不該對人類這種動物所控於各種各樣的遺傳、微生物、環境等因素的複雜交互作用而感到憂心忡忡,反而該懷有更悲天憫人的胸懷,認識和承認到我們人類的想法和行為的確在某些情況下會身不由己,而不會一味地用是非曲直來評價他人,畢竟你我在人家那樣的基因、微生物、激素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下,也不一定會比他們表現得更好!

如果你想知道我們人類該如何瞭解諸多行為背後的原因,《我,為什麼會這樣?》是一本很能夠讓你大開眼界的好書!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